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十勸
序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学,為萬世開太平。」比為宣道者,應抱之弘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衣為宣道者應有之共識。「觀音十勸」一書,許多道堂都有印贈派發,因此書有下列特点:1、此書乃觀音大士慈悲勸世、苦口婆心,書中說出三教同宗的大道理。2、輪迴因果之理,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3、書中引用古今聖賢,豐功偉業,奸惡者慘痛收場,閱後發人深一醒,廣增見聞,書中文淺詞白,朗朗易誦,韻味無窮。
「十勸」本書未有白話註解,亦有很多歷史及佛道典故,有些世人未得明白,本著弘道之心,宣道組同修,同心協力,特將此書白話淺釋,以期提升有緣讀者之悟境、品格及德行,並藉此遏止異端,糾正偏差,其目的使人人明白「觀音十勸」乃「正理道行」。知因明果,修道行道辦道者,皆得圓融,各皈正宗,人人見道成道。書中有關煉丹法語,多引用呂祖百字碑及郝大真仙訓言以詮釋之。
今特草一拙詞,祈与有緣修子共勉之!
一覺紅塵數十年 心隨鴻雁 屢夢歸故園 五濁世塵無寧日 苦海遊子淚漣漣
遊子思來寄孝意 蟠挑宴會 早日願歸旋 末劫三期波濤湧 幸有十勸指引船
後學天發居士謹序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歲次(乙酉)
觀音十勸
第一勸:
西天菩薩大慈悲。
-------西天者乃指西方極樂世界,亦指西方淨土,接應眾生修行之地,此菩薩即指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世人常念觀音菩薩謁:
觀音大士妙難酬 清凈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 巍巍古佛現冠頭
瓶中甘露帝洒遍 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十勸善男信女聞。世人作事瞞天理。不顧神明鑒在玆。罪惡貫盈災劫起。眾生受苦好淒涼。水火兵刀何處避。縱然有翼也難飛。作惡固知難免死。為善雖生亦皺眉。
-------關帝明聖經有云:「勿謂善小而做,勿謂惡小而可行,天網恢恢曲直,神靈赫赫定虧盈,孝弟忠信之本,禮善廉恥人之根。」世人作事要知因果,是以太上感應篇逗直接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唯有多行善德,才可以消災化劫,轉禍成祥,切不可作違背天理良心之事。
紅塵看破真自在。世界渾如一局掑。縱然富貴名利就。妻賢子孝笑嘻嘻。保守百年能有幾。大限臨頭各自飛。生死關頭分两地。子愛妻恩也別離。
-------有一首四空歌,雖是滄涼,實含真理,今錄之,望眾覺悟。「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屋也空,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從頭仔細思量過,總是南柯一夢中。」
若要团圓長久事。除非修道念阿彌。別卻塵緣歸樂地。跳出迷途入聖基。不羨嬌妻如妾美。不食肉瘦与魚肥。樓府屋舍兼田地。綾羅綢緞与貂皮。財寶金銀都不理。富貴功名苦雲坭。
--------觀音大士,慈悲地指出來法時期救世良方,就是修通真理,唸阿彌陀佛的聖號。今特別介紹修行淨土宗(唸佛法門) 的義理。
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法門。因為其他法門,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能有所成就;倘若教理不明,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縱然心明教理,精進不懈,倘若煩惱絲毫未盡,依舊不脫生死輪迴,所以這些法門,稱之為仗持自力修持的法門。
而念佛法門,不論上智下愚,利根鈍根,但能時名念佛,求生淨土,縱然不明教理,未斷惑業,祇要信心願切,臨命終時,决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淨土法門,是仗持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仗持自力的法好比出門旅行,不乘舟車,惟靠两足之力,故其行也慢;
仰仗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好比出門駕車遠行,以自駕使,加機器的动力前進,故其行也速。故被為蓮宗ナ三代祖師的印光大師,古淨土問答並序一書中稱讚淨土曰:「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直指人心者。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歷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聶教禪宗。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界流,大小權实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華嚴海眾,盡尊十大願王,法華大稱,悉證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諸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妙法,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西方淨土的由來,載在佛說無量寿經。經中說:世自王如來住世時,有國王因聞佛法,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了四十八條大願,普度有情。這四十八願的十八、十九、二十願,說的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寿終時假令不与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種德本、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其後法藏比丘,請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情狀作边藍本,經五劫之久,以大願力創造了這個極樂世界,法藏比丘成佛號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極樂世界的教主。
當日釋迦為太子-----降生及童年-----出家----修道-----成道----
〔降生及童年〕
每年世界各地到印度的千千萬萬遊客,無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莫不到尼泊尔南部盧毗尼園去。盧毗尼園就是釋迦牟尼佛陀降生地。至今還峙立一根石柱,上面刻文:
「釋迦族聖者佛陀誕生於此」
這石柱建自西紀前二四九年間印度孔雀王朝之阿育王,歷今已二千二百多年。其時尼泊尔属中印度,南部有迦毗羅衛城,位法恆河支流柯哈河西岸,城東有盧毗尼園,佛陀即降生於此。時當西紀前五六五年,亦當中國周靈王七年四月八日。
佛陀為迦毗羅衛城主争飯王太子,母摩耶夫人。佛陀名釋迦牟尼。釋迦其姓氏意譯「能仁」,牟尼其名號、梵語。意譯「寂滅」。幼名悉達多,意譯「吉祥」又即「成就」義。佛陀亦梵語,意譯覺者,簡稱為佛。世尊為世間所尊敬、故稱八釋迦牟尼佛」,亦稱「世尊」。
佛陀降生七日而摩耶夫人命終,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育長成。自幼天姿聰慧,暢曉文事武功。年十五,立為太子;年十七,淨飯正為他納耶輸陀羅及瞿毗耶二妃,其後耶輸生子羅睺羅。
〔出家〕
佛陀以太子的尊貴,又將繼位城主,物質与權力,及世間五欲之樂,何求弗得;而捨棄一切出家修道,此中自有無量因緣。若祇從事相上、言說上去說明,其示現世间,則有两種原因。
〔1〕、觀眾生苦,佛陀為太子時當出遊田野見田中農人在烈日下赤体耕湩塵泥遍身形容勞倦辛苦異常。而耕田的母牛,拖犁荷搹皮破血流,蹣跚泥中;行動稍慢即受鞭打。日長天熱人牛因頓,目不忍睹。
又見田中,犁鋤撥土,無數幼虫受傷輾轉,其上群雀飛鳴,争相啄食;啄食不已,競相追逐。這一幅大地眾生,生活實相圖,悲苦可憐,深深觸動太子之心。
〔2〕、觀眾生「生老病死」苦况, 佛陀為太子時嘗出遊城郊,於群眾中見一人頭白面皺,目瞑身慄,柱杖羸步,行動辛苦。由是有感,人皆不免於老,而老又是這般的痛苦啊!
