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7-3) 点击次数(1066
《無極瑤訊》卷二
 

《無極瑤訊》卷二

無極瑤池金母                                                                  (民國七十二年七月十三日)

 

詩曰:    富貴之家重布施    遺財萬貫总成虧    經書留子傳千古    德籍高懸鬼神知。

叩問:富貴的人很多,他們為什么不肯樂善好施?

老母答:天道循環,世間風雲停轉動,貧窮的人能变成富豪人,大貴人能变為卑賤的人。周武王能倡立周朝八百年天下,這是歷代祖先積德所致秦始皇窮兇極惡,殘民以逞,從政以淫殺為威,焚書坑儒,世稱暴君,可是到了二世,江山就完了。他雖建造長城,勞民傷財,除為歷史建立古蹟外,對他本身有什么益處?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受到萬民的欽敬与崇拜,可謂顯貴到了極巔,如果不肯立功立德,他的後世子孫,亦難長保他的基業。

况且一般老百姓,只知一味吝惜錢財,一点善事不肯做,將財貨利息看得比生命還重。對於陰功積德,則看得輕似鴻毛,貪取錢財不感厭倦,自己雖然有碩大的房也財產,但眼見別人遭遇事故,不獨稱憐憫,還要混水摸魚,和走法律漏洞、鯨吞別人財物,輕視窮人,待人刻薄,胡作非為,像這種人必為天地所忌,人所排斥,常遭災難浩劫,而欲免禍患,惟富裕者樂善好施,施出此福,必得此報。貧窮者知足常樂,不能財施亦能法施、無畏施,量力捐輸,則自有美報隨之而來。

 

仙童曰

有錢應施財,聚財易招災!」箇中原理何在?聚財吝嗇的人,必寡情無義,不肯吃虧,許多人就因不肯吃一時之小虧,而釀成巨禍。再者聚財暴富,既無慈悲道德心,養成子弟缺乏道德觀念,不知修身,吃喝嫖賭,無所不為,亦是散財招災之原。所以一個智人必須善用錢財,如布施、救济、印經等善事,使錢財發揮利人利己功用,如此錢財隨身為寶,反之錢財隨身正所以招禍。今述范仲淹見財不昧的故事。

在今日山東省長山、鄒平、章丘三縣的交界處,有一座小五台山,因為這座小五台山的形勢险要,景色幽雅怡人,很像山西省的佛教聖地五台山,所以,人們就把它叫做小五台。這座小五台山上,也有一座佛教大剎叫做醴泉寺。

醴泉寺除了佛殿以外,還有一座書院,專供文人在那兒講學讀書。宋仁宗時候,曾官拜龍圖閣直学士,治夏、羌有功的范仲淹,就曾經在那兒拜戚同文為師。當時范仲淹考中秀才的那一年,戚同文也因老回鄉頤養天年去了。范仲淹因為家貧父亡,母親又改嫁他人,他也不願意再回到母親的身边,便繼續留在醴泉寺苦讀。

范仲淹因為出生微賤,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書生」,所以,寺廟里的人都看不起他;又因為住廟攻讀的人,按季都要繳納善宿費,只有范仲淹沒有錢可繳,幸而廟里的主持人,同情他的身世,賞識他發奮讀書的精神,免除了他的一切費用,還供給他最起碼的伙食。所以更引起僧對他的不滿,時常想法給他吃些暗虧。

寺廟的僧人們,一日三餐,都是撞鐘為訊號的。一次,主事的僧人事先啇量好了,通知大家,吃飯以後才撞鐘,當范仲淹趕到飯廳吃飯的時候,已經沒有飯了,他只好挨餓。僧人們這般如法泡製下去,常使范仲淹餓得眼睛發花,四肢無力,只好以厨房里的洗鍋水充飢。事情終被主持知道了,除了責備主使人以外,還規定每餐必需要給范仲淹留出充裕的飯菜果復。

日子久了,僧人們,又想出對付范仲淹的法子來,他們每餐只留一點稀薄的飯湯給他。當然,范仲淹知道自己寄人籬下的處境,也不便計較這些。於是他把飯湯等到冷了凝固起來,再用刀子分割成四塊,早上吃一塊,睡前吃一塊,深夜讀書餓了再吃一塊,就這样暫時維持著他一天的生活。

