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回 遊中華宮聆聽 中華帝君說法
濟公活佛 降 歲次庚申年四月十六日
詩曰: 神仙最愛讀書家 品德清高絕點瑕
玉咒金經凝道氣 逍遙世外駕雲車
濟佛曰:品德清高,靈性輕飄,唸動金經玉咒,結成一團靈氣,化作朵朵白雲,在青天逍遙,無限自在。世人一副沉重罪惡的身軀,腳踏白雲,只有化成一團污煙障氣,墮落於地獄!楊生上蓮台吧,我們準備新旅程!
楊生曰:我坐穩蓮台,請 恩師起程。不知今日我們要往何處?
濟佛曰:今天我們要拜訪「黃老」聖居「中華宮」....。中華宮已到,我們準備一齊拜會 帝君。
楊生曰:好的。這里的景色宜人,草木青翠,群鳥飛翔,前面有一座巍峨黃顏色的宮殿,上書「中華宮」三字。兩旁有無持向真排班迎接我們,實感慚愧,何敢勞煩上聖?
濟佛曰:中華帝君位於五老天中央,尊為「黃老」,道高無極,我們前去恭謁聖容。
楊生曰:遵命!殿內坐著一位身材魁偉的聖者,聖容莊嚴....。弟子楊生參叩 帝君,今日奉旨隨恩師 濟佛雲遊三界,著作「天堂遊記」,勸化世人,祈求 帝君開示妙道。
中華帝君曰:善哉!聖界奧祕盡洩於「天堂遊記」書中,不但中土眾生受益,普天下之人亦同沾光輝,楊善生道根深厚,天賜重任,下啟地獄之門,以度鬼魂出苦;中度芸芸眾生,以悟大道成真;上開天堂之門,廣接有緣眾生。道果丰碩,先為祝賀。
我為五老之一,位居中央戊己之地,主宰十方,世人不能離以土地而居,故我「土老」遍佈大地;但人心不古,世道澆漓,世界無一片「淨土」,使我心悲。
楊生曰:世人亂了腳步,所以塵土黃沙飛揚,讓人張不開眼睛,顛倒是非,莫辨方向,請帝君慈悲指示明路。
帝君曰:「中土」是五行之主,「金木水火」在土地上才能成立的,金從土生,木由土長,水從土出,火依土明,土居其中,萬物必賴土性助育,始能生長成就。土地栽种各種蔬菜、花草、地上蓋屋、車輛行駛地上。輪船雖航行水中,水底仍然是土石;飛机飛行空中,仍然需要停留地上休息。人類生存在土地之上,食五谷以生存,死修亦還原於土,所以說「土生土長(亡) 」,足見土与人的關係極為密切。
若世人不能學足土地任人踐踏、及栽培萬物的德性,百年身後歸土,則靈氣不能歸於聖界淨土,終被地獄沉澱之穢土所吸去,生活在黑暗無天日的地獄里,永無定昇之日。願世人活在土地上,是一個頂天立地者,切勿做個藏頭(地) 露尾的人。
楊生曰:土德偉大至極,對萬物的眷顧實在太多了,願 帝君能將黃土的生化,与人類密切關係詳為解說,以便使世人瞭解,有助於參修之用。
帝君曰:甚好!今將「土老」的生化妙用,詳為分析如下:中央戊己屬「土」,在天五常為「乾」,五色屬「黃」,在地為「四季」,人間生化黃帝為「軒轅」;人倫五常為「信」,人體主「皮肉」,五戒主「妄」。
(1) 土-------人居土地上,房屋建筑,道路行走,不離土地。士農工商接近土地時刻最多。食物栽培在土地上。魚雖生長在水中,水底仍為土地。鳥雖飛行空中,黃昏還巢仍在土地上的樹木。清水人們取之於土地上,污水也潑還土地上,土德待人深厚可想而知。許多人不能體悟腳下的土地,對他有如此的厚德。
好好培養自己的心地,皇天後土之恩不報,站在這塊土地上為非作歹,擾亂「地方」安寧,其罪深重,他的靈氣漸漸被土神吸收,所走的路越來越短,甚而被囚在監牢一塊「小地上」,過著寸步難移的日子,近些都是違背了土德的報應。
(2) 乾--------乾為天,(為陽) ,地法天(為陰) ,故曰「天生地養」,養育人類主要工作是在於土地,天地之德曰生,在天下(地上) 不守地道人倫,即喪失了返回乾天資格,所以土地包涵萬物,天邊雖遙不可見,地在咫尺當可修。
(3) 四季(黃)--------- 四季為春夏秋冬,黃老居中,包涵四季精英,沒有黃土栽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均無法成立,黃老把前後左右(四季) 在握,如一棵樹,不會春夏秋冬,枝葉如何變化,「土根」永遠固定不變。
以修道而言,黃庭居中,中央戊己土,稱之「玄關」,主宰人體一切動,為元神宅舍,係主人翁,如能一年四季認真耕耘,各種氣侯之蔬菜,一定丰收滿盈。
天地玄黃,黃是莊嚴貴重之色,黃道為吉,黑道為凶,願世人四季之中遵守道德,廣行黃道,則吉神降臨,凶煞退位,吉祥的黃光普照。
(4) 信、妄(脾肉)-------- 人義禮智信是人之五常,縱有仁義禮智,人無信則不立,故知信是五常之主。中央戊已土,土屬信,何以言之?
土最守信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絲亳不爽,你播什么它就生長什么,絕不失信、虛妄。世人卻「信用掃地」,片信無存,違約、背信的事頻生,空頭支票、賴帳、詐騙層出不窮。
一個背信賴帳的人,債主窮追不捨,他只好東躲西藏,「大地」已無法立足,
天也寬廣,世人不去講信行信,開拓萬里鵬程;都自尋短路,寸步難行,釀只好跑到無人認識「小地」方,以免被人發現,甚而被告到法院,關在監獄小天地。有時走頭無路,一尋短見,終埋於八尺土里。成「無地自容」未路,豈不悲哉。這都是喪失中華土炁所遭受到自滅結果。
脾胃屬土,為人之消化器官,今人下床尚未踏到土地,就匆忙穿上鞋襪,赶往公司行號上班工作。工業社會,生活緊張,雙腳喜歡脫離土地,土氣不足,加上飲食不定時(失信) ,所以腸胃病者增多。要治療胃疾,當以冷靜心情處事,不可暴飲,定時進餐;如五谷播種,安於天時,生長自然茂盛;假日多野外踏青,忘記緊張腳步,接近土地泥土,慢慢而行,一旦土氣充足,就像草木繁茂,胃病不藥而瘉。
今人出門,全靠交通工具代步,自已雙腳「寸步難行」,缺少運動,胃部郁悶、緊張、營養衛生失常,土府既敗,胃部功能失調,百病自然叢生。
在黃老的土地上要修道,勝過其它地方,故有「中土難生」之語,中土集五方之精華,如「肉」生滿全身,五臟六腑示是肉的精華,所以中土之人,靈氣最旺有心修道者,如脫去「假(牛) 皮鞋」恢復純本樸本性,就可以得道。
楊生曰:這是為什么呢?
