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正法禪中悟 執著即是惑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降 庚午年九月初二日子時
詩曰: 開悟自性訪高僧 修行華山萬萬層
師親無相指歸路 心法月掛一輪燈
地藏菩薩曰:凡間眾生相是一幅悲哀的景色,就像盆子里的爬虫那樣,終日在盆子里爬來爬去,總爬不出盆子的界限,此局限就是生物環境,每個人都會在這生物環境中困頓而老死,人類便無法超越長、寬、高的三度空間。以眾生心象來看,本性佛心就可以超越一切界限,但這顆佛心不可為煩惱所絆,否則煩惱就是佛心本性的界限。
今世道之中,吾看見佛門或道觀中有許多人在修道,總想成仙成佛卻不可得,因而產生了無窮盡的煩惱,他們不但不能成仙成佛,卻在歲月的流逝中,變成
了一個即將老死無成的修行人。
這種世相的悲哀只有自求佛心無執著於一切者,才能解脫,才能超越煩惱的界限,無煩惱一切無我的修行之人,自然如仙佛神仙般快樂也。
如果,修道之人能悟世相本是空,一切佛性自在的道理,那不是已證悟如來真實妙意不著身形外相,亦即是放下「無相空」之心,以容萬物的禪境。
靜慧法師曰:感謝菩薩開示禪境中忘我超塵智慧。使我想到一首詞文:
人生在塵蒙 恰似盆中虫 終日行遶遶 不離其盆中
神仙不可得 煩惱計無窮 歲月如流水 須叟作老翁
有時侯我感嘆世間是無常,一個修道人徒勞無益地去研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號稱三史的史書和詩、書、易、禮、舂秋號稱五經的典籍,以及有思想的文章讀了也的確不見得有用,因為來到佛的面前,這些學問和知識就顯得有如文盲的見解了。人生似乎命運註定總是外來的厄運危難不斷,遠不如一株河邊的樹,冬去舂來它又是那般青綠可愛。一個人或修道者,如果能夠識破世間無常的現象而對自性有所頓悟的話,他的人生境界必然提高。
放下心來是一种內在修養功夫,勿需外求,而這種內性的發揮首先就是要認識一切外相執著心都是無常虛幻的。
從前寒山仙人在儒生時代勤讀三史五經,想在及弟後有所成就,卻因落榜流落異鄉,終以棄文習道入道觀習得仙法,在無常的現象中驚喜樹本逢舂再現青綠的自然禪境,才真正參悟了自性本來是空,便能執著於一切了。所以我說人生一切是無常的。
徒勞說三史 浪自看五經 泊老撿黃籍 依前往白丁
筮遭連蹇卦 生主虛危星 不及可邊樹 年年一度舂
地藏菩薩曰:修行的最高目標是要成為------真理的覺悟者,能夠破除一切妄,並引導眾生,也共同趨向覺悟的菩提道上,這就是真理無上覺者-------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具有佛心佛性,願共乘無上覺」。
今晚禪法開示,「靜慧法師」可以開始發問之。
靜慧法師問曰:經云:「外通樂諸見,菩薩不動諸見,天魔樂生死,菩薩不捨生死」。此經云道理何在呢?
地藏菩薩答曰:「邪見同正見,故不動。」外道並樂諸見者,謂「有見無見」。
凡夫總是說:「沒有了執著,我就能達到涅槃。」執於這種想法的人,叫做執著。沒有涅槃的建立,沒有輪迴的捨離,如果稱為輪迴,又如何稱為涅槃呢?
如果修行之人有了邪見同於正見的智慧,修行之中就會有另一番豐富的禪境了。
靜慧法師問曰:經云:以邪相入正法。又云:不捨八邪而解脫。
地藏菩薩答曰:生死涅槃。即生無生,即死無死,不待捨生以入無生,寂滅之因即涅槃。聖云:「正法眼藏」中說:「無所得,無所語而端坐,時移即道祖」就是其中有釋心。
「眼橫鼻直」「空手還鄉」「一毫無佛法」等等名言,處處表現正法禪机,願頓悟之。
靜慧法師問曰:為何住法?
地藏菩薩答曰:不住於住,不住於不住,如法而住,名為住法。
住就是止,或是留的意思。另一解釋說:住於法,不住於法,本身就是執著了,所以離開執著,与法融合成一體,就叫做住於法也。
佛經有云:尊者:人們說世界是空的,怎么說世界是空的呢?阿難啊!自身屬於自己的卻都是空的。而這個凡塵假景的世界上,一切都是由緣起而生的,所以說世界是空的。
靜慧法師問曰:有一次達摩木師的弟子問達摩禪師說:何謂道斷惑,用可心智。
達摩禪師答云:用方便心智。弟子又問說:何謂方便心智。
禪師又云:觀惑,知惑本無起處,以此方便,得斷疑惑。故言叫做心智也。在禪法之中,「惑」又是如何見解呢?
