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處世老三篇之《圍爐夜話》巻二「清代」王永彬 著
(031章---051章)
031【鄉願盡盜德 鄙夫不知德】
孔子何以惡鄉願,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譯文〕
孔夫子為什么厭恶''鄉願''呢?因為他只是表面上看來忠厚廉潔,其實內心里並不如此,可見得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為什公么厭棄''鄙夫''呢? 因為他凡事不知由大体著想, 只知為自己個人的利益斤斤計較, 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精神內涵的俗物。
〔評語〕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說了一句''鄉願,德之賊也'',什么原因呢?因為''鄉願''就是我们今日所說的''偽君子''。''鄉願''之可厭, 一在其虚偽不實, 二在其可能帶给無知的年輕人错誤的印象,使得年輕人失了正道,所以說他是''德之賊''。這種人欺世盜名,豈不可恨?所謂''鄙夫'',乃是指不明禮義,不知生命精神價值重於個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場合,只顧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坏了社會上对禮義的尊崇,使得眾人也和他一般只求個人的得失。使大眾重利輕義的,便是這些鄙夫啊!豈不可厭?''鄉願''与''鄙夫'', 一為盜徳之徒, 為昧德之夫, 皆為孔子所摒棄。
032【勿為私己打算精明 要培子孫璞實渾厚】
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譯文〕
凡事都斤斤計較、毫不吃虧的人,自以為很成功,但是敗坏祖宗的良好名聲的,必定是這種人。誠實儉樸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刚開始雖然不見他有什么奇特的表現,然而使子孫能夠有一種纯厚之氣,歷久不衰的,就是這個人。
〔評語〕
凡事精打细算,拼命佔便宜的人,遇到与他人利益衝突時,必然也會不惜牺牲别人。但是,《紅樓夢》中的王熙風,何等厲害?終究难逃衰敗之運。因為人之所以能發達家業,並不在處處与人爭利害,最重要的,應是在學問,道德以及為人處事上,謹厚忠實地去修养,做子孫的榜樣。与人爭利害,多半要爾虞我詐一番,不免被人視為奸狡之徒,反而自掘墳墓。
倒不如待人寬厚,能不計較的,就不計較,如此能得人''和'',對於事業,有無穷的幫助。此事如果證之有家業传与後代的經營者,更是明白;斤斤計較的人,子孫的胸襟多不寬廣,於其死後,爭奪遺產,甚至鬧出醜聞。能以敦厚教子孫,子孫多能同心協力將祖先的事業拓展的更輝煌。
033【明辨是非方能決断 不忘廉恥身自高潔】
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断;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譯文〕
心中能辨別什么是对的,什麼是错的,在處理事情的時侯,就能毫不猶豫地決定該怎麼办;人能不忘記廉恥心,在社會上為人處世,自然就不會做出任何卑鄙污穢的事。
〔評語〕
什麼事情是对的?什麼事情是错的?如何做才正確,何種做法該避免?這些都是我们遇到事情時首先要考慮的,而這些,都決定於我们的心。所謂''是非'',並不光是指事情的对错,同時也代表著善恶。有些事情对错並非十分明显,這時更要仔细判別,以免做下错事。如果我的心对事情的是非判別得清楚,那麼,就不會因外在环境的影響而改變了我们的行為,同時也會毫不猶豫地知道自己該怎么辦。''廉''是不取不該取之物。 ''恥''是对不當的行為有慚愧改过的心。能做到''廉恥''的地步, 持身自然高潔,人格自然就不卑鄙了。
034【明辨愚和假 識破奸恶人】
忠有愚中,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答案,不無奸恶人藏其內。
〔譯文〕
有一種忠心被人視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種孝行被人視為愚行, 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兩字,太过聰明的人是做不來的。同樣地,仁和義的行為中,也有虛偽的''假仁''和''假義'',由此也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說的仁義之士中,不見得没有奸險狡詐的人。
〔評語〕
忠和孝原本就是没有什麼道理可講,因為這是出於人的至誠和天性,是一種至情至性、無怨無悔的感情。無論是國家之情、父母之情,乃至於友人之情,發揮到至誠處,都是無所計較,在外人看來也許是愚昧的,不可理喻的;然而,情之為物,本就不可理喻。''忠''字之下帶''心'',''孝''字是''子''承''老''下,這都說明它们包含了相當深厚的感情。所謂''情到深處無怨尤'',任何情感皆是如此,這豈是太过聪明、工於心計的人所能做到的。
