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9-1) 点击次数(797
《圍爐夜話》卷五

立身處世老三篇之《圍爐夜話》巻五「清代」王永彬 

 

096【凝浩然正氣  法古今完人】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鐘,鬼神亦為之呵護;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系,人物悉賴以裁成。 

[譯文〕

    孝子和忠臣,是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加以愛惜保護。聖賢的經書典籍,是從古至今維繫社會人倫的命脈,所有的忠臣、孝子、賢人、志士,都是靠著讀聖賢書,效法聖賢的行為,而成為偉人的。

〔譯語〕

    文天祥正氣歌有云:''天地有正氣, 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 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 沛乎塞蒼冥''。所謂的忠臣孝子,他們之所以能為忠孝奋不顧身,就是因為他们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氣。而這種浩然正氣,本來每一個人都是具備的,只是他们能擴而充之為忠為孝,他们的那股正氣,足以''驚天地, 泣鬼神'',因此,連鬼神也要護衛他们。

 

至於一般人,常因利慾薰心,不知道涵養自己的浩然正氣,漸漸地,這股正氣就消失了。要如何涵養自己的浩然正氣呢?孟子說得最清楚:''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於天地之間''。就是說人如果能拿正道好好的培養它,而且没有一毫邪念去損害它,那么,它就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了。

聖賢的經書典籍,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其中包含了聖賢的經世濟民之道,人倫五常之理,是聖賢智慧的凝聚。我们後代的人,雖然没有聖賢的智慧,但是依据聖賢的教化去做,行為自然没有缺失。文天祥說:''讀聖賢書, 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 庶幾無愧! ''他為什麼能無愧於天地呢?因為他能成仁取義。讀書的道理就在這理

 

097【一生溫饱而氣昏志惰  幾分饥寒则神紧骨坚】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享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份饑寒,則神紧骨坚,乃能任事。

〔譯文〕

    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尽物質飽暖的生活,而精神卻昏昧怠惰,那又有什么作為呢?忍受飢寒是人们最不願意的事,但是,飢寒卻能策勵人的志氣,使人精神抖擻,骨氣坚強,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評語〕

    人長久生活在飽暖的环境里,久了就不能吃苦,四体不勤的结果,使得志氣墮落,雄心大志早就被逸樂的日子消磨得一乾二净,這種人很难有作為。因為,志氣是要擔待的,想成功的就必須要有坚強的精神意志,在飽暖中泡得骨軟志昏的人,是無法承擔它的,長久的無所用心已使他们失去應變与開拓的能力了。

 

    而飢寒卻足以激起人的精神,磨煉人耐力。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種經验,在夏日炎炎時,人的精神容易昏沉嗜睡,而冬日氣寒,卻使人精神特別清醒。在苦境中,人容易被激發起鬥志和潛力,也容易被环境訓練得更能吃苦耐勞,這些都是成功所必備的條件。這樣的人才能肩負重責,而不會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098【愁烦中具瀟灑襟怀  暗昧處見光明世界】

    愁烦中具瀟灑襟怀,滿抱皆春風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春天。

〔譯文〕

    在愁悶烦惱中,要具有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怀,那么,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环境里,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內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無染。

〔評語〕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是件件掛怀,事事牽絆,那麼,人生的煩悶真是没有止境的時侯。事實上,我們的煩惱都是由於自己執著不放的緣故,以至於重重網羅,令人掙脫不得。碰到失意落魄的事,更是苦惱無邊,像蚕一般作繭自縛。可是蚕的自縛是為了蛻變成蛾,有其積極的生命意義,而人卻往往难以''破繭而出' '。讓我們學習一點瀟灑,一點淡然,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过得愉快些,我们的生命也會活得圓滿些。

 

    即使环境再黑暗,只要我们內心坦蕩,仍然能見到光明世界。外界黑暗没有關係,只怕我們的心也一樣黒暗;天下皆濁没有關係,只怕我们的心也一樣混濁。在绝望之地能有希望,在恶境之中能有勇氣,這些都是人心潛在的力量;心是人類文明的開端,也是文明最後的据點。心的滅亡,才是真正的滅亡。

 

099【裝腔作势百為皆假  不切實際一事無成】

    勢利人裝腔做調,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閃打算定蔔其一事無成。

〔譯文〕

    勢利的人喜欢裝模作樣,只知道在表面上鋪揚,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為都是虛假。不切實際的人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完全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工夫,可以料定他什么事都無法完成。

