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5-1) 点击次数(837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卷十一


【与佛雲書七則】(即汪青雲居士,五六年披薙)

﹝其一﹞

寬青居士慧鑒,來函阅悉,人生聚散,各有因緣,達者观之了如空花,幸勿煩惱,唐居士至北京已有來函,謂仍欲由武漢來山,來時居士可伴伊一行,此侯法喜。

智修師均侯。

       虛雲合十,一九五六年五月初八日。

寬青居士又鑒,武漢今年水災如何?本山於端節前,忽降傾盆大雨,灌注四晝夜,山洪暴漲,新開荒田百餘畝,盡為淹没。田內沖成河渠,損失慘重,倍於去歲。山僧百餘人,今後生活堪虞,雲實憂之,又及。


﹝其二﹞

寬青居士慧鑒,來函阅悉,居士信原深切,行持精進,虔禮誦了大乘經懺。目不暇給,甚為难能可貴,然用功之法,貴在專一,居士用功,未免落於龐雜,雖大乘經懺,一句一偈,皆為菩提種子,一禮一拜,獲福無量。然欲功夫得力,真實受用,则以持名,參究為直捷耳。秋間來山小住甚善,居士處世,能逆來順受,哀樂不入,亦缘平素修持之力耳,延年師失眠症,宜多事靜坐,默念观音聖號,為妙,此侯法喜。

       虛雲合十。一九五六年五月十三日。


﹝其三﹞

寬青仁者慧鑒,來函阅悉。雲与寬鑒久已脫離關係,彼現住寶峰山,常假我名義於國內招搖撞騙,仁者幸勿為彼所惑,聆老醫師現在山仍現居士身,為師治療眾疾,長袍,海青,仁者隨身带來可也,不必郵寄,山中今冬尚暖,惟近日風雨怒號,似降雪之兆。此侯法喜。

       虛雲字。一九五六年十月初七日。


﹝其四﹞

寬青仁者慧鑒,來函已悉。前寄一函,想早收到,雲病愈返山已逾一月,现尚安好,望勿念,山上现正修建大殿,天王殿等處,並致力開荒,全山在辛劳工作中。寬度在山料理修建未迴,仁者擬來山看看亦可,專復,即訊法樂。

寬漠仁者均此。

        虛雲合十。一九五七年二月初十日。


﹝其五﹞

佛雲仁者慧照,前函想經收到。久不見復,殊深念念,未悉近況何?尚希復信為盼,並希積極學習,努力工作,勉力净業,此侯法喜。

虛雲合十。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其六﹞

佛雲仁者慧照,來書阅悉,修持之要在净心而已矣,豈局方隅,倘能三毒不生,十善恒隨,心与道合,便是寂光净土。不然,縱与釋尊共住不離,奚啻十萬八千里也。幸警詧自勉,山寺在國營墾殖場領导下,今年展開更大躍進,群力無穷,人定勝天,山頂建設發電站,雲投資貳萬元,登山公珞,下半年亦擬闢修,復投資五萬元,一眾農禪作務稍忙,自给生活日有進步,聊此告慰。希毋远注,為道珍重。此祝春祺。

      虛雲合十。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南陽寺現住惟樂等四、五人,妙如師徒迴江蘇,迄無信息,宏清山居平安,宏量已解迴安徽。或劳動教養,尚未決定,順告。

虛雲合十。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其七﹞

佛雲仁者慧照,來信收悉,慰謝,慰謝。雲病日甚,醫療不效。滯食嘔吐。時而寒熱交攻,業質虛弱,不離床席者已數月矣。諦思烏兔不歇,孰駐韶華,殘燭於膏,幻景豈可久長,至希仁者趁此有限,倍加努力,庶心力勝而業难相侵也,段老居士近況如何?其子家興居士,已迴鄂否?均能否抽暇惠臨山野一視,甚盼,甚念。請仁者即為親造其府,詢侯致意,復示,是幸。即復淨樂。

