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2-25) 点击次数(1069
佛道心詮(上)無極老母懿駕親著

佛道心詮(上卷)

 

本堂主席關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   昊天玉旨暨   無極懿旨

     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太白仙翁  

       詩曰:玉旨頒宣奧義傳     醒聾啟瞶繼年年

                    天書著作能開悟     萬世心詮福澤綿

聖示:    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查尔台疆懿敕拱衡堂砂盤木筆,飛鸞闡教,期期著書,代天宣化,神人用命。普化成果頗為可嘉,鸞门著書以此啓蒙紅塵黎庶,体悟諸天聖神仙佛慈悲旨意,今有   無極老母会知:擬藉尔堂開著寶書,以資眾生得能感悟而得進道修明,智慧提升,或多助道,或多精進,俱皆大道福音。

心大悅,兹予敕旨一道,命由即日起,尔堂正鸞勇筆為主著正鷥,期期開著,無負  皇母慈恩,書成普化自有敍錄。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欽差駕前董双成仙姑  

      詩曰: 母心似海念原兒      雲路何辭降聖門

                    木筆著書期普化      賢生一志德長存

聖示:   懿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曰:

念靈原沉淪苦海,不止於善惡因業,尚有道義不明,法要混淆,徒斷慧命,自毁根基,殊為可嘆可惜!

  今尔台疆懿敕拱衡堂,鷥門普化,著有功蹟,正鸞勇筆靈可通神,數十年著書普化,,才堪可用。

乃擇此著書,願勉諸兒,体此用心,加力護持,而可拯度陷入迷惑者,得明灯之指引,步上康莊大道。

  著書之間,發心護持者,准予敍錄消災解厄;凡是護持、解說、流通、助印,均由   無極仙童專案辦理,,以此慰勉護法助道之善慧,今時著書仍然為期一年,題其顏曰:「佛道心詮」。但知大道奧義,智慧無礙,如此修程,减少阻礙,增進福慧資糧。

心已慰,甚願諸兒女共体慈意。

旨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已年七月廿一日

 

 

無極仙童  

   凡例

今時  無極老母懿駕親臨著書,慈心大悅,特命頒示凡例以資世之善德護法助道敘錄有所憑据:

1、凡在著書期間,護持著書,每期積功伍拾大功。

2、凡在著書期間,間接引度護持著書,引進之人再得其功之半。

3凡在著書期間,加以宣揚弘法,得受度者,各得其功敘錄伍拾大功。

4、凡在著書期間,有所求稟護持助印,以此于案呈叩,除有本堂  關主席全權處理之外,尚乃轉会無極查照,可予專案處理。

5著書以迄書成,凡有流通、宣揚、助印,一体比照著書期間,可以轉会無極備查。

6凡在著書期間,起迄全勤護持,賜記一道功之外,准加福報一得,准消災星一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7凡在著書全程缺席二期之內,有其正當理由,扣减二期之敘錄外,准由一道功比照扣除。

8、著此佛道心詮,乃為   無極老母慈憫眾生之願,眾生有所体悟,一有發心可得感召  老母慈應。

9著書凡例,总有未盡周全,除此照天律頒示處理外,將可轉会照無極備查。

   凡例頒示是為眾生玆所珍貴,一則書為  母心慈憫,再則為眾生啟迷,三則道場普化道務之運作,願尔眾生一体了悟。

天運辛巳年七月廿八日

 

 

南海古佛                                       

   

佛道心詮,是闡述大道奧義為旨。

切莫以為書名「佛道」,是有佛道名相之分判,實則大道总在真理之間,名雖

分其理,殊無二致,因而佛道一理貫穿而串联,是眾生執於名相加以強分而已。

  今時大道福音普傳人世,可謂鼎盛,蔚然成風,也因如此百家争鳴,各自立論,眾生一則廣受薰沐,另則囿於不知所從,因此,道雖普度,歧途行者亦自不少。

老母慈憫,不忍坐视眾生毁棄大好靈根,兀自不覺,特加垂憫,不辭懿駕躬親著書,題顏加以對立,從中析解異同,使得眾生豁然開朗,撥雲霧見天日,慈憫眾生。至此唯願眾生有所体悟,慎勿輕忽,仔細研味一則起心动念感格慈意,再則研悟有得,道程精進;如此無負   老母慈心深意。际值著書,  吾同体母意,特述數語,以勉眾生,並恭為是書之序。

                                                         南海古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已年七月廿八日

 

 

    濟公活佛  

     

  書之著,旨在啟迷。眾生雖迷靈性猶在,是以天心未忍坐視沉淪,諸天聖神仙佛更是不辭辛苦,傳真聖訓,廣渡有緣。

  如今   皇母更是恭親著書,可見拯度迷靈是為普化之要務世人有慧根,知慧命,用慧器,卻也坏在自以為靈慧深植,亦即儒聖所云:「自以為是,自以為用」,乃致誤入偏歧,日愈深沉,所以大道之行,看似普遍風行,然則行者偏執不知凡幾。

  佛道心詮,著書闡述,道妙諦深,啓慧覺明,凡有行者深入其中,必有所得,願此而勉眾生,知所惕悟而已握。际值著書之初,謹述數語,恭作是序。

                                                         濟公活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天然祖師  

    禮讚

老母慈憫,懿駕著書,悉是拯度原兒,無限慈心深意,講述無生無忍,妙諦涵寓析理,譬喻啓悟愚頑,道中無數修行,盡在一理貫通,唯願我輩行者是入三昧,方寸洞開,靈犀明灼,大耀光華,是以無負  老母含慈悲懿駕著書之苦心。际值著書之初,恭為禮讚,願勉道中修子同有体悟。