〔評語〕

以财势為重的人,不瞭解世界上还有比財势更重要的東西,這種人不但不明白人生真正的情趣。因為,他们整日只知在金錢中打轉,有了錢就想炫耀,拼命在表面上下工夫,使自己看來更氣派些,以便博得別人羨慕的眼光。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硬要打腫臉充胖子,才不會觉得自己臉上無光。觀察這些人的心态,就能推論他们所做的事情大多虛偽不實。

 

一個徒具外表的人,他的內心是無法充實的,這些人和百貨公司里穿著貂皮大衣的塑膠人並没有什么差别。还有許多不切實際的人,整天言語不休,說天道地卻没有一句是他做得來的。這種人不知道凡事須從自身做起的道理,也不肯花工夫埋頭苦幹,一事無成,是預料中的事。因此,一個肯忠實進取的人,才是最可佩的。

 

100【心胸坦蕩可見光明境界  涵养正氣做到勿忘勿助】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天。

〔譯文〕

    由安贫知足,与世無爭,不陷害別人不貪取錢財的态度,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心境的光明。在涵養的功夫上,既不要忘記聚集道義以培養浩然正氣,也不要因為正氣不充足,就想要想盡辦法幫助它生長。

〔譯語〕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說子路為人慷慨尚義, 子路穿著破舊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貴人在一起時,他没有一點兒自卑感,絲毫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成,必須要有真正的學問和氣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諸經、邶風、雄雉》章中的兩句話稱讚子路,也告訴我们子路為什麼能做到,就是這四個字:''不忮不求''。

 

     大家都知道''不求''--------凡事都無所求。什麼是''不忮''呢? 以現代的观念來解釋, 就是內心一片坦蕩。你地位高、有錢,但你是人,我也是人,並没有把功名富貴和貧賤之間分等,都一樣看得很平淡,自然不會因忌爐而陷害别人了。以此待人處世,''何用不臧''? 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呢?哪里會行不通呢? 有這種心理, 自然就氣度高远。所以說培養氣質, 不是外表的服飾可以培養出來的, 要在內心具備這種修養, 才是一個坦蕩的君子。因此,一個人不忮不求,才能見出他內心的光明心境。

 

    孟子談到如何培養浩然之氣時,曾經举了一個例子:宋國有個人憂愁他的禾苗不長大,就把苗跟拔起來。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告訴家人說:''今天累死了, 不过, 我也幫助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去一看,那些稻苗都已經枯槁了。

    這就是''揠苗助長''的故事。孟子利用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一般人養氣,不像宋人那樣幫助示苗生長的實在很少。有的人認為養氣沒有益處面而丟開它,這就等於種田卻不替苗耘草,最後仍然得不到效果一樣。有的人養氣未成,卻硬要幫助它速成,這就是和揠苗助長一樣了,不但没有益處,反而害了它。

 

因此,想涵養我們那股浩然之氣,千萬不要忘記把聚集道義當作一件事,更不要忘記讓它自然生長。也不要因它不夠充足,就想助長它。因為這浩然的正氣,是集聚平時所為的一切道義,從內在發生岀來的,並不是在外面竊取一兩件偶然仺於道義的行為就能得到的。所以說''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的功夫。

 

102【求其理數亦难違 守其常變亦能禦】

    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难違;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禦。

〔譯文〕

    運數雖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浬,運數也不會違背理數。凡事雖然應該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變化也能禦防。

〔譯語〕

    許多人相信' '命運' '是個定數。因此,有了过於相信而不思努力甚至坐以待斃的人。事實上天下的事情,一切依理而行,只不过有時顯而易見,有時卻隱晦不明。譬如一個杯子墜地,你若能及時用手接住,杯子便不會破碎人的命運也是如此。有的看來似乎很难以轉變,卻又不儘然。無論显而易見或隐晦不明,都不能説明命為是數。所以君子為事,於人求人理,於事求事理,只要不悖理行事,命運的好坏就不值得憂慮了。

 

    世事雖多變化,但是君子只須守住常道,就能' '以常制變' ',因為常道是萬物的根本。就像萬物或飛或躍,暫離地面,也一定要回到地面的道理一樣。如果常道偏失了,不必等任何變化,自己必定會先倾覆。因此,君子只知道持守常道,並不懼怕小人詭計多端,也不畏懼世事多變化。

 

103【和氣致祥骄者必衰  從善者昌為惡者棄】

  和氣致祥,骄者衰氣,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恶是凶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譯文〕

    平和就是一種祥瑞之氣,驕傲就是一種衰敗之氣,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並不困難。善良就是吉星,恶毒就是凶星,算命的人哪里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論断吉凶呢?