又過了些日子,他卻發現深夜要吃的那一塊,往往都被老鼠吃光了。這样一來,可使范仲淹忍無可忍,每夜都想盡辦法來打老鼠,有一次,他看見一隻白鼠,又來偷吃他碗里的飯,他提著一鐵錘就追了過去,可是白鼠跑得比他快,立刻就鑽到門旁紫荊籐樹下的洞里去了。他緊追不捨,就用鐵錘掘那個老鼠洞。他掘了几下,並不見什么白鼠,在月光下卻發現了一堆白花花的銀子!他這一驚非同小可,立刻又把土蓋好,自己心里想:「总要想個妥善的辦法‧來處理這么多的銀子!」

當回到房里不久,又見一隻黃鼠,打飯碗里跳出來,范仲淹又提著铁錘追了出去。祇見那隻黄鼠又向門外另一边的紫荊籐下鑽了進去,他按著老鼠洞又挖子下去,結果卻发現了另一堆黄澄澄的金子。他的心真的像要從胸口跳出來似的,使他看呆了眼。等他的神智清醒了,立刻又把它掩埋起來,回到自己的房里去。

范仲淹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一個處理這些金銀的好辦法來,最後,他拿起筆來,寫了一張紙條:「荊左一池金,荊右一池銀,天賜黃白物,不發命窮人!」最後他簽上自己的名字,也寫上了發現金銀的日期,偷偷的去把這張紙條和金銀放在一起,就再也不去管他了。過了不久范仲淹就離開醴泉寺,到了京城應試去了。

後來范仲淹做了官,皇帝命他到山東去招募兵馬,以平定西夏。剛好遇上了黄可泛濫,大水成災,醴泉寺也因年久失修,破落不堪,范仲淹就把寺中紫荊籐下藏金銀的事,告訴了主持人,並且指定把這些金銀用來修寺院、济貧民、治黃可。受惠的人民知道了這伴事,沒有一個人不感載范仲淹的恩德,尤其對他那種見財不昧的精神更是敬佩不已!

 

 

叩問:請述修道之要旨?

老母答:修真煉道,主要在培養「道氣」,道氣就是「正氣」,行正事沒有恐懼的情緒,自然心志安寧。人切莫好色耗損精液,而損折年壽,因為性慾的念頭一起,慾火就發動了,於是夢想一產生,則道氣就消散,道德就敗坏了,沒有靈機可以悟道修身。

人居於苦海之中,受業障的牽種纏,或者用疾病來考驗,或者用妻子來考驗,或者用財利來考驗,或者被事業來考驗。如果不被諸逆境考倒,則三山五嶽可以任你遨遊;要是能煉成金剛坏之身,則仙境、西方等地能長年通達無礙。因為災禍從淫而來,豈能容許淫惡產生;幸福來由於積善,應當知道內心的修為。

淫慾、財慾的念頭一動,猶如火在內心燃燒;如果道念經常產生,就像水的滿溢。「禮義」二字足可以尅制慾望而正品德;忠恕之道可以可以離去慾念而保全真元。色相尚未驅除,則追逐物慾的心理形成奔放不可覊的局面。所以內能得清淨,則能驅除污穢得到安寧。試看邪教的惑弄人,皆因自己不能自主而愚昧無知,正道的度人,是以真理啟發人心,何况人的修德,是不重視名位的,好像容器的內部是空虛的,因其空虛才可盛放東西,若是東西放滿了就無法再放。因此修道要空虛其心志,恭敬其容貌,合乎道則進取,不合乎道則退離。

 

仙童曰:以上瑤池金母所講修道的要旨,是叫人正心修身,不為邪靈所迷惑。像當年釋迦牟尼佛的修道,當他在雪山修行六年後,在迦耶山之菩提樹下趺坐時,雖空中諸神奏出愉快的音樂,一切眾生即歡天喜地,可是五慾之首的惡魔----魔羅王,極事興,他率領他的三個女兒----唐呵、刺嘉和阿拉蒂,還帶領魔兵魔將,來到釋迦牟尼佛坐的地方,當時他並不理睬他們。魔羅發出恐怖的恫嚇,掀起了旋風,一時日無光、大大昏暗、地震海嘯,可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卻毫不動心,亦毫畏懼。魔羅的三個美貌女兒,就一絲不掛地赤裸著身体,向他百般挑逗,雖盡色情的引誘,然而  釋迦牟尼佛不受她們的美色誘惑,並對之漠然不理。

