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7-26) 点击次数(723
《圍爐夜話》巻三

立身處世老三篇之《圍爐夜話》巻三「清代」王永彬 

 

052【吃一塹長一智  莫到江心補漏】     

    常人突遭禍患, 可決其再興, 心動於警勵也; 大家漸及消亡,难期其複振,势成於因循也。

〔譯文〕

    旗鼓,因為突來的災害使他產生警戒心与激勵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個團体逐漸衰敗,就很难指望會再重新振作,若是一個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災禍憂患的打擊,一定可以再重整起來,因為一些墨守成規的習性已經养成,很难再改變了。

 

〔評語〕

     平常人遭遇到災禍時,如果不是那種經不起打击、一蹶不振的人,一定尽全力解決困难,重缔佳績。因為,一方面挫折的刺激使他更加努力,另一方面,他在做事的時侯會更加謹慎,对任何可能發生變故也會採取預防的措施,因此他也許會比原來更有成就。

    但是,如果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團体,乃至一個社會國家,逐漸衰敗時,就不是容易挽回了。因為''冰凍三日, 非一日之寒'',想澄清一杯污水很容易,要澄清一條泥河就很难了。社會或國家的衰敗有許多原因,就像一棵树內部生了蛀虫,起初並不引人注意,等到葉子黃了,它的树心已經被虫蛀空,這時才想要挽救那棵树就太遲了。

    正如滿清末年的積弱,有許多內部腐敗的原因,並非變法就能救得了,所以只有革命,中國人才能得救。显而易見的禍害容易预防,最怕的是不知不觉地衰敗,等發覺時已來不及。所謂''生之於憂患, 死於安樂'',無論國家或是個人都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要有警惕的心理,如果等船底的漏洞擴大了才想補救的話,船便有沉没之虞了。

 

053【壽有尽時天無尽 富貴有定學無定】

天地無穷期,生命則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问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譯文〕

    天地永遠存在,無穷無尽,然而人的生命卻很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榮華富貴乃命運註定,然而學問知識则不是如此,只要用功一分,知識便增長一分。

 

〔評語〕

    人的生命並不像天地那樣長久無尽,因此經不起浪費。如何善用有限的生命,便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千萬不要彷徨蹉跎或是渾噩度日。要知生命过一日,便是少一日。''一朝臨境, 白髮蒼蒼''的感觉。何其蒼涼?又包含多少追悔的無奈?最好能每日反省自己所思所行,到底獲得了多少?又有多少時間是荒废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有了這種痛切的反省,相信就不會虛度時光了。

    人生的寶貴与否,也許前有定數,然而那根本不重要。寶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但是,一個人的學問和人格卻操之在我,多學一分,知識便多增長一分。何況,寶貴無常,得失难以預料;只要我们能抱著''活到老, 學到老''的精神,學問永遠是人類無尽的寶藏。

 

054【做事要問心無愧 創業需量力而行】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过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譯文〕

    做任何事,是好是坏有時没有一定的標準和憑据,只求問心無愧。創立事業的時侯,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應付。

 

〔評語〕

    許多事,做的好或坏,並没有一定的標準。有時自己做得不錯,別人卻說不好;有時别人偷懶,卻得到很好的待遇。事實上,外來的言辞都没有一定準,世上的許多事情也没有理可講。善人可能短命夭折,惡人也許長命富貴;但是,這些对於我們在面对自己時,都不应該有什麼影響。凡事但求尽其在我,何必太在乎外在的毀誉呢?不要因為外在的影響而違背了自己的良心。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自己的良心更為重要的事了。人間的事業隨風而过,良心卻跟著我们一輩子。若是对不起人,可能到死都無法安心呢!可見得''心安理得''也是一門相當重要的人生哲學。

    我們在決定從事哪一行業之時,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性情、興趣以及能力,是否適合於這個行業,倘若有一樣不合,就不可能勝任愉快。如果能力不夠,就該充實能力;如果是興趣不足,可以試著培養。假設這些全都做不到,还是試著換個行業比較好,不要讓自己鑽在牛角尖里。天下可做的事很多,行行出狀元啊!

