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5-26) 点击次数(1213
《小窗幽記》卷二

立身處世老三篇之《小窗幽記》(卷二) 明-陳继儒-著

 

夢裡不能張主   泉下安得分明】

 眉睫線交,夢里便不能張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譯文〕

雙眼閉上,在夢里不能自作主張。眼光落到地下,想到夢中都不能自主,死後又怎能了了分明呢?

〔評語〕

     人在白日凡事諸多主張,追逐聲名美色,爭強鬥勝。但是夜來,眉睫才一交合,或為虎狼所追逐,或為恶人所包圍,或与所愛而分離。即使最親愛的人,夢中也彷彿对面不識。這与白日的意氣風發,事事必以自己為中心大異其趣。然而,白日的自己又何嘗是自己的主人,夢中以為真實的,白日不也一樣以為真實嗎?

     反倒是夢中的自己,說明了自己的渺小。好夢固然留不得,噩夢也避不去,较之受到種種环境牽制与命運摆佈的白日,夢又何嘗不是更真實的一面呢?佛家說生命有六道輪回,又說死後有四大分離的種種可怕現象,稱我们這個色身為幻身,都是不無道理的。我们所追逐的一切在永恆的時空看來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在面对死亡的時侯,許多事情都可以釋怀了。

 

【不知了了是了了   若知了了便不了】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聖。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譯文〕

     佛只是個善於了卻執情的神仙,也是個善於了卻煩惱的聖人。人们雖然耳聰目明,卻不知該了卻一切煩惱,不知凡事放下便已無事,若心中还有放下的念頭,便是还未完全放下。

〔評語〕

人自以為很聰明,卻不知整日活在煩惱欲望的束縛中而不能自主。很多事情未來時渴望妄執,已來時生非分追逐,去後複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樂,而不断地以慾望自我煩惱和束縛。

也有人明瞭到這一點,便躲到山中將心放去,認為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這種以為自知的了了,其實是不了,因為心中还有对放下的執著,這個''放''字成了無形的枷鎖,使他動彈不得,不敢接觸任何事物。這在佛家看來是小乘不究竟的做法,是為佛所呵責的。

蓮花居水而不沾水,若為了怕水而種在旱地,它就會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將煩惱根本放下,連放下的念頭也除去,生於世間而不著於世,那就是真的''了了'', 也是個人間的了仙。

 

【畅開心扉   歡樂開懷】

剖去胸中荊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譯文〕

將心中自傷傷人的棘刺除去,開放平易的心胸去和人交往,是天下最令人舒暢歡喜的事了。

〔評語〕

一個人心中一但存有不平之氣,在与人交往時就容易傷人,即使是閉門獨處也會傷害自己。什么是妨礙我们与人交往的荊棘呢?無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這些造成我们拒绝將心胸坦誠開放,即使在形体上与他人握手,心卻背道而馳。

人是需要友誼的友誼使我们欢笑、歌唱,更使我们患难与共。友誼就象一扇門,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門,他人如何會為你開啟?你不打開,別人又如何進來?同樣地,不把屋內的荊棘除掉,不但伺己不能安居,别人又怎肯進來呢?

有一首極可愛的詩歌:''君擔簦, 我跨馬, 他日相逢為君下; 君乘車, 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車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荊棘,獲得這樣的友情,豈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個世界在我们眼中不是显得更完美嗎?

 

【居不必無恶鄰   會不必無損友】

居不必無恶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譯文〕

選擇住家不一定要避開坏鄰居,聚會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夠把持,那么即使是恶鄰和損友,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評語〕

要找一個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謂恶鄰,有時是品德恶劣,有時是行為恶劣。譬如你要睡覚他練鼓,你要讀書他唱歌。因為相處在接近的空間里,必定會有趣味相互衝突的時侯。但若將垃圾丟在他人門口,或是任由貓狗隨地便溺,就令人無法忍受了。

 

眾人相聚,難免有一些逢迎拍馬,或是談粗鄙的人,這些在我们進入社會後,都不难見到。這時到底是与他们同聲相應?还是他飲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實,無論是惡鄰或是損友,換一個角度來看,無非是考驗我们的涵養和定力。倘若我们与鄰居吵架,也丟垃圾在他家門前,放狗在他家拉屎,我们不也成了毫無涵养的恶鄰了嗎?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过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

至於損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夠,絕不會被人影響。能擅自把持的人,無論什么樣的恶鄰或損友,不过是他的試金石罢了。

