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今日昊天玉詔臨堂,神人恭敬接旨,不得失儀。可,吾退。
金闕御史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詩曰: 塵寰上智在修真, 心鏡虛明瑞氣臻
富貴榮華何必羨 悟得妙理作佛神。
聖示:玉詔宣讀,神人恭敬接旨。
欽奉
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金闕至尊,上統萬聖,下俯凡情,掌天地之均軸,陰陽之化育,綿綿慈燭乎三界。
今雖塵寰多惡穢之氛,然有睿智之士欲上窺窮妙,下思跡超方外之道,故而五教爭鳴各領其方。然諸多佛理述出家之修者典籍浩瀚,但在家聖凡兼修之道卻相對稀少闕如,造成甚多人雖聞雞無劾,但鬚髮皤然後,依舊心無所得,實令朕於心不忍。
幸爾南天直轄全真堂正近數年神人共奮,戮力普化績業斐然卓著,今
朕特敕旨降著新書,並題其顏曰:「在家修行法要」,派命七真為主著仙師,真筆王生文迪為主正鸞,自下一鸞期起開著,以啟修行玄妙之樞,襄助在家修行者洗心滌慮借假修真,進而道凝然,萬古不磨,成無上道。願爾神人,齊心協力,不負朕意。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乙酉年十月十七日
西天開心尊者 降
詩曰: 塵海茫茫一葉舟 浮沉千載幾時体?
無始因緣今得遇 捨惡從良莫掉頭。
聖示:吾乃西天開心尊者是也,今特奉釋教教主之令,臨堂為「在家修行法要」乙書作序。
序
浮生易逝,物難千秋,幻質匪堅,終歸毀滅。世人無始以來從業受果,生生相續,世世纏綿。君不見昔時傾城紅顏俱成灰燼,舊日叱吒英雄空留碑石,誰人能免如斯?世人若能跳出此悲情的窠臼,當速以去惡從善皈於正覺,切莫仍冥頑執著千秋大夢,否則待鬢白齒落,孽鏡台前醜態出,則刀山劍林,有吃不盡
的萬般煎熬,著實令人嗟嘆。
昔時釋尊化人間講經說法,除了出家修行之道外,亦有在家修行之準則,就似道家修行除了獨善其身的出家修行,亦有在家子弟之修也。故如今道音宣流在家弟子更應把握苦短人生,好好滌污除穢,還來原本清淨面目。
現今之人誤解修行之真意,以為修行是要遠循現實,是遭逢打擊挫折者才會去做的事情,此仍不懂「苦諦」及未曾實地經驗者之謬。會一窺修行堂奧者是累世福報三顯現,今世始能走上修行之大道,而且修行融會了聖神佛的智慧,這不但可改善人生的困境,進一步更可得不退轉之靈性昇華。
在家修行者身處紅塵,故修行方式与出家有別,世之在家眾可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法為中心,來修行。其實,人道能修習布施、持戒、多聞等極多功德,此為人道特殊之功能,亦是轉生四聖之樞紐,期盼世人皆能明其理而實行之,有朝一日必超凡而入聖,永享性靈之樂也。
西興開心尊者序於全真大道靈修院。南天直轄全真堂
天運乙酉年十月廿四日
太上道祖 降
詩曰: 昂首清風韻不群 苦中煆煉入青雲
四海為家山作枕 不老還童不老春。
聖示:吾今日与王生心念靈犀一點通,故特降駕為「在家修行法要」乙書作序。
序
修真者乃靈通陰陽,跳脫苦海瀋籬之智者,故今世能有幸接觸道修,當戒慎恐懼,對先哲之經驗要論拳拳服膺,以求事半功倍之效也。
人之初生時,身軟如綿,乃坤柔之象,於每九百六十日變一爻。世人出生時屬坤,至二歲零八個月進一陽,變坤為復。至五歲零四個月進二陽,變復為臨。八歲整進三陽,變臨為泰。至十歲零八個月進四陽,變泰為壯。
至十三歲零四個月進五陽,變壯為夬。至十六歲進六陽,變夬為乾。乃身中充滿純陽氣滿之時,此時修煉可立登聖域。
一個人十六歲後,每九十六個月變一爻,此時不修,漸成下士點。至二十四歲進一陰,變乾為姤,此時修煉不遠復矣。如若不修,至三十二歲進二陰,變姤為遁,此時修煉容易成功。
如若不修至四+歲進三陰,變遁為否,此時修煉正可進功。如若不修,至四十八歲進四陰,變否為觀,趁此能修久而可成。倘若不修,至五十六歲進五陰,變觀為剝,趁此快修困學可成。
若再不修,至六十四歲進六陰,變剝為坤,純陰無陽,卦氣已足,趁此餘陽未盡,若肯修煉,還可陰中返陽,死裡逃生。若再不修,待至餘陽已盡,無常至矣,一口氣不來,鳴呼哀哉,豈不大夢一場?故世人無論老少,總宜及早回頭,方免徒呼奈何也。
天運乙酉年十一月初一日
馬丹陽仙翁 降
詩曰: 利來利往鬧紛紛 俯首蒼生坎坷惛
若可俗拋千嶂外 瓊樓玉宇注仙魂。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一章 生命的其相