仁和義均是可貴的情操。但对內心充滿私欲的人來說,仁義便非他们所能做到的。不过,為了貪圖仁義的美名,也可以用仁義做晃子,骗取他人信任与尊敬;所以,便有許多仁假義之徒魚目混珠,冒充仁義之士。天底下愈是珍貴的物品,愈要謹防贗品;不过,假珠寶只是以物欺人,假仁假義卻是以義欺人,尤為可誅。
035【權势之途如煙如雲 奸邪之輩謹神謹鬼】
權势之途,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过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听其顛倒。
〔譯文〕
有權有势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的面前,也要賣弄他的權势作威作福,哪里知道權势是不長久的,就像煙消雲散一般容易。奸險邪恶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里,也會為非作歹一番,哪里曉得天地間终是有鬼神在暗中默佑的,邪恶的行為终歸要失敗。
〔評語〕
至親好友,原本是每個人最親近的人,君子若得志,必然对自己的親戚好友全力给予幫助,使自己所關心的人,也能过很好的生活;小人則不然。小人一旦得势,首先感受到他氣焰的,便是這些至親好友。或頤指氣使,或施小惠而辱其人格,這都是小人得势的醜態。
卻不知权势通常不長久,任何事弄了尖峰之後,接著必定走下坡,何況是權势落在一個没有仁德足以把持他的小人手中呢?那更是如煙消雲散,瞬間不見縱影,到那時,連最親近的人都要唾棄他了,真是自作自受。
所以,人面臨权势時,豈能不謙虛忌盈,行善保福?奸惡邪曲之輩,不但在乱世乘势作乱,就算在太平的日子里,也會無端地做些危害他人的事,不但不容於國法人情,天地也不會任憑他们顛倒是非,擾乱生民。
036【不為富貴而動 時以忠孝為行】
自家寶貴,不著意里;人家寶貴,不著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譯文〕
自身寶貴显達了,並不將它放在心上,或時時刻意去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至於别人高贵了,也不將它放在眼里,而生嫉妒羨慕的心。這要何等的胸怀和氣度才能做得到?古代的人,常常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記要去實踐它。現在的人,雖不如古人那麼敬謹,卻也对他人忠孝的行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稱道,時常去提倡它。這又要何等地抱負和量度才能實行?
〔評語〕
人的價值在思想言行是否專一正直,人格修養是否渾厚質樸。因此外在的寶貴並不能增加人的價值,外在的貧賤也不能減損人的價值。雖然這樣,真能如是观,如此做人畢竟太少了。能明白這一點的人,自己寶貴時,並不覚得自己就比別人高貴多少,所以能平等待人。看到別人寶貴而自己貧窮時,也不會產生嫉妒或羨慕的心,更不會有絲毫的酸腐之氣。能做到這踵境地的人,早已不為外物動其情了,這是何等的修養和胸怀才能做得到啊!古代的人,時時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反救諸己,不敢稍時或忘。現在的人,雖不像古人隨時想著忠孝二字,但是''行雖不及, 心響往之。''看到有人做到的, 就連忙讚不绝口,至少,這兩等人,前者實踐的心志可嘉,後者容人的度量可佩,同樣值得我们效法推崇。
037【己所不欲莫施於人 有过由改不失正道】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过,帷多方誘之改过,遮人心可回也。
〔譯文〕
為人君王的,雖然不至於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靈,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生物的性命。聖人不會要求人一定不犯錯,只是用各種方法,引导眾人改正錯誤的行违,因為如此,才能使眾人的心由惡轉善,由失道转為正道。
〔評語〕
若從佛家輪回的观點來看,一切眾生均經过百千萬年的輪回,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是过去父毋親友所投胎,所以,佛家不只嚴禁殺生,連無故迫害眾生也绝不允許。再從儒家的仁道立场看,别人殺你,你會痛苦不堪,動物与人一樣有感觉,無故捕殺牠,若換個立場,人可受得了?宋儒說''民胞物与'',就是要推仁及於萬物。因此做君王的,雖不便下令要人民多放生,但是自身绝不無故殺生,一方面以身作則,另一方面也因為物力惟难,生靈皆苦,應有悲哀矜的心。
聖人並不严厲地責備人绝对不能犯错,因為聖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人絕對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错便不原諒他,反而阻止了人们改过向上之路。聖人只希望人们瞭解,什么是对的,什麼是错的。所謂''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孔子也說''不貳过'',像這樣循循善誘眾人,使他们走向正道,聖人真是苦口婆心。古聖先賢,距今雖然遙遠,今人若不能体會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負了那一份久違的心思了!
