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2) 点击次数(752
《圍爐夜話》卷八

《圍爐夜話》巻八  「清代」王永彬  著

165【賓入幕中皆同志 客登座上無佞人】 

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烂額之人。

〔譯文〕

    凡被自己視同可信任的朋友而与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与自己能相互竭盡忠誠的人。能夠被自己當做朋友,在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必然不是一個言行有缺失的人。

〔評語〕

    ''入幕之賓''四字, 常用以形容極親近的朋友,既為親近的朋友,必定無話不談,無事不知,可以推心置腹。''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無非表示能夠引為知己,肝膽相照的朋友,一定是互相能竭誠盡忠的朋友,否則便不足以知己。反过來說,即是''惟瀝膽披肝之士, 方足為入幕之賓''。''幕''是幕僚的意思,就謀事言,凡是參与計劃、決策的人,豈能有不竭誠盡忠的?

 

    我們稱一個人傑的出現,常常說''頭角崢嶸'',因此,人的頭額,又可形容人的志氣。''客登座上''不只是外表的地位, 更是內心的分量。凡是在我們內心能有一席之地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毫無志氣,甚至品性不良,見不得人的人。不惟交朋友如此,亦是惕厲自己不可成為一個焦頭烂額的人。

 

166【種田要盡力 讀書要專心】

    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廖。

〔譯文〕

    地要竭所用,不能浪費;人要全力耕種,不可偷懒,這是種田要謹記的兩句話。心不要向外奔;氣不要散,這是讀書的兩句訣竅。

〔評語〕

    種田必須充分利用土地,發揮全部的人力,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原本是一塊田地,就看你如何發揮它的效用。倘若偷懒不去耕種,它便是一塊荒地;倘若種下香草,收成的便是香草;反之,種下蒺藜,收成的便是蒺藜。如果利用有限的土地,得到最高的收獲,正如同以有限的生命,去完成最有價值的事情一樣的道理。而其要言就在''地無餘利, 人無餘力''這兩句話上。

 

    ''心不外馳, 氣不外浮'',如果讀書時,一心以為鴻鹄將至,哪里还能專心讀書呢?或是讀書時,不能沉住氣將一篇文章好好看完,才看三個字就要看窗外,再看一個字又想去逛街,這樣又怎能將書讀好呢?讀書貴在專心,既不好高騖远,亦不旁騖,沉著氣,才能通達。否則就像一株花種了没兩天就要移到别處,隔兩天又要換種其他品種,如此反反覆覆,竟沒有一種花種得成,開得了的。

 

167【要造就人才  勿暴殄天物】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應折磨兒孫。

〔譯文〕

    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弟。不知愛惜物力而任意浪費東西,自然使兒孫未來受苦受难。

〔評語〕

    一個真正的人才得之不易,然而亦须有適當的教育和才能。有的人天生稟賦良好,卻不得到適當的环境和培植,竟而荒废了他的才能,這是十分可惜的。自己的兒孫有時不見得資質卓越,若是能將花在自己子弟身上的心力,兼及一些有才而無良好环境的晚輩,將來成功的,也許反倒是這些稟賦好的孩子。

近代設有奖學金,許是本於此意吧!左光鬥召史可法拜見其夫人時說:''吾諸兒碌碌, 他日继吾志事, 唯此生耳'',即是如此。所謂善不必由己出,種树的未必乘涼,然而看到树卓然長成,有許多人在底下乘涼,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嗎?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人畢竟不多。

至於浪費財物,必使兒孫过著貧困的日子。一方面他本身不知愛惜物力,將財物任志揮霍掉了;如何还能餘留给子孫呢?另一方面子孫一旦沾染上他的惡習,再富又豈能揮霍三代呢?三代之後,貧苦可知,若说是報應亦無不可。全不想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天下盡多可憐人,豈忍浪費財物?古人一粒米掉在地上都要拾起來洗浄再食,因此,愛惜物力,同時也是体恤穷人。

 

168【和氣以迎人平情以應物  師古相期許守志待時机】

    和氣迎人,平情應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時。

〔譯文〕

    以祥和态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應对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許,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時機。

