发布时间(2011-6-21) 点击次数(624
鶴林福音(卷中)

26〕純陽祖師、濟世聖佛同  降示「煉神化虛」

 

飛劍降魔斷俗情,借假修真神氣精;明鏡高懸秋月白,塵矣不染水般清。

本來真性是圓明,埋沒當初為俗情,要曉神仙在何處,先天窩里現元精。

圓如明月滑如珠,二五真精化太虛;悟得本來無一物,悠然青氣自如如。

 

呂祖曰:吾弟子皆初步者尚請   聖佛釋奧義也!

濟佛曰:然則請   呂師代勞始試之。                                   

呂祖曰:大道者,圓陀陀,明朗朗,無物不到,無處不有。如明月之在天,下地莫不照臨。如圓珠之走動無微不至。大道不足以形明,可以其無也。無而曰有,是謂強名。  聖佛諭弟子為無極之大萬德圓融。有如首句也,無極而至太極,則鴻濛既判,陰陽初分,兩大既成,從而孕育。亦曰二五搆清。蓋萬物秉先天無為之炁,得陰陽之變化;此大道之無而實有。及其六四爻盡,則又返本還原。

 

雖金石之堅,泰山之久,終不免滄田桑海,其大道之有而無矣。又二五真精,悟六四爻盡,還原抱一,則真道見矣。真道者何?煉後天之氣,以化先天之炁以為神煉神以化虛,即長生而悟無生,永永不滅,常在道中。如如自在,佛所謂觀自在与如來。道所謂立人是也。

 

濟公撫髀曰:偉哉大哉!釋道同途,皆歸妙諦。真盡善盡美矣!然  呂內相婆心苦口,在壇弟子領悟者幾多人乎?

 

呂祖曰:各行其素,吾盡吾道。不釋要義,吾之過也,聽与不聽,安敢望乎。然在壇聞而領悟者,發智慧光者,亦有人,其化亦有領略而未細談之,俟之暇日可乎?

 

 濟公曰:先得我心,然則暇人必來。

呂祖曰:如此更佳,當勿食言而肥也。

濟公曰:我食酒不食言。

疏星殘月雨雲中,掩月微光遍碧空。拍掌歡呼騎鶴去,酡然酒氣醉仙容。

                

                                                  「鸞台聯話」

                            

 純陽祖師撰示西樵山白雲間雲泉仙舘駐粵分舘門聯

                                              雲騰雨澤成甘露。泉湧江河蕩劫灰。

 

                           

 純陽祖師撰示雲泉仙舘駐粵分舘長聯

                                 雲泉百尺,源遠流長,道脈分明,口口真傳惟一善。

                                 仙舘千間,地靈人傑,玄機奧妙,心心相印化群生。

                       

 純陽祖師撰示雲泉仙舘駐粵分舘長聯

                               雲山疊疊,廟貌巍巍;仙跡來自西樵,地似岳陽留鶴駕。

                               泉水悠悠,派流浩浩;法源播乎東粵,人居珠海仰鴻慈。

 

濟世聖佛為抱道堂撰聯

                                佛法本無邊,儼然雲擁山頭,行到山頭雲又遠。

                                禪機原有定,恰似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

 

 

                              27〕杜子美大仙   降示 「詠梅二十首」

 

行到碧悟金井處,心事從來之;天欲暮,枝頭梅子新布。閒遊詩料富,遣愁聊賦。

 

                   潔質枝頭玉作腮,含煙帶雨冒霜開;宜人態度不妨媚,寄笑人間為孰來。

                   帶笑斜生媚不支,東風有意上嬌姿;阿儂不解冰肌弱,薄命憐卿只自知。

                  冰心一點立枝頭,取媚阿諛婢妾羞;不解逢迎開嶺上,阿逋有意伴儂修。

                  東風笑壓嬌無力,夜雨淒淒嶺上滴;玉質冰肌色正新,自憐薄命遭其極。

                  樓頭一望春顏色,嶺上先開十月梅;贈別劇憐花影瘦,憑君記取玉為腮。

                  盤根錯節玉冰肌,人世寒暄動我悲;燦爛枝頭嗟命薄,橫斜帶雨壓一枝。

                  寄託枝頭性節高,不輕隨世逐華豪;幽情難訴傷心慣,灑向天邊淚染袍。

                 素面芳心潔白姿,与吾清醒並一時;相憐同病差相愛,勝以他人為色痴。

                 我為無妻只伴梅,玉肌冰雪耐寒開;糟糠不棄同甘苦,早夜調羹亦快哉。

                 先從嶺上冒寒開,獨占群花上玉台;一點冰心堅似石,林逋鶴子兩追陪。

                 含淚凝眸帶怒嗔,一枝斜壓小溪濱;多情明月來相貺,嶺上枝頭認故人。

                 十年不字守堅貞,雪壓霜欺心更明;素面含愁羞不語,無情處的似有情。

                 情深似海義如山,玉面貞心白雪顏;灑淚故夫偷自怨,潔身高節豈容攀。

                 多情無語又無言,獨立山頭月已昏;勁節有誰來下問,淒風冷雨吊芳魂。

                 雪冰肌膚恨未休,自從一別懶梳頭;愁怀常帶春天恨,嶺上時添白日憂。

                 玉質芳心最可人,枝頭常帶數分春;自憐貌比黃花瘦,恨不東籬寄此身。

                 三冬冷雨夜寒侵,滴滴何曾到妾心;陌上離人空自怨,對花無語少知音。

                 一別音容恨上枝,春寒婀娜素羅絲;阿三不解深閨事,亂折枝頭到幾時。

                三年謫宦去無蹤,願託花枝世世從;妾是離人君亦是,這般心事孰知儂。

                 春寒花發幾多枝,潔白心腸事可師;勿誤風流污節義,堅貞一點我嘉而。

 

予此詩有感而作也,諸生勿以為吟風弄月,文人常事;當知予意別有在也。予見今之人多趨淫風,是以作此勸世。謂為警之也可;謂為譏之也可;謂為鄙之也可;謂為恐之也可;謂為羞之也亦無不可。

勿誤閒吟是雜詩,幾多心事救人悲;有誰清醒回頭岸,勘破紅塵只自

 

28〕張三丰祖師   降示「勤修要旨」

 

                 靈台清淨掃纖塵,雯彩祥開五色雲,仙侶遍遊凡世界,舘留鶴駕度原人。

                 日落崦芒海氣清,清風吹我下蓬瀛,瀛洲跨鶴臨凡界,界限分開善惡明。

                 道修在己,練達功成。慈和為旨,萬事看輕。人我皆無,一點精誠。

                  靜能默坐,氣運通靈。子午交併,妙覺聞聲。上通下濟,水火平平。

                 色無其色,空能見性。定坐一貫,不可滯停。停停非停,非停而停。

 

 

29〕純陽祖師  降示「定靜安身」

「靜夜無雲萬里天。春風桃李樂無边。昇平世界何時現?道在人心種福田」

    人心為危。道心為微。人合天心。天合人耳。而萬化萬能。長生久視。不滅即生。常樂清靜。此何故耶?蓋人心之為用也。妙道無窮。玄奧莫測。妙無之始。太極之初。一炁分陰陽。先天之先。眾靈所聚。感两大而運化。受四大而成形。地水火風。涵育幻體。得三光之照耀。遂住世留形。他物亦然。豈祗人為然乎。

循造化之理。入生滅輪迴。故性靈其聚則有。其散則無。成於虛空者。幻於虛空也。是故虛空常存。大道常在。是謂有常。有常則非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不空。是謂空矣。真空無不空。不空是真空。是以道之高超。德之成立。妙化無窮。故有形之質。必有破坏毀滅。及其幻化。是謂無常。故空則有常。不空則無常。陽中之陰。陰中之陽。陰陽交泰。一以守之。是謂還原。還原而空之。放之弥於六合。是云復始。復始還原。歸一歸空就是。其之謂乎。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竟從何而來?復從何去?草木禽魚。一切眾生。何去何從。無始而生。無極而終也。無始無極混然歸一。則又是還原矣。故得一而為天下聖。一者空也。空者一也。人如不空,靈則逐物。萬事萬物。化性分靈無由歸一而已。千門萬法。一以歸之。善以守之。可以清矣可以寧矣。

