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9-4) 点击次数(1756
鶴林福音(卷下)

54〕阿彌陀佛  降示「佛在人心」

 

萬法惟心莫強求,三教同源一樣修,悟得本來真實義,虛空無礙是長留!

佛,弗人也,非人之所能為也。然字從人起,本由人為之,乃人人能做到,惟為人亦非做得到。故人字在側,弗字在正。人既修煉,不為人而成佛也。務使正心修身,勞之不怨,無分你我,是故佛法無四相之分,無五蘊之言,了六根之淨。先行八德,雖是俗子凡夫,亦佛無異。俗人每多說佛法,而不修佛因,罔談佛果。知說而不知解者多矣。誠俗人也!試看菩提樹,子結有幾何?勉爾修德,心正是娑婆。佛法無邊境,四海一家親。明心即見性,種樹須培根!有志修德立,度爾須彌行。

 

55〕廣成祖師   降示「修道津樑」

 

廣開方便門,成功在善中。大道應覺岸,仙佛也相同。一善消百劫,百善卻千殃。今古聖賢者,有道當自昌。千百年來劫,悠悠歲長。天地多造化,造化歹与良。善中含惡意,惡里有善揚。盜有盜中道,乾坤各有長。太極原一炁,中分陰与陽。歷劫身不坏,修真最為良。黑白原無色,紅黃亦一樣。所謂有色者,慾海凡夫相。我真自真我,我體後天相。先天本無他,一炁變千樣。還我自真歸,棄我臭皮囊。千萬念俱寂,一真奧里藏。妙中生妙理,玄通諦亦藏。再造諦中奧,仙佛不分樣。

願我道中子,謹守道行藏。痴迷能捨去,一道存心藏。功滿各自歸,功成佛一樣。倘若戀紅塵,酆都將身藏。三世輪迴者,不得上天堂。卻盡俗中債,還來見古香。一篇道中語,壺中日月長。

 

廣開方便門,成人亦成道。大道無岸邊,仙佛同相造。諸子學道有年,道之玄妙,參悟否?奧理妙机,明覺覺乎?大道之行也,存乎其義;大道之篤也,在乎其誠。道之興,貴乎功。道之敗,在乎惰。人之修,在乎煉。人之養,在於真。煆煉真假,憑於先天;摒除有為,在於後天。明善惡,辨真假,是非覺悟,為修道者不二法門。

奈世人之不覺何?岸已在彼,覺而後見。鎮而能悟。悟而後覺。覺而後修。修而後養。此為道門之唯一方法也。吾願諸子為道而有所得!勤於道,明於道,內外雙修,道可成矣。勉之!誌之!

 

                                     56〕純陽祖師  降示「玄功擷奧」

 

乩而不學,傳而不習乎?學經者無心,習靜者有意。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求雨豈不效乎?坐功非虛語也。寶卷豈不乩乎?而習青玄煉度也。与其捨己而耘人,孰若化己以化人。倘寶卷乩出之讚也若通曉,則運用無窮矣。懺文非難事也。設令十日不雨,教經雖屬有心,學經必然無意。不雨則米珠薪桂不雨則癘疫流行,雖欲學經,其可得乎?

 

諸子得優遊以習經者,得天獨厚矣。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猶復片德不修,諸惡並作,農夫胼手胝足不滿兩餐,供都市中人,設令收獲而未嘗己享況值凶年而罪孽實由都市中人造乎。興念及此,爾輩何自若也!寶卷經讚非不大佳,蓋度死者焉。生者不救,而必待既死之後度之;則如   聖帝所云:在生供養,死後祭靈前也。死生皆度,道門所以廣發慈悲已在者令超幽暗;未死者莫入殊途此慈航之所以泛乎中流也,從前乩出之寶卷,經生果能朗誦無遺,某當一夜成全三卷。是又何難事哉?

 

內外二功,相提並論,非有所輕彼重此也。不過計其緩急,忖其先後,毋令相失。乩乎非獨一人,長日清閒,何不臨鸞闡法?是則雙管齊下,內外雙修,豈非臻於美善也哉!或乩乎寶卷,或乩乎坐功,俱達上乘。豈非大快?吾寧日夜鎮壇,親自降示。不嫌煩瑣,爾輩又何必討厭艱難也。空間為大道之全。一切必為所限光陰為乩所限;而腦力亦為經生所限,氣血體魄,復為坐所限。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之所見不同,及其成功則一也。所難明者,五十步笑百步。真玄之所在同處虛空。無無為用,是以永永常存也。知而不言,則吾豈敢,言而不聽,吾亦無言。且乩寶卷。

 

笑指玄關即本根,相通相接好遊神;若然悟出玄元地,跳動臍膀下幾分。

人求雨乎?我之心也。我心即爾心,爾心即天心。天豈固欲為難而不雨哉?無如人心不感,可奈之何!古者湯伐夏,三年不雨,成湯持矛衣白衣,袒胸露臂披髮率群臣而祭野。以己為犧牲曰:某不德乎,民不義乎,使其然也;寧殺吾謝天地,無苦民也!言未畢,雨驟至,高田水足三尺,而民困乃甦。見於經傳者。豈憑空言乎?

 

誠能格物,誠則動天,非虛語也。蓋救人即救己,並非捨己而可從人吾特為闡述,毋負吾心!務各至誠,使其有效天地之功也。純陽之幸也。諸生之福也。勉之勉之!果能戮力同心,效驗不爽,弟子其圖之!惟不可勉強而為,勉強為之,非其心志矣。形同沐猴而冠耳。若國家遭逢災厄,或兵燹為禍,或潦旱不已,自當創立禱天會,祈禱方法,不限於誦經,或者集單數人合靈打坐。指定時間,擇定地點,召集會友,祈求上蒼開恩滅赦!

 

主事者先對眾宣言曰:今夜所開法會,為祈求莫事,願大眾同心,謹運真誠,請求純陽祖師,咸慰所望!則各人拱手合目,挺立俯首,肅靜定意,聽主事者宣讀奏章,合眾人之意,寄託於一目的地。如主事者不欲分散真靈,可令相儀人如法行之。主事者立前排之正中。誦經則行禮如儀。復盤膝疊坐,人各由心默誦,磬口起,磬口止,可也。

 

因求雨順教靜功方法。假令求雨求不到,亦多一修養之方。如其感動  上天,沛然下雨,則功与德而並美。一舉而兩善備焉!學道先參外果之後,又必須伏虎擒龍矣。去年求雨有八卦壇。遂引起經生之諷誦。聲聞既就,圓覺未通。所以今年求雨特用合靈法,而引起內修也。去年功德兩全,師心喜慰!

 

按步就班,以傳道脈。予誠苦心哉。如弟子之體諒,則以為循循善誘也;其不明者,以為多事焉。不知去年不有八卦壇之引導,而今年經生必不能得如是成績。倘今年如不合靈以為誘掖,則未來玄功之成績,豈有津樑也哉。願弟子毋忽之也!參加多者更佳,否則將來功夫進步遲,悔之晚矣!

 

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現時行動諸子,當以此意慰。而勿厭麻煩,莫嫌辛苦。吾於教拜跪儀之初,有如打坐。似乎初習,煉習者先使筋骨氣血運行,然後靜坐。既畢復又拜跪如儀。假令初學者於靜坐時,有不明之點,而至氣血凝滯,一經拜跪,通暢復元矣。人不必憂;或有學而不善,豈致有傷身體也。既習諸子,如今方明拜跪之益,而且身受。乃感悟吾從前教化之苦心,而在前之斤斤糾正拜跪者,實有重要點在也。

 

人之入道与不入者無別,又何貴乎入道也?入道而行道,則非有法而不能,法既成而術亦立;法術由是而生也。法術之扶正驅邪,此亦辦道所不能少者。凡人久沉五濁,四相難空,驟令其心無罣礙,雖耳提面命,本師親自監壇,乃不能也佛家曰無生。道家曰長生。不知由長生亦可悟無生。理固如是也。不如就世人我見之心,而擇一方法,引入正途,以解決之。

 

凡習靜功者,毋酒後宜常養慈悲心。先置厚蒲團,盤膝疊掌,端身正坐,右膝著地,左腳在上,雙腳板朝天,單趺亦可。如左足在上,左足眼不可置於右足眼之傍穴,蓋兩足眼有脈,誤置而壓迫之,血氣不行矣。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指直疊掌,置於丹田,肩向後,腰正直下頷与心齊。此法最多,其證例如水晶球映日能發大原理不外如是也。

 

既惠而不費,尤復可正未來矩規。倘能效驗昭彰,所有一切陳腐道風,或者從此一新耳目。而寶台之特式,從玆又可領導後學而壓倒老成耳。彼此努力,縱不能立大功,亦無大過。既不阻時刻,又不傷財物,一心來求,祗知打坐;七日如是不說靈魂得大自然,即軀殼亦精神加倍耳有此机會,何樂不為?苟安畏難,遑論昇仙成佛?即為人亦萬不能廁足於現代社會也!人有求之而不可得,何自失諸交臂焉。再發慈悲志願廣度;所謂齋戒以七日內不殺生為齋,以七日內能守規律者為戒。夫其如是,吾大悲心已盡,猶望諸子同發陀羅尼也。願諸子勉之!