 

【君子小人   五更檢點】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須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譯文〕

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还是没有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將明時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白了。

〔評語〕

君子和小人的分別,在於君子以大我為出發點,小人則以小我為出發點;君子不以利而害義,小人卻因利而伤義。五更頭是夜將盡、天將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動將要開始的時侯。人们追逐一天后,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時只求趕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重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飽,便會開始盤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

這時君子和小人之間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想到的是如何竭尽一己之力,去幫助他人,將分內的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則是如何逢迎達官贵人,如何佔人便宜,如何摧託偷懶,吃喝玩樂。

所以,在這一天將要開始的時侯,只要回过頭來看看自己心中盤算的是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分別就十分清楚了。

 

【以理聴言   以道窒欲】

    以型听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欲,則心自清。

〔譯文〕

以理智來判断聴到的言語,則胸中自有主張。以品德的修养來摒绝私欲,则心境自清明。

〔評語〕

如果不以理智判断言語,而以感情接受言語,往往會使我们犯下錯誤。因為感情是主觀的,許多語言的發生只是基於一時的情绪發洩,這種話和客观的事實就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是喜是怒,是哀是樂,經常在事後發現言过其實。如果我们在聴話時不能分辨這一點,那么就會做下錯誤的決定或行為。所以一句話聴到耳中,一定要以我们的理智來判断,說話的人是出於理智还是情緒,与事實有無出入,這樣才不會被誇大消息所誤。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為被私欲混濁,同時心胸也因慾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过氣來,没有一刻得到安寧。倘若我们能在道德修养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許多慾望是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這樣便可減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们的心趨於平静。既然不會逼紧自己去滿足私欲,自然能暢通胸怀去呼吸清爽的空氣。

 

【先達後近   交友道也】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道也。

〔譯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濃郁,由疏遠而親近,由接觸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方法。

〔評語〕

所謂''先擇而後交, 則寡尤; 先交而後擇, 故多怨。''交朋友並不是容易的事,要獲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剛開始交往時,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虛伪的成分,並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這個時侯推心置腹,就好像喜欢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体就喝下去,结果到了嘴里才發現是顏料,不仅自己不愉快,別人还要怪你浪費。

 

經过仔细的观察和選擇,由表面而內在,並对对方的人格有了相當的認識,才談得上朋友二字。也只有在這個時侯才能決定对方是否值得自己更進一步的交往,這便是先達後近,先疏後親的道理。否则連長相也没有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倒櫃,豈不是莫名其妙,哪會不招來怨尤呢?

 

【形骸非親   大地亦幻】

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

〔譯文〕

身体軀殼不值得親近,何況是身体之外帶不走的東西?山河大地不过是個幻影,何況在大地士如同塵埃的我们呢?

〔評語〕

佛家說肉身是一個幻而不實的東西,又說''諸法無我'',這对那些愛惜身体猶如至寶的人,不啻是當頭棒喝。事實上在未生之前,身体是不存在的,死後的屍体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間活著的這個自己,到底幼年的身体才定自己,还是老年的身体才是自己?

依照醫學的說法,人体分解起來不过是一些元素罢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与三年後的元素早己全部換过,也就是說三年前的那個身体,三年後己經过代謝的方法排出体外。身体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樣不断換新,又有什麼可親的呢?

身体既然都不可親,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何嘗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呢?整個山河大地乃至於世界,都要在宇宙歲月中有如幻影一般地消失總的來說,都不过是幻想,何況是在這大地上如同塵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们呢?又何必不断互相傷害,執著不放呢?

 

【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譯文〕

在寂静的狀态當中,要常保持覺醒,但以不擾乱寂静的心境為優先。在覺醒的狀態當中,也要常保持寂静,使得心念不至於奔馳而收束不住。

〔評語〕

''寂静''就是讓心中的種種煩惱止息。常人的妄念就像污濁的溝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將溝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後还要水登清,使其變.為不動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並不是教我们像木頭一樣, 所以还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瞭的, 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里屬於''前念不生'',''惺惺''屬於''後念不滅'','' 寂寂''里不許有無記,, ''惺惺''里不許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會有什么煩惱,而隨時隨地都在禅定當中。

 

''寂寂''是不動的, ''惺惺''是動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擾,''惺惺''所以不落空定當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则能夠在纷乱的世事中尽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詳寧和。