他日,又復見一人暝目僵卧,無何氣息四人抬舉,眷属哭繞。由是了先世間有死人;人怖畏死,而人人不免於死。又一幅眾生生命歷程的痛苦實相圖,太子深生苦惱,感覺到生老病死,是眾生活苦惱。必欲為自已解脫,又為眾生解脫。
他日,又遊於城郊,見一比丘聽聞解說比丘之義:能破除老病死苦,及一切煩惱,不受後身,莫如比丘。於是决定出家作比丘。
是年十九歲二月七日夜,喚僕「車匿」騎馬「犍陟」,離宮出城。抵跋伽仙人苦行林中,以利劍自剃鬚髮,脫下冠瓔絡,使「車匿」牽「犍陟」歸報淨飯王。
淨飯王數遣王師大臣追尋勸阻,終不能退其志,於是遣憍陳如、阿舍婆誓、摩訶拔提、摩男俱利、十力迦葉、五人追隨奉侍、陪伴修道。
〔修道〕
其初,太子自苦行林北行,先後至阿羅仙人及郁陀仙人位處。對他們的修道方法不感滿足,繼續經王舍城到尼禪河東岸,訪道尋師歷時五年。終於到摩竭陀伽耶山附近,專心修持。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為忍人之所不能忍的苦行,就可斷除一切煩惱妄想。
經過六年苦行,目陷鼻高,顴骨顯露,身形消瘦若枝木。而修行方面,雖然可以壓伏煩惱妄想,仍未達到真正的解脫。於是起座走進尼連禪河,洗去身上的垢穢,接受牧牛女牛乳供養,才使体力恢復。
隨即渡河,在伽耶山旁一梱菩提樹下,敷吉祥草,結跏跌坐發誓說:「我不成道不起此座。」如是四十九日,成就無上正覺。
〔成道〕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思惟如何解决生死問題。由於信念堅強,勇猛精進,所有內外境声色煩惱魔障,次第生起,次第一一降伏。終於了然何故有生?何故有死?何故生生死死不能自脫?其真正原因,即是生死流轉道理,亦即是佛教基本原理的十二因緣。
十二日八日的早晨,見明星一笑,豁然大悟曰:「啊!眾生皆可成佛」。這時佛陀正是三十歲。得無上正等正覺,成道後,佛陀講經說法教化人間四十九年。天人共尊為「佛陀及世尊」。
〔皇帝軒轅訪道師〕
軒轅黃帝乃中華民族之始祖,自征服蚩尤後,人民安居樂業因思身世無常三訪崆峒,得見廣成大仙,膝行而前拜問大道後修煉大丹明自本性鼎湖升天,在位百年寿一百三十一歲。
〔韓門湘子妻拋棄〕
---韓湘子乃八大仙之一。往昔修道真誠,今特引他的訓示,可明此句真諦。
看破紅塵去學仙 嬌妻洽去免牽纏 寒衣夜送情無限 我把紅顏轉道緣
玉簫吹徹喚原人 名利拋開脫俗塵 共宴蟠桃時已至 收圓迫近好修身。
〔梁武念佛即皈依〕
---南性朝時的南朝梁國的開國之王,蘭陵人,姓簫氏名衍字叔達,帝博學能文,祟信佛教,曾三度捨身出家同泰寺。建寺觀數百,勤於齋僧供佛,故曾面見達摩請問其有否功德?達摩訓導其功德乃是明心見性才是真功德。六祖壇經有載。
〔觀音菩薩為宮主〕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講行述勸世!(錄白道鐘警明一書)」
夫道者,無形無相,無声無臭,包羅天地,養育群生,不生不滅,金剛原性也,人生在世,必學不生不滅,圓明本性,即免受沉淪之不息,学者,必須先知道之有魔有道必有魔,道高魔必高,無魔考驗,何能成道證果乎。
吾今奉命述之,以供世人参考焉,吾在世三時,生在王宮,為第三宮主,名曰妙善宮主是也。幼年自知修行之事,受恩師,燃灯古佛点化先天大道從此之後心堅意切願修行斷輪迴其時父王不准吾願欲迫招駙馬,繼統後代江山時吾不貪富貴假名,受父王責備痛駡無半点怨恨之心。
被罰在花園担水栽花,當時在花園担水植花,受盡磨難,吾永不灰心,父王聞知,怒而不言,令將士,到白雀寺請尼僧前來勸誘吾,言吾身為宮主娘娘,何必修行也,吾不改其志,父王大怒,命尼僧將吾帶上白雀寺,將五百餘名尼僧之事務,全部給吾担當,吾志堅定,不怕磋磨,日夜勤守黄庭玄關,暗中学內功,父王誤會是尼眾不敢虐待,致使吾心志不改变,即命將軍焚化白雀寺,燒死五百僧尼,那時吾正在雲房洞里靜坐,方得免受災禍,父王聞之,增加怒氣,將吾受種種刑具,吾死不退志,再將吾處斬,時有護法神,擁吾丈六金身,將士斬不得,父王大怒,怨是其將軍之所,為斬死多位將士,時吾心不忍,禱告天地神祇,默念自己早死,免害生靈,其時不覺神虎出現,將吾身負到香山,修行多年,方成正覺,此時父王不知其故,喜悅吾身已死,被虎咬去,父王心喜意足,經過不久,所造前冤後孽,報應甚速,身染瘡疾,無药可医,此時吾道已成,知父王之苦難臨身,不念舊惡,盡行孝道,捨手眼医治痊癒,再渡双親两姊,功圓果滿,得今之果位。受封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歷劫千百,化身渡世,吾示世人,学道究竟是孝行,須能受魔難,堅志不退,学有亦好,無亦不管,决定有一日,道果自成,以了道證果矣。
〔將軍權柄漢鍾離〕
---道教神仙名,八仙之一,又稱鍾離權,字雲房,京兆咸陽人(今陝西),關於他的身世傳說頗多,一說漢代武將,明清道書記述,他曾在終南山遇東華真人王玄甫,得受長生真訣,金丹火侯及青龍劍法,後又遇華陽真人,教以太乙力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修成為真仙。
他曾在唐代度化呂洞賓,即純陽祖師,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全真道尊為「正陽祖師」,列為北五祖的第二祖。
