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 点击次数(766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卷七

                                                                                                      【七月十七】 
 
     就以我自己而言,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慚愧,怕錯因果。还落因果。少年就想住茅蓬,放下萬缘,偷安度日。結果还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庚子年隨光绪皇帝到陝西,嫌市朝太煩。故第二次又上終南,到嘉五台結廬,改名隱跡,把茅廬弄好,以為可以安居不動了但因果不由你,还是隱不住只得充軍一样,遠遠的跑,跑到到雲南鷄足山。 
 

    那里萬里無雲的境界,以為躲脫世事了,豈知又出頭兴叢林。事情弄好了,还是站不住腳,又跑到大理府还宿債。地方弄好了,又跑到昆明。昆明弄好了。又跑到福建鼓山,革除弊習,結了大冤仇。遭昧良者,弄出殺人放火来反對,才把事情平息。以為從此可以放下無事得安静了,詎料又跑到廣東南華寺。千辛萬苦把房子修好了,又撞到雲門,恢復祖庭还是还債那里想到会禍從天降,逼得我不跑也要跑。


     可見世上做人,業障是有定數的。進北京装烏龟就好了。又伸頭出來,輔助和平会,發起中國佛教協會。把大領衣舊規矩保存下來,可已了願其時多次夜夢,举手拉木頭竪柱子,由於失覺照,妄想纷飛,在京留不住,又到上海。杭州、蘇州办和平法会,後来到廬山避暑,还夢上梁修造。因听議將雲居劃為林場,不忍祖庭废滅,又來还宿債。才知屢夢上梁竪柱,受報有定。直純的私信,我是不管的。試想我们出家人,还是貪名貪利,人我是非,比俗人不如,好不慚愧!家醜揚出去,被人輕慢,這就可恥了。 
                                                                                                         【戒期開示】

             此次傳戒缘起  (自誓受戒) 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 
 此次本山驚動各省各處及諸山緇(音資)素佛子,不辞辛苦,跋涉長途,或為求戒,或為成就助道而來。但是這里是個茅蓬,諸不如法,照顧不周,不免要使諸位動念。關於此次傳戒一事,尚有多人不明底细,今將情由講給諸位聽聽,請不要煩惱,不要誤会。 
 

此處為祖庭道場,是一名勝古刹。有典籍可考的大祖師,在此宏法者有數十位,自宋、元明、清、以來,迭經兴废,抗日战争時,遭兵火焚毁,殿堂屋宇,百無一存了。虛雲去年在北京辦和平法会及佛教協会畢。南来匡阜養病,因審雲居法窟,荒废已久,不忍名勝湮没。遂興謬想,於是請准政府,撥草登山,目擊劫後遺基,叢生荊棘。只剩銅佛二尊,觀音菩薩一座。埋於草莽之中,不禁伤感墮淚。


 

即就破爛牛屋,略事修葺隨便藏身,意在保守古跡而已,未計如何施設也孰料未及半載,諸方衲子,瓶缽遙臨,住不肯去,事成难題若不招待,情固难却,如若接納,食宿無着,不得已,共同芟(音衫除意) 蔓闢荒,不辞艰辛,謀衣食住,同甘共苦,備極勤劳。有諸未進具者,屢請说戒,懇祷至再,勉應之曰:「傳戒要經政府批准,方可举行。」


      嗣經請准,即告大眾曰:「現得政府許可,開一方便短期,單為本山幾個新戒。不是圖熱鬧,切不可向外通信,謂此地傅戒,倘若外地得知湧來,食宿無著,招待不下,我原為养病,來此结茅蓬,並不是來此大開期会。」不料有幾位多事者,私自向外通信,亦有幾位雲水来往者,可能在外說出。 
  

致使四方詢問,有幾百封信,又不能打妄語,回信乃说因食宿困难,未有向外通知,只為原住新戒,開一方便短期。高旻寺有些人來信苦求,人情难过,只得批了幾個小字,「如必要來,要有當地政府證件,否則勿來。可能因此張揚出去。


                                                                                               【外來者不得参加之原因】 
       今諸位既已遠道而來,如不說出此中情由,怕你们誤会,本來國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我们傳戒打七,講經說法等事,是許可的,即此次傳戒,亦已陳明政府及宗教事務處与佛協会等。均蒙准許,為什么現在外來的,又不得参加呢?食住困难,且置不说。恰遇滬上天主教堂出了事情。此係外教,今且不说,又上海佛教青年会,素来是以弘法利生自命的。這次亦出事情,此係居士,又復不說,說到出家人頭上。 
  

金剛道場,亦相继出事,对這些事實,諸位觸目寒心不寒心呢?又闻昨由甘肅省電致江西省政府,謂彼地有外道頭,隱在佛教,已來雲居山。清濁分不了,便会因一人害多人,如是等事,關係甚大,安可不防。


  【開自誓受戒方便】 
      諸位此次既因不明了本寺傳戒情由,貿然前來,又因碰着上海發生那些事情,只好原地請回。這样說法,想諸位听了一定烦惱,但我终究不忍諸位徒劳一遭。早年我辦戒期,都是五十三天,今因生产事忙,日期減短些,原定十月十五進堂,仍是十八圓滿。共三十二天,現復因諸缘不凑,再缓期半月,定為冬月初一進堂,仍是十八圓滿。 
 

今特為外来的新戒開一自誓受戒的方便,望外來諸位歡喜照行。虛雲生平,本最不滿於濫設戒壇,濫傳戒法者,每見有些傳戒之處,形同買賣。不问壇场和尚及阿闍(音蛇) 黎等是否如法,三數日甚或一日便畢三壇。四處賣牒,美其名曰寄戒,不知律儀為何?對此等稗販如來者,便覺痛心疾首。為甚現在又開自誓受戒呢?


