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諸理而信言 问諸心始行事】
言不可尽信,必揆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諸心。
〔譯文〕
言語不可以完全相信,一定要在理性上加以判断、衡量,看看有没有不實之處。遇事不要著急去做,一定要先問过自己的良心,看看有没有違背之處。
〔評語〕
話入耳中,首先要用理性去判断它,看它的可信度有多少。如果它涉及個人,首先要以过去对這個人的印象來衡量,這個人是否會做這樣的事?
如果它涉及事情,就要以這件事的趨势和过程來考慮,看有没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經过種種考慮,觉得可以相信,再进一步去證實。語言的價值在於它的真實性,真實的話我们採纳,虛假的話則置之不理。總之要弄清楚,免得被人利用。
許多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在心中加以斟酌,譬如這件事牽涉到哪些人,會否損害到其他人的權益?這件事該不該自己去做?有没有逾越之處?最重要的是,做這件事會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讓自己感到不安。這些都是要事先考慮的。如果冒失地就去做,做完了才發現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害,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兄弟相師友 閨門若朝廷】
兄弟相師友,天倫之樂莫大焉;閨門若朝廷,家法之嚴可知也。
〔譯文〕
兄弟彼此為師友,倫常之樂的極致就是如此。家規如朝廷一般嚴謹,由此可知家法嚴厲。
〔評語 〕
兄弟相互為師友,是在手足親情上再加上了師友之情。兄弟本是同根生,先天上已是不可分,应当相親相愛;而在後天上,兄在人生經验上,可以為弟之師,而弟又處處禮敬兄長,互為摯友。人間有種種情意,兄弟之情是少數最值得珍貴的一種。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古時十分重視家教。這關係到子孫的賢愚与不肖,所以把家規与國法並列。後漢書云:''修整閨門,教养子孫,皆可以為後世法。''可見庭訓家規,關係著家族的興衰,如朝廷律法關係著國家盛衰与興亡一樣,不可不慎。
【友以成德 學以愈愚】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闻,德不成矣;學以愈愚也,人而不學,則昏昧無知,愚不能愈矣。
〔譯文〕
朋友可以幫助德業进步,人如没有朋友,则學識淺薄,見闻不廣,德業就無法得以改善。學習是為了免除愚昧的毛病,人如果不學習,必定愚昧無知,愚昧的毛病永远都不能治好。
〔評語〕
每一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心里也是不同的,而且看清自己,尤其是無法看到自己的背面。交朋友不仅是為子遣寂寞,也是為了知道自己的缺點,朋友可以增長我们的學識,拓展我们的見聞。明白各人各種不同的心境与生命的經历。朋友也能夠幫助我们看到自己所不能看到的背面。從而幫助我们做一個更完整的人。
人之所以求學問,就是為了避免無知。無知通常与愚昧同在,愚昧对於事理而言是一種毛病,無知对於人間而言也是一種病,許多災害毀在無知,同樣許多事情處理亦坏在愚昧。人求知識,便可治癒無知与愚昧了,不肯求知者,如在黑暗之中。
【浪子回頭金不換 貴人失足損於德】
浪子回頭,仍不慚為君子;贵人失足,便貽笑於庸人。
〔譯文〕
浪蕩子弟若能改过而重新做人,仍可做個無愧於心的君子。高貴的人一旦做下错事,連庸愚的人都要嘲笑他。
〔評語〕
浪子回頭,是向上,因此可以原諒;高貴之人失足,卻是墮落,因此要遭到嘲笑。所謂''聲妓晚景從良, 一世胭花無礙; 貞婦白頭失守, 半生之清苦俱非''。這並不是說看人只看後半豛, 年輕時便可荒唐胡為,實在是看一個人是立志向上还是墮落。肯向上,無論他过去如何,總是值得嘉許;趨下流,無綸原先如何高尚,都是可恥的。
''貴人失足'',''貴''並不是指富貴,而是指品德而言。''失足''則是品德上有了瑕疵,做出有損道德之事。浪子回頭,可令天下人原諒;貴人失足,卻教庸愚人嘲笑。這是鼓勵普天下的浪子要改过自新,勉勵有德之人要坚持到底,否則回頭於名無益,失足於德有損。
然而贵人失足,不妨及早回頭,我们还是會原諒他的,因為畢竟他又向上了,失足可以爬起,只要爬起來後不再失足就好,就怕失足後賴在泥潭中不肯爬起,或是不好意思爬起來,那么就真被人人恥笑了
【飲食男女 飲食有節】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勝,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飲食有節,男女有别。
〔譯文〕
飲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是人的慾望中最主要的。然而如果放縱它,讓它凌駕於一切之上,可以使道德天理淪亡。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讓飲食有節度,男女有分别。
〔評語〕
在人類的慾望中,最主要的便是飲食的慾望和男女的情欲。前者用以維持生命,後者用以延续種族。但是,人類更要有精神明文的道德生命的延续。禽獸也有飲食男女,如果人類没有了明文的精神生命,和牠們又有何分別?
