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音合刋卷一》
玄音合刋序文
本院奉
呂祖師命於庚午年秋(一九九零年) 成立,其組設纯為道教正宗,主旨為弘揚全真聖道,闡教十方,度人度己,外立善功,以彰明善,对內则為潛修領靜之所,養性葆命,明心自抱為宗。玄門設壇教化,大開方便之門,玄妙般般,化愚頑於清虛之境,經卷勤殷,乃静身心之法,玄机妙論,导眾生真修之途。道教玉清別館乃奉
上天之命而组設,屬玉清虛宮 呂祖先師之塵海行署,於乙巳年( 一九六五年 ) 成立,三界仙佛聖賢,每多臨壇論道,多含仙佛之道,人神之理,玄學、哲學、天道、人道、五行、陰陽,俱有闡論。别館刊有「玄音」彙篇共四輯,集二十五載,(自一九六五至一九八九年) 之聖語而傳於世。
呂祖師命復善刊「玄音」,並附编各仙真聖佛事蹟簡略。仙聖靈應事蹟,散佚失傳者多,茲意取他山之石,猶有望於衛道之士,囀租印贈,共匡世道,曲暢完風,以正人心,謹將書成缘起,敘之是為序。
天運癸酉冬(公元一九九三年)
道教明善學院 序
陸雨松真仙簡介
陸雨松仙翁,本乃蓬萊正仙,呂祖子弟,蒙呂師調派助理主管南山首席福德正神。神有神別,三才之中,有天神、人神、地神。三才之神,以天神為最,人神為次,地神較次之。仙翁掌人神之職。人神者,即人界之神,亦即福德正神。註:(鴻圖慧智謂之福,至於至善謂之德,持正不柯謂之正,靈光显應謂之神)。福德正神受命於各級城隍,城隍概歸仙翁直轄。人与神原屬一途,人能修德者可格於神,神而失職者,亦可淪於人,是故人神二途,相距至近。人之修成仙聖者,能證於一真,便可入於蓬萊之列,隨緣教化度世,逍遙三界,而神有神職,不断秉公服務,道功累積,亦可晉升仙真或為天神。
【靈祖寶誥】
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察大靈官,三界無私猛烈將,金睛朱髮,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错於一十二年,受命 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助 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赤心忠良,斬妖護法。
太平開天普度萬靈保命護身無私覺照斗口星君金剛佛 叩
王天君總護法(靈祖) 简介
靈祖乃星宿所化(乃上天斗星,分二十八宿,分列四方為東南西北,每方各轄七星,統稱為四方之神,東方為青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執掌人間禍福休咎。) 亦名玉樞火府主將(雷神),靈祖赤髮赤面赤鬚赤心,隨身金盔金甲金鐧,足踏三五火車(風火輪)。在宋時,薩守堅真人遇三十代天師張虛静,天師授以五雷大法。嘗受九州提刑籙,主鬼神功過。一日路過湘陰縣城隍廟,遇人備三牲往廟中酬願,薩真人誤以城隍樂享三牲供品,(是薩之错也,三牲供品乃世人所獻,非城隍所求,罪不在城隍而在世人。參拜神仙宜用齌品)即托此人附香焚於爐中,其人如允,迅雷一聲,火焚其廟。
逾十二年,薩至江頭渡河,适無操舟者,遂举篙自渡,及岸,置三錢于舟中以償舟資,薩於江邊盥手,見一神鐵冠红袍,手執玉斧,立於水中,薩問之,曰:「吾乃靈祖,昔于湘陰焚廟,吾訴于玉帝,帝賜玉斧,令吾相隨,遇真人有犯天律,即得便宜施行,相從十二載,但見功行超越,今又置錢于舟中,如處暗微而不欺,道心至誠,吾心佩之。
在明约公元一四零零年,靈祖任都天糾察大靈官,即三十六天總護法,先助北帝(即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號蕩魔天尊,掌北方天界,記錄三界功果善惡,除魔蕩妖。)再從孚佑帝君呂祖,執三界之神祗,統諸天之護法,降雨開晴,驅邪治病,旦旦不倦,夕夕而無閒,積功勳於百千萬種,道观多設靈宫像以衛道真。
《觀音大士寶誥》