〔評語〕

    我們常說:' '和氣致祥' ',可知一個' '和' '字, 能化解多少干戈。生意人常把' '和氣生財' '掛在嘴邊, 可知一個'''', 也能帶给人們多少益處。一個人能常保中和之氣,既不會遇剛而折,也不會太柔而屈;既不會遇驕而覆,也不會太虛而穷能夠常保這''和氣'',生命便如源源活水,當然是一種吉祥之氣了。

 

    而骄傲的人即使處在富貴也不長久,因為他盛氣凌人,必定导致衰敗,所以說''骄是衰氣''。善於看相的人,一望可知,自然能堆断一個人的禍福了。要論断一個人的吉凶,不必從五行去推断只要看他行善或為惡就知道了。從''水流湿,火就燥''的道理來看, 行善的人必能得到擁戴, 為惡的人必定遭人唾棄。因此,行善的人是吉星,為恶的人便是凶星,想推定吉凶,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依據。

 

104【人生不可安閒  日用必須簡省】  

    人生不可安閒,有恒業,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譯文〕

    人生在世不可閒逸度日有了長久營生的事業,才能夠將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費必須簡單節省,杜絕奢侈的習性,正可以昭明節儉的美德。

〔評語〕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說,做學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我們放逸逃失的本心收回來。孟子又說:"無恆產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讀書人不必要有長久營生的產業,卻必須要有追求學問道德的恆心。

而一般老百姓呢?當然就必須要有"恆產"了。人不能無所事事地过日子,安閒逸乐的日子过得太久,心也會喪失掉了。大人常常罵小孩:"心都玩掉了! "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才有目標,心才能安定下來。我們這顆心,才不會像脫韁的野馬,乱跑乱闖。有的人要他过安閒的日子,會譏笑自己是"勞碌命",以另一個觀點來看,能為工作而勞碌,有時也未嘗不是一種福氣。

 

日常生活的花費,愈簡單愈好,因為人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一旦陷入,就很难自拔了。粗茶布衣不但無損我们的人格,更可以看出一個人淡泊寧靜的心胸。而節儉樸實,永遠是值得令人稱讚的美德。現代人似乎都很怕穿得"寒酸" , 惹人笑話,其實,以現在的生活標準來看,穿著寒酸倒是少見的,反而內心"寒酸"的人愈來愈多。捨不得衷心讚美他人,捨不得為別人牺牲一點,這種內心的"簡省",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105【秤心斗膽成大功  鐵面銅頭真氣節】

     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斗膽;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

〔譯文〕

    能夠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著坚定的心志,以及远大的膽識。真正有氣節的人,才可能鐵面無私,不畏權势。

〔評語〕

    成大事立大功並不完全靠學問,雖然學問也是必要條件之一。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如秤錘般坚定的心,以及远大的膽識,什么事都不敢做,即使做了也不長久,那么,凡事都不能成功。例如,中山先生十次革命失败卻仍不氣餒,心志的坚定可見一斑。在那時,革命被視為叛逆的行為,抓到了是要殺頭的。古來的英雄烈士,哪一個不是憑著秤心斗膽,拋頭顱,灑热血,為歷史增添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史頁。

 

    有真氣節,才能不徇私、不畏惡的凜然作風。所謂鐵面銅頭,正是形容一個人不徇私、不畏恶的凜然作風。這種人如果做官,政治必定清明,因為他以廉潔自守。如果他只是個老百姓,也一定在野為民,這種人即使撞得頭破血流,还是一副硬骨頭,因為,真理永遠是他们追尋的目標。

 

106【責人先責己  信己亦信人】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譯文〕

    只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是远離怨恨的最好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敗的主要原因。

〔評語〕

    其實責備別人並不容易,因為責備他人時,首先自己的立場要對。如何能保證自己的立場對呢?大概要自我反省一番了。即使自己做得对,要别人心悦誠服也不容易,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你認為对的,对方不見得贊同,因此,責備别人通常會招致怨恨。

