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2-21) 点击次数(918
超越自然的顯現(目連尊者著)上

超越自然的顯現(卷上)

本堂主席關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   著書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玉闕右相許真君 

       詩曰:復詔東來降道場        歡欣諸子礼心長

                    從兹共勉输誠意        實冊完成姓氏芳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居凌霄痌(通音)瘝(關音)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际值末法,紅塵染著,人心日趨沉淪;雖有各大正教諸天聖神仙佛不辭雲路,迭以教化,眾生之中亦有善根慧器之士,大力弘法;唯大道之修,奧妙萬千,非止表象可以盡窺內秘,因而修子修行之路時遭魔象紛擾。今有南瞻部洲台疆懿敕拱衡堂主席關卿呈奏請旨著書,並為修子指破迷津。

心大悅,准予所請。乃敦聘西方  目連尊者為主著仙師,命由勇筆王生奇謀為主著正鷥,著由成寅年八月三日起每逢星期三鸞期著書,為期一年,題其顏曰:「超越自然的顯現」。願尔神人用命,輸誠效勞,書成之日,論功昇賞,普化德澤千秋萬世,則功德無量矣!

欽哉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戊寅年八月初三日

 

準提菩薩  

   

我人由四大假合,藉父精母血而成,本具如來之性,染著於凡塵色相,乃墜輪迴。

佛性平等,眾生皆具唯無由明心見性,始成七趣之凡俗。在行者依止精進中每

每顯露自在本性,但在沒有正知詳見之智慧,因而無以分辦超俗之潛能,實則源

於本身所俱。差別者修行者將本身之潛能激發,未修行者或修不足者,無以將本

身之潛能激發,以致形成神通,亦即超越自然之力量。

 

佛家不重神通,尤真佛滅後僧团分佈,形成諸家宗脈中有幾宗更忌神通。不講神

通,並非否定神通,佛示明明六大神通,唯前五通僅乃超俗自然力而漏盡通卻

是本覺与始覺合成之究竟覺是智慧如來之境界,不為諸相所染著因而不講神

通是怕佛滅後修齋藉神通以顯耀,以致阻斷成就漏盡之慧命

 

時至末法時期,離佛既遠,法又廣傳,修行者次第精進,而次第顯現超自然力已

普遍存在,两難之間因而衍生無數争議,更甚至形成流別。佛門首重為戒,緣於

佛滅度之前,明示佛滅後以戒為師,如此嚴戒之律尚不免於此,則其如教問對此

難題更將甚於佛弟子。

 

今日由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之  目連尊者闡述此一境界,善哉!將使無數修行者共

霑法益,有如水清石澈,朗現此一境界,則非止佛弟子有幸,諸修行者亦同沾其

幸!

际值著書之初,忝為佛弟子,謹讚篇幅,不敢言序!

                                       準提菩薩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戊寅年八月初十日

 

 

天上聖母  

  

佛家謂神通,道家謂法力,俱皆可以超越人身這一阻障而顯現超常能力

佛家以自性求證而生智慧,以達到解脫而顯現超自然能力,也都以自身潛能即可

顯現,不大求於外力;僅於佛陀滅後數百年间所衍興之新宗支脈,如:現今密宗

及少部禪宗有所涉及召感外力而顯現超自然能力,絕大部份止於自性圓滿或淨業

無礙\自可顯現神通。

 

然則道家有異於佛家者,除修行人自身潛能激發顯現之外,道家猶有符籙、咒語

以及召感宇宙神靈威力而顯現之法力。如雷印即是;並且道家法術乃有藉助天地

靈氣,山川可嶽形勢所契合之靈力等,俱皆可由修行人以習法而使力之顯現。所

「法」,簡而言之即是方法。道家自老子以降,至道陵天師一脈而大成光大,

其後修行道術者以道法顯超自然力而济世度人,綿延緣而使道脈傳承不斷,並為

當世五大正救之一。

 

道家經藏並不輸於佛家經藏,並且以洞玄、洞神、洞真分為道冊三藏,其中經載

道法之修行不下數十冊之多;其间再加以後世修道有成諸高真之参修心得,則道

書之完備自是無庸置疑。只可惜道法之傳受囿(右音)於頗受因素,無師自通者鮮少;因而道法之修行者,當世之中少於諸大正教。

 

而且道法除以自身之潛能外,頗多召感藉助外力,因而使不知不明者指為外道旁

門,實則有誤;須知刀劍為利器,正邪則视之持有人;誠然道法之法力不若佛家

之自性求證產生智慧而顯現神通,但道法之授受亦有非常嚴苛之先决條件。

 

今時,天運变遷法亦遷道法之傳承除以經藏傳世而可得之外,猶有道家上聖高真

以神人合一之法而傳世。因而际值大道普傳,天心慈憫,大開普度之此時,修子

得能与聞佛道妙諦而修行比比皆是。因而精進修行者或得神通,或得法力,乃一一顯現,進而產生争議。更甚而衍生佛魔高下之比較,乃教修行者無所适從

萬幸大道永續賡(音庚)傳,上善慈心,豈有坐视修子陷入迷惘之中。台疆懿敕拱

衡堂恭領著書天命,以闡述超越自然而使之成書,普為修行之指破迷津;不但解

開此一奧密,使未有此一境界之人知其詳情,不致謗道;有已達到此一境界之人,

能自我檢視無誤而精修,有誤乃糾正,可謂末世之間一大寶書,嘉惠普天修子深

而遠矣!

