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净土】五九年三月
因客問參禅不及念佛,永明禅師云:「有禅無净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禅後身為蘇子瞻,乃至雁荡僧為秦氏子檜云云。
答曰:「楞嚴徑」文殊菩薩選圓通,說偈曰:「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又從「多門」中,肯定耳根圓通說,「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實以闻中人。」指出「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劳非是常修學。」对念佛三昧乃云:「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泉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永明禅師有禅净四料簡,其文曰:「有禅無净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现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浄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净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与千生,没箇人依怙。」近世修净土人,多數故執四料簡,極少虛心研究圓通偈,而且对四料简也多誤解的,不独辜負文殊菩薩,而且帶累永明禅師。终对於權實法門,不能融匯貫通,視禅浄之法,,如水火冰炭。虛雲对此,不能無言。
孝壽祖生於宋代是餘杭王氏子,他是中國諸祖中三位最多著述者之一,「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說:「吳越錢氏時,為税務專知,用官錢買魚蝦放生,事發當棄市。吳越王使人視之,曰:「色變即斬!不變即捨之。」已而色不變,遂貸命,因投四明翠岩禪師出家,衣不缯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明心要。……. 上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誦經萬善莊嚴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誦經萬善鬮乃至七度。他是宗門下法眼禅師的第三代。著的書恨多,如「心賦」和「心賦註」是講明心見性的。「萬善同歸」是講法法圓融的。「宗鏡錄」百卷,是弘阐拈花悟旨融匯各宗理趣攝歸一心的。
日本人分佛學為十三宗,中國人分為十宗,「宗鏡錄」以心為宗,以悟為則,所說雖有淺深,皆穷源澈底,微微細细地表出此心,闢邪輔正,使後人不致誤入歧途,平生說許多話,未曾說过宗下不好,他既是從宗門悟入的,何以又弘揚净土呢?因為大悟的人,法法圓通。參禅是道,乃至如我们劳動掘地也是道。他為挽救末世跟劣的人,故弘淨土,他是净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讚揚浄土,寂後人人尊重,在净慈寺建塔纪念。
「佛祖統紀」又說,「有僧來自臨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見殿室有僧像,閻羅王自來頂拜,我問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壽禅師也。聞已祬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於此禮耳。」中國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所据是何典章呢?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在西方过十萬億佛土,誰人知他冬月十七日生呢?這是永明禅師的生日,因為他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的,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為彌陀誕辰。
四料簡一出,禅净二宗,頓起鬥爭,净土宗徒說:「有禅無净土,十人九蹉路。」單修禅宗,生死不了,单修净土,「萬修萬人去。」又參禅又念佛,「猶如戴角虎。」「無禅無净土」是世間惡人。净土宗徒,以此批評禅宗,至今鬧不清。屢說參禅之弊,又引證「戒禅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鲁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龄。其次则乘禅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夫子。又其次善旻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荡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事,此數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 為常人,為女人,為恶人,则展转下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云云,我認為修行人後身,「展转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時,「穎州官妓口作蓮花香,蜀僧曰,此女前為尼,誦「法華」二十年。」誦「法華徑」而轉世為妓,不可謂「法華」誤之。猶參禅人後身,「為常人、為女人、為恶人,」亦不可謂參禅誤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难道观世音應身也是「展轉下劣」麼?
阿彌陀佛化身,違永明禅師,永明禅師後身為善继禅師,善继禅師後身為無相居士宋濂,善继在蘇州閶門外半塘壽聖寺,血書「華嚴經」一部,他的弘法事業,比永明禅師退半了?宋濂為臣,不得善终。则又不如善继禅師,难道可以說阿彌陀佛也「展轉下劣」麼?
禅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曹山亦不許,净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禅宗的不对,没有審察到這種批判,原出於九峰和曹山。這正是禅宗善知識的正知正見,應當因此注意禅宗,何反以之低估禪宗呢?我们現在誰能坐脫立亡?我們連泰首座,纸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輕視禅宗麼?
我認為宗下有淺深,显教密有頓漸邪正,中國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不同以上所举的禅。。。但末世行人參禅,確實有走錯路的,無怪永明四料簡中所責,惟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何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他是偽託的。。他所訶責「有禅無淨土,」難道禅净是二嗎?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見自性彌陀。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但今人卻必限於念佛為凈。參禪為禪。
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捨,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 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正等正覚,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時那里來的禅和淨呢?以後說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竞,至拈花微笑,付法迦葉,亦未說出禪字,禪是最上一乘法。
猶如纯奶,賣奶的人,日 日加了些水,以至全無奶性,學佛法的人,也如纯奶渗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渗了水的禪說,「有禅無净土,十人九蹉路。」並不是說純奶的禪「蹉路。」永明禅師上智者岩,作禅净二鬮(音溝),冥心精祷得净鬮,乃至七度,若禅是不好的,他決不作此鬮。若净是他本心所好的,則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決。且永明禅師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第三代,那里會自抑己宗,說禅不好的道理?
參禅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見性,後人參禅,違此方法,得些清淨境界,通身輕飘飘的,一下子就開静,自以為有工夫了,其實滯於陰境,卻不知一念緣起無生,怎能向百尺竿頭進步?永明因此說:「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實可靠,但他也不是說光念佛就能「萬修萬人去。」要有淨土,才能去見彌陀。若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為可靠,這又打错妄想了。
「楞嚴經」阿难白佛言:「我自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劳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豈釋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彌陀佛威神卻可恃,卻能惠我三昧耶?念佛決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做好夢,醒來精神愉快,做惡夢醒來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凈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為師作佛,理所當然。
致於無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念净,糊里糊塗。則「萬劫与千生,没箇人依怙」了,,我平生没有劝过一個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參禅,每念楞嚴所指「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簡的意旨,略加辯說,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於四料簡中,偏執不通, 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負永明禅師了。
【末法僧徒之衰相】五五年八九月間
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現象,知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佛法者,僧徒也。非異教也,今因答客问,一發所蘊。
問:現今更改佛曆年月,不用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當否?
