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4-25) 点击次数(872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卷十
   

【与朱長松居士書七則】

﹝其一﹞

長松老居士智鑒,惠書殷殷劝行,殊深感銘,此次政協理应出席,適因偶沾寒疾,未克成行,歉愧之忱,迄末釋怀,頃闻會期已闭幕,顽躯雖漸痊可,只復徒呼負負耳,日來山中寒凝,人煙俱绝,惟与魯為鄰,寂寥之境,適堪怡養。以待天年,轉瞬》春迴日暖,自當遵命,圖報國恩,以慰厚愛之望,北地較寒,惟冀為道愛國珍重,不宣。

    周道老、仇亦老、陳杏老、王季老均此致侯,天寒恕不另

         虛雲合十,一九五四年臘月廿三日。

﹝其二﹞

長松老居士道鑒,新春祗維起居安樂,雲老病侵奪,去獵忽又臥病,深蒙政府關怀,劝往南昌醫治,难拂其意,赴省住江西醫院,蒙各位首長照顧,醫師悉心診治,數日即告愈,正月初四離省,沿途小住,初九日安返雲居,適濟廣法師代表佛協來山慰問,並轉致公等關切之意,感荷。雲山道場正從事興復,致力開荒生產,於國家庶盡少分力量,亦不失祖師門風,雲体氣已衰,頗有力难從心之感,政協開會,亦因病不能远行,有負公等之望,近且冷臥茅庵,以資休養。別後忽將一年,未知何日再晤,為念,肅謝不盡,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五年二月廿三日。

﹝其三﹞

長松老居士惠鑒,敬啟者,電悉中國佛協將於八月十六日召開全体理事擴大會議,行見十方賢哲。雲集燕都,花雨濱紛,欢聲雷動,法筵清眾,得未曾有,引領堯天,揭勝翹戀,雲德薄能鮮,屢承協會諸公暨諸檀越錯愛,嘱赴京師,喻覲聖化,同沾優渥,敬受圓音。無奈雲以行解兩蕪,衰病雙逼,耳患重聴,口訥微言,慚预盛會,兼以荒山住僧近百,大小問題賴雲解決。。一旦遠行,势將星散,則大好雲居重見湮没,有負地方政府蔭護深情,此雲不敢遽離之苦衷也。為瞻仰盛會計,特著監院慈藏趨府請安。伊年輕智淺,諸希示导,順呈荒山雲霧粗茶,用辟炎蒸,並除渴想,專此,敬請道安。

貧衲虛雲合十,一九五五年八月初二。

﹝其四﹞

長松老居士慧照,久疏詢侯,企念奚似,比維福躬清泰,眾缘暢意,至頌至祷。山中社會主義教育學習,前階段基本結束,雲傾听群眾意見,深感党和政府對我厚愛,如陽光溫暖,今後決定更好的辨明是非,站稳人民立場,把老青春獻给社會主義幸福事業。附上拙作大字報一份,幸惠教之,並寄奉雲居自植土茶少許,獻芹之忱,聊申慰謝而已,肅此敬侯法喜無量,闔府吉祥。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八年七月十日。

﹝其五﹞

長松老居士道席。久未蒙復,時深繫念,近維興居康樂,合府吉祥,為頌為慰,前聞倘尊躬健安,擬蒞荒山一行,现下春暖天長,未知尊駕是否能來,甚念,萬乞惠音是幸。山朽百稔波波,徒沩虛名所累,身心才歇,幻緣且恐不久耳。臨書不勝感愧,敬侯法樂。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九年四月廿九日。

﹝其六﹞  

長松老居士道鑒,顷接惠書,即悉因緣障礙,未克降蒞,殊深悵望,雲疏庸性成。日見衰朽,長年以來,且蒙不吝形神,關注護持,益增銘感也,倘諸缘暢便,尊躬健安之時,仍祈屈辱來山一行,如蒙見允,尤深衷企無任,茶葉一箱,另郵寄奉,至乞哂纳。京中相識諸老,並請分贈少許,聊致慰侯微忱,臨書不勝感祷,此頌康樂,合府清吉。