      考受戒有受佛戒与受僧戒之分,出家五眾,在佛菩薩前,為啟請三白,領受十無盡四十八輕菩薩,在家二眾,受六重二十八輕菩薩戒,是為佛戒。以菩薩已忘我故,在菩薩前領受。(但求受菩薩戒者,須自審是否已經忘我) 比丘在僧中禮請十師,白四羯磨,領受二百五十戒。比丘民受三百四十八戒,是名為僧戒。 
  

以声闻未能忘我故,須有十師証明,菩薩戒本說:「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又「華嚴經」偈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欲求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六根清淨,則戒相成就。故菩薩戒若千里內無授戒師,是可方便的,若千里內有授戒師,亦不許開。今各位不遠千里而來,是已生至重之心虛雲也不是想僻說戒,實因障礙因缘而已。故此是可開自誓受戒方便的。


 

至於僧戒,本來要眼觀壇儀,耳听羯磨,才得受戒。故定從他受,不開自誓,然諸位此次皆是發殷重心跑來本山求戒,戒壇也看到了,十師也認得了,我每天講受戒法則也听到了雖未正式登壇,但諸位各回本處自誓。我在此地作法,遙為回向,雖未算如法,也不為草率從事了。且「增一阿含經」说:「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虛雲安敢自比於佛,但今既碰着障礙因缘,萬不得已而權施方便。諸佛於常寂光中,或能默許。但諸位要知道,若無特殊因缘,是萬不能開方便的。


      虛雲業障深重,你们要我說戒,我不是想不说,只因你我往因差錯,以致今朝諸缘不遂。。。你们請回去,可各就本處寺庵淨室,至誠禮佛,虔求懺悔,按本寺所定日期,初一開壇,初八沙弥戒,十四比丘戒,十六燃香申供,十七菩薩戒,十八圓滿功德。如期禮懺,須虔誠懇切,見好相,即為得戒。請師長上人證明,許為本壇戒子,照發戒牒。 
  

但毗尼威儀,規矩法則,切須自行習学,今為諸位開此方便,實在不得已而為。古人说:「寧可將身墮地獄,莫將佛法作人情。虛雲今日如此作為,縱墮地獄,尚属小事,若諸位不肯留心,不能如戒行持,則盜佛形儀,妄稱釋子,唯為一纸戒牒,徒掛空名,則日後之果報,不可言說,是謂極苦,各宜慎重。


                                                                                                          【衣缽】 
    衣缽乃受戒正緣。今將衣缽名相,略与諸位说之,七眾受戒衣式不同,大分之有缦衣三衣之別。縵衣者,梵語缽吒,此云缦菩薩戒之。缦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懺衣。原為沙弥,沙弥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此云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然唯听作諸佛事,及禮懺之時披著。 
 

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随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净處,三衣者,一五衣,二七衣,三大衣,律制比丘比丘尼应畜三衣。壞色割截縫成長短條堤之相。喻如田畔之畦(音葵),能貯(音處)水养嘉苗而資形命。表法衣之田,润四利水,增長三善苗,以养法身而資慧命。是故僧云福田僧,衣云福田衣。


  五衣者,梵語安陀会,此名作務衣,亦名下衣,亦名什衣。縱五條,橫一長一短,割截而成。原是比丘,比丘尼三衣之一,凡寺中執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皆披之。七衣者,梵語鬱多羅僧此名入眾衣,亦名上衣,縱七條,橫二長一短,割截而成。是比丘比丘尼常服衣,凡禮佛,懺悔,誦經,坐禅,赴齋,听講,安居,自恣,乃至一切集僧办事皆披之。 
  

大衣者,梵語僧伽黎,此名雜碎衣,謂剪碎缝成,條相多故,是比丘三衣中之最大者,故名大衣。凡陞座说法,半月布薩等時。當著此衣,此衣有多種不同,上中下各有三品。下三品者,謂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此三品皆两長一短,割截缝成。


     中三品者,謂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此三品皆三長一短,割截缝成。上三品者,謂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此三品皆四長一短,割截縫成。此等衣皆应用熟苧蔴布缝製,不得用绫羅绸缎纱絹等物。更不可繡佛像在衣上,有人繡千佛於衣上,號千佛衣,褻瀆實甚,本來佛弟子对佛像,只能恭敬頂戴,怎可把佛像在自己身上顛三倒四,甚至壓在屁股下呢? 
  

