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医聖
十医聖寶誥
志心昄命禮
琉璃世佛尊 能医貪瞋痴 能治百頑病 神農藥草医 名藥治絕病
扁鵲大神医 神光一点現 拔除病魔纏 仲景大医名 靈藥靈術沾
頑疾快快癒 華陀神医治 出手神奇術 退卻萬病源 皇甫謐聖医
通血通脈精 術如魔術变 病者好救星 葛洪大聖医 義助顯聖蹟
願献長生藥 救渡苦病綿 陶弘景聖医 起死回生術 危病变精英
孫思邈医王 德教感化天 病魔也稽首 怎能再纏繞 藥性大名医
時珍研究精 能治久病苦 苦疾得救星 十医齊加持 一一苦難眾
能得健康全 哈哈笑不停 長壽健康延。
藥師佛
有一次,釋迦世尊,遊化諸國,至廣嚴城,有無量大眾参加法会,其中法王子文殊菩薩,從座而起,請世尊講述佛土,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疾病早去,消災延壽,福壽康寧。
於是世尊便講述藥師的佛土。遠古的時候,在遙遠的東方,在一位修行人(即後來藥師佛),他在修行菩薩道時,曾經立下十二個宏大的願望,令人敬仰他,有所祈求,必得如願。他的十二大願是:
1、願在未來世界,他得道成佛時,自己身体發光,光明照耀無量無边世界,他的形相莊嚴而令所有信仰者亦与他一祥。
2、願在未來世界成道時,他的身体如琉璃一样的清淨,且光明廣大,具極大功德而達完美的境地,他的光輝超過日月,令在黑暗中的眾生,得到光明智慧,隨心所喜歡,成就各種事業。
3、願在未來世界成佛時,以他的無量無边智慧方便力量,令信仰者所求滿足。
4、願在未來成佛時,令行邪道的人們轉入正道中,使修習小乘者轉習大乘,並堅定他們的信心。
5、願未來世得道時,若果有無數信眾,修習地的佛法,必令他們遵守戒律,假設有違犯戒律者,聽到他的名號,便復得清淨,不会墮落三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道。
6、未來世成道時,若有殘疾缺陷的病人,受到種種疾病痛苦,听到他的名號,便得痊癒康復。
7、願未來世成佛時,若有各種疾病所擾的信眾,求救無門,貧窮多苦,一聽到他的名号,所有疾病皆消除,而身心安樂,家境豐足,而終必能成佛。
8、願在未來世成佛時,若有女人為惡劣環境所逼,苦惱而致厭離女身,而願來世棄捨女身,聽到他的名号,皆得轉女成男,直至成佛。
9、願在未來世成佛時,令入外道的人們,脫離魔網,改邪歸正,若已誤信邪惡,必然引導至正確的信仰,逐漸令他的修習佛法,迅速得證道而成佛。
10、願在未來世成佛時,若有人受刑獄的災難及其他災劫凌辱,受悲愁苦痛所逼,身心受苦,若聽到他的名号,以他的福德威神力量,皆令受苦的人的解脫一切苦。
11、願在未來世成佛時,若有人為飢餓口渴所逼而造出種種罪惡的行為,得聽到他的名号,專心誦念修持,當能得良好的飲料食物而至滿足,而且從他的佛法得安樂從新做人。
12、願在未來世成佛時,有貧窮無衣服者,並為環境若惱所逼,若听到他的名号,專心誦念修持,必得到心所希望,而獲至滿足。
結論
這位菩薩成佛時,身体如琉璃一样,內外清澈,光明廣大莊嚴,照耀眾數世界,他的佛國懺淨琉璃,一向是清淨,無苦無惡以琉璃為土地,以金繩為道路,而房屋以七種寶物所造成,与西方極樂世界一样功德莊嚴,所後他的名号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藥師琉璃光王佛」。從他的大願所見,主要是救助病患無依及受難者,所以又稱為:「消災延寿藥師佛」,簡稱「藥師佛」。
神農氏藥王
神農氏藥王(又稱炎帝),在母親之河(黃河)的上游,有條古老的支流-----渭水,穿甘、陝而入黃河。在滾滾渭水流經的中國陝西關中西部------宝雞 ( 古稱陳蒼 )地域,有條古老支流-----姜水,歷史傳說,約在五千年前的中國原始社会,宝雞渭水流域的姜水之畔生息有一個古老的氏族-----姜炎族,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
据帝王紀云:「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游於華山之陽,在神龍首,感生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氏,又曰連山氏,又曰烈山氏」。辭海:「神農----古帝也,生於姜水,以姜為姓,始制未,教民務農,故號稱神農氏,以火德王,又稱炎帝,在位時嚐百草以療疾病,立市集以通貨財,初都陳,後遷魯,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
据搜神記,「神農氏以赭鞭百草,盡知其毒寒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號神農也。」据上記載,即可推名神農氏係我國上古先知先覺者,拓荒實踐家、發明家、冒險家、医藥家、經速家、政治家,先制作農耕器具,從事拓荒,推廣農作,解民生問題,又冒生命之险,鞭 百草自嚐味,辨其毒性藥效,診療民疾,又設市集廣道財貨,建立貿易經濟工作,般般偉大貢獻,与民息息相關,因而得聖德之讚譽,又因善用火之功能,故又稱火德王。
學習炎帝精神的現實意義
