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躬親著作《天道奧義》卷中 (9----13章)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五月十五日
律詩:
御林軍壯勢非常 護聖追隨逸興長 萬里風雲齊擁駕 一時車馬降臨堂
眼看諸子虔誠抱 心喜群生矢志強 執筆揮鸞題俚句 仍期天道待宏揚
聖示:命御林軍排班,神人恭接老母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懸崖勒馬勉黎民 早日回頭脱俗塵 浩劫千端求賜福 無常一到怨何人
修身修德修功果 成道成仙成聖神 奧義文章開覺路 慇懃信奉拱奇珍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曾於五千餘年前分靈降生於中土,名曰「附寶」,因思子心切,在祁野祷天,忽見有大電光曉於北斗樞星,感而怀孕二十四個月,始誔生聖主黃帝,即中華民族之始祖也。聖主皇帝自天而降,秉承上天之命,建國立教,發揚光大天道以治世,在世三百餘年,修天道百馀年,在鼎湖龍馭白日昇天為神。
天道由天而降於黃帝,其道统真傳至於今日,已有五千年歷史,所以,中國五千年固有文化,即天道之道統也。怎奈世人皆受酒色名利所迷,而不知天道之寶貴,棄之而不修,良可嘆也。娘,不得不垂履凡塵躬親扶鸞著作「天道奥義」一書,以開悟迷兒,願諸迷兒,懸崖勒馬早修善德,自有康莊大道可行,回歸極樂之天有日也。希勉而修之。
《天道奧義》 第九章 何謂修道
無極老母曰:「道」的本身,是看不見的,听不到的,也摸不着的,而確是先天地生,為萬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無所不能的。「道」如同江河之水,源泉滾滾,日夜流動而不停止,宇宙一切变化都是「道」的表現。宇宙的本体便是「道」。一切由「道」而生,道先天地生,没有天地之先已有「道」。道是宇宙萬有的母体。道成人身,人身又返於道,所以,人若修道,得「道」昇天,便是神,不会再像肉体的人。
「道」是萬有的主宰,修道即信仰宇宙的主宰,人人能修道,則可返本还原而昇天。所以,人人當志於道,須要修道,因為人,如果能進入天道,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有罪也可以免了。進入天道,便是天人一体,也是天人合一,是故,「道」為天下之貴,天下母也。 然則,「道」要怎样修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可離開便不是道。生活就是「道」,把日常生活做好,就是修道。生活很複雜,不完全思善的,也有很坏的地方,所以必須謹慎,必須在看不見,听不到的地方下功夫,這是说罪恶之來,都是從細微变來的,修道者,定要对於许多细微處加以小心,不要被魔鬼攢進來。
修道,須要實踐「道」。道有德,就是道德,怎样講呢?「道」是看不見的,但是至公正的。而「德」是「道」的表現於外的,所以說:凡大德是出自道。道德本是一個,道不可見,而德可見,所以修道就是修德。什么叫德呢?禮義廉恥是德,孝悌忠信是德。須要實踐,空口說話是不会修德的。要想求道,以期生命的長存,高昇於天,必要實踐「道德」。持齋清口,减少殺孽,燒香念徑,多行善事,都是自修之道,但必須身体力行,多立功德,宣揚正道,才是修道。修一分德即進一分道,一定要有最大的德行,才能進於道,所以修德也就是修道也。
修道者,必須修「內聖」与「外王」。兹將內聖、外王,分別阐述之,以悟諸子。「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慾,私是我執,慾是物執,則物我两忘。而後才可「見素抱樸」。當從致良知用功夫,良知本是人之原有,惜為物慾所蒙蔽,只要去掉私慾,則良知自然出現)即所謂「盡性」也。良知即性,復其本來的性,亦致良知也。所以,意識、心正、身修、即內聖之道,亦即修內果也。
外王」在救世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则兼愛之精神也外王進道,原因在「起良能」。良能為宇宙的動能,此種動能,至大至剛,瀰漫於宇宙之間,即浩然之正氣也。凡是牺牲自己利益,而帮助他人,其良能必有所發揮。其牺性愈大,良能的發揮亦必愈大。淺言之赤即佈施濟困,乐助等之造功德,亦即造外功也。