                                                          天然祖師  降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已年八月初六日

 

 

   南天文衡聖帝  

     

天道普傳,千宗萬脈,各度有緣,廣發教義,因而眾生親炙福音,深受福澤,善慧根器,萌顯茁壯;閻浮提地,道氣盎然,实為可喜。

但是教法傳,雖有大智大慧之行者助道護法,道場林立廣頒妙諦,其中似是而非混淆不清,更甚者各執一詞,教争不斷,不止於同宗脈者如此,衍化旁支而至不同教門者,如此產生眾生迷妄徬徨,是大道福音中惟一遺憾之事。

天意無私,大道歸一,萬法匯流,殊途同歸;雖然有宗脈之衍生傳渡,更甚者中斷而後承續,但是其理恆傳不斷,真理妙諦無可扭曲,凡諸執識之斷言,均属臆(音億)測,或是斷章取義,許多善慧根器者而是隳敗於此執著不釋;試看千百年來,道場菁英修行善者,多少折於如此紛争不休之道義曲折之争議中。

 

本書之著,無極老母慈心憫垂,不忍眾生焚折於如此,乃恭親著書,願眾生体此佛佛同道、道本無二,細節之争議,應以大智慧而觀之,無負  老母苦心,是為眾生之慧根,是為眾生之福音。簡述數語,供列書前是為序!

                                   

南天文衡聖帝   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0月13日

       詩曰:心詮豈在語言傳        字句涵深廣意淵

                   智慧圓明堪了悟        一時頓啓永開然

 

聖示:著書憑以傳道,乃在闡述奧義,在研閱者而言,閱書而体会,仔細玩味,必有所得。  老母懿駕降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一章   宗脈

 

人世間傳佈大道福音,雖属必然之運數,然則天無言,地無語,如何匯聚形成此一浩然力量,關鍵即在於人,世之修子之謹慎學步前人之心得,傳承經驗,然可以薪火相傳,永不斷絕。

 

但是在學步的過程中,不但要恪遵前人脚步,更要領受前人遺下的精華,進而發揚光大。在其间卻会產生两种現象,其一是斷章取義,擷取前人妙義加以神話,或者添說自以為是之理論甚至一知半解強加附会,添加似是而非理論縱然有得逞之一時但真理必須經歷嚴苛之印證,才能恒久不滅,永放光明因而如此的行者大都如曇花一現,不能形成宗脈。

 

其二精深修行,毅志堅忍,深入經藏,歷受考驗。在修行的領域中,上可承傳先人的心血,中可提升自身之智慧,下可引度後進之行者如此自然在教法中形成一股沛然的力量,蔚成風氣;譬如佛家諸宗之開宗祖師,譬如道家各脈之祖師,悉皆如是。

 

所以,宗脈的形成在各大正教是必然的現象,因為天意化育萬民,因應各民族風俗文化,形成一教之教法,然則年代愈久,傳佈愈廣,以致雖属同一文化之民族中,仍然要區分細微之不同文化,並且在教法傳佈中,許多大智慧的修行者,從前人所遺的教法妙諦中,更雕琢出細至的妙理,提升教法的完備更可以傳佈普及於不同民族文化中,是以宗脈新兴更使眾生受益,唯前提必須是在教法中,必須有所依止遵循,不能離經叛道,不能自創新說,誤導眾生不能斷章取義,以是而非。

 

總此而言,修行者在修行領域中,生出智慧發掘妙諦,都是可喜現象,但是不讓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則有可議之處;宗教既曰:普化眾生,是則教法必須讓眾生可以接受。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0月20日

           詩曰:陰陽動靜永恆生       氣息綿長耀道程

                       記取箴言能不悖       堪期方寸倍光明

 

聖示:修子行持自然而然,此一动力則有賴發心,能夠發心則在体認,因此修行是個漫漫長程。

老母懿駕親臨,諸生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二章   道家

 

道子在修行之路上,道門的法要是頗為重要。不論修行任何宗脈,在閻浮提台疆一地,深受道家法要薰陶之修子不在少數,道家自老子以降,道德、清靜、感應篇可以奠定華夏民族道家思想中頗為重要之尊天法地精神,而後所衍生丹鼎、方術,以至道門之符法,雖然可以說是道家旁支衍繹,但是不論是道家之養生、練氣、符籙等,在修子所得到之薰習,卻是淵遠流長,更是見植人心。

 

道門首要講陰陽,說动靜,在此一奇偶互生互动之间,萬物綿亙生生不息,是以道家在此互动之中察知生命之精髓以及永恆;玄牝之門是道家之謂一切动力之源頭,即如修仙之路,欲求白日飛昇,仍然須要元神出竅,此即是动靜之間所涵蘊之奧妙,元神之不滅,卻藏蘊於軀體之間,皮囊若不解脫將使元神随軀體而毁敗,若能使元神出竅,則元神不滅,永生永恆。

 

道家修行雖然簡易,涵蘊於陰陽之中,但陰陽所衍生之萬象雖然繁複,却莫不由动靜之間而生。总而言之,道家法要,陰陽互动之理必須探知,才是以窺其堂奧。

 

 

