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2-21) 点击次数(972
超自然的顯現(目連尊者著)下

超自然的顯現(卷下)

第四章  道教

道家乃為中土所發源之教門,以  太上李老君為祖,乃衍生為經、術、法三大流脈。所謂 經,

即乃老君之經教,如:<道德>、<清靜>、<感應>等緒大教義。所謂,乃指養生(長生)練氣、丹鼎等諸術。所謂法,即符籙,即召感宇宙靈界諸力等。

 

綜觀上述,道家自老君以降,雖然形成一大流派,但在民间信仰之中都有附會穿作,乃使道家蒙上一層面紗。實則道家之符籙在上古由   祝由所著作符法中,大都以济人病苦之符法,隨後修真有成修道士,由本身所修練具備之超然能力匯集愈多,乃有所謂「丹鼎派」、「符籙派」,但其间仍以尊奉老君祖,則無疑義。

 

道法數千年之衍流匯成已泱然大宗,不止歷來修道修法有成難以數計,僅由練氣長生而登仙亦是頗多;因而,道家法義之廣被,在閻浮提中属成一大名門,亦非無由所致。

 

第一節   長生術

道家長生術是以二大類別形或宗脈,其一是丹鼎,其二是練氣。所謂「丹鼎之道」,是以練药以助我人凡軀减少病苦、退化,以期長軀体寿命。其中又區分奇草花果服食,以及採药材練成丹药服食。此一流脈重在药爐之功,因而以医家又有密切關連。

 

所謂「練氣」,即在以我人在体內氣行之術,以達到健身,使之軀体减少病苦、退化,而達到延寿之目的。古來道家之修士,除有以本教之济世度人,譬如:為人祈禳、拜斗、消災、解厄之科儀外,自身之修行則又細分若干支脈,長生術即為其一。我人与天地可同参為三才之一,本身已具備不可思議之潛能

 

只因一落人世,受人世污濁所累,因而潛能逐漸潛藏封閉,甚至喪失,因而道家長生術即在運用我人所具備之潛能而延長寿命。所謂「長生」並非不死,宇宙間有形物象必輪迴之定律,我人軀体亦如是,因而任何一法門均無能使此一假体不死僅能延長其時限而已

因而道家將我人体軀支撐生命現象之三大主体:精、氣、神,運用天時、地利之配合,使我人之精、氣、神不因生命現象之損耗而枯竭;並進行利用天時所產生能量、地利所產生之能量,以及我人可吸納之所法,如靜坐、如養生等方法,達到減輕我人生存過程中所必須損耗之精、氣、神,進而從中增補精、氣、神。

 

長生術具体而言,即是在日常中守靜,使神不自紊而耗損;增加守色使精不虛耗練氣使氣行馴而生息以此而用下苦工,時日一久必見其效-----元神清朗不易疲憊,氣体充沛而病痛明顯减少。眾生試看道家修行有素之人,大都精神清朗、丹田有力,精深甚至鶴髮童顏,宛如陸地神仙,因而長性術即乃道家登仙術。

 

 

第二節   清靜無為

道家名言:「清靜」与「無為」,正是長生術之精神,我人欲求長生必須使假体之損耗减至最輕,而「清靜」則是使我人不因神紊而耗神,不因遐思而耗元,不因氣燥而亂氣;因而学習如可清靜可使情氣神减輕損耗,進而而得到補充。

 

道家之所謂「無為」,其意不在有所不為,真正用意在於不為無所用之為。因此,学習道家無為,一則使我人淡泊,養成怡然心性,消除人世间之競逐之心,磨除我人之火性,進而使我人在大自然之薰陶下,從中調節精氣神,使我人恬淡心性,面對煩燥氣可以安詳。是以清靜無為不但是道家名言,更是欲求長生之行者所必須奉為圭臬。

 

長生術必須有練氣這一環,因此氣行當中卻有頗多異象,或導引行者入於歧途,或使行者傷於無形;因此在練氣過程中尤其必煩慎守清靜無為。譬如說,行氣過程中我人之耐性、惰性以及根器不同,在練氣過程中將会因人而異,產生不同現象。

 

因此在不等之條件下修行一個共同之目標,如實都能遵守共同一個名言,得不会造成不同現象,而後各人所互动的差異。再譬如說,煉氣之行者在練氣過程中,或是因為認知不同,或是用功不深,更甚或於受人誤導,產生之岔氣,甚至入魔,更有因氣逆而傷,家此種種,如果練氣行者在過程中知所遵循道家之清靜無為,必可我少許多無謂困擾。

 

綜此而言,道家長生術或許歸於玄術,因其可造就我人不可思議之現象,但也因這一術法在修行過程中是必須長時間之累積修行的功候出現不同之異象,因此行者必須謹慎。除有清靜無為精神,更必須有勤行之信念;遇上異常現象更必須小心去克服,如此才能成就。

 

 

第三節   道法

道法是為玄法,意即变化不可測之力量,与佛門之神通有異曲同妙。玄法有從天象、地形、人能,諸般排設即產生異常現象,不過玄法之力量有其關鍵之形成,口訣(或為真言),或為符籙,以此催动因天象、地形、人能而產生不可測之力量或变化。

 

自古以來,道家修士絕大多數藉法成仙;換言之,神仙必備有法力在華夏民族之認知中已是根深蒂固之觀念。實則法力或許是為神仙所能,但絕未必等於道家修士所必備;因為道家玄法必須熟知「宇宙能源何在」。其 具体則在日月精華;所謂日精月華乃是陰陽两氣之表徵,亦是道家所強調之陰陽調和、生生不息之理。

 

「地形之力量」。如果东西南北中所代表之五行方位, 由其相生相剋所產生之量。

 

「人身之潛能」。因應天時及地形方位,其相生引動之氣机而匯成之力量。自道家太極生两儀而四象、五行、八卦、九宮,其數理生剋從中可謂天、地、人融会或一體;因而其变化之大、力量之大,當可略知一二。

 

玄法為何在道家是必備,而真法力又可從天地人中綜彙形成,當然即是「真言符咒」。此一药引在道家修土中,在登仙之前,有因天劫而屍解再以白日飛昇,其理即於因道家修士在修行中藉天地力量而充實身,其中善惡咸納,已在自身種下禍根;在藉助天地能源,此中又有種下变化數之虞!