良知良能,原是一体,静曰良知,動曰良能,修道者須静動雙修,即內聖外王兼顧也。是故,窒慾為修道第一步功夫,慾淨則可現出良知。慾之來,起於物,故修道者,必須無貪欲之心,即可远物也。
娘今特引述五千年前,黃帝訪道的一個例證,以開悟修道的諸兒子。例證:「修道如種田」昔時,軒轅黃帝,平定天下,举行封禪大典。所謂封禪,就是封泰山以祭天,禪梁父山以祭地,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有丰功偉業的皇帝,才能举行封禪。當時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不詳其姓名,但修道的境界,很是高深。他的修道方法,完全為入世的,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黃帝早知其人,黃帝举行封禪大典完畢後,即訪這位修道士,却徧訪而不得,遂下山西歸。
在歸途中,一日的中午,黃帝在路旁的树蔭下休息,隨從的軍馬很盛,一般民眾多不敢接近,惟独有一白髮老者,在田中除章如舊,頭也不抬,眼也不睁,彷佛不知有大隊軍馬經过,更不知黃帝駐蹕。護衞的士兵,為了保護黃帝的安全,在駐蹕的四圍,不免要清理閒雜人。黃帝戰榆罔、誅蚩尤,自有許多人心存仇恨,不能不防萬一。對於種田的老農,自須驅之遠去,老農毫不注意,漫為不理,兵士多無禮貌,擬強迫他離開。
老農曰:「各處訪我,今我在此地,反要驅我遠去,奇怪的很。」老農遂荷鋤,緩緩而去。士兵知黃帝訪道,立刻將這位老農的話,傳達给風后。風后馬上追趕老農,固走的不遠,很快的趕上。「老先生,士兵失禮,多請原諒,我帝訪君很久,今已遇老先生,可否与我帝一唔?」老農立住脚,笑一笑:「我知道黃帝訪我,我不忍他失望而去,所以今天特來此相迎。」
風后很感激老農的意思,遂相偕,至駐蹕的所在。斯時早已有人告黃帝,黃帝正準備親迎,適風后偕老農已至,帝便親迎於帳外。「士兵無禮,多請原諒。」帝向老農道歉。「榮辱無動於衷,一般之禮儀,何足介意。」老農也很客氣。「寡人雖有天下,而好道,此次封禪,偏訪天下有道之士,藉開茅塞,願先生教之。」黃帝避席很恭敬的請教。
老農:「我听說黃帝前年,曾不远千里登崆峒山,訪問廣成子,廣成子是得道之士。想廣成老仙,一定有寶贵的意見。本人鄉野之人,日以種田為生,實在不明什么道?」帝再拜曰:「廣成老仙講養生,以抱神為第一要義。先生乃東方得道之士,久聞大名,必有更高的指示。」老農:「修道不是專為自己的得救,乃是在救世,帝居元首地位,既然濟人民於水火,如能再建立萬世的道统,功德更無量。本人鄉野的農夫,力弱德薄,且時代轉变,人心澆漓,更非一人之力,所可挽救的,願我帝發最大願心,救萬世的蒼生為幸。」
帝曰:「榆罔時天下荼毒,蚩尤為虐更甚,賴天之助,得以平定,今天下無事,人民各安其生,我有志於道,願為後世留一修道的規範,而久不得其要妙,請先生不吝珠璣,詳示修道的方法。」老農避席一揖:「修道如種田,本人是農夫,從種田而悟道,敢不奉告明王。」帝亦避席再拜。(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者專立,表示恭敬之意。)
老農:「種田須要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整理土地」,先將選擇妥的土地加以整理、除草、翻土,使其整整齊齊,一根野草都没有。修道第一步,也當如此。心田當是一塊肥沃地,不可淺薄,這是最重要的,把心裡的私慾除掉,有一點私慾都是阻碍,私慾是魔鬼,不可親近。要把舊日的一切不好的習慣洗掉,把新的精神振刷起來,才有進益。」
帝問:「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為什么要肥田?」老農:「心田的根基要厚,厚則微可深入,不易拔脱。有的土中多沙礫,好比心多雜念,自然不會多有收獲。深厚乃可載大道,淺薄只能小成。」帝曰:「為什么一般人,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老農:「一般人求速成,所見的很小。修道必用實功,不能存僥倖心理。世上外道甚多,其说,容易動人。大道平夷,一般人多不注意耳。」