「生命」是什么?自古以來,人類便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可惜世人皆執著這個身相,誤認就是自己,而末能真正瞭解生命的真相,於是人為物役,業過不斷,造成靈魂隨業流轉而生生死死不斷,更可憐者因惡業的循環,讓己身生命層次,一世比一世低,甚至出苦無期。
許多人問說:「我為人正直、熱心助人,但為何運程多滯?別人雖放蕩形骸損人利己,為何反能青雲直上,東成西就?」其實此乃累世因果作梗,不論是幼儿或耄耋,皆無人能免。
然而誰是因果的創造者?誰是業力的製造者?答案昭然若揭,就是「你自己」,業力、因果既是自己造作而成,故業力是可以由自己決定及改變的;而生死又是隨業力流轉,因而生死也是可以自己決定及改變的。乃至生命中所遇、所受、所得、所失,所有的一切,也可以由自己決定及改變。
絕大部分的人在財富、權勢、地位中尋找幸福,但經驗告訴我們,這些都是不牢靠的幸福,因為對自己的財富、權勢、地位不滿足的人,充滿痛苦与憔悴;而已得到財富、權勢、地位的人,又害怕失去所擁有的一切。故唯有真正知曉生命本源之人,方熊跳脫紅塵泥淖,尋得自我人生也。
漢朝末年有一士人,名劉寅真者,家徒四壁貧無立錐之地,但其常見富有之人,卻是酒池肉林、夜夜笙歌,故常感嘆己身命運為何如此不幸?於是立志要成為富甲一方之士紳,然而依其本身之境遇,老實苦幹亦難有出頭之日,因此劉寅真想出一改變命運之方式,為搶匪運籌帷幄,獻計奪財之方法。
劉寅真以一介士人,不好好從正途著手,卻幻想短期暴富,以擺脫貧困之身,故而誤入歧途而註定橫禍加身。
因為劉寅真具備聰慧的頭腦,於是化投靠了一山賊窩,毛遂自薦加入燒殺擄掠的勾當。由於他思慮細密,專以外地商賈為目標,故常於掠奪大批財富後毀尸滅跡,手段凶殘,亦令當地府衙長期被蒙在鼓里,鮮少知悉境內發生大劫案。直至某日當地郡太守受理眾多失蹤案件,細查事存蹊蹺,而命縣鄉鄉游徼(邊巡掌捕官名) 喬扮商旅團追蹤。結果和途中遭遇劉寅真山賊襲擊,雖遇抵抗,仍因山賊熟悉地形並狡猾多詐,而致商旅百姓傷亡殆盡。游徼難敵眾山賊之攻擊,負傷逃回。
太守知悉後異常震怒,於是派兵將山賊剿滅。劉寅真被活捉後打入大牢等後處決,他在牢中夜深人靜常思及:投入山賊所為何來?難道就只為綾羅綢緞、山珍海味嗎?而結局卻是用寶貴的生命來換取,且又因殺人無數竟自恐懼萬分,羞愧後悔不已,於是在悔恨中致癲狂失智,最後頭撞牢壁而亡,隨著喪心病狂的靈魂輪轉畜道,正應驗了想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最冬連原本屬於自已的東西也沒有了的人間至理。
其實人生於塵世,縱有良田萬頃,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臥不過八尺,為了肉身享受而造孽,實乃大愚之人也。因為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強健必當死。所以無常是生命的真相,什么是無常?常是永恆不變,無常就是凡事都會改變,眾生的心念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而心念在變,因緣在變,所以週圍事物也一直在變。在這變的當中,藉著無常的道理,運用因緣法,積極地創造、建立善的緣起,改變自己的生命,並利用這短暫的生命自利利他,覺悟有情、啟發大眾的善根,使大眾遠離虛妄与痛苦,乃至契悟這念常住不滅的真心,根本遠離世間的苦難也。
馬丹陽仙翁 降
詩曰: 大道雖藏市井中 無心無願卻難逢
一朝春盡紅顏老 最悔空心對崆峒。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二回 修行的利益
人生無常命如脆蟻,縱是高官亦只弄權一時;雖是富豪不過享受數十寒暑。然而人生總是在生、死、苦、樂、升、沉、貧、富、貴、賤、壽、夭中更迭轉換,而所追求的幸福亦如水中撈月般虛無。不論一個人如何滿足自我欲望的渴求,都難以獲得真正的快樂,可謂苦趣聚集,談何悅樂之來呢?
故有心人為了跳脫這個無常、苦空的世界,不想隨波与世浮沉,希望找尋心靈真正的家,如此自然走向「了脫生死」的修行道路。
若論修行二字,將其拆開即是「修,与「行」。修有修正、修養之意:行有行動、行為、精進之意。故修行可簡而言之,即是「修養心性,並實際行動以修正個人錯誤的舉止行為,進而得到修行的利益。」那修行的利益為何呢?