 

056【作文做人要平正  人品心術勿矯飾】

    氣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则人品心術,尽屬可疑。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断定他在學问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么值得效法之處。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怀疑。

 

〔譯語〕

    我们常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平和,不論尖酸刻薄、潑辣恶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滿著這些邪恶之氣,没有開阔平和的氣象,哪有什么可讀性?因為一個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们本質的显現,如果這些雜氣不去除,其文章、事業必然带著這種氣性,讀之學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謂''有諸中, 形於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想知道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看它表現出來的,是否合乎應有的本質。一個信口雌黃的人,要說他的人格品性崇高,心境多恬淡,那都是不可信的。因為人品崇高心境淡泊的人不可能隨口造謠,也不會誇大其詞。判断人大致可以用這個觀點去看,就可以識破許多欺世盜名之輩。

 

057【多讀有益書  少交無益友】

    誤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譯文〕

    把聰明用错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隨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評語〕

    聰明當然很好,若是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造一己之福,也可以造大眾之福。但是,如果聰明的人心術不正,將聰明用在不當之處,不僅使自己遭到禍害,也會危害眾人。还有一種人,自以為聰明而不知努力,聰明就成了好食懶做的藉口。''聰明反被聰明誤''。因此,那些樸拙老實的人反而可愛多了,他们默默地苦幹,堅忍謙虛,不投机取巧,不嘩眾取寵,一生平平凡凡,卻也踏踏實實。

    古人言:''独學無友, 则孤陋寡闻'',由此可知朋友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品格低劣,不能互相勉勵的酒肉朋友,和這些人交往,把時間都浪費在交際應酬上,倒不如關起門來讀書。因為,一本好書既不會讓人同流合污,又能夠怡情养性、增進知識,讀到心靈共鸣處,那份快樂並不亞於交到一個知心好友。良書益友,同樣令人可喜,不过,如果不用心選擇,就很可能變成''坏書濫友''了。

 

058【放眼讀書  立根做人】     

看書须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根。

〔譯文〕

    看書必須要放開心胸,摒棄成見並接受新的观念。做人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和把握住原則,才是一個具有見地、不隨波逐流的人。

 

〔評語〕

    一個人如果不能放開心胸,捐棄成見,那么看任何書都無法得到益處。因為,他的心已經容不下任和自己相左的意見。''放開眼孔'',不僅是放開''肉眼'',去辨別一本書的好坏,最重要的是放開,''心眼,''去与一本書做心靈的溝通。如果''心眼''不能打開,只是看到書的皮毛罢了,永遠如井底之蛙,死守著井口一方之天空。一本好書,是作者用尽心思撰写出來的,所以讀者也應該用心去讀,才能真正讀懂,真正瞭解作者的苦心所在。

 

    至於做人處事,一定要把握原則,站穩立場,因為社會上的事情五花百門,一不留意,便會失足。''站穩腳根'',就是教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人云亦云,那么,便可依自己的原則行事而不違初衷。由此我们可知,此處所謂的''腳根'', 乃是指心中的腳根,而非肉體的腳根。

 

  059【持身貴嚴  處事貴謙】

     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譯文〕

    莊重有時看來像是傲慢,然而莊重是正直之氣所使然;傲慢卻是一種乖僻的習氣,所以律己最好是莊重,而不要傲慢。謙虛有時看來像諂媚,然而謙虛是待人有禮不自滿;諂媚卻是因為有所求而討好對方,所以處世應該謙虛,卻不可諂媚。

〔評語〕

   有的人為人十分莊重,不苟言笑,這種人律己甚嚴,乍看之下似乎很骄傲,其實他是不做没有意義的事。不像有些人,只是因為自尊自大而瞧不起别人。你若去親近莊重的人,就會發現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並非想像中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相反的,也許會令你十分愉快。但是如果是一個傲慢的人,你去接近他,可能會平白無故地受到侮辱。這和''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的君子大不相同, 因為君子是自重, 而傲慢的人卻是自大。我们修身養性、千萬不要由自重而流於自大。

 