地藏菩薩答曰:「惑」就是凡塵的苦勞,修行上的煩惱。也是人的苦惱与執著,在眾生心中,有一個無法控制的邪思潛伏在心靈深處之中,當眾生慾望邪念遇因緣成熟之時,自然便起無明魔念從中而生。
觀惑就是執著心,心易起煩惱,而煩惱有三種是無明、慾、恨。所謂無明就是愚痴之心。即是對人生苦、老、病、死以及因緣現象的無知而生起。所謂「慾」就是奢求,要想得到心所起的貪求。
所謂「恨」就是愛的慾求越過心里狀態,出於本心憎恨取捨不得。而起不平憤慨,憎恨在心頭。修道之人,不可有迷惑之心,這是可怕危險的。如能去除心頭「迷惑」,則苦、老、病、死就能不生不滅,而達禪之境界。
靜慧法師問曰:在佛經云:中國天台宗把人心的修持道果分成「十界」。是否能請菩薩開示?
地藏菩薩答曰:好的!天台宗把人心分成十界如下:
(1) 地獄、(2) 餓鬼、(3) 畜生、(4) 修羅、(5) 人間(6) 天上,(以上稱為迷界。)
(7) 聲聞、(8) 緣覺、(9) 菩薩、(10) 佛, (以上稱為悟界。)
靜慧法師問曰:弟子!曾經在佛經禪書之中,讀過達摩大師有關「悟境」之題。如下:其弟子問:貪慾名為何心?達摩答:凡夫之心。其弟子問:作無生是為何心?達摩答:是聲聞之心。其弟子問:解法無自生是為何心?達摩答:是緣覺之心。其弟子問:不作解、不作惑是為何心?達摩答:是菩薩心。其弟子問:
不覺不知,是為何心?達摩答:無心回答,即不答。
菩薩,為什么達摩大師回答云:即不答呢!
地藏菩薩答曰:達摩所以不答者,因真法不可答,正法本無心,回答即有心,正法無可言,答即有言,正法無有脫,回答即有脫,正法無人知,回答即有人知,正法眼前中,回答即識知。如此禪意,願修道之人或禪門中人悟之也。
靜慧法師問曰: 菩薩,是否可以開示眾生平時修持、坐禪方使法門?
地藏菩薩答曰:平常生活,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么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都是為我等障深慧淺眾生而設。
坐禪先要曉得善調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很多。
一般在結跏跌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勢挺起,否則氣上升,會眼花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可彎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尤其不要駝背,否則會吐血的。
如果覺得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會消徐修持用功太急切,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休息幾分鐘,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精神,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或發狂著魔的。
坐禪中受魔考遭遇的例子很多,說之不了,但修持者只要不執著它,便礙不到你。所謂云:「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遇著或見著什么惡境界,也不會管它,不會害怕,就是看見什么好境界,也不理會它,更不會生歡喜心。
楞嚴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靜慧法師問曰:在禪門之中,有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等,但以「唸佛是誰」為最普通。禪門之中,常常有話頭問題,而什么叫做禪的「話頭」呢?請菩薩開示之。
地藏菩薩答曰:話頭-----就是未說話之前。如唸「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句話,未唸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
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以此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
靜慧法師問曰:那么何謂疑情?
地藏菩薩答曰:如問唸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唸,但是用口唸呢?還是用心唸呢?如果用口唸,死了還有口,為什么不會唸?如果用心唸,心又是什么樣子,卻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疑或的念頭,隨時隨地單單照顧這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顧念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生,再輕微提起。當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為得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得力不得力,不要管它動中或靜中,應一心一意用功實修才是。
而關於「唸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這個「誰」字,比如穿衣吃飯的是誰?放尿的是誰?起無明,爭人我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起疑念。故「 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要將「唸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唸。有等將「唸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倒不如唸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這就錯了。該記住!如果有妄想之心,而愈起妄想愈多,等於無進而退,反而墜入地獄之間,願修行之人,不可不知也。
靜慧法師問曰:有一次僧人問洞天和尚說:何謂佛?洞天和尚回答:麻三斤。
請菩薩解說之呢?
