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躬親著作《天道奧義》卷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八月十一日
律詩:
揮鸞奉命降詩章 煙篆氤氳覺味香 喚醒群黎登彼岸 引迷眾信渡津梁
滿怀奧義修功果 一念慈悲引興長 愁世不曾能悟道 瑤池聖訓實堪揚
懿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極乐瑤池不計春 往來盡是我生民 從來豈用塵寰物 过去何須世上珍
大學書中明本性 中庸向里運元神 阐開奧義修天道 莫負為娘費苦辛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為喚醒諸兒女,早覺黃粱之夢,勤修天道庶免浮沉於苦海,齊歸無極之天,以其母子團圓。故不辞雲路迢迢之苦,下凡著作「天道奥義」,願我兒女,應体娘心之慈愛,棄恶從善回頭是岸,莫負娘心之期待。須知天堂之大道,本是康莊四方八達也。
《天道奧義》 第十四章 天道之進修
無極老母曰:天道之進修,分為六段:「止、定、静、安、慮、得。」兹分别解釋如下:
第一段------止:
修天道者,可無所止,儘量可修也。止者即止於一也。所謂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孔子所云:「吾道一贯之」,蓋宇宙最高之原理,即止於一也。世人名曰「信仰」,其所以名之曰信仰者,乃最高之统一精神,實為最大之止處。宇宙不停的移動,世事也纷至沓(踏音)來,人處其中,沉浮輾轉,非常苦惱。所以必須有一止處,有所止,可應付纷擾苦惱环境。止不是消極,而是精神之统一。知止而后能更有所為,實為修天「止」的功夫。其修的方法如下:
1、坚定信仰天道,信奉天道。
2、恪遵修道戒律,以嚴肅本身之生活。
3、實行抱一,绝無雜念,則精神可以集中自然止矣。
第二段------定:
正体不動,雷霆鳴於頭上而不覺。泰山崩於前而不驚。一切誘惑均不動摇,,此是「定」功。定功的功效果見理明,不为邪说異詞所動。有大魄力,可担當大任。即「莊敬自強,處变不驚」也。其進修方法如下:
1、注重食物衞生,多食素,以清血液'避免食葷,以免血液重濁,使生理健全,須鍛鍊身体,由生苦以增加心理的力量。
2、時刻提氣,勿使下墜,則可以助長健康。
3、実行專氣調息,使氣平和不浮,氣不浮,則血液不上冲,心思自然平定。
第三段------静:
由定而静,静如止水,水静尚可照影。人的精神止静,自可燭照萬物。由静中可以生慧,更可進入感都遂通的妙境。其進修方法如下:
1、少私,私者我也,少私者忘我也。
2、寡欲,欲者物也,不可受物的影响。3實行心齋,使体合心。
第四段------安:
止、定、静、均不免用功夫,似由勉強而來。「安」則自然,自然即放心也。放心者無心也。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即放心也。其進修方法如下:
(1)、任其自然,不造作,不矜式,不免強。
(2)、合於玄同,打破一切差別,無所區分,自是盡物之性,盡人之性。
第五段------慮:
以上四段多属静的,到此則變為動的。修天道的最高修養,不是專注重静功,静功只是進修的一個段落'並不是進修的目標。其進修的方法如下:
(1)、鈎深致远,隨心應化。
(2)、探賾索隱,揭發玄機。
第六段-----得:
得者,得道也,而達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者,即宇宙在我里面,我在宇宙里面,我与宇宙是一個。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大地山河,都是厲於我的,我与天地合成一個,即与天地参也。如此即可回歸故鄉之極樂無極天也。兹再解釋進修天道之六段功夫与効驗如下:
止------由止而形,形者立也,道形於中也。
定------由定而著,著者成長也。
静------由静而明,明者光華也。
安-------由安萬,順其自然也。
慮------由慮而变,变者陰陽不測之謂也。
得------由得而化,化者超生了死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八月廿五日
律詩:
當年壯志貫凌雲 報國精忠蓋世勳 破敵萬千金國將 殲仇五百岳家軍
丹心扶宋威風在 碧血成河烈士焚 却恶奸秦無限恨 于今地獄有何云
懿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駕起雲頭远望中 東墩夜色露光融 登臺覓韻羞偏澀 揮筆題詩句未攻八德能通同造化 一誠可合建勳功 蒼天奧義人知否 願尔黎民信始终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天道奧義》 第十五章 見素抱樸以卻魔
無極老母曰:修道者,必須「見素抱樸」,始能修成天道。見素抱樸,為餘掉一切纷擾的捷徑,修道者,須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應如何解除本身的痛苦,痛苦就是魔考,這是急需的。修天道回歸極樂世界之康莊大道,但未修成天道之前,如何能救我目前的痛苦,這是修道者十分迫切的事。欲解 脫目前的痛苦,惟有見素抱樸始能解脫。
兹將「見素」与「抱樸」分别阐述如下:素者纯白,一塵不染,毫無沾執也。見素者,所見為素,此處所講之素,並不是真正纯白,而是一假藉之詞。見素则空無所有,如虛室生白。應如何才能見素?