 

因而道家修士天劫不斷,必須經歷不斷之天劫,最終並以捨棄此一臭皮囊為登仙之路。  「真言符咒」  雖然是經修道有成之仙真以其本身潛修而突破天地人禁忌,而召納天地人之力量而形成变化,以當今俗說所形容即是「正統法門」。但因其中有前術之弊端,因而,雖然法流不絕,卻無以改变其中事實;

甚至道家修士在受法之前(不論玄法或符籙)均嚴格,甚至可說是酷烈之誓言,以此表心跡。

 

正因道家玄法有此神秘現象,因而今時頗多行者將比現象妄加冒用:換言之,即是有行者以一知半解之修行者而妄言得道家玄法,而產生許多異常紊亂之現象,甚至使人誤解道家玄法正如儒聖之語「怪力亂神」,使眾生誤以為玄法有魔象。因而,眾生須知,道家玄法有其淵源,乃以歷來高真心得之傳承,亦即登仙路之助力;一般行者切莫妄自稱言已得道法

 

因此在如今之行者,因各教應運,大開普化眾生之門,眾生或多或少均能聞道而修。在修行過程中次第開啓我人之智慧、靈竅、潛能,而產生超然之能力但必須謹言慎行( 前述之天劫 )容易產生。

 

第四節   道術

所謂「術」也者,猶言「術數」也,猶言「道路」也,猶言「法」也!因而術之義乃在其变化。不論以占卜之數而推測变化不論以陰陽生剋而有之变化,術以陰陽奇偶之數而变化是無疑義,則術之变化不出易学更加明確矣試舉一例:天象之時序,配合地利之靈氣,行者再以道決在人身氣行至某一穴道而发諸於体外之力量,使周遭景像產生变化,是為術也!眾生不明其理,自然視之玄之又玄。

 

我人身体自成一小周天,氣行於奇經八脈以及各部大穴形成可生剋之力道,生則力道倍張,剋則力道內逆因此,我人本身已具備一股不可測知之力量,若知其法門,修行道家口訣,則使生之力量可容易產生,剋之力量雖然內斂,卻又足以保護自身。易学与五行方位、奇偶生剋,以此陰陽之學窺測天地人之力量;

因此,其變天地人缺一不可,更因為天地人之融匯而使力量大增,相對然天地人之融匯,又使力量容易受到不當之干擾,即為所謂「入魔」。

 

所謂有利必有弊,道術之行者不能測之天象、地形、人身結合之契機,則在力量產生之過程中使生力之張折損,使剋力之斂無效而傷,悉皆其弊。因而,修行之人在得到道訣,同時必須研究天象地形、人身結合之契機,而這些學問都是在道家經冊中隨處可見。

 

第五節   法術

道家之玄,乃在变化無窮。道經所載「眾妙之門」非止道經学說之奧妙而已,更涵蓋于道法之力量。舉凡上古之祝由符術,以迄張天師之龍虎山一脈,而茅山以迄其分支旁流符籙之法,已深植華夏民族之人心深處。

 

再說奇門遁甲、五行生剋之变化,道家之妙不以經学而論,已足洋灑不盡,但在法術之運用,卻如力劍之利器,正邪存乎運用者一心。因而法術於華夏人心之中有所畏懼,甚至视為旁門,加以斥拒。是以道家仙真在鑒及此,授法大都嚴謹,幾至苛求,从所受之人的道心、品德為最先考量,資質反成其次;但因法傳入世,人心莫測,因而出錯鋳成遺恨亦是在所難免;

 

因此,授法之前,受法之人立下重誓乃成為道家傳法必行之儀軌,乃衍繹成後世修法之行者,依循歷代祖師之儀軌而成自身宗脈之規矩。由此可知,道家之蔚然形成一大正教必然有其不可背違之教理存在。

 

天、地、人三者形成互动之循環各自蕰藏無限能量納受之间卻又有其正反之互动,是為生剋。譬喻:道家正陽罡氣之「五雷印」而言,雖說雷罡是為至正至剛之力,在人而言,並非必須至正至剛之人始可召感,只要習法者得授雷印符訣,以此召感雷量而形成不可抗拒之力量,則「雷印」正者用之,乃降妖伏魔,不正用之,卻是荼毒生靈,危害善良。

 

又如依山傍水以五行方位排設陣圖,乃在利用地氣,使其因生剋之理而產生变化,再加以識知道法之訣卯者主妥此一先剋变化,若正者即可因執利導,造福蒼性;若属心術不正者,則可借此如虎添翼,為害更烈。道家之法術涵蓋既廣,福禍駢臻,因而福禍之源因此種下,不論召感天地力量或者運用自身潛能,將此法術運用,先天上已受誓言所束縛,種下果報之因,後天中因天地中不善能源之被自身召感,乃如影隨形,將在自身防護疏漏之际,遭逢劫數。

 

綜此而言,修行道家之行者,當應如修行武技之人,技与德併修,以立德輔術法之霸氣,庶之濫用法術而遭劫數。

 

 

第五章    異能

所謂「異能」,簡而言之,即是會人之所不會;若要繁複而言,即是將神通与潛能融匯使之運用自如。譬喻:佛道行者之眼、耳、心、足等神通力。譬喻:一般他宗行者之知因果、治疑難諸般現象謂之「異能」不為過。

 

但是我人人生過程中所遭遇諸般順逆事物或者可以逆來順受有者卻想從中突破,此一突破現象即我人超越於常人之異能在佛道之行者或以經教而啟智慧,則其超越於常人之處即是可窺測常知識範圍之外。舉一譬喻而言,常人僅在於一般学歷,因而其知識及智慧僅止於普通事物而已而受經受之浸淫,大受啓迪之後,除了一般知識更加圓融,而高深艱澀之學問亦能蘊納智海云中,因而可以知常人所不知,会常人所不會,則如歷經高等學府之啓迪教育一般。

