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袁了凡先生略傳】
袁了凡先生,原名黃,享坤儀,江南吳江人。博學多才,精通河圖洛書之理數、星命之學、堪輿之道、律呂音樂、數學算報、水利、兵備無不深具心得,並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訓」即其戒子之文。
明朝隆慶四年為舉人,萬曆十四年中進士,歷任寶坻縣長,兵部職方司主事、軍前参贊,督兵等職。享年七十四歲,明熹宗追贈尚寶司少卿。
【謹告讀者諸君】
自古以來,一般人都被運所控制,而身不由己,只有明理之人,命運約束不了他,正所謂:「賢達之人能安命也。」
「了凡四訓」,世人幾乎都曉得是改造命運的寶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於獲得此書之後,細心閱讀,進而立定志向,力行實踐,以化疾病於無形,掃除窮困的危脅,消除性活的煩惱,達到化凡入聖的境界。
「了凡四訓」,作為修身之銘言,人人可以成聖成賢;同為處世之準則,舉世得以消除矣難与業障,確實是自救救人的最佳途徑。
「了凡四訓」悟解精編,內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訓」的主旨。讀者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觀念不同,而見仁見智的觀點,然其含有「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聖,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鑑。
因此凡在先見之明的人,都不会放過讀此書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有作為之人士,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務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必須細心研讀,此書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
開頭所以先談「立命之學」是為了勉勵世人奮發向上,不要自暴自棄因為人生的氣數,雖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運的好坏,卻隨著此心性之狀態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說開宗明義。
第二篇接著講「改過之法」,是因為一般人,都自認為自已是無過失之人,而不知改過行善,試想不知改過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為人若諸惡仍不改/眾善奉行,則功過相抵,等於沒作。若諸惡不改,只略行數善,則就只見禍不見福。因此說:改過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過之法」。
人若知過能改,但不曉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勞無益,因此第三篇接著談「積善之方」,淋漓盡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難免会像窮小子忽然变成暴發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視一切的驕傲作風,因此末篇以「謙德之效」叮嚀「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人能謙虛為怀,則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救到效果,而達致改造命運的目的。
总而言之,「了凡四訓」雖曰「四訓」,其實是一氣呵成的一篇「立命道理」,確確實實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了凡四訓」,是以文言文流傳民间,內容雖然極适合大眾的需要,非一般平凡的文皮傳教書籍能望其項皆,無奈世事变遷,要現代人以「科學的觀念、普通的程度,加上忙碌生活,」去閱讀實在不容易,因此筆者不端淺陋,謹憑寸心,將了凡四訓,語解精編,詳加白話解說,並增加「附錄」六題,以掃除一般人,日常生活環境所常碰到的疑難,帮肋現代的年輕人,建之正常的人生觀,以免徬徨無依,誤入岐途。
本書也是筆者繼一席話叢書,第O輯號外「無形的秘密」一書所撰的連續集。在「無形的秘密」中,筆者概略的指出,關係人生吉凶禍福關鍵动力﹔而修則畫龍点睛明確的指出,如何「取吉避凶,移禍得福」,改造人生命運的方法。
讀者諸君若能細心閱讀,融会貫通,則人生困惑可解,進一步力行實踐,則創造全吉無凶的人生,也就指日可待。
筆者才疏學淺,若有詞不達意或畫蛇添足之處,尚請讀者諸君,賢達智士,不吝指教,感恩不盡。
【立命之學】
【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認為﹕學習医術可以養生活己,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學成後一技在手,也可完成父母的心願。因此我聽從了母親的意思,放棄了考試作官的念頭,而改學医術。
有一天、在慈雲寺遇到了一位道貌岸然,酷若神仙的老人,他告訴我說﹕「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是秀才,為什么不讀書呢?」我只好告訴他原因,並請教老人姓名与府居。老人說:「姓孔,雲南人。得有「邵子皇極經世」正傳,命該傳你。」於是我就接孔老人回到家里暫住,並將情形告訴了母親。母親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並屢次試驗老人的命學理數,竟然無論巨細都非常靈驗準確,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話,開始讀書,準備考秀才。
孔老人便為我起數算命說﹕「縣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二名,提學考試得第九名。到了次年,三處考試真的都考取了,而錄取的名次也確實都符合老人的預言。因此我就再讓其為我卜占終身之吉凶禍福。
孔老人算定的結果,說我某年会考上了第幾名,某年補上廩生缺,某年當貢,而後某年入選四川知縣,在任三年半即離職歸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寿終正寢而無子。從此以後,凡碰到了考試,名次先後都不出孔老人的預言所料。
孔老人還算定,我命中註定須領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廩生米,才能升為貢生,但當我領到七十斗之時,上司即為我呈文補貢,因此我就怀疑孔老預言的準確性,沒想到結果還是駁回補貢的呈文。直到丁卯年,上司發現考場我出題的預備卷,得很好,不忍埋沒人才,就吩咐縣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補貢職,計算聽頜之廩(音凜)生米糧又確實是九十一石五斗。
從此我更相信﹕「升官發財、遲速有時、富貴在天,生死有命。」的命運數理!對人生從此心灰意冷,淡然無求了。
2【命由己作‧相由心生】
後來入燕京服務一年,終日靜坐,包懶於讀書求進。回南京後有一天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二人對座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覺。雲谷就問我說:「凡人所以不能成聖成賢,都因為被雜念及慾望纏,你靜坐三天,不起雜念,不胡思亂想,必原因?」我說﹕「被孔老人算定了,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妄想也沒有用!」
雲谷說﹕「人若不能達無心、明心之境,難免会被陰陽氣運所控制,若被陰陽氣運所控制,當然就有定數,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數,極善之人命運約束不了他,極惡之人命運也約束不了他。二十年來,你被命運所控制,动彈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個,我還以為你是聖賢豪傑呢!」說完雲谷哈哈大笑!
