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
楊淑芬老師 講述
夫義婦德
家庭是社会的細胞,家庭的好坏,小則影响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大則關係到社会的安定和維繫。每一個成年人都想希望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那么如何才能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呢?那就要做到「夫有義,婦有德」。
最近有一篇報導﹕台灣每天離婚人數高達八十多對。假如這些離異家庭都有孩子,那么一天內就有這么多的孩子因父母的感情不和,家庭結構破裂,頓時失去父就或母親。所以不能不正视家庭破裂對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仔細思考一下,當今社会為計么有這么多亂象,有這么多青少年流落街頭,有這么多人茫然無所适從?如果深入探究其背景的所在,這些正常的現象背後往往有一個不正常的家庭。為什么用「不正常」這個詞彙?也許處在當今的社会環境中,大家認為「單親家庭」很正常,其實是很不正常的。
我們細心体会一下、孩子從小沒有母親父親,或是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在他們的年的階段就失去了父愛、母愛,是何等的可憐,人生何等的悲惨!在缺少或得不到父慈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人格怎么有会健全?怎么会正常?失去家庭溫暖就失去了家庭的教育;失去了家庭教育後,學校教育無法在家教品德方面給予輔導。當今的學校教育,完全以科技和知識傳授為主旨,德育方面的教育可以說幾乎完全忽略了。
現代的父母不懂得如何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也就談不上如何透過家庭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了。為什么呢?如果夫妻每天吵吵鬧鬧,孩子每天見到的就是父母吵鬧的場面,這種言行舉止的「示範」,無形中便落入孩子幼小的心靈內,他的個性、脾氣又怎会有好呢?
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向我哭訴:「這孩子,真不知道怎么样教他!」面對這種情形,我常常会反問她家庭的狀况如何?但大部分的家庭婚姻都出現了問題,孩子不能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長,於是他們的行為就有偏差。
我在教小朋友學<弟子規>的時候,会提到如何尊敬爸爸媽媽。有的小朋友会舉手說:「我沒有爸爸」、「我沒有媽媽」、「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每當聽到小朋友這样的回答,內心就会有一股很辛酸的感覺,他們這么小就沒有爸爸、沒有媽媽。這是誰造成的呢?是父母吵,是他們的自私自利。為什么說自私自利呢?因為有些父母只憑自已的好惡,喜新厭舊,有了外遇,把願本幸福家庭拋棄了。做妻子或丈夫的也無法挽救,眼睜睜的看著幸福的家庭就這样破碎了。
因此在結婚之前,是否應該充分瞭解如何建立一個真正幸福的家庭?做丈夫的有沒有想過如可扮演一位好丈夫?做太太的有沒有想過如何扮演好自已的角色?心里上都要有充分的認知,再來組織家庭。如果大家在婚前,都能有充分的認識,都有心理上的準備,我想締造一個完美的家庭並不難。
上一代人受到當時的社会思潮,教育認知所限,也們沒能告訴子女究竟如何扮演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好兒女,這就導至教育好下一代子女感到相當的困難。現在就利用這個机會,給大家介紹構建幸福家庭的重要理念。以下分別以「義夫篇」和「婦德篇」两個部份來講述。
【義夫篇】
怎样扮演一位好丈夫?
首先來瞭解<禮記中>「婚義」(結婚之義)的內容----夫義婦順。什么样是夫義?就是丈夫應盡的道義。什么是丈夫應盡的道義?簡單來講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