所謂千衣者,是指如上三衣。佛佛道同,千佛相傳,都是一样並不是繡千佛於衣上,謂之千佛衣。又印度氣侯煖,比丘三衣及下裙外,無別衣服,故衣裙常不離身,睡則為被。死亦不離,中國氣候冷,比丘內穿圓領衣服,祇作佛事時才搭袈裟。,因此袈裟便不常披,但如出界外,亦應隨身攜帶,離衣是犯戒的。


       至於沙弥沙弥尼衣式,按「薩婆多毗婆沙論」云:「沙弥得畜上下二衣,一當安陀会,一當鬱多羅僧。令清淨入眾及行來時著。」又「根本部」云:沙弥受縵條衣,若年滿二十,可授近圓,師為求三衣缽具。」毗婆沙所言當者,非同比丘五條衣一長一短,七條衣二長一短,割截缝成田畦之相。但受持借五七之名,縫成不用五七之相,僅是無條相之縵衣。至近圆時,師所求者,方是割截條相。然其间亦可少設方便,按律制度。 
  

沙弥约有三種,一者年七歲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弥初小兒出家,阿难不敢度,佛言若能驅烏者听度,故名驅烏沙弥;二者十四歲至十九歲,名应法沙彌,謂正合沙弥之位。以其五載依佛,調練純熟,堪能進受具戒,故名應法沙弥。


        三者二十歲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以其本是僧之位,以緣未及,且称沙弥之名字,故名名字沙彌。若驅烏及应法沙弥披無條相之衣,以其未属僧位。若名字沙弥年滿二十以上,决志登三壇戒者,則非局於单持沙弥行法。不過漸次昇進,不躐(音猎)等級而已。所以可權許受持田相之衣,惟不听著僧伽黎。 
  

又附此談談,比丘戒本來要年滿二十歲才能领受,但未滿者,佛听從出世日算至現在。以润年加一個月,以大月抽一日補之,故满十八歲便可受具又凡是要在人格上看,勿过拘執,古來的大祖師未拘在年龄者也不少。


        具者,梵語尼師壇,以名隨坐衣,又名敷坐衣。又名親足衣,即如塔之有基,受戒者之身即五分法身之塔,以五分法身,因戒生故,此具七眾皆可持之。缽者,梵語缽多羅,此云应量器,謂体色量,三皆如法故,則铁瓦二物不得用銅木等製成色則用麻子,杏仁捣琗,塗其內外,以竹烟熏治作鳩鴿孔雀色,所以熏治者,以夏天盛物不餿不染垢膩故量則上缽斗半中缽一斗,下缽五升。此乃姬用斗若准唐斗,上缽一斗、中缽七升半、下缽五升此缽准出家二眾受持。 
  

此三衣缽具,是出家二眾受戒之正緣,資身之急務,必須自己置办,若借若無,並名非法,准律明條,皆不得戒。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約略說說,你们要留心諦听,佛法之要,在於三無漏學。三学之中,以戒為本。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若能持戒清淨,則定慧自可圓成佛所制戒,以要言之,大分三種:(一)、在家戒,謂五戒、八戒。(二)、出家戒,謂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 道俗通行戒,謂菩薩三聚戒。 
  諸位欲求受戒,首重行願,行者行持,即依戒而行,願者發願,即四弘誓願行願相資,方成妙用佛制戒律,無非使眾生断除習氣毛病,令止恶生善,背塵合覺。故「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应當具足持净戒。」由是戒故,佛法得以住世,僧伽賴以蕃衍。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之分,戒法者,佛為優婆塞優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彌沙彌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眾菩薩之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二眾菩薩之六重二十八輕戒,及一百八十四種羯磨,三千八萬無量律儀等,皆名戒法。 
  戒体者,當受戒,當受戒時,領納戒法於心胸,於身內即生一種戒体,此体雖非凡夫可以見聞,然一生之中恆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優劣,在於受戒時發心的高下,故求戒者,當先明白發心,心分下中上三品。 
  

    〔一〕下品心,於正受戒時,以智狹劣,誓願不廣,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無克發体功用,是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二〕中品心,於正受戒時,心緣一切情非情境。但於所緣境上,僅能分辨諸恶,分修衆善,唯欲自脱生死,全無度生誓願,是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三〕上品心,於正受戒時,心心相續,見境明淨,徧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於此境,能發决定大誓願,願断一切恶,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是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受上品。當發上品心。 
  

又當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寬狹,然後才可以立志高遠,見相明白。若不預先深究,法相尚且虛浮,怎能得受上品戒。甚或戒全不發,則虛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須留意


     緣境雖多,不外情与非情两種,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如人類魚虫鳥獸等;非情境就是一切無生命的礦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藥用具等。眾生造恶,皆因迷著前境,如見財物起盗心,見美色生婬念等是。 
  

但恶業固由境起,善業还從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為發戒之正本,如婬殺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發,盗妄等依情与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与非情境而發是故森然均有境,皆是制戒之本。發戒之因,若能以廣大慈護之心,徧緣如上情非情境。於此境上發如上三大誓願,与彼戒法相應,领納在心,盡寿護持,是即上品戒體。


       戒行者,得戒体已,於日用中,動静云為,任運止恶,任運修善,順本所受,不越毗尼,則世出世間。一切行門,無非戒行,並非離一切行外,別有所謂戒行者。 
  

戒相者,即佛所制諸戒,於一一戒中,有持犯不犯之分,有輕重開遮之别,「持者」以順受体為名,分止持作持,「犯者」以違受体為名,分止犯作犯,「止持者。」方便正念,護本所受戒体,禁防身心,不造諸恶,是名止。止而無違,戒体光潔,順本所受,是名持。持由止成。即非恶業。


