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4) 点击次数(751
《圍爐夜話》卷九

《圍爐夜話》巻九 「清代」王永彬  著  

188【有守与有猷有為並重  立言与立功立德並傳】

    有守雖無所展布,而其節不撓,故与有猷有為而並重;立言即未經起行,而於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並傳。

〔譯文〕

    能謹守道義不變節,雖然对道義並無推展之功,卻有守節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贡獻有作為是同等重要的。在文字上宣揚道理,雖然並未以行動來加以表現,但是使闻而信者得到利益,因此和直接建立事業与功德是同樣不朽而為人所傳頌的。

〔評語〕

    有時外在的环境並不允許我們有所作為,這時就要退而坚守。君子守道如守城池,若是連最後的一座城都不能守住,那么大片江山都要落入非道義者之手。因此,即使不能使道義大行於天下,至少也要守住最後一己,一己不失,道義仍有宣揚的一天,否則就十分可悲了。因此能守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暴風雨中不被連根拔起,較之在風和日麗中開花更為艰难。

   

文字的力量是偉大的,有時甚至高於事業和功德,因為事業和功德有起有落,有時而盡,而文字的力量卻是無穷的。一個人可能对三千年前某聖賢的文字起了共鳴而付諸實踐,然而三千年前的帝國对他卻毫無影響,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卻使中國誕生了多少仁人志士,聖賢偉人。事業功德僅及於人,文字卻能傳於心,不受時空限制,所以立言可以与立德立功並為三不朽,甚至更有過之。

 

189【殷殷求教 津津有味】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篤也;听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则進德可期也。

〔譯文〕

    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热心地向他請求教誨,那麼這個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听到實在的話語,便覺得十分有滋味,那麼這個人德業的進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評語〕

    向善必篤由 ''殷殷求教'' 這四字可見,所求教的必為自己所未具之善,或是未明之理。而殷殷二字可見求教之热烈炙盛, 換了平常人,見到老年人能起尊重之心便已不错,能起求教之心更是少見。事實上,善不必在老,也有年輕時,便在德業或學問上有成就的人,皆是可以求教的对象。重要的是是否具有那顆对道理殷切渴慕之心,有了這颗心,在任何地方都可獲得教誨和益處。

    能听切實話的人,必已具有實在之耳,方能听得進。有些人你講切實話,他唯恐來不及掩耳,只怕听了你的好話,砸了他的坏事。又有些人听時兩眼茫然,右耳進去左耳出來。或是听時頭頭是道,明日忘得一乾二淨,那又有什麼用?因此,能听進切實之話而津津樂受的人,必能接受一切正確的意見和劝告,又因為他们有一顆無虛妄的求真之心,故而知過必改,豈非進德可期嗎?

190【真涵养有真性情 大見識出大文章】

    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

〔譯文〕

    要有至真無妄的性情,一定先要有真正的修養才能達到;要写出不朽的文章,首先要有不朽的見識。

〔評語〕

    人生下來,性情本是至真的,純然無雜的。然而在成長的过程中,外界的环境未必如此純然無雜,因此,原本至真的性情,逐漸淹没而不显。等到成長以後,經过許多苦樂的感受,才逐漸感到許多選擇都非真心所願,於是反觀於心,趕忙將它從法土中掏出,洗净擦亮,藏之於怀,再也不讓它沾上一點灰塵。

    從自覺苦樂,到返观於心,乃至再度找回,牢牢把握,這些都是後天的涵養功夫。未經歷練的天真是容易失去的,通过歷練後还能再度找回,那麼這個真性情就不會再失去。其實在本質上,幼童之真与成年人之真並無分別,只是是否落入塵埃的不同罢了。

    文章由見識而生,在於它的內涵,而不在文字的工巧妍麗。偉大的文章,往往足以导引吾人生命的取向,乃至於人類的未來,前者须对生命有大認知,後者須对人類有大識見。若無這個大認知与大識見,一篇文章终稱不上偉大。

 

  191【為善要講讓 立身務得敬】

    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譯文〕

    行善的方法是無穷的,只要能講一個 ''讓'' 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處世的道理何止千百,只要做到一個 ''敬'' 字, 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頓起來。