一、毋我-------不要有我念,一有我念,便起他念,我他對立聞生私心魔就乘隙入矣。
二、毋远-------不要有远念,一有远念,便起近念,远近對立,則生空间,魔就乘隙入矣。
三、毋早-------不要有早念,一有早念,便有晚念,早晚对立,則生時間,魔就乘隙入矣。
四、毋親-------不要有親念,一有親念,便有疏念,親疏对立,則生愛憎,魔魔就乘隙入矣。
五、毋重-------不要有重念,一有重念,便有輕念,重輕对立,則生纷擾,、魔就乘隙入矣。
六、毋高-------不要有高念,一有高念,便有下念,高下对立,則生不平,魔就乘隙入矣。
七、毋老-------不要有老念,一有老念,便有少念,老少对立,則生生死,魔就乘隙入矣。
八、毋強-------不要有強念,一有強念,便有弱念,強弱对立,則生争持,魔就乘隙入矣。
九、毋大-------不要有大念,一有大念,便有小念,大小对立,則生計較,魔就乘隙入矣。
十、毋尊-------不要有尊念,一有尊念,便有卑念,尊卑晚对立,則生貴賤,魔就乘隙入矣。
十一毋是-------不要有是念,一有是念,便有非念,是非对立,則生罪恶,就乘隙入矣。
十二毋美-------不要有美念,一有美念,便有恶念,美恶对立,則生色慾,魔就乘隙入矣。
抱樸者無欲也,如何能作到無欲?
1、毋貪-------無論何事,只要一落貪心,便是慾念。慾則障,有所隔閡不能大通,魔就乘隙入矣。
2、毋溺-------父母愛子乃是本性,但溺愛則不明,溺者無是非,陷入罪恶中,魔就乘隙入矣。
3、毋忿-------忿怒即嗔。忿是壞事,容易墜入暴戾中,暴則失常,有悖於理,魔就乘隙入矣。
4、毋喜-------過喜也容易生欲,因喜之則不免迷惘,迷惘則乱真,魔就乘隙入矣。
5、毋悲-------悲則沮喪缺乏勇氣,魔就乘隙而入,终至跌倒。
6、毋惰-------惰則精神懈弛,疏於防範,百病滋生,魔就乘隙入矣。
7、毋淫-------淫為萬恶之首,亟應戒之。
8、毋感-------慾之由來專理關係最大向當主意感官,不可輕易受外感,有動於中,則魔就乘隙入矣。
以上各項是修「見素抱樸以却魔」之特效法都修道者應慎守而修之则天道可成也。
蓋毋者,略舉差別象耳,欲除掉差別,以还我本來之素。差别愈大,則痛苦(魔考)愈大,無差別,則無爭持,無争持則無痛苦,亦即可避魔考。慾之起因不外貪、溺、忿、喜、悲、惰、淫、感。果能塞此八賊則慾可止也。無欲即抱樸,亦即反樸也。
总而言之修道者,應「少私寡欲」,祇要無私欲,即可進道。如能斬断私欲?老子云:「致虚極,守静篤」,此為两把利劍。虛则無私也,静則無慾也,當一片空寂時,是什么景象?「虛室生白」,「虛者心齋也」亦即修道的最高功夫。静与虛攸關,但也有區别;静是湛寂,欲其有,則萬象林立,戀其無,則一片闐然,静中無所照,亦無所不照。前言十二毋以見素,八毋以抱樸,均是修道下手的工夫。如能善為修持)久之,自有成果。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九月十三日
律詩:
今宵護駕職無違 八百神兵任指揮 九九炎峰看隱現 三三松嶺認依稀
一誠可合天人意 八德能通宇宙機 願爾諸生修正果 成仙成佛興遄飛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一輪明月照瑤幃 錦繡江山入翠微 臺島風光看隱约 鲲瀛景色認依稀
遙觀可合乾坤里 近却能通造化機 勸世不辞千萬里 願期信奉莫相違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娘續著「天道奧義」。
《天道奧義》 第十六章 修天道應修靈
無極老母曰:修天道者,在有一最高境界,此種境界之達成在修靈。如無修靈,則境界等於是幻想,天道亦修不成矣。
一、何謂靈:靈者天地之精氣也,此「氣」字並非指呼吸之氣,是指一種不可形容的代名詞,言其精微不測,因此稱曰「靈」。此靈氣為天人相通的媒介,極為微妙。其狀不可形容。细推其由來原是由「道」之運轉所產生者。道不可見,此精靈之氣,自亦不可見。有時形成光,但光並不靈,不完全是光,故稱之曰「精氣」。
二、靈之由來:靈不是先天而來的,先天者為「道」。道的運轉產靈,靈為道之產物。所以凡是蒙到靈的,都是有道之士。靈之降臨,因人而異,蓋以人之修道不同,其所得之靈自異。通靈須你自己修持,修刨靈至,不修則靈不至。所以靈之由來在我自己,不必他求。靈不是求而得來的,靈是修來的。
三、靈之種類:在人世上所看到的靈,可分為多種。其實靈体只是一個,但在用的方法不同,其所表達者也各異。
1、靈機-----當环境困難,生死存亡之际,而生一種機智轉危為安,這「機」者靈也。靈机二字合在一起,益知靈之微妙。
2、靈明-----靈有時發射为光,故稱靈明。所謂智慧者,亦一種靈光,這種光明,彷彿是一塊明鏡,可以燭照萬物反映出各種景色。靈明是由静中产生的,所以修道在主静,此大智慧所由來也。
3、靈感------宇宙一切都在感應中,宇宙為電磁场事感則善應,恶感則恶應,絲毫不爽。甚载感之危也。靈感者通神也,不是一般的感應。須有最大的修持,而後獲得靈感。
四、如何修靈:修靈不定要脱離社会,無論何時何地,均可修靈。修靈的步骤如下:
1、發願------發願者即发最大的决心。所謂「願」者,即对於天道下一種至誠的信仰,則精神统一。發願後,則精神有一方向,即有一歸宿也。不過,並未達到目的,祇是先建立一目标耳。必須先建立此目标、有目标而後才能邁步,朝着這個方向行進,故發願為修靈之首要。
2、受道-----凡是志在修靈,當接受「道」之真理,惟有接受真理,才能開。蓋宇宙一切都有一個真理。
3、洗心-----用卦爻所講的吉凶悔吝,以洗滌此心,即戒慎恐懼之意。修道有戒律,時刻以此洗心,以免魔乘隙而入。守戒律以澄清此心,忍起漣漪,自然此心光明,無所不照。
4、開障------所有过錯,及不良的習慣,都是魔障。魔是一種濁氣,把良知碎碍,而發生一種極壞的毛病。開悟者開此濁氣;常用一種力量力以破除,此種力量,修持者自念:「天靈、地靈、天母神靈,諸魔退位,靈光靈靈。」誠心虔念,自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克制魔障。如有得道之士,助修持者念:「一心在念,萬靈聚掌,開關通竅,靈光靈靈。」助念者举掌向修持者,誠心念之,自有力量。