      不當行即不行,是名止持。「作持者」,勤察身口意三業。修習戒行,有善起護是名作,作而如法,順本所受法体是名持,持由作成,即如法善業,當行即行,是名作持;「止犯者」,癡心怠慢,行違本受,於諸勝業,厭不修学,是名止。止而有違,反彼受願,是名犯,犯由止成。即勝業當行而不行,是名止犯「作犯者」,內具貪瞋癡慢我見等毒。鼓動身口,違理造境,是名作,作而有違,污本所受,是名犯。犯由作成,即恶業非法不當行而行。是名作犯,其他輕重開遮等,各須研習律藏,現在不能细說,此等名為戒相。 
  

上來所說,雖分四種,其實是一,軌凡從聖,名戒法,總攝歸心,名戒体,三業造修,名戒行,覧而可別,名戒相,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据相,當知戒相者,即是戒法之相。復是戒体之相,又是戒行之相。蓋法無別法,即相是法,体無别体,總相為体。行無別行,履相成行。是故行人最要深研戒相,此所謂戒相者,即是律中所明持犯等相。持犯等相雖多,不出心境。


      蓋恶業,非境不起,非心不成,善戒也是非境不發,非心不生,故南山律師說,「未受已前,恶徧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恶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还徧法界。」是故得戒者,即翻無始恶缘,俱為戒善。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諸位發心受戒,於此資須善用心。 
  

【大小乘戒之同異】

     戒本有大小二乘之分,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為大乘。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弥尼十戒等為小乘,若受戒者發上品心,即得受上品戒。此上品戒体,与大乘三聚戒体相當。如隨持一戒。禁恶不起,即攝律儀,用知觀察,即攝善法。無非將護,即攝眾生,故小乘亦通大乘,所謂內祕菩薩行,外現聲闻相是也。 
 

然聲闻戒本為制身不犯,菩薩戒則為制心不起,故於结犯大小各有不同。「十誦律」等结犯不約心論。須動身口,方成犯戒。此是正小乘戒,「四分律」结犯則約心論。若以後念还追前事,即成犯戒。此是通大乘戒。菩薩戒最重约心結犯,微縱妄心,即為犯戒。此是正大乘戒。故大乘初念即犯,四分次念乃犯,十誦等要動身口才犯,此等分齊,不可不知。


  【三歸五戒】 
  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故三歸五戒,對於在家出家,皆極重要,(惟婬戒,在家戒邪婬,出家全戒婬,須善分別。) 三歸者,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一、歸依佛,佛者梵言具名佛陀,華譯「覺者。」所謂「覺者。」就是覺悟了一切事物,相生相滅之因果關係,更在那無限複雜之因果事相中,發見此因果的必然秩序。如發現十二因缘之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的必然序列等,從而證悟了事理的真相。為悲愍眾生未明此真相。致沈淪生死苦海故,以無數方便,引导眾生,循着那必然的理則來改善生活,糾正思想,軌正行為,使之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便叫覺者。 
 

然則佛所覺悟之真理是什麼呢?無上覺道本不可以言說形容,且略举一義說之。所謂諸法缘起性空,諸法者一切事物,缘者包括親因助緣,緣起者,諸法生起,是假眾缘和合而成如稻糓是種子,田地,肥料,雨露、陽光、人工等眾緣和合而生性者。或言体,謂諸法体性各各本自如此,永恆不變。不待眾緣和合的意思,空者切不可誤会空無所有只是說,無論某一事物的生起,必待眾缘和合本無所謂永恒不變的固定体性。既無永恆的固定体性,佛法就名之曰空


        故西天十四祖龍樹菩薩說:「因缘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又说「因缘所生法,無不是空者。」所以佛說空,並不是說一切事物空無所有,而是说其没有永恆不變的各別体性所以佛並不是什么造物主,而是發現一切事物生滅相續底理則的哲人。也不是什么神,而是充满大悲心,愍念眾生苦難。以無我的精神,為眾生謀福樂的偉人。他一生之中,化导眾生,破除迷信,教令出染返淨,捨迷歸覺,未曾少有休息。 
 

 二、歸依法,法者简略言之,指事物的真相,和行為的正軌等而言。行為的表現,關係人類的道德,行為邪正。善恶乃分,但善恶之判,每因各人之立塲和观點不同而異,故欲得道的確實標準必須按一切因果事相中的必然理則來權衡,也即是說要依照客观現實的發展规律來判断。 
  

如昔日邱度社会分婆羅門族(梵志。) 刹帝利族(王種。) 吠舍族(商賈) 和首陀族(農人) 四姓,其階級與族籍制度之分極嚴,貧苦大眾都被压迫得透不過氣來,過着非人的生活,但大家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


 

釋迦牟尼佛於雪山成道後,三歎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了玆緣起性空,有情机会均等,一切都可以成佛,得出了四姓平等的確切结論。喻如眾流入海。無復河名,於是力主平等。嚴斥階級,這就是以事理的真相,來作道德標準的例證。