帝曰:「請问種田第二段功夫是什么?」老農:「種田第二段功夫選種籽,選一粒最好的種籽,下在土裡,將來才能有好的收獲。」帝曰:「修道的種籽是什么?」老農:「所謂修道的種籽,就是信什么道?世上道派很多,究竟以什么道為正道,這是十分重要的。」
帝曰:「今流行很多道派,有出世者,有入世者,有習內功者,亦有習外功者,五光十彩,令人不知所從。」老農:「因大道之關閉,已數千年,法門不免複雜。但真道不二,要在從生活方面進修。生活的德行,即是人道的表現,故修德即修道,修道不能用什么法術。凡是用法術的'最後不免走到旁門左道。」
帝曰:「果如先生所言則修道也很容易,是成神也不难了。」老農:「驟听來,‧是很容易但實际做到亦非易事。譬如,以「信」論之,要想做得好,又多麽困難。真信則坚定不移,信其為山,則是山,信其為水,則是水,信决定一切。只此一個字,即可得道,聖人教人均是從生活入手,生活即是道,離開生活便無真道。」
帝曰:「許多坏人,生活腐敗,也是道的表現嗎?」老農:「腐敗的生活,那是罪恶,也是魔鬼,已經不是生活。生活是养人的,罪恶是害人的,所以稱謂魔鬼。」帝曰:「宇宙萬有,既然同出於道,為何又生出罪恶?」
老農:「在後天的变化中,全憑陰陽的变化,陰則濁重,陽則清輕。濁重者则流為罪恶,清輕者则昇為和喜。宇宙的变化,不外消長盈虚,一起一伏。宇宙的本体,寂静不動,寂静不動,無善無恶。後天的運行,見於陰陽,始有善恶之分。魔鬼是由後天的習染中产生的,好似搾豆油者,不能無豆粕,所以善恶是对立的。有善就有恶,善恶也是相隨的。」
帝曰:「魔鬼永远也去不掉嗎?」老農:「陰陽世界,不免有對立現象,除非達於混元境界,否則善恶是永不能分離的。如能增加善果,則魔鬼自可减少。」帝曰:「道既造生,又為何造死?使人不免生離死别的悲哀?」老農:「生無所從來,死也無所從去,整個宇宙不生不滅。所謂生死者,只是消長的現象,死為新生的轉变,非真有死也,又何必悲哀。」帝曰:「選择一粒種籽,也不容易,须有聖人出來指引迷津,否則,又向何處選種籽?」老農:「只要把握住生活規範,不走入迷途則離道不远。」
帝曰:「請問種田第三階段?」老農:「種田的第三階段是灌溉,不灌溉則種籽枯死了,修道必须要灌溉。」帝曰:「什么是修道的灌溉?」老農:「每人都有向道的心,其向道的心,便是種籽的萌芽,惜不知灌溉而多枯死土中。修道的灌溉,则是通靈,宗教多用祈祷方式,母早晚都應當有祈祷。祈祷好似甘露,一次祈祷即一次甘露的降下。」
帝曰:「敢問種田的第四段功夫?」老農:「種田的第四段在涪土,修道也須要培土。则根脱於外,易於動搖。讀經、听道、反省,均是培飬功夫。培養至為重要,修道者多矣。而鮮有其成效,都是由於不知培養。時時培養之,才能滋長。许多修道之士一時興高彩烈,轉瞬消沉下去,冷如冰霜,這样子又焉能有成。」
帝曰:「開花结果是最後的希望,修道在昇天,不從生活上修养,又焉能昇天?」老農:「所謂昇天者,即昇化,昇化分多種。1、隨缘昇化。2、脱体昇化。3、本相昇化。4幻化昇化。這四種昇化道理是:
「隨缘昇化」,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知道我從何處來,將來歸到何處。並且把握住自己的心靈,死生不过是變化中得一個階段而已。到如此的境界便可隨缘昇化。「脱体昇化」如秋蝉脱壳说死即死,其來去自如,所謂無疾而终。「本相昇化」是帶肉体而去。即白日飛昇。這是比較困难的,但其成功飛昇亦易事也。「幻化昇化」是變另外一種形相而昇化。如變為鳥或变為龍虎。也都是昇化的一種妙法。
帝曰:「如何能做到昇化?其方法如何?」老農:「知其為迷途,則不迷矣,世人受肉体的影响很大,一時不能自拔耳,肉体不可缺,但人不可過份愛惜,如果過份愛惜,則必墜落於愛情中,一落愛情便有執着,不克昇化了。」
帝曰:「寡人闻道很多,從人道而入天道,當以先生為第一次指示。寡人因有國事牽累,不能久留於外,今日聴先生的話,頓開茅塞。先生誠為東方的聖人,封先生為東華君。」
按老農受封東華君,即東華帝君木公也。修道如種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祇要耕耘,自有收獲。開花结果,乃自然的變化,不可強其所為。東華君,古仙也,其說教從平淡入手誠有高見。願世之修道者應詳為研味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六月初五日
律詩:
護駕瑤池責不輕 著書奧義到三更 綱常不振遗餘力 维德顯揚發正聲
