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6-27) 点击次数(771
《小窗幽記》卷六

《小窗幽記》卷六     陳继儒

 

【靈丹一粒  點化俗情】

    胸中有靈丹一粒,方能點化俗情,摆脫世故。

〔譯文〕

    胸中有一颗昭昭靈明之心,才能變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摆脫種種心机,超出世事。

〔評語〕

    靈丹一粒,用以治心病。每個人都有一顆昭昭靈明之心,奈何涉世一深,便為種種計算心机所蒙蔽,有如明珠蒙塵。這時心即得病,不能真歡喜,但有假痛苦。所謂靈丹一粒,便是以真心面对自己及世界,這顆真心,便足以點化俗情,摆脱世故,而袪除百病。更重要的是,這粒靈丹,人人皆有,只是大家渾然不覚罷了!

 

【妖冶成骷髏 功名是夢蝶】

無端妖冶,終成泉下骷髏;有分功名,自是夢中蝴蝶。

〔譯文〕

    艳麗嫵媚的美人,终將成為九泉之下的白骨。功名縱有分,無非是夢中之蝶,醒未尽成虛幻。

〔評語〕

    若無可悦之心,美本不為美;若無可厭之心,醜亦不為醜。美是時空的幻象。就時空而言,昨日的女嬰,今日為美人,他日同樣亦必為骷髏。就自心而言,对美的执著,不過是自己執著,不過是自己的執著不放,因而產生痛苦。因此,美和醜乃是心识所生的幻像,美醜之見是妄想罢了!

 

   在古代,讀書人最大的心願,就是求取功名利祿;十載寒窗的代價,便是一举成名。現代的人何嘗不然?先是求利,继而求名,名利雙收,才是''成功''了。衣錦还鄉的虛榮,蒙蔽了人们的心靈。其實,一切功利,皆是浮名;既是浮名,無不可抛。無論功名是否命定,都如夢中蝴蝶,隨物遷化,有什么好执著的呢?

 

【獨坐禅房  心靜神清】

    獨坐禅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炷,看達摩面壁圖,垂廉少頃,不覺心静神清,氣柔息定。濛濛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与乘槎而見麻姑也

〔譯文〕

    獨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闭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氣息柔和而稳定。這種感覚,彷彿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好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評語〕

    達摩面壁九年,連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達摩祖師像,多有面壁圖。道家佛家皆有静坐,但是,道家注重身体与意識的感觉;而佛家则認為,我们的身体和意識都是虛的,所以,佛家不重視虛妄的現象,重視心性的了悟。

 

    什么是心性呢?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难可尋, 寬時遍法界, 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吾人心不生時是什么樣子呢?用意識去想就永远不能悟見,用眼睛去看也永远看不見。所謂''若見諸相非相, 则見如來'' , 就是我们本净妙心。

 

【才人多放正斂之  正人多板趣通之】

    才人之行多放,當以正斂之;正人之行多板,當以趣通之。

〔譯文〕

     有才氣的人行為多疏放而不受撿束,应當以正直來收斂他。太过正直的人不大知變通,应當以趣味使他的個性融通些。

 

【闻人善则疑  闻人恶则信】

    闻人善,則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殺机也。

〔譯文〕

    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怀疑他的動机;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卻十分相信,這是心中充滿恨意和不平的人才會如此。

〔評語〕

   一個人心中若是充滿善念。即使听到某人做了不好的事,一定想或許傳闻錯誤,或許其人有不得已的苦衷。即使他真的做出愚眛錯誤的事來,也十分可悲,應使他快快覺悟自己所犯的錯誤。

反之 一個人心中若是充滿嫉妒、憎恨之情,骄慢自大,那麼,他听到別人做了好事,只會怀疑和嫉妒;听到他人做坏事,倒是十分相信。這種人的心中只有恨意,而無生机。

郑板橋曾說:''以人為可愛, 而我亦可愛矣; 以人為可恶, 而我亦恶矣。東坡一生覚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便是他的好處''。以何種心境面对世界,你就活在何種世界上。