    三、歸依僧,僧者梵音僧伽,華譯和合眾,多人和合共處,志同道合,同修自利利他之行者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十戒具戒三聚戒】 
    來略說三歸五戒,现在说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及菩薩三聚淨戒。十戒具戒多属自利,惟求自己解脫,故不必燃香表示,菩薩戒多属利他。準備捨身救世,故先須燃香供佛,出家沙彌尼,得预戒品,須內修慈和,外著緇衣,与世俗異,居止行動,皆尚威儀法則。勤学沙彌,沙彌尼律儀,慎莫放逸。 
  
     比丘应常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应常行三百四十八戒,禁防三毒,調伏七支,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细行。三毒者貪嗔癡。七支者,即身口七支,身三支謂殺盗婬。口四支妄言綺語两舌恶口。三千威儀者,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各具足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威儀,过去具足,現在具足,未來具足。是為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者,於身口七支,各具足三千威儀,而成二萬一千,於貪瞋癡及等分(以貪起,餘二隨起,瞋癡亦然,故曰等分。) 四煩惱中,淨無毀犯,是即八萬四千細行。言八萬者,举其大數。 
  

關於戒律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諸位說明的,戒本中有自手掘地,及自手績纺等戒,我们現在耕田織布,是不是犯戒呢,我们要知道,佛所制戒,有性戒和遮戒两種。首篇波羅夷罪是性戒,此是根本戒,犯者不通懺悔,其餘大都是遮戒,犯者可以懺悔。又有輕重開遮等別,研尋律藏便知,性戒者,体是違理,無論佛制与不制,若作均犯罪,如殺盗等是。遮戒者,佛未制前造作無罪。自制以後,若作方成犯。


 

如掘地紡織等,佛所以制遮戒,有各種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或因時制宜的。如掘地紡織等戒。是因避世譏嫌而制。因當日印度社会,以乞食乞衣,一心修道為出家人本分事,若自己營謀衣食,便招世譏嫌。所佛因之制此等戒,但社会制度和風俗習慣,各處不同必須因地因事因時以制宜,決不能墨守绳法。


 

故五分律中,佛說:「雖我所制,於餘方不為清净者,則不应用。雖非我所制,於餘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故當日百丈祖師,以中國与印度,环境不同,已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美举。佛如降生此時此地,决不会可廢勞動,於劳動中,也不可忘修持,两者是可以兼行並進的,由此可見我们对於受持遮戒,若不得佛意,雖遵守條文,亦成犯戒。但亦切不能以此籍口,而將如來所制戒律,一概抹殺,各宜深入律藏,神而会之。


      菩薩戒者,總攝律儀戒,三攝眾生戒,一、攝律儀戒,謂恶無不離此聚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順教嚴護,慎而不為;二、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等,皆究竟修此聚作便是持,止則是犯,順教奉修,永不退悔;三、攝眾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謂無生不度以四無量為心。四攝為行。 
  

無量者,謂慈悲喜捨。慈能与樂滿,悲能拔苦盡,喜謂喜慶眾生離苦究竟樂法滿足捨謂令眾生行佛行處。至佛至處,方生捨心,四攝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攝者,謂若有眾生乐財則布施財;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因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 
  

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观眾生根性,隨其所乐而示現,使同其所作而霑利益,由是受道。此聚作即是持,止便是犯。又菩薩發心時當發四弘誓願:(一)眾生無边誓願度,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断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薩。


  (二) 煩惱無尽誓願断,煩惱由根本發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瞋癡慢疑恶見等。由此生出懈怠,放逸,嫉妬,障礙,昏沈,蔽乱,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枝末。但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眾生不達缘起性空的道理。妄執此身心以為是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与藥,說無量法門,对治眾生無盡煩惱。我们應該依教修持誓願断之。 
  

(三) 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均須學習。故菩薩应向五明中求,五明者,一聲明,明言語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藝,技術算曆等者;三醫方明,明醫術者;四因明,明考定正邪,詮考真偽之理法者,所謂論理学,五內明,明佛法之宗旨。故無論世出世法、科哲等學,均是菩薩所应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间,不離世间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疴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並非闭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 佛道無量誓願成,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减,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聖人,示生世间,作人天之导師,後世之模範。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我们应該捨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则豎穷三際,廣則橫偏十方。誓者,自制其心,願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如上誓願,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虛雲不过秉宣佛制,教誡後來,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為汝等得戒本師和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音蛇品学高尚意)黎,一生補處弥勒菩薩為教授阿闍黎。過去七佛及一切諸佛為尊證,十方菩薩為引禮引讚及為汝等同学伴侶,我雖受請,但為汝等教誡法師,故曰秉戒和尚。


                                                                                                              【結勸】 
  臨期入壇,當受戒時,汝等各須虔禮諸佛菩薩,慈護加被,諸天龍神,監壇護戒,我為汝等作法回向,汝等应各在本處,清淨三業,披瀝一心,二六時中,如法禮懺,當勇猛精進,慎勿貪眠好喫,自致失利。又不可辛苦太过,以致生病,可調适端坐,所謂「端坐念實相。」實相即本心,本心即佛,如妄念不生,则戒淨,戒淨則定生,定生則慧發佛说一大藏教,即戒即定即慧若得其本,則不患其末,諸位如能依此而行,即不失為本壇戒子。亦乃不負我所期望,唯願大眾,共奮勉之,外來的明天歡歡喜喜回去,各自修行。 
                                                                                        【戊戌(58年) 九月十六日集眾表堂】 
 這一回我身体不好,世人說三天命有两天病。我則三天有六天病,何以呢?因為白天晚上都不好,無非業障所感,只得听其自然,有何言說,今天有两件事,不得不講明与大家知道。免眾誤会,甚么事呢?這幾天省統戰部張處長和幾位同志來山。處長說,才由北京回省,京中上峯,叫我來山,傳達政府意見,叮嘱陪同老和尚一路進京開会,我以老病辞了。 
  