我問如說:「一個人的命運,能改变得了嗎?」
雲谷說:「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佛教經典里頭也說過,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寿得長寿,都不是亂講的,說謊釋迦的大戒,聖賢豈会騙人?」
我說:「孟子提過,求起來能夠得到,必需自己作得到的事﹔道德仁義能夠力行自求,功名富貴須待他人賞賜,如可求得到?」
雲谷說:「孟子的話並沒有錯,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禪師曾經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為人若不知反躬內省,從心而求,而只好高騖遠,祈求身外的名利,則就算用盡心機‧也是雙頭皆空。」
雲谷又問﹕「孔老人到底算你一身命運如何?」我從實詳述了過往經歷。雲谷說:「你認為自己應該得功名?應該有兒子嗎?」我想了很久才說﹕「官場中的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輕薄,又未能積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煩重,度量狹窄」縱情任性,經言妄談,自尊自大----這些即是無福之相,怎么當得了官!」不
俗語說「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我好潔成癖,形同孤寡相,是無子一因。脾氣暴躁,缺乏養育萬物之和氣。是無子二因。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潔身自好,不能捨已為人,是無子的三因。其他還有多話耗氣,好酒損精,好徹夜去坐不知養護元氣等----都是無子之因。」
雲谷說:「照你這样講、世間不應得到的事還多得很呢,豈僅功名与子嗣之事。世界上的人是享千、百金財富,或者應該餓死,是取決於各人心性所造成,天只不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而已,並未加絲毫力量,就像人体的輕重,是决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厚此薄彼,是一样的道理。
傳宗接代事也样,但憑各人積德之厚薄,有百世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孫可傳,十世功德者怭有十世子孫以護,那些絕嗣者,必是毫無功德之人。
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禍福的關鍵,則將不發科甲与沒有兒子的原因,盡量改掉,化吝嗇成施捨,偏激為和平,虛偽成虔誠,浮躁改成沈著,驕傲改成成謙虛、懶散改為勤奮、殘忍化為仁慈、刻薄改為寬容,盡量積德,盡量自愛,珍惜自己,別糟蹋自己,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獲得仁義道德的新身體。
血肉物質之身,假若必受生滅氣運的影响,則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獲福。古有名言﹕「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經也提過:人若能了悟立命道,順天之理,自然就能得厚福。
孔老人算你當不了大官沒有兒子,是天作之孽還可避免,只要你廣積陰德,多作善事,則自己造的福,那有不應驗的道理?易經一書,專談趨吉避凶的道理若說命運不能復,則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經坤卦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及子孫,你相信嗎?」
從始我猛然頓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領受教,而將往日之過失,在佛前盡情表白懺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養育之恩德。
雲谷禪師並指點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記在功過簿上,如有過失,則須功過相抵。並教導我念「準提咒」,以期有所應驗。
他又說﹕「符籙家說過:「不会畫符鬼神笑。」畫符跟唸咒有異曲周工之妙。畫符時、必須心不动意念,靜下心一塵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清空之刻。開筆一点叫混沌開基,由此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心無雜念則此符必靈。為人处世,祈禱天地,改造命運的道理也一样,須時刻处在此無思無慮的狀態中,則人心即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
孟子立命之學也說過﹕「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般人都認為夭与寿,是二種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為何說是一样呢?
試想,人若能心处於不動慾念之境,隨遇而安,善盡生之職責,命必然過得踏實'那里還有啥夭与寿之分別呢?進一步而言豐歉、貧富、窮通、貴賤----也都只是在心存慾念之後才有分別,正因為世人心在妄念,不敢面對現實,不能以靜心处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嚴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禍福、毁譽是非、窮通貴賤,也就困擾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靈,永無寧日。
人若能修身養性,去惡向善,安於順逆現實,時刻处於不动絲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鏡、似無」的境界,則離「反本還原,歸根復命,」的境界不遠了,這样一切罪惡過失自然也就無蹤無影,命運自然歸於稱心如意,全吉無凶之境,這才是真正利利己,有价值的行為。
還未達到此「無心」之境的人穴要時時刻刻時唸「準提能」唸到滾瓜爛熟,有持無時修似有持,建持咒之念頭自己都沒有感覺,類似畫符之時,空靈難善之境則道必可得,心靈而福至矣。
從此我就把外號「學海」改為「了凡」,以紀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音科)臼。
【5‧賢達之人能安命】
至此以後,終日小心行事,便覺心安理得与前不同。往前放蕩憂郁六神無主的狀態,到此变成了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的景象,既使处於暗室之中,也都可以不獲罪於天而加警惕。碰到了有人駡我毁我,也都能淡然处之,不与計較。