炎帝不屈不撓的精神,全無私心為公奉献,值得我們学習,考究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明發展史,我們深刻地感覺到,炎帝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壯大,其內涵不斷地在豐富和擴大鋳造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品格,升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炎帝的精神,疑聚了中華民族,影响著我們的道德文化和人生觀。
今天的時代盡管与炎帝生活的年代有著極大的同,但炎帝精神作為民族精神仍有很強的現实性,應該发揚光大。筆者草寫數言,以禮炎帝,以完此篇簡介。
炎帝功勳耀中華 萬民歌頌誠禮嘉 炎黄子孫同祈望 我皇庇佑興國家
扁鵲大神医
扁鵲神医生平:周朝(約公元前403年)時,盧國(今河北河间縣)有個名医秦越人,因為他的医術好,大家把他比做上古黃帝時的名医「扁鵲」,都叫他「扁鵲先生」。他的本名反被遺忘了。他年輕時在客館當館長,客館里住了一位医生長桑君,医務繁忙,扁鵲常常幫助他照料病人,两人漸漸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長桑君向扁鵲表示,打算把医術傳授給他,問他願不願意學医,扁鵲立刻答應了,並且連忙向他道謝。從那時起,扁鵲就開始學医,他白天在長桑君身边助理医案,学習實际經驗,到了晚上,就在灯下鑽研医藥上的書籍。他的求學精神很強,常常看到深夜。長桑君見扁鵲這样用功,也覺得高興,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給他。
後來長桑君年紀老邁,精神不好,病人來了,,就叫扁鵲代為診治,開始的時候,扁鵲担心有錯誤,每張藥方都給長桑君看過;逢見疑難雜症,就与長桑君研究好了才處方下藥。不久長桑君死了,這時候扁鵲的医術也極精通了,就正式做医生給人治病。
他不論針灸、內、外、兒、婦各科,都能医治。扁鵲因為診務日繁,需要人協助,同時覺得當時行医的人不多,認為應該將自已的医術廣授於人,因此便復了幾個從業弟子。扁鵲只知替人治病,並不計較診金的多寡,凡是窮苦的人來求治的,非但不收診金,還兼贈藥給病者。
那時周朝的風俗,非常尊敬年長的老人,但是老年人最痛苦的就是耳聾、眼花。當時扁鵲医治好了許多老年人耳聾、眼花的病,他的名聲因而更加遠近傳聞。扁鵲非常熱心於治病,他覺得医生不應住在家里等病人上門求診,應該跑上病人的門去,於是他帶弟子子陽、子豹到各處去行医。
扁鵲治好了許多疑難雜症,大眾週知他医術高明,因此各地的人都歡迎他,每到一處,剛在館里住下,病人就紛紛找上門來,有次扁鵲聽到晉國有許多婦女患著一種急性流行病,他就趕到晉國給婦女們医治;稍候又聽到秦國的兒童患著一種急性流行病,扁鵲又和弟子們奔趕秦國,他覺得救人當如救火,不可以迨慢。
他們不辭辛勞,日夜兼程,為怕两弟子背著藥累贅,他就把藥箱馱在驢背上,自己情願步行而往,一行剛到埗秦國,不顧旅途辛苦,就在客館里應診。眾人聽聞他已來了,消息馬上傳開,瞬间都把孩子抱來應診,經扁鵲師徒一翻及時之医治,壓抑了流行病之擴散,亚医好了所有之兒童,秦國的父老到处頌揚扁鵲的医術高明与盡心竭力的医德。
秦國君主在個太医李酚,他的医理並不怎样高明,但是他很会奉承別人,國君很喜歡他,這天他上朝回家,路上聽到很多人在讚揚扁鵲,心里很不舒服,他回到家里,越想越發愁,如果國君也相信起扁鵲來,自己的地之就要受到很大影响。嫉忌之心令他坐卧不安,李酚又不敢把自己的心事与人說,就悄悄地派心腹人去試探扁鵲的行踪与他給人治病之情形。這時扁鵲見已治好了秦國兒童的流行病,收拾行裝離開秦國,老百姓都熱情地來相送。李酚所派的人也在一边看著。
晉國有個執掌國事的大夫趙簡子,突然生了病,昏迷在床已五天未醒過;晉國所有医生都束手無策。這時候趙簡子家的人,聽到扁鵲正好來到晉國,慌忙派人相請。扁鵲給趙簡子診察過後,就說趙大夫的病不用担憂,不出三天,定会醒來。果然,趙簡子經過扁鵲一番診療,二日半後,趙簡子非常感激他救命之恩,上下都稱他是「神医」。
扁鵲剛到虢(隙音)國,就聽到虢國的世子得著急病死了。扁鵲覺得這種病是值得研究的,連忙趕到京城,去拜訪一位大臣,打听世子究竟得到了什么急病死的。
大臣說:「世子本來很好,不幸突然得了暴病,一口氣塞住就死過去了;就是今天雞鳴時份出事的,到現在不到半天,屍首還未殮。」
扁鵲思索著,認為世子也許不是真死,只要對症下藥,可会活得過來。當時便將自已的想法對大臣說了,表示願去看看世子。大臣覺得從來未見過有人能把已死去的人能治得活過來,心想扁鵲雖是名医,認為萬無可能辦到的事,但是見扁鵲說得很有把握,只有陪同齊去見國君。
大臣先進宮見了國君。稟明此事,君主上下都什分之悲傷,聽到大臣的話後,忙去摸摸世子的下半身,果然真是暖的,國君大喜,連忙把扁鵲迎到宮里給世子診治,扁鵲看過世子的臉,把脈後,說世子不過暫時塞住氣,表面看像死了,只要給他調順呼吸就会好轉。
於是扁鵲叫弟子拿出銀針,自已动手在世子頭部、胸、手、脚上都扎了幾針,一会世子慢慢地甦醒過來。扁鵲叫弟子子豹將調配好的藥餵給他吃。過了陣子時世子伸著腰和坐起,好像剛才熟睡了現在起床一样。在旁一直站著的國君与大臣們,見到此情境,驚喜雀躍,君臣人人感激萬分,連連的扁鵲作揖道謝。扁鵲告訴國君,世子再有危險了,現我開藥了方,只要照配方上配藥再吃上二十天,健康就可以完全恢復。
從此以後,人們到處傳說扁鵲「起死回生」的医術。一天扁鵲離開了虢國往齊國,在路上听到有人談論他的医術,說他是「神仙」,能把死人治活。他認為這種講法不好,就跟大家解釋說:「不是我真的能把死人治活,人如果真的是死了是不能治活的,因為虢國世子沒有真死,我對症下藥,才治好他的病,這沒什么奇怪。」