地藏菩薩答曰:洞天和尚答曰:「麻三斤」。所謂的「麻」,乃是用來織麻布的麻絲。「三斤」表示麻絲一束的重量。原來,和尚看到身旁的一束麻絲,方才如此回答。並非學習了博大的理論,或者經歷一連串的苦修就能夠成佛。必以有三斤的麻束一般,輾轉被織成衣服以後及袋子以後,對人們才會有用處。
雖然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但是只要累積正確的修行,就可以了悟禪法。換句話說:三斤的麻束就是自己,而自己就是佛。今晚開示就到此。靜慧法師靈體歸身。
因果報應 如影隨形 著惡莫作 眾善奉行
第七章 佛法度緣人 開悟即正覺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降 庚午年九月初三日 子時
詩曰:華山頂上月輪孤 照見天空本無物
可貴天然無價寶 埋在五陰溺身軀
地藏菩薩曰:今晚九華山上掛著一輪小明月,孤孤單單地懸在那兒,它照的是一望無際清朗無物的夜空,這空無的天然景色,給予我們修行之人如同無價之寶的啟示。它告訴我們,人因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或五蘊浸溺著,而使我們眾生昏迷不辦自性。這是「佛即是空」的道理,人們(眾生) 應該從月照的虛空、寂靜領悟其中正法的道理也。
靜慧法師問曰:恭迎菩薩降臨開示禪法,弟子問訊叩拜之。方才菩薩一番訓示,弟子也因困惑而發,以前弟子讀到禪宗六祖慧能祖師所言:他有一樣東西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它即是真實不易的自性本來面目。
也就是「神會」所言各法本源的佛法「真如」。「真如」用淺易的話來說,就是實相法性、實相或真實不易的本性,也就是參悟心法,處於恆常無變的「空」字。
地藏菩薩答曰:今晚考一考弟子「靜慧」心法智慧,有五言詞句禪話,你悟悟其中含意,看看見解如何?
云你出家相 何名為出家 奢華求養活 繼綴族姓家 美舌甜唇嘴
諂曲心鉤加 終日禮道場 持經置功課 爐燒神佛香 打鐘高聲和
六時學客舂 晝夜不得臥 只為愛錢財 心中不洒脫 見他高道人
卻嫌誹謗罵 驢尿比麝香 苦我佛陀耶 又見出家兒 有力及無力
上上高節者 鬼神欽道德 君王兮輦坐 諸侯拜迎逆 堪為世福田
世人須保惜 下下低愚者 詐現多求覓 濁濫即可知 愚痴愛財色
著卻福田衣 福田討衣食 作債稅牛犁 為事不忠直 朝朝行幣惡
往往痛臀脊 不解善思量 地獄苦無極 一朝著病纏 三年臥床席
亦有真佛性 翻作無明賊 南無佛陀耶 遠遠求彌勒。
靜慧法師曰:弟子對菩薩禪法勸世五字詞文見解如下:
凡參禪拜佛修行的人,修的是那顆無相之心。菩薩在本文中告訴眾生什么是真出家,什么是假出家修行。假出家的人,修行中還在那兒想著美好貪奢的生活,仍然不忘傳宗接代的事,嘴上吃著甜頭。心中還在打歪主意,每天虛心假意做禮佛的事,把吃齋唸佛佯稱為做功課,香爐點起檀香,敲打寺鐘唸誦經文,且每天很早就起來打水、劈柴、舂米、日日夜夜都睡不安穩,看起來真像有道行之人。其實,他們心里愛財如命,這樣的修行,怎能灑脫自在本性自如呢?
再看那副可憐相,見了道行高的就趕緊去拍馬屁,但心里又不服氣,於是在背後誹謗別人,有這種卑劣的行為簡直是驢屎一般不值錢,卻自以為我的修所是麝香般芬芳,這又是何苦呢?不僅破坏了佛門清規,更破坏了佛陀修行的美譽。
另有兩種出家人是有學問的上智者,另一是力不從心的下愚者,前者連鬼神都欽佩他們的道德,君王和諸候都會迎之為貴賓,表示散佩之意,這樣的福田是不求自得,也是實心學佛者一大福田也。
而下愚者,痴愚詭詐,愛財愛色,一看便知是污濁之徒,卻蓄意想享福奢求供養,在錢財方面向別人放高利貸害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則不忠不義,是非曲直不分,這樣天天行惡道,常弄得身心俱疲,毛病百出,還不知好好反省,常隨煩惱痛苦循迴不休的地獄苦報。這樣出家修行,即使有點佛性也被自己的愚行泯滅了。
但願,南無阿彌陀佛,無遠弗屆之大願力及西方彌勒佛慈悲感召力,能保佑這些無知修行者早日了知真理,棄黑暗而就佛法光明,同歸極樂。
地藏菩薩曰:弟子「靜慧法師」你向見解正確也。
本詞句正是告誡出家人或修道之人種「福田」並不是非外求可得,而是要從心誠意正去行善道才能自得。
何彌陀佛的大願力,雖然誓願宏深,且稱勒佛雖是「無能勝」菩薩大佛,如果一個心不誠正。雖是大佛,大菩薩一心想要救渡你,但心怀二意之眾生,終不肯伸手,佛又能救得起不肯回頭的人嗎?