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試,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各,卻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預言開始失靈了。到了秋期舉人考試,也出乎孔老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然而冷靜檢討,還是感覺修養很勉強,譬如行善而不徹底,救而心存疑慮,或身行善而口不擇言,或平時操持守即,而醉後放蕩不拘,將功抵過形同虛度,因此己巳年發願,到了己卯年,歷時十多年,才行畢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鄉,即到佛堂還願。再發求子之願,許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贖此生之過。至辛巳年(僅經過一年),就生了一個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筆記於書,內人因為不識字,每行一善就在日歷上劃一圓圈,譬如捨物品救济窮人,助人急難、放生等,有時一天里就作了十幾件善事,這样繼續行善積德,只有二年的時间,三千善事就圓滿達成,即刻到佛堂還願,並再求中進士之願,並許下再行一萬件善事之願。
經過了三年,我就考中了進士,當了寶坻知縣,從此就備置筆記本於案上,名曰「治心篇」,交待門人,凡所行善事,務必登祿,晚上則設香案於庭院,禱告天地。內人見所行善事不多,經常耽心的說﹕「以前在家鄉至助行善,三千之數很快完成,現居衙門中無善可行,何日才能達成一萬善事之願,完成功果呢?」
有一天夜里,就夢見了神靈前來指点說﹕「只要下令减收百姓粮租,一事可抵萬,功果可完。」
原來寶坻縣的田租甚高,每畝繳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稅,我即刻計划减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里总是怀疑,是否得是以一抵萬的善行。剛好有位禪師自五台山來,我就將夢里的事向他請教,他說﹕「只要真誠為善,切實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萬,何况全縣減租,萬民受福,當然一善足可抵萬。」
於是我就情献薪金/拜託禪師回山時,代辦請一萬僧人吃飯之事,以表誠心還願回向。孔老人算我五十三歲必死,戒並未為此事所禱,或发願添寿之事,而那一年也平安無事的渡過,至今我已六十九歲了。
書經上說﹕「天難諶、命靡常。」又說﹕「惟命不於常。」是很有道理的。所理天命之說,其實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命運更可能不变。從此我深知﹕「凡是說人生禍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說禍福憑心定,賢達能安命者,必是聖賢豪傑。」
【6謙謙君子福可得】
总之,人的命運雖然不可知,但只要運逢顯達時,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順利的境遇,也當作拂逆一样謹慎;碰到富足的時候,也要像貧窮一样的節儉;就是得到別人的拥護愛戴,也可趾高氣揚;如果家世望眾,也不可以自鳴得意;学問高深,也應礼賢下士,不恥下問。如此行持,克己復礼,則德可進,道可得。
時時維護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月彌補父母之罪愆過失。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不謀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務必嚴格規律。務必日日反省,時改過,若一日安於現狀,自認自己沒有過失缺点,自以為己是十全十美之人,則不進就是退。天下聰明代人所在皆是,所以会有道德不修,事業不发達者,都是為了因循苟且,貪圖安逸而耽誤了一生。
雲谷禪師所說的立命之論,確是至理名善,為人應該經常頌讀,並勤力恭行,才不会枉度一生。荒廢時日。
改過之法
【1。改過三要素】
舂秋時代,有許多大夫,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推測其人的吉凶禍福,並且非常的準確,這種事在左傳,國語諸書里,都有許多記載。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吉凶徵兆,發源於人的內心,而表現於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穩重之人,大都獲福。相呈刻薄,行為輕佻者,大都近禍。絕對沒有所謂吉凶未定,渺不可測的道理。
一個人心性的善意。必与天心感應。福之將至,可從其人寧靜的心境,安祥的態度判斷出來。禍之將臨,也能從其人乖戾的行為發現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禍,可以先不論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過,自然就能向善。談到改過,「知恥近勇」是第一要素。
試想,古之聖賢跟我們同样是人,何以他們能流芳千古,而我們卻沒沒無聞,,甚至於声敗名裂呢?人若只貪戀声名利,縱情恣意,背著別人作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自以為他人見不到,而自鳴得意,則將漸漸变成衣冠禽獸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沒有比這種行為發更可恥,更慚愧了!
孟子也說過,知恥給人的影响太大了。能作到知恥則就是賢聖,不知羞恥為何物,必是禽獸無疑。改過的關鍵就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異於禽獸,也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
改過的第二十要素,要有「敬畏心」。天地鬼神是欺騙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點點過失,天地鬼神也知道的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過錯,天必降給大的災難,犯的若是小過錯,則会損及現世之福報。
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個人就是生活在隱蔽的暗室里,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蓋的週密,作得很巧妙,也無法掩飾善惡心思所產生的意念,「意念」就彷彿像一道「波率」'而鬼神哈似無形的導体,這也是鬼神無所不在,人必須要有敬畏心的原因。。
修要一息尚存,滔天下的大罪大惡,都有悔改的機会。古時有人一生作惡,臨終前懊悔覺悟,發一善願而得善終者,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惡也,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灯來照到盡去千年黑暗一般。
因此說﹕「過失不拘大小,以能改為要。」人生無常,肉体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靈魂想改過也能,有人從此遺臭萬年,使得孝子賢孫想洗也洗不掉。有人從此沉淪地獄,永受折磨,就是仙佛菩薩也引渡不了。超拔之事但憑自身已意,一但無常身逝,何日重生為人?清夜深思怎能不怕?