 

以此長期之薰陶,我人從中培育,甚或激發出氣質,容易使人一目了然於彼智慧超常

再如:佛道之行者,因修行功行之深湛,乃從我人激發出浩瀚之力量,超越常人;因而,修持愈深,乃使人容易感受超越常人之力量。一般宗脈之行者亦如是,在本宗教義薰陶中激發我人之潛能,並非只限於佛道行者而已。

 

唯因如此,乃使許多行者,甚至包括佛道行者,以此錯誤觀感,妄執於修行之過程使異能之展現视為正途,此所以如今各宗道場之中充滿神通、通靈之行者。此一現象不能斷言盡是錯誤,但是絕對不是修行者所應認可之現象。

 

古來迄今,各大教門之聖覺先知大都避諱深談此一怪力亂神,或者是超越自然之現象。並非聖人不知有此一現象乃緣於此一現象必有惑亂人心,或是誤導人心之處;

 

聖人重在教化,此一現象背道而馳,因而不予認可而深談。但諱疾忌医徒累沉疴。因此,千古以來,我人在此知而不明之迷惑下,行昔囿(右音)於此一超越自然之異能,層出不窮之动亂不絕於史書之記載,可見其利弊之權衡實有必要深慮,因而本章將逐節探討各宗之異能現象。

 

第一節   稟賦

所謂﹕「稟賦」,乃我与生俱來之資質,猶言「根器」:也有人稟賦異於常人,或心智、或体能、或潛能各有不同。但在此眾象中所蘊涵之意義,絕非後天因素所能形成,或者可以激發。換言之,「稟賦」承受於天生自然,並非後天学習可以達到;因此「稟賦」乃成為修行者所具備超然能力的一個原动力,此一原動力可以由我人累劫轮迴中點滴累積善慧根器,而在机緣成熟的一世中散發形成。

 

行者在道說行持過程中,顯現超然能力「稟賦」,大体上形成二大類別其一,在先天根基上属於仙佛果品應運下凡助道普化。淺而言之,古來迄今許多祖師大德以及辦道行者大都因此慧命,因而下凡或人之時已具備稟賦,可以学成助道普化之法門,進而推动大道普化。

 

其二,一般凡人因為應世間科技文明乃下凡成人,以稟賦之根基,由後天緣机之安排,而使此人完成使命。就此析論,在道場中不論各宗脈中,或多或少悉皆有此稟賦尤佳之行者,以繼成其宗脈心法而發揚光大,助道普化。

 

如:六祖慧能以一介白丁卻能領悟精深博大之佛理成繼宗脈若非天生稟賦,焉能臻致

再如道家自老君以降,高真輩出,甚之張天師一脈再創道家宗脈,亦是因有天生稟賦而承繼使命

再如一貫道中之前人,以虛空傳承,領天命辦大道再如:一貫道中之三才莫不因稟賦之佳而獲選為傳命之使

再如:鸞門正鸞,由其稟賦之根基,受天命下凡助道,乃煆成鸞門心法,成為神使而普化大道。以上均属先天稟賦已註成此世之使命,而可以輕易發揮常人所無能可以做到之使命或事務。

 

唯時至末法之今日,千宗萬脈大開普度諸天聖神或不辭雲路往返仙凡或分身下凡以因應運數,是以末法眾生有福,可以隨處承接道緣。但眾生地何其不幸!母道魔併降,稍一不慎即受魔祟。如隨處可見一知半解之行者,或強加附会之行者,容易誤道眾生步入歧途。

 

綜此而言,道場之行者,負有特殊使命之辦道者,在先天上必有使命,為使此一天命容易達成,此人下凡必有先天之根基,容易銜接天命及心法,才能正確引導隨後之行者修持過程正確無誤。在行者修持過程中,因逐漸顯現之異能(即所謂神通或靈通),均非属於先天之根器;因而在修行過程中,並無法剎那之短期內承繼心法。是以,即有可能導致不是正確之修行過程,因此,眾生當宜由此惕慎!

 

第二節   靈通

 

在修行過程中,我人凡軀或因三業漸淨,或因潛能逐漸激發,或因得到術法妙訣加以運用,乃能收納我人之外,天地之間種種訊息,因而形成知人所不知之訊息,于此現眾乃是靈通現象之一種。但天地之間訊卻有所分別。

 

一、來自於我自身果報之冤欠:受難討報之靈魂,有其訊息傳入我人之意識中。

二、天地中之精靈:舉凡山川河嶽樹石,以迄魍魎魈魅等,諸此精靈憑藉天地精華之孕育

而成,可从傳播訊息之靈類。

三、諸天聖神仙佛之靈訊:仙佛已具大光明靈体故靈訊乃在時時刻刻悉皆傳佈於天地之間,因而得授正法者或是精修有素者感受此靈訊則為容易

四、我人自身之心魔:我人心魔可以祟弄六根,而予影响六識之偏差是理所當然。

 

闡述至此,眾生當知為何行者容易因此靈訊之干擾,導致行者容易以為修行得到靈力之躍

進。實則在收納靈訊必然有一定之程序,否則大都由自性之惑迷,或者不當之靈訊干擾而

已。如此現象正如目前之科技有电訊接收器,容易受到強波之干擾是同一道理。

 

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最容易產生之現象,莫過於眼、耳,及他心、宿命等通力。但我人凡器

六根,悉皆有所鎖控,因而此般通力並非一般修行可以突破。實則眼通之開啟,有所謂之

「陰陽眼」及「天眼」,不過是可以使無形体之靈体現形而察覺。但行者眼通之開啓,在道

家有真言口訣,或借力於符籙而達成。自身之修行則必須突破凡体视神經之鎖控而能突破。

大体上在開啓眼通之前,肉眼之視覺会突然逐漸凝聚焦点,致成黑洞,再乍放光明

 

