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8-17) 点击次数(1106
孔子大学(呂祖淺言新註)卷上

自序()

       大學一書儒教內聖外王之道也。体之分化。用之關合。無不備矣。誠修性了命之金丹齐家治國的路徑。曩昔時。誤以諸經並齐曰。四書之一篇耳。於今捧視。逈於前異。不禁有今昔之感。降及末運頻仍諸劫。濃雲毒霾。現出悽惨陰沉之幕。黎庶不窮其源。咸曰數之所定。理不得而移之。刼之所至可挽之。溯流窮源。其弊焉在。究其刼始。乃係人人悉以儒教為腐学經廢弛之咎耳。學庸聖經   呂祖註解

 

大學淺言新註

                自序()

       大學一書儒教內聖外王之道也。体之分化。用之關合。無不備矣。誠修性了命之金丹齐家治國的路徑。曩昔時。誤以諸經並齐曰。四書之一篇耳。於今捧視。逈於前異。不禁有今昔之感。降及末運頻仍諸劫。濃雲毒霾。現出悽惨陰沉之幕。黎庶不窮其源。咸曰數之所定。理不得而移之。刼之所至可挽之。溯流窮源。其弊焉在。究其刼始。乃係人人悉以儒教為腐学經廢弛之咎耳

 

       余因有見及此。繼之以思。如欲挽此浩劫。扶此狂瀾。除勸善以正人心外。非續之以根本解决不可。何曰根本解决。 格物。 致知。 二章是也。因道脈相衍至秦。運數應隱。故惨遭 離火 之焚。獨失格致二章。迷入門之階梯矣。如是已歷二千餘載。無復知其源者。時值三期。道刼並降。 道以覺迷。 劫以警世。此

 

皇天之妙用世人惜未識哉余恭奉

皇天明命應運補述格致二章。使殘月復圓。光照全球。咸令登仁造域者初步有所階梯耳。

此所謂根本解决。根本解决後。始知明其明德為体。

實踐親民之功為用也。如是則庶幾令天下後世有所憑照云爾。

   歲在

              民國三十之年歲次丁亥元月上浣

 

                                      孚佑帝君呂祖先師序於西京乾元堂

             ()

       蓋学庸一書。乃聖門心法之傳。內聖外王之道也。自經秦火之後。獨缺格物致知二章。歷千秋而為懸案矣。雖經諸儒註解。但該二章。仍缺如故。嗚呼。格物者乃大学初步階梯也。心物之隱微。而不知慎。意惡之動机。而不知遏。欲邁以上七條。是捨本而逐末矣。然秦火一炬。何以獨失此章歟。以其道脤之隱耶。抑以其書之非時而不洩耶。猶是群疑弗决矣。降及來運。人心不古。皆因人人不知心物之慎。意惡之遏。何能明其明德為體。实踐親民為用哉。

 

      是以純陽帝君。有見於此。具悲天憫人之心。將学庸用淺言新註。內中精神洩盡無遺。俾使庸庸士庶。一見易於明瞭。咸知理性之大本大源。不出己身耳。復將 格物致知 二章。應運補述。真是千古懸案。一旦解决。從此大学可全璧矣。此書以出。人人了解。恪遵奉行。可為救世之慈航也。小子 智識淺陋。何敢作序。然有

帝君之命。不敢違逆。爰綴數語。勉附驥尾。尚望四海高明。不吝指教為幸。是為序。                            

                             時在

                        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孟春               

                                                                                           山東於陵王心齋序於西京乾元堂

 

        ()

        蓋学庸者孔氏之遺書。启發天下後世覺性之初盡性之徑也。於何可見。首之三綱領已詳盡無餘矣。蓋以明明德為體。親民為用。方可止於至善也。能知性之所止。止於無極。欲道無極。必須恪奉定靜。循序不紊之路。而作。雖奉定靜安慮之功。實際我性中所具矣。

 

      如欲求其 身定。意靜。心安。性慮之功。非格物入手不可。因其 心物不格。紛繞其間。欲求其身定不可得。靈身弗定意靜。心安。性慮三大聖功。誠維艱矣格其心物。則靈身色身。猶白玉之無瑕。漸入於定矣。身定則意靜。意靜則心安。心安則性慮起矣。性慮者。慮天下萬民。不覺明德性也。由是勃然兴起。以我先覺之性覺後覺。使各復其性。此親民之道之所由來也。然既明德足。親民之功欲罷而弗能矣。降及末流。世風不古。好惡不公。咸以絜矩大法為無關緊要。相率置諸高閣。無有問津者。以致專尚奇異。奢風侈波。泛瀾塵寰。若長始以往。微微道心。奄奄殆盡。世界前途。何堪設想。幸蒙