改過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氣与决心」。
人所以不能改過,只因為循苟且誤了大事,若能發奮圖強,當機立斷,碰到小過就像竹刺傷肉一般,速与拔除,犯上了大過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与斷指,不猶豫不等待,則如易經所言:「風雷增益」之象,風起雷動乾脆到落,則改過遷善必可成功。人若能俱備上述「改過三要」,知過能改就像春日逢冰,必能消失瓦解。
【2改過三階段】
一般人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三個階段,作法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前日暴怒,今日靜心反省。這是從事上改的方法。這種只在行動上勉強壓制的方法,很難達到改過之法。
此較理想的改過方法,應該從理上改。譬如想改殺生之過,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殺他養己怎能心安?再加上以水深火熱鍋鼎之苦,必痛徹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氣之運化,而不在物名之希罕珍貴,就算山珍海味,吃過了也不一定能滋養身体,蔬菜榮品盡可充飢果腹,何必把自已的肚子當成化屍場!折損自己的福份?再想血肉之類必存靈性,与人同体,未能修養大德,使之像親近小孩那样的親我敬我,已属慚愧,怎可再殘害生靈,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則必見物憐惜,下不了手,而達到改去殺生之習。
想改样暴躁的坏脾氣也一样,就像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其長也各有其短,沒有十全十美的,因此應該互相体諒牽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擾,對我們也沒啥損傷,有何可怒可氣的。。再說天下也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更沒怨天尤人之修養法,怎么可以只要求別人,而不要求自已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稱心如意,是自已德行未修,涵養不夠,必須再求反省,如此一來毀謗也会如舉火燒空,必將自消自滅。若聽到毁謗就動怒,想盡辦法加以辯論維護,正是作繭自縛。自取其辱的作法。
总之,殺生發怒都是有害無益的事,其他尚有種種過失,都可依此類推,細細思考,道理若能明白,過錯就不會再產生。一般而言,人的過失雖然有好幾百種但歸根究底,都是從心所起,若能心不動念,無私無慾,就不必逐样檢討名、利、色、貨諸過失雖,只要一心向善,正氣所鍾,邪念自然一塵不染,就像太陽當空,鬼魅盡消一般,這就是所謂「本立道生」之理。也是最正確的「心上改」之法。
因為過從心生,也當從心上修改、如斬毒樹先斷其根,則必枝葉盡落,就不必枝枝去剪,葉葉去摘。
心上改法,即在治心,妄念一动即覺查,並加以克制則過不生,是最好的方法。若作不到這種高深的境界,則只好明理以改過。再辦不到,就只好隨事而禁。能治心並明理兼禁過,是再好不過的事。若只懂禁過,不明道理,不知治心是笨拙的改過方法。因此發願改過行善,最好能有親朋提醒督促,或請神鬼為鑑,一心懺悔,晝夜不得鬆弛,經過一段時日必有效驗。弄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曠神怡,智慧頓開,或处雜亂環境而不动心亂性,或見仇人而不怒反喜,或夢見吐出黑色的東西,或夢见聖賢提拔引接,或夢飛步太虛,以及種種罕見之勝跡妙景,這就表示消過滅罪,行而有徵之象。但不可因此心滿意足,自鳴得意,不再求進步。
吾輩凡夫俗子,過失較蝟魚身上之刺一般還多,若冷靜思考,還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必定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無事煩惱,见到正人君子,則願出慚愧沮喪之狀態,聽到了真理大道不高興,有時施恩反招懀怨,或夢見一些顛倒倒的惡夢,甚至於經常發嘮叨等------上列種種都是自作孽之相,為人若有了上述情况應該即刻发奮圖強,改過向善以免自誤。
積善之方
【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古時有一婦人顏氏,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不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其子孫必然会出人頭地。孔子也稱讚舜之大孝說﹕「舜必能流芳千古,子孫兴旺。」上述之論,確是言之有理。再證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楊榮,真祖上世代擺渡為生,每當暴雨成災,冲毀民居時,总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隻总是相争撈取貨物,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為要貨物概不取,鄉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祖積有陰德,子孫當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築祖墳。」於是就依言作今所說「白兔墳」。後來生了楊榮,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並得皇上加封祖父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
【2、惻隱之心人皆有】
鄞(音銀)縣人楊自懲,起初當縣吏,心地忠厚為人公正,有一次縣長处罰一犯人,打得血流滿面,而猶不息怒,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請縣長息怒寬恕。縣長說﹕「此人犯法反常理,怎叫人不怒。」他叩頭說﹕「為政失道,百姓渙散已久,他們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好了,這種事破了案都不能高興,怎可發怒呢?縣長因此才息怒。
自懲家境貧窮,又廉潔自持、從不救受別人財物,碰到了犯人缺粮時,也即盡力救济,即使自己挨餓也再所不惜,至誠持善從不間斷。後來生有二子,長子名守陳,次子名守趾,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也作到刑部侍郎,次孫也作到四川廉憲,都是出了名的官職)真後裔也都興旺不衰,官運亨通。
【3、上天有好生之德】
明朝英宗時期,福建猖亂,百姓從賊者很多,朝廷派佈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党,謝恐濫殺無辜,因此先設法取得賊党名冊,凡沒有参加匪党組织的人,即暗給而白布和小旗,教他們官兵進城時插旗於門首,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因而救萬人性命。後來謝之子孫有中狀元、當宰相、中探花等----滿門得享富貴。
又夏門有姓林人士,母穎樂善好施常作饅頭供應窮人,凡索取者都照數施捨,有道人,每次索取六七個,三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母親也照給不誤,而從未表現出不高興样子,道人知其誠心救人,就對他說﹕「我吃你的饅頭三年,無以為報。特地前來告訴你,屋後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墳,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