惡魔眼看無法激動這位已佔上風聖者的心情,於是又下令所有的魔兵魔將來侵犯  釋佛,並用那可怕的火熖,向他燒來,可是  釋佛對這些妖魔毫無所懼,反視之為兒戲,因此魔鬼們的猙獰憎惡,全然無效。魔羅眼看如此,不得不率同魔軍抱頭鼠竄而逃。由此可見修道必須要內心堅定,不受邪魔迷惑,更勿為美色當前而動慾念。修道的人如能象  釋佛那样心志堅定而修,不被邪淫所惑,則道果必能成就。

 

 

叩問:請述地理之道?

老母答:地理就是天理,人要選擇吉地,天要選擇福人所以善人可居福地,惡人居陰地是無疑的。不過地分三等,上吉者是特標牛眠地,上配星辰,下擁山水,天地自然生成,非人所能構造。要做到大忠臣、大孝子,或自已平生樂於作善事,或者祖宗歷代積德,方能得到。得到這種地,子孫会昌盛,做官的人不斷產生。

中吉者:四方山景清秀,配合五行,有鍾靈毓秀的氣象,有廣大精英的地脈,要老實忠厚、品行端的人方能得到。因而使其家門富裕,家中能出做官之人。

下吉者:一重山、一重水,地脈屈曲蜿蜒,左龍右虎顯得分明,山水神氣会合,這種風水要功過平均,不作暗室虧心行為的人才能得到,在這兒亦可安放先人的靈柩,使後代到祖蔭的庇佑。

然而地靈是活脈,在世不忠不孝,雖找到好地理,但因他無天理靈氣加被,地理便無形中被破坏無遺,所說:「善人善地,惡人居惡地。」世上不識地義真理的人,誤信相地風水先生的話,為了希望富貴,臨水登山選擇地穴,經過多少年、多少月,費時、費財、費力,始終無濟於事。

其實上天永遠沒有吉祥的地脈,賜送給不善良的人因為地靈被無德者葬身於此,則避而遠之,轉移他處了所以人要住吉地,應該培植心地,不要固執不知变通地相信地理師的話。

 

仙童曰:以上瑤池金母所說擇地要心善良者方能得吉地,試看歷來有許多人為尋覓吉地,花了許多金錢与時間,央請地理師拿著羅盤,看方位、測地脈,甚至為了爭奪吉地,与人訟打官司,鬧得滿城風雨,老實說:「一個忠厚善良的人不必与人争,自然所取得之地是吉祥的。」因為吉人天相,神佛保佑,即使地脈不好,風水欠佳,但因他的為人感之於天,必能得神眷愛,使之家庭幸福。比那些不良之人處心積慮地奪人吉地者要好得多。

 

 

無極瑤池金母                                                                                                     (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廿六日)

詩曰:  萬病由心應早醫   黃粱夢熟悟無為    貪真知愛成若惱    斷絕生機實悲。

 

叩問:一心向道每受疾病相纏,不能進於大道,是何緣故?

老母答:

萬物運行到極端,則環生回流,運途壅塞到極點,自然就轉通了。這就是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的現象。得到天地的恩惠,接受五行以生存,以土為主,所以要培養土以養金,人得到「仁義禮智信」五德來處世而生活,以仁為綱領,故應存仁來回復禮教。道如寶貴物品,應該忍著種種磨煉才能得到。

人生世上,有如呂祖作的黃粱夢,對世事應當看淡。修道煉是心性,行住坐卧須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則疾病的原因就会慢慢消失。若真誠所致,自有護法照顧,一切邪靈都会隱藏起來。世人染病,由於顛倒幻想,多慾不節,引起在漫長歲月中糾纏不放,使人難得自由,凡風寒暑濕,体內氣血不周,這都是不知養生之道。

若以養生有道,病仍不絕,為前世無德所招業障,冥冥中施於報的恩果病,如有此情形,對於捐印經書、放生戒殺的善事,要盡力去做,內心漸無罣礙,消業滅罪,在仙佛保佑下,便能停息波浪,定可復元。如此修道才能一帆風順。

 

 

無極瑤池金母                                                                                                              ( 民國七十三年元月廿一日 )

詩曰:   飛鸞降露滿青山   聖德寶宮玉律頒    解感開迷成慧器    輕敲洞府指玄關。

叩問:請述陰陽变化之道?