著書之初,欣聞又是佛門神通第一之  目連尊者,則書之著詳實而精闢,自是可

期。吾不揣簡陋,特誌數言以為序。

                                        天上聖母  誌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戊寅年八月十七日

 

 

顏回夫子  

   

夫子曰:「怪力亂神。」儒家不以怪力而亂神。唯不語絕非否定,子亦云:「敬鬼

神而之。」是故,天地之间鬼神存在無庸置疑;僅乃儒家治学,側重倫理,少涉

玄虛。

 

今日各大正教,千宗萬脈普傳於世,黎庶咸沾法益,共沐法華,道風鼎盛,蔚然

風氣矣!除因人心趨於功利、而現實亟需心里寄托而產之生信仰外,亦因道風傳

有其机運而降世。職是之故,當今之世修道之人比比皆是,雖可分類廣泛之信仰,

以及狹義之精修者,雖無可否認宗教福音在今世之中乃有形成一股鉅大洪流。此

一現象所及,修行者因精進而顯現超越自然力的境界,即無時或已出現在日常所

可觸目。

 

懿敕拱衡堂今日奉旨著書<超自然的顯現>,即以此為世解開迷惑,謂之斷疑

生信實不為過;因此以修行人,因发心精進,立志恆持,以自身之修行,突破

形式之障礙而融入宇宙層次之会元中所顯現之能量,更有因所修法門之殊異而產

生不同之現象。因而本書著,雖佛門神通第一之  目連尊者所著,想當不致囿(音

右)於佛門二三事而已,理應包含當世正教法门所顯現之超能力現象。

 

而佛門高僧,素以神通著稱之  目連尊者當能更以精闢而先机洞燭之遠見,闡述

神通境界,眾利弊得失,以供物如鏡可照鑒而惕勵。是以本書之著,允為善修道

之人奉為圭臬(聶音)。

    际值著書之初,謹贊數語以為序

                                     顏回   誌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戊寅年八月廿四日

 

 

南天文衡聖帝  

   

鷥門教化首在文字結緣,唯不論濟世度迷、闡教述理均以砂盤傳真,此一扶鷥儀式即以神通妙法而使神人合一,達成傳真聖訓之目的。鸞門興盛雖在近世,唯扶鸞之儀試卻已綿延千餘年之久,其中不乏超拔乩生以代天宣化而普眾生著有卓絕功績者;隨之鷥書之普傳,大道福音亦已廣被,因而雖值末法之中,但福音不輟亦乃天運使然耳。

 

今日鸞門開著本書,一則使鸞門普化更形超越於單一宗脈之形式,再則更使普天之下凡能发心行道而立志精修之修道子,能因本書之剖析無形境界、以及超越自身能力之現象,而得透視,而得了解,更得融会,迄達心領神会。則在修行者行道過程中非止於助益了解神秘現象,更可以不因神秘現象而百所偏差,最終藉此解開偏入歧途、墜入魔障之虞!

 

書之著,儒道釋均所關注。际值時各家修子或為外力所擾或自性所困,不論內外困擾均有魔祟之虞。蓋因修行幾乎已与神通劃上等號,一般不知精進明理之眾生,似以理所當然而视之,然則本書之著當有釐清渾噩曖昧之作用。因而書之著,眾生研閱理當用心求解,不應视之吟風弄月之雜詠,庶幾無負天心用以提昇修行者精進之苦心。

謹以數語以勉眾生,並為序!

                               南天文衡聖帝  關   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戊寅年九月初二日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元始天尊   降

概論<<超越自然的顯現>>

何謂「超越自然」?以人本位而言即是不平常,在靈界而言即是变化。統而言之,超越自然的顯現所何在?即是人之精神力。

自古以來宗教領域之所以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植因於世人對宗教領域中属於神秘精神力量了解不夠深入,甚至有人故弄玄虛以做炫惑,因而愈傳愈遠,終致世人隔閡而懼慎。

 

實則以人修道而言,由而衍伸,总不出人之範疇,正如大聖一觔斗萬八千里,卻翻不出如來手掌心一般,縱有千变萬化亦無超脫人之能力。但是人身的奧妙無窮之潛力,卻非數言所可以形容描述。因為人身之力量受制於心識,即所謂「精神」在平常狀况下精神力量僅止於控制人体之正常言行舉止不到精神緊繃,亦即凝心神之间,無以激發潛能。

 

世人日常中當能所体会,一旦人面臨急難之際,因心神處於緊張或畏懼或亢奮之間,自我潛能发揮於不自知之中;由此可見,我身之無窮能源本已天生,只是不知如何激發。因而修道即是縱中尋找激发潛能之方法,因而修道至某種程度而顯現某種力量,則是齊頭並進的事實。

 

如今關犍即是在修行如是,道家亦同。佛之顯、密、禪、淨等,道之經典亦是包羅萬象,啟人智慧。也有煉氣修法,佛道相同。因而人修佛道雖有法門之分,實則無他,修此一身而已。

 

今日著書明乎於此,即是闡述世人修道之中,除了經教之智慧無礙之外,密法佛道之修行俱皆有顯現我此一身之超自然能力。不論修佛之神通,修密之加持力,修道法之感召外在力,俱皆必須由我一身可以配合或提昇或感召,其例則如想要扛米壹百,必須体力有其相對,始堪負重。

 

書已開著,我此一身得何法益?有人不知不解,有人半知半解,有人故弄玄虛。唯願本書既出可使修道之子無所罣礙,進如受益,乃在書之初著,吾由衷之願。

 

 

目連尊者 

前言之一

本書之著,荷蒙三教高真惠賜鴻文,吾忝為主著仙師,實感与有榮焉。蓋,因三教聖人之予關注,則可見本書之著造受三教之肯定,亦由此可見本書對於天下蒼生有其受益之處,因此三教高真乃肯予賜文為贊。今書已將正式進入內容之闡述,吾見三教鴻文不禁惹动枯腸,一時文思蠢动,亦想附驥,略抒感想,並將本書之大要在書前作一概略提示。

 

本書之綱要,不拘於任一教門法義,僅將我人修行境界作一闡述,兼而在修行境界之間所顯現之超自然力作一舖陳敘述。當然任一法門有值得探討之處,吾即不辭費予篇幅,而作深入之剖析探討。如若無需太費筆墨,譬如:妖異惑眾之旁術,吾僅淨以述明点破,而不加以渲染,庶免有誤修行者之視聽。

 

綜此而言,在本書之範圍,雖然不出神通超然之現象,但絕不流入玄虛怪談,避免有識之士视如<天方夜談>而不予重视,大負天心之慈悲!