當然修行眼通亦並非單一法门,唯,必然有其關鍵,絕非偶有察覺異象即是已具通力。唯

其如此,因而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乃容易迷惑。

 

(續前期)

在靈訊的干擾中,最易讓行者誤以為已具通力,莫過於眼通及耳通。頗多行者都曾眼見靈

界異象,耳聽靈界音訊,而以為自身在修行境界之提昇,久而久之有此誤認之己見,因而

凡有見聞異象音訊之際,則益加認定是自身眼耳之通力。

 

須知我人眼耳在凡軀之中,因普受業障綰擾繞,因而靈識大都不敏。在修行過程中或因業

障漸消,或因机緣巧合,因此眼耳有短暫之開朗,一時接受到靈界訊息而已,因此而先入

為主,誤執自身已具通力;此一誤執容易導致自性受迷,祟亂之間,动輒時時以為可以视

聽靈界訊息,實則是有自性之錯覺,或執見之幻覺而已。

 

所謂「自性錯覺」,乃属我人疑心生暗鬼之錯亂。我人一旦心有所疑,風吹草动則以為草木

皆兵,俱属自性之錯覺。所謂「執見幻覺」,乃因我人先為主之偏見,妄執不去,因而根識

受到心王所支配,因此憑空生出幻象,正如海市蜃魔一般。所以在行者修行過程中,欲求

正見之通力,必須憑藉智慧之圓融,根識始能因此智慧而不受蒙蔽,凡有異象悉皆可以破

除,而漸進於修行道程。

 

 

第三節   神通之外

佛家之謂「神通」功在者修行自性圓融無礙,使我之凡軀得以不受根障牽纏,而顯現出

無礙之神通力,道家之法力,亦与天地融会而成浩瀚之力量。然佛道之神通法力,是以依

循一定之準則而達到,在目前許多宗脈因應緣機而廣傳教義之際,乃形成眾生因容易与

聞教義,再因各人根器不一,形成行者如過江之鯽,而修行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因而每每

斷章取義,或者似是而非之教義層出不窮。若然,則根器稍差者,或智慧較無圓融者,

 

所謂「通力」,應該自性圓融,無所阻障自性通靈始得通神達鬼,足以打破我人軀殼之束

縛而時空無礙然則神人合一本乃天地之间可有依循之契機,若不依正途而修,自然容易

偏差,因而神通之外仍然所謂之「魔通」、「妖通」等等,不依正途而晋升之境界。由我人

自性所無礙自性之通力,謂之「神通」。

 

同理由我人之自性之有礙卻仍然具有通力,是為「魔通」;不依循正途而得通力,是為「妖

通」。如今道場林立,行者比此皆是,因此表象道風頗盛,」但隱藏在此一表象之內之隱憂,

卻讓諸家有識之士深引為患。以是故,正法傳佈乃有在弭患滅禍之準備,而欲斷此禍根,

唯有從行者心理建設作起,今日闡述此篇用意即在此理。

 

「魔通」既属自性之有礙,眾所周知,我人六根憑藉色相攝受乃入識障自性從此蒙蔽

若不能澈底清除此一根障,則時時受此魔通之困擾。一般眾生尚無須多慮,但行者因根識

在教義接觸中,以一知半解,若以俗話表白即是「有先入為主之定見」,因此更加容易受此

困擾。

 

舉例而言: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因定性不夠,因而在修定中,因雜念或心氣浮燥,乃容易

接受到外界之雜訊,再加我人之定见加以判別,自然容易形成幻覺之錯誤。再舉例而言

我人智慧不圓融,形成自性偏執,因此在教義吸納中容易自我判別,卻因此出錯,即是俗

話所表之「自我觀念過重」,不能攝受他人長處加以圓融;因而道場中容易有「神通」、「魔

通」不分之現象。

 

「妖通」之不由正途而得,須知各大正教教義之中,雖然大多不予明載修行通力之法義,

但在天運緣机之循環下,終不免以道場輔助普化之趨勢;因而各道場中自然啟迪傳承大命

之心法,不論各道場如此,遠溯至佛道之始亦是如此,因此在心法傳承中,因我人根器不

一,淵遠流傳之間所傳非人,或是秘法外傳总是不免。若有後学者因一知半解所得尚好,

若有心存異圖得之,終將形成亂道之勢。

綜此而言,修行之中各種玄秘自是難免,但自性圓融方始為行者保障。

 

第四節   幻覺

我人因有眼耳以辨色聲,因此對色相之了別端賴於此,亦因而連帶產生因眼耳所听聞之虛

實不定,以致有所錯覺。在根障中不但牽涉我人器官之運用,更牽連我人心識之主現判定。

俗語有云:「一朝被陀咬,十年怕井繩。」已透露出我人心識植入成見後判定事物之錯誤

若加上器官之不健康,即所產生之幻覺与錯覺,將是我人在生命過程中絕對無可避免之事。

 

唯就此現象,我人若因其它因素,譬如:求神通等等,如此幻覺与錯覺將更容易使我人將

之判是為顯現異象或者超越自然;是以故,由眼耳之了別色相,以迄心識之判定虛實,其

結果不一定就是實相。但在我人主觀意識中,卻有將之神化之誤導,那么將使此一錯誤現

象更加頻繁出現。

 

在行者容易將「幻覺」「入魔」混為一談之际,實則有所區別。「幻覺」源於色相了別

之錯誤,「入魔」卻是自性悖離本姓之主控;換言之:「幻覺」對我人影响尚可不大,但「入

魔」卻是整個扭曲我人正見言行,影响巨大(此後再專章探討)。但是行者對幻覺

覺」如果不能及時警惕,卻有可能因頻繁之現象而深植入意識之中,而導致言行日愈偏差,

仍有嚴重之效果。

 

試舉一例而言,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因我人眼耳見聞神經健康之不健全,或是常有因疑懼