莊王毓秀,受帝命而誕生,教阐南海,奉敕旨而救劫,尋聲應感,動念垂慈,聖德巍峨,玄功莫測,幽顯昭蘇而蒙恩濟度,品物咸康而荷惠生成,外道仰依,邪魔歸正,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厄消災。
碧落洞天帝主圓通自在天尊 叩
觀音大士簡介:
觀世音菩薩,亦名觀音大士,南海觀音,千手千眼觀音,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四者為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据法華經所載,菩薩為印度妙莊嚴王之子,妙莊嚴王生二子,「兄即觀音菩薩」, 弟即今「大勢至菩薩」,兄弟同侍阿彌陀佛,合號:「西方三聖」,在南北朝以前(约五五零年),菩薩聖像皆為男身。
至唐時,因鑑末劫人心不古,奸貪妄為,弗遵道德,菩薩覺陰陽(男女)有别,善与俱來者,柔和之象也,故願度女眾,惟是古今鑒於道德藩籬,乾坤不乱,故化法身以乾易坤,菩薩在浙江定海普陀山救劫度世,地處中國南方,一般習稱「南海普陀山」,故觀音菩薩又被稱為「南海觀音」。千百年來坤眾蒙受佛度者實屬不少。
菩薩慈悲救世,有感皆通,歷古至今,顯跡難計,以「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世稱觀世音。菩薩導眾生於菩提,拯眾生於劫孽,使善者從戒而生定,從定而生慧「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七塵常寂「喜怒哀樂愛恶慾」,至明心見性。外道仰依,邪魔歸正,道教封誥為「圓通自在天尊」。
【濟世聖佛寶誥】
蓬萊古佛,釋教彌陀,布衣挽救眾生,寶扇仁風蕩寇,慈悲拯人間之疾苦,大義釋遊魄之颠連,大慈大悲,大量大化。
無量大天尊金剛不坏濟世聖佛 叩
濟世聖佛簡介:
濟世聖佛俗姓李名修元,南宋台州天台縣人,父為高官,為人純謹厚重。聖佛生於宋光宗三年(公元一一九三年) 三月廿二日,生時红光滿室,瑞氣盈門。彌月之日國清寺性空長老(性空禪師乃當時高僧,等闲不輕出寺) 自作不速之客,登門道賀,特此賜名修元(取恒修本命,元為四德之首,修乃一身之本) 。
聖佛二十歲時,秉性空禅師證道前嘱咐,於靈隱寺出家為僧,拜瞎堂慧遠禪師為師,法號道濟,得其密印,深通三味,徹悟佛法,契「萬法唯心所現」之旨,直修佛心,不飾道具,故曰「修心不修口,做個自在佛」特為當時戒口不戒心僧尼,施於當頭棒喝之教。活佛神通廣大,常為度世方便之業,佯俗癲行,故號曰「濟颠和尚」(註:聖佛為度俗人,常以檀香化作狗肉,与市井沉浮,度世教化,世人不知所以然,誤以為其顛狂不法,實大謬也。)
慧远禪師圓寂前,授以衣缽,掌管靈隱,(即杭州靈隱寺) 後聖佛見眾僧慾根未除,實難成大器,逐離靈隱,投西湖南屏山淨慈寺為書記僧。在净慈寺時,寺因不慎起火,佛殿被毀,眾僧錘胸跌腳恨道:「咱們晨鐘夕梵,终日參拜,难道菩薩無靈感救護。」聖佛闻後大笑曰:「眾僧未明,成毀乃人世之事,与佛菩薩何干?」災後重建,須四川巨木為柱樑,聖佛借酒詐醉,三日熟睡不起,實暗往四川行化,以袈裟罩諸山,山林尽拔,浮江流至杭州,聖佛忽起,著眾僧到香積井取木,世稱「古井運木」。
聖佛最前身乃羅漢金身,唐末人心日趨不古,世尊遂命救劫降凡,聖佛以法驚世人,擅長遊戲,顛倒人間事,慈悲善心腸,外表似瘋顛,實內藏一法身。其度世之主旨,執二法以應之,其一為以慾除慾,其二為以慾制慾,若此,世人之慾,則自滅矣。聖僧證佛後,初原為釋教,復助玄闡道,八百年來,於佛道二門闕功至偉。聖佛封為「金剛不坏濟世聖佛」。
【孚佑帝君呂祖先師寶誥】
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鵠磯頭留聖跡,玉清殿內煉丹砂,存芝像於山巖,顯仙蹤於玄洞,闡法門之香火,為玄嗣之梯航,大慈大悲,大仁大孝,開山啟教,靈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
純陽演正燮元贊運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 叩