    季,仇,陳,周,印老,諸公均此致侯恕不另及。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九年五月十六日。

﹝其七﹞

長松老居士道鑒,玆荒山僧朝禮台山,便道晉京,趨侯座前,敬維福躬康樂,諸事如意,至頌至祷。雲幻質頹甚,殘烛於膏,微殆盡矣,溯累年以还,辱叨護注。愧無以報,謹孜孜競競,率眾開墾,努力耕種。幸近年來產稻谷雜糧以及蔬菜之類不下二十餘萬斤,聊以自給,今則殘年垂盡,身心俱衰,諦思百年浮塵,一夢幻耳,缅念舊誼,時切依依,關山重迭,恐难復見,是故敢將近年山居所被種種申述奉闻,再乞惠鑒。知之諒之,不盡言宣。恭侯健安,合府安樂。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九年六月。

【復星州卓義成居士】

    承問有關静坐之事,雲亦是門外漢,今本同舟共濟精神,略伸管見如下:(1) 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種方便方法,簡言其要,則在於繫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观世音菩薩皆可,) 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断,果能如斯,则更無餘緣雜人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专,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覚動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居士才覺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2) 靜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3) 悟道不一定皆從静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悟道僅為真修道的開始,由修而證,則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專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見,為學佛人所不齒者。(4) 參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机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說阿彌陀經。孰覽印光法師文鈔,若能依而行之,则浄土現成,萬修萬去。

(5)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瞋婬慾,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葷食則增加無邊生死,漏瓶盛油,虛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當熟覽諦受。

(6)静坐如法,可四大匀調,促进健康。(7)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莫不殊途同歸,惟當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8) 雲居山目前尚無传戒條件,雲頹衰尤甚,恐不克举行矣。(9) 。中國佛教在宗教政策保護下,提高了地位,純潔了組織,大有發展氣象。

(10) 請照歸依證所示,隨宜隨分,遵行修持之,綜观所問情形,以居士程度,最好熟覽净土十要,印光法師六鈔,龍舒净土文等,當可獲得實際利益,常阅雲棲法彙,可融會一切法門,再阅净土十要,龍舒净土文,使專門進步,萬無一失矣。

【致倓虛法師函】五五年

倓老法師暨閤寺諸上座道鑒,玆由志蓮净苑寄來尊處衣服等件,祇领之下,無任感激,伏维   老法師暨諸同袍高誼,远念荒山貧困,惠予錦衣,當如法分給大眾結緣,遮身禦寒,茲代本寺大眾,遥向  老法師暨諸上座远致謝忱,耑此敬侯

道安。     虛雲合十,四月廿四日。

【復融熙法師書】

    接「無相頌講話」勉睁老眼,细读一过,喜賢契用心恰恰,法語瀼瀼,因題「得旨歸宗」四字為出版慶,文中「法本無偶」義同「不与萬法為侶。」但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界之內無孤单法,這层也要顧到。其意始周(且無偶与不侶亦不全同)。余文圓攝祖意,無可議者,望早付刊,普利有情,原稿留寺,给後進传阅,雲居建造日逼繁忙,闻賢契弘法無寸晷暇,雲遽此伏櫪之心,現正患河魚之疾,猶勉力監工,為此破砂盆,不惜臭皮袋,願与賢契共勉之,專復,順祝法樂。

      寬賢之「欲海回航」一册已收到。

         虛雲字,乙未六月十七日

【答客問千佛衣】一九五五年

     客問:千佛衣合佛制否?