 

行路急則宜身輕,胸突脊豎,足尖先落,跑萬里山而不倦也。安步則和緩,所謂靜如處女,動若猿猴,可以思之矣。前言鶴步也,後言龜息也。皆靜功諸生所應知者。言談聲以和為貴,事理謙遜為佳。毋矜飽學,勿恃己長有暇則以功夫相問訊,對人則請教其玄微;念念莫忘為善,息息付念空虛。果然如是,一年便可仙凡無隔,親來點破,立出玄關。相見有期,幸毋自誤!神仙非誑語,留与、諸子說之。倘人各抄一張熟讀更妙或者平時省察,不妨就正高明。倘其內有未明,還當細問。如有妄加譭謗,何必入此途中?吾未嘗有所招邀,汝亦自由出入可也。

 

「寂然一念配虛空,靜坐蒲團默運功;萬法由心生太極,上天下地貫而通。」

諸子明感應二字乎?小感小應,大感大應,不感不應也。昨夜之感小,故今日所應之亦小,此其例證焉。天地之大,不外道也;心靈之小,不外道也。道無內外大小之分,諸子毋自視太卑!果能合  天心,焉有不  天從人願者哉

 

「人合天心天弗違,留得偈語顯神威;果能自問真誠動,便能甘露降雲霓。」

無偏勿倚,寂然不動者上乘;坐而搖擺者下乘;或漸偏歪或漸彎曲者,皆不善也。舌与上顎接,眼垂簾,初視坐前一尺,漸近而視丹田。惟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雖是微開慧眼,久則目若無睹,漸而回光返照;可以五內通明。口須合,吸氣由鼻直貫崑崙;運於四肢,而達尾閭。週而復始,血得氣以運行,焉有手痺之理。痺者氣血不到矣。

 

先用如是法,弟子暇則行之。時間之久漸,可隨其意,由漸而入,逐日增加。另日有細談路徑,氣由何道入,何道出,何為血,何為精何為陰何為陽何者先天之

炁何者後天之氣,剖白直指,暫且作完。

 

靈既合而光強,行之有素,功夫漸佳也。至於發現震顫實因氣血內行,榮而不衛也。亦為漸進之階,而非病也。血內攝不榮於筋,遂麻木再見氣速,速見皆無礙也。反是之感覺,則為汗出渾身如火,此則為氣越內圍線外圍線之差也。久之,發覺見光,有乍乍之音,所遇多奇,更有超乎常態,亦有似病非病,蓋五陰盡而一陽生,陰邪不褪,永無成功之期。發現奇狀,皆為成功之處。

 

為所覺不同者,當表白再問。果真未善,吾當正之。放膽行來於身體有益物無礙也。豈有長生之訣,反為速壽之方哉?是又豈能稱為度人術也。胡亂趺坐,姿態不正,有誤骨節。運行無度,氣血相沖,染苦為甜,勉強遷就,修性命者足以誤性命也。是故天机不欲洩漏。蓋不功則過,吾何以為祖師乎?有諸內形諸外,是必雜慮少者,然後能之。若精於運用玄關,他日將最快開。惟態度不可偏,是以光強而不猛。腎弱神疲,必生忌畏,所以其光乍明乍暗也。靈光須合,靈合光微,此乃鬆懈之象。

 

祖炁行則腰腹環繞,氣舒舒然。渾身如有光發,四萬濟毛管,如有氣抵抗外物。既如是,未言之前,以為出汗,既言之後,又不知氣之所從來。姿態極佳,心靈極誠,為行功進步之證。穿袍打坐宜寬腰帶与頸扣,臨坐之時,雙手覆後夜使短,然後坐不,不至為後衣牽纏,擁塞氣管。穿笠衫行功,仍屬未便,衣褲寬宏為妙。雖坐下,褲亦不可緊,頭面出汗則痕,惟祖炁通者不覺。蓋排洩濁氣有時雖在雪中仍見汗出如漿也久之,蚊不能近,蓋氣已驅之;寒暑不能侵,則玄關已解,任督脈通也。脊髓透崑崙而入絳宮,經十二重樓,与心氣下降,離坎相調,謂之任督通,玄關啟矣。

 

開靜之際,搓手先撫腰,或鳴天鼓,然後拭目,心靈有所寄託。耳無聞,目無見也。与其謂人嘈雜,孰不若謂己誠意未專;修行人不能有貪嗔痴想,平日仍須煆煉,以免肝旺難制,則不能擒龍伏虎。縱令移向青山,亦必埋怨猿啼鶴叫風撼松濤耳

 

一方為初步計,一方為求雨計,故令誦至寶經也。然至寶經尚有世間法,有一二句而感觸日常所作所為者,則又意馬心猿,奔馳越軌耳。至於誦經時,誦音宜保持水平,柔喉婉囀,娓娓動聽。誦者須注及使別方聲聞後即起圓覺也。先沉後亮,為意馬難制之徵。打坐自由,持此道者從而研究,吾未嘗無誨言也。參師訪道,尤貴謙恭,毋以自滿自足以為雨且可求,則一切可辦。不知若非吾力,任爾階磚坐陷,畢竟紅日當頭也。

 

還神毋殺生,齋酒可矣。切不可無無謂謂又來攪擾一通。參悟玄功,信道當然行道。便不能從儀式做作,以至背道而馳也。所求如何,不曰甦民困乎?幸得  天恩,甘霖大降,便立刻忘卻天地之大德曰生。為口復之貪饞,遂恣殺而不忌。既然矛循,又復積孽,道果如是也哉?可笑極矣!修玄功者,理當素食,其所以皆准隨緣,實欲漸漸成就功德,令汝輩將來不戒而自戒也。當領會我慈悲旨。

 

燭影寒光送彩舟,天可撥浪向前遊;蓬萊弱水金清線,一路輕帆到岸頭。

沉檀香篆伴雲飛,漸漸乘風入翠微,入夜街頭人已靜,殘燈數照著琉璃。

 

瑯玕之瑯,未錯也。用此琅者是玉;用此瑯者是玻璃,所謂琉璃也。玕之玕,是玉能響者。故琺瑯用琳瑯之瑯,實際上瑯玕宮白玉為天,琉璃為築,光明瑩澈,日其色稍紅,夜則其色稍綠。無晝無夜,皆在大自然中也。中古時有瑯嬛福地,非此之謂,母誤會焉。瑯嬛實在藏書之所,非仙境也。

 

煉氣之士,有道之徒,舉動輕緩,語言和暢。孟子曰:「睟面盎背。」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子等坐功之後,放蕩形骸,似非凡不足以舒适者。其實為外物所誘,宗既不堅,功何有德?其不明行、立、坐、臥之禪乎非只數十分鐘內定靜而已也。言多則耗氣,動多則耗血。前門拒虎,而後進狼,其有道之士所應為也哉?習靜所以法乎天地也。天何言哉,萬物作焉。太上曰:功成而弗居,胡為弗居,是以弗去!

 

今求雨之功,自以為成乎?習靜之功,自以為德乎;即數十分鐘內之時間,自吾視之,猶未能也。而說且輕挑如故,玩漫如故。孔子教人有狂狷之分。吾之苦心於諸生者,欲引入大乘也。習靜者雖皎皎數人,然精不貴多也。吾無喜怒於其間不過有因讚嘆而成道者:不過有因責罵而成道者。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又曰:「過則勿憚改。」然而俗語曰:癸知己過,牛不知力大。誰能為耳提面命,使不陷於過途也哉。

 

然諸則諸子欲讚乎?欲罵乎?讚非不可,進步似遲;罵非不能,成功似速。然一讚一罵,吾無動於中也。喜、怒、哀、樂、愛、惡、欲,神仙所應有也耶。不欲傳道而替天宣化,法源浩大,總有多門,不得不如是如是而已矣。至於拜跪,上香,獻貢,都未盡善也。今之言,大都亦非易得。

 

凡父之愛於子,師之愛於徒,君之愛於臣,必多責難,以冀其有成也。諸生之為人父為人師者比比焉。姑息足以養奸,禍發不可收拾。是故三字經中有教不嚴,師之惰,養不教,父之過。今靜功諸之視余,師猶父也。吾又豈有忍不視作徒而子乎。照膽披肝,瀝成相告,幸母以積為不美事,而能希望多責者為有功。生不見乎同席之間,每行酒令而必先於不相識之人,所謂至親無文,厚之者薄而薄之者厚也。例如寫信對朋友,非先運用時令問安語不可。對尊長与家人,則敬稟者,玆啟者,事實擘頭而下矣。

 

拜法坏於不齊,行動坏於躁步而速,言語坏於聲亮而嘈吵,獻貢之時急不及待,必至杯碟無聲,溫柔淡定乃可。行走輕鬆,情願赤足,坐必端正,得必一濟。逢拜法,主者自由發動,然後左右兩傍,孔步亦步,孔趨亦趨,推而一切如是。各看左傍之起落,不一定以主者為鵠的也。倘左右守緊,則前排齊矣;後排有例可援。拜法應平日練習,其与坐功有莫大關係焉。安可忽略乎!