扁鵲的医術此時已是天下聞名了,當他行医到齊國的時候,齐桓候想見見這位當代名医,就派人請扁鵲到王宮里去,當時齊桓候偶然高興要想看看而已,誰知扁鵲見了他,就說他有病,還誠懇地勸趕快医治,齐桓候卻亳不相信。
扁鵲對每位病人都很負責,齐桓候雖然不信他說的話,他心固仍惦念著,隔了五天,又到王宮去見齐桓候,說他的病已從皮膚傳入到血脈中了。齐桓候不相信,他從坐上走下來,大踏步走了來回,說自己腰腿輕健,飲食如常,試問病從何來?扁鵲沒法,只好告辭。又過五天,扁鵲再去見齐桓候,告知他病勢已入了腸胃,再不医治恐病况嚴重。齐桓候很不高興,冷冷地說:「我沒有病!」就不再說話,扁鵲告辭後,齊桓候對大臣們說:「我根本無病,他偏說有病,這不是將好人當病人來治,乘機騙別人的錢嗎?」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看齐桓候。可是一走進王宮,他一眼看見齊桓候,立刻轉身就走了,齊桓候覺得奇怪,連忙派一大臣去問扁鵲,為可一句話也沒說便走了,大臣趕及扁鵲,扁鵲告訴他說:「病在皮膚上、血脈里、在腸胃里,針灸或湯藥都能治療;如果病已深入,藥方既達不到,針灸也無效了。
「齐桓候的病已入骨髓,是無法医治的了。」大臣回報齊桓候,齐桓候不以為意,仍覺得扁鵲故意說些嚇人的話,想賺多點錢罷了。可是過了五天,齐桓候突然病倒了。這時,他才深悔沒有聽從扁鵲的話及早診治,急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離開齐國了。只好請別的医師治理,可惜齐桓候病情沒有及時治療,不久就死了。
自縱齊桓候這事件發生之後,有人把扁鵲看成為「神医」。扁鵲聽到了,覺得好笑,他告訴他們:「我是根据「病輕好治」的道理來忠告齐桓候的,等到病重了就難医治了。」
秦國的太医李酚,已得到他心腹人回報,得知扁鵲到各國行医的事况,他聽到就生了一回氣。一天,秦君得病了,太医李酚一時不能把秦君的病医好。秦君提起扁鵲來,李酚就說了許多嫉忌扁鵲的話。李酚雖然未在秦君面前詆毀扁鵲,心上還是存在著一個疙瘩,暗想,此人不除,對我李酚是不利的。於是他下了個狠心,派心腹人去暗殺扁鵲,扁鵲只一心一意替人治病,沒有提防有人加害,當他被人害死的消息傳開後,到處有人痛哭流涕。同時,恨不得立刻捉到那坏人,給扁鵲報仇。
扁鵲雖然死了,可是他的医術一直流傳下來,特別他看脈的方法,直至現今,許多中医仍是沿用著。
医聖張仲景
医聖張仲景生平:距今一千八百三十一年,在古南陽郡涅水北岸一個叫涅陽的大村鎮,張家誕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後來中外皆知,被後人尊為医聖的大医張仲景。(公元150---219年)
自幼喜愛医学立志救人
仲景從小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啟蒙以後,他除了努力学習一般兒童該学的功課外,還喜歡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前人留下來的医學著作。當時南陽經常有瘟疫流行,每次瘟疫到來,都不知奪去了多少的生命,村村皆聞啼哭聲,路見行人稀疏往來,田園荒廢。滿目唏噓!孩童時代的他,心中常常想:「我要是一個医生,能治如這些人的病,該是多好啊!」
張仲景的同族叔叔張伯祖是當時南陽一帶的名医,經常四出為人治病。有天,鄰村有位農民患了傷寒病,來請張伯祖去治病,正好仲景在叔叔家中,於是張伯祖便帶著一起去看病人,經過用藥,患者很快康復了,他親自看見叔父高超的医術,心中讚嘆不已,十分羨慕地問:「叔父的医術這么高明,是怎样学來的?」
張伯祖聽了,笑著說:「我行医這么多年,也沒在什么經驗可說,但是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成為一個医生,必須「勤求苦訓,博採眾方。」」
張仲景聽後,恍然大悟,於是拜張伯祖為師,鑽研医藥,精究医方,决心做一個能「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可保身康健的良医」,一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不覺三年過了,張仲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完了「內經等書籍,平時處處留心觀察,搜集了許多民間治病的驗方。
有天他去拜訪了同郡一位當時在朝中名人何顒,何顒和他交談之後發現他的之向十分堅定,非常欽佩地對他說:「你這咩聰明而勤奮,將來長大後,不論做官或是寫詩同文章都不一定能有大成就,但是,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名医。」仲景听了笑著說:「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医」。
有之者事必成,仲景經過刻苦学習,医術是高很快,在全郡都出了名找他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他從不擺駕子,不論富貴貧賤,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求医,都立刻前住。
人格清高医而優則仕:汉代選拔人才名位官吏,無考試制度,朝庭規定每年郡國首相可推舉個德才兼備並且有声譽的人作孝廉,憑此資格出任地方官,孝廉因為是推舉,所以後人又稱為舉人。汉靈帝時,仲景被推舉為南陽郡的孝廉,並因此而出任長沙太守,這時他才三十多歲。
