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9-3) 点击次数(639
《天道奧義》卷上


無極天書《天道奧義》卷上

懿旨

武廟明正堂主席關                             歲次庚申年十一月廿六日

聖示:恭接無極懿旨及昊天玉詔,命福神十里外接駕,城隍五里外接駕,神人排班接駕。

欽差大臣董雙成仙姑  

律詩:

賫承懿旨下瑤池。雲路迢迢片刻時。知是蓬壺文物盛。欣看鯤島德恩施。

莊嚴武廟崇神阙。肅穆骚壇頌母儀。天道從茲堪闡義。娘言句句有機宜。


聖示:恭讀懿旨,神人俯伏

欽奉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旨曰:

娘曾於己未年,親自下凡臺島中州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執筆飛鸞箸作《大道心德》一書,以喚醒迷兒,早修大道,認理歸真,返回極乐,回慶團圓。庶免日夜倚門閭而佇望,哀迷兒之未歸,老淚長流。痛浩劫之來臨,慈心欲碎。幸自《大道心德》著成之日,印成單行本,廣佈天下,人人争讀而知修,啟發善觉,已收功效,娘心甚慰,此歸功於輸誠印贈者之功德。


娘今特再下凡,親自執筆飛鸞,著作無極至宝天書《天道奧義》,以阐明天道秘奧之意義,俾使向善修道者,勤心潛研。此書有輔助治國安民,治家立業,為人處世之功能,若能依据而修,即道可成,果可立矣。《天道奧義》,雖現世間有《黃帝經》与《道德經》阐道之理,以勸世人勤修大道,怎奈文简意深,讀者庶难了悟玄機。


娘今以文白意淺之句,揮鸞阐述,俾使迷兒人人讀之而能了悟,以期速修成道之功。今特再降懿旨一道,高懸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特命異仙子扶金指妙法,娘自通其靈以揮毫。並訂自辛酉年端月望日起,每月初一、十五日,為著書之日,為期一年完成。作為臺中黃帝神宮興建落成之紀念書,願神人合一,各盡厥職,功成之日,論功行賞,勿負娘意。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庚申年葭月念陸日

 

玉 

欽差大臣諸葛武侯     降                         歲次庚申年一月廿六日

 

律詩:

中州聖地現祯祥    大命皇皇未敢忘    天意無私宣鳳藻    人心秉正佈鸞章

勤修维德諸兒子    踐履綱常慰母娘    奧義一書明阐釋    願期了悟啟靈光


聖示:宣讀玉詔,

神人俯伏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今奉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命:老母念兒心切,不惜金玉之軀,訂於辛酉年端月望日起,每月朔望,御駕親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飛鸞執筆,著作無極天書《天道奧義》,期望原兒進修天道,早登觉路。老母下凡降鸞期日,特勅命下列諸卿任護駕神,希各司其職,莫負朕意。

勅命    精忠武穆王岳卿任正護駕神。     勅命    桓侯諦張卿任副護駕神。

勅命    天君趙卿任副護駕神。率領天兵三千御林軍護駕。

著作天書《天道奥義》,特派命神職如下:

勅命    述聖子思任校正總司神。        勅命     紫竹林觀音大士任賞善記功总司神。

勅命    南宮孚佑帝君任罪恶記過總司神,勅命     先天豁落靈官王天君任督理鸞務總司神。

勅命    九天司命真君任司禮神。        勅命     南天哪吒三太子任馳聘神。

勅命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關平太子任督理堂務總司神。

以上務希各盡厥職,勿負朕意,功成之日,論功升賞。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庚申年葭月念六日




本堂主席關夫子   登台

律 詩:



恭承懿旨感光榮   壽世扶鸞志不更   天道從兹宣奧義   娘心重见表深情

砂盤顕字醒迷句   木筆题詩博好評   但願效劳勤且勉   勿違母意嘱諸生


精忠岳武穆王  

律 詩:


恭承懿旨感光榮    護駕諸神責不輕    老母慈怀傳奧義    凡兒善觉表虔誠

時機迫切意開悟    天道勤修自顕明    願爾世人齊立德    精研真理格瑤京


聖諭:

吾生於大宋年間,湯陰縣人,自少恭聆慈訓,拜義父周侗為師,继承文武衣鉢,並蒙慈母教訓,刺背「精忠報國」四字。以坚定民族精神,精忠報效於國家,

死後蒙金闕上帝,嘉我忠烈節操,誥封「精忠節烈王武穆帝君」,位列左相之職。今奉  天母至尊無極考母懿命,金阙上帝之詔旨為

老母應運救劫,再降懿旨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擇定辛酉年端月望日起,每月朔望日,躬親再下凡,為期一年,執筆飛鸞著作,《天道奧義》無極天書一部,喚醒迷蒙,早登觉路,勤修天道,發揚民族精神,喚起黃帝魂,團结人心,愛國救國。吾恭领勅命,任正護駕神之職,深沐無極老母慈暉,金闕上帝恩德,自應克盡職責。茲特宣佈禁令与賞律如下:

禁令:

1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自辛酉年正月十五日亥時起,每月逢初一、十五日,為期,御駕降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躬親降筆,著作《天道奧義》天書,一百里方圓内之眾神佛應每於是日列班恭接懿駕至是書著完為止,不得有違,違者嚴罰。

2、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一百里方圓之內邪神,魔鬼,不得進入不得冒犯懿駕,不得驚擾陽民,違者难逃斬妖剑下。