護駕岳王                                                               90年10月27日

              詩曰:為文勸世善良儔         研学無違盛澤庥

                          願受春風同化雨         堪期智慧永長留

聖示:   皇母著書,神人接駕,勿失禮儀。

無極老母  

第三章   道家機數

 

元始一炁,衍化两儀、四象、五行、八卦、九宮,一而復始,周而全圓。道家在修行中,數運与緣机是為結構完備之始末,試言:道譜,諸如文王卦數、命理推算,莫不含蘊於數机之中

 

往昔道家修行之人,不論修長生之術或丹鼎之術,甚至濟世救苦之術,而降妖伏魔等等,道家所行莫不出於奇偶生剋之道,再言道家老子清靜、道德諸經,所含蘊之奧妙,亦是由此而闡論,因而道家在數理上有深奥之立論

 

時運變遷至今,雖然法亦有遷,然則陰陽两氣仍然不变,生命所仗恃牽引仍然是此陰陽二氣相生剋之原則不变,其衍性之变化,只能以細節雖有異,主体仍然不动,可謂異中有同,既如是,此一机數即無法脫軌跡,必須依循,所以不可不明。

 

人之軀本不論經脈,不論臟腑,不論穴行,均有其与天象地氣生剋互动之處,因而修行若只顧及深入經論忽略軀体之健康,則何以提升智慧諸兒女當必知道智慧之顯現,猶然需要軀体之行动才能具体,總無憑空顯現智慧反之亦然,軀体强健而無有智德,流於霸氣,俱皆不當。

 

因而,往昔道家登仙之路。大都以修行長生之術,輔以經論或者術法,如此方能一則自修,再則救世,內修外謙顧;今日道子苦於長生術散失,道家大多流傳經論術法,惟獨長生一術缺乏傳世之机,一者囿於今時人類社会大異往昔之環境,二者長生術属於苦行;道家修行之人傳承不繼,因此造成如今道家修子少此自修長生之法要。

 

雖然如今修子大都佛道諸脈法義共冶一爐,但是道家長生之術,卻是針對如此末法叔世甚為針泛之良方,長生術基在於人身軀体必須行血行氣,而其所行吻合於天時運轉,再輔以飲食飼作息及至作功,則修行入門可以奠基。

總此而言道家數机是衍化各宗派支流之主要依据〔再此而後,娘再系列闡述〕。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1月3日

詩曰:    不老靈山不老仙    長生有數述真詮

                 蒼黎研悟終能得    步上玉墀永樂年

 

聖示:皇每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四章    長生術

 

道家長生之術,以養生与丹鼎合而成就,並非長生而得神通,或者陸地神仙一般可以前知過去、後察未來。然則世人生命本有定數,寿者百來歲,夭者數十年而已,在短暫人生中,所必須学習事物繁冗;如果要有博学多聞,深入神秘玄妙境界,長寿者當可以有時间探究,因此長生之後,再加進修,始能達到陸地神仙境界。

 

道家養生分成二方面:其一是飲食習慣-----往昔養生之人,有過時不食此例因為時序与人体氣行頗有關联,腑臟運作吸取養份,藉經脈血絡氣血之行,而將養份送達軀体各部一旦過時,氣血之行已有度化,斯時吸取養份,氣血之行便不如正時之發揮,雖不致有害,卻也只能止飢,加上囤積不當能量而已,因此養生首要是飲食正常。

 

其二是運行----往昔長生修習之人,必須輔以靜坐調息練氣,但是在調息練氣之中,仍然有時辰之分,因為各人体質不一,脈胳強弱正反,均是影响行氣之功能。

 

大体而言,适應大眾是以夜子之時属正陰及属正陽,卯時是行氣調息之通用時辰,但是每個時辰特殊之氣息及時炁,針對人体臟腑均有特別之功用譬如土壯脾胃則在近晚之傍晚時分行氣為佳〔長生術之坐息,爾後專書論作〕。是以故,個人坐息可以針對最弱或者病痛之部位擇時而坐,先治病体,而後可以養生

 

然而時至今日,已有改變,往昔深山大澤常有奇药潛藏,此類奇葩多有助益故善人体,甚至能脫胎換骨,因而往昔修長生者,兼以丹鼎練药之術以強身,今日已少此類奇药,但是卻衍進成科學之药物,可以改善体質,如今許多運动之作用,可以改善体質之耗弱,因此可以藉科學文明之药物、運动,使軀体之骨幹强健,再以古法之行氣調息坐工,如此可以奠定長生之基礎。

 

總而言之,欲求長生,沒有健康軀体為基礎,則難以成就,是事倍功半;簡而言之,修練者雖可以藉練靈、練氣,使体內具備長生之要素,但是軀体受傷,骨幹缺少鈣質,甚至臟腑經脈因氣不當〔包括飲食不當、作息不當〕,如此外在腐朽,仍然難以長生。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1月10日

           詩曰:隨侍母娘降道場       著書闡理澤流長

                       蒼黎啟悟修天道       共返瑤鄉志不忘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五章  救靈与救苦

 

諸兒女秉賦天地精華,藉父精母血成胎而孕育,本靈至清,人間本是淨土,奈何重濁塵障時日久蔽,以致靈性染著,形成紅塵苦海。

靈胎一入凡塵,即入苦海,雖有天性至清之靈,以及大道福音之傳渡,然則人心執於假相,誤假為真,因此沉淪,依舊輪迴不止,甚至有者墜入殘靈,難以回復人身,殊為可悲可嘆。

 