满望黎民皆信奉 尚祈庶子盡虔誠 堂名明正香煙繞 天道鸞辛博好評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绝詩:
天道文章豈俗流 阐明奧義泛慈舟 世人拱璧修陰騭 定必論功願可酬
虔誠一念要纯真 人死魂飛魄尚珍 地獄幽門雖可破 修成有望列仙神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在三更半夜,迢迢雲路,披星戴月,不远千里而來,無非為諸迷子,一落凡塵,受酒色財氣所迷,而忘論回歸極樂之天,致使為娘日夜倚門閭,望眼欲穿。這次,不得不,躬親再下凡,揮鸞著作「天道奧義」一書,以喚醒迷兒,早修善德,邁向康莊大道,齊歸天堂,以期母子團圓之樂也。
又示:幸諸兒女之中,尚有善觉者,助印「天道奧義」,協助代天宣化,娘心甚喜慰,所有叩求事項之文疏,娘皆已悉,当可酌情照准。可,继续揮鸞著書。
《天道奧義》 第十章 生命
無極老母曰:人之生命,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性命是由天而降臨的,故曰:「天命」。天命是属於靈體的,所謂靈体者是很微妙的,所以,又稱曰:「靈明」,靈是光明的,燭照隱微,無所隔閡。所以,欲求生命之靈明,必須修「天道」。天赋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厚薄之分其成就之不同的原因,是在修持」有别的緣故。生命的價值,完全看個人的修持善於修持,則其生命價,完全看個人的修持,善於修持,則其生命價值高超。如不能修持則將生命棄如糞土。
人之生命,均有靈明,只固其修持之能量不同耳,若能修持其生命,達到昇化的境界,便是達到天人合人。所謂合一者,即生命力充塞於宇宙,宇宙间有一種最基本的東西,瀰漫宇宙為生天生地的原素,稱之曰「道」,入若果能修至昇化,則可成道与天地相通。
然則,人之生命要怎样修持才能達到「靈明」的地步呢!先當使你的心纯潔,心已纯潔。就好似揭開幃幕'自然可以內外相通。只要「道」逸來住在你的心里,你的生命自然永久光明。所以阠有生命的人,必須修道。怎样才能使人心纯潔呢?純潔不是空口說的,必須恪遵左厕六纯道:(一) 、纯念------誠意正心泯除邪恶的念頭。(二) 、純行-----行為清潔)泯除邪僻的行为。
(三) 、纯信------信仰專一,泯除複雜的思想
(四) 、纯志-----志向坚定,泯除不正俘志趣。
(五) 、純業------精進事業,泯除魔力的誘惑。
(六) 、纯守-----抱神以静,泯除纷雜的困擾。
果能恪遵六纯,自然纯潔道即降臨了。「天道無親,常与善人」,誰是善的,「道」即与他接近。在道的眼光里,没有富貴,也没有貧賤,只有善恶。善則賞之,恶则罰之。修道者,必須相信這個道理。這就是「天道」,絲毫不爽。怎样才知道「道」住在你心中呢?當道住在你心里時,你的精神是非常煥發的,你的心情是非常喻快的,你的志趣是非常高超的,你的信師是非常坚定的。
世上有两條路,一條是生路,這保生路是走向永生之家的。不过,這條路很狹窄,也很崎嶇,可是必有柳暗花明之時。一條是死路這條是走向滅亡的。但是極其廣大,且平坦快樂,最後是黑暗,永远痛苦。一般人都喜欢走寬路,從表面看是快乐的,所以人人都願走。修道之士是走窄路的從表面看,生活很不自由,很困苦的,可是生命是無限大的。肉体的快樂,多属魔鬼的,令人死亡。諸子若明白生死的道路,則應下决心修道了。
人之生命,要怎样修,才能進道呢?人有精、氣、神、三寶,与生命實為一物,應從此三寶而修-若能修至蓄精養、氣、定神主境界,则智慧宏開,能辨是非精神饱滿,身体健康。自然可以進道也。蓋精為人身之至寶,修道之原液,人若不知蓄精,精失則身体衰弱,精神散乱,道怎能修成乎?氣亦人身之至寶,人無氣則亡,所謂三寸氣在則可長生也。
若明理之人,都不敢多言以伤氣,在夜间卧睡時,不敢口開以漏氣,而善養浩然之氣也。神亦人身之至寶,神定則不散乱,神能馭氣,就不会六神無主也。精、氣、神,修得飽滿而無慾念,則可「通玄」,玄者天人一体之總名稱也。通玄只有一個「定」字,就是「知止而後能定」,「致虛極,守静篤」的功夫。也就是「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六月十五日
律詩:
莊嚴斧鉞列前排 護聖追隨亦快哉 諸子若知遵道德 群黎却免受輪迴
