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處世老三篇之《圍爐夜話》巻四「清代」王永彬 著
074【知昨日之非 取世人之長】
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學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譯文〕
知道自己过去有做不对的地方,那麼學問就能日漸充實。看到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能逐日增進。
〔評語〕
人贵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在發觉自己的过失當中必然有所覺思, 有所進步。只有記取失敗教訓的人,才能再向前邁步。這里的''學'', 並不心指書本裡的''學問'',更可看成人生的學問。回顧过去,是為了讓自己更能充實现在,策勵將來,而不是因此自怨自艾,停止前进的腳步。人最怕的是固步自封,那麼他永遠畫地自限,怎麼可能會進步?學問常是在一種 ''覺今而昨非'' 的心情下更上一層樓的。如果有這種感覺,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过错,就表示自己也在進步了。
''見世人可取者日多'',這是要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如何能發現别人的可取之處呢?想從别人身上發现值得學習的優點,首先便要具備謙虛的美德,其次要有容人的雅量,同時,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若無容人的雅量,看到別人的美德,嫉妒譭謗都來不及了,哪里會向人學習?若無敏銳的观察力,再好的行為也看不見,又如何能學習呢?能見到他人可取法的地方愈來愈多,表示自己更謙虛了,心胸更開闊了,再加上吸收他人所長,德業怎麼會不增進呢?
075【敬人者人恆敬之 靠他人莫若靠己】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譯文〕
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賴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評語〕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 ,你若对他人不尊重,他人自然不會尊重你,''禮上往來''嘛!尊重他人,並不是要阿諛奉承,而是以禮相待。没瞧見过你对他客客氣氣, 他卻反咬你一口的, 除非你事先得罪了他, 或是你们彼此有誤會,那自然是例外。返之,如果你老愛論人是非,攻訐他人隱私,对方一定也會还以颜色。因為你不尊重人,同時也失去了自重,誰还會尊重你呢?
靠他人不如靠自己,因為靠他人做事,就要仰人鼻息;另外,既是你的事情,他人也不會好好幫你做。而且,就算他不做,你也有辦法;如果他做了,你还欠他一份人情,由此看來,靠他人做事,無論是至親好友,總不太好;弄得不好,还要伤感情。許多事,除非是萬不得已,能自己做的,还是儘量靠自己,一方面是克服困难,增長能力;一方面也免於虧欠人情。有句俗語說得很好:''靠山山會倒, 靠人人會跑, 靠自己最好''。可不是嗎?
076【學長者待人之道 識君子修己之功】
見人行善,多方贊成;見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誉言,加意奋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譯文〕
見到他人有良善的行為,多多地去選擇他;見到他人有过失的行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這是年纪大的人待人處世的道理。听到他人对自己有讚美的語言,就更加勤奮勉勵;听到他人譭謗自己的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是有道德的人修養自己的功夫。
〔評語〕
為人長者,应該有足以令人仰望的風範。後輩在長者面前,方能屈意承教,因此,在看到他人有善行的時侯,應該多方面去讚美他,幫助他。一方面乐於見人為善;一方面借此教導後輩,也能力行善事。另外,見到他人有不好的行為,則多方面去提醒他,规勸他。一方面是助人改过;一方面也可以警戒後輩,不要重蹈覆轍。因此,為人長者並不容易,不但要智慧与年龄俱進,更要負起教育後輩的責任。否則,馬齒徒增,豈不愧煞自己?而為老不尊,恐怕也會被人譏為''老而不死,是為賊'',又有什么資格當長者呢?