 虛雲合十。一九五九年九月初九日。

【答融熙法師问佛曆書】

(上略) 佛曆问題,來書所列,具致力之深,此事晚近益聚訟紛紜,各本所闻,又正如所言,印度古時王國眾多,曆法紊乱,不似我國甲子纪年,易於稽考,雲则向憑「法本內傳」,摩騰法師对明帝曰:佛以周昭王廿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生,魏書沙門曇謨最曰:佛以周昭王廿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

  

  法琳对劉德威所问,引据多列陳真妄,在「法琳别傳」,其論具詳,「佛祖統纪」。列正義有六,異說有八,亦以琳之論為實。非僅元僧之「佛祖通載」,襲用其說也,至云此說因駁「老子化胡經」而起,则不知所謂,佛教始入中國,佛之生滅年月,人所急於求知,明帝之问摩騰,尊者之对,豈能視為誑惑無稽之辞,「化胡經」始於晉之王符偽造,謂因此而起,將毋自貽伊戚。

  

  玄奘雖傳有數說,但云自佛涅槃,諸部異議皆參差,迴國後適法琳之論未久,玄奘並未糾其論,道宣之「釋迦方誌」卷下,则仍首引周書異記。佛之生滅年月,雲老朽,闻近來論佛曆雖多,但仍秉中國历來傳統之說,誠以至今數千年,流傳已熟,且历代大德法師,雖知有多說,亦均未輕改變,若執「定而不考」之論,何如仍舊,以俟當來。

  

   憶民國二年,章太炎,孫少侯居士等,在北京法源寺,召開無遮大會,外國人多有參其議決,以周昭王甲寅四月八日為定。太炎湛深學理。不輕決議者,其後新說疊出,仍無間於循古。现南方佛滅年代之說,既盛南傳,而小乘佛教,其說自異,當年玄奘所傳,已云諸部異議,不可為決,中國大小乘並傳,而多口喧呶,至謂大乘非佛說,大乘經為偽造者,又如之何,今既如此,所謂同在夢中說夢,隨喜者隨喜可耳。雲老將死,尚拘拘於中國傳統之說,實望將來更有確切考證也。幸仁者慧詧不盡。       衲虛雲合十

             佛曆二千九百八十三年歲丙申夏月廿八日(公元一九五六年)


【致蕭龍友居士】一九五六年

    奉讀雲箋道話,快慰难量,荒山冬日較秋稍冷卻还可愛。住僧近百,芋少柴多,海眾猶慕禅悦為食,暖坐一堂,忍苦相隨,晝剔墾地燒砖,皆冀聚沙為佛塔耳。尊寓氣侯,隆冬似中秋,小雪照明月,誠「人花俱老不知老」之境,蓋以净念相续,外息諸緣,乃感清泰现前,娑婆即極樂已。奪冬為秋,縱之為春。天氣可專也。

  

  圭峰大師云:「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浄,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能专一氣则柔順,四季何定。不執冬必寒、夏必暑,亨之謂也;冬能暑,夏能寒,利之謂也;又冬还寒,夏还暑,則貞矣;至於元,則非冬、非夏,非寒、非暑,非玄、非白,非花,非人,非知,非不知,非老,非不老。唯萬物皆備於我者,乃能見之,見之則任他冬夏,寒,暑,玄,白,花,人,知与不知,老与不老皆可。此境唯證乃知知之則常、樂、我、浄,可進而幾矣。

   

     求職之道無他,亦外息諸缘,净念相续,順應天時,寒而暴之而已矣。昔日陸亘大夫見南泉,问曰,肇法師也甚奇特,解道「天地与我同根,萬物与我一体。」。南泉指庭牡丹花,曰「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大夫罔测來示萬年菊一偈,嘱為改定,居士致柔之意乎,山野念一氣之專,以直養而無害,任其塞於天地之間。使有缘人見之,誉之為花雨濱纷,字字珠玉也可。毀之謂一文不值也可。山野何敢為一字,謹次原韻奉和一绝。

開土行吟秋後菊   名花回顧夢中人    是誰人淡能如菊    一暴寒冬又見春。

山野不文,見笑見笑。        衲虛雲合十

 