                                目連尊者   誌於南瞻部洲台疆懿敕拱衡堂

 

 

目連尊者 

  前言之二

<封神榜>、<西遊記>等經典名作,使得華夏民族之思想之中對於神通视之千变萬化,而此二部經典名作亦深入人心之中流傳不絕。其中當然亦使世人受此影响,有者以正面視之,細研書之內涵,有者負面视之,指如子虛烏有。唯,在宗教領域中不可否認受此影响甚深,直至今日仍然如此。

 

三教儒、道、釋之中,儒門以讀書為風氣,嚴格而言,儒家不以為宗教。而釋門与道門始深深切入宗教之教化,以神格而啟化世態人心,故釋門教義与道門教義在此閻浮提地之中儼為两大主流矣!今日著書乃須视今世道,語有云:「今時規範未必符於未來变遷。」因為在今時之以釋道二門法義普傳於台疆一地,故著書主旨當然不出於釋道之法義

 

神通在釋門而言乃在我人修行過程中一種自然的顯現從無釋門修行者以修行神通專精而自居。但在道門即截然相反,道門有修行者以修法為專精之唯一目標。並且修而有成,進而受敕登仙。為何釋道如此差別,因為釋門在世尊證道而後智慧無漏,說法而教,雖然世尊智慧無礙,已可顯盡神通,但卻不以此為教,每每說法俱深入人世之法,以此启悟世人。

 

雖然世尊滅度之後,僧团分裂各成宗部教化,其中頗有衍化成神通為崇尚之宗支但亦不敢逾越世尊之法教,因釋門大多以經教而启世人之修行。道門則因發源於地疆廣大之神州大陸,而因彼時地廣物博,頗多神秘不可測之地靈,因而形成道家教法之中有以修法為唯一之目標。而且道教法術以天地五行而契合人身之時數变化,因此激发我人潛能之力有法可用,因而道家法術頗多以我人之精神力量、引召天地之間所蘊藏之能量,而形成不可抗拒之巨大力量。

 

釋道法門雖有異,但神通变化卻殊途同歸。道法之元神出竅,實則在釋門之「宿命通」中可以展現無遺。至於我人一身所顯現之千变萬化,雖然釋道修法有異,但是一旦到達無凝境界之間,其分隔實已幾近無所差別。

 

今日著書,吾不辭贅言煩語,實在见文心喜,一時文思而出,但繁文之中,吾亦寄予深意,指望世人翻書之前,引动喜悅而有閱書之意,進而漸入書中,終而有得,是所盼望也!

 

第一章  天象

所謂「天象」,乃宇宙萬星之互动变化而言。以華夏民族而言,有五行生尅之变化。依西方科学而言,宇宙能源之量分子而產生之变化。在天象中涵蘊不可思議之奇妙变化,即如近日之獅子量座流星雨而言,在宇宙星体中互動而產生之变化,即可印證於宇宙之中所蘊藏不可思議之現象有一股能量在左右。

 

中國人有句古老諺語,感慨之情溢於於言表,但是此一語句卻是宇宙变化而在人世间顯現最有力之佐證,此一句語是「滄海桑田」,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乃讚嘆大自然之不可抗拒,雖語含滄桑無奈,卻是不可動搖的一種变化。天象奇觀与人間息息相關,昔時智者以天象而觀測人间之變化,古今皆然,中外亦同,因此天象之含蘊不可思議与人間之互動已為必然。

 

第一節   神秘力量

宇宙间既然含蘊不可思議力量,此一力量之產生,則必有其來源須知宇宙间萬星羅列其行蹤必有其軌道可循,在此運行中,由互斥互吸,由此正反引力中,宇宙之中能量由之源源不息。

 

我人生於大地之上猶然亦是置身於此一浩瀚宇宙之間,因此宇宙之能量与我人亦是可以融匯,甚至我人可以吸納此一能量,由天地之能源進而激發我人之潛能即是一種神祕力量之顯現。我人之軀体雖然有質有形,但在整個宇宙能源之中卻是渺少之致不復存在,在宇宙微塵之中所產生之变化,有所甚至比人身之变化更大,因而我人若無法吸納宇宙之能源,則天賦之潛能勢必無法發揮。

 

 

第二節   時數与方位

天象中既是含蘊無窮無盡的能量,生長在地上的人們自然時時刻刻可以感受這些能量。只不過人們生長的這個大地----地球,因為本身的自轉与天象之中各星球的互動,因而產生時序与方位,而這個变化卻是影响人們吸納宇宙中能量的關鍵璧如:地球本身自轉,由正面對太陽及至故對太陽形成晝夜,因而每天十二時辰之中,每個時辰因為与太陽之背向等有所移动,此一方位之更动,進而對我人之吸納宇宙能量有所影响;是以行者之中不論佛道之曰有觀時而坐,源於此一理

 

在宇宙能量中各星宿之間所排發之引力与斥力,均因我人生長之地球之自轉就而使宇宙中所发生之能量因方位之不同而有屏障,甚至相對說成阻障;因此我人之修行境界欲以此一假身修成激發潛能之真性,則在此大自然之变化是不可輕忽之一環。

 

昔日修行者時常喜次尋求幽深絕谷一則以此地氣之靈作為自身吸納之泉源,而此幽深絕谷受天象能源中惡力之干擾又可减輕,因此在此潛心靜修則事半功倍

 

 

第三節    惡力

宇宙中不乏對我人所傷害的力量,此一惡力,在科学而言即是破坏力,在宗教而言即是魔力,在一般而言即是不可思議之力;但不論如何宇宙间存在此不可知之不善能源卻是事實。

 

從宇宙萬星中之爆裂所產生之隕星及力量,雖然宇宙無边無盡,我人所生長之大地對此一变动有時可說是毫無所覺,但是它的存在卻是不争的事實,並且仍在續著。所以它們的每一變动在宇宙中產生新的能源力量又對我人產生一種新的衝擊。

 

因此我們在宇宙的力量中可說是介存於一種微妙的互动之中;我人既可利用此一假体來吸納宇宙的能源,雖然有時反受其害,但此已是以明證我人在此一微妙的互动之中可以運用空間頗大。此一空間何在?即是激發我八的潛能,提升至足以汲納善能源、抗拒惡能源。

 

我假体乃為四大假合,以此而融入宇宙能源之中當非困難之所以困難,即在我人塵障過重。此一塵障不但使我人識性認假為真,執著長此,因而神識入迷而束縛融匯宇宙能源的契机因而在宇宙的变化之中時常受到惡力的侵蝕及干擾,甚而鮮少能够後納善之能源。

 

总此而言,我人置身於宇宙之間,属於宇宙之中合成之元素,欲求超越於自然願現超然能量,則必須在過程中抗拒惡力而逐漸吸納善能量。

 