3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在一百里方圓之內,冤魂不得報冤,應化干戈為玉帛。自當叩請老母慈怀,准予超升,違者,打落阿鼻地獄,永不超升。

4、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在一百里方圓之內,陽民不得闹事暴動,違者削减其陽壽

賞律:

1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凡有犯過错之世人,能衷誠悔改,自新做人者,老母均准予抹消其前过,並賜予善報。

2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特褒扬國之忠臣,家之孝子,增添其福祿壽算。

3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特准勤修天道者,早日得道,靈性光明。

4、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凡有孝心,下愿印赠《天道奧義》無極天書,造功叩求其亡父母或其祖先之冥福者,一律准予超升。

5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凡世人下愿印贈《天道奧義》無極天書,造功立果,叩求其父母之康壽者,或叩求改運解業,解病殃者,视其輸誠而酌予添壽解除業殃。

6凡有叩求者,應提前向武廟明正堂,立疏呈轉禀。以上宣佈天下週知。



天母至尊無極老躬親降  著作《天道奧義》墨 仙子扶筆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正月十五日

律詩:

老母親臨直轄堂    萬神接駕喜洋洋    開迷俗子宣真理    著作天書逈異常

句句珠璣成寶筏    篇篇金玉耀文光    從兹普化蒼生願    千古流傳德澤長

聖示:今日良宵,無極老母親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飛鸞降筆,著作無極天書,人间至寶《天道奧義》一部,天下萬神,齊集聖地恭接懿駕,天書著成之後,可開迷感化世人,其德澤可流傳千古也。

又示: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律詩:

春風送我下瑤池    步入鸞門会眾兒   天道無私傳奧義    母心至愛教良規

阐明真理醒迷子    淺白文章作导師   性命雙修成碩果    願期研讀志毋移


又示:應運降著無極天書《天道奧義》一部,乃人间至寶,由今夜開著,為期一年完成。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自序

《天道奧義》一書乃無極之秘本。是天道之真理,其原文,語简意沉,凡人無法參研今應運開著於世,用淺白文字,阐明其奧,俾使世人,易讀而易了悟。

《天道奧義」》全書分為二十四章,每章皆是玄奧之妙理,是修道最高之境界,亦是為政者必参之心法,蓋天道乃無為而治,修無為之天德,具出世之才智。天道之道统,始於黃帝,黃帝傳於顓(音專) (音谷) 云:「爰(音元) 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女能法之,為民父母。」大圜者,天也,大矩者地也,法天法地,即可治民。此乃天道無為,治民之心法,即治國修身之道也。

道統傳堯帝,堯帝禪位於舜帝,傳授其心法曰:「允執厥中」四字舜帝禪位於禹帝,舜訓禹以治國之道,再進而傳其心法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這是天道心法真傳。


世人修道,開口便说修天道,殊不知天道者何?蓋「道」乃分为「人道」、「地道」、「天道」「人道」乃修身齊家也。「地道」,乃博愛佈施也。「天道」乃治國平天下也人道、地道,天道齊修者,可謂之性命雙修也。若得修成者,可得長生不老也。兹值天道奧義開著之前,聊述數語,以為自序。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自序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辛酉年正月望日



《天道奧義》   第一章  



無極老母曰:混沌初聞,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日月諸星羅列其间,天無所不覆,無所不容,故,天之號又曰大圜,地球亦諸星之一,人在地球视天,見為天体所包圍,乃自然之天也。天是神仙所居,故有天堂天國之稱。天之精華,凝结而為日月星辰,成象既著,功用乃行

天有十三层天,由十三层天,再分為三十六天,天外之天,謂之無極,天內之天,謂之「太極」,故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两儀」。「两儀」生「四象」。所以,天能生萬物,也能养萬物者也。六合之外,謂之「無極」,六合者,上下東南西北,即天地四方也。「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四象」乃金木水火之謂也。金木水火乃禀天地而有者也。

天分為東、西、南、北、中天均属十三层天之內雖各有天門,但僅啟開南天門,有路直通凡塵諸聖佛仙神,均由南天門出入,其它東西北三大門,均被封閉,不与凡塵接觸。故三清五老,太乙金仙,神超於六合,敛氣於三界,之古老金仙,皆逍遙自在於天界也。凡天神省稱曰天,如云:皇天后土,天知地和。因天是自然之天,故有天然、天命、天性、天心之謂也。

人之靈,皆由天而降生於凡塵故死後,其靈應歸回故鄉之天。怎奈,人自降生於花花世界,多數為名、利、酒色、财氣所迷,更為貪欲所驅使,而無恶不作,甘願墜落於苦海之中,不能自拔,致忘記回歸故鄉之天,而墜落於地獄,此非天心不仁,實世人自甘墜落,夫復何言乎?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玄穹彼蒼,是上天之稱,天乃主宰宇宙萬物,化育群生,生生不息,所謂天行健自強不息。天是奇妙不可解?是威力最強大的。天為公正,純潔、至善,一切以天為标榜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正月廿八日

律詩:

天地無私頌母儀    敦敦教誨醒群兒     萬千螻蟻迷歧路    九六生靈急捷眉

不忍凡塵和苦海    欣看聖域固洪基     堂開明正輸明正    奧義真傳化四夷

聖示:命御林軍排班,神人恭接老母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今夜继续著書。

《天道奧義》    第二章  



無極老母曰:亘古之初,未有天地之前,原是一片太虚,太虚者,虛而無物也。在虛無之中,混然產生一粒種籽,此種籽似一股力量,但無形狀,亦無固体,亦無声亦無臭,而永遠長在,茫茫而不明,不分晝夜,周流於宇宙之间,毫無掛礙,祂是創造天地萬物之老母,故號其名曰「道」。