答曰:釋迦佛佃法運,有正像末三期,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像時期已过了,未法到現在已經过了九百八十二年了。。末者没也,法怎會没得了呢?擁護佛法的人多,佛法就萬古長存。事相雖有正像末,但人正則末法時期,也是正法,若自生退屈,則正法時期也成末法。末法經上所說種種衰相,現在都出現了。僧娶尼嫁,袈裟變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這些末法衰相都出現了。
釋迦佛的法,到人壽三十歲時,大乘法就滅了,人壽二十歲,連小乘法也滅了,人壽十歲時,只剩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法末之時,佛所說的法,都要滅的。先從「楞嚴經」滅起,其次就是「般舟三昧徑」,如歐陽竟無居士,以他的見解,作「楞嚴百偽說」,來反对楞嚴。还有香港某法師說「華嚴」,「圓覚」,「法華」等徑和「起信論」都是假的。這就是法末的現象。过去迦葉佛入滅後,諸天把他的三藏聖教,收集歸藏。建塔供養,唐時天人与宣律師說,於渭南高四台,暨終南庫藏聖磧,均是迦葉佛末法時經像所藏之處,今現有十三圓覚菩薩在谷內守護。
至今每逢年臘月,空中有天鼓響。前年中國佛教協會開成立大會。大家議論佛法之滅是佛弟子自己滅的,政府不管你滅不滅。開會時侯,政府派員出席,會中許多教徒紛紛討論。所謂教徒者,竟堤出教中「梵網經」,「四分律」。「百丈清規」這些典章,害死了許多菁年男女,應該取消。又說大領衣服,是漢人俗服。不是僧服,現在僧人應當要改革,不准穿。如其再穿,就是保守封建制度。又說信教自由,僧娶尼嫁,饮酒食肉,都应自由,誰也不能管。
我听這番話,大不以為然,与他们反对,他们对浴佛節,也有不同說法,不承認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我憑「法本內傳」及摩騰法師对明帝曰,佛以甲寅之歲,四月八日生,此當周昭王二十四年,魏書沙門曇謨最曰,佛以周昭王廿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這樣年月,多少朝代都遵奉不改,周昭王甲寅到現今已二九八二年了。現在他们要改為二五零二年,本來孔子老子生在佛後,今他把孔老擺在佛先。我當時在大會上,和他们爭淪戒律、、年號、漢服不准毀。
把佛法傳入中國的印度摩騰,竺法兰二尊者,去佛滅的年代还不遠,當時白馬寺東,夜有異光,摩騰指出违阿育王藏佛舍利之處,明帝建塔其上,佛道角力試優劣。摩騰蛹身虛空,廣現神變,法兰出大法音,宣明佛法,二尊者的智慧神通,难道說不清年月,後來的高僧,如羅什,法显,玄奘,道宣、、雖有幾種傳說,也没有確定改變。及至民國二年,章太炎等居士,在北京法源寺召開無遮大會,討論佛的纪念日,議決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現在世界多用耶曆。而政府亦没有叫佛教改用耶曆,我主張应用自己的佛曆。
是与不是,还以遵古為宜。改了不好,而他们硬要把二月八日,二月十五日,臘月八日古有的纪念日都不要了。他们不用四月八日作浴佛節,改四月十五日才是浴佛節。「梵網」律屬華嚴時,「四分律」屬阿含時,都要被他们毀了。「百丈清規」由唐至今,天下奉行,他們要改,漢朝到今,穿的大領衣也要改,你看是不是末法?因此和他们爭論,說你們要改,你改你的。佛是印度人,印度一年分三季,一季四個月;我國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我國有甲子分年號,印度没有,所以改朝換代未免不错乱。故弄不清楚,玄奘在印度十八年,也未曾確定了年代,前人行了一兩千年的四八浴佛,臘八粥一旦改了,不方便,我仍何苦自己要改呢?
我和李任潮商量,說這些坏教徒,要改佛制,政府如不作主,任縱這些教徒乱為,便能使到國際間的佛徒,發生怀疑,政府叫我入京,招待國際佛教友人的。豈由他们乱改佛制規律?李任潮等叫我忍辱,政府見鬧得不可開交,就问改制的原故,有人說僧尼要穿坏色衣,政府问何為坏色,能法師說,袈裟才是坏色!其他不是。大家听了齊聲說,只留袈裟。取消其他。我說能法師說得没错,梵語袈裟,華語坏色,有五衣七衣大衣三重,並一里衣和下裙。
在印度用三衣裙就是我们此土的衣褲,此衣裙隨身,睡以為被,死亦不離,佛說法在印度,氣侯煖,中國氣侯冷,所以內穿俗服,不准彩色。將俗衣染成坏色,如做佛事外搭袈裟。袈裟便不常著,看為尊敬了。宋金元朝代把漢衣改了,僧人至今未改,漢衣成了僧衣。故說這個大领衣,就是坏色衣!