    虛怀若谷的人,即使學问淵博也不會骄傲自滿,古人曾訓勉我们:''滿招損,虛受益'',可知謙虛可以使我们學習更多的新知,博得更多的尊重。能虛心受教的人,才能不断地充實自我。而諂媚是一種鑽營奉承的态度,為達目的,不惜卑躬屈膝以討好人,因此,才說它是''媚心''。''虛心''和''媚心''相比較, 一為無所求,一為有所求;一為內斂,一為外求;一為精神上的求知心,一為物質上的欲求心,差别甚大。因此,我们待人接物不能有諂媚心理,卻不可無謙虛的态度。

 

060【財要善用  祿要無愧】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譯文〕

    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財,只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評語〕

    只要一個人肯勤勉地做事,開源節流,财富是不難得到的。就怕自己嶰怠懶惰,又揮金如土如此卻妄想擁有财富,简直是做白日夢。更怕得到了財富而不能好好去用它,不是當了守财奴,就是花天酒地,奢靡浪費。那麼,财富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了,不仅害自己败家喪身,更危害社會。其實,财富若用於正途,未嘗不是一股力量,能乐善好施,有益民生,才是真正發揮财富的妙用。所謂''天要你富莫太奢'',''為富當仁'',都是告訴我们要善用金錢。

 

   世人都渴望官祿和福分,然而,究竟有幾個人當得起叫?如果不由正當途徑看到,或是得到了,卻尽是做一些瀆職折福的事,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又有什麼用?因為,為了這些外在不長久的福祿,已經將自己的人格輸掉了。其實,福祿本無定數,又何必太过執著?倒不如求自己內心的福祿,無諂無曲便是心空,不忮不求便是心福,任誰也奪不去。

 

061【交朋友求益身心  教子弟重立品行】

    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譯文〕

    交朋友如為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对我们身心有益的朋友。教自己的孩子求得榮華富貴,倒不如教他们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

〔評語〕

     ''面子一張皮, 不著真心處'',交朋友如果是為了讓自己更有面子,那麼结交的只是''一張皮''而不是''朋友''。有些人喜欢和達官贵人交往,逢人便說,借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實際上,這是極愚蠢的行為。因為人之相交,贵在相知,若是為了炫耀,倒不如和金錢交往。而如此交友,也很难得到朋友的真心相待,因為他也知道,一旦没有了榮華富貴,友情也就蕩然無存。真正交朋友,必定有益身心;在患难時,互相扶持;能共聴一首曲,共賞一幅畫;更能忠告劝导,彼此提攜,這才是真正的朋。這豈是那些握手如握錢,皮笑肉不笑的人所能明白的?

 

    教导小孩子,一定要著重在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上,而不應該灌輸孩子追求富貴榮華的错誤觀念。因為,前者教导他如何成為一個''人'',如何完成自我。如果没有前者做根本,人也不过是個衣冠禽獸罢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知培養孩子擁有端正的品性,非常的重要。再說,一個有品格的人,即使没有寶贵榮華,仍然不失為高尚的人。

 

062【君子重忠信  小人徒心机】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為君子;小人處世,尽設机關,而鄉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譯文〕

    君子做事,但求尽心尽力,忠誠信實,婦人小孩都对他極為尊重,所以,君子之為君子並不枉然。小人在社會上做事,到處設計,玩花樣,使得人人都对他退避三舍,心里十分鄙棄他。因此,小人費盡了心機,也得不到他人的敬重,可說是白做了小人。

〔評語〕

    有時侯,做人其實並不难,只要誠心待人,而且重信用,便能得到他人的重視和敬佩。君子做事,時時自问是否有失信之處,即使不識字的婦人和無知的孩童都會尊敬他。反之,小人做事,處處費尽了心思,不顧他人死活,自私自利,誰見了他都像見了厲鬼一般,不願与他打交道,因為他没有人心。

    由此可見,費尽心思的小人与篤守忠信的君子,所得竟有天壤之別。与其做小人徒劳心思,不如為君子樸實又受人器重。

 

063【對己要严  對人要寬】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譯文〕

  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時不違背它。為別人留一些退路,讓別人也有容身之處。

〔評語〕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我们的心常常受到各種物質的引誘,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拨弄,往往把自己原有的一顆良善的心失落了。換得的是偏心、妒心、貪心、邪心-----攬镜自照,連自己也不認得。如果,有誰能時時体察自己的良心,使自己更勇於分辨是非善恶,就真的十分难得了。深夜捫心,有幾人能对他人毫無虧欠,能昂然天地之間無所愧疚呢?