即是(一) 可淨化頭腦。
(二) 可引導自己的精神層次提昇,不學物受誘惑而苦惱。
(三) 可得神佛護佑,平安順遂。
(四) 可明心見性,永斷生死苦惱。
故此修行是種去除無明、去除煩惱、去除痛苦、轉識成智的幸福之道。
其實修行除了參禪打坐,誦經念佛,行善積德等外在修行之形式外,最重要的是內在心性的觀照与鍛鍊。因為人是受思想支配,如果缺乏修心,便容易被世俗的功利迷惑,導致陷於因果的桎梏。
吾舉一棄俗修行得利的實例:東晉時曾任宜昌縣、柴桑縣令的劉遺民,自幼讀百家書,善〔老〕.〔莊〕,尢好佛理,可說是一儒林泰斗,因他不苟同時俗,最後辭官隱居廬山。一日名僧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弘揚教法時,劉遺民前去師學,慧遠法師說:「君官位亨通,俸祿丰厚,為何不繼續當官呢?」劉遺民答道:「晉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壘卵之危,我有什么好留戀呢?」由於劉遺民志在山林,從此便被留下來侍奉慧遠法師。
慧遠法師在廬山弘教時,名聲日振,由於他提倡的淨土信仰,簡約切實,沒有繁文縟節的要求,尤其适合一般信眾的修持,故一時之間四方貧道趨之若鶩。而劉遺民在廬山隨慧遠法師勤奮修學,並在慧遠法師的倡導下成立「蓮社」,与信徒們誓相提攜,共登西方佛界。在眾多居士附和下,使淨土定成為當時取得最多數人信仰,獲得最普遍的流傳,也成為佛教中勢最為宏深的一脈。
然而凈土宗雖由慧遠提倡、成之,但亦是得利於劉遺民居士身分大力激揚,才使淨土思想快速深植人心,渡人無數。
劉遺民居士對淨土宗的推廣可說立功厥偉,其晚年在廬山別立禪坊隱居,精研元理,兼持禁戒。由於其修精進紮實,於五十九歲時忽心血來潮,而預知往生日期,於是遺囑儿子簡易後事,又与眾人一一作別後,在床上面向西合掌,含笑歸西,此即是因修行而得到真正解脫、与靈命永不退轉的最佳證明。
馬丹陽仙翁 降
詩曰: 人生風雨幾多年 苦辣酸甜路險艱
我欲飛鴻印雪爪 留得青翠綴人間。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三章 修行在俗世 解脫在紅塵
世人常誤解修行即足要出家過遁世生活,因此造成許多人對修行之路躊躇不前。其實在家与出家乃為「因緣或願力」之關,与修行能否有成就無絕對關係。若從歷史上來看如維摩詰居士、龐道玄、傅大士、白居易、裴休、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黃庭堅、周敦頤、陸游、朱熹、等人,皆是知名且有所成的在家修行人。故修道之人,可以出家,亦可以在家,各依其因緣秉性,於證成道,實無分軒輊。
為何說「修行在俗世,解脫在紅塵呢?」因為修行是一種實證、實踐的功夫,故眾生的智慧體悟和解脫,需要經歷俗世的嚴苛淬煉,方能磨顯出來。其實修行主在「修心」,而世俗生話充滿著貪、嗔、癡,修行者處在千變萬化的世俗生活中,要受人際、工作、情慾、生活壓力等等考驗,而這些正是修者修心之對象,故修行不會脫離現實生活。
只要修者能以「定」、「慧」解決日常生活之難題与逆境,在誘惑出現時,處之泰然,不偏履邪徑;而在得失毀譽時,不起激動,心地平和。若能得如是解脫之人,必能於任何地方,都得自在、清淨与安寧,這樣,才是真解脫。
而一位厭懼世間、遠離紅塵的修者,表面看來似与世無爭,灑脫超越,其實仍是捨棄了環境所能給与的鍛煉,容易流於逃避心態,屆時遇事往往不能自主,反而難以從外境中解脫出來。
故在錄修行者,若能慎持戒律,雖處俗世事務中,卻不起執著,心無掛礙,清淨無污,因此雖身未出家,心卻与出家無異。而出家的修行者,雖處於寺門,禪定用功,不事世務,但是心存度世,雖身已出家,仍然悲天憫人,常回俗世說法。就是這緣故,在家与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為道場,完成證道事業。
馬丹陽仙翁 降
詩曰: 白雲深處遠塵埃 朝暮用功細剪裁
有耳懶聞塵世事 高僧居士證仙台。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四章 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
出家可以修行,在家亦可以修行,出家或在家,端看個人願力与因緣。
有些人在前 ( 數 ) 世中會發了要出家修行之心願,若其因緣成熟即會出家修行。然而沒有發出家修行心願之人,雖然累世精進与護持,但出家的念頭不會現,除非此生因緣轉變。其實佛佛道同,法法平等,不論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其目的都是為了成就佛果,故出家在家僅在於心的無住,心有染著,在家出家都難修出成果來。
經云:「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如是業緣所纏繞故」。優婆塞戒經云:「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在家之人,於五欲生活之中能發菩提心,真不可思議,且在家而行菩薩道,遭遇的惡濁因緣甚多,故甚難行。但是難能行,功德則以其難行更丰碩,心智的長進就更速,證道成聖的時間就越短。
在家居士要為事業、家庭、兒女等事而忙碌,無法專業在修證上,但還是可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修行。即是修人倫、多佈施、行十善,而修人倫、多佈施可積功累德,行十善可不再造業。所謂十善者乃指: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即是不起貪、瞋、癡。如是一來,在家修行依然可以了生脫死也。
古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故出家亦是不易,因為出家必須不求名利不求聞達、遠離塵勞、斷絕欲愛、淡泊飲食、六親遠離,把全副精神,用於學習經論,修習禪定,專業修行,如此毫無物質享受的出家生活,非人人可以忍受。故出家眾必須是基於追求生命的解脫,重精神甚於物質,才有可能長久出家修行,證果回天。
然而出家眾,一旦修有所成時,即可諸漏皆盡,永無煩惱。此後的出家生活是一無罣凝、清淨瀟灑,可比閒雲野鶴,枕泉漱石,閑觀流雲,諦聽松濤,与世無爭。不過出家是肩負弘法利眾的救世重任,故真修有成者,必會不忍世人之受苦而四處弘揚教法,堆動教義,點化眾生,以弘法為終生樂事,達到悲智圍滿的境界。
然出家与在家不可一分為二,互不相干,因為在家出家是互為增上緣的。試想,若無在家修行者,則無具善根出家之人。而在家之人能布施供養護持出家人;出家人紀教導在家人薰修之道,故世人莫可被出家与在家之名相所困。在家与出家修行之目標一致,皆為解脫證果,只是出家与在家者之責任不同故也。
譚長真仙翁 降
詩曰: 儒君德行越山巔 守禮學仁妄念捐
養性修身隨分過 心清寡慮勝神仙。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五章 儒家与修行
儒家 修心養性,佛家 明心見性,道家 識心見性,雖名相不同,實則皆為「心性」修持之代名詞,然而儒家的中心理念是「人」而非神佛或先知,故儒家講究三綱五常之人倫禮義,注重人生現實生活面之問題,及忠、孝、仁、義、等道德規範,因為上述德行若能完備,垂范後世,則可心證永恆,日月同輝也。
儒家以「修身」為本,其最高境界乃「仁」之表現,所謂「仁」即是內心修養与社會實踐的合體。然而「仁」在實踐上是以「禮」為準則,因為禮制教化就如同佛教徒的戒律与六度觀,不由戒律,悖離六度,又談何修持呢?故仁的行為是通過禮來作進退之据,而儒家所謂「君子」即是一個符合禮制的仁者也。