若說劃清界限,就不要改,若將大領衣改了,則僧俗不分了。就是僧俗界線分不開,政府听我此說,讚成同意我說。並說佛律祖規,不能改動,加以保留。暂告结局。你看這是不是僧人自毀佛法?雲老矣,無力匡扶,惟望具正知見的僧伽,共挽狂瀾,佛法不會滅的。
【乙未重增佛祖道影附記】
乙未夏,雲將數年徵集所得諸祖道影六十九尊,一一系以傳讚,加入先德所訂之佛祖道影」中,名為「增訂佛祖道影」。另刊新板於鼓山流通。距今二十年中又得二十七尊,復系以傳讚。加刻重補增入,總計道影三百三十尊。祖翁面目蓋不止此也,昔文喜問文殊多少眾?殊曰:「前三三後三三。」雲今增已又增,已圓前三三已。其後三三者,則有待來哲增增不已焉。是為記。
佛曆二千九百八十二年乙未重九虛雲記於雲居茅蓬。
【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同戒錄序】
佛法之要,盡在三無漏學中,「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詳審聖言,具見一戒清净,則三無漏學清净。蓋以「戒心制止八倒,一切性離,則一道清净」故也。證之優波離尊者之言可信,尊者曰:「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梵網經」曰:「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则此戒又通教外别傳,直揭心源之禅矣。
江西雲居,道容禅師開山,自唐至明以祖師禅得預傳燈者四十八人。諸祖皆以蓋世龍象蹴踏此山,山形亦勝。外峻中平,岩巒盤曲,宛如蓮辦矗抱,晦山老人題為「蓮花成。」 有句云:「千層台擁浮幢寺。」 斯雲居山固天然戒幢也。山當盛時,熾然建立,海印森羅,庵院累百餘所,道膺禅師在日,住眾千五百人,王介甫咏本山溫泉詩有云:「一氣無冬夏,諸陽自废興。」 本山殿堂,自宋元迄明清,屢更成址。迨抗日戰爭期間又遭兵火,紺宇琳宮,埋蝕於荒煙剝蘚中,獅炫绝響,鷲嶺燈昏。
雖性空何有起滅之殊,而世諦未免盛衰之慨。虛雲潦潦倒倒,波波挈挈,蹉跎兩甲子,弘演一無成。癸巳養屙匡阜,因悉雲居法窟废墜有年。念前哲可師,忍听鐘沉於煙草,名山多勝,痛見灶墜於丘墟。聊思興復,奮蚊足与螳臂,勉噓朽而吹枯,於五老峰下修葺牛栏,苟安馬櫪。初不知如何施設也。未半載而諸方衲子瓶钵遙臨,勢难独善。身既當爐,不避火迸。乃豎竿拋磚,重建梵剎。又煙蓑雨笠,開耕南畝,昔蒼雪寄怀。晦山和尚詩有云:「宗風快覩香粳熟,欲買山锄學種田。」
雲居今日喜見清畴綠畝,繞禪舍以如帷,牧,暇農忙,唱雲端之邃谷矣。住僧中有初心净人,於務農學禪之餘,群思得戒,屢懇開壇。查明代洪断和尚時,曾請古心律師登山弘演毗尼。并請千華三昧老人董襄戒席,當日江楚諸山為之傾動。此後住持歷開戒法,以前為傳戒而建之千華閣,毗尼堂,俱載志書虛雲素承佛旨,奉戒為師,兼以眾請难辞,爰於乙未之冬,宏传戒法。冀以律儀,拯拔沉淪,汝等現前大德,既以幸披福田衣,必須盡此形壽,坚持净戒。
趙州參膺祖,八十獲行腳,為本山佳話,亦汝等軌範本山法典,有足資鞭策者,膺祖云:「佛法無多事,行得即是,汝但作佛,不愁佛不解語。」白居易咏雲居寺孤桐詩後段云:「直以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語立身者,孤直當如此。」黃山谷登雲居詩有云:「四時美景觀難盡,半點红塵到不能。」虛雲特為拈出,红塵不到,漫說眉間掛劍,可憐血濺梵天。且道四時美景向何處著眼呢?自代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覚已。真是諸佛子。」汝等若能信受奉行,這同戒錄便是佛名經也。
釋尊應跡二千九百八十二年歲次乙未彌陀誕日幻遊老人虛雲序。
【重建雲居山真如寺略記】一九五九年
佛曆二九六五年己卯即民國二十八年,日人侵華,玆山殿宇,焚燒殆盡,僅存銅毗盧佛,釋迦佛,觀音菩薩、監齋像各一尊,住持性福等四人結茅而居。
癸巳秋七月,雲知雲居法窟久毀,請准當局派同志等數人伴送來山,默然傷之,乃藏身一破牛栏中,旋衲子闻訊踵至百數十人,食宿兩难,幸上海简玉階居士施資,勉以过冬,且奠定修造開田之初基。
甲午春正月,住僧至百餘眾,國內道友闻訊,相將助資,爰掘土平地,將後山挑低七尺,以土填補西邊低凹坑。舊寺坐戌向辰,今改坐辛向乙。築基拋砖豎竿。首建法堂兩層,蓋鐵瓦,上作藏經樓,置磧砂,頻伽等藏經,中供毗盧佛。兩邊為眾宿舍,樓下中築高台,戒壇通用,供釋迦佛。掛溈仰宗鐘板,於中上殿,坐香,布薩,安居,鑄造大銅、鐵鍋五口,大銅鐘,報鐘二個,置辦各種法器什物。冬十一月所棲牛栏被焚。新連茅蓬,樓上下二十餘間,牛栏、廁所、窑廠,次第落成。自燒磚瓦,儲置木料,十二月起禅七一期,
乙未春正月,開墾水田百四十畝。旱地三十餘畝。秋九月,香積廚,五观堂落成,冬十月,為山上沙彌传戒。不期來者數百人,期滿,起禅七一期。丙申春正月,興建大殿,天王殿,韋馱殿,虛怀樓,雲海樓,報恩堂,西歸堂,夏末落成。秋七月,性福退居,新住持海燈接座。開講「楞嚴經」,冬十二月起禅七兩期。
丁酉春正月,興建客堂,功德堂,鍾鼓摟,韋馱殿,祖師殿,禅堂,如意寮,上客堂,伽藍殿,庫房、方丈室、祖堂、雜務工寮、柴房、吳寬性居士發起修築山路,開濬明月湖、架飛虹橋、新塑釋迦佛、藥師佛、彌陀佛、迦葉、阿難二尊者,文殊,普賢,彌勒,地藏四大菩薩。海島五十三,參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四天王伽藍,祖師等,大小聖像百餘尊,冬十一月完成,其間開河建橋,整治道路,修理古跡,種茶,栽植滇松,核桃,川楠木,各類果树,稯树花木,,悉備。夏六月,住持海燈開講「法華經」,并為青年比丘二三十人,成立佛學研究苑,造就僧材,冬十二月起禅七三期,住僧二百眾。
戊戌,詹勵吾居士發起興建海會塔 (规模悉仿南華) 。夏七月,仍由性福接任住持。山志載大殿佛座下地宮碑銘,今已發現,毗盧殿佛座故址。得古物碑文二處,均係洪断和尚手藏物如志中所載,仍以原物復藏二處佛座下,除原物外,毗盧座下,另加入銅彌勒佛一尊,玉章一個,大殿座下,加銅佛一尊,菩薩三尊,玉章一個,琥珀等物各一件,碗杯羹匙各一件,以資纪念。
