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2-18) 点击次数(845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卷九

 

【初七第六日】正月十四日開示 
 古人說,「日月如梭,光陰似箭。」才说打七,明天就要解七了,依規矩,明天早上要考功了。因為打七是尅期取證的辦法,證者證悟。見到自己本地風光,悟到如來的妙性,故曰證悟。考功就是要考察你在七天當中的功夫到了何等程度,要你向大眾前吐露出來。平常在這個時侯向你们考功,是叫做「討包子錢。」人人要过的,就是我们打七的,人人要開悟,人人可以弘揚佛法,度盡眾生的意思。 
 

     现在不是說人人開悟,就是一人開了悟,也可以还得這些包子錢。所謂眾人喫飯,一人還賬。如果我们發起一片精進的道心,是可以人人開悟的。古人說:「凡夫成佛真個易,去除妄想實為难。」只因你我無始以來貪愛熾然,流浪生死,八萬四千塵劳,種種習氣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諸佛菩薩常覺不迷。


        是故蓮池说:「染源易就,道業难成,不了目前,萬缘差別,只見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為眾如為己身,彼此事办,不見他非我是,伺然上恭下敬,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了脫。」這十幾句話,說得何等明白和真切。染者,染污義,凡夫的境界总是貪愛富貴荣華,種種世情不断,道念一点没有。所以功德林被凋殘,菩提種子被燒盡。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親友怨家,視為平等,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饮酒,视一切眾生平等無二,视人饑如己饑,视人溺如己溺,常發菩提心,則可与道念相應,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諸佛聖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為眾腹務。所謂拔苦与乐,興慈濟物,你我都能克己復禮,什么也不為自己作享受,那么人人都無困苦,事事都能办到了。


          同時你自己也隨之得到圓滿果实的報酬,如江中的水漲了,船必自高了。你能以一種慈悲心恭敬心對人,不自高自大,不驕傲虚偽,则人见到你一定会恭敬客氣,否則,只恃一己之才,老氣橫秋的,或口是心非的,專為声色名利作計,那么就是人家恭敬你,也恐是虛伪的。故孔子曰:「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六祖曰:「他非我不非,我非卻有過。」所以我们切莫生事生非之心,起人我之别。 
  

      如諸菩薩為人服務一样,则菩提種子處處下生,美善的果实時時有收獲,烦惱自然縛不着你了。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瞋癡三毒,所以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就是戒定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若能依此齒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今天参加打七的多是在家大德,我们要好好降伏其心,趕紧去離纏縛,我再说一公案作為諸位的榜样,因為你们都是发了很大的信心而來到這里宝所,我不与你们解说,恐怕你們得不到,空手而回,不免辜負信心,希望静心听着。 
       昔者唐朝一居士,姓龐名蕴字道玄,湖南衡陽人。世本業儒,少悟塵勞,志求真諦,貞元初,闻石頭和尚道風,乃往謁之,问曰:「不与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石頭以手掩其口,龐由是豁然有省。一日石頭问曰:「子见老僧以來,日用事作么生?」龐曰:「若问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没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 
 

石頭然之曰:「子以緇耶,素耶。」龐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参馬祖,問曰:「不与萬法者為侶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千江水,即向汝道。」龐於言下,顿領玄旨,乃留駐参承二載,居士自從参透本來人後,甚么也不做,一天到晚的单单織漉籬過活。家中所有的萬贯金銀,也一概拋於湘江之中。


 

一日两夫婦共說無生的道理,玄曰:「难难难,拾擔芝麻樹上摊。」其婦曰:「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其女靈照闻之笑曰:「你们二老人家,怎么说這些話來了。」玄曰:「据你怎样說。」曰:「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喫飯困來睡。」自尔机辯迅捷,諸方响之,因辞藥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門首,玄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處。」有全禅客曰:「落在甚么處?」玄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玄曰:「恁么稱禅客,阎羅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玄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瘂。」


 玄嘗遊講肆,隨喜听「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致曰:「座主,無我無人,是誰講誰听?」主無對,玄曰:「某甲雖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只如居士意作么生。」玄以偈答曰:「無我復無人,作么有疏親,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闻并信受,總是假名陳。」主闻欣然仰歎,一日居士问靈照曰:「古人道,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何会?」照曰:「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玄曰:「你作么生?」照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玄乃大笑,玄將入滅。謂靈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報。」