後依言點葬,初九世即有九人登神,世代從此不斷出貴,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的譬喻。
還有馮琢菴太史之父,冬天清晨到學堂時,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倒在理地中已快凍僵,就即刻脫下自己的皮袍,給他穿上,並扶起回家救治。當晚就在夢中得到神靈的指点說﹕「你救人一命,出於至誠吾派宋朝名將韓琦作你的兒子。」而生下了琢菴,就取外號為琦,以作紀念。
【4、心地光明神鬼欽】
台州應尚書,壯年時住山中讀書,夜间常聽到有鬼怪作祟叫鬧,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聽到鬼談話說:「某婦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見歸來,他翁姑以為兒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会來自縊,我從此有人代替,可以轉世投生了。」
應尚書聽到了此語,就即刻賣掉了田地,得銀四両,並假造了張其夫的書信,一併尋到他家。她母親發現了筆跡不同,有點怀疑,但繼之一想﹕「書信就算假,銀子总沒有平白送人道理吧?我想孩子定平安無事才對。」因此也就不再逼他媳婦改嫁。後來她的夫婿总算回來團圓。
應尚書後來又听到鬼說:「本來有人來代替,卻被而位秀被坏了此事。」另鬼說﹕「那你就找他算帳啊!」鬼說:「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為將來陰間尚書,吾怎么能害得了他。」應公從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積德甚多,碰到了飢荒時,必捐献粮食救災。遇到了旁人有急難,都盡力給予協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來順受,反躬自省,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孫為官享通者,比比皆是。
還有常熟縣人徐鳳竹,其父頗為富有,凡是碰到了飢荒,总是捐献粮食以賬災救貧,有一次就聽到了鬼唱歌說﹕「千不騙,萬不騙,徐家秀才作到了舉人郎。」連續幾天唱個不停。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父親因此也就更努力積德行善,從不地怠,舉凡修桥補路,照顧過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眾之事,無不盡心盡力。
後來又聽到鬼神唱歌說:「千不騙,萬不騙,徐家舉人直作到都堂。」後來徐鳳竹果然作到了两浙巡撫。
【5、平冤減刑合天心】
嘉興屠康僖,初為刑部主事,常往獄中探查案情,遇有無辜枉獄之人,即簽報案給主審官,待開庭時,主審官依此案情審問,無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無罪釋做者有十幾人。一時百姓都說尚書廉明公正,而屠公卻從不居功。
屠公又再上書陳情曰﹕「轄治之下,四海之廣,百姓眾多,必有許多枉獄之民,應該每五年派一減刑官,詳加調查以平枉獄。」皇上準其所奏,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員。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见了神靈指点說﹕「你命中本應無子,今減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賜你三子,並都享高官厚祿。」過了不久夫人就怀孕了,後來接續生了三個兒子,名叫應塤、應坤、應埈,即是當了大官。
【6、敬神護法世代昌】
嘉興人包憑,他的父親是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一個,入贅平湖喜氏為婿,雖然博学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有一天到太湖附近遊覽,行至一村中,見一寺院被漏,觀音佛像被雨淋濕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両銀子,給主持人作為修築廟宇之用,僧人說﹕「工事太大,所費鉅,恐怕難予完成你交待的心願。」於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旅,貴重值錢的衣物,交予僧人,雖經隨行僕人再三勸阻,他還是誠情意的捐出,並說﹕重佛像不被損坏,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係!」僧人說﹕「施捨錢財衣物並非難事,但你虔誠心意,確實難得。」寺院修好之後,有一天他又來遊此寺,夜宿寺中,即夢見護法神來道謝說﹕「你子當享世代俸祿。」後他的子孫,汴与聖芳,都真的作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吏的時候,有無辜重犯為了求生,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代為洗雪冤情,我們沒有什么可以報答,明天你請他到鄉下,詳述案情細節,並親身侍奉他,他若肯接納,則我就可能平反獲釋。」他的妻子流著眼關答應了。
隔天,支先生到他家里,她即親切招呼,並告訴他丈夫的意思,願意過給他作女婢。支先性斷然拒絕,只答應她轉呈案情,盡力而為。後來案情大白,犯者無罪獲釋,登門道謝說:「先生大德,世所罕見,吾有小女,就送來當丫頭,帮忙料理家务,此礼可通還請笑納。」支先生只好按規矩收納。
後來的兒子支立,廿歲就登科,官至翰林,孫支高以及子孫也都官運亨通,以上各段所述,雖然情節,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实例。
【7、為善不興為惡昌盛】
積善之事群細來說,有真善假善,有端正善与歪曲善,有陰善有陽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滿善,有小大之善,難易之善等之分別,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不然為善不明理,往往就会產生自認為行善,而其實是造孽的行為,而枉費苦心。
譬如一般人常說﹕「某人行善而子孫不興,某人為惡而家門卻冒盛。」而誤解俗語所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無稽之談。其實這都是一般人不明事理,顛倒是非善惡準則的錯誤觀念所造成。不可之為善惡報應是騙人的說法。
【8、因有真善与假善】
就以真善与假善來說,打人罵人,貪財妄取,一般都認為是惡﹔敬人礼人,廉潔有守,一般人都認為是善;其實這些行為,都不一定就是惡或者善。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他行為的动機与目的,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惡?
正確來說,有益於人群,則打人罵人皆算善。若為了自已私利,則尊敬別人,礼讓別人也算惡。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為善是真善,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
【9、端正歪曲有分別】
那么什么是端正善之善,与歪曲之善呢?