〔大本姓曹為國舅〕
---道教八仙之一,傳說他是宗仁宗曹皇后的長弟,名景休,天生純善,不喜富貴心慕清虛後其弟驕縱不法殘害人命國舅引以為恥於是逃避深山一心修道緣遇漢鍾離和呂祖,点化感悟,得授真傳秘法,引入仙班,或說他出家時,皇帝賜以金牌一面,後渡黃河無船資,以金牌抵押。適遇呂祖,与之同遊,名列八仙之一,其形象常戴紗帽,身著紅袍官服,与其他仙人及隱士打扮不同。
〔子房興漢作軍師〕
----道聖張子房,名張良,西漢時人,智慧超卓,豪俠成性,家門德厚,五世相韓,後來韓國被秦所滅,張良報國除暴心切,故有博浪沙刺秦皇之壯舉,一椎不中,反被秦皇懸賞通緝,乃化裝隱名,遨遊名山大川,一日路過圯桥,遇一老人坐在桥上,見張良至,即命其代拾履於桥下,張良如命跪而進之,老人故意又將一履掉下,張良再拾而跪進之,如是三次,但張良毫無慍色。此時老人乃笑而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乃將兵法書授張良,此老人即黃石公也。後張良藉此奇妙兵法,佐劉邦興漢,功成身退,無心貪戀萬户留候,歸隱辟谷潛修大道。(現湖南省、張家界境內仍有張良其當年遺趾)
現有張良大仙詩一首:
一切有為皆幻影 功名偉業總成煙
圖王定霸空如夢 基業何曾到萬年
〔孔子也曾師老子〕
----道祖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周苦縣瀨鄉曲仁里人。母怀孕八十一年,生而白首,故稱老子,周時為守藏吏通禮樂盛德猶龍,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彼此心通在昔年,学以自隱,無名為務。周昭王二十三年,駕青牛過函谷關。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著道德經上下篇,共五千言,乃去,莫知其所終。杰不以宗教名,自東漢張道陵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乃有道教教民之立,奉老聃為道祖。其哲義包括儒釋之精髓。而道者乃其所稱謂一定之理,猶道路為人所由也。其旨惟「抱一」,抱一者何?即德念、德化、德行之德耳!其道非他,乃道本於德,非德則非道,無德則無道。故道德經上下二篇,為後世宣揚德教者之楷模也。
〔五十知天命而不敢違〕
---天命三謂性,孔子五十而知,不以為遲,顯示後來学者,勿因年高而放棄!須發奮以求知,尚有可為也。夫子年五十亦知,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教化世民。
洞賓慕道先知止。呂師得遇漢鍾離。誦念彌陀勤懺拜。他日靈魂有倚挨。清凈光明心地泰。得上西方極樂怀。
---呂祖(七它六---?)字﹔洞賓,號純陽子,山西永樂鎮招賢里人誕生於旁德宗貞元十四(丙子)年,四月十四日,年弱冠登進士未調,經鍾離祖師點化,黃粱夢覺,誠心修道,受上真秘訣,隱居廬山修煉成道,復同遊天下,每稱回道人,化度行人或隱或顯,世莫能測。其靈踪仙跡,遍佈各地。宋史陳博傳稱他為「關西逸人,有劍術,百年餘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搏齋中。」又詩云:「黃鶴樓頭留聖跡,玉虛殿內煉丹砂」。「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誓願度盡天下眾生。
傳度劉海蟾真人,王重陽真人等,開道教南北二宗王重陽創全真道,奉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皇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著述有,呂祖全書、呂祖無極寶懺、外修篇与道祖內修篇合刋,指玄篇,靈寶篇,百問篇,百字碑,破迷正道歌,敲爻歌,谷神歌,直指大丹歌等等,流行於世。
有詩贊曰:
一劍橫秋 春風两袖 道在函三 丹成九轉
蒼悟北海 白雲帝鄉 甘河一滴 源遠流長
第二勸
人要誦經。誦經拜佛志虔誠。天地神明人要敬。鞠躬報本禮當應。古時三藏真清淨。沙僧八戒孫大聖。因奉唐朝天子命。求見如來去取經。百難千磨真苦境。险死還生受劫刑。深感慈悲施法令。吉人天相脫災星。堅心上到如來境。真經求得轉歸程。唐皇迎接多恭敬。論功賞賜受封榮。超度幽魂離陷阱。早脫輪迴上玉京。及早修行當猛省。念佛持齋意要誠。
清香一炷焚爐鼎。勤念彌陀叩上清。何論木魚鐘与磬。無拘密誦与高聲。知至意誠心正定。修真念佛格神明。反覆輪流多拜請。合無雜念自通靈。人有誠心神感應。集福迎祥世道興。消除孽障無災病。海晏河清樂太平。九祖超昇歸佛境。西方富貴實峥嶸。今日世人存本性。故此修持學誦經。果能齋戒心清正。何妨家道不重興。雖然好醜前生定。善功能以挽天庭。
第三勸
人要放生。天堂地獄任人行。善惡到頭天有眼。恩仇報應有循環。目蓮救母離災難。舉禪杖破鬼門關。救出輪迴無忌憚。皆因孝子去修行。