 

【智少愈完  智多愈散】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愈散。

〔譯文〕

孩童的智識並不多,但是其智識愈少,智慧卻愈完整;成人的智識多,但智慧卻分散而不完整。

〔評語〕

老子說:''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智識和學問固然是由積累而來,然而,一旦積累多了,便成為一種負擔,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時在東,一時在西,而没有一個內在的統一。所以老子主張這時要''為道日損'',一天一天地減去妄見,而達到一種''绝學無憂''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無上的樂趣,成人卻無法長久地把精神专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說智慧是捐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么,孩童確實比成人更易品嘗生命的滋味。因為孩童单純,成人不單純;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許多智者主張活到最後要回到嬰兒的纯真狀态,這時侯的心态和未成長時的心态,在感受上並無多大的差別,主要的分别在於一個會失去,而覆歸的狀态則不會再失去了。

 

【從多入少   從有入無】

    無事便思有閒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譯文〕

没有事情的時侯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雜乱的念頭出現,忙碌的時侯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氣躁,得意的時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驕慢,失意的時侯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時時這樣细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習氣由多而少,最後漸漸地完全革除,這才算是真正暸解了學問的真缔。

 

〔評語〕

人在無事的時侯往往會因無聊而生出種種雜念,所以在閒居的時侯最要將心收住。而忙碌的時侯又會變得脾氣暴躁,不能冷静思考事情,這時若能覺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動,便不會將事情做错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時,容易高估自己,而將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學問修养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時侯,愈是言行謹慎,絕不允許心中生出骄慢的念頭,因為他明白骄慢对人、对己都無益處,反易招禍。同樣地,在失意時,他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失意的原因無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觀的條件不佳。如果是自己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观环境不允許,怨又何益?

學問在於使我们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圓滿,凡是閑而妄想,忙而氣躁,得意骄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從學問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會有那些淺薄的表現。

 

【脫厭如釋重  帶戀如擔枷】

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终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终時,帶一個戀字。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譯文〕

貧窮低賤的人,什么都没有,到將要死去時,因為对貧賤的厭倦而得到一種解脫感;富有高貴的人,什么都不缺少,到將要死去時,卻因对名利的迷戀而牽連不舍。因厭倦而解脫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好像放下重擔般的輕鬆;因眷戀而不舍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如同戴上了刑具般的沉重。

〔評語〕

死亡是公平的,它既降臨貧苦之家,也降臨富貴之人,古來多少皇帝夢想著長生不死,结果还是像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虫啃齧。对於贫賤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種解脫,由於他仍沒有什么难捨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没有汁么可以留戀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時常帶著微笑。反之,过惯榮華富貴的人,对死亡卻充滿恐怖。因為,他们在世上所憑藉的東西,没有一樣可以帶得去。死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失去一切,还要面对一個未知的世界,因此,他們死時往往絕望恐懼。

 

真正通達的人,無論富貴貧賤,对生死的态度都是一樣的。即使貧賤,也不厭生,因為生命在貧賤之外另有樂趣。即使富貴也不厭死,因為生命在富贵之中也有疲憊。孔子所說:''未知生, 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

 

【看透名利生死關  方是人生大休閒】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譯文〕

看得透名利這一關,只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

〔評語]

古今多少豪傑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尽了。眼前的眾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不破''利''字, 正如英雄豪傑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營營逐逐,競志鬥才,卻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於身,滿足的是什么?利入於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無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見,而求取時,卻殚智竭慮,不得喘息。快樂並不在於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的快樂求之甚苦,短暫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這一點,寧願求取心靈的自由祥和,而不願成為名利的奴隸。

面对生死關頭,没有人不心怀恐懼的,但是,仔细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懼?死後与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論生死,在於心的生滅,心中如果無生滅,自然便無生死可言。''看得透生死關'',實在是指''放得下生滅心'', 若能对萬念都以一顆不滅的心去相應,那么便是永恆的休歇了。

 

【多欲無慷慨   多言無篤實】

     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譯文〕

心地浮躁的人,对事情一定没有深刻的見解。膽怯的人,一定没有超越一般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不能有意氣激昂的志節。多話的人,必定没有切實去做的心。勇力过盛的人,往往無法兼有文學的風雅。

〔評語〕

浮躁的人,心没有一個专注和固定之處,自然对事情無法有深入的观察和見解。而遇事畏怯的人,只會隨著人後去做,避免犯错,當然不會有超越眾人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臨到大难來時,什么都不肯捨棄,能不為自保而變節已是不錯,又怎肯去慷慨赴義,捨棄所愛和生命呢?

