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指禪開示錄(卷上)
佛旨
欽奉 西天阿彌陀佛佛旨曰:
佛 居西天極樂淨土,天道轉輪而化育佛子眾生,分佈宇宙之中,歷劫萬千,至今凡塵,人倫敗坏,念世上佛子眾生,歷受迷惑之苦,造業孽無止息,佛心實不忍之,故於天運庚午年農歷六月十九日,西方召開佛法度化聖會,眾佛、菩薩議之冥府 地藏王菩薩,本願宏大勸化度人無量,勳功偉德非凡。
佛 心喜之,特頒佛旨一道,命冥府 教主地藏王菩薩,降筆著作禪典寶書,使人學禪佛法而得解脫生死,出離三界外,以收度世之功效。書名題曰:「地藏菩薩指禪開示錄」。希佛旨到之日,命派南贍部洲台灣省南屏山聖真天佛院住持:靜慧法師,往九華山百歲官地藏菩薩普度道場,閉關禪修佛法,以心法傳真著作,書成之日,論功德行賞。
欽哉佛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庚年農曆八日十九日卯時頒命
九華山百歲宮萬年寺應身菩薩 降 庚午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卯時
詩曰: 應度眾生設道場 身居禪寺勸世人
菩提正覺指禪錄 薩書圓滿永留芳
序
佛恩慈悲,「地藏菩薩指禪開示錄」,圓滿於世宇,欽仰 地藏王菩薩及靜慧法師,憫惜世道修行者陷溺,不知如何念佛禪修功德, 地藏王菩薩不忍眾受報而下地獄,無時不親自臨凡渡化有緣人,於開示錄中,苦口婆心,宣揚禪法佛理,指引迷途眾生,回頭是岸,同登極樂。
今台灣省南屏山聖真天佛院創普化眾生,闡教佛法,奉 佛旨著作「地藏菩薩指禪開示錄」善書一部,廣渡迷惑眾生,能引入禪修而悟,認佛法歸道,拔除人間一切苦,超昇極樂西方淨土,以進大同世界平安。
本指禪開示錄,內涵有禪的智慧,有淨土念佛方便法門,以正念正己化渡眾生心,使修行者能斷六塵之擾,知悉一切法即是空,以禪教訓示,以增智慧如海,實乃禪法智慧醒世良箴。
本聖典乃冥府 教主大願地藏王菩薩,親臨九華山萬年寺百歲宮,与台灣省天台山靈隱寺住持靜慧法師,合作扶筆著書而成,對答充實,希能珍惜遵守修持方便法門,共挽世塵,方不負 佛度眾生宣化著作之實義。緣此書於九華山萬年寺百歲宮著作,今特降駕序一篇,願此書早日頒行天不,渡盡眾生,正法永住,早證西方極樂淨土,爰謹以為序。
應身菩薩降駕於九華山萬年寺百歲宮
欽奉佛旨著作「地藏菩薩指禪開示錄」
善事聖職表
佛旨奉佛特賜命著作。
開著日期:天運歲次庚午年農曆八月廿六日。
完成日期:天運歲次庚午年農曆九月初八日。
著 作:九華山 地藏王菩薩及靜慧法師協力降筆勸世。
傳 真:閉關禪坐入定降筆而成。
心法傳真:靜慧法師靈竅出身轉靈執筆。
護法監察:西方金剛尊者,應身菩薩。
守護 神:百歲宮萬年寺眾護法尊者。
正 鸞:靜慧法師。 總校正生:靜慧法師。
總編 輯:楊梅花。 出版助理:慧德法師。 校對:聖真出版社。
頒 書:本書由天台山靈隱寺及南屏山聖真天佛院全體院生,及本社讀者,十方善信大德人等、樂捐助印,希能印贈各界,以廣流通,普化眾生。
書 謝:感謝九華山萬年寺百歲宮方丈住持及眾護法僧人,從旁讚助協助著作,本書出版順利圓滿成功,以示感謝之忱。
西天智慧勝尊者 降 歲次庚午年農曆九月九日卯時
八例
(一) 本書乃西方佛旨,著作而成,閱者須誠心恭敬,不可有冒犯佛意。
(二) 本書是為了三寶弟子及芸芸眾生,沉於苦海凡塵中,渡登彼岸之書。
(三) 本書如錯字,皆係校正生,校正時之錯誤,閱者勿輕視之。
(四) 本書費盡著書之苦心,特地前往安徽省九華山萬年寺百歲宮,地藏菩薩道
場著作。全書以禪的智慧述篇,希修行者及大德閱之!珍惜。
(五) 本書乃九華山地藏王菩薩及靜慧法師對答合作而成。印贈者及助印者,功德無量。
(六) 本書字句雖然淺文,是盡九華山地藏菩薩及靜慧一片婆心,閱者善信大德,當遵守佛法教化,早登西方極樂淨土。
(七) 本書旨在代天宣化,宏揚佛法智慧法門,乃以勸世為宗旨,与一般售書不同,故閱後應傳遞未閱者,切勿藏於櫥屜中。
(八) 凡求壽命,功名事業,消冤孽,除病苦業,為祖先超拔求冥福者,發心獨資印贈此書,皆能萬事如意,凡所求,須在家中庭前,設香案對虛空焚香稟告所求,祈請西方, 彌阿陀佛及 地藏王菩薩保佑,即能感應西方傳香尊者及冥司將軍,隨即回奏,請求之事,佛力無邊,報應如響。
(九) 本書在此,如同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一樣,西天四大天王及十方眾神護法,閱者置淨處,不得污穢,凡譭謗善書,永打入地獄,罪不可赦。
安徽九華山百歲宮應身菩薩事跡記
無瑕和尚 於明朝萬曆年間,生於北京宛平盧溝橋。父母只生這一獨子,二十四歲到山西五台山出家,法名海玉,五台山住二年後,廿六歲離開,從二月開始走,
直到九月二十四日,共計七個多月,方才來到九華山。上山四+多里,未見廟宇
和僧眾,山上亦無人居住。於是海玉下山訪問鄉民,知道唐朝時,佛教興盛,廟
宇林立,但至唐末期,因當時皇帝信奉道教,迷惑方士之言,所以在一年內,把
九華山全部寺廟完全拆光,所有僧眾趕下山去,故此山上四百多年沒有和尚。
海玉訪問唐朝歷史,唐朝中期高麗(朝鮮) 王子來中國九華山修行,法名喬覺,
於肅宗至德二年,航海東來,卓錫九華,初棲東岸,白土雜粟而食,邑人諸葛節
等,為建化誠寺居之,貞元+年,年九十九歲跏跌示寂。因靈異昭著,識者以是
地藏菩薩化身,斂以缸葬,造塔於神光嶺,海玉問鄉民:地藏王的肉身存在否?