     答曰:现在雲居山藏經樓,毗盧佛身上披的繡佛袈裟,是上海眾居士送我的,上面繡有千佛,世人多呼為千佛衣,這種做法,和這名称都不妥,大違因果,一般僧人穿上這樣的千佛衣就海會。

我向來反對,每逢传戒時都宣布千佛衣不合法,佛弟子对佛像只能恭敬頂戴,怎能把佛像在自己身上颠三倒四,坐下來又把佛像压在屁股下,你說罪过不罪过?我在光緒三十二年時,得御賜紫衣,上面没有佛像,只繡金龍,現存雲南雞足山,所謂千佛衣者,是安陀會,鬱多罗僧,僧伽黎三衣,佛佛道同,千佛相傳,都是一樣。並不是衣上繡千佛,謂之千佛衣也。

    未製袈裟前,僧与外道分不開,阿难問佛,我们佛弟子如何分別?佛令製袈裟,照楞伽山的田形造,一塊一塊聯綴成衣,如田相似,叫福田衣。又名善哉服,又名解脱服,又名離塵服,種種名義,都是表法。

    初發心的,不可不知,不要穿繡了佛像的衣,还有以訛傳訛的,曹溪南華寺现存的六祖墜腰石,武則天聖旨,钵及袈裟,這袈裟是假的,達磨之衣,到六祖便止而不传,壇經上載明,「方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稯裹瘗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可見今之袈裟,并非原物,則天送的衣钵,現在所存的,也非原物,現存袈裟,也繡佛像,後人失考,一人传虛,十人传實,都誤以為六祖的衣繡了千佛,我们也可以繡佛,這是错誤的。

答顧德穀任肇聰二居士問】一九五五年

問:方便求五戒,与在戒堂中求受五戒,有何差別?

答:凡求戒者,照儀軌理應登壇,眼观法相,耳听羯磨,心生懺悔,易具功德,如以因缘不能登壇者,可請大德比丘在佛前方便授受,亦須深生懺悔,至誠求授始得。

問:求五戒後之男女居士,能否用優婆塞優婆夷名稱?

答:凡依大德比丘受歸依後,再受一戒二戒以至五戒的男居士就是優婆塞。女的就是優婆夷。問:受方便五戒後,能否披戒衣?

答:既得大德比丘允許受持一戒以至五戒的人,均可披漫衣。五衣七衣等則不得披也。

問:優婆塞優婆夷所披戒衣,係用五條抑用缦衣?

答:只可用縵衣,五條衣者,須出家沙彌戒時才能用,近來諸方传戒,日期短促,三堂大戒,連著传授,故五衣,七衣,十三條衣三者,亦一次传之,但必須受过沙彌戒和比丘戒後,才能披用。現在許多在家二眾弟子亦有披五條或七條衣。此實混濫輕慢佛制,罪过不小。

問:如据蕅益大師戒衣辨為云:佛為沙彌制二衣,一上衣,即無缝袈裟,亦名缦條,色与比丘同,制与比丘異。但直縫之,不許剌葉,故律部云:求寂之徒,缦條是服,輒披五衣,至為罪濫,蓋沙彌雖已出家,尚未入僧寶數,是故五條猶不許服,況七條等乎。為優婆塞,則合畜無缝三衣,形与沙彌同,入壇行道,方許披之,平日不得披著,所以与沙彌別也。又蕅師戒衣辨為第三條云,前人無知妄作,輒令優婆塞得披三衣,後人矯枉过正,並禁優婆塞不得著缦衣,三為也。据此,则男女居士受五戒後,宜披縵衣。而现有披五衣者,似宜改正乎。

答。应更正,你這種寶貴意見,是正確的。

                                               【致李任潮(濟深) 葉誉虎(恭綽) 】                        ,

任、誉公大檀越道席,奉手書,祇悉一是,離京兩年,自分衰殘之軀,难以晉京奉教,每以為憾,前月,朱長松居士來山述及公等垂致之殷,朱居士回京曾煩其面陳雲之不能晉京苦衷,當邀慧察。佛教協會又將召開擴大會議,再垂函招,公等關心佛教興革事宜如是之切,雲獨何能恝然於怀,本应忘身趨前參与一切,以慰缁白諸大德之望,只以雲移住雲居以來,山寺荒涼,勉力幸建法堂一幢,粗具佛剎規模,四方衲子來住者,已至百餘人,於道糧艰难中,大眾戮力開田建屋,热心劳動,墾荒已百數十畝,亟求自给。