〔評語〕

    与人交往,若能保持和氣,可以避免許多不愉快的事發生。在和氣的心情下,不論言語和行為,都不會有过分之處,處處给人親切的感觉,自己也會因此辦事順利,心胸開闊,因此,只要一個 ''和'' 字掌握得好,便是一種最高的交往方式。

    我们在應对事物時,要以公正平等的心去看一切,而不要抱成見如果自己的心先不平,判断事物就會不正。即使事不順遂,或是遭人議論,仍要保持公正平静。因為心情平静才能看清事情,如果心情一乱,事情也會跟著紊乱的。

抗心希古是要以古人的高尚志節來自我期許,以 ''古人能, 為何我不能'' 來自我質問。其實今日的环境未必跟古代恶劣,古之乱世与今之乱世無太大的分别,只是今人較古人不能坚守道理。反征於心,道理並不因外在环境而改變,只是人心以此作為遁詞罢了。然而能明白這點,而仍以古人志節自許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

一個人的才能要能守、能藏,非其時不用。乱世有許多高人隱士即是此理,若迫於奸人之下,豈不是助紂為虐?有才能者如和氏璧,终有成為寶器的一天,怕只怕没有真才,再好的時機也是枉然。

 

169【今日且坐矮板凳 明天定是好光陰】  矮板凳,且坐著;好光陰,莫错过。

〔譯文〕

   這小小的板凳,暫且坐著吧!人有許多美好的時光,不要讓它偷偷溜走了呀!

〔評語〕

    這兩句是夢中听來的話。夢有許多種,有些是我們經歷过的,有些是我們未曾經歷过的,有些卻是我們內心的希冀。但也有些時侯,是令人流連忘返的情景,使我們感受到生命中所從未有过的圓滿境地,然而那只是夢罢了。

    你可曾記得何時坐过矮板凳嗎?对了,那就是童年。那是一段發光的日子,一段不知''夢里花落多少''的日子,時光就好像就在無憂無慮中偷偷溜走了。人生中有多少這種美好的時光呢?在生命中,我们經常會遇到一些美好的事物,那時不妨也如兒時一般,坐在矮板凳上,暂時駐足欣賞吧!

    生命的短暫,處世如大夢。有道是:''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許多事不必太執著,太想不開,一切只求盡其在我。時光很寶貴,如何使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放棄爭鬥心和苦惱心,使人人过著美好的日了,這才是最重要似的課題。到那時好光陰不必夢中求,矮板凳也不必且坐著,普天之下無處非花,此花落,彼花開,夫複何求?

 

170【苟無良心則去禽獸不遠 不行正路則行荊棘之中】

    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其去禽獸不远矣。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捨此正路,則常行荆棘之中矣。

〔譯文〕

    人生於天地之間,都有天賦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獸無異。聖賢教导眾人,總會指出一條平坦的大道,如果放棄這條路,就會走在困难的境地中。

〔評語〕

    孟子說人性本善,並指出人有惻隱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這些都不需要向外求取,而是本來就有的,所謂 ''求則得之, 捨则失之''。禽獸是無惻隱、無羞恶、無恭敬、無是非的,如果一個人無惻隱、羞恶、恭敬、是非這四種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獸没有兩樣。

 

    聖賢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義、禮、智、信這五點來說,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依著這五點去做,必然事事順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違背了這些原則,必定會處處碰壁,招人唾棄,有如走在荊棘中,不但會把自己刺傷,而且可能無路可走。這是因為聖賢憑其智慧的觀點所發出的言論,無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確、最無損的運转原則。捨去這些原則,就如無輪而欲推車一般困难。

 

172【先天下之憂而憂 樂天下之樂而樂】

    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廊廟憂。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譯文〕

    世人說到快樂之事,都只說讀書的快樂和田園生活的快樂,由此可知只要就自身的工作去努力,便是最安樂的境地。古人說到憂心之處,一定都是憂天下蒼生疾苦,以及憂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負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評語〕

    所謂本業,就是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一件事情的樂与不樂,往往在於本身是否安於這件事上。而''安樂''二字,有如树這根本,由於根在土中,所以树身才能稳健地成長,又由於根部不断地輸送水分和養分,所以枝幹才能逐漸茁壯,生出甜美的果實。