道既無形無體,恍恍惚惚,彷彿里面有個象,又彷彿是有個物,又彷彿是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藉此可以看到萬物依之而化生。道,寂静,不燥不寒,天不能覆帱,地也不能承載,小言之為無内,大言之為無外,充滿於四海之內,猶包其外,在寒而不冷,在炎而不热,此乃道之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而累進,庶類繁多也。此道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永远不變其質,能适用萬物,鳥得之而能飛,魚得之而能游,獸得之而能走,人得之故能生存,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萬物皆由一而起者也

所以,道之高,不能察看,深而不能測量也。雖然道很明顕,也無法形容其名,看來很是廣大,也無法形容其廣。道是独立而不改,萬物亦不能役使祂,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飛禽走獸,凡有生命之物,皆取之於祂,而祂也不减少,全都合併於祂,祂也不增多。此乃道之秘奧,与光明正大也。


道之明者,聪明有智慧之人,能察考到宇宙的深處,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他人之所以不能得到的,而聪明修道者,可以得之,這就稱為「察稽知極」也。「察稽」,是從纷歧複雜的現象里,而稽察是非曲直。「知極」,是從宇宙人生的深處而明白很多的道理。一國元首若用此,「察稽知極」之道理,則天下歸服矣。


為政者若用此道,则人民不迷惑而服從。在上者虚極,在下者静篤,而「道」得其正也。虛則無我,静則無物,無我即無私,無物即無慾,「無我無物」則可進於道也。信即是誠,誠则無欲,為上者,若能如此立於道,則可為民立命,立命就是為民設教也。無争即無為,無為即是最上的誠,則萬物皆感其誠而應之也。無為是最高的修持,無為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道即理也,軌也,路也,為政者,对於人民,應按其身份,而给以其所應得,自然公平,萬民不争也。授之以應得的名份,萬物自然平定,此即道為一之理也。天上月球星辰之運轉,地球之繞行,皆有一定之軌道,绝不越軌。世上之飛機,其航空亦有一定之航線,海上之船隻亦有一定之航道。車輛之行駛,亦要按照交通規則之右行,否則,乱其軌道,就会發生危险与車禍。行人之行路,亦要遵守行走人道,否則就会發生危险与事故,所以循道而行則安,逆道而行則危,此皆「道」之用也。


道為一,永不变化,得道之本体,應由少以知多得事之要妙,應操正以治奇,則往前可知太古,往後可知到無终。凡修道者應抱着道,即道之本体,执着道之法度,即方法也,如是則天下可歸於一也。「道」是萬物之深奧,善人以為珍寶,拳拳而服膺,惟恐失之,未敢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不善之人,雖未明道之理,而能依道而行,亦可以安身立命。是故,「道」是天下之至寶,所以重此道者,坚心求而可得,有罪者求之,也可以免罰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二月十四日

律詩:

迢迢雲路到中州    護駕娘親願可酬    著作天書揮木筆    闡揚大道泛慈舟

群迷早觉修真理    眾善奉行解罪尤    時直三曹開普渡    回歸無極乐悠悠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娘今夜继续著作《天道奧義》。

律詩:

大道真詮奧且深    從兹阐述起迷沉    超生本自修功德    了死原由積善心

苦海無边宜早觉    乐天知命最堪欽   娘今木筆題詩句     惟願諸兒作寶箴


《天道奥義》第三章   道统


無極老母曰:天道即天理也,天道欲傳於世,上天乃先降生聖主軒轅黃帝,黃帝戰榆罔,滅妖人蚩尤一统天下而創建中國在生三百餘歲,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在鼎瑚龍馭白日昇天。黃帝傳位於聖孫顓頊,並將道统傳於顓頊云:「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女能法之,為民父母。」大圜者天也,大矩者地也,法天法地即可治民。


溯天道之道统,皆有淵源,自軒轅黃帝。得天道而昇天,道统一直傳於堯帝,堯帝傳於舜帝,舜帝傳於禹帝,禹傳於湯王,湯傳於文王,文王傳於周公,周公傳於老子,老子傳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子,曾子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子,孟子继而一脈相傳,迄今不绝

自黃帝軒轅傳至堯帝,天道之心法真詮曰:「允執厥中」四個字。由舜帝傳下之天道心法真詮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個字。故後世以此十六個字謂:「天道心法十六真詮」,所以,中國固有文化,係继承天運之道统者也。

 

「道」是流動的,宇宙一切變化都是「道」的表現,「道」的本身看不见、聴不到、也摸不着,而確是先天地生,為萬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無所不能的,所以世人當志於道。天道之道统既自無極而降傳於世,又天生聖人以弘道,是乃應運而降生者也。蓋道统自軒轅黃帝傳堯、舜、禹,當是時,人性本至善,道行自然,無為而治,迨至夏商周朝時代,人類却不知固有德性,失去了本來的面目,以致世道澆漓,人心不古,雖有聖人层出弘道,洩露天道真理以化人,指出真我之所在,和修復之方法,怎奈,時至春秋之乱世,諸侯爭雄,人心漸趨险恶,而有孔子週遊列國,提倡人道,孟子倡行仁義,此乃上天差遣聖人降世,以弘道化人者也。