春夏大雨連綿,水旱秧谷毀損殆半,山下多成澤國。在此艰困之下,益謀補救之方,雲如一旦離山,大眾势必換散失所,雲年來頑軀雖似稍安,但精力已日頹,動转維艰,飲食又減,近日且啜粥延喘,長途舟車已不堪劳,前闻政協會議不久將召開。雲效力政府之心耿耿。奈因衰病侵寻,不能去京,自愧對政府無可貢獻,与諸公言論周旋已無力酬对,至祈婉請政府諸公察諒。

佛教中幸有能海法師等諸大德主持及公等之大力匡護,必能光煥佛教之優良传統,開展當來之新猷。雲謹拭目樂观厥成,區區私衷,并請转致前途及諸缁白大德,雲得權安老病殘軀於萬一。雲居道場不致垂废幸甚。夏中漸热,只維起居嘉勝不盡,并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一九五五年七月三日。

【致中國佛教協會全体理事函】

中國佛教協會全体理事諸公惠鑒,敬復者,接到中共永修縣委會转來協會七月十二日電示,叫雲參加八月十六日的全体理事壙大會議。我知道是次會議是盛大,隆重很有意義的,會議將會在政府的领导和愛護下,必有偉大的成就,好叫全國佛子在毛澤東旗幟下向光明前途邁進。照理雲應闻訉就要事先趕到,好親近諸公,敬陪法席,共策新猷的。

可惜自己德薄,無顏出席,雲居戒显禅師曾說,「為長老而不能使眾生開悟佛性,是為盗名,据正位而不能為佛祖恢廓人材,是為竊位。」如雲已盗名竊位數十年,佛祖正法眼藏早向我這瞎驢邊滅卻,何敢妄肆脱離實際的理論呢?加以老病交逼,口訥耳聵。縱使參加盛會,亦無補於法門,并且有累雲居。

因為本山住僧近百,生產与食住等等問题。多賴我來解決,一旦他去,则眾心即離,大好雲居,势必再見荒没,就辜負了江西地方政府兩年來各方面維持愛護的苦心。這樣出席,是一举兩失,所以我千思百想,輾轉不安,还是不敢從命赴京,這區區苦衷,想諸公定能原諒的,最後我想,只有派監院慈藏代我赴會,敬聆法誨,他年輕不懂事,只能代雲向諸公請安耳。臨書神企,伏惟洞察,不一,专復,敬祝法樂。

   貧衲虛雲和南,一九五五年七月廿四日。

【致巨贊法師函】

敬啟者,電悉中國佛協將於八月十六日召開全体理事擴大會議,行見十方賢哲。雲集燕都,花雨繽纷,欢聲雷動,法筵清眾,得未曾有,引领堯天,曷勝翹戀,雲德薄能鮮。屢承協會諸公暨諸檀越錯愛,嘱赴京師,愉覲聖化,同沾優渥,敬受圓音,無奈雲以行解兩蕪,老病相逼,耳患重听,口訥微言,慚預盛會,兼以荒山住僧近百,大小问題賴雲解決,一旦远行,势將星散,则大好雲居,重見湮没,有負地方政府護蔭深情,此雲不敢遽離之苦衷也。為瞻仰盛會計,特著監院慈藏趨座請安,伊年輕智淺,諸希示導,順呈荒山雲霧粗茶,用辟炎蒸,並除渴想,專此敬請

道安。        貧衲虛雲和南

【致知定函】五五年九月

雲衰病玲竮,為業債难酬。自來雲居結茆,忽阅數載,原為藏拙之計,詎料道友來從者已二百餘眾,遂不得不勉力維持,幸得諸善信資助。年來大殿大体完成。佛像尚待裝金,修建工程仍感艰巨,道糧且不敷自给,并為青年比丘成立一佛學研究院。造就僧材,刀耕火種,冬參夏學,猶未決失叢林家風,尚希吾徒於海外廣為呼噓,多予維護,以圆成此未竟之局,蓋不僅雲之私感而已也。流光近速,弹指又復夏去秋來,遙想道与時并進,戒共乘齊修,願珍勉之-------