 

      師兄奉勅垂諭。大意謂欲想消刼弭禍。挽回狂瀾。非復尊学庸。以為主旨不可。俯思先賢所註。文義深奧。凡学識淺者。多望洋兴嘆。因之敬懇。純陽帝君臨壇。以淺言新註。約月餘而全書註竣。捧讀內容。體用分明。理無不備。復蒙不密真宝。竟將格物全章文言。應運補述。用啓群迷。使人人得覓造聖域之階梯也。查格物之文言。自經秦火。焚失無餘。今巳歷二千餘年。莫明真義。良可嘆也。

 

今得蒙恩補述。使眾生猶如撥雲見日。誠世界之大幸也。俯思佛恩如天。浩大莫名。務望学庸到處。希各沉心参悟。用以宣化。人心得平。明德必明。而天下萬國。則必实現大同矣。茲值註成付梓。因命作序。以光聖典小子自愧固陋。何敢作序。乃以佛命難違。謹作俚語。借附驥尾。尚望四海高明。不吝指教為幸。是為序。

 

      歲在民國三十六年 歲次 丁亥 春季

                                                                        山東長山朱秀梧序於西京乾元堂

                                               

                                                               大學之我見

 

       大学一書。其意至深。其理至微。係無極大乘大法。復細觀之。亦係極簡極明之文。至平至庸之行也。嗚呼。聖人之道。原自平庸。不尚衿奇。人每視為平庸。而弗踐之誤矣。豈知平庸之道。正趨向聖域之道也。惜乎。世人 誠恆堅 三字不能抱是耳。故学經諄淳誥誡。以勵後世。 吾註解之下。不勝感嘆。聖人憫世之心苦。教誨後世之法密也。總言大学經旨。三網領已道盡無遺矣

 

        中令所謂半部論語而治天下何用半部哉学經之明德親民。用之以治國平天下而不盡也。曩昔堯舜揖讓。垂拱而治。萬民渾渾。其心樸樸。焉用鈇鉞而降之哉。究其治國之要素。教民之良法。不外明明德實踐親民以化億兆庶民咸明其明德。明德復初。見於言行。將其自治於一身。焉用法而轄之乎。人人各有自治精神。身心融化一爐。歸於理育雖不但在世為聖化之民。身逝亦證薩薩陀陀之仙

 

      故 大学之八條目。以格物 入手何曰 格物。內聖之初功也。於何可見。私慾淨盡天理流行性与天理。如長天秋水。相映一色。明明德復實踐親民之功為用。致我良知以外王也。此聖人所教為民父母者。應由是入手。至懇切要之處也。

 

        如是則  舉意必誠動心必正性為聖君。心作賢明之臣以道化身。則  身心性  融為一矣。性本至靜。有感隨通。發於心而役其身。莫非皆道也。須知 身心性。亦有三大分別。性本至善。心 有善。有不善 本惡濁者也如性秉其權。身心 共役。雖欲心之妄動。身之妄行。誠難為矣。故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此四部為內聖之體也。內体具足。溢於一身。則身不修而修矣。

 

        由身推用。何處着手則必先 其家。欲齊其家。當何如也。內聖具足。見於言行。謙恭忍讓。兢兢持己。治家有道。處事秉公。夫有如是不齊家者。欲其齊家。如是則齊家之心也。齊其心則身未有不齊者。不齊其心。而欲齊身。誠難為矣。

 

        一國乃各家宗之集。如果用齊家作起。內顧無瑕。施德於外。如春風到處。萬物萌然。明德感昭。群起相應。聖曰。速於置郵而傳命誠然。如是一國大治。感之仁為體。義為用。尊卑禮讓。惠然和風。一國与一家一身誠無異矣。猶文王以德化民。感昭天下。諸侯咸慕。士民引領。如是則未有不王天下者。故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外王之用也。苟捨內聖之體。而欲實作外王之用。吾知其非然也。

 

  大學之定義

 