在長沙任內,仲景並沒有因為每日繁忙的地方政務而荒疏對医学的愛好和研究,相反他身為地方長官從廣泛的角度,更清璴地看到了疾病對百姓的危害,一有機会,他就深入民間,体察民情,留各種疾病,注意搜集民間藥方,閒暇時間,則召見地方名医,商討医理,誠懇求教,以融匯各家經驗,不斷豐富自己的医学智識。
辭官歸鄉著作医書譽消杏林:公元一九五年(建安元年)後,大規模的傷寒病又在各國地區漫延流行,不到十年間,張氏家族,患病而死的有很多人。他極之悲痛,他深知當時医生大多數「不肯探究医經,推演新知,各承家傳始終守舊。」於是他毅然辭去官職,不顧自己五十歲的高齡,决心总結前人的医学理論,根据自己豐富的臨床實踐,埋頭刻苦著作,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終於著成「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並平易辨症,為傷寒染病論,」合十六卷。
開創之聖 永垂不朽:因為仲景医術高超,後人稱其為(開創之聖、医道之宗)華佗讀了他的(傷寒染病論)後,十分興奮地說:「此真活人之書也。」公元219年,張仲景一代名医,与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清朝順治年,葉縣訓導馮應鰲在南陽城東門外,仁济橋西發現了張仲景的墳墓,為了紀念這位些為人民造福的偉大医学家,人們在他的墓边立了一祠堂,四時供奉,稱為医聖祠。
華佗大神医
華佗大神医生平: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博音)縣)人,是我國三國時代的傑出医学大師,曾到徐州求学,他精於医藥而且又「兼通數經」,辭謝了當時沛相陳珪和太尉黃琬的荐舉,終以卓越的医術蜚声當世,並且畢生以医為職業。
他在医学上的卓絕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以說是兼備全能的医生。內科、鍼灸術、婦產科、藥物学、診斷学,都是他的專長,而最享盛譽的是外科剖割術。据史書說,他對該炙術治療的病者,只須向一二處看手,每處七八炷,便能立瘉重病;該用針術的,則預告該插到那里,病人憑自覺針到達那部位告訴他,針拔出,病已漸瘉了。
曹操那個老毛病(頭風)他就常常使用此針街治療的。可惜在當時使他沒有施展高明的手術機会和在這方面的研究上作出更大的貢獻,遇到要施手術時不能假手他人(當然是女性),在這样的情况下,医者是不可能在這方面作進一步的研家和把這種医術推廣的。可是在他的本傳和別傳中的二十個医案中就有五個属於婦產科,可見這也是他的壇長。如診斷甘陵相夫人胎死腹中,他便「使人手摸----人云所在,於是為湯下之」;診斷李將軍妻已分娩一兒科仍「病甚」,乃因第一次失血過多,双胎中後一兒不能自出,仍留母腹,但將軍不信,也只得又使人手探果然取出一個久死了的黑色胎兒。
他在診斷方面是望、聞、問、切並重的,而且具苘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在史書上也留下不少的卓越医例。府吏倪尋和李延同住地方,同患一種病(頭痛、身熱)華陀診斷結果,認為他們体質不同因而療法並不一律:一者用瀉一者要發汗。又如他在鹽城見到外表無病的嚴昕,已察覺到地急病跡象呈現於神色之間,勸勿飲酒,嚴在路上果然昏倒,回家未久便死去了。
這是華陀憑「望」工天斷他有惱溢血的可能。又如廣陵太守陳佳患的病是胸中煩悶,臉已紅脹而胃口不開,華陀診察後,說他胃里有蟲,陳服藥後果然吐了許多蟲,於是病隨痊瘉。又有一位軍官梅平因患病離職回家,中途在離家有百二里的戚家停留,恰巧遇到華佗,華佗說地的病已失去治療時候,若能赶快回去,還可見到家人,但問題要發生在五天之內。結果病情發展果如所斷。
又有位患了重病的人求華陀医治,華佗診斷後說他的病已深,須破腹医治,但只能延長寿命十年,病根不能完全除去。病者堅持要他割治,果然十年後舊病復發而死亡。華陀的卓越外科手術和應用麻醉劑來施行全身麻醉為病者施手術,史書上提到有好幾宗:
本傳他認為該施這種大手術的,先飲「麻沸湯」,病人「便如醉死,無所知而剖取病源,若在腸中,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一月之间,即平復矣。有關這方面的医例,除了為關羽刮骨療傷以外,在「華佗別傳」中說到有一病患慢中半切痛,十餘天鬚眉脫落了很多。華佗診斷這是脾臟坏死一半,須剖腹医治。病人服「麻沸湯」後失去知覺,破腹視脾,果已腐坏一半,華佗將腐肉剖去,用膏敷傷口,另加服藥,百日後病患盡除。
華佗用麻醉濟來施行手術,在當時年代,國內外還未有此先例,華佗在医学上的這一創造性的貢獻,是我國科學史上及世界医学史的一大光榮。
華佗在用藥方面也有特殊的研究,因為他明白了藥物的療效,所以處方只須藥物數種,精簡藥劑;而且對劑量也很有研究,配藥時往往無須秤量,便能适當地把藥物的份量配合。
華佗不僅是名医,而且個性很堅強,前曾述過他謝絕過陳珪等的荐舉,可见他不願過仕宦生活,而以解除別人的病苦為職業志願,並以此為樂的;勢位顯赫的曹操要他常侍身边医病,他卻託故回家,任憑曹操屢次函催,以至命令郡縣官吏催促,但都置之不理,甚至拿出生命來作這場不屈服、不就範的賭注,華佗終於悲劇地被曹操所害。