5、觀妙------「無慾以觀其妙」妙者萬有變化之樞機也。無欲則明,明則靈現也。當用心齋功夫,心齋分四段功夫,即抱一,專氣,守神,还虛。心齋亦静功之一種。心齋之目的在明,明則通。
修靈分為五段,發願為一修,眾道為二修,洗心為三修,開障為四修,觀妙為五修。如能按此五段進修念有靈光降臨。如影之隨形,立竿見影。輕清者上升,濁重者下降。此乃不移之論也。何以清輕,要在少私寡欲,如無修靈又何能清輕?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九月廿二日
律詩:
護駕輸誠意念真 中州文物實堪珍 揮鸞阐教憑鸞筆 化俗移風啟俗人
武廟長留千載誉 神宮指日一番新 諸生奉聖成功果 奧義頒行志可申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人心不古已臨危 作恶多端仍未知 道德淪亡誠可嘆 天良喪盡實堪悲
匡時勸善文千句 濟世宣仁筆-枝 奥義箴言須記取 免教墜落苦無期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全書二十四章,作為台中黃都神宮重建落成纪念書,由辛酉年正月十五日起,為期一年著成。兹因黃帝神宮重連,已將完成,並訂於本辛酉年十二月初四日舉行安座大典。娘為配合神宫落成纪念,擬將「天道奥義」尚有七章,提前著成,即農历十二月十五日完功。並訂於明壬戌歲正月十五日缴書天廷。命鸞友雜誌社速印单行本贈閱。
又示:諸兒女輸誠助印造功,有祈求事項者,可在缴書前呈始得办理,娘當酌情照准。缴書後助印者,其所祈求事項之疏文,須經南天签呈始得辦理,尚有三個月期間,希諸兒女,勿失造功良機。
《天道奧義》 第十七章 修天道的路缐
無極老母曰:世人論道,意見纷纭,似盲人摸象;有云鼻長者,有云似牆者,有云長牙者,均是象,並無錯誤。只是一斑,未見其全貌。研究天道者,必須貫通,否則必發生窒塞,百弊叢生也。蓋「道」是無為,至誠、至善中庸也。
無為------從道的形态而言,無為即至道;
至誠--------道的功效,中庸一書,論之甚詳;
至善------從道的功德说起,止於至善,即止於至道;
中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用也,即道之体用也。由道的運動論之,即天道也。
中庸是一部天書。中庸:「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所以修天道者,有三條路線,即「性」,「教」,「曲」之功夫。
一、性功-----「穷理盡性,以至於命」,性功為修天道重要功夫。「自誠明謂之性」,即頓性,一言而悟道,孔子之朝闻道,亦為頓悟。頓悟多為生而知之,有道根者听一言而大悟,直接通天,自是捷強求。
二、教功------「自明誠謂之教」,用一種修养的方法,再恢復靈明。靈,明二字為道的光輝,靈明之照,即道之精進。修道的功夫,均是修明,要在少私寡欲。人性之暗淡,即是魔道,即墜入地嶽。修道訂有戒律,修道者應所遵循。藉此以正修身,去掉私欲。欲淨则明德現。故修道的功夫在「明」;明明德,則近於天道矣。
三、曲功------「其次致曲」,曲者抱一也。精神集中,念「天母至尊無極老母」,無論行走坐卧,有闲則念之,專心在念。起初声音很高,渐念漸低,以至無聲達於静止。曲功簡便易行,惜世人不知抱一之應用也。性、教、曲,三條道路,都可達到誠的境界,「誠」有六段功効;「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则变,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1、形-----「進於道」,為入道之初,此形字不是有形之形。道是混元,先天地生,道不可闻,不可見,恍恍惚惚。老子曰:「無狀之状,無物之象。」亦可知「道」之精微所求者在用明的功夫。
2、著-----「德润身」為形容道之成長。道之成長,為氣質之变化。氣質之变在修養之勵進,則可進德修業也。
3、明-----「含弘光大」、這是修道的重要功夫,明則洞烛隱微,辨如善恶,達於不惑的境界。
4、動------「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道之動,是自然的運轉。修道不完全用静功,也注意動功。靜動是互用,這是很微妙的。
5、变------動而後变,變中萬事雜陳,即現世之境界。「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從萬物之变化,看到宇宙之微妙。变者幻相也。不变者,是真實的。
6、化------由变而化,「贊天地化育,与天地同参。」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昇化。化者又返於道,道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返於道,即合於主宰,這是化的境界,也是修道最高的目標。 性、教,曲是修天道的三條大道,修道者當循此三條道路,作自己的規範。拳拳服膺,必能渡过苦海,達到彼岸而登極樂。不知修道者,难免走入歧途,或墜落深淵,希諸迷子速猛醒!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十月初一日
律詩:
秋去冬來歲欲更 著書勸善育群英 人心不古堪為憾 世道澆漓實可驚
但願颓風能挽轉 惟期良俗得安榮 阐明奧義無穷理 天道文章博好評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深宵夜靜下瑤池 著作天書勸眾兒 立德造功修碩果 行仁履義達無遗