     照觀竟回報曰:「日則中矣,惜天狗蝕日,父親何不出去一看呢?玄以為事实,乃下座岀户觀之,其時靈照即登父座,跏趺合掌坐脫。玄回见靈照已亡。歎曰:「我女锋捷,先我而去。」於是便延七日,州牧于公頔问疾次,玄謂之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訖,枕于公膝而化。遗命焚棄於江湖,其夫人闻之,即告知其子,子闻之,將鋤頭撑其下額立地而去。此時其母见如此光景,亦自隐去,你看他们一家四口,都能如此神通妙用。可见你们為居士的多么高尚,到现在莫說你们居士没有這样的人材。就是出家二眾,也都是与我虛雲差不多,這是多么倒架子,大家努力吧。 
 

                                                                                       【初七圓满日(正月十五日) 開示】 
        恭喜諸位,七天功德,今日圆满。證悟过來的,照规矩应該陞堂。如朝中考試,今天正是揭榜的一天。应該要慶賀,但是常住很慈悲,明天继续打七。使我们可以加功進步。諸位老参师傅都知道,這種因缘殊勝,不会空過光陰。各位初发心的人,要知人身难得,生死事大,我们得了一人身,更要知道佛法难闻,善知識不易值遇,今天諸位親到宝山。要借此良机努力用功,不要空手而歸。


       宗門下一法,我已講过,是世尊拈花示眾,一代一代的從根本上傳流下來的。所以阿难尊者雖是佛的堂弟,又隨侍佛出家,而他在世尊前,未能大徹大悟,待佛滅後,諸大師兄弟不準他参加集会,迦葉尊者曰:「你未得世尊心印,請倒卻門前刹竿著。」阿难當下大悟,迦葉尊者乃將如來心印付之。是為西天第二祖。歷代相承至馬鳴,龍樹尊者後。天台北齊老人,觀其「中觀論」發明心地,而有天台宗。達磨祖師是西天二十八祖。 
     

      傳來東土是為第一祖。自此傳至----五祖,大開心燈。六祖-----下開悟四十三人,再由思祖-----讓祖至-----馬祖出善知識八十三人正法大興,國王大臣莫不尊敬。是以如來說法雖多,尤以宗下獨勝,如念佛一法,亦由馬鳴,龍櫉之所讚揚,自遠公之後,永明壽禪師為蓮宗六祖。以後多由宗門下的人所弘揚。密宗一法,經一行禅師發揚之後,傳入日本,我國即無相繼之人。慈恩宗是玄奘法師興起,不久亦绝,独以宗門下源遠流長。


      天神皈依,龍虎歸降。八仙会上的吕洞賓,別號纯陽,京川人,唐末三举不第,無心歸家。偶於長安酒肆遇鍾離權,授以延命之術,洞賓依法修行,後來飛騰自在。雲遊天下,一日至廬山海会寺,在鐘樓壁上書四句偈云:「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覆平安,丹田有宝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禅。」未幾道經黃龍山,觀紫雲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黃龍击鼓陞座。呂遂隨眾人入堂听法。黃曰:「今日有人窃法,老僧不說。」 
 

      洞賓出而禮拜,問曰:「請问和尚,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黃龍駡曰:「這守尸鬼。」洞賓曰:「爭奈囊中自有長生不死藥。」黃龍曰:「饒經八萬劫,未免落空亡。」洞賓忘了「对境無心莫问禅」的功夫。大發瞋心,飛劍斬黃龍,黃龍以手一指,其劍落地,洞賓禮拜悔過,請问佛法?黃龍曰:「半升鐺內煑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洞賓於言下顿契玄旨。乃述偈懺曰:「棄卻瓢囊击碎琴,從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见黃龍後,始覺當年錯用心。」此是仙人皈依三宝,求入伽藍為護法的一例。道教在洞賓之手亦大興起來。 
        為北五祖紫陽真人,又是阅「祖英集」而明心地的南五祖。故此道教亦是為佛教宗们所续啟,孔子之道傳至孟子失傳。直至宋朝周濂溪先生從宗門發明心地。程子,張子,朱子等,皆從事佛法,故宗門有助儒道一切之機。现在有很多人把宗門這一法輕视,甚至加以毁謗,這真是造無間業。你我今日有此良緣,遇期勝因,要生大欢喜。發大誓願,人人做到龍天皈依,使正法永昌。切勿视為兒戲,好好精進用功。