----佛之大弟子目犍連,事母至孝母死出家修行得到六神通,見亡母生餓鬼道中,持飯往餉,飯化猛火,目連痛苦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可救母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月十五日此日乃佛歡喜日,曾自恣日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齋僧始能濟拔,目連如佛所教設齋供,其母即於是日脫離餓鬼苦獄,轉生天上由此盂蘭勝會,流傳至今。佛教曰盂蘭盆會;道教名曰中元普渡。
林甫變牛長受難。彭佐衰豕在深山。
----唐朝宰相李林甫,未顯時,遇一道士曰:君名列仙籍,且作二十年太平宰相,他日權力在手,當廉潔為民,切記吾言。及為相後,持寵為惡,為名為利,無所不為,一日遇前道士,道士云:「君已忘記我言,已獲罪,要受因果報應。」言訖不見。後甫有疾,七竅流血而死,後朝庭知其奸,家產充公,子孫流放於嶺南。淳熙初年,漢州行雷,震死一女子,亦有朱書云:「唐李林甫,為臣不忠,賊害忠良,三世為娼,七世作牛,此永墮水族。」
-----齊襄公謀死魯君,及後魯人問罪,而推其罪於公子彭生,遂殺彭生,至崔杼之亂,公見豕人,立而泣曰:我公子彰生也,因驚走,遂遇難。
天理良心無待慢。人人怕死喜貪生。卵胎濕化千千萬。蠢动含靈命所關。切忌網擒兼射雁。勿張羅網落深潭。殃及池魚遭禍患。禍延林木火燒山。捕獵逐飛無忌憚。殺牲屠宰惡縱橫。惡人害命多招患。
----天有好生之德,切勿無故殺生。昔許真君幼好射獵,一日射一鹿子,其母奔至護子,子死鹿母亦傷心而死,持歸剖視之,腸皆寸斷,真君悔悟,折弓為学,博通經史,後為縣令,勤政愛民,後見晋亂,棄官修道,功成位列仙班。
前世無修做畜生。可憐死得睜睜眼。肉裂皮開命喪殘。萬斷千刀由佢斬。身隨湯鍋任煎烹。因貪口腹豐肴饌。不顧冤仇有報還。福盡禍來逢大限。閻王拿佢落陰間。地獄嚴刑身受難。油鍋刀山落火坑。萬般痛楚魂飛散。死去幽魂又救翻。發往轉輪依律辦。失却人身变畜生。害一命時填一命。食他四两半斤還。萬死千生為罪犯。那時追悔正知難。
回頭猛省前車鍳。衣食隨緣要儉慳。素食清茶兼淡飯。潤身修德補容顏。育犬也知恩展草。報恩黃鳥亦啣還。。
---昔日楊生家養一犬,主人出入,犬乃隨之,一日楊生從外回家,醉卧於草野之中,鄉人放火燒山,犬入水中,身沾水毛,展濕其衣,救護主人,此異事也。
----漢楊寶,性慈愛,九歲時過華山,見一雀為鴟鴞所搏,墜地,寶持歸家中,餌以黃花,百餘日雀瘉朝去暮來,一夕化為黄衣童子,以白玉環四枚回贈。
報應果然天有眼。持齋戒殺寿長生。利物济人無敢慢。果滿功成鳳詔頒。西方極樂歡無限。人生何不早修行。
---關帝明聖經有云:「莫道天高無耳目,虧心暗室有遊神。」人在做,天在看。太上感應篇亦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第四勸
人莫算差。因貪風月事繁華。女人及笄常思嫁。男人長大思成家。家字成枷拋不下。滿胸心事亂如麻。人身三寶原無價。精氣神衰最可嗟。苦海茫茫休墮下。回頭是岸急回家。樂極生悲誰不怕。莊子鼓盆歌不差。傾國傾城因貌美。破財喪命為貪花。
呂祖師有詩警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間使劍斬凡夫,誰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人骨髓枯。」又:「有等貪淫者,嬌娍擁肉屏,夏商生桀紂,無道嬖傾城。争如賢漢武,悟道学修真,方朔傳仙訣。」
女貌男才生得雅。幾時和順笑哈哈。無錢嗟怨爹和媽。錯配鴛鴦不細查。夫又打時妻又罵。無情反目作冤家。或有弄璋和弄瓦。鞠育成人貴重他。
---妻財子祿乃是前生因果而定,月老多情也有因,何可怨爹娘,弄璋弄瓦乃謂生男生女,撫養成人奈何卻忘親恩。
不肖打爺兼罵媽。花消賭蕩學繁華。子愛妻恩都是假。百年世事鏡中花。算來不若修真罷。守身節欲學餐霞。塵緣割斷無牽掛。勤誦南華禮釋迦。感格神仙來度化。安爐立鼎煉丹砂。五炁朝元翻八卦。三花聚頂果無差。丈六金身唔係假。修成功果坐蓮花。蓬萊閬苑清幽雅。西方極樂享榮華。
第五勸
人莫蓄財。財能積怨必招災。若是有財人不在。不如人在少貪財。貧窮富貴何須慮。衣食前生命帶來。隨緣度日隨時過。守常安命本應該。樂道以身為寶貝。善人是富樂安居。
----元始天尊四十九章,經中有曰:「財為患之本,聚財如聚業,財為愛欲根,能起一切罪,以財培善根,始可入道境,视財如命,命不能保,輕財樂施,財神昇天。」
孔子在陳無怨悔。簞瓢陋巷学顏回。太公下釣磻溪水。陶令門前五柳栽。
---萬世師表孔聖人,昔日由衛國往陳國,楚使人聘孔子。陳蔡忌孔子為楚所用,發兵圍之,絕糧七日,不舉火,跟從者多生病,又困苦,唯獨夫子講誦絃歌不衰,子路(孔子弟子)面露愁容,而乃問孔子曰:「君子亦有如斯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窮而守本性,小人窮則亂性妄為。文天祥正氣歌有云:「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為聖為賢者,當能受考驗。
----一簞食一,一 瓢飲,住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忘其樂。是孔聖對其讚之,賢哉回也!顏回早喪孔子哀痛之,顏回得道,忘物,空境、空身、空心,千秋留下佳話。