「入世還從出世因。菩提一樹却埃塵。大千三界空塵土。煉实還虛證本根。
  三生明月見玄宗。一念痴迷道亦空。今從入世還出世。般般盡在此文中。」

      呂祖曰:諸生参道只見其形。未見其真。出世入世。先後歸真。證慾海之大道。還先天之真我。道學見矣。人之生也。未生之前。先天付我以元神元氣元精。性未結胎。體未結形。此乃虛無之我。人之既生也。體從胎結。形在體生。性之靈已入後天之魄。至靈附體。魂魄相依。遂成後天之我。

 

由少而壯。壯而老。以及於歿。數十寒暑。人莫不從情慾之門而混沌一生。受功名之所誘。為富貴之所惑。縱情慾近三毒。遂使先天之真我。变為後天之假我。於是真假不明是非不辯。迨至老死。仍不覺其道之安在也。於是入輪迥。循六道。此入世之門也。欲入聖域。欲出賢關。非還出世不可。

    

  出世之道;先修其身。善養其心。棄惡從善。培元神。養元氣。固元精遠情慾。縛三毒。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行必明。依必正。正覺之止悟因明道。於是漸入無我之境。譬言之醉漢立危摟而不懼。越高山而不巔。此無他。無我之象也。若覺有我。則懼我之性命。誠如儒家所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此即有我無我之見耳。我存性命存。我歿性命歿。此入世之見也。

 

欲還出世。煉性以保命。固命以守真。萬象皆有形。有形者實。一道則無形無形者乃虛由實還虛定靜可得也欲求定靜。七情漸去。六慾漸減。定靜可見也。道之道。無形生有形。实中可還虛。此出世之道也。凡修道者。欲證真道。必先明入世出世之理。明此理而後修。真理自見。真道自然也!願道中之士。道未行。先明理。明其理。始證道也。眾子参之!

 

本壇進道之士。信道者除三數能明玄理外。餘多聞道之士。欲闡道真。應從人海入世。再而及於道之義。再及理又再而至玄妙真諦之道。意及於道。由聞而學。由學而行。行而至於弥篤。篤之至誠。而格於玄妙也。此即由淺而入深之門徑也。「行道实施博濟心。苦盡方知見道深。玄奧未聞先参奧。且從一善去追尋」。

 

30〕李青蓮大仙  降示「習靜調息」

蒲團默坐百念消,精固神強氣息調。養我浩然一太極,長生不老步雲霄。        閒來說出乾坤道,信女善男總能招;勤修功德培善果,得法丹砂樂逍遙。

 

李仙示曰:天地人為三才。道以三進,教以九取。諸子習道,尤以三教為依皈。玄門之學,當以靜極為始。靜極生動,即為陽復之漸;陰長陽消,便為生明之本。調息養胎,即為成道之基。是以坐法:首重調息。但息何以調?非以心數一數二之謂,乃攝心靜寂,与天地同呼吸;如子女之在母胎,為天地之呼吸一息,吾身之呼吸應之。是以若在若亡,不聞不知,此法靜定生息調,自然於火侯丹訣,覺察分毫。至凡夫俗子,於道亳無領會,若能靜坐功修,亦可致身康健。

 

弟子中不少高齡之人,每思靜坐用功。但坐法及種火之訣,茫無所曉亦無補於年壽。故略与詳及。丹法重火侯得宜,所以成就脫胎;与夫未成道前,補善凡軀,均須以是為要。德無形生長之義,玄奧難釋。學者於習坐時,其呼吸与天地默默相感,即為種火丹訣之元,亦為延年長生之術。此訣採煉之法,乃歷古秘而不白,諸子細心領悟,大有裨益。

呂祖師 降詩:

蓬來橋近水濂宮,鬼谷靈機隱市中,讀易十年研折理,清高不說与凡庸。 小樓讀易愛焚香,一丈經床雅士嘗,閒來佛殿參玄妙,誦遍黃庭悟道章。        黃庭經里悟修身,一點清暉浥俗塵,天地乾坤為舉例,自然無礙契全真。        黃谷溪頭聖跡留,台高堪擬岳陽樓,雍熙盛世逢明主,皈命純陽好自修。

 

31〕觀世音菩薩  降示「修道胥靜坐」

  

萬法皆空自在心,楊枝甘露挽危沉,輪迴免得淒涼慘,浩劫隨風禍不侵。                一芥之微,一塵之細,均從習習生靜之內;涵於炁而育於形。試從芥塵之細微,默默尋悟,即可見大道之生化。自然之秩序已。自然之秩序,皆由虛空而來,其絲毫弗能以紊亂者,靜有以宰之也。靜生於炁,炁生於道,一炁之用,一道所系焉。一化之息,一道所宗焉。循大氣以為盤旋,何是不可了;何結不能解。

 

而生化之妙,有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者已。運用可以云妙,靜中之見真也。靜中何以見真,自然之机宜也。自然之机宜,無過与不及之弊,而適乎其中。人之處事,過則躁,不及則緩,躁則其氣上炎,緩則其氣外馳。上炎者近烈,事難以成。外馳者近散,事易於隳(揮音毀意) 不躁不緩,因緣相生,水到渠成者,靜中之妙玄也。

按靜一字,從青從爭。養到爐火純青之侯,始能以善利萬物而不爭也。利物不爭,已握天地生化之樞。既握其樞,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氣即天地之氣。可以生生,可以化化矣。蓋有先靜以為之立基也。試觀天地之大,河海之廣,山岳之高,皆靜象也而品類之紛紜錯出,莫非從此靜中而為生為化焉。其生也有由。其去也有自。一真而無不真。是可謂得其靜中之真已不靜而無以見真,不真無以見靜,靜通乎奧。且通乎竅。奧竅之門。炁氣相凝。由凝而化。由化而運,運用之妙。至此又可謂得其真中之真已

坐字意義:以其二人居於土上者。不過定其心,而誠其意之義也。何則?土為五運之主。心乃微危之樞。非守得其主,則五運不能化生。非定其心,則微危每若二人。故各教曰誠意正心,必曰真意。不曰守淨土,必曰養真竅。此何故?皆重其意,能守一誠不可失。則微危之心,乃克定其中真。不致或微或危。一身而時若兩人之失矣。

庶幾陰陽相与調洽,而仁所藏,乃得一炁純真,得斯炁純真,則以化以生,生生之机,終且運行而不之息已。至於意在於身,惟脾是主脾屬土,而即此身生机之所寄託也。故修身者,莫重於培土,培土莫重於誠意,意果無時不誠,則微危之心,必能自辨辨之也明則去危而養微。及至危微胥泯。則仁藏其固。炁則為凝。道即以成,此道之為修,所以必胥坐之虔嚮也。各宜勉之。

 

32〕桃源古佛  降示「性定情逸」

 

銀河高掛團圓月,不分南北無殘缺;孤騖聲聲塞外鳴,獨照漢家古陵闕。君試看!風雲月。咸陽古道車不絕。月圓仍未缺。花雖落,未沾雪;枝枯幹未脫。紅桃一樹欣欣悅。佛道本同心,特來与君說。大道好修行,兩棲同巢穴,花不凋;能耐雪。自古覺佛迷魔,大底基於一性沉迷六慾,何能澈悟真玄?酒非不飲,而勿過三巡;肉非不食,而切戒恣殺!心以養得專。心既專而性定。輪迴不入,此為一線生機。

 

33〕邱長春祖師  降示「運氣存神」

 

冥冥半目自存神,氣運丹田右轉伸。到達天庭循地府,運行九十自氤氳。        右手撐開三十六,左手搖搖直直騰。十指拍橋平坦放,腰強直立氣隨吞。        龍泉咽下聲聲響,七返九還自結仁。大丹火侯能相悟,三昧昭明羽化身。