 

老母答:山岳的精華,聚集昇空,在上為星辰,烟露的濕潤之氣,行至冷地,在溫空氣与冷空氣的混合激動,在地面低處成為霧。地面的水份,受熱而為蒸氣在上寶受到寒冷就凝結,在陰陽調和的醞釀下,漸成而為雨。陰為陽所得,當地面濕潤之氣,升至高處,遇冷而凝成微細水點,浮遊於空中,飄揚而成浮雲,在宇宙中。

由於天地交泰水氣感觸,使萬物具有種感應力,產生了陰電和陽電當物体靜時陰陽二電互得其均勢,則起現象發電,因而引出性異之電發出強烈之光熱,形成雲際之發電就在造化变遷中,因旱氣的蒸結,形成電氣激盪空氣而成雷。由於陽光所化,晃朗而為烟霞。因陰精所施,當水氣凝露時,地面之溫度在冰度下,結成微細顆粒而為霜。

空中如氣受強寒結成六角晶体而下墜,成為雪花在雷雨時,雲氣為電衝激遇高空中冰雪線界之強寒,凝為冰点雪片,又旋轉团結而成冰塊与雨混雜落下地面,小者如豆大者如拳,能傷禾稼牲畜,這就是降冰雹也。當太陽光線与水氣相映,現於天空,形成彩色之半環,稱為霓虹,這時,當惡氣佈地,就会降下驟雨(俗稱陣雨)。沒有雨露,則五谷不生,霜雪太多,則萬物枯萎,雷電交加,則山岳受震,而人民遭殃,冰雹繽紛而下,則天地昏暗,而動物受災禍。

 

仙童曰:以上瑤池金母所講的「陰陽变化之道」,与人間所秋科學文明,定極相脗合的,而陰陽八卦的道理,是現代的高等數學,研究天文地理的學者,如果不能精研,則對天候不能測得更精確。所以神的示意,是要人們懂得天命,如果漠視天命,則不修人倫,人倫不修,則天下亂矣!

 

 

叩問:文殊菩薩如何修煉得證佛果?

老母答:

文殊師利菩薩,號龍種尊王佛,辯才慧第一,善說大乘教理,侍奉在釋迦牟尼佛的左側,從是普度眾生。不過文殊菩薩的修行,亦不处乎吃素念佛,戒惡行善,以及敬重君王、孝順父母,在兄弟而很講和氣,待人誠意,說話講信用,真實可靠,性情柔和,能忍受侮辱,一生公平正直,愛修陰騭行方便'不殺生,對人不亂講話,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時時存懺悔的心理,刻刻抱着慈悲的觀念。

運行自己的力量來救度人,修道德來煅煉自已。曾到南印度去宣揚佛法,當時受到他感召而皈依的人很多。所以在佛教的菩薩中,被尊為首座。等到功果圓滿,解脫人生而寂滅時,就昇天成正覺法身。

 

仙童曰

以上瑤池金母所講文殊師利菩薩得證佛果的原因,現在來談四大菩薩軼事:

四大菩薩

菩薩,又名大士,所謂大士,即是有大悲心胸氣魄,能自利利他,智慧与慈悲相輔以度眾利生為己任,進而達到佛陀的大聖地位行者的稱謂一個菩薩,必須要有覺他之慈,並有自覺之智。有覺他之慈,才能成就自覺;有自覺之智,才能起覺他的作用。自覺、覺他,二者是一而二,二而的。

觀音大士、文殊大士等大菩薩,是具有佛的功德,他們為了度眾生,暫現菩薩之身,屈居次於佛的第二位。然而他們時時援手眾生。被稱為大權聖者,其德与正覺佛陀等齊。四大菩薩是: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們各代表了智慧、行持、慈悲与誓願德行基礎。