鄉民說:出家人把地藏王的肉身理在東南第一山上,即現在九華山肉身殿。
海玉聽講後,二次上山看此山頭地勢好,找到一處龍頭石,上咽下咽都對著唐
朝地藏王菩薩塔墓,在龍頭石邊塔一茅蓬,吃山頭野果,黃精、白荷、丹生葛雞為生,黃精十年長一尺,一年指甲大,一年長一節;黃精九蒸九晒,日晒夜露,吃在嘴甜如蜜棗,只要早上吃一次至下午不覺飢餓,有氣有力有精神,後又知吃生黃精,可保持七天不覺餓,海玉吃過後,精力充沛,刺破舌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 。每隔二十天放一次血,放了三十八年,寫成八十一本血經。現閱此經,字體清晰端正,經國家評價為國寶。稱海玉為科學人員,血書現時九華山歷史文物館。
海玉住山洞一百年整,未下山,未見人,未帶徒弟,直至一百二十六歲,九月十四日上午,他把自已一百年的歷史寫好,放在身邊,就圓寂升西天。待至明朝末崇禎三年,派兵部尚書王大人來九華山敬香,到東南第一山,當晚山頭放光,一道白光照到東南山上的塔墓,東南方山上塔墓也放一道光,兩光對照,兵部尚書連夜帶人上山,此山無路無廟宇,只尋得山洞有老人,已經坐化了。遺體是乾肉之身,兵部尚書檢查遺物都已腐爛,但肉體還是原樣,只是乾了,發現旁有所書血經和身世自傳,方知離坐化時間已經有三年又九個月。
於是,兵部尚書把海玉之自傳呈報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稱之為大菩薩化身,是地藏菩薩應世,便賜兩幅匾額,兩顆大印及一道聖旨,兩次派王大人來九華山,現門前( 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 ) 就是當年王大人建廟時帶來,別一匾額是崇禎三年所立( 應身菩薩 ),是氣朝廷賜封,並蓋有崇禎皇帝玉璽,正堂上有九條龍,明朝就是這些歷史。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後殿失火,火勢越來越大,廟中兩位師父要把海玉請到外面避火,但是搬不動,師父們跪在海玉面前,並說崇禎皇帝為你老人家建廟宇,將失於我們之手,你老人家的真身,今天也將損失,大家不忍,你不走,大家也都不走了!煙火四起,這時老人顯靈了,雙手一提,大火熄滅,大殿沒有燒著,伙房也沒有燒到,其他殿堂全部燒光,現在供奉在百歲官內的肉身像便是當年滅火雙手提起時的姿態。
老人的神靈又到了江西景德瓷器廠,坐了七天七夜不說話,廠里的人問老人要多少錢造廟,老人說:我不是要錢,我要一支筆一隻碗,想寫幾個字,放在你們廠窰里燒成幾個字。結果出窰時,所有的碗上都有(九華山百歲宮) 這幾個字,一點數,八千四百只碗,一起送到九華山百歲宮來,這些印字的碗,出家人都討去留作紀念,現佛教會尚存一百只左右,上述都是康熙五+六年的事,現九華山文物館有展覽印字的碗讓遊客觀看欣賞。
康熙皇帝派人修造山上的石板路,又送了一部清朝的大藏經供奉在樓上,以上是清朝歷史,到宣統二年,後殿又大火,天下大雨,大火滅了,後來黎元洪做總統時把後殿又建造起來,把門前的匾額復制了,至今已七十五年。
從崇禎皇帝發現肉身,至今已三百七十五年,海玉本人九月+四日圓寂,至今已三百七十八年,在北京生長至今已五百零四年。
〔恭賀靜慧法師昇座上師〕
恭賀靜慧法師昇座上師
視賀詞文: 靜禪入定天中天 慧光普照紫金蓮
上乘佛法被生願 師施甘露洒塵穢
九華山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萬年禪寺百歲宮 住持 慧慶 法師合十頂禮
一九九零年九月初九日 贈送留念
恭賀昇座上師
台灣省天台山靈隱寺住持上靜下慧法師于安徽省
九 華 山 萬 年 禪 寺 百 歲 宮圓滿證覺上師
祝賀詩詞回台灣
上師一別何時逢 萬水千山憶念中 願祝行程吉祥樂 航雲往返意從容
度苦不俱娑婆苦 行道能降怪魔吼 菩薩放光常佑護 聖真依教弘宗風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
滁州市琅琊寺住持:果圓老法師合十頂禮
一九九零年九月初九日于九華山 贈送留念
第一章 地藏菩薩示 指禪顯佛光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降 庚午年農曆八月廿六日子時
詩曰:九華山光照人間 地藏應身降佛筆
指禪玄机皆佛法 共挽迷客渡眾生
地藏菩薩曰:世間有無量無數愚痴造業眾生,沉溺在生死無間地獄苦海中,並輪
迴在三途六道里,這些都是我地藏救渡之對象。
南贍部洲台灣省南屏山聖真天佛院,住持靜慧法師發救世大悲心,行儒宗菩薩
道,並勤修德業,勸世廣渡迷津,惠施一切,並大量發行善書經典供世人研讀
慈悲之心充塞宇宙之間,所以 佛旨特敕命南屏山聖真佛院住持靜慧法師,親
臨中國大陸九華山萬年寺百歲宮中,閉關靜修,以高乘心法著作「地藏菩薩指
禪開示錄」一書,用佛法禪理,來開導修行与愚痴眾,好皈依正道法門。
從今起吾弟子靜慧法師,共同合著一部禪書寶典,書名為「地藏菩薩指禪開示
錄」。願佛、道、儒三教之弟子,能珍惜頓悟此佛法奧義。
請弟子靜慧法師出問題發問!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 地藏王菩薩慈悲。想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生死屢屢相隨相遇,互為牽址,共織業網。今因緣果報,處處發人深省,思那千千萬萬的業報,有如明鏡昭示眾生要以誠心踏上,修行之路。去惡從善,懺悔自新,莫再重犯罪孽,應速跳出苦海,力行善德,以求解脫。免受六道輪迴之苦矣。
學佛的人,都應該發心行「菩薩道」。可是卻有眾生認為,凡夫難以達到菩薩之境界。這又是應該怎么說呢?請菩薩慈悲開示,對「菩薩道」之見解如何!
地藏菩薩答曰:眾生須知「菩薩的果位」,乃是從「凡夫」漸漸修成的,假如凡夫不去實踐力行,則永遠也不能成就菩薩之果位。成佛作聖的聖業成果,乃人人有份,個個平等的。只要誠心信實且力行不輟,必能成功的。而一般懈怠修行者,如能振奮起來,當因緣聚會頓悟勤修力行善德,其亦可成就佛聖的。這只不過是遲速之差別而已。」
在世間有宏揚佛法,代天宣化,布施行功,修持嚴謹的得道高僧,善士大德中雖有的是「倒駕慈航」的聖賢。但塵世凡夫亦有誠心修道,累劫勤修而成聖人的。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願天下修行學佛之士,勉乎哉!
靜慧法師問曰:請菩薩開示學佛即是一種方便法門呢?
地藏菩薩各曰:學佛道之法門很多,以前九華山佛門宗脈,分禪、教、律、密、淨等五宗,各宗之法不同,須看個人的佛心根基与喜好,而去選一法門,虔敬修持,自能成果。
靜慧法師問曰:佛陀當初為何要立這么多修行法門呢?
地藏菩薩答曰:這叫做「對症下藥」。佛是大醫王,眾生患的病不一樣,佛開的藥方就不一樣,或用涼心藥,或用溫和藥,目的是要把眾生的病體根治好。
譬如眾生要從南京到上海,有喜坐火車,有者愛搭飛机,更有好乘輪船的,佛就依眾生不同的因緣,教導其修持方法,雖佛法不同但終了目的是西方淨土(即搭火車或船到的是相同的上海) 。亦都是教人成佛作聖的。
靜慧法師問曰:菩薩開示一容易修行法門好嗎?