天道之道统,流傳至今日,道降於鸞門,藉神教以化人,飛鸞提醒人心向善怎奈人類趨於科學之明,棄天道真理於不修,逞奸詐险恶於橫行,致使世道更崩潰,人心更反常,造成浩劫頻臨,人民塗炭。上天有鑒於此,為挽救浩劫,乃大開普度之門,聖、佛仙神頻頻下凡,阐教劝世度眾,惟願修道者虛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秘奧,忠恕之旨,而至於仁,得證聖成真。所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以「道」在心中,一念之善,即天堂,-念之恶,即地獄之謂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二月廿八日

律詩:

更深人静夜風凉    護駕步雲到聖堂    上界千尋飘瑞氣    中州萬里烂文光

娘親垂愛揮鸞筆    兒子輸誠起篆香    方便之門今大啟    三曹普度道康莊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以來,甚多有善觉之兒子,輸誠樂助印贈,其所呈疏叩求事項,均由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主席關卿轉奏在案,娘自當酌精,一一批准其所請,以酬其善。可,继讀著書。



《天道奥義》第四章   良知、良能

無極老母曰:天道為最高之源頭,「良知、良能」乃道之产生,道動而生乾坤,亦即純陽純陰。良知属乾性,良能属坤性,良知属静,良能属動。所以欲修天道者,應修良知良能。良知:静如止水,光可照物,但受氣之影响,如風吹水動,漸至於混溷境界。良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良知非槁木死灰,在静中亦有動,雖動又似不動。故曰:「無為」即静中之動,「無不為」即動中之静也。

良能:良能之動多端,當其未受外感時,其動為正軌之動,良知也随之興起。良能之微動,其烛照不远,其動力亦小,鉅動者為「良能」之大發揮,修天道至此境者,必是不世之睿哲,便是一代英豪,可以動天地,動鬼神也。

良知属「相」,良能属「用」,修天道知能,至發展者即知能的功用,知能的功用,知能修性能不同,故其發展也異也。良知之表現於外,為靈明,亦曰明覺故無所不照,此所以辨別善恶,故良知為相,良能為用,其範圍極廣,為善去恶都属於良能,每當遇到疑难,或遇到艰苦,心内似有一物在蠕動,即良能也。用之於親則是孝,用之於國則是忠,用之於友則是信,其所用無不能也人之所以立於天地間者,在此良能之用也。


良知本体為「識」,良能之本体為「力」,後天所謂知行之知,只是知識之論,為感官所得之「知」。良知之「知」可稱曰「識」。此謂根竅内通,不缘物境。其所以根竅內通者,蓋通於良知,打破五宮歸於玄同,在乎良知也。動之本体曰力,良能似動能,其力最大,此種動能,充塞宇宙间,為宇宙一切活動之主力。如九大行星繞太陽而轉,固然有賴於離心力与向心力。但何以要有離心力,又何以要有向心力,個中當然有一主力,此力即良能,浩然正氣即良能之發揮。


良知良能以良能為先,良知為後。一定先有良能之發動而後良知才顕現良知之所以顕現,原是由於良能的鼓動宇宙萬有的生長,俱是良能也良知是辩别善恶,良能是為善去恶辨别善恶在「明」為善去恶在「格」,故知能的,功夫在明与格,有良能而後才能致,致之中亦含有良能,良能較之良知更為重要。

 

良能是無所不在的,無所不有的。一切動植礦物,俱含有能量,無良能便不能成為物。物之所以成為物,在有良能也。良知是偶然遇一問題而起的一種明覺。明觉原属一時性的,臂如見父母而知孝,孝為良知,但孝的實踐便是良能,無良能便不能孝。知能在本体上原是不分的,惟有的人,偶而良知現,知孝敬父母,但终未孝敬父母,即良能之不足终是不孝。

 性者良知也,命者良能也,「天命之謂性」是命重於性,亦即「能」重於「知」也。一念之善即見性一善之行即見命,「性命」即「良知良能」也良知良能同出於天道,其本体,萬殊歸一本,其知識,則一本散為萬殊,其终歸一也。良知良能俱不可見,為一種潛在的。良知良能為道之表相,道不可見,但其表相於外為良知良能。

修天道者應喚起良能,修良知由少欲入手,蓋無私欲則良知自現也。良能固然也戒私欲,但良能不是僅由少私寡欲入手,良能者为原有的,說來就來。良知是静的,良能是動的,人之冒险犯难,见危授命者,固然也有願於良知之明辨,而實為良能之鼓勵,有以成之。今日不可不致良知,更不可不起良能。良能者為宇宙不滅之生命體人能喚起良能,则一往無阻,何造乎天道修不成乎?然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筋骨,饿其体膚,行弗乱其所為,動心忍性,而後增益其所不能」。此乃上天激勵其啟發良知良能也。良能之起,即意志之表現,故修天道者,不可不立志,志立則良能起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三月十二日

律詩:

南天直轄有鸞堂    皇母親臨教義方    明正揮毫宣正氣    斯文丕振啟文光

揚清牖世功無限    激濁醒迷德永長    護駕何辞辛与苦    須知大道本康莊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娘要继續著作天道奧義。


《天道奥義》第五章   道与人

無極老母曰:道是先天地生的,道不可形容,無所不在。因為人是由道生的,是故,人是「道生之德育之」一切都是由道生的因為人是道生的,所以人有道根人來自天,所以可返於天自何處來的,自可再返於何處,要回原處,必修天道,天道是天与人之桥樑。人与道同体,道是善的,是故人性也是善的。人与道同能,道所能的,人也可能做到由於以上的三同,所以人与道能合而為一,既合而為一,則道與人,本無距離,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