呂祖師簡介:
呂祖本姓李,名珏,字伯玉。後更名姓呂,字洞賓(更名之由來,另有交待)。河中府永樂縣人,家為唐室宗裔。生於唐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誕生時,滿屋奇異香氣,天樂浮空。呂祖少聰慧,三、四歲即能誦讀,仁孝聰敏,日記萬言,矢口成文。呂祖為世襲显官,出仕途,任江州宰德化縣令。在江州嘗遊廬山,遇火龍真人(即祝融君,炎帝之裔),真人見呂祖骨格清奇,神氣內薀,將來成就非同泛泛,因傳以內丹煉己之訣,以固其基,並傳以天遁劍法,後遊江淮,試靈剑,除蛟害(註:即寶誥「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 ,人莫之識。是则呂祖在此數年中,得火龍真人內丹煉訣,已煉就小成階段,但依然儒士(儒家學士)。
期間適值晚唐朝廷宦官專權,又遇牛李党爭(即世族与庶族空吏之爭) 相互傾軋,呂祖受株連。至六十二岁乱党稍平,乃回京復官,束裝赴路,於武昌黃鹤婁初遇鍾離祖師,鍾祖書一絕句於牆壁:「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相去願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别是蓬來第一峰;莫厭追欢笑語頻,尋思離乱可伤神,閒來屈指從頭數,得到清平有幾人。」呂祖見此人奇異,清風飄逸,礼揖請教。二人同憩於黄鶴樓中,(黄鶴樓位於湖省武昌縣黃鵠磯上)。
鍾祖親自执炊黄粱,(黃粱乃粟類)。呂祖忽困倦,伏案昏睡,入夢境,举進士,登显宦,從县官擢升至宰相,權傾朝野,独相十年,後因应对差誤而被重罪,籍没家资,分散妻子,摘官边远區域,途中遇大風雪,僕馬俱亡,不禁自嘆。忽然驚醒,呂祖見鍾祖仍在举炊黃粱,鍾祖笑对曰:「黄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華胥者即理想乐土) 。呂祖驚问曰:「公知我夢耶?」鍾祖曰:「汝適才之夢乃人生升降榮衰百态,寿夭得失,五十年间祇瞬息矣,得不足喜,失不足悲,古往今來,皆为一大夢矣。」(呂祖宝誥云「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 蓋即指此也。
呂祖大悟,知名利荣辱皆幻境,因再拜曰:「願求度世術。」鍾祖曰:「子尚有数年麈缘猶未了也。」説畢翩然而去。呂祖遂棄仕途歸隐,後鍾祖十試呂祖,皆無所動,鍾祖曰:「得道必矣,但功行(指外修濟人利物功行) 尚未完满,吾今授子黃白之術,(即点石成金) ,济世利物,使三千功满,八佰行圆,方來度子。」呂祖曰:「石成金而後,会否还原?」鍾祖曰:「五佰年後,自回原狀。」吕祖嘆然曰:「誤五佰年後人,不願为也。」鍾祖笑曰:「子心善如此,三仟八佰功行悉在此矣。」
乃携呂祖至终南鶴岭,悉傳授上真靈宝畢法。呂祖遂避世隐行,入山修煉,鍾祖更名取姓呂,(註:喻两口子为呂) ,名嵒,字洞賓(註:喻山洞賓客) 。鍾祖忽奉玉帝召为九天金闕選仙使,將登上界,臨别嘱曰:「十年後洞庭相見,他日汝亦當似我。」呂祖曰:「嵒志有異於師,必度尽眾生,方昇上界。」(此何等之大誓願力,其度世之心相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尽,方證菩提」,真大慈悲心也。) 鍾祖去後,呂祖居终南山,殷勤修煉,養金液大丹,九還功成,時年七十有三矣。此時呂祖已至聖神功化之極,了却歸空大道,神满太虚,法周沙界,度人心事,無岸無边。据宝誥「存芝像於山岩」。呂祖大道完成後,老君化鶴,玄机指引(老君化作一鹤,呂祖屢騎未成,遂盤膝团坐,细忖煉氣,数鹤羽毛作忍,鹤忽叫如人声,鹤化回老君,合则与老君携手飛昇。)
呂祖行道度人,歷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足跡遍四方,为其所度化者不可勝數。故道教至呂祖而其道愈宏,兹就其所傳道统简列,孚佑帝君呂祖先師所度化有:南宗始祖海蟾帝君(劉成宗) →紫陽真人(張伯瑞) →有劉永年真人(劉廣益) 、与石杏林真人(石泰) →薛紫贤真人(薛道光) →陳泥丸真人(陳楠) →白紫清真人(葛長庚) →彭鹤林真人(彭耜) 。