君子听到他人稱瓚自己時,不但不敢沾沾自喜,反而加紧奋勉。因為,惟恐他人稱讚自己時,而有名不副實的嫌疑,更怕听到那些讚美的人不以為然,反而認為別人是在欺騙他。豈不是辜負讚美自己的人?所以只有更謹慎小心,不敢因此而得意忘形。至於听到他人譭謗自己的言語,便趕快自我反省一番,看自己是否真有什麼地方做錯。或是得罪了人,若是沒有,才敢放心。一方面是怕自己有过失而不知道;另一方面怕对方是喜欢誣陷的小人,自己若一時疏忽,真有过失,那么,以後小人再誣陷自己時,别人就更相信了。所以君子在遭受譭謗的時侯,一定更加戒懼,避免犯错,一來是為自己,二來也是為别人。至於一般人,早就暴跳如雷地找对方理論了,不管誰是誰非,總要对方道歉才能了事。
077【奢侈慳吝俱可敗家 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奢侈之败家,猶出常情;而慳吝之敗家,必遭奇禍。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凶。
〔譯文〕
浪費足以使家道頹敗。吝嗇也一樣會使家道頹敗。浪費而敗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預料;而吝嗇敗家,卻常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愚笨足以使事情失敗,而太过精明能幹亦足以使事情失敗。愚笨的人坏事,只是小的过失;精明的人坏事,事情就很嚴重了。
〔評語〕
奢侈足以敗家,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但為什麼連吝嗇也會敗家呢?這倒需要加以說明一番。我们翻開報紙社會版,時常可看到一些殺人凶案,只要是因錢財殺人的,若非謀財害命,就是在錢财上分配不均,使得別人萌生殺念。推究這些原因,無非是一個慳吝的心在作祟罢了。他人费于心血,而你卻不给予相对的報償,他人自然要嫉恨在心,一天兩天还可忍受,日久天長的,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到時就不可收拾了。何況,人心不古,見財起貪念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富而不仁的人,更容易惹人眼紅,至於會發生什麼''意外'',就很难說了。
愚笨的人坏不了什麼大事,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愚笨,不會交给他什麼重要的事。而精明的人便不同了,由於他平素精明幹練,人人都肯託付重責,若是他一時失察,所坏的事,必為大事。譬如小兵,負的責任少,即使坏事,影響的層面也很小;而大將率領三軍,一念之差,就可能导致全軍覆没,這豈不是''大凶'' ? 因此, 精明的人處事, 尤其要小心翼翼, 不可絲毫疏忽。太过聰明的人往往鋒芒畢露,容易遭人陷害,像楊修被曹操所殺,就是因过於精明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例子。這又何嘗不是''大凶''呢?
079【安分守成 不入下流】
種田,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讀書人,幹与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譯文〕
種田的人,改學做生意,一定會失敗;讀書人,若是成了專門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趨下流。
〔譯語〕
在过去的農業社會,只要有一畝田,總还可以衣食無缺,不同於商場的鑽營,得失差别甚大。一個種田的,一不明商場利害;二不解人情世故;三没有社會關係,若不專心務農,而与人在商場爭名逐利,常是失敗的居多,搞不好还要變賣祖產。何況商場的事,起伏不定,也許今天身無長物,明朝卻搖身一變而為暴發戶,也有人投資做生意,以至於血本無歸,這不是質璞的種田人所能明瞭,不能''知己知彼'',怎么可能在商場上立足呢?不如守著一畝方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淡薄名利,如此反而能守成。何必以''世代不竭之食'',換取''商家一日之富''呢?
讀書人講的是''明是非''、''辨義理'',而衙門訟師則是以犀利的言詞,巧辯的口舌,為人爭取勝訴。有時,因''拿人錢財, 替人消災'',所以並不分辨是非黑白,只是賣弄口舌,圖取利益。這些均有違聖賢之教,所以作者認為這不是讀書人該做的事,讀書人應當知道如何持守自己的節操,去教化眾人,進而使民無爭才对。怎麼可以把他人的爭執,當作是''生財之道''? 不过, 這句話也有其時代背景的, 現今的''律師'', 哪一個不是高級知識份子? 只要能本著公平公正的态度, 去論断是非, 排難解纷, 何嘗对社會大眾没有裨益?