而致使見聞受此影响而產生之錯覺,但行者自身不知,卻誤執為越常之現象;換言之,自

身是陷入錯覺,是凡体不可避免之自然現象,卻執為可見聞異象。長此而往,行持過程中

受此牽引,不但對道程無益,更容易誤導道程。

 

綜此而言,行者當須明知我人之眼耳心識在了別色相之間,虛實乃在於見聞之真假而已,

亦即是我們無可避免之事實,切勿以此幻覺或是錯覺將之執昔成定見,庶之更進一步引动

自性之錯亂而墜入魔障。

 

第五節   天人交戰

 

我人雖落於凡塵色相之中,但累劫以來潛藏種子之間,雖有造作諸般業障,但是也有不淺

善因緣,因而我与生已具善根器,所以一旦面臨凡有利害攸關之事物時,我人而即是面對

天人交戰。所謂「天人交戰」簡而言之,即是「良知」與「欲望」之交戰,凡是理智能够

戰勝欲望則是良知之顯現,凡是欲望戰勝理智則是我人劣性之顯現,因此我人時時刻刻陷

入良知与欲望之衡突中。

 

同理,在修行過程中,我人良知當然不泯,但是其顯現程度卻因各人累劫善因緣之深淺,

以及今世行功之深淺而顯現深淺不等之良知;因而在面對不可知之異常現象,其分判雖然

夾雜「良知」与「欲望」之衝突,卻可以滲入「主觀」与「客觀」之分判,而主觀与客觀

之衝突一样使我人陷入天人交戰。

 

試舉一例,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因不同教脈与教義之接觸使自身陷入两難之間,再經旁人

喧染或是強調等諸般客觀因素使得意識之間逐漸偏向某一教義,于是造成主觀意識。如果

此一教義深植,而且正確,則對行者無礙;反之,行者修行不足教義又存所偏頗,而植成

行者之主現意識後,此一行者在往後之修持將佛入歧途。

 

綜此而言,我人以內心之天人交戰,面對良知与欲望,因此必須時時刻刻注意到自身陷入

此一交戰的动机与克制力量,才能免除步入歧途的动力。

 

第六節   佛魔之性

我人雖与生即具佛種,亦各有其性,因而先後天而是已具佛魔之性。儒家主張人性本善

乃緣於人之生不染者於凡塵色相,乃無不善之性。佛家亦力主眾生悉皆有善根,乃是眾生

悉皆具有佛性。唯眾生已入輪迴不計其數,是以善根佛性已被染著蒙蔽,是故說我人自性

是佛是魔,悉皆也對,主在佛性或魔性顯現明朗而已。

 

上期闡述天人交戰,基本立論即植根我人自性佛魔之對立所產生之矛貭,由此一對立矛盾

衝突,乃使我人陷於自性不明之間。行者亦難脫此一矛盾与對立,只是行者之矛盾能夠因

平素所薰習之善知識帮助自身抑制魔性抬頭,亦即行者容易有修行之心得,而有助於抑制

自身之魔性,甚至消弭此一魔性,淨化成佛性。相對然,平素薰習之善如識有助以消弭淨

化魔性,若是平素薰習之善知識不足,或是有所偏差,則此一似是而非知識,不但無以消

弭魔性,反而助長魔性而抑制佛性。

 

試舉一例而言,有行者本身之自性設定是在平分秋色,亦即此一行属本性不惡之人,但其

在修行過程中因教理悟化不足,形成一知半解,僅在修行過程中修行如儀。但是有朝一日

接受到不正確之教理,無法分判,並道而深入其間,此一不當教理得之設定為靈通,則此

一行者憑藉修行未臻成熟之知識而進行,如此在自性中佛性無力顯現,魔性日愈擴張,乃

使此一行者佛抑魔揚,言行則日愈偏偏歧

 

在初期佛性尚可牽而魔性,尚可見此一行者天天戰之衝突,時而佛性時而魔性;一旦無法

消弭此一不正確之知識,而日愈深陷其間,終遭魔性侵蝕,佛性殆盡,是以此例,行者豈

可不慎。由此可知,修行過程中接觸善知識,加以圓融吸納,對於自性之陶冶非常重要。

 

眾生因具佛性,是以生俱來喜歡親近仙佛眾生因夙累染著,因而無法抗拒欲望,從中

產性對立,使我人長期陷在衝突之激盪而不自知。我人心靈有所空隙,最容易受靈界之訊

息之干擾。先天上我人佛性未顯明之前,一入後天受欲望所染著,佛魔之争,天人交戰,

時刻陷於衝突,因而在心神無法寧靜之中,(此一現象並非浮現於我人表象),因而容易受

到外力之侵襲。

 

許多行者忽然之间聽聞视見許多異象,即緣於此,乃使我人誤以為有所通靈。假設行者本

身不惡,尚須一段時日才会使魔抑佛性;換言之,挽回之緩衝之時間尚足有以挽救之机会。

若此人之根器心性悉皆下下,則魔抑佛性快速,及至發覺,有可能佛性已消失殆盡,遑言

救度挽回。因此行者當須明悟此理,則修行過程中至少可以輕易度過此關。

 

 

第六章   入魔

我人既生具佛魔之自性,當然可以成佛,也可以入魔。而如何「成佛」?如何「入魔」?