〔評語〕

    ''讓'' 可以由兩個層面來說; 一個是 ''不爭'',另一個是 ''能捨''。能做到 ''不爭'',便不會去与人計較,更不會為了名利而做出不善的事。''不爭'' 雖是消極的 ''不為恶'',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天下便可少去很多不好的事。能不爭之後,更要積極的 ''能捨'',能捨得財物去助人,能捨得知識去教人,能捨得自己的生命去盡忠,能捨得自己的享受去服務人群。因此,為善的重點在一個 ''讓'' 字, 能 ''讓'' 則百善皆可做得。

    ''敬'' 也可由三方面來說,一对人敬,二对事敬,三对己敬。对人敬则和氣自生,不与人爭,则能相處愉快。对事敬则能尽心尽竭力,謹慎行事,而不會有虧職守。对己敬则不會做出不敬之事,更會要求自己在道德學問上有所精進,絕不浪费人生。因此,處世之道雖多,能做到一個 ''敬'' 字,也就事業發達了。

 

192【是非要自知 正人先正己】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须論己。

〔譯文〕

    自己的行為举止是对是错,还不能確實知道,哪里还希望知道他人的對错呢?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暂且不要討論,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評語〕

    ''好批評'' 是許多人都有的毛病,然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对错,能十分明瞭的卻不多。一根歪了的柱子,又怎能知道别的柱子是不是歪的?自己的眼睛瞎了,又怎能知道别人的眼睛是否瞎了?人先要知道自己的一切心思言行是否正確,然後才能批評他人。然而能這樣反省自觉的人並不多,往往看到別人衣上有一些污點就大聲嚷嚷,卻不見自己的一張嘴脸全是黑的。

 

    更有些人喜欢大做文章批評古人,若真是為歷史作孝考据,使賢人不致被埋没也就罢了。但是,也該想想近如自己的对错尚不能明白,又何能知道远古人的对错?古人賢,自己能賢否?古人善,自己能善否?''往者已矣, 來者可追'' , 古人已成过去, 是非曲直已無法改變,而今人所行所為,仍有賴自己的表現。倒不如從自身上下工夫,使古人之非不再在今人身上重現,這才是 ''以史為鑒'' , 以歷史作為經验的最主要意義也在於此。

 

193【仁厚為儒家治術之本  虛浮為今人處世之禍】

    治術必本儒教者,念念皆仁顧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虛浮也。

〔譯文〕

    治理國家之所以必定要本於儒家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乃在於儒家的治國之道都出於仁愛寬厚之心。現代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乃在於现代人所做的事都十分不實在,不穩定。

〔評語〕

     一種學說能否運用於社會,往往決定於它是否能使社會得到安樂。治理國家是一種大學說的運用,儒家的學說之所以一直為我國所奉行,乃至於它的思想皆出自一個 ''仁'' 字。因為有仁為,所以不忍見人痛苦,要使每一個人都幸福,要使老有所安,幼有所長,鰥寡孤独皆有所養。這樣的大同世界理想,正是现代最先進國家所致力追求的,也就是一種人間樂園的理想。而儒家治術之所以一直為历代所重用,亦在於它這種由仁出發而臻世界於大同的理想。

 

    古人凡事講求實在,有本有源,绝不做一些虛浮無根的事。現代人则不一樣,許多事只顧今日不顧明日,只看眼前不看將來。今天才會走,明日便想飛,终日想天外有橫財飛來,盡想投机取巧,這便是做事不踏實,盡打高空而不知從根做起。所以今人當如古人,內不缺紮實的內涵,外不欠確實的作為。

 

194【大義之忍  並非不怒】

    莫之大禍,起於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譯文〕

    再大的禍事,起因都是由於一時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不謹慎。

〔評語〕

    ''忍'' 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只有能夠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忍。忍的首要要求是 ''冷静'' 二字,無論任何事情,如果情绪激動,都容易坏事。七情六欲如果太过,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後果。

    忍並不僅指忍下怒氣而已,有時頭腦一時不能冷静,但是可以知道自己是在一種激動的狀態下,一定要等到情绪平静下來,再回頭來判断當時所想的是否正確,這就是謹慎。我們每天打開報紙的社會版,可以發觉許多人所犯的错誤,無論是殺人、搶劫或是強姦,無非都是由於一時不能忍,而造成终生的遺憾!