 

【能脱俗便是奇 不合汙便是清】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汙便是清。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静。

〔譯文〕

    能夠超脫世俗,便是不平凡;能夠不与人同流合污,便是清高。對於愈是巧妙的事情,愈要以拙笨的方法處理;雖然位居高明之處,卻能擅自韜晦;雖然處於動盪的环境,卻要像處在平静的环境中一般,不可慌乱。

 

【盡心利濟 天地皆容】

    士君子尽心利濟,使海內少他不得,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譯文〕

    一個有道德的人,只要尽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濟人,使一國之內少不得他,那么,上天自然也需要他,這便是為自己的生命建立的意義和價值。

〔評語〕

    安身立命之道,古聖先贤講得非常多,講到最後,無非是''利物濟人''而已。現代人喜欢強調''毀滅''的恐懼,並為這可能來臨的毀滅而怀疑自己的生命價值,因此,享樂主義大為盛行。其實,活著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負責。生命的价值並非想像,而是實踐。

 

    花兒為這個世界吐露芬芳,对花兒本身而言,那就夠了。一切事物隨時在変化,倘若為了害怕凋零,花兒便固此而拒絕開放,這才是最愚蠢的。就像知道人會死亡,物會毀滅,所以就悲觀墮落,同樣是错誤的。

 

【讀史莫怕有错詞 閒居要能忍俗漢】

    史要耐訛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橋,閒居耐俗漢,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

〔譯文〕

    讀史書要能忍受得了错誤的字,就像登山要能忍耐山間的隘路;踏雪要能忍受得了危橋;閒居生活中要能忍受得了俗人;看花的時侯要能忍受得了劣酒;如此才能真正进入史書的天地中。

 

〔評語〕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當我们接受事枸美好的部分時,也要同時接受瑕疵的另一部分。就以讀史書而論,若不忍受断簡殘篇和魯魚該豕的現象,就很难從其中得到樂趣。

    史書是可以考据而訂正的,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卻不是經过某些人的努力,就能獲得改善的。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橋,其趣即在''耐''字, 否则就很無趣了。閒居耐俗漢,看花耐恶酒,有什么不快樂的呢?若要天下皆無俗人,或必須要有美酒,一個人一生就没有多少快樂時光可言了。

 

【休便休去 了時無了】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了無時。

〔譯文〕

    只要现在能夠歇止,一切便能夠终止;如果想要等到事情都了尽才停下來,那麼,永远没有了尽的時侯。

〔評語〕

    最難终止的,只怕是自己的心吧,一個為追求名利而苦惱的人,是因為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會苦惱;一個失去愛而痛苦的人,只是因為他不肯放棄失去的愛,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不要以為事情自己會结束,如果,你的心不肯停止,事情就永遠不會结束,無尽的煩惱是由無尽的欲求產生出來的。大部分的人無法發現自己心中有無尽的寶藏,那是圓滿而無所欠缺的。卻要像乞丐一樣,不断地向世界求索空幻的影子來作虛假的滿足。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滿足呢?且先把妄求的心,歇下來看看吧!

 

【業净成慧眼 無物到茅庵】

    業净六根成慧眼,身無一物到茅庵。

〔譯 文〕

    罪業一旦清净,眼、耳、鼻、舌、身、意都成了观照世間萬物的慧眼。身上没有任何事物的拖累,便如同住在深山的茅庵中修行一般。

〔評語〕

    佛家說每一個人過去都有無數世的生命,每一世的生命都造了各種不同的業。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菩薩自念, 我於过去無始劫中, 由貪癡,發身意口,作諸恶業,無量無邊,若此恶業,有体相者,盡屬虛空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業。偏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菩薩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什麼是懺悔呢?就是要洞悉一切皆是幻心幻相,也無体相,其性亦是空,這才叫做''净業''。