謾言學道成非易 只要明心理自知 證佛登仙憑一念 勤修信奉勿多疑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著作「天道奧義」完功期限,迫在眼前,尚有六章未著娘擬提前著成,以便由鸞友雜誌社印行單行本,廣為贈阅勸世。此書為纪念臺中黃帝神宮重建落成而作,現该神應已訂定辛酉年十二月初四日落成安座,娘雖在百忙中,亦不得不抽身,致力於著作也。
又示: 此書是修道之袐要!人人必讀,亦是修身立德之明師。凡有善覺者,研而學之,學而行之,自可進道也。
又示:凡協助代天宣化助印本書,以利廣為贈阅者,無量功德。助印者有所祈求事,娘自當酌情,予以照准。
《天道奧義》 第十八章 人身难得
無極老母曰:「人身难得,東土难生」,由此可知人生之寶貴。諸迷子既然已得人身,及生在東土,豈可不惜光陰,早日向道而修乎?須知,聖佛仙神,都是由人生修成正果,而得來者,所以「天人合一」是最高的「意識型态」,「大同思想」是人生最完備的「生活方式」,果能善為發揚,善為向道而修,啟發人類最高的理性,兼以完備的生活方式,才是修天道者所希望的,也就是人類最後的一個歸宿。
一、人生的價值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与道,天与地,稱為宇宙之四大,是「人」的地位很高。既得人身,必須修道,始能与天地同参也。逍遥遊,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又云:「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是以大鵬鳥,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所以修道者,應似大鵬鳥直上九萬里之志也。「天池」是天國,達到無極天之天堂也。人身難得,今既得人身,應知人生之價值,早修天道始不枉得人身也。
人有萬物之靈,此靈乃天之付与也。是故,人是天之子,天是人之父,故有「天子」,「天父」之稱也。以天為父,人為天之子,是同一体,即可「天人合一」,從天入合一而言,則人也可以修道,得道而昇天也。
二、人生的过程
人自得人身而生至终,有四段的過程,即「嬰孩」、「少壯」、「老耄」、「死亡」。詳细解釋此四段過程之大意:嬰孩是天真德全。少壯是血氣方剛,易被物欲所攻。老耄是体衰,减欲。死亡是歸其真宅。真宅者,不生不滅,永恆的境界也。人生的過程也有四苦:生、老、病、死。釋迦當年想要逃出「生老病死」的四苦所以出家修道,終能得道而成佛。
三、人生應厚積德
大鵬之徙南冥,須有巨風,如能雄飛。大舟须有深水,始能航行。人也須有厚德,而後修道才有大成。誠意、正心、修身,多立功德,自然積厚。須知修德才能進於道也。
四、人身應求懸解
所謂懸解者,即解倒懸之苦也。人身既得,須修道以求懸解,欲求懸解者,須打破一切的煩惱,安時而處順,始能自解也。人之煩惱,多受外感而引起精神上的不安。因此修道可安定精神,打破物欲,進於精神清淨愉快的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十月十五日
律詩:
護駕軍威懾鬼魔 妖氛掃盡浄娑婆 榮膺大命丹心耿 保衞黎民鐵鉞磨
從此顯靈施德澤 佇看碩果廣恩波 千秋青史垂芳誉 不振天聲績可歌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三陽復始線添長 春意梅傳菊傲霜 天道勤修憑毅志 人倫確守異寻常
著書勸化恩同沐 说法醒迷德可揚 奧義闡明開覺路 鸞門此日耀文光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因愛子女心切,故不辞辛苦,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一書,全書二十四章,尚待其餘五章著完,全書就可完功,娘亦可償夙願。
又示:「天道奧義」之著,已决定提前一個月完成,即將於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著完全書二十四章。已命鸞友雜誌社彙集編印單行本,廣為贈阅勸世,並諭於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繳書。
又示:凡是有善覺之兒女,能善体娘心協助代天宣化助印「天道奥義」,廣為普化,其功果自能感動上蒼,故有所祈求者,娘自當酌情准其所請。
又示:「天道奧義」一書,乃無極天書,人间至寶,應予珍惜,朝夕勤讀,必有所得,切勿以一般之凡書而棄之。读此書者,必須读而再,再而三,研味其真髓,自能了悟天道之寶貴,進而信奉而修之,則道杲可證-獲益無穷也。
《天道奧義》 第十九章 魔道
無極老母曰:魔道是一種与正道相反的力量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種魔道之魔力,是專門阻碍正道之進修。
大道由來平坦寬廣,怎奈民眾好走小路,可是很狹小,最後就無出路,是一條死巷子,也就是魔道。魔道者,左道也,不是中正大道。大道是光明的,昭然於世,人人可見,人人可修。大道甚易行,為人生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凡是隱晦!黑暗的,都不是正道,就是魔道。所以,凡修道者,必須「誠意正心、修身、少私、寡欲」為主,這是光明大道也是修道者,築基的功夫,惟有遵循此功夫而修,才能進入正道之境,否則易墜入魔道也。
魔道不時都在引誘民眾,一旦墜入魔道,則陷落地獄中。惟有關覺者,則可超然進入大道,坚志而修,就可超昇天國。地獄与天國是两個境界,一個代表黑暗----悲哀,一個代表光明------快樂。這两個境界,隨時隨地都存在着,恶与善是地獄天國的分界缐。魔道的魔力,好似一片的烏雲,遮蔽了日月,不久烏雲散開,日月重光。
人的良知-----人性,縱然一時為私慾之魔力所淹沒,但魔力终有消退之時,它是一種陰氣的凝结,好似晨霧一样轉瞬間,旭日東昇,晨霧自然消失了。每人都有良知,好似旭日,必能透過雲霧大放光明。只要坚志勤修正道,终必戰勝魔道,進入光明大道之境,所謂邪不勝正,魔终是要滅亡的。