【给詹勵吾居士信】五六年

﹝第一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惠教过誉,虛雲聲久溢,濫列僧倫,近且老病侵尋,冷臥茅庵,何可為人皈仰,遑論利他之行,愧愧,居士發心殊勝,廣結法緣,慎基居士,念佛拜徑,勤劳苦行,遙請皈依,為道之切,實堪讚歎,茲由寬賢老居士代致皈依證,用酬其志,尊製詩偈未見,想未附惠也1,肅覆並祝法樂。            衲虛雲合十,丙申三月廿八日。

(1、岑學吕居士忘將拙作四绝句轉呈,故札中有詩偈未見之語。)

﹝第二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寬賢老居士轉惠手書,並大製多首。為之欣然,居士夙植德本,廣參知識,惠詩深得箇事,宕逸自適。雲衰且病,筆墨商量,早成擱置,勉酬數語,聊自達意,幸慧察,不盡。雲來雲居結茅,本為藏身休養之計,惟茲山荒废已久,僅存牛欄,略蔽風雨,未半載,四方衲子闻風踵至,住眾百餘,食宿兩难,不得不勉事建造,今春且修建殿堂等處,並開田博飯,庶不墜先德遗風。惟清風兩袖,資力良艰,雲又老病日增,生命危脆,所恐难以善其後耳,居士發心殊勝,將予大力垂護,名剎得賴重光,不僅雲之私幸也。至荷,至荷。肅覆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丙申仲夏月廿四日。

老人和詩四绝句錄下:

(1) 數行海外信前緣   觸目風光自宛然   碧天明月無遮障    漫道拈花最上禅。

(2) 摩挲老眼為君開   誰謂如來有去來   佛印東坡餘韻在    談心石上一低佪。

   (東坡居士曾訪佛印禪師於雲居。談禪斯石。)

(3) 有限同歸幻化身    幻身且喜得為人     雖然佛法無多子    一喝分明立主賓。

(4) 本來我法妙难思    微笑頭陀冷地知     不妨肝腦隨人乞    始信娑婆成佛時。

    次韻奉酬

勵吾老居士慧政     衲虛雲初稿     丙申夏日

【第三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寬賢老居士來函,代惠寄人民幣壹千元,已祗收,遠蒙垂施,莊嚴雲居道場,功德殊勝,不僅雲所欢喜讚歎已也。山上修造工程,正進行中,惟雲老病日甚,筹計不易,頗恐難以善其後耳,秋深惟起止珍重,不盡。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丙申秋九月十七日。

【第四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頃岑老居士轉來手書,並大作「壇經序言。」欣然阅悉,承惠施人民幣壹千元。又前兩度惠施壹千六百元,已共收到貳千六百元,重荷莊嚴勝剎。功德巍然,將与雲居同垂未來際矣。居士夙因深植,益以令伯1之一段勝缘,誠非偶然,尊製序文,渙然於佛心宗理事圓攝。寬慎居士信得心净土净,具足自力他力,且誦華嚴經圓滿居士清除嗜習,又將虔誦古德所謂一乘圓頓妙法門,見性成佛真秘典,賢夫婦俱得之矣福慧殊勝,信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希有,希有。

    居士添筹之辰,雲當躬卒大眾,敬於佛前拈香。仰祈佛光被照,福壽無量,祗祝祗祝2。雲徒溢虛名,自行既缺,復無可為人,承擬英譯拙著法彙年譜,又蒙資助重刊。而居士精誠之心,尤足欽歎,雲不德,何足副   居士殷殷之感夢,愧愧,尊製奉还,刊行可矣,专覆不盡,並頌法樂。       貧衲虛雲合十,舊历十一月十八日。