華佗不肯向曹操屈身,是東漢讀書人所時尚風節的影响,故尔對他那有篡奪之跡的曹操採不為其所用的態度。「佗久遠家人,思歸----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返。太祖累書呼,又勅郡縣發遣-----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其虛報,便收送之,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或謂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饒恕兔罪)之。」太祖曰:「不宥,天下當無此鼠輩邪(耶)!」遂考竟(構罪定刑)佗。」
這個被稱破格求賢的曹操對科學家不尊敬,用「鼠輩」這惡名來罵盡所有的医者,由此,不難想像他平日對待這位名医大既也如復使僮僕軍卒一样的吧?當時華佗既不甘受這样的圈困和冷遇,也不想博取個人的利祿,而遠違他的普遍為老百姓解除病苦的夙願,則是可以斷言的。
史書說華佗年近百歲而外表乃像中年,這是他懂得養生之法有關。這就是他教導学生吳普的方法:「人体應常常勞动,但不要過度;運动則消化良好,血脈流通,疾病不会发生。譬如經常轉动的門樞,不容易腐朽一样。」他提出具体的做法:是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动物的动作,來活动全身的筋肌關節,從而足使身心的調和,保持身体的健康,同時消除了疾病的發生。他稱這五種運动為「五禽之戲」。這和現代的柔軟體操以及医院現時所倡行体育療法有異曲同工之效。
如果當時能對他的方法重視和推行,那對我國民族健康肯定有很大提昇。使我們驚異的是:一千八百年前我們的前人對医学已經達致医治、理療、及身体運动對健康提昇而從而可以達致預防疾病的主張,其程度之科學達改到現代廿一世紀年代之標準。
華佗臨刑前曾出書一卷授給獄吏,說:「可以此活人。」在生命終結前的一剎那間,還殷殷以活人為念,華佗對人們大眾的關愛、對科學公開的博大精神,充分表現在他的行动里,後來因為那個怕被受牽累的獄吏不受那卷遺書,以致這位名医的心得和絕技竟告失傳而深感惋惜。
今天我國的医学受到它應得的珍视、和華佗所處的時代已截然不同,華佗的医術雖已失傳,但他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態度,和畢生献身大眾甚至死前還不忘「活人」的偉大精神,對於今天我國的医學研究者,以及一切從事学術研究的人,都起著重大的啓迪作用。
皇甫謐医聖
皇甫謐医聖生平:皇甫謐(公元215---282年)据玄品錄記載,皇甫謐,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人,魏晋期間医学家,以務農為業,生平好學不倦,二十歲時,已博綜經籍百家之言,更精研医学,替人治病,著有「針灸甲乙經」,為針灸學奠定基礎。另著有「帝王世紀」、「高土傳」、「逸士傳」、「烈女傳」及「玄晏舂秋」等。
葛洪医聖
葛洪医聖生平:葛洪(公元283---363年)東晉道教理論家、煉丹家,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江蘇)人,三國時方士葛玄的徒孫,少年時,家境清貧,但聰敏好學,經常上山砍柴來換取紙筆,成年後博通經書百家學說,猶以儒学知名於世,他性情沉靜,喜好長生道術,他曾拜鄭隱為師,得授內修煉丹法。
曾任候爵終棄為官:咸和(公元326---334年)初任官司徒掾,遷諮議参軍,天安二年(公元303年)石冰作亂,葛洪与丹陽太守,帶兵討伐,治軍有方,建立軍功,賜爵關內候。但葛洪不慕荣華,欲煉丹以求長生,聽說交阯(近廣西北流)盛產丹砂,於是上書求為(??)令。
修道歸隱羅浮山、終生著作不輟:他帶子侄輩同行,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岳挽留,就止於羅浮山煉丹,慢悠閒養,著述不輟,後終老於此。葛洪在他的著作中,將早期道教的思想,加以改造,使其理論化和係统化,並与儒家思想結合,強調修道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不得長生。
他所著作「抱朴子」內篇講「神仙方藥、鬼怪变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外篇講,「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修煉為內,儒術應世為外,葛洪繼承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加以總結,並長期研制金丹,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有名的煉丹著作,對以後煉丹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從煉丹術中發現了多種化合物,對中華医藥学的發展,起著了推進的作用。成為了制藥化学的前驅。葛洪還撰有医学的著作,「玉函方」一百卷,「肘後備息仙方」
三卷,「抱朴子養生論」一卷,內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世界最早的記載。
「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亦故有他的著作十餘種。其著名道言有:「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
医聖陶弘景