 

性定情逸,能靜即空,空即能悟天地之机。道由是入手矣。神仙技倆無多旨,要曉靈人變作呆。爭机逐末,為誰辛苦為誰忙?養性怡情,乃為功夫第一步。物慾清時,便是心明真諦耳。諸子其三後斯言!

純陽祖師〔蘭題〕

幽谷生春放異香,一枝常占百花強,未許牡丹稱富貴,居然王者護禎祥。

菊竹知音冷淡情,眾香國里獨存貞;幽谷早沾春雨露,稱王依舊享高名。

 

57〕純陽祖師  降示「捨妄求真」

 

有形非道,有道皆真。離迷入覺方是至人。人有問余曰。人何必入道。答曰亦然。究竟人在道中未嘗出道也。人捨五行以外。尚得為人乎。既非出道。則道不入而已入矣。人又何必入道哉。又更問余曰。然則飛鷥演教。布化萬方。字字珠璣。言言金玉。絮絮勸人入道者何耶。余曰然。蓋當今之人也。在道不自知。視道不能覺。反向十大罪惡不斷輪迴。意則迷於貪嗔癡。身則迷於殺盜淫。眼耳鼻舌迷於色聲香味。是則捨本逐末。離道迷惘。以此輪迴。墮入三途。地獄、餓鬼、修羅。迷而不返。染苦自甘。

 

道心一失百孽牽纏。雖有人身。竟非人類。世所謂之人面獸心者。其此之謂乎。心既為獸。則四大分離。皮囊幻化。披毛戴角。豈有他哉。夫道者理也。道者路也。墮落三途。理所必然。必經之路也。然而超昇三界。跳出五行。葢莫非此道此理。不過所不同者。改惡揚善。捨妄求真而已。人於陰陽各半之間。處昇沉交界之地。每见下流者多。上超者少。悲憫眾生。難分苦樂。不得已雲端奔走。舌弊唇焦。寫破沙盤。磨禿木筆。直欲喚沉魂於未醒。作晓夢之晨鐘耳。

 

或又問余曰。然則度人已乎。余曰未然。然一切含靈皆能受度。自性回光之日。亦即聞佛法音之時。覺者不惑。遂得超昇。又問曰。然則初入道門從何着手。余曰。以上云云。但去惡從善。漸見本來。人之初。性本善。本來性善。能去惡者。即見本來矣。曰。何以去惡。余曰無他。九美(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是也。吾覺世經有云:「人能修九美以治身。豈有過而日增」。又曰。「行善实無涯。忠孝即善階」。故能去惡者必能從善。

 

善則為陽。輕清上浮。天堂之路也。又問。入道如是簡單乎。何以有誦經打坐、符籙章醮、修橋整路、合藥濟人、種種事物。道清靜無為。何以煩瑣若是。余曰無他。道祖有云。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欲以觀其妙。以上云云。皆作以助人修善。令人去惡之謂耳。其实內功外果。皆法律範圍意馬心猿之謂也。精、氣、神,混為一體。以至還虛。則為無為則無不治。而真境自現矣。凡人皆入道。葢即返本還原之義也。後天而反先天。去慾而存善念。

 

如道祖曰。能如嬰兒乎。以此純陽之體。無物慾之私。純任自然。悉皆天理。尹喜真人曰。「無思無慮歸真境。絕巧棄智入道階」。故凡学道之士。過去勿思。未來勿想。現在隨緣。久久行之。漸入隹境。或又問曰。人非木石。乃有性靈。安得不逐慾隨流。以至自心清靜者哉。余曰。子誤妄心為真性。誤智力為靈。以上云云。即後天而誤先天也。夫性与靈。名異實同。能見性者無不靈焉。所謂性靈。即大道也。圓陀陀。光溜溜。無以名焉。難以形焉。在天地為靈。在人為性。在物為理。

 

太玄之始。太極之初。良知良能。照見一切。是謂之靈。世間一切未見。而靈已先見。世間一切未形者。而靈已先知。世間一切隕滅。而靈不能隕滅也。性之於人於畜。一切眾生。各皆俱具。其所以迷惘莫覺者。為妄心、智力所蔽耳。何謂妄心。貪嗔癡。何謂智力。機巧技也。性靈無所需清虛寂靜。萬古常明。安得有慾。其所以有慾者。後天之智驅使妄心。於是遇物即迷。遇事皆戀。把性靈埋沒。由是輪迴矣。

 

所謂真心。包羅萬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明。清靜湛如。不能為六賊所擾也。過人有六根。六賊從而引誘。妄心陡然而起。遮蔽真心耳。夫清靜無為之境。非如木石無情。寒灰熄燼者。謂之清靜焉。見性明心。返觀自在。妙處無窮。息息相繼。如天地不然。長養萬物。又豈殭殖冷火之謂耶。

 

子欲至清靜之境乎?戒定慧生。具大神通。自降魔昧。心能不動。萬慮自息。縱有浮想。亦如水月鏡花。不留痕跡。久之真心可見。性靈常在矣。偈曰:「人道先修天道逢。五常八德煉初功。自問本心無愧處。勤修此點則英雄。」

 

 

58〕劉雙卿仙姑  降示「經与咒釋」

 

人之行持,端在乎心,心之修養,是在乎理,理明性見,親識本來矣。

誦經不求甚解,讀後澈忘,用以積功,其果有功耶?用以修養,所養何在也!雖然由誦而入,誦亦未嘗不可,不進境遇根行而論,當先尋味經中字意,了悟真旨,然後奉行經訓。誦之之際,把翫思量,而聲韻抑揚,自然中節。口誦心維,身體力行,方得受益也。開卷有益,逢經必好,一善為歸。

 

但經与咒不同。經者常也,即常用正直大道理也。指點人生純正軌道,故謂經者。參之悟之!用以明心修行之經也。是為圓覺。從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是以必假尋章摘句以究竟之。至於咒,則為  仙聖密法,從微妙法中,繙演度人。咒有呼種呼人者,真名號也。總之,咒有多種如信號焉。咒之使音,令人生悲憫心,故真中   神王聖號,聞法護持,亦為聲聞之法也。

純陽祖師  降詩:「柳溪垂釣」

滿江風雨鱖魚肥,弱柳臨波帶絮飛,春日遲遲無個事,輕舟垂釣晚煙微。

盧英真君  降詩:「詠相思小鳥一絕」

玉粒金漿養綠郎,相思前債為誰忙?衷情欲粲蓮花舌,借得清歌意亦狂。

 

59〕綏靖伯太醫  降示「燮理陰陽」

 

血為人之本,氣乃人之基。氣血相調勻,長壽樂期頤。精乃人之魄,神為氣化之。首明兩儀法,陰陽調攝施。忍隱靜為上,善養性情怡。飲食約而精,內臟自然舒。得養五臟培,過飽胃不如。怒時傷肝份,憂心費腦思。甘脆肥濃物,暫快口朵頤。

刺激飽膩滯,腸胃防不支。過勞更損神,益且筋不舒。筋結屬肝份,伐血總堪虞。

最礙防身體,波及連四肢。汝等修內功,坐臥求适宜。初步隨緣習,勉強實為愚

漸漸勤習煉,養神調氣血。如服九轉丹,能補內臟缺。百日功成煉,腹中藏日月毫光熠熠現,魔障怎侵越。無形至有影,自然達金闕。我是清朝初,太醫一席列。

深造勤修煉,羽化飛昇脫。脫去臭皮囊,靈魂逍遙越氣運須得化,此法即補血。

氣血得調勻,保存丹田穴。坎離為水火,心腎調和悅。凡事勿暴燥,和平氣不厥。

燥為罪魁首,暴動禍最烈。三尸与三物,一動反成孽。魔障侵犯神,衝動靈台滅

 

〔60〕阿彌陀佛 降示「如是歌」

 

如是如意事,彌陀阿彌陀!一花一世界,三魔鎮三魔。諸緣和合眾,檀樹可娑婆。

傳言開法語,即地轉維摩。心性不殊別,歸途無分疏。正教印相對,絕對成弱河。

如方之与圓,短長為證可。節外再生枝,是明道中左。邇近時勢移,眾生皆偏叵。

淫氣日浸霪,惡因值惡果。末世邪風盛,正道失其所。放盡大慈舟,誰個眾生助?