在現今明文的科技時代,還提這舊有的說法、不是太落伍了嗎?因此首先仔細探討一下是不是落伍了。真理是永恆不变的,即使它很古老,依然是真理。比如孝順、仁慈是不受時空環境的影响,是做人真正的道理‧夫是「扶持」的意思,就是做丈夫的要把家庭建立起來,好比是家里的支柱,是家里每個成員的依靠,有道義的責任所在。
作之君
首先要以身作則,帶領家里每一個成員,端正自己,也就是言行、舉止都不能偏邪。「言行舉止」四個字看似簡單,可是它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比如說做丈夫的有不良的習慣,如喜歡飲酒、酒後亂性、愛賭博、不守時、不能振作、常常下班後不按時回家、對家庭疏於溝通、照顧等毛病,就無法成為家庭的支撐力量,也就無法領導家庭了。
現代的父母有誰曾經仔細想過:我是不是應該多關怀我的家庭?多体諒我的妻子?是不是很久沒有關心孩子和他的功課?所以父親在家庭中能「作之君」----做一個表率、模範,那么家庭的成員不但對爸爸非常尊敬,而且家庭內也会尊卑有序,子女敬重父親,妻子以夫為榮。
作之親
做父親的要扮演好两個角色,對上是孝順的兒子,對下是慈愛的父親。做父親的能孝順爺爺奶奶,做子女的看在眼里,自会效仿学習。我得深信為人父母者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也有很多父母把「親」誤以為是放縱,對孩子們溺愛。「親」不只是供養孩子好的物質,物質之外也不是只有純感情的愛,而是愛得要有智慧。如果一味縱容,要什么就滿足什么,這不是愛,也不是「親」,而是害他。看若小孩子很可愛,做父親的可以躬身來做「牛」做「馬」,讓孩子騎在身上玩騎馬打。這種疼愛是不是溺愛、縱容?做父母的有否想過,只給予物質、滿足孩子各種要求,不是真正的好父母,這样「作之親」就有篇頗了。
歷史上有名的<顏氏家訓>中,告誡孩子之道﹕「父子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就是說,身為父親,以其之嚴,不該對孩子過分親暱,要和子女保持一段距離;以至親的相愛,也不該不拘禮節。為什么呢?如果父親和子女毫無距離,過份親暱,它的流弊就是孩子不懂修敬上,不懂得如何尊重父親。前面講到做父親要做家里的領導、表率;身為管教孩子的父親,就要与孩子保持相當的距離,讓孩子對父親保持敬畏之心。
作之師
簡單地說,身為父母要做孩子的老師,做丈夫的要做妻子的老師。學佛的人都知道要「学為人師,行為世範」。同样的做丈夫,做父親的在家里的言行舉止都要做妻子的好榜样,做孩子好示範。
許多孩子從小脾氣很大,我曾面對這样的個案:一位母親告訴我,孩子只要碰到心煩的時候,功課壓力重的時候,就会丟東西,摔東西。我反問她﹕「請問你們夫妻会不会吵架?」回答是「会」。又接著問:「会不会丟东西?母親不好意思的回答:「過去吵架時常常丟东西,可是看到孩子發脾氣也丟东西後,我們夫妻倆人都知錯了,不可以再這样了。現已改掉這毛病了」。我對她說:「來不及了,現在改已經太晚了。」
爸媽心情不高興就丟東西,看去像是自然之事,這不良的示範,已成為小孩子模仿的榜样,而且深心烙印而於小孩子模的心中。母親含著泪眼的說:「怪不得怎么勸也不能阻止他丟東西舉動。」我看著母親這样,也愛莫能助。為什么因為父母的不良的舉动,孩子已經全部吸進去,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身為父母要特別小心。
古代中國的對教育的重視,在童蒙教育從胎教已開始,並非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尚小沒有關係,就讓他玩嘛,長大了就懂。」所以往往從一歲到五歲的階段放縱孩子,對孩子對的言行舉止不加以好好的管教;等到上小学之後就沒有辦法教好。教育最關鏈的時刻錯失後,就很難再挽回彌補了。
為之師,做父親的有沒有扮演一位家庭的好老師?你是否很久沒有和孩子對話了?孩子的功課学到哪里是否關心過呢?孩子近來心里總覺郁悶,,你關怀過他嗎?是否有問過﹕「兒子呀,你感到哪里不對勁呢?」這都是現代父母所必須反省的。
我們知道,目前在社会上的工作很不容易,幾乎每個人都感到工作壓力沉重。也許做父親的已經自顧不暇,哪有餘力關怀自已的子女?可是我們再想想,今天付出很多心血,把自己的聰明寸教貢献繪國家、社会,固然是一件好事、美事,可是下一代也是未來國家社会的棟樑王,我們要時時自問,有否盡了我們應盡的責任和道義?