帝君曰:道降中土,因中土人民性情淳厚,富有道德觀念,且克苦耐勞,勤奮自
強,不貪奢華,正符天心,所以自古以來,異人異士,皆出於中土。為使世人能夠體悟黃老靈炁,願賜靈咒,朝夕誦之,必能通神:
中黃嵩山 元炁徘徊 上有元老 統領四方 參駕黃龍 五色羽衣 運導九天
轉輪璇璣 煥明土星 流光散暉 玉英芳芝 充溢四肢 陶灌我身 脾府鮮開
養牙餐精 萬神總歸 善魂制魄 仙煉八威 表里洞明 長生不衰 通真達靈
昇入太微。
濟佛曰:感謝 帝君鴻慈,賜益良多,就此拜辭。
楊生曰:感謝 帝君開賜妙道,因時刻有限,恭辭帝駕隨恩師回堂。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第廿四回 再遊宮中華宮聆聽 中華帝君說法
濟公活佛 降 歲次庚申年五日初九日
詩曰: 火傘高張汗濕衣 清風扇竹意涼微
商場熱烈千金重 不若僧家化燕飛
濟佛曰:炎熱夏天缺少雨露人們覺得心浮氣燥;土地亦覺得之渴而張開口來,渴 望著雨露的滋潤。人生在土地
上,當積點道德水,沾些甘露雨,以洗淨塵埃, 露出清新的面目,使生命欣欣向榮,以免使生命乾枯,氣息浮
燥。今曰我帶 賢徒楊生參觀中華宮,拜會 黃老,請他開示妙道,準備上蓮台吧!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請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已到了,我們前去拜會黃老,恭聆賜教!
楊生曰:有此佳机面聆高真說法開示,自覺道福不淺,感謝 恩師提攜。
濟佛曰:這也是天命促成,才能与師分擔普度眾生之責,受你度化之眾生最多,為師也覺得擁有你這位徒弟為榮哩!今天能有這份福榮暢遊三界,實是上蒼妙化安排,一日忍辱負重,將「天堂遊記」一書著成,善度眾生之任務,「能有所交待,再加鞭吧!
楊生曰:感謝 恩師慈怀指示,弟子遵命。在這五老天得道高真,個個法相莊嚴,道氣非凡,相信他們都曾下過一番苦功琢磨礪煉,才有今天的成就。天上、天下相同,能對沒有不勞而獲的果實。....來到黃老居住的聖地,感覺教悶熱,不知是何因?
濟佛曰:等一下向 帝君請教,就知一切。
楊生曰:是的。愚生叩見 中華帝君,今日隨恩師再到至聖寶地,請中華帝君再予開竅指迷。現在覺得心情有些悶熱乾燥,不知是何因?
帝君曰:眾生的心田園地,充滿貪念烈火,沒有一點甘露法水滋潤,偶而得到點滴雨水,亦佔為己有,不肯布施半點給也人,難怪眾生心地空虛、寂寞、飢渴;冷氣冰水也難以使他冷靜下來。本來長滿青春綠葉的心地,因慾念火花的焚燒,使翠綠的生命乾枯,黃道寶土變成焦黑,這塊黃土已經「變質」,到處充滿火爆場面,天上亦因地變而感應,所以你會覺得焦慮煩悶!
楊生曰:原來如此。
帝君曰:今天我帶你參觀黃老天之妙境吧!
楊生曰:感謝 帝君費神指教!...帝君導遊我們四處參觀,心中怀著無限的感激,來到這里,看見一片廣大的農田,花木扶疏,各色水果遍佈,還長滿了稻子、甘蔗,与凡間無異,這理莫非是凡間?
帝君曰:凡間的土地是我的靈氣所化,天上也就在人間,人間也似天上。所以在人間頂天立地,循規正道的人,天站主的土也就是淨土、樂土;如能將這樂淨土擴大,就成了一個廣大的天堂世界。這里的一切,就是人間的一切,它正現在你的眼前,開示無限天机,有緣者自會觸景大悟!
一、這塊稻田,水份充足,肥料無缺,雜草除盡,所以結滿稻穗,正低頭向你示敬。人如能學習此種精神,一定道果丰收。
二、這塊甘蔗田,因為土地過硬,無水灌溉,生長甘蔗皮硬體弱,直立不甜,口味不佳,也難受人歡迎。人如果像這樣剛強不屈、暴躁(無水份之柔軟) ,又無人情味,一定是讓人覺得「不是味道」。
人本混元一粒種子,降世之後,長大成人,開花結果,孕育後代。反之,如 果不能腳踏實地,盡忠天職,如天賦之水份(元氣) 、肥料(道德) 喪盡無遺,甚至橫行大地,心怀刀戈,殺得寸草不留,踐踏的死去活來,無形中斷了自三善命道根,終至「英雄無用武之地」,則黃老妙道不可得之,實為可惜。世人頭上三尺有神明,地下三寸有大道,萬勿輕棄。
足不履邪徑,則舉步可得地道;手不觸非禮,天道伸手可得之!修道說來困難,只要手足循規蹈矩,就能功成,還不簡單嗎?
楊生曰:帝君說得妙,天上三尺神明伸了可握,地下大道寸步可得,真是大道不遠,人自遠之。所謂「頭頭是道,步步是道」也。....前面那塊沙地,閃爍著燦爛光芒,每一粒沙都晶晶,奇觀奇觀!這是什么沙呢?
帝君曰:這是金沙,世界人口增多,土地增值,寸土寸金,所以不可小看一撮黃土,它是「立足之地,」沒有它,萬物傾倒不正了。一粒種子播在方寸土中,它能生長出千萬顆果實,故稱為「方寸寶地」。人體中央戊己土,謂之靈山「方寸寶地」。願世人好好培育,一旦功成,亦能開花結果,煉出一位真人。
濟佛曰:楊生說說此刻心中的體悟吧!
楊生曰:「枝頭心花朵朵開,露顏微笑現如來,妙道非遙在足下,眼中靜觀一小孩!」以上所說帝君以為如何呢?
帝君曰:「花開枝頭上,子落足下生,生滅無常景,脫殼出真靈。」妙 妙。我再帶你訪問成道的高真吧!
楊生曰:感謝 帝君提攜引導!來到這里,看到許多修士們來來往往,狀甚愉快,全身發生出毫光,還有些正靜坐調息養神,是否可以打擾他們呢?
帝君曰:無妨,你趁此机會,訪問他們成道的經過,以便啟發世人。
楊生曰:既然如此,我就不客氣了,。這位高真道炁凌人,但好像一名農夫。請問上聖高真,你可以說說修道的親身經歷嗎?
怀德真人曰:靜坐調息,看到在凡間楊生靈光駕到,歡迎之至。我並無修什么大道,今日能夠在此「地位」,都是一生中遵守人倫道德,在土地上從無「誤的第一步」所致。我住在偏僻鄉村,耕農為生,因從小家父敬神拜佛甚虔,時常我講述因善報應故事,自幼受到親環境薰陶,及養成慈悲心腸,在除草犁田時遇有青蛙或其它小生命,盡力給予保護,使它繼續佔一小天地生活。
農作物、蔬菜收成時,必送些給鄰居享用,大家和樂融融。還有一生中,懂事以來,絕對不隨地吐痰、便溺或指天罵地。我降生於地,對土地存有萬分敬意,從不破坏地的地理,認真培養地靈,耕种食物,使土地發揮他的靈氣,滋育眾生救度眾生。想不到由此而得了「地道」,確守人倫,而得「人道」,人法地、地發天,所以證得「天道」。去世時,經過地府而消案,受到黃老的提攜,在中華天煉道,覺得無尚光榮。
帝君曰:行行出狀元,修道不一定到深山,各個在你的工作崗位上,培養仁慈善性,處處去關怀、幫助別人,無形中你本身的靈氣增加,聚少成多,最後也就凝結出一位真人。仙佛生前無不時時刻刻以濟度眾生為己任,隨著自己環境去修煉自己,農人按照時節播種,「就地取材」亦能有傑出的成果,如現在各行各業均是「專家」,只要專心去做,不違天理「良心(優良的種) ,這種好心人,正是上天所要取回播種在「淨土」的「種子」,世人切莫輕棄。
濟佛曰:五老天至告一段落,感謝 黃老的慈賜,使楊生得到這么多妙理,眾生亦能藉比而大開智慧。三清五老是大道的精英,妙理奧義盡洩於比,眾生厚福,才能看到這本天書,願讀罷「天堂遊記」者,能靜之體悟其中妙理,切勿走馬看花,一眼即過,否則,修迭許多躲在花葉後面的實!
帝君曰:二位勞苦功高,親訪天界,著作天書,願世人看罷此書,皆返「天堂」,我黃老願意在此等侯!