1指先伯煜齊公曾在天台山出家為僧。

2:公元一九五七年元旦,即農历丙申臘月初一日。值筆者五十三歲生日,發願於是日起虔誦華嚴,先去函敬懇老人,慈悲加持。老人復此札,准於同日在佛前親為率眾拈香,仰祈佛光被照,是日果獲靈異感應。因當筆者禮誦華嚴至如來現相品時,忽見老人化身在烛火光中湧現。越兩月,見大陸现代佛學雜誌,載有老人雲居解七法語。侍者性福記錄全文。

【第五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頃岑老居士轉來手書暨文稿,惠施人民幣壹千元,欣然具悉。居土一以法為重,利他之行,逾於自利,現身普應,逢場作戲,逆行順行,見者闻者,何往而不解脫。何者而不蒙益,此真菩薩之業。但願長為世旬慧炬,林下水邊,且不是居士住處也。

    雲衰病转甚,心目难劳,尊稿惜不能詳阅,且喜道人用心,無不可者,固不僅雲之隨喜讚歎已也1。稿謹附还,雲居殿堂,雖略有告竣,而各堂寮正須續建。並莊嚴佛像,工程仍感艱鉅。法堂上為藏經摟,現有磧砂頻伽藏等三部,可備研阅之需。吳居士去臘衝寒來山,盤桓兩日,山路承渠之願力,頃已興工,往來者將得便,交稱頌矣,宽慎居士想日並精進,時祈為法珍重,不盡,並頌常安。

        貧衲虛雲合十,丁酋春仲月初十日。

註1:筆者寄去拙著「論神滅論」一文,請老人阅政。

【第六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寛賢老居士轉來手書及尊作,又承惠人民幣壹千四百元,感何可言宣。居土精誠所至,宛然夢應1。因緣殊勝,又何可思議,其欲為雲建佛舍利塔,作留雲塔記,居士之發心,固已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而雲則慚惶不自勝,因自思惟,雲居千年來諸祖代謝,全山祖塔,散布逾百餘座,年久失修,大多毀圯,雲昔在南華雲門,因此曾建一海會塔,將各祖靈骨,集藏於此,並建堂宇,居僧念佛,適有感尊意,擬亦建一海會塔,将全山所圯祖塔靈骨集而藏之,並建念佛堂以居僧,尊製記文,刊石於內,以誌勝缘。惟所費约人民幣兩萬元左右,區區之議,不免過望,唯尊意酌裁之,專此奉覆,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丁酋初夏月十九日。

註1:指筆者函告夢遊雲居天王殿晤見老人事。

【第七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寛賢老居士轉到復書,誠為感歎,惠施既鉅,分期自宜,此举在雲初未及此,因感尊意之切,遽報其數,未嘗詳加預算,工程着手,亦未預定,惟海會塔之規模,即為亡僧叢林,既容納过去諸祖住持以至清眾等七眾靈骨,現在未來亦如是,塔下需建七大間外,上建大殿寮房,工程非細,所費尚一時难計,既承發大心,自應取次圖之,惟雲生命危脆,只呼吸間,及身观其成,又未可必也。

擬是名為海會留雲塔,及留雲禪院一節,期期以為不可。雲且不敢當,此海會塔既為过現未七眾藏骨之處,塔院則為其居僧念佛之所,自应以雲居冠其名,尊者原記,刊在於內,固表其原起矣。居士之願,不独雲切身感之,抑亦雲居諸祖所讚歎於常寂光中。而当來賢眾,且同聲稱頌矣,固不必彰於名字也。大製禅机自然流露,見之不覚心喜1。草草奉覆,不盡,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丁酋季夏月初四日。

註1:指寄呈老人拙詩。

【第八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七月廿三日惠書罄悉,大著前後兩記,存岑老居士處,尊願彌坚,雲誠何以堪之,容再商量,或有以慰也,承惠港幣五千九百八十四元已收到,海會塔勘基後,印擬著手茲举固非細,雲且老病,來日滋虞,重感居士之大願,當可卜其成,抑亦雲之私祷矣1。遙维為道珍重,不盡,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重陽前三日。