''人欲既勝, 天理或亡''。如果慾望不能自制,放縱自己,那將會有無可想像的後果。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穷無尽的、永远也無法滿足的,而超越法理底線淪為罪犯。男女慾望也是一樣,過於放縱,情慾橫流,道德將亡,与獸何異?
【耐貧賤易 耐富貴難】
東坡《志林》有雲:''人生耐贫賤易,耐富貴难;安勤苦易,安閒散难;忍疼易,忍癢难;能耐富貴,安閒散,忍癢者,必有道之士也。''餘謂如此精爽之論,足以發人深省,正可於朋友聚會時,述之以助清談。
〔譯文〕
東坡《志林》一書中說:''人生要耐得住贫賤是容易的事,然而要耐得住富貴卻不容易;在勤苦中生活容易,在閒散里度日卻难;要忍住疼痛容易,要忍住發養卻难。假如能把這些难耐难安難忍的富貴、閒散、發癢,都耐得、安得忍得,這個人必是個已有相當修養的人。''我認為像這么精要爽直的言論, 足以讓我们深深去体會, 正適合在朋友相聚時提出來討論, 增加談話的內容。
〔評語〕
富貴而难耐者,在於不能安於富貴者,因心有贪欲索求不盡;而貧賤既已一無所有,自然欲求就少,能自得其樂。人在勤苦中,生活被工作充滿了,根本想不到其他的问題。一旦閒散下來,時間多了,如何將生活安排得妥當,就不容易了。因為勤苦時是被動的,閒散中卻要主動安排。快刀斬麻易,抽絲剝繭難。
痛之易受在於其明快,癢之難忍在於其猶疑不定。能在富貴中不失其志,在閒散中有所安,在猶疑不定中不被被牽引擾乱,必然是有相當修養的人才能做得到。像這些精简爽直的言論,可以在朋友相聚時作為談話的題材,使彼此都受益,總比談一些無意義的事要好的多。
【淡如秋水貧中味 和若春風静後功】
余最愛草廬日錄有句云:''淡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静後功。 ''讀之觉矜平躁釋,意味深長。
〔譯文〕
我最喜愛《草廬日錄》中的一句話:''貧穷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淡泊,靜下來的心情如同舂風一樣平和。''讀後觉得心平氣和,句中的話真是含意深遠而耐人咀嚼。
〔評語〕
秋水淡而遠,反觉天地寥廓,貧中的滋味大致如此,因為本無所有,反於萬物不起執著貪戀,心境自然平坦。不像富貴中人,宛如池塘百花宣鬧,反生煩惱。秋天可見萬物凋零之態,至而可見富貴如繁花總不久長。
能不於春夏起執情,方能見秋水之美。如此才知天地萬物全是平等。富貴与貧窮,便如夏塘与秋水,对於天地而言並無偏愛,只是人心自不平吧。
靜可澄滌萬慮,煩躁恰如走在荊棘,不过全是幻影,我们本處在和風吹拂的草原上,草原在我们的心中,荊棘也在我们的心中,只是不覚而已。只要常靜下來徜徉於心中的春風草原,就不致淹没在心中煩惱的漩渦裡。
【兵應者勝 兵貪者敗】
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謂之应乒,兵應者勝;利人土地,謂之貪兵,兵貪者敗,此魏相論兵語也。然豈独用兵為然哉?凡人事之成敗,皆當作如是觀。
〔譯文〕
敵人來攻打本國,不得已而与之对抗,這叫做''應兵'',不得已而应戰的必然能夠得勝。貪圖他國土地而起侵略,叫做''貪兵'',為貪得而作戰的必然會失敗,這是魏相論用兵時所講的話。然而豈止是用兵打仗如此呢?凡是人事的成功或失敗,往往也是如此啊!