轉眼阿房宮,灼然遍地火!迷心應早醒,時間勿蹉跎!悲心加一棒,姑作如是歌。

 

〔61〕純陽祖師 降示「凝神守一」

 

天地正氣也。乾坤無二理焉。一者,道之始,一者,法之源。一以貫之,無不可也。一心一德,大道並不遠人;抱一還原,功勿忘乎一本。一之為用,數已無窮。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六十四卦不外迴環,是天地之所使然也。周天八八之數,難言其終點由此復原;然而其中變幻特多,是故盛衰由是而作。

 

大而天地運行,中而國家社會,小而以至人身,莫不循是軌道以迴環;下而動、植、鱗、潛,種種不出一理。凡是莫不由初,亦莫方有止。當其變也,榮悴千端。當其靜也,寂然不動。是世事者亦由人事而已。能守其定靜,自然不至變生。凝吾靜默,守吾真神,由止以達其初,守其止,真一之道,於焉見矣。

        

。。。周天運行。循是軌道。知其無極。守吾真常。。。

 

人之一身,其初本無身也。精、氣、神為之;然後五官百骸,第次以成形矣。知其無極之初,守其真常之理,則精、氣、神所為甚重要也。然而保養精、氣、神之法,則非經煆煉而不可。盤膝疊掌而坐,脊柱端正,舌向上顎捲,眼垂簾半開合,無欹無倚,然後自調其出入息,收攝放心,萬緣俱寂,漸而瑤池之水滿口生津,汨然而下,一到絳宮,自聞聲響。將南離之火,直降靈根也。

東方木屬肝,木喜調達,認為青龍,六慾七情所以難制。降龍伏虎,鎮不宜馳。倘能制之寂然,法當以水涵養;採其精華,納於偃日爐中,完成大藥。

        

。。。避境忘情。修法最易。陰陽所感。絪縕孕育。。。

 

偃月爐,人之腰腎也。中陷處近丹田非丹田。丹經云:黃庭中衣朱衣。偃月爐就在黃庭之左右。倘運用河車搬運,微聞雷鳴則精入黃庭納氣歸腎;以巽木之風煽動離火,不使真熾,免傷於金,火不令其微,免凝於水。此所謂守火侯也。

不過六十四卦同在還原,使氣循環,運行八八,自頂至踵,金丹所到之處,萬魔辟易。百病清消!此謂之小引導法,仍非還丹也。倘依此法修持,便是可能漸進。

 

坤為地,震為雷,地雷復卦即六十四之盡爻。所以人到六十四歲,復始還原,從而歸一。金液小還丹,而平日之有素,到此時間便是初成。  吾之得道,亦在此時也。子等何不勉之哉;不過心若不空,丹法亦幻。人不循序,學仙無益。吾道法於乾坤,出世入世亦無不可。並非毀滅倫常,又不是拋棄妻子,夫妻同修,各自守丹,將來所證之果,其大無礙。不過吾道入手甚難,所難者混俗和光,稍不自持,便然失足。

        。。。大丹完成。萬魔辟易。綿綿渺渺。妙用無窮。。。

 

所以從前所講皆多論心性也。避境忘情,修法最易。然而非普通人做。度人适足誤人,吾不願論此也。夫二五媾精,絪縕孕育,陰陽所感,下行者遂結為人。人上不至於天,下不入於地,半陰半陽也。兩儀具足,原不待男男女女然後可成胎。倘能依法修持,煉精化氣,煉氣為神;八卦五行以制裁之,而逆運之。所結之胎,名曰真人。真人不死,与太虛長存。所謂黃庭中人也

 

藍釆和曰:誰謂男子無孕?偏我十月怀胎。由此視之,便知梗既。

重樓十二已開門,玄關尚未有倪端;一點迴光仍未照,真心方可見周全。

功不易居,居之無益。功成而不居,是以弗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何言哉!孟子善養浩然之氣。孔子入太廟見金人三鍼其口曰:毋多言。既知精、氣、神之難得,保精養氣然後神之妙用無窮。多言則氣損,是以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大智若愚,大盛若慮。煉丹易,守丹難,養丹更難。至寶經所謂金丹火侯和融也。諸子誌之!

 

大道也者,玄而微之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綿綿渺渺,淵乎莫知其底。然知其所止者,亦無他,不外歸一也。一者,數之始;一者,數之終也。不二便然真一。守常即是法門。倘人而依法行持,不守其常,遇事輒變,悲觀離合,感動七情。趨於憂也,莫知所歸;見異思遷,莫知所止。迷而不悟,流而愈下。則真一不二法門,遂由此而望洋興歎矣!弟子慎之。既得莫被失,失以自貽於後悔也。

 

世人心境慕榮華,萬事浮雲一朵花,名利淡看空眼界,清虛無礙上仙槎。

急景凋年歲月殘,四時運會意闌珊;寒來暑往無停息,又到春風萬象閒。

草履芒鞋不自頻,一年景氣又更新,我來自問無他事,祗緣心念度凡人!

隨緣隨分出塵林,似水如雲一片心,兩卷道經三尺劍,乙條藜杖五絃琴。

囊中有藥逢人度,腹里新詩遇客吟,丹粒能延千載壽,漫誇世界有黃金!

吟到更深夢亦清,寄怀詩意寫閒情;春花秋月多閒淡,念切黃庭一卷經。

大道光明萬載留,福祿無邊喜歡修!三教皈依同一善,細求三寶永無愁。

辦道修行豈畏難,立身立足守玄關。千魔萬劫仍無改,九轉功成看大丹!

聖人從古立名言,三教原同志要堅,努力修行為一善,無為清靜法無偏。

 

           盧英真君  降詩「詠寒梅」

英雄氣概美人姿,傲雪欺霜態度殊;和靖多情猶有恨,橫斜香夢月迷離。

         劉雙卿仙姑  降詩「題梅」

一樹橫陳白玉枝,素娥風緻自清奇;鵑紅怕染靈柯骨,十月先開百卉時。

 

 

62〕純陽祖師  降示「自返而出」

 

徵逐名利中,何時是見功?一坏黃土後,三尺認孤桐!

朗月照丹溪,寒煙古渡迷,涼和纔九月,衰草已萋萋。

玉樓人未老,愁聽夜猿啼;阿誰能解脫?清靜本原歸!

星移物換,歲序移更。人自幼而老,流光瞬息,朱顏不覺白頭。況當世事靡常,離合悲歡,已去人生大半。談玄論道,究有何日何時?或悵名師不遇,或愁現遇難容,遂至歲月遷延,光明瑩澈之至寶靈台於不經不覺間,復被塵緣迷住來生再世,積習太深,於是本來自性靈明,一點清虛,漸漸因濁而重。重濁下凝為地魂愈微,而魄愈大,靈愈小,而惡愈多,則墜入畜生道。由是輪迴無了期而竟不自知也。

 

仙佛透觀三世,豈不悲憫也哉!用是苦口婆心,多方說法。使重濁之縈於胸中者脫而輕之;名利之迷於心竅者,豁而達之。則靈之隱者現,明之昧者光。知理之無窮,探道之玄妙。一得永得,一明常明。同登極樂之邦,共入神仙之境。豈非凡人之所日月誠求者哉?然而昇仙成佛,人莫不樂為之也。投胎轉輪,人莫不厭之惡之也。惟人則介乎兩者之間,昇天入地實為一念所成

 

獨怪乎今世之人,畏入地獄者而多種地獄之因?喜登天堂者而多窒天堂之路。甚矣,人之矛盾也!夫天堂之境,其極之佳,實不用乎贅述。而其梯航路徑,則週行大道,原甚平易。人人所自出,而人所不知自返矣。蓋凡一切含靈皆有佛性。佛性者,真心也。虛無清靜,湛然無為。具足萬有凡九美五行一切道德,一本良知良能,本無特教而後知,亦無所學然後可。人人順乎本份,清其物慾,摒去無明,而一顆真心自然明澈。則昇天之捷徑,即在目前又何必萬水千山以求不老術,離鄉別井用覓避世樓也哉。然其欲得自性迴光又非借助靜坐功夫而不能摒除積習。蓋人自離天日遠,妄作既多,萬慮紛紜,耗精傷血。如彼古鏡塵垢深埋,是以靜坐回光,正欲使其萬慮收攝矣。

 

人之大敵為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也。六塵緣六根而入。而初起在於一貪。所以貪為十惡之首。而嗔痴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九惡因此而起。推而廣之,造孽亦未常不因此而成也。所以靜功之法,首宜明心,明心則先止其貪,每一念起,隨念滅之眼知其貪於色也,則迴光內視以照應丹田,然後耳鼻舌身意,皆返於內,禁止外馳。吾金剛偈有云:「防閑女色如防盜,外寇何能奪主人」