039【不論禍福而處事 平正精詳為立言】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貴精詳。
〔譯文〕
有志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只问如何做是对的,並不问這樣做给自己帶來的究竟是福是禍,讀書人在写文章或是著書立說的時侯,最重要的是立論要公平公正,若能更進一步去要求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譯語〕
一個有志節的人,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是''和''非'',最後坚持的一定也是''是''和''非''。只論是非而行事,必是''當是者是之, 當非者非之。''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因為,有些奸險小人在与你共事的時侯,只图一己之私利,不希望你依正道行事,而希望你按照他最有利可图的方式做事。若不照著做,便想尽办法阻撓你,打擊你,如果你只想趨吉避凶的話,就很容易失了正道。因此大丈夫行事,但问事情对错,有勇氣承擔一切禍福,不因即喪失人格。
至於讀書上著書立說,贵在言辞公允客观,不可偏私武断。因為文章是给人看的,若是观點有偏差,豈不是誤了眾人?曹丕認為文章是百年的大業,一點也不差;而孔子''述而不作'',想必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著作文章一定要客观公正,謹慎下筆,否則,率爾操觚,哪有什么可看性呢?其次再求精要詳细,言無不尽,這樣的文章,才是最可貴的。
040【不求空讀 而要務實】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譯文〕
存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琴棋書畫的乐趣;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者,不能没有經世濟民的才學。
〔評語〕
人如果一心想做官,追求寶贵榮華的生活,必定將身心都投在經營功利之中,如何有心慢慢欣賞一首音樂,细细品讀一本書呢?這般人,早已在生命中失去了赤子之心,身心放逐於俗務之中,哪里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樂趣?至於那此追求生命更高境界的人,或言''天人合一'',或言''心在自然'',甚至是,''心空寂滅''; 事實上,生命真正的境界並不在形而上之處,真正的修行也不在離群索居。''人間''才是生命境界的開拓處。
空談既不能改變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幫助別人的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談玄論道往往只是憑空說話,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實於''人間'',發揮經世濟民的才幹。在造福萬民之中,体验生命的真諦,才能開拓吏深更廣的生命境界,否則,一切的奧道妙理,都毫無意義。
041【遇事勿躁 淡然處之】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耍亦無多;帷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撥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譯文〕
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恶口罵人,也不过那些花樣,只要定思静心,不去理會,她自觉没趣,自然會终止吵鬧。好說人是非、顛倒黒白的人,不断地以言辞來侵害我们,自己似乎已經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对那些譭謗的言語,听而不闻,那麼他自然會停止無益的言辞。
〔評語〕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我们常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簡直無法和他講通,倒不一定是女人,''泼婦''只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的代稱而已。因為古時女子多数無法受教育,所以便有一些不明理的女子,遇事不管体統,只會吵鬧。故此对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一概稱之為''潑婦'',也是可以的。這種人只是愚蠢,無需与他計較,只當他的吵鬧是烏鴉叫,不去理他,他自討没趣便會閉嘴了。