楊生曰:叩謝 帝君指點迷津,受益良多,感恩不盡....。隨師返堂。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第廿五回 遊九仙山桃源洞拜訪 廣成子大仙
濟公活佛 降 民國六十九年六月五日
詩曰: 人生如戲好登場 演技超群手足忙
觀眾哈哈鼓掌笑 劇終人散淚茫茫
濟佛曰:人生舞台,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每一個人都擔當一個角色,而且演技精湛,讓觀眾看得目證口呆,鼓掌大笑,一旦劇終人散,在那後台,又有多少辛酸血淚,無人知曉,這一場戲演得實在太痛苦了。
每一個家庭中,搭配了男女主角,及老幼配角,不必劇本,每天在演出人生悲喜劇,有一天休息了,二腳一伸,沒能力演戲時,子孫就得將你抬出戲院(家中) ,讓你在荒山野外自演「獨腳(角) 戲」,你這個紅極一時的名演員,從此名息人歿了。後起新秀(子孫) ,各個玲瓏活潑,他們在得意時,你的影子早已消失在他們的腦海中,看透了這場戲真是令人傷心。
老衲奉勸你們不必悲傷,從今起不必再演那些愛情悲喜劇,我們演一場神仙大會串,最後各個成仙成佛而去,不是皆大歡喜嗎?楊生準備上蓮台我們今日神遊天堂,有新境界、好好把握這個良机,立功立德,將來好戲還在後頭哩!
楊生曰:遵命!但願這場戲演的生動精彩。
濟佛曰:神仙演戲,妙不可言,戲還有戲哩!我們現在上蓮台,一路往天界而去....。楊生有何感想?
楊生曰:坐在蓮台,心中舒適無比,這都是 恩師的提攜,才有今日這份厚福佳緣,但願這蓮台不僅我乘坐,希望眾生心湖之中,都栽植朵朵白蓮花,每個都乘坐內通的交通工具,達到他向往的清靜快樂天堂。那么我們今天所開闢出來的一條大道,遊記中介紹的種種奇觀妙景,一睹天堂玄妙的風光。
濟佛曰:你說的是,如果只我們師徒來此觀賞天堂聖境風光,總是覺得太單調無味了。
楊生曰:剎那之間來到此地,風景美妙,花木扶疏,奇石羅列,靈氣氤氳,好像騰雲乘駕霧般,嬝嬝上昇,好一個絕地聖景,前面石壁刻有「九仙山,桃源洞」,不知此地是何處,何位高真仙居?
濟佛曰:這里是「廣成大仙」所居,我們前去拜會。
楊生曰:好的!沿路行走,如在山澗,溪水潺潺,綠樹成林,清靜涼爽,是一個絕佳避暑聖地!觀見洞內設備,盡是天然之物,石椅石桌,洞中還有泉水下滴,桌上排滿各色水果,都是凡間未曾見,余垂涎欲滴。殿中坐有一位高真,莫邦就是廣成子仙翁?
濟佛曰:正是!快向前參禮。
楊生曰:愚生參駕 廣成大仙!今日隨濟佛恩師來至桃源聖地,請大仙教化指導。
廣成大仙曰:楊善生今日來此,我心無限喜悅,先賜桃源妙果吧!不必客氣,命仙童呈楊善生与濟佛食用!
仙童曰:遵命!請濟佛、楊善生食之!可以化解暑氣。
楊生曰:感謝大仙及仙童,我不客氣了,嗯!味道勝過梨山的水果,人說人上有人,我說山上有山。九仙山的仙果絕班凡品,食來氣味甘甜芬芳,不知其為何因?
大仙曰:仙果栽種的地方,水源清淨充足,空氣良好,沒有塵矣污染及毒虫侵害,生長一任自然,更無風雨侵襲,或炎日暴晒,仙境又佈滿靈氣,所以仙果在此良好環境下成長結果,自然氣味不同凡響。人間最佳水果,不長在鬧市,一定也是在最清淨環境中長成。人類生長在清淨無欲無染環境中,他一定能長生不老,成為一位超凡仙人。
楊生曰:大仙說的甚是,一個清白的環境能使一個人無慾念煩惱,他的身心和仙果一般,甘甜可口,這張桌上有一隻蟾蜍,靜坐在那里,兩眼向著我直視,不知其是何意?
大仙曰:蟾蜍為月光精華所化,是太陰靈,這隻蟾蜍是神物,以呼吸靈氣為生,是我得意弟子,道行高深,亦即洪生之原靈,希洪生認真代天宣化,為普度眾生作而努力,後日道成,天榜留名。
濟佛曰:人類生化,各有其來源,許多珍異獸,皆為神物,牠們的靈氣超過凡人百倍,所以能夠高明配天,深厚配地,世人當勉勵自己,不要徒具人身,而沒有半點善行,豈不喪失了「人格」,後日將投生到那里去呢?點破眾生源頭每一個人都是天地靈氣的孕化而生,應當珍惜這點「真靈」,切莫讓靈氣消散,再變化形骸,失去了寶貴身!今曰拜訪大仙,就此結束,感謝 大仙指迷,告辭了。
楊生曰:恩師崔促回堂,所以只得拜辭大仙,感謝大仙賜果及給我們開導!
大仙曰:我亦多留,但願二位順風! 楊生曰:我已上蓮台,請恩師回堂吧!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第廿六回 遊大成殿拜會 至聖先師
濟公活佛 降 歲次庚申年六月十三日
詩曰: 復興文化賴鴻儒 陋巷蝸居德不孤
端正四非成至聖 罪消何必唸南無
濟佛曰:現化教育普及,幼童即進入幼稚園接受心智啟蒙,進而小學、中學、大學、留學,可以說半輩子不離書本,可稱為十足的「學者」。書中文字,幾乎朗朗上口,振筆亦可疾書,究其用處,只為「功名利祿」,若問「濟世利人」,恐怕辦不到。書中古聖先賢行止遺訓,僅作課題問答之用,無人效法之,豈不變為「白讀書生」。
更有甚者,書讀越多,惱筋越奸巧,鑽法律漏洞及犯法技術也越高明,讀書本望「進德修業」,如今卻變為「發財事業」,令老衲感嘆萬分。願世人將課本當做「道德經」,切勿視作「生意經」。
讀書求學,旨在充實學識,提高人性品質,若僅淪為「謀生工具」,把書本當作「鈔票」,那就太不值錢了。若將知識作為「犯罪技術」,那就成為「斯文掃地」了!今日我將帶賢徒楊生靈遊聖境,楊生準備上蓮台。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請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師徒乘坐蓮台,一路乘風破雲浪,直向清靜聖域飛行,凡塵俗境,漸漸拋在身後,消失匿跡。....已到達目的地了。
楊生曰:今天到這個地方,景色迥異以前所見,到處都是文人打扮,氣質頗為超塵脫逸,有些正在吟詩散步......。
濟佛曰:今天所見,是儒門聖境,前面是大成殿,我們前去拜會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吧!
楊生曰:好好!今日榮幸來至儒門聖地,一睹杏壇風光,實在不虛此生。前面大殿,上書有「大成殿」,四週清潔,一塵不染,兩邊有儒生學士打扮者,示意著歡迎我們。隨著恩師背後,走向殿內,中殿坐著一位老者,兩邊還有門生陪坐,殿內設備古色古香,筆墨硯台整齊排列,櫥中書卷更是琳琅滿目,中殿老者就是孔夫子吧!
濟佛曰:中位坐者正是儒門至堊 孔夫子,兩邊陪坐為四配十哲,楊生快向 夫子行禮!
楊生曰:遵命!愚生參叩 至聖先師及各位聖賢,祈能指點蠢愚!