【次七第一日】正月十六日開示

虚雲到常住打擾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師傅特别優待,已深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這個名目,我实不敢承認,現在应慈老法師年高臘長,应歸他來领导才合理,同時常住上的法師很多,都是学德兼優,我是一個水上浮萍,全然無用的一個人,今天以我年纪大,要加諸客氣,這实在是誤会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纪的大小而論

     

       过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纪多大,而对於主考者,總是称為老師,都要尊敬他。不能講年龄的,在佛法中更不能了,如文殊菩薩,过去久远,業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釋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釋迦成佛的時侯,他便為之輔弼,可見是平等一味,無有高下的

故此請諸位不要誤解了,现在我们在参学方面來講,總要以規矩法则為尊。常住上發起道心,講經打七,弘揚佛法,实為希有难得的因緣。諸位都不避風塵,不憚劳倦,這样的忙碌,也自願的來参加,可見都有厭煩思静的心。本来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有關故有眾生,终日忙碌無一日休閑,稍作思惟,实乃無益。

 

但是有種人一生在世,晝夜奔忙,癡想丰衣足食,貪图歌台無榭,惟願子孫發富發贵,萬世的荣華。到了一氣不來,做了一個死鬼,还想保祐他兒女人財興旺,這種人真是愚癡已極;还有一種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齋供僧,或裝佛像或修廟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來生福報,因他不解無漏功功德的可貴,故偏棄不行。

「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静坐一须臾,勝造恆沙七宝塔。」因為静坐這一法,可以使我们脫離塵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须臾者,一剎那之间也,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徑」阿难尊者曰:「不歷僧衹獲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總是在塵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圖快活享用里过活


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則视之不見、听之不闻,六根門頭,猶如「烏龟息六」样的,任甚么境界也擾你不動。這是修無為法,也是無漏法故以金銀等七種宝物造塔,如恆河沙數之多,猶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烏龟息六是一譬喻,因為海狗喜欢食魚鱉,一见烏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喫它,烏龟知其喫它,便把四隻脚,一個頭,一條尾,統統縮進壳里去,海狗見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棄而他去。此時烏龟亦脫其險。我们人生在世,無錢的為衣食忙得要死;有錢的貪婪色欲不得出離,正如被海狗咬著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攝反照回光,都可以從死里得生的

 

前两晚说过宗門下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來心法,是了生脫死的根本如講經法門,雖然是起人信解,但大都是枝葉上的文章,不容易大開圓解的,如要想以講經等法子來了生脫死者,还須要經過---行---證---,是很难的故從來听到講經等及其他法門中,顯现神通與立地悟徹者,比宗門下少。因為宗門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議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偉大的人才。

 

昔者灌溪尊者,是臨濟的徒弟,在臨濟勤学多年,未曾大徹大悟,乃去参方,至末山尼僧處,其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問曰:「上座是為遊山玩景而來?抑是為佛法而來?灌溪只得承認為佛法而來末山曰:「既是為佛法而來,這里也有打鼓陞座的法則。」遂陞座,灌溪初辑而不拜,末山问曰:「上座今日離何處?」曰:「不露頂。」曰:「如何是末山主。」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變去?」末山曰:「不是神,不是鬼,变個甚么?」灌溪不能答。

 

於是伏膺,在該處作園頭三年,後來大徹大悟,灌溪上堂有云:「我在臨济爺爺處得半杓,末山孃孃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喫了,直至如今飽不饑。故知灌溪雖是臨濟的徒弟,亦是末山的法嗣可见尼眾中也有這样驚世的人材超人的手眼现在你们這样多的尼眾,為什么不出來顯顯手眼,替前人表現正法呢。


 

须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生退墮,错过因緣,古人说:「百年三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時。你我無量劫來,流浪生死者只為不肯放下身心清凈修学,而感受輪回。不得解脫,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來静坐片時,希望漆桶脱落,共證無生法忍。

 