    树就像一個人的工作,根就是一個人的安樂,養分和水分則是加諸於工作上的努力,而结成果實,便是從工作中所得到的快樂。如果树根不吸收及輸送養分,树幹便要枯死,更遑論結快樂的果實了。事實上,懂得工作意義的人能從工作的本身獲得快樂,果實只是和他人共用的成果罢了。

    范文正公在《岳陽樓記》中道:''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樂。''由此可知小民之樂固易得,聖賢之憂實难去。一個人心中悲憫愈深,必然在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安樂了,自身才能得到安樂。因為他實在是以天下人之樂為樂,以天下人之苦為苦。

 

173【人欲死天亦难救  人求福惟有自己】

    天雖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譯文〕

    上天雖然希望萬物都充滿生机,卻也無法救那種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將要發生的災禍不再發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評語〕

    生命是可貴的,然而卻有人因為小小的困难而輕易地走向自殺之途。天地間萬物生生不息,可見天也乐見生而不乐見死。為情、為財而死的人無比愚癡,也可以說是最可憐的人。因為他们既不知道生命真正的價值所在,又把自已的生命委諸於外在的事物上。這種人其實未自殺之前早已死了,因為他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情、財才是他的主人。

 

    最可悲的是那種為了逃煩惱,而把生命割讓给煩惱的人,没有任何煩惱是不能放下的,没有任何結是不能解的,拋棄了一切,你还有生命,如果拋棄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死要死得其所,慷慨赴義、為國家捐軀的人便死得其所,因為他们知道死的意義,同時也知道生的意義。福禍往往由人自取,明知為禍而不知趨避,天也救不得;已曉為福而自然去做,或可因善而減免此禍。福禍在天道,天道即在人心,欲得福免禍,唯有由自心中去反省,去自求多福。天道福善禍淫,並非識語算卜之詞,而是事物運作之法則。善本是福路,淫確為禍苗,人事本是如此,福禍在人而不在天。

 

174【薄族者必無好兒孫  恃力者忽逢真敵手】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恃力煮,忽逢真敵手;恃势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譯文〕

    苛待族人的人, 必定没有好的後代;不尊重師長的人,也不會有優秀的子弟,這種情形我見过許多了。以為自己力氣大,而以力欺人的,必會遇上比他力氣更大的人;而憑仗權势压榨他人的,也會遇到足以压过他的人,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評語〕

如果連自己親戚族人都要刻薄对待的人,可見此人心胸狹窄,毫無愛心,這種人要說他會对社會有所贡獻,是不可能的事,他所教育出來的兒孫,也难會有善心。師是啟蒙的人,如果連師長都不知尊敬,分明是鄙視知識与學問,這重人的子弟还會好好求學,成為有用的人嗎?      多半是不學無術之徒。俗語說:''恶人還有恶來磨。''又云:''一山还比一山高。''倚仗力氣和權势的,难道没有比他更有力氣和權势的嗎?树太高了还要遭到雷擊呢!擋在路上的树还怕没有人去砍它嗎?事實上,狗不擋路人还不去踢它,老虎吃人还有人要殺它,恃力仗势忽逢真敵手或是大对頭,哪里會是偶然的呢?

 

175【為學不外静敬 教人先去骄惰】

    為學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

〔譯文〕

    求學問不外乎 ''静'' 和 ''敬'' 兩個字。要教导他人,首先要去掉 ''驕'' 和 ''惰'' 兩毛病。

〔評語〕

學問之道深矣!遠矣!《大學》之中有謂:''知止而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由此可玆求學要有所得, 一定要先静下來, 然後才能安、能慮、能得。

     至於敬字,不僅是為學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養一顆恭敬之心。譬如學問,若是没有恭敬的心去學它,所學就不會認真,也不會謹嚴,自然就不會有好處,可見''敬''字多么重要。

    因此,在教导他人時,若要讓对方學到真東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驕慢心和怠惰心。因為驕慢則無法再增加,怠惰則無法再學習,若不能除去驕慢心怠惰心,那么教什麼都不可能學好。所以無論學什麼,首先要謙虛,承認自己的不懂,接著要勤奮地下工夫學習,如此才會教者喜欢,學者有得。

 