眾生啊!你們想修得心中善德之果,必須有誠心正意。心誠正念的人,一定是有一顆善良心田,這顆善良的心田,必帶來無相福報,將來一定是「圓滿福田」。
今晚「靜慧法師」有任何疑惑可以發問?好讓本書出版之後,以利度人向佛也。
靜慧法師問曰:今天中午弟子与「果圓者和尚」坐在萬年寺百歲宮前面大石崗上,
互相研究佛法,當然弟子也靜靜聽「老和尚」開示佛法禪机,真是受益無窮也。可是,當他說到「中國」佛門歷史上,發生過殺滅佛法的事件,叫做「三武一宗」之難,請菩薩開示什么叫做「三武一宗」之難,也好讓佛門弟子及修道者了悟之。
地藏菩薩答曰:好的!「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大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和後周世宗。在中土歷史上,這幾位皇帝曾經發動過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門在中土的發展上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門史被稱為「法難」,也叫做「三武一宗」之厄等。本座再善加介紹第一次「法難」原由經過,好讓眾生得知清楚。
第一次「法難」發生在北魏時期。北魏大武帝初時信仰佛教,經常請一些「沙門高僧」進宮談論佛法,每當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期,還親自登上城樓觀看慶祝佛誕活動,並向佛像獻花以表示對佛祖敬意。
後來,他聽了大臣「司徒」的讒言,逐漸改信仰道教。到了公元四四五年,杏城蓋吳造反,關中騷亂。太武帝親自出兵討伐。當年率大軍入長安時,見有寺院藏有弓矢矛盾等兵器,武帝就怀疑沙門与蓋吳是通謀,又在寺院中查得釀酒具及大量錢財,還發現寺內有「屈室」,以「与貴室女私行淫亂」,於是下令誅長安沙門和尚,焚毀金身佛像,並命令全國各地廢佛。
又緊接著於太平真君七年,又命令主管部門通告各地官員,焚燒佛像經典,玩殺沙門弟子。於滅佛當時,幸有太子殿下暗中相助,使各地沙門能事先得到消息,早已逃亡匿跡,免去一切災難,金銀佛象以及諸經論也大多得到隱藏。
但是可憐北魏境內所有寺院佛像,幾乎都遭毀滅,此次佛門損失是最慘重的,這是佛門在中土受到的第一次最嚴重打擊。
其他之「法難」本座不再詳細開示,此種焚毀佛像金身及經典之人,(指太武帝) 。死後必下地獄誅心受苦,永遠受禁於阿鼻地獄永不超生的。
靜慧法師問曰:中國佛門上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是誰?
地藏菩薩答曰:佛門在中國傳播,乃是依靠佛經翻譯和流傳。中土佛經來源除了靠來漢地傳教西域或印度僧人隨身攜帶之外,還有許多是從西域廣為搜集來的。
在中土歷史上,自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數百年間,西行求法之人絡繹不斷,他們憑藉一片真誠,怀著對信仰的追求,渡流沙、越蔥嶺,克服了千難萬險,來到異國他鄉,如飢似渴此汲取別國佛教的文化,為發展佛學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互為交流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么,在佛門史上,是誰最先踏上這偉大而艱難的歷程呢?「靜慧」你可以打開佛史冊籍,印證一下,第一個西行求法的人,是曹魏時期漢族僧人朱士行和尚。
靜慧法師問曰:那么「唐僧取經」又是怎么一回事?
地藏菩薩答曰:神話小說西遊記這部書,在眾生心中,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此是作家以神來之筆,把形象生動地描寫著唐僧師徒四人克服千難萬險,跋山涉水,降妖捉怪,最後取回真經的故事。
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是小說家運用浪漫主義進行藝術創作的成果。但在佛門史上,唐僧玄奘和尚是確有其人,而且確實取過經,而佛門史上的唐玄奘和尚是個勇敢,大無畏的高僧。
玄奘俗姓陳,是洛卅偃師縣人。在唐太宗貞觀三年,長安飢荒,朝廷允許百姓四出自行謀生,玄奘便乘機出長安西行,經過甘肅,過敦煌,越過蔥嶺,翻雪山,歷盡艱險,最後終於來到印度。玄奘到了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學當時印度最高學府爛陀寺修行佛法,爛陀寺熱烈歡迎玄奘到來,待玄奘以上賓之禮,生活什分優裕。印度僧人對玄奘和尚品德和學識智慧也十分欽仰,將他尊為爛陀寺精通佛法三藏的十位高僧之一。
靜慧法師問曰:菩薩!我有一位弟子「慧賢」,常常問到天台宗是怎樣創立的。我又是台灣天台山靈隱寺創立人,有關天台宗的來源如何?請菩薩詳加說明呢?好讓我這位大弟子「慧賢」進一步了解,天台宗是怎樣創立的?