 

譬如城門不開,堅守固壘,君主定而百臣受命,於是內自絳宮,黃庭,外自肌肉,毛髮,無不隨心所止,運用靈明。真氣既然不耗,神明自然強旺。玄關自解,真息綿綿耳。夫丹田之地,在臍下一寸三分,右鄰膀胱左鄰腰腎。細膜如夾囊形,有管透其腰腎。偃月爐中取真精所化之氣,運於三焦油膜之中,鼓動五臟,沖氣血以運週身而入命門。以復返丹田,得心君太陽之火,下注丹田,以養真氣而暖膀胱水臟。使蒸發水份而成氣化,傳達於肺,是為呼吸氣。

 

因為醫學之方法以說明之。如以丹經科目名詞,防有未諳,說之反如墜五里霧中,並不明自真氣与呼吸之氣。蓋傍門有運氣之術,非太道所應為也。天地空間之氣,是以日光蒸發而成空間之氣。夜則日沒海底,日則日居海面,日夜蒸,遂動盪而成風。人固小天地也,其理亦何獨不然。所以運離火以燒汞,亦即此意。真氣既足,端賴太陽,所以非心地光明清輝,不能与談鉛汞,明乎?細參之!

諸生來此果何為?學道參玄求指歸,若是此中難免俗,浮沉苦海實堪危!

 

63〕黃玄憲大仙  降示「培養性靈」

 

諸子皆信人也。朝露零零,晨曦初發,聞雞起舞,其志道之心切,早已端候壇台,一種蓬勃精神,可謂難能貴者矣!誠以動之,仙人雖寂滅清虛,能不為諸子啟說微妙也哉!

白玉梅開雪滿窗,黃鸝聲底帶幽香;童兒慣向仙人笑,手捻真壺索酒嘗。

自來醉墨也非凡,一夢酣時萬事閒,凡量老我琴晝倦,世態浮沉又幾翻。

鸞乩降處且題詩,世態紛紜似奕棋,停杯不飲多惆悵,再說玄風內里奇!

仙壇寂寞夜涼侵,雀噪茅簷報曉音;第一秋聲桐葉落,新詩由是竟催吟。

 

人稟天地之氣,法乎五行,秉乎八德。是以天下有道,民物康阜,人多壽考。繼乎晚近世入亂離,人之稟賦亦得其偏;幼時習染性成,長則環境遷移。嗚呼!今世之中其尚有好人在耶?又毋怪乎社會國家日趨劫數圈里也。然而又天運迴還,此造劫者應劫者有不得不如是也。

 

考其遠古從無量劫來,人之真性含靈,一世而薄於一世。及至靈根蘊絕,人就与畜何異?汝輩生逢斯世,雖不至稟賦之偏,然而靈根亦未嘗厚矣!適逢其會,同流合污,則流而愈下其有不由薄而滅者幾稀矣?汝輩既知靈根之可貴,則修持之道,培養之方,寧可不講究之哉。培養性靈,自修其道以還合本來,使人人如是,不必講治國之方,而國無不治,不必說化劫之法,劫無不消。太上曰:為無為則無治。亦此因果也。

 

修持之道,既明在心性兩途,則單刀直入便可有成。是又何事外求也哉?人之命繫於性。倘性地不和,外傷六氣,內傷七情,旦夕撕磨,任爾金剛之体,不坏之身真能久而久之乎?此身一失,此心亦傾;則心性亦安能輔依也身雖為慮,然而實為道之基。所以吾教以性命雙修為旨,必使不落空亡。將無形之心性以煆煉有形之身命。凡胎一脫,便見真人。此時与天地長存。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此時方是大丈夫也。天地、陰陽、兩儀,三光而成體,人身固難得也。

 

身而得為人,借此靈殼以修,是假者即真之本。學道而可不明乎!所以世人認幻為真,認非作是,其故何耶?蓋凡眼光只以有形者以為真也。而不知天外之天,真常存。蓋凡一切有形者質。有聲有色者決不能久存。若借形質色聲參悟虛無之理,而理固常在。是之豈非幻者即真真者即幻耶?是真是幻,其主宰之別於一心。故曰萬法由心也,然心不真,萬法不能藏,所以先真心而後見性。心性相參,大道漸見矣。

 

然而欲修心性,果從何而著手哉?在諸子之意多以為非趺跏靜坐不能也。不知此故為下乘者說法矣。研究心性,側重趺坐,將來或落真禪,收效雖速,而結果多誤,尤非真一不二法門也。雖然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佛家所謂戒定而後慧生。諸子初步功天能雙管齊下,更是速成

 

雙管齊下之法為何?一方認理清楚是於無形之人事,無形之動念,研究其合道与否。一方靜坐以悟之,所悟者即參考何者為虛,何者是實。何者為長,何者為短。認理至清,然後寂然不動,萬慮皆空。而所有一切功,皆從此得矣

 

譬如只知打坐而未曉真空,則遇事而怒而憂而愛而貪,其如是:十日寒之,一日曝之矣。如逆水行舟,縱有不復退亦無上進之可能。涵養性情,氣血自然和順。形閒心自安,心安而神怡,妙道之微密神怡可以得之矣。七情六慾固足以戕賊身心,即喜怒哀樂淫惡慾,色香味觸法,凡詩等等,非打坐一件便可排除。

 

必也,參悟理中之理,然後可以知之保守身命不為外物所侵。然後依法修持,助以打坐。效山河日月之運行,法之地陰陽之動靜。向父母初生之地,參悟本來。在有生軀殼之中,找尋真諦。將有形之精,化無形之氣,煉無形之氣為萬物之種。精氣神混而為一,配合虛空永永常存矣。

 

人之所以不久者,半生顛倒,耗精勞神於酒色財氣之中;加以徵逐於風雨晦淫之內,磨而日滅,旦旦伐之其所以然也。心不澄清,迷於物慾故矣。諸子真有之於道乎?行善不過助道之一端,蓋用以養正本來良心而慰吾真神也。然而己尚不善,何以善人?所謂善非單純佈施一種。若不戒除貪、嗔、痴、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皆不得以為善也

 

倘自修而能性靜情逸,復以此而善他人,佐以法施,財施,方得為善也。為人是善,為己是惡。諸子所學須立心度己度人為念可也。有時為善不成,反而為惡。其故何在?蓋己尚未善之故也。然而待己善後然後善人,則又豈非無期而為善哉!譬如乞者見丐者飢寒交迫,而曰待吾發達後再來救汝,其果如是之理乎?諸子暇日迴環而誦   玉室心印經,妙理益明矣,後當闡述靜功之法。

 

塵寰擾擾曉煙迷,翠竹紅花隔對溪,正欲回鑾天外去,數家炊爨煮雲霓。

蕉子甘肥桌上陳,恨無蕉葉寫詩新,又向蓬萊宮上去,踏破天空一段雲。

雲色山光映晝簾,秋風黃葉客愁添,韶華歎惜如流水,一夢蹉跎入黑甜。

雨雨風風悟落花,殘紅敗綠似流霞,肅殺滿林秋意淡,鴻來燕去入誰家。

紛紜世局起烽煙,救世心腸淚滿漣,借問阿誰成劫子,人心一點未回天!

人心不轉我心酸,悲喚群生未上船,為何再不從速醒?大道煩君努力宣!

 

                                               64〕純陽祖師  降示「一以貫之」

 

                       純真色色色同識,陽乾火火火中極。學來壬癸水調和,道同父父父子益。

                      惟無心物有精神,一貫玄通還太極。八層九級十二還,荒野從容亳不迫。

                      与你感交事無兩,元神失散何處覓?守爐止沸勿騰騰,一任丹成不費力。

                      道道道,初學道;興興來,來問路。八千條,無數步,行不拙,羊腸路。

                     走不盡,荊棘途。履其險,壯其步。不問時,不計數。一心向,現坦途。

                     誰能學?誰能到!學道人,且舉步。難中難,道中道。難中能道即能人,

                     苦學力行始見真。勿謂一時興緻趣,回頭不見一行人。興罷意闌心亦懶,

                     何必當初一念生?