修真有路争先到 奧義無門正啟開 把筆揮鸞資悟覺 今宵不負我登臺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夜静山河分外嘉 一行駕起五雲車 星沈北海波光艳 月映南天景色華
道德淪亡悲此日 文章濟世放奇葩 上蒼奧義玄機洩 信奉勤修實不差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不辞辛苦,披星戴月沐雨櫛風,等於三更夜静,親自下凡降鸞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揮筆著作「天道奧義」一書。無非是喚醒諸迷子,潔身自愛,勤修天道,避免轮迴之苦,咸歸極樂之天。
又示:惟憐憫諸迷子,浮沉於苦海之中,多造罪孽,難以超脫。娘特准許在著書期间中,凡有輸誠助印「天道奥義」,協助代天宣化者,有所祈求之事,酌情予以照准。凡有呈叩者,均巳批交各部門,酌情辦理。可,继续著書。
《天道奧義》 第十一章 通玄之道
無極老母曰:修道者第一先要認識「通玄」。通是什麽?明白四達,四達者無所不達,即無所不通。玄是什么?玄者幽远也。玄之又玄,推求到極處,便是眾妙之門。眾妙之門,即是天地根換言之,就是「天道」。通玄二字,是修道最高的目的。修道之士,達到這個境界,便可成道。
但修通玄之道,障礙太多,須打破障礙。
1、我障------去不掉我字,這是一個大障礙。人之私心,在有我。一定要無我,而後才可自然,否則,终有所固,有所固,即有所執,所謂固執也。
2、物障------物者相也。一落於相,便失之於着,着即不能自然,不能自然,則为物所累,失去本性矣。
3、知障-------金玉難捐,土石易捨此乃人之心理。學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執之,是可為而不可執,腹心之疾,無藥可療也。切勿得魚忘筌故修道者,不可執著。一經執着則不可化矣。
打破我、物、知三障,也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須依「静」、「動」两種方法下功夫。「静」------人在激動中,便是罪恶之淵藪,一切烦惱罪過,都是在慌乱中生出來的。魔鬼之進入人心,也是在動乱中渗入的。所以必須要静,静中才有智慧,靜後則清,清則一塵不染。人之私慾也是在纷擾中來的,倘能至静私慾自不起。
「動」------静不槁木死灰,静中有動,動而後有生命。生命是「能」。「能」即是「力」。有此力,而後宇宙才能動,否則,便是滅亡。修道不免遇魔,斬魔當用動力,不是一般和平功夫可能勝任者。所以,静功在致良知,亦即明明德。動功在啟良能。良能現,則浩然之氣充塞宇宙間。此天人合一最大的要求。,亦即通玄之道也。
修道通達無礙,如何能通?在昇化。其所以能化者,在打破障礙。世人今日受盡八戒束缚。八戒有「色、酒、利、名、怒、懼、樂、慾。」难得打破真我隱於慾中,不得光明。故,修道者,在少私寡慾,物我雙遗,則拨雲霧而見靑天,萬顯碧空,光風齋月。即可達「通玄」之境界,通玄微妙者,乃最高之昇化也。
然而「通玄」之道須有一個「定」字,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故痛下苦心,以修「定」功,不但,可清除障礙,亦可打破「八戒」,不被八戒束缚,而清心寡慾,真我可浮現,而得光明,自能「通玄」也。凡有意修天道者,必先減少私慾,使己日進於光明。也叶須反省自己过錯,並應懺悔這就是精进的功夫。然後修「定」功,以至於「通玄」。
兹將引述一例證:修「定」功以打破「八戒」獲得「通玄」之故事以悟修道者。
例證修「定」功勘破八戒,八聖终能得「通玄」
昔時黃帝西遊,登崑崙山。達於玄圃,玄圃者,為古代仙人聚会之所。遠在黃帝之前,時有仙聚於此處。黃帝特訪玄圃,藉覓古仙修道的聖蹟。玄圃在崑崙山雲霞峯,此為最高峰,攀登不易,仙人之往來也乘雲飛行空中,自無險阻。黃帝斯時尚未得道,其登山也不無困难。不过,因其是天子,一國之元首,開山通道,雖費時日,亦可通達。玄圃非有樓臺殿閣,其所奇者,在諸峰之中間,有一廣大之平臺,约有二里许之平方,四處峯巒环抱,蒼松翠柏,葱郁扶疏。各種佳禽,飛鳴上下。平臺上淺草如茵,在平臺之北端,生一高昂之大树,其蒼老不知生幾萬年矣,除此則無所有。