孔夫子曰:儒門有幸,楊生贊儒身立鸞堂杏壇,執聖筆著作聖書善典,作醒世之木鐸,我老夫在天之靈,甚覺心
慰,儒門雖不語「怪力亂神」,然鬼神之德,蓋乎宇宙,歷劫不滅,故我不諱言之。蓋世人不知生,焉知
死?我恐世人捨本逐末,不善事生前,只求死後,故對弟子訓示有關鬼神事,皆不以「明之」。「忠恕」
之道,即慈悲」之教,克己復禮,不違仁道,人性合天,不語天,而天道得之。生死之事,自然可以操之
在我,故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人如能率性做事,不違背人倫道德,確守三綱五常,即合大道,
既「善事」生前,死後自得「善地」,故曰:「生而順,死而安。」可以回復到宗教家所指的「大同世
界」。
反觀今日儒門,教導學生、注重文憑,以作謀生工具,至於品性道德之薰陶,每有當作「副科」看待,所以
世人嘗自言:「飽學多奸巧,愚反正直。」我願世人讀書,除充實知識外,做人做事的道理,亦要明究實
用之。否則,藉學識作巧言令色、行奸為巧之舉,功名反足於毀滅自已前程,社會上所發生的種種弊案,
足以證明,行施巧計者,上天亦回於巧報。
楊生曰:先師不愧為「萬世師表」,對世上儒生關怀備至,故以「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一語稱讚揚,實嫌不足,夫子之言,猶精科玉律,愚生當奉為座右銘。請示先師,儒門徒眾修道方面如何進修,及其成果如何?像先師及先儒們,今天享有這份天爵,逍遙自在,愚生甚為教慕,不知如何學習呢?
孔夫子曰:今世之儒生,為應付升學考試,日夜惡補,腦海浮滿文章數字,觀其待人接物進退禮儀,顯得僵硬
陌生,故有人譏稱為「書呆子」。在學者,若有此情,尚可原諒之。
一旦離開學校,出於社會,應當將書中的聖賢教訓,應用於為人處事間,做到「溫良恭儉讓」及遠離四非禮
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日三省,修身養性,雖無出家求道,實已行道,其立身社會,清
廉不貪、正是書生報國本色。更者,有教無類,感化世人;則大成至聖之天,早已安排其位,一旦身逝,至善聖
域,可以讓他來此逍遙,不受輪迴之苦。
楊生曰:原來如此,儒門修道,以正「四非」而免「罪」,實与佛門無異,而且住世修煉,更為實際!
濟佛曰:一個人能夠省去四非,便修成一個正人君了,他就是清高自持的人中人,尊之曰:「聖賢」,也是「仙佛」的別名,在世界做濟世利人的工作,他的性靈与天合一,所以今天在這里的聖賢之哲,在世間都有他一番「謀世人福利的事業」!
楊生曰:請示 夫子,你的弟子能夠侍立身側,是否可示知他們在天界的生活?
夫子曰:可以。弟子們因能夠受教不二,心与我合一,奉行吾道,所以今天能夠在聖域相聚,自非偶然。我有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及數不盡的學人,和奉行我的教化的人,他們都能歸天靈聚一堂。
儒者不具宗教儀式,且無神秘感,但若能深契吾道,正心修身,克己復禮,教育英才的話,他的靈性自然能夠超脫凡界達到聖界。以復聖顏回都言,蝸居陋巷,疏食飲水,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在現代世人,有誰能夠忍受這種清高生活,保持儒者本色,做個君子儒呢?弟子在世有這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風度,故雖無宗教戒律,亦可謂持戒,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生前既有如此風度,死後自然能夠超脫俗塵牽絆,證道成聖成賢。
楊生曰:古代聖賢是這樣修法,現代聖賢呢?
夫子曰:現代聖賢,位證聖界的人很多,如殿外這些儒士,不乏是現代教師,他們為人師表,一生教育英才,用愛心啟導學生,不貪不取,身雖寒酸,之卻清白,夜以繼日,作承先啟後工作,桃李滿天下,杏壇播芬芳,這些老師身歿都能夠返回天界逍遙自在。
所以寄望世上為人師表者,不獨修身養性身教化人,在教學中、當先準備充裕,教學認真,以免領取薪津,而誤人子弟,或為貪圖課外補習費,對正常教學不予認真,這樣有虧職守,無形中損害自己靈性,將來下場不堪設想。此地種滿桃李樹,每位教師的成績都可從這里看出。教學認真,如性優良者,桃李滿園,氣味芬芳;反之,桃李落葉,也無什么結果。雖然現在世人眼中,也許認為此係無稽之談,但對自已的道德良心,總該負點責任才是!
濟佛曰:願世上的教師,都是聖賢的化身,做個萬世師表,春風化雨,受益學子都會感恩不盡的,切莫做個「誤人子弟」的「庸師」!因時刻不早,就此告辭 夫子。
夫子曰:既不久留,願祝儒風聖德更加輝煌!
楊生曰:感謝 夫子教益金言....我已坐穩蓮台,請 恩師回堂吧!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
第廿七回 遊酉天大雄寶殿拜會 釋迦牟尼佛
濟公活佛 降 歲次庚申年六月廿九日
詩曰: 佛法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意用工夫
眼藏正法拈花笑 苦海慈航化俗愚
濟佛曰:佛法西來,度化不少愚痴眾生,加以中土人性淳樸,佛學勸世意義与中華因有文化不謀而合,故能接受外來宗教,互為融合,發揚光大,成為世人精神信仰中心。今日修佛法者甚多,廣行慈悲教化,做濟世利人工作,裨益世道人心至鉅。
歷代佛門聖僧輩出,我亦是佛門一僧,羅漢化身,出家--------出了自己(小) 家,到每一個眾生(大家) ,化度有緣,可謂為眾生而出家。一般出家者,遁跡廟寺,不見人影,由大家(社會) 進入小家(廟寺) ,自了生死,算是「孤獨漢」,不能做個「萬家佛」,實在可惜。老衲今日將帶楊生赴西天拜會世尊,恭聆說法。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請 恩師起程。
濟佛曰:.....「大雄寶殿」已呈現在眼前,我們向前禮拜 世尊。
楊生曰: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像凡間的大寺廟,許多身著袈裟的僧尼來來去去,其間還有小沙彌,一幅天真模樣,正向我們行禮。
濟佛曰:這里就是西天佛國,一片清淨無塵。
楊生曰:滿地流璃寶石,閃閃發光,氣氛柔和,可聞檀香味道....世尊正坐中央,法相莊嚴,全身閃爍光芒,旁邊還有兩位護法韋陀,氣勢磅礡,令人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弟子敬參 世尊,今日隨師來至三寶殿,心中無限愉快,請世尊開示佛法。
世尊曰:楊善生免禮。佛法東去,廣度有緣,歷朝不衰,慧命永存,端賴佛徒捨身護教之功,吾佛實堪告慰。今值末法,萬教齊發,而佛法傳佈世界,皈依佛門修學者亦日聽增多,足見佛法有利於眾生。凡以依佛門,精守戒律,結身不渝,修至明心見性,皆能按果證位。
楊善生身為鸞門使者,對佛法亦至誠修學,實為善知識也。鸞門普傳聖賢真理,正符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旨,可謂末法中之正法,如來現身鸞門,應化廣度眾生,開方便法門,修無量之功德,人人當學之。
楊生曰:世尊之言甚是,据弟子所知,世上佛門弟子毀謗鸞門之聲甚大,視鸞門為外道邪說,令人痛心,不知 世尊者法如何?
世尊曰:因現值佛教末法時期,離佛已遠,末法眾生雖身具「善根」,而無「慧根」,故學佛修道,不能博覽群經,作客觀探討研究,僅視佛學獨一(專科) ,其它科自(他教經典) 不屑一顧,在主觀見解下,造成偏見,不能將他教稱為「友教」,而口斥、筆書為「外道邪說」,佛口噴血,屠手殺生,實令吾哀嘆!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鸞門恭奉古代聖賢仙佛,堪契佛心,清心守戒,靜念經咒,誠禱上界聖靈下降,香雲所至,清淨眾佛菩薩每感其誠,降臨說法示教,啟迪有緣,廣度迷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奉行五戒,力行十善,一心唸佛,佛必來應,故助所至,鸞筆乩書,妙筆生花,說法度眾,實屬合理易行,願佛徒莫欺「他佛」,自殞慧根。緣於眾生慧眼蒙蔽,僅眼見紙經,聲聞人說,故出謗言。一道光芒,便可促動靈筆揮書,若以我視之,確為有感皆通,唸佛佛至也。若不信之,佛徒朝暮誦經持咒,豈不也是邪魔外道乎!