孚佑帝君呂祖先師所度化有北宗始祖重陽帝君(王德威) →度化七真分别为---邱長春真人(邱處機)----劉長生真人(劉處伭)---譚長真真人(譚處端)---- 郝廣寧真人(郝大通)--- 王玉陽真人(王處一)----馬丹陽真人(馬鈺)---- 孫清静仙姑(孫不二) 。以上是全真道南、北两宗派係七真皆呂祖法嗣。
呂祖成道後,出入人间,度人無量,道力至为宏远。呂祖由儒入道,综合儒釋道三教之旨,融和運用。天帝選仙金闕,頒詔为三教之師,而太上道祖則頒呂祖駐玉清虚宮(註:三清者乃太清宮、上清宮及玉清宮。在宇宙未分,陰陽混沌之時,为元始祖氣所化之三清天。一曰大赤天太清境,二曰禹餘天上清境,三曰清微天玉清境,三清之中以玉清虚宮为最接近人海,三清之间各有正位,统领諸天仙聖及主理人地事宜。) 为內相之職,即宝誥「玉清内相,金闕選仙,化身为三教之師」。
釋迦牟尼世尊封誥曰「自在文尼真佛」。至元世祖時,勅封为「纯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時加封为「纯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迨至清初,呂帝立殊勳,三教之玄門(註即道教之掌門) ,原由太上主掌,缘以呂帝之無量度人,立德於三千之境,导善人间,拯神人於仙境,遂至鬼神欽,仙聖悦,智慧之士,得一道以进身,修真之士,憑一道以全真,於是太上授以玄門之掌三百年來,厥功至偉。歲次辛亥二月初一日,(一九七一年)
【無極聖母颁令】
元始天尊晋法無極(註:鸿鈞老祖先晋無極)。
太上道祖進位太清
呂帝進駐上清之詔,但仍兼理玉清事務,增二仙以協之,(註:玉清虚宮由太上道祖建议,以三天尊共協理之,除成化(即邱長春天尊)外另增二仙,宏化(即柳天尊),另一位者,穆正天尊(即呂日如真仙,在玉清虚宮专任玄門監察之責),是次颁詔为最近之上中高位聖神之動态。至於坊间道書,有將三清倒印者,又有不据天道之位,而由人意安排者,比比皆是,未足以言鑑也。
南宋末初年,陸放翁詩中有「天下家家畫呂公;衣冠颜面了無同」足見呂祖在民间之声望和影响。
【鍾離太師尊宝誥】
黃芽得道,白雪成真,配水火於一炁之中,運陰陽於三華之頂,無無虚寂,杳杳凝玄,胎锡刀圭,孰悟本來之體,嬰兒姹女,誰知靈府之台,度眾生於慾海之波,錫蕊珠於雲霄之表,好生常念,洪願不穷。
龍華三会正道當行演陽阐教雷声普化金剛佛 叩
鍾離太師简介:
鍾祖姓鍾離,名權,字雲房,東漢人,容貌雄偉,学通文武,目有神光,父为列侯。年長,仕漢为將軍,奉詔率軍北征吐番,遭漢代權臣嫉妒,发兵二萬,均是赢弱士卒,兵失利尽散,独騎奔逃山谷,遇一僧人,引入山洞(即今终南山凝陽洞傳道观)。
鍾祖悟人生荣辱得失,决解甲歸隐求道。後遇東華帝君王玄浦,授以赤符玉篆,大丹秘訣,青龍劍法,遂隐晋州羊角山,不与世俗接,束髮双髻,自称「天下都散漢」,(意即天下第一閑逸漢子) 。後煉就黃芽白雪(参内修图並附注) 。又遇華陽真人(即陶弘景、南朝人、梁武帝時,多次派使者禮聘不出,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詢,當時人称''山中宰相'',继承老莊哲理思想,揉合佛道二教观念,主張三教合流) 。華陽真人親传大丹刀圭,火符内丹,洞曉玄玄之道,後入崆峒,獲收「玉匣秘訣」,註成內丹经書「靈宝畢法」传世。
鍾祖道成曾飛劍斩虎,懲恶扬善,在洞庭地區,拯救水患災民,又曾在江湖施藥治病,頑疾不愈者,無不速愈,鍾祖足遍大江南北,度眾萬餘,所到之處,無不惠民泽庶(即元武宗勅封:正陽開悟传道垂教帝君。) 鍾祖为道教五祖之「第二祖」(註:五祖即少陽帝君王玄俌; 正陽帝君鍾離權; 孚佑帝君呂洞賓; 海蟾帝君劉成宗; 重陽帝君王德威。)
【白眉先師简介】