儒家重孝道,因為「孝」乃為人之根本。一個人若對父母不孝,則無以立身、齊家、而且家庭是人類生命孕育之地,及一切人倫善行的發源區,更是培育「仁」的境界之實踐地,故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然而如何才能達到「仁」的聖賢境界呢?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於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意謂世人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修持次第,並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胸襟,達到治世及見性之終極目的。此亦是佛家大乘菩薩自覺之後而覺他(教化他人) ,直至覺行圓滿,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境界也。
甚多世人誤解「子不語怪、力、亂、神」之真意。其實儒家是將人倫生活与天神、冥界設定為彼此不相干涉的他方世界,這個他方世界不是凡人生活的世界,也不是可改變的對象,故季路(孔子學生)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天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又不語怪力亂神,乃是肯定鬼神之存在,但又要求弟子不要花太多時間討論,因為,如此方可使人之精神回歸自己,肯定週遭實際生活的主體性,又能擺脫迷信的觀念,實乃一舉二得也。
故不論是崇拜或禱告祈福、超渡亡靈等,都不及修好人之德行來得重大,因此儒家乃是藉踐行人倫工夫,以達到安身立命的實踐派風,亦是人人可修之簡易妙法也。
譚長真仙翁 降
詩曰: 清淨無為向善行 春風大雅溢鯤瀛
橫刀立馬終黃土 隱士心閑萬事輕。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六章 道教与修行
道家修煉學,起始於中華始祖軒黃帝,綿綿傳承五千年,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修為,達到了脫生死,長樂無極之境界。
道教門派雖多,然其所重亦不外乎內果外功之修,亦即內在修煉与外養德之行持是也。針對個人內修而言,道門以「道」「經」「師」為三寶,「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守戒功修,參悟大道。「經」即讀經,指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所謂 要知來時路,須問過來人 即是此理。
至於外在養德必須廣立功行,方成大道,正如經云:「「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三千功滿,八百果圓,丹書下詔,脫殼飛昇,逍遙天外,浩劫長存。」即此意也。
然而現今之人卻常將催符唸咒、起壇作法、捉妖伏魔當成了道教之修行,其實此乃道教濟世救人的方便法門罷了!因為道門之人与 儒、釋、修子目標皆為成聖、成仙、成佛,其修法門大同小異,只是闡釋方式不同罷了!
若以現代觀念解釋道教之 心性修煉,即是一種高尚道德的培育与特殊的心理訓練;亦即追求自或精神世界的提升、品德的完善和身心健康的培養過程。這些訓練初期以清規、戒律、(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七十二戒、一百八十戒。。。等) 為規範,久之自可臻達純淨、無私、寬容、慈愛、恬淡的崇高道德境界。
至於道教長生不老之仙術,實乃為延長生命、強健色身,以利修真的原故而發展的。因為如壽命短促,身體虛弱,不但己身修煉功夫難以圓滿,且無法行濟世渡人之外功,談何一世修證了脫輪迴之果位呢?故道教修煉實乃集修道、養德、健心、強身於一體,非一般人所看表面之象耳。
「 道」是至善至樸、清靜無為的,故太上清靜經有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侵,三毒消滅。」所以道士修養功夫在效法道的清淨本性,清其心源,靜其氣海。
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謂天、地、人的一切活動範圍,皆不離自然無為,因此道家修持以自然無為為修,修煉契合天地自然之法則也。故上乘之道修者乃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靜」為妙用,「無為」為丹基,「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洗心滌慮」為沐浴,最後達致「明心見性」之境界是也。
修道之人除了具備上述真功之外,平日尚要做積德修善,濟貧拔苦的等實踐活動,以達真行的境界。這種初則強行,久則純熟,漸至自然的過程,讓修道者習慣成自然,因而不斷地趨近「至善」的道德境界,最後自然可修得至真之道也。
譚長真仙翁 降
詩曰: 苦寂滅道宗旨真 持戒布施洗妄塵
二六時中無罣凝 明心見性報佛恩。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七章 佛教与修行 (一)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廣博高深,故「佛法浩瀚如海」是一般人對佛教的第一印家。然而釋迦牟尼佛將涅槃時,弟子阿難問佛曰:「世尊入滅後,弟子以何為師?」佛曰:「以戒為師,依四念處為住」。故若就整個佛法的內容而言,即是「緣起說」為理論基礎、四聖諦与十二緣起、三法印為三大綱領,修持至離欲、無欲的境界,其中之道理吾以下敘述之。
緣起法是釋迦牟尼佛解釋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的道理,也是修行解脫的依据。通過對緣起法的理解,修者便培養出正見和智慧,繼而能除煩惱和痛苦。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就是如實觀察緣起而證得無上正覺。
在佛教經典中通常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四句偈來解說緣起法。意思是:因為有此因,才會有彼果的生起;此因生,彼果自然現生。若因緣改變,果自然亦墮之改變;若因緣息滅,果報也自然不再出現。故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轉,都是依据緣起法而運作。
世間的苦有因有緣,此因緣就是十二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