        大学定義者何。以上大學之我見所論。此為萬民上者。應修內聖之體。以達外王之用。或曰。庸庸庶庶。何可法乎。吾曰非然。須知聖人立教之意。本不執定一端而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語。由是可見梗概矣。無論尊卑貴賤。只要至誠不息。明性復初。極其止於至善何分尊卑貴賤哉。朱註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以 吾所見非然。正以此論相反。我曰大学者正小人之学也。然既稱為大人。已內格無物。性珠圓明。效天之大。盡性之能事。何須又復学也。所謂大学者正小人之所学。小人者。細民也。因雖係細民。性之所具。与聖賢無異。苟能內格心物。以覓良知。意之所發。誠必隨之心之所舉。正必如之。如是雖身係細民。而学功已屆大人之境。嗟乎。人不自学。猶密藏珍器。而不知作何用也。大好明德。埋於塵氛之下。極明皓月。藏於濃雲深霧之中。人人恪尊学經奉行。始終不殆。雖大人亦非大人。小人亦非小人矣。極其造峯。  吾性無絲亳之差別。噫。世人不悟。何勝浩嘆。

 

 

大學之源流

 

         大学之源流。人咸曰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此其源流也。 吾曰非然。何知其非然也。我可以說。未有天地。而大学之道已在。大学之道。如經天之日月。行地之河海。织成錦綉乾坤者大学也。長養萬物之功者大学也。在未有天地之時。大学之綱領條目。文字書面雖無。而經體。經用。經旨。經功。則有矣。不過至孔聖時。得一貫心法。怀不二性学。將乾坤萬物之大学。總括以書面耳。至於源流。相信不自至聖始。乃係由天道以啓端也。願修道君子幸熟思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字解:   大学者發揚自性之大也。明即切磋琢磨之功。明德即原性。親民即推自性之能事。化天下同胞。使各復其自性之謂。至善即無極境界。

      節解:大学之道。在人之性天中。既在性天中。又何必復学也。因其人落紅塵。氣秉所拘。物欲所蔽。將充份之性天。而陷於萬丈塵氛之內。所以必須用切磋琢磨之功。以期復明性天也。

 

       大学者換而言之。即令人学習發揚性天之学也。雖係学天。而实不出己身耳。故先格心物。除私欲。原性復初。自身之內性功夫。則到止境。內性之功夫足。則體固矣。復加以親民之用。何曰親民。民者。身中之良民也。良民者何。即性天也。使天下同胞。各親其良民。即聖人所謂兼善天下也。然我一人聖體靈明。皇天何喜。本乎皇天一視之心。願天下同胞。咸能用上切磋琢礳之功。復回性天之極大光明。由己推人。毫無人相。可以說明明德之功。係內聖也。親民之功係外王也。內聖外王之功具足。一言而為天下後世法。一行而為天下後世則。在世為聖賢。出世為仙佛。至善境界不行而至矣。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字解:知止 既知己所當止之境定者   羈心猿繫意馬。不能任其馳聘。使其有所歸宿也。靜者 清靜無為。念兹在茲。朝斯夕斯也。安者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各得其所。次第不紊 也。慮者內功已。而慮外功之弗成。抱悲天憫人之至慮。慮人不修性。慮世不清甯也。得者盡其性中之能事。廣建聖功。慈以化人。悲以憫世。三千大千視為一體。四亿七千萬悉如同胞。由我聖天之光明。而推及亿兆同胞。各復自性。而我之佛果。不期其得而自得也。

      節解。以上三大綱領。人各能毅然作去。結果達到至極,無以復加至善之境界。然初步欲学大学之功。須先心知止於何處。曰止於性天也。心有所歸。而性不問自足矣。性定之後。則此身若有若無。此身如在如不在。此性若非然而不非然也。清靜無為。渾然一理。靜若山嶽。動似河海。而達到真靜之境界。

 

         此所謂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矣。性既安則內聖之功具足。以下慮与得者。此其外功也。亦可以說是親民之道耳。內聖雖係具足。必以悲天憫人之心常抱苦口婆心化世。一人性天未明。己之性天猶未明至極峯耳。慮者。慮世界眾生不悟。慮社会同胞性天未明。此 以眾生為慮。以天下為憂也。亦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也。量己性之所知。發己性之所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如春風到處靄然拂面。萬物為之萌芽。人人為之喜色也。如是眾生覺性。而己之外功得矣。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字解:   。即有形質之物。。即發物之源頭。。萬殊也。。親民渡眾之事也。。即開端。。即結局。。即明澈。。即先天賦性皇母。。即後天生我父母也。。即無拯至境。