第二章   修行

夫凡人在修行過程中,必然接愛考驗,所謂「考驗」,乃以諸般考關而驗證吾人修行之心志,而以此驗證更能使心志無凝而精進修行。

 

所謂「修行」分許多意義,有以修行在術法的運用,有以修行在真理的覺悟,而在般人大都籠统以修行而稱,實則修行在古天竺而言,乃是一種苦行之實踐,非止於佛法之修行而已傳至如今,已是般修道人之行持過程,因為修行是在苦行之實踐。凡人因体軀而含蘊七情六欲,時有悖德之行,因此以苦行而磨心志,藉心志之精進完備,使体軀不受情欲之束縛,而使軀体可以發揮更大力量,因此顯現修行之成果。

 

第一節   料事如神

華夏民族之中有傑出之人,:則伯温之能測五百年後之事;:諸葛孔明之運籌帷幄,料敵如神,此在我人境界上超乎尋常。但以諸葛仙人之智慧以熟悉人性再輔以飽學奇書,因而造就超凡智慧:凡事前想復慮,通盤演練,其縝密處幾可滴水不漏,因而可料無不中,不出人性範疇。再以劉軍師而言,以道家法術之精修,應天命而輔人君,卻也深知伴君如虎,急流勇退,因而明哲保身;此一智慧除了以通仙術運用外,其本身對人性了然,自是一大關鍵。

 

凡諸料事如神,其本上以先天、後天两大類分判。茲分別闡述如下:先天之開悟覺者如:佛陀直言前世因果,判斷後世果報,乃已無漏心性,時空難阻先知因而佛之示知乃在本身已達無所不知,因而可以言必中的,口無虛言再如劉軍師、諸葛仙人等均是,已達可鑒先知後無所阻礙之地步。

 

後天者乃因人而異,如諸葛仙人純就人性而剖析世人處事而斷言之類,可以以今時之心理学而言,則性之延伸而測其結果。如果再理以修行之術法,得性無礙,可知前鑒後,當然属於智者。唯當今之世,許多修行之人,不循此正軌而行,反諸其道,藉幻虛魔象,而自言不慚,可知前因後果,大都誤人害己。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之中最忌通靈;蓋,所謂通靈大都藉無形界所顯現之音象,雖可略知一二常人所不知,但通靈者因本身一則既無通曉人性之超凡智慧又無慧根可知前鑒後,凡有象必受指引一旦此音象乃不正所出,其必受誤導,如此害人誤己必深。

 

總此而言,修行者必須依循正法而修。不論佛道教義或心法,必然是使修行者已奠好初基再逐漸進,然後在顯現超然能力之際,本身已可分判正邪善惡,更可不受此一外力之不當干擾,即可不誤人誤已。

 

第二節   佛覺智通

我人通常悉皆有所通病,常喜自以為是,僅以平素對自然变化,或世事人心之一知半解則沾沾自善:因而儒聖有云:「善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乃是儒家評斷我人一般之通病;尤其可見自以為是,乃是平常人之所通病。

 

修佛之人,除以大戒為規束自身之起心动念外,並以此而深入經藏,進而進入智覺領域。一般修佛之人,除在家居士較不如出家淄(資音)眾的戒律森嚴以及功課緊密外,所受法沐均是一同因而並不能以在家或出家而判定智覺高下:因而其關鍵即在沐受法益之處。

 

眾所周知,修佛之行者不論任何宗脈,不論顯密教義,深入經藏是首要功課;而經藏即是佛陀修行的心得,可以進入正見的不二法鑰。因此修行之人從經藏中明心見性:從經藏中培育智慧;從經藏中生出正倍;從經藏中開悟正見;我人當可見知佛法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處處可見智慧根器,尤其不打誑語更是智慧根源。

 

我人在此世,隨處面對七情六欲所交织之羅網,受功利所左右,乃利欲薰心,逐漸染著。因而說謊又成俗人一大通病。在修佛之行者,於此誑戒中即可顯現智慧。凡属不能真知正見行者不敢誑言,在每一件教義妙理之印證必所得而始敢言

 

在此印證過程中,已摒除我人之通病;而在真理印證過程中,俗人的染著層層過濾之後,僅剩圓明真覺在八識之無礙、時空無阻之中,行者能照見累劫之因業歷劫後之果報,自属真如正見。因而,修佛之行者精進至照見累世与未來,自然無所誑言,更是言必有物,不出因果輪迴之定律。

 

俗人在修行者之言行中,判定真知正見与否,當然可以由其言論是否悖離輪迴定理,則可洞悉一切。在此,修佛之行者,不論藉于苦行而律心志,或心入經藏而明心志,其在智覺之顯現過程中,一定是關鍵在用功精進之深淺而已。

 

 

第三節   道法通玄

道家共有四學:一曰「符」、二曰「咒」、三曰「方」、四曰「術」。此一符、咒、方、術即為道家精髓所在。

「符」者即為符籙,乃借者修持之功,以硃砂筆劃象形之籙成符,藉資感召天地之間所存在之力量,或祈禳神明助力以顯現超常能力。

「咒」者即乃古來修道之士修真有成、有道之士所傳之真言咒語之力量,亦乃不出感召天地之力量。

「方」者,古來修道之士大都有煉丹之方以此药方而濟世

「術」者即為廣泛所指之道法,修真通玄之士大都習有道術。而道術之分類又可分為內外;所謂內者:即以本身之精氣神之凝聚而發出体外,形成一股浩巨的力量;所謂外者:即乃修真者藉術而召引天地之间所存在之精靈力量,而達到自身運用願現超常能力。

 

<雲笈七籤>所載洞元本行經中太上道君所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由此可見,玄妙乃為道家所崇。因此華夏民族引用道家術法之玄妙,如從有变無,或無中生有之五鬼搬運、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等道術之变化,故以此玄虛而喻。

 

道家本有分成老子之清靜無為,逍遙自在,乃以經教傳世一直為華夏民族尊為道祖,及至後漢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設五斗米教,以此術法大盛,乃又成道家一大主流,及至當今可謂两大支流併盛同傳於世。道家修真之士有者崇奉道祖之經教,又醉心於龍虎山之道術,因此冶爐共修成為經術併重之修道法門,例如:今時鷥門法要即有偏此類似。

 