其關鍵即如何使我人之自性明顯,現出佛性,而加以抑制魔性。

這是一個原則上理論,正如上章所闡述天人交戰,以及佛魔之性中所強調顯現良知之佛性

,在過程中以薰習;換言之,是我人天生有佛性,即如已深植一顆種子加以培育,使其成

長茁壯;相對然,佛性可以加以培育,魔性自然可以因外力而加以助長,及至握阻佛性的

顯現,因而我人所必須注意即在於此。

 

第一節   因可入魔

魔性具体而言,即是我人天生之劣性,亦即染著紅塵色相之欲望。此一欲望不單僅是有

形相物質之攫(音霍)更有無形之所求等等因素,造成我人心識上魔性之蠢动有人貪

圖享受而汲汲名利,不擇手段,此乃處事之入魔

 

有者專好某物,如書如花成痴,此乃思想上入魔。但是有者卻將整個心神、處事、言語等

整個轉換,宛如成了另外一個人,如此入魔即已嚴重,宛如一個人具有双重性格,間歇或

者時而發作,如此已是佛性完全泯沒,而魔性完全發揮。

 

眾生在耳熟能詳与親眼目睹入魔現象,眾常見即是以教義之誤解或者扭曲故使自身之善性

完全不被善性所侵蝕。簡而言之,我人在生存過程中,吸納大眾所共同認定之事理,循此

脈絡而發展,並無衝擊;

一旦吸納到与此眾所認定之事理有極大牴觸到知識中既定之軌跡,此一衝擊力有時足使我

人整個思想体系,以迄心神整個隨之扭曲,甚至轉換,如此入魔已近。行者在修行路上最

容易入魔,完全受此衝擊而產生。

 

當然教義之誤解,我人之誤執,由心識開始產生变化。佛性不顯,眼耳等諸識亦起变化。

佛性之顯現不再,魔性則大張旗鼓,是以入魔之人即迥於常人。

 

第二節   魔象

我人根識受外境所牽引,乃有心識受真假表相所惑,相對然,我人心識受外相之蔽,亦可受外力所影响,因而我人会有幻视、幻聽、幻覺等等察覺物外假境之惜誤緣境。我人入魔大致可由自性無以自主而衍生由外力干擾及由自性錯亂,乃成心神無以自主之異象。

 

首先闡述我人自性之錯亂。所謂「自性之錯亂」,除有前几節所闡述之佛魔自性之顯現外其重要關鍵仍在我人本身所具備之欲求。因為凡夫俗子之因為善根器無法发揮極致,均在私心之彰顯,而此一私心之动力即在欲求。

 

如:名利、如:情受,甚至仇恨等等,乃成我人心識完全受制此一虛幻之緣境。心識既然受惑,自性已迷,則魔性乃襲捲我人整体識性,魔性于焉主宰我人言行。語有云:「物必自腐而後蟲蝕之。」因此,自性入魔即乃錯亂於當時道德標準而言行異常。

 

再就「外力干擾」而言,外力存在我人周遭,譬如:宇宙能源、譬喻:天地精靈,悉皆存在於我人所生存之世界中。當我人心識虛幻受惑之後,此一外力即可輕易干擾我人之心神,而彼時我人自主能力已被魔性所抑制,當然外力入主我人心神是輕而易舉,此之所以世人在入魔之前必有徵兆,此一徵兆即是外力侵蝕之先聲(在貴堂由   觀音菩薩主著,闡述因果之專論<因果病象印證>一書中,亦有闡述及我人受外力干擾必有徵兆,两相印證,眾生可明其理。)

 

以是故,我人在入魔之先期當会有警示,如在喪煞冲忌後顯現之幻视、幻听、幻覺等虛幻緣境,或者自身莫名無以自主,心緒一反平素言行個性,更甚至有人之入魔恍如判若两人,亦即心識宛如他人入主,使識者有陌生之感,諸此種種皆是入魔之現象。

 

但是我人之入魔与我人精進所顯現之通力卻僅一線之隔,譬如:幻听,我人所聽聞之異聲有時是常人所不可接受,舉例而言,幻聽時常可以在高山上聽聽海濤聲,在都市中聽見虫鳥鳴,甚至可以聽見諸佛菩薩或者鬼神告訴他許多事情,使人常莫名,無法接受。

 

而得耳通者一样可从在高山上聽見海濤聲,因為通力無遠弗屆;一样可以聽到佛菩薩鬼神告知事情,因為通力是無時空障疑,如此又何分判「入魔」「通力」?基本原則即是在此一現象否有其脈絡,亦即是否有其常理可探。換言之,幻聽者几乎在無時無刻中会聽到異声,因而聽到即說,幾近語無倫次。而通力者因智識不亂,縱然听聞異声,自主意識可以加以控制,甚至判斷,因而不会時刻都在異声听聞中。常人亦可因此分判「入魔」与「通力」之現象,此所以修行者必須戒口,不輕言怪力之事物。

 

綜此而言,我人是否能在修行過程中避開「魔劫」首要使自身之佛性彰顯,可以抑制魔性而使智意提升,再者一旦有警示現象後,即必須戒慎小心,如此魔劫不但可以减輕,甚至可以消弭。

 

第三節    心魔

儒家有云:「物必自腐而後虫蛀之。」道家有云:「疑心生暗鬼。」華夏聖人造字有其獨持意會,我人心中有「鬼」即為「愧」,因而在諸般魔象中,心魔容易可动千变萬化之異象,日愈嚴重,導致我人心無所主宰,或成狂暴,或成錯亂,甚至戕害自身意志,諸此種種不勝枚舉。

 

心之為王乃能主控我人三魂七魄及至軀体各部器官一旦心受魔侵,輕則軀体主控能力減耗,重則完全無以主導軀体之運作,因而軀体之滅亡,自是遲早而已。我人因可会受心魔所侵擾,除有与生俱來之魔性以外,大致尚可區分成「一般眾生」及「修行者」。

 

首先「一般眾生」之所以心生魔意,自然不脫凡塵名利之繫念,所謂利欲薰心,容易使我人心中佛性抑制,自然魔性伸張。

再者「修行者」之心魔卻是廣泛,因為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多少已將佛性擴展,初步已有抵制魔性的能力;但關鍵亦在此,行者雖有修行功候,但是卻在道魔併存於人間,行者無時無刻不在魔道虎视耽耽之中,因而稍有不慎,即受其擾。

 

况且近來大道福音因應運數,如雨後舂筍蓬勃發展于人间,魔道藉机蠢起在所難免,因而魔似而非之教義,使行者非常容易在修行過程中有所接觸;因此行者在意識之中除內有潛在之魔性,外有似是而非之魔道教義,如此內外夾擊之間,行者受牽引而不自知,久而久之意識已有似是而非不確之義理存在,點點滴滴侵蝕心防,在我人不知覺中,心已入魔矣!