    忍又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個人一己的意氣与利益盡可忍得,國家和民族的大義卻不可忍。然而不可忍卻仍要忍,在冷静的心情下來謀事,這就叫''大義之忍'' 。革命先烈在推翻舊制之前的種種策劃無一不是忍,结果達成起義時的''文王一怒而安天下''的正義呼聲。

    真正洞觀世情的人心中没有忍字,因為他的內心已無往而不自得。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又非我们能窥的境界了。

 

195【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

    家人長幼,皆倚賴於我,我亦嘗体其情否也?士之衣食,皆取資於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譯文〕

    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經去体會他们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讀書人在衣食上完全憑著他人的生產來维持,是否曾讓他人也由他那里得到益處呢?

〔評語〕

    家中的長幼对自己的倚賴,並不僅是衣食上,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子遊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 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 不敬, 何以別乎? ''這就是講到精神和心靈的問題。衣食只能滿足肉体,而不能及於心靈,要使他们心靈上感到滿足,情感上獲得幸福,就要靠自己去体會,去瞭解,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在行為上要謹慎,不要做錯一步,使親人痛苦。

    讀書人不事生產,衣食皆是別人努力生產的结果,承受於别人的既多,而能夠報答並回饋的,無非是學問。只要能勤奮向學,以學問為濟世之本,便是对社會的衣食之恩最好的回報了。

 

196【富貴應讀書積德  愚少宜親賢事長】

    富不肯讀書,貴不肯積德,錯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長,愚不肯親賢,不祥莫大焉!

〔譯文〕

    在富有的時侯不肯好好讀書,在显貴的時侯不能積下德業,错过這寶貴的可為之時實在可惜。年少的時侯不肯敬奉長輩,愚昧卻又不肯向賢人請教,這是最不吉的預兆!

〔評語〕

    富有的時侯最能提供良好的讀書环境,且不必為生計操心;显達的時侯正是可以憑著地位和力量去行善事,造福社會的時侯。然而卻不知道把握時機去讀書,去積德,一旦這些良机消失了,再想全心讀書,多積陰德,已是困难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在此種時机中做有意義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長輩;愚昧的人不肯向賢者請教,而剛愎自用,這兩者都是極危險的事。因為少年人往往無知,憑其血氣之勇行事,若無長輩在一旁敦促,極可能誤入歧途,自毀前程。無知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難以估計的。''盲人騎瞎馬, 夜半臨深淵'' ,摔下去的頂多是自己;若是 ''盲人開机車,白日闖鬧市'',那害死的人就多了。有些災害的起因其實就是愚昧,歷史上多見例證,造成的災害和禍患更是無可彌補。

 

197【五倫為教然後有大經  四子成書然後有正學】

    自虞廷立五倫為教,然後天下有大經;自紫陽集四子成書,然後天下有正學。

〔譯文〕

    自從舜令契為司徒,教百姓以五倫,天下自此才有不可變易的人倫大道;自從朱熹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天下才確立了足為一切學問奉為圭臬的中正之學。

〔評語〕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者,幾乎包括了世間人際關係的全部,同時也呈現了一個完美的社會生活景象。若是父子有親,便無忤逆不孝之事發生;若是人人盡忠,國家必能富強壯大;若能夫婦有别,便可減少許多家庭糾紛;若是長幼有序,豈有兄弟鬩牆之爭?若是朋友有信,何來欺騙巧取豪奪?凡此種種,在四千多年前便已成為教民大綱,可歎今人棄之如敝屣,言而無信,男女不分,父不父,子不子,背信棄義,以至於造成社會的混乱現象。

 

    學問是没有年代的區分的,新的知識必須建立在舊有的根基上才能鞏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本書,有人或許以為早已過時了,然而如果真正对時代和社會有相當的体認,再回过頭來看這些書,才會發現里面充滿了真正的道理。

 

198【意趣清高利祿不動  志量遠大富貴不淫】

    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志量遠大,富貴不能淫也。

〔譯文〕

    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錢和祿位是無法動搖其心志的。志向远大心胸遼闊的人,即使富貴也不會迷乱心志而陷溺其中。

〔評語〕

    一個心志清雅高尚的人,他心中所愛的絕非是功名利祿之類的事。清是不沾滯,不濁,如果对功名利祿有所愛,就不是清。而高则是不卑,鑽營在功名利祿中,便無法做到不卑。清高並不是反对功名利祿,而是不貪愛功名利祿,因為他心中 ''别有天地非人間'',不是功名利祿所能及得上,所能打動的。

    一個志向遠大、心胸遼闊的人,並不會因為富貴而使他的志向消失。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富貴,所以不會像那些只求富貴的人,一旦得到了富貴,生命就终止,剩下的只是享受、沉溺、浪費,甚至以富貴做出許多坏事來志量远大的人,重視的是心中的理想和抱負是否實現,即使再美好的享受,都無法使他忘記心中的理想,而汲汲地去實踐,富貴又如何使他昏瞆迷乱呢?