道与人之間,有-個境界,所謂境界者,就是另外一種生活。譬如:天与地之間,當然有境界,聖人与常人不同,善人与恶人不同,其生活不同,則境界也不同。所以修天道者,就是修「道与人」之境界,修至無境界時,就是得道而成道。

境界大至分為有形的境界与無形的境界。有形与無形,也是一種波動,即矛盾也。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親疏利害貴賤完全不存在,其终為齊物,亦即玄同也

冲和之氣者為人,人者,天地之性道為靈界之尊,人為物界之長,道居很高的境界,人居於物界,不免有物的困擾,人受物的影响,所謂物者,包括衣、食、住、行、育、樂等,這些生活都影响於生理,自会生出许多慾念。身是人之一個樊籠,把人的生命,圍困在這躯殼之中,身是一道铁幕,也可以說是罪恶的淵藪因此修道者,没有過份愛惜這個躯壳的,所謂苦修者,不是故意輕视他的身体,而是藉苦修以減少肉慾


修天道者,不可為現實境所囿,現實境都是幻相,幻相者,偽也。亦不可為远境所惑,遠境也是迷戀,迷戀者,枉也。既不囿於現境,也不迷於遠境,而處於超境,既不計或將來,也不計目前,坦坦蕩蕩、任其自然,才能達於真境,真境者,不變之境也,亦即天道也

道与人之间,原無大距離,道無時不與我们同在,因我們不觉耳,一個善念興起,便是道,一個恶念興起,便是魔。因善念难生,恶念易起,故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語善念属陽性,輕清上升,恶念属陰性,濁重下降,上升者,即天堂,下降者,即地獄,天堂地獄,在一轉念之間

修天道者,所謂修至長生不老,是指靈性,不是指肉体,因肉体不可能長生不老,三百年、五百年也终是要坏的,且肉体長存在這人世上,又有什么快乐,惟有靈性,永远光明,才是快樂生生者不生,不生者長生,宇宙有不生者,即永恆也,果能得到永恆,才是長生不老之道。

人想修至与道合而為一,必須修入化境,世人何以不能化?原因為私慾所障礙,私是「我」,欲是「物」,打破我,打破物,庶可以化了。如何能打破我,打破物?虛則無我,静則無物,惟其虛也才能静,其静也才能虛,虛静是一件事,為修天道者的重要工夫。要想做到虚静,其入手的功夫,第一、先建立信仰天道即有一止處,使精神統一第二,定一日課,每日行之,日課中,必須有誦經、禱告、反省、静默第三、發願救人濟人,藉此激起內在的良知良能,孜孜不息,自有進道,此乃修天道之要訣。修天道者,若是僅以修道成仙,為自己的目的,也必須先濟人救人,所謂:「内聖外王」也,果能救人,便可成仙,不必深居古刹,也不必遯跡山林,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

古之修道心法傳授,均是帝王,而修道者,也是帝王。「貫天地人,謂之王」,故有大德者,始有大位,「守天地之極,与天地俱見」。「天地之極」即宇宙最高的真理,「与天地俱見」即与「天地参」也。現今,天道降於民間,只要虛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祕奧,人人皆可修之,人人皆可得之也。所以,天道無私,惟德是輔,有德者,皆可修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四月初五日

律詩:

風和氣爽夜清幽     護駕精誠樂無憂    堂內莊嚴空色相    母心愛戴佑神州

阐明大道源流遠     解釋真詮衍派悠    仁義為怀行普化    鸞門德澤继春秋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娘要继續著作天道奧義。

                                                                                                                                   《天道奥義》第六章   修天道


無極老母曰:天道是最寶贵的,有一定之軌道与真理,如太陰之繞行太陽,如星球之運行,皆有一是之軌道,不易不移,又如世上之火車,依軌道而行駛,不能脱軌,脱軌則發生車禍,傷人生命。所以,道是最寶贵的,人人都要修。

人之生於世,轉瞬而衰老,以至於死亡。在世间固有甚多煩惱与痛苦,及至其死亡後,尚不知其來自何處,應歸何處?所以,修天道就是修解脱之道。解脱煩惱,解脱生死。世人均鷔於現實,只顧眼前之快樂,却不想死後之問題。皆因認為人之死,就是人之终,如燈之油盡而滅。所以都求肉体的享受,極可憐也。蓋因不知修天道之好處。人身雖死,但是道之能量不滅,道之質量不滅,人之死也不滅

宇宙是一道洪流,永远不息,滔滔的流着,人在這洪流中浮沉,受到因果循环的報應,也就是消長盈虛的變化,永永遠遠,脱離不了這種苦难,這就是劫數。近世科學發達,注重唯物,更忽视宇宙变化之理,而只研究物理上的智識,没有高远的思想,所以社会上的風氣敗坏,戰争愈來愈多,也愈殘酷。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忍降劫,但浩劫是世人自造,终極自受,良可哀也。

一般人都喜歡追求快樂,快樂分两種,一種是精神上的快樂,一種是物質上的快樂。現在的人,都不知修天道的快樂,只要求物質的快樂,物質的快樂,不外聲、色、財、貨。聲:是悅耳的音樂与歌曲。色:是美丽的女人。財:是金錢。貨:是昧寶与貴重的什物。因此,聲、色、財、貨應善用之則可不善用之,便成為「四賊」,有害人的靈性,莫此為甚。