丈夫三義
做父親的要做到君、親、師,除此之外,我們再來做更深入的探討「丈夫三義」。
恩義
乃「身為丈夫,有沒有用父母賦予的身体,好好經由自我努力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時常想到「恩義」,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這「恩義」回饋了沒有?實際上父母對我們的恩德,一輩子也報各不完。我們欠父母的太多、太重了。能不對家庭有所付出和照顧呢?你能盡好孝道,才能帶領下我將來恪守盡做兒女的本份,也能像你一样孝敬父母般孝敬於你,這样的美德才能代代相傳。所以「恩義」一輩子也不能忘也。
情義和道義
「恩義」之後還要想到「情義」,就是「夫妻的情義」。婚前双方非常恩愛,花前月下,信誓旦旦:海枯石爛,今生今世永不分離。這样的誓言,無非是表明對妻子忠貞不渝。可是現代社会這些掛在嘴上的愛,都是假的愛。為什么這么斷言?因為沒有後盾,沒有「恩義」、「情義」做後盾,人只憑感情很容易見異思遷。我們知道,婦女投入社会工作後,男女的感情一旦沒有「道德」來做為後盾的規範力量,就很容易出軌。所以每一個人內心感情世界起变化前,想到上有父母,內有妻子,如何能向他們交代?想到「恩義」、「情義」,內心就有所節制了,就不敢有非份之想,更不会一路錯下去。
因為一個人情感不忠影响的層面会非常之廣,對上父母因此而傷心、憂慮,還要操心照顧失去父愛或母愛的孫仔孫女。對內,妻子会受到很大傷害。如果怀着傷痛的心遠離而去,一世也不開心,岳父、岳父也会為女兒失去家庭而牽掛一輩子。
對下,無辜的,可愛的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孩童時代,便失去了本來溫暖家庭的父、母之愛。對孩子一生的見面影响難以估量。
對社会,小則表現出家庭的不幸和痛苦,波及周遭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大則可能引发不同形式的重大犯罪。做丈夫的如果能想到這些,那敢做坏事?那敢不對家庭負起道義的責任?為人父母,應該有這样的認知,如果是不應該愛的、不能愛的,連起心动念都不可以。
身為婦女也要檢点,當自己的感情世界起变化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反省,千萬不要讓這不正當的情感破坏別人的幸福,自已去當罪魁禍首。
做丈夫的要均「恩義」、「情義」,除此之外還要有「道義」,也就是要對家庭負有道義、責任。丈夫為了生意、工作,每天把精力全部投入,下班以後還有種種應酬、接洽、公關,難免会進入一些聲色場所。這種場所的誘惑力量非常大,而且往往不是一個人有能力可以控制的。面對這種情形,有道義的夫妻会如可做呢?
做妻子的平時要扮演好自已的角色,一定要關怀自已的丈夫,比如上下班有沒有不正常的情况?做丈夫的如果心存道義,就知道要做好丈夫、好兒子、好父親,對家庭就不敢輕易的毁坏它。當他涉足任何不正常的場所,就会有所警醒、有所節制,因為他要對自已的家庭負起道義的責任。
所以恩義、情義和道義可以說是維系家庭的關鍵所在,是做為丈夫的道德關卡所在。如果每一個做丈夫的,在婚前能對這「三義」有所忍識,在組织家庭之後懂得如何扮演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角色,締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是会很易。
可是小時候,父母沒有教我們怎么做,在学校教育中既沒有讀到古人如何建立家庭的書籍,也沒有接受過這些觀念的教育,所以在當今社会中,想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可以說是相當的困難。
在過去教学過程中,我也充分与家長溝通過,大多數父母都認同扮演父母的角色的確很難。因為做父母的,本身無法以身作則,孩子就很難接受教誨。父母身上的習氣經過幾十年的薰習,很難改掉,有時在課堂上教育孩子,他們能懂,也願接受老師的勸導,可是回至家里看到父母的言行舉止後,就對我說﹕「老師,你講得很好,可是我父母在家里做的、和老師教的不是一样。」於是孩子又反彈回原來的模样,依然我行我素。
所以孩子教育的的大關鍵,還是在家庭的教育,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反觀現代的社会工作節奏,幾乎多為朝九晚五,晚上還時常加班,回到家里已經能晚,夫妻無暇瞭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和校外的活动。長此以往,直到有一天孩子出了問題,再怎么傷心後悔,也為時已晚。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下面的內容謹提供参考