【次七第二日 (正月十七日) 開示】

今日是两個七的第二天,在這短短的時间里,各位來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厭烦思静,去苦趨乐的要求,本來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陰迅速,數十年眨眼就過去了。縱如彭祖住世八百載,在佛法中看來,甚為短促在世人看來,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了。你我现在知道這種如幻如化的短境,無所留戀,来此参加這個禪七,真是夙世善根。

 

但在修行一法,贵在有長远心,过去一切諸佛菩薩,莫不經过多劫修行,而能成功。「楞嚴經观世音菩薩圓通章」曰「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现於世,名观世音,我於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從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見观世音菩薩不是一天两天的時光,就成功了的,同時他便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给我们听,他是楞嚴会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闻思修,而得耳根圓通的。入三摩地,三摩地者華言正定


故他继着又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是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於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於法性,故继着又說:「所入既寂,動静二相,了然不生。」又說:「如是漸增,闻所闻盡,盡闻不住。這意思即是要我们把這反闻的功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现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已,真心方得现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观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与諸眾生,同一悲仰。」我们今天学佛修行,也要這样,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贪瞋癡慢等一切眾生度盡。證到本來清净的妙觉真心。

 

然後上行下化,如观世音菩薩這样的三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观世音菩薩,或现童男童女身,化现世間,世人不知观世音菩薩業已成佛,并無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隨眾生的机而应现的。但世间人一闻观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过去生中持念过他的聖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现行,故經云:「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你我今天來此熏修,當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现在這種法,是要明本妙覺心。即是说見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则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须行善道為始,我们一天到晚,諸恶莫作,眾善奉行,则福自增長,加以一句話頭,時刻提起,一念無生,當下成佛,諸位把握時间,莫雜用心,好好提起話頭,参去。

 

【次七第三日(正月十八日)開示】

今天第二七的三天又过去了,功夫做純熟了的人動静之中,都有把握,有什么心去分別他一七、二七、三天、两天呢?但是初发心的人,總要努力精进,莫糊糊塗塗的打混,把光陰错过了。我现在再說-譬喻给你们初发心的听,希望好好听着,諸方禪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薩,是一位聖僧,他是釋迦如來的老表,名名阿若僑陳如尊者世尊出家時,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顧他。此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

 

世尊成道後,初至鹿野苑為之说四諦法,這位尊者最初悟道,同時此尊者是世尊諸大第子中第一位先出家者,故名聖僧,又名僧首。他修行的方法,在「楞嚴經」中很明显的說:「我初成道,於鹿野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這是佛告訴我们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的原因,并追问當時在会諸大弟子的開悟,是用何法而成功的?

 

這時侯獨有憍陳如尊者了解這個法子。所以他在這会中站起來,答覆世尊曰:「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他说了之後,再對世尊作解釋似的说:「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他這一说,把主客二字,說得何等明显。

 

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譬渝,是告知我们用功下手的方法,即是說我们的真心是個主。他本是不動的,動的是客,即是妄想,妄想猶如灰塵,灰塵很微細,它在飛騰之時,要在太陽照入户牖時,或空隙之中,才看得見,即是說,我们心中的妄想,在平常的動念中,并不知道,一到清静修行静坐用功的當中,才知道許多的雜念在不断的起伏。在這妄念沸騰的當中,如果你的功夫不得力,就作不得主,不得悟道。流浪生死海中,今生姓張,再生又姓李,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样,没有-個久遠的時间,住得不動的。

但我们的真心,卻不是這样,它總是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常住不動,故為主人。這‧個主人,好比如虛空,塵土飛出,虛空總是寂然不動;又如旅店里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在名相上講,塵者,塵沙。是煩惱之一,要到菩薩的地位,才能断得了。妄者妄惑,惑有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见惑由五鈍使而来,修行的人,先要把见惑斷盡,须陀洹果,但這步功夫非常的难,断除见惑如断四十里的逆流。可見我们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断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


這種用功是漸次的,我们现在只借一句話頭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甚么見惑思惑。一刀两断,好似青天不掛片雲,清暘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這位尊者悟了這個道理,認识了本有的主人。你我今天用功第一步,要把客塵認識,客塵是動的,主人是不的,如不認识,则功夫無處下手,依舊在打混的空过光陰,希望大家留心参看。