       節解:凡世界具體之物。必有源頭。例如一株植物。源頭在其極微極微的顆種里。此其物之本也。此株植物。由根發本。自本生枝長葉。終於結亿萬極細極微之顆種。此其末也亦即由末反本耳。如物無本。則末從何來。無末反本無從。本能生末。末復能返本也。至於人間。凡是一事。多半有始無終。美滿之事情。結果陷於苦惱。

 

        如復性天之人以親民之功。為己應份之事。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乾乾不息之真精神。而矢志前進。將以造至善之極峯為終矣。苟其始勤終怠。莫言親民之事。縱極細極微之事。亦萬無一成。

 

        我且拿個比喻。蒼天之始終也。試觀之每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分毫不錯。從 開天闢地 為始。傾天陷地 為終。無有 一年不是如此。甚至 無有一月一日一時不是如此 者。大始大終。人何不法歟。果能 如天地之始終。凡天事人事。無一不成也。知所先後者何解。知者明澈我形覺之先後也。能明曉性之源頭。身之由來。當然孝道是不可少者。然在一般明哲來論。順親之心。養親之身。大哉孝乎。殊不知盡先天之孝。亦在孝之一端也

 

         何曰先天孝。天下眾生靈性。本是一母。所以方稱世界之人。皆我同胞也。此孝何盡。能將我性天復初。实現親民之功。俾兄弟姊妺。手還原。共造無極境界。此謂孝先天賦性之母。盡孝之大也。所以盡孝於先天。盡孝於後天两層大孝。可以說為並重也。果能如是。則近道矣。亦曰造至道矣也可。然此節分析理氣象焉。物有本末。象也。事有終始。氣也。知所先後。理也。以理氣象而悟至道。庶乎其不差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必;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字解:  明德。道心也。心靖息争。大同之景象也。。治理也。。齊家先齊心也。。克己也。。居中也。不偏不倚。大中至正。。無虛也。。推廣也。。除也。即格心物駒身物也。

節解:此一節乃由用返體也。言古代聖君賢相。將自己明德復初而後实踐親民之用。欲使天下同胞。咸明其固有之明德。應當由何處入手。必須洗將本國士民。格其心物。致其良知。然後始能明其明德於天下。

 

         欲將國內士民。格其心物。致其良知。必須先由家庭作起。諺曰。治國易治家難何也。治國之道。除行仁政外。以法濟其所不及。齊家則不然。悉用於大化之力。先齊其心舉家言行範以道德咸能明其明德。而後有家千口心只有一心也。

然欲齊其家。必須先修其身。修身之法無他。初步必須言行相顧。捨己從人。虛心容物。二六時中。如對鬼神。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戰兢自持。恐德不足以化他人。而况肆之乎

 

        但欲作到此步。必須先正其心。心者一身之主。萬物之宗。心之所發。意必隨之。意之所動。身必行之。此心中立澄然如長天秋水。萬里一色。浩然正氣。充塞兩大

 

        非先從誠意上手不可。意何以誠。意者心之發。心發意隨。一體連貫。此意蕩蕩如虛空懸掛。本無着落。忽善忽惡。本無止象。如不加以誠字。則渺渺何着。誠者何。即不虛之謂。意發中誠。身行合理。意存至誠。而心則大中至正矣

 

       欲致此步者。必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也。致者推廣行遠。如良知埋沒。心意又安所歸乎。心既無歸。仍無止境。雖欲正而不可得。性者君也。心者臣也。意者民也。身者役也。君心克明。峻德是懷。而心意身。始能共役。而踐之以道也。君失其位。則飛沙橫流。变吉祥為禍殃矣。而又安能得其道哉。

 

      欲致其良知。必須先格心物。將氣秉所拘。物慾所蔽。一切傳染之性。咸去恢復固有本然之性。則以上造詣不行而至矣。此章係由用返體萬殊歸一本氣象終還一理。諺曰。水流千遭歸岱海。此之謂也。

 

       總言聖經賢傅。佛学道典。千言萬語。不外一性。性之所發。理不得而奪之。理之所生。數不得而移之。數之所至。人安得而强之乎。欲移其數何難。遵循大学條目。实地力行。即命由我造。福自天申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字解:如前