如果條件允許,希望做妻子的,能留在家中貢献自已的才華与德能﹔讓家庭一塵不染;讓子女快快樂樂的上學,回家後能吃到母親親手做的飯菜;可以每天督促孩子的功課,並能及時糾正他們的行為与偏差-----果能如此,孩子就可以獲得很好的家庭教育。做父親的也要對家庭好好的貢献自已的力量,最起碼的在經济上照顧好家庭,否則家不成其家,讓太太為一日三餐在外奔波,忙到很晚才回來,無法看顧小孩和家庭,有失做父母的責任。家庭中夫妻的職責應當是男女有別的。上述是「家庭而中丈夫所應盡責任」的簡略介紹。現在給大家介紹構建幸福家庭的重要理念---「夫義婦德」的第二部分------婦德篇。
【婦德篇】
婦女四德在家庭教育中重要意義。周朝的時候,周氏出現了三位非常偉大的母親;太姜、太妊和太姒。太姜是周太王的后妃,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兒媳是太妊,孫媳是太姒。這三位母后是奠定周朝偉大的基業,實施幕後工程的關鍵人物。正史對她們在很高的評價。
為什么這三位母后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的舉足輕重?原來這三位母后懂得把女性最好、最高、最偉大的德行發揮到淋漓盡致。也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婦女四德----婦言、婦德、婦容、婦功。
當今的女性所具備的教育程度可以說不比男性差,許多很有智慧、很有才華的婦女紛紛投入社会工作,對社会國家的貢献非常大。過去我曾經提過,有志的婦女應該有另外一種思考模式:就是把自己的才德、才能,放在家庭中,為家庭作貢献。雖家庭的成員不多,可是將來教育出來的子女可能成聖成賢,也一样可从在未來帮助國家,造福人類社會。所以我勸導她們,即使受過很高的教育,如是把所学的付出在子女教育上,相信將來所得到的、一定不是現在所能看到的而已。
現代婦女大量投入職場後,家庭的力量反而單薄了。婦女付出的很多心血、很多代價投入社会上,所換來的却是無法彌補的家庭缺憾----婦女紛紛走出家庭後,孩子就失去家庭教育,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關鍵問題。何以故?孩子無法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在學校所接受的多限於知識性的傳授和科技類的實踐,但科技知識的傳授無法培養人的內在德性。
人的德性包括人的品德、人际相處能力、人的威儀、人的禮貌-----這些即要從家庭教育來教導和落實。婦女離開家庭後,就失去了家庭教育,其後果就是當今社会人与人交往,不要說道德,就連人与人之間應有的信義和信用都沒有,正常的父子關係也都見不到了。當前的情境可說是「父不父、子不子」,也即是父子的關係变得淡薄了,因為婦女大量走出家庭帶來的後果,如此的家庭教育可說已經崩潰了。所以婦女留在家庭,發揚四德更為重要。
有些婦女同胞對我說﹕「你講的固然很好,我們可以留在家里,但目前婚姻這么沒有保障,沒有出去工作,萬一丈夫不要我了,怎么辦?我失去了依靠,沒有經濟能力帶孩子,無法撫養他。」的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夫義篇中我提到丈夫應有夫義。丈夫講道義,婦才有德。如果完全要求婦講德,丈夫不講情義、道義、恩義,這個家就很難撐起來。夫妻是一体,一体就不可分離。两個人一定要同心協力,一起營造這個家庭,才能使之鞏固健全。
前面提到周朝因為有三位得力母后,所以才有辦法奠定八百年的基業。中國自周朝以來就很重视婦女的四德,就是過去所講的「三從四德」。
婦言
我們在言及固有文化時,有很多人会說﹕「都什么時代了,你還在講這些?」不錯,但是我們細想想,作為一個妻子,在家里能和顏悅色叫「婦言」這有什么不好呢?難道只過去的婦女要和顏悅色,現代的婦女就不需要了嗎?做一個現代的好妻子,當然也要和顏悅色。所以真正好的品性,不会因時空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所以古人教育女兒「婦言」時,從少就教她講話要婉約溫柔,也就是和顏悅色。對丈夫講話要溫柔;對孩子講話要端正、端莊;對父母、家翁、家婆言語要溫順。對於「婦言」,做婦女的要特別注意到。為什么呢?因為很多做丈夫的会覺得妻子很囉嗦,很愛發脾氣,講話硬直,講話都不給他一點面子。所以身為妻子,從現在開始反省一下,對家庭每一個成員的應對談吐,是不是不得體?有沒有講得很過火?講得很嗆?很会挖苦?這些都不好。因為你的孩子就在身边,看著自已母親的言語動作,他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學会了母親的一舉一動。所以身為母親,在言語上要特別注意,。
我們知道孩子或丈夫最討厭的就是媽媽或妻子嘮叨。有很多小朋友對我抱怨說,他媽媽动不动就很愛說他,很愛唸他,最後孩子用什么方法來對付呢?就是不理不睬,做媽媽此時就急了,找我說:「老師,我兒子不願意理我,你有什么辦法?」我說做母親的,不要动不动就對孩子喋喋不休,講起來反反覆覆,我想孩子知錯就会能改。應該是母親講過了的,他已經記往了,這样就可以。重重覆覆的講對孩子並不是好的教育,同样也就特別注意夫妻间應對之中的婦言。
