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巻六「清代」王永彬 著
118【持守本分安貧乐道 凡是忍讓持久不衰】
守分安貧,何等清閒,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譯文〕
能持守本分而安貧樂道,這是多么清閒自在的事,然而喜欢興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煩惱。在事業極盛時,總要不骄不滿,凡事忍讓,才能保持長久而不衰退,因此仗势欺人的人,等於是自取滅亡。
〔評語〕
人若心中不妄求,对天下事物都能用一種''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一定比較輕鬆自在。所謂''春有繁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可惜人的''閒事''實在太多了, 整天患得患失, 全没有一個安定處。穷時求富,富時求名,即使名利雙收了,还是改不了''好管閒事''的毛病。享受比别人多,煩惱比别人多,這似乎是很公平的事。做個快樂的穷人也不容易,因為大部分的穷人都是不快樂,穷人永遠是愁眉苦臉的。其實,还是看各人的生活态度而定。
凡事順其自然,不強求而尽本分,保持內心安泰,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無法瞭解的人生至樂。身處富泰的环境,就更要謹慎謙虛了。所謂''势不可使尽, 福不可雙受。''使盡受盡之後,便是穷窘困乏。因此,富泰若是驕橫而逞強欺人,便很难守得住鼎盛的家業。要保盈持泰,就是''忍讓''二字。大部分的人一朝富泰了,以前能忍的,現在再也忍不住了,因為有恃無恐。既然有權有势,还有什么好忍的?如此一來,纷爭不断,能富泰到什麼時侯?不管人處在什麼环境,中國人尤其講求的''忍'',永遠是立身處世的良方。
119【境遇無常須自立 光陰易逝早成器】
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一吃飯本領;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成器日期。
〔譯文〕
人生中的环境和遭遇是没有一定的,自己一定要謀求足以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才不致受困於环境。人的一生僅僅數十寒暑,很容易便逝去了,一定要及早訂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標,在一定期限內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評語〕
人的一生可能遭遇到的事物,以及环境變遷是沒有一定的。有的人生於富豪之家,卻因意外的遭遇變故,潦倒而死;有的人生於窮困的家庭,卻因环境際遇,再加上個人的努力,而成家立業。這正說明了人生無常。在無常的人生中,若想維持一個起碼的生活條件,一定要學得一技之長,一可以图個人溫飽,二則可以養活一家人,甚至幫助他人,總不至於在挫敗的時侯,連自己也養不活。
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暫的,转眼即過。若不好好把握,極可能有''老大徒伤悲''的感慨,後悔也來不及。所以,要及早為自己訂立一個远大的志向和目標,督促自己在某個時限完成它,這樣的生活才有目標,有意義。你细想一想,大部分人的生命,是不是都在張望和蹉跎中逝去的?孔子見到流水,而有''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的感慨,而我們呢?生命是值得振奋起精神,勇往直前的。
121【河川學海而至海 苗莠相似要分清】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無真見。
〔譯文〕
河川學習大海的相容並蓄,最後终能匯流入海,也能容纳百川,所以,一個人追求學問与道德的心,也应該如此,永不止息。田里的莠草長得很像禾苗,可是它並不是禾苗,所以,深究事理的人不能設有真知灼見,否則便容易被蒙蔽。
〔評語〕
''川學海而至海'',乃是一個比喻,如果把每一個讀書人的求學心當作河川,而把知識當作海洋,其中必然要經过許多崇山峻嶺。然而河川始终奔流不息,正如讀書人求學也應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知識道德才能更淵博深廣。而且,''泰山不辞小丘, 故能成其高; 河海不棄小流, 故能成其大''。讀書人也不要放棄任何獲得新知的机會才是。
有時侯,真理的辨認是十分不容易的,就像苗与莠一般难以分别。因此,在研究任何一種學問,或研究一項事理時,一定要經过謹慎的判断,才能評論是非。只有有知灼見方能洞察事理,排除似是而非的謬論。萬一被蒙蔽了,还能探究事理嗎?所以說''穷理者不可無真見''。
122【守身須謹嚴 養心須澹泊】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是以累吾心者勿為也。
〔譯文〕
持守節操必須十分謹慎嚴格,凡是足以損害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該戒除。要以寧静寡欲涵養自己的心胸,凡是會使我們心靈疲憊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評語〕