陶弘景医聖生平:(公元456---536年)南朝齊、梁時道教学者、煉丹家、医藥学家,字通明,自号華陽隱士、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幼年得志看破名利:南朝士族出身,自少聰慧,操行異於常人,+歲讀「神仙傳」,有養生之志,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二十歲時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在衛殿中將軍。
三十歲時拜東陽道土孫游岳為師,受符圖、經法、誥訣、遂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真經,南齐永明六年(公元488年)在茅山得到楊羲,許謐于書真跡,永明八年東行,拜謁各地居士法師,歷時二百餘日,尋得真人遺跡十餘卷。
退隱茅山著書立說創宗立派:永明十年(公元492年)辭去朝廷食祿,隱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傳上清大洞經篆,倡導上清經說,開道教茅山宗,成為上清浱的實际創始人。梁武帝即位後,多次派使者禮聘,他堅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諮詢,平時書信往來頻密,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他繼承了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融合佛道两教觀念,主張道、釋、儒三教合流。
他繼陸修靜之後,進一步整理道教經書,頗有貢献,撰成「真靈位業圖」將古代社会等級制度引入道教教理,排列包括六神、地衹、人鬼以及群仙眾真在的等級森嚴的神仙世界。他還整理「神農本草經」增收魏晉间名医所用的新藥,編成「本草經集」七卷。
共記載藥物七百餘種。首創以玉石、草木、虫、獸、果菜、米實分類,成為隋唐以後本草學的藍本。此外,他還通曉天文曆算,山川地理,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證真隱訣」、「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藥總訣」、「華陽陶隱居集」等等。
孫思邈藥王
孫思邈藥王生平:隋唐统一,唐初的政治清明,經济文化繁榮,為医藥的全面發展總結提升了有利的條件。它將中国古代医德發展推向一個高潮,產生了一代蒼生大医孫思邈及其撰述的医德規範----「大医精誠」及「大医習業」譜寫了我国古代医德光輝篇章, 為後世人留下深遠的影响。
孫思邈是古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出生於(公元581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逝世,享年一百零一歲,是古稀的寿星。
孫思邈幼年聰穎好學,才思敏捷,被稱為「聖童」,少年發奮習医,志存救世,他年苦学不倦,博学医源,潛心医藥,著述甚豐,名揚中外,他厭惡暴政,鄙視科舉,為医不仕,雲遊名山,勤於實踐,善於总結創新,弱冠之年即精諸子百家之言,善言老莊,又好釋典,論通三教(儒、釋、道),汲取精粹,每理至深,会通医学,是「道洽古今」「智圓行方」的典範。
孫思邈一生始終以解除人民疾苦為大願,不貪名利,情操高尚,他曾多次謝絕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帝皇的重金禮聘,高官厚祿,行医於民間,造福勞苦大眾,無論王室与民間,不分貴賤,有求必應,有病則治,且医精湛,手到病除,因而被唐太宗封賜為「藥王」,被民眾稱為「藥王爺」。
唐太宗李世民為孫思邈題詩曰:「鑿開徑路,名魁大医,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並親自登山拜謁,至今藥王山上留有「御道」及拜真台,八角遺跡等物。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只有治病救人的医学是最值他去從事的崇高作,他將自已的医学名著題名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即寓此意。
有一点值得提出,他提出長寿論,上合天心更以此道德觀啓迪大眾,他特別則指出「仁者壽」的道理。他說:「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德不足是以貧焉,心不足是以死焉」「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
他論福壽之辨證關係時說:「賊而得之者禍也,幸而得者災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他便提出道家長寿真理:「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藥。」這是卻病延年的內在因素。
功在生民則民祀之:孫思邈對人民的貢献之大,贏得了民眾的崇敬,在中国有許多藥王廟的建成,是紀念他,百年祭祀,代代傳頌,規模之大,持續之久,形式多样,虔誠真切,近代以來實属罕見。筆者特別強調,最好的祭祀還是傳播他的「医術高德」。現賦詩一首以完此篇:" 道高德重医中聖 仁心仁術济世仙"。
医聖李時珍