文殊又叫文殊師利、曼殊師利,譯作妙德或妙吉祥。在過去久遠劫以前,有寶藏如來出世的時候,有稱作無諍念王(是彌陀如來的因位之名的)轉輪王,其王有七室兒子第一名叫觀音,第二名叫勢至,第三名叫文殊師利。此子修菩薩的大願行,在通贊中譯作妙吉祥。他誕生時有十種吉祥,顯現奇瑞,故稱妙吉祥。,

首楞嚴經:「過去成佛號為龍種上尊王佛」,央拙摩經:「現在成佛,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上生經:「未來成佛號曰善現如來」,因此文殊大士的智慧代表了菩薩

普賢菩薩,梵語是必輸跋陀,普賢是譯名,普是修養善德行圓滿無缺,賢是柔順善調,能應眾機。依法華經,大士曾發誓說:「我們必勝諸菩薩」,寶藏佛說:「今為汝命名普賢」,所以,普賢是行持的代表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語是阿縛羅枳多伊伐羅,又叫阿利耶婆婁去帝縛羅耶,譯作觀世音,或觀自在,這是聞世間差別的音声而思惟,觀照以證圓通。又觀察一切眾生的音声以濟度,故叫觀世音。且其自觀觀他,自在無礙,所以又叫觀自在。普門品說:「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這是慈悲代表了菩薩。

地藏菩薩是由釋尊滅後到彌勒佛出世的時間里,化度無佛世界的眾生。他受釋尊的咐囑,去普度六道眾生,發大願在無佛之世,引導五濁之世的迷界眾生。地藏本願經:「是地藏菩薩摩訶薩,較諸菩薩誓願深重,此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經中更說明他濟度的方法是:「女人生產,身根具足,眾病疾除,寿命延長,聰明智慧,財寶盈溢,眾人愛敬,谷未成熟,神明加護。」总之舉出諸大菩薩的十福,專施与人生的幸福与佛道的圓成,是以誓願代表菩薩。

以上四大菩薩,文殊師利乘獅子遊行四方,其行持之德行,能應乎眾緣,無有可逆之力,甚至小兒亦能怀憶。普賢菩薩駕騎象王,其慈悲之德,能於泥垢中援清淨之法。觀音菩薩坐蓮花,有前二位菩薩進轉活動之力。地藏菩薩常持錫杖,在形相上有六觀音六地藏的分別,論及誓願,並無大差別。我們敬禮四大菩薩,更重要的是效法四大菩薩济世的願力。

 

 

無極瑤池金母   降                                                                                                                         ( 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九日)

詩曰:世人學道亂如麻    我是他非千萬家    忠孝淫邪分善惡    無為而作出奇葩。

叩問:如何修身養性?如何確認人生价價值呢?

 

老母答:

所謂修身養性,就是對所處的環境忘怀過去的得失,排除一切外緣,使內心如靜止不動的水,本性可与虛空相比,譬如處在極不順利的環境中,沒有忿怒的心理。遭遇很大的变故,沒有驚懼慌亂的情形。遭遇極端的貧窮,沒有憂慮的意念。處在極端卑賤的環境里,見了高貴富豪的人,沒有向他奉承献媚的表情。要是自己處在顯貴發達的環境中,見了窮困卑賤的人,絕沒有嬌滿傲慢、輕侮於人而自覺歡喜的心理。見了聲色貨利放滿在自己面前,毫不動心。到了生死危急關頭,沒有害怕的心理。

像這類的事情,修道的人亦難免会遇到,要是遇到了,如果一般人不能打通,而被修道的人能通過了,才算是有真工夫啊!

 

仙童曰:

近代工業科技的发達,雖然創造了不少的就業機会,增加了不少生活的方便,但也汚染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元素,如空氣、水源和噪音汚染。啇業昌盛,雖肇致了經济的繁榮,但人情卻因而泯滅,道義卻因此沉淪,我們的精神生活彷若冰天雪地一般,至於所謂人性,在這啇業化的社会,亦只不過是市場中批發價格而已

知識的泛濫,更是前所未有它使得萬物之靈的人類,在知識的堆棧中打滾,在書本的謎宮里流轉今日法律規章多、細、密,仍不敷用,团使組織日漸擴張寵大,似乎巍巍可觀,但卻使人淪落成機器的附件

再看十字街頭,熱鬧的人群,表情有如僵化的游魂。而歡樂場中紙醉金迷的笑聲,掩藏了心底的哭泣,人际間的唯唯諾諾,揮不掉孤獨、焦慮、失落的情緒,所擁有的、僅是一副空蕩蕩的骷髏罷了。在這種種情形下,人們徒然地哼着:「我們是迷惘的一代」,或奮臂狂嘯着﹕「我們是失落的一群」,於是引發了種種的怪異現象。如飛車党、吸毒鬼、搶劫案、敲詐案、強暴犯、殺人犯、等等層出不窮,且每况愈下‧真是災難方劇未已,而來日正長呢!