 

次七第四日(正月十九日) 開示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难遭遇,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勝,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這样踴躍的來参加,種下這一成佛的正因,可說是希有难得,釋迦牟尼佛說:「妙法蓮華經」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廟中,一称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人生在世數+年的光陰,不知不覺過了,在這當中,有錢的人,或贪酒色財氣,無錢的人,都被衣食住行而劳碌奔波,很少有一清閑自在的,真是苦不堪言。

 

但是這種人,偶一走到佛寺里,见此寂静莊嚴的梵刹。心生歡喜,或見佛菩薩形像而隨口聲稱佛名者,或心生清静而起感慨。稱讚如來吉祥而生希有者,這都是过去生中有甚深善根。由此皆得成佛。因為人平時眼中见到的風花雪月,耳中听到的歌舞欢聲,口里貪着的香美珍味等惑染思想,這惑染思想是散乱心,是虛妄心,今天能夠在塔廟中,稱-聲佛號,這是覺悟心,是清静心,是成佛的菩提種子。

 

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者,覺者,覺而不迷。自性清静即是有覺悟心。我们今天不為名利而來,也是覺悟力的作用。但是有許多恐是闻其打七之名,而不知其打禪七之義,以一種稀奇心而來看热闹的,這不是上上心。现在既到此地,如人到了宝山,不可空手而回,须發一無上的道心,好好的坐一枝香,種一成佛的正因,將來大家成佛。

昔日釋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须跋陀羅,家里贫穷孤獨無所倚靠,心怀愁闷,要隨佛出家,一日至世尊處,刚巧是世尊外出,諸大弟子為之观察往昔因缘,八萬勸中,未種善根乃不收留,叫他回去。此時须跋苦闷已極,行至城边,忖思業障如此深重,不如撞死為好。正要寻死,不料世尊到来,问其所以,须跋一一答之,世尊遂收為徒弟。

 

回至其所,七日之中,證阿羅漢,諸大弟子,不解其故,請问世尊,世尊曰:「你们只知八萬劫中之事,八萬劫外,他曾種善根,他那時亦很贫穷,採樵為活。一日在山中遇虎,無所投避,急忙爬於树上,虎见他上樹,就圍曉而囓樹,樹欲断了,他心中甚急,無人救援,忽而思惟大覺佛陀有慈悲力,能救諸苦,乃口称:「南無佛,快來救我。」虎闻南無佛声,乃遠避之,未伤其命,由此種下正因佛種今日成熟,故證果位。」諸大弟子闻此語已,心怀喜悅歎未曾有。

你我今天遇此勝缘,能來此坐一枝静香,则善業已超过多倍,千萬勿為兒戏,若為熱鬧而來,那就錯过机会了。

 

【次七第五日(正月二十日)開示】

深具信心的人,在這堂中,當然是努力用功的,老参上座師傅们功夫當然已很纯熟,但是在這纯孰之中,要知道迴互用功。要穷源徹底,要事理圓融,要静動無礙,不要死坐,不要沉空守寂,貪着静境,如果贪着静境的話,不起迴互之助,即是死水中魚,無有跳龍門的望。也就是挾冰魚,那是無用的,初发心用功的,要痛念生死,要生大慚愧,把萬緣通身放下,才能用功有力量。如果放不下,生死是决定不了的,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现在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过日子,不知常住真心,所以沉淪苦海,现在你我已覺悟世间上的一切都是苦惱,可以盡情放下,立地成佛。

 

次七第六日(正月二十一日) 開示

這次参加來打七的,以我看起來,初发心的男女们占多數。所以规矩法则都不懂,举足動步,處處打人闲岔,幸常住很慈悲,種種成就我们的道業,諸位班首師傅们也发了無上的道心來領导,使我们可以如法修持,這是萬劫难逢的机會。我们要勇猛精進,要内外加修,內修即是單單的参-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或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起貪、瞋、癡、恚,種種其他念頭,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恶轉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薰天,造無边的罪業。


须知佛種是從缘起的,恶業造得多,地獄是必定的,善果培得多,福利的果实自然会给你來享受。古人教我们「諸恶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道理。你看昔琉璃大王誅殺釋種因缘就知道了,近來世界人民遭难,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劝世人要戒殺放生,喫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避免遭因果轮迴之報,諸位须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