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倘若没有什麼抱負,只要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也就罷了。如果,對人生心中还有一點牽繫,一點理想,那么,持身謹严就很重要。怎么說呢?正因為我們愛人生,以愛自己,''守身''正是愛自己的表現。我们珍惜自已的一言一行,恐怕有所缺失。古人的''守身如玉'',無疑是对生養的父母与孕育自己的天地一重最誠心的回報,因此,凡是可能損害自己的言行邪曲行為,一概不為,他们的操守永远光明坦荡。
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依然溫良可親,學習他们並不代表食古不化。想一想現代人,持身謹严的有多少?别說那些作奸犯科之輩,我們有時不也會為不該得到的利益而動心嗎?''謹慎''二字,可是不容易的,不過,也更見古人守身的''專心一志''了。
人的渴望是無穷無尽的,許多事情想也没用,只是徒增我们的煩惱。禅宗有句偈語是這樣的:''左一布袋, 右一布袋, 放下布袋, 何等自在?''許多事情对於我們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只是負擔。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扛布袋,而不能空出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心靈也永远空不下來,想一些真正屬於自己生命的問題。
123【有德不在有位 能行不在能言】
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譯文〕
一個人值得為人稱道,在於他有高尚的德性,而不在於他有高貴的地位。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凡事都能實踐得很成功的人,並不是那些嘴裡說得好听的人。
〔評語〕
一個人足以為人讚賞,並非他身在高位,因為,深居高位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恶,一切全在他內心是否有德。有德的人即使居於陋巷,他做的事仍然有益於人;無德的人即使身居政要,也不是大家的福氣。
一般人的毛病是光說不做,從小到大,我们不知說了几百遍:''我們一定要……''結果,毛病还是毛病。有些人說起話來真是令人傾倒,所謂雄辯滔滔也不过如此,但仔细觀察他的行為,对他的話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要讓别人相信你,很简單,拿出成果來!畢竟,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看你做,而不是听你說。
124【稱誉易而無怨言難 留田產不若教習業】
与其使鄉有誉言,不如令鄉党無怨言;与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恆業。
〔譯文〕
与其讓鄰里对你稱讚有加,不如能讓鄉里对你毫無抱怨。替子孫謀求田產財富,倒不如讓他學習可以長久謀生的事業。
〔評語〕
一個人要做到讓他人讚美並不是很困难的事,最困难的是壤别人对自己没有絲毫怨言。因為,前者可能多做几件好事就能得到,而後者幾乎是要人格完美無缺才行。在我們的經验中,一個人很难十全十美。''使鄉党無怨言''不是去討好每一個人, 而是要使每個人都能信服,這就很困难了。由這章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樣要求自己的。總要持之以恆,在自己的人格修養上下功夫,才能做到讓人对自己毫無怨言吧!
為子孫謀求大的產業,原是人之常情,可是,子孫若是品德不良,龐大的產業總會讓他敗盡,甚至使他们的行為更加乖張,因為他有了揮霍的憑藉。即使子孫品德上过得去,若無謀生的本领,坐吃山空,再多的家產也會有用光的一天,到那時,只有流落街頭了。因此,留產業还給予其一個長久謀生的本領,另一方面也不會花天酒地,入不敷出,這才是最妥當的辦法。
125【先贤格言立身準則 他人行事又作規箴】
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閑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譯文〕
多多記住先聖先賢立身處世的訓辭,心中才會有正確的主見。旁觀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為我们行事的法則。
〔評語〕
先賢的格言,都是經验的累積。雖然時代环境已有不同,但人心千古相同;雖然社會制度已有改變,但做人的道理不變。因此,多將一些聖賢的言語記入心底,多加以咀嚼、消化,我們內心对行事的对错与法度,便能建立了一個正確的準則,不至於被邪說蒙蔽,遇事也能依此來決定取捨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許多事情,我們雖不曾經验过,但只要看他人已有的得失,便知這件事是好还是不好,值不值去做。譬如說,看那些嗜賭如命的人如何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就知道賭博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徝得我們效法了。