然則,世人應走什么道路,才可避免魔力的侵害?當然要走康莊大道,遵照聖佛仙神的聖訓,勤修天道,始得光明,可避免魔力的侵害。但切不可誤入歧途,墜入魔道,以致萬劫不復也。語云:「玉不琢,不成器」,修道若無魔考,亦不能進道。修道者如玉之未琢,一旦受魔考而不退志者,則如玉之琢而成器,自可進道而成果也。
須知人世上,有一種魔力,此魔力是很大的,不過邪不侵正,只要坚心信道而修之,自有定力,魔鬼自然要退避的。人有一種正氣,其形如火,一個正人君子的火焰數丈,任何魔力都將退避的。凡是無慾的人,其火力都是很強的。魔鬼畢竟属於陰氣,縱然也有很強的力量,终是陰不勝陽。如果心不動,則一切魔力化歸無有。蓋以「相」由心生,心既不動,則萬相岑寂,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十一月初一日
律詩:
葭管飛灰岁欲殘 梅梢傲雪序臨寒 風聲急急無辞苦 雲路迢迢不畏难
但願蒼生齊向善 為期黎庶得平安 鸞門此夜暉桃筆 萬丈文光耀聖壇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天道完成二十章 阐明奧義耀文光 人间應有勤修者 世上那無立義方
四大部洲沾德澤 三千世界沐恩長 從兹普化痴兒女 印贈造功感玉皇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下凡著作,「天道奧義」已著成二十章,尚有四章將於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前全部完成,以了卻為娘一件心愿。此天書並訂於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缴書天上,已命鸞友雜誌社積極筹備编印单行本,以便廣為赠阅勸化。
又示:凡是娘之諸兒女,不論多少,均可樂助印贈,如有祈願之事,當可立疏稟呈,娘自應酌情予以照准。是造功德良好機缘,希勿失良機。
又示:「天道奧義」天書之著,是娘思念諸兒女沉迷於苦海之中,而不能自拔,致忘却回鄉之路,故特洩露天機,阐明天道之奧義,俾使諸迷子,能得早日回頭,同修天道,以光靈性,認清康莊之大道,早登極樂之天,庶免為娘朝夕倚門閭而望兒之歸也。体娘心之痛苦,應懸崖勒馬,棄恶從善,以慰娘心特嘱。
《天道奧義》 第二十章 感應与鍊心
無極老母曰:人与物的感應、人与人的感應、人与天的感應,究竟道理在甚麽地方?原因是人与物為同體,天与人也是同體,宇宙萬象都是同體,同体是一個,既然俱是一個本體,所以隨感隨通。
同體之體是什么呢?這個宇宙的本体便是「道」。一切由「道」生之,「道」先天地生,没有天地之先,已有「道」。「道」是宇宙萬有的母體,所以人人須要修道。娘今所著作之「天道奧義」,便是「道」的真髓。修天道者最重要的問题是「鍊心」,如能把心鍊好,即可入道。
如何鍊心?心猿意馬最不容易控制,要想控制「猿」与「馬」,必須用绳子將猿与馬之頸部套住。套住心猿意馬的绳子,就要遵守戒律,不可逾越。並要時時刻刻的与「道」接近,念天道十六字真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使你的精神永远聚在一起,而不分散,一切恶魔自然不能侵入,自可还爾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是什么?就是獨立自主的「真我」。人所以犯罪,是「真我」被魔鬼所控制,所以修道最大的功夫,是驅逐魔鬼話「道心」光大起來。
感應彷彿是一踵磁電,無論多远,都可瞬即反应,所以謂之「靈感」也。善感有善應,恶感有恶應,絲毫不爽。要進避免不好的感應,應快覓一歸宿言要讓魔鬼進入心裡。歸宿者,皈依大道,進修天道之謂也。
人類有許多毛病,譬如「眼」看鮮艳的颜色,「耳」听快樂的声音,「口」吃好的滋味,這都是私慾,由這些私慾都可演成許多的罪恶。因為這些罪恶,慢慢的把生命包圍住,以致拖人到深淵裡,永远不能再見天日。什么叫深淵?深淵就是滅亡的陷坑,也就是地獄,當然要受痛苦,將永远不能再重生了。此皆浚有好的「感應」与没有「鍊心」所以然也。
靈感之「靈」是一種「光」,是一種看不見的光,有光則明,無光則暗。大學書上說:「明明德」,又云:「克明俊德」。中庸書上也講:「自誠明瑁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明就是靈有靈而後才能明。「道,是一大靈,其靈不時都有光明,入若能勤修天道,就可得到「道之靈性」,「靈之光明」也。靈能燭照幽暗,辨别善恶,啟發知慧,從危難中,拯救世人的生命。
靈是從「道」處來的,勤修天道,就可得到靈的力量。但必須「錬心」以少私寡慾,以清潔自己的心靈。更當修至有所感應,使自己的靈光煥發,而後自能得到「道」的靈感。然則,修至的靈感,不是易事非每人均可得到道之靈,定要有至誠的修養、坚定的信心,靈才能降臨,降靈之時也就是天人感应應。不是隨時均可通靈,通靈一定在寂静之時,萬念皆空,一片寂静,而後靈光彷彿是一顆星,現在眼前,光明四射,無論想什么,都会隨感隨應的。凡鍊娘之心傳「金指妙法」者,若有临心与毅志,浸淫一久,自能得到「道之靈光」也。此皆要由感應与鍊心之功夫致力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十一月十五日
律詩:
春夏秋冬又一年 輸誠護駕任雙肩 著書勸世心猶壯 脱法度人志益堅
紫氣騰腾环玉闕 文光朗朗耀南天 若能了悟修真理 奧義深研氣浩然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著書不倦到三更 奧義文章勸眾生 身外錢財都是假 心中善性即真誠
願期了悟修天道 一旦開明觉世情 体念娘親思子苦 問閭倚望淚盈盈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自本辛酉年正月十五日起,每月二次下凡,降鸞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著作「天道奥義,已將近一年矣。幸明正堂諸賢生,一本虔誠效勞,又幸有善党之諸兒女,踴躍樂助印贈,「天道奧義」,始能順利著成,將於民國七十一年,歲次壬戌年正月十五日缴書天廷,娘亦可完成心願矣。此昏是諸兒女,一片真誠,体念娘親之辛勞也。娘心甚慰。