凡諸修真之士實則在道家基本教義中奠基乃在養生練氣之學,因我人精氣神之修練提升至潛能極致發揮可与天地同参,天地变化何其不可測,而我人修真如可与天地同参則变化運用一如天地,則盡得道家精華。

 

总此而言,道家法要在此流傳不輟,不論道祖之經教、天師之術法、或者廣泛運用糅和道家各学而成之新家脈,修真之士當宜由奠基伊始,即應併同研閱道經,始克按部就班修成登仙之術

 

第四節   如何修行

論起修行,凡是志趣於道業之行者,在初行及過程中,大多会有不知何去何從的感覺,並且也会有如何修行之迷惑。因為現今法門眾多,並且有因外來眾多宗脈,以及由本地宗脈進而脫離原本教脈,而新興宗脈乃演变成五花八門,使眾生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遵循。實則萬变不離其宗,縱然許多教脈截取他家長處而自創宗脈,但修行無他,靈在自性而已。因此,宗脈雖多,法義紛陳,行者只在修行自身能夠适合的法門,即能夠在修行過程中平順無礙。

 

當今之世,宗脈之多歷來無出其右,究其緣由与社会人心之空虛有關。在功利掛帥的風氣中,人們争名奪利,用盡心機,机鋒盡出之後,若得若失,因而心靈更加空虛,精神無以寄托,而人心不善乃形成魔紛猖狂。有人利用人心之脆弱以斷章取義或藉神跡顯現吸引人們崇信,因而间接造成宗脈紛陳之亂象。

 

在行者的修行過程中,在初行之基最為重要,因為彼時對道業的認識不深、智慧的顯現尚淺,無從分判正信妙諦,僅在间接聽聞中對道業一知半解,憑藉對大道之真誠信仰而投入修行的行列中。但是,卻因許多不是正確的宗脈,或者是正確的宗脈卻不适合自身修行之法門,因而時有徬徨或者挫折之心,甚至退了道心,實為可惜!

 

所謂「不正確宗脈」,當然是些崇奉神跡顯現或以偏激言論煽惑人心,不能有系統教理作啓迪人心,而一時迷惑眾生。所謂「正確宗脈」,當然是指各大教門,有正確之教理、有嚴謹之儀軌作济世度人之普化。但,不論任何宗脈卻有使人信仰之魅力,乃因任何宗脈均有其針對人心所需之處而吸而人信仰。今時眾生就在不知如何修行中,受到周遭親朋之影响,或生信仰,或生退道,而產生不知所從。

在修行者應該以自身在凡業中所能面對接受教脈之約束,而作為優先之考慮。

 

譬如:身在北地,而道場在南地,如此先天上已有不便之處,再如:道場教義須有每日功課,卻因在凡業中每日必須加班,如此适得其反抵觸,即為修子考慮投入此一法門修行之優先因素。再者,法義之适用性,譬如:佛道教義中有两相逕庭之處,如:素食等戒律,都是修行者在考慮如何修行之前必須自我審酌之處。

 

修行者的精進心志,在初行階段不易顯現,但在通過初行奠基之後,有精進增上心時,尤為容易受到外來因素干擾。每一位行者在修行過程中,無可避免將与他宗行者有所切磋、有所接觸。而在各宗脈之法義中各有深淺以及方向。並且行者自身在行持中每一位階必有瓶頸或是考關。一旦面臨這此現象,心志的迷惑將顯現無遺。一旦受到考驗無法通過,輕者又偏離自身道脈的行持,重者可能道心全退。尤有甚者,在此時魔道,完全敗坏根基,殊為可嘆!

 

綜此而言,凡是有志趣於道業之行者,對於他宗的法義應當抱持戒慎之心態。

而在修行之時對於要信仰之宗脈教義應深入了解,以完全之了解而增進自身智慧之研判;一旦深入明白教理所產生之信仰,可謂正信。由此而修行,不但可减輕退道的因素,更可以避免受不正確宗脈的影响,更可以讓自身不入魔道。

 

第五節   修行的進境

每個行者在初的過程中,發心的顯現,行持的實踐,累積修行的果實,在每一位階的進境即会顯現不同精進的現象。從初發心的勱志,在遇上瓶頸的挫折,甚至在外力的干擾的迷惘中,顯現行者對不可知之未來充滿無力感。實則在修行的進境中,每一個現象都是有其脈絡可尋,只不過在於行者如何去判讀而已。

 

在佛道的行者大致上可判分為二,一為理教修行,即為從經典上尋求開悟,使自身之智慧無礙;二為尋求顯現異能,即為求神通。一般而言,二者並無高下。古來修行者在此二途上,並無抵觸,均因行者之心態而起变化;正如刀為利器,但正人持之無害,惡人持之則為凶器,法之於人亦如是。

 

行者的修行在其初行之後,對於每一個境界的顯現必然充滿好奇与疑義,如同一般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必然充滿好奇一样。在行者突破每個位階,亦即代表修行加深。我人在累積修行位階之後,必然念解除層層束縛,假体的潛能亦漸次發揮,因而顯現不同現象則是必然。

 

譬如:一位專攻坐工之行者而言,其以練氣為主,則功行愈深,其必內斂端肅。譬如:禪坐之行者,其功愈深,其靈神清朗、光華顯露

譬如:專主經藏之行者,則其功行愈深,則智慧愈開

譬如:修行神通顯現,則其潛能顯現愈大

 

因而在行者的修行進境心須依其修行的勤惰,乃悟顯現深淺的功行現象。但是並非每一位行者在進境的顯現均是一帆風順,頗多行者在每一位階的突破中,非常容易受到外力所干擾,因而有所謂之「無考不成道」。

 

綜此而言,行者必須明白,修行道路並非平順,亦非充滿坎坷与荊棘。其所顯現的現象,修行者的心態非常重要,在每一位階上外力的干擾,則必要由自我之毅力去克服,切莫受其牽引。

 

第六節   境界的顯現

 

修行之人,尤其际今千宗萬脈蓬勃發展之時,每每在修所精進,动輒異象百出;究竟是修道能有如許變化,或者是個人因素,實有探討之必要。

我人身處如今空間,在宇宙諸般能量中,無形靈界的力量,或因古老傳說,或因鄉間傳言添加附会,因而不但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更使眾生在不明究里之間以訛傳訛,終於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理念,進而錯誤引導眾生之思維,而形諸於日常言行之中。