176【知己乃知音  讀書為有用】

    人得一知己,須对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譯文〕

    人難得有一個知己,在面对知己時应該毫無可慚愧之處;讀書人既然讀了很多書,總要將學問用之於世,才不枉然。

〔評語〕

人生難得有一個知己,伯牙碎琴,豈是偶然?每一個人心靈都是一張琴,雖然粗糙精緻各不相同,然而無論是''下里巴人'' 或是 ''陽春白雪'',總會有人听它。

 

能得知己是幸運的,許多事不必說他就知道,他嫺熟你心靈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彈出第一個音符時,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靈曲調你是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會突然彈出俚曲巷詞,使得一直以為你是''陽春白雪''的他感到难堪呢?知己的目的在使彼此的心靈相互堤升, 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長, 要像花树的攀條对望, 而不要像荊棘的刺相插,這樣才是無愧於心。

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固然是一種快樂,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它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而用则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當,反倒不如毫無學問來得乾淨。若是已讀書,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則应力謀貢獻社會,否則棄置不用實在可惜!社會能進步,最重要的就在''人尽其才。''

177【以直道教人  以誠心待人】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成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歷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譯文〕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不听從只要我问心無愧,千萬不要委曲求全,於理有損;以誠懇的心对待他人,他人或者因為不能瞭解而有所誤會,日子久了他自然會明白你的心意,不需要急著去向他辯解。

〔評語〕

    有很多人以為有些事說了也没有用,别人反正不會听從,不如不說,其實這是错誤的想法。因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雖然他也許一時不肯听從你的勸告,一旦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的错誤,再想起你的話,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來。勸告他人的時侯,要懂得方法。口氣要婉轉,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則連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確的路呢?

    我們用誠懇的心对待他人,即使他人一時有不諒解之處,如果事情容易解釋,而对方又是明理的人,盡可向对方說明。即使对方始终不能諒解,但是至少自己無愧於心,於人於誠皆無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178【粗糲能甘  纷華不染】

    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譯文〕

    能夠粗服劣食而欢喜受之不棄,必然是有作為的人;能夠对聲色榮華不著於心的人,才能稱做優秀特殊的人。

〔評語〕

    不厭粗服,可見這個人不好虛名;不棄劣食,可見這個人不贪口欲,這樣的人对於名利是不會動心的,在實踐聖賢之道上阻礙自然就少。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 即做百事成。''

能爵得菜根,便是能吃得下苦,在實現自己的理想上,必能腳踏實地去完成,而成為一位有為之士。所謂''無欲则剛'',剛者则能直道而行。

 

   怎樣才算是一個傑出而優秀的人呢?首先他必須能控制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能完全掌握自己,那麼便很容易被环境帶動,這就成了境帶人,而非人帶境。一個會被环境所帶動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自己没有完全的自覺,不明白自己該做什麼;

    另一種使是執著於环境的某一點而不能放下,因此只有隨著該點而運轉。大部分人都執著在嗜欲、愛好,乃至於聲色、名利之上。真正能如《華嚴經》上所說:''猶如蓬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樂'' 那般,,对自己生命所遇的一切都不執著,而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与抱負的畢竟不多,這樣的人才是傑出的人。

 

  179【性情執拗不可以謀  机趣流通始可言文】

    性情執拗之人,不可与謀事也;  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譯文〕

    性情十分固執而又乖戾的人,往往無法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只有天性趣味活潑無礙的人,我們才可以和他談論文學之道。

〔評語〕

    討論事情最重要的是不可先有成見,如果心有成見,事情已便無更改餘地,那麼再談也是浪費時間。討論的目的在於使事情更加完善,因此必須虛心地提供意見才是上策。只依著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不顧理性的人,外不能見事情真正的需要,內不能見自己的偏執和缺失,和這種人一起做事,不但於事無益,而且處處礙事,使事情不能活潑運轉。

   

文學藝術建由我們內心天性所流露出來的,這種天性原本存在於每個人的天賦之中,然而在成長的过程中,往往因外在的種種力量,使得這種天性逐漸被蒙蔽而滯礙不通了。在孩提時期,大部分人都能欣賞一片雲,一朵野花,因為在孩童的心中没有分別取捨,只有無盡的專注,這就是天趣。等到長大了,便失去了這種天趣,在看世界的時侯,心中已純然的真,而加入了許多世俗的觀念。這時即使要他去写文章,在他的心中已無真正的文章了。因此,唯有能欣賞萬物本趣的人,手中無詩而心中有詩,方可以与之談文論理。