080【物質享受要知足 德業追求無止境】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業勝於我,则可以自慚矣。
〔譯文〕
常想到有些人的环境还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比自己差,便可以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我淵博,便应感到慚愧。
〔評語〕
人生有許多事情應當知足,又有許多事情不該知足。追求物質的环境,十分累人,欲望的深淵,也永遠無法填滿,如果一定要满足欲望才能快樂,那么可能要劳苦一生了。''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想想那些环境比自己差的人,一樣在努力地生活着,而且比自己还認真、愉快。自已擁有的比他还多,應當更知足才是,何苦置身於物欲的洪流中呢?命運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在感慨自己命運多舛之時,不妨看看那些生而失怙、長而失學或肢体殘廢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實在很幸運了。我们經常劝人''知足常樂'',而自己就不能這麼想嗎?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才是快樂的泉源。
倒是道徳學問,應該要抱著''不知足''的态度。品德學問,完全操之在我,不同於命運;也不像財富只能滿足一時的欲望。它能滿足我们的心靈的喜悦,能拓展我們的境界,同時也代表著我们的人格、知識。对學問首先''不知足'',才能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领域。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會更丰富,更有意義。
081【富貴效法公子荊 忠臣義士捨財命】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捨不得錢,不能為義士;捨不得命,不能為英雄。
〔譯文〕
讀《論語》〈子路〉篇公子荆那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讀《論語》〈季氏〉篇有關齊景公那一章,貧窮的人可以為之而奋發。如果捨不得金錢,不可能成為義士;捨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評語〕
公子荊善於治理家產,最初並没有什么財富,但他卻說:''尚稱夠用! ''稍有財富時就說: ''可稱完備了! ''到了富有時, 他說: ''可稱完美無缺了! ''在這段由貧穷至富有的过程,他不断地致力生產,並抱著知足的态度,所以貧能安貧,富能安富,始终保持心境上的裕如。齊景公养馬千匹,死了以後並没有值得百姓稱讚的美德;伯夷叔齊不肯食周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而人民卻爭相稱道,讀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取法,貧者也可以取法。
閱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奮勉,富者也可以自惕。假使伯夷叔齊愛財,接受周賜予的厚祿,终究不能成為義士。如果伯夷叔齊惜命,也一定不肯餓死在首陽山上了。古時的忠臣義士,正是孟子口中''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082【富貴必要謙恭 衣祿務需儉致】
寶貴易生禍端, 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譯文〕
财富与显貴,都容易招來禍害,一定要誠實寬厚地待人,謙虛恭敬地自處,才不會發生災禍。一個人一生的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才能使福祿更長久。
〔評語〕
所謂''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即是指富易遭人嫉妒。財富易使人起貪心,若為富不仁,或是仗势欺人,便是將他人的嫉妒和貪心,助長為嫉恨心及謀奪心。地位显贵又喜欢到處示威的人,对上司無形中也造成了威脅,而使上司想除去他。只有富而仁厚,贵而謙虛,才能獲得大家的敬重,長保寶貴而無大患。
一個人一生的衣祿,往往有一定的定數,就算没有定數,再富有的人也經不起長久的奢華浪費。正因為家財萬貫,更該想到世上有許多一貧如洗的人,等待別人的救援,而能解衣衣人;同時,提醒自己寶貴一長久,尤其''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难'',訓示後代子孫以儉約持家,才能永享福祿。
083【作善有善報 作恶有惡報】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譯文〕
做好事得好報,作恶事得到恶報,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能見到天堂与地獄的分別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並不被拒絕在聖賢的境地之外。
〔譯語〕
善恶的報應,往往不待來世。善有善報,本乎人情,恶有恶報,因其不能見容於社會國法。我們稱天堂為美境,地獄為苦境;為善的人心神怡悦,受人愛戴,內心一片祥和,何異於天堂境界?作恶的人心神不寧,身在人間,心在餓鬼修羅,眾人避之唯恐不及,不必等法理人情誅伐他,早已自入地獄了。因此,天堂和地獄,實際上完全檕於人心的善惡之念,正如佛家所說''一念善即天堂, 一念恶即地獄''。
人都有向善的心,聖愚原無分別,只有心為聖賢,便可成聖人賢者。而平庸的若自認愚笨,不求突破,终其一生也是庸遇之輩。例如近代的武訓,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以行乞為生,卻能怒力興學,成為人人尊崇的聖賢之人。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更不能自暴自棄了,因為,只要奋發有為,一樣能做到像堯、舜那樣的聖賢人物。因此,孟子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正是勉勵我們抛除自棄的心里, 向聖人看齊。
084【要心平氣和處世 勿設計机巧害人】
和平處事,勿矯俗以為高;正直居心,勿設机以為智。
〔譯文〕
為人處世要心平氣和,不要故意違背習俗,自命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剛直,不要設計机巧,自認為聰明。
〔評語〕
我們要懂得隨順人情,所謂''入境隨俗'', 就是告訴我們要隨和處世。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常理,才不會令人側目。違背風俗以求取名聲的人,無非是一些膚淺之徒,不但不清高,反而愚蠢得很,他们只想引人注目而已,更不可能移風易俗了。因為,風俗雖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為多数人遵從的風俗,必定是當地人所認可的。不會因一二人的怪異行為而改變。因此,本章才告誡我们,不要矯俗幹名。
真正的聪明人不以机巧為上,因為,他明白誠實及正直才是最可貴的品格,腳踏實地才是最稳當的處事方法。机巧只是显示一個人的小聰明罢了,並非大智。何況,無論怎麼算計,怎麼富於心机,又能算計别人多少?畢竟,''人算不如天算''。不如正直居心,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條平坦大道!