 

                                           34〕碧羅仙姑  降示「攝心歸一」

 

攝心方法:第一法,十念阿彌。第二法,迴光返照遊於金樓玉台。第三法,法想印堂。三法由汝行來,久而久之,奇效大見。今釋如下:                       第一法:左包右盤膝疊掌坐,天柱直。平胸落膊,蔽目;合口,鼻吸一氣以達丹田;然後住聲一氣唸南無阿彌陀佛,唸到氣盡作一籌。再吸氣又如是。唸時其心不可想別的。一心注想在阿彌陀佛聖像。如是者十吸氣唸十次也。如有一次心亂則不取,又唸多一籌補之。總以十唸之中,都無亂處。久久行之,便是得藥師訣可以運用心力移改別人之心,通達彼方之心。此法亦奇妙哉!儒家曰:有志者事竟成。佛家曰:願力最大。道家曰:虛空載物。心力之大有如是。能攝心歸一,神通有不可思議者。

第二法:金樓玉台,黃庭內景也。不務於外,而務於內,遊神於黃庭絳宮之間。自樂其樂,凡於外界,耳無聞目無見也。當趺坐之時,雖有香火燒皮膚,亦不知痛。迴光返照,亳茫自內而外。臭虫蚊蚋,都不能近。寒暑亦不知侵。此又深步之攝心法。

第三法:印堂者命宮也鼻祖也。在後天成形之始,太極之宮,靈炎所充。真性發源地,亦心之所從來。今將心歸納於策源地耳。玉台在金樓之側;總而言之,坐功達時便可明白。其台碧玉為之,無晝無夜。光明如一。無垢無淨,雅潔非凡。在靈台之上。主之者為白女在焉金樓之內,燦爛輝煌,烏猿所居,亦是十二重樓中之一也。所謂樓台未必地下,其高也可知。所謂金樓玉台,以為在胸則誤,即是對眼也。有人謂之曰,肉眼之烏白是也。

大道玄微祗在心,須知水里可生金。十二玉樓行走遍,黃庭宮內有南針。        先從坐法靜為宗,伏虎還須制猂龍。鎖住心猿並意馬,到無言處下夫功。        木能生火亦生風,東極元神不可沖。捉兔擒烏爐鼎內,子午卯酉是相逢。        人海浮沉事物繁,七情六慾早催殘;眼界不空來習靜,功成猶恐未真丹。        一善為基大藥全,更兼煉汞与燒鉛;八百三千功果熟,逍遙世外上雲端。         神仙原本亦凡人,明知假里學修真;一點靈胎能造就,五行跳出不沾塵。        遇物能空智慧生,猶如暗室夜燃燈;性地回光能返照,長明萬古不移更。        早知世界是花花,百年前後是誰家?靈台有寶休相失,精氣神光莫看差。       江城一雨晚來秋,歲月催二幾度愁?昔日朱顏今變色,絲絲白髮上蒼頭!      知易行難古有云,道心不固莫修真;既得乾坤無極理,何如不養本來根?       花落花開付水流,繁華一夢雨痕收;真常大道人誰曉,只在靈山莫強求。

 

                                          35〕濟世聖佛  降示「化緣疏」

 

佛首一尊,身光萬國。歷四朝之文物,滿三世之因緣。獨露半肩,光掩身中之月。全彰眾相,毫分額上之珠。一舉首,一低頭,只此便是彌陀佛。或揚眉,或謦欬,何處更參慈世尊。氣象清新,規模宏大。雪霜凌爍,風的洗磨。屋勢壓頭,人難住足;神鬼近將於悲泣,幡華莫稱於莊嚴。雖憑後學維持,實賴眾人著力!欲更新好,寧免經營。郢斧般斤,日下指揮於風動;明珠大貝,目前立於雲齊。豁開歡喜善門,便是菩提徑路。雕薨(轟音) 畫棟,山光搖翡翠之寒。風鐸雲窗,湖水倒琉璃之碧。民閭有慶,皇極無疆。

                

                             36〕劉雙卿仙姑  降示「病病不病」

 

不羨裘輕与馬肥,餐霞服氣我忘飢;芝田浥露金漿熟,月窟流泉遠液遲。        日出海心天作地,雲蒸山頂坎填離;乾坤更有多嬌處,昨夜梅開第一枝。

仙姑曰:以世間慧眼,作無上真玄,此似是如非,差以亳厘,謬以千里矣!道以務也。先天之謂何?一炁一元之謂也。一元一炁之謂何?非指母腹之時,不是有形之後;太靈之始,太乙之初,無形無象,無為而有為也。坎離本屬相濟,其所以未濟者,旋乾轉坤,人欲參於天理,後天重於先天。本其陰陽,人身確是具足。無男無女,何獨不然。

惟其真性落後天,遂至象形而變。則重於陰者為女,重於陽者為男。男女既分,形骸遂具。雖有擎天法力,未必擅自連移,更遑論其出世成人,而曰交媾採補而有所成就哉?人生於色,而亦死於色也。精神既盡,百病叢生。太上曰:病病不病。其所以病病之者,防其致病之源,是以無病也。無病而長壽。以至不滅不生,非仙而何。倘以天癸為源,服食為補,天堂無路,地獄有門。誤盡世人,可不慎之!龍虎鉛汞,皆有所喻焉,非遇這人,無真傳授;天地之所秘,鬼神之所忌也。

夫心離腎坎,人所能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以多誤以氣為鉛,以精為汞,有形之物,誤作無形。嗟乎!安得其不僨事也。人能迴光返照,細細研求,本身具足陰陽,陰陽又出本身之外。                                      呂祖師曰:莫向夢中重入夢,須從身外另尋身。                             皆指此而言,後學融會貫通,自可明其妙理。夫無賢愚不肖,物無鈍滯靈通。有心於道,道無不成。不必妄解強求,反至聰明自誤也。大道既無男女之別,無貧富之分,更不論其智慧愚賢不肖也。有法有律,按步就班依此循環,理無窮盡。後學等,其勉之哉!吾今一言以蔽之曰:道可道,非常道。又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人若不明,而強道干天越理,可勿警惕乎!

37〕濟世聖佛  降示「住心養氣」

欲將氣煉,先將心內澄。澄清無一物,氣便得其精。人之氣也,存於心,凝於內。心動氣升,心不動則氣靜。養氣之法:見將內心清靜,無一雜念,則心自清,心生雜念則嗔動,嗔動則氣鳴,鳴則動矣。氣由心生,善惡亦由心生。可知一切皆由心造。氣損傷神,神氣兩損,必耗其精。所謂三品神氣精,均有連帶之關係,缺一不可。三者仍以氣為主。如氣煉佳,則精神亦佳;氣損則精神亦損。三品不清,難以明心。

住心。所謂心應常住,心能常住,則萬念不發。念不發,則無動於心。心既不動則住。住則清;清則澄;澄則明,明則明心。亦則所謂明心之法矣。此我。我有小我、大我、無我。此之謂我。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則完成功德。能無我,便無人,無人焉有我。此之謂無我!能無我,性當見。能見性,亦人我兩無,則大我小我俱無。此之謂我者實無我。

時來風送滕王閣,月冷風清雲霧薄;疏星明澈映霞雲,紅棉古樹今猶落!       野畔小溪綠水流,登高遠眺南山嶽;紅魚經卷映明燈,笑話終南將身託。

38〕黃玄憲大仙  降示「小還丹法」

秋深景物夾枯柯,蟬曳殘聲渡柳波;天地有時瀰殺氣,其奈人生不悟何!       玉清殿上歲長吟,大丹非獨水中金。蓬萊訣內長生法,吩咐凡人仔細尋。        早知世界是花花,何用迷途誤自家?曠眼古今人有幾,長留天地玉無瑕。         積德行仁立善功,修來福果也重重;了死脫生非易事,悟真篇外有參同。        折戟沉沙血染河,黃燐白骨与山高,一場戰後憑誰弔,塗炭山靈又講和。                 有為可見亦無為,無為自在甚光輝;不滅不生無垢淨,真空一點法源歸。        大道無涯那處尋,翻來覆去一深心;無言悟到玄微處,舉眼空中似聽琴。        夜來明月顯清輝,照盡天心萬物齊;常明不昧真如性,久久靈山路不迷。