我們看他人誠實穩重,热心踏實,最後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經商能致富,為學有所成,做官更是造福民眾,就知道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事實上,只要我們多加留意,格言不僅在書中,也在我們的生活里。
126【身為重臣而精勤 面臨大敌猶奕棋】
侃運甓宮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别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譯文〕
晉代的名臣陶侃,在閒暇的時侯,仍然運磚修習勤劳,這種精勤的態度,是我們做得到的。晉代名將謝安,在面臨大敌時,仍然能和朋友從容不迫地下祺,這種鎮定的功夫,就不是我們學得來的。
〔評語〕
晉代的陶侃身為廣州刺史時,每天仍然運磚來修習勤劳,不使自己有一點怠惰的習慣。他还常常劝人愛惜光陰,珍惜事事物物,甚至,連不用的竹頭木屑,他都會先收藏起來,以備將來急需。不过,就光以運砖這件事,便可以看出古時成大事業的人,莫不時時刻刻在鞭策自己的筋骨,绝不讓自己懈怠半分。陶侃後來成為晉代名臣,實非偶然。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的,而且,這種精勤的精神只要我们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得到。
至於謝安,在大軍臨境時还能安然下棋,這等鎮静功夫就教人不得不佩服了。但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並不在於他視若無睹,而是在於他分明看見卻能胸有成竹,泰然處之,所以能臨危不乱,大破符坚的百萬雄師。這種鎮定功夫並不是臨時學就學得來的,因為,這完全是看個人的膽識。就好像練功夫的人,由於長久臨敵,知道遇事而乱是最大的忌諱,另一方面也由於功夫已深,对方一拳打來,自己有數十種方法可以化解,自然不覺得有什麼慌張的。因此,鎮定能使一個人的頭腦清醒,慌張只會自乱陣腳;鎮定能找出对方的弱點。唯有鎮定,才能克敌制勝。一棵树之所以不畏風吹雨打,还是因為根扎得深啊!
127【以美德感化人 讓社會更祥和】
但患我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譯文〕
只怕自己不肯去幫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應該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為畏懼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
〔評語〕
這章講的,完全是一個''心''字問題。如果真的有心救助他人,並不怕自己能力不夠,没有一個人是真正無能力的。只要有心,任何事情一定可以略盡綿薄。大部分人說自己没有能力助人,總歸一句話,还是没有心罷了。幫助他人的方法很多,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聲慰問也可以帶給別人滿心的溫暖。把我們的善良的心意,分一些给别人吧!只要你有心。
別人不敢欺負我那是因為自己厲害,别人懼於威勢,所以才不敢。可是''不忍欺我'',就是因為自己品德善良,待人誠懇,別人欺負我會良心不安,所以才不忍。不過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家不忍去欺負任何人,不僅是我而已,這就需要感化的功夫,与其讓人懼怕你,不如讓人敬愛你;与其以威势刑名來压制人,不如以美德來感化人,讓他们內心發出親愛別人的好意,我們的社會才會更祥和。了。所謂''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128【幸福可在書本尋求 創家立於教子成才】
何謂享福之人,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譯文〕
什麼叫做能享福的人呢?有書讀且能從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什麼叫做善於建立家庭的人呢?能夠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就是。
〔評語〕
人間的享樂無數,總要得到內心真正快樂,才算是有福氣。許多人並不明白什麼叫快樂,常常誤把剌激當作快樂,一旦外界的剌激消失了,自己的心靈反而更加空虛。作者認為,懂得讀書的人,才是真正享福。能安心自在讀書,的確是一種福氣。書中無限的天地,隨時在等著你,全看你有没有一把''心靈之鑰''可以進入書的世界。有許多人一輩子也無法擁有這把鑰匙,於是只好由外界去獲取種種快樂,他的快樂掌握在别人手上。能由書中得到喜悦的人,隨時都能打開書,聆听心靈最悦耳的音樂,這種人才是真正能享福的人。
什麼人才是擅於建立家庭的人呢?應該是那些擅於教育孩子的人吧!就像一個園丁,他的園子里種的树如果都長斜了,長歪了,花不開而雜草叢生,那么,他就不是一個好園丁。若他種的每棵樹都俊秀挺拔,而且百花怒放,草兒碧绿,這才是一個好園丁。擅於建立家庭的人也姒此,教育出來都是好子弟,這些好子弟將來又建立了許多好家庭,這豈不是擅於創家嗎?