次晚處長來我房间談話,他說因有信件向他那里報告各種事情。謂寺中派人到上海化缘,化了二百套小褂褲,一百二十套簑衣,两架縫紉机,又說祝華平拿你的名義發了財等等。第三天晚间又來问,此次常住打吱喳的事,已報政府了。 
  

要我說明事情的經过,我說,那天的開会我不曉得,當時我听工人說堂里鬧事,我即進堂說了几句。他们就散了,後來我查得這事的起因,是那天早上,僧值表堂,不准过二堂。午飯後他们就開会,要解决這些问題。心氣不平和就吵起來。本來现在夏天,過早堂喫粥,快喫則汗多,慢喫又誤結齋,所以喫不飽的可以隨眾结齋。回堂後,再到齋堂,看有餘粥,可以再喫。但如在早板坐香開静後去喫,那就是过三堂,不是过二堂,這是一天喫四頓。就不對了。如果允許过三堂,则粥少不足喫,就要多煮米。若多煮则每月的米就不敷用,因此當家叫飯頭少煮些粥,經僧值表堂之後,有些人謂职事專權,是封建,要改革。因是就鬧出事來。這是不要紧的小事。


 

至於說到化緣,因通州李不畏居士來信,謂居士林有龍藏全部。欲送与本山,要我親去,因此与性福商量,請證明書。派佛行去通州請藏經,写了两封信,到上海佛教青年会,請幫化運費,及買四十領簑衣、一架篷紉机,代募齋糧,後因通州佛教会,不許將藏經運走。佛行就到上海青年会,請了磧砂頻伽兩部藏經。现今上海有信來,总共化得九百五十三元三角,除運經費,買簑衣四十領,縫紉机一架,共去餞四百餘元,剩五百餘,寄回作糧食,没有二百套衣服的事。


      從前出缘簿化緣,有过一回化缘鋳鐵瓦的事,青年会和简玉階,祝華平臨時代出缘簿,因為五萬元舊人民幣才鋳得一塊鐵瓦。此次共化了數千萬元,而祝華平没有食錢,此事前几日善果知客对我說,謂性福和尚把直純和尚寄來的給他看,信中说妙善和尚由雲居到上海,對伊說,老和尚不会用人,把常住弄得稀爛。以前用祝華平,已經弄坏了,现在又用慈藏。步覺尼後塵,近又派沙弥到上海,化了二百套小褂褲,每人分二套,他问分得公平否?本來這話成是非,不應向別人说,是犯戒的。無奈此事,他们早已有人報告与知,因此不得不明白說出,免他誤会。處長问了我之後,又问别人,又问李居士,調查我的書信來往和賬目,調查的結果,數目清楚,並無貪污。 
  

他們又看到大家努力生产,各處率辛苦苦,事事如法,使他们对听來的坏話,也疑信參半了。是非本不应辯的,每早上殿念的,「三門清淨絕非虞,檀信歸依增福慧。」能真实不虛,循規蹈矩的坐香,看經,禮拜,讀誦的,就感動天地鬼神。山門自然清净,檀信自增福慧,何須辯好辯歹?這些事不说,則大家不知。我來雲居,是定業难逃,我原無住廟的心,很多現成的廟都不住,又來修廟子,豈不見鬼。


      前年我在廬山养病,听說雲居山,政府擬劃為林場,我不能坐視祖師道塲,陵替消歇,所以来山看一看,那天很晚摸上山,只見性福,直純,修定,悟性四人,住在僅存的破廚房内,我们一來十二人,没有空地方睡,我看見毗廬佛,釋迦佛,观世音菩薩銅像,埋在荒草堆中,我心中不忍,就想在此住茅蓬,並使諸方禪和子有站脚地。回廬山後要求,中央政府和陳真如。都不准在此住,要我進京。我再請求,北京來電許我自由。 
  

得中南區統戰部,省縣統戰部各派一同志与祝華平等,在大雨淋漓中,送我來山,上海简玉階居士,出了二千萬元舊人民幣給我作開办费,我交祝華平管理。農历八月十五日,我派智修師先來修好破牛欄,派果一師先來料理一切購置家具等等。我到山後,问本山过去情形,直純就對我說,你要小心提防性福,雲居山有下院兩處,都成他私人所有。以前收數百担租歸他一人。他又想把黃韶的田收為私有,我不准。你要和他搅清楚,否则是非多了。


 