能不承認,在言語上有些婦女的確很容易惹是生非,如三姑六婆、說長論短,都是難免的。在言語方面,應該著重落實古訓「話說多,不如少」,態度語氣方面應著重「溫文柔順」。总之,做為妻子、母親或兒媳,在言語方面如何掌握住溫柔婉約,是非常重要的。
婦德
什么是婦女的德行?就是「貞、順」。貞是貞節,順是和順。現代人已經不講求貞節了。在此言及「貞節」是指現代人應有這样的理念﹔熱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丈夫、愛自己的子女、敬愛長上----家翁家婆,「貞」即皆你對這個家的愛心是堅貞不移的。如果你的丈夫、深愛你的子女,你会把自己內在所有的力量毫無怨言的全盤付出,也就是為你的家庭毫無保留的貢献自己,這就稱之為「貞」。
怎么做是「順」呢?就是在家里所扮演之角色要和順,表現在對丈夫的態度、言語要能「和」,有道是「家和萬事興」。對丈夫的態度很兇悍,不溫和,不溫柔,當然做丈夫的就会畏懼你,怕你,会疏遠你而不喜歡回家。因此做妻子的態度定要和順。。這個「順」字,左边一個「川」,右边一個「頁」。川像可流一經,川流不息,暢通無阻;「頁」是頭的意思。把它展開來說,就是妻子要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把家事做得盡善盡美,讓這個家「齊」。「齊家」簡單的講就是能把家里整理的乾淨整齊。除環境乾淨外,身為父母也要為人莊嚴、整齊也,具体表現為你的態度、為人处事一切都要合乎道理。
古人講「禮者,理也」,道理就是禮節的一種。礼端的禮又可以稱為道理的理,「禮者,理也」,二者為一体两面,妻子能將家里料理得整齊清潔,就是齊家的第一步。
婦容
強調具備貞、順的婦德之後,婦女應有第三德是「婦容」,即婦女的容貌。這里所講的容貌並非意味著以貌為主,丈夫並非要求妻子非常美丽。此地的「容」是講婦女應如何打扮自己成為一個端莊有禮的女士。我們知道許多主婦会認為:反正在家里打理好比是老媽子一样,於是穿著非常隨便,一條短褲,一伴T恤、頭髮一抓,馬尾一條。像這样的容貌如果站在鏡前,都会覺得自己怎么竟然這么難看?如能仔細對照婚前的模样,簡直天壞之別。
古時候的婦女因為有婦容這一條,就很重視在家里的穿著打扮。婦女應應該根据自己的身份,在家庭中也不該隨便。為什么呢?如果是三代同堂,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也要重視自己的衣冠。有的婦女回到家里就隨使穿著,丈夫回家見到的就是黃臉婆,實在是要打扮得很得体。所以此地講的「婦容」,就是婦女也要重視自己的儀容、穿著,讓孩子從小能看到一個端莊美丽的母親。
曾經看到一位朋友的照片,旁边有一位年齡稍大一点的婦女跟她合照,我問她﹕「這是你的姐姐嗎?」她回答說這是母親六十歲的照片。我非常驚訝,為什么母親這么年輕,她說:「自小我有記憶開始,就覺得母親是世界上最美的媽媽。」因為她從來沒看過母親隨便穿著,就算在整理家務的時候,他所見到的母親永遠都是那么的美。我聽了非常感动,的確這位媽媽真的很会保養自己,也給子女做出很好的典範。因為母親自己一絲不苟,把家里也整理得一塵不染,所以這位朋友日常的言行舉止也就顯得特別端莊。
另外也有一位朋友,我非常欣賞她的穿著,整齐端莊並不時髦。我問她:「你為什么經常有這么好、這么漂亮的衣服?」她回答說:「從小母親就教導我,所有的衣服即使髒了要換下來清洗,也要一件一件的摺好,放在衣籃里去洗,洗完之後該掛的要掛好,該摺的要摺好。」她從小得到母親的教誨,就有母親了對衣物的保養習慣。所以女兒長大後也能秉承媽媽這種好的德行,在家中可以很有條理的教導每一位家人如可放置、保養衣服。婦容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可是往往人一忙,就会放縱自己,就会隨便。
過去看過一篇報導,有位知名的女作家,在家里工作不用出上班,為了不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放縱,每天送完孩子和丈夫後,就按時在鏡前的把自己打理乾淨,像出門上班一样,在家里坐在案前,認真的寫作。這位作家講過,作為婦女,生過孩子之後,身材難免都会起重大变化,再不注意,身材就会像水桶一样。自己看了不喜歡,深信丈夫看了也会有意見,孩子也会覺得媽媽的身体越來越像汽油桶,所以身為婦女要重視自己的衣著。當衣著不隨便,則坐姿、行走、一舉一动都不会流於隨便。因而婦女在家里的穿著打扮雖沒有第三者看到,自己也要慎獨<中庸>里有云﹕「君子慎其獨也」,在個人獨处的時候要謹慎,不要流於隨便;正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當家里無人時,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也不能夠疏忽。以上為「婦容」部分的介紹。
婦功