 

道之初,患心多,猿意馬,兩猜磨。澈澈求,求道助。問其師,擇其果。啖其味,嘗苦多。曾幾時?漸懶惰!自謂一入道門中,轉眼原來獲苦果。難求嚥慰心甜,復嘆一時思念錯!將此道源拋九霄,另向他山攻其錯。惑惑疑疑念不專,徒入寶山採空果。

 

道之初,幻想多!求假境,作真科。不知覺,入邪魔,借魔力,習魔歌。迷真性,失舟舵。徬茫海,浪前過。高復低,不知禍。風濤險,臨坎坷!聽棒喝,猶迷濛。歎斯者,未思過。驕逸放淫魔作主,真性不知何處住?空如一葉浪中舟,難登彼岸避風雨!錯入魔船作慈航,誤認荊枝作祗樹。

 

                〔道頌〕太上道祖  降示:

                 已矣乎,道微妙!常人見之必大笑,扭轉陰陽造化机,鑽開混沌始穴竅。

                手執無情杖一根,驅散群魔及諸曜。縱橫造化任由心,千峰山上歌長嘯。

 

65〕純陽祖師  降示「無為郅治」

 

大道惟一,至理甚深。先明心性,勇猛求尋。宜守法戒,宜正其心。圓融活潑,如玉如金。爾其參悟,早聆法音!堅忍純正,志勵磨針。積功補過,禍去福臨。惟理是究,惟玄最深。勉爾修道,毋惑魔侵!道果何物,惟心惟真!惟精惟一,

至道之根。人之誠念,吾已早聞。果全其終,應善其身。勵爾意志,勉爾為人!

忠孝是式,莫墮凡塵。敬恭謹慎,多种福因。大道渺溟,玄妙精誠;寓於至理,

常靜常清。一以為用,六以為成。陰陽二炁,混合圓明。凡諸萬物,以及含靈。惟心惟性,具足真靈。浩乎莫測,巍乎莫京。非遠非近,無狀無形。此之為道,源本調停。咨爾弟子,及門投誠。恍惚太虛,逍遙三清。窒爾妄念,撮爾真靈。

先存孝悌,忠信必興。出世入世,兩法齊嗚。臻斯至道,真一能成。

 

夫世界者寂然不動,而理數氣運包藏之中,世界本無盛衰,理數使然也而人在理數之內造劫應劫,為亂為治,皆人以致之。人之所以致之者,理所以推之,數所以限之也。夫今未運已交,未運之劫,則會元已限,所不得不由數而生劫。劫數已生,於是天地不正之氣,乃感之於人,而成為劫數中人者。是以器械之製造,月異日新,軍事之昌明,突飛猛進。正所以造劫也。

 

然劫既有所造,則應乎劫者又不可無其人。是以淫逸驕奢越理犯份,此種人亦應運而生。尤是十數年來,劫運之慘無如今日!試觀過去之劫數,天災人禍可謂絕後空前,此故為理之所生,數之所限也。然而時至現在,數之盡處,復本還原,則亂極至治之理,遂又因治而生。於是禮義廉恥教化不得不昌,忠厚和平人品不得不出。蓋亦因應運而生也。

 

惟方今運會相關,其果為至治之乎?曰:尚未也。統觀從前劫運之來,雖速而實漸。則至治之道,亦安能勃然而興,必待收拾干戈鑄劍戟為農器生聚教養,固有之道德顯明,未來之昇平乃至。是以現時掃滅之劫運方完,而小劫猶未了也。方今列強雖屬友好,然而鬼胎各怀,意見互異。欺則致爭,爭而殺奪。彼之欺此者,此又爭之,此其劫運之輪轉所以未盡也。

 

必也,以忠信之道施於世界,仁義之行化於全球。謙信禮讓以滅其欺,欺既不出,則爭殺奪自然而免。此時方是和平。中國先王之道啟化最早,所以將來至治亦必中國為先。是道之為道,其行也治國平天下,此所謂救世也。

 

又豈只個人自修為冶白凝黃以驚奇立異而為鵰蟲小技者哉。道君之教,柔弱謙下為用。雖不言仁義而仁義存焉。長生久視,清靜貞正以自娛,雖不言禮智而禮智存焉。夫柔弱者。如道德經所謂曰:不敢為天下先。是則微如螻蟻草木,其仁亦所被及也。能謙下者虛空無物不容,聽其自然,此理中之義,更無物不到也

 

孔子問禮於  老子有游龍之歎。不犯於上,非禮而何?而道教以守一抱元為旨在清靜以求其真,所謂大智若愚,大盛若虛。以示世人認幻為真。其智与不智,由此明白矣。

 

世之人也,机械百出,騙詐多端。恐其年之不永也則多所殺傷以求補養。不知輪迥一理,反足促其早亡恐其利之不多也。不惜百計以求,不知謾藏誨盜,正所以賈禍也。恐其後人之式微為燕翼之謀,不留德澤,而只重金錢,不知適足以養成後人之驕靡。所以世人之認為智者實不智之甚焉。若人能肯信本來無,則金剛究竟何時坏。不著一念,更何有成敗可言。

 

求長生者,若以种种有相而求,則亦誤會長生之道矣。所以心不空而丹不成。為輕清之氣,必主於虛無也。蓋虛無者理之至確,數不能限,雖又欲其長生而可得,不求長生而實長生也人之生也有涯。所謂涯者數之限也。其所以為數之限,因不空故。遂脫不出於死生輪迴,終不能達最上乘。

 

且夫天下之萬事物也,皆莫不有數。有數則有所限定。然而在其所限定時,則為宣間所控制。數理者所以裁判萬物。而空間者即所以制服乎數也。數、理、空,三事混合,其名曰道。渾然包羅,實無可名而強名。

 

則道之大也渺矣無盡!浩然莫禦。無物不到,無無亦到。此其道之所以為道也。又擴觀乎從古乞今至有為之法,果能長在乎?甚至如  孔子大聖之教,亦有道不行焉之歎!而無為之道,則無時無刻而不流佈於宇宙之內外也。是以道不可須臾離,若離乎此道,則萬物無可生死矣。參而悟之!

前示坐功諸法,聞易行難。倘有時刻習之,由漸而入,亦未始非學道之階也。靜觀天地,自性乃明。而道乃可得也!

教人積德立高功,機會須知不易逢。造劫應劫人以外,應推救劫是英雄!

 

 

66〕榕樹將軍  降示「醫世狂曲」

 

榕樹多契仔,契仔無心肝!只依賴契爺,保佢平安康。安平快長大,契爺檳路傍;

多枉心思盡,難觀後效堂。將相不忘本,本忘難渡江。忠義何所謂,仁勇豈情忘。

慧看三千界,你等病心狂!省躬抽暇至,醫病並開方。心病先醫腦,神經一系狂。

氣病先醫肺,除疾止咳當。閉結先通便,連翹朴硝湯。若患炮烙者,霉爛共一床;

去瘀生新藥,涼劑並無妨。再醫貪心鬼,指術點金方。惟藥醫假病,點金幻中囊。

試比長短較,結果利何方?四復四連五,六除清便王!餘無多致囑,早晚看上蒼。

 

 

67 南華聖佛  降示「同證覺岸」

 

善哉善知識,了了空空色,不起分別心,何來煩惱迫?長生不思臥,靜氣能生益。

長臥木石般,無明沒痕跡。勝境醉榮華,物物觀其極。得來四假緣,虛空渺渺跡。金剛如實体,私情何所慝。貪嗔痴愛惡,身口意交織。一脈尚存時,似有千鈞力。

南柯一夢回,富貴皆空寂。念念思無常,跏趺學龜息。把卻六塵根,四聖諦可覓。八識十二緣,真俗還至壁。太虛還太虛,圓融無礙得。解脫生死門,浮心當下釋。

 

諸善知識,善男子善女人,在日逝將之下,於四眾群生凡情迭起。富者、貧者、榮者、枯者,均脫不出煩惱之門。而我   佛所說煩惱二字,皆屬眾生迷情惑見所形成,而非天地所加於諸心。所謂迷情,係屬無常之邪見。所謂無明,係屬四假因緣之所障。故心般般念想:識者詐於愚者,愚者驕於智人,故有等別之分。

 

而富貴貧賤,得失榮枯,真假短長,以有說有,不知有而歸無以無說無,不和無無實有。爭爭競競,階級之念愈深,招亂之禍隨至。生殺不已!其所謂悲念慈心,恰如捉兔尋角。累月經年,於茲塵積垢聚,如小劫之變大劫,大劫之成末劫,大劫之成沙塵劫,沙塵之劫而成無盡劫。我  佛誓願弘深,放無數慈航,以拯眾生。獨惜四眾有情,障深孽重!

 

道雖見慈航而不登。而我  佛之大願難成,殊屬遺憾!目下烽煙四起,疫癘將臨,我  佛再興大悲大願,普救有情。願諸善男子善女人,早登慈航,同證覺岸!莫戀假合之緣,了知成、住、坏、空,絕服富貴可久,貧賤永存?明自心,固本來。善哉!善哉!