大道傳佈,因此而有救靈、救苦之分,雖然一家救度,不論是救靈、救苦,均属濟度生靈,攀登覺岸,共向光明;但是人為強以區分,因此形成教争。

今日不論佛家各宗、道家各脈,以迄「儒、道、釋」共冶之鷥門、一貫道道場,俱皆普化眾生,一則回復真如本性,再則共修大道,至少济度苦難,俱有天命,辦道所苦争此虛名。

 

試言佛家慈悲為主,眾生一体佛性悉皆引度,道家雖有自修而得再行濟度世人,再及於一貫道之先得後修,鸞門之外修內造,如此均在融入修行領域,而能上承天命,下渡苦厄,總不出大道福音。唯今日道中之所以迭有紛争,一者人為因素,二者自我本位,三者斷章取義,四者誤導眾生,別有用心。

 

試言「救苦」,眾生既在累世塵障染著中輪迴不止,因果即如滾雪球般,苦難愈來愈大,如先予以濟度苦難,則無以令其親近大道

譬喻「救人」,當必須針對其迫切需要,始有效果,及至苦難得有减輕,如此引度此人近道,必然事半功倍。

然則「救靈」卻也必需急迫而重視,譬如一貫天道之以先得而加以引度進修,即是救靈之最佳典範。因為邇傳承以直接賦与天命,行者加以傳佈福音,並以自身修所得,引度後学進修大道,在道理研悟中提升智慧,勘透人生苦海是果報場,苦難中修行消業,寧願今生艱苦,也要縮短沉淪苦海的時日;

 

換個角度觀察,如此正符合佛家僧眾,一則苦行,二則戒律,三則進修。是以故,救靈与救苦,正如两極,雖然背道而馳,但却殊途同歸,仍然可以有交集,但願世之諸兒女明悟於此,不論身處任何宗脈,身處任何道場,只要在修行路上一志精進,從何著手無所關礙。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1月17日

詩曰:寒來風冷凍人心        熱志無違自古令

            助道護持賢士輩        代天宣化有佳音

聖示:寒夜行人少,不阻效鷥心。善哉!諸生心志可嘉。

皇母懿駕親臨,賢生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六章   筑基---脫胎換骨

 

修行諸兒女,大多遇上身体多病,有志難伸之窘境,雖然有者夙世因果所纏擾討報,但有部份是在修行之初,沒有奠定良好根基,以致修行深入,因為涉獵綜合其它法門,乃致身体不勝負荷,有如此因素,是以修行中途抗禦病魔所花費精力幾乎与修行所花費精力相等,因此筑基甚為重要

 

當然筑基是特有名詞,譬如:丹道、練氣,甚至練習坐工,諸如此類修行,都必須有筑基工夫。至如今修子已少於單一法要而修行,因為如今法門普傳,大道處處,幾近福音俯拾皆是,雖然有利大道推动,然則弊病也令修行者無所适從;  娘乃擇要將筑基之工夫,以适合人体与時序,以及不論修行任何法門之兒女皆可以适應之筑基,以此脫胎換骨,善養修行最重要的條件-----身体。

 

人身有血有氣,穿經過脈,以此血氣之運行,,而使体軀澎湃生命現象;然則人体氣血之行大致可分為:★子時起至寅時,属陰性而靜,因為此時大部份人已入睡,是以血氣之行属陰靜。★卯時至午時,此時人大都在運作活動,因此,此刻氣血之行属剛陽,並且陽光初起,尚有助於人身之陽氣。

 

 

★午中此一時是為正陽,不但陽剛而烈,因此,此刻人身血氣運行亦受影响。

★午過而申未,此時正可銜接陰陽之過渡,氣血將要由猛而馴。因此在起伏之中加以訓練,則可使人身氣血之運行可以承受更大变化。

時辰之陰陽既明,人身氣血之行也知,人身之病痛或者耗弱所在,即可藉此擇時而修。

譬如:◆練氣者,當然以子卯之時陰陽交泰為最有利,然則此時坐習,僅於培聚氣而已,若是氣虛者可行。若是氣行不順,則是以中未之時。身有氣傷,正午最忌。驅陰寒煞氣,則以正為佳。

 

再譬如:臟腑不健則氣行以修而分心者属火可擇亥時,以此近陰,陰柔而助心肺之动,庶免過烈,無益反傷脾胃属土則可辰時而行,以金助土,相生相剋,用於此類運行,則是恰到好處。

但是,除有時序以及人身之契合之外,尚有二項外力因素必須特別注意。一者四季:因為四季之氣候有所變化,因此夏冬之間,必須提前二刻,以因應晝長夜短以及晝短夜長之變化。

 

二者药物之使用,人身有腐坏衰耗之可慮處,因此往昔修行之人,練药之術輔而成之,但是今人不用自練药,譬如身体鈣質不足,多有健康食品可補充,如氣血不足,亦有成方可補充。因此針對自身不足,筑基之际,药物輔而成之,如此脫胎換骨,必可事半功倍。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1月24日

          詩曰:火性消除便是仙      古來銘訓早相傳

                       勤修大道明明記      洞澈真詮不計年

聖示: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七章    筑基---耐性

修子筑基之工夫,除脫胎換骨之功能,但要得此效應,第二步驟:磨光火性,得到耐性,却是竟其全功不可或缺之工夫。

試言蒼黎輪迴人世,在人生過程中,當然有許多际遇,但是此际遇未成熟之前,種種波折,甚至折磨不一而定。只有在緣機成熟之际,才能水到渠成磨性是一種修養,也是內性的昇華,不止修道子必須要磨性,及至一般蒼生在人生過程中,應對諸般事物,磨性亦属不可或缺。