楊生曰:世尊不愧為「世尊」,你的說法讓「世人尊敬」,世間崇教者「公理」各種宗教只要不違背善良風俗,有益世道人心,皆為正教。佛為世所尊崇,以慈悲為怀,平等為教,視眾生如一,四生六道同為三世眷屬,皆具佛性,亦是「佛身」,若輕視同胞人類,名為「學佛」,實已「違佛」,不知世尊高見如何?
世尊曰:佛法包容一切,故曰「佛法無邊」,「外教」如外圍袈裟,修行者穿之,正護佛體,焉可棄之、毀之。大地眾生,各盡天職,修養佛命,豈容踐踏蹂躪?凡排斥他教,攻訐外者,皆源於私心,妒心、嗔心末滅,佛口吐火藥,殺傷幾多人?有与屠天無異。佛前所供鮮花、水果無非「外道」眾生苦心栽植,出於「外道」眾生之手,佛豈棄之?實令佛感動而起慈悲之心!佛門僧尼「衣食住行」何人供養?何人製作?願佛門僧尼速放下屠刀,莫再宰割德士善友,以免自隨無間,苦報無盡。
楊生曰:世尊功德無盡,如來大中,我性無偏,為度一切人,而說一切法,不偏不倚,正符眾生所需,弟子頂禮再拜!
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留傳天下,猶如金剛不滅,得悟者,皆成佛道。
楊生曰:是否「涅槃妙心?」
世尊曰:是也!實相無相,當前即是。
楊生曰:目前視之即是(佛) ,反觀之後卻不見!
世尊曰:生此佛土,遍地是佛;視已為佛,如若不見,以鏡自照,可以觀之。確認自己,与佛無二,心形相映,不離這箇,自然成佛。
楊生曰:是是。我觀佛陀額前一粒紅痣,是何意義?
世尊曰:生來具有,死後不去,獨來獨往,不睜不閉,此係「佛眼」。以此觀物不偏,以此觀己則中正,不在左右,獨一無二,靈山上之一盞明燈,由此明心見性直入如來地,故言正法眼藏,妙不可言。
濟佛曰:此眼能洞觀三千大千世界,大如須彌山,小如一粒粟;所謂「放之則彌於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楊生曰:出家僧尼大德頂上戒記,是何意義?
世尊曰:燒疤有香味,點出佛性來。僧尼頭上授記,頂上開花,此係「佛頭」,要「光圓」,才能結成「波羅蜜果」。受戒者,若違反正道,則戒記不能生出菩提苗,無形中長出罪惡根,變為「鬼頭」,若此,西天佛國自然難於相近。
楊生曰:原來如此。佛之揚眉瞬目,一言一舉,都是佛法,不可思議。請問 世尊,指示當今學者,如何才能有成?
世尊曰:要做一個正信佛門子弟,必要有下列的修持方法:
〔一〕信---------信 佛是真,信己不(作) 假,信他人無異,三者相信,一合理相,信者得救,信者成佛。
〔二〕解-------解 悟佛法,不作文盲障,由解經而解心,若只解經文,不解本心,如繫寶入牢籠,身雖寶貴,實等囚犯,焉得解脫成佛?解開貪、嗔、痴三毒,始可身心俱淨,頓入佛土。
〔三〕行-------信解 既做,不行若無,修道貴行,故曰「修行」。行者風範清高,「獨行者為小道,群修者曰大道」,故以一己之行,度化眾生同行,始契慈悲之旨,不作自了漢。
〔四〕證---------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凡有誠恆之心修持,皆可成就,各修各有驗證,禪僧居士,實修實證;他教他法,各修各證,切莫起分別、嗔怨、毀謗心,以焚喪自性功德,滅卻慧根,如樹打「行人」,葉謝果落,因欲傷人,必招自傷,故謂「舉火燒天猶自燒」,以上四點足作修士之本,而當作清淨三業,以了三世因果:
(一) 身業-------身不履邪徑、不染惡習,不任傷生,即不殺、不盜、不淫,則身業清淨。
(二) 口業-------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淨。
(三) 意業-------不貪、不嗔、不痴,則意業清淨。
除淨三業外,還要勤行六度法:
〔一〕布施------看見切眾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精神,布施所能,使苦得樂,迷者受益。布施有三種:
(1) 財施---------以金錢、物品去幫助貧苦者,改善他們的生活。或出資捐款印刷各種善書、經典勸化度人,以改善眾生的心性。
(2) 無畏施---------凡對痛苦的人,用溫暖的愛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難,施於援手解難,使受苦受難花之中得到平安,沒有恐怖感。
對待廟宇佛堂等,獻出勞力清掃維護;或對毀謗正法者,能以無畏精神伸張真理感化之。
(3) 法施---------以自己所學,領悟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說,使眾生同沾法雨,轉迷成悟,學道有成。
〔二〕持戒-------嚴守戒律,始能塑出端莊法相。持戒才能使身口意清淨,不犯惡業。當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它奢華歌舞,令人目迷神亂,香煙等亦當禁戒,以維心身清淨。
〔三〕忍辱-------修道途中,阻礙必多,遇挫折毀謗,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飢寒,內忍七情六慾,如此道志不餒,不畏困難,學道度人必能成之。
〔四〕精進--------佛海無邊,道高山遠,學無止境,真理研習不可停頓。若有過失,遇人指點,立即改正;凡對眾生有利益工作,當仁不讓,盡力去做,精進不怠,彼岸自達。
〔五〕禪定-------要修煉成佛,必需寂靜其心,以免散亂。要普度眾生,精神須有特別訓練,所以禪定冥想才能生智慧,遇事修能有定力。
〔六〕智慧-------修行者心性當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覽群經、遠大學識、歷練世故,可以辯才無礙,圓通萬事,度眾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墮落魔障之中。
楊生曰:世尊詳述佛法,確為修行指南,弟子受益良多,叩謝之。
世尊曰:世人若能遵無我所述諸法修持,定能成佛。
濟佛曰:因時刻已到,今天聞法就此結束,拜辭 世尊。
世尊曰:善哉!願佛法普傳世界,眾生同沾法雨,出苦得樂。
濟佛曰:楊生上蓮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第廿八回 遊南海普陀山聆聽
觀世音菩薩說法
濟公活佛 降 歲次庚申年七月初九日
詩曰: 紫竹林中觀自在 白蓮座上現觀音
普陀非遠心頭是 菩薩心腸體內尋
濟佛曰:世上崇拜 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因為 觀音一副慈悲法相,給世人和藹可親的感覺,如家中「老母」,所以有「家家觀世音」之美稱。故又稱「觀音老母。」拜觀音也就是拜老母。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故亦稱「觀音古佛」或「南海古佛」。他聞聲救苦救難,無處不現身的宏願,也是讓人尊敬崇拜的主因,世人要修成觀世音嗎?請行「菩薩道」吧!
今日我帶楊生遊南海普陀山拜謁 觀音菩薩,請開示佛法。觀音菩薩昔日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成道,今日所遊乃是在西天的化境。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清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南海已到了,楊生下蓮台。
楊生曰:前面為何有一大海,我們如何渡過?
濟佛曰:我也沒有辦法?這座蓮台是從淡水中長大的,如要渡過大海,海水性鹹,蓮花浸於「苦海」之水,恐會乾枯,不知怎么辦才好?
楊生曰:我們試踏於海上,看是否會下沉?
濟佛曰:對了!我先試試,你在這里稍侯!