人有人欲念,欲之起,不是先天的,是起自後天。然則,有錢的人快樂嗎?有势力的人快樂嗎?不,他们在精神方面,是極為煩惱不安,如坐針氈-样的苦這是因為金錢势力所造成的聲、色、財、貨四賊的為患,這四個賊子,日夜不休的用各種方法來害你的身体,自然产生煩燥,悲誦、憤怒,其结果就是死亡

所以你們是否想,要求超脱苦惱的洪流?你是否想追求快乐?永不陷入煩惱悲痛?欲想達成以上的三個要求目的,你必須要修天道,因為天道有不生不滅之奧,修道者,即追求這個大好之奧,達到此奥,才能解脱生、老、病、死,以及各種煩惱也

修道,是使一個人從頹唐萎靡的生活中,一躍而起,刻苦自勵,奋發精進必定有他內在動力,這個動力是什么呢?(一) 警醒-------人的壽命無常,不知何時要離開這個世界,必須在未離開之前,將一切事物準備好,好比遊子歸鄉,須將外边许多事交待清楚,在途中需要什么,均需準備。回到家鄉庶免被親友恥笑。(二) 懺悔-------人均有过错,只要能懺悔,上天即可免了你的罪。能懺悔的,才能精進,不能懺悔,諱疾忌医,最後大病暴發,不可救藥,必永远陷入地獄中。(三) 魄力-------善与恶是对立,你要修道,恶魔必隨之而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必須有大魄力,用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斬断恶魔的束缚,開闢一條新生的康莊大道。


天道從本体說起,是無為,至誠,至善,中庸,無極無為-------從道的形态而言,無為即至道。至誠--------講道的功効,四書之中庸一書,論之甚詳。至善-------從善的功德說起,止於至善,即止於至道。中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用也,即道之体用也。無極--------由道的運動論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两儀,两儀生四相也。


中庸之修道分三種功夫。一日「性」,二曰「教」,三曰「曲」性功------「穷理盡性,以至於命」,性功為修道重要功夫。「自誠明謂之性」,即頓悟,一言而悟道。頓悟多為生而知之,有宿根者,听一言而大悟,直接通天,自是捷徑惟不可強求。只可用「心齋」為性功,此種性功,属於静,有助於修教功---------自明誠謂之教」,用一種修养的方法,再恢復靈明靈明二字,為道之光輝,靈明之照,即道之精進。修道功夫,均是修明,要在少私寡慾。人性之暗淡即是魔道,即墜入地獄。曲功-------「其次致曲」,曲者抱一也。精神集中一點,達於静止。曲功简便易行,世人皆不知抱一之應用,實應注意曲功。所以,性、教、曲、若能修成都可達到「誠」的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四月十五日

律詩:

鸞門阐教继舂秋    護駕堂堂隨聖儔     母德宏揚憐俗子    娘心慈愛佑神州

忍看塵世癡迷路    普度人寰泛善舟     喚醒黎民應早覺    勿沉苦海永悠悠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母至尊無極老母   

律詩:

娘心本是大同篇    無佐無私一聖賢    盤古開天垂德澤    鑒今追昔實堪憐

奈何赤子沉迷苦    願望蒼生早觉先    天道文章深奧義    吾兒多研意超然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娘要继續著作,天道奧義。

又示:凡在娘著作《天道奧義》期間中,有善觉之兒女,輸誠乐助印贈《天道奧義》,以利書成之日廣為普化者,其所祈求事項,娘當酌情,予以照准。


《天道奥義》第七章   萬法歸宗

無極老母曰:宇宙之主宰,稱之曰「道」,萬法歸宗者,萬法歸道也。宗者道也,一也。萬法歸宗,亦即萬法歸一也。所以,萬法必須歸宗,蓋宗是绝對的,如同大海,所有江河溪流都須流入海中。所謂「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

「宗」是一個最高的圭臬,即「天道」也。凡合乎這個圭臬的,便是正法,否則,不是正法,是故,人人必須歸宗天道。然則,歸宗天道者,必須由「人道」、「地道」、修起,然後始得修「天道」也。

人道者,即人本主義,以專修作人的道理為宗旨,主要在「克己」,就是自己的「淨化」,這是基本修法因自己淨化,而後才能再往高處邁步。浄化自己,為「明明德」,明德者,就是「靈明」,靈明是由明德產生出來的


「明德」者是什么样子?明德是善念,善言,善行,一切都是善,那就是明德。所以,善念、善言善行,便是「仁。道為宇宙的本体,看不见,摸不到,又從何證明呢!蓋「德」是道的表現於外修德即是修道,所以凡有大德者,必獲大道。只要修人道,即可達天道。

地道者,即貢献於社会,為發揚地道,地道的宗旨在「兼愛」,人与人之間,主要靠賴於「愛」的力量。愛是结合人群的,「仁」者二人也,即我与他。我与他之相處以愛為標準,即「推己以及人也。愛是發揮地道的基本力量,修道者如期「人与神通」,则首重克己,但必須啟發良能,始能使自己的精神光大。兼愛是不分時间与空间,统之以為愛,必須有「浩然正氣」的精神,始能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天人如何合一?這与兼愛有關係,凡為社会或為國家牺牲者其精神弥綸於天地間,自可通神。所以行善功為最高之美德,牺牲為昇化的捷徑。

 

凡修道者,多立功德,由功德可抵銷自己的罪过,罪过既銷,就可「精神光大」這是修「天道」的捷徑。天道者,為昇化,就可達到「天人合一」,天也是人,人也是天,人也是神,人与宇宙合而為一。所以「天道」是最高境界。神也是一個境界,每人若願以善修持,也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天道的工夫在昇化,而昇化的工夫又在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也。無為的工夫,在物我两忘,這是至誠的由來,所謂至誠者抱一,抱一不動,專於一也。