呂祖師  降詩:題「古木歸鴉」

老幹參天秀,蒼茫日又斜!天邊鴉影淡,猶帶夕陽花。

 

68〕純陽祖師  降示「黃庭秘篆」

 

秋深蓼岸起沙鷗,水色銀光映畫樓,攜琴訴向松風聽,一曲清歌醉欲流。

二三知己共談玄,虛空能悟有倪端,苔痕一度階前破,知是幽人曲徑穿。

黃花相對笑梅花,勁節高風兩不差,自古他山攻玉石,相逢況是學仙家。

寒梅傲雪謂殘黃,不任風霜讀翠蒼,誰和物順天然理;秋到收時冬亦藏

三寶人身精氣神,休教六賊日相吞,丹田自有明珠在,一粟黃壺便化身。

浩然真息正綿綿,煉道惟憑一念堅,好將真境來尋透,黃粱一夢見先天。

 

大道無名無形,無聲無臭,而無物不到,無無亦到。其所以不能捉摸者,以其無也。無為為法,安得有形象可稽?其道之所以大也。是故凡學道者:眼光遠大,不宜執著,空於一切。曠然無物,功乃易成而以身為道,十轉九還丹法亦渺耳。更不擴觀宇宙,四時、五行、山河,日月者哉。如以乾坤為道,則堅如金石,穩若泰山,終有敗坏之時,則未常盡道也。道也者:大而空於宇宙,小而藏於一粟。所謂大至無外,至小無內之謂也。

 

然則有形非道,果從何處而求?則於其動靜之中所以然之理,尋而出之,悟而得之。學而有得,則謂之德。無無明,則常明,得無得,則常得。以与無所得。故其發源乃至浩大也。

 

還丹之法,有以金液煉,有以玉液煉。途雖殊實同歸。玉者屬土,脾為後天之母,重黃庭之說,返後天以見先天。金液者,直達先天。蓋腎為人之根,金能生坎水攝肺陰而採陰中之陽,納精於黃庭,化氣養神。此亦還丹之一法耳。道德經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二語堪為諸子告。如每生靜功之時,百慮咸集,茫然渺然於虛空之中,若無所得而實有得。蓋重關已透,三尸漸潛,其氣蘊於丹田,氤氤氳氳,若聚若散。

 

老子所謂大盛若虛,此其侯也。三十餘年不覺其進,而豁然一旦悟道之真。黃生得坐持,每每感覺風以動之,火以煉之。明珠返照,重摟開鑰,上下豁然,百節雍容,神光煥發。出入玄牝,漸悟玄關。惟是法內微有執著。而丹經所謂:審能行之,可以長存。玉池清水灌靈根。黃生可謂得此道矣。二人毋庸見異思遷。各有所長,皆能至道。

 

惟是不明空相,兀坐枯禪,亦未能有濟。必也,拈花喻意,對境無心。更宜法天地之陰陽,仿五行輪轉,四時更易,八卦迴還。尤須体察入微,參悟真諦。夫氣海者,丹田之下也。陰竅脈維之。人之五臟,亦皆有氣統,其臟氣之發源,皆於氣海。而先天之前,系於胞胎內,由臍吐納,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丹經所謂呼吸育青。及至後天之後,一點元陽,佈於五臟,而肺為輸氣之官,口鼻皮毛為出入之所。日夕呼吸,耗其真元之氣,皆以七情六慾,風雨晦淫,氣之耗也。久而出多入少,氣盡則骸頹。

 

是故孟子曰:吾善養浩然之氣。而尊生經內亦有所謂調息寡言,肺金自存。所以聞金煉者皆重於養氣,調息以返胎元之氣。其氣方為真氣。是則神傳其功,亦為較速矣。惟吾之所謂氣,非傍門打坐運氣之氣,實即先天之真炁。亦即天也之正氣云。真息無息,真息綿綿。尊生經內可以細參矣。

 

人有氣血之輸,是以不能無氣血之用。七情衝動,蓋亦由血氣所之持。惟是血之能行,賴氣以鼓蕩也。倘能正養得宜,則血可化精,心能生血。從其初生之地,運離火以煆煉之,納精黃庭,加以培植。於是精以化氣,氣以化神,神而還虛,可以長存矣。是故氣者,天地之至寶,亦小天地人之至寶也。惟是氣則總名詞矣。其於天地之間,山海皆有氣,日月皆有氣,人則五臟六腑無一不有氣也。

 

然而怒則傷肝,肝氣損矣。驚則傷腎,慮則傷腦,憂則傷心,悲則場肺。是故欲其氣之存者,而必於憂慮,驚、悲、怒,情以制之,其氣方不至耗也。欲求矣脫七情,必須心無罣礙,虛空一念,野鶴行雲,看破紅塵,方得伏魔降怪。所謂魔魔怪怪,究亦非鬼魅精邪。例如:怒則肝之魔。悲則肺之魔。考其魔之來源,總不出貪、嗔 、痴也。一著是念,萬魔已圍。

 

是故降魔者,非鎖住其心猿意馬而不能生效力也。任汝丹還九轉,一為外物所擾,未免盡耗前功此又學道著所宜慎之也!然而人居塵出塵不易,在慾無慾為難。是又果以何術降魔也哉?不知凡事隨緣,既往不思,未來莫想。來者安之火坑里種就白雪蓮花混俗和光,此我道之成功難,而得道實易也。窒慾明理,以心配天,則道見矣。

「繁華夢,葬英雄,一覺南柯事已空。借問阿誰能自拔?禹門躍過便成龍!」

 

69〕孫思邈真人  降示「煉道修德」

 

人之身也,以心為君。心動意行,清心神自旺。養氣血調勻。心腎兩和,

體健臟腑均。善養浩然氣,飽食勿亂吞;腸胃自舒暢,血氣兩運行。兩腎配水火,即是兩儀分混元為太極,萬事從心生。總在和平解,對己並對人。事務日日有,無事不籌謀。多憂即是慮,妄想日更愁。勤參清靜訓,玉皇經印心。心中常常印,勿作胡亂行。心腎兩相得,和平見性真。四肢即四象,臟腑即時辰。五臟和六腑,腎有丹田分。共為十二經,即是子丑辰。修養之法門,坐落演舌筋。舌尖朝上顎津液自涔吟。兩目宜半睡,靜觀鼻準頭。但求無外想,四相脫了塵。三尸為邪術,豈敢亂相侵。逢凶化為吉,衛侍丁甲神。入道應煉道,道煉誠德修。若不勤早學,枉神一片心!

 

70〕「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与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迴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昇。智者易悟,昧者難行。

履踐天光,呼吸育青。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

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即有,其散即零。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輕。

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即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受持萬遍,妙理自明。

 

71〕濟世聖佛 降示「醒魂鐘」

 

阿彌陀佛又一年,富貴榮華無變遷,人生苦海來徵逐,尋來尋去臭銅錢。

聚玉滿盆奚作饌,駝龍絕寶累朝施,九轉丹還空望蜀,六朝金粉一場空。

更漏偏長夜夢多,春花秋月又如何?戴得雲影乘風舞,雞鳴一唱覺南柯。

東風吹過又西風,寒山孤寺聽疏鐘,幾見漁舟留不去,大江流水夢雲中。

杯弓蛇影悞前程,楚客偏憐送別情;百花未採焉成蜜?可見人生盡未澄。

南柯一夢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大道有成天地體,孤帆一葉有慈舟。

回頭是岸君應覺,大好春光不易留;雲嶺風光無限好,玄真妙理道中求。

隱約朝陽山寺響,警迷不醒實堪傷,傷亂燃眉烽火急,回頭及早把身修!

月圓花好人增壽,峰巒五嶽把身修,有志竟成無我體,終南一悟話從頭。

紅魚驚醒夢中人,青磬敲來了俗塵,玄妙法門知多少,黃庭參透見玄真。

 

繁華夢,學神仙,神仙學得壽齊天。功名個個想,富貴人人言。恭喜添丁又發財!

今年多賺去年錢。黃金夢,夢到空時始覺空!徵花逐酒惡臭銅。萬般皆下品,惟有孔方高。世人多做作,醒來夢魂中。世態炎涼者,恰似一窩風。功名夢,想成龍!龍在深山巨穴中。小雨欲來天欲晚,數十春秋何處逢?一年容易過,敲起醒魂鐘!勸世人,不須尋好夢,好夢方酣遇大風!夢醒在雲中。佳境可須急?心清意外逢!有緣千里會,無緣西碰東。新春大吉至,諸徒笑融融。要黃銅,抑名功?

富貴遍遍是,榮華處處同。

 

求財財帛君。求壽南極翁。求子開心佛。求我是最窮!穿爛衣,執爛扇,草鞋又穿洞!求我無好處,試問門弟子,於心作何從。運氣個個好,一定不捱窮!四季亦興隆!