註1:观老人此札斯時健康實已極坏,且因政治時起風暴,日在危疑震撼中,艰苦撐持,惟待海會塔之建成耳,兩年後,塔甫竣工,老人即圓寂,札中當可卜其成五字,真如如來之真實語。

【第九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頃寬賢老居士轉到十一月十五日惠函,及惠二次修塔款港幣五千八百四十七元,敬領悉矣。奉阅各節,不禁欢喜欽歎,惜老眼摩挲,未免草草瀏覽,居土以蓋天蓋地之願行,播揚大教,使未闻者闻,未信者信,功德之勝,有為古德先賢所难能者,其非乘願再来,曷克臻此。大製實能挖著宋儒痛處,堪作人天眼目1。而毅然自荷利他大業,居士如此,將光燦四天下矣,佛門何憂淡薄?難得,難得。海會塔已動工築基,可以奉慰,深冬倍祈珍重,不盡,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丁酋冬月十一日。

1:筆者寄去拙著「佛法与宋儒朱理學」一文,請老人阅政。

【第十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二月十六日惠書誦悉,連塔功德三次惠款港資五千八百十四元五角,於三月十九日收訖,慰謝,慰謝,蒙撰碑記,勉睁瞶眼,細阅一过,喜居士詳阐週到,堪称傑搆,原文逕寄岑老居士書妥至時刻石,雲老倒殘年,夢幻殆盡,去臘既攖頹疾,開年復以諸执事僧應召赴武昌學習1。需時兩月,致造塔工程稍滞,一俟督修者學畢回寺,便可兼工加速也。雲天在望,祈善珍攝,不盡,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戊戌二月十二日。五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註1:老人此札,述及僧眾赴武昌學習,後岑學三呂居土來信告,侍者傳土等遭清算,老人幾遭殃及,嘱筆者暫止通訊及匯款。

【第十一札】

勵吾老居士慧照,惠函收悉,四次建塔功德港幣五千八百零二元五角,妥收銘謝,大撰勉振昏瞶,詳阅一過,且感發揮独到,古粹國色,將与無量功德永不磨滅。亦見弘宣之婆心切矣1。荒山住眾百廿餘,修持生產並進,新建道場佛像裝金圓滿。惟仍有部分寮舍未竣,建塔功程仍在進行,尊撰碑記,已改飭僧書妥刻石存念矣。山野粗安,諸幸勿注,至祈為道珍重,不宣,肅復順祝法喜。

        衲虛雲合十,八月初三日。

1:筆者寄去「禅學成就了李杜詩歌的偉大」一文,請老人阅政。

【第十二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一月五日惠書及五次建塔功德港幣五千七百五十二元照收,感荷無既,塔舍大部完成,其餘工程正在進行,山中攝影,一時未便,俟請得像師上山,即當拍照寄奉,匆此奉復,至祈珍攝,並視法樂。

      衲虛雲合十,五九年元月廿五日。

【第十三札】

勵吾老居士慧照,六次建塔功德港幣五千七百二十五元妥收。銘感無似,俟塔宇全部落成,便當拍照奉慰,夢中茶話1。殆亦居士繫心澄想所致歟,良以十界具造,率皆由心,十萬億土。独非心外,況一洋隔乎。倘專其思寂其想,靈山分座,以聆法華,豈分外也,伏維力圖耳,叨惠佳句,深謝,敬次一章,幸慧察,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五九年四月廿五日。

附錄衲和句:

雪未全消路未乾   夢中三笑報平安   瓶笙2初沸茶初熟   不覚人間有歲寒

1:附筆者夢聆老人茶話詩並

一九五九年三月四日黎明前,夢与友數人在一大廳中闲談,忽有二友相对互作怪笑聲,久久不息,予誡之曰,汝等勿作這般怪笑,闻者將汝等笑中有暗號,時虛老人手持開水壺出,為大家沖茶,过予身前,曰,你說得不頂对,有那一種笑是没有暗號的,說罷,也给我沖茶一碗,醒後覚得老開示此語大有道理,遂起執筆記之,題為夢中聆虛老人茶話云。是白日馳車出郊,口占一绝句,歸後写出,並以寄呈老人,句云:雪汁全消路面幹,馳車出市喜輕安,遙思故國雲居老,擎缽弧峰度歲寒