又示:娘欣看諸兒女,一片真誠,體念娘親之辛勞,凡有助印立功,叩求諸事,娘已一一酌情批准,未有部分批交南天辦理。
又示:娘已决定「天道奧義」著成後即明牟正風一日起每月初一、十五日親自下凡,駐駕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之「無極宮總堂」。凡諸兒女,如有叩求事項,可於每月初一、十五日,來堂叩禀,只要輸誠,娘自當親為排解,並賜福壽保平安。
又示:「天道奧義」尚有三章,预定下期,全部著成,以完二十四章。因時间倉促,再命鸞友雜誌社,積極筹備印行單行本,以便廣為贈阅,勿負娘意。
《天道奧義》 第二十一章 生前与死後的关係
無極老母曰:人生數十寒暑轉眼過去,世人當怎样的渡過這一段數十年的生活呢?在人死後,離開這個世界,人的生命是否终了呢?娘今坚决的指示:「生命不死」,肉体雖死而生命可昇天-永遠不死的。
軒轅黃帝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即人的生命,生命也名之曰「玄牝」,牝是天地的根源,一切萬有,都是從谷神產生的。谷神好似生命的本體'一切生命都是從祂那里來的,源源滾滾的流動,永远不息。黃帝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故知「生命永远不死」的道理。
所以說:人之肉体雖已敗坏,生命並未滅亡,他是永远与天地並存的。可惜世人不知道「生命」的尊貴)也不了悟修「天道」可以超生,了死。很多人在摧殘他自己的生命,把伺己送到地獄中,這是由於罪恶造成的,也是魔鬼的力量。修道者當与魔鬼戰爭,不能使魔鬼在心里立足,更不能讓魔鬼放縱姿肆。不過這場戰争也不簡单,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戰勝魔鬼,須要憑其恆心与毅志了。
修道為求「超生了死」,故必須了唔「生前与死後的關係」,娘特阐述人之生前与死後關係如何?以開悟諸迷子。
1、生前好貪者,死後必受貪火的燒煉。
生前多有貪心,貪之起,由於内心火之燃燒,凡是火盛的,都有貪心。所以生前犯貪者,死後必受火的烧煉,此火即生前的貪火也。
2、生前好怒者,死後必遭暴力之壓力。
怒者氣盛,自不免凌人。死後將遭暴力之壓力。此種暴力就是魔鬼。所以謂魔鬼者實为其生前「怒」的反應。是故世人必須戒「嗔」,蓋「嗔」之结果,是魔鬼的糾纏。
3、生前好淫者,死後必受女鬼的侵擾。
姦他人之女者为淫,其结果死後多病,受女鬼的侵擾。再來世時,將為鰥夫。
4、生前好爭者,死後必被恶鬼所鬥争。
好与人爭者,死後必被恶鬼所鬥争,這就是必然的反應。有感自然有應,如同回音,絲毫不爽。生前的所為'死後親受,這是感應的道理也。
5、生前好財者,死後成餓鬼。
生前好財視財如命者,死後必為餓鬼,饥寒交迫,永远沉淪在貧困艱苦的途中。
6、生前好自私的」死後都要補償出來。
凡是好自私的,许多事不公平,死後遭審判將許多自秈都要補償出來,並且还要加倍的賠償。
7、生前好妄者,死後遭割舌頭之苦。
說謊話為妄,說謊話即是騙人、騙人者死後割舌頭,因為罪起於舌頭,當然受到處罰。
8、生前好迷者,死後墜入迷魂河。
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不明事非,死後將墜入迷魂河里,永远不清醒。
世人須知死後的问題与生前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前,必須保持下列三種态度,庶免死後多受苦楚也。1:為人必須清明。清明者,清醒明白也,不渾渾噩噩的生活着。对於人生有很深刻的認識,不為名利所混淆,不為物慾所困惑。
2:為人必須和平。遇事不可争持,對人要謙恭,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養成慈祥之心地。
3:為人必須快樂。人生短暫'不可多悲愁,一有悲愁,便有郁结,則淪為魔道。娘所说的快樂,不是徵逐於聲色,而是一種自然陶冶心情的快樂。
果能生前清明、和平、快樂,則死後可免除許多苦惱,這是非常重要的,希世人應多注意。為了死後铺平一條大道,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今日的功德就是為來日的準備。準備的好,自然多享幸福。其功德分為下列四種:
(1) 供品大,功德小。某人捐献雖多,而別有用意,其心不誠,凡是不誠者,功德小也。
(2) 供品小,功德大。某人甚貧奉献一文錢,已傾其所有,所以,功德最大也。
(3) 供品小,功德小。某人本不願立功德,而勉強捐献,供品小,自然功德亦小也。
(4) 供品大,功德大。某人願意奉献,心亦誠懇,供品大,功德自然亦大也。
然則,奉献要看自己的力量,不必勉強主要在心誠,不誠無物,所謂「天道容親常与善人」,善与不善,是两條道路,世人當選擇一條路行走,不可再敷衍。人生不过數十寒暑,不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不早作準備,一旦刧數到來)悔之晚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十二月初一日
律詩:
雲車駕起真凌雲 愛漍精忠蓋世勳 统轄豼貅誇一代 驅馳邪恶掃千軍
破金壯志威風在 扶宋輸誠戰日昏 隨整登堂怀往昔 揮鸞聊表賦詩文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著書寒夜露凝霜 接踵揮鸞樂未央 昨日蒼天烹玉液 今宵紫府煉瓊漿
願將一滴乾坤洒 祈望千秋日月長 奧義编编賢濟世 慈暉永沐耀臺疆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天道奥義之著高有三章,擬連讀三天著成,以利旱日付諸印刷。鸞友雜誌社在编印此書時,應特別注意校正,以免失真。