 

行者心魔之現象非常明辨,行者在循現蹈矩中乃勤修實行,不以不知而強詞奪理,不以嘩眾取寵而傳道,不以煽惑而鼓动人心,更不以玄虛而惑人。儒聖之所以「不語怪力亂神」實乃智者之见。因而行者在修行過程中亦如是,正如我人若常存赤子之心,則其言行必然坦率純掣,若心術不正,必然閃爍其詞。是以故,行者心王自主,言行必為中規中矩,若心有魔識,必然言行有異。綜此而言,行者在平素修行中必須謹慎於心識之魔性,而防杜於未然最佳方法即是不与異端邪說為伍。

 

第四節   度魔

魔性既是与佛性一般,亦我人与生所具,因此在我潛意識之中亦必然可受我人之主宰,關鍵只在我人應如可駕馭它而已。

早期彌勒菩薩曾經著作一部鷥書,名曰:<彌勒吉佛點化金篇>,內中甞有闡述「慧劍引度」大意在於我人慧器可以斬斷利欲之心識,在修行者如可運用我人根器之慧劍,一者斷利欲,再者自度上覺路,是以諸佛菩薩悉皆認定眾生可度

 

魔性性然,我人之所受魔擾大都種於身魔性,如此天人交戰自是關鍵,如若肇因於外力而入魔,亦即由外力干擾我人之靈性,甚而入主我人之靈識,此一入魔現象相較於自身魔性顯現容易祛除,所謂「心魔難防」,「外魔則易於趨避」,是以我人之入魔,自性錯亂之復元遠比由外魔入受難以祛除。當然自性入魔基本上我人之意識仍在,只是此一意識趨於邪惡;換言之,即是本質之变化。而外魔入侵,本質尚未完全变化,只是加了外來之雜質,因而容易清除。

 

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基本即是在淨化自身之魔性,因而修行過程中難免佛魔併陳,是以行者必須有此体認,方始可以避免魔性之困擾。自古以來,佛道之諸佛菩薩暨高眞聖哲悉皆在於我人是佛是魔作深入探討,以及將得闡述成書以啟悟世人。由此可見,我人之複雜在於此一人,世間所造成之眾性百相,實則植因於我人佛魔之自性而已。

 

闡述至此,眾生當知修行可成佛道,當然修行亦可度化魔性,只在於如何度化它而已。我人從發心修行開始,此一菩薩種籽已開始在抑制魔性,所以行者必須時時刻刻提發菩提心,以此慧根抑制魔性,再從精進之願力中,使魔性無所發展。

 

再者佛經有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須知在因果造作諸般業中形成許多擾亂靈性的業力,此一來力可以牽引我人入魔境,可以招感魔祟侵襲我人,甚至可以使我人受到周遭不可思議之緣境,進而形成入魔現象。譬如:我人之理智隱失、譬如:我人之接不當教義、譬如:我人之受到陰祟喪煞等等,使靈神在無自主之空隙進而魔性控制我人,緒此種種,悉皆我人入魔之必經現象。是以故,慎因畏果,進而不造作諸業,使魔力之伸張少其牽引,斷其間接之助力,可使行者避免魔性之擴展,使魔性侷限於我人意識之一隅,則在修行過程中假以時日淨化它,使其融入佛性而成我人之助力。

 

第五節   止魔

修行者入魔現象,闡述至此,概略可知,內由自性之魔性擴張,外由根障因業之侵擾,不論是心識之偏執,不論是善行之邪異,甚至眼可見異象,耳可聽異聲,諸此種種現象,悉皆一理。我人受此魔性困擾乃超越常軌,逸出素行,因而引人注目,進而大坏行者清新形象自不在話中。是以故,行者在修持過程中防止入魔現象實足不可輕忽之智慧顯現。

 

入魔不論由內而外,不論意識之無形,以迄有形之舉止,絕非一夜变化,悉皆有其脈絡可尋,或在初現端倪之际由外發現加以糾正或是抑制,或者自身見及于此,心生警惕,加以自我的約束,或者導正,如此或者為有幸,但是卻也是自身修行之有素与廣本善緣之得道多助。

 

,修行者即忌諱于執見,不論對修行之教義所執定見,以及自修行肯定之定見,悉皆可以成為執見我人天生有所執,因而偏見為八正信所不容,可知我人執見云可怕。行者不論如何修行,心態之不适,不但是魔性擴張之动力,基本上是引導自身入魔之要件;因此行者智慧重要在袪除執見,從平素之修中增廣見聞,吸納善知識,以人之長補已之短,並藉此抑制我人我相之我見,去除貢高心態,從去蕪存菁而顯現我人真如之相。

 

在魔性之專章中闡述至此,眾生應知魔在我人之內,不在其外。縱然諸天魔力猖狂,若無自身之自腐,魔力之侵擾之机率,將普遍降低,而情者道程更為順利。

 

第七章   總論

天地八同列三才,天地之大,涵蘊之廣,變化之不可測,乃有目共睹。而我人忝為三才之一,自身之潛力絕大多數均無以自知,僅有少數先知先覺之聖者歷經亙古之探討發覺才能略窺我人潛力之一二,經由修行者漸次發揮我人之潛力与天地互动之变化,才豁然明瞭我這一軀体所含蘊之力量是可其渺小!是以故,在生命過程中論是善的發展,或是坏的顯露,悉皆由我人所涵蘊之本能所產生。譬喻我人之修行漸次抑制此一凡軀之劣根而顯現光明之善慧,也因此使我固受凡軀所束縛之平凡所次消褪,進而顯現不凡之本能;

 