 

實則行者不論在修行任何法門,總也有旁涉於他宗課目。譬如:修佛之人,因在此际大道宏興,以善書及電视媒体上非常容易接觸他宗教義,除非有堅毅心志,鮮少不受影响,此種影响縱然不改完全引導修行之心志,但在理念知識中,不可否認已植入宗教義之理念,進而融入自身在修行過程,所以行者都会有因修行而產生模糊理念的行為。

 

更因為我人六根作用,在心王為主之下,乃產生因先入為主之偏差,而有幻視、幻覺等言行;而在行者智慧未提升之前,有此則修行過程之偏差實已無可避免。我人之幻覺、幻聽、幻视由心王所牽引,因行者在先天上、後天中俱以為修行是如神秘力量的眾源;而在周遭凡有突兀現象,不加思索即已判定是為靈界訊息;因此積深之餘,偏差愈遠,終致修行進境不前反退,更甚至於導致入魔現象(此在往後再專章述論)。

 

凡修行者持時日愈久,因專注於行持,不論任何法門在旁涉他宗教義下,我人六根作用正反併起;或因練氣而氣馴,自然內斂端肅;或因唸佛禮拜,虔誠心志自然外相莊嚴;因而行者与一般眾生最大不同,即在因戒律規肅中,言行的改換而可一目了然。但是我人心識卻也因此有所变化。

 

譬如:六根因工作而靈敏,刀有眼耳云可通靈界;但也因真救而智慧未開而有所誤導,並進而使我人潛在之劣性顯現。我人天有所執著,在各人之智顯現中執著深淺不一;但在修行者因六根作用之靈敏,而又心王受錯誤引導,則所執愈深,乃致無可避免之反作用,即是心識牽引六根,而六根之六識又誤傳訊息給心王,心王主宰一身,因而我人蹈入錯誤行持中。

 

綜此而言,每位行者在修行任何法門,必須明白在任何境界的顯現必須由智慧去判讀它的正確,不要偶有風吹草动即予認定视為自身修行之成果,如此才是修行之正途。

 

第七節   無相

 

修道的行者在整個修行過程中,就有如中國武術的練習一般從奠基開始,逐步而精湛;中國武術大体分成內門与外家工夫,外家工夫必須從紮穩馬步練習,而內門工夫則由坐息吐納練氣。修行者亦如是,必須從学習如何修道而紮根,再往精進之路而修行。

 

中國武術的練習,不論外家、內門工夫,其最高境界即乃「無相」武術大都借物使力不論刀劍拳掌必有其力道之拿捏一旦到達乎中無物仍可借力使力,武術之顛峰區將臻至。行者修行在精進過程中,一如武術之練習,必須一分火候、一分火候累積至爐火純青而已。

 

今時頗多修道之行者大都以修行只不過是口頭之修練而已,不知用精進,因而絕大多數停滯在初基而已。中國有句俗諺:「滿瓶不响半瓶晃蕩」。正是修行者停滯不前之最佳寫照。

 

所謂「無相」即是不形於色。中國武術之高深者,其不論外門工夫可使刀劍拳棍柔而克剛內斂沉穩而內家工夫高深者以竟御氣,使氣机平時沉潛,发之浩瀚鉅沛,而從外報見之鶴髮童顏除了精氣神爽朗之外,与常人無異。修行者亦如是。在修行過程中道理之開悟根塵之掃滌使外表更形清朗,智慧更加提升,才是修行之愈高境界;

 

反之,若修行過程中不但無法使自身外相之更換、沉穩內斂,反是心浮氣动,則論修習任可法門均属無功。試看古往今來佛道之修行有成者,諸天聖神仙佛在未成道之前,在人世間百相俱有,其在修行過程中逐漸精進,而次第更新外相,直至道成之际,悉皆眾法想莊嚴,道貌岸然

 

由此可知,修行必須此蛻变的過程,始能見其精進工夫。時下修行者在法門修習過程中大都流於皮毛,因為修道之行者必須每一分工夫逐漸累積修行的工夫愈深,脫胎換骨的動力愈大,如此才能藉加深之工夫以掃除我人自身根障,而情澈爽朗,顯現真如之光芒。

 

綜合上述,眾生須知在修的道路上,不論任一法門,均是在精進實修。一切口頭禪,任你說得趣亂墜,改变不了修行無功的事實;而妄求一切修行的捷徑,俱属空談。修行必復一步一腳印累積功行,才足以顯現行者之風華。

 

 

第三章   佛法

佛法大体上可分為三部,即大乘、小乘以及密宗。若再嚴加區分,當然可分成數十部等;但在如今倡行之佛法,則不外上述三部而已。

 

大乘度濟眾生、到他為旨小乘是為自了之修行而密宗是以即身成佛之教法

不論修佛的行者是以任一教法而修行,但在总体而言,仍然不出世尊之法教。唯貳千餘年來,佛法之行者、祖師、大德輩出,在世尊之法教中有者吏是將此法教集於一宗之中而創新義,使佛法之行者更廣泛於此一閻浮提地中。

 

修佛法之行者,一般眾生佛皆世而消極视之,殊不知佛法之內涵,實則涵蓋廣泛,不止透世与入世之間,經大多數眾生僅以小乘行者自了修行,而以為修佛之情均乃出世而消極。但是佛法使行者智慧提昇,根障掃除,行者以修行而啓迪眾生之善根,其表徵意義絕非一般眾生所能明白

 

試看佛法之行者姑不論修行任何法教,僅在以依佛儀軌及其律戒修持自身之根障,從凡夫俗子而成出家僧眾,從不知律戒而行善修持,從根障累累而善緣廣結变換中其代表之意義,即乃我人潛能之激發

 

修佛之行者不論出家或在家,只要能夠依佛法而修,必能次第減輕根障,進而使我人靈神清朗凡是修持有素之行者,凡諸一切掛礙障業均能漸次減輕,進而使我人原本已具有靈明完全甦醒

 

眾生當可知与修佛之行者晤談自身之疑難,可從行者口中洞悉,此乃因行者之障礙已輕,知悉眾生因緣,而可無礙為眾生指引迷津。由此可知,修佛行者雖然凜遵世尊法教,不以神通為能,但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逐漸消除時常困擾我人靈明之根障,自然可以無聽障礙,漸次提昇智慧而洞悉人性,進而明悟因緣变化自然無所障礙而超乎眾生之上。