談到婦功,過去婦女的確很有功夫。不但把家里打理得非常乾淨整齐,侍奉公婆也非常的恭敬,態度言語還非常的柔順。除了這此應該做的之外,裁縫、烹飪,技街也是一流。家中種種雜事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行。現代的婦女呢?由於不是純粹的家庭主婦,下班後可以說筋疲力盡,沒辦法把家里整理好。有些做丈夫的也很少帮忙做家務,太太除了要承担白天的工作之外,下班後還要料理家務,實在非常辛苦,過去的婦女因為沒有上班,完全治理家庭,烹飪工夫幾乎都很好,燒菜、做包子包餃子等沒有一样不精通,縫紉也都沒有問題。相形之下,現代的婦女往往帶一孩就覺得非常困難,非常辛苦,為什么呢?因為沒有經驗。從小母親也沒有教她如何整理家務才能節省時間,如何帶小孩才能得心應手,如何帮助丈夫才能讓他在外面工作沒有後顧之憂----這些父母沒有教,學校更不可能会教。所以身為現代的家庭主婦,帶一個孩子已經很辛苦了,更不必說還要買菜、燒飯、洗衣種種。
我們想一想,過去的婦女為什么会,現在的婦女為什么不会?是因為沒有學習,如果有學習過,自然就会。所以前面提到,賢明的媽媽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料理、保管好自己的衣服,將來長大後就会清理衣物,家庭就能騰出許多小空間;不会整理則会東一堆,西一堆。
這是沒有經過好好的思維管理,沒有思維管理,做起來就非常辛苦。現在身為父母的你,就慢慢來學習,学会後再慢慢再教導自己的兒女。通過一起做親子活动,教育他如何擺設、清理自己的物品,和周遭的飾物等。讓自己的家庭環境变成一塵一不染。一個家庭的乾淨整齊,也代表主人心地乾淨清潔。乾淨清潔的家庭環境,会使家庭中每一個成員感覺到內心非常安閒。心安以後就能定,能定下來,家中每一個成員就得到溫馨、快樂,而且更能生智慧,靈性也会得到升华。
婦功還有一点非常重要,當我們看到家里千頭萬緒的家務,做為一個婦女,應該要有冷靜思考能力,當一下子來了這么多的事情,可能会覺得﹕「事情這么多、真煩死!」但一定要冷靜的考慮:「我要怎么样才能把它料理好?從這里開手一件一件把它切底做好!」這時惱筋就可發揮功用,這就是學習提昇效力与智慧的機会了。人生的經驗、所謂魄力皆由此而來,往往惡劣的環境才顯示出你的光華。
料理家務之外,烹飪也是非常重要,要煮得一手好菜,更是家庭每個人的健康的保證。如何均衡營養,確保每個家庭成員得有健康的飲食,從而有健康的体魄,所以婦女的責任實在非常重大。
一個会安排的家庭主婦,一定是非常好學,在家務中就学到如何管理事情和安排時間,家中事情非常瑣碎,曾有位主婦向我抱怨,回想結婚前,她非常快樂,生活很休閒,下班後毫無拘束。婚後陸續生了两個孩子,站在鏡前看到自己的容貌老去,年華不再﹔再看看自己的身材,越看越不滿意,心情經常煩躁,難善会自怨自艾,難道我一輩就這样做個老媽子嗎?心里很不平衡。為了孩子不得不做,為了丈夫也只好忍氣吞声。可是她並是個快樂的妻子、快樂的母親就、快樂的兒媳。直到有一天,她搭計能車,車里放了一些書,從此她往書籃里拿來看,這本書是淨空老法師的<淨空法語>。她隨便一翻就看到這段話﹕「家庭主婦就好像菩薩一样,她貢献她的勞力、貢献她的心力,為家庭每一個份子,不分晝夜的貢献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為家庭任勞任怨,這就是菩薩精神。菩薩並不一定要為社会廣大的大眾服務,你能為家里每一個份子貢献出所有的心力,你就是菩薩。」
霎時,這位太太看到自己原來是一位大菩薩,一位默默的菩薩。讀完後,她整個心就完全改变過來。從此她不再自怨自艾,她覺得她這個菩薩應該可做得更圓滿些,而且要做一個快樂的菩薩。
自此以後,在拖地及整理家庭的時候,都抱著愉快的心情來做。做的同時也覺得人的心地要經常的擦拭,把心里不好的想法、看法,要像拖地一样把它清除乾淨,給丈夫。我想天下做丈夫的,如果每一回家,看到丈夫這么辛勞的回來,她会覺得丈夫在外一天真的很辛苦,就主動倒來一杯水,看到妻子和顏悅色的遞來一杯水,也会燃起感动、感恩之心,感謝妻子辛苦的照顧這個家。
當看到孩子,在自己調配的食物養育之下得以健康成長,做母親的也会非常欣慰,,自己付出的心力畢竟沒有白費。看到孩子能按時放學回來,不用托兒班,不用上其它才艺班,不用等待家長下班回家,母親也值得安慰,因為孩子回來後可以与母親分享学校發生的種種事情,母親此時可以藉親子溝通的機会,瞭解孩子在校學習狀况,有無學習障礙,就可以從孩子放學回來的表情中得知,做媽媽的角色對培育子女實在是至關緊要。
從上個太太的例子,本來自暴自棄的傾向而轉換成菩薩的心態。其實只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間的轉变,讓一個人從平凡的地位轉变成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家庭主婦的所作所為,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可以說是最有意義,最值得的工作。而這件責任重的工作,唯有婦女才能承担。因為婦女所肩負的角色至為重要。妻子、母親和兒媳。我們要知道,齐家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如果家庭不健全,家庭不幸福,如何代代相傳?