楊生曰:恩師雙腳踏於海上,果然神通廣大,如行船一般,不會下沉!
濟佛曰:你看我如何?我這雙腳是萬能的,陸上、海道、空中通用。楊生你學學吧!
楊生曰:我道行不夠,不敢試試,恐墮落海底!
濟佛曰:無妨,有我在此,可以隨時搭救!
楊生曰:既然如此,我就一試,..噯唷!不行了,我要下沉了,恩師快來救我!
濟佛曰:不要怕,我拉你上岸。
楊生曰:幸好 恩師搭救,不然恐怕巳沉下海底,做為魚群的點心。
濟佛曰:不必害怕!
楊生曰:請問 恩師,你為何雙足踏水不沉,我則反之,是否可以告知秘訣?
濟佛曰:你想知道,我就不保留傳授給你。你看不會游泳的人,他在游泳池中不會下沉,他一定帶了救生圈,救生圈灌滿了空氣,圈中空然無物,所以才能上浮。既知這個原理,當你踏在水上時,自念為一粒氣球,身空無一物,自然飄浮在空中。不信可觀竹筒、氣球、鐵桶等物,只要中空不洩氣(抱元守一,不動一念) 則不會下沉。
楊生曰:說得有理!我知道了。
濟佛曰:這表示一個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貪執於世上的形形色色,否則容易墜入六道輸迴。如能放下一切不為世俗之物情愛欲所累繫,將我自身充滿一股「浩然正氣」,則身如氣球,不為物累牽引導致墮落,自然可以飛昇天堂。如令我四大皆空,水也裝不住,所以沒有沉溺字危險了。人若能一塵不染,視水(物)如浮雲,自能行水如雲,超脫苦海,不再輪迴了。
楊生曰:前面來了一隻小舟,好像帆船般,不知是誰呢
濟佛曰:觀音大士已駕來慈航,他已知我們師徒在此試道,所以來此接我們!
楊生曰:這隻小船靠近岸邊,里面果然站立著一位白衣飄逸的 觀世音菩薩,相貌莊嚴,慈容可親,与我定中或夢四所見相同,今天真是幸會,弟子參禮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曰:楊善生免禮!我在普陀山紫竹林中,聞你們談言要來我處一遊,慧眼觀知二位在此試道,故特駕慈航相渡,請二位上來吧!
楊生曰:好的!這隻慈航為何不大呢?
觀音曰:只渡二位而已太大反不方便。如乘客多的話,這隻慈航會自動增大。凡是想修身學道者,若他們道心不退,有意逍遙佛土者,只要一呼「觀世音」名號,我就現身在他身邊,故慈航廣大無邊,可度盡天下一切眾生。
楊生曰:大士慈悲,法門無邊,實是眾生之福。
觀音曰:我將起航,楊善生把握船舷,因速度如飛,一失手便跌落海中,甚為危險。
楊生曰:遵命!我已坐穩,請大士啟航吧!....為何此船沒有馬達呢?而大士卻能操駕如飛,真是神奇?
濟佛曰:這不是凡間的輪船,所以不同馬達發動,只要大士開口,就能發動。這具馬達是裝在大土「心中」,心念一動,馬達便不停旋轉,所以才稱為「法船」。
楊生曰:真是太奇妙了,心動的船動,心停則船停,菩薩駕慈航,非慈行駕菩薩。大士願力廣大無邊無盡,故能到處現身說法,救苦救難。。
濟佛曰:這是天上的普陀山,在於西天,我們今日來此一遊,聽 大士說法。
觀音曰:眾生迷於七情六欲,如身陷苦海,常遭逆境,實乃咎由自取,今日善門廣開,佛每從西天降落蓬萊,普度有緣。濟佛、楊善生今日來此雲遊,請隨我遊賞吧!
楊生曰:滿山竹林青翠,空氣清新,旁有潺潺流水,真是一個絕妙聖地。
觀音曰:此紫竹林之甘露水,甘露流歸於苦海,以減眾生苦味,並作普度眾生之「法水」。
楊生曰:前面有一個大蓮池,開滿了白色蓮花,動人美觀;旁有竹林茂密參天,圍成一個自然洞天,還有兩個小童在那里,他們是誰呢?
觀音曰:善才、良女也。我居此紫竹林中白蓮座上,清淨無比,但心念眾生尚未度盡,所以無時無刻不現身下凡,救度眾生,凡持我的名號,如有苦難,我皆現身相助,願眾生深體我心,多行仁義,則你們就是我的化身,也可以隨時隨地幫助別人。既然合於我的菩薩心腸,那么我的心靈定會与你相通,後日我也定度在們到紫竹有中我相會。凡修習菩薩道的人,終生不二心,一定能夠成就正果的。我坐上蓮台吧!
楊生曰:大士飄然之身,霎間飄至白蓮花上,其體態如仙女般,出塵飄逸....。
濟佛曰:你是否可將 大士現時坐姿与此地的景象,描述一番?
楊生曰:好的!
紫竹林中浮白蓮 觀音靜看水中天
善才良女雙邊立 甘露柳枝遍大千。
這樣符合嗎?
濟佛曰:甚佳!楊生今日既到此地,可以向 大士請示佛法!
楊生曰:是的!今日佳机難達,願意恭聆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說法。
觀音曰:善哉!當今之世,物質生活已經達到高度享受,以聖界視之,此乃世人之福,諸佛本當頌祝。可是福份大者,都陷溺於「酒色財氣」四大罪惡淵藪之中,故「福報」者,在過度享受,無法節制之下,偏入邪行,墮落孽海,終造成「惡報」結局,眾生之不幸至此,讓我亦感傷不已!
幸今鸞門闡教,維持道德人心於不墮,勸人行三綱五常,修五倫八德,改善社會不良風氣,激濁揚清,堪為一盞暗路明燈,我亦常臨各堂,執筆說法度眾,勸導眾生正信佛法,遵守五戒,學道學佛,以明心性,證得佛果。今日楊善生來此,我無限喜悅,願帶你訪問已修成菩薩果位之菩薩。
楊生曰:感謝 大士提攜。
觀音曰:隨我來吧!
楊生曰:大士輕飄如雲,霎間離開蓮坐,走路如行雲流水般……. 喔!沿路青山綠水,不愧為仙境,來到此地,前面許多精舍,菩提樹下有僧侶在那里打坐,另外一邊樹下也有一些帶髮者在那里禪定,一幅忘我模樣。
觀音曰:這此菩薩都是在世修「菩薩道」者,成道之後,來此靜修。不論出家在家,只要學習我的精神去修持度眾,定能有所成就,楊善生你訪問他們吧!
楊生曰:好的!請問這位菩薩(他是位穿袈裟的僧人,面容慈善,光頭陀圓,閃出亮光,尤其受戒記位更射出強烈的光芒) ,你如何修成今天這個道果呢?
智光菩薩曰:我名智光,生前出家皈依三寶,勤禮世尊,行菩薩道。我覺得修佛學道,主要定在濟利世人,出家並非枯守三寶殿中,皈依佛法僧是要學習其真髓,作為實踐的借鏡,因此我在修行中講經勸化外放生、濟貧、賑災………等慈善工作,盡力去做,內心修養,參禪打坐外,對 觀世音菩薩尤為禮敬,同修僧伽若有疾病、痛苦,亦盡之幫忙相助,代為解困,使他們都能體會到佛家慈悲精神,更堅定修行信心。修道過程,我亦經過無數次病魔打擊,及精神恍惚等逆境,但自知業障未消,必藉此「消磨」,在痛苦中,我仍一心不亂,力持堅定,生行善修德,廣施佛法,感化不少眾生,終於修成菩提果位。在此常恭聞 世尊及 觀音菩薩說法,並再靜修,以期證得更高果位。願世人修道,切莫自私自利,怀抱菩薩心腸,多幫助世人,當你付出愛心慈怀時,你的心腸已為菩薩心腸,久之,此心相通,此腸無阻,自然成就菩薩果了。
楊生曰:感謝 智光菩薩的說法,以「大悲」的心情助人,就會得到「大喜」的果實,因果絲亳不差。再請問這位菩薩 (她帶髮,但頭上佛光四射,且生相高貴,氣質非凡) ,你是如何修成正果的呢?