也就是說有情眾生由於一念「無明」( 不知人生的真實相 ) 因而造出各種「行」為( 身、口、意三業 ) ,因此產生業「識」(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 ,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假名為「我」) ,繼而「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 成形,藉著六入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 苦受、樂受、非苦非樂受 ) ,而後生「愛」(佔有) 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追求) 的行動,結果造下了業「有」(存在) ,「生」命的個体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於是就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下,有情眾生一回又一回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而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即互相為因緣也。
反言之一個人會投胎受「生」,是因身、口、意所造作的業「有」牽引而來,而「有」是由妄想「取」著產生,「取」思是因為被貪「愛」的心所驅使而執取,「愛」則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外境而感覺「領受」,故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把過去、現在、未來 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
人本來可以跳出+二因緣的束縛,但是由於貪、瞋、癡煩惱的牽引,所以不容易出離十二因緣的流轉。因此,若欲脫離三世輪迴,得到解脫之道,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無明煩惱」。然無明性本「空」,如是觀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識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此就可究竟解脫,這亦是佛教修行者出三界因緣也。
譚長真仙翁 降
詩曰: 佛光原在有無間 堪笑俗人跪殿前
次第修行歸彼岸 金身自享彩蓮天。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八章 佛教与修行 ( 二 )
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證道後,智慧通達,無所罣礙,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四聖諦法門,四聖諦說四種真理:一者、苦聖諦;二者、集聖諦;三者、滅聖諦;四者、道聖諦,此亦係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修行次第的重要實踐法。
何謂苦聖諦呢?若是逼迫性的。故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怨憎會是苦,眾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
何謂集聖諦呢?集招感性的。人生之苦不是天降,也不是地生,而是由自已的貪嗔癡所驅使而妄造惡業,依業受報而招集種種苦果。
何謂滅聖諦呢?滅是可證性的。這是指一切聖者,經修道後,所證得的聖果。滅有兩個意義:一是滅除,二是寂滅。滅除痛苦的根源,才有解除生死的苦迫,實現涅磐的寂滅,得到解脫自在的安樂。
何謂道聖諦呢?道是可修性的。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業惑所起,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因而追求斷「集」的方法,勤修戒定慧,精進諸道品,直至證果回天之境界。
苦、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集是因,苦為果:滅、道二諦是悟界出世間因果,道是因,滅為果,故四聖諦是一切彿法的綱要。釋迦牟尼佛恐臨驟然宣說,將使向未起信的眾生望而生畏。故在初轉法輪時,佛陀再三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及解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目的就是要使眾生「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道聖諦即是整個佛教修行方法与修道的內容,釋迦牟尼佛開了三十七種修行實踐的次第,各為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簡單解釋:第一是四念處,四念處是用 智慧安住妄心,不讓他迷惑故亂,其重點在觀慧,分別是
「觀身不淨」:常念死、脹、青瘀–膿爛‧坏、血塗、虫噉、骨鎖、分散等色相不淨。
「觀受是苦」:身、心有八苦交煎 ( 即苦苦):若偶有樂受,冬究會消散的,消散時仍然是苦 (即坏苦) :捨受而達不苦不樂的境地,但是剎那變遷,保持不住,然是苦 (即行苦) 。
「觀心無常」:眾生的五蘊身心世界是因緣和合而有的,是無常坏滅的,故心無實體,念念生滅念才去,一念又來,不可執著他為常。
「觀法無我」:一切事物皆是眾緣和合,而出現一個假相,眾生妄執有我而生種種煩惱,故要以無我之慧觀,消除執我的錯誤。
第二是四正勤:是離惡行善的力量,此四為:(一) 已生惡令斷滅,(二) 未
生惡令不生,(三) 未生善令生,(四) 已生善令增長,四正勤重修精進。
第三是四神足:(一)欲神足:樂修、持戒解脫之法,(二) 勤神足:一心正
念精進佛法,(三) 心神足:安心一境,(四) 觀神足:觀察五蘊生滅變化,四如意足重修禪定。
第四是五根:(一) 信根:信正信的道理,(二) 進根:精進正法,(三) 念根:
一心念無常苦,(四) 定根:心不散亂,行住坐臥悉明覺,(五)慧根;了悟四諦的
義理。此五根能生聖道,為引發功德的根源。
第五就是五力:(一) 信力,(二) 進力,(三) 念力,(四) 定力,(五) 慧力,
此五力有降服煩惱之力量,能入聖道。
第六是七菩提分:(一) 念菩提分,(二) 擇法菩提分,(三) 精進菩提分(四) 喜
菩提分,(五) 輕安菩提分,(六) 定菩提分,(七) 捨菩提分,這七菩提分能讓凡夫由迷入悟,由未覺而成覺。
第七是八正道:(一)正見:由聞四聖諦真理,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走向正道。(二) 正思惟: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實現。(三) 正語:言語端正,不妄語、不兩舌、不遷、不綺語。(四) 正業:除去身上不正當的動作,不殺、不盜、不淫。(五) 正命:以正業來維持戒的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職業。(六) 正精進:離惡行善,勇猛精勤的努力。(七) 正念:將正确愚想常住於心,時時憶念不忘,不讓思想行為偏向邪見。(八) 正定:保持身口意之清淨,最後得了生死解脫。
實踐三+七道品,自然貪癡滅,精神自在,不受五欲煩惱束縛,進而出離生死,世人當多解而行之也。
譚長真仙翁 降
詩曰: 蝶儿勁舞覓香花 滿谷楓紅綴晚霞
梵唄音聲傳遍野 大雄寶殿布光華。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九章 佛教与修行(三)
佛教經典中出現甚多在家居士相的聖者,這些聖者以「福」、「慧」雙修之菩薩道來自求解脫,並進而助人解脫,這些現象實乃證明:「菩薩道」即是最适合在家人修持的法門。