 

199【势家女公婆難做  富家兒師友難為】

    最不幸者,為势家女作翁姑;最難處者,為富家兒作師友。

〔譯文〕

    最不幸的事,莫过於做有財有势人家女兒的公婆。最难以相處的,就是做富家子弟的教師和朋友。

〔評語〕

    有財有势人家的女兒,若是教養好猶可,若是教養不佳,本身又不明事理,那麼對做公婆,做丈夫的人來说,都不是好事。因為势家女平日養尊處優,遂心慣了,就很难能奉養公婆,不讓公婆受氣已經不錯了。另一方面,仗著娘家的势力,公婆也無可奈何,這豈不是很不幸嗎?

    至於做富家兒的老師,也是很难的事。穷人懂得尊師重教,富家则未必如此。因為富家财大氣粗,以為學問可以用金錢買得,隨時可將老師換掉,如此子弟如何能尊師重教。即使教他道理,由於环境富有,可使人分心的誘惑太多,也很难專心向學

    而且富家子弟能不以金錢自滿的不多,能不誇示金錢的也少,多以為友誼可以買得,或是以金錢輕視他人。做這種朋友,不僅要受到一些莫響名其妙的侮辱,同時這種人也往往不易相處。

 

200【錢能福人也禍人  藥能生人也殺人】

    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  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

〔譯文〕

    錢能為人造福,也能帶來禍害,有錢的人一定要明瞭這一點。藥能夠救人,也能夠殺人,用藥的人不能不謹慎。

〔評語〕

    錢是一種力量,力量本身並無善惡,就看人如何去用它。。用之得當便是善,用之不當便是惡;用之為善便是福,用之為惡便是禍。有錢的人如果將他的錢用來造福人群,那便是眾人之福;若是用來為非作歹,就會害了自己。能明瞭這一點,有錢之人更應該謹慎地去使用他的錢,倘不能為眾人之福,至少也不要為一己之禍。

 

    藥是用來治病的,有疾固然應當投醫,無病也不应該乱用藥,藥要对症,一種藥治一種病,如果將治香港腳的藥用來醫頭痛,自然失靈了。用藥也要适量,任何一種藥不适量都會有害。

微量的砒霜可以治病,过量就會致命,即使是普通的藥,使用過量也會造成機能上的損害。

    豈止藥是如此?任何一種政策乃至於制度也是如此,都不能矯枉過正。宋鑒於前代以武亡國而重文虛武,终致軍事力量薄弱而亡國,便是過量的例子。用藥不可不慎,這不僅是对醫病而言,也是針對一切事情而發。

 

201【身体力行  集思廣益】

    凡事勿徒委於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濟;凡事不可執於己,必集思廣益,乃罔後艱。

〔譯文〕

    不要凡是依賴他人,必須親自去做,才能对自己有幫助。也不要事事只憑自己的意思去做,最好參考大家的意見和智慧,免得後來突然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

〔評語〕

    如果凡事都依賴他人,就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机會,久而久之,必然無法獨立。同時,有許多事情的意義和滋味,就在實行的过程中,如果僅取其果,等於是捨精華而取糟粕。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像果實一般可以傳遞的,最好的果實就藏在身体力行中,不去做它,就永遠無法得到它。

    然而當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侯,最好听取各方而的意見,搜集有關的資料和經验紀錄。就像要去尋寶藏,一定要向人打听途中可能遭到危險,做好一切準備措施。如果没有這些準備,很可能到半路就會遇到困难,或是走到歧路上去,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所以做任何事情,一定不要剛愎自用,要儘量听取各方面的意見,才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

 

 202【耕讀乃能成其業 仕宦亦未見其榮】

    耕讀固是良謀,必工課無荒,乃能成其業;仕宦雖稱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見其榮。

〔譯文〕

    耕種讀書並重固然是個好辦法,總要在求學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業。做官雖然富貴顯達,但是如果為官而有过失,也不見得是光榮。