黃帝瞻望良久,顧伯常曰:「此神仙所聚之處也。」伯常問曰:「果如斯?則仙人何所樂也?」帝曰:「人間之所謂樂,均属幻境。指地可起百層之樓。仙樂丽伎,意之所至,則隨想随至,均是幻景耳。至於仙人則不飲不食,御風而行,又何所待於人世之樂。」
黃帝静默沉思,黃帝走到巨木的前面,不禁為之驚愕。「此生命之神树也,何以墜落人間?」伯常問:「生命神树有什么作用?」「我告訴你,生命神树的作用」帝繞树走一匝,至為欣慰。以一皮垫子放在地上,帝就坐,八聖圍繞着亦坐下。帝遂以至为偷快的心情,解說神树的道理。
「此神树即生命树,永永遠遠不死,天地開闢之初,撒下種籽即生命樹,開五色鮮花,结五色生命果,凡是吃到生命果的,便永远不死。」風后問曰:「此生命樹歲多少年開一次花?」帝曰:「五百年開一次花,亦五百年结一次果。」風后曰:「我們今天來的不巧,未逢其结果時。」八聖不禁感嘆。
帝曰:「曾闻古仙云,生命樹可以隨時開花,不必感嘆。」八聖為之欣喜若狂,拜請黃帝,使生命树開花结果,每人可以吃一粒生命果,可永远不死。帝曰:「生命神樹為五百年開一次花,所以世界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這位王者便是吃到生命果的。為什么也可隨時開花?這須要說明。」風后急於要知道這個說明,問曰:「請帝詳為指示。」
帝曰:「生命果,人人願吃,可惜不能遵守生命的八戒。」風后曰:「我们無論什么戒,都願遵守,只要能吃到生命果。」帝曰:「第一戒色,第二戒酒,第三戒利,第四戒名,第五戒怒,第六戒懼,第七戒樂,第八戒慾。如果能打破八戒,則可吃到生命果。」八聖俱言:「绝對遵守八戒,請帝叫生命树開花。」帝曰:「说話容易,恐怕你们八人做不到,我们还是快一點回去吧。」
既然已經看到生命树,又焉能願意回去,再三懇求帝顯靈,吃到生命果。帝曰:「你們心願,我很同情,但生命树的開花,不是任何人可以轉移者,必須受八戒,姑一試之。」命八聖坐下,
試一試八戒如何?
1玄圃平地起樓閣,美女如雲,翩翩歌舞,八聖受戒未動。
2、忽現精淆美酒,饑腹轆轆,有動酒戒者。
3、在亭臺之上舍銀財寶堆積纍纍,八聖未動心。
4,另一环境,一大官高居寶座,字受萬民欢呼,極盡榮誉,八聖也未動心。
5、正在遊玩之际,忽有一人向八聖漫駡,汚辱備至,八聖不忍,為之理論,動五戒。
6、玄圃之南,有一南天門,僅可立人一足,下臨萬丈深淵,任过此地而不懼者,才可登山,八聖只过去三人,五人未敢过。
7、又一新境界,樓閣均是金銀築成,瑪瑙舖地,美妙的音樂,嫵曼的無蹈,誠為仙地,八聖本來有宿根,未為所動。
8、至一深山,萬籟無声,八型端坐,不無雜念浮起,好似大海中的波紋,時起時伏,第八戒破矣。
帝曰:「略一試之即破戒。」守八戒也不是容易的。八聖不能吃到生命果。但巳經見到生命樹,又焉能輕易放過。要求帝暫留作玄圃,加紧修持,必須達到坚守八戒而後已,帝憫八聖的誠心,遂允暂留,叫八聖修「通玄」大法。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玄通氣。」這是黃帝訓八聖,修「定」功以「通玄」之奧義。大道混元,所以稱芒芒昧昧。天者,原為人事之顯化也。由人事而通天,再通玄。玄者,天人一体之總名也。玄牝也是宇宙開僻之老祖,故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即黃帝所稱之「通玄」。通玄大法,只有一個「定」字。八聖留於玄圃,痛下定功,八天而成功。再試完全不動心。
生命樹立刻開花,五彩濱纷,異實纍櫐,黃帝摘生命果,分给八聖,八聖遂得長生久視之道。很快樂的下玄圃,東歸。生命樹長於玄圃,不可得而至,五百年開花一次,及不是每人可得吃到的,是生命果难矣。每人有一株生命树,生在你的心里,祇要守八戒,「色、酒、利、名、怒、懼、樂、慾。」則可通玄,生命树自然開花结果的。天道便是生命樹,凡是歸依天道的,都能永永遠遠不死。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七月初十一日
律詩:
接駕焚香遶案前 中州聖地百花鮮 鸞乩喜賦開迷句 木筆频暉写錦箋
老母無辞辛与苦 痴兒深沐德兼慈 天恩浩荡君知否 道本須臾不可離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著書劝世醒迷兒 早覺修真正此時 天道無私傳奧義 人心秉正學規儀