 

譬如一般人喜好之釣魚,在魚兒上釣之前,必須要有耐性等待魚食餌,才有所獲,如無耐性,將是徒勞。再譬如铁杵磨成繡花針,整個過程所涵蘊之毅力堅持,若無很好耐性,將無以為繼。一般人如此,修子更是重要。

 

不論修行任何法門,譬如:禪修,譬如唸佛,譬如練氣,譬如靜坐修行,譬如:來入經藏,譬如:修行戒律,不論佛道法要,不論顯密功行,更不論初行精進,內性不足,一切空談不但無法奠定初行根基,更遑論精修深奧法要。耐性与火性,是凡俗之人不知自覺潛藏於意識之中, 不乏記載,必須消除火性磨成耐性,才足以深入道程

 

雖然是属老生常談,試看世之修子,禪修者坐不定心,修無慮靜,只因缺少耐性試看唸佛若無耐性,幾声佛名,便以心生物外,無以為計試看深入經藏,概嫌法要枯澀,無有潛心体会。更論及勤守戒律,必須以絕大意志毅力而實踐,若無耐性,又何能堅持恒守。小小一個人性之劣根,牽連整個修行過程,世之修行諸兒女,豈可不慎!

 

在修子接受法要福音法喜充滿之際,故眼望去好似光明,大道已在眼前,因而忽略此一關鍵成敗之因素。因此許多修子即是敗於此一根基,不能紥深,使往後道程多所波折。

總而言之,修子在修行之際,可以接受任何法要,深入体会研悟,但絕不可輕忽此一側重實踐之筑基功夫。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2月1日

詩曰:大道傳流不計年        心詮妙諦入鸞箋

             蒼黎研閱終能得        換續靈根植福田

聖示:天降大道,啓度迷蒙,真詮妙理,藉諸沙盤木筆而傳真,編輯成冊品,以開悟研閱之人,只在閱者用心,縱然一時未有所得,文章妙理直入心識,有朝一日轉成智覺,即便有得。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八章    修靈

 

所謂「修靈」,並非意指於靈通或者玄虛,亦非道家法術之通玄。「修靈」,顧名思義,而是修持人之靈性,提昇靈性處於光明境界,避免蒙蔽以染著。

為何必須「修靈」靈在人身是為主宰生命意識之动力,換言之,靈性和軀体是為一個完整之生命,而人處於紅塵色相,諸般染著,不但軀体受創,靈性亦是受到污染,暗淡不明,靈性如果不明,于焉產生智慧不顯。心性易受假象誘引,甚而步入歧途,終致斷絕接近大道福音之慧命。所以修子必須修靈,是為修道行持過程中種較為精進的修持。

 

各家宗脈,對於修靈當然有所不同,但關鍵在於如何使靈性光明當然靈性光明並非肉眼可見,但卻有許多現象,可見一班,譬如靈性光明之人,可以容易掌握心性,不致偏歧譬如靈性光明之人可以不受外在力量干擾,〔包含無形力量〕。譬如靈性光明之人,修行法要容易深入而領会精髓。諸此種種,俱皆靈性光明所顯現之肇端。

 在佛家有藉禪修,從定性寧靜進入空無,乃至禪定,有者藉唸佛凝注意念,直至一心不亂。

道家有者亦是藉由坐工、誦經,甚至練氣,由束縛人身即而達成修靈之境界因為從浮燥之劣根性,袪除擾亂人心之紊雜,使其不会內亂靈性,是可以制伏此一紊亂而達到效果。

 

當然也有直接以修靈入門,譬如密宗修行,譬如道家之術法,皆有直接修靈之法門,但是修子最重要仍然是在明瞭修靈之正確目的,而漸修漸得,不要誤解修靈之目的,庶免從開始就錯誤,避免步入歧途。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2月8日

            詩曰:冬雨煙寒景色微            忽焉蕭瑟滿心霏

                        何需愁悵多生慨            立志行持道莫違

聖示:皇母懿駕降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九章   精修入門之啟慧生明

 

修子在道程中漫漫長程,雖然必須經歷諸般考關,但是大抵可以區今成奠基、精修、有成等三大階段。

當修行者入道培養一定之道心,使善慧根器顯現之際,從此即必須進入精修階段,以備面對所成就的境界。何謂精修?譬喻人之習慣,當修子在日常間,對於修行是種直覺自發的功課,即可以算是進入精修境界

 

然報「道」是涵蓋深奧妙理之總成,包羅萬象之中又分歧,多有異象,謂之「玄虛」,謂之「神秘」,甚至謂之「神奇」,俱不為過,因為修行是在提昇生命〔當然包含靈与体〕,激發潛力,因而有奇異現象,总也情理之間,但是修子却因面對不可知現象而慌亂,或者不知所措。因此'啟慧生明'是修者一重保障,更是一重推進之動力。

 

所謂「啓慧」,當然是開啟智慧;所謂「生明」,即是驅除蔽障、掃去塵霾,使心性光明。在修子要修法精進之际,,是可以由修行「定靜心法」,由無明而安寧,而啟慧、而生明。

 

試看佛道行者,有者以虔誠禮拜而凝肅心意,有者以誦經、持咒而專一心志,有者以坐工而肅斂紊亂意念,諸此種種,俱皆在面對禮敬諸天仙罪虔誠禮儀外,尚可表現行者之修持。是以故,在修行過程中,任何科儀盡是一種修持,甚願諸兒女謹記。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2月15日

           詩曰:隨護母娘降道場         心詮開著有鸞堂

                        蒼黎研閱靈根種         直上瑤京得義方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十章   明師一指点玄關

 

一貫天道諸兒女進道之初,常聞见有「一指点玄」之儀式,是謂得而後修,為何如此行儀?