地藏菩薩答曰:靜慧法師!你要你弟子學習容易修行法門,即就最好學習淨土宗法門。
靜慧法師問曰:菩薩!什么叫淨土宗,是如何修持呢?
地藏菩薩答曰:淨土宗是佛門里五宗之一,其修持方法乃唸佛號,誦佛經,求往生極樂淨土。
靜慧法師問曰:要用何種唸佛法,以求經極樂淨土呢?
地藏菩薩答曰:就是專心一致持唸「南無可彌陀佛」六字真言,並且要時常行善佈施,造功立德,待功果圓滿,必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靜慧法師問曰: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有什么好處呢?
地藏菩薩答曰:「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上所云:往生極樂淨土之人,都是蓮花化身的金剛體,住的是玉宇瓊樓,都是用金銀寶石建筑而成的。成佛以後,想到那里就那里,不論有多遠,即刻就到。極樂淨土裡沒有疾病,四季如舂暖和的氣侯,沒有生、老、病、死之痛苦,終日可聞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其好處說不完、道不盡的。
靜慧法師問曰:請菩薩開示「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之意思。如何解說呢?
地藏菩薩答曰:這是譯文,印度話「那摩」之念音,本意為稽首、依托、禮敬等意思。稱唸「南無阿彌陀佛」其道是我們皈依「阿彌陀佛」為老師,所求佛來開導教渡我們。」
靜慧法師問曰:菩薩說一心不二念,虔持「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就可往生淨土,會那么容易的嗎?
地藏菩薩答曰: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如「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都有說過往善土的唸佛法門。
靜慧法師問曰:請菩薩開示別宗派法門的修道方法,好讓修行人了悟奉行。
地藏菩薩答曰:靜慧持師!有句俗語說得好「貪多學不成」,況且別的法門,不是一般根基的人所能學得成的。
現值三期末法,法門很多,有些法門很難修持,很費功夫,現在眾生,壽命很短促,恐怕等不及修成功圓果滿,生命已就結束了,豈不是枉費了修持的一番苦心嗎?還有些法門非要德高望重高僧大德指導不可,惟恐走火入魔,這是很危險的。
說來只有唸佛求往生的法門,最簡易最穩當的了。如果修行人,能認真頓悟修持,行功立德內外雙修,誰學了誰就會的,何必定要尋找困難法門呢!
靜慧法師問曰:淨土法門既是專給一般根基淺之人學習的。可是那些有學問根基深的高僧大德,和一般有智慧修行者,可能不會學這淨土宗的!
地藏菩薩答曰:靜慧法師!那倒不然,淨土法門看似容易,其實佛教各宗之一切法門,皆已包括在內了。所以自古以來,有大學問者,學習淨土宗的也是不計其數的。
例如,在中國最先倡唸佛號的晉朝慧圓大師,以及後來的善導、永明、蓮池藕益、省庵、慧悟等大師,都是很有學問的,很有道德且道行很高的,他們也是一生專門唸佛號,可見唸佛號是佛門中最普遍息念靜禪之法門也。
靜慧法師問曰:唸佛既可住生西方淨土。請菩薩慈悲開示,佛經上說的道理!
地藏菩薩答曰:這道理很深入,不是三言兩語可說明白的。如「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里的一段話:「十方如來憐唸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這就是虔誠持誦佛號者,將來必蒙佛救渡往生的實證也。
靜慧法師問曰:古今唸佛往生者,多不多呢?是否臨終前可預如往生之日和時刻呢?
地藏菩薩答曰:在「淨土經贊」和「往生傳」里,記載著往生的事實很多,並敘述著往生的種種情況,大凡唸佛的人到了臨終時,都能預知自已要往生的日期和時刻,尤其是得道高僧及修持很好的人,他們都會預先沐浴更衣,和親友、父母話別,臨終時一點痛苦也沒有,合掌恭唸「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臉出現慈祥的笑臉,其本身會看見「西方三聖佛」來親迎他。
侍侯在往生者旁之人,也能聽見梵音,聞到奇妙無比的檀香,以上種種顯示,不難得知,有修行有行功德之人,有虔誠唸佛之人,一定可以往生佛國淨土的。人在平時裝模作樣可瞞別人耳目,但到了臨終是不能假裝的。願眾生悟之!
靜慧法師問曰:方才菩薩說唸佛者,臨終時佛菩薩會來迎接,是否能再詳加說明呢?如果眾生不修片善,只一未唸佛,這可否感召佛菩薩來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呢?
地藏菩薩答曰:阿彌陀佛曾發大願力,「凡一切眾生誠心唸佛修持,願度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歷年來至誠修行,積功累德的唸佛人,其臨終必見佛菩薩來接引,顯現了佛之宏慈大願,非眾生可議得透的。
一般眾生不肯學佛,滿身罪孽,又常造口業,妄想以唸佛號,求得往生西方淨土,都是不可能如願的,因他本心与佛之願力已相差很遠了。
靜慧法師問曰:學佛的人,除了唸佛號外,是否還須誦佛經呢?
地藏菩薩答曰:佛經,是指示修道的路徑,讀佛經重要的是了解經意,悟經後還是須實踐經意,家負修行之旨,所以誦佛經也是很好,如能加以實踐那就更圓滿了。大凡唸佛者,可隨人量力,持量忙閒,不必勉強。重在心誠,不業面的敷衍呀!
靜慧法師問曰:如果要誦佛經,應以何種經較為實際?
地藏菩薩答曰:佛教經典有八千多卷,要全部讀完時間上是需要很長的,學淨土宗的應讀情「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楞嚴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妙法蓮華經」、「普是行願品」、「金剛經」、「心經」等,其中以「佛說阿彌陀經」為重,如果識字,必要誠心恭唸。不識字者,須誠心虔誦佛量一樣感應很大的。
靜慧法師問曰:菩薩!我有位弟子常誦「灶王經」,且坊間傳有許多經典,是否可參悟修行呢?
地藏菩薩答曰:現在人間流傳有許多經典,如灶王經、太陽經、太陰經、血盆經、壽生經、眼光經、觀音救苦經、高王經,以及各種寶卷……等,這都是後來著作的,如果是佛門弟子,還是學習佛的經典,誠心淨意去參悟學佛的人切不可,朝三暮四不專注,不要浪費生命,於研究探討一切新奇上,到頭來一事無成,辜負了諸佛著經遺典的真實意義。
靜慧法師問曰:學佛唸佛號者,要習唸咒,於佛經上可否記載唸咒可以嗎?