〔評語〕
尉繚子兵法云:''兵者, 兇器也; 爭得逆德也; 事必有本, 故王者伐暴乱, 本仁義焉。''這種為利而用武,旨在攻城掠地,以逞私欲的人,因為師出無名,故稱之暴乱,也就是指所謂的貪兵。
有仁義之心之人,不忍人民受到塗炭,不願善人受到欺凌,因此一怒而起,欲以戈止暴,這叫做王師,也就是所謂的應兵。應兵所以必勝,乃是因為人人都不願被侵犯,受欺凌。所以世事的成敗得失,都不離此理,老子有云:''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则固,天將救之, 以慈衛之。''因為抱著天性慈祥的正氣,才是永恆的勇氣,此種勇氣才有真實的力量。以此種力量去对付逞強邪恶之輩的擾乱,才得到真正的勝利。而且以慈愛來防守,就能得到鞏固,因為慈愛本是上天所賦的本性,盡到天賦的本性,就是勝利之根本。
【險奇一時 常者永世】
凡人世險奇之事,決不可為,或為之而幸獲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視為常然也。可以為常者,必其平淡無奇,如耕田讀書之類是也。
〔譯文〕
凡是世間危險奇怪的事,絕不要去做,雖然有人因為做了這些事而僥倖獲得利益,那也不过是偶然罢了!不可將它視為常理。可以作為常理的,一定是平淡而没有奇特的事,例如耕田讀書之類的事便是。
〔評語〕
事之為奇為險,必不為常有之事,绝不要去做。若是經常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不足成險了。奇險之事若要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作為奇險者,必然没有前例可循,也沒有經验作為參考。如果僥倖得利,也非長久之事。
一件事稱之為奇,在社會上必無廣泛用途,所以没有太多人将精力投注其上。所看到的仍是常道,讀書和耕田是最平淡不过的事,然而正因為它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所以到處可見,现在如此,未來亦如是。因為人類生存与繁衍需要種田產生食物。讀書能更瞭解前人之經验智慧來增加知識。所謂' '前事為後事之師' '故此種田讀書,永远世世代代流傳不绝。
【憂先於事故能無憂 事至而憂無救於事】
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此唐史李绛語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書以揭諸座右。
〔譯文〕
如果事前憂愁,在做的時侯就不會有可憂的困难出現;若是事到臨頭才去擔憂,*对事情已經没有汁么幫助了,這是唐史上李絳所講的話。這句話具有警惕人的意味,可以將它写在座旁,恃時提醒自己。
【堯生丹朱鯀生舜 人貴自立貴自強】
堯舜大聖,而生朱均;瞽鯀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餘廣餘殃之理,似覚难憑。然堯舜之聖,初未嘗因朱均而滅;瞽鯀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貴自立也。
〔譯文〕
堯和舜都是古代的大聖人,卻生了丹朱和商均這樣不肖的兒子;瞽和鯀都是愚昧的人,卻生了舜和禹這樣的聖人。若以善人遗及子孫德澤,恶人遺及子孫禍殃的道理來說,似乎不太說得通。然而堯、舜的聖明,也並不因後代的不賢而有所減損;而瞽、鯀那般的愚昧,也無法被舜禹的賢能所掩蓋,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能自立自強。
〔評語〕
堯、舜生朱、均,瞽、鯀生舜禹,這說明賢達之人完全靠自己。即使早上無德,並不妨礙一個人成聖成賢;子孫再賢德,不能改變自己的愚昧。人应該对自己的生命負責,所有外界的力量,不足以影響到一個人向上的意願。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是一個獨立的個体,每一個人的心靈也是不与人共有的。自我的成長只有靠自己,故人贵自立,自立最重要自強不息。
【靜者心不妄動 敬者心常惺惺】
程子教人以靜,朱子教人以敬,靜者心不妄動之謂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謂也。又況靜能延壽,敬則曰強,為學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人大矣哉」學者可不務乎?
〔譯文〕
程子教人''主靜'',朱子教人''持敬'',''静''是心不起妄動, 而敬則是常保醒覚狀態。由於不妄動,所以能延長壽命,又由於常保醒覚,所以能日有增長,求學問的功夫在此,培育生命的方法亦在此,''敬''和''静''兩者对人的益處實在太大了! 學子能不在這兩點上下工夫嗎?