2老人句中用瓶笙兩字,係指煎茶水沸聲,人所熟知,惟筆者有一次夜深煎茶,忽闻電水壺中發異聲,如笙竽雜奏,妙音悦耳,歷數分鐘之久。自是每欲再闻,不可從矣,因悟世間音聲,隙是因缘生法,緣散即成绝響,筆者与老人一段詩禅唱和,不當作是如是观耶。

【第十四札】

勵吾老居士慧照,頃由寬賢居士转來惠書,倍深慰念,蒙將拙詩偈刊印。及读写在卷頭一文,盛意拳拳,和風拂过重洋,感荷無似,但枯木難再新芽,愧負多多矣1。尚祈節資,用做其他有價值利生之举,观盡是菩提生句,有獲大法喜之象,且慶且慶,行將鹏展異域,代佛宣他,誠古今稀有,难行能行,曾闻有志者事竟成,況此人天皆讚,諸佛所密加者乎,又利他固屬必要,自修尤不可緩。附奉像题,聊以應屬,貽笑大方,切祈鑑諒2。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五九年六月十日。

1:是年老人一百廿歲。筆者發願刊印老詩歌偈讚集三千册,分赠海內外佛教文化界為祝壽紀念。請老人賜像並题字,老人復此札,附肖像,並题「應無所住,己亥夏,虛雲題。時年百廿」十四字已攝影製版在集中刊出,今將是集拙作老人像讚一章,及写在「虛雲和尚詩歌偈讚集」為卷頭,付印後記,兩文,附刊於後。

  2:老人赐像而說貽笑大方者,蓋此像係跌坐草石堆中所攝,若执相者观之,或說其有失莊嚴矣,豈知老人無相而相耶。

【第十五札】

勵吾老居士道鑒,蒙五月九日惠書,逕復,又接二十五日書,荷感寒似,荒山佛殿造像已圓滿,海會塔內,擬供地藏像,故未留龕位,今不便再加入,佛殿左鐘樓上,按例應供奉地藏菩薩位,居士若必欲造此像,便隨分隨喜亦可,按一菩薩二侍者,全價人民幣為七百元也,纪夢詩甚佳,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夢境亦吉祥也,謹復。並頌法樂。

衲虛雲合十,五九年六月十五日。

【第十六札】

勵吾寬慎居士道鑒,净施造地藏聖像功德人民幣七百元,敬收無誤,海會塔即將落成,惟山上照像時感不使,前曾攝影,但未盡完善,(已寄岑老居士處,當可轉奉一幀。) 當再照妥全景,续奉慰念,山中今年丰收在望,一眾農禅生計,堪称順適,惟雲業質朽病,輾转無虛日,無常幻聚,豈能久住,每感檀護之恩,愧無所報,伏祈為法為人,珍重,珍重1。不盡言宣,此頌法樂無量,合府均安。

衲虛雲合十,五九年八月廿六日。

1:此札為老人告別绝筆矣,老人並將札中惟雲業質朽病數語,加以墨圈,岑老居士亦在信末批註云,闻日來老人病重,港中二三弟子,已起程往視之,及筆者去信講老人作最後開示,老人已於農曆九月十二日(一九五九年十月十三日) 圓寂,老人荼毘後,骨灰奉安入雲居山海會塔中。

    老人平生建造大小百十寺院,终身未嘗有一椽一瓦,為私人所有之別業,數十年來,攜一杖上山,一杖下山,独玆海會一塔為老人永息之所,昏沈大地,惟雲居天界,留此末後禪燈,長放光明,私衷亦稍慰矣,憶老人初赐玆詩云,數行海外信前緣,觸目風光自宛然,未來靈山復會,重拜慈顏,或不負筆者之所望乎。

(下转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