地藏菩薩答曰:佛經上的咒叫做陀羅尼,人都可恭唸,佛經上的咒,也須有人傳授,否則容易把字音讀錯,失去效率。總之佛經、咒都可以恭誦,但最緊的還是誦唸「南無阿彌陀佛」感應力最大,佛法無邊,廣渡眾生,願十方眾生悟之。
今夜開示至此,靜慧法師靈體歸身。
地藏頌
地藏菩薩妙難倫 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 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 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世恩親蒙接引 九蓮台畔禮慈尊
刀山油鍋無間斷 冰寒火燒苦相連 撥開迷霧除黑暗 南無地藏王菩薩
業海重重救母親 樹立佛門孝道行 幽冥茫茫渡眾生 南無地藏王菩薩
累世累劫苦勤修 地獄不空不成佛 浩瀚無涯的悲憫 南無地藏王菩薩
第二章 菩薩教佛法 念佛往西天
九華山地藏菩薩 降 庚午年八月廿七日子時
詩曰:百歲宮殿著聖書 心法合一現法相
應身菩薩助佛光 靜慧智慧放光明
地藏菩薩曰:唸佛的人每每譭謗參禪,參禪的人,每每譭謗唸佛,這是佛家最堪悲歎惡現象,人間有問話云:「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萬世窮。」兄弟鬩牆,哪不受人家的恥笑和輕視呀!
參禪与唸佛法門,本來都是 釋迦牟尼佛所傳,道本無二,只因為眾生根器不同,為應病与藥濟,而說了許多便法門來廣化眾生,後因諸山長老及大師們,變成依教分宗因當世所趨來對机說法而已。就修持佛法而言,哪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之分別,並且法法本來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唸佛能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能達忘我境界,又何嘗不是唸佛實相佛法。
禪道者,淨中之禪,淨者,禪中之淨,禪与淨本是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讚譭他有如水乳不融,盡違佛祖救世渡眾的深意,且犯了譭謗佛法之重罪,這豈不是可嘆之事嗎?願弟子靜慧法師回台灣寶島時,能加以宏揚佛法之禪道与淨土,還望佛門弟子,修持任何法門,均需深悟體解世尊濟世渡民無爭之旨,勿再同室操戈,佛門弟子与三教信徒修士,大家協力同心,普渡眾生,代天宣化,挽救沉淪浪濤苦海眾生!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開示佛法真理,但願弟子真有那么一天,為佛門宏揚佛法,報答菩薩開示之恩。請菩薩開示,學佛的人,必須遵守那些戒律呢?
地藏菩薩答曰:最重要的有五種戒律:一是殺生。二是偷盜。三是邪淫。四是妄語。五是飲酒。這五種戒律在佛門是嚴格禁制的。這就叫做五戒,修行人應該戒除這五種不好之行為,尤其是寺廟宮堂之住持,及學佛之人均須嚴守五戒的。再者修行人更不可吸各類的煙,因吸煙口會常臭不清淨,這樣去禮佛唸誦佛經是不恭敬的。況且吸煙對修行有妨害健康,所以修行者於守五戒且應戒煙,方能修成佛之境界。
靜慧法師問曰:如果眾生犯了殺生戒該怎么戒呢?請菩薩再開示?
地藏菩薩答曰:就是一切生靈都不可去殺害,也不可吃它們的肉,因為按陰律云:殺生會得因果報應,現在你殺它,將來它必轉世殺害你,現在你吃他的肉,將來它必吃你的肉,靜慧法師!你想,可以不戒殺嗎?至於殺人,那更不用說了。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開示,可是我有些俗家弟子對我說:吃慣了魚肉,叫我不吃,戒魚肉有點困難,不知可有通融辦法嗎?
地藏菩薩答曰:能完全不吃葷腥固然最好,如果實在有困難,可以暫時吃三淨肉和花齋。花齋有好幾種吃法。陰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和月底三天(廿八、廿九、三十) 。此為佛門十花齋。
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和月底兩天(廿九日、三十日) 吃齋叫做天花齋。這是最普遍的兩種吃齋日期,眾生可以隨意選擇一種也。
靜慧法師問曰:方才菩薩開示三淨肉,什么叫三淨肉呢?
地藏菩薩答曰:就是殺生的時侯,一、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向淒慘景象。二、也沒有聽見它慘叫的聲音。三、不是為了自已要吃才殺生的。這樣的肉就叫做三淨肉。
如果能完全吃素齋的人,可以暫時吃這種肉。或到市場買現成已被宰殺之牲畜禽類等肉。此稱謂「三淨肉」也。
靜慧法師問曰:吃三淨肉和花齋就和長齋一樣慈悲功德嗎?
地藏菩薩答曰:當然不一樣。因為事業上之關係,不能吃長齋的人且先這么吃法,如果以後佛緣到了,覺得蔬菜比葷腥肉魚更好,而素齋更合自己胃口,眾生就可以徹底斷除葷腥了。
靜慧法師問曰:請問菩薩偷盜戒是怎么樣戒呢?
地藏菩薩答曰:偷盜戒就是修行之人,不貪不義之財,不屬於你吃的食物,不應該拿的財物,絕不可以拿。明搶暗偷,貪污受賄,是要嚴格禁戒的。
靜慧法師問曰:請開示,什么叫邪淫呢?
地藏菩薩答曰:除了正式的夫妻以外,不可和其他男女有淫亂行為,也就是說,要遵守一夫一妻制。修行之人犯此戒者,必打入無間地獄受苦。
靜慧法師問曰:戒酒自然就是不喝酒了,而戒妄語也就是不說謊言誑語,和不做哄騙人的勾當是嗎?
地藏菩薩答曰:不過修行之人要知道,對於這五件事不但要戒,且身不去作,也要戒住心不要動犯戒的念頭。就以戒偷盜來說吧!去偷盜搶別人東西,固然算偷盜,就是看到家的東西,心里產生有偷盜動念,這也是偷盜。其他四戒都是一樣戒規。
學佛之人,你不要以為我不過這么想想,並沒有實行,又沒有別人知道此事,還怕什么呢?眾生不知心動一絲念頭,就會無形中種下了因,將來早晚定會受果報的。修行之人,怎么可不加小心修持呢?
靜慧法師問曰:如果眾生自己約束不住自己的心,菩薩這可怎么辦呢?
地藏菩薩答曰:一心唸佛就是唯一約束自己的好辦法。當你覺得你的心不受約束的時侯,趕緊一心唸佛號,惡念自然就可消失了。
靜慧法師問曰:常聽眾生說:不作惡業,倒還可以辦到,說到行善佈施,我沒有錢,沒有辦法行善,不知怎么辦呢?
地藏菩薩答曰:這就錯了,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錢,你有身體,遇見對於人們有益的事,費點力氣去做,這便是身善。你有口遇見有爭論之事,給他們化解了事,遇見好人好事,要極力贊揚這便是口善。看見人家做好事,聞見人家說好話,覺得滿心歡喜,這便是心善。
有錢的人,要以慈悲之心,捨衣施食,修橋鋪路,以及供佛齋僧,印送經書,乃是行善之德。無錢的人,就是聞見善事,心口隨喜,也同樣行善造德。
靜慧法師問曰:菩薩做什么事情,不用費錢而功德最大呢?
地藏菩薩答曰:勸人修道、學佛功德最大。因為捨衣施食,不過救人肉體而已,若能勸人修道學佛,是救人永遠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靜慧法師你想功德大不大呢?