一者,一貫天道以領命辦道之前人秉承  母命傳佈福音,因為間接承繼,並傳實天命,因而一貫道子常有「金線道脈」之說。

二者修行者玄關是靈竅之門户,由領天命精修道子指点玄關,臂助後学得此珍寶。三者,以此儀式堅定初行求道之兒女行持。

 

但是,明師者是以天命為依止,大体而言,一貫天道之精修前人似如佛家密宗之虛空傳承,可以各個接受承繼天命,因而師承即是重要關鍵。一旦明師無誤,得道亦是無誤,恆持不怠,道之精進。修之成就,自然無庸置疑。

 

然則一貫天道既是如此無誤,為何迭生争議?實應歸咎於人心之私大道無私,唯人私心用,若果能夠捐棄金線之争,各自体天用命,以一貫天道傳佈之廣,深入民心,何愁大道福音不能賡(音庚)續絕,更可普及任何一角落,而与諸大正教相輔相成。

 

可惜亦復可嘆者,諸大正教之修子挾(音協)門之見,痛批教争。一貫天道之中,又有分歧,因此頗多錯失良机。一貫天道之道子,經領天命之明師指点玄關,一則喻其得道,得之而修,正如儒家所云「温故而知新,得斯道,成斯道」,俱在此一奠基之時。

 

行持大道,雖然諸家法要有所不同,但萬度不離其宗,凡人軀体百年終得毁敗,唯有靈神不昧,修行而使知所出入門户則軀体毁敗,靈神不滅,是如佛家「虹光身」一般,不入無間,永生常明,是以諸兒女當知珍而惜之,漸次精進,庶得不枉如此大好緣機。

 

 

護駕岳武穆王                                                                90年12月22日

           詩曰:瑟瑟寒風冷市廛           諸生熱志滿心田

                       天書著造醒迷輩           共步光明不計年

聖示:寒流侵襲,夜市行人少,難掩諸生参鸞熱忱,可喜可慰也。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其

 

一貫天道普遍有此句,勉勱、激勵、修道子精神不退,恆修不怠,當然此句名言,可以歷經印證,絕無誤謬。但是修道子更要仔細研味這句名言,所深深含蘊之意義。

所謂「道真」,當然無庸置疑,不論任何宗教,甚至教門所傳佈之法要,真實無誤,當然涵蓋一貫天道所傳佈之大道。

所謂「理真」,一貫天道所要求修子研究之法理,不但有傳承天命之福音,更有歷代精修者之心得,其理恆傳不昧,自然属真。

所謂「天命真」,即是領命辦道之使命無誤。

 

因此「道」---「理」---「天命」,均是真而確。但是為何不是「天命真」,再來才是「道真」、「理真」?即是要修道子体認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道真」「理真」是取决於絕大多數所贊同;換言之,大眾均是確認道理是属於絕大多數的認同,才是對、才是真、才是正確

 

而天命的傳承於人,此人属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疏失犯錯,甚至可能理念觀念或者其它因素之影响,雖天命是真,但是個人之歧誤也不能認同,所以,「天命真」排列在最後,即是要修子確認一個關鍵----「認理不認人」

 

試看,目前有許多正教在傳佈福音之際,其宗教法理舉世認同,但是有些細枝未節卻為人詬病。譬如耶教有所謂「只信仰上帝,不膜拜聖像」排斥其它宗教,真是  耶和華教主要信徒如此傳佈教義嗎?不是如此說法,均属傳佈之人扭曲經典,誤傳教義,再加上後世有心人故意加以擴大渲染,才形成這种說法。

 

因而由此可知,修道過程中必確認道理之真確無誤,才能依循而精進,否則再怎样精闢之理論,再怎样神奇之妙術,僅能一時惑眾而已,無法恆久流傳,其願諸兒女悟而明之。

 

 

護駕岳武王                                                                    90年12月29日

           詩曰:  研理由來道貴通       事需透澈自圓融

                          修身養性根基奠       靈清去濁得盈豐

聖示:理明則智生,研學之人必有求知求明之心,儒聖有云:「格物致知」,修道之人當如求学之人,庶免誤入歧途。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十二章    清濁之判

 

所謂「清濁」,可謂心性可謂靈神,可謂正邪。然則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非但古有明訓,甚至事有實證,修道之人修行道程使清者昇華、使濁者驅除,至少可使一縷靈神不墜九幽苦境。

 

佛門說輪迴、論因果,其權衡升墜靈神明暗是一大關鍵。佛門主人生在世,是以肉身展現命,一旦肉身毁坏,則「中陰身」,而此身即是道家所云之「靈魂」,投向光明或者墜入黑暗憑藉之關鍵,即是「光明黑暗之引力」因而清者上升濁者重墜黑暗,因而在肉身未毁坏之前,當然可以自主主宰。