直純雖如此說,我没有听他的,後來人漸多了,政府在塲,當眾請職,我不过問,大家举性福為和尚,果一為當家。二千萬元祝華平管理,买毂子三百擔,木料和缸瓦,把茅篷蓋好了,简老居士又出一千萬元來搅生产,交果一叫大眾出坡,下雪天出坡,和直純鬧起來,直纯又和智修鬧过,常常弄是非。這次直純不明真象,認為我食了二百套衣服。又说我不会用人,覺民喫飽了錢就还俗,覺民的錢的來源,是北京開和平法会,政府勞他百餘萬元,上海玉佛寺法会,亦得百萬元,說歸依當引禮,也有百餘萬元。杭州苏州兩處法会,也有幾文,到雲居後,因母老要他奉养,不要心掛兩頭,就还俗去了。


      簡玉階又給他二百萬元,他没有拿過常住的錢,去年正月,简玉階给每人五萬元和一條毛巾,由祝華平分送。性福直純各送二十萬元,何以妄疑小事,傳到政府去不好听,我没拿常住名義化过缘。各處來錢是給我养病,不是公用的,我空手來,空手去,盡力為大家,管此閒事作甚么? 
  

和尚當家每每办到不能收尾時,又要我來管一管,我這老牛犂田,犂一天算一天,心中苦楚,說给大家知。我一場辛苦,别人不以為恩,反以為仇,緣結不到,反结了冤。這也無非前因所招,我說這些閒話,大家好好向道上办,不要被境界轉為是,珍重珍重。


                                                                                        戊戌(58年) 十月九日向眾【開示方便法門】 
      古人說,莫向名塲,山中夢亦微,世上利鎖名韁,層層纏缚,去了一层又一层,習氣毛病,籠罩到轉不得身,有覺照的人,不隨他去,無覺照的都隨他去了。故做人有種種為難處。古德每每說,比丘住山佛歡喜,住在鬧市佛担憂,比丘应住阿蘭若。「大日經疏」曰,阿蘭若,名為意乐處,謂空寂行者所乐之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於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比丘常居阿蘭若,不住於外,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城廂鬧市,騾馬交加,名利二字,把人縈絆檕縛,终日是非鬧不清,所以古來祖師,居山者多,釋迦世尊出家修道,於雪山苦行六年,在家在城市不是一样修行嗎?何必要到雪山去呢?因為雪是冷的,下雪在腊月間,萬物收藏的時侯,山河大地,成了銀色世界,萬種色彩多封閉了,這種境界,就是道人的境界。叫你二六時中,冰冷冷地萬念俱灰,不為境轉,就叫雪山。不在世间叫出家,不打妄想叫落髮。


     佛修行都要躲到雪山去,我们凡夫,何以反敢在鬧市里过日?古德一住深山,就不染世緣。任你皇帝來請也不下山。昔日汾州無業禪師说,古德道人得志之後,茅茨石室,向折脚鐺中煮飯喫,过三十二年,名利不干怀,財宝不為念,大忘人世,隱跡岩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豈同我辈貪名愛利,汨没世途。如短販人,他這些話,說了也做到了。 
  

 唐憲宗屢召師,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阜等賫(音挤)詔迎請。至彼作禮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時。願和尚且順天心,不可言疾也,師微笑曰:「貧道何德,累煩聖主,且請前行,吾從別道去矣。」 
 

乃澡身剃髮,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見闻覺知之之性,与太虛同寿,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坏。一切諸法,如影如响,無有實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逝,荼毘日,祥雲五色,異香四徹,所獲舍利璨若珠玉。由於他不向名塲立,全心在道所以來去自由,不被生死所转。


     一般人就不同了,以為陪皇帝行过就了不起,我平生很苦,一世背時,多难多障,多魔多病,幾十年骗空門飯喫,南來北往,生慚愧心。因自己一生下,母親就去世,我這不孝,怕遭雷打。所以發心為母作功德,拜舍利,拜五台,遇文殊靈感,雖是向外驰求,也有些好處。第二回再朝五台,遇庚子年義和團起義,我想到陝西。 
  

去不成,回北京又遇八國聯軍之役,皇帝逃难,親人熟人一同走,太后娘娘也能一日走幾十里路,徒步無轎。走到阜平縣,才得甘藩岑春煊帶三千兵来接駕。才乘轎出玉門關,走口外,進雁門關。我出入陪帝一路。若是清平無事,皇帝威势最大,每逢出宮,起身時先鳴炮九聲,經过的街道,兩旁店舖都要關門。留出一條肅静無人的御路,路心鋪黃土。一切人不准看。這回逃難,急急忙忙摆不起架子,没有轎子坐。跑也跑。苦也能喫,見他也好見,話也好說,没有什么尊貴了。


      到了陝西西安,岑春煊為陝西巡撫,李鴻章在北京与联軍講和,在西華門立德國公使紀念碑,要中國人八個人頭祭墳,拿假人頭抵數了事。李鴻章才請皇帝回北京,當時我在陝西,住卧龍寺,一天到晚,和宰官来來去去,落在名利塲中煩煩惱惱的。那有功夫可用?那時行住不安,怕說錯話丟了頭殼。你看在名利塲中有什么好處?我怕煩累,所以入終南山去隐名,还躲不了。 
  

又走太白山,山高一百八十里,上山後还是有人,我不能住,又到雲南,以為没事了,不久还出是非。天下抽提寺產,眾推晉京告上狀。又請藏經,是非更多了。皇帝因我一齊和他逃过難,給我嘉獎,我就走進名窠。到民國成立初期,因為我在滿清時代的歷史,就以我為敵要办我,李根源派兵入鷄足山捉我,山上迦葉祖師顯聖。大難过去了。