《天道奧義》 第二十二章 天道有五德
無極老母曰:修道就是修德'這是一個基本思想。而德是什么呢?從祂的內涵說,可分為「明德」、「公德,「下德」三種。從祂的外延說,則分為五種。道德經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由身而修及天下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修天道之真髓也。兹將修天道之五德,分別阐述如下:
(一)德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德一定要從身体上修養,這個德乃是真實的,修之於身,並不是煉丹之謂也,是「無為」之謂也。無為而無不為也。唱道正言:「上士學道,修之於身,中士學道,索之於言,下士學道,求之於術,學者多,而成者少,蓋以道在邇,而求諸远也。」不可須臾離者生活也,離開生活,便無真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德而行也。
(二)德餘-----「-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道者,非独善其身也,應再擴大之,由身推及一家,由我自己推及一家,敷十户或數百户。沾德之恩澤,与一身之德不同;一身之德,好似一個點,擴至一家,則是增大一個面。這個德,比一身之德,大了若干倍,所以稱餘。德是開拓的,僅僅一身修德,其光甚小,不足以達於大道。道是無所不在的,德亦應普及,此乃上德也。
(三)
德長----「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一鄉較一家為廣,其德乃長久。餘之本意,祇是略有所多耳。長之字義則賢有久遠「不滅」的意思。修德而成道果,有下列等级之差:「修三百公德者可成人仙;得八百公德者可成地仙;修一千二百公德者,可成天仙。」总之,修德愈多,則昇化愈高,此乃不移之理。故云:「德感天地」者也。
(四)德豐------「修之於國其德乃豐。」豐是豐滿之意,一國人民之眾,疆土之廣,如能施以恩澤,則德丰矣。治國平天下在立德,應以修德為出發点,則其境界極高。所以,修道之目的在無為;「無為而不為」。修德是為民服務,服務愈大則所修之德亦愈大。
(五)德普------「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者,普遍也。則浩然之氣,充塞於宇宙之間。娘希望從政的人,都以修德為本,不必以功名富貴為目的。功名是暂時的,轉眼過去,如同一埸黃粱之萝。「孔德之容,為道是從。」德即道,修德即修道。道不滅德亦不滅。故修德者實為「生命的擴展」,德愈高,其生命亦愈大。生命是不朽的,修德則生命擴展'所謂長生久視之道者,其淵源於德也。普及天下即「渡盡眾生」之意也。
老子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這幾句話,是補充上述的話,可見老子之修德的積極,要自我的實踐,實地去做,由身以至家,國、天下,都是要實踐其德。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主要在修德。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十二月初二日
律詩:
心隨老母到臺中 色相真如悟本空 大道陰陽成兩氣 修身日夜啟三蒙
因皆夙世遺今世 果出前功證後功 禍福無門均自召 阐揚奧義挽類風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雲車飛輦出仙關 武穆神威伴聖顏 飘渺清風身上拂 蒼菁玉树手中攀
文章满腹冲牛斗 道氣明心濟世寰 無極天書開奧義 群黎有幸沐荣頒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天道奥義」之著 ,已經完结,娘雖費盡一年之苦心,但若能喚醒諸迷兒,同登覺路,一心向善而修,則娘之苦心,亦不白費也。猶其有善覺之兒女,均参加樂助印贈,其代天宣化之功德,實無可限量,也娘心甚喜慰。
《天道奧義》 第二十三章 天道之七善道
無極老母曰:天道有七善道,凡修天道者,應遵循而修之,則道果可成。七善道者:「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兹將天之七善道闡明如下:
一、居善地-----住在一個地區,就應將這個地區感化。
天道以化民為首我住在甚麼地方,就將這個地區感化好。如何感化自然以佈道为要務,凡是修道者,都當負起佈道的責任。能佈道,才能化民,為善有多端,寒者衣之,飢者食之,自是功德。這個功德雖大,但真正大的功德,是挽救人的生命。什么能救人的生命?惟有佈道、勸人修道,道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的源泉就是道,使一個人得道,這是最上的佈施。道不是很神秘的,道在生活中,生活即是道;勸一個人改善他的生活,就是修道。修道者不可以自修滿足,如自己得道更當感化別人,兼善天下,乃是修道的最高目的。
二、心善淵-----心如大海清澄照物萬流所歸。
淵者海也,以海喻性。為什么以海喻心或性呢?因心性有如大海一样,不僅明可照物,亦可載物。心性是什么東西?不是虛無飘渺的,如本無其物,則不能有何作用。心是宇宙变化的樞機'這個樞機無限大,無限長,它是一個充滿宇宙,不可思議的東西,所以)以海喻之。言其廣大深湛也。心必須如淵,才能發暉心的功能。
1沉潛,不浮燥,則可以肆應眾感,千變萬化。
2靈明,不渾濁,則可以燭照幽冥,纤塵畢現。
3下流,不偏狹,則可以宏百川,廣為收納。
養心的功夫在誠,誠者純一不二也。纯一即「見素抱樸」,亦即「明心見性」。誠字的意義非常深奧,孔子云:「至誠如神」,又云:「誠者,非自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三、 与善仁-----救濟當出仁愛,發大惻隱之心。