    天地之大,無處不可容身;人心若小,卻無處可以容人。任何人,總有做錯的時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徒,只要他能改过,總是可以原諒的。誰又能擔保自己永不犯錯呢?假如犯错的是我们自己,又何嘗不希望別人能原諒我们呢?因此,著實没有必要把别人逼得走投無路。更何況,能為人留下後路,自己的內心會更充實,人与人之間也會更祥和。聖人心胸廣阔,如同天地,何不向聖人看齊,给人間留些寬阔的園地?

 

064【一言可招大禍  一行可玷終身】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唯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飭躬若璧,唯恐有瑕症也。  

〔譯文〕

    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不敢胡乱講話,以免招來殺身毀家的大禍。一件错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唯恐做错事,會讓自己终身抱憾!

〔譯語〕

    人有兩眼兩耳兩鼻孔,唯有一張嘴;就是要人多听多看多分辩,而少開口,然而,以现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來說,適時而得体地表達自己,相當重要。不是逢人便大放厥詞,亦非信口胡言,要知道,言多必失。當然,話的重要性也因''人''而異;醫生說错話可以害死病人,君王的失言可毀掉國家。我们凡夫俗子說错也不能小看,有人因言語得罪人而被殺害;戰爭時,一句洩露机密的話足以导致全軍覆没。所以古人守口如瓶,無謂的言語还是少說為妙。就像歌聲婉轉的鳥不會一天到晚地唱,只有烏鴉终日聒噪,惹人討厭。

  

   古人以璧玉比喻一個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小斑點,這塊璧玉就不是最好的玉了;正如一個人姒果不謹言慎行,做错了一件事,就足以玷污他的人格。當然,人不要像玉一樣潔白無瑕。所以,古人佩玉,是希望自己的美德也像玉一般光润美好。我们豈可妄自菲薄,自觉不如古人呢?

 

065【處橫逆而不較  守貧穷而坐弦】

    顏子之不較,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穷之法。

〔譯文〕

    遇到有人冒犯時,颜淵不与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在遇人蠻橫不講理時的自處之道。在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諛富者,子思則依然弹琴自娛,完全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是君子在貧窮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評語〕

    聖人處世,的確有常人难及之處。别人平白無故地找麻煩,平常人一定十分恼怒,若是氣量狹小些的,便會以牙還牙。但是,孔門的颜淵卻能不予計較,一笑置之。而孟子更偉大,他認為别人之所以冒犯自己,也許是自己什麼地方做错了,因而自我反省一番。確定自己没有差错,才敢放心,這樣一來,所有怒罵都成了修身的階梯。一切加之於我们的惡緣逆境,正是修身的好机會,使我们的心量更廣大,胸怀更開阔,任何逆境都能甘之如飴。

 

    貧窮本來就很难耐,有的人耐不住,便幹起違法的勾當,甚至拋棄人格,閹然媚世;子貢卻要求自己''貧而無諂'',這便是能守。而子思更是難得,身在貧窮,卻还能怡然自得,弹琴自娛,這就是能樂了。的確,並没有什麼事能真正讓我们失去快乐的。一般人總是放不下,俗語說:''看得破, 忍不过; 想得到, 做不來''。果能真的放下,那麼天地浮雲,無處不自在。

 

067【白雲山嶽皆文章 黃花松柏乃吾師】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間皆文章也。对綠竹得其芳虛心;对黃花得其晚節;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譯文〕

    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明亮而又燦烂的生命;观賞白雲時,欣賞它巻舒自如的曼妙姿态;观賞山嶽時,体認到它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因此,只要用心体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而对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对菊花時,能學到處乱世應有高風亮節;面松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應有坚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对芷蘭香草時,能學習到人的品格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与觀賞之中,没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们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評語〕