前期所說,小導引法也。小還丹法:不過亦水中金。水中金者,偃月爐為腎中元陽得心中真陰:合併而成大藥也。真鉛真汞,由巽風離火,煆煉而納於北方真水。憑少女之金,得黃婆之引,而納於丹田。亦為玉液還丹。蓋玉者土也。歸於黃庭。火侯不寒不躁,方是養丹。人之三寶:即精氣与神。維金液還丹所言之氣,非呼吸之氣, 乃真元之炁也。傍門有運氣之說,必當墜入幻丹。不可不慎焉!十二重樓,即心房之上,氣管之側;吐納所必經,呼吸所在地。亦為玄關之交通也。其經八脈,起於任督,流佈於十二經。

有橋脈一線,通於腎之元陽,在偃爐之底。人之學還丹者,先明真構造,乃可以語法也。然吾之法,固然定法者。故合剛經所謂實無有法也。法則因人而施,是又豈可固執也哉。然而還丹之法,度數固有一定,其搬運亦不得不循軌也。既知位置之所當然,是非法乎天地,朔望之進退;二十四氣節之流行而可。欲窮其極。又非六+四爻不能忖測其端也。

人之氣雖屬無形,而氣血運行,自頂至踵,其起源於心腎;其結果新陳代謝,孕育為之。數而為真精,下行則育女生男。消盡則生亦傾。是以還丹之法,耳不使外聽;日不使外視。知其精氣之凝,之閉玄牝之門。黃婆引入丹田,姹女嬰兒,真人自育。數不至於十二,得九九而丹還也。至寶經所謂九九還原抱一,大約如是。玄牝之門,在玄關左在。左為玄、右為牝。心印經曰: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皆此謂也。然其所謂修者,端在一心,心之純和,成丹是易。純和之念,非佐以善功而不能,亦非平日煆煉而不可也。諸子勉之!

                                                  39〕「詩頌獻蓮」

仲由夫子:

生花妙筆寫瑤天,半籠朝露半含煙,得遇觀音才怒放,開花見佛幾何年。

白眉大仙:

娉婷玉立畫瓶開,賽雪欺霜可滌凡,疑是觀音才降下,即因黃老奉仙顏。

黃玄憲太仙:

心香遙達大羅天,冰肌肉骨潔壇前,應与梅花相媲美,滿怀謝意贈高蓮。

李志能大仙

凌波輕步洛神仙,碧玉盆栽白雪蓮,幾辦心香清供后,凡誠鑒領達瑤天。

黃碧羅仙姑

何郎傳粉舊丰姿,不染淤泥与眾殊,度人怕植閒花草,愛近淵明五柳居。

劉雙卿仙姑

九品蓮台九品花,出自江南處士家,大約仙凡同愛惡,清虛不染俗繁華。

曾雪梅大仙

殿閣風來吐異香,雪藕新成白玉娘,挹露凌波輕緩步,飄然雲外自由鄉。

白少棠大仙

朵朵仙花放異香,案前清供大家嘗,採來誤卻鴛鴦夢,一點心清愛獨芳。

黃了因道人

外直中通瓣瓣香,荷池採得願今償,笑來供養凌霄殿,定与群仙許潔芳。

 

40〕呂祖師、何仙姑同示「膽之為用」

 

呂祖曰:

丹母存寶夜常溫,白髮童顏不老身,閒從仙鶴遊天際,慣折松枝掃晚雲。

誰人洞口招邀急,誤我江頭諷詠頻。醉臥樓台輕舉步,方知今晚降凡塵。

仙姑曰:

採得花坭捏膽瓶,何緣陳列在黃庭;丹砂只謂非凡品,爐火純然一默青。吾愛壇前膽瓶。色清屬木,有根据東華意。膽為青虛之府,全壇得此,亦可借作鎮壇。如人之有膽。況其碧綠如玉,形狀如膽,又大小合度,瓷質潔,胎骨堅,在未降乩前,玩弄觀摩,未盡釋手也。

呂祖曰:何友何故獨垂青於膽瓶,其或意有所寄託乎?明言之,以訓諸弟子,毋令人難捉摸也!

仙姑曰:一枝秋艷襲春華,淡薄輕凝壓眾花,心膽本來冰似雪,玉壺何事惹雲霞?

呂祖曰:寶雲雖屬少年華,雨後枝頭一朵花,大道欲明猶未悟,再來澄澈化煙霞。

 

玄机也,說是坐功,降龍所必要。亦澄心而已。首句所言,將濁化清,自是黃庭丹結。味苦前則性寒,膽所以制肝木也。膽汁者,防止食物發酵,寒能潤燥,苦可堅軟。此所以異於五臟百骸。色綠如瓶,有不同於百官者,乃名曰清虛之府。膽汁為血液所化,故有如上云云也。明乎此義,後自能通,不得贅述。參看至寶真經,伏虎降龍,与及黃庭丹結中宮,是小悟之。

 

說坐功,五臟有說談玄道膽府多略。而何友之所以注意到此點者,實取吾指玄篇結論之精英,而為諸子告也。真師既遇,門下成功必矣。為可喜更可賀,吾雖為汝等之師,天机實不能盡洩,倘非借何友之指示,終竟難明也。幸而諸弟子緣深,由是上召真仙,其奧妙處,亦為指出。豈非大幸乎,試問從來坐功,人誰說及膽府也。不知膽之液為血之精。道教取無為為用,將來煉至瞳人縮小,至老猶明。所謂長生久視,亦蓋借助於膽汁之功。

 

凡物理遇冷而凝縮,閉結精關,其非膽汁苦寒之力乎。吾前有言曰:將以醫學名詞,輕釋大道,較為明朗。倘有借為譬如,或者誤入歧途。豈不可惜乎?今仙姑之語,蓋有示於諸生者。將熱血澄清,減脫七情六慾,血不沸騰,形安氣靜,則血之素,遂為膽汁。膽汁既凝,制裁肝木,肝膽蓋相連也。肝木調動,磨擦而成熱力,故普通人多病肝熱,不得膽府調劑,則肝之藏血者遂亂。得熱而上升,及為吐血鼻衂之類,故膽為用,正所以降龍也。

 

肝熱則易於動怒,龍性為陽,与相火拼,豈人力所可壓制哉。故靜坐者,當有賴於肝汁淘化制裁邪熱,使其真火入於離宮,乃与坎中真水,混合於黃庭也。心印經曰:非白非清。陰陽二氣相交,丹砂漸而凝結。如打坐之中,實亦新法也。然而亦古法也。前詩其明否?玄關是在陰陽交界之所,附近丹田。何常不是臍下三分者,實非丹田也。丹田暖而發氣,玄關開動而交接。然則汝欲知之乎,知之無所不行也。汝果行之乎?何人不可點出玄關也哉!

假令六慾未清,愚煩似昨,即金丹成矣,立步凌霄,究竟亦一個傻人。天上無不忠不孝之神仙。得道者,非單靠玄功也。忠臣孝馬,節婦烈女,為多內外善功兼之。決一不可,諸生勉之!