130【教子勿溺愛 子墮莫棄绝】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体孔子之言以劳之(愛之能勿劳乎) ,勿溺愛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坏,教难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勿輕棄以绝其自新之路。
〔譯文〕
當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會惡習感染,而變得澆漓時,教導他是不难的,因此应以孔子''愛之能勿劳乎''的方式去教导他,而不要太过分溺愛,增長了他自我放縱的心。當子弟習性已經敗坏,不易教导時,要依孟子''中也養不中, 才也養不才''的方式教他; 不要輕易放棄,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机會。
〔評語〕
真正懂得愛的人,是愛之以方,而不是溺愛。因此在子弟还保持著淳樸的心時,要对他要求高些,使他養成刻苦自立的精神,這才是真愛。而溺愛會使他無法離開父母的照顧而生存,反倒害了他,副了放縱成習,便不好教育了。
''中也養不中, 才也養不才''是指有合乎中道的父兄來教育子弟, 使他歸於中道; 有才的教导無才的, 使他能自覺自發。子弟就如長偏的小树,要由父兄像直木一般地去矯治他,千萬不要輕易地放棄,使他任意生長,那就更要長偏斜了。就像少年感化院的孩子,只要耐心地教导,给他灌輸正確的觀念,仍有机會成為有用的人。
131【若成事業 不可無識】
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忠實而無識,必至債事,意見多偏也。
〔譯文〕
如果一個人竭心尽力,雖没有什麼才能,只要專心致志在工作上,还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勞。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忠心賣力,卻没有什麼知識,必定會產生偏見,將事情弄砸的。
〔評語〕
打個比方,要一隻烏龜送信上山,雖然牠爬得不快,只要方向正確,能專心一志地向上爬,遲早會將信送到山頂。但是如果牠不認識路,甚至不知往山頂上爬,那么即使牠再忠實可靠,再賣力地爬,也許一輩子也送不到這封信。
忠心是好事,但有許多事反被忠心坏了。這便是由於認識不清,不知什么才是正確方向,所以才會出现這種''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情形。人不可以無識,尤其不可無正確的判断力。即使力量薄弱,無才能的人还是可以尽一己之力的。因此無論做什么事,先要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如果什麼都不明白,便貿然地介入,鲜有不礙手礙腳、幫倒忙的。
132【有時勿忘無時 踏實勝於僥倖】
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艰难之境;世雖有僥倖之事,断不可存僥倖之心。
〔譯文〕
人即使處在順遂的环境中,也不可忘卻人生还有逆境的存在。世上雖然偶然會有些意外收獲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著不劳而獲的想法。
〔評語〕
''人無远慮,必有近憂'',花不會常開,好景不會常在。因此,雖然不在逆境之中,也要对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作一些準備,才不至於事到臨頭,被击倒而不能爬起。逆境之來,有時是無法預料的,天災人禍皆可以造成,只要不对生命绝望,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人生最可愛之點便在太陽落下,明天會升起,人也應該有這種心境和心情
說到僥倖,不免讓人想起守株待兔的寓言。僥倖是偶然的,一個人心存僥倖,便無法認真地做事。到最後只會像寓言中的農夫一般,把田園都荒蕪了。既然是偶然,便不在人的掌握之中,而踏實的努力绝对可以有所收獲。偏偏有人一心不勞而獲,放掉手中掌握的錢,在路上尋找人家可能遺落的錢,這是可悲的。人為何要放棄做一個踏實的人的机會,而去做一個愚昧而可憐的人呢?