帮助别人,也當以仁愛為要,並万存其他意思。許多人帮助別人,存有不正當的企图,這是不对的。仁愛也不是隨便可師的,不當用愛的,也不可愛。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謂之天德,天德則愛之。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謂之天賊,天賊則不愛之。
四、言善信-----說話要有信,民無信不立。
人必須有信,人類之相處,其结合之條件在信。信好似一種契约,买卖之成立在有契约。信者约也,约必須兌現,不能兑現則买卖不能成立。治國尤貴信,言而有信,則立'言而無信,則亡。一人當立信,一國更當立信,信者第二生命也。
五、 正善治-----正者,政也,行政必須做到最好的地步。
執政者不一定能正善治,許多暴政,歷史上記載也很多。昔時軒轅黃帝,一生經五十二次大戰而後安定天下,黃帝且戰且學道,修道者,不一定要遯入深山古刹,隨時随地都可進修。為政者當善為之治,以安天下,此乃修天道救世之本旨。
六、事善能------作事要努力再接再厲。
善能者,善其所能,即自強不息也。修道的自強不息,是竭精殚慮,較之一般人更為努力。蓋修道應清心寡慾,專一於一件事的。每人都應求之於己,而不求諸人。任何人都不靠,惟有自己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來新的事業。其所以事善能者,因其對於人生有認識,有修養,此修道之可貴也。
七、 動善時------及時而動,但不可妄動,當乘時而動。宇宙為一動體,生命者動能也。人生自然也在動中,善動者成功,不善動者失敗,善動与不善動,其區別在「時間」;凡是捉住時间的,大半可成功。時间决定一切,許多問題,或成或敗,自有時間來裁决。由此可知善時之重要也。
例如種田,善時而耕,适時而種,必可收獲,若不乘時而動,則终無獲可收也。所以修道者,眾人所不願作的,我独自去作。木能進於道。又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偉大的修道精神。修道應苦修,苦修則可少私寡慾,藉苦修以静化,始能致良知。良能發揮在压制及刺激。越受苦,良能才能光大。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不是憂患,而是神對於人的考驗,凡能擔當重任者,均出身貧困,此乃上帝對於人的恩惠。從苦难中站起來的,都有大成就,並巡於道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
律詩:
頻吹臘鼓写鸞箋 奧義天書不了缘 愁世貪眤酣未醒 惱人趨势夢中牽
豪吟豈讓黃山谷 倩意何輸白樂天 险恶人心悲此日 鐘聲磬韻化三千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
真如一炁化三清 寶殿莊嚴顯上鳴 八卦道衣明日月 五輪法掌勝神兵
呼風喚雨乾坤動 伏虎降龍宇宙驚 奧義經年终著就 付諸剞劂耀鯤灜
懿示:諸賢卿与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為著作「天道奥義」天書 ,雖每月僅两次親自下凡臨堂揮筆,亦巳過春夏秋冬之四季矣,在此四季之中,由岳卿精誠使駕,与諸贤卿及諸兒女輸誠接駕,娘心甚感安慰与喜悦。今夜最後之二十四章著完後,將与諸兒女離别,娘心亦甚感痛苦,何况諸兒女依依之精,更加娘心之不忍也。所以,娘已决定自壬戌年正月十五日起,每月初一、十五日,親自下凡駐駕於武廟明正堂,無極宮總堂,凡吾諸兒女,均可常爾會晤,以慰娘心。
又示:諸兒女如有祷告之事,娘自鲎酌情聲以排解,只要輸誠行善立功,自能感動天心。
《天道奧義》 第二十四章 總論
無極老母曰:近世科學發達,注重唯物,更忽視宇宙變化之理,而只研究物理上的知識,没有高远的道德思想,所以社会上的風氣日見敗坏,戰争愈來愈多,也愈殘酷。娘不忍蒼生齊罹浩劫,故不辞雲赂之辛苦,下凡扶筆著作「天道奧義」天書一部,期喚醒世人同修天道,齊履善路,以挽救此一大危機也。
修天道確是一條光明大道,既無禁忌,又無避諱,一切公開研究,確實對於社會有供献,無其他弊端,因所信仰是最高「道」,所希求者,自有奇蹟的出現,何以信心專一,而能发生奇蹟?因心一則神凝,神凝則何求之不得乎。凝神即至誠,至誠如神也,蓋天人距離甚近,其交通在「至誠」,起信為修道第一件大事,信仰是一種力量,藉著這種力量,才能打通天人的道路。
「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人之生死繫於機,所以必須掌握機先,如能掌握機」,則生死变化,一切在掌握之中。機是什么?機是玄牝,也是「眾妙之門」。玄牝是什么?蓋玄牝稱曰谷神,以玄牝代表「道」也。宇宙有不生不滅之處,修道对於人,有两大目的。1、脫離生活上的一切煩惱。2、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中庸開宗明義第一段,已徑將修道之天、性、道、教,四者堤出來。天----天是自然、天是神,天命者天所賜也。後來講命,其意亦有天之意。故天命可作一事看,亦可分開。性-----是由天所賜的,即由自然而來的。人由父母而生,但此一点性靈,非父母所赐,乃係由天所赐的。
道----------性本善,率其性即曰道。道有本体与方法两種說法。先天道為本体論,後天道為方法論。
教--------修道之謂教,將道加以修持,即曰教。易經云:「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使人民容易瞭解修道之理,乃以神設教。
以上為本書之總論,並作本書之跋,凡修天道者,若能讀而研之,研而味之,味而修之,則獲益無穷也。(全書完)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書於武廟明正堂無極宮總堂
天運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