一般人都認為謹慎,隨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聖人卻認為敢作敢當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為謹慎軟弱沒有個性之人,雖然全鄉人都說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卻是隨波逐浪,沒有志氣,沒有道德精神,沒有道義勇氣之人。依此類推衡量,則社会上荒謬顛倒的的現象,還有很多。
总之,天地神鬼對於善惡的觀念,都与聖人的觀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說﹕若想積德行善,决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須從內心深处潛移默化,一心只為济世,不為媚世,純為愛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絲媚世之心,一点憤事玩世之心,則就是應偽歪曲之善。
【10、陰德陽善又不同】
善又有陽善与陰德之分。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就是陰德。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福報。陰德天必賜以厚福。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在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積逆之事也特別多。
因此勸人﹕「勿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讚。」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俗眼所看為惡昌盛之說,值得探討。总之陽善与陰德,就只差別於明暗之分罷了。
【11、是善非善論影响】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說呢?舉例來講,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賞金,作為獎勵。
孔子的学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駡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何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怎么可以只為了自己的高興,為了博得虛荣,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富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样創下了惡例,則大家認為贖人接受償金是丟臉事,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慢慢消失了!」
還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了起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了。」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会釀成風氣。以上二例,以一般的觀念說,子貢不領償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中、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与眾不同。
因此說,凡人行事,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必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响。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舉此所可以旁通,例如﹕不應寬貸過份稱讚別人而迷人神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而這些正是一般凡眼俗見所言「好心被雷親」的原因。
【12、偏善正善看結果】
至於善有偏正善,又當何講法?舉例說﹕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個鄉民醉後前去駡他一頓,呂公不為所動,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較。過年,此人愈变愈坏,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呂公才後悔說﹕「當初若稍為跟他計較,送官懲罰,小懲足以為戒,也許今日不会促成此種大惡,都是吾當初心過於忠厚,怕被人誤為仗勢欺人,以致害了他!」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
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再:某地有次飢荒了,暴民白天然到处搶粮,有其富家告之於官府,官府一概不理,於是暴民愈為做肆,变本加厲,逼不得已,只好和自懲治暴徒,鄉里才為之平靜,而免大亂。
因此說,人人皆知善是正,惡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則是偏。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則是正,這是為人处世應有的認識。
【13、半善滿善憑一心】
還有半善滿善作何解?易經有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就像把東西句存進容器一样,勤積之則滿,懈怠積則不滿。以前有一女人,到廟里燒香,想佈施卻家境困難,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錢捐献,但廟里主持高僧還是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
後來此女貴為宮女,帶了數千金來廟佈施,寶持僧卻只派了徒弟代辦而已,因此她就開口問道﹕「我以前只捎二文,你就就自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為何不樂意服務?」高僧說﹕「以前佈施雖小,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於報答。今日佈物雖多,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以此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滿善。」
還有以前神仙鍾離太祖師,傳授呂洞賓點鐵成金之術,以利行善济世,呂祖問說﹕「這種金会否還原?」鍾答:「五百年後,終究還要復原為鐵。」呂祖說﹕「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這種法術我不想學。」鍾說﹕「修仙学道要先積滿三千功德,就憑你這句話,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可以學仙了。」
因此說,為善必須发乎真誠自然,事後不牢記在心里,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若怀有企圖行善,施恩望報,就是終生行持,還只半善。
又如以錢財救济別人家能做到布施金錢,而心里沒有感覺,布施其人,布施了錢財,而像沒有錢財布施出的心,三輪皆空,一心清淨之境,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報,指財物而心痛,則就是黄舍萬両也只半善而已。
【14、大小難易看动機】
再論善有大小,有難有易之理:古時有位叫衛仲達的人修職朝廷為官,有一次精神解離,被攝入陰間,閻王命人呈現善、惡記錄簿給仲達看,他發現惡錄簿攤滿庭院,而善錄簿卻只幾張而已。閻王又命人取秤來秤大疊之惡錄簿,卻幾只几張的善錄簿輕。
仲達好奇的間﹕「我才廿多歲,那來如此多的惡錄?」閻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又問﹕「善錄何以会比惡錄重呢?」閻王答﹕「朝廷常興大工,修三山石桥時,你上書的奏章稿文。」仲達說﹕「我雖上書朝廷並未採納,何以有此份量?」閻王答說:「朝廷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若被採納,則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達萬民,則善雖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雖多也小。至於難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已一样,必須從很難克服的地方先克服,則的過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書得的薪水,代繳他人的罰款,使人夫婦團圓。又可南張翁,以十年省吃儉同的儲蓄,代別人償還債務,而救活他人妻女。又鎮江斬翁,雖年老無子,也不忍娶幼女為妻。
上述頃襄相肋,体諒別人,為別人著想之善舉,都是作別人所不願作,忍別人所不能忍,難能可貴之善,這種難為之善,才最可貴,而天降之福也必豐厚。
無錢無勢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較困難,但若能盡力而為,在困難之中行善,其值也更為可貴,獲福也大。有錢有勢之人,行善積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為,即為自暴白棄,正如俗語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15、行善妙方有+味】
行善的道理跟原則,上面已經說得很詳細,下面來談隨緣济眾,行善積德的方法。(一)与人為善‧(二)敬愛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捨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一、何謂与人為善?先帝舜年輕的時侯,在山東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輕力壯者争相佔取,而老弱漁人,反被排斥於急流淺滩之处,而實感傷心,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而稱讚並道謝。如此相处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礼讓風氣。
試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語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潜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因此說,為人應盡量不拿自己的長处,去彰顯別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現自已的善心而量示別人的惡意。千萬不要以為自已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
應該盡量謙虛处世,见人有過,盡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会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会。总之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与人為善。
(二)何謂敬愛存心?