好在口頭上論事的人,必定無法切實地篤行,因為他做的速度遠不及講的速度,怎可能將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过盛的人,凡事都喜欢以力氣去解決。文學需要细膩的心思,他们的心氣較粗,所以很少能体察文學中那種细微的雅意。

由此可見,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現象,唯有沉潛、卓越、慷慨、篤實,有文學之雅,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聖人。

 

【佳思俠情一往來  書肯下酒雲可贈】

    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雲可贈人。

〔譯文〕

美好的情思突然來時,無需佳餚,有書便能佐酒。不羈的情意一發,即使手中無物,亦可以雲贈人。

〔評語〕

飲酒重在情趣,若無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澀的。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這就是得其趣,一本好書用以下酒,更見美味。

 

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贈人以物,俠情贈人以意。贈人以物有尽也有失,贈人以意無盡亦無失。以雲贈人,千里隨君而往,抬頭便見,豈不更見情意的深致。其實,心中一旦不拘泥形式,情意又何在箋箋之物?彼贈人以雲,我贈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

 

【美人遲暮名將老  四大皆空苦不到】

人不得道,生死病四字關,誰能透过?獨美人名將,老病之狀,尤為可憐。

〔譯文〕

人若对生命不能大徹大悟,生、老、病.死這四個生命的關卡,又有誰能看得破?尤其是傾國傾城的美人和叱吒一時的名將,他们的老病情狀,更使人感到生命的無奈和可憐。

〔評語〕

佛陀年少時,隨父王出宮,遊於四野,見到農人犁田,十分辛劳,疲憊的牛,受到鞭打,翻起的虫被雀鳥爭食,他內心十分悲伤,感到眾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後來又見到柱杖羸弱的老人,萎黃不能起举的病人,以及家庭送葬的情景,更觉得生命的無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決生命的痛苦,终於在菩提樹下成正果,廣度眾生。

 

佛家看破生老病死的關頭,而將人的身体當作虛幻不實的東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來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夠看破,就能夠受苦而不苦了。

由於色身虛幻,所以''我'''是不實的,肉体之我不断遷滅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剎不住。过去心已过,现在心不留,未來心未到,這是將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我''既不存在, 又有誰在受苦呢? 佛家講把種種假相看破, ,便可以明潦本來面目, 也就是每一個人本來的佛性。這是所謂的得道。

得道後的心态是一種绝对的喜樂和悲憫,不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还要教导所有人克服這種痛苦。美人遲暮,名將病老,更說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圆滿,所以需要我们去領悟。

 

【飲酒高歌不放肆  大庭賣弄假矜持】

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假矜持偏於大庭賣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認得當下真,是以常尋樂地。

〔譯文〕

真正地不拘於規矩禮數並不一定要飲酒狂歌,虛假的莊重在大庭廣眾間看來既做作又不自然。能將世事看得透徹,自然不會过於重視功名,只要即時明白什么定最真實的,就能尋到讓心性感到愉悦的天地。

〔評語〕

禮數和规矩是用來与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禮來绑手縛腳,加以限制。但是,一般人總以為唯有飲酒高歌,才能見其真性情。事實上真性情又豈在飲酒高歌?有真性情方有真放肆,沒有真性情徒見其越禮而已。莊重自持固然不錯,但若失卻了本意,只圖做给他人观看,那便是不真了,只會讓人覺得忸怩作态,令人不舒服。

 

世事看得透徹,功名也不过是百年一戲。人若活得實在,必不會太过於執著功名,即使是志士仁人,所求者無非是為眾人謀福的大事,而不計較一己的私名。真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绝不會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虛幻不實的事情上,也不為無意義的事束缚自己的身心,隨時都能保持身心最愉悦的狀态,而不為人情世故所擾。

 

【人生得足  未老得閒】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閒始是閒。

〔譯文〕

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滿足,到底何時才能真正滿足呢?在还未老的時侯,能得到清閒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閒。

〔評語〕

人自懂事以來,便識得世間的種種需求和期待。以至街上熙熙攘攘,难得一見滿足的表情。''人生待足何時足'',許多人怀有出世的想法,卻以''待得如何如何''來搪塞自己, 總希望有個滿足的時侯, 到那時再尋身心的清閒, 目前則只圖一時的满足。