 

      〔41〕盧英真君、柳元陽大仙 同示「存厚養薄」

嘆惜紅塵萬恨長,烽煙過法染蒼涼,明知浩劫由人造;只恨人心總昧良。

昨夜子時朝帝闕,今朝寅刻降君家,只緣尚有微言在,寄語凡人惜歲華

夫人在未受生之初,混然純陽,鴻濛未判也。講天地之大德,稟乎中正;然後父精母血,兩大生成。及至十月怀胎,三年掬育,後天成矣。先後兩天,稟賦各別。蓋先天輕清而為魂;後天重濁而為魄。倘人迷本性,不見真宗,漸漸銷魂,魄亦不保。是故學道之士,多重長生。

 

欲保其魄,先煉其魂。無形之魂,必根据有形之魄;此所謂借假修真也。人之設帨佳辰,能念及天地生成,父母掬育否?知恩當報,幸毋渾噩一生。詩經曰: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父母之恩尚如此,而說天地之恩哉。欲報父母之恩,非易言也。然則如何然後可?曰:無他,不外道而已矣。故天地之生人,父母之掬育,當時期望決不望其為非作歹以至夭亡造劫者。所以人思圖報。

 

第一點;固在倫常順天理也。第二點;則非發宏願可。其宏願為何:一子出家,九族登仙。必須勿負此生,求度此身;然後脫祖宗父母於沉淪,再度眾生於無量。方可說報恩也。如其倒行逆施,殘民害物,則天地何必与靈,父母何必生之。此雖是臭波囊,然責任實大也。

 

心勞日拙,定靜慧生能心目安靜,對人情紛纏,應接糾擾,每看輕一些,便是道根日重矣。留有餘補不足,古君子以厚養薄也。井田之制,三年耕而有一年之食,出於禮記。以有餘補不足,有餘資當作善行仁,以留餘蔭。恬淡成性,以養中和;以活潑之形神,久而能注。但是化己及人,積功方大。不過化己及人之法,必須因人而施,又必須順性以為,不能戕賊杞柳,以至反感焉。佛說:忍辱波羅密。

以事抑郁,身雖自由心實縛束心者,人之君也天子蒙塵,百官頹靡。是以魄力漸衰,或竟至病,而人間苦海,愈入逾深矣。此与春蚕無異。蓋苦樂之境,由人自造,凡是皆留有餘地,忍辱為第一方針。於難過時每每念及前生孽賑,希望早早清還。於得意心減下三分,歛晦韜光,自然無礙。須知逆境之來,正是未來之福。苦者樂之漸,貧者富之漸。天理循環無差也太上曰忘情。佛說無留戀。此兩語皆是解釋冤仇,驅除煩惱之唯一妙訣。

 

人有執著性,萬事因之縈惑,神魂日受磨損,所以不能与無情草木久留於世間也。汝等世間法多已明白修持,惟出世法大約尚有未明白者。世間法与出世間法雖異而實亦同。世法所謂仁,不過本人類互助之旨。孔子所謂射弋宿,釣而不網。而出世法則只慈悲眾生,不過將仁字擴大些講矣。又如世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世法則以超拔先靈同登極樂是孝子。亦擴大長運些也。孔子曰:血氣方剛,戒之在色。又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則色亦為聖人所戒。不過陰陽配合,敦孝悌而重人倫。

 

關睢雅頌,由是賦詠河洲。出世法則以守丹為用,不止戒之,而且要持戒焉。今諸子世法已修,亦有兒女繼後。倘不藉此時机進修出世,茫茫苦海,終不能逃脫輪迴也。昔聞人言,謂童子修真,成仙較易。大既無稽之語,誤盡世人。試觀 關聖,呂祖。何嘗並無哲嗣。倘倫常有背,謬想登示;縱然九轉丹成,亦難免再下紅塵,了結從前宿孽也。無論作何事物,無一安能有二,無低安能有高。出世法是將世間法擴大,既如前說。世之學者,忽於小即慕於大;是烏乎可也?闡述此義各參之!

 

                        42〕南極仙翁 降示「玄關直指」

 

汝等求長壽,何不多放生?造化無他異,循環豈變更。

南極仙翁此下凡,度人無量指玄關;若能惜福勤修省,百歲悠悠日月閒

賜福賜壽与人間,祥光四壁照童顏,滿檯花果齊供奉,鑒領凡誠盡醉顏!

道門今日祝長春,勸人力善莫因循!金丹九轉非難得,且向靈台細問津。

萬劫千辛有此身,輪迴不易再為人;得聞大道應修省,幻體休將認作真!

 

長生秘籥本非奇,得失惟從一念施。但願眾生勤力善,及今修養未為遲。

我願人間盡壽星,無災無難永康寧!欺爭殺奪皆停息,草木逢春盡向榮。

只因世道每縱橫,不少生靈墮火坑;樂享天年能有幾?萬分悲憫是心盲!

世人每欲壽期頤,戒殺放生知未知?天道好還無二理,即今覺悟未為遲。

秋深風物絕清高,肅殺蕭條可奈何,但亦怀仁宜領悟,春生夏長永無訛

人心險惡莫回頭?世運從玆劇可憂!名教若非能佈道,沉淪無日再悠悠。

 

雖然福壽自天伸,總是祈求亦在人;妙法養生惟一善,和平忠厚保全身。

先天真炁度玄關,抱一還原結大丹,跳出五行成正果,真人方是列仙班。

摒除物欲与情怀,靜養真元品自佳,歲月不知流水去,綿綿胎息樂無涯。

功名利祿淡然忘,遇物慈祥体上蒼,善氣遠通三寶座,人間何地不玄堂!

世人誰願享高年,明白心中別有天;將坎填離求大道,無邊壽算漸綿延。

黃庭宮內紫衣神,可謂人間續命根,本性靈明能發現,迴光返照證前因。

人亦仙兮佛即人,祗從修与不修分。倘能斷慾求天理,萬載悠悠一聖神!

 

消愆滅罪仗真經,朝真禮懺要心誠!一到大功圓滿日,無邊玄妙自然明。

紛紜世道莫為閒,劫運重重轉瞬間。今日不修明日渺,莫將風雨怨花殘!

滿堂弟子列壇前,一念誠心叩老仙,學道豈無真理在,談玄應盡五倫先。

人能心地盡光明,患難成祥禍減輕;福祿自從平日積,滿園善果現盈盈。

諸生鵠侯我臨壇,究竟為何不畏難,想是誠心尊且敬,老仙當自笑開顏。

 

敬我無如敬本心,神仙即在此中尋。靈台不昧光瑩澈,便是紅爐百煉金

何須煉汞与燒鉛,一善能通萬法源;自古真人皆養氣,玄元不是在奇門!

有心何處覓金丹,九轉來迴去復還;悟道參玄惟一理,人能清靜列仙班。

夏去舂來復秋冬,最是光陰歲月空,勿被韶華暗拋卻,沉迷六賊誤英雄。

有緣既得入玄門,養性修真一念專。閒把是非先斬斷,互相琢磨貴團圓。

今日凡夫異日仙,人人得道上瑤天。可憐總被名韁鎖,利祿昏心枉絆纏!

如今世界似霞煙,聚散悲歡亦了然,生等自從明白俊,好來學道永心堅!

珠門玉樹与銅山,畢竟依然是世間,試問誰人能了解?雲梯飛步破重關。

幾生積德乃為人,況是玄門得立身,大好玄机休自誤,無邊天福勝金銀

杯杯美酒醉仙客,本筆沙箋闡道風,談玄以外無他味,度盡凡流到上宮。

入道修行在一心,千錘百鍊似堅金,仁人力善勤自省,鐵杵磨成一管針。

苦心婆口度世人,舌敝唇焦亦苦辛,厚望玄門諸弟子,修行覺悟答神恩!

 

                                          43〕李青蓮大仙  降示「善之寶貴」

浩浩乎,塞乎天地!巍巍乎,貫乎古今!萬法之軸,神鬼所欽。得之永得;失之難尋。是含靈之至寶。為三教之真心。可以降百祥,可以擋百殃。其惟一善也!嘆世俗之昏昏,知寶貴者誰人?玄門弟子,達道之士,得天地之正氣,覆萬物与行仁;心能無減府,靈台早種善根。憑真誠之感召,遂有格於天神;得金星之降筆,賜善字以勵云。

 

呂祖師曰:勸人為善,老生常談。善之真義,汝等可否得而聞之?吾為汝釋,開汝等心竅。心作何想,心有何問,心從何起,心在何生,何所為善,何以行善,何顯善。即如一樹,枝強相為,以土為本,藉水為栖。發芽為始,成長為歸。中堅不朽,性近則為。比喻如此,明徑心歸,太蒼步渺,如同一體。總結心歸,一觸即感。一念一動,運團於一。即想、問、起、生之四字也。

 

明乎?積小而怨,由怨生嫌,嫌則乖氣,氣盛則張,張而起妒,妒毒隨揚,揚則念邪,傷人之傷,一傷成疾,多結則殃。殃行於身,為惡之相,相相而乘,善之榜樣。洗而濯之,善之若長。一厘之惡不作,而善可生。亦為行善字之謂也。善門方便,善為至寶,惟善為寶,其斯之謂歟。

 

平時積德与行仁,自有祥光保護身。水火刀兵無足害,災星最畏善心人!