        節解:是以將後天一切氣秉所拘。物慾所蔽。傅染之性悉數格去。則猶撥雲霧而重睹青天矣。如是推廣行遠。致達我良知之所能。以盡其天職而化民也。意雖欲惡不得其伴矣。故曰誠。誠其意。意有所止。雖心發以不正。而意亦弗隨之。心安得不正乎。

 

        心居至正。党心源漸趨性海。性安得不磊落光明哉故格致誠正。內聖之功也。身既修。見於言行大德所感。未有不俯首而受化之者。舉家心齊始曰家齊國者一家一家所集合也。家眾齐眾家慕之。推廣行遠。咸向春風。復濟之以法。而國大治矣。國治諸侯响應。朝野仰望。士民引領。安謂天下不太平乎。故修齐治平。外王之功也。體用分明。則內聖外王備矣。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字解:天子。天下元首。替天行道。教養萬民者。庶人。萬民也。壹。無極代稱數之始也。

        節解: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養萬民。必須由己身作起。欲從己身作起當由何處入手。必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次第不紊循序而進。內聖之功方足。如是則性天污垢消盡。一身瑩瑩。潔白如玉以不言而化諸國。以立身教萬民。推廣行遠。天下萬民。咸知修身為本。民以自治何用被治乎。故聖君之治民者。非治民身也。治民心也只治其身。不治其心。則捨本而逐末矣

 

       如能治其心。而身無有不治者。空治其身。而心未有不馳者故聖君非治民也。化民也。欲实現萬民皆得其化。非己身內聖え功具足不可。治民。化民。誠有分析。可不細思歟。所謂自天子以至庶人。其間泛濫型彊矣。

 

        可以說一個团體。為其团體之長即君被其所使即臣。如一個啇號。經理君也其下臣也只要經理一身作則。言行合度待人如己。未有其下而不盡忠於經理者。此從一個小範圍說起。任何团體皆然。由小推大。方能極言。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也。先由一個小团體之君臣。而推到整個天下之君臣個個小团體。君明臣忠。則大天下之君臣亦然。此何理也。假如大天下君臣。不順天之道。執天之行。安能化小团體之君明臣忠哉。故由個個小团體之景象。則自知大矣。此一貫之理。不可移焉。休謂君只言皇上。臣只言官也一個团體莫非君臣。一個組織莫非君臣世人休執一也

 

其本亂而末治有否矣;其所厚者簿,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字解:本者格至誠正也。末者。修齐治平是也。厚薄皆不得中理。

       節解:乃是根本極大錯誤。厚者何。曰性薄者何。曰情應其厚其所厚薄其所薄為然。故所謂其本亂者。乃格致誠正四步功夫。皆未循序作到而欲实踐修齐治平之舉。誠為難矣。如同灌溉植物。不溉其根。而灑枝葉。則愈灑愈枯。見不自警歟。所以捨本逐末。乃是根本極大錯誤。厚者何。曰性。薄者何。曰情。應其厚其所厚。薄其所薄為然。故道德君子。未有厚者薄待。薄者厚遇也。

 

                                                          總論:

         大学一書。雖曰大人之学究其根源。乃人人之学也。人人各具天賦靈性。婦人孺子至圓明。在聖不增。在凡減。莫非皆然人在幼稚。性本至善曰本然之性。身歲漸長。氣拘物蔽。曰傳染之性。人人各具其性大。惜乎不知覓耳。此所謂大而不知其大。小而反行其小孔子言曾子述。一篇經文。總括意義。無非令人人各覓其大。何為大。曰性何為小。曰情。

 

         如能將我具有之性大。下定决心。用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功夫。時性大復初。則我一杯水之純潔。傾於大海之中。渾然焉分。然而性大者。非一人獨具。天下萬民悉具也。天下有一人未復其本然性大。則我性何足為大。所以大学え道。即令人人学其覓性大え道也。

 

        若覓性大。當学何功須用格致誠正。循序不紊功夫。矢志前進將人相我相。蕩然掃淨。視人猶己。性係同胞也。我性覺。同胞性迷。我心何忍。故並实踐親民渡眾捨己從人。化人人為善之責。躋世界為大同之任人人心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則我臻至善矣

 