〔評語〕

    耕讀並行固然很好,但是當以讀書為重。因為耕為養体,讀為養心;耕得好可以養家人,讀得好卻可助社會。耕食粗劣尚可為人,讀不明理卻枉做了人,所以說 ''必工課無荒, 能成其業'' 。不重課業而重田業,實在不对,因為讀書是爭一生,而非爭一餐。

    當官是光榮的事,倘若為空而不清廉,不能為百姓福,反為百姓禍,就有辱祖先的名聲了。或是不能盡忠職守,有負國家重託,只知領乾薪,暗中收红包,這樣子还不如去挑水肥,至少还能使环境乾净些。當官有官品,官品清廉,能為民造福,為國盡忠,即使是小官,也是光榮的事,並不一定要貴显才算是光榮。

 

203【儒者多文為富 君子疾名不稱】

    儒者多文為富,其文非時文也;君子疾名不稱,其名非科名也。

〔譯文〕

    讀書人的财富便是文章多,然而並不是指一些應付考試的文章;有德的人擔憂死後名聲不能為人稱道,這個名不是指科举之名。

〔評語〕

    讀書人的财富便是写出有價值的好文章。文章多固然好,但如果都是一些應試八股的文章,缺乏內容,今天写出,明天便可丟掉,那麼再多又有何用。文要如金剛鑽,而不要像玻璃珠;要閃爍千古,而不要璀璨一時。真正有價值的文章是可以藏之名山,超越時空的,可以讓後人讀之仍有所得,受到啟示和影響,這又豈是科場八股、應酬之詞所能及的?

   

所謂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乃是怕自己在活著的時侯,没有可以稱述的道德和功業,在乎的並不是名,而是德業不成,功業不立。後世卻誤把此名當彼名,以為是科举之名,因而拼命往考場上鑽。名亦有多種,有的名不得也罢,如臭名、奸名、恶名,有的名得之足矣,如善名忠名義名。求名要有取捨,取後者而捨前者。

 

204【神閒氣静  智深勇沉】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收放心的功夫;神閒氣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

〔譯文〕

    廣博地去吸收學問维持志向的坚定,切實向人請教,並仔细地思考,這是追求學問的重要功夫;心神安祥,氣不浮躁,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這是做大事所須具備的主要能力。

〔評語〕

    求學之道首在一個 ''''字,但是也要懂得方法。也就是要廣博地吸收知識,否則無以見天地遼闊;要篤定志向,否則無法專精;遇到困惑要向人請教,否則無法通達;此外还要時常细心地思考,才能使學問進步。收放心雖然指的是收回放逸的本心,是仁義之學,然而這些方法也通用於追求一切的學問,並不限於道德修養方面。

    幹大事必須具有定力。不慌乱,不急躁,在心平氣閒中,將一切事物看清楚之後才計劃、行動。這種定力同時也能给予周圍的人安全感和信心。做大事亦需要深廣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若是沒有深廣的智慧必會臨事不決,或行事有誤;若無沉毅勇氣,则會當為而不敢為,這些都是做大事所不允許發生的。只有具備 ''神閒氣静, 智深勇沉'' 的條件,方能稱得上有幹大事的本領,否則能力上不足以堪當大任,即使有机會,也可能坏事的。

 

206【益友肯規我這过  小人必徇己之私】

    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何者為小人?凡事必殉己之私者是也。

〔譯文〕

    哪一種朋友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对的地方肯规勸我的便是益友。哪一種人算是小人呢?凡遇到自己做錯事,只會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的便是小人。

〔評語〕

    益友和小人最大的不同點,即在益友与自己交往既以利為主,而小人和自己交往则以利為主。小人和自己交往既以利為主,若是自己所犯的过失於利有益,即使在義理上說不通,他也是一味地偏袒自己,只怕自己錯得不夠深,於利無图。倘若和利益無關的過失,既然無利可图,牠也就不肯說了。因此与小人交,彷彿黑夜里走爛泥路,就算跌倒了,他也不會扶你一把,等到白天時走在街上,别人都會对你指指點點。

 

結交益友便不同了,彷彿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走進花園,身上沾的只有花香而不是爛泥,即使跌了一跤,益友也會幫你拭去脸上的泥巴。如此自己不但不會犯下过失,反而會在德行上逐漸進步,走在路上别人只會聞到德行的芳香,而投以讚美的眼光。

 