医聖李時珍生平: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是我國明代偉大的医学家,他傾畢生心血偏撰的医學巨著「本草綱目」,在世界医学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世界科学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明朝正德十三年的一天,蘄州東門外瓦硝霸的一個医生家里,出生了一個男嬰,這就是後來的大医家李時珍。李時珍的父親名叫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考取貢生,中年棄儒習医,繼承父業在蘄州玄妙觀設診為人治病,医德高尚且以孝道聞名鄉里。
秉承父命仕途不順:其實李家早想改变以医為業的命運,李言聞早年未曾實現的愿望寄把在時珍的身上,時珍剛滿五歲,父親便把他送到私塾讀書,他把中舉做官的希望寄托在時珍,寄望兒子將來做官光耀門庭。幼年時珍学的「四書」「五經」習「八股文」,這對時珍日後的學習和寫大有裨益。時珍時年十四,参加第一秀才考試,結果榜上有名,這一次使他父親心花怒放。此後他更加有信心指導兒子尊心攻讀應考科目,日復一日地学習這些枯燥的東西,時珍感到厭煩不已,相反他對父親与病人的說話和父親的医藥檔案,卻很感興趣。
時珍又不想違背父命,勉強攻讀,天命有數,時珍連三次参加中舉為官的考試,都名落孫山,此時時珍已經二+三歲了,再加上体弱多病,這時時珍已徹底厭惡
科舉考試了,並確立自已的人生道路。
立志學医 博通經史
三次沒有金榜題名,李時珍立志学医,他的壯志並沒在消沉,他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医」。他寫了一首詩向父親表達了自已的堅定决心,他說:「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畏難」。
從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1551年)即嘉靖三十年,李時珍足不出户,廣讀朱子百家,傳奇志異,史載地「博学無所弗窺」,這十年間,李時珍又專心鑽研医學,由於有良好基礎,而興趣濃厚,他進步突飛猛進,經常協助父親診治病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臨床實踐,他已能單獨行医了。「仁愛為怀、濟世救人」是中華民族医学家的傳统美德。
李時珍自学医開始,就立志做一名造福於人民的良医,來求時珍這里的應診人中,有許多是貧民百姓,窮困潦倒,生活艱辛,他十分同情地們,並給免費治病,李時珍高尚医德在百姓中廣為流傳,影响很大,因為他声譽日隆,所以許多学医的人,紛紛投奔他的門下。
勵志本草 廣羅博採:封潘在武昌的楚王對時珍的高超医術,早有所聞,一次,楚王的嫡長子,突然暴病昏迷,不省人事,李時珍迅速斷定病症,果斷用藥,立即將其救活,楚王更加對他器重,後來皇帝急令向全国錄取医術高超的医生時,楚王便推荐了他。
他任職於北京太医院,這有助於他日後編著「本草綱目」獲取所需資料,提供了一個渠道。求得此職位,在世俗的眼光,是光宗耀祖的事,可是他在太医院,取得珍貴文献典籍後,大約年餘後,他便辭職回家到鄉。
卅年心血成就巨著「本草綱目」蜚声中外
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其中最為突出、最能集中系統体觀他的憑想和成就的,就是費了三十年而完成的鴻篇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共分五+二卷,列為一十六部,各部分類。
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從人類自遠古到十六世紀為止,我国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集十六世紀以來中国藥学之大成,其研究的創新性,理論系統性、文献的廣博性、分類的先進性、內容的科学性及著作的嚴謹性,都令後代医学家讚嘆不已。
「本草綱目」不僅對中医學有具極大的貢献,而且對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起丁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東方医学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達尔文也曾受益於「本草綱目」,稱它為「中国古代百科全書」,「本草綱目」雖然是一部医藥著作,但它所包含的巨大容量有如納百门之海,其本身字價值遠超出李時珍編著的初衷,也遠遠超出医藥学的範疇,它在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學上都有極的造詣,並作出了傑出貢献。
臨終囑託逛献遺表
長期著書,耗盡精力,心力交粹,公元1593年,他自覺將不久於人世,就在所館家中,他將次子健元叫到跟前,囑咐自已離世後,將「本草綱目」和遺表進献給皇帝,就這样医聖終於走完马生命的歷程,長眠在風景秀丽的雨湖之畔。
承父所託,李健元帶父親遺表及「本草綱目」進京呈献,四天後,得神榮御旨:「書留覽,礼部知道」。
「明史,李時珍傳」記載神宗皇帝對「本草綱目」表示嘉許,並下令將其刊行天下。當「本草綱目」的價值為世人所認識,並视為瑰寶時,一世精研医術,济世救人的李時珍,卻早已乘鶴杳然而去。正是:
声譽滿全球,功名身後事,一代医聖,鞠躬盡粹,死而後已!