    此篇主要告訴我们應''用心看'',天地之間的一草一木,白雲山嶽,都值得我们效法。明麗的彩霞啟示我們:每一個人都应該盡力展現自己最美好的燦爛生命。舒卷的白雲提醒我們:生命也有舒展卷藏的時侯,應當有為有守。而靈奇的山嶽与浩瀚的河海,均足以拓展我们的心胸,使我們邁向更廣阔的人生境界,不必要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拘泥打转。綠竹中空,代表著虛心;菊花能在歲末盛開,正像人在晚年而節操彌坚;松柏於歲寒不凋,如同人的坚韌不拔;而古人以芷蘭香草比喻君子,象徵著一個人人品的高潔,這些都足以啟發我们的心性。

 

    總而言之,''萬物静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与人同'', 天地萬物無不薀涵至理。古人观物可以致知,我們雖不致如此,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便可發現''好鳥枝頭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天地間無處不在的盎然生趣与道理。

 

068【行善人樂我亦樂 奸謀使坏徒自坏】 

    行善濟人,人遂行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奸謀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

〔譯文〕

    做好事幫助他人,他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愉快。使用奸計,費盡心力去圖谋,事情也未必就能稳當便利,只可惜他奸計不成,徒然擁有坏心腸。

〔評語〕

    行善之事易,謀惡之事难;因為行善在己,謀事卻必須靠客觀环境的配合。施善於人,每個人都乐於接受;算計别人,別人當然要防範了。所以說善事易為,恶事難成。更何況為善最乐,見到自己幫助的人能夠安樂地过日子,這種喜悦,也能帶给自己莫大的安慰,因此,為善对人对己,皆有益處。反之,整日想著那些害人的點子,為達目的,不择手段,不但难以如願,即使成功,他人心怀怨恨,一定也會報復,真是害人害己。更可悲的是圖謀不成,反而招來無數的漫罵,真是何苦來哉!

 

069【以人為鏡吉凶可鑒  小河不察亦可覆舟

    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则吉凶可鑒也;而蹶於垤,则細微宜防也。

〔譯文〕

    如果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來反照自己,那麼,許多事情的吉凶禍福便可以明白了。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卻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細微小事,愈要谨慎小心。

〔評語〕

    唐太宗曾言:''以古為鑒, 可以知興替; 以銅為鑒, 可以整衣冠; 以人為鑒, 可以知得失。''古人没有銅鑒,往往臨水自照,其他用銅鏡一般,不过這只能照人的表面而已。如果以人為鏡,就不只如此了。所謂以人為鏡,就是拿他人行為的得失,來作為自己的借鑒;以別人的行事經验,來考察自己的成敗。譬如說,他人因骄傲而失敗時,如果反省自己有這種行為,就知道自己也可能會因此而失敗,便能警惕自己,不可犯同樣的错誤。

見到他人有佳言懿行,同樣能效法他,因而能提升自己。我們不是也常說,朋友就是一面鏡子嗎?所以,善於观察人的人,常可論断吉凶,並非他真有什麼奇術,而是他根据眾人行為的结果,掌握了人事的變化。因此,我們若能以他人的行為經验,作為自己的借鑒,自然懂得趨吉避凶之道了。

  

   我們在爬山時,知道山形險峻,就會格外小心;而走在平地上,没有了那種戒心,往往會被路旁的小土堆絆倒。這雖是人之常情,卻應時時提醒自己,人總在疏忽之處失敗。所謂''善泳者多溺於水'',並不是泳技退步了,而是因為自恃藝高膽大,忽略了許多预防措施的緣故。对很多事情,我們都要抱著''防微杜漸''的态度,愈是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愈要加以提防,才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我們也常常發现,困难的事能夠達成,而看起來很简单的事卻容易失败,這完全在於用心与否。因為对前者我们全力以赴,自然能成功;对後者卻掉以輕心,结果就失敗了。

 