       何曰至善將我一杯之潔水。傾於七海之中。渾然不分。此至善也。假杯水有言纖塵之染。則傾海之後。亦顯然有班矣。至善者無極真空也。我之性大与無極合并。則我一身則非我矣。何也。大而無外窮極乾坤。萬物即我也。豈是一肢百骸之軀為我哉。如是則至善無階可升矣。

 

       事從婦人孺子谷皆能之。惟人自棄。何勝浩嘆。故古聖救世。先令世人由格物之功着手。而的上上之乘。芍一日克己。則卽一日聖賢。終身克己。則即終身之聖賢至善者身儲焉。願天下萬民迴光反照耳。其下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乃聖人循循善誘。引人入聖之法也。人能知物有本末。返躬自想。一物能返本。何况人乎。

 

      老子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植物尚能返本。人可不自警歟。人え本末為何。 两層論。先天賦我之性。本源在何。曰 真理也後天生我之身。本源在何。曰父母也。先後两層。大本大源。現已明曉。應當復性返本。歸於真理。盡孝報本。順常父母果如是如植物之返本則誠若天地。恆若日月。安有事而不終姶乎

 

        由此明瞭。先天後天之分。洞澈本然傅染之性。斯近於至善之道矣。聖人深恐天下後世。讀是書誠易。行是書則望洋生嘆耳。故先以物与事作入德之徑。曉先後之殊則不難趨進至善之路。內聖之功具足。則外王如風行迅雷之速。綱領條目。一以貫之。真如矢之不倚耳。

 

康告曰:「克明德。」

     

     字解:康誥周書。見能也。明德本然之性也。

      節解:所謂克明德者。即是盡其明德之能事。明德何能五常之德具焉实踐五常即率性之謂道所謂發於明德。而終於明德也。或問曰。此何理也。  我曰 五常係由明德所發。能盡其五常之能事。則明德為明矣

 

太甲曰:「顧諟天之朋命 。」

       

     字解:太甲商書。顧謂常自在之也。諟猶此也。

        節解:所謂天之明命者。天以空洞靈明之真理。賦於人身曰性。性運週身曰命。然我命由來出於性。性之由來出於理。命与至靜空洞之理天。息息相通也。我之一身如小天地。一身可能融会三極。天之明照我之命。故一念善。天必知。一念惡天必曉。我心如廣播電台。心浪一發。則波波羅羅層層外出。乾坤雖大。傾刻即遍。此我心有所因。而天有所覺也所以道德君子。目神注視。懼心魔之萌動。以保全上天命我之明德。而我亦須修性了命也。

 

        性何修。命何了。修性え法無他。格致誠正。是也。了命之法無他。命富貴借富貴济世。命貧賤固窮以安命也。此所謂顧諟天之命之總意矣。

 

帝典曰:「克明峻德」

       字解:峻書作俊。帝典堯典。虞書峻也。

        節解:能復其峻大之德。以盡大德之能事也。

 

皆自明也。

       字解:見前。

       節解:所謂朋德者。簡言即自性也。欲復其自性。是由己復。由自性之大。推以群性。復其眾生自性之大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字解:湯商朝始君也。盤沐浴之器也。銘名其器。以自警之辭也。

       節解:凡古之聖君。受天明命。承負大任。撥亂拯民者。量先修其自性之功。以解生民倒懸之苦也。故湯之盤銘。非所銘器。乃銘心也。鉻器以身警。銘心以性警故身浴易。而心浴難。心珍則浴性近矣。何謂心浴。將心中貪嗔癡愛。澈二低掃除。心物萌。則心浴潔矣。

 

        心浴則浴性近矣。性浴而後。天理昭著。則即身中之小無極耳。所以欲用此功。身浴在於心浴。日日自新。如江海之水。源流遠長。略無間斷也。苟不自浴其心。自治其性。縱使江海之水。以浴我身。於心性有何益哉。

 

誥曰:「作新民。」康

       字解:如前。

       節解:或曰。民亦有新舊乎。我曰然。何謂新民。何謂舊民。所謂新民者。原性之民也。所謂舊民者。色身之民也。原性之民復初。運於一身。光潤全體。雖色身曰舊。則儼若原性之新矣。欲復原性之良民。其精良之法。前边盡載無容重述矣。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字解:詩大雅文王之篇。邦即國。命即上天之明命。