 

第一節  修佛之行

佛法本在戒定慧三學之中而修行,一般眾生知戒定慧無漏妙諦,但在知理而不能行持實踐,則無法得其三昧,並因而錯覺以為佛学之艱澀枯燥。若能深入戒定慧之中,當可深深發覺以此三學對我人之助益深且宏。

 

----簡而言之,佛以五戒勉眾生,單以间易五戒而言,即已足夠使眾生之劣根性滌除乾淨,而此劣性之掃除足以使我人之心性品德提昇至「真」之境界。

----修佛不論修一法門,進入修行之定中是無可避免。禪定之中,我人萬緣俱放,靈神不受外力牽引,不受自心紊念困擾,与宇宙融匯則提升至「善」境界。

---慧性我人天性所俱,慧根佛性只因受輪迴所束縛,雖隱而不泯藉由守戒入定而使慧性顯現,脫胎換骨,異於常人眾生。試看修佛之行者為何其品德提昇,外相莊嚴,智慧圓熟,能為眾生指引迷津。此一能力即是因其修持戒定慧而次第顯現本已有之能力。

 

綜此而言,修佛之行者在戒定三学之中,不但缺一不可,更是必須由此而進入精修境界。絕無修佛之行者,能不由此三学而得顯現精進之境界。

 

第二節 

「禪境」乃我人萬緣放下,進而忘我空相境界。因而時入禪境,將有助益我人洗滌在塵世中飽受紅塵染著之心靈,而可不受色相所困擾。

 

欲求進入「禪境其法有二,()則是眾所周知以「坐禪」入定,進入「禪境」。為何坐禪入定進入禪境?因我人坐工之中,立刻受到識業所困擾,萬念俱起,時有交錯,三心四相盤旋腦海,很難靜息;因而佛家講到坐禪,各家並列,有教導止念之法,即乃制止我人識業之困擾;一旦識業稍止念息,而心靜之間,我人靈性則在八識潛藏宿世佛性之種子細細嚼味,陶冶靈性而進入空界;一旦我人能得進入空定,則禪境亦同時顯現。

 

()由「研讀經典」而得。禪境乃属空靈無色相境界,眾生常喜以出家僧眾之話語冠以禪機真意指出家僧眾話語不染凡塵名相;因而,在歷來祖師大德所加註、所著作之經典中提升智慧,而使我人心靈當時受紅塵色相之干擾中跳脫此一漩渦,而進入另一層次之境界。

 

上述二種進入禪境的方法,一則由內心入禪,一則由外相入禪,本属我人心靈境界之禪境,即可由此而得,但是,眾生必須謹慎,於坐禪之中切莫妄求入定,定中生慧乃指本俱慧根以及肯下苦功,漸次精進之

 

行者若妄求入定,此一躁進已將我人心靈空色相之路緊閉,無法從此定中而得;因而不但無法入定,反而可能因心躁而受自性之魔所誤導進入幻覺;若此幻定之中,魔相俱陳,則此一行者修行之根基俱毁矣!若從經典之研讀而進入禪境,

則可略去象覺之困擾。但是所研讀之經典卻是關鍵;眾生以至行者在了悟于此之後,當能有所抉擇。

 

第三節   

行者修行境界,以及是否有所超越,由定中均能顯現,世尊在菩提樹大之証悟亦是由定而得。因此行者對於定之工夫不可不下。

<無量壽經>中所謂「深心」、「定心」即乃針對我人之「散心」而言。我人承担累世因業,心王受外力所干擾自然無可避免,因而修此定心更是倍下苦工,由「心定」始可進入「神定」,再由此進入一切法之「大定」。行者修行有因法門而異,不論禪定,或者唯識定,甚至任一深定,均須由定神而入門,此之所以修定必由心神為基礎而下工夫之理。

 

定中所顯現之超然,其原动力在於或人因受累世因業及今世色相所蒙蔽之慧性,可憑藉入定而驅除。佛家時時以「由定而慧」以勵行者,其理即在於此,行者若能修行至可入定中之境界,受因業色相所迷惑之靈性,融入宇宙间之能量,不再受此假相所蒙蔽;

 

則在時空假相的環境中,一切俱皆洞悉,無所掛礙;則行者智慧之圓融,無所掛礙之知識、根性俱皆不受牽擾,則豁然之間宛如大放光明之燈灼照耀遍處,乃從此可解脫色相之束縛。

 

修定之益處,端在我人此一假体久受輪迴之障,以及色相之迷,因而時時執假為真,必須由定中去省思此一迷惘,始能突破此一修行之阻障。修定之工夫,自然並非一就可及,因為我人三心四相,執念過重,無法由靜而入定。况且此一假体祟弄我人心神之不能攝納專注之意念因而,修定必須先從戒律自身作起,由我人假体自我束律,始可以受心神之接制,再來修定則必可事半功倍。

 

綜此而言,入定不但可以使我人之靈性從迷茫中突破顯現光明。更可以無礙於時空假相而得無礙圓融;更因為修定之前,銜接於戒律之嚴格約束,行者久而久之,宛如脫始換骨,當可精進於無礙之中。須知定中生慧,不止於提升我人之智慧而已,在此有形之智慧中更可顯現無形之智慧,即六大智通之力量。

 

第四節   智覺

修彿之行者,最重要關鍵在於是否開悟,此一開悟即是智覺。所謂「」,乃一切法所依附之智性;我人之所以為凡夫俗子,即是智性未開悟,因而無法一切無礙,乃執於假相。所謂「覺」,乃得智之聖者,漏盡無礙,可得超脫一切執著。

 

即以佛家六大神通而言,()神境智證通、亦即(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即(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即(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即(他心通。)

()宿住隨念智證通、亦即(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即(漏盡通。)

 

此六神通,前五項凡夫俗子即可得之。唯此神足之來去無礙天眼之觀看無礙、天耳之聽聞無礙他心之可知眾生因緣無礙、宿住之可知宿命無礙,即必須修行至無我人智性不受凡塵染著亦即我人之靈体,真如無礙,如可得之,而至漏盡無礙,超凡入聖矣!