修心養性現真如,義理分明善惡殊,普願門人能醒悟,胸怀爽朗復清虛。

究竟還雖問本心,細從善惡兩途尋,勤勤著力行方便,勝儲瓊樓萬兩金。

鍾離太師尊示曰:善字無價寶,萬貫買不來,我今隨處售,緣合不需財。

 

                                     43〕仙佛聖訓  「指玄篇」

 

呂純陽祖師:

佛道本無分爾我,世人看紫作大紅。我願世人勤修德!極樂蓬萊一樣通。

黃赤松大仙:

三弓地小亦蓬壺,我道光明法不孤!仙佛聖賢無二理,龍門一脈共吸呼。

大道悠悠水漾清,一輪皓月放光明。前因後果須注意!一念真心佛可成。

邱長春祖師:

日月運行皆大道,乾坤浩氣永留存。龍門派脈今猶昔,壇界莊嚴豈異端!

李志能大仙:

至寶靈雯降碧霄,楊柳甘露育嘉苗。青天不負松梅勁,綠竹幽蘭隱約嬌。

柳元陽真君:

修道修心豈外求,凡人覺悟早回頭!前程錦繡君須記,萬壽青松春復秋。

百尺竿頭能念善,玄元一理悟玄宗。畫柳沙箋書數語,度子飛身達帝宮。

鵝書濟世建奇功,柳筆沙箋啟世蒙。月月年年勤運用,早膺覺岸悟玄宗!

黃玄憲大仙:

人憑八德建金身,大道無涯志在行;進則艱辛終達岸,九年面壁達摩君。

金丹一點妙大羅,火侯功成奧自多,修真煉道成仙佛,勿將歲月付蹉跎!

閒話玄机一道中,幾人煉道到南終?修成自性原無我,我體飄然在蓬萊。

神仙積道作神功,人神原是一理通;神積神功人積道,般般妙理在玄中。

如來佛祖:

燈燈相繼法相乘,法相無來無去定。遇合有緣即有因,務使明心能見性。

盧英真君:

念佛數聲消浩劫,清心一願煉金仙。世上幾人能悟性?喧囂慾海苦顛連!

碧嬋仙姑:

崑崙在望莫徘徊,醇醪汞漿貫在杯;白雪黃芽栽嫩藥,逆水輪車鉛汞培。

閒來嶺上訪青牛,茫茫雪嶺若雲浮。回瞰塵寰多少累!幾人棄假假真修?

勸人施贈濟貧寒,捨己成人理本當。內外兼修行本志,自然端坐白蓮台。

太上道祖:

大仁大孝豈尋常,道義微茫萬古香。參悟玄元登覺岸,仙理高爵姓名揚。

悟到無為即有為,虛空內里更光輝,千經萬卷傳名教,能參奧妙早依皈!

如來佛祖:

祇園果植始生根,葉盛花開結實層;慎始慎終勤培植,自能秀茂叢園林。

著爾眾生看花木,人事栽培把道修。建壇鉅業由人做,感靈顯赫有靈神。

關聖天皇

青龍偃月卻災殃,德澤驅邪化吉祥。一道永垂留萬古,百孽消除善乃昌。

演化人間無量度,戾氣潛消善氣揚。法會功成生死感,地獄無辜得脫韁。

風雲颯颯悲陽世,道心一片挽災殃!末世屠力難放下,死離生別九迴腸!

幽冥拔脫三千界,功德同歸十萬方。道子真誠格天地,一善九天共表揚。

謝天謝地謝一道,酬神酬佛酬眾生。甘霖沛降助功德,玄門德立格天恩。

無量神功無量道,願行方便固天真。三尺舉頭仙聖曉,三生明月證瑤池。

澹泉祖師:

古人憂道不憂貧,認透前身返本真。世事萬般非我有,一點靈光是萬能。

黃華大帝

成功恆治叨忠孝,福惠人群第一聲。滌慮洗心憑智慧,虛無自在樂蓬瀛。

佛:

饒饒饒百事可消。忍忍忍君子本分。讓讓讓天降吉祥。藏藏藏消弭災障。

幻影幻花原假局,堪憐痴子假修真,傀儡日忙何不幸,沉淪歷劫苦難伸

物慾侵人儉亦奢,河流若此實堪嗟!千層樓宇堪星摘,何時返樸認些些。

君:

君能修道莫流連,千金難買壽松添;一門康泰平安福,有財難得子孫賢。

克德厥修勤煆煉,彝倫端整后妃權。自然天道循環體,一心清靜把香拈。

混合迴風妙,青驄像玉蔥;聚則凝三寶,意到達瀛蓬。

 

                                               44〕關天皇  降示「聖道妙論」

 

天道昭垂立,以道度世人。世人明道範,一一見道真。世人不自覺,六道轉污塵

慾海凡夫子,以道立己身。能了澈了悟,佛聖亦仙神。神仙佛同體,本體同是人。慧悟澈真覺,分別在元神。一得之微者,一道見性真。我今論佛道,佛了夙世因。

相無異相樣,空不著於心。般若能現示,自斷六塵根。蓮生九品上,片片不沾塵。

如來授空戒,爭土往西生。人能如斯樣,便證佛道登。再論成仙道,仙家若閒雲。

虛實兩不若,心靜若無雲。寂寂無境界,化幻道之真。身心無一物,慈悲現諦身。我無先我者,人我兩不分。玄机從此立,飄飄若不聞。人能如斯習。便證大羅行。

後論為神道,神道易當行。德沛人世間,專誠抱道心。身心兩合道,善願極應行。

有志道中趣,守道苦亦甘。不聞名与利,不重偽黃金。人能立斯願,抱一可神登。

末論人道者,最重聖賢心。五常和八目,禮義要常箴。先聖遺訓者,刻刻要恆心。

克己復禮用,玄妙道中尋。為人能若此,非聖亦仙神。天地三才配,人從苦自甘。論道如何得,驟看似尋針。細研道中理,從淺可入深。再從玄奧看,妙道可追尋。尋至有所覺,覺悟更見真。人人成佛道,佛道人之心。人人成仙道,道亦人之心。人人成神道,神在人之身。身心兩覺者,便證佛仙神。

 

今我細說道之理,願行聖道會全真。圓玄創始,百舉待興,人佛有靈,結緣於此。護法得力,此院則全。護道無方,中途恐餒,人靈自現,神靈合之人神相合得應天心得天心而化人心者,聖道之始也。化人心而覺斯道者,聖道之終結也

終南有道,其始於無形。終南有路,無形而見諸道子於大道也。願眾生明是論,於道自有所得也。

 

呂祖仙師  降示曰:   三界通明首,忠義聖帝君。教化人間任,力度眾凡塵。掌管仙神聖,五轉化為神。論仁兼論義,一道得成真。允文和允武,三才大帝君。伏魔兼護國,愛物亦愛民。都天為主宰,雄武重英文。末劫為天宰,義仗拯群生。

 

濟世聖佛  降示曰:   天帝妙道,論足無遺。眾生自問,從何所歸。論佛論仙,論神論人。君願何去,脫否凡塵?諸論均明,非仙亦聖。

 

                                     45〕觀世音菩薩  降示「法無二法」

 

法雨生花妙吉祥,釋道同門共一場。化闡人間三千界,甘露同沾佛法揚。

露洒群生見道昌,大千三界盡消殃。法雨如珠釋道降,空虛無著妙吉祥。

一葉菩提一葉舟,三摩地上眾生投,清淨白蓮生淨土,鬧紅人世幾時休?