靜慧法師曰:很感謝菩 菩薩今晚開示那么多佛學真理,但願眾生能信、願、行、貫徹實行之。
地藏菩薩曰:好!今晚說法就到此,靜慧法師靈體歸身。
清靜無為是真空 大開佛門神道宏 靜心能超三界外 誠意貫通六合中
經書溫故玄妙諦 道法知新闡玄宗 解釋真机實妙意 純然聖意啟愚朦
第三章 念佛願力大 修行悟如來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降 庚午年八月廿八日子時
詩曰:寒風冷冷遍九華 降筆著書教佛法
指禪寶典皆醒世 惟傳心法種菩提
地藏菩薩曰:昔佛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這是指諸佛之法身乃「光光相入」的非異。又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由心作,眾生也是由心作的,從「像天界」而云,自有千差萬別,但在「佛體」上去看,佛与眾生的真實體性,全是一般無二之「妙明真心,性淨明體。」在那种「一無相境界中」,也是二而一,一而二。非一非異的。因此眾生可以明白普賢菩薩的「眾生界盡,懺悔乃盡。」的永恆懺悔真義。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慈悲,今晚法駕再開示,三期末劫法之中,眾生應知悟,我等与眾生,從無始來常為父母妻子兒女親友和眾生……共造諸業,和眾生種種因緣,種種瓜葛,早已結下無量無數之關係。故我們可謂与一切眾生息息相關,渾然一體,不但須為一己懺罪,且須同時為一切眾生懺罪,若僅為一己之懺罪,其心量未免太小。若同時為一切眾生懺罪,其心量乃大,心量大,則感應佛力愈大。
且若僅為一己之罪,眾生之罪不了,則於眾生所有的眾苦中,我們至少仍有道義上的責任,因我們已曾与大地眾生共同造業故。
又何況一切眾生亦曾与我們常為多生多劫的眷屬,又直接或間接結下種種業緣,故不代之懺罪、度之成佛,則我們所修之「菩薩道」,便不得謂圓滿。以不圓滿之「菩薩道」而就佛位,縱有可能,於心何安之?
然則,學佛之人,應該怎樣?如果惟有向 地藏王菩薩及觀世音菩薩看齊修行,才是應有的願行!「眾生度盡,方成正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請 菩薩今晚開示有是眾生大德問的學佛之後,如何來唸佛?還要注意什么?
地藏菩薩答曰:唸佛號之人或學道修行之人,不管唸何經典或佛號,切記心里不可胡思亂想,或想入非非,這種修行唸法只種惡因而已,恭唸佛號或唸經典必心神合一,心里想佛,心口如一,然後才能成功之。
靜慧法師問曰:要做到心口合一,一心不亂,那不是很困難嗎?
地藏菩薩答曰:靜慧法師!你看,你一會兒說唸佛很容易,一會兒又嫌太難,實在說:唸佛一法,說易極易,說難很難,不過,不管如何難或容易,必須耐心多唸,日子一久了,心自然慢慢此靜下來,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就怕心不專」。學佛道須堅持下去最後就能獲得成功。
靜慧法師問曰:唸佛號應該在什么時侯唸,比較適宜呢?
地藏菩薩答曰:應該在早晚兩個時間立一個課程,限定唸佛多少,或幾百聲,或幾千聲,可以照各人的情況規定。規定以後,無論閒忙,非唸完佛號經典不可。此外,不管在什么時侯,什么地方都可以唸。唸的遍數愈多愈好,唸的時間越長越好。感應佛力愈大。
靜慧法師問曰:請示菩薩!在工作時侯也能唸佛號嗎?
地藏菩薩答曰:可以的,搬柴挑水的時候可以唸佛號,刷牙洗臉的時侯也可以唸佛號,耕種鋤割的時候可以唸佛號,不論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只要眾生在工作時,不阻礙也可以唸佛的,而且一面工作一面唸佛,能使惡念不生,心志專一,頭惱清醒,會使工作做得更美好。
靜慧法師問曰:唸佛要大聲唸還是小聲唸好呢?
地藏菩薩答曰:大聲唸也好,小聲唸也好,口中不唸心中默唸也好。只有睡在床上的時侯,和不清淨的地方,只可心中默唸即可,不可唸出聲來,唸出聲就對佛不恭敬之。但是遇有危急的時侯無論在什么場合都可以出聲恭唸的。
靜慧法師問曰:學佛修行之人是否要供佛像呢?
地藏菩薩答曰:最好供奉釋迦牟尼佛之金身,或西方三聖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聖)
靜慧法師問曰:金身佛像供奉在什么地方最為合適呢?
地藏菩薩答曰:供奉在自己的房屋即可,但要清靜為主,而金身佛像最好向東,唸佛修行之人向西對佛像,如果不能這樣,隨便向那一邊也都可以供奉佛,但唸佛經時須誠心至虔,才會感應佛光普照以消業障也。
靜慧法師問曰:拜佛時,應該供養什么供品最為適合呢?
地藏菩薩答曰:通常可用香、花、燈、飯菜、清水、水果、山珍海味等物,如果修行之人不容易辦到,缺幾個供品或全都沒有也可以的,但不可供奉葷菜魚肉等類。修行之人、修道之人、學道之人,切記!切記!
靜慧法師問曰:請菩薩開示,不管是道教或佛教,燒香點燈燭是代表何种意義呢?請開示之?
地藏菩薩答曰:眾生拜佛時誠心點香燭是象徵心香和心地光明。又為眾生和佛同一體,本來心香与心光,因被業障纏住或妄想執著心蒙蔽了。如果眾生現在及時禮敬佛菩薩,不但可久消業障、除病業,把原有本性佛光顯露出來。而燒香及點佛燈也代表對佛表示誠心和敬意也。
因此。敬香只要點一炷或三炷即可(五注香也可) 。燭只要有光亮即可,有些眾生不知敬佛道理,以為香燒得愈多,燭點得愈大,就愈有功德,就愈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這是誤解了點香燭的意義,眾生只要有拜佛虔誠心,也樣可得到供養功德的。但願燒香拜佛之人,能頓悟其義也。
靜慧法師問曰:有一拜佛之眾生,對於禮佛應該行何種禮節呢?
地藏菩薩答曰:靜慧法師!禮節的方式很多。如示:可以叩頭、可以作揖、可以鞠躬、可以合掌。但卻頭禮拜最為恭敬,也最能得到佛祖消業賜福的。
靜慧法師問曰:菩薩!方才說到,修行之人或唸佛之人早晚要立一個課程修持,煩請菩薩替眾生修持之人,立一個修持課程表好不好呢?
地藏菩薩答曰:說到修持課程,可由各人忙閒規定自己修持課程。靜慧法師!現在你既然請示我,本座就大略告訴作一些修持唸佛最簡單的方式。
唸佛修持最簡單方便法門如下:
○每天早晨起床以後,和晚上就寢以前,洗手漱口,到佛前焚香獻茶,合掌恭敬,或跪著、或站著必須誠心至虔,照著如左的次序唸佛。
(1) 南無十方諸佛菩薩 常住三寶。(唸一聲、拜一拜) 。
(2)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唸一聲、拜一拜) 。
(3)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唸一聲、拜一拜) 。
(4)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 。
(5) 或恭唸本座佛號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百聲、千聲) 。
(唸佛號,愈多愈有感應佛力,隨各的忙閒自己定下課程目。必須做到由少加多,不可由字減少,無論唸多少聲,可不必拜跪,也可坐著唸、站著唸。)
(6) 南無觀世音菩薩。(唸一聲、拜一拜) 。
(7) 南無太勢至菩薩。(唸一聲、拜一拜) 。
(8)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唸一聲、拜一拜) 。
(9)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這八句叫作回向喝。唸完以後,叩頭拜三拜,這一莊嚴課程就算圓滿。)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安排那么好修持課程。清示菩薩什么叫做十方三寶呢?