 

「鸞台聯話」

純陽祖師撰示:(青松仙觀聯)

〔其1 至寶圓林栽紫竹。莊嚴勝境號青松。〔其2 青松春不老。仙觀道長存。〔其3青牛帶月傳經去。松鶴和雲伴醉眠。〔其4青松栖鶴侶。紫府煉丹砂。

 

黃玄憲大仙撰:(青松仙觀聯) :

偉大晴光,培植青松千載茂。南離海量,涵濡煉竹萬家春。

 

純陽祖師撰示 (曲江覺善壇聯) :覺後憶先,智澄省悟真常道。

 

劉雙卿仙姑撰 (玄真洞天聯) :玄元無極洞。真有一靈天。

賜陸弟子聯:             格物能知物外。真心常在心中。

 

純陽祖師撰示(圓玄學院聯) :五嶺開來,闡教傳經,儒釋道尼乘萬法。

                          三潭萃會,群機頓攝,龍獅虎象盡朝宗。

 

濟世聖佛撰示(圓玄學院聯) :玄妙本無窮,性命雙修,大道還原歸太極。

                          圓融觀自在,神通一貫,紅塵看破悟真空。

(哈哈!吾醉矣。非如是不足以顯神通。看我改來:)

                圓融自在,一貫神通,誰能看破紅塵,便是真空悟澈。

                玄妙無窮,雙修性命,識得還原太極,超然大道長存。

濟世聖佛撰示(圓玄學院三教寶殿門聯) :

翠擁華堂,欣見柱吏遺真,有五千向道德金言,應十道天心,先跡蒸蒸留大霧。

龍蟠玉殿,還木祗陀法語,成十二部妙微聖諦,證一元過化,遊蹤永永印三潭。

 

72〕李青蓮大仙  降示「醉道歌」

 

清風拂拂白雲行,明月光華水底生。仙跡去來無住相,人間天上兩忘情!

丹結靈台一點精,善功培植慧生明;光陰休令常虛負!學道勤修果自成。

慾海波濤防跌足,利名韁鎖勿鍾情!十年苦行超天外,真樂逍遙九萬程。

閒把道經參究竟,運元抱炁養天真。時乘活子生機妙,靜能觀動得長生。

功果多培神自現,濟施法顯現前身,達觀世變如流水,情愛休纏毋負恩!

青天碧菩靜無雲,蓮座生香佛現身,酒氣微酣舒醉眼,仙凡契合有緣因。

 

仙有酒,樂悠悠!佛性靜,世空究。了了了,諸事一筆勾。勤功勤果,早證上慈舟。事若夢之浮!醒來徒呼嗚有。呵呵酌酒,青蓮領受偶題,聊作唱道緣由。旨酒旨酒,世人須看透!莫著酒魔纏,晨昏倒首。道要修,路從艱辛走。休貪優遊!心清性靜,玄機參透。陰陽結合,一顆尼牟。

 

世事擺空任他情難逐后!外功多立善果頻修。指日丹成轉九。玉清頒召,上赴瀛洲!我飲酒,我吹簫;飲酒吹簫上玉霄。夢中對日取仙露,富貴功名一筆消。花月好,心花開不老!月照大千映深潭,洞觀世界物無睹。你我一心通,憑靈光照好。仙也性瀟洒,佛也性中土。學得貴心空,凡事無著數。心曠自神怡,拈花太清步。青蓮愛旨酒,性亦不拘操。偶示此章,淺則悟道。深求佛奧。仙佛同一途,指引歸大道登覺路!

 

有酒題詩又且歌,有墨書詞換白鵝;有情常愛金樽滿,

有善當為力切磋:有書遺訓千秋頌,有錢積福自裕多。

                                                 (本書三卷終)

 

本網後述:

「鶴林福音」因見黃玄憲大仙与孫思邈真人,在訓文中提意參研「玉皇心印妙經」功效更佳。故為方便讀者,將「玉皇心印妙經」加冊於〔70〕章里以便參研。

寶典我於十幾年前舊書檔購回,遲至今才登上網与世人分享,或許這是數緣。仙佛悲。不忍眾生再受沉淪苦況,道盡了天機奧義。道出了超凡入聖直指昇天之階梯。眾生有福了,得聆諸天聖賢仙佛法語。

正如濟世聖佛在「法無二法」觀音大士訓文後加以題詩云:「大士說法,眾子參之!法語詞中,盡舍釋義,能參悟者,佛在當前也」。

 

又如關聖帝君之「覺世真經」中云: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身已死。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若人能如聖帝訓諭即人道自可昇至天道矣。

如呂祖師云: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如玉皇普度聖經云:常存正大之心,常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正既氣養,何懼邪魔困擾,自我性靈必清必靜也。

如觀音大士在卷中「31」章中云:而生化妙,有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者已。運用可以言妙,靜中見真也。靜中何以見真,自然之机宜也。自然之机宜,無過与不及之弊,而适乎其中。人之處事,過則躁,不及則緩,躁則其氣炎,緩則其氣外馳。上炎者近烈事難成。外馳者近散,事易於隳。不躁不緩,因緣相生,水到渠成者,乃靜中妙玄也。按靜一字,從青從爭,養到爐火純青之侯,始能善利萬物而不爭也。利物不爭,已握天地生化之樞,既握其樞,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氣即天地氣。可以生生,可以化化矣。

 

天堂遊記中有述:「輕清之氣上浮,乃為天心之吸力;重濁之氣下凝,為地心之吸力。人心的意念,為人心引力。」昇天下地乃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可要慎重選擇。如濟世聖佛在遊記中云:不要多謝仙佛慈悲。但可不要怪責閻王。因為仙佛与閻王,都照你的意願收留你而已,怎么可以怪責閻王冷酷無情呢?對待一些無道的人,是要拎起面子來的。

 

如呂祖師之「捨妄求真」如其文中所言:人在陰陽各半之間,處昇沉交界之地。每見上超者少,下流者多。悲憫眾生,難分苦樂!不得已雲端奔走,舌弊唇焦,寫破沙盤,磨禿木筆,直喚沉魂之未醒,作曉夢之晨鐘耳!」

然則仙佛悲慈飛鸞演教,佈化萬方,字字珠璣言言金玉。絮絮勸人修身學道。希望有緣人自勵自勉。不要辜負仙佛一番苦心。不要錯失此生擁有人身之緣!

 

地藏菩薩在指禪開示錄中有云:凡間眾生是一幅悲哀的景色。就像盆子里的爬蟲那樣,終日在盆子里爬來爬去。總爬不出盆子的界限,此局限就是生物的環境。每個人都會在這生物環境中困頓老死,人類無法超越長、寬、高的三度空間。以眾生的心象來看,本性佛心就可超越一切界限。但這顆心不可為煩惱所絆,否則煩惱就是佛心本性的界限。

這種世相的悲哀,只有自求佛心無執著於一切者,才能釋脫,才能超越煩惱的界限,無煩惱一切,無我的修行之人,自然如仙佛種仙般快樂也。

 

濟世聖佛在天堂遊記之13回說:少年學道智慧清明,學有心得。又因涉世未深,塵埃少染,故靈性清淨,品質優良。若少年知修,大道速成。

中年學道,因家庭事業困於一身,又為生活奔波,情枷愛鎖,名韁利繩圍繞,掙脫不得。故困難多端。需要有渾身解數的工夫,才不會被這種迷魂陣困住了。一旦跳出這個名利利恩愛的圓圈。他就成了一位自由神、逍遙仙、自在佛了。

 

老年人修道,走在極端的路上,一方面吃喝嫖賭都做過了。晚年氣血衰弱,心有餘而力不足,上天要他好好休養休養,如果能在此時看破世情,立定志向,想想跑了人生一大圈,得到的又失去了,有的老伴又撒手了,兒女長大分家遠離了,現在所擁有的只是一顆寂寞的心。緬怀過去,策勵將來,想到百年後的「出路」,一時心慌了。

所以立下決心,斷慾修道,填補破洞,修護玉體。若能精進不怠,自然可以修成一位「老仙」。反之,倚老賣老,仍然一付老樣子,老毛病不改的話,病久成絕症。老而不修,成風中之燭,熄滅旦夕。一旦三寸氣斷,前途一片陰暗,地獄的道路呈現眼前。那時真的一切都「太晚」了。

以上諸聖賢仙佛之訓言發人深省!以假修真,要知一切有形聲色、包括自身乃至河山大地都是無常的,都依成住坏空,在時間与空間變遷而改變甚而幻化。唯有自性真心永恆不變,使自性清淨,一切善惡境界心念都能不起,如「金剛經」云:人皆以佛為高。以眾生為下。知法皆平等。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含真性。無所分別。葢色身有高下。而真性無高下。是以名為無上菩提也然所名為無上菩提者以真性中。本無我人眾生壽者故也若能悟此四相皆空。而修一切善法。則得無上菩提不難矣!

 

此「鶴林福音」:由(鶴鼎居士恭輯 善惟寶齋印贈於一九七零年歲次庚戌菊日編印。次年上元出版) 原文不變只加冊「玉皇心印妙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