白眉仙翁,乃大羅上仙精工易理(即易象卦爻之理) 通達陰陽五行妙道,善攝群机,卜決風鑑( 風鑑一途乃山川靈秀,多聚精華,感天地之氣,久而藏之,藏而不散,是謂龍穴,得其氣者,應感俱佳,惟是佳穴雖有,德者居之,先祖有德,居之無愧,後人缺德,雖有佳地,亦难有所作为。) 時刻为道擇時擇物,善道眾生,其功勳滿三界,为堪輿所宗。
【漢代良医華陀先師宝誥】
勝保医相,元化金仙,医学淵深,垂流百世,仁慈山重,共戴二天,削骨演乎神妙,療毒出自天然,救民生於疾苦,拯士庶之颠連,剖割瘡痍称妙術,灸針疾病免災邅,妙藥回春威显嚇,靈丹救世妙难言,六道四生均感德,十方三界共称贤,大悲大願,大仁大慈。
元化金仙華陀先師 叩
華陀先師简介
華陀先師,字元化,沛國譙人(即今安徽毫縣人) ,生於東漢末年(即公元一四一年) 。通曉數經,精方藥针灸之術,善养性之道。嘗授門人五禽之戏(註:即模仿虎撲,鹿頸转,熊伏、猿跳、鳥飛之联击動作而编成强身之功。) 如法行之,可得高寿之效。
有经世之才,惟不好名利,以医術揚名天下,三國君侯及沛國丞相陳珪屢劝出仕(即任高官) ,皆不就。一生鑽研医術,救民生於疾苦,医人無數,時称「神医」。仙師医術精湛,首創剖割之妙藥「麻沸散」(註:即现今麻醉剂,为我國華陀首創) 。關聖帝君曾为曹軍暗箭伤中右臂,毒深痛甚,仙師以尖刀割臂,割出毒質,再施靈藥,康復如恒。
昔曹操苦頭風,仙師針之即愈(註:苦頭風乃顽愈之疾,至今医術仍不能根治,仙師以針灸之術,亦只能治其標,逾期復發。) 操命仙師侍左右,仙師乃仁心仁術,懸壺濟世之士,弗願長侍操,遂辞操回家省親。後操遣官促仙師回宫,師托辞妻病,逾期不返,操怒,收獄拷死。臨死,出青囊書一卷与獄吏曰:「此書集医術之精,可活人。」惜獄吏畏法不受,師亦不强求,遂索火而燒之,及後曹操之子倉舒病困,操此時歎道:「我悔殺華陀,今兒彊死矣。」仙師医術之妙,療症之多,奇異昭然,千餘年來,史書詳尽。飛昇後,济世宏願深垂,曆朝飛鸞降筆,救治療疾,勳功显赫,道教封誥为「元化金仙華陀先師。」
【雲龍祖師简介】
雲龍祖師,亦大羅上仙,雲師乃「九天禮部天官」,職責守禮中天,以镇十方,兼除魔伏妖(註:魔有内外之分,外者三才之內,魑魅魍魉,即山川林異氣所生,可为人形或獸形,老精物也,鳥獸魚蟲,甚而一草一木,能含靈者,俱可修成靈性也。具此一靈性,为正者,终成正道,偏邪者,则为魔道也,内魔者即心魔也,人心起慾,魔即生,慾念逾大,魔力愈重,降外魔之法,即憑一道之力为之,降内魔之法,则憑人心定力。)葆命安身,代天行道,其殊功早建於靈宵殿,復助玄門,宏阐道场,雲師法力超三界,能使雲升而龍起,風生而虎從。
雲龍祖師,華陀仙師,白眉仙翁合之为道教三師。
【關聖天皇宝誥】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義,高節清廉,運協皇圖,德崇演正,掌儒釋道三教之權,管天地人三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里幽酆,秉註人生功德,延寿丹書,執定生死罪过,奪命黑籍,考察諸佛諸神,監制群仙群職,高證妙果,無量度人,至靈至聖,至上至尊,伏魔蕩寇,關聖帝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真元显應昭明翊漢昊天無極主玉皇大天尊 叩
關聖天皇简介:
關聖帝君,本乃紫微宮朱衣神,(註:紫微宮又名紫微垣,含光秉陽舒精吐光,制御四方。) 協管文昌武曲星,(文王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潔) ,鑒漢室多奸党,玉皇(註:玉皇大帝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如人間之皇帝。) 命帝君臨凡救萬民,在世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人(今山西解县) ,生於東漢桓帝廷熹五年(公元一六二年) 。帝相卧蚕眉八字,丹鳳目雙睛,五蘢鬚摆尾,一虎额摇身。