環顧社会現狀,破碎的家庭、單親的家庭,日益增多,這样的家庭為社会注入越來越多不健全的人,会影响整個社会安定,所以家庭穩定對整個社会實在事關重要,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
綜合以上所述,婦言、婦德、婦容、婦功,這四種德學是婦女應該學習的重要德行。現在有許多人会怀疑、甚至会鄙视過去的東西,認為是舊有的、無用的。但仔細冷靜地去用理性地思維一下,對過去留下來傳統美德: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到忠孝廉恥、仁義礼信,是國家富強民族、社会興盛的基石,任何一位真正成功的人士必不可缺。孔子論語中有云:「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意思是話君子去了個「仁」字,就沒有中心思想了,既然沒有中心思想,那么用什么來成名?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章高的,那只不過是風流才子而已。學識淵博只不過是才人而已,而人沒有中心思想拿什么來成名?所以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沒有在一頓飯那么短的時间里違背了仁道。造即創造、作為,次、也是這样。
這句話的意思話任何事業的成功都要靠仁,倒楣的時候不頹喪、不感到環境的壓迫,也要靠「仁」德的修養來安然處之。換句話說,得意的時候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敗了,也要靠「仁」而安穩。
故此言行、品德、禮節、威儀對每一個有期望自己生活、思想及靈性有昇華的人,都至關重要。做丈夫要瞭解和做好自已在家庭中應盡云責任,扮演好自已的角色外,做妻子的更應該明如何經營家庭。在營建家庭的過程中、做妻子的往往沒有放下身段,尤其是現在女權高漲,有太多的婦女認為,我一生中從小在父母辛勤教育,供我讀書到這么高的學歷,為栽培我,花了這么多的錢,難道出嫁後,走進橱房,走入家庭,再不能為社会服務了嗎?其實不是這样的。
我們知道身為婦女,當你結婚成家之後,婦女的天職就是相夫教子。這個責任誰也不能取代的。女傭更不能取代你照顧子女,父母也不能取代照顧孫子、孫女。如果尚未有經歷過教育的子女,並在此過程中付出的母愛,就不知道教導子女是何等的重要。現代許多母就沒有親自養育子女的經驗,他們是喝牛奶長大,在傭人看顧成長的。這些孩子自幼就可說沒有受家庭教育,也沒有所謂童蒙養正的教育。
童蒙養正的教育是孩子從很幼小時,就要開始培養良好的德性。這是母親所必應做的事情,在當今社会中,都委任第三者來做,家庭教育可說是蕩然無存。過去的女子,在母親教導下,從小就会学做家務,如裁縫、烹飪等,所以長大結婚後,就沒有料理家事的困難。母親也会教她,從受孕的第一天就要做好始教。
前面提到周朝有三位非常重要的母后,其中的太妊,是周文王的母親。她怀孕初期,就非常重视始教,所以才能生出像文王,這样的聖賢之人。至於胎教到底如何?這里簡單向大家介紹:
婦女從怀孕的第一天開始,按古文的記載,要「寢不側」即是睡姿要端正,不隨便睡﹔「坐不边」就指坐姿要端正,要坐一側或坐歪了;「立不跛」,<弟子規>有「不跛倚」,就是站立時要站好,用現代話來講,你的言行舉止、行住坐卧都要有礼貌。都不能隨便,做到「四勿」:「非禮勿视、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动,從眼、耳、口、身、四方面、保持內心的清靜,自然意念回到本性的靈明,德性由然而復。
「非禮勿視」:是指是不好的、不應應看、作為一個準媽媽就不能看,現在电视傳播,好的畫面、暴力的鏡頭相當頻密,都不能看,為什么?因為会影响你的情緒,如果母親的情緒不穩定,那直接影响胎兒。「非禮勿聽」:耳朵所聽到的都是好的、善良的、正確的。對於不好的、不堪入耳的包括不良的音樂、声响都不可以聽到。「非禮勿言、非禮勿动」:自己講話時,好的才講'不好的就不講。作為一個準媽媽對於自己的言語造作,內心的起心动念都要時刻注意保持清靜、誠意、正心、正念、正身。因為這些細微的情緒波动会善响胎兒將來性情。怀胎時母親情緒安穩即胎完就安定。所以怀孕中的母親胎教就離不了「四勿」了。講到「四勿」,原來亦即是「四非」,四非两字合成是個「罪」字,係孔子在論語中所言。其由來是:
一日顏淵向孔子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人,一日克已復礼,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孔子說:「克己復禮叫做仁」,顏淵說這個道理很深、很難,总得有個法章,引我們入「克己復禮」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訴他「四非」四個看來是消極的規範。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地管束自己,由外在的規範薰陶自己。使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六塵﹕色、声、香、味、觸、法所誘惑而影响本性的靈明,而保持正心、正念的行為。