【復岑學呂居士書】

寬賢老居士慧鑒,「年譜」一册今日始得寓目,關河多阻,感歎奚如憶壬辰歲春雲門事變時,雲重傷重病,目不見,耳不闻,奄奄一息,九死餘生,偃臥床褥, 弟子證圓等侍奉病塌, 夙夜雲有意詢问予生平事蹟, 蓋恐外及禍運之重來也,。雲神情不寧,語音乖澀,隨說隨錄,不成片段。予亦未曾过目,祗證圓等將稿寄交居士攷訂,承港中善信过愛,遽爾印行,且再版矣。時阅四年,雲始得見,其中不無誤記之處。今令侍者略為簽出,請居士於刊刻三版时更正之。雲目瞆耳聾,不能细阅,百病日增,待盡而已。一切皆幻,空中飛鳥,有何蹤蹟可尋。況學道人耶,留此數行,又有何益?若居士以為佛法不離世法,隨順可爾,此侯法樂。

         虛雲。丙申八月十三日。

【与度輪仁者書】

度輪仁者慧照,久疏音侯,近維利生如意為全,玆寄奉近年增刻「佛祖道影」一部。存阅留念,并希自利利他。為道珍重。此侯

法喜。

         虛雲合十。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日。

【復福州沈寬舲居士書】一九五七年

寬舲居士鑒,來函閱悉,人生八苦,老病為最,汝老病孤零,實苦中之甚者。雖然,若能返照回光,自覓受苦者為誰?四大非我,五蘊皆空,一心念佛,矢志蓮邦,斯為離苦得樂最妙法門,至於夢境幻影,过後则已,勿再追尋。汝於生活艰苦之下,尚作數元塑像功德,福報當不可思議也。

虛雲字。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七日


【与印度尼西亞釋海涵書】

海涵仁者慧鑒,仁者山居有月,善堪劳苦,頗慰下怀,前仁欲往寶華受具,因雲之故,遂转道雲門,致誤因缘,颇感不安,然受戒因缘,亦有時節,仁者幸毋煩惱,令至雲門,雲門氣侯較暖。仁者如樂安居,即在彼等後緣.如欲迴雲居,即返雲居亦可,如以內地生活不習慣,欲返印尼,,即返印尼。日後如有戒期,再返祖國亦可。。希仁者自行裁酌,此侯

法喜。         

虛雲字。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四日。

 

【致寬航函】五七年九月

寬航仁者慧鑒。

來函阅悉,寬度因病滞留廣州,上海之行,尚待下月,各物收到之後,當將收据附上。玆書就法券二紙,交付仁者及继航二人,希分别執持為荷。……..

 

【致寬航函】五七年十月

寬航仁者慧鑒。

昨日本寺寬度副寺自滬回山,交來仁者經手之塑佛功德人民幣共四千三百元,請勿远念,多劳仁者費神周旋,大力惠助。雲實感激無限,各功德主處,請分神代為致謙為荷。付上修條,請转交,諸希為道珍衛是要。……..

 

【致柬埔寨法師函五則】五七至五八年

1客歲臘月十一日來函已悉,惠施謝甚,欲於自利利他,事求一簡單開示,夫今法門式微,举目滔滔,尽在名利人我中过活,求一真操實履者,殆不可得。仁者猶能殷勤向道,不忘己分,甚可喜慰也。蓋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暂時欢樂,終歸無常。眾生燕雀處堂,罕思出離,若能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總皆虛妄不實,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禮懺,篤信三寶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而又專求己过,不責人非,步趨先聖先賢,不隨時流汨没,庶幾信心日固。智慧日開,而生死可永脫耳。


2二月十七日來函已悉,雲幻軀衰邁,時浸疾病,远劳重念,至為感慰,月來漸转恢復。希勿介注,人生天地間,忽如行客,況以一息餘生,持此浮脆之軀,而為客中之客,欲求無病,又何可得,至祈諸仁各自努力,伴此一生,冀求出離,是為至要。