慈悟菩薩曰:我是在家修道的女居士,因先生是公務人員,所以孩子長大各自立業後,一身清閒,經一位女同伴引進,到佛寺歸依三寶,成為在家修士,自此勤研佛經,並持齋唸佛、打坐,智慧大開,了悟人生四大假合,唯有佛性是真,所以常布施錢印刷經書送人,遇有貧困,盡力解囊相助,因家中開中藥行,亦吩咐免費施藥,藥費由我墊付,一生善行不計,訪功累德,勤修心性,氣質穩重,不犯諸惡,終於修成了菩薩果。
楊生曰:在家菩薩,接近眾生更易,盡心盡力,發揮菩薩救苦救難精神,終於有成,頌賀之!再請問這位菩薩 (一身撲素灰衣,光頭圓滿,甚有福德相) ,不知你如何修成正果?
德仁菩薩曰:我是在家居士,我受朋友引進拜師學道,由師授記之後,了悟人生真理,以度眾生,亦參修儒道,發覺其中妙理与佛典無異,所以平生不排斥儒道,道德經、清靜經、四書五經善潛研默化,所以常与道家修士談道,舉凡修身養性之書皆詳加研修,亦曾煆煉八段錦、內外功等,一生樂道為善,廣度有緣向善,濟貧救世更是盡力為,所以修成菩薩果位。
楊生曰:聽罷菩薩一番話,覺得此身修道事非輕,不論皈依那一個宗派,濟人利世是一定功課。沒有這種助人精神,也顯不出他的慈是心腸,要配故菩薩也沒有資格。一位不肯助別人的人,他應該是自私自利的「吝嗇鬼」,他的「心」窄小,只裝在自己肚里,無法通達無限的境地,所以化的成就總是有限的!
濟佛曰:楊生說得是,願世人都擁有一付好心腸,才不會生癌、腐爛,那才是「吃不完」的,今日就此拜辭大士了!
觀音曰:時刻不早,送二位回堂,歡迎常臨!
楊生曰:感謝 觀音菩薩慈悲度化,告辭了。我已坐穩蓮台,請恩師回堂吧!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第廿九回 遊西方極樂世界恭聆阿彌陀佛說法
濟公活佛 降 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五日
詩曰: 無塵落得一身輕 凈土勤培方寸耕
果滿功圓歸極樂 天邊海角任遊行
濟佛曰:處處可聞學佛修道者,到底學佛修道是怎么一回事呢?依老衲看來這並沒有什么,「問心!問心!」而已,心如能「無愧」,我看接近佛不遠了。離心即無佛可尋,如一寺中空無一物,自不能為寺;人身中若無心,焉能成為人,所以願眾生是一個「有心人」。心可變化多端,一個製衣師傅可以制成千奇百怪的衣服,人心即「師傅」可以將自已面貌身形變化不同,要變「佛」變「魔」都是隨心所欲,每一個都是「魔術師」,你要耍什么花樣,走什么腳步,變什么把戲,任你變了。老衲希你變好人、變神仙、變聖佛,即莫將自已變成魔鬼,讓人畏懼討厭,那么你就太傻了。
變好變坏由自己一手造成,到時侯若把自己變成地獄鬼怪,或變雞鴨牛犬,一照鏡子,嚇了一跳,怎么變成這個「模樣」,那時只怪手法不高明變錯了!聽老衲的話吧!本來面目若是走樣,請趕快變回來,否則,一旦變為「成品」,後悔就來不及了。為我時帶賢徒楊生遊西方極樂世界,拜會 阿彌陀佛。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請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 已到了,楊生下蓮台。
楊生曰:喔!來到此地,滿地金銀、琉璃所舖,還排列著一重重整齊欄杆、樹林、羅網,均非凡品,各閃出亮光,是人間所未見的絕境!
濟佛曰: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所居之處,這就是「極樂世界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我們前去拜會 佛尊,聽其說法。
楊生曰:前面有一座大殿,是否為 佛尊居處?
濟佛曰:是也!前面為「彌陀殿」,我們前去參禮。
楊生曰:遵命!這里有許多修成正果的高僧及居士模樣之人,他們面貌慈祥,口中似在唸佛,聲音悠揚、寂靜,令人聞之心中舒暢。
濟佛曰:他們都是在世修學佛道的人,因功德圓滿,故能到極樂世界。………已到聖殿,我們進去參禮佛駕。
楊生曰:遵命!進入殿內,中央坐著一位法相莊嚴的佛尊,滿身毫光,令人起敬。弟子楊生參禮 佛尊,今日有緣隨恩師來到極樂聖境,參禮 阿彌陀佛,請佛尊指示佛法。
阿彌陀佛曰:善哉!人唸「阿彌陀佛」,我卻唸「眾生是佛」,眾生輪迴六道,身受苦痛,故我發四十八宏願,造就極樂世界,於比化一淨土,教人一心唸佛修道,念念不忘我佛,我當接引來此。但若凡業未淨,唸佛不能專心,佛自散形,縱有慈悲之手,力弱無法相渡。故希眾生學修佛法,首必凈業了塵,自造淨土,否則難以有成。今因喜見凡界楊善生入我彌陀淨土法門,特示數語,資作參悟,你有何疑問,盡何說之,我自相答。
楊生曰:感謝 佛尊賜我机會。叩問佛尊,剛才你說:「世人唸阿彌陀佛,你卻一心唸眾生是佛。」我覺得其有意思,請問佛尊解釋其意如何?
佛尊曰:善哉!你如果有智慧,眾生日夜唸阿彌陀佛,望我渡他上極樂世界;我日夜唸眾生是佛,希望眾生与我不二,若能體悟我意,將塵世化為凈土,婆娑世界即成極樂國,我亦想到人間樂土逍遙一番!
楊生曰:佛尊所言含有妙意,若人間化為極樂,你想投胎下凡嗎?
佛尊曰:只要人間与此地相同,我願意下凡。
楊生曰:眾生都想超昇極樂世界,是否為顛倒之想法呢?
佛尊曰:因世人業障深重,痛苦煩惱不絕,故苦業牽絆,極想脫苦得樂,祈望我佛加渡,以求解脫諸苦,如此叫「覺悟、回頭」,若認苦作樂,執幻為真,才是「顛倒」。
楊生曰:既是如此,要如何才能仗佛引度出苦?
佛尊曰:唯有「唸佛、學佛」一途!
楊生曰:這么簡單嗎?
佛尊曰:「一聲阿彌陀,便到極樂國。」「學佛學得像,与佛無兩樣。」
楊生曰:佛尊說得甚妙,願再開示明白些!
佛尊曰:唸佛初由「唸唸不忘」,終至「唸過即忘」。由唸「阿彌陀佛」,唸至「自性真佛」,自(久) 唸成佛,先自唸為佛,久唸(煉) 成真,日後世人自然唸你為佛。一心不亂,一言不差,与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故云:「一聲阿彌陀,便到極樂國。」既認自身是佛,了悟心性,一唸佛則佛現於前,一舉足則腳踏淨土。眾生業重,煩惱多端,出聲唸佛,吐出苦氣,減輕苦業,是為唸佛妙處。佛有戒律、規範、行儀,若能一一學成,並無二樣,自證涅槃,成正等正覺。
楊生曰:唸佛如吐「苦氣」,用以減輕苦業,是一帖心靈治療妙藥,未知眾生你唸佛時,你的感覺如何?
佛尊曰:眾生拜禱皈依唸佛,以解脫俗念擾心,不起妄念,露現佛心,此時我之可与唸我者相通,主世業主,同佛名號,恭敬禮拜,我佛即予度化。故虔誠唸佛可以消以解業,淨化心性,眾生唸佛時,空谷傳音,我耳如響,佛心感動,定來相助。
楊生曰:曾聞唸佛可以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是否有此事呢?