最可厭的是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潑婦''只是吵鬧,這種小人卻專逞口舌中伤人,較''潑婦''無意義的言辞,更是利害十分了,每每使人百口莫辯,被人誤會得走投無路。但是如果不將這些利害放在心上,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日久,這些小人眼見尖酸刻薄的言語不能影響你,自然會閉上他的嘴了。何況,謊言終有拆穿的時侯,眾人自會明瞭''說人是非者, 即是是非人''的道理。因此,''不理他, 看他如何'' 的淡然心胸,實在是現代的''治人''之道。
042【救人於危難 脱身於牢籠】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譯文〕
肯費心費力去救助陷於苦难中的人,便如同菩薩再世。能不受社會人情的束缚,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足以稱之為傑出的人。
〔譯語〕
''菩薩''一詞依佛教的講法,乃是具有''菩薩行''的人, 所謂''菩薩行'', 除了奉行五戒士善求自身的了悟之外, 最重要的是一種救渡眾生於苦难的心行, 所謂''眾人有病我有病''、''願代眾生受一切苦'',乃至於如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皆是一種''人溺己溺'', ''己達達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可知,所謂''菩薩''並不專指廟里供人膜拜的菩薩。而人生的坎坷,也不僅是外在物質的困苦,更嚴重的是內心迷失了正道。若有人能為眾人解脫內心的猶疑,以及外在的困乏,那么這個人所做的一切,便是十足的''菩薩行'',便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傳統的包袱,人情的俗見,以至於自己的偏見,將一個人重重地禁錮著,這便是每個人的''牢籠''。若能衝破樊籠,既不受制於传統,也不受限於人情,最难得的,还能不為自己的成見欲念所困,這必須要有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這樣的人还不能被稱為''大英雄''嗎?
043【待人要平和 講話勿刻薄】
氣性乖張, 多是夭亡之子; 語言深刻, 终為薄福之人。
〔譯文〕
脾氣性情怪僻或是執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講話總是过於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什麼福分。
〔評語〕
脾氣怪僻、執拗,或是橫暴的人,不能得天地平和之氣,不但容易得罪人,惹禍招殃,自己也容易自绝於天地。由心里不能平衡,容易做出伤人伤己的事,因此不易保全壽命。社會上因心里不平衡而伤人或是自殺的人,多是這種人。造成這種人格的因素極多,有的是因破碎的家庭,有的是因不當的教育方式,原因不一而足,只有經由心理的輔导,与愛心耐心的幫助,才能重整他们異常的人格,使他们得以適應社會。
講話總是过於尖酸刻薄的人,這種人活著十分辛苦,什麼事情總是放不下,倒不如一些不思不想凡事不計較的人來得有福,因為他们心無掛礙,自由自在。多思慮的人,终日為思慮所缚;过於尖刻的人,终日為利害所纏。身雖悠閒,內心卻不安逸;食不知味,寢不安枕。即使將天下最甘美的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也無法享用。這種人怎麼會有福氣?為了''自求多福'',我们还是厚道些吧!
044【千里之途 始於足下】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难期有成矣。
〔譯文〕
一個人的志氣不能不高,如果志氣不高,就容易為不良的环境影響,不可能有什么大作為。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太大,那麼便會舍棄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遙远不可達的目標,很难有什麼成就。
〔評語〕
一個人的志氣不高,就没有一定的目標,也沒有一定的原则可坚守,更不可能有為有守。如果置身於良好的环境,也許能水漲船高不至於一事無成。但是,若處在恶劣的环境,也不可能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潔身自愛,终歸是個不肖之徒。志氣高的人便不如此,有一定想達成的事,也有絕對不能去做的事。好的环境,他乘势飛揚;不好的环境,也能潔身自好。總不會失去他的人格,被环境牽鼻子走。
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因為人心是永远不能滿足的。野心太大,容易好高騖远,不切實際。事實上,人的生命短暫,每個人所能完成的事十分有限,一旦超过自己的能力所及,便可能到老一無所成。畢竟,最遠的路,也要從身旁的路徑走起啊!倒不如量力而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反而能實現理想。否則,心''野'',还有什麼事做得成呢?