目睹這種現代化的社会,能不慨然地挑起力挽狂瀾的責任嗎?能不定下心,捫心自省,到底何以作祟?所謂無風起浪,事出必有因,發兵討賊,應知賊處,診病進藥,當明病因,如是思惟,則不能歸罪於三百年來,科技發展的餘孽。

唯物史觀,過份的重視外在的物理世界,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心靈。人為心之器,心王已失,人又如何不散亡!己不立,如可立人?內未聖,如何外王?心中無實,故外慾侵入,內守定,人隨物漂泊,終於流轉三界,無有歸期,孟子曰:「人有後雞犬放,則知之,心放,不知求之。」所以今日已是世人該返回心靈的時刻,讓我們以研究科學的衝勁,來探討心靈吧!而心靈學中,究竟之道,唯有宗教道德修養之道了。

 

 

叩問:何謂六通?

 

老母答﹕六通是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耳通、漏盡通

天眼通能夠看到六道眾生的一切生死苦樂之相。天耳通能聽到六道眾生一切苦樂憂喜的言語。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一切順逆榮枯事情。宿命通能知道六道眾生的前世、來世、或百千萬世的前世命運。神足通的靈体能作飛行,山可海嶽之間來往無碍。大能变作小,小能变作大,神通自在,变化無窮。講到漏盡通的人,沒有任何痛苦來集合毁滅他的道果,要想修煉六通,則須存真空妙有的心理,在寂靜中感到經常的樂趣,探測古代深奧的玄機,自己細以領悟,勤勞去學習。

仙童曰:以上瑶池金母解釋修煉六通的情况,講得很清楚。近來一般修道的人可以說就少有這種優異的神通力,只要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能力,就要高竪旗幟,廣招門徒其至妖言惑眾,說什么大神仙下來,会如何如何作去,替人消災、解運,實則索取財物。但是真正遇到了問題,則一無所能,莫說六通不能,簡直一竅下通。像這類人在人間教人修道,不過教人學些虛偽假法術,導人關入歧道罷了,還通稱什么大神通,大道術、說來說去不過是為他那一群人和他本身的名利而已。希望修道的人要謹慎比較,不要輕易的受騙。

 

 

叩問:鸞堂效勞生應守之職務如何?

 

老母答:

因鸞堂效勞生乃是  恩主門下,凡遇到定期扶鸞的日子,各人要到宮堂效勞,以表示虔誠,這時,上遵  恩主的教訓,下守主持的指示,各人依照所派的職務,不得推辭。或担任降筆所示文字的抄錄,或管理花果奉献的儀式,事情不分大小,各人要勤於職守。

上界佛聖所降筆的乩文,遇有字意及典故義理深遠、難解的地方,應該要涵養性情,而用耐力、細心研究,能辱罵神聖,以及扶乩的人,方能免過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宮堂要尊敬恩主,對人講話要有信用,作事必須抱着忠誠清淨身作、口說、意想的三業声音朗朗地誦讀經文,凡事謹慎小心存著戒懼的心理,以勉勵自己的功德行為,像這样一天天下去,一日月過去,憑自己所累積的功德,便能得到恩主感格,能使祖先得到超度拔薦,並賜家庭榮顯發達。

 

仙童曰:以上所述是  瑤池金母對鸞堂效勞生的勸勉。鸞堂是一個神聖莊嚴的地方,效勞生進宮堂必須注意儀容禮節,鸞生之間必須团結意志,矢志為堂效勞,被此要和睦,有事互相溝通。在扶鸞時令体效勞生要靜以專注不可妄想,否則便失莊嚴意義。鸞生入宮堂效艻前,要注意夜服整潔,以表對神的尊敬。當揮鸞降筆時,鸞生要注意肅靜、並注意進退的義規,以表莊嚴。尤其不可喧声嘩鬧,應靜心凝神,至氣護緣怀,勇為護法,則功德無量!若有善信前來觀鸞,更應親切招待,以盡主人之道,久而久之,不亢不卑'全心全意奉献,則德行不求圓而自圓,何患道之不成?