慈航廣度成仙路 法鼓頻敲响海湄 箇裡功勳誰占浩 堪期碩果返瑤池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為喚醒迷兒,早悟天道之寶貴,勤修實踐,以期天下大同。故不辞辛苦為期一年躬親下凡,著作無極天書「天道奧義」,實是人間之至寶,凡有善覺的兒子,開囊助印天書,協肋代天宣化,其所祈求之事項娘當酌情,予以照准,勅令各部門遵示辦理,以償其愿。以褒其功。嗟呼!现世竟有不肖之兒子,假藉聖神之名,乱出謬論以誹謗天道,或背道而毁道,以擾人心之正信者,其人已被魔所作祟,而不自知者,不早觉回頭,報應之日,悔之已晚矣。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祷也。」
《天道奧義》 第十二章 心性
無極老母曰:何謂心?心是变化的樞機。心的本身,原是一無所有,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妙」字即變化的樞机,亦即心也。心無方所,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只是變化的一個樞機。樞机是变化之所出,而非变化,故心是所以生,而非所生。故稱之曰「妙」。宇宙在無穷的變化中,此變化均生於心。而心又無形体,無方所。如指出心之形体,或指出心的方所,便不成為心矣。心乃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心」。
何謂性?「天命之謂性」,性為萬有之本。性是由無極自然而來的,自然為混元的景象,這個混元的景象,即太易,為真空的宇宙。在這真空中,慢慢開始運動,遂产生第一粒踵籽-----即「原靈之性」。第一粒種籽,原為無極,即是「道」既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道」。既稱之曰「道」又何以稱之曰「性亅?性為無極之静态,命為無極之動态,其實「一」也。言性,命自在其中。言命性自在其中,性命是宇宙的基本,也是人生的要道。
所以,天道之最高修養在心性。性為原靈之本体,未動之初。心為樞機,將動之际,樞機之發動在性,性之流露在心,心性总綰人生,可知其重要也。然則修养天道的心性之道,應如何?大别之可分為「先天」与「後天」二類。後天,拜神-------勸善規過。先天-----修养心性。希望達於最高境界。即是修「內聖」与「外王」也。
所以「心性」是修天道最高之工夫。一念之善,即是「正心」。全心之正,即是「盡性」。有一個善念,就是正心,這是多麼容易。善就是「天堂」,一念之善即昇天堂。恶就是地獄,一念之恶即墜地獄。所主意者是「全心之正」,心無時無刻不正果如此則盡性也。只要從善念下功夫,一日一善念,二日二善念。久之自然達到全心之正'亦即心無不善,即盡性也。此乃修「天道」入聖超凡之捷徑也。
欲求盡性,必從正心入手。蓋以心之正,或不正,人人可以自,下手容易耳。心性原是一體,性之動為心,心之正歸性也。修心性,確實容易,其方法餘下:
(1)、慎獨------戒慎乎所不睹,恐懼乎所不聞,正心之道,首重慎獨。心之動,原為人所不可見,所不可闻。顯現者,心之動也。動則感應,絲毫不爽。一件行為,看來似很複雜,实為無數之「心動」集合而已。(2)、塞其兌------兑為欲根,視、聽、嗅、味、觸、性、法。所謂塞者,使其不放縱耳。此七根為人之需要,求其适中,不失其正可也。(3)、閉其門------欲之經过,有其門徑,耳、口、鼻身、色、意、此為七門。七門當有其用途,不可偏廢。但欲念徑此七門而入,故不可不閉之。閉非棄而不用。是閉其邪恶者,行其善良者也。
是故,性為天命之所由來,為宇宙之本。修天道者進「原始要终」,即反其本也。性功既成,返於道也。既歸於道,則是天人合一,宇宙在握,物謂執大象也。心原是由性海中产生的一種波紋,心性為一体。萬化生於心,此為宇宙变化的樞機,性為體,心為用,体用兼備,始為修道之结果,故修天道之工夫在於心性。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七月廿二日
律詩:
斜月將沉入海隄 清晨绝好一台西 山河忽見來山雨 竹野微闻叫竹雞
愁世貪眠尤未醒 惱人难寐嘆長迷 登鸞勸善心惶恐 護駕追隨責不低
懿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八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勸善又來盻望中 臺湾海峽水融融 名山畫憶王摩詰 勝地詩怀陸放翁