085【君子以名教為樂 聖人以悲憫為心】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逾閑;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譯文〕
讀書人應該以鑽研聖人之教為乐事,怎能像嵇康院籍等人,逾越軌範,恣意放蕩?聖人抱著悲天憫人之胸怀,關心民生的疾苦,並不效法長沮、桀溺的避世独居,不理世事。
〔評語〕
嵇阮、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放浪形骸,常有抨議儒家的言論;而阮籍不拘禮俗,飲酒縱車,途穷而哭。兩人皆不受世俗軌範,除了關乎性情,与時代背景也極有關係。但是後代讀書人,多仿東晉名士,故作風流,一則没有當時的時代背景;二則没有他们的性情才氣,在太平盛世仿效竹林七賢的放任行為,無非是自乱禮法,東施效顰而已。
孔子叫子路问路,遇到長沮、桀溺兩個隱士。他们在乱世里独善其身,面且認為孔子之道不可行,不如避世自求多福。事實上,聖人与隐士不同之處便在於:聖人有憫世之心,不忍生靈塗炭,人心陷溺。並非他不能隱世,而是他不忍隱世,所以劳心疾憂,奔走於世。
086【勤儉安家久 孝悌家和諧】
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败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譯文〕
放縱子孫只圖取眼前的逸樂,子孫以後一定會沉迷於酒色,敗坏門風。專門教子孫謀求利益的人,子孫必定會因爭夺財產而彼此傷害。
〔評語〕
做長輩的,应培養子孫勤奋的習性,而不應縱容他们好逸恶劳,否則,子孫必定流連於聲色犬馬的場所。而酒能乱性,色能傷身,一旦陷溺,如何能不因酒色而做败坏門風的事情?要子孫好,就要教導他们吃苦耐劳,可見得長輩的教育,十分重要。
如果,專教子孫謀利,而不教他们孝悌忠信之道,子孫势必淪為''喻於利''的小人。在他们眼里,個人的利益比人倫親情还重要,因此,逢到分財產、爭利害的場面,必定骨肉相傷,敗害人倫。倘若能教子孫孝悌之道,家中必是充滿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氛圍,兄弟更能相互合作扶持,拓展家業。這与''兄弟鬩牆''的情形相比, 真有天淵之別。
087【忠厚足以興業 勤儉足以興家】
謹守父兄之教,沈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悠久人家。
〔譯文〕
謹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誨,待人篤實謙虛,就是一個敦厚的好子弟。不擅自刪改祖宗留下來的教訓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勤樸地持家,家道必能歷久不衰。
〔譯語〕
自古以來,有心的父兄多數教导子弟誠實稳重,待人謙恭。為人子弟的,若能瑾遵父兄的好子弟。長輩的閱歷徑验總比自己丰富,不听他们的劝告,盲目乱闖,經常會失之莽撞,怠怎能成為醇谮受教的好子弟?