菩薩道的主要修行方法稱為「六度」,此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實際上已包含了戒、定、慧三學,而三學又包含了五戒(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項必戒的項目,故稱五戒 ) ,十善(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貧欲、不瞋恚、不邪見,稱十善 ) ,其修行內容簡述如下:
(一) 布施
六度之中以布施為首,意味著菩薩的實踐。是以布施為重心。布施,有財、法、無畏等三施,財施乃与財物淵齊對方,包括救濟困苦眾生与供養三寶,此舉屬於物質層面。
而法施乃是空說法理教化眾生,令其了達三諦圓融之妙理,進而喜入解脫道。
無畏施則是使眾生袪除恐懼,得到心靈的安定。譬如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者,你能予以鼓勵,使其建立信心,即是無畏施的表現。故法施、無畏施皆屬於精神層面。
(二) 持戒
持戒的含意簡而言之即是要修者「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救護眾生」是也。
佛教修行重視戒律,並以「五戒」為一切諸戒的基礎。修者若能和法依照佛陀所言之戒條、精神而持守,即可保持身不造殺、盜、淫三惡業;口不造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惡嶪;進而意不造貪、瞋、癡三惡業,如此能修十善業者,則來生必可享天福也。
(三) 忍辱
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意即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學佛之人,若能心不隨外境所轉,瞋境不動,喜境不搖,無論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波羅蜜也。
(四) 精進
精進意謂修行者,能專志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最終能得登覺地抵達涅槃彼岸。
精進分為事精進及理精進。如每日誦經、念佛、拜佛、行善等,於事相上勤勉用功,即為事進。若依起修,全修在性,直截根源,安住實相,寂然無為,即是理精進也。
(五) 禪定
修習禪定,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絕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故若能心無旁騖,念頭集中即俱禪定之工夫。禪定可大分為世間禪、与出世間禪,世間禪如通凡通聖之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則如二乘所修之滅受想定、菩薩所修之種種大乘禪定等屬之。
(六) 般若
般若之智不等同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一般的聰明才智,學問知識。般若智則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轉凡為聖,成就出世聖果。般若智可分為三種,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1、文字般若:浩瀚如海的佛法,透過文字有條不紊的表達,能讓世人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故文字般若可以達到建立正知見之目的。
2、觀照般若:
觀照,即智慧心之作用,其体為般若,依文字義理,觀心反照,以智慧心照破煩惱、執著、故稱觀照般若。
3、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依觀照般若,破妄證真,能所一如,證悟心性,即為實相般若。
經由文字般若,明白佛法之理;由觀照般若,依理起修;最後契悟實相般若,即是通往菩提涅槃,常樂我靜,畢竟解脫之路也。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因為佛教的修行,即是希望修行者能得到智慧,因為得到智慧即是開悟,開悟不但可使世人擺脫煩惱,更能透悟至理,成就無上佛果。若只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缺乏智慧,則只是在事上修,僅得人天果報;
若只有般若之理,而忽略事上的力行,有理無事,仍然不能解脫。故六度之行,須般若之悟,配合其餘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備,圓滿自利利他之行,福慧莊嚴,即能得償到達涅槃彼岸之夙願也。
孫不二仙姑 降
詩曰: 發心立願志無瑕 萬載英姿賽晚霞
碌碌風塵非我願 青山碌野問伯牙。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章 在家修行實踐之法
第一節 發心修行
「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心發,懦道堪成;願立,則眾生可度。」故心一發,則志可立,願可成。如玄奘都「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最後歷經艱辛冬於完成西域取經大願。又如吾昔時因有出水蓮花、蘭芷之姿,時常遭受登徒子之騷擾,吾為避免因容貌之關而影響修行,故而斷然自我毀容,終於修成正果,此皆乃發心立願之功效也。
所以有志修行之人當發心立願,以堅定自己信心与毅力,進而臻於上乘之道。古語有云:「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處。」即是此理也。世人皆知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訂定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有著力點。而訂定目標就是「立志」,在修行即為「發心立願」。
其實世人對發心立願並不陌生,君不見貪財者發心求鉅富,於是汲汲營營為利奔波;愛虛名發心求盛名,耗費心力營造假象;也有人發心做大官,於是周旋在權力之間。所你發了什么心,則必然全力去做么事,因為發心之後,你就不容易放逸、懈怠,故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与動力。
發心立願如種一粒種子一般,如果你種的是小麥,就不會生出豆子;如果你種的是桃子,就不會生出橘子,因為種有其個別不同的因,當然就生出不同的果。如若你發菩提心,當然必能修菩提行,結菩提果。
然而常有人發心之後又退轉,退轉之得發心,此為何因呢?因其"不明「無相」之理,故發要能持久,必須明白「無相」理,亦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方不會為境所惑,所轉而能恆持也。
所謂「無相」乃指對一切現象、情識不會執著之心態,亦即「空」的態。一切現象,情識之所以是空,是因為切本來皆無,因為因緣所生而「有」,但「有」並不會永存不滅,因此行對於這一切事件、現象以及感受的態度就不應執著。此即「諸法皆空」之理,亦是「一切無相」之理。
修行者應該學習古聖先賢發大善願的精神,因為修行者功夫深淺,常凸其願力大小而有所不同,故「君馬立恆志,小人立志。」若能明白此理,則圓成聖道亦不遠矣!