帝君素覽春秋,幼观孔孟,惟以孝悌为先,修身治國为本。時黄巾作乱,帝君漢室後裔(漢景帝玄孫) 劉玄德(即劉備) 及豪傑張飛於張家莊桃園结義(註:按年龄次序劉備稍長为長兄,帝君为二兄,張飛为弟。劉備先主今已位證清虚府,張飛封为護國神,張飛曾在世輪迴三转,在漢为張飛,在唐为張巡,在宋为岳飛,輪迴三世皆忠烈。)
匡扶漢室,救圍扶厄,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其時風雲際会,得諸葛孔明出蘆为相(諸葛孔明原是廣慧星,即漢朝嚴子陵,在宋为朱文公(朱熹) 轮迴三世相,永不下凡塵) 。建都西蜀,与孫權、曹操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帝君興戈十餘載,甲不離身,夜無稳睡三更,其忠心昭日月,義氣贯乾坤,尤其以明志歸漢之「忠」,剖骨療伤之「勇」,封金掛印之「廉」、華容釋操之「仁」丶千里尋兄之「義」、秉燭達旦之「禮」、水淹七軍之智」、單刀赴会之「信」、为世人所欽頌。帝君自飛昇後,歷代均有封謚,成为曠古「武聖」之最,与「文聖」孔子並重。
於辛亥年(即一九一一年),諸佛仙聖推举帝君为中天聖主「即天皇」(註:掌儒釋道三教,管天地人三才之柄,遂至公元一九七一年,天帝任期屆满,三教聖主,諸佛暨諸大菩薩,九天列聖仙真一致推崇帝君於末劫之末,德沛三才,除魔掃妖收戾氣,使天地復位,故眾聖挽天帝連任一屆六十年),蒙天帝允邀,復掌通明(即通明殿) 。
【靈侯大帝宝誥】
名留漢代,聖显熙朝,为父驰驅,跨馬踏三更之月,救民水火,臨江撑一葉之舟,纪聖跡于图經,風寒白帝,表忠心于史册,果證丹邱,氣慨森森,王業開劉家之運,精英浩浩,壮怀绍盘石之休,彰教泽於柏廬,鸞飛午夜,樹儒宗於棠國,鵲噪丁橋,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龍華三会普度萬靈伏魔蕩寇述聖金剛大帝 叩
靈侯大帝简介:
靈侯大帝,姓關名平,三國時山西省,解州常平村人,父为蜀國主将關雲長(即武聖關聖帝君) 。靈侯幼有神威,德義巍巍,年未弱冠,文经武緯,一生忠勇助父,臨阵不乱,匡王護國。早建功勳於蜀都,雖曰披甲之身,亦具儒家風範。時於州內樹立儒宗,使民生得治,畢生为父驰驅,其孝行足立古人風,为蜀國内外主臣,證道後封为「伏魔蕩寇述聖金剛大帝」。
【太上道祖宝誥】
身经億劫,氣化三清,太極图中,蓄就乾坤秘旨,函關阙外,演成道德真经,對柱下以参禅,名传佛祖,向殿禅而問禮,事纪聖人,青犢骑來,妙缔曾融於尹喜,赤虹吐去,奇胎復種於黃公,清空成紫字之文,靈鍾苦縣,碧落献丹書之秘,翠滴瓔房,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太上道君道法弥深三清應化隨時普度罡風不坏助國金剛佛 叩
太上道祖简介:
太上道君,即老子,累世化身,历劫为師。伏羲時(註1)化身为鬱華子(註2),降于田野,授天皇内文,又神農時(註3)为大成子(註4),軒辕時(註5)为廣成子(註6),堯時(註7)为務成子(註8),舜時(註9)为尹寿子(註10),禹時(註11)为真行子(註12),即宝誥「身经億劫」。直到殷時才寄胎于玄妙玉女,玉女怀胎八十一年,于武丁庚辰年七月初一日降生在楚地苦縣。生時破母左腋而出,生而能説話,指向一大李樹曰:「此吾姓也」。
老君生時白首,耳長短目,疏齿方口,指李樹为姓,又取名耳,字伯陽。因生而白首,故又称老子。据史書記載,老子乃春秋时期傑出之哲学家,即道家学說之創办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當是無世不出之聖人,主張恬淡無欲,屈尊就卑。是欲与世人和光同塵。在周室曾任藏書史吏。史記載有孔子專門到周國向老子請教学問,後大加推崇。(即宝誥'向殿前而問禮') 。孔子问禮於老子,老子告孔子曰:「良賈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与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问之曰,何書。曰,易也。聖人也讀之。