 

    不如我们好好的反求諸己,先把自已端正好了,再要求别人。有的人一味責備别人,而自己卻多行不義,就难怪別人要怨恨他了。話說回來,即使要''責人'', 也要懂得''忠告善導''的道理。不过,作者在這里說的,还是重於''修己'',与其要求别人,不如要求自己的內省功夫。

 

大凡一個時代能興盛,往往是國君肯禮賢下士,採納忠言;而國家的衰敗,總是因國君不听忠言,自取滅亡。因此,我們除了要建立自信心外,相信别人的長處,虛心地向对方學習,也是很重要。没有人做事情永遠不出錯的。有些人很有自信,這當然很好,可是,如果自信得不相信别人,就值得反省了。有時侯,我們難免犯這種錯誤,我们常說别人剛愎自用,自己又何嘗不然?歷史上不乏因剛愎自用而失敗的例子,以國勢來說

 

108【無執滯心始通達事理  不做作氣还本來面目】

    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便非本色人。

〔譯文〕

    没有執著滯礙心,才是通達事理的人。有嬌揉造作習氣,便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評語〕

     從前有一個人,乘船过江到半路的時侯,他的劍掉進水里了,於是,他馬上在船上刻了個記號。他說:''我的劍是從這里掉入江中的, 我只要按這個記號去找, 就可以找到劍了。''你想,他能找到劍嗎?當然不可能,他不懂得水流船動的道理。因此,我們把''刻舟求劍'',比喻為固执不通的意思。這個人的心,就是一種''執滯心''。所謂通方士,乃是指博聞而通達事理的人。

 

    一個人心中若固執不通,必然就無法对一切學問通達無礙,因為,他心中常有偏執取捨,以至於許多事物無法以客观与謙虛的态度去評判或接受。因此,他即使最有學問,也是固執一隅,只能成為專才而無法成為通才。我們常說:''擇善固執'',但是執著也極易造成偏見,而滯礙不通更容易變成食古不化。真正的道理都是活的,並不是教條。有''执滯心''的人往往只知道抓著一些''道理的教條''不放, 運用時也不知變通。

 

    做作無非是想要改變别人对你的看法,因此,才有意去掩飾与改變自己的本性。然而,這一種扭曲与改變,總是為了別人,有時侯,甚至是為了世俗的名利,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想改變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不要在表面上下工夫,应從自己的內心本質改變起,不过,到底是變好还是變坏,自己要看清楚。如果改變的自己,並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如保有原來的自己,至少不會使自己的生命更糟。人的內在也有一些本性原來就很好的,孟子說:''人性本善'',只要發揚我們心中本有的善性,也許,便是一個最好的本色人。讓我们都保有屬於自己的''本色''吧!

 

109【心為主宰  死為美名】

    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者心作主人;身体髮膚,總有毀坏之時,要留個名稱後世。

〔譯文〕

     眼耳鼻口,都是不能夠思想的東西,完全依賴這顆心來作為它们的主宰。身體肌膚,在我們死後都會腐敗毀損,總要留一個好名聲讓後人稱頌。

〔評語〕

    眼、耳、口、鼻、身是人的五官,它们又以''''為主宰, 如果沒有一個心在作主宰, 耳、目、口、鼻便無法發揮它們最大的效用。如果一個人不用''心'',就會耳不辨忠言,目不辨黑白,口中胡乱言語,連鼻子也讓人牽著走,那么,這個人必然無法端正自己。心能辨是非,明好惡,所以,人最要把一個心先修好。《大學》上說:''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 . . .. ''心若正,一切行為也就正直而不偏失。進一步說,賢人便是一個社會的心,若是沒有賢人,許多人便不辨是非黒白,不明善恶。因此一個社會要有賢人來領导大眾,而一個人更要自許成為賢人。

 

    雖然說:''身体髮膚, 受之父母, 不可毀傷。''但是,不如努力自我實現,以显揚父母。所謂留名稱後世,便是要我們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做些有益世人的事,這就是自我實現。溜名是要留善名,而不是恶名,若是恶名,不如不留。

     有些人以為''人死留名、虎死留皮。''留個臭名也好,至少大家一輩子都記得他,這種人思想邪曲,卻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痛心!想想岳飛廟前的秦桧像,人們經过,或怒罵,或吐痰才能洩恨。的確,我們真該珍惜父母名聲,不要辱没父母的苦心啊!