----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大器晚成居亦渭濱,釣於磻溪,緣遇西伯,付与大任日後助周朝滅紂王,建立周朝八百年天下。太公未遇,亦飽受磨折苦痛,妻子因貧亦求去改嫁。
----晋陶淵明嘗為彭澤令,不滿官場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故里,以明己志。(辭中名句,世所稱頌:八知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作非」,植五柳於宅前。因而得名「五柳先生」。陶淵明愛菊,遍植東籬,花開時獨對舉杯,吟嘯自得,世稱田園詩人。
孤竹夷齊國讓推。嚴子釣台今尚在。石崇金谷也成虛。
---史記,伯夷叔齊乃均属孤竹國君之子,互讓不嗣位,往西南,遇周武王帶兵伐紂,叩馬首而諫曰:「以臣伐君,可乎。」武王不從,遂歸隱於首陽山,不食周粟,採蕨而食,後營養不良而病死。
---漢嚴子陵,与光武同學,南陽人王莾之亂隱釣於七里滩,後人於其此筑釣台,光武平王莾之亂後即位,遣使三次,封他為朝廷高官,但三次都卻,帝親臨其家,亦不願出山。高風亮節,不慕富貴寧甘清淡,為後世所敬重,有詩曰:「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晋石崇富貴,世人盡知,曾与將軍王愷鬥富,窮奢極侈。崇建有金谷園,富丽
堂煌,後得罪權貴,卒引至滅族抄家。其愛妾綠珠,亦在金谷園跳摟身亡。所謂樓墜綠珠,護花無力,富而無德,怎能久享。
詩人杜牧曾憑吊金谷園,詩曰:「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摟人。」
知足不貪無所慮。奪利争名果是呆。謀算欺凌稱利害。益己傷人惹禍胎。刻薄肥家遺後代。不肖兒孫易散財。田園阡陌收租稅。轉眼吾知又是誰。樓房屋舍多多愛。死後荒坵土一堆。古今見盡人如許。榮枯花落又花開。得失窮通天數在。貧富輪流有盛衰。江山鞏固都移改。何况田財本属虛。空手來時空手去。積德居然勝積財。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若要箕裘綿後裔。福田心地早栽培。公道取財無瑣碎。自然樂業可安居。週旋戚眷相親愛。賑濟貧人理本該。買物放生恩似海。整路修桥勿托推。損資捨藥施茶水。印送經文造佛枱。救急扶危真慷慨。解紛排難是良材天時地利人和藹。四方尊重耀門閭。
----元始天尊四十九章妙經有云:「何种佈施功德最大?以言施人功德最大,言有不盡,故以經典善書廣印施人,如天灑甘霖法雨,萬類受潤,欣欣向榮。」
功成果滿徵祥瑞。洪福齊天果不虛。位列仙班虛左待。逍遙快樂坐蓮台。擁列旗旛和寶蓋。玉女金童左右隨。瓊樓宝殿張燈綵。光華玉燦与金堆。下方参拜人如許。慈悲普濟效如來。修道善男和信女。成佛成仙樂如何。
----三千功滿,八百果圓,此乃金仙佛聖果位。逍遙快樂之景象。
第六勸
人忍氣高。勿因口舌鬧嘈嘈。謙讓慈和遵古道。百忍成金也曉無。鄉鄰親族相和好。莫在人前两面刀。舌劍唇鎗搖鼓舞。刁唆詭譎設籠牢。恃強勒詐兼誣告。行凶醉酒動鎗刀。糾党圍村和劫虜。通姦陷命作強徒。逆親毆鬥凌欺老。鯨吞虎踞勢貪饕。逋租霸佔人田土。欺公受賄剝民膏。罵雨呵風無所禱。謗人齋戒是狂徒。倚勢害人稱惡佬。律應斬絞与流徒。陽间惡犯由人造。
---太上道祖有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關天皇明聖經又云:「莫道天公無耳目,暗窒虧心有遊神。」有錯則改,懺悔反省,因果羅網,無人可逃。
陰司報應法無私。一朝命盡歸黃土。無常同佢落酆都。判官逐一來查部。分明審判不糊塗。不怕朝廷官閣老。任爾人間大富豪。陽间作惡神知道。地獄嚴刑水火刀。萬劫千刑難計數。
----人間犯法利用權勢尚可混瞞過關,或有法律罅漏網,但在陰司律法、孽鏡台前,一一顯露,無容狡辯。地獄遊記一書,濟公活佛帶我們,覓盡罪犯受嚴刑之苦,簡直觸目驚心。
發往轉輪投六道。托生帶角与披毛。千生萬死由人做。脫骨如山坐獄牢。世人早覓修行路。免墮輪迴作賤粗。聖賢仙佛凡人做。不学修行是蠢奴。富貴浮雲如草露。轉眼童顏变白鬚。今日不修明日老。今世不修後世無。
----六道輪迴:1天道、2人道、3阿修羅、4餓鬼、5畜生、6地獄。---人離塵世後,進入何道是根据自己生前因果業力牽引而往。唯有明理發心修行,才可望超脫六道輪迴。
莫道老東方学道。人生有幾壽年高。英年多少埋芳草。空在陽台走一遭。血竭精枯人老耄。耳聾背曲眼糊模。滿身疾病医難好。從然修煉也徒勞。勸尔回頭須及早。脫離苦海出迷途。
----元始天尊四十九章妙經中有云:「一切眾生,貪戀榮華,迷惑声色,肆情縱慾,造諸快樂,是造諸苦,修道者,苦而後樂,眾生者,樂而後苦。人當明悟,慎擇之。」
割斷塵緣拋俗務。食齋修道是賢豪。洗心滌慮無煩惱。立功積德作良圖。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虧勞。善人莫謂真難做。做到難時更是高。善惡到頭終有報。功過添除受貶褒。
----人無至德,其道不凝。修道者,正理道行,自然感格上天。為善不昌,前生先祖有餘殃,殃報盡必昌,為惡不滅,前世或祖宗尚有餘德,德盡必滅。