 

人道、地道、天道、三道,俱須歸宗於道,蓋不歸宗於道者,則無根基,如天上之浮雲,不知飘至何處也。所以「萬法歸宗」即歸於一,歸於「天道」者也。对於修天道,应有的認識,(亠)、心地要纯潔無垢、善良。(二)、信仰要统一無二,坚定。信仰「天道」必須虔誠,但虔誠不是自然而來的,也當用一番功夫,其功夫在(1) 、認識------何謂真道?當先分辨清楚,千萬不可走小路,當走光明正道。須知「道」降人間,「魔」亦在人間,切不可着魔,一着魔,則终生逃不出魔掌。(2) 、齋戒-----齋不茹葷不吃酒,戒除雜務,從生活中,加強一種精神力量。(3) 歸宗天道------统一精神,清潔心思,坚定信念。(4) 、反省-------每晚反省自己的過错,加強克己功夫。


至誠可以通神,所以人當誠,「誠則靈」。世人多向神祈祷求福,但福不是祈求可得的,福是修來的。多積功德,自有福來不積功德,則無福,豈能有福降臨乎?所以修道者,當有新的認識,「福由自造,空口求神必無效果」,因此修天道者,當努力於修身及積功德,修身對內,功德對外,内外兼修天道自然可得。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五月初二日

律詩:

不古人心實可憐    皇皇天道降於天    經傳泗水詩書继    鐸振尼山道统傳

化俗移風憑眾力    揮鸞阐教繫雙肩    開聾啟瞶醒迷句    挽轉狂瀾賴此篇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母至尊無極老母   

律詩:

娘臨阐教策光前    天道文章豈俗篇    欲在書中求正果    可於句裡悟真詮

修身养性綱常守    積德树功福壽延    一塔明燈開觉路    沉迷喚醒出深淵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 娘不辞雲路迢迢,披星戴月,沐雨櫛風,臨堂揮孿著作《天道奧義》,無非是喚醒迷兒,早觉早悟,齊修天道之秘奧,期能同登極乐之天,庶免為娘倚門閭之望,希眾兒子須知時機已迫切應體念娘心之慈愛,邁步天堂康莊之大道,切勿沉迷不醒,甘墜地獄之門,是嘱


《天道奥義》第八章   解脫生死

無極老母曰:解脫生死,即性命雙修也,道本是虛体,道為宇宙的根本,宇宙由虛無中生起,無能生有,有能生無,道是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原是空洞的,由虛無中而生宇宙。所以「道是萬物之母」,然則,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從何而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大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娘今所說的「氣」,即今日世間所說的「電子」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之生起,俱為此而生,其本源,俱是由虛無中來的宇宙之初為虛体,此虛体即宇宙之本体,虚非真虛,虛之中即含有不變之實體現今世人,祇是追求到電子,而電子又從何處來?推其根源,必有一本體,稱之曰「道」

宇宙是虛体,人生當然也是虛体,虛体即假體也。惜乎世人,都認假為真,以致發生許多煩惱。人死為鬼為神,鬼者精氣耳,神者遊魂耳,人死後,肉体敗壞,而精氣不散,结為鬼。生前有大德行,与天地同化,死後靈魂超脱,遨遊宇宙,不受時空之限制。人生是土水風火四大假合,人生是假合而不是真的,人生在變化中,又何得為真,既不是真,又何必多奔走而多造罪孽乎


所以,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是幻也。造物之所始陰陽之所变者,謂之生,謂之死。穷數達变,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宇庙是虛,人生是幻既為虛幻,又何必固執於物欲?但,人何以不能解脱生死?蓋因,人身為肉体,受感官的影响,情慾充塞,明德暗淡,墜落在魔掌中。人必須從魔掌中解脫出來,才能得救,如何才能解脱出來呢?應勤修天道,才能得救,才能解脱。能否得救,还在人自己,雖然祈求帮助,仍須自己努力,自助而後天助;苟不自動,而專倚靠天助,天也不願意帮助一個怠惰的人。


世人既然覺悟人生是幻,而不能解脱者,其故在「人自己」。因人不從「無我」這個根本方法,去下功夫須知宇宙以人為中心,要認識宇宙者人也,要解脫人生者亦人也。身為人的寄託所,有身才有人,無身則無人也。茲將修天道以期解脱生死之道,闡明如下:

【1澄清思想】

凡欲修天道期解脱,必須先清理自己的思想,对於宇宙人生,當有一正確的認識。這是根本问題,如不認識宇宙人生,則不能談解脱生死之道,欲認識宇宙人生,前已談過,應再求其深入,才能談道。不澄清思想者,癡癡迷迷,不知生命的價值,隨波逐流,终是招致淹没為止。

所以,修天道,期解脱生死者,必须先澄清思想,使複雜的思想,完全掃除。此時有一先決的問題,澄清有一範畴,往什么方向澄清?如先没有一個方向,則也無從澄清其思想。所以,欲修解脱者,一定先有個方向,即先有一個天道的信仰,本着這個信仰,而後整理自己的思想。

世有很多修道者,思想複雜,精神不集中,力量也不集中,不僅談不上解脱,連安慰也难求。澄清思想本來容易,但在凡间的社会里,也很困难。蓋因凡间的社会極為紛擾,自然澄清思想也就做不到了。如不能澄清思想,解脫生死之道,便無法下手。所以欲求解脱,必先澄清思想,就是不妄念,不歪念不欲念。