 

    業净六根成慧眼,譬如說,當我们被凡夫迷妄之時,好像在夢中,夢中做了各重罪孽和遇到可怖之事,當我们了悟本心的清浄,就好像醒來發現夢中的所見、所闻、所嗅、所嘗、所觸、所想,均為虛妄,皆是幻心所生。所謂善恶煩惱菩提,無非是夢中的六根,就转成無取捨、無染净,分别一切法而不分别想的''慧眼''。

 

【一粒沙中有世界  一朵花中有天堂】

    茅簾外,忽闻犬吠鸡鳴,恍似雲中世界。竹窗下,唯有蟬吟鵲噪,方知靜里乾坤。

〔譯文〕

    茅屋外面,傳來幾聲犬吠雞鳴,讓人感覚好像到了远離塵世的高远之處。窗外只有蝉鳴鵲唱,令人感覚到靜中的天地如此之大。

 

【澄辨不急 歸勸勿逼】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譯文〕

    事情有非常紧急卻又不能表白時,不妨先寬緩下來,听其自然,也許事情就會澄清;不要太急於辨解,否則,會使对方更加氣愤。有的人,你愈劝他,他愈是不听,這時,稍微放縱他,不要逼得太紧,也許他自己逐漸會改正过來;不要太急切強迫他遵從,因為這樣反而會使他更為頑劣。

 

【打透生死關 參破名利場】

    打透生死關,生來也罷,死來也罷。參破名利場,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譯文〕

    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活就能活得自在,死也死得自在。看破了名利爭逐的虛妄,就會觉得,得到了也好,失去了也好。

 

【一筆写出 便是作手】

    作詩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筆写出,便是作手,不必說唐,說宋。

〔譯文〕

    写詩的人若能把眼前所看到的情景,以及胸中的情意趣味,一筆表現出來,便算是能做詩了,不必引經据典,說唐道宋。

〔評語〕

    眼前光景是客观的世界,胸中情趣是主观的情意,將主觀的情意与客观意象融合,達到情景交融,表現出來的文字就是詩。王國維說:''客观之詩人, 不可不多阅世; 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詩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淺,则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然而,不管是客观之詩人,或主观之詩人,都必須具備橫溢的才華,所謂''詩有别才, 非關書也。''若能將心中所要表達的意念,一筆写出,淋漓盡致,就是個做詩好手。否則,縱使引經据典,也未必能写出好詩來。

 

【隐逸無榮辱 講道不講情】

    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

〔譯文〕

    在隱居的生活中,沒有榮華或恥辱。在選擇道義的路上,也沒有人情的冷暖可言。

〔評語〕

    ''心''是榮辱的關鍵,''有心''便有榮辱, ''無心''便無榮辱可言。隐居山林,正因為無心追逐世間的名利,當我们心中什麼都不執著的時侯,名利榮辱皆不會來。''道義路上無炎涼'',這是勇氣和決心的问題。等於選择了一條不好走的路,因為,選擇道義,就必須抱著入世精神全身投入。不怕人情冷暖,不畏強權,坚持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

 

【經書是方法 佛性為本身】

    皮囊速坏,神識常存,殺萬命以養皮囊,罪卒歸於神識。佛性無邊,經書有限,窮萬以求佛性,得不屬於經書。

〔譯文〕

    我们的身体很快就會朽壞,但是,神識之中的業債卻始终还不清。宰殺動物來養活臭皮囊的業債,將全部藏纳到我们的神識中,使我们將來受果報。我们的覚悟本性是無邊無際的。而經書中只是一些有限的文字而已,穷究萬卷的經書來求佛性,一旦得到了,將會發現,經書只是方法,而不是佛性的本身。

 