【勤苦之人绝無痨疾 显達之士多出寒門】
每見勤苦之人绝無痨疾,显達之士多出寒門,此亦盈盈消長之机,自然上之理也。
〔譯文〕
常見勤勉刻苦的人绝对不會得到痨疾病,而显名闻達之士往往是穷苦出身,這也可看成是盈則虧,消則長的大自然本有的道理。
【欲利己者往往是害己 肯下人者终能上人】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
〔譯文〕
要想对自己有利,往往反而害了自己。能夠屈居人下而無怨言,终有一天也能居於人上。
〔評語〕
很多事情所圖謀的和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恰好相反。欲利己而反害己,乃是因為人人都想利己,而利又未必能滿足每一個人。因此,在圖利之中必有爭鬥,人们常常在未蒙利時便已先受其害,或者已得其利,而禍害隨之而來。
老子有云:''是以聖人欲上民,必言下之,欲先民必身後之。''如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流之王。就是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使百川眾流之水,無論净穢,皆能容纳。如聖人他能夠高居萬民之上,就是他心口一致,而且先謙虛自己的言語,自稱為下。所以如果你也想居於别人的先前,那麼你必須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才會尊重你,反之,你轻視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輕視你。
【大孝單称虞舜 英才獨頌周公】
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稱虞舜為大孝,蓋能為其难也;古之有才者眾矣,獨稱周公為美,蓋能本於徳也。
〔譯文〕
古來能夠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獨獨稱虞舜為大孝之人,乃是因為他能在孝道上為人所难為之事。自古以來有才能的人極多,然而單單稱讚周公美才,乃是因為周公的才能以道德作為根本。
〔評語〕
能尽孝道的人很多,但是,像舜那般受到了種種陷害,仍能保有孝心的畢竟少見。舜的父親瞽是個瞎子,舜的母親死後,瞽续弦生了象,由於喜欢後妻之子,因此,時常想殺死舜。有一天,瞽要舜到倉庫修補,瞽從下放火燒屋,舜利用斗笠護身跳下逃生。瞽又要舜挖井,舜在挖井的時侯,瞽和象趁机將井填實,舜從預留的孔道逃出,得以不死,瞽雖如此待舜,舜仍然孝順他,並且友愛兄弟,若換他人,早因瞽''父不父,''而自己''子不子''的,不就早離家出走了,能像舜這樣完美無缺孝,實是十分难得。
周公的美才,從周代的禮乐文化,政務熱誠所謂''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孔子盛讚周公美德,''不改先王之規, 親先王之所親, 敬先王所愛, 發揚光大先王之志。''春秋修先王之廟'',' '春祀用春食,秋祀用秋食,不敢遗時令也''。先王乃順天者, 豈敢違時令焉。所以周公甚得孔子讚美。
【不能缩頭休缩頭 得放手時須放手】
不能缩頭者,且休缩頭;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
〔譯文〕
於情於理不當逃避的事,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可以不要放在心上的事,就要將它放下。
〔評語〕
人生福禍难料,雖然每一個人都想趨吉避凶,但是,卻不能事事如願。一旦遇到於情於理都不應當逃避的事情,即使做了於己有害,仍然應該去做。''見大義不可不為也'',此''義''見便是''不能縮頭''之事。如革命先烈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無數人為民族大義獻身犧牲。
''可以放手者,便須放手'',且想想人生到底有什麼事不能放手?現在不放手,有些事觉得是不能放手的,但到時是一定非放手不可,难道死時还不放手嗎?
達摩祖師頭像,在它的周圍写了一圈''也可以清心''五個字, 這五個字從哪一個字開始念都有意思。禅宗教人放下,世人卻往往為了一些小事爭得面紅耳赤,平添許多煩惱,不肯对聲名放手,不肯对面子放手,不肯对怨恨放手。对人生徹悟的卻唱著:''春有繁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生好時節''。不能放手的人,永遠也没有''好時節''。
【居易俟命見危授命 木訥近仁巧令鮮仁】
居易俊命,見危授命,言命者總不外順受其正; 木訥近仁,巧令鮮仁,求仁者即可知從入之方。
〔譯文〕
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險的言行,以等待時机,一旦國家有难,便能奉獻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國家的命運。講命運的人總不外乎將命運承受在应當承受与投注之處。言語不花巧則接近仁德了,反之,話說得好聴,臉色討人喜欢,往往没有什么仁心的。尋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該由何處做起才能入仁道。
〔評語〕
君子不做危險而無意義的事,要保留其身用在該用之處。不像小人,將其生命虛掷在爭名奪利的爭鬥之上,白白地浪費了生命。有厚德之君子,知道命運的取捨,若是要奉獻自己的生命時,他一定能捨身將生命奉獻在最有價值的地方。
凡言語說得好听,表情臉色討人喜欢的。往往是不會有什麼仁心的,因為他有目的。有仁德的人實話實說,實話往往總是不悦耳,听到耳里不夠吸引人。因為他言行平實無求、無為而處世事,所以言行平實則以理同俱,既然言行近乎於理,如此仁德之心不期然而然矣。
【立大功者不見小利 謀公事者不存私心】
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
〔譯文〕
只能見到小小的利益,就不能立下大的功绩。心中存著自私的心,就不能為公眾謀事。
【正己為率人之本 守成念創業之艰】
正己為率人之本,守成念創業之艰。
〔譯文〕
端正自己為帶領他人的根本。保守已成的事業要念及當初創立事業的艰难。
【人生不過百 懿行千古流】
在無过百年,總要做好人,存好心,留個後代榜樣;謀生各有恆業,哪得管閒事,說閒話,荒我正經工夫。
〔譯文〕
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總要做個好人,存著善心,為後人留個學習的榜樣;謀生計是個人恆常的事業,哪有時間去管一些無聊的事,說些無聊的話,荒废了正當的工作。
(小窗幽記------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