就一般人物為來看,君子与小人實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能留意一個人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因此說﹕「君子所異於小人,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曾提到﹕「人所以異於禽獸幾稀?」
俗語說:「一样米養百種人。」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体都是同胞,誰都應該互相教重,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教業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
(三)何謂成人之美?一般來說。社会上持善之人較少,迷糊較多,而一般人又有坦護自己,排擠異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於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得,有破斧沉舟的勇氣决心,否則也很難立足。加上有意行善的賢達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不善於粉飾自已,以博取虛荣,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
因此說,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以宏揚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拋棄丟擲,就同互礫,若懂得加以琢磨,則就是寶貝。因此,凡发現有人行善,真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四)何謂助人為善?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动盪,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因此与人相处,須時時提醒告戒他人,以解開迷惑。
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書。」為人若能臨機應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則就像解人煩惱,醒人惡夢一样,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
(五)何謂救人危急?人生在世,難免有失敗与不幸的遭遇,當碰到剔人遭到禍窖之時,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样,盡力給予協助,譬如說話安慰,或發洩他的冤屈,或給予其地方式的接济都可以。古人說﹕「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貴。」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六)何謂興建大利?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譬如開渠導水,修築堤防,修建桥樑、救济貧困----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算興建大利。
(七)何謂施財作福?佛門萬種行持,以佈施為第一,施就是捨,賢明之人,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都可施捨,而不掛意。
一般人當然難做到這種境界,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為莫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物財做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精,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難,則將大助於修善行持。雖然初期会感到勉強,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心曠神怡而消除其他過失。
(八)何謂護持正法?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萬物萬世的指標,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難以脫離凡塵三界,難予維護蒼生,救渡眾生。
因此凡是見到佛堂,神廟或經書典錯皆應教重並加愛護整理,至於宏揚正法,報佛想更要認真去做。
(九)何謂敬重尊長?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長官上輩凡是年高德重、長輩、上官都要敬重。奉的父母應柔聲下氣,必恭必敬。服務社会國家,也不可為天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有刑於犯人時,不可作威作福。這些都是最關係陰德的,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綿延昌盛的,這是敬重尊長的道理。
(十)何謂愛惜物命?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点灯。」當然一般人很難做到此種境界,這只是提醒我們,必須維護人所俱的「有惻隱之心」。孟子所以說﹕「君子遠庖廚。」也是為了養成人人皆有惻隱之心。因為人生在世,求仁者盡在此心,積德者也憑此心。
因此說,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當做到「自養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養,以培養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再說,古人煮繭以求絲织衣,今人種田除虫以養人,衣食之源,样样动人惻隱之心。因此為人一生若不知愛惜物命,珍惜勤儉,就跟造了殺生孽的過失一样,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更是常見,都應當隨時防範,盡量避免。
总之積善之方太多太多,難予一一例舉暢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的。
謙德之效
【謙受益滿招損】
易經說﹕「上天對於驕做自滿的萬事萬物,总是虧損他,以帮助謙虛之事物。地的道理也一样,高处之山水,总要往下流,以添補低陷的地方。鬼神對於驕傲自滿的总要折損他,而庇護謙虛之人,人心也一样,驕傲自滿者,必為人所憎恨,惟有謙虛之人,才受人敬重。」