 

修佛之行者,從戒律中束縛我人受欲望所支使之假体而此一欲望卻是由心而生因此束縛節制此一欲心,即可顯現我個人之智性一旦戒律持之有恆,習以為常,智性不受蒙蔽,再從經典中圓融教義,啓迪智慧,如此將使我人智性來去完全復甦,真如無礙,既不受凡塵色相所染著,又圓融於教義。宇宙色相無礙當能顯現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諸大智證神通。

 

一般行者之所以不能從智性中有所開悟,一者凡塵染著過重,亦即累世所輪迴造作之業障;二者名相執著過重,亦即教義不能深研而圓融,此之所以行者無所得。因此,不論密宗教義之修行,悉皆必須熟讀經典,再精進於修持,如此才能次第掃除我人執障,而顯智性,進而圓融無礙,由智而證,由證而通,才是次第修行境界,才能由智而化由化而覺達到開悟境界。

 

眾生試看,修佛之人欲成就一代祖師大德,其智性圓融,其不受執著之蒙蔽,所顯微現開悟境界之超凡入聖,悉皆可由日常言行顯現無遺;因而我人智性之受蒙蔽,無以超越,只有執趣於輪迴而已,理所當然無以超脫。

 

第五節   感應

感應乃必須有作而感,庶而相應。以陰陽二氣而言,乃交感相應。因而感應之產生即必須有交集,而使使相互為动,始能產生之現象。譬如:磁石,其磁性之特質乃同属陰極則相斥,同属陽極亦然,但是陰陽两極則相吸,因而此一陰陽乃交感相應。

 

唯感應的現象頗多而廣泛,卻因眾生不明,所以喜予強加冠以神秘力量,或者神秘現象,實則欲得其感應有其必要之原动力。正如<三藏法數>中所云:「眾生以圓机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亡,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普現眾水。」其理即是眾生感佛,其动力何在?即是如何融入佛之願海眾生有此願力,即文中所述之圓机,佛而立即相應;因為眾性之願融入佛之願海中,立即顯應。

 

當然由此可以感應之現象,即必煩就動力之顯現,才能促成。如照鏡顯影之立即相應,即如水之不会上升觸天,而月不会下降入水,但是一輪明月卻能倒映於千江萬水之中。

 

解析至此,眾生當可知感應之理何在。但佛家講感應卻有細分,並非僅止於佛陀聖者始有感應能力,一般行者以迄諸部眾生悉皆有所感應能力,只不過其感應能力有因法門而異;有因境界而異;更有因應緣机而異,如<法華經>中敘述佛陀說法廣遍無數世界,即是佛法咸應如是之一種。佛經中列舉感應事跡,緣於眾生之根性,以及種之契机,因而佛陀說法,因應眾生根器乃有分列感應(後續按節詳述)。

 

綜此而言,或應之現象在於「求」以及「緣機」。求感應属眾生之动力,因而於強制;而以強制而求,故其相應必須達到足以促使顯現相應的程度。契機属自然形成,故其相應則相對可在不自覺在所得,正如前述佛陀說法,感應無數世界即是自然感應之現象。

 

第六節   續「感應」

在感應現象廣泛包羅之中,可以區分成两大項目,其一即為形諸於表象之外,將之形容為「顯感」;其二即是蘊藏於法理準則之內,將之形容為「冥感」。但在顯感之下又可細分為顯應与冥應;而冥感之下租同亦可如此區分。因而在廣泛感應現象之中,可以將之歸類餘下四種現象;亦即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

 

此四大類感應現象之中,大可以包含輪迴果報之現象,小可以至佛菩薩之驗徵;但在形成感應現象俱皆有其脈絡可循,在此一一闡述列舉之。

 

所謂形諸於表象之「顯應」,如佛菩薩之加被感應,如:賜予療疾等感應,即是「顯感顯應」,以眾生之禱叩,誠心以感格佛菩薩之慈悲願力而賜予應往故可謂之召感之;乃可下此定義,即是眾生造作諸般業因(包含善与不善因所形成之現象)。所謂「顯感冥應」乃在印證於彼此願力(此願力包括佛菩薩与眾生之間、佛菩薩与行者之間、行者与眾生之間、眾生与眾生之間);亦即在眾生願力發出之際,在法眾或在靈界或在閻浮提地中印證此一願力而受召感,在冥冥中形成之現象。

 

所謂蘊藏於法理準到訥之冥感現象,即乃在諸法現象之內有其一定準則;比如佛門行者之戒律、佛規礼節等,譬喻道家所謂之天條冥律一般是為準則。所謂「冥感冥應」,乃如行者之受空行加持,受諸佛菩薩護法,即足属於冥感冥應,故此冥感之定義即乃在此準則下所產生之現象。所謂「冥感顯應」,譬如:修行者修行淨土法門,受佛菩薩攝納接引之現象,可歸諸於冥感顯應之現象。

 

唯感應之現象,乃有召感而有作應,因而其現象之產生必須相對。不論廣泛之述及佛陀說法遍及無數世界之顯感冥應自然形成之感應現象,以迄眾生因造作諸般業因而形成果報輪迴之冥感顯應等,悉皆由动力而促成。因此,感應現象之轉換,相對於此一动力乃是關鍵。

 

第七節  再續「感應」

 

神通力之顯現有精修道程而次第顯現,感應亦如是。我人本身所具備之力量,由自身小至內心所克服之意志力,大至可發諸於外而与宇宙能量融匯之願力与念力,俱是形成感應現象之动力,隨著我人之加強而次第顯現深淺不一之感應現象。

 

閻浮提地中有許多身具天賦異稟之人,不因其是否有所修道,但凝聚念力而對準某一事或物時能够產生感應現象。此一念力由無形之力量形成有形現象之感應力,即可歸属於「冥感顯應」;因而冥感之动力可由我人一身所具備。而在修行者,如:密宗之上師以本身之修持而予弟子或信眾之加持灌頂,不論面對或是隔海無遠弗屆,此一感應現象即是「顯感冥應」。

 

綜此而言,感應力量乃依循於宇宙之定律,或從我人自身所感召之現象,可分或顯感---即形諸於外之現象,或蘊藏於法理內在顯現之現象----即冥感。眾些在明悟於超自然境界中,對於感眾現象須知其动力之所在,則在修行境界中對於倏忽之感應現象自可了然無礙。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