 

110【有生資更需努力  慎大德也矜细行】

    有生資,不加學力,氣質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細行,形跡终可疑也。

〔譯文〕

    天生的資材很好,如果不學習,脾氣性情还是很难有所改進的。只在大行為上留心謹慎,卻在小節上不加以愛惜,到底讓人对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評語〕

    ''人之初,性本善''是說人本來是善良的,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後來卻會成為不好的人呢?這完全是由於外力的影響所造成。就如一塊玉,如果好好的去琢磨,會變得光潤美好;然而,若不加琢磨,它頂多也不过是一塊石頭,终不能成為玉器。因止,我們才說:''玉不琢, 不成器。''同樣的,人的本性再美好,也要努力學習,在學問的潛移默化中加以琢磨,才能成為大器。所以,光有優秀的天賦,後天卻不肯努力學習,也是枉費了上天一片美意。久而久之,連天賦的潛力也會被埋沒,更別談變化氣質了。

 

    如果僅在大行為上面注意,微細的行為卻不加謹慎,仍然不能讓人信任。因為由小見大,有時小節正是一個人內心的真正流露,如果小節屢犯,正表示此人还不能將一些劣根姓加以去除。正如堤防上有裂痕,隨時都有可能擴大崩裂,誰敢去相信呢?

 

111【忠厚传世久 恬淡趣味長】

   世風之狡猾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末俗以繁華相尚,終觉冷淡處趣味彌長。

〔譯文〕

    世俗之風氣愈來愈流於狡猾欺詐,但是,忠厚的人誠懇踏實,他们的穩重質樸,永遠是眾人行事的模範。近世的習俗愈來愈崇尚奢侈浮華,不过,还是寂靜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尋味。

〔評語〕

    世俗的風氣所以狡詐多變,大半是為了名利二字。而狡詐的手段都是一些騙人的伎倆,不过大家也不是傻子,會一再受騙。待人處世,不妨學學忠厚人的那股傻勁。小人狡詐欺瞞,永遠是忠厚老實的人學不來的,想也想不通的。為什么不以誠待人?為什麼老奸巨猾?其實,最终吃虧的往往是那些搞陰謀詭計的小人,陷害的也是他们自己。

 

    讓我們的心保留一塊净土吧!這片净土,只有忠厚的人能以赤子之心去開墾、耕耘。在你对人心失望透頂的時侯,不妨想一想,我們的社會其實也不乏厚道可愛的人啊!至少,我們就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忠厚的人!

     眾人總以為奢侈热鬧是最有面子的事,事實上,這足以令人的心為物欲所蒙蔽。如果大家都崇尚奢侈,就會造成一個重利的社會。既然重利,便不重義,這正是社會風氣敗坏的原因。老子主張人應清靜寡欲,他說:''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猎,令人心發狂。''並非没有道理。反而是寂静恬淡,可以使我們的萬慮皆滌,心胸為之一暢。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寂静中才可以觀照得到。

 

  113【交友要交正直者  求教要求德高人】

     能结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親近老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譯文〕

能与行為正直的人交朋友,這樣的人必然會有很好的名聲;肯向德高望重的人親近求救,這樣的家庭必然常常有善事。

〔評語〕

     孔子說过有三種朋友值得我们向他學習,那就是友直、友諒、友多闻,友直便是行為正直,又能规勸我們錯處的朋友。要觀察一個人,先觀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一個好方法,物以類聚啊!一方面因為自己正直,才會去結交正直的人,一方面有這種朋友相互提攜,自己的德業學問必定能日漸進步。這樣的人,怎么會不受人稱讚呢?

 

    老年人的人生經验很丰富,他们就好像寶藏,只要你肯挖取,必能從中獲得許多可貴的寶物;又好像地圖,可以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當然,這是指修養很好,道德有成的老年人。一個人如果肯常常去親近這樣的老年人,那麼,他对人生的努力,比較能掌握到正確的方向,才不會有走错路的遗憾,自然比較容易成功。推而廣之,他的家庭也一定能逐漸興旺,因為他能以好的表率來教导子孫,使得''家和萬事興''

 

114【解鄰分爭即化人之事   講说因果亦劝善之方】

  為鄉鄰解纷爭,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之事也;為世俗談因果,使知報應不爽,亦勸善之方也。