善乃菩提之根,德乃菩提之幹,行為菩提之葉。

 

悠悠眾生,茫茫慾海,三千功勳,十方道德。智者啓慧,昧者盲修。佛光遍遍,人心真求。難圓智慧,福擇同修。了了  佛願,不上慈舟。無岸難渡,有岸回頭。沉醉人生自溺其首。

          敬佛如在,彌陀在口。心不常空,五蘊不透。一切慾慾,入世間法。欲出世間,先明圆宗。欲修佛體,先煉虛空。法無二法,釋道皆同欲見真我,棄假尋踪,人心本善,入世迷濛。見佛禮佛,難得圓融。明來明去,原一路中。拋恰物慾,道在其中。

         自性本静,塵埃染動。聲味觸覺,意識如風。能自了在,萬慾俱空能自了性,七情無蹤能自了願,佛性相通。能自了行,萬法圓融。出世間法自度不穷。如是我聞,一切眾生。不生淨土,喜沾埃塵。時逢乱世,應供佛因。如是我願,度世間人。世人不度,佛法難聞。世人願度,佛國難行。如何自度,先養心身。再觀萬物,俱属一心。心能常住,明性見真,真自在,佛在人心。住心現空,觀空不空。揭大智慧,法身成功。如是如是,人佛相同

眾生了了,快快用功。善哉道子,慈悲佛徒。能貫圓融之妙以通玄奧。惟是佛光常見於人心者,自非解行不可也。眾生有道,不入異域;眾生得道,歸自樂土。釋道同源,了了無色所有色者,非自本色色非本色,空見非空。所色旣無,無無自無。

慾海中難覓真色真空之士,原性昧,見本色,自性静,乃見真空。三千貝葉,八百阿羅。願聞佛法感眾生。佛曰東土淨而塵不生。慾情不生,自了法身。解行願品,了空了明。欲自在,先貫圓融。欲真修先参玄奧。人心卽佛。所見者假幻也。不聞不見,所悟皆真也。法無二法、人無二行。此人法之真諦也。今日之世,能以善願種菩提已難見矣。

        今能圓融貫妙諦,妙諦结而東土生者,眾子之佛性現也。佛性能現,佛心能住。再而修佛身,則金剛定矣。能解行兼備,則須菩提於火棗證湼槃而登極樂。善哉!諸釋子其為佛道勉矣乎?                                              

濟佛詩曰:大士說法,眾子参之!法語詞中,盡含釋義,能参悟者,佛在當前。何仙姑詩曰:    白蓮浮綠水,凌之碧波中。燦吐蓮花舌,劃柳建玄功。              鄭安期大仙詩曰:冒雨登幽徑,崎嶇不覺煩,世間無難事,精誠便不難。鶴跡能 尋否?菖蒲亦可餐!行道能如此,飛越萬重關。                            張三丰祖 師詩:乾坤明不明?豺狼尚橫行!拂袖歸三島,蓬萊看水清。        呂祖師   和詩:五更天欲明,出棧看雲行;与子同歸去,天得一以清。          王靈官天君 詩:聞風魔妖遁,語出鬼神欽,風行調雅樂,護道力身承。

   

                                      46〕太上道祖  降示「道裡玄真」

 

日暮遲遲唱道歌,一坏黃土喚奈何?載得黃庭三冊頁,不嫌歲月說蹉跎!

富貴榮華羨古今,肯將性命墮污沉,假去真來無我體,金身不壞聖賢心。

 

天地日月,瞬息千年仙神之不老,其術安在?凡人修真難成道者,其理安在?

肉體凡夫,修真養性,每多患道不成,至有其理。今述之:以天地日月而論,以四時為序以論人生。天之大,漫然無際;勿論何物皆可遮覆。走獸鱗蟲,一切萬物,皆可生育。善惡亦可藏。地之大無邊;江河可載,五嶽能負,蛇鼠蟻鑽穿皆能忍受;高山之流水,潔淨可愛,而不歡,陰溝穢水之污濁,而不怒。胎卵濕化,生而孕育而無聞。天地之道,偉哉大矣!

 

世人問道,試觀天地之氣,天地之容物,如人之心,也能容物。日月之明暗,日出而照外,日入而照閃。一月之中,月於上半而養外,下元養內。日月雖循環,其照外內而內外;運行日月者,道也。人之問道,正如日月之明暗,修內修外,養外養內。為道者之修養基本之點。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正如人生過程;由小而少,由少而老。花無百日好,人無百年壽,可見人生正如四季一般。倘及早修行,春花易老。諸道子心態像天地;修能如日月,則汝之身另一天地,汝之心另一造化。而不為天地造化所拘束矣。細味此文,便識玄真一二。行吾道者,盍興乎來!

 

濟世聖佛   降示  至道歌

已矣乎!道無色。無色渾淪一太極;三尸六賊不能侵,五蘊七情盡皆滅。

溫養十月成法身,哺乳三年聖域。此訣非是人人如,未得真師難認識!

 

     

                                            47〕純陽祖師  降示「三元解說」

 

上元九氣。九陽之氣,於行為木,於時為春。故上元誕於正月,乘春氣也。於常為仁;仁主慈愛,故其功用為賜福。於人生神,為胞命元之氣。

中元七氣。七陽之氣,於行為金,於時為秋。故中元誕於七月,乘秋氣也。於常為義;義主決斷,故其功為赦罪。於人生神,為魄命元之氣。

下元五氣。五陽之氣,於行為水,於時為冬。故下元誕於十月,乘水氣也。於常為智;智能消障,故其功用為解厄。於人生神,為魄命元氣。

 

夫此三元,在人一身,主應呢丸、丹因、開房之宮。凡人起一意念,即能知之。

以其神明之相通也。得道之士,皆從三元保舉;為   上帝樞密。職掌善惡報應

之臣,權衡修道之士。黜陟群仙,總理諸神。真勳偉,其權重也。然仙經雖傳世

久遠,奉持著多,皆未申明其旨。以致世人莫知,吾今不惜洩漏,剴切指示,務

期人人如法修持!以我之心,合  帝之心。則   三元帝君,隨心而應,祈福福

至!禳禍禍消。

 

                                   48〕悅城龍母  訓示「修道防魔」

 

今將道魔說因由,道字首身天舟遊。道字焉能受邪祟,守道修身兩儀週。

一致立身為自首,道字分情仔細謀。謀度乾坤兩儀配,自能明白達瀛洲。

瀛洲須求寶筏渡,須分三毒勿心求。心事多求魔障起,魔為鬼腳麻字頭。

鬼本迷人添麻醉,入道提防為魔侵!卻除三毒身無我,高山平路兩分歧。

五蘊俱空無四相,虛明富貴更悲愁。浩劫臨頭仍未覺,既然修道急回頭!

 

                               〔49神煩氏先師  降示「奇效仙方」

 

手執靈芝細細嘗,青總花露九天香,欲將世運回康泰,惟望人心作善祥!

五月五日五花香,五杯美酒五盅茶,五炷名香五色豆,五人朝拜禮無差。

端陽佳節午時來,鳳眼硃砂可化災,各備一枚無大細,紛紛呈上獻壇台。

硃砂經咒現毫光,好好留存鎮宅堂,不論災非瘟疫事,鎮煞安民第一方。

言來還恐是無憑,少少靈砂法術宏,疾病先將熬水飲,災非化盡漸通亨。

並非迷信實玄元,鳳眼靈砂正氣存;解毒辟邪鎮魂魄,施來法力更周全。

法力如何再細詳,一經加咒化災殃,雖然小物其功大,佩服鎮宅任思量。

艾旗蒲劍古來香,收拾完時計短長,瓦上晒干留三寸,婦人產後服之良。

此法能醫腦膜炎,煮酒取氣燻鼻尖,徐徐甦醒舒筋絡,服藥求方念要堅。

五月五日取旱蓮,生磨取汁加蜜煎,男服滋陰女養血,小見疳積不迍邅。

霍亂奇方處處多,毋庸贅示免蹉跎,注意端陽正午日,神茶四未免沉疴。

川忍冬,白頭翁,棉茵陳,与木通,水煎服,蜜糖沖。人人飲,各有功。

治腸熱,痢疾同。貳錢半,息火風。宣傳述,挽凡庸。小兒,孕婦無忌。

 

                                       50〕陶淵明先師  降示「憫世吟」

 

時乎時乎仁者人,蒼狗白雲与歲新。時乎時乎者閒,与有因;道中道,見何真?