地藏菩薩答曰:好的。在中國浙江省南部的天台縣境內,有一座風景秀麗的高山,這就是著名的天台山。天台山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兒是中國佛門天台宗的發源地。
佛教正法自傳入漢地後,到南北朝,已有幾百年歷史了。在這幾百年中,經歷了初傳期,消化期,已經開始被太量傳譯。特別是鳩摩羅什和真締的翻譯,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比以前更提高水準。他們分別把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和瑜咖行派的論著介紹給中國,對中國佛教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那時中國的高僧和尚對佛法真理的研究也有了很大成就,對佛法的理解日益深入。基礎上有些僧人比較有開展宏揚教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些佛教學派如「地論」「攝論」、「三論」、「毗曇」等學派都是在南北朝時呈現出來的。在這種百家爭鳴的佛法學術薰陶下,一些佛學家,禪宗家開始以新的觀點有系統地組織和發展自已思想學說,從而創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國佛教宗派。
而天台山天台宗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由陳、隋之際著名僧人智顗和尚創立的。天台宗祖師就是「智顗」,又稱「智者大師」,是荊州華容縣人。俗家姓陳,到十八歲時在長沙果願寺出家為僧。廿三歲時,來到光州大蘇山,皈依慧思禪師門下。「智者大師」在慧思禪師門下七年時間,他勤奮努力地學習和進修,得到了慧思禪師的讚賞。
西元五六七年慧思禪師離開光州去南岳,臨行時囑「智者大師」往金陵傳教佛法。於是智者大師帶了幾十人東下,來到陳朝首都,在瓦官寺開講「法華經」,受到陳朝君臣的禮敬。西元五七五「智者大師」又帶弟子幾人離開金陵,居住浙江省天台山,在山中建僧舍,研究佛法,實踐修行。在此時期,智者大師的佛學思想開始成熟。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宗旨,以「大智度論為指針,參照其他經論,組織學說,開創宗義。並說法「大智度論」,演說禪法。又常以佛陀留下的經典,按不同時間,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經,來教導修行弟子,來研究釋迦牟尼佛所有經教,從此奠定了天台宗的基礎。
天台山天台宗,智者大師一生著作,大部份是弟子受灌頂在說法過程中記錄整理成書。其中主要經典「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共稱為「天台三大部經」。是天台宗立宗開教的思想基礎。另外還有「觀音經」、「觀音義疏」、「金光明經」、「金剛經」、「觀無量壽佛經」等被稱為「天台五小部」。
智者大師所創立的天台宗教義,在中國佛門史上產生了巨大宏揚佛法普度眾生的影響。(天台宗主要經典是「法華經」,即是「妙法蓮華經」也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修持主要經典) 。
而現在台灣天台山靈隱寺立宗開教的思想是以「普度眾生為基礎,台灣這傳教的思想,只要能依吾前文所言力行之,那修持天台宗必定無誤也。
靜慧法師問曰:感謝菩薩開示天台山天台宗思想基礎。現台灣唸佛修行的人很多,尤其是修持淨土宗的人特別多。請菩薩開示淨土宗的主要特點是什么,為什么特別受人歡迎。
地藏菩薩答曰:淨土宗是專注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一個宗派。由於其簡易修行法,沒有深奧的理論和繁鎖的修行課程,所以自唐代以來,在中土就廣受眾生接納,其為風行,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
佛國土是相當莊嚴,潔淨美好,沒有任何污染,因此稱為「淨土。而世上眾生所居之處,則充滿污濁,故而稱作「穢土」。生於穢土的人,如果能一心念佛修行,就希望於未來往生佛國淨土中,享受「淨土」的一切美好幸福,更有机會聆聽佛的教誨,從而獲得更大的修行成果,這就是人人喜歡信仰淨土宗之特點。
尤其,現在修道人,很流行多種淨土信仰,其方便法門:乃恭唸「南無阿彌陀佛」、恭唸「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恭唸「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等,更祈 彌勒尊佛接引往生兜率院等之善願。
從古代佛門盛行淨土宗至今,信奉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人漸漸增加,西方淨土便成為眾生信仰的主要目標,也是最受歡迎的一大法門。
靜慧法師問曰:今晚請教菩薩開示,最後一個問題。中國佛教徒的著作中,唯一被尊為「經」的是那一部?