地藏菩薩答曰: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加上下,叫十方。佛、法、僧叫三寶。
佛是教主,法、是佛和菩薩所說的法,是修因證果佛法,是成就佛道的經典。僧、是照佛說的方法去修行,已證菩薩、緣覺、聲聞等果位。以上所云稱謂十方三寶也。
靜慧法師問曰:佛門之中,為什么要恭稱佛、法、僧為三寶呢?理由何在?
地藏菩薩答曰:佛、法、僧因為它能使眾生增長不生不滅的法身慧命。就像世間的財寶能養活人的生命一樣。能頓悟此一理,於禮唸佛號時,即能付以全心全意將佛號和佛經,以及菩薩高僧等偉大聖典法則當為我師。以此誠心皈依佛,做一個佛門信徒。做佛門弟子,必須要虔信,佛、法、僧乃生不滅智慧「至寶」也。
靜慧法師問曰:聞說恭唸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佛號,臨終時菩薩會降法駕恭迎是否真的?
地藏菩薩答曰:靜慧法師!當然是真的,但是要指有修行之高僧、居士、大德們,因為唸佛的人在臨終的時侯,這兩位大菩薩和阿彌陀佛會率天龍八部靈天女散花及佛音讚聲,一路下凡恭迎接引到西方極樂去。
眾生啊!眾生啊!趕快放下心來,修行、修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在你眼前。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開悟之。我有一位弟子問吾說:清凈大海眾菩薩是代表什么菩薩呢?願菩薩再開示之。
地藏菩薩答曰:好的,西方清凈大海眾菩薩是其他菩薩的總稱。「清凈」是說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都是很清凈的。「大海眾」是說菩薩眾多就和大海一樣。眾生早晚就要和這些菩薩作伴侶,所以作早晚課時,必須恭唸「西方清淨大海眾菩薩」的名號,恭拜菩薩的意義就在此。
靜慧法師問曰:不管是佛教、道教或各宗派,都有迴向偈是代表什么意思?有何好處呢?
地藏菩薩答曰:迴向的願力很大,修行之人不論唸經唸佛號,唸完之後,定要把迴向偈恭唸一遍,「迴向」就是要把念佛誦經的功德,匯集到一個想得到「福報」或「消業」的目的上。這是「迴向偈」的好處之一。為什么唸佛修行之人要唸「迴向偈」目的見解如下:
迴向往到西方極樂世界,而不但修行之人要唸佛誦經迴向極樂西方,就是做了善事、助印善書、慈悲放生、印贈經書等種種善德,都要唸「迴向偈」,迴向極樂西方世界。尤其修行之人,不應求什么名利、健康、長壽、事業光明等之果報。果能達到如此境界,你的道行已增加一分佛力,往生西方的願力也就大一分功德了。
修行之人,若是不把所作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恐怕下一世只能得天道或道享福的果報而已。那么依然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眾生要了悟人間福報愈大,造罪孽就愈容易,因福報用盡,於下一世可能要受陰律六道輪迴之報受苦受難,但願修道者必須頓悟之。
因此,修行學道之人必須把一切功德,都迴向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道行圓滿壽終以後,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願吾佛門弟子能認真修行,西方就在眼前,頓悟!頓悟!
靜慧法師問曰:請菩薩再開悟「偈」中每一句的佛法意義,使學佛之人能再進一步了悟!
地藏菩薩答曰:好的。靜慧法師你很有智慧能把佛門,唸佛知識方法都徹底問到底,但願將來你能替佛門宏揚佛法真理,使眾生能離苦海也。
偈曰: 第一句:我誠心誠意唸佛誦經的功德。
第二句:誠修建或修飾阿彌陀佛金身佛像,使他格外莊嚴美好。
第三句:再用這功德迴向,上報父母、眾生、國家、和三寶等四重恩德。
第四句:願下濟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眾生的苦惱。
第五句:如果有人看見我唸佛誦經,或者聞聽見我唸佛誦經的。
第六句:希望都能發起上求佛果,下度眾生的善心來。
第七句:等我功德圓滿,臨終壽命完時。
第八句:恭請大家或大千世界眾生一齊往生到西極樂世界去。
按句解釋就是這樣。再按第八句偈有二種重大的意義。
第一、是說我們修行唸佛之人,為了往生西方淨土,絕不是求功名、富貴、事
業成功等,一切為人間的利益。
第二、是說我們唸佛修道之人,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決不為己利益
打算。明白了第二重意義,不管是唸佛誦經、作任何善事、或代天宣化、
行功立德都必須存有佛心,這樣謂迴向偈,可算是其正發菩提心學佛之人。
靜慧法師問曰:很感謝菩薩開悟那么多修行唸佛之方法,可是有些人如大企業家、大政治家因事多煩忙,不能抽出時間來唸佛,可是他們有向佛之心,請菩薩慈悲開示這該怎么辦呢?
地藏菩薩答曰:對於那些有佛根卻很忙碌的人,本座可以教他們佛門中一種小乘十唸法,就是早上起床盥洗嗽口之後,向佛三叩首,(如果沒有供奉佛像之人,就向四方三拜或合掌問訊) 。然後立正合掌,唸六字或四字佛號,盡一氣為一唸,這樣連續唸十口氣,叫做小乘十唸法。但必須把唸出來的聲音,自己聽得非常清楚。氣息長短可以隨各人吸氣而定,不可勉強傷了元氣。
佛訂此小乘十唸法,是為了借氣息來束心,使心不亂。唸完十唸法之後,再唸迴向偈,最後再三拜或合掌問訊,這叫小乘十唸法。
很忙的人每日誠心照這個方法持唸,且必須時常行功立德,將來才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因 阿彌陀佛曾經發過這么一個願:「只要有人能至我也稱唸我的佛號十聲、百聲、或千聲我也要接他往生西天極樂世界的。」
「佛」發了這樣大願力,但願閱讀「指禪開示錄」乙書之大德,能依法修持將來功來當可圓滿成功。
靜慧法師!今晚著書問法就到此。靈體歸回本身。
人心好靜慾多牽 勸君當將六門關 修身誠意惟格物 清心寡慾須戒貪
實用四勿常克己 體行八德時格天 一念不生煩惱盡 佛性不煉自然圓
第四章 禪示一點通 深入智慧海
九華山地藏菩薩 降 庚午年八月廿九日子時
詩曰:靜悟心法顯神通 慧眼谷中得禪法
法指百歲萬年寺 師命扶筆論金篇
地藏菩薩曰:往昔,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說法時,拈了一朵花向大眾開示。
這時,大眾弟子一直在發愣,只有迦葉尊者微微一笑。釋迦牟尼佛云:「我所領悟到的真理------不生不滅之法,無相之相的法門,無法用文字与語言傳授。如今,我卻把它傳給摩訶迦葉。」這一則實事,直被當成傳授教外別傳也就是禪不立文字的依据,因此很員禪門的重視。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慈悲開示,弟子靜慧於經典「從容錄」中,閱讀過一篇禪法,煩請菩薩能向弟子開示一番?緣起嚴陽尊者問趙州和尚:「什么東西都沒有時,應該怎么辦呢?