漁火依稀遥鹿渚 書燈隱現近王功 一聲鐘磬醒迷夢 奧義深藏喚大同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一書,欣看諸兒子都有善觉,爭先恐後,輸誠樂助印贈,由武廟明正堂將諸兒子祈求事項,填入文疏,呈娘批閱,娘心甚喜甚慰。娘本愛子心切,自應酌情照准,懿命各部門,遵命辦理。諸兒子代天宣化,普渡眾生之功德,不失本來之善性,娘感動流涕不已。願諸兒子,切勿忘記天堂之極樂,早日修道立德,同歸極樂之天,以期母子團圓。俾使俗世盡是善人,恶人绝跡,則大同世界可期也。
《天道奧義》 第十三章 道之貴
無極老母曰:道是先天地生的,没有天地之前,已經有了道。道是不生不滅,萬古長存。永远運動,永不止息。便是萬物所從出處,為萬物之主宰,可以為天下母也。所以,「道之贵」而言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孔子形容「道之貴」但並不是朝闻道,晚間就死了。如果朝闻道,到晚間即死,向有誰敢再闻道?
什么叫道?彷彿是很玄妙的,其實,所謂「道」者,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是得道了。世人皆認為,得道不是如此的简单,还有很神秘,所謂神秘者,是有許多問題不懂,一旦懂了,也就没有神秘了。
人生為什么活着?穿衣嗎?吃飯嗎?」人之衣食是維持生活的,但人絕對不是為衣食活着的。究竟為什么而活的?這就是為「道」而活,所以,世人一定要「闻道」。其所以要「聞道」者,最大的關係是「人生是在外面流浪,人人必須回家」。
何處是我家?人人究竟要回到那里呢?所以闻道者,在得一歸宿,不然的話,永远是流浪,永远没有家,不是太苦了嗎?那么最後回到何處?即「歸真反樸」,返回無極之天堂,生我原靈之家如不聞道?將安歸乎。如果我闻道,便明白我的身份,也明白一切變化之由來,則萬化不動於中,此即「道之貴」也。
然則「道」是什么?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字是什么?一即道,道先天地生,未有天地之前,已有道。萬有從「一」而來,最後又歸於「一」由何處來?最後必返於何處?宇宙萬象看來是很複雜实在很简单。須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凝,神得一以靈。」由此可知「一」即是道之可贵也。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孔門弟子不知其意,來问曾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二字,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中心者,正心也。祛除私慾,復其光明之體。如心者,從心也,即放心,放其心,以達於自然。萬化生於心,把握住心,這就是一貫之道也。
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本功夫,以正心為最重要。正心者,不動心也,心不動則大定,定中自可復性。如心者從心也,從心者,從心所欲。物我两忘,達到自然境界。由正心至從心,以说明養心的功夫,亦即一貫之道。用「心」以贯之,一贯者「心」也。
心為萬化的樞機,宇宙的變化,都是由心而生的。心不是本体,只是变化的一種樞機,如果能把握住這種樞機,也就是把握住变化。所以心是修道的重要課目。根据娘以上的解釋,世人可略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大義,亦可知「道之可貴」。應如何聞道?應如何养正這颗心?這就是要看修道者,是否有恆心与毅力的功夫了。
「闻道」即明道,道不是什物本是一種精神境界。闻則知之矣。人生不過幾十寒暑如白駒过隙轉瞬即逝,逝而墜入輪迴'生生不已,亦極痛苦闻道則復性,復性即明矣。可以永远不死。闻道是一種通靈的工夫,第一心須先拋私見,才可容物。第二必須淨化,而後才可一感即通。所以,若明道者戢可知,「道之貴」也。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