133【心静則明 品超斯遠】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譯文〕
心能寂静則自然明澈,就像静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格高超便能遠離物累,就像無雲的天空能一覽無遺一般。
〔評語〕
心就像一個湖,所謂''寒潭过雁影,雁过影不留''。倘若雁过波興,雁影便扭曲失真;又若雁过影留,那麼後來再有别物掠過,终因雁影滯礙而不現。風就仿彿我们的七情六欲,影便如同外界的種種影像,如果心有所愛戀取捨,就無法見到萬物的本相。當湖水混濁不堪,自見不明時,又何能照物呢?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內心澄澈,不執著於一物,才能做到動静如一,因其極動之時實不動。
品格高超的人,由於內心不受情欲愛戀的牽累,因此行事能如天馬行空,没有阻礙。亦如雲行在天,既不為人間牽絆,又不為天空羈留,偶化為雨,滋潤人間花草树木,當它再由水化為雲時,便不带走半點塵土。
134【讀書人貧乃順境 種田人儉即丰年】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節儉即種田人丰年。
〔譯文〕
对於讀書人而言,清高而貧窮才是順遂的日子;而对於種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儉用,就是丰收的年頭。
〔評語〕
顏淵一簞食一瓢飲,猶不改其樂,所以,真正的讀書人並不以贫為苦,因為他们的心中僅有讀書之樂,而無復他樂。所謂清貧乃是讀書人的順境,倒不是讚美清貧,而是清貧不但足以養廉,亦足以誠心,同時也没有浮華奢靡之事來擾乱身心与道業。而為官与富貴則有時反倒成讀書的障礙。因為為官事務繁冗,無暇讀書充實自己;富貴則五欲充心,五聲充耳,極易墮落了志氣。
節儉是良好的美德,種田人家不能保證年年都丰收,若是平常儉約,而有所積蓄,即使年成歉收,亦能衣食無虞,豈非与丰年無異?倘若不能節儉,日日浪費,即使年年丰收,又何異於年年歉收?所以開源節流,不要寅吃卯糧,那麼任何用度都是永遠充足的。
135【講求正直 莫入浮華】
正而过則迂,直而过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高或入於虛,華或入於浮,而虛浮之士,究难指為高華。
〔譯文〕
做人太过方正則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过直率则显得有些笨拙,但這兩種人还不失為正直的人。理想太高有時會成為空想,重視華美有時會成為不實,這兩種人到底不能成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
〔評語〕
正直而迂拙,所怀抱的还是正直的心,根本上不同於那些只求變通而失去正直的人,因此既不可笑,亦不可恥,因為這種人有一顆可敬的心。人若不能外圓內方,寧可外方內方,也不要外圓內也圓,一點腳根都没有,使世間一切正直、道德、原則,皆被此等人敗坏了。
任何想法總要以能實現為准,若是不能實現,便是虛妄。能履踐的想法有一定的步驟可以依循,而虛妄的想法则没有這種次第。這種想法即使再美妙,再高明,也只是空想,一無是處。人都喜欢光彩奪目的事物,但是如果因此而走向無意義的浮華,只重形式而不重內容,那么就失去了根本的精神,這種美便是空洞的美。真正的美是內涵而外現,並非外加的。無論是空洞的理想,或是虛浮的美,都是一種假像,無法帶给我们真正美好的事物与發自心靈的讚歌。
136【異端為背乎經常 邪說乃涉於虛誕】
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人知楊墨為邪說,不知凡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
〔譯文〕
人们都認為佛家和老子的學說不同於儒家的正統思想,然而卻不知凡是於常理有所不合的,都是旁門左道,卻不知只要內容荒誕虚妄的,都是不正確的學說。
〔評語〕
異端的意思並不涉及正確与否,如伽利略的地動說,為當時教會斥為異端,但後來卻獲得科學的證明,佛教之说,一為宗教,一為思想,原是人们的自由選擇与心證,而所以被視為異端,乃是不為社會既有形态及運行方式所接受。世人視佛教為異端,乃是見小乘出世而寂滅,而不見大乘入世而渡生。黃老之為說,在漢初為極重要的養民之道,迥異於後世談玄論虛者。事實上,真正的異端往往出於人心错誤的認識,凡是不合乎當時人心正確之認知者,或是不能為人類帶來和平幸福的事物,皆可視為異端。
楊朱与墨子的學說被孟子斥為邪說,說楊朱無君,墨翟無父,殊不知在我们身旁謬誤荒誕的事物更多,而我们受之而不察,豈止是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呢?