數年以來,修建經费,悉賴國內外道友助成。至於齋糧初賴外助,迨乙未秋所收稻谷及洋芋,紅薯,勉可自给。稍有不足仍擬继续開田墾地種茶植树,生活庶以無虞。又自上海請來璋香雕像丈六,五尺,二尺西方三聖像共四堂,八尺阿彌陀佛像一尊,六尺彌勒佛,觀音(連善才龍女) ,地藏,聖僧,韋馱,關聖像各一尊,白玉二尺釋迦佛一尊,吳寬性送來一尺六寸古銅觀音一尊。
右錄自癸巳至戊戌六年間重建事略,殿宇工程大部完竣,諸餘房屋,尚待工成,媲之唐宋建造。则華樸懸殊,较之明清重修,似益周備,皆賴佛天垂蔭。壇護弘施,以及四眾辛劬之力。雲何与焉?玆以重刊舊志,先附錄於此。
【雲居山志重修流通序】
癸巳夏,予養痾廬山,有數禪人自雲居至,稱日寇中原時,以玆山險峻,易伏遊兵,遂將真如寺全部焚毀,今只見毗盧遮那大銅佛,兀坐荒煙蔓草中,苟不重修,將湮滅矣。予闻惻然,念雲居自唐代元和年開山,為歷代祖師,最勝道場,道容以後,道膺继之,其後齊禪師,融禅師,舜老夫,佛印了元,圓悟克勤,大慧宗杲,皆曾任該寺住持。
而过化者,有趙州諗,雲門偃,古塔主,洞山聰,圓通秀真净文,居士中如白居易,皮日休,蘇東坡,黃山谷,秦少遊,呂居仁等,不計其數。。。。
今祖師道場,零落至此,亟待重修。秋七月与居士祝華平等,至真如寺,洵如僧言,祇性福等四人住茅蓬中以事香火。居數月,四方衲子,闻風而至者,數逾千指,僉議重修事宜,雖有殿宇舊址之可尋,而乏山志記載之考据,因志板久毀,書册亦绝,後於蘇州訪得殘本。澷漶殊甚。乃屬岑學呂居士考訂重輯之。略有增刪,緣舊日志書,係清代康熙初年编纂,其中文移產業,代遠年湮,久歷變更。酌為刪去,其餘悉依舊本,以傳其真。亟事流通,免再湮滅,予自癸巳至戊戌六年之間,所有重修殿宇,再塑金容,整肅清规,耕田博飯,種種事蹟,附錄於本志之末,以便後之修志者,有所採焉。
佛曆二千九百八十六年歲次己亥孟夏釋虛霪序時年百二十
附:【出席中國佛教協會成立會議感想一文】一九五三年
此次中國佛教協會成立會議,是開國後佛教界的第一件大事,也可以說是我國自有佛教以來的第一件大事。因為這次會議象徵著我國各地區,各宗派,各民族佛教徒的大團結,這樣的大事,若不是在毛主席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領道下是不可能辦到的,當然,不是說開了這個會便什么问题都解決了,但是至少借此机會我们可以作種種努力,掃除以往的障礙。矯正以前的缺失,建立將來開展佛教宏傳工作的基礎,我想借此時机把一些希望写出未,供各位參考。
一,加強團结和學習,發揮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以尽人民的責任。佛法本來是磧極的,前進的,不是消極的、落後的。我们在這革命的新時代,應該拿出大無畏的精神,努力學習,補充各項知識技能,配合時代和政策,以便分擔各項工作任務。与大眾一同向社會主義前進。
二,清除外道迷信,恪守戒律清規,以增大眾的信仰。
三,阐發各宗精義,以明佛法真相藏傳密乘及南傳上座部亦应兼收并蓄。
四,在现有經濟基濋上自力更生,以維佛門根本。
【祭太虛大師文 維】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仲春之月日,幻遊比丘虚雲,謹以香花清供,遙祭 太虛大師之靈曰,月黯吳江,波生法海,頓歸兜率,誰挽狂澜嗟夫大師怀智而來,忍悲而去,来也何遲,去也何疾。大願未成,我怀何極,中外淄素,莫不哀傷,況屬法門同根同氣者耶。予每讚歎菩薩现應化身莊嚴佛土,以般若之慈舟渡眾生於苦海。燃巨燭於昏衢,宣義諦於上國,古人云,每見善知識如優曇花開,甚言其希有也。
大師荷如來家業,為末法津梁,住世期長,天人有賴,又何期去之速耶。予耄年入曹溪, 勉為六祖奴郎, 舂米負石, , 手胼足胝, 日月如邁, 衰病漸浸, 其精神远不及三十一年在重慶想見時也。今大師捨筏先登彼岸,其樂可知,而況大師弟子,濟濟多材,灌溉靈根,使其抽條發幹,敷花秀實,復散為金剛種子,徧滿三千世界,即所以慰大師之靈,即所以報佛祖之恩也。夫復何悲,尚饗。
【弘一大師事略序】
道本無為,法惟見性,知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之應跡,皆隨机指引,俾各明本心,除此更無餘蘊,古今諸善知識之言行,或權或實,無非欲學者就歸家,當下了悟,脫去枷鎖,本無實法与人,末法以來,世風日下,水鳥法音,遂成隐晦。木叉不振,師範日稀,能無悲乎,是以諸佛菩薩,垂大慈悲,乘大誓願力,而不休息,弘一律師,乘願再來者也,观机合宜,志弘南山宗旨,以救時弊。
躬行實踐,行持是尚,终身無懈,闻見生钦,今師弟子僧睿等,將師事略刊而行之。自利利他,以報師恩。予為記。予曰予非能文者也,何能記。因仰大師律行,述其行願以勸世,若能体大師之心,如律行持,则大師在世,無法可施,如或不然,雖建恆沙寶塔,以纪念之,於事何補縱使律師再未,恐亦對面不相識也。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幻遊比丘虛雲序於雲居山大覚寺丈室
五詩歌 【結茅雲居追和洪断禅師原韻二首】
(癸巳秋)====登山有感1
紫柏曾嗟放牧場 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 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 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 五老峰高掛夕陽
(乙未夏)==== 暢述本怀2
牛栏驥櫪托幽棲 瑞應無情繹绪余 白果異花千穗綴 黃瓜一蒂四枚回
信風孤萼蕃萱瓣 未雨群山話蓼磯 打地拋磚興土木 此心唯有樹神知
【贈汪寬青居士偈】
人人有寶在形山 六竅通明不用觀 自利利他無盡藏 時人莫作等閑看
【示佛雲禅人】
妙性圓成明鏡台 果該萬德號如來 佛身無為絕諸數 雲水光中眼豁開
【题佛印橋談心石并序】