捨己從人真正好。平心化氣樂滔滔。志戒剛強毋燥暴。和柔恭敬莫粗豪。恤寡憐貧尊長老。双親盡孝念劬勞。功深自有成仙路。德厚將來果位高。蓮台上品修天道。参訪名師作佛徒。皈依佛法修三寶。指示玄關八卦爐。
煉己筑基求药棗。返本還原功倍高。煉烹火侯分文武。分清別濁不糊塗。鳳煮鸞翔日飛舞。虎躍龍騰風浪粗。姹女嬰兒夫婦造。黃婆來勸飲屠蘇。壽比南山春不老。瑤池王母賜仙桃。願滿飛昇超九祖。榮華端著紫金袍。
----凡人真修,先從人道做起,三綱、五常、八德無虧,人道無損,才可接天道。至德凝結,才自有緣接契機,如呂祖師「百字碑」訣。張祖詳釋、陸祖測註。直指斷妄了命見性的金丹大法,乃是仙佛悲慈賜末法眾生登天之梯。有緣遇之,不知幾生修來之福,如不勇猛精進跟依修行,辜負呂祖師、張三丰祖師、和陸西星祖師一翻苦心,不知何世再有此緣!共勉之!
第七勸
人戒妄求。奪利争名事不休。命里有時終是有。時未來兮不用憂。得失荣枯天註就。何須巧計用機謀。當日始皇心實醜。長城特筑鎮边遊。阿房粉黛唔長久。楚人一炬变荒坵。
----秦始皇併吞六國一統天下不行仁政焚書坑儒筑萬里長城威镇匈奴,更建阿房宮殿,十步樓,五步一閣,以為有萬世基業,東海求仙欲長生。崩於沙丘至秦二世而滅國。楚人即項羽也,秦二世時同汉高祖起義師攻入咸陽,滅秦,火燒阿房宮,火炎三月而未熄。後人有詩嘲笑秦始皇。
竹帛煙燒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始皇去世,劉邦马楚霸王聚眾作反原來他們不讀詩書,焚書坑儒,是恐怕智識份子,為後人恥笑。
曹操奸雄稱罕有。鏖兵赤壁失机謀。孔明妙算神机透。鞠躬盡瘁把恩酬。六出祈山功未就。火燒司馬雨淋流。
----曹操執漢政挾天子以令諸候率水軍八十萬征吳孔明与周瑜設計力拒曹兵於赤壁,用火攻破其連環船,曹兵敗走。形成孔明未出茅廬時曾說的三分天下:魏、蜀、吳,三國局面。
----孔明隱居卧龍山劉先生三顧草廬,孔明感其誠遂出山扶漢。先主駕崩,受相位力扶後主,出師伐魏表有云:「鞠躬盡,瘁死後已。」六出祈山功義与魏司馬懿戰,引他入上方谷以火燒之忽天降大雨。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漢王柔弱江山有。楚霸英雄國未謀。
----滅秦後,楚漢相争,漢王任用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从柔制剛,行仁義之師,深得民望,終於滅楚興漢而有天下。
----楚項羽,雖然英勇蓋世,可惜有智謀士范增而不能用,暴虐失民,終戰敗在烏江。隨從皆勸其東山可再起也,他曰:吾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於烏江边而自刎。其霸氣昔日有詩曰:「力拔山河兮!氣蓋世!」
縱使得心和應手。一旦無常萬事休。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何由。人间富貴如草露。世上功名水上漚。暑往寒來能幾久。白駒過隙去難留。早知人事非長久。不如長世向清修。眼前多少英雄友。為甚由來不轉頭。
----呂祖師勸世詩有云:「經營世故日忙忙,錯認迷途是故鄉悟得本來真面目此身原是臭皮囊。」
早尋正道西方走。痴愛貪嗔一筆勾。莫理閒非須守口。一生知足自無憂。不羨金章和紫綬。不貪將相与封候。那管田園千百畝。任他百尺好危樓。不羨妻房生美貌。不貪肥馬与輕裘。不食肥魚兼肉瘦。不沾美味共珍饈。茅屋蓋间無雨漏。淡飯清茶秋過秋。無荣無辱無争鬥。不結冤時不結仇。
---觀音慈悲苦口婆心勸化痴迷者早登覺岸。呂祖亦慈悲勸世有云:「濁世豪華悲兢逐,名利顛倒誤眾生,誰知羽客憑欄立,無限低徊普渡情。」
綠水青山為我友。明月清風作侶儔。清淨法華常講究。道德黃庭萬象包。
----觀山玩水悟我真机賞月臨風清淨心志,常参悟法華經、道德經、道祖之黃庭經,此乃包涵宇宙萬象奧妙天机。大道此中求,大士慈悲,直指道之真蒂。
夫子循循言善誘。字字藏机道義含。執中貫一為元首。知道明靈此處求。掃除六賊無魔考。三宝珍藏勿被偷。
----孔夫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儒家心法執中貫一,釋家萬法歸一,道家抱元守一,元守者、即第一義諦。一者、玄關一竅。乃我等之靈性。真如本性人人本有只要能返朴歸真,不受污染,便见本性。六賊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的:色声香味觸法。亦名六塵。三宝乃精氣神。
還原返本知先後。一斤鉛汞要添抽。杳冥恍惚無中有。出玄入牝坎離交。月朗眾星朝北斗。運轉漕溪水逆流。黃婆勸飲醐醍酒。姹女嬰兒合巹交。虎嘯龙吟成孕後。金漿王液降瓊樓。慢守藥炉看火侯。輕身化體自優悠。脫胎沐浴無塵垢。去濁留清不混淆。七返九還丹結就。貫滿乾坤四大洲。護法神明陪左右。功成果滿坐慈舟。西方永享長生寿。廣寒宮殿任邀遊。
----此乃煉丹訣法。觀音大士慈悲細指,修煉成金仙大佛之要妙,眾生有福了。
第八勸