孫不二仙姑 降
詩曰: 浮生一夢落人間 物是人非改舊顏
福禍原來難定數 清除宿業證凌湮。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章 在家修行法要實踐之法
第二節 懺悔惡宿業 (二)
眾生從無始以來,造作種種的業,並依其業力而遭受後報,流轉生死,不得自在。
業是什么?業是行為、是作之意,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出自身、口、意的有意向的任何行為,亦即一切意志力的動作反應結果。
業的種子有善有惡,有定及不定,共与不共,引業与滿業,種種差別,玆略說如下:
(一) 善業惡業:凡利己利人之事,能引生未來福報,名善業。
凡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之事或惡業盡消,名不定業。
(三) 共業不共業:個人造作由自己負責,与他人無關,名不共業。若眾人共同造作,或一家之人、一國之人,小團體,則必招感共同果報業因,名共業。
(四) 引業与滿業:世人造了某些業,今生亡後即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稱為引業。世人投胎到其一道,必須要有一些業報,使這一生的業報完滿,稱為滿業。
例如今世生為人,就是過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業,但每個人的果報都不同,故有壽夭、美醜、貧富、貴賤不同差別,這種種業与引業配合起來,才圓滿世人這個人生,這些業報,稱為滿業。
世人需作懺悔之行,乃因惡業深重者,宿世所帶來之習性和惡念、慾望甚強,容易破戒毀道或被外魔所引誘而不自知。俗語有云:「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得一個「悔」字。」故知懺悔能令人停止作惡,改往修來;懺悔能令人消除業障,增長善根;懺悔能令人自覺自勵,自利兼他,速進道果,利益多矣!
世人作惡業的惡因來自貪瞋癡,而作業的助緣來自身口意,故欲懺悔業障,宜先身三,即誓不作殺、盜、淫業,反而常放生、樂善好施;次懺口四,即誓不再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反而說和樂語、柔善語、勸勉鼓勵等語,甚至宣揚正法;
再懺意業,即誓斷貪瞋癡三毒。因為三業惡因,能招感六道苦果,若不懺悔,將輪迴不息,生死不止,故修行者當先懺悔一切業,以免越修障礙越多也。
孫不二仙姑 降
詩曰: 恩怨情仇付与風 真心懺悔豁襟胸
時光流逝不回返 能循死生是英雄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章 在家修行實踐之法
第三節 懺悔惡宿業(二)
業是因心念起而造成的,故可由心來懺悔,而淨除心造的各種業,所謂「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即此意也。
佛教曰懺悔,耶教曰悔改,孔子曰過則勿憚改,此乃立身進德不二法門。然而真正懺悔必須落實在生活上,藉由撿視自己的身、口‧意,觀照自己的心念變化,讓身心得以清淨。
懺悔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就是要"發露"懺悔,所謂"發露",就是要把自己所犯的錯誤一一表白出來,如果有所隱藏,懺悔無法得到完全的清淨。故拜懺的第一步,就是將自己此生中所犯的過失詳細列一份懺悔文,毫不隱瞞的列出自已的缺點,慾念、惡習和曾犯過錯,並在仙佛聖像前發心徹底改進与懺悔,程序如下:
(一) 供養佛菩薩。
(二) 禮遍十方諸佛。
(三) 發露懺悔、自白(詳細列出) 今世罪業。
(四) 發露懺悔無始劫以來之罪業。
例:「弟子○○○,今在佛前真誠懺悔,懺悔無始以來因貪、瞋、癡,所造身、語、意諸惡業,弟子願從今以後眾善奉行,以補前過,祈求○○仙佛慈悲加持,令我業障消除。」
(五) 立下誓願,絕不再犯。
(六) 誦經、持咒,慈悲回向,並於以後日常生活中奉行眾善事。
除了上列簡易懺悔法外,在家修行者亦可依佛經,記載之在家眾五種懺悔法行之,1: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2:孝養父母、恭敬師長。
3: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
4:六齋日不殺生。(農歷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月底二天)
5:相信因果。
所謂「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人若能如實真心懺悔,並徹底去惡從善日日踐履,則必有圓證菩提之日也。
偈曰: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孫不二仙姑 降
詩曰: 弱水三千飲半瓢 春榮秋謝志不搖
歲歲朝朝感恩念 濟善安良自在飄。
聖示:吾今降著 「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章 在家修行實踐之法
第四節 學會感恩
日月照耀天地,長養萬物,而人生於天地之間,即戴天地萬物之大恩。因為氣象萬千的大自然,孕育出清澈碧藍的大海,巍峨聳立的群山,芳草萋萋的草原,肥沃綿亙的土壤,蜿蜒甘美的水源,令世人生活的環境如此的丰富多彩。
而芸芸眾生組成的社會,亦提供了劊衣食住行之便利,故古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若。」之感念。而生養、培育的父母亦如微風細雨般,潤物無聲,深情無言,在每個靈魂的深慮撐起了一片綠蔭。傳道授業的師長,則讓世人漸明事理,學富五車。互相鼓舞提攜的摯友,助你渡過曲折的逆境,創造出生命的絢爛。。。。。。等等。
可見如滄海一粟之個人,所接受的恩惠實在是太多、太大了,不論是一衣一食,或一草一木,都定彌足珍貴,值得世人感恩,此亦是處世之道与做人之境界。