秋九月,重濬明月湖及疏导碧溪,掘出巨石,字跡漫漶,稍有可認識者,此蓋佛印了禪師住持本寺。東坡入山訪印公,曾溪邊共坐此石。後建橋紀念,名為談心石,佛印橋。今重修飭,立碑於談心石畔,以保古跡,留頌一首,頌曰:
坡老崇佛夙願深 談心石上暢幽情 碧溪橋畔留古跡 雲任卷舒本無心
四海欢騰堯天日 澤被蒼生慶和平 信義真誠曾留带 雲闢溪橋標印名
(留帶雲居,留玉金山)佛曆:二九八三年歲次丙申清和月幻遊老人時年百十七題。
【題偈明月湖三首并序】
玆因山陰吳寬性居士發起修湖路,工程圓滿,雲感其誠,爰题三偈,以保古跡,偈曰:
攀尋雲居雲外山 宛如鷲嶺在塵寰 薝匍華開香霧里 疊閣玲瓏彩雲間
了知隨緣無罣礙 惹得頭陀動笑顏 欲認其中端諦事 前三三与後三三
天上雲居景物殊 蓮城冠頂繞佛都 毗耶缽獻當前供 田侶袈裟滿郊墟
碧澗清泉無心鏡 森羅萬象月明湖 橋架飛虹澤沙界 一曲陽春何處無
先賢宏法誉此間 煙水茫茫盡指南 水月道場連空闢 夢境佛魔亦循還
洞開樓閣遮那境 乘願塵剎海印函 老倒殘年百十八 草鞋蹹破越州關
佛曆:二九八四年歲次丁酉清和月幻遊老人時年百十八题。
註:此文字与現雲居山石刻一致。
【雲居山學習會示眾】(五八年五月三十日)
政府愛人民 生產開學會 革除舊時污 造成新世界 舊社會中來 舊穢熏成垢
大似鸦片毒 煙去瘾猶在 言行多乖張 举動成障礙 幸遇大時代 教民速改悔
转向新時政 已經八九載 習學未專心 依然萌故态 竟何至如此 總因習染害
作事多錯誤 哪曉學未透 全民都改造 一日千里快 社會主義興 模為天下範
欲免不落後 勇敢向前邁 奋挺鐵石心 努力莫疲怠 急急須改造 團结互相愛
共享和平福 共慶新社會 建設事事良 生產勤莫懈 遵守党政制 從玆休懶惰
如斯學不就 失此缘难再 恨我老病纏 盲聾顛倒怪 勉諸同學们 勿效我腐敗
聖賢尚勤學 闻过謝即改 律明恣举制 自恣發露罪 荷蒙賜良誨 感謝爱我厚
【自題二首】(1)
這個癡漢有甚來由 末法無端為何出頭 嗟茲聖脈一髮危秋 拋卻己事專為人憂
向孤峰頂直鉤釣鯉 入大海底撥火煮漚 不獲知音徒自傷悲 笑破虛空罵不唧溜
噫問渠為何不放下 蒼生苦盡那時休。
(2)
憨憨呆呆老凍膿 顛顛倒倒可憐生 走徧天涯尋知己 未識若個是知音
挑雪填井無休歇 龜毛作柱興叢林 耗費施主錢和米 空劳一生徒苦辛
【辞世詩】
少小離塵别故鄉 天涯雲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 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覚岸 敢辞微命入爐湯 眾生無盡願無盡 水月光中又一場
一九五九年九月雲居侍者敬錄。
附:【示念佛是誰偈】
理本非因亦非果 有何出入与禅那 佛施方便化城喻 究竟教禅不恁麼
【示淨慧禅人】四首
1:當年二祖為心宗 求法忘軀立雪中 子志若能继先德 芳名千載自流通。
2:一枝秀迪雲門峰 豈比尋常草木同 自是大覚志坚固 森森永蔭法門榮。
3:大法迥然絕古今 毫端獨露本來真 風行草偃尋常事 普澤人天作雨霖。
4:摩醯頂上眼重開 方許吾宗大匠才 法門幸有能承继 立志須從勇猛來。
【寄語普陀山法雨經樓印光法師】
愧無健筆写青天 底事由來記不全 況值秋風驚晚樹 料應寒月伴枯禅
挑燈夜擁生公榻 對座時談寂子篇 遙憶普陀經隔歲 黃花開徧寶樓前
【悼寧波觀宗寺諦閒法師】
由來天道不吾欺 法運興衰數与時 空假中觀成妙諦 藏通别圓豈閒辞
際茲末劫法独显 受亳蓮經是總持 册載杭城分座日 辯才無礙仰師奇
【圓英法師挽詩】
誰識大師真受用 涅盤如夢見玄風 金剛眼爍三千界 般若花開一念中
豈倦津梁言腿冷 非關功力證心空 藏身原自没蹤跡 塔影落霞任弄红
【挽諦閑法師】 【挽太虛大師】 【挽圓瑛法師】
著述等身 大法陵夷資柱石 明月去还來 禅心原不住 法門正賴來丕振
夢遊雖幻 故交零落感晨星 白雲生復滅 幻境本無常 安養深嗟去太匆
附錄:【一肩五葉 正法源流------虚雲老和尚演法記略】
前言
虛雲老和尚為使禅宗五派傳承延續不断。以一身而參賢五宗,其所续演之各宗字派,自南華寺重建以來,即已先後续起,所传之法,無有詳细記載。數十年來,世事變遷,人物流動,一時难以全查考,故僅以所查詢到的偏入其中,难免掛一漏萬,至于各派继传之法裔。更难孝記。為便於後人尋根究源,玆將虛公所续演之各派「法、字」分宗錄出,以供後來賢哲考查。有依云爾。 编者識
正法眼藏 佛祖源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西天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西天初祖=== 摩訶迦葉尊者。西天2祖====阿难尊者。 西天3祖===商那和修尊者。
西天4祖===優婆毱多尊者。 西天5祖====提多迦尊者。 西天6祖===彌遮迦尊者。
西天7祖====婆須密尊者。 西天8祖====佛陀难提尊者。 西天9祖===伏馱密多尊者。
西天10祖===脅尊者。 西天11祖===富那夜奢尊者。西天12祖===馬鳴尊者。
西天13祖===迦毗摩羅尊者。西天14祖===龍樹尊者。 西天15祖===迦那提婆尊者。
西天16祖===羅喉羅多尊者。西天17祖===僧迦難提尊者。西天18祖===迦耶舍多尊者。
西天19祖===鸠摩羅多尊者。西天20祖===闍夜多尊者。 西天21祖===婆修盤頭尊者。
西天22祖===摩拏羅尊者。 西天23祖===鹤勒那尊者。 西天24祖===師子尊者。
西天25祖===婆舍斯多尊者。西天26祖===不如蜜多尊者。西天27祖===般若多羅尊者。
西天28祖===菩提達摩尊者。
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尊者。東土2祖====慧可大師。東土3祖====僧璨大師。
東土4祖====道信大師。 東土5祖====弘忍大師。東土6祖====惠能大師。
【六祖傳法之﹝溈仰宗派﹞】
溈仰第一世──溈山靈佑禅師。 第二世──仰山慧寂禅師。 第三世──西塔光穆禪師。
第四世──資福如寶禅師。 第五世──報慈徳韶禅師。 第六世──三角志謙禅師。