人莫妄為。行藏檢点守清規。皈依佛法遵循例。莫來陽奉又陰違。至此半途來退廢。墮落沉淪實惨悽。你既修身求出世。身比蓮花不染坭。名韁利鎖難牽制。割斷塵緣免苦悽。走入沖虛何懼畏。向前努力上天梯。脚跟踏实無推諉。步步高程勿跌低。須知道德為尊貴。免教失足陷泥犁。任他魔考來磨滯。心正何須怕鬼迷。操持戒行徐葷穢。心身磨煉不難為。謹守三心封鎖閉。六賊驅除不發威。参悟金剛玄妙偈。明心見性煉無為。
-----三心:凡心、血心、色心,若不謹守鎖閉制伏,任其恣情放縱,即十惡抬頭矣,意則迷於貪嗔痴;身則迷於殺盜淫,眼耳鼻舌迷於色声香味。則離道迷妄矣。故嚴守三心,才可降伏六賊之作崇,性王作主,常常参悟金剛經則大道可成矣。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名金剛經,世尊曰,金剛喻自性經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文殊又問佛曰,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宝堆滿虛空四圍上下報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遠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遠成佛道。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四等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坏,有志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云何〔心空〕---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今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云何〔性空〕復觀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云何〔法空〕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门,如水洗塵,似病以药,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金剛經大旨,如呂祖師所註「今文顯微金剛經」的結尾之文所說:「惟真知萬法皆空,悟得本來真性為实,則智慧生,而到彼岸不難矣,前所謂應如是住者,正住此如如不动之真心也,如是降伏者,正降伏此有為之妄心也。
法輪常轉無停滯。精氣元神復命歸。延年都是行屍鬼。飛天遁地不須提。一切有為都坏弊。難脫輪迴地獄棲。一朝命盡歸黃土。肉化春風骨化坭。若不尋真求妙諦。他日靈魂何所歸。有形有相何須計。無像無名佛日輝。
---修道者要勤参研妙悟金剛經道德經等玄妙真諦,要空四相、煉無為、要借假修真,法輪方可常轉不滯,明心見性、返源復本又何愁?至於延年長寿,只是有形有相的修為,終歸坏敗,人生苦短,急急尋覓修真路。
求道軒轅行拜跪。問禮冲虛孔仲尼。達摩西祖神光繼。普庵接缽又增輝。曹洞四傅真智慧。黄梅五祖證菩提。六祖慧能傳佛偈。東土真傳接續西。代代相因遺後繼。燈燈交接永光輝。
---黃帝三訪崆峒,求道於廣成大仙,孔子間礼於老子。
---達摩由西東來傳佛心印,後傳二祖神光(慧可)接位後件僧燦三祖後傳道信為四祖後傳弘忍為五祖後傳慧能為六祖。達摩有偈曰:「吾本來東土,說法渡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成己成人傳果位。著書立說醒痴迷。叮嚀後学参玄偈。三教同宗萬法歸。有緣得遇師傳偈。棄假尋真依祖規。經書大用明全体。感應篇中善事為。九思四勿兼三畏。
----太上道祖有云:「三教哲人同抱一」萬法歸宗一理同。呂祖有云:「紅荷白藕青蓮葉,忠恕、慈悲、感應同。」儒家忠恕、佛家慈悲、道祖感應篇中抑惡揚善,与儒、釋之忠恕、慈悲、相同相互和應。
多行善德,時時存念仙佛真言妙理,刻刻無忘「假我真修」,自得天机造化,能遇明師指導。
至聖孔子論語說君子要時時思九事:1、視思明;2、聽思聰;3、色思溫、4、貌思恭、5、言思忠、6、事思敏、7、疑思問、8、忿思難、9、見得思義。
四勿:1、非禮勿視、2、非禮勿聽、3、非禮勿言、4、非禮勿動。
三畏:1,畏天命---天命之謂性,謂自性由天賦有,畏者是用省察之功,不至令其自性墮落。(孔子所說)
2、畏大人----代天宣化及治國之人,立下如此弘願的人,人人要尊敬他們。
3、畏聖人之言---聖人是代天立言,以為後世法則,所以要尊敬聖人之言。
人無五德不如雞。方便時時施救济。捐資成美樂簽題。功德何須分大細。平心切勿論高低。無論貧窮或富貴。捨己從人要吃虧。目前莫話真唔抵。天公斷不尔難為。問心可對天無愧。何愁仙佛不提攜。有日龍華分果位。性命双修福壽齋。
---太上有云,天無道德無以存,人無道德無以生。五德:仁、義、礼、智、信。
修道者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与智慧。
第九勸
人要認真。莫將說法當閑文。三教同源遵古訓。聖賢仙佛一家親。萬卷經書玄妙蘊。祖祖相傳有所因。勿授匪人深戒慎。留心專度有緣人。不修正道無緣分。墮落旁門誤此身。自作聰明真可哂。(診音)盲修瞎煉不求人。任他智慧如顏閔。都難参悟道原因。不恥聖賢能下問。後学如何不究根。