3二月廿七日來信收悉,陳炎松居士代匯浄資,已於去年冬收到,當時事冗未覆,歉甚,至希致謝意,陳寬德居士請釋远注,雲居山寺現在住眾百十餘人,自去秋蒙準加於國營雲山農場,為僧伽生產隊。(由前僧伽農場脫胎而來。) 經濟独立核算,自負盈虧,在不妨礙劳動生產時間外,宗教儀式,個人修持,隨意照常,( 过堂、素齋生活照舊。) 希諸仁及時努力,精進行道,切勿空过歲月。


4來函收悉,雲居建寺塑像,蒙諸善信暨仁者等大力惠助,现已大部竣工,雲甚感慰謝。現在进行山區建設,展開生產躍進,僧眾忙碌,作務冗繁,故对佛像開光,传戒及小辰各項,均不举行,幸希痛念無常,為道精進。


5來信收悉。山中農禅生涯,自给丰足,玆復每畝增收糧谷一百六十斤,堪慰遠念,承仁者及諸善信盛意隆厚,感謝殊甚,惟老病不堪,旦暮幻景,殆將不久,至希日後勿為贅念。當各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精進净業,勿空过光陰,勿負此人身,切切至要。

 

【与净慧書】五八年

朽近年來,病苦時侵,無有停日,待時而已。病況看來,今生恐難晤矣。本早欲与世長揖,何業緣未盡。不敢撒手,恐日後帶累汝等难以做人故爾暫留殘息,以恃因緣,望汝苦心向學

嚴持净戒,朝暮禮誦亦不可废,三學相資,方堪任持大法,模範人天也。望復一言,以慰枯怀。

          七月廿五日。

 

附【净慧復函】

雲公師尊慈座。

    久疏音侯,慕念非常頃奉慈雲,曷勝欢悦,從來示中得悉我師慈躬欠安,不勝远念。唯願吾師久住世間,作人天眼目,為我等依怙。來示各節,均遵命转告朱、鄭二公,彼等對老人亦十分關心,並相约明年詣山祝壽。前承惠賜人民幣二百八十元及近之二十元均先後拜纳。不勝感激,當努力修學,不負師恩,時屆仲秋,希珍攝法体。為祷。並乞時錫教言。以啟愚蒙。

恭叩慈安。         弟子凈慧九頂禮

 

【与寬仁居士書】

寬仁居士慧照,來信收悉。承惠净資十元,謝甚,每日課佛,期生浄域,欽甚慰甚,至希多閱净土法門書籍,受持母懈,并希努力生產,於政府領导下,積極參加社會建設。此復。

珍重。即侯净業。

          虛雲合十。一九五八年十月八日

 

【致馬來西亞坡劉寬正居士函三則】(五八至五九年)

1惠書及裝佛金功德均收。謝甚。居士既徘徊於禅净之門,則何妨合禅净而雙修!於動散之時,則持名念佛;靜坐之際,則一心參究念佛是誰?如斯二者,豈不兩全其美。居士眼目有疾,則宜稱念观世音菩薩聖號,以求   大士慈光照觸,翳障消除。


2遙來雲箋,蒙惠修寺功德净資,於二月十八日收訖,荷謝無任,居士處此擾擾塵寰,独能道播地,可謂火中青蓮,誠為难得。

  

  令堂以古稀之年,信向念佛,而居士曲盡子道,善能渝慰尤难得也。夫眾生真心本体,般若光明,堂堂独露,但以妄想習氣( 即粗浮,貪,瞋,癡,慢等 ) 時發現,自障妙明。但將冷眼看破,放下便是,不必别求也。(能一心專念观世音聖號,净念相续,便是放下第一法。) 遇难忍處須忍得过,难行處要行得过,惟净業可修便修,於幻緣得过且过,習氣消盡,菩提圓成矣


3連惠兩書收悉。驚聞融熙逝世,不勝傷悼,維人生有死,亦乃世間常态,三界無安,當深生怖畏,直須痛念無常,信願念佛,求生净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伏惟珍重。


【虛雲老人論禅書】其年份不詳

字諭佛曦修圓賢契知悉。昨接未函云,染疾吐紅,令人惶慮,想數年來,所有滇淄在外,十去八九,水土不合耶,屢呼早回。各宜忖之,每磋法門頹落,知識罕闻。然學者如牛毛,成就者猶如兔角。蓋自不具眼耳,失于善調故耳,所以古德云,要人看話頭,必須通身放下,如死人一般,单单堤此一念參將去,起疑情。疑個甚么?既名話頭,早落話尾。須知真話頭,要向一念未萌前究。是個甚么道理,從此下手追究!不分動静,念念不間,名叫疑情。疑來疑去,打成一片,迴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誰,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忽然摩著娘生鼻孔,不從外得。故永祖云,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体安然。如此行去,有什么难?病從何起?