第七世──興陽詞鐸禅師。 第八世──虛云德清禅師。
甲戌夏,余居南華,長沙郭涵齋寬慧居士,南嶽寶生長老与九成,了照首座等,相继由大溈山來,懇請興修大溈。意以此宗居五宗之長,惜乏後嗣,致祖庭息焰,現系臨濟宗鐘板,此次遭匪焚燬,尽為灰燼。決議改弦更張,恢復溈仰一脈,大眾以余壽高臘長,為諸山敬信,請余继振溈仰宗,余因南華未能謝責,情不獲已。勉循記載。
查此宗是靈佑祖師起,四傳至芭蕉慧惡清,其徒計徹起演二十字,继字下應是妙字,愎順次以绍先宗,然書載宋三角志謙及興陽詞鐸二公止。一說二公昆仲,同嗣報慈韶祖作六世,一說志謙為六世,詞鐸為七世,今因此宗傳承甚少。故雙存之,以興陽詞鐸嗣三角志謙為七世。以後無考据。玆以詞公与余各摘一字继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紹续無窮。偈曰:
詞德宣衍道大興 戒鼎馨徧五分新 慧焰彌布周沙界 香雲普蔭燦古今
慈悲濟世願無盡 光照日月朗太清 振啟拈花宏溈上 圓相心燈永昌明
虛雲德清盡識
第九世宣化度輪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溈妙義振家聲 化承靈岳法道隆 度以四六传心印 輪旋無休濟苦倫
第九世宣玄聖一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振拈花上乘義 玄妙精真濟含識 聖德巍巍難可量 一片悲心度群迷
第九世宣揚性福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弘祖師西來意 揚傳百丈農禪風 性海無涯体难量 福慧雙滿自在融
第九世宣明海燈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演無上微妙法 明徹靈虛性相通 海涵三千無遮障 燈照法界度有情
第九世宣雲滿覚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聖还他大丈夫 支陰清涼熱惱除 滿修宏誓勤謹慎 覺將甘露徹法都
第九世宣成達定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揚覺皇微妙義 成正菩堤行佛事 達知來去無掛礙 定慧圆明度群迷
第九世月川宣傳(傳印)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月印心地本無生 川影毋劳真幻徵 宣透現成個消息 傳持法界普光明
第九世宣慧禅道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徹自性萬法通 慧光照耀決疑縱 禅到無心定自現 道證上乘性相融
第九世宣德紹雲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宣宏鷲嶺拈花旨 德證靈虛恬相融 绍傳覺皇真實義 雲居妙化澤慈雲
第十世衍心一誠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衍就妙法自巍巍 心空及第無是非 一法通時達萬法 誠到極處寶所歸
﹝臨濟宗派﹞
第1世------臨濟義玄禪師 第2世----興化存獎禪師 第3世-----南院慧颙禪師
第4世------風穴延沼禪師 第5世----首山省念禪師 第6世-----汾陽善昭禪師
第7世------石霜楚圓禪師 第8世----楊岐方會禪師 第9世-----白雲守端禪師
第10世----五祖法演禪師 第11世---圓悟克勤禪師 第12世---虎丘绍隆禪師
第13世----應庵曇華禪師 第14世----密庵咸桀禪師 第15世-----破庵祖先禪師
第16世----無準師範禪師 第17世----雪岩祖欽禪師 第18世-----高峰原妙禪師
第19世---中峰明本禪師 第20世----千岩元長禪師 第21世-----萬峰時慰禪師
第22世----寶藏普持禪師 第23世----東明慧旵禪師 第24世-----海舟普慈禪師
第25世----寶峰明瑄禪師 第26世----天奇本瑞禪師 第27世-----無闻明聰禪師
第28世---笑岩德寶禪師 第29世----幻有正傳禪師 第30世-----天隱圓修禪師
第31世----玉林通琇禪師 第32世----茆溪行森禪師 第33世-----形山超寶禪師
第34世----楚雲明慧禪師 第35世----幻住實靖禪師 第36世-----慧天際覺禪師
第37世----智山了願禪師 第38世----印照達听禪師 第39世-----照悟千亮禪師
第40世----佛海真覺禪師 第41世----福經空印禪師 第42世-----妙蓮覺蓮禪師
第43世----虛雲性徹禪師
第44世----本煥禪師 (南華寺)
第44世傳士本然禪師
第45世海音常道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海澄波清性發光 音聲若雷貫大蒼 常住妙定湛不動 道證靈虛度有情
第45世一誠常妙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一為萬法主 誠乃聖賢心 常樂我净德 妙性体泰清
第45世常參界明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常持諸佛無上戒 參透自性悟真空 界無邊際弘聖教 明心見性普度生
第44世-----寬印佛慧禪師(台湾基隆大覺寺)。
第45世-----宏妙靈源禪師。
第46世-----惟覺知安禪師( 台湾中台禪寺 )。
臨濟雪峰祖定禅師續派。
祖道戒定宗 方廣正圓通 行超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
龍池從空字下續演。
覺性本常寂 心惟法界同 如緣宏聖教 正法永昌隆
二十五世突空智板禅師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净 道德圓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後從通字下又續演三十二字。