地藏菩薩答曰:在佛門中,唯有佛所說的才能稱之為「經」,其弟子所作,則最多只能稱為「論」。但是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稱作「經」的著作,這就是禪宗六祖慧能所說,弟子法海集錄而成的「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簡稱「壇經」。經的中之思想,是闡揚眾生具有本自清靜的菩提自性,因此修道學佛之人,不必外去執著,只需自求內心自性,一旦豁然覺悟,便能「見性成佛」。由此而主張頓悟,認為不修不悟即「佛是眾生」,一一覺悟,即「眾生是佛」。其修行方法強調,「無念、無住」,於一切事物不可執著,必須使心無所繫縛。一切為空,切無相,了悟其中意,便是「淨土佛」。
本書定名為「地藏菩薩指禪開示錄」。本書就剩下幾篇就圓滿。願弟子「靜慧」每晚子時(十一點) 心法扶鸞,必須加鞭努力完成「指禪開示錄」。
今晚就到此,靜慧靈體歸回本身。
〔禪境〕
至誠無息體自然 空空自如何須觀 無所空時即是妙 有點念頭卻非禪
寂無所寂不知寂 玄之又玄難言玄 自能覺悟體真意 普施慈怀挽狂瀾
第八章 道即佛三寶 迷惑指禪悟
九華山地藏菩薩 降 庚午年九月初四日子時
詩曰:江南一岳占青陽 多少神仙此地藏
昔日仙翁搗藥處 鳥聲依舊克叮噹
地藏菩薩曰: 昔日,九華山常有仙人或藥師到九華來煉藥救人,常于舂夏之夜時,密林中常有發出叮噹的聲音,有如仙翁搗藥之聲,清脆悅耳。而九華山是罕見修行道場。從前,有一位寒山禪師云:一個人如果心如清澄晶瑩的水,心中無任何牽掛,就像池底清澈看得見,即使心中有什么妄念,就如清水中出現了怪物其影像也會顯露出來。如果心中不起妄念或雜想,即使遇到很大的災禍,本體的佛心真性也不會改變,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事物的真相。
這種水清見底的心性也就是佛性,所謂水深見底的心性就是心性無執著。昔日佛陀曾為他的弟說了一個故事,他說在印度北方有個修行者,總喜愛把自己的外表弄得漂漂亮亮,起居條件也講求舒适,有一天他在山上伐木想造一間居住舒适的木屋,樹神見也如此修行難得正果,便想幫他。樹神化為一株果樹,滿樹都是甜蜜的果子,這位修行者伐木餓了,便上樹去採食果子,樹神故意猛的一震動,他掉落在果樹下一處懸崖上,不上不下,於是他只好斷念而靜心準備圓寂。後來,樹神把他提上來對他說:心無雜念可得正果。言後他猛然覺悟,便快心修行,果然修成阿羅漢,這是觀相淨心的故事,值得修道人深思。
靜慧法師問曰:佛學博大精深,都研究圓融,而佛法更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最佳法門。憨山師說:「捨人道無以立佛法」。我們信佛、禮佛、學佛、修行,然後始可入「佛」所以,「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太虛大師也說:「人成即佛成」,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的去調攝我們的這顆「心」?我在萬年寺百歲宮与果圓老和尚談論佛學時,老和尚提到三皈依里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唯有憑自已「本性智慧」修行,一切無執著,一切是空,方能證果往生西方。
弟子!有一位同道老前輩名叫「劉萬章」,他問到了人死後七日,為什么又清醒返魂回到人間來,這如何來解釋,請菩薩開示?
地藏菩薩答曰:人死後,七日又返魂清醒,就要看各人因緣而定,人命終之後,死者身體之本性靈體還未離開,只自覺迷糊,生或死還處於渺茫中,這時見到親人兒女,恍惚就像夢中一樣。接著,就經過一種昏沉迷茫的境界。雖醫生診斷呢亡了,其因緣關係還未了斷,待過了三、四日後,或六、七後自動返魂清醒過來,這叫做初入中陰境界」。
靜慧法師問曰:壽終時到了「中陰身界」,會有什么感覺呢?
地藏菩薩答曰:眾生壽終,到了中陰身界內,按陰律法規,可根握各人生前所作不同的修行,而出現各種幻妄境界。
有的因惡念招感而現種種不可思議恐怖境界,因修持火候不夠或執著心太重,便會心生恐怖而亂竄逃命,以致隨入無間地獄三惡道中。這一切都是本性定力不夠,還未達火候,而產生執著的虛妄現象,此時中陰身已不是血肉之軀,本性還未離開軀體,身體各部問呼吸雖然停止,但是,身體還是完整如生的,應該安定心神,隨緣不動,一心念佛。很快的,執著心態就會逐漸減低至無念的心空境界,自然就佛境現前。要往西方或沉淪六道輪進就在此重要關鍵,因此專心唸佛是最重要的方法了。
在中陰界中,還會有各式各樣的「魔景」出現,此時也不能受其誘惑,誤入歧途。總之,修持之眾生們,應堅持信念,不該受苦樂幻境所動,以深信修持本願,持續靜心唸佛莫斷。西方「阿彌陀佛」与「觀世音菩薩」定會親臨接引。
(按各人修持道行功德高低來接引西方)
靜慧法師問曰:有一位弟子問到,聽說,修行淨土宗的人,往生西方極世界有九品蓮台,是真的有那回事呢?
地藏菩薩答曰:當然真的。因為,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都不是骨肉凡胎,而是佛性回歸本位。乃是妙法蓮花身生出來的。如果凡塵世界中,有一個人唸佛修持,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中,就會生出一朵蓮花來。蓮花中間還有粉紅色座台生出,正所謂「蓮台寶座」。如果修道人或唸佛修持的人越多,則七寶蓮池中的蓮台就越多,(蓮台上有記各人姓名) 。
修持道行越高,七寶蓮池那朵蓮台就越大越鮮艷光明,如果修道人,中途變卦退志不修,那么蓮台也就隨著消滅了。修道唸佛之人臨終時,西方接應尊者就捧著,這座多年修持成果的蓮台,來接引往西方淨土世界。
眾生平日唸佛功夫不同,行善立德的大小都不一樣,修行定力火侯也不一樣,所以在七寶池中,蓮花的開放,就有早与遲的區別了。根据蓮花開放的遲速,分成九等,這也就是眾生常常說的九品蓮台了。
道行修持相當好!已達無我境界,此種道果是上品上生果位。
道行修持中乘境界之人,(按修行功果算計) 此種道果是中品中生果位。
道行修持下乘境界之人,可以算說是個善人,有功德之人,功夫修行較淺的眾生,最下等的果位叫做下品下生。不過,下品下生,也已了卻生死,脫離輪迴生死了。
靜慧法師問曰:有一位大德問道:像我們這些愚笨凡夫罪業深重,就是下品下生恐怕也沒有希望!如果能仗著行善功德,再轉世為人,已經不錯了,即使不能再得人身,在地獄陰司中能少受點罪也算很好了。是不是呢?菩薩對此問題見解如何?