137【亡羊尚可補牢 羨魚何如結網】
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羨魚何如結網。
〔譯文〕
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時俊都不嫌晚,因為就算羊跑掉了,及早修補羊圈,事情还是可以補救的。羨慕是没有用的,希望得到水中的魚,不如儘快地結網。
〔評語〕
任何事只要去做,都没有太晚的時侯,只怕無心去做,或是没有改進之心。晚做總比不做好,能改總比不改好。天無绝人之路,人之言晚言絕,乃是自晚自绝,与事無關。
許多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功,而未看到他人的努力,只知羨慕嫉妒,而不知及早奮起,這是没出息的举動。人能及者,己亦能之,事在人為,就看有没有付出相當的努力。否則,徒然站在池邊看魚,流尽江水亦是枉然。
138【道本足於身 境难足於心】
道本足於身,切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境难足於心,尽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譯文〕
真理原本就存在我們的認識之中,充實而無所缺乏,如果还不断地追求,仍然會感到不足。外在的事物很难令人心中的欲念滿足,倒不如全然放下,那麼就不會覺得不足了。
〔評語〕
儒家講人本來具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後天的功夫,乃在於使這些良知良能不受到蒙蔽而显現出來。佛家講人皆具有佛性,皆可以成佛,一切修行乃在於使我们見到本來面目。這後天的功夫以及修行,容易讓人產生错覺,好像是本來不足,所以才有所追求,其實無上的道理只會被蒙蔽,而不會缺少。
禅宗《六祖壇經》中有一則神秀偈:''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事實上,鏡本來是乾淨的,塵埃只是幻影而已,自以為不净而不断拂拭,即使鏡中塵埃,乃至於山河大地的影像都被拂去,还有一個在拂的影像無法去除,終是一種塵埃之見。世人外求,乃是情欲放不下;坐禅求空,乃是法放不下。若能放下,外在情欲不能動,內也不求空寂,就如鏡之潔凈,一塵不染,那麼还有什麼不充足的呢?
139【讀書要下苦功 為人要為人好】
讀書不下苦功,妄想显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譯文〕
讀書若没有下工夫苦讀,卻非分地想要显達榮耀,天下哪里有這種道理呢?做人对他毫無好處,卻妄想得到福分和喜事,問題是没有付出,這些福分根本無處生起,要從哪里得來呢?
〔評語〕
做大官、做大事不是容易的事,要當一個父母官,没有相當的知識和學問如何去推行政務呢?如果判断錯誤,不僅誤國擾民,所謂榮達,亦成了可恥的屈辱。一個人的显達,無非是能力比他人強,而能力又由知識而來,既不能下工夫苦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又不能行萬里路,增廣自己見聞,想要显達榮耀,純屬空談。就以現代而論,社會上哪一行業不需要知識?無知識而想要成大事立大業,只是癡人說夢罢了。
至於福慶,並非憑空而來,任何事皆有因有果,無因而得果,断無是理。人間的福分,不外乎''自求多福''与 ''他求善福''兩種, 這兩種是''常理'', 其他則是''非常理''。中奖券,獲遺產是偶然的,是幸運的、但是也得以買奖券或先人有錢作為其因。
''自求多福''乃是端正其心, 努力其事, 心不妄求, 自得其樂。''他求善福''則是与人為善,不与人為恶,因為助人,而得人助。由此可見,無踚就現世或非現世而言,福慶皆有原有因,而非平白無故產生的。
140【有错即改為君子 有非無忌乃小人】
才覺己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小人也。
〔譯文〕
剛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对,便毫無不猶豫地改正,這就是立志成為一個正人君子的做法。明明知道有人在議論自己的缺點,仍不反省改过,反而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這便是自甘墮落的行為。
〔評語〕
覺是主動的。一個君子,會主動地反省他的思想和行為,只要有一毫偏差,便能立刻覺察,而加以改正,這就是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之處。''人議其非'',是其过错已显现於外,眾人皆見其恶,則自己不可能不見。然而猶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這是明知故犯,只有自甘墮落的人才會如此。
我們常說凡事要''慎始'',並不僅是指事情的開始要謹慎,要避免犯錯,而是指我们心中的一念一怒,都要加以明辨。事之錯可及人,心之错便損己。''一念可以上天堂, 一念可能下地獄''。君子自覺改過,並不在於想上天堂或畏下地獄,而於自己的良心,良心安者,即在地獄亦如天堂。小人之肆無忌憚,不僅為人鄙視,其良心已失,即在人間已淪為禽獸,莫说地獄正等著他去,他的心早已入地獄了。
(下转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