次七第七日(正月二十二日) 開示

浮生若夢,幻質匪坚,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我们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顛顛倒倒的過日子,不知佛的偉大,不思出離生死,任善恶以升沉,隨業力而受報,所以世间上的人,總是做善者少,造恶者多。富貴者少,贫賤者多,六道轮迴,苦楚萬狀,有的朝生暮死、或數年而死者、或多年而死者,都不能自己作主,故须憑佛陀的慈悲主義,才有办法,因佛与菩薩有慈悲喜捨等行願力量,能夠令我们出離苦海,達到光明的彼岸。


慈悲者,見一切眾生有甚痛苦,以憐憫愛護之心去救度,令得其離苦得乐;喜捨者,見一切眾生做一切功德,或發一念好心,都要隨喜瓚歎。对一切眾生有所須求者,都要隨其所需而施与之。世尊在因地修行時,總是行的捨頭腦骨髓的菩薩道,所以他老人家曾說:「三千大千世界,無有-芥子許地,不是我捨身埋骨的地方。」今天諸位要努力把話頭看住,不要把光陰空过了。

解七(正月二十三日) 開示

恭喜諸位两個禅七圓滿,功德已畢。馬上就要解七,要与諸位慶賀了,以古人來说,本没有甚么结七解七,一句話頭参到開悟為期。现在你们悟了未悟?我们總依規矩而作,在這期中,諸位不分晝夜,而目的是為開悟。是為佛門中培植人材,如果是打混把光陰空过,那是辜負了這段時光,今天常住上的大和尚与各班首師傅,依古人規则,來考察你们的功夫,希望不要乱说,只要真实將自己的功夫見地,當眾答一句,相當者當者常住為你们證明,古人說:「修行三大劫,悟在剎那間。」功夫得力,一弹指頃,就悟过來了。

昔者瑯琊覺禅師,有一女弟子親近他参禅,瑯琊(音耶) 禅師叫他参「隨他去。」這位女子依而行之不退,日家中起火,其女曰:「隨他去。」又-次他的兒子掉在水中,傍人叫他,他曰:「隨他去。」萬緣放下,依教行之。又一日,在家中炸油條,其夫在燒火,他將麵條向鍋中一抛,炸声一响,當下悟道。即將油鍋向地下一倒,拍手而笑,其夫以為疯了,駡曰:「你如此作甚么,不是疯了嗎?」曰:「隨他去。」即往覺禅師處求證,覺禅師為之證明,已成聖果。


諸位今日悟了的,站出來道一句看,(久之,無人敢答,老人即出堂,继由应慈老法師等考问,待止静後,老人再進堂,一一警策畢,開示)云:紅塵滾滾,鬧市纷煩,那有功夫和心思來到這里静坐参話頭呢?只以你们上海人的善根深厚佛法昌盛,因緣殊特,才有這样一回大事因缘。中國的佛教,自古以來雖有教律淨密諸宗,嚴格的檢討一下,宗門一法,勝過一切。

 

我早就说过了,只以近來佛法衰微,人材未出,我过去也曾到各處掛單,看起來現在更加不如昔日了,说来我也慚愧,什么事也不知道,承常住的慈悲,各位的客氣,把我推在前面。這应該要應慈老法師承當才對,他是宗教兼通的善知識,真正的前輩老人家。不必要我來陪伴了,我现在甚么事也不能做了,願各位要好好的追隨前進。不要退墮,溈山祖師云:「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後來。溈山,德號靈佑,福建人,親近百丈祖師,發明心地。

 

司馬頭陀在湖南看見溈山地势很好,要出一千五百個人的善知識所居之地。時溈山在百丈處當典座,司馬頭陀見之,認為是溈山主人,乃請他老人家去溈山開山。溈山老人是唐朝時侯的人,佛法到唐朝只是像法之末葉,所以他自己痛恨生不逢時,佛法难曉,眾生信心漸漸退失,不肯下苦心修學。故佛果無期,我们现在距離溈山老人又千多年了。不但像法已過,即末法亦已过去九百餘年矣。

 