 

180【凡事不必件件能  惟与古人心心印】

    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与古人心心相印。

〔譯文〕

对於世間種種事情不必樣樣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对古人的心意徹底瞭解而心領神會。

〔評語〕

    世間的學問太多太雜,要一一學習是不可能的。況且世間的事物未必件件都值得學,有的事學了反而不好,不如不學;有些事不十分重要,並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學。人間的道理,最重要的还是在於人的本身,其餘的只是用法,如果連人的本質都不能掌握,一切學問都是無益。

 

   古人求學問,必從做人開始,所謂 ''本立而道生'',人本身掌握,便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人透过自我的瞭解,对家庭、社會、人群的瞭解,然後才能由自我的掌握逐漸擴大,而去掌握、改變他所處的环境。古人往往由修身、齊家說起,然後再談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切學問的根本。若能与古人心心相印,不失根本,再去學一切經世致用的道理,才不會走偏,將學問用錯,違背了人類真正需要。

 

181【人生無愧懟  霞光滿桑榆】

    夙夜所為,得毋抱慚於衾影;光陰已逝,尚期收效於桑榆。

〔譯文〕

   每天早晚的所做所為,没有一件是暗中想來有愧於心的。人生的光陰雖然已經逝去,但是總希望在晚年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成就。

〔評語〕

    ''無愧'' 要從多方面來說,有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父母,無瑰於妻子独生女,無愧於國家社會,這就外在而言;就內在而言,就是無愧於心。內外兩者,原是一体兩面。由此看來,無愧似乎是很难的一件事。其實,說起來並不难,只要能做到不至非分,其次对人对事盡一己之心,自然也就無可愧之事了。

 

    能对父母盡孝,对妻子盡情,对朋友盡誠,对社會盡力,对國家盡忠,对自己盡生命之長,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已尽了心,這樣的人即使隨時死去,都是清清白白的,是最輕鬆、最快樂的人了。人最怕对人对事有所虧欠,弄得睡不安寝,食不安稳,即使外在生活舒适,也是無法快樂的。

    ''桑榆暮景''是形容人的老年, 所謂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桑榆所以晚照,無非早種桑榆,否則陽光照了一天,又何得而美好。因此,要老來無所悲哀,毫無人生徒然之感,必須及早努力。莫要在一日的陰雨之後,連夕陽也見不著,更別說滿天的繁星了。

 

182【創業艰难  毋負先人】

    念祖考創家基,不知櫛風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後世;违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

〔譯文〕

    祖先創立家業,不知受过多少艰辛,經过多少努力,才能夠衣食暖飽,留下財產给後代子孫。若要子孫作長久的打算,除了讀書和耕田外,恐怕就没有別的了,總希望他们能勤儉生活,不要辜負了先人的辛劳。

〔評語]

    在过去的農業社會,一個家族的興起,往往經过數代人的努力積聚而來的,為了讓後代子孫能体會先人創業的艰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祠堂前写下祖宗的教誨,要後代子孫謹記於心。現在我们雖然已經很少看到這一類古老祠堂,但是我们心中的祠堂又豈在少數?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無一不是先人艰辛缔造的,這历史的殿宇,文化的廟堂,便是整個民族的大祠堂。

 

    為後代子孫著想,在古代無非是要他们讀書以明理,耕種以養体,现在何嘗不是如此呢?讀書便是使文化不至於墜落,使文明更向前推進。耕種以另一種角度而言,便是去發展我們的經濟,使社會不致受貧穷所苦。這些难道不是我们當前重要的課題嗎?先人的智慧与教誨,以現代的方式去瞭解,不是仍然充滿著睿智和啟示嗎?時代固然在變,然而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則还是不變的。

 

183【生時有濟於鄉里 死後有可傳之事】

    但作里中不可缺少之人,便為於世有濟;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譯文〕

    成為鄉里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會有所貢獻了。在死後有足以為人稱道的事,這一生才算没有虛度。