 

事實上,慾望就像与眾人同行,見到他人背著眾多的財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負更多的財物走在更前面,结果最後在路的尽頭累倒,財物也未能盡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顏子,簞食瓢飲便能欢天喜地的生活。

若能及早明白心靈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也就不會為物欲所驅使,过著表面愉快,內心卻紧張的生活。若到老時才因無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是痛苦。在未老時就能明瞭這一點,必能嘗到真正安閒的滋味。而不再像眾人一樣,如同瞎眼的騾子,背上滿負著糖,仍為掛在嘴前的那塊糖而奔波至死。

 

【心性本不束  肉身是桎梏】

雲煙影裡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譯文〕

在雲影煙霧中領悟到真正的自己,始明白肉身原來是拘束人的東西。在鳥鳴聲中听見了自己的本性,才知道感情和妄見原來是攻击人的戈矛。

〔評語〕

心性原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然而,我们背負著肉身,時時為這個肉身所牽絆,要做種種營謀來養活它。倘若对肉身起了憐惜之念,更要為它披衣帶錦,供给山珍海味,直將生命做了它的奴隸,豈不是桎梏?佛家說色身是幻,就如夢、幻、泡、影一般。看到雲影煙霧,悟見肉身也如雲煙一般易逝。方能明瞭生命實不應為肉身所缚,而應如雲影般不羈,煙霧般無束,自由自在地活著。

禽鳥之聲本於自然,吾人卻因種種感情識見,对天地萬物有所取捨,欣愛厭憎,以至所見天地均為情識所分割,心性也日趨狹窄閉塞,终至所見所聞,失去天真本趣。若能本於心之無妄,终能見無雲之晴空,而不為情見的烏雲遮去天地的本色。

 

【業障起於心動  禍至因貪念】

明霞可愛,瞬眼而輒空;流水堪听,过耳而不戀。人能以明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則性靈何害。

〔譯文〕

明麗的雲霞十分可愛,但是转眼之間就消失了。人如果能以观賞明霞的心來欣賞美人的姿色,那么因色而起的障礙自然就會減輕。如果能以听流水的心情來听弦音歌唱,那么弦歌又何害於我们的性靈呢?

〔評語〕

彩霞固然美麗,但转眼就會消失,人間的一切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太过於執著,便是痛苦的開始。傾國傾城的美人,如同彩霞一般易逝,然而,貪戀彩霞而致苦的人不多,貪愛美色而致苦的人卻很多。因為彩霞不易使人心生執著,美色卻易使人牽縈掛怀,夢寐思求。

佛家說人的業障在起心動念之間;貪戀之念就如虫之吐絲自縛,一旦除去這種恶念,又有何物可束縛我们身心?若能以观賞明霞之心來欣賞美人,而不以必得之心來看美人,美色又何足以苦惱我们?正如溪聲雖美,过而不留,以此心情聆听美妙的弦歌和一切令人易生貪愛的事物,也是过而不留,又有何事真能蒙蔽我们的心靈呢?

 

【挨罵不还口  便是得便宜】

寒山詩云: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对,卻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譯文〕

寒山子的詩說:''有人跑來辱罵我,我雖然听得十分清楚,卻没有任何反應,因為我瞭解自己已經由此得了很大的好處。''這句話很值得我们深深地品味。

〔評語〕

世人最难以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侮辱,許多纷爭和不快皆由此而起。憤怒第一個伤害的便是自己,每見有人氣得雙手顫抖,眼淚直流,或是咬牙切齒,身心都不得舒坦。若是还不能自止,便會操刀持棍,去伤害來侮辱自己的人。

倘若遭到他人的辱罵,首先要反省是什么原因,若是伺己有错,便加改过,這樣便能從辱罵中得到很大的好處。如果自己並没有错,那么便是对方错了,犯错的人我們应當可憐他,自己又有什么好生氣的呢?


''分明了了知, 雖然不應对, 卻是得便宜。''可有兩種好處: 首先是战勝了自己, 不因他人的辱罵而自我擾乱; 其次战勝了他人, 他人若無理取闹, 罵得口乾舌燥, 心跳眼凸, 卻毫無效果, 结果自討没趣。所以,當有人辱罵自己時,一定要把持住,不要為对方的言辞而動搖了自自我擾乱,為他人所战勝。

                                                                               ( 下转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