祖宗家法,多半是前人經验的累積,不可以輕易毀棄。忠厚勤儉,是我们祖先用來教訓後代的美德,以目前來看,仍然是教导子弟的好德目。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能忠厚勤儉的人, 一定能興業積富,家道自然可歷久而不衰了。
088【知蓮朝開而暮合 悟草春榮而冬枯】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寶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则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譯文〕
蓮花早晨開放,到夜晚便合起來,到了不能再合起來時,就是要枯落的時侯了。寶貴而不知收斂的人,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而知道收斂。春天時,草木長得很茂盛,到冬天就乾枯了,等枯萎到極處時,又到了草木再度發芽的春天了。身處穷困的境地而有志奋起的人,也應當以這一點自我勉勵。
〔評語〕
天地之至理,經常是薀涵在萬物的生机里面。看到蓮花的朝開暮合,甚至到不能合起而凋落時,就要明白,寶貴而揮霍無度,不知謹守,最後只有衰败一途寶貴而能守成,才是真正的寶貴之道。
草木春天發芽,冬天枯萎,這種枯盡而複生,正是易經中''否極泰來'', ''剝極而複''的道理。我們常說: ''斬草不除根, 春風吹又生。''一株小草, 只要它的''根''仍在, 便有源源不绝的生机。人何嘗不是如此?即使處於極度困穷的境遇,只要心存振興的志向,不自暴自棄,總有重見天日的時侯。只是,我们都太容易喪志了,稍不如意,便覚得生活毫無意義,甚至妄自菲薄。想活得生意盎然,就讓我们的心充滿生机吧!
089【自伐自矜必自伤 求仁求義求自身】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仁字從人,義字從我,講仁講義者,不必远求。
〔譯文〕
伐字的右邊是''戈'',矜字的左邊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殺傷之意;從這兩個字,自誇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警惕。仁字左邊是''人'',義字下面是''我'',可見得要講仁義,並不在远處,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實行。
〔評語〕
伐和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由字的本身看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自誇自大的人,必定惹得人人厭恶。不要說没有長處,就算有一些長處,也未必能令人心服。因為,人在自誇自大的時侯,難免會貶抑他人,有誰願意受他譭謗?不是远離他,就是內心鄙視他,或是还以顏色,這豈不是一種傷害?豈不是以戈自伐,以矛自刺嗎?喜欢自我誇耀的人實在應該三思啊!
仁字的左邊是一個''人''字, 義字的下面是一個''我''字, 可知仁義不必远求。因為''仁''者施於人, ''義''者在於我。要想行''仁'', 不如先從自已的親友鄰里做起。想要行''義'', 只要從自身做起。独處時,能心中存著義,不做非法勾當;与他人相處時,重然諾、守公義、講義氣,都是行義。仁義並不在口頭,而在日常生活上能身体力行。
090【貧寒也須苦讀書 富貴不可忘稼穡】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寶貴,不可忘稼穡艱辛。
〔譯文〕
縱使家境貧困,也要讓子孫讀書;雖然是個寶貴人家,也不忘耕種收獲的辛劳。
〔評語〕
家境最穷,也要讓子孫讀書,是因為''不讀書, 不知義。''而不是為了子孫求取功名寶貴來改善現況。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再穷还是能讀書。人最初原是白紙一張,全靠讀書知道做人的道理。若是不讀書,本性良善又不受环境影響的人當然很好,可是生性浮躁,容易受影響的人,就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讀書的目的,在變化氣質,本性不良的使其良善,本性已佳的使其成材。因此,即使家里再貧寒,也要讓子弟讀書。
寶貴本非偶然,一定是從貧穷中一點一滴努力掙來的。能夠記到耕種的艰辛,一方面是不忘本而更加珍惜現在;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當初創業的艰辛,不要在發達後揮霍殆尽。以此教育子孫,家業才能長久。否則人一旦富貴,就忘了當初粗茶淡飯的儉樸日子,寶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091【勤儉蘊育廉潔 艰辛煉铸偉人】
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静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机。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艰辛出偉人。
一輩子快活無憂的过日子,幾乎是我们平常人的心願,實際上,想得到''庸福'',也實在不容易,這份小小的心願,也真稱得上是''小人狂想曲''了, 既如此, 想成就為一個偉人, 豈不是更难了? 就是因為难,才愈見其偉大。偉人的一生,大半歷經千辛萬苦,各種磨难,這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