趙州和尚回答:「那就放下來呀!」但嚴陽尊者不解的問:「已經什么都沒有了,還要放下什么東西呢?趙州和尚說:「那么你就扛起來吧!」
請菩薩開示,如果修行之人,什么東西都沒有時,應該怎么辦?
地藏菩薩答曰:所謂什么東西都沒有的人,乃指內心不受拘束的人,也就是悟道的人。嚴陽尊者好不容易達到開悟的境界,以致有一點自滿的問趙州和尚,趙州和尚知道他未達空的境界,以致趙州和尚就叫他「放下來」,也就是「拋掉」的意思。而趙州和尚的意思是說,你最好拋棄開悟的驕傲心。
可是嚴陽尊者不懂和尚話里的意思,既然已經一無所有,到底要拋棄什么東西呢?這一句話意味著「開悟的人」如何更上一層樓呢?
「那么你就扛起來吧!」這勾是反問語,意味著------「你自以為開悟了,認為自已拋棄一切的執著,事實上仍然還扛著執著心。」
在芸芸眾生之中,亦有些眾生想把那地位名利、財產金錢、家族親人……等煩惱迷惘之源拋棄,以圖個輕鬆自如活神仙,事實上又有幾個人,或唸佛、或修道者,能有幾個人可看破紅塵苦海呢?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開示禪法之道,但願吾等眾生快快醒悟「放下心來」,念佛修行吧!弟子恭請菩薩再開示,修道人或一般未修行者,在壽終時,如何準備後事?
地藏菩薩答曰:人到臨終時,最後一刻的念頭非常重要,必須牢記「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緊記默唸在心里,不能放鬆一句接一句,這樣臨終之人才有往西方淨土之希望。切記!切記!
靜慧法師問曰:修道人或學彿者,如果在臨終時,因心急把佛號忘記了?菩薩!你覺得該怎么辦?
地藏菩薩答曰:有佛根的修道人,或平常修持功夫純熟的人,於壽終時,他的道行永遠不會忘記唸佛號的。至於一般人,雖然平常也唸唸佛號,也行行善德,但是沒有真功實德者,一到臨終時,就會被妻嚎子哭,迷惑本性擾住往生念頭,
或生前未了的俗事牽纏,使往者千頭萬緒,常湧上心頭。
靜慧法師!你想,這時壽終者,心中還會有佛的法相嗎?
靜慧法師問曰:可有補救之法嗎?
地藏菩薩答曰:一個人發心唸佛學道,最終目的乃祈求能往生極樂世界。要達到理想的目標,最好能平時常教導兒女,或勸化親友,共修唸佛法門,這樣,於臨終時,他們可助唸佛號,就不會在旁渲囂胡鬧,弄得臨終人前功盡棄,欲懺悔已不及了。
靜慧法師問曰:一般修行人,要往生西方,需要別人(道行高來之高僧、大德、居士。) 幫助嗎?
地藏菩薩答曰:是的,一般修行或唸佛之人,在臨終有三件要緊的事,都需要道行深的高僧大德居士們幫忙才行。第一件:病人臨終的時侯,親人兒女切不可在病人前,說長說短,嘆聲悲哭,應該勸病人放下一切,莫牽掛,一心唸佛。假如病人壽不該終,唸佛助唸可以使病早瘉,如病嚴重唸佛何助往生西方,佛無虛願的,一定親自來接引,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去的。並在病人能看得的地方,掛一張佛像使病人眼見有佛心中有佛,自然不失正念。
第二件:要幫壽終者,除了用佛門道理教導外,還順要家人分班念佛。(親人自助唸願力比較大,錄音帶佛號助唸願力較小 ) 因為病時終時,心力很弱,非別人幫助不可。也可恭情高僧居士們、或道行深之者,助唸持佛力。
若沒有助念團,可使家人分班助唸。切記!唸佛的聲音要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向句清楚,使壽終病人字字句句入耳駐心中。如果病重者有一絲氣力,能隨唸佛更好,如不能就叫他靜聽佛號,也同樣可受佛力加被的。
如果病人已氣絕,助唸者亦須照常持唸不可間斷,愈久愈好,至少要繼續十二時辰,才可宣告結束。
因死者壽終氣斷,其靈體還未離開身子,所以在十二時辰內,誦唸佛號還是用處很大的。這一點希望孝子賢孫,信佛修們,應多加注意。
第三件:病人壽終氣絕時,切忌不可般動、哭泣、換洗衣服身子等,病人或坐或仰臥、或側臥,都可聽其自然,不可隨意搬動死者身體,因病人剛氣絕時,身體依然有知覺,一被觸動,心塵很感痛苦,又靈體脫殼去向徬徨,由痛苦而生瞋心,瞋心一生,聖墮入畜生道中,或變作毒蛇一類畜生,這需看個修行功德,一念之善即天堂,一念之惡即地獄,所以上天堂下地獄,就看個人平常之修行了。
靜慧法師問曰:請 菩薩慈悲開示,那么洗身換衣,應該在什么時侯處理較適宜呢?
地藏菩薩答曰:應在死者通身冰冷後,一日液或+二時辰以後,才可洗身換衣。假如身冷轉硬,可用熱毛巾搭在身上,過一會兒身子自會變軟了。
經一般實修之士,或精勤唸佛者,氣絕壽終時,其身體還保持軟軟的,面現慈容此乃已證果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象,但願眾生能知悟也。
靜慧法師問曰:一般修行唸佛者,其往生之前是否可預知?請菩薩開示?好讓眾生知道其原理!
地藏菩薩答曰:有,一般修行唸佛者,如平時誠心唸佛一心不亂者,其壽終前自己必會預知日期和時辰。且到那時,壽終者會看見佛菩薩來迎接,面現愉悅的唸佛而歸。或者別人會聽見梵音与聞到奇花檀香,有這種情形者,乃壽終者已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了!要達到這種境界,只有靠平常信願真誠,且慈悲為怀,能善好施,且壽終不受干擾障礙,清靜唸佛,不忘信念,自能往生天界,壽終者神情亦會呈現安祥之像。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慈悲開示。弟子有一次在佛書上,看到一段禪話,想請菩薩開示一番?有一天,馬祖禪師跟弟子百丈一起外出,於路上看到野鴨在飛,馬祖禪師問:「那些是什么東西呢?」
百丈回答師父說:「牠們是群野鴨。」馬祖禪師又問:「牠們要飛到那兒去啊!」
百丈回答:「不知道」。馬祖禪師擰了一下百丈鼻子,百丈痛得一直在叫嚷。
這時,馬祖禪師才說:「牠們根本就沒有飛走呀!」
地藏菩薩答曰:靜慧法師啊!馬祖禪師擰百丈弟了的鼻子說:「牠們根本就沒有飛走呀!」乃在指責百丈有「分別心」,不該把自已跟野鴨分開來判斷。在「自我」存在之下,判斷野鴨飛走,乃是一種自我之妄想,如果是野鴨与你成為一體的話,野鴨一旦飛走,你也會跟著飛走了。
又說:「不知飛到什么地方去啦…」而你自己本人又在此也不動,那么在此地者並非你而是野鴨呢?百丈靈机一動,智慧一開,便頓悟了「原來此地的我,乃是自我的妄想心。」
今晚開示到此,靜慧法師靈體歸回本身。
萬緣生滅意叢叢 悟盡塵勞俱是空 放眼休觀是非事 修身不論苦樂情
三心了卻心心了 性理通時理理通 自性般若隨時現 無時無地不光明
第五章 佛在心中留 禪法即是道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降 庚午年九月一日子時
詩曰:頓悟無相修禪法 運轉菩提自西天
三寶真經不立字 佛法無邊救世人
地藏菩薩曰:南屏山聖真天佛院住持靜慧法師,這次從台灣遠行到安徽省九華 山萬年寺百歲宮,宏法利生,並奉旨心法扶筆普化度世,功德無量也。
現在台灣寶島佛門及大道應運而起,靜慧法師!你宏法普度,重任在身,願你加鞭努力之。然而,世間修行崎嶇困難,修行之中,會魔考重重,但靜慧法師你只要抱定修行者之信念菩提心,將來往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本座定親臨恭迎往生。願你日後努力宏法度眾,才不負吾對你教導之苦心也。
靜慧法師問曰:弟子!當遵從菩薩開示教誨,回台後定當加倍努力宏法度人,以報答開悟之恩也。今晚弟子還要請教菩薩「禪法」,願菩薩開示之?