045【貧賤不能移 富貴要濟世】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寶貴非榮,寶贵而利濟於世者為榮。講大經綸,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決不怪怪奇奇。
〔譯文〕
貧窮与地位卑下,並不是可恥的事;可恥的是因為貧窮或卑下,便去諂媚奉承别人,想求得一些卑微的施捨。寶貴也不是什么十分光榮的事,光榮的是寶貴而能夠幫助他人,有利於世。講經世治國的學問,必然明白實在;真正有學問,決不會高談怪誕不經的言論。
〔評語〕
貧窮和地位的高低,都是外在的,若能不妄求非分,自勵自足,身處貧窮或卑下,都不足以令人可恥。真正的可恥,是因為貧窮而放棄了自己的人格,這些人自認為低賤,因此才想鑽謀逢迎,這樣自毀人格,才是最可恥的。有錢有地位,也没有什麼值得光榮的,因為独自享有金錢地位,對他人並没有益處。若能用自己的錢財救助苦難,廣施博濟;用自己的地位施恩给眾人,造福鄉里,那麼寶貴用於德業,才是真正值得光榮。
經世治國的學問,不同於奇思幻想的文章,務必要求深切時弊,平實可行。否則言之雖美,卻空洞不可行;或是巧思雖多,均不切實際,不但勞民伤財,也會使政務混亂,一無成效。至於真正有學問的人,绝不嘩眾取寵;只有沽名釣譽的人,才會談些奇奇怪怪的言論引人注目。即使不是這樣,如果一個人说的尽是一些光怪陸離的事,就可知這個人的學問離世甚遠,或者十分偏頗。真正的學問,應是在人性的常情中,可以用之於現實社會;一些奇怪而不能用之於實際生活的學問,只是掩飾無知的擋箭牌,不是真學問。
046【橋梓花萼以物喻理 秀才孝廉求名副實】
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穷理也;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稱貢生曰明經,稱举人曰孝廉,為士者,當顧名思義也。
〔譯文〕
古時侯的人,把''父子''比喻為喬木和梓木, 把''兄弟''比喻為花与萼, 將''朋友''比為芝蘭香草, 因此, 有心想敦睦人倫的人, 由萬物的事理便可推見人倫之理。現在的人稱讀書人為''秀才'',稱被举薦入太學的生員為''明經'', 又叫举人為''孝廉'',因此讀書人可以就這些名稱,明白自己的內涵。
〔評語〕
喬梓、花萼、芝蘭,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天地萬物,其生長都有一定的次序,依序順行而不悖,天地才有一股祥和之氣,人倫亦複如此。喬高高在上面而梓低伏在下,正像子對父应敬事孝順;范与萼同根而生,相互依存,可以相見兄第的親情与相互持;芝蘭的香氣幽远,可見与有德的人交朋友,可受其感化,使自己也成為有德之人。''萬物静观皆自得'',古人体察自然,賦予人倫親情更深的意義,可知古人的心思细膩,而天地自然更是處處有情了。
稱讀書人為''秀才'', 稱貢生為''明經'', 稱举人為''孝廉'', 都可以由這些名稱, 推知他们应具有的內涵。''秀才''便是讀書人能學有所成,成為一個''苗而秀''的人,而非''非而不秀''。''明經''之意, 使是能夠明白經書中的道理, 付諸實行, 若不能如此, 何足以為''貢生''? 漢時選孝順或清廉者為官, 可知举人应當具有孝順清廉的德行,由此可知,讀書人當循名而求實,若是名不副實,豈不愧对天下人?