沁源廣續 本覺昌隆 能仁聖果 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 正悟會融 堅持戒定 永继祖宗
現今諸方之臨濟派,於五台,峨眉,普陀山前寺,咸依此四十八字為最多,謂正宗從玄祖迄智祖,歷世已得念五,智祖立派,六傳至圓清禪師為三十一代。今圓字下二十三傳至演字得五十四代。虛雲因觀演字下又過十四傳。已到定字,餘文將完,故於宗字下勉續其末。續演六十四字,外演號派八十字以待後賢,於名派宗字畢即继取慈字。
慈悲喜捨 大雄世尊 惠澤含識 誓願弘深 蒼生蒙潤 咸獲超昇 斯恩难報 克紹攷勤
導實義諦 妙传嘉音 信解行慎 徹無邊中 回向諸有 完最上乘 昭示來哲 冀永長崇
附號派八十字,如取法名,名派取演字,字派取古字。
古佛靈知見 星燈總一同 冥陽孰殊異 萬化体皆容
鏡鑑群情暢 碧潭皎月濃 隨緣認得渠 縱橫任西東
顯密三藏教 禅律陰騭叢 修契幻華夢 應物悉玲瓏
怍悛奮悠志 寶珠自瑩瑛 嚴奉善逝勅 杲日滿天紅
虛雲性徹謹識
洞雲宗派
曹洞第一世------洞山良价禪師 第二世-------曹山本寂禪師
洞雲第一世------洞山良价禪師 第二世-------雲居道膺禅師
第3世--- 同安道丕禪師 第4世---- 同安志禅禪師 第5世-----梁山緣觀禪師
第6世---- 太陽警玄禪師 第7世----投子義青禪師 第8世-----南院慧颙禪師
第9世---- 丹霞子淳禪師 第10世---長蘆真歇禪師 第11世-----天童宗珏禪師
第12世----雪寶智鑑禪師 第13世----天童如净禪師 第14世-----鹿門自覺禪師
第15世---青州普炤禪師 第16世----大明僧寶禪師 第17世----玉山師体禪師
第18世----雪岩慧滿禪師 第19世----萬松行秀禪師 第20世-----雪庭福裕禪師
第21世----靈隐文泰禪師 第22世----还源弗遇禪師 第23世-----淳拙文才禪師
第24世----松庭子嚴禪師 第25世----凝然了改禪師 第26世-----俱空契斌禪師
第27世----無方可從禪師 第28世----月舟文載禪師 第29世-----水山宗鏡禪師
第30世----廪山常忠禅師 第31世----無明慧經禪師 第32世-----永覺元賢禪師
第33世----為霖道霈禪師 第34世----恆涛大心禪師 第35世-----徧照興隆禪師
第36世----清涼法源禪師 第37世----東陽界初禪師 第38世-----道源一信禪師
第39世----继雲鼎喜禪師 第40世----增輝新灼禪師 第41世-----圓智通完禪師
第42世----能持天性禪師 第43世----雲程兼忍禪師 净空兼印禪師
第44世-----奇量徹繁禪師 第45世----妙蓮地華禪師 第46世----鼎峰耀成禪師
第47世----------------虛雲古岩禪師
第48世----傳士復堪禪師
第49世----海音騰了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騰騰任運妙心宗 了了靈明自性通 海印發光含萬有 音聲如幻悟真空
洞雲續派。江西壽昌派下演二 。
慧元道大興 法界一鼎新 通天兼徹地 耀古復騰今
後又續派=== 今日禅宗振 宏開洞上傳 正中妙挾旨 虛融獨照圓
虛公因考慮曹洞宗派自二世道膺禅師起,法道大興,其法嗣中最著名者如雲居道簡,同安道丕,雲居道昌,雲居怀嶽。佛日本空等輩,都是名傾梵界的一時之望,有力地继承和發展了曹洞宗,使之徧被大江南北,是故,五代十國以後,天下曹洞法派所奉行者實為雲居山龍昌禅院道膺的精神了。書載當時雲居住眾達千五百人,且受朝庭封賜。故易曹洞為洞雲宗派。
註:查諸典籍大章宗書又名小山宗書。晚退居宗鏡,故水山宗鏡應指是小山宗書。
雲門宗派
雲門第一世----雲門文偃禪師
第二世----香林澄遠禪師 第三世-----智門光祚禪師 第四世----------雪寶重顯禪師
第五世----天衣義怀禪師 第六世-----慧林宗本禪師 第七世---------長蘆崇信禪師 第八世----慧林怀深禪師 第九世-----靈隐慧光禪師 第十世---------中竺元妙禪師
第十一世---光孝己庵禪師
第十二世-----演徹虛雲禪師
余在南華,因悉雲門祖庭香燈断續無定,勉為興復,查此宗起於文偃祖師。十一傳至南宋末溫州光孝己庵深净禅師止。後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優鸿曾演二十字,後不知誰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今欲重继,不知從何字起,故惟從己庵净公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期之後賢,傳燈無盡。偈曰: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虛怀海印容 清净覺圓懸智镜 慧鑑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捨昌普化 宏開拈花续傳燈 继振雲門關一旨 惠澤蒼生法雨隆
虛雲演徹謹識。
第十三世妙愷佛源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妙心聖德不可量 愷志雄能振宗綱 佛慈梵暢摩訶衍 源遠流長法海康
第十三世妙悲法雲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妙慈化物聖心開 悲運無緣濟世來 法衍三乘昌普化 雲門道暢慧燈回
第十三世妙道朗耀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妙道巍巍本真常 純潔精真固金剛 朗月弧懸張碧漢 耀古騰今法界光