所謂狂心者,即是從前雜毒。不知宗門下一字不着,佛魔齊斬,所言動静者,初心學者,不可不究!行,住,殿堂、作務、迎送、語笑,屎尿等名動而不被静轉。对一切境,生心不生心,果能如前審察,於動不隨動去,即是惺惺寂寂於靜不被靜轉,即是寂寂惺惺。此不过欲汝初心覚悟,於動静不要偏枯,定然動静一如,事理圓融,正所謂廿七祖云: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缘,常转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不可思議。


切不可尋語言,隨人舌根转,弄盡精魂,毫無實益,坐上蒲團,瞌睡昏沉,放下腳來,閑談雜話,遇著境聲,毫無主宰。苦哉,各宜慎重,付來藥一包,此藥可用土罐煎,交白糖,連楂服食最好。如其再吐,可食小便,生漆不可多用,用多損多益少,其藥共參生漆作一包,食下若好,信到再付來可也,代吾於晉法首座和尚處致意頂禮。

   債人虛雲字。夏九月二十六日

 

【附】【復金弘恕居士書二則】(民國三十七年)

﹝其一﹞大函已悉,隆儀及修寺功德,感謝之至。厚貺不敢領受,謹盡移作修寺功德,以此功徳,代仁者共迴向一切有情,同成正覚耳。仁者辦道,廿餘年如一日,迭遇名師指教,可謂善根深種,因緣殊勝,誠难得希有。曷勝欽仰,今又來求皈依,  衲道德淺薄,本不足為人師,然身為佛子,代佛宣揚而已,寄奉皈依牒一纸,法名寬弘,字佛恕。希檢收。


承嘱為「佛法要領」作序,及索語錄。  衲筆硯久疏,絕少作文应酬,更不敢刊出專書。故兩俱未能应命,諒諒。事跡纪略乃好事之居士所為,不盡不實,夾人一本,聊博一粲,承詢參話頭法則,謹將鄙見略陳,所謂話頭,未說出前謂之話頭,若將既說出之話參究,已不是參話頭,而是參話尾矣。


禅之所以異於教者,以煎者是無心之觀,後者是有心之觀。然諸佛諸祖隨机說法,未可厚非,殊途同歸,及其成功則一,不可效世俗爭門戶之見。致盡失我佛無爭之訓也。仁者既習觀心法門,似不宜加看話頭。譬如有甲乙兩途,皆可達目的地。若既走甲路,又走乙路,徒劳奔走,欲速反緩矣。


又大函云,但放下一切,善恶不思,与么观去即是,不用參究功夫,与看話頭有異,請勿誤解六祖对惠明所說「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未面目。」為肯定語,後句實是問話,着眼處就在這里,大須仔細 (謹案那個二字,黃檗禪師与玉琳國師,均作如何,其為问詞。毋庸再疑。) 若不思善,不思惡即是,已墮空亡外道矣。尚希亮詧,專復。並頌慧安。       戊子五月廿九日


﹝其二﹞

大函已悉。法名之義,寬字乃臨濟派名,本佛字乃朽人名下之號也。論到此事,本無可言說,亦不能吐露於人,但有言蓋有覚有照,屬於生死,蕪覚無照,落於空亡。修心之法,全在當人妙悟,不可以語言文字出之。如人思水,冷暖自知,說,都無實義。故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亦云未說一字,宗門下開口便呵,動手就打。亦演斯妙義耳!至於話頭話尾,若真用功人,有何先後頭尾,本自如如。若初心用功,不得不從話尾追究耳。蓋末法眾生,障心慧淺。不從參話尾入手,难達話頭,不從有心處用功,难證無心。故黃梅五祖雖極許六祖之「本來無一物」偈,仍盛稱秀祖之時時勤拂拭」偈者。