【勿闻謗而怒 勿見誉而喜】

    闻謗而怒者,讒之隙;見誉而喜者,佞之媒。

〔譯文〕

    听到譭謗的言語就會發怒的人,最容易接受讒言。听到讚美恭维的話就沾沾自喜的人,也最容易听进諂媚的話。

〔評語〕

    就像牆什麼地方有缝,風就從什麼地方进來一樣;讒言本來是不會發生的,它只在容易接受讒言的人心中生根發芽,因為,听到譭謗言語不先探究虛實就發怒的人,有最适合讒言生長的泥土。所以說他是讒言發生的媒介。

 

    同樣的一個人喜歡听恭維的話,這就變成他的弱點,大部分人都喜欢听人讚美自己,但是如果讚美是事實,那是本該如此,没有什么可喜的;假如讚美的話超过事實,這就是虛假的話,當然不值得高興了。為虛假的語言而沾沾自喜,就很糟糕了。别人一知道你愛有此癖好,就來''投其所好'',諂媚逢迎,騙得你團團轉。因此,喜欢听虛假話的人,是很少有人不受愚弄的。

 

【人勝我無害  我勝人非福】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譯文〕

    他人勝過我,则没有什么害處;這樣他便不會在心中對我積下什么嫉恨。我勝過他人,就不見得是自己的福氣了;倘若遇到心胸狹窄的人,恐怕會有难以預測的災禍發生。

〔評語〕

    潛藏在人心的好勝心理,可以說是鬥爭的根源,人之所以有自卑和自大的心理,便是從這里發生的。我们總把他人當作超越的对象,做一些未必適合自己的事,他人也同樣把我们当作競爭对手。任何一重競爭,到了超过雙方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就十分痛苦了。

 

很少有人相信,真正該超越的是我们自己。爭強鬥勝,敗了不足悲,勝了不足喜。敗了或許反而能''明哲保身'',勝了卻反招不測之禍,因為别人心有不甘,蓄意報復。倒不如以自己為競爭的对手,一日比一日充實,一年比一年長進,不沾惹是非恩怨,謙虛忍讓、德業心性,更上一層樓,豈非自求多福?

 

【成名穷苦日  敗事得志時】

    成名每在穷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

〔譯文〕

    一個人成名,往往是在过穷苦日子的時侯,失敗則是在志得意滿之時。

〔評語〕

    人在穷苦之中,比較容易立志向上。因為,困難的境況,正足以激勵自己,所以,往往會不断努力來充實自己。就像種子在黑暗的泥土中,為了見到陽光,便不断地吸收養分往上鑽。終有一天,它會衝破泥土,發芽抽枝,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然而,人在成名之後,就容易志得意滿,也失去了貧穷時那股衝勁。再加上成功之後,外界增加了許多引誘,以至於能力不断向外耗散,卻没有增加。此外,一個人在成功之後,如果不懂得收斂鋒芒,太过於炫耀,结果反而會招致失敗。

 

【自心一塵不染 才見聖人胸襟】

    欲見聖人氣象,須於自己胸中潔凈時觀之。

〔譯文〕

    想要見到聖人的胸襟氣度,必須在自己內心一塵不染的時侯观察,才可以明白。

〔評語〕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釋佛說每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可是大部分人在世事中流轉,以致心智昏沉而蒙昧,無法靜下來面对自己的生命。

   

聖人的本性和我们的本性是相同的,聖人就像金礦中已提煉出來的金子,而我们则是包容著許多雜質的礦物。倘若我们要像聖人一般成為珍貴的金子,就必須把心性中的雜質除去。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便能由改善自己、進而改善别人。

 

禅宗慧經禅師有偈云:''清清净净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失觉,多多少少費思量,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断常,是是非非如作夢,真真實實快承當。''但是,大部分人不敢承當,就是不肯承當。

 

【讓利又逃名 才是真君子】

    讓利精於取利,逃名巧於邀名。

〔譯文〕

    將利益讓给他人,比和他人爭取利益更為明智;逃避名聲比求取聲名更為聪明。

〔評語〕

    与人交往或共事,利益往往是大家爭执的起因。每個人都想獲得較多的利益,也因而失去珍貴的友誼,或是做人的立场,甚至喪失人格。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寧可少得一些利益,也不要伤了彼此的友誼与和氣。利字旁邊一把刀,可能伤害自己,也可以伤害別人,有爭名逐利者,應引以為戒。