 

 

叩問功過如何?壽元如何?

老母答:

一般來講,做善事的人,他的功德多,壽命必長久。作惡的人,他過失多,寿命必定短,這都是由功醞成後果。或者有肯作善事的人,他偏得早死,就有人說善惡無報)並不是這個道理,這都是因祖宗作業,餘殃未盡,使子孫受其連累。

或者無惡不作而偏能得到長命,亦有人就說善惡無報,有此想法亦是錯誤,都因祖宗餘德沒有完,使子孫受到蔭庇。未來因果報應,善惡昭彰,近報於自已,遠報在子孫,毫厘不錯,所以言行不正者,已心自知,須速醒悟,莫待報應臨頭徒嘆天地待己不公!再者節慾可延年,亦是長命丹。

 

仙童曰:以上瑤池金母所講功過和寿元的關係,這是自古以來常有的現象,尤其社会情况複雜,好人亦常受誣害,常叫人痛心。在我們中國,自夏啇以後,暴君、妒人輩出'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更是多得不可勝計,所以出了孔聖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可是愈到後世,奸人賊子亦愈多,甚至賣國求荣,不顧自已遺臭萬年,而忠臣義士受盡誣害。

如岳武穆王精忠報國,力抗金兵,光復河山,卻出了奸相秦檜,用偽詔召岳飛班師,並誣以停兵通敵之罪,將堂堂一代忠臣岳飛絞死在風波亭上,這個冤案震撼古今,後人讀史至此,莫不為痛喪,其他文人善士歷代遭受奸人誣害者,亦不勝枚舉。像宋朝歐陽修有個妹妹嫁給張龜正作填房,張龟正死亡,沒有兒子,但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並不是歐陽修妹所生,而是張龟正前妻所生。

這個孤兒無處可去,便由歐陽修的妹妹養大,及笄,嫁給歐陽修一位族兄之子,歐陽晟。這個姓張的女子不安於室,竟然与奴僕私通,被歐陽晟發現。這事難以私了,鬧進了開封府。開封府權知府事是楊日權,他在守益州時,因貪賍枉法,曾被歐陽修劾奏過,一直恨在心頭,在審張女与人通姦案時,把歐陽修也拖下水。

說歐陽修涉两點,一點是「私於張女」。另一點是)取得張女錢財(張龟正的遺產),買下田產,而為歐陽修氏所有。諫官錢逸奏聞皇上,皇上派吏部管苏安世和內供奉官王理明調查。結果,第一點道無其事。第二點卻是事實,但与歐陽修無關。

獄起之時,一些怨歐陽修的人一齊倒修,苏安世獨辯其誣,与當權之意有忤,降為監泰州鹽稅,歐陽修自己也從河北都轉運按娑察使降為知滁則。不過這類事情,不論古今都与其前世因果報應有關,文可能与祖先作為有關。雖然一個人今生風誣害所磨,只要一心為善,自能得上天感格,今生如不受福報,則來生必是富貴人,如果來生再作福,修功積德,則或昇為神仙,或再來享受,一切都要看自己的作為來定。願世人多修善功,終必獲福無窮。

 

 

叩問:塵世中災劫頻生'要如何挽救?

老母答:

在亂世中,大眾命運衰微,應當採用大道來挽救,才有效果。譬如刀兵起來了,人民多遭受禍殃,先要戒殺放生,培養愛物的心理,去掉私慾,存著天理,多作慈善事業,自然能得天心默佑,那么刀兵的災刼,就暗中消滅於無形。譬如盜賊橫行,掠奪財物,人民多受其害,先要掃去盜心,盜心者,不是偷窃別人財物的心理,像用謀略,製造計策,來奪田產,占人家的妻子女兒等一切損人利己的心理。如是能去除這種盜心,人人忠恕之道,自能得上天默佑,於是盜賊的災劫,暗中無形地消滅了。譬如姦淫拐騙,鬥皆逞能,人民多受到災禍,在這種局面下,先要使人知道禮義廉恥,看別人的婦女,像自己婦女,去除無知妄作的行為,存着一片誠意,自能得神明默佑,那么姦拐災劫,暗中亦就無形地消滅了。