〔評語〕

    所謂濟世,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难的事,有的人以為一 定要 ''赴湯蹈火, 在所不辞'' 才算有為,倒也不儘然。社會中需要大的齒輪,也需要小的螺絲,二者同樣是不可缺少的。一個人只要尽一己所能,即使在鄉里也能做濟世助人的事。服千人之務雖好,服百十人之務亦佳。就算能力再差,服一己之務也是行的。如果連一己之務也服不了,大概就是那種需要被服務的人吧!能幫助一人,便是替社會解決问題,亦是在替社會減輕負擔,濟世並不一定非要在大處上著眼。

    ''可傳'' 是值得傳頌的意思。如果一個人一生一無所成,或是恶名昭彰,那有什麼值得傳頌的呢?''可傳之事'' 首先必須不是惡事, 其次是对眾人有益的事,至於身後還讓人傳颂,可見這個益事还澤及後人,否則後人怎會稱頌?一個人能在生前受人稱頌已算是不虛此生了,何況澤及於後世呢?

 

184【齊家先修身  讀書在明理】

    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  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譯文〕

    治理家庭首先要將自己治理好,在言行方面一定要處處謹慎無失。讀書的目的在明達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識見高超而不低劣。

〔評語〕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邇'',如果連自己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一個家庭呢?連一個家庭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業,更别談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之類的事了。家庭是一個小社會,一個人是否能成事,只要看他的家庭是否和諧和美滿就可断言,因為那是他最切身的,連最切身的都弄不好,那麼談其他都是令人怀疑的。而家庭的完滿,主要在自身的修養。如果自己吃喝嫖賭,而想要管理一個家庭,使它幸福。那可說是以斧斫树,欲其開花,根本不可能。

 

    讀書的目的在改變氣質,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然而有些讀書人的言行卻不及普通人,這是讀書未讀進心中,卻又為物欲蒙蔽所致。就事理而言,讀書人識見要高,高不僅是指对事情的知識要懂得多,可以立举其要而加以實行,更重要的是能 ''高而望遠''。讀書人对事情要有远見、廣見,而不可短視、窄視,要顧及大眾的利益,而不可只見一己私利。

 

185【積善者有餘慶 多藏者必厚亡】

    桃實之肉暴於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重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餘慶也。栗實之肉秘於內,深自防防,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棄其殼,绝無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譯文〕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嗇给人食,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後,會將果核種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見多做善事的人,自然會有遗及子孫的德澤。栗子的果肉深藏在殼內,好像尽力保護一般,人們必須用刀剖開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將殼丟棄,因此無法生根發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於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滅亡。

〔評語〕

    帝王之墓可謂坚固了,但被挖掘而屍首不全的,卻往往是這些最牢固的墳墓,金字塔便是最好的例子。可見藏的最隱秘的東西,也會像栗子一般被剖開來吃。再看古來对人曾有贡獻的人,即使死後連屍體都没有,後人还會為他立衣冠塚、立銅像來紀念他。因此,生死之道不在表面。往往不愛生者得永生,而贪生怕死的人卻常死。桃肉与栗核用來比喻積善和多藏的人固然恰當,其道理卻可推廣之。因為生之道与死之理並不只表現在積善与多藏這兩方面上。

 

187【讀書不可知足 接物不可求備】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滿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卻不可以用在讀書求知上。

〔譯文〕

    追求完備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養上,卻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对环境的適应上,卻不可用在讀書求知上。

〔評語〕

    追求完備要視事物而定。就像種花,如果種的是蘭花,當然要求它長得愈美愈佳;若是栗,又豈能要它長得太好?物質的需求是永不會滿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個無底深淵,絕不可能將它填滿。至於個人心性的修養,雖然也是無止境的,然而較之物質的追求,一個是走入深淵,漸失光明;一個則是攀向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悦是長久的,而欲望的刺激是短暫的,究竟何者當追求,何者不宴太過,是十分明显的事,人之歡喜畢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當善於運用,在不好的、恶劣的环境中,要常感滿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進步,而不至於失之偏激。但是在求學问的進步上,卻永遠不可知足。若是太过知足,便無法在知識和智慧上求上進,那麼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上,都無法做更大的發揮和突破。

(下轉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