六之偈雖佳,然只合上上利根人,此種人曠劫难遇,若一知半解者執之,反墮空亡。究不若秀祖之腳踏實地。人人皆可依之修持也,辦道之人,不知佛法,固不可能,但知得太多,不會消化,又每敝佛法脹死。欲入禪定者,先要把知見剷除,憨山祖師云:「依他作解,塞自悟門,如今做工夫,先要剷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浄,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愛,即此一念,本自無生。……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實。」尚希亮詧,專復並侯慧安。                        戊子六月十九日。


【与妙慧大師書】

妙慧大師慧啟,來函阅悉。本寺山高水寒,生活艰苦,糧食困難。寺中全賴自耕自食,今冬來人尚需另開荒田。以求糧食自给。且终歲勤苦,除上殿过堂坐香外,全日劳動,無有休息,且無衣單稿劳等費。大師等如不畏艰辛,決志苦行,则需具備各項手续。遷移證尤不可絲毫錯誤,否则不能上戶口。凡年老及無劳動力者,或好逸惡劳者,概不安單,此俟法喜。

       虛雲合十。十月十五日。

【致南洋麻坡劉寬簪居士函】二則

﹝一﹞、惠書及功德净資均收訖。謝甚,居士發無上心,求受三歸五戒,甚可嘉慰,然古云:「受戒容易守戒难。」願居士自受戒後,幸勿毀犯,今奉上歸戒證一纸,上有學佛須知。願居士遵而行之。自得解脫。


﹝二﹞、冬月十四日惠書敬悉。山野衰病,久闕致侯,忽蒙惠注,蓋因緣離合,浮生如幻,至希達观曠怀。逆來順受。於一切不如意境界,作隨緣消舊業想,自致安然自在。人生娑婆,苦多樂少。居士虐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已深得個中旨趣,望以此自慰,常時念佛。勉修净業,久则親承法益。災消福崇,所願遂意矣。


〔四文記〕:【雪峰山志序】

福州雪峰崇聖禅寺,建自唐僖宗乾符二年,距今已一千有七十九載,開山初祖真覚義存禅師法流天下,雲門,法眼兩宗及鼓山神晏,怡山慧棱,玄沙師備諸祖皆出其門。雪峰法乳,蓋曹溪之巨流也,山舊名象骨峰,因樵者獲象骨於峰頭,故得名,義存禅師時。闽王王審知以山未冬即雪,更名為雪峰。山舊有志,乃明崇禎間徐興公居士所輯,成書十卷,流傳頗廣。

   

 至清乾隆間,住持實松禅師偏搜諸山,僅獲一帙,重為刊行,距今忽已二百載,其間隆替,幾历滄桑,原有殿庭又復荒废,僅餘古寺數椽,光緒乙未間鼓山監院達本禅師,不忍名山湮没,遂偕古月,妙蓮和尚,知客覚空,維那尊春,如光諸師,同心發起,力圖恢復迨後達師獨肩艱巨,數十年如一日,祖庭賴以中興。今常悟和尚以山志為念,因商常毫首座,合山諸師及潘守正居士重修付印。屬余為之序,爰述其缘起如上。

      佛曆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孟春雲居山幻遊比丘虛雲序

 

【雲居管見】五五年

在我國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進入第三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闭幕不久的時侯,中國佛教協會召開了本屆理事會第二次擴大會議。這象徵著中國佛教的建設跟著國家的建設向著光明的前途邁進。我以極其愉快的心情,期待這次會議通过成立中國佛教學院的決議。佛學院一成立,就可以根据這次會議所通过的決議,精研教理,努力修持,以造就弘法人材,中國佛學院的筹辦,我認為最好能由各地推举或由中國佛協邀請各宗巨匠雲集來京,共同研學。

 