048【身教重於言教 晚輩學要認真】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有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毋庸徒事言詞也。君子有过行,小人疾之不能容;君子無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譯文〕
父輩兄長有好的行為,晚輩學來可能學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長辈有不好的行為,晚輩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長輩教晚輩,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率領他们,這樣他们才能學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費工夫,不能以身作則。有道德的人行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之處,一些無德之人因為嫉妒,一定無法容忍而群起攻擊。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过失,小人也不見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無道德的小人相處時,一定要平心静氣地对待他们,不可过於急切地責罵他们。
〔評語〕
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學,恶行卻是學得很像。這是因為人的本性就像流水一般,下流容易上流难。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處,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在坑谷,子弟一滾就下。因此,可知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則去帶領他们。如果長輩滿嘴仁義道德,實際的行為卻違湛犯紀,晚輩怎麼可能不受影響而為非作歹呢?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
身教重於言教,做長輩的,还是要多多檢討自己的言行才对。
向來小人就嫉妒君子,因违小人没有雅量,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因此,一旦有德的君子犯了一些小过失,就會被無德的小人誇大,渲染,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所以,君子和小人相處的時侯,一定要平心静氣,不要因為太急切於維護道德,而过於嚴厲地責備对方。因為,小人沒有雅量容忍別人的过失,只怕教他不成,反而使他惱羞成怒來害人。
049【守身不羞於父母 創業勿貽害子孫】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还須深慮,恐貽害於子孫。
〔譯文〕
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為,會使父母蒙羞。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细選择,以免將來危害到子孫。
〔評語〕
歷史上的漢奸走狗,社會上的擾亂分子,以及素行不良的人,這些人在為非作歹的時侯,並没有顧念到生養他的父母會因他们的行為而蒙羞。話說回來,如果他们有一些孝心的話,就不會做出這種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潔身自好的,以免讓父母愧对世人。
一個人在開創事業時,尤其要仔細地考慮过,唯恐從事了不好的職業,會危及自己的子孫。譬如,那些開設酒吧、舞廳甚至娼館的人,子孫在耳濡目染之下,不也成了此輩中人?這豈不是害了子孫?我们常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無論男女都怕''入错行''。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從我们這一代做起,大家從事''健康的''工作,造就一個風俗淳良、積極进取的社會。
050【待人不可勢利 習業萬勿粗心】
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势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譯文〕
不管做哪一種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貧愛富,以財势來衡量人的習氣。不論從事哪一種事業,總是不可有輕率不定的心思。
〔評語〕
''等''有等第、初級之意;古代社會,階級的觀念相當重,現在則有工作地位以及貧富的差別。但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管理階层,或是以劳力赚錢的工人農民,最重要的,不要有一種以財勢衡量人的習氣。因為人的價值並不在外表的地位与财富,以财富地位衡量人的,他的人格就比别人高尚嗎?充其量也不过滿身銅臭罢了!有句話可以很恰當地形容這些人的眼光------''狗眼看人低''。
我们無論學習或從事什么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或者不把它當一回事,都不可能會成功。任何事之所以會成功,完全在一個謹慎稳重的心,否則,就像以網撈水,終不能有什么成就。
051【莫夜郎自大 要奮發圖強】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分,则不敢虛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场,则可以發憤矣。
〔譯文〕
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身份,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發奋圖強的後果竟是如此的慘澹,就該振作精神,努力奮發。
〔評語〕
''身分'',並不专指社會上的身份地位,因為社會上的身份地位是很朋显的。在公司為屬下职員的,總不至於在上司面前骄傲自大,即使有,也很少見。這里講的''身分'',主要在一個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內涵,有一種清楚的認知。人贵自知,然而''自知''卻是最難的。有許多人小有才能,就自以為了不得;有的人没有什麼能力,卻十分傲慢。殊不知這就像站在凸透鏡前,將自己照得很胖;又像癩蛤蟆脹大了肚子,自以為很大,别人看來無非是笑話。
一個人要有自知,才可能再充實自己,而不是夜郎自大。當我们看到那些在年輕時不肯多努力的人,到老一無所成,或徒自嗟歎,或晚景淒涼;再反观我们自身,若是再不努力,時光易逝,轉眼也与他们一般,不禁要暗自惕勵,趁著年輕,好好立下志願,努力去完成,免得落到与他们一樣的下場。
(下轉卷三) 52==7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