換言之,我人本具与天地同体之本能,亦有浩瀚之潛能,是以顯現不凡之能力是理所當然只不過此一展現不凡之能力必須有既定之程序,亦即不可变更之定律,方能展現此一本能。正如我人腹中飢餓,吃食食物可以充飢止餓此一定理,在我人胃部吸納食品之養份再輸送至各部器官,我人因此存不餓感覺。

萬事萬物有其定理而成,亦可由其脈絡探尋而知,是以在我人顯現不凡能力之际必定有其正確之脈絡。

 

 

第一節   靈体

本書著作首在剖析我人靈体之顯現潛能,進而影响修行者之言行作為,次而以行者与靈界互动。以此架構,本書总而之,而無形之現象而以文字具体化,因而不免有两極效應,一者使無形界現象具体化,使行者易知易明,二者既無形,強要具体,不免有不易補足,是以難免遺珠,使整個我人靈識之現象種種無法收編一書。

 

唯無形界之作用,乃存使我人在正常情况下顯現不尋常潛力及現象;就正面而言,提昇靈識之境界;就反面而言,卻使我人因此一靈力而超越常人之現象。是以故,著書主旨重在闡述事理,使閱者明而防杜,不重在解復現象之後續,此為全書至此不無稍有引以為憾之事。

 

今時宗教域或因流傳失軼,或因強加附會,或因宗脈繁多,更因人心私用,因此許多原本在我人潛能之列的現象亦被眾生喧染成神秘不可知之事蹟,因此行者修行過程或者閱讀本書應有辯正破訛之智慧。

 

本書名曰「超越自然」,其动力我人靈力,因此不論靈力是正面顯現,或者魔力伸張,悉皆不為常人所認同,即是儒家所謂之「怪力亂神」。唯天地間佛道修行法要悉皆不予否認此一靈界浩瀚动力我人在修行過程中,如何御魔性、導正信,實在不可輕忽此一「無形之靈力。

 

西洋有学說以我人之意識揣測,以此一常注心念久注,識海竟成實境,即是医家所謂之「幻想」;實則我人在起心动念之後將虛幻模擬之意念具体化,因而誤執為真,在眾生之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只不過各人之智慧、意志、毅力不同,因而抑制而使其顯現不一而已。

 

綜此諸般論點,我人在凡軀訥所蘊涵之靈識以及力量絕非在平素之間可以窺測。但是我与生俱來之根器,即是節制此一無形力量最佳之防護罩。因此修行此一根器是使此一可正可邪之浩瀚力量,成為我人解脫之最大动力。

 

 

第二節   正信

眾生之所以執迷,緣於不明無知,我人能量浩瀚至何种程度?我人之善惡種子埋植于何種境界?閻浮提眾生互动之引力?悉皆無所知,然則卻是可以引动我人潛能的因素,因而变化之莫測,乃使眾生易執易迷,執誤為確,產生不要的疑象。

 

我人一心無法純淨,緣於累劫業障,更受當下外因誘引,漸次使潛藏之惡業顯現。當然亦可使善業顯現,但此顯現使我人超越常人,卻足以加深常人疑竇;因此不明而疑,無知而懼,是我人受誤導之主因。

 

本書之著,乃在破除眾生之不明、之不知,進而引導眾生在假象中認清本相,在迷幻中不受誤執,此所以文以載道,理以顯智。眾生當在修行中努力去研閱書中之闡述,加以佐證,達到心靈無礙,不受迷幻之蔽惑,正信、斷疑,行者智慧之根本。

 

目連尊者  

    

夫書之著,以啓迷兼而傳承引度。鸞門之所以寿世乃在立堂宗旨「以儒為宗,以神設教」

以諸儒碩德之教化,立人倫之根本,是以鸞門以人道為先。唯時運变遷,迄今鷥門肩負使命重可謂歷來無出其右;因各大教門或有不足,或有未及,均無鸞門之方便,因此天數理所當然應在鸞門,以凝聚助道弘法眾生之力量,而共同推動大道法輪;所以鸞門著書接續不斷,以此共成助道之力量。

 

今時本書完成,即將付梓成書,雖然本書論點未曾廣之包羅,僅只著重我人靈力現象,但論在何宗脈,只要在宗教領域之內將不出此範疇,因而本書專論于此,卻用於各宗行者皆準,願能以此使行者有所獲益!

 

正如書中所論,我人雖渺如滄海一粟,卻可浩瀚眾天地併列,由此可知,成也蕭何,敗也蕭可。願行者明悉我人之關鍵,善御此一凡軀,成也是他,敗也是他,如何運用則本書研閱之下不無助益,願眾生共勉之!

                                                 目連尊者   跋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目連尊者  

   書後語

超越自然的顯現本属大自然不可息議之一環,今將由我為觀点而闡述之,乃在以人為所发展之趨勢而論;但因眾餎具其相,僅以一書自難包羅萬象。差可告慰者,將之限定於行者之異象,天可縮小範疇,而對行者增所助益。

 

歷時一年,書已著成。吾雖忝為主著仙師,唯紅花雖美,不能少其綠葉;著書之期与諸賢生相聚一年,深有告慰。貴堂今日以著書普化,而名聞三台,其來有自。上自諸神,下至效勞賢生,悉皆有此体悟,以書傳道共結文字善緣,鸞門之聖業在貴懿敕拱衡堂表露無遺。

 

于今書已著成,吾亦即將繳旨覆命,差幸不負所畀(音彼)。離情將起,在此書末,吾但以一語奉勸賢生暨諸眾生:「我人有其靈,超越天地諸眾生靈,唯其于此,乃可成就萬物之靈;相對然,可亦以此成為無間鎖靈暨阿修羅眾,此中關鍵在此「靈」。此一靈包含我人心識、念障以及夙根,能夠將之安置我人凡軀之內而駕馭,則「靈」慧而善,成就佛道無虞,反之則陷於劫數之中」

書成緣有段落,但凡緣总在輪迴中,吾深願与諸生道緣不盡,而凡緣可止。書成後語,祝福眾生因此書有所得,減其魔障,增其靈慧。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