070【謹守規模無大錯  但足衣食是小康

    凡事謹守規模,必不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譯文〕

    凡事只要謹慎地守著一定的規則与模式,總不至於出什么太的差错,一辈子只要衣食無憂,家境便可算是自给自足了。

〔評語〕

     這里的是一種守成之道,自足之道,任何已經創办的事業,必然有其一定的規模与法则可遵循,但是,時日一旦久長,或傳与後代,後人多不明白先人建立這些制度的苦心。有的人更自作聰明,大事更張,總不明白凡事有其相互依存的道理.若換頭不換腳,刮眉不刮鬚,终會變成四不像而導致失败。由此可知,光是守成,已經不容易了,若没有足以開創薪境界的智慧,倒不如依照原有的法度去實施,至少不會出錯。

 

   至於人的一生,只要夠吃夠穿,便已是一個安乐的境界,不一定非要有錦衣玉食。因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过程當中,往往將知足的心遺失了,不見得比以前快乐。不如善用生命,拓展自己的精神领域,如此一來,物質上雖為小康,精神上卻是大富了。

 

071【休爭閒氣  處事良方】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譯文〕

    对人对事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对任何事情都能抱著可吃虧的态度,便是處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評語〕

    任何事總有它困难和麻煩的地方,不可能完全讓我們順心遂意,要能克服現有的困难和麻煩,方能成功。不然怎么能說是''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呢? 而''吃苦''首先就要有一個''耐煩的心'', 如果稍遇挫折便放棄, 永远也成不了氣侯,与人相處亦是如此,若無耐心,許多合作便無法達成。同樣的,上司绝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不耐煩''的人。如此一來,''不耐煩''竟然成了一個人不能成功,不能共事、不能擔當重任的原因,這还不算是大毛病嗎?

 

    做人要抱常吃虧的态度,這並非教我們要姑息养奸,因為做許多事情,大家未必都能得到莉益,也許有人比自己更需要這些好處,自己吃虧成全别人,不是也挺值得的嗎?有些人喜欢佔便宜,說起來他也不是大奸巨惡之徒,不过,如果和他爭論,事情可能反而办不好,倒不如顧全大局,個人的一些小利害,也就不要太計較了。古人不是說嗎?吃虧就是佔便宜。事實上,我們要爭的不是個人,而是團体;要爭的是義理,而非利害。有誰因為爭一時的利害,而能得到千秋萬世之名呢?

 

072【讀書自有樂  為善不邀名】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乐;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譯文〕

把讀書當作是终生事業的人,就該懂得由讀書中得到樂趣。抱著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聲。

〔評語〕

在我國的科举時代,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是把讀書當作求取功名的進階,但能一举成名的畢竟不多,一輩子''怀才不遇''的比比皆是。其實任何事,如果將它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做起來多半很辛苦,因為為了目的而逼迫自己,甚至一旦達到了目的,連手段也不要了。現在許多讀書的莘莘學子,就是如此,讀書对他们來說,不是乐趣,而是壓力、痛苦。有人一挤進大學的窄門,那些教書也就稱斤論兩地賣了。當然,遠还關係著整個教育制度的大闪題,我们姑且不論。總之,要由讀書得到快樂,不妨將讀書當作一件適性的事,才是讀書的真正樂趣。就算讀一輩子書,还是以讀書為樂,因為那是一種享受。

 

像古代的秀才,现在的研究生、學者,如果無法由書中得到乐趣的話,豈不是要苦一輩子了?那还不如早早改業。社會上对''為善不欲人知''的人特別嘉許,總有那麼多的''無名氏''默默地奉獻他们的愛心溫暖了我們的世界。那份基於同情的心思,令人感動。他们並不想被推举為好人好事的代表,只是把心中那股''有感而發''的善念, 擴充而為善行。如果他们只想圖取名聲,這種善行也不會久的。況且,行善的人若真的想图求一些名聲,就很可惜了,因為,他心中可贵的善念,早已變成庸俗的名聲了。真正瞭解''為善最樂''的人,心中掛念的並不是名利, 只是為助人而助人,否則,行善反而成了牽絆煩累的事了。 

 

( 下转卷四 )

 

楊  勺  賢

                                                   玄 學 佛 理 天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