時乎時乎時在變,是非根!歎蒼生兮吳越爭;憫蒼生兮氣沸騰;憐蒼生兮慾海沉!獨何安兮自沉吟。孰修特兮作模範?誰擎天兮保  天心!韜光隱晦兮欲潛藏,不聞猿聲兮毋放放!借滄浪之水兮為吾滌蕩,塵垢去兮,何道徨徨!淵兮明兮,潛歌陶放。

 

51〕鬼谷先師  降示「調養元神」

鬼谷子,寄篇文:內修德,慎持行!善養氣,氣血勻;走枝節,邪難侵。水火濟,坎離均。神魂定,眼藏神。肝木和,血自生。出玄牝,存亡均。勤且習,丹靈神。卻病良,疾不侵;且康健,血舒筋。毋傾志!任乾坤。康強樂,大羅行!

 

氣為人之主;運動血脈之机。上通頭腦,遊走四肢;導血而行,貫澈週身,閉之成痛,窒息而死。呼吸升降,化清降濁,為其主宰也。凡修內功,必先養氣。養和神自安。血自調。定靜咸宜,五臟相得。六腑五臟平,六腑安;四肢适,神自默。玄可出,通靈台。神魂定,自消矣。災消孽障散,靈光壓邪魔。方為有效也。

 

人身心為主,胃為庫,腸為出納,肺為臣佐,胞絡為連城。腎分水火,肝為將,脾為官殿。每凡修煉必先立心。心正自可修身。身修之法;務養元神;必先施挽兩臟,方為內修。心主血而連肝,与腎為表里;心平氣不燥,故著爾等早蓄兩種精華,不然枉修也。

華陀先師  降示

人之身也,猶小天地焉,胃經為市。凡物必存。久而久之,總有不潔之物聚困。中氣薄弱,必為積滯;且能時發時止。蛔蟲叢生。故斷尾為難,良可惜也!古人有倒倉之法主吐之。在吾主利之。故用許藥丸,從大腸洩出,服後作悶,嚼舂砂以止之。照施可也。

鸞台聯話

達摩祖師示:   現成如是波羅蜜,分出玄明自在心。

純陽祖師示:   心心相應純陽懺,口口傳來至寶經。

玄憲大仙示:   盈餘道滿乾坤內,山海經通宇宙明。

宋湘先師示: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

純陽祖師示:   眼懸日月照天地,量載山河歷古今。

 

52〕鄭安期大仙  降示「真修妙理」

 

白雲高處聽疏鐘,古寺淒淒送晚風,珠海長留遺跡在,倚峰長者日霞紅;

仙鶴有形堪駐足,山巒起伏五雲峰,不老長生仙佛境,真修玄妙到南終。

 

修真之道,從字義上言,似屬簡單,細參究竟,又覺煩難。真者元真,修屬煆煉。真修真為,苦修能煉。假修假煉之所在,始可有成也。萬物造化,有感覺者真修易無感覺者真修難。同是宇宙中一切萬物,千萬眾生,均可按其理而修之。真修真得,真性煉性。採日月精華,吸五行之元氣,便成仙道。

 

試觀一草一木,雖千百年而不坏,歷萬千劫而不滅。枝幹雖枯,根本仍在。枝頭綠蔭成綴,可知此木仍有生命,非祗生命,亦近道矣。頑石一方,久歷日月之氣,五行之養,陽長陰消,還其胎於造化,得水火之助,竟以成道。此為得道之所在。試觀一木伐而藏之,日久必坏,虫蟻繁生。倘將本以火燒之而成炭,則久藏地下而不坏,且能吸收潮濕之水,而不影響其身,未成炭時憑火助;而成時能兙水,水火相克亦相生,此理至明顯。當熟煉,天地相隔千萬里,地下之水,能從天降,此理至明。

 

地回之水升天,肉眼凡夫焉可見。此乃水之體而成為氣,上升於天,天雨下降,則水之原體還原,又從天降矣。四季之中,雨水若干,無從計算來來往往,焉知往返之多少?上升見,下降瞭然。可知元真之妙,妙在其中。世人元真,即得其奧妙矣。是故修真非易,修煉亦難。吾略示一二以告耳。諸子明乎?細參之!

白雲無限好,五羊放道光,何處聞簫笛,清虛在洞莊。

 

53〕張九齡先師  降示「醒世章」

覺覺閣,善羨擅,覺從善,善從閣;壇善無,惟彼覺,尋其岸,善善覺。算之通,有快樂,樂無他,善善作。作果因,因果惡。惡惡惡,切勿學!學做人,先性覺。學貪懶,必墮落。慾偏淫,最可惡。痴与嗔,莫叛作。守禮儀,磨針宕。孝親友,心誠確。戒誑言,慎語樂。花花騙,看葉落!忠与勤,貧亦樂。落落落,晚霞薄,薄曇雲,雲色惡。任飄零,隨風落!一聲吼,風雨幕。幕層層,遮醜惡。今生人,靠此托。歎本心,愧無學!教無方,鼎沸鑊。看將來,邪神作。疫癘頻,心何樂?

 

風雨緊,密霓撲。爾諸人,安得樂?看道傍,填溝壑。轉眼變,弦管樂。千金迷,呼盧喝。脂粉凝,蝴蝶殼。淫書界,妖道學。中國制,無此學。世風幻,劫數作。反五倫,廢六學。漢唐時,興聖學。如今反,胡亂摸。盜賊生,干戈搏。雞犬苦,民不樂。數中猜,末劫作。急迷醒,聖道學。勿相殘,勸善惡。光陰好,非永樂。繫於時,過追莫。爾等輩,誰揭幕?七級屠,為路壆。再有曾,教爾學。道門中,相規惡。私私讎,喜大惡。雖有過,長短度。小化夷,無心宕。團團圓,齊笑樂。此篇文,特別作。再有暇,研道學。

 

無為簫管引凰隨,道味能尋第一居,試看幾年初一月,盛花時節被風吹。

飄散紅霞呈霽月,天心皓潔羨虞胥,靄靄慈光照宇宙,兆民咸賴瑞風隨。

月明花好宜人壽,大地承歡笑樓頭,一曲清平無限好,迎風吐錦樂賢豪。

恍惚精神從夢覺,醒來原是管弦工,惜別最憐寒夜月,傷情獨怕後庭風。

一夕歡娛彈九調,明天薄霧掩丹霞,滿目琳瑯藏宦海,珠璣同串習梨園;

等是黃粱空作影,勸君還罷月西廂!怡物陶情詩書禮,明心見性中庸題。

 

鄭安期大仙 降示

白雲晚望聽疏鐘,滄海桑田一樣空,幻化由來原是夢,聖凡相隔在玄中。

有道始能留萬世,無德焉可踏蓬萊。寄語塵世諸子弟,南何一夢到色空。

 

濟世聖佛  降示

白雲幾度艷陽天,於斯無復話當年!珠海依然痕上綠,世態炎涼雨雪煙;

諸子修真合古鑑,萬事心隨一道研,景仰丹爐記果實,菖蒲救世萬千千。

玄虛妙理有神靈,人神共話得真清,相見只憑鸞對話,皮囊一隔未分明。

可見玄虛真諦樣,說話般般不聽聲。能得道中玄妙法,三清一現是神靈!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