〔譯文〕

    替鄉里的鄰居解決纷爭,使他们和最初一樣友好,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解說因果報應的事,使他们知道''善有善報, 恶有惡報''的道理, 這也是一種勸人為善的方法。

〔評語〕

    在我們的观念中,好像只有做官才能教化人,其實不然,像我們一般人,如果能為鄰里的人排解糾纷,為他们講說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注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性,這也是在教化人,這種影響力雖然小,卻也不能忽視。假使每個人都有心如此,小至鄰里,大至鄉党,豈不是一片和氣嗎?因此,每個人都不要輕忽了自己的小力量。

    若能向鄉人解說因果的事,使鄉人明白善恶報應的道理,他们自然會勉力行善,而不會去為惡了,因此,作者認為這也是勸人為善的方法。

 

115【發達福壽空命定  努力行善最要紧】

    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功夫;福壽雖天生,还是多積陰徳。

〔譯文〕

    一個人飛黃騰達,雖然是命運註定,卻也是因為他肯努力。一個人的福分壽命,雖然是一生下來便有定數,仍然还是要多做善事來厚積陰德。

〔評語〕

    如果只相信命運,認為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完全是命中註定,因而想不勞而獲,這就不是正確的生活态度了。如同一則寓言故事中所講的懒婦人,如此才放心出門,但是,回來的時侯發現她仍然餓死了,因為,連把餅拿起來吃,她都懶得拿。就算說一個人的命最好,如果不肯努力,不肯下功夫,还不是一事無成。更何況,命運很不好,誰又能知道呢?一個人發達了,就說是他的命好、運好,否定了他的苦心与努力,更是不公平的事。

 

    人的福分和壽命雖然也是天生的,然而多有因積善而得福,因行善而致長壽的。你種什么因,便得什么果,不但过去如此,今後也是如此。所謂:''欲知过去因, 今生受者是; 欲明未來果, 今生作者是。''天生福分雖好,若多行不義,也許今生就會嘗到恶果,有什么福分可言?          若有人命中長壽,可是他心中充滿恶念,再加上縱情酒色,那里會長命吧呢?因此,不管一個人天生的福壽如何,最重要的仍是今生今世的努力与行善,大家不要忽略了這一點才好。

 

116【百善孝為先  萬恶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恶之首。

〔譯文〕

    心中常抱著仁心、孝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行為,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淫邪念頭,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現在做起來一點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開始。

 

〔評語〕

    一個心怀仁義的人,連螻蟻都不忍心踩牠,連草木都不忍去任意砍伐。因為,他有著''民胞物与''的胸怀,就更不可能會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了。同樣的,一個有孝心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想到那樣做會不會使父母蒙羞,甚至还要想,如何做才會讓別人因自己的行為,而稱讚自己的父母。像這樣,一方面断絕了恶行之源,另一方面又開啟了善行之端孝豈不是一切行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嗎?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色膽包天''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淫邪念頭,什麼坏事都可以做出來因為,色欲是一個人欲念之中最為強烈的,只可節制它,不可放縱它,更何況任何慾念都是無窮無盡的。一但放漎,整個人就會受欲所驅使,而不能為心智所控制,什麼伤天害理的事都去做了。由此可見,淫實在是萬恶之首。

 

117【享受減幾分方好  處世忍一下為高】

    自奉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

〔譯文〕

    对待自己,最好不要把自己侍侯得太好;与世人相處,最好凡事能退一步想,才是聰明的做法。

〔評語〕

    怎樣才算是对自己好?是否讓自己錦衣玉食,便是待自己好?事實上,过於''珍愛'',往往使自己失去了生命力,同時也會使心靈變得不思振作。這種对自己的好,往往是最不好的。真正对自己好的人,並不是在物質上满足自己,而是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充實,使自己的生命不至於浪費。

 

    和他人相處時,並不是什麼事都爭了第一,才是最好的。因為,爭的事有許多種,若是公義的事,恐怕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还談什麼''爭''? 一般人所爭的,無非是名与利,不但把自己的氣量爭小了,大家还拔弩張的,似乎不戰不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阔天空。''倒不如退讓一些,會讓自己清醒一點,人際關係也可能更和諧。不过,這點不太容易做到,因為大家都想爭一口氣,否則就認為自己很没有面子。其實,這關係乎修養与處世态度,和面子有什么關係呢?

(下转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