【2調整生理】

為何要调整生理?因為生理会影响到心理,所以修道者應調整生理。一個人在生理方面有病态,可能使他的心理不正常。譬如有肝病者,多暴燥。有肺病者,多憂郁。有胃病者,精神不振。每一部份生理有缺欠,都足以使心理發生問題。所以,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要健康的身体,必須有定時運動充足的睡眠,适當的休息,充分的營養。果爾,則身体健康,可以從事修道的工夫。

【3專氣致柔】

人身体內,存在一種東西,名曰「氣」,氣息則死。氣者動能也,或稱曰「電」。不僅人有賴於電,即星河等亦賴於電宇宙的活動在氣,無氣則宇宙滅亡。總之,人身體內有一種流動的東西,祂是生活的「動能」,名之曰「氣」,修道者當注意「氣」,氣動則情感動所謂七情六欲,及其他一切思想,都是氣的鼓。人的「本性」,原是澄湛的,因氣動則洶湧不平。氣猶風也,風吹則水動,故修道者首當制氣。

專氣不是閉氣,闭氣易使氣塞,專氣也不是導引,導引祗是導引氣的活動而已。為什么要制氣?氣的本身,固然對於人的生活有關係,但修道者並不專注生活。修道者所以注意氣者,是見於氣的影响力。修在性功,性如海,氣如風,要想使海面平静,必先無風,此制氣之重要也。

無論行、走,坐、卧,總是要念念在氣所謂念念者,不是出於口,是心理注意,祇要注意,氣便不敢妄動誰在注意?神在注意,即良知、即性氣与神有時也在鬥爭,如氣勝,則神敗。於是慾念充斥,遂墜入魔道人在静坐時,氣很平静,一旦離座則氣浮,此等專氣無效。所以當時時刻刻注意氣,永远控制着。氣不可無,也不可縱;縱則狂妄,一切恶魔生矣。


無論行、走,坐、卧,要平息,使氣平静,不可太快,也不可太高。太快则急,太高則燥。要使呼吸匀整,宁肯少慢一點,也不可太快。行路步調不可太急,急則氣易上浮。在工作時,举動也須缓,缓則氣平。凡是專氣者,無論言論行動,都比較遲慢,遲慢無害。試看,氣粗的人,呼吸响聲音很大,這個人一定是氣浮,氣浮則燥暴。所以,平息之要訣,在慢、慢、慢。專氣者,使氣平定,以致柔细,如同嬰兒之呼吸。氣動則萬念動,氣專則念絕,念绝則萬象岑寂

修專氣之法:端坐於椅上,不必盤膝,背直,面正,鼻与臍成一直綫,两臂下垂,两手相叠,置於股上。坐椅最好靠背,背靠於椅上,以免摇動。静坐之前,不可吃太饱,不可吃有刺激的食物,如蒜、椒、之類。不可饮茶与咖啡,以免內臟蒸熱。如係初習者,坐時殊感不安,亦感胸腔有閉塞之現象,愈止念则念愈多,此時當先使念頭统一,念一句「天母至尊無極老母」及至念頭统一,再慢慢停念。注意呼吸,任其自然,直至忘氣,不再動念,此為專氣致柔之法也。每日早晨習之時間之長短,自己斟酌定之,有助於修養至鉅,久之氣自然定,氣定則念不起,念不起則慾断矣。私慾断而良知現也。

【4載魂魄】

載魂魄者守神也,守神之道在「抱一」,抱一者,念於一,思於一,一切歸一,与專氣之念不同,專氣之念原為氣,守神之念在神。最後當返照,目光往里看,則可使神光不外溢。專氣功夫在平静,守神功夫在收斂。神隨時隨地外溢神可馭氣氣亦可伤神。氣之動可以神馭之,馭之上則上,馭之下則下隨神的意思而流動。氣浮則念動,動念則伤神,惟神為主宰修道者當善守神,守神不难,以断念為要念断則神不動,神不動則神守氣与神有密切關係,當多加注意,此乃性命雙修之梗概也。

【5坐忘】

坐忘者,物我两忘也,專氣与守神的功夫有成就,才能坐忘。否則,達不到坐忘。坐忘者,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無有者,無為也,無有者,非真無也,如為真無,又何有之有。坐忘者,不注意氣与神,亦不注意文字,將一切丢開。連自己也忘掉,這才是坐忘。

坐忘後,自能超脱於有形之外,不是後天的樊籠,有形的世界為幻,凡是在幻中追求者,终不免沉没,沉没就是自戕墬入地獄而不省悟也。無欲者,坐忘也。有欲者,聲色之逐角也。聲色足以乱性,性乱,則迷。迷則失真,無欲有欲之别,何啻天讓,修道者,應自知有所抉擇也。

6解脱】

坐忘何以解脱生死?因本無生無死」,又何解脱之可言;人之所以有生死者,原困於「有」中,及達至「無」的境界,生死两滅,自不需解脱也。修道者所求之解脫,非長生不老之丹,乃澈底摧毁這個有形的世界。或曰打破這個有形的「身」。最希望「無身」,無身者非真無身也。特由假身再返於真身,真身自無生死矣。

人原是幻,生死者亦幻也,又何得有身!人之所以有身者,原受感官的约束。感官之所以起者,在氣之動耳。苟氣不動,則萬象皆寂也。娘今為眾生設教,使其於生活中觉悟大道既已悟道便無生死也。誰為之迷?自迷之耳。倘不自迷則立刻解脱。萬变不動於心,豈仅解脱生死而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