易經一書,掛著六十四條大原則,分述三百八十四條小道理,戒慎警惕之詞佔三分之二,只有謙卦之六條道理,全部是讚頌之詞,難怪俗語常說﹕「謙受益,滿招損。」試看清寒之士,將發達成名之前,必都有一段謙容可掬之時光。
【恭敬溫馴、虛怀若谷】
辛未年有同鄉十多人,上京赴考,其中以丁賓的年紀最小,但卻也最謙虛。我告訴朋友說﹕「此人今年必中考。」朋友說:「何以是得。」我說﹕「惟有謙虛者必獲福。看他們一班人之中,只有他信實厚重,沒有輕浮的样子﹔也只有他受辱而能忍耐,聽到了毁謗而不辯﹔人的修養到了此種地步,天地鬼神都將保佑他,那有不发不中的道理。」到了發榜時,果然被料中。
還有浙江秀才憑開,山東冠縣趙光遠,以及夏建所---等人,都於連考不中之後,教初豐驕傲自負的坏牌氣,而变成謙謙君子,然後考中的例子。
【慧眼一看,一其福自至】
因為上天若擬賞賜其人,未发福之前,必先打開他的智慧,慧根一開,則虛華自實,淫威自斂,其福自至。江陰有張晨嚴,其人博学多才,頗有盛名,甲午年参加考試,結果名落孫山,惱羞成怒,竟然大篤考官有眼無珠,當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張君卻又牽怒此人‧
道人就開口說﹕「必是你的文章不好吧!」張盛怒說﹕「你又沒见我的文章,怎知買好?」道人說﹕「聽人家說,寫文章必煩心平氣和,現在看你破口大罵的样子,心極不平,氣極不和,怎么可能寫出工巧的文章呢?」張君不知不覺就屈服轉而請教道人。
道人說:「考試也靠命運,命不該中,花再多時間也無用处,必經改变自己。」張問﹕「既然是命,又將如何改变?」道人說:「造命在天,立命在人,本立而後道生。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則人生沒有什么求不到的事。」張問:「我是貧窮之人如何行善積德?」
道人說:「善事積德,都由心造,常在善心待人接物為功德無量。譬如謙虛的修養風度,並不同花錢,你為何不反省,責備自己不夠程度,不夠謙虛,而只責怪考官呢?」
張君從此猛然醒悟,即刻日日行善,時時積德,到了丁酉年,有一次夢見了自已走到一棟高樓里,撿到了一本開榜的名錄,但榜上卻有許多擦掉的空格,他好奇的問身边的人說﹕「這是什么名冊?」旁人答:「是今科錄取的名冊啊!」又問﹕「為何刷掉了那么多人呢?」旁人答:「陰間三年就校正一次,積德与無惡之人,才能榜上留名,空白处被擦掉之人,都是本來榜上有名,因為剛做了刻薄的惡行,而被刷掉的。」又說:「你三年來謹慎修身,可能会補得此缺,應該自愛。」此年張君果然考取子第一○五名。
由此看來,俗語說﹕「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寸有神明。是有原因的。
【造化惟心,成敗在己】
人生在世,吉凶禍福,如何趨避,確是系於一念,人若能緊守一念之善,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謙虛的抑制自己,則天地鬼神必能時時照顧維護,以蔭我人福祉。人若自驕自滿,持才傲物,持強逞能,但沒有光明的前途,也成不了大器,就是有小小的福氣,也享受不了的。
因此有智慧的人,明理的人,絕對不会自毀前程,自拒其福才對,何況也只有謙虛之人,才能容納別人的教導,也才有人願意給他福慧,而受益無窮,這是一般人為了生活所應俱備的觀念。
【修身立命、貴須有恆】
佛家有言﹕「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人能立志,像樹立根,立定志向須念念不之謙虛,处处与人方便,自然就能感动天地。因為造化惟心,成敗在己。
孟子也說過﹕人若能擴充自已的德性,將各人祈求功名富貴的希望,推及於眾人,与人共享,与人同樂,則人生自必無憂無慮,和平安祥。
可惜一般人為人处世,追求功名富貴,都只是一時高興,一廂情願而已,興之所至則行,意興闌珊則止,缺乏恆心,缺之眼光。因此說:凡人修身之命,必須有恆,立定志日,廣積陰德,加被十方,則命運也就拘束不了人。
【袁了凡居士傳】
袁了凡先生,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人。了凡之先祖,贅嘉善殳(音殊)氏,遂補嘉善縣學生。隆庆四年,舉於鄉。萬歷十四年,成進士,授寶址抵縣。後七年擢(作音)兵部職方司主事。会朝鮮被倭難,來乞師;經略(官名,掌一路兵民之事,權任甚重,在总督之上。)宋應昌奏了凡軍前贊畫(猶今之参謀也。)兼督朝鮮兵。提督(舊官佛官名,清代於重要省分護提督,统轄全省水陸各軍)為武職最高之官。)李如松从封貢紿(音代)倭,倭信之,不設備﹔如松道襲破倭於平壤。(平壤,朝鮮妥南道首邑面江背山,形勢险要。)了凡面聽如松、不應行詭道,虧損国体﹔而如松麾下又殺民為首功,了凡争之強。如松怒,獨引兵而東。倭襲了凡,了凡争擊卻之,而如松軍果敗。思脫罪,更以十罪劾了凡。而了凡旋以拾遺被議,(被忌者誣陷也。)罷職歸。居常善行益切,年七十四終。熹宗(天啟廟號。)朝,追敍征倭功,贈尚寶司少卿。了凡自為諸生,好學問,通古今之務,象緯律算兵政河渠之說,靡不曉練。(先生博學尚奇,凡河洛理數,律呂,水利,兵備,,旁及勾股,堪輿,星命立学,無不精密研求‧富有心得,有两行齋集歷法新書皇都水利評注八代文宗群書備孝手批綱鑑行世。)其在寶坻,孜孜求利民。縣被潦,了凡乃濬三岔河,築堤以禦之。(寶坻萬於直隸之京兆,南臨渤海,西近白河為北方易受水患之地。)又令民居海岸植柳,海水狹沙上,遇柳而淤,久之成隄。治溝塍,(音成,界水之田塍也。)課耕種,曠土日闢。省諸徭役(省徭役,不使民從事義務土作也。)以便民。家不富而好施。居常誦持經咒,習禪觀,日有課程。公私遽冗,未嘗暫輟。著戒子文四篇行於世。夫人賢,常助之施,亦自記功行。不能書,以鵝翎莖漬硃逐日標曆本。或見了凡功少,輒顰蹙。常為子製冬襖,將買花絮。了凡曰:「絲綿輕煖,家中自有,何必買絮!」夫人曰﹕「絲貴花賤,我欲以貴易賤,多製絮衣,以衣凍者耳。」了凡喜曰﹕「若如是,不患此子無祿矣!」子儼,後亦成進士),終高要知縣。
袁了凡先生誡子文四篇,乃奉行感應篇功過格之骨髓,其首曰「立命之學」。蓋數雖前定,命可轉移。勉人奮發,毋甘暴棄。故首之以立命,先開其端緒。凡人之不肯遷善者,皆自為無過也。夫不止惡而行善,如注水於漏器,但見其損,不见其增﹔遂以為無效者,乃自誤也。故先曰諸惡莫作,次曰眾善奉行。若諸惡仍作,眾善奉行,則剛剛扯直。若諸惡仍作數善略行,則自然見禍不見福矣!故二曰「改過之法」。夫改過,乃立命之下手第一著工夫也。世人未嘗無起信行善者,而往往局於常见,不合古人者多,故其三曰「積善之方」。積善一篇,論行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之辨,可謂推闡盡致矣。故積善篇乃立命之正軌也。夫初學行善,如貧子驟穿華服,不免有驕矜之意。貢高我慢,薄视一切、錙銖天下。滿招損,謙受益、故終之以謙德之效。
夫謙虛則為善惟曰不足,故謙德篇乃立命之克保有終也。文雖四大段,其實一篇也。此文如精金美玉,為明代鉅文,非僅泛常勸世文可比。茲敬重錄付梓,並加以詳細註釋為閱讀者之一助焉!
尤惜儈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