207【行嫁禮不必厚 待子孫不可寬】

    待人宜寬,惟待子孫不可寬;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譯文〕

  对待他人應該寬厚,惟有对待子孫不可太寬大。禮節要周到,惟有在辦婚事時不必大肆鋪張。

〔評語〕

    待人寬厚,一方面是涵養自己心中遼闊的天地,使不至於狹隘,動輒有氣。另一方面是避開相處時產生的一些小摩擦,不生事端。而且可以化不愉快於無形,使生活變得更圓滿。然而对待自己的子孫,卻不宜寬厚。因為自己的子孫在先天上已过於疼愛,若再加以寬厚,很容易變得縱容,往往愛之反而害之。人的天性總是不易愛他人,而易溺愛自己的子孫,倒不如多愛他人一些,少愛子孫一些。待人寬厚易於成事,教子嚴格易於成才。

 

   人们常說:''禮輕情意重'' ,可見禮的意義主要是在情意,倘若情意真切,即使禮物微薄一點也是很重的。所以 ''行禮宜厚'',並不是指粅質上的丰厚,而是情意上的丰厚如果送了厚禮,卻沒有絲毫情意,那么這個厚禮就失去了意義,不如不送。如果收了,还怕有别的意思在里面,那就麻煩了。送多少禮,並無定則,總要量力而行。至於婚嫁禮,既已到婚嫁的地步,情意必然已經十分深厚,只要典禮隆重,也就可以了。然而一般人的觀念總要大肆鋪張,這無非是面子作祟,已無關乎情意了。結果折騰下來,使得雙方親友反目成仇,這又是何苦呢?

208【事觀已然知未然  人盡當然听自然】

    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當然,乃可听其自然。

〔譯文〕

    事情只要看它已經如何,便可推知它未來的發展;一個人要努力做到他的本分,其餘的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

〔評語〕

    事情的發展猶如一條河流,只要知道它的流向,便可推知未來可能的動态。就如天上烏雲密佈,那么一場大雨必是不可免的。太陽底下絕無新鮮事,大部分的事都可以借已有的經验來推知。因此只要細心,突如其來的災害就不會發生。瞭解未來的目的,就是要对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早作防範的措施。如果对現在事情的進行,都没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又如何能对未來作預測,並決定應變之道呢?

    許多人喜欢說 ''听天由命''''順其自然'',殊不知先要尽人事,才能听天命。老天賞你雞蛋,你若不好好接住,就算賞十個都要完蛋。你若事先準備好,給不給在老天,這才叫順其自然。天下没有任何事是完全自然而然的,種花还得天天澆水,自然不會日日替你管著。听其自然也是有的,那叫做 ''看天田'',只要一次饥荒,就全都餓死了,豈是凡事都能听其自然的?

 

209【觀规模之大小  知事業之高卑】

    觀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業之高卑;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

〔譯文〕

    只要看规制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這項事業本身是宏達还是淺陋。觀察德被恩澤的深淺,便可知道家運是否能绵延長久。

〔評語〕

    看一件事情的制度是否完善,便能知道它是否長久或龐大。歷代開國最重要的便是典章制度的建立,這些最初的規模,往往便造成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事業也是如此,由制度和運轉,便可瞭解將來的潛力,以及是否具有發展成偉大事業的粗胚。就像人一樣,從小可以看大,孔融讓梨,司馬光破缸,而終成一代名相。而這些條件都是可以努力,可以培養的。

 

    一個家庭的命運,则建立在祖上教導子孫的心性上。德澤之淺深,固然是指積德的多少,最重要的还是祖上之德風是否深植於子孫心中,以及子孫能否奉行不易,而不是指富貴的長久与否。子孫若個個賢德,即使一時貧窮,門祚仍能興盛;子孫如代代不肖,即使現在富貴,也會很快步上衰亡之途。

 

210【君子尚義  小人趨利】

    義之中有利,而尚義之君子,初非計及於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趨利之小人,並不願其為害也。

〔譯文〕

    在義行之中也會得到利益,這個利益是重視義理的君子始料所不及的。在謀利中也會有不利的事發生,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願得卻得到的。

〔評語〕

    義行原本不求回報,但是,行義有時也會带來好運,這些並不是行義的人當初就能看得到、想得到的,他之所以行義,亦非為了這些後得之利。因此這些好運或利益可說是意外的收獲。義者宜也。義行是指應該做的事,既然為應該做的事,那麼利益就不在當初的期許之下,即使没有,也能坦然釋之。如果因利而支援了行善的意願,那麼便不是以一個無所得之心在做這個善行。