地藏菩薩答曰:古聖云:「大疑惑能使人大精進,小疑惑能使人進步,沒有疑惑的話,就沒有進步可言」。沒有疑問的人,智慧成長就會停止。所謂禪的智慧,需要持有疑惑,然後針對疑問思考以後,方能解開內心的束縛,培育自由自在生活禪法的智慧來。
今晚靜慧法師要發問「禪法問答」,可以開始發問之。
靜慧法師問曰:昔日梁武帝召來傅大士講解金剛經,大士上講壇,敲打桌子一聲下來了。梁武帝不和發生了什么事情?感到一臉茫然。他身邊誌公禪師問梁武帝:「陛下,你懂得傅大士敲桌子的真意義嗎?
梁武帝回答:「朕完全不知內情」。誌公禪師說云:「傅大士已經把金剛經講完了。菩薩為什么傅大士要敲打桌子呢?意義是代表什么禪法?
地藏菩薩答曰:金剛經的正確名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內容不外是說「一切都是空」,「無空境界」。以禪宗來說,六祖慧能禪師就是聽到他人誦唸金剛經才發心出家,因此金剛經便一直被佛門當成重要的佛典。
傅大士所以敲桌子一下,無非是在表示,所謂禪法者,並不只在文字及語言之間,在大自然之中,人類的行動中,以及任何場所,都有禪的存在。他的用意就是要梁武帝察覺到此一點。
同時傅大士為什么要敲打桌子,也是用來打破梁武帝的執著期待感,使他再也不敢認為能夠聽到一流講師傳授金剛經內意真法。
傅大士要梁武帝覺悟,為了是讓「武帝」了悟金剛經所云的「無相空」,修行之人實在不宜執著於講師,或是說法有相者。
所以,傅大士敲打桌子一下的做法,就是說盡金剛經所包會「一切都是空」的真理實義也。
靜慧法師問曰:在無門關禪書之中記述,芭蕉禪師對弟子們說:「如果你有拄杖的話,我就給你拄杖。如果你沒有拄杖的話,我就要從你手中把拄杖奪過來」。對此見解如何?
地藏菩薩答曰:所謂拄杖也者,乃是禪僧手中持著的杖。如果「靜慧法師」你把它當成「禪的修行之方門」,你就可以理解它的實義。
認真修行禪法的人,痛苦就消失,不久智慧光明的本性即可開悟。這也就是等於「有杖就結予拄杖」。
反過來說云:「不認真修持的人,再經過多久修持也無法開悟本性智慧。這也正是沒有拄杖就奪你的拄杖」。就如工作及讀書一樣,就算工作效率不能提高,如果熱衷於工作的話,他人也會幫你的忙,同時也會給你良好的建議。反過來說,雖然具有工作能力,但是怠惰成性,又會嘲笑工作效率低的人,或者是嘲笑剛剛入門修行之人,不夠能力辦佛事。緣於高傲心從中作祟致使心胸不開,難以接納有道行之高僧時加協助開悟佛法。這些眾生有如自己在跟自己過意不去,乃是大傻瓜之人也。
靜慧法師問曰:聽說,禪門有三宗,(1) 是指息妄修心宗。(2) 是指泯絕無寄宗。(三) 是指直顯心性宗。菩薩是否可以告訴我,禪門三宗其意義如何呢?
地藏菩薩答曰:一、息妄心宗者,本宗主張云:眾生雖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心,故已見本性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逢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覺悟,無所不知。
如鏡蒙塵,須勤加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之道,遠離喧鬧,閑住靜處,調身調息,跏跌靜默,舌頂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類也、牛頭、天台、惠稠、求即等、進趣方便、跡即大同、見解。
二、泯絕無寄宗者,本宗是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皆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才無。既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
沒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佛,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
石頭、中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使令心行与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一般參禪者,皆說:此便為臻極也。
三、直顯心性宗者,本宗說一切諸法門,若有若空,皆為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
然即體之同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佛性) ,復有二種見解如下:
(1) 即今能言語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別無佛也。了悟此為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田,惡即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心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地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
(2) 云: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此即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
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
了知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
上述禪門三宗中,復有遵教、慢教、隨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亦無所失。但禪宗真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
弟子「靜慧法師」!今晚本座考一考你禪之智慧,現在我用手杖在地上描了一個圓相。這個「圓相」,代表禪法之中什么意思呢?
靜慧法師答菩薩曰:菩薩在地上畫出一圓○,這叫做「一圓相」也。因為「○」代表圓滿,無極盡相,不僅包含天地自然,亦可表示心境無相表圓現,「一圓相」是自由自在一片雲,變化無盡相,如果修行之人只固執於將來如何圓相的話,是一位不開悟懂禪之人。
還有關於○一圓相的禪題,弟子在「碧巖錄」之中閱讀過如下一個論題:從前有一名叫陳操的官員很喜歡參禪。有一天早上,他去拜訪資福禪師。禪師在半空中描了一個圓相,對他開示。
陳操說:「那種東西一點用處也沒有啊!」
如此心,資福禪師就回到他的居室,把房門緊閉起來。
為什么禪師在半空中描了一圓相,見解意義如下:因為陳操對禪稍有研究,禪師方才畫出一圓,正要準備表示:「我知道你熱衷參禪」。待陳操說:「那種東西亳無用處」時,禪師就回到他的居室,並且關起房門。他的意思是:「縱然你裝著懂坐禪,又擺出一副開悟樣子,但是你卻拘泥於描畫在空中的圓相,因此你不能稱為懂得禪法之人。
菩薩!弟子這樣的比喻道出「一圓相」,考題是否過關?
地藏菩薩答曰:很好!很好!弟子「靜慧法師」你終於開悟了。禪法是應用活潑智慧,自由靈活,禪是一切「空相」。心即禪,禪即是心,世間本無法,勿執著法相,即是現代「禪師」也。今晚開示到此,靈體歸回本身。
念佛放下身心即大布施 念佛不貪嗔癡即大持戒 念佛不著人我即大忍辱
念佛不間斷者即大精進 念佛不起妄想即大禪定 念佛不為所惑即大智慧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