南無消災延寿藥師如來古佛 寶誥
東方琉璃光如來大古佛
常護我身傍 放覺射我身 光徹我身心 萬般魔侵 病魔不能入 貪嗔痴除卻
還復本來身 清靜自然体 無塵無掩蔽 賜我寿安寧 萬福自然享 常唱此聖歌
有求必有應。
藥師佛心咒
嗲雅他 嗡 別卡子也 別卡子也 媽哈別卡子也 啦乍娑摩伽德哈 梭哈。
李時珍医聖 寶誥
志心皈命禮
近代聖手医 五湖四海聞 医德超卓顯 名藥著述篇 廣播留萬世
仁仁慈心厚 医者父母心 德望医精湛 名藥治頑疾 医聖時珍尊
除苦救黎民 靈丹代代傳 頑疾近身。
扁鵲神医 寶誥
志心皈命禮
神光普照 禮請大医 扁鵲医王 顯化靈驗 驅疾拔苦 頑疾雖有 聖手一点
靈丹妙藥 所有頑疾 一一拔除 渡苦濟世 任何病苦 一呼医名 萬家皆應
自然得癒 慈悲大尊 聖手医王 扁鵲神医 處處護民 健康長寿 快樂安然
華佗先師 寶誥
志心皈命礼
勝保医相 元化金仙 医学淵深 垂流百世 仁慈山重 共戴二天 削骨演乎神妙 療毒出自天然 救民性於疾苦 拯庶士於頭連 剖毒瘡痍稱妙術 灸針疾病免災邅 妙藥回舂威顯赫 靈丹救世妙難言 六道四生均感德 十方三界共稱賢 大悲大願 大仁大慈 漢代名医華佗先師
藥王孫思邈真人 寶誥
志心皈命礼
有請孫真仙 懸壺來济世 奇方妙藥闡 家家户户求 千家千户應 開藥奇方帖
畫龍兼点睛 念念是有求 靈藥得天賜 藥王孫真仙 除卻病魔纏 妙藥靈方現
危難及病苦 沈痾也能治 孫聖孫真仙 聖方妙藥傳
葛仙翁 寶誥
志心皈命礼
玄門名医術 葛洪大聖医 流傳四海聞 五湖常禮請 精研長生術 流傳世間名
若有求長生 能解苦病困 禮請大仁大聖 慈悲医術聖手 天榜齊名 救渡病厄
聖神医尊葛洪大医翁
神農氏藥王 寶誥
志心皈命礼
世世軒軒 福壽延延 我皇庇佑 延子延孫
張仲景医聖 寶誥
志心皈命礼
頑疾遇良医 济世苦修行 懸壺名留蹟 藥到病除救 慈悲心可誠 感化萬民心
張仲景医聖 持願大悲心 拔苦救病眾 天地一同舟 萬民得敬仰 医術靈驗現
誦名得救苦 普照大光明 医術大意尊 到處現光明 大慈夫仁行医術 善助後世人
陶弘景聖医 寶誥
志心皈命礼
神医大顯威 陶弘景医王 絕世聖医者 扶病危難眾 誦得名字叫 自然有顯靈
遠處尋声聞 一一有感應 由其孽病者 虔誠多懇徹 快瘉早健康 靈藥不須多
只要一心念 自然可消愆 福祿享壽齐 健康如所願 松柏長青現 壽域更增延
皇甫謐聖医 寶誥
志心皈命礼
稽首大聖医 皇甫謐聖者 滄海大救星 匡扶顯聖蹟 立地頂天行 誓助頑疾者
頑疾顯靈藥 靈丹傳後世 能得聖医救 絕望有轉色 惡疾轉健康 康体日日見
長命百歲添 福壽綿綿長 壽的南山見
註:(以上此十医聖乃轉載於「飛雁洞佛道社」版本葉天發居士所輯編)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