   ''利'' 字旁邊一把刀, 刀是用來刈禾。禾即是利益,你想得到利,人人都想得到利,最後终會因相爭而割傷了彼此。唯利是图的小人,只見到半面的禾而未見到半面的刀,因此釀成禍害。由於形中含刀,要擁抱利,必得擁抱刀,利和刀本是一体的兩面。

 

211【小心謹慎必善後  高自位置难保终】

    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後,暢则無咎也;高自位置者,難保其终,亢則有悔也。

〔譯文〕

    凡是小心謹慎的人,事後必定謀求安全的方法,因為只要戒懼,必然不會犯下过錯。凡是居高位的人,很难能夠维持長久,因為只要到達頂點,就會開始走下坡路。

〔評語〕

    《易經》乾卦中有 ''君子终日乾乾, 夕陽若, 夕惕若, , 無咎''之句,所以無咎,無非是因為 ''终日乾乾, 夕惕若''。所以任何時侯如果不能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即使是走在平地上,也會跌一跤的。因此,無論是居高位或在野,都必須善其後,才不會犯下过錯,自毀前程。

 

天下事没有永遠安穩,恒常不變的,萬物都有盛衰,'亢' 之所以有悔,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高山之旁必有深淵,爬得高必定摔得重。但是,世間人往往不明這些,忘形於榮華富貴中,以為天下才智莫過於己。殊不知一跤摔下便是深谷,如何能永远處在巅峰呢?

 

212【勿以耕讀為富貴  莫以衣食逞豪奢】

    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而後世乃假以謀富貴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饑,此衣食之實用也,而時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譯文〕

    耕種是為了糊口活命,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這是耕種和讀書的本意,然而後世卻被人當作謀求富貴的手段。穿衣是為了遮羞,食物是為了充饑,衣食原本是為了實際上的需要而用,然而現在卻被人用以誇示豪富奢華。

〔評語〕

    古人以田為富,已失耕種本意,這和現在許多人以炒地皮、買賣房子圖利,而無耕作、居住之實是一樣的。讀書所用來明理,以讀書求富求貴的想法,是把讀書當工具,當作手段,而不是當作目的。社會上許多讀过書而不明理的人,就是因為存有這種心态,因此,在他们的腦子里,凡是妨礙到求富貴的道理,都不是真理。所有的道理到他们耳中已被割捨大半,到了心中更是所剩無幾,這樣如何还能明理呢?

 

   穿衣原是為了保暖和蔽体,吃飯原是為了免除饑餓。現代人穿衣講究美麗,吃東西講究美味,這雖是社會富裕之後的一種现象,但是全世界尚有許多國家連衣都没得穿,飯都没得吃,遑論美醜粗精了!求美求精倒也罢了,有的人盛裝豪飲,不過為了炫耀財富和地位,满足虛榮心理,這種人心地實在是貧瘠得可憐了。

 

214【富而不懂佈置可則恥 宮而不諳管理亦羞】

    人皆欲貴也,請问一官到手,怎術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萬貫纏腰,如何佈置?

〔譯文〕

    人都希望自己贵显,但是請问一旦做了官,要怎樣去推行政務,改善人民的生活?人都希望自己富有,但是有没有想過,自己一旦富可敌國,要如何將這些錢用到有益之處?

〔評語〕

    人人都想做大官,官豈是好做的?''官'' 就是 ''管'',管要管得好,莫說是一個城市,便是一個村子,你有能力管得好嗎?就算讓你當市長吧!颱風洪水怎么辦?交通混乱怎么辦 ?雙手一縮,高台一坐,便算得官嗎?若不能把一個地方治理得富足安樂,不但百姓要你下來,上面也要趕你下台。贵而無能,官而不管,则贵無非是羞,官無非是恥罢了。

 

    人人都夢想大富,然而要這許多錢來做什麼?吃好的渴好的也有個限度,如果狂嫖濫賭,富而何益?倘若是為了讓他人瞧得起,無非是自卑感在作祟。活在他人眼光里的人連真實的自我都没有,又要那么多外界的東西幹什麼?不過是活得更虛偽罢了。求富是很多人的願望,但是应該要明白為什么求富。改善生活是當然的,但是生活不愁,以後要如何呢?金錢可以做許多真正有價值的事,富有的人可曾想过這一點?

(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