感恩之心是人生必修、必學的一門功課。因為,學會了感恩,就是學會不忘恩負義;學會了感恩,就是學會了原諒敵人;學會了感恩,就是學會謙遜之德;學會了感恩,就是學會懺悔之行;學會了感恩,就是學會慈悲之理;學會了感恩,就是學會設身處地之想;學會了感恩,就是學會降服傲慢。
感恩會使人善良,感恩會使人更加聰慧,感恩會使人學會思考,感恩會讓人懂得奉獻,感恩會使人心靈平靜。。。。。。
一朵玫瑰需要春雨的滋潤,陽光的洗禮,園丁的呵護,方能綻放艷麗的花瓣。而一個人的成功,也是由自社會的、自然的種種力量的烘托所完成,不論是春花、秋月,還是夏日、冬雪,世人都應謙虛感恩一切幫助你的人和事物。
一個不感恩之人,必定會怨天尤人,覺得人人都虧欠他;也會遇事逃避排斥,而覺得人生充滿眾多的不如意,甚至忘本斷根、憂悲惱苦隨身。如世人囿於這種"不如意"之中,終日惴惴不安,那人生就會落入索然無趣的窠臼。
所以時時感恩,事事感恩,不但內聖功夫的表現,亦是讓自己處於愉悅情境的睿智表現。
劉長生仙翁 降
詩曰: 慈悲喜捨溢心窗 靄靄靈明不用妝
浥盡塵情離鬧境 丹成九轉慰穹蒼。
聖示:吾今降著 「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章 在家修行實踐之法
第五節 培養慈悲心
世間所發生的天災人禍,絕大部分是因為缺乏「慈悲心」所導致,因此缺乏「慈悲心」之人,易起貪、瞋之心,貪瞋一起動輒作惡矣!故培養慈悲心能使世人不會繼續製造惡業,不想以語言傷人,更不以暴力侵犯別人,如此不但可化災劫於無形,亦是修行者學道證是最佳之助緣也。
大智度論有云:「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故所謂「慈」就是愛念眾生,不忍眾生受六道中種種的身苦与心苦,念念欲拔除其苦難。故救災濟貧、關怀他人作与學業、消滅他人的痛苦、推展社會利、使人安居樂業、給人真理快樂等,都是慈悲心的具體表現。
釋迦牟尼佛亦教弟子:修習慈心,不但能感應大福利,也會因俱修念覺分故,而獲得離欲、滅盡。所以大涅槃經有云:「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悲為本。」故一個人要布施別人慈悲,自己應該先具足滿怀的慈悲心才是。
培養慈悲心有其技巧存在,亦即在修慈悲心時,先從親開始作觀。上親即是敬重的長者,包括父母、師長、親族長輩等,皆作慈心指向的首位對象。接續才逐漸擴展至中親,如兄弟姊妹、配偶同道友,然後是下親,如子女、晚輩,再來擴及中立人 (無直接關係者) ,至於最後才對怨敵起慈觀。然而對怨敵修慈則從下怨、中怨、上怨次第而起,將忿恨最重的對象置於末後,如此才不會一開始修即出現疲憊之態。
有了明確的次第對象之後,還要逐一地本換慈心觀的對象,亦即修行者應輪流地散播慈愛給上親、中親、下親、中立者及怨敵,直至修習到心境平等,而不會對任何一種人產生偏愛的無分別心境界。
一個有慈心之人,其心是柔軟的。有柔軟心就不會執著,不會染雜、不會僵化、不會粗俗,因為其言語行為皆是柔軟,故能得梵音相,能圓梵音相。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正是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闡釋了柔軟可征服天底下最鋼硬、最固執之事物。
當你能依此漸次修習至圓滿之時,再將這慈心、是軟心的目標指向一切有情眾生(含胎、卵、濕、化等眾生) ,則必能達到修慈禪定之究竟矣!
劉長生仙翁 降
詩曰: 心澄萬慮自開顏 仰面青天俗念捐
恬淡浮生多逸趣 尋花摘葉喜隨緣。
聖示:吾今降著「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章 在家修行實踐之法
第六節 以歡喜心修行
許多在家修行者,不明修行之真諦,或是疏忽了自己在家之身分,造成越修越煩惱,越修越難与週遭之人相處,甚至所見之事物都不順眼,而影響修行果位。其實在家修行除了個人言行思想,依教理而修外,其餘不論是工作或家庭生活、社會際關係等,与一般人實無太大之差異。
在家修行者應以開闊的心胸,用「善」意來對事物作解讀,才能產生力量面對當下,故以歡喜心工作、以歡喜心与人相處、以歡喜心面對挫折、以歡喜心接受責難、以歡喜心諒宥他人、以歡喜心承擔、以歡喜持戎、以歡喜心佈施、以歡喜心忍辱、以歡喜心精進、以歡喜心念佛、以歡喜心誦經。。。。。。如此一來不但容易与法相處,亦可轉變他人對修行之誤解。吾舉一例子以悟世人:
有源律師問大珠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禪師曰:「用功。」
問曰:「如問用功?」 禪師曰:「飢來吃飯,睏來睡覺。」
問曰:「這和平常人沒兩樣呀?」禪師曰:「不同。」
問曰:「何故不同?」
禪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由此例子可知,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是不執著,就是歡喜心,就是清淨心,也才能体現「當下就是琉璃淨土、「當下就是極樂世界」的心靈感受。修行是幫助行者清除憂悲惱苦、脫離苦海,讓身心趨於祥和而達到超生了死之境地。
故修行絕對是一件值得振奮之事「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有云:「常歡喜心
勤修學。心不散亂,心智不失。。。。。。。心歡喜則能勤精進。」「華嚴徑」云:「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修行者如果帶著無奈、委屈、不平、執著、煩惱痛苦等以窺天的心態,想要獲得安祥解脫,得到教法之精髓,實乃緣木求魚。
故在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更要以喜歡心相伴,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以歡喜心面對週遭百態,才不會產生厭倦或被累倒,也才容易恆持有成,法喜常盈。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