世人善根更少了,所以信佛法的人很多,而真实悟道的人很少。我以己身來比較一下,现在学佛法是方便多了,在咸、同之時,各地寺廟統統焚毁了三江下惟有天童一家保存。至太平年間,由終南山一班老修行出來重興。那時侯只有一瓢一笠,有許多嚕囌。後來佛法漸漸昌盛,各方始挑高脚擔的,直到现在,又有挑皮箱的了對佛法真正的行持,一點也不講了。过去的禪和子要参方,非要走路不可,现在有火車,轮船,飛机,由此都想享福,不想喫苦了,百般的放逸也加紧了。

 

雖然各方的佛学院也隨時倡导,法師们日漸增多,可是根本問题,從此棄之不顧,一天到晚專在求知解,不求修證。同時也不知修證一法是解決問题的根本永嘉證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嗟末法,恶時世,眾生福薄难調制,去聖远兮邪见深。魔強法弱多怨害,闻说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隐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间業,莫謗如來正法輪。吾早年來積学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宝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参六祖大徹大悟,六祖號之為「一宿覺。」

 

所以古人說:「尋經討論,是人海算沙,宗門下的法子,是如金剛王宝劍,遇物即斬,碰锋即亡。是立地成佛的無上法門。」且如神讃禅師,幼年行脚,親近百丈祖師開悟,後回受業本師處。本師问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并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本師澡浴,命讃去垢,神讃拊其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未领其旨,回首视之,神讃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又-日本師在窗下看經,有一蜂子投向纸窗外撞求出,讃見之曰:「世界如許廣阔,不肯出,鑽他故衹驢年去。」并說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闻之,以為駡他,置經问曰:「汝出外行脚如許時间,遇到何人,学到些甚么?有這么多話說。」神讃曰:「徒自叩别,在百丈会下,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因念師傅年老,今特回來欲報慈德耳。


本師於是告眾,致齋請讃说法,讃即陞座举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独耀,迥脫根塵,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於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極則事。」於是遂將寺務交給神讃,反禮神讃為師請看,這样的容易,是何等的灑脱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会悟道呢?只因都不肯死心蹋地的用功,或视為兒戏。或者認為参禅用功,要在禅堂中静坐才好。

 

這是不對的,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動静營為和街頭鬧市,處處都好。昔日有一屠子和尚在外参方,一日行至一市經過屠户之門,有許多買肉的都要屠户割精肉给他们,屠户忽然发怒,將刀一放,曰:「那一塊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闻之,頓然開悟。可見古人的用功,并不是坐在禅堂中方能用功的。今天你们一個也不說悟緣,是否辜負光陰,請應慈老法師与大和尚等再來考試考試。

【解七法語】

雲公老人出堂,應慈老法師一一考問,開示後,各照座位坐定,雲公再進禅堂,在静中又復一一警策畢,坐下說開示一番,開静茶點畢,各各站立,雲公著海青入堂,平坐佛前,以竹蓖打一○相云:

 

「才結七,又解七,解结忙忙了何日,一念亡缘諸境息,摩訶般若波羅蜜,心境寂,体用歸,本自圓明無晝夜,那分南北与東西,萬象隨緣观自在。鳥啼花笑月臨溪,即今解七一句作么生道。鐘板吼時鉢盂跳,諦观般若波羅蜜--------

註:虛公在雲居山禅七中的開示稿因文革中毀失,無從搜集故僅將五三年正月於上海玉佛寺中的禪七開示录上,以饗讀者。

 

【三書函】

(五四年) 与佛源和尚書六則 (其一)

佛源和尚鑒、來書久悉,忙故復遲,雲門近况好轉,深引為慰。但须更進努力,為佛教更增光荣,是何慶幸,電火時光,不覺人间春至,望抓紧時间,為上行下化而精進。帶來種子及食品,均如數收到,愧領深謝而已。衲近來頑強勝故,勿念。此復并问春日安祥。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二日。

【其二】

佛源仁者慧鑒、久不得來函,甚念,未悉仁者近日四大輕安少病少惱否?雲門大眾安和否?前函嘱净慧將雲所用銅墨盒寄來,並帶蘭草及珠蘭數株,惟心來山言未闻知,故請仁者日後有便人來山時將上述三物托其帶來。

 