地藏菩薩答曰:眾生啊!眾生啊!千萬不可存這個念頭。若是有了這種想法者,趕快改過來。眾生可以恭唸「地藏菩薩本願經」,經內有詳加記述,在此不加以介紹說明,佛是最慈悲的,佛的願力是超大無量的。佛曾經說過,不管什么人,就是罪大惡極者,只要懺悔自己的罪惡,肯誠心向佛修持,佛一定會來引度他,佛門是不說妄語的,一般眾生的想法錯誤了。希望放下心來,回頭是岸,西方就在你眼前。
靜慧法師問曰:又有一位大德問到!台灣老老少少向來唸佛的很多,但是成功證果的人很少,關於這一點,是否有其原因存在呢?
地藏菩薩答曰:關於此點原因,解釋如下:有些唸佛修行的人很隨便,今日唸佛,明日不唸,空閒之時唸。忙時不恭唸,健康時唸佛,生病時不唸佛號,危急時才知道唸佛,平時又不恭唸。
這種修持法門,就不能使唸佛願力合一,恭唸佛號又不能相繼連續,就不會結成心口佛力之願。
更有一種人,唸佛是唸給別人看的,口中唸佛,心中卻沒有佛,這種唸佛方法,和阿彌陀佛是不會有願心相印的。有一些眾生自卑感太深,虛心大意,以為我是一介凡夫,怎敢希望為佛呢?如靠唸佛功德,到了地獄中不受苦難,或到地獄修善所就不錯了,或者下世再轉世為人身,出生到富貴有勢力家已經是很好了。又有修行之人,唸佛修行是為求得孝子賢孫、求得富貴、求得長生不老、求得神仙而已。這種志在人天福報的人,趕快回頭修行,效法菩薩,就在一念而已也。
靜慧法師問曰:有一位大德問到,活在世上時侯都唸佛,有什么好處呢?
地藏菩薩答曰:一般人不論富貴貪賤,有沒有權勢地位,個個都有不如意的事,在眾生心中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煩惱苦悶。這都是自已的妄想心、執著心引起,如果大家能一齊來唸佛,心中就有佛的思想,就不會去胡思亂想,意念就正確且清淨,心中煩惱業障自然就會消失了。
尤其是唸佛修行之人,對於世間名利不貪求,而會照本份工作而行持,如是,遵守國家法律,安份度日,幫助人家解決困難,心中自然有善的念頭。因此,活在世間中,如果能唸佛修行,則心安精神爽,自能消業障,生活就自然會愉快如意。
再者,唸佛的人,知道世間有因果報應,遇到生活幸福,就隨緣享受,不執著,不貪求名利,遇到業障纏身与災禍,也不會去怨恨或怪人,以忍耐為毅力,安度重重難關,不使禍上加禍,在精神也就不會遭受災厄痛苦。
又唸佛修行的人,不起殺生念頭,自然就素食持齋,隨遇而安,生活節儉,可使經濟上減少負擔,思想上也比較定力。因此,不殺畜牲生命,是有佛陀的慈悲心表現,可以減少疾病,增長壽命。
而唸佛修持的人,不妄語、不搬弄是非、不惡口、不綺語,可以避免人間不少是非和起無明的糾紛。唸佛修行的人,念頭上會行持布施,做利世利人之事,待人接物親切,因此廣結善緣,也就是在「人緣」方面,博得眾生敬仰,這樣修持,在社會中,就能得到愉快如意。
唸佛修行的人,長年素食,營養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誦經唸佛可以澄清雜念,制心一處,禮拜佛或菩薩可以運動肢體、活動筋骨,調和呼吸,慈悲行功立德,專唸佛號志在往生淨土,精神上有所寄托,可以保持情緒上寧靜淡泊。自然也就可以延年益壽。所以,唸佛的人有種種的好處,在此說之不盡。眾生啊!如能真誠持續唸佛,還有更不可思議的,為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種種好處呢!