 

    聲名使一個人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但是,眾人的眼光也像一條條無形的绳索,將一個人牢牢地捆住。因此,明智人逃避聲名,就好像美麗的禽鳥逃避猎槍和羅網一樣;否则,一旦被捕獲,就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逃名巧於邀名''。

 

 

【求福速禍至 安禍速福至】

    过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速禍,將自得福。

   〔譯文〕

    過分地求福,將使禍事加速降臨;对於突然發生的災禍安然處之,自然能夠逢凶化吉。

 

〔評語〕

禍事起於过分貪求,而福事卻存在安分守己之中。比方吹一個氣球,吹得太脹,它就會爆炸;能適可而止,它便冉冉飄升。因此,一個人过分求福,不但連原有的福分會失去,甚至會招來更大的禍害。而对於突發的災禍,則不要太过分驚慌,就像走在危橋上,如果太过害怕而手忙腳乱,很可能就會掉進激流中。若能保持鎮静,或許能化險為夷,因禍得福。所以,禍福相倚。

老子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災禍的里面',已經隐藏了幸福的到來,譬如說,發生过災禍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貴,因此才知行功立德,去追求永恒的幸福之道。

幸福里面,也潛伏著災禍,比如說,没發生过災禍的人,他不知珍惜幸福,反而為非作歹,奢侈浪費,造下罪業,一旦因緣成熟,災禍就要臨頭了。故过分之福即趨禍殃!

 

【貧不能濟物者 出一言醒之】

    士君子貧不能在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

讀書人貧窮而不能在物質上救濟他人,逢到他人遇事糊塗迷惑之處,能夠用言語來點醒他;或是遇到他人有危难時,用言語來解救他,同樣是無可比擬的善事和美德。

 

【舞蝶遊蜂 落花飛絮】

    舞蝶遊蜂,忙中之閒,閒中之忙,落花飛絮,景中之情,情中之景。

〔譯文〕

舞蝶款款飛,蜜蜂急急舞,牠們在忙碌中有著閒情,在閒情中又显得十分忙碌。花落了,柳絮也隨風飛揚,在這樣的景色中有著难言的情意,這难言的情意便隐藏在如此的景色之中。

 

【鳥棲高枝彈射难 士隐岩穴禍焉至】

    鳥棲高枝,彈射难加;魚射难加;魚潛深淵,網釣不及;士隱岩穴,禍患焉至?

〔譯文〕

    鳥棲在最高的树枝上,彈弓难以打到它;魚僭在水深的地方,魚網难以捕獲它;有學問的人隐居在岩窟裡,禍害哪里會降臨在他身上呢?

 

【士知學恐無恆 君子貧而有志】

    士既知學,还恐學而無恆;人不患貧,只要貧而有志。

〔譯文〕

    讀書人既知道學問的重要,卻恐怕學習時缺乏恒心。人不怕穷,只要穷得有志氣。

 

【用功於內者心秀  飾美於外者心空】

    用功於內者,必於外無所求;飾美於外者,必其中無所有。

〔譯文〕

    在內在方面努力求進步的人,必然對外在事物不會有許多苛求;在外表拼命裝飾圖好看的人,必然內在没有什麼涵養。

 

【盛衰之机贵諸人謀  性命之理講求實用】

    盛衰之机,雖關氣運,而有心者必貴諸人謀;性命之理,固極精微,而講學者必求其實用。

〔譯文〕

興盛或是衰敗,雖然有時和運氣有關,但是有心人一定要求在人事上做得完善。形而上的道理,固然十分微妙,但是講求這方面的學問,一定要它能夠實用。

   