   又我認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等有可以權變的。惟三學思想,即戒定慧等等理論,不能改動。中國千餘年來佛弟子衣食住等制度久与印度制度大不相同,既然時間、地點、條件都變了,則佛教中的若干生活習慣,自也應因時制宜,談到教義,则「佛佛道齊,宛爾東西,釋迦彌勒,如印印泥」故。是以「同行不妨同人,同見必須同佛。振弊起衰,去偽存真,尤仰賴於群賢之高瞻遠瞩,慎重裁奪。

 

【新發現的虛雲和尚文稿原文】

提案一

提案人。虛雲

案由。汰除迷信外道渣滓,嚴戒律清規,以增大眾的信仰。

理由。佛教的精義廣大圓融,超越一切,決非一般所想像的捐摘的那樣卑下,但多少年經过多少人依托附會,連教內人也多模糊含混。鬧成玉石不分,為人輕視,不但會道門那些本來不是佛教而硬掛上一個佛字招牌。這根本与佛教無干,就是一些居住寺院僧徒也不少意識模糊,行為不檢,形同市儈巫覡,还有口口聲聲念佛修持,實在在自私自利,這已失去三寶的高貴品質。

     辦法。今後嚴行规定僧徒的資格定義,必須出家住院,服裝劃一,恪守戒律法规,方可稱為僧為尼,方能享受僧尼的權利。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提案二

提案人。虛雲

案由。阐發教義和各宗精義,以明佛法真象。

理由。佛法入中國後,大德群興,衍成各宗,各有相傳精義,但是年代久遠,难說真傳,且支派攸分,显晦断续,復為門戶之見,至今日則各宗徒眾,數典忘祖的且不知凡幾?更說不到發揚光大,這實是佛門隱痛,我想今日必須把各宗祖庭,設法興復。


法,趁各宗尚有傳人之際,慎選徒眾,認真研究,(所謂興復祖庭,并非要講究建築外表和積聚財產亦不在多招徒眾,但求足庇風雨,给衣食,法器,經典,可以供用) 分門别類,不相混亦不相攻。然後共歸一源,自增廣大,推之各地,密宗及南传上座部,亦應並收兼蓄,分道揚鑣,庶百花齊放,不止一花五葉,佛教的大一統。可見於今,於輔翼國策和保障和平,均有碑益,那此誣蔑和謬解佛法的讕言。亦不攻自破矣。

   (審查意見,交理事會參考)

 

提案三

提案人:虛雲

案由,為圖謀自力更生,倡导計劳受酬,以維佛門根本案。

理由。佛教無我,且以財物為戒,以劳力報酬應無不合,今者坐受供養的辦法已漸漸不能存在,自应及早改圖。和各教同趨大路。

辦法,應如何辦法方為妥當?希望合眾多提意見,以資採擇可向政府提供。


【雲居山志重刊緣起】

江西雲居山,為历代古錐,雷震霆轟,五宗俊傑,龍騰鳳翥之地,自唐憲宗元和初年,道容禅師開山。僖宗中和三年,道膺禅師入山演法後,直至明代。以祖師禅載「传燈錄」者,四十有八人,蓋開山祖道容,及道膺,道簡,舜老夫,佛印,圓悟,妙熹,高庵,清涼。諸師,皆以曠世龍象,蹴踏此山,而趙州參膺祖,八十猶行腳,固此山佳話也。諸祖法典,流傳亦廣。尤以妙喜与竹庵所作「頌古篇」「禅林寶訓」,及晦山之「禅門緞煉說」為最。


斯山盛時,熾然建立,海印森羅,庵院累百餘所,雖歷宋元明清,屢嬗興廢。而諸祖嘉言懿德,洋溢迴流,清康熙初,燕雷和尚,編纂山志,取名山玲勝。先哲風规,据實詮次,彙成大帙,共二十卷,燕公寂後,滄桑代謝,煙草丘墟者二百八十餘年,雲居道脈,绝续何如,無由蒐採,唯佛法不怕烂卻,先哲萼跗相銜,神祗呵護,靈應不绝,如元和初司馬頭陀至山,願与道容禅師阐揚佛教。感五神捨地建寺示夢,現相至再至三。膺祖開堂,常有五龍現老人相前來听法。