佛尊曰:帶業往生,非指免去一切罪業。凡一心唸佛,任何環境之下,不退道心,可以上進極樂世界,再加修煉,以待業淨,化生淨土。業障不去,如幔遮門,不見光明,我以佛光普照,令其身潔心明,一切惡業頓消,以入佛地。此地還有許多修道院(七寶池)-------- 消業所,專為帶業者提供修煉之用。帶業往生者,係指未唸佛之前所造之業,皈依佛門之後,一心唸佛懺悔前業,我感其誠,自會相渡。若僅唸佛,再造諸惡業,不知懺悔,所唸佛號如雲山阻隔,喪失其真,故無法帶業往生淨土。
所以修淨土法門者,一是口淨、心淨、身淨,則淨土近,還要積善修德,切勿口佛心無佛,須心服(佛) 口服(佛)------- 沒話講。我因觀眾沒法眾生,沉迷五蘊,輪迴六道,加之天運變遷,時代日新,物質興盛,奢華無忌,四十八宏願種不能了。為普度眾生,特開普度法門,勸人一心唸佛,簡易佛法,修行捷徑,眾生若還不知修持,恐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佛本至公,雖開方便之門,若口唸彌陀,心如蛇蠍,佛亦不敢近前引渡,非佛不慈,實因自己遠佛。但願世人從今起踏上淨工(法門) ,則塵業自有落盡一日,萬勿自棄,毀滅靈根。
楊生曰:佛尊慈悲開方便法門,不少老弱婦孺手提唸珠,聲聲唸佛,虔誠之情,令人崇敬,据弟子感覺,唸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應當有更微妙意義,祈 佛尊再予開示?
佛尊曰:佛無妄言,唸佛可以超昇。何以能超昇極樂?蓋唸佛可以摒去雜念,讓心靈安靜,所行不背道違規,人在造惡作孽時,口中已忘「阿彌陀佛」,所以如能日夜「阿彌陀佛」唸在口中,口唸心想,心口如一,佛性顯露,斷惡根,萌道芽,淨土長出菩提時。唸佛可令心神忘記痛苦煩惱,產生禪定作用,故「凈」与「定」,定能生慧見佛,精神歡喜,心靈有所寄託。
唸佛時心中產生寧靜安和之氣,可以調和暴戾不正行為、消弭陰暗念頭,還可以讓陰靈得到解救。唸佛正如世間人播放輕鬆音樂,可令聽者心曠情怡,忘記一切煩惱掛罜,痛苦与不安。故勸修導者、病患者、心神不安者,當勸唸佛號,定有妙驗,助其離苦得樂。
楊生曰:佛尊所說甚是,唸佛、想佛、知佛、見佛、是佛,念念在茲,不忘佛訓,定能成佛。請問 佛尊,西方極世界妙境如此美好,是否可向眾生介紹呢?
佛尊曰:此地非凡,清淨莊嚴殊勝微妙,樓閣階段七寶所成,眾妙珍異清雅香潔,寶池德水蕩除身垢,天樂常作不鼓自鳴,不寒不暑調和适宜,衣服飲食應念即至,珍奇花禽出和雅音,演說苦空無常我,微風吹動寶樹羅網,悉演無量妙法音,六根清淨無諸煩惱,塵勞垢習自然不起,智慧增進深達實相,神通自在壽命無量,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願帶楊善生參觀勝境?
楊生曰:感謝 佛尊提攜,世人常想登極樂,今天有緣來此,當一睹風光,才不虛此行。
佛尊曰:西方極樂,人所響往,絕妙景色,異於凡間。楊善生隨我行吧!
楊生曰:願隨 佛尊行走。………面前有一個廣大池塘,里面長滿了各色蓮花,美觀動人,池邊崁立一牌曰:「七寶池」,金碧輝煌。
佛尊曰:此為「七寶池」,池中是「八功德水」,池底全是金沙布地,此水為「活水」,妙用無窮。
楊生曰:為什么叫「八功德水」,妙用在那里呢?
佛尊曰:「活水」又稱「佛水」、「八功德水」,水變化無窮。人要往生淨土,必經八功德水沐浴、飲用,才能清淨;世人若能學此八功德,定能往生淨土,且不必再經此八功德水之提煉。
八功德水:
(1) 澄淨-------人之心境要澄清潔淨,無有沖激污穢。
(2) 清冷--------人心要清淨涼冷,無有昏濁煩躁之氣。
(3) 甘美-------人心要甘願美好,如水甜美好喝,以廣結善緣。
(4) 輕軟----人心要輕鬆柔軟,不可剛硬。此水輕而上流,不比世間水重而下流。
(5) 潤澤-------人心不可乾燥火爆,多施惠於人,如水滋潤萬物。
(6) 和安-------人心要安靜和氣,如水無有波浪,浸潤其中,無慮沉沒流失。
(7) 除患-------人心要除患得患失之念,似此水解渴之外,還能解飢,妙用無窮。
(8) 增益-------人心要向上多學,以廣見聞,增加智慧,有益吾道。用此水飲用、沐浴,一身清淨智慧無上,受益無盡。
極樂世界八功德水妙用無窮,世人如能每天學此「八功德池」之沐浴薰陶洗煉
帶業來者,必經此法水之煉渡,才能過關。楊善生願意不法「洗禮」嗎?
楊生曰:現在池中已不少人在那里沐浴,素不相識,我不敢下去?
佛尊曰:不必客氣,八功德水,是洗滌罪業法水,大好良機,切勿錯過。
楊生曰:既然如此,我就下去了。……….. 喔!好涼爽,輕飄飄的,覺得「無債一身輕。」這種水太奇妙了。
佛尊曰:你可以喝下幾口,一定有奇妙感覺!
楊生曰:雖經沐浴,水質甚清,喝下幾口法水吧!喝了之後腸肚如冰,體內有一股氣排出體外,好像要起飛般,輕飄飄的!
佛尊曰:快要超昇了,如飛机排氣往上飛。世人平常如能修此八功德,定如今日感覺,往生淨土無難。唸佛信心不二者,若有業障,必經此水沐浴,在這里就是一種修煉,業重者,一浸此水,如被剝皮狀,初覺痛苦,漸漸好,必至脫胎換骨,才能真正在極樂淨土逍遙。
楊生曰:池中五色蓮花遍佈,甚為美觀,為何浸在水中的修煉者,四週各佈蓮花,數量不一呢?
佛尊曰:「一聲佛號,一朵蓮花。」人唸佛號,口出氣力(靈氣) 、津液(法水) ,化為一朵蓮花,所以八功德水,原是唸佛者之口水(法水) 所積,蓮花代表佛號,唸越多蓮花也就越多。
唸佛成就者,人坐蓮花,氣動飛昇極樂,他們修煉時日不一,有者半年、一年-------按業障深重而定。如衣服污染,用八功德水(洗衣粉、水) 洗滌,污穢越重,洗滌費時越久,反之則易。在此池中,首先須由痛苦(脫苦) 轉至快樂。
一旦罪業洗清,身子上浮,坐於所唸現的蓮花上,得以逍遙淨土,此則所謂淨土法門。今日楊善生奉命著書,普度眾生,我特洩此真跡,願佛徒各修佛經外,當了「淨土」真義。
濟佛曰:心淨則國土淨!願世人從心地上用工夫,打掃清淨,莫令生塵,則自家無非淨土,何必遠求西方極樂呢?「唸佛、學佛」自然成佛!佛徒參悟吧!今日聆聽 佛尊教益,就此告辭,楊生起來吧。
楊生曰:感謝 佛尊賜我「八功德水」,一身清淨,受益良多,參禮告退。
佛尊曰:淨土在眼前,願世人莫迷方向。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台,請 恩師回堂吧!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 轉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