      以後在上海辦佛教总会,又入京見孙中山,袁世凱。然後在貴州,雲南,西藏,設佛教分会,顛三倒四,舊政府去,新政府來。就疑我是舊政府那一党那一派現政府疑我,因為曾在重庆和林森等往来,办过祈祷世界消災和平法會。正直三十二年正月甲午初一子時立春,這是個好年份。吉祥如意,那年各國取消不平等條約。以後日本投降,中國勝利。李任潮在桂林當行營主任,我也進了名場。又攪不清楚了。 
  

因此引起雲門一場禍事。在湖北又出頭,又晋京,離京後,政府又屢次要我回京,骑坐虎背上,怎样死法还不知現在又叫我晋京。省统戰部來了人,我不去,叫我派代表。慈藏、性福二人去了,与我何干?作天又來了信,不去,心中有疙疸。想起古人说,莫向名場立,山中夢亦微。才出頭無益。一般人总以為和貴人來往就了不得,而不知禍福相倚,如影隨形战战兢兢。劝你年輕人及早努力,道心堅固,不染世法,有好收塲。


 

世人做人真不易,昔日圭峯宗密禅師,是六祖下神会四世孫与華嚴宗有缘。見清涼華嚴疏鈔,十分崇奉,後入清凉之門,成華嚴宗第五祖,那時國家崇佛封清凉為國師圭峯亦被看重。因此常和士大夫来往,与李璞莫逆,後因李造返失敗。逃到圭峯處避难,峯以故情难卻,欲留之,大眾不許,這人到鳳翔就捕被殺圭峯也被捉,對案说他们有來往。圭峯無所畏,说不錯,佛教冤親平等。見一人有难皆當相救,今既有罪,請依法處置好了。


  大丈夫無畏精神,有那样說那样,犯罪不避刑罰。政府認為难得,就放了他。後代佛教徒与圭峯有成見,不喜欢他。也有说他來去分明很好的,我们没有他這样的工夫,志向和胆量。 
  

    我這生經受的災难多了,八國联軍拿槍嚇過我,反正時李協統帶兵到鷄足山捉我,七八百出家人都走光了,剩我不走,土匪楊天福吳學显拉我拷打,後唐繼堯和龍雲鬥争,雲棲寺僧人被捕曾責我敵友不清,民國人責我与清朝皇帝大臣來往,我怎能分清誰是人誰是賊任你怎样办都好,他们就赦了我。


      這次我不晉京,各方弟子來信,責我不識時務,不顧佛法。戎想以前進京,因為事情鬧得不能下台,我不得不進京,現今大体已定,信教自由,這件大領衣保存了,戒律叢林規矩仍然照舊。可以不必再去,我長年的老病,也就藏身散場了,諸位珍重。 
                                                                                                    【参禅要旨】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知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实見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 
     

    釋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簡单的莫如「提歇即菩」一個「歇」字。禅宗由達摩祖師传來東土。到六祖後,禅風廣播,震礫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学人最紧要的話,莫如「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缘放下。所以「萬缘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参禅的先决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說没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还談得上参禅嗎? 
  

 「 萬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條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顿證菩提。毫無羅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浄,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浮漚一样,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应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塵識心消落。


     貪瞋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乐,饥寒飽暖,荣辱生死,禍福吉凶,毁誉得喪,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样子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遠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顯露。至是参禅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参禅法要】 
    日來常有禅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实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心都無異,就是现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劳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願成佛,常乐我淨。諦信佛祖誠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尽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据,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覆阐明。叮嚀嘱咐,真語实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没,輪转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真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对治貪瞋癡愛等。 
  

 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精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机的问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传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凈、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澈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变遷。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间的傳授不过以心印心。並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酎(音就)答,也不过隨方解缚,因病与藥而已。 
  

      宋代以後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開刀缭治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頭是誰?」這一話頭,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喫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样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实話頭即是念頭,念的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 
 

圓照清浄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观心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淨法身佛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作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卧,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日高峯祖師云:「学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参们,這是过來人的話是真語实語,不是骗人的誑語啊!


     然而為什么现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幾個呢?這個由於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對参禅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東参西訪,南奔北走,结果鬧到老,对一個話頭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参來参去,与話頭東西背馳。那里会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正位上去呢? 
  

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憐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学道,志願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憫。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难亦易。如開電灯一样,会則弹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煩恼轉增,有些参禅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嗎?


       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罣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機。参禅這一法,本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處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走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為「頭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与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 
  

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總是從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没有不成的。


      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階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說:「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随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别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参禅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 
  

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音趣) 定,驀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謂老参,是指親近过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了一番煅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 
  

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了這個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峯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与佛祖覿(音敵)体相見,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徧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举,壓下則落於昏沉。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难。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 
  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体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淨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实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淨,本來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許多羅索。-------参禅堂開示------                                                                                                             

                                                                                                   引言( 中有複語因在禅七中開示者)

諸位常時來請開示,令我很覺感愧,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磚,一天忙到晚,也没打失办道的念頭,那種為道的殷重心,實在令人感動。虛雲慚愧,無道無  德,說不上所謂開示,只是拾古人幾句涎唾。來酬諸位之问而已。


 

( 下轉卷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