092【存心方便無財能濟世 慮事精詳愚者成能人】
濟世雖乏資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生資雖少智慧,而盧事精詳,即是能人。
〔譯文〕
雖然没有金錢財貨幫助世人,但是,只要處處给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長者。雖然天生的資質不夠聰明,但是,考慮事情卻能處處清楚詳细,就是一個能幹的人。
〔評語〕
濟世不一定要用錢財,許多事,不用錢財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有許多事,在他人可能要大費周章,而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只要處處留意,便可發現需要幫助 的人很多,這些說明,有時是不需要靠金錢的。所謂濟世,無非是自己經常存著方便他人的心。就像在路上拾起一塊滑腳的果皮,上車時讓老年人先行,這些都是便利他人的行為。有這樣的存心,便是一個可敬的人。
一個人天資雖不聰穎,但凡是只要仔细地考慮清楚,計劃周詳,謹慎地去做,必然也會成為一個能幹的人。所謂''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天生聰明的人, 因為自恃聰明, 便草率行事,事情就不能做得圓滿了。天生愚魯的人,因為知道自己天資不夠好,凡事三思以後才肯著手,反而能使他们稳當地做事,不出差錯。
093【閒居常怀振卓心 交友多說切直話】
一室閒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氣;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風。
〔譯文〕
閒散居處時,一定要時常怀著策勵振奋的心志,才能显出活潑蓬勃的氣象。和別人相處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才是古人處世的風範。
〔評語〕
閒居的時侯,最容易流於懒散而不知節制,若是没有高远的理想的和策勵之心,便不知不覺白白蹉跎大好光陰,人也會變得安於逸乐。如果因此而喪失一顆向上之心,那麼,閒居就變成有害的事了。事實上,聰明的人正是利用閒居的時侯來充實自己的,因為,忙碌使人没有時間考慮其他的事情,唯有空閒時,才能自我充實。生活閒散,又没有一點振奋的心,一個人真的會过得了無生氣。這段話,真是教我们过日子的至理名言。
和許多人相聚在一起時,不要總是說些言不及義的話。古人好友相聚,常互相勉勵,言語懇切正直,彼此都能有所長進。因此,古人交遊多是''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一來能增廣見闻,二來能修養品德。如果大家在一起只是飲酒作乐,互相標榜,那麼,也不过是一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罢了。与古人相比,我們真的太过''聒噪''了。
094【有才若無有德若虛 富貴生骄奢淫敗俗】
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門戶之衰,總由於子孫之驕惰;風俗之坏,多起於寶貴之奢淫。
〔譯文〕
周公制禮作樂,是周朝的聖人,但是,他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德,而对他人有驕傲和鄙吝的心。有才能的人,哪里可以自以為了不起呢?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卻''有才若無,有德若虛'',不断虛心學習。求學問哪里可以自以為滿足呢?一個家族的衰敗,總是由於子孫的驕傲懒惰,而社會風俗的敗坏,多是由於大家过度的奢侈浮華。
〔評語〕
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 其餘不足观也已!'' 而周公為武王之弟,周朝的禮乐行政都由他訂定,足見周公才華之美。由此可知,倘若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般美好,而為人卻驕傲鄙吝,孔子說這個人在其他方面,也就没有什麼可看之處了。為什麼呢?因為,才能是用來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的,一個骄傲鄙吝的人,不但瞧不起别人,更是吝於貢獻自己,那麼,再高的才華又有什麼用呢?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德行最好的,孔子屢次稱讚他,但是他卻更為謙虛,更努力學習。我們視代人,論學問品性,有幾個人能比得上當時的顏淵呢?然而,大部分的人稍有所得便洋洋得意,殊不知學問愈淵博的人,愈不敢自滿,因為明白學海無涯的道理。而自滿的人,又如何能擁有丰富的學識和品德呢?
一個家族的衰敗,往往是由於不肖子孫骄橫怠惰所致,因為骄橫失德,怠惰失學,門風怎么可能不敗呢?而社會風氣的敗坏,總因有些人雖然富貴,卻競相奢靡浪費,把一個淳樸良善的社會,變成一個重財重色的大染缸。奢淫的禍害,實在太大了。那些对社會風氣具有影響力的達官顯貴,更應該謹慎行事才對。
(下转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