第十三世妙道净慧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妙宗開化佛悲怀 道濟蒼生法界寬 净戒嚴持崇聖德 慧命相傳般若燈
法眼宗派
法眼第一世-----法眼文益禪師
第二世-----天台德韶國師 第三世-----永明延壽禪師 第四世----圓照宗本禪師
第五世-----智者嗣如禪師 第六世-----寶林文慧禪師 第七世----祥符良慶禪師
第八世-----虛雲古岩禪師
第九世-----本寬慧果禪師
第十世-----寂照宏如禪師。傳法表信偈曰:
寂靜精真透心光 照徹法界萬象彰 宏演法眼上乘義 如實了證性相通
癸酉春,有清持明湛禅,者由長汀至南華,謂在長汀創建八寶山,志願欲绍法眼一宗,不知所由。懇請授其法眼源流,因嘉其志,乃告之曰,此宗發源,在金陵清涼山,早廢。玆時不易恢復,從宋元以來,紹化乏後,查諸典籍,自文益祖師七傳至祥符良慶禪師止。其後無考。
舊派益祖六世祖光禅師立二十字。後不知何人立四十字,雖有二派,子孫停流,鮮有继起。又查益祖出天台德韶國師与清涼泰欽禪師,傳載韶欽二公下五世良慶禅師。其中秉承有继韶公者,有嗣欽公者,纷纭不一。
有記「益韶壽勝元慧良」為七世,有記「益欽齊照元慧良」為七世。今欲继起,难於考證,惟有秉承韶公。續從良慶禅師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继续。傳之永久。
偈曰:
良虛本寂体無量 法界通融廣含識 徧印森羅圓自在 塞空情器總真常
惟斯勝德昭日月 慧燈普照洞陰陽 傳宗法眼六相義 光輝地久固天長
虛雲古岩謹識。
【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虛雲老和尚舍利塔塔銘】
﹝尼妙净留偈記﹞
比丘尼妙净者,俗姓王氏,雲公之庶母也。雲公法名古岩,字德清,號虛雲。湘鄉人,俗姓蕭,梁武之後也。父玉堂,為福建泉州知府,母颜夫人,年踰四十無子,祷观音大士得孕,父母夢一長鬚青袍人,頭頂观音,身骑猛虎,跳入床上,母驚醒,異香薰室,即生雲公,既落地乃一肉毬,母大失望,氣壅而绝。
越數日有賣藥翁來,剖肉毬得男,即雲公也。庶母撫育之,雲公性不喜茹葷,稍長就傳,不嗜儒書,性好佛經,父滋不悦,嚴責之,年十七,以兼祧故,父為娶二媳,一田氏,一潭氏,雲公不欲也,遁於閩海鼓山,禮妙蓮長老為僧,同治甲子歲父去世,庶母遂領二媳入佛門為尼,田氏舊患咯血,披缁四臘即病歿,譚氏尚存,為湘鄉觀音山尼,法名清節,嘗寄書雲公,稱己酉臘八庶母西歸。當彌留時,跏趺留偈而逝,其偈曰:
人生養子有何益 翼硬展翅便沖飛 怀胎命苦懸絲險 既生得安謝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 如獅捧毬不暂離 待得稚雛成鹏去 慈親衰老猶靠誰
兄薄弟寒父亡故 棄我婆媳竟何依 癡情难解鞠育念 益想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尋子去 举目雲山萬重圍 汝能志辦生死事 不見龐蕴把道違
俗情法愛何殊義 山禽尚曉栖落暉 雖獲同願奉佛寺 日沈寒山冷翠微
兒既早為空王子 世尊昔曾度阿姨 恨茲娑婆盡煩惱 休心今向極樂歸
又一偈云:
每因恩愛戀红塵 貪迷忘失本來人 八十餘年皆幻夢 萬事成空無一人
今朝解脫生前累 換取蓮邦凈妙身 有緣念佛歸西去 莫於苦海甘沈淪
雲公得書悲喜交集,悲者悲撫育之恩未報,喜者喜庶母出家四十年,命终心不顛倒。留偈而逝,即生西之兆也。
民國十一年歲次壬戌夏 陳榮昌敬撰並書
此文是六十年前刻在雲南昆明雲棲寺一誠知客師由彼拓來
註:此文乃今虛雲老和尚舍利塔上現存文字,与現「年譜」中稍有出入,蓋早期「年譜」文也。
【後記】
一九九九年歲次己卯春,在一誠大和尚主導下,我寺開始编印「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由紹雲首座主筆,正智首座,闻法堂主參与校对,很快付梓,在港印刷,是為頭期,後一版再版,法緣之大,實难蠡測,但仍难滿廣大法求,而真如禪寺乃虛雲老和尚示寂及靈骨歸安之所。与虛老有著殊勝因緣。
一直继承虛老和尚農禪並重,「冬參夏學」家風,為海內外所誉,因此流通好此法寶,我们責無旁貸,也是一個長久的愿力,近十年过去,去歲结夏解制後,我寺開始再次组織人員進行較全面的蒐集、整理、编排、校对,力使此法寶嚴謹莊嚴,利益人天。
此次重刊,我们仍以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內容為主題。原內容進行補充,少有刪除及訛漏校正,並傚彷「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形式進行重新編排。在虛雲老和尚演法部分,我们得到本寺海音首座經「破四舊」保存下來的臨濟,曹洞兩大宗的手筆(為其師) 法卷,上有五九年時虛雲老和尚親手印章-----虛雲法脈。而此兩宗演法在「年譜法彙」中未有列出。故為校訂工作帶來了很大幫助。
与此同時,此刊我们亦一并將收集到的绍雲首座,明道西堂,光宗師,禅道師所保存的虛老手跡供奉於世,绍首座,光宗師處手跡乃保藏在第期三版(即五七年版) 「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中,為虛老揀別書中訛漏之處批註所留,明道西堂所存,乃虛老傳给其師-----朗耀大和尚雲門宗法卷親手跡,極為珍貴,禅道師處的手跡現珍藏於虛老纪念堂。
虛雲老和尚一生悲深行苦,九磨十难,行業堅貞,道氣親人,凜乎天下叢林之典範。緇俗之依怙,雖隻言片語,飽味無穷,咄,古人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我等于此該作何領會,到此,山僧不禁憶起虛老和尚遺嘱中幾句偈語:
參淨三學 堅持四念 誓願圓成 質幻露電
證悟真空 萬法一体 離合悲欢 隨緣泡水
与眾共勉,以為後記。
佛曆三零三四年歲次丁亥六月十九日 雲居沙門纯聞於雲居山方丈室(公元2007年)
(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