俗語云:「吉祥如意,逢凶化吉,遇難成吉祥」。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得到稱心如意,沒有煩惱牽纏的事,偶然眾生遇到凶險的時侯,無意中也會的到佛力解救,由於唸佛的人,心地善良清淨,容易和佛菩薩感應道交,因此,凡有所祈求,無不得到不可思議感應,隨其所願,圓滿成就。不過,真的唸佛求往生的人,是不會刻意去求名利享受的,且對人間應幻的世俗事不會執衷。
眾生啊!大家要知悟,若是貪求現在利益而去唸佛修行,雖然有利益,但隨得會隨失,有如竹藍盛水一樣。不可思議真誠禮佛,修持所說切正法信念者,真靈感可感應佛力,是說不盡的,只有修道人、念佛人、修行人親身去體會才能知道一切的。
靜慧法師問曰:有一位大德問到,如能修成天仙,有了種種神通法力,不是很好嗎?為什么一定要往生極樂西方世界,成佛或為菩薩呢?
地藏菩薩答曰:天仙雖有法術神通,天仙的神通最多不過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五種神通而已。講到六通中最重要的叫「漏盡通」,這些天仙點也沾別邊的。所以說:「五通神仙、六通羅漢」。就是說仙人只能得到五種神通法力而已。
西方羅漢有六種神通佛力,神通的法力比較起天仙法力,還差西方羅漢很遠,很遠的。那么,天仙比羅漢還不如,又怎樣能和佛相比佛法呢?
所以,菩薩勉勵凡間眾生,學佛修道,如能開悟佛所說經典實義,確實修持唸佛,自能往生淨土西方。能達到內外相修,行善立德,還可以了脫生死,不受六道輪迴,本性自然超出三界以外,往生西方極樂。
靜慧法師問曰:目前往萬年寺百歲宮閉關的「慧德」弟子問到「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否可以在一貫道堂里早晚恭唸呢?其功效又如何呢?是否會犯佛規呢?
地藏菩薩答曰:弟子「慧德」遠從台灣到安徽省九華山萬年寺百歲宮,誠心來禮佛閉關,研修佛法与「地藏菩薩本願經」,吾有在加持佛力与智慧。願加鞭修行,勉之!關於修持功夫,貴在專一法門,確定要修那一法門,應該反覆考慮,慎重研究,我的先天佛根如何?我的志願何在?到底修持那一種法門适合自己?
確定自己修持方便法門之後,則牢牢抱持,永不忘志。修持功夫,自己必須有主宰,深入一門即可,尤其是「慧德」你的先天佛根很好,只要能修心行功立德,深入經藏,頓悟正法本來是一切無執著,放心來,安下你的心,凡塵之中,一切是空。將來證果即不遠了。
記信!不能有「一腳踏著兩隻船」,「這山還望著那山高」,必致事無成也。目前,你已皈依「開心禪師」,如果能專一修行,將定成果。
(一) 恭唸「地藏菩薩本願經」只要清淨地方就可恭唸,當然在佛堂更好。
(二) 恭唸「地藏菩薩本願經」功效如何?持續恭唸,日後有不可思議為加被,尤以你自己的身體會最好也。
(三) 不但不會犯佛規,佛或菩薩會更加被智慧光明。
所以,菩薩作偈語詞文勉勵「慧德」弟子。
有人畏白首 不肯捨朱紋 採藥空求仙 根苗亂挑掘
數年無效驗 癡意瞋怫郁 獵師披袈裟 元非汝使物
寒山仙翁快七十歲的時侯才棄道崇佛,因為他發現求仙採藥想長生不老,這都是空幻思想,而要了悟生命本來的根源,認識自性的真正面目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一個人不去除癡瞋,想要參悟人生,那是辦不到的。
寒山仙翁云:有的人害怕老死,有的人則戀眷青春,而去採藥煉丹,空想成仙,他們在亂挖根苗,卻不知挽救他們青舂不老的靈藥在何處。煉丹煉來煉去都煉不出長生不老的藥來,簡直毫無效驗可言,原因是他們不知靈藥的藥引在去痴除瞋。另外,要想進入高超的西方佛境,不是靠煉丹學法術,而是靠一顆明淨虔誠的信心,「心誠則靈」即是。如果不誠,不管你是先得正法後修持也好,還是先修持後悟得正法也好,心不誠不專,一樣要受到六道輪迴也。
就像獵人披著袈裟在騙取野獸的信賴,而像徵慈悲和平的袈裟本來就不是獵人的東西,披起它來只是偽裝,這種痴狂虛偽的行為是絕對不可有的。此詠詞偃語,作為日後「慧德」弟子修持方法目標。
今晚就到此,「靜慧法師」靈體歸身。
長時唸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伏心猿無放逸 澄心決定願西方
臨終自見如來至 往生極樂寶華迎 觀世勢至俱來至 七寶蓮華願隨生
得佛接引彌陀剎 念佛莫令誠心失 專專敬禮願西方 念佛真心為上首
誠修念佛牟尼法 應須尊奉本師言 思量業海苦輪深 速速勤修脫苦輪
(勸君唸佛速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