       節解德無舊萬古常新。如蔚藍之青天。千秋不染其色也。復己明德。以化萬民。雖舊邦亦新。汚瑕明德。雖新基亦舊。凡世间之事無不皆然。心台純潔。湛秋水。雖溫故書。其味亦新心台濃烏。萎靡不振。雖讀新書。其意亦舊事無新舊。而在心台之潔与烏耳。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字解:君子即成德之君子。極者至善之地也。

       節解:所謂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者。列分三等。曰理。曰氣。曰象。或問無極於何處吾曰無極於無。無者真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中妙有也。復問太極極於何點吾曰極於太太者氣天也。如將太下一點。用力推上去。即湛然為天矣。天者一大也。一為數始。萬事萬物之源。

 

       故堯傳舜曰允執厥中四字心法也。舜傳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之心法也。此一伸直。通天澈地。橫貫四方。故伏羲氏仰觀俯察。一畫開天是也。將作一圈則即無極之代稱。圓通靈明。無在無不在也。但此一。仍係有象。或問曰。一歸何處。吾曰歸於無。無極本無一。此圈不過用以代之而已。氣乃一太之天。終有傾陷。歷盡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此天仍復歸無極耳。故曰太極極於太。此之謂也

 

       或問皇極極於何處。吾曰極於皇。皇者何。性主一身。此身法天象地。性主之豈非一身之皇乎聖人復其本然之性。率性中五常之德。实踐於言行。承道统之淵源。使萬民歸大化。天必降之以大任。作萬世師表也故至聖乃皇極之極耳。試將皇字拆開看。白王也換而言之。即無復天之爵封也瑩瑩一白王耳儒教至聖曰素王。然性者亦係潔白如玉一王也。故曰皇矣。

 

       然人皆賦有性皇。不過被心物所蔽矣如格心物。己性復初。昭然宇宙。亦太極之一大。展一化民。使天下士庶。內復聖王。外踐忠孝。各親其親。各長其長。一大之能事畢矣。將一極於真理。歸宿至善。即返本還源耳。人皆聖賢之體。惜乎人弗悟也。是言象之君子。極於氣體。言理之君子。極於虛無。三等君子。即分聖賢愚。各有不同。惟人自造詣焉。

 

詩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字解:詩啇頌玄鳥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

         節解:所謂千里之邦。乃萬民色身之止處也。此係用淺意來論。極其深奥非然。人人各有邦畿。人人各有良民。古人曾以己身法天象地。性者身中良民也。身者性之邦畿也。或問曰。上節將性比皇。此又比民。何其自相予盾也。吾曰非然。皇与民後天之尊卑有別性者先天也先天豈有皇民之別哉。故性曰皇可。亦曰民焉也可。如將我一身之邦畿。

 

        用上格致誠正。循序不紊聖功。次第進行。邦畿大治。原性復初矣。性者一身之君如性攝其權。一身言行則不踰矩也。良民之性止於一身之邦畿。不過臨時止處耳。一身邦畿大治。推己及人。兼善於天下。則身中良民之性仍歸於無極矣。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乎?」

        

    字解:緡詩作綿。詩小雅緡蠻之篇。緡蠻鳥聲。丘隅山角樹木密茂之處。

         節解:此孔聖引詩以誥誡後世也。言緡蠻之黄鳥尚知止於丘隅。况人乎。緡蠻之黃鳥。止於丘隅。乃其止也。人生碌碌一世。營營名利。結果止於墳墓。即為止乎

 

         吾曰非然。人須知其所當止之地當止之地在何。翻覆辯論。外一性。首先復其性。則性中無極現焉繼之用太極一太之功兼善天下。復將一大還於無極咸令一乾坤蒼黎。明己性天。止於無極之處也性之所止則色身殁後性珠圓明。萬古常昭。如孔聖一言而為天下後世法。一行而為天下後世則。不皆同人乎。有何聖凡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本;為人父,王於慈;与國人交,止於信。

       

        字解:於緝之於音烏。詩文王之篇。穆穆深遠悠久之意。於嘆美誶。緝繼續也。熙光明也。

        節解:大哉文王之詩篇也。文王受天大任。為紅陽繼承道脤之大聖。性天磊落教大光明。推廣行遠。新民化眾。故岐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户。湛然蒼天之蔚藍。明以秋水之無物。蓋文王治國。有何奇方歟。吾曰無。人人固有之方耳。不外率性中之五常。以見於外也。故為人君者止於仁。仁何解。仁居東方。其性秉温。此先天好生之德也