 

仙童曰:人心不古道德衰落,邪惡無知的行為,往往昧於私慾,巧取豪奪,遂使澄明的心智,因而蔽塞,爾詐我虞之餘,導致虛偽浮華的世風,瀰漫漸盛,八方現出太平的現象,四季才無災劫侵犯。

 

 

無極瑤池金母   降                                 (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十七日)

詩曰:彩蓮伴駕降新堂     聖德慈音佈十方     勸世弘慈憑願力     書刋善典作津樑。

叩問:請講述修脫五劫之道?

老母答

人的身體有「五刼」的痛苦,五劫就是「生老病尼苦」。人生存在淨土的地區,或能作聖賢豪傑,或一生在貧賤寿夭的情况下過著生活,這種「生活」情况,是人生中的一劫在中國列有五倫,五倫就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禮、兄弟有序、朋友有信這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乃是人間的五倫。

人居在五倫之內總要結婚娶妻,生男育女,為功名富貴而奔跑,人無千日之好,花無百日之紅,或身患疾病,或皮膚上生了瘡痍溼疹之類的外科病症,弄得精神不振,氣血枯衰,要手扶着拐杖才能行走,這是「疾病」侵襲的一劫

自古以來,有生便有死,人生在世界上,癡癡迷迷、被貪嗔癡之毒所癦,不知以善的意義來了解自已作為,虧缺了良心,妄作非為,則一旦無常到了,就要拋妻離子,雖生前有高樓大厦可居,田園土地可享,亦要留給別人掌握,這是「死亡」的一劫

如果人生在世無惡不作,魂歸地獄,受盡嚴刑,到期滿了轉入畜生之道,這是「受苦」的一劫。這「生老病死苦」五劫要想修煉解脫,必須立身向善,外則造功立德,內則煉性修心,以全五倫化五劫,自能减輕五劫罹難之苦。

仙童曰:世人難脫五劫,這五劫就是一種輪迴。昔時有個人行經一座荊棘密布叢林時,迷失方向,在他張惶失措時,驚動了一隻巨象,而遭襲擊。這個人立刻拔腿狂奔,來到一個井边,心想這里倒不失為一個逃命的好去處。心念轉處,正待往下跳,稍定睛一看,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氣,原來井底下竟然有一條吐着銀舌的大毒蛇!

這人回頭一看,巨象已迫在咫尺,當下也不容細想縱身往井里跳下,驚急之中,胡亂的抓住了纏生井壁蔓藤,而懸宕於半空中。就在他還喘息不定時,卻又有两隻老鼠,一隻白色,一隻黑色,慢慢地在啃着所握的蔓藤,而同時又發現身旁有個蜂窩,正不斷地滴着蜂蜜。

處在這種险象還生的情况下,他惶然不知所措,便貪梦的吮嚐着滴下蜂蜜。有個善心人士正巧打從井边經過,瞥見了這處境危殆的人,惻忍意油生,便自告奮勇施以援手。誰料這個貪梦又愚蠢的人卻對那善心人士好意置之不理,自顧自享受着蜂蜜的甘美,而絲毫無視累卵之危。

在這個寓言中,叢林里佈滿荊棘的路程就代表着輪迴,這條路經是湮沒難行的。死亡總是如影隨形而困擾着我們。蔓藤則意味着生命,一株蔓藤必須攀附於其他植物上而生,正如同我們的生命須依附於世上許多其他事物般。两隻老鼠代表日夜,也就是歲月。從呱呱墜地開始,歲月就無情地在縮短我們生命的里程。

滴落的蜂蜜代表的是眼前慾樂,煽意人們迷戀於虛幻無常的塵世中。那個伸出援手,要將他救離险境,引向光明之道的善心人士便是仙佛。那些迷戀塵世之樂,無意尋求解脫的人,不也正如那個貪嗜蜂蜜,悍然不顧自身安危的人一样愚蠢嗎?有道是:

「世事倥偬黃粱夢,功名富貴俱塵土,望斷紅塵終不是,靈台自有清淨處。」

(下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