 

佛門不論任何宗脈,俱皆不以造業免使肉身之中陰身不受黑暗引力所牽掣造業猶如人身負重下墜,黑暗是無可避免。不造業已是隔絕負重之动力,然後以修戒、守律、研理、精修。譬如:佛家之参禪打坐、持齋唸佛,更使此一隔絕,加上絕緣體,是使業因不能重濁中陰身之保障,因而上升光明,自無疑義。

 

道家則靈魂而判別上升天界或是下墜地府,因此道家修士或以練氣養身或以術法济世,在此一過程中,先是明乎靈魂之歸宿,再加以修行靈魂之依宿,從中得到修行的進境。譬如道家之冥思,是以肅斂心神為旨,道門精修之士常在丹室之中焚香而坐,此一坐工並非練習如何深奧法要,僅僅沉凝紊亂之心神,從冥思中固本增元,有如人身之修養,不使其蠢動。

 

譬如道家以及佛門諸宗之科儀中,或礼拜或誦經,只在專心一致,使心思不紊亂,心神不亂,可以不從內心深處靜止,不受外界干擾。在修行過程中,不論修行佛道任何法要,實际是永恆不滅之成果,如此關鍵就在清濁之判。

 

 

護駕岳武穆王                                                                     91年1月5日

詩曰:寿世牖民迭著書       鸞門木筆澤何如

            願期黎庶能開悟       大道勸修一志舒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十三章   潛能

 

何謂「潛能」,簡而言之,即是所具有而不自知在道而言,可以化人,在人而言,可以改善不知所及。然則潛能,賦之於人各有不同,有「先天資質根器」,有「後天牽引影响」,是以潛能之发揮,同一因素,結果会有不同

 

潛能既然賦之於人,与人性是否至善、是否半善半惡以及全惡相同,它亦是属於不知是否至善,亦不知是否半善半惡,更有可能是全惡其實鍵在於如何啓發運用正如利器之刀箭,正者用之即正,惡者用之即是惡行如何判定此一潛能是善是惡,端在发揮其影响之結果。

 

譬如鸞門正鸞著書濟世,使蒼生共沐德澤,則其潛能是為善美。若其以此而為非作歹,則其潛能是為惡行。世人各個具有潛能,如何使其发揮,正如鸞門正鸞,其潛能是經由「鸞門煆乩」之儀式,使其潛能发揮,世人雖不能個個均由「鸞門正法」激發潛能,但是卻可以由許多正確之方法激發潛能。譬如運动選手經由訓練啟發運用之巧,再激發潛能。

 

在修行過程中,修子在每一個修行的功課中,均是激發潛能上鎖匙。在修行中,自身意志以及心念投注其間,不論「修法、禪坐」,甚至「唸經、持咒」均是如此,在專注中潛能之匙即已啓动。但是關鍵在此,此一潛能是善、是惡,自身無所判別,一則引发恐懼,再則引入歧途,均是修子之大礙。

 

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對潛能仍然必須加以熟之,才足以面對。在修子修行之间,大多会對無形界下一論斷,譬如:練靈者通常会將感受到陰森冷冽之寒氣,斷為有害之陰邪,而熱流即斷為是陽剛正氣,通俗而言,是不錯,但個人之潛能,以此論斷却属錯誤。因為此一能量是蘊藏在人体之中,而人体之脈絡,卻有陰陽之分;換言之,有人之体軀所蘊藏之能量属於陰冷,因而在能量发揮之际,自身可以感覺出陰森之冷息出入。

 

綜合以上述論,是在舉例「潛能」,而其對人或者修行者〔不論任何宗脈或者修行任何術法〕,均是有此情况,因此必需加以分類,再去发揮,才能應用。

 

 

護駕岳武王                                                                 91年1月19日

詩曰:九轉還丹一炁玄       十方三界盡成禪

             心猿守住無遺憾       意馬揮升去永然

聖示:佛道修行諸子,若論名相,繁瑣纏擾,未能深勘明究,有以成迷混淆,因而直指心性,講究見我,甚而先修人道,再論深奧,諸家各有济度蒼黎之妙法。唯今  皇母著書,即是闡述佛道法要,以此使行者先明其理,再得其要,修行之路减少路障。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十四章    良能与惡能

 

天地之间,浩瀚無垠,所潛藏之能量難以計算天地大周天,人身小周天不論是以人身四大假合,或者人身如何形成「天、地、人」是渾然一体

 

因而人身之中所潛藏之能量,即是天地所潛藏能量之縮影,人身所潛藏之能量

最淺易之譬喻:試言一個柔弱之人,一旦危急之時,不自覺中所发揮之力量,而可知每個人所潛藏之能量是在未知數,當然此一能量既然蘊納於此身,最直接關鍵,當然就是此身。

 

換言之,此一未知之浩瀚能量如何发揮,關鍵就在此身,因而道家修行有以「練氣」,將此身之氣練馴而駕馭,進而发揮潛能,是以凡俗之人见而謂之仙法,佛家神通力亦如是。一切玄妙变化,實質此身運用潛能而成就,既然人身蘊納如此能量,而此身生長於凡塵俗世,當然受到此一凡塵俗世之牽引,在潛能尚未发揮之際,受此身之主宰,因而形成「良能与惡能」。

 