 

         為人應於效矣。謙恭忍讓以化眾。立德立言以教民。則仁猶未至極也。此何謂。先天生民曰大德。先天罰民亦曰大德。為人君者先復己性。放大光明。萬民咸慕。各皆自覺其性。雖立法而無犯。縱有越法者。施之以法。正施以德也如是則与天地合為一焉。為人臣止於敬

 

        敬者無不敬也。如曾子所謂十目十手臨淵履薄。戰兢自持。慎其所獨。先敬己心繼敬其性。心性各得我之所敬。則我身之外表。亦即無不敬矣。天無不敬。則即念玆在茲。朝斯夕斯。懼心物於萌動也。盡臣之敬。克君心非。引君以道而後已焉。為人子止於孝。人只為後天父母子。而不知先天。皇母子也。色身之源。父母生也。灵性之源。皇母賦也。

 

         親心養親身。此所謂盡孝於復父母也。凡是一人皆係先天同胞。用以新民渡眾之功。化人人各復己性。挽狂瀾之既倒。躋世界於康樂。此盡孝於先天。皇母也。

為人父止於慈。慈者嚴慈也。教子以道導子以德。真慈也。

 

         任其侈任其奢者。婦人之慈也。天威而不怒。而受威者知懼施德於萬民而不居德。而受德知德。此天地嚴慈也父母者。天地也。生之。養之。教之。導之。啓發子之自動之性。鼓震子之自立之心。而後已焉

 

         信者不欺之謂。試將信字拆開看。乃人言也人与我言。我与人言。其間即含真信夫信者普如土。莫非皆是。莫非皆用也。如土中生物。種甚得甚。毫不欺人。夫人失信。先自欺而後欺人未有先欺人而後自欺也信者天之中地之樞身之心通四端。兼萬善。信之偉用大矣哉。願天下眾生突被塵緣。醒悟迷津速登覺路。覓真信返源。是吾所厚望焉。

 

詩云:「瞻彼其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間慄也;赫兮宣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字解:澳於六反。菉詩作綠。猗叶韻音阿。僩下版反。喧詩作咺   詩作諼並況晚反。間鄭比讀作峻。詩衞風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兴也。斐之貌。切以刀鋸。琢以椎鑿。皆裁物使成形質。磋以鑢鐋。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緒。而益致其精也。瑟嚴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盛大え貌。諠忘也。道言也。学謂講習討論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え功。恂慄戰懼也。威可畏也。儀可象也。

 

         節解:詩衛風淇澳篇上言。瞻彼淇水之隈。形容綠竹美盛之姿態。此何意。竹者空虛也。人亦然。虛能容物。謙則受益。道德学問。皆係由漸而入者。諺曰。泰山不卻拳石。故能成其高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淵深此謂虛中不虛。虛中伏實也

 

         竹有虛心。兼有高志。是以可焚。節不可燬此言虛必始能容物。定心所立志也然後用切磋琢磨之功。循進格致誠正之道。測自知嚴密敬慎矣

 

       何曰嚴密。人身具性。亦具魔。性而魔强。故君子懼內魔之萌生。性外障之鼓动。所以嚴密保持性之圓明。武毅以震內外魔障。戰兢自持也如一時不敬。一時不慎有一線之可乘。則魔由隙而入矣。良可懼哉。嚴密敬慎以持閃也。武毅剛正以震外也

 

       秉天地之至公。養乾坤之浩氣德威兼備磊落君子。萬民奉若父母。威若鬼神。焉有遺忘之理。是以如切磋之功道学也。何謂道学。先修至德以凝至道之学也。如嚴密。敬慎。武毅。剛正。持震內外至道漸凝。則漸造極矣

 

       故欲修至德。必須依照格致誠正。次第自修。以期性天光澤也如至德全。至道凝則人与天一體耳。不怒而民威於鈇。民奉之若神明事之如父母。而我教化遂普。萬民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各復自性。性天空洞。放大光明

 

        此所謂復己性。始能覺群性也。雖是衞人讚美武公。但我所註恐武公不及。乃至聖之行也。人人奉此。聖由凡作。諺曰。聖人皆是凡人作。安有聖人作聖人。信然。

                                     

                                                                             (  轉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