---孔門的顏回和閔子騫,若無師指引不得其門而入不恥下問,多作善德,自有因緣得遇明師指引。
既圖清淨思歸隱。斬斷情根脫俗塵。小隱深山人遠一遁。身居障地与為僧。大隱村莊居市鎮。混濁和光見本真。何拘為道無魔混。人在塵中不染塵。
----大智慧者,和光同塵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慧能有偈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胎出四蹄為獸蠢。卵生雀鸟与飛禽。濕生龜鼈魚蝦等。化生蠅蚋蟻虫蚊。死死生生多变改。受劫何時得脫生。萬載千年無好運。脫骨如山難轉人。穿著綾羅無佢分。披毛戴角一身鱗。
---人一旦離世,受因果業力牽引,至於進入那一道之輪回,全看自己在世的修為善惡而定。道德經云:「天網恢恢疏而不。」不可不慎。
趕早修行須要緊。世间難得是身。東土難生今已幸。大道難逢訪至人。佛法難聞今實信。玄机妙訣有奇能。專心学業功精進。苟日新兮日日新。戒淨能令龍虎遁。功高泣鬼与驚神。德孚宇宙同堯舜。千祥百福自天申。他日蓮台登上品。勝如仙鶴立雞群。
----百載人生今得人身未明借假修真不是智慧者,人身失去後悔晚矣。無論修何宗派,不離這要訣,「勤修戒定慧滅卻貪嗔痴」。守戒修不做喪德之事。多参聖賢經典。便可明心见性,定力當前,多行善功,引導眾生修行正道。度己度人,人溺己溺,慈悲心願他日自是證得果位。(如堯帝、舜帝,昔日乃以無為的道德感化萬民,民心自化,所以萬民敬仰流芳萬古。)
第十勸
人要参玄。道法三千六百門。博学新明還要算。分清邪正究根源。参訪名師當擇善。免墮旁門入異端。有等塵緣拋未斷。身羈俗網被情牽。至使一心生二念。六賊相攻不自然。五蘊不空心意亂。妄欲滋擾孽障纏。慧光不照雲遮掩。氣喪神昏似蠢團。
----修道要明正邪之分。佛陀在楞嚴經詳述正邪之辨,修道者适宜讀之。学道之人,如不多参悟大乘經典,明理明心性,易入邪途也不知。
五蘊:色、受、想、行、識。此五蘊如不能拋棄,便会遮蔽自性的靈明,如烏雲蔽日,滋生障業。
裝模作样穿綢緞。繁華声色作莊嚴。計較千般多打算。終日奔波总為錢。求衣求食心憂悶。為兒為女為徒孫。心身两地紛紛亂。淨土難修怎定禪。俗事牽纏何日免。枉你修行想学仙。
---世俗塵緣不能参破,一生被俗務牽纏,身心皆為形役,又怎样学做神仙?
瞎煉盲修真可厭。圖掛虛名入道門。無為假想空留戀。頑坐存思口默然。苦己勞形人瘦損。單夜辟穀捱飢寒。
----学道者不明借假修真之理,心不清靜。人云亦云,只渾得個名堂而已。有佛偈曰:「顛倒為緣妄起因,禪心飛絮易沾塵;靈台自照清如月,現出如來自在身。」
服朮餌芝番少嫩。運氣餐霞補寿元。幼女頭童行採戰。煆煉銀砂作汞鉛。
---有用服藥反老還童,有運氣增長寿元,都是邪法不可效。又有用童女、童男作陰陽採補修煉,淫穢之極,非但修不成仙、死後必打落無間地獄受刑。在觀音大士本十勸文中,第八篇曾有文句言曰:「一切有為都弊坏,難脫輪迴地獄棲。」
履斗步罡符法顯。駕霧騰雲遁地趲。觀鼻現心為面目。頑空寂滅足双盤。一切有為終有变。難脫輪迴作佛仙。
---行符履斗唸咒禳災,甚致飛天遁地,乃是術。非正道也。如果心術罡正不邪用之禳災治病是可取,意念稍偏便為魔所用。希切要謹慎,免誤此生,為何「天堂遊記」中 靈寶天尊曾說:已將符法收回。不無道理。
觀鼻觀心都是有為之舉,怎可与無為的道涵接?連輪迴不可避免又何能做佛仙?
修行者,修九美為首才可明心見性。乃忠、孝、廉、節、仁、義、禮、信、惠也。人無至德其道不凝,以道化人者聖,以德化人者王,以術惑人者魔,不可不慎。
不遇明師來指点。坐穿蒲衲也徒然。叮嚀後学勤修煉。雲遊参訪進高門。不拘富貴兼貧賤。無論光頭共鬢边。男女何須分老嫩。總要修行立志堅。講道論經談佛典。三教同宗結善緣。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入何教門,其宗旨都是導人向善,提昇自己靈性,利益社会大眾結善緣。
棄邪歸正為高見,改禍成祥福寿添。把定禪心施慧劍。斬斷情根免掛牽。看破紅塵無掛念。跳出牢籠寿萬年。性命双修勤苦煉。還原返本復先天。立功積德行方便。混俗和光隱市塵。
---修道要明「信、解、行、證,」堅心實意。如一高僧偈曰:「一炁成真萬事非,初心回復是無為。唯有真誠來從道。師命如天不敢違。」
有日修成功果滿。丹書下詔上西天。朝見如來三宝殿。九祖超昇上九蓮。居有瓊樓華丽苑。食多玉液列華筵。一家樂敘歡無厭。受用隨心在面前。金身永遠無遷变。地久天長快活仙。無愁無劫閑消遣。洞天福地任留連。世人及早勤修煉。訪求正道一中玄。真修苦煉功靈驗。方知十勸是真言。
---人間富貴虛榮,不過電光石火、夢幻泡影,要立下畢生堅志,修行大道,才不枉此生如一位西華聖境,五老天中修行金仙曰:「修道是終身事業,不可一終止,如行棋不進則退。楚河漢界四边埋伏,危机四起,不管輸贏,也要跳出棋盤,才能脫離提心吊胆凡塵生活。」
勤参觀音十勸文,玄机参悟性靈明,
字字珠璣禪意在,了生脫死定可能。
「觀空世榮如夢幻 音傳妙法化濁流 十方善信求感應 勸君早覺上慈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