道简禅師继膺祖席,主事不愜。罔循規式師察情潛去,而树神號泣,大眾迎歸,乃闻空中連聲曰和尚來也,諸緣和尚,將至雲居,神鐘不擊自鳴者三日。建殿掄材,風拔神木,欲伐古树,靈鹊移巢,如斯冥感,詳見志中。


。虛雲鄙陋,愧媲前賢,癸巳七月初五日到山,住僧咸曰,師之將至,空山不見人,但闻人語響者三日矣,膺祖時植銀杏,現存十三株,前年羅漢垣石上目茁一株,銀杏每歲花開甚少,今春則花落滿園,去夏圃內黃瓜,一蒂四實,今夏亦然。萱草尋常一花六辨,今夏花敷四層,共二十四辨,观者咸嘖嘖稱奇。揆斯瑞應,足見雲居之或成或坏。原屬世諦。其法門無盡,固燈燈相续也。


雖然那伽常定,大道恆如,而弘演在人,膺祖在日,住眾千五百人,至紫柏尊者遊山,便有「最憐清淨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之歎。晦山復興,猶住衲子五百,燕雷之後,法幢废墜,獅弦毒鼓,寂寂無闻,民國元年,本來和尚住持斯山,毗尼未净寺產崩分,四年,淨塵和蒞山革穢滌垢,久參首座,壽慈西堂照高都監共襄法席,新建禅堂,客堂,齋堂,住眾百餘。十一年退院,昌桂继之。添置新田十五畝,十四年退院。净塵再來,十八年再退。此後便非叢林規模,住眾寥寥,二三十人院事由、了塵、堆雲、性福、妙界相继管理。


廿八年三月十九日,全寺被日寇夷,只存滲金千佛寶蓮盧舍那大佛像,和監齋菩薩像各一軀,性福等壘復大寮三間,住十三人後更零落,減至四人,大好雲居,一敗塗地。


虛雲潦潦倒倒,波波挈挈,蹉跎兩甲子。弘演一無成,惟对諸祖道場志存匡護。前後修举廢墜者大小數十寺,癸巳養痾匡廬,因審雲居法窟,湮没多年。念前哲諸師無人继起名山多勝。有讯歸公遂貿思興復。請准當軸於五老峰下修葺牛栏,苟安馬櫪,初未計及如何施設也。未半載,而諸方衲子,瓶钵遙臨,勢难独善。


及拋磚豎竿,重建梵剎,苦詣經年,建就法堂一幢。上蓋新鐵瓦,置就磧砂頻伽二藏經。住僧千指,早晚殿堂,冬夏禅七,黒白月布薩。平時蒲團禅板,香坐三枝,今春雨笠煙蓑,荒開百畝,豫計歲不歉收,則足半年齋糧,年來僧多粥少,巧婦难炊,全靠政府售糧,住眾除自力耕作外,还從事土木工裎,自己燒磚,自己築牆,連就去冬被焚之茅蓬,添築牛栏厕所,現正筹建大寮,齋堂,大殿,禅堂,鐘鼓樓等。又鑄大銅鐘,報鐘各一,千僧鍋四口。


大殿地基坐戌向辰,今改坐辛向乙,正对缽盂峰。而後山亦有主,原地基高不平,賓主不稱,今填平之,使藏經樓不高过大殿,其餘工作,方興未艾。虛雲衰邁,已無能為。深望有大願力者继起發心,赤手扶起破沙盆,恢復叢林舊观,則雲居聖境萬古常新矣。


山志載有大殿佛座下地宮碑銘,去夏今春,發掘毗盧殿大雄寶殿故址。得古物碑文,如志中所載,已呈報當局,毗盧殿物仍藏毗盧佛座下,餘物俟重建大殿時復藏原處。


蜀僧性福,自民國十年副此,一住三十餘年,言當日僅存山志一部,為人持去,遂託其師弟上海龍華寺性空和尚,到蘇州尋回,已微有損蝕,虛雲念彰先達之美後昆之責也,用述緣起,重刊斯志,以廣流通。蓋不隨世諦盛衰而銷其淵默之聲也。

        乙未歲六月十五日(一九五六年)

(下转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