世人在日常中,可以見到許多例子,從平凡中之然造作評多不可思議之行為舉動,多少平凡之人一夜之間,成為千古英雄,或是成為仁善大德,或是淪為巨奸大惡,都是在人身運用潛能而成就如此現象。

 

良能不止於是力量而已,在人身之中,可以是智慧,可以是慈悲,可以是惡念更可以是謹慎思維;舉凡在生命展現過程中,每個动作都可以是良能,因為人性秉承於天地至善之炁,是从良能有其潛在基因;然到墜入塵世,再受染著,逐漸形成惡能之引力。

 

譬喻:修行之人在修持領悟過程中,一直是智慧良能引導修行,但是在潛伏惡能伺机而动之間,修子遇上修行困境,亦即良能之动力被蒙蔽,因而惡能蠢动,形成引入歧途。諸如心魔、外魔,甚至諸般無形業力,造成假相更深,蒙蔽良能終致修子誤判,執假為真導致廢棄前功更陷於黑暗境界

 

總此而言,修子在修行之中,既知蘊納於此身有如此浩瀚之良能,在潛藏未发之前,當應仔細去体會、去发掘,諸如道家之練氣,諸如佛家之禪靜,俱是引动良能发揮之大好法要。

 

 

護駕岳武穆王                                                                91年2月23日

詩曰:新春喜氣猶然在           聖地揮鸞志兴承

            願勉同心無懈怠           當能大命年年膺

聖示:新春之喜樂,依稀存在,正月之間,古例依循,民間一片喜氣:聖地道場為普化度眾之職命,眾志輸誠,参鸞奉聖,其志不更,可喜可賀也。

皇母懿駕親臨著書,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十五章   道方

 

道家術法,大多五行奇偶之數,取其生动「互生互剋」之变化,因而,人身周天与天地大周天亦是有其「互生互剋」,以及互动之綿密關係存在。

譬如道家養生練氣之術,(一者)取天候時辰-----在大地間牽引之動力以及变化,人身置於天地之間,確是受此变化之影响,因而必需取之此時有利之动力,納為己用如此當然可以將「人身小周天」融入「天地大周天」之中。

 

再言身之中----本身涵蘊之能量,先天上已承自於宇宙大周天後天上再由父精母血所孕育,在成長過程中,此一能量受蔽障、受束縛,因此超常之能量不自知、不能发揮,一旦在道家術法按部就班引導之間,漸次由分散而凝聚,由無知而自覺,由渾噩而甦醒,終於可以藉由人身之引導而发揮,達到實質天人合一之境界。

 

道家在對牽引人身潛能之妙法中,諸多是依仗外力,譬如天地之能量譬如鬼神之能量〔亦即符咒召感〕,甚少自身潛修激發潛能。因為自修,一者:無師可以指導,不知從何著手,其二:自身魔性本重,自修容易步入歧途,終致不可收拾。自古以來道家經典雖然繁多,但是卻少專著闡述修行天人合一之境界。換言之,道家修行依循經典而達到天人合一境界之行者,少之又少。

 

總此而言數,修行道法,在自身潛能中先用功,使其所在不渾噩、不渙散,聚之有形,形之有力,如此容易進入道家妙境。

 

 

護駕岳武穆王                                                                  91年3月3日

聖示:隨風南來降道場        著書普化澤流長

            英才薈萃文風振        啟瞶醒聾德澤揚

聖示: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第十六章    聚能

 

人身之中,潛藏無限能量,是無可疑議之事實,各人所能发揮,則是因「聚集能量」以及「發揮之技巧」,是為關鍵。

譬如:運动選手知道发揮此一運动技巧以及能量,但是在各種客觀因素之中,其所展現之成績,却是不同,則是加上客觀因素對個人之影响。今時各人能量含蘊在一身,所能展現的程度亦如是,必需学習技巧,以及在「時、地、身、心」等客觀因素中,才能展現水平之上的成績。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依仗生命之展現,而從中得到許經驗与智慧,如此充實生命上內涵,再加上可以將生命之能量加以聚集,則是生命不朽之必要因素。

 

佛家有許多戒律是在淨化自身夙世之罪業,以期未來不使罪業牽纏,而可得當下清淨自在。但是當下清淨自在,並不等於可以往生淨土,或者上升生天,或者極樂蓮國,因而在當下清淨之中,只是斷絕夙擾以及未來之果報,可是何去何從,是必而仗恃當下的進修。

 

而在進修之中,「禮拜」是一個可以將自身之能量從內中聚集進而融入宇宙之中的一個簡易法門因為禮拜的儀軌,如果是端肅虔誠外可莊嚴色身,內可凝肅意志,上可進入佛菩薩之願海,下可同化眾生之共嗚,因而佛家謂虔誠禮拜者,為佛之「應化身」,如此簡單的儀軌,卻深含自身与菩薩之间水乳交融之能量,因而不可輕忽。

 

再者佛家之「唸佛」,以彌陀淨土之「一心不亂」,達到直生極樂淨土之法門,這是聚能之重要技巧

因為在唸佛如果凝肅精神与意志,在全身之精神意志穿越時空,而直入阿彌陀佛之願力之间,個人之色相已几近不存在,完全发揮能量之極致,關鍵就在如何「一心不亂」而已。

 

世人應知在生命過程中,能量之存在我身,譬如:道家之練氣,首要奠基,即是吐納使修者知道氣之在我身如此可以建立信心,精進行持,「聚能」亦如是,使行者知能之所在,知能之所能,才有倍心精進。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