顏回聽了這四個方法就說,這我就懂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即是說如果不去看見那些足以令人起心動念的声色貨利,人就不会受到外物迷惑。又說﹕「聖人之治‧虛真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說的聖人的治世理念,都是教人斷除邪思妄念為首要的步驟。因為斷除邪思妄念,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再來教人消除高傲与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胡競争之心,能夠這样的話争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体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堅定自強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争奪的欲念。
孔子和老子一样的「克己復礼」來做到形而上的最高工夫,不過是很難的,退而求其次用這種端肅自己、訓煉自己。「我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說我雖然很笨不太靈敏,悟性不高,但是用此方法薰陶內心我懂了。我会用此法慢慢地去達到這個「克己復礼」的境界。果然顏淵深得了孔門的心法,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四聖人之一。
又講回母親胎教在飲食方面,如果喜歡吃這吃那,也会影响胎兒。尤其是有些婦孕婦在妊娠其間難免身体有些不适,吃東西就沒有節制。古人認為飲食方面必應節制,就是所謂「割不正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是指這個時節不應該吃的食物,則不合時令就不能吃;或者可說切割得不哈當的,如食物的紋里不合、難於咀嚼、影响吸收,如有些要頭尾齊用方對孕婦健康無礙等等。婦女也不能吃,以防影响消化。「不時不食」是指不應該吃東西的時间,即使餓了,很想食,作為一個準媽媽也不要嘴饞,配合人体官能生理衛生需要,另又指不合天時節令的、不合季節的食材當然要戒,這種種一切、都是為孩子的將來,在怀孕期中母親所要做到的護兒本性。亦是胎兒得到母体先天完美的護蔭,与「天、地、人」三合為一,而得天地之靈氣,所以成就為後天的聖賢。所以周朝自後稷封郃到文王武王中間經過了十幾世的積德纍善。建立了八百年基業。
所以元始天尊在玉皇普度聖經中曰﹕「閨門為萬化之源。坤厚載無疆之福。是故太姒之胎教。生武王周公之德。」所以古人從怀孕的開始就非常重視始教。
孩子出生後,從会吃飯的時候就開始教他,用右手吃飯,教他晨昏定省,教也灑掃應對。這些誰來教呢?當然是父母,尤其是母親所扮演的角色就更為重要。
當前的環境,電视媒体非而普遍,家家户户都有,網絡也遍及每個角落。身為現代婦女不得不對這两種媒体特別注意,因為它們的污染性太嚴重了。即使懂得如何好好教育孩子,如果一旦沒有注意到,很容易就被电视污染,孩子在無形中學到不好的東西,自己還沒有覺察。如果這两種媒体未能好好管到制,對孩子將來的個性和行為影响就非常大。最好的方法就是身為父母的就盡量少看電视。在家里孩子吃飽後,要帶領他学如何做家務。
過去有一位朋友,有四個小孩,如今兒女都已長大。我曾經請教過這位母親,如何管教得這么好?她介紹說:從小两個男孩就拖地板、掃地,把家里打掃的乾淨是属於他們的工作;两個女兒負責洗菜、洗碗。母親在挑菜的時候就把女兒叫來,有時也教男孩一起在桌上工作,教男孩子認識菜,同時講解一些道理給他們聽,如「一粥飯,當思來之不易」;今天能有一碗飯可吃,有這么香噴噴的菜,是要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才能擁有這样的一餐飯,天下像這样幸福快樂的人並不多,,鼓勵孩子要珍惜。從小就要讓他懂得感恩,懂得感謝父母的辛勞,感謝社会上各行各業的人,是經過他們的辛勤勞动我們才有這样豐富的一餐。
孩子們在英明的母親帶領下,也什分樂意地跟隨母親学做家務,做丈夫的就負責洗衣服,把所有的要洗的衣服分類放入洗衣機。父母帶領四個孩子,在晚上八点以前就把家事完全做好。八至九点,孩子們認真做功課;父母同時亦做個好榜样,各自看書。在這種家庭環境你中長大的孩子,不用督促,不用強逼,就会自动發讀書,功課自然就会很好。因為孩子沒有受到电视的污染,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溫文雅意的形象了。因為父母懂得教育之原故,有這样健康的家庭,自然亦会有這样幸福的孩子。長大我後自然能夠成為社会積極份子,自然對社会有卓越的貢献。為社会群体起了典範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志士仁人。
常怀早日實現聖賢傳統倫理道德教化眾生】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堯舜稷契。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釋淨空法師 時年八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