【魯如曾子独傳其道  貧如颜子不改其樂】

    魯如曾子,於道獨得其傳,可知資性不足限人也;貧如顏子,其樂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譯文〕

    像曾子那般愚魯的人,卻能明孔子一以貫之之道而阐揚於後,可見天資不好並不足以限制一個人。像顏淵那么穷的人,卻並不因此而失去他的快樂,由此可知遭遇和环境並不足以困住一個人。

 

【敦厚之人可託大事  謹慎之人能成大功】

    敦厚之人,始可託大事,故安劉氏者,必絳侯也;謹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興漢室者,必武侯也。

〔譯文〕

    忠厚成摯的人,才可將大事託付给他,因此能使漢朝天下安定的,必定是周勃這個人。唯有謹慎行事的人,才能建立大的功業,因此能使漢室復興的,必然是孔明這般人。

 

【漢高祖之英明不能救戚姬  陶朱公之智計不能保仲子

    以漢高祖之英明,知呂後必殺戚姬,而不能救止,蓋其禍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計,知長男必殺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譯文〕

    像漢高祖那么大略的帝王,明知在他死後呂後會殺死他最心愛的戚夫人,卻無法挽救阻止,乃是因為這個禍事已經造成了。而如陶朱公那么足智多謀的人,明知他的長子非但救不了次子,反而會害次子,卻無法保全此事,大概是因為次子的罪本來就讓人难以原諒吧!

 

【處世以忠厚  傳家得勤儉】

    處世以忠厚人為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

〔譯文〕

    在社會上為人處世,應當以踏實敦厚的人為效法对像,傳与後代的只要能得勤劳和儉樸之意便是最好的了。

 

【紫陽要人穷盡事物之理  陽明教人反观自己本心】

    紫陽補大學格致之章,恐人誤入虛無,而必使之即物窮理。所以維正救也;陽明取孟子良知之說,恐人徒事記誦,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譯文〕

    朱子註大學格物致知一章時,特别加以補充說明,只恐學子誤解而入於虛無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維護孔門正教。王陽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說,只怕學子徒然地只會背誦,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這是為了挽回那些不學聖賢的道理,而只知死讀書的人而設的。

   

【天地且厚人  人不當自薄】

    天有風雨,人以宮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車通之;是人能補天地之闕也,而可無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賦之;人有形質,地以六谷養之;是天地厚愛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譯文〕

    天上有風雨,所以人造房屋來遮蔽;地上有高山河流,人便造船造車來交通,這就是人力能夠彌補天地造物的缺失,人豈能無所作為,而嚷一切不獲得改善呢?

    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義、禮、智、信作為他的稟賦;人的外在有形体,地便以黍、稷、菽、麥、稻、粱六谷來養活他,天地对待人的生命尚優厚,人豈能自己看輕自己呢?

 

【知萬物有道  悟求己之理】

    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貧者士之常,士不安貧,乃反其常。進食需箸,而箸亦只悉隨其操縱所使,於此可悟用人之方;作書需筆,而筆不能必其字畫之工,於此可悟求己之理。

〔譯文〕

    人生來身体便是直的,由此可見,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貧穷本是讀書人該有的現象,读書人不安於貧,便是違背了常理。吃飯需用筷子,筷子完全隨人的操縱來選擇食物,由此可以瞭解用人的方法。写字需用毛筆,但是毛筆並不能使字好看,於此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須反求諸己的道理。

 

【富厚者遺德莫遺田  貧窮者勤奮必能充】

    家之富厚者,積田產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不如廣積陰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貧穷者,謀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謀本業知民生在勤,定當有濟。

 

〔譯文〕

    家中富有的人,將積聚的田產留给子孫,但子孫未必能将它保有,倒不如多做善事,使上天眷顧他的陰德,也許可使子孫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長。家中貧窮的人,想办法筹措衣食,衣食卻未必獲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於勤奮,那么多少會有所幫助,而不必四處求人。

(下转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