并將雲抽屜中所藏老和尚賜我法卷數張 (黃綾所写,在樓上寮房抽屉內) 寻出寄來。若無,则作罢論,月初德宗師由雲門來山,至德安,果妙師由揚州來,於旅店中遇之,後卒未見其登山。日昨忽接岳陽派出所來函雲,該僧已掉水溺死,嘱派人前往領取衣,今將原函附上,如何處理,請為裁奪。(并函致派出所) 派出所處已函復之,此候法喜。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惟心來云仁者近日身体欠佳。甚念,望仁者善自調攝,常住事務毋过操慮,凡事得过且过,隨缘了事可也,雲房中有塑佛像各色胡須,請一並寄来為荷。又及 附致張姑一函,便中請轉交。

【其三】

佛源仁者慧詧,接中秋節函,均悉。今冬雲門决定傳戒,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仁等發心殊勝。续佛慧命。至為欣慰,惟名義即由仁者傳授。不要用雲之名為是,雲門戒期曾决定否?何時開始,期限若干日,戒费多少?需何手续?此間有新戒十數人,本擬往宝華求戒,如雲門决定傳戒,即去雲門。福性將率領前往,見信後即望來函,以便决定,免得躭誤宝華戒期,彼等不到雲門,即到宝華。

 

寬定适接宏願函云其住處小被火災,彼以身体欠适,擬俟此间下月講經期滿返穗。玆附寄岑老居士所作碑記一編,望收詧办理可也,專此並頌法樂。雲門有七衣否?新舊均可,有無即望告知。

虛雲合十。一九五七年八月廿五日

【其四】

佛源仁者慧鑒、來函阅悉,仁者發心弘戒,续僧伽命脈。甚可嘉慰,惟旣為闍黎,弘範三戒,律己应嚴,為眾表率,傳戒期中尤宜注意,切勿男女混雜,起人譏嫌,海燈和尚已允在戒期前來講經,惟請準備「梵綱經」,「四分戒本」及「沙彌律」三種經本。以便臨時採用。此侯法喜。  本山約有新戒十餘人前來求戒。

虛雲合十。一九五七年八月初七日。

【其五】

佛源仁者慧鑒、來函閱悉,雲門戒期受阻,悵然若失,然法運之通塞,亦有時節因緣。水月道場,夢中佛事,仁者幸毋煩惱,此侯法喜。 生漆數斤,已代備办,俟有便人,當為寄上。前以雲門傳戒,即已去函香港各寺,嘱其新戒,前來受具。今已分别去函通知,另附致印度尼西亞沙弥海涵一函。俟其來寺,希善為招待,將函轉交為荷,又及。

虛雲字。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四日。

【其六】

佛源仁者慧鑒、來函閱悉,獅虫作祟,因果攸關,彼當自受其報也。仁者幸勿煩惱,宜安心調養,小疾告愈,盼即來山小憇,舒暢胸怀,此侯法喜

虛雲字。一九五七年十月初五日。

【致寬慧函】

寬慧賢者,來信收到勿念,數年远隔,時多馳系,仁等衞法不懈,足慰远怀。菩提蘭若,赖仁等之功修建,福德不可思量。素欲見贈於朽,而厚愛誠敬之心殊可貴,但朽年已衰殘,晚景相侵,時多病苦,今生恐难远行倘缘願得力,必期西方相会耳。朽老矣,屢思城市之烦,去夏廬山結夏,秋间移居雲居,结茆躬耕,以期终老此間,八國中之名山古剎,自晉以後,得心傳者相继有四十八代之多。可認下無匹,故有天上雲居之美是也。

 

詎料兵災之爐,劫火之餘,荒蕪一片,俱成草莽。惟存銅佛數尊,殘缺不全,風雨淒霞,鐵瓦數百而已,朽見狀心傷,願欲恢復此古勝,誠不易也。今又四方闻朽在此,俱來親近者,日見增多,势难拒绝。日來因生活辛苦,求去者雖多,而住眾尚有百餘之數,粥少僧多,但增惆悵。齋堂大殿,大寮僧寮,均应修建,方堪以容,有不得不修之势惟以經濟日困,一筹莫展,未卜何日可成也,同道願乐助者,可順告之。切弗免強,至要。亦功德殊勝者也。此頌

修祺  朽幻遊和南

 (下轉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