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为讀之,其要何说。孔子曰,要在仁義。老子曰,飛蚊咬膚,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惨然而汨人心,乱莫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鳥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明矣,星辰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则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击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其君矣。使道可進入,则人莫不進其親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丘治詩書禮乐易春秋,誦先生之道,明周召之迹以干七十餘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説也。老子曰,夫六艺,先生之陳迹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陳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豈異哉。孔子歸,三日不談。
子貢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見人之用意如飛鳥者,吾飾意以为弓弩而射之,未嘗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飾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嘗不衡而頓之也。人之用意如淵魚者,吾飾意以为鈎緡而投之,未嘗不鈎而制之也。至於龍乘雲氣,遊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孔丶老两子对話内容,其要義:
老子曰:「精於賣貨商贾之人不易露鋒芒,是要孔子去掉骄氣。老子见孔子讀易書,问孔子讀易書之要義。孔子答要取仁義。老子曰:「齧人飛蚊咬膚,通夕不得入眠,今見周室衰弱,仁義暗淡,人心沉淪,是乱世動蕩不安時代。世人可知白天鹅不用天天洗澡而羽毛能潔白,烏鸦烏不用染漆才变黑,因其黑白之本質,是皆出於自然。而天地丶日、月以至星辰、草木,皆循其自然之理,無刻意安排而天能自高、地可自厚、日月自明、星辰排列成系,草木自生而成林,若先生(指孔子) 能修身行道,慕道之士,自相跟随先生,又何须强加諸仁義予他人哉。是则与击鼓以妄尋失羊相若,难收如期功效而反混乱常人之自性意。」
老子又问孔子得悟「道」之真諦否,孔子答求道二十七年而尚未悟澈道之要義。老子謂若道可献於人,則得道之人莫不使該道作禮而奉献其君王矣。假使道可引進於人,则得此道者莫不進奉其父母。若是道可告与别人,则人莫不转告与其兄弟矣。假使道可传授者,则人可親传其子孫矣。然其不能者,是皆道乃無声、無色、無觸覺者、五藴不沾、七情不染,全贵乎默会贯通。又如雷電風雲,瞬息失其所在,似实亦虛。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藏於蜜。
猶又孔子对老子曰:「余研讀詩、書、禮、乐丶易丶春秋六經,自以研讀時间已久,書中涵義概亦明瞭矣,遂往求見七十二位國君,与之討論先王之道,阐明周公,召公政績,奈何未有國君願听從,可嘆世人難明真理!」老子曰:「六经乃先王陳腐遗迹,而非先王真迹,所謂迹,本乃鞋印。而非鞋子本身。」
孔子返歸,竟三天不語,太弟子子貢大惑不解,往问孔子,孔子概嘆地说道:「鳥,余知其能飛,魚,知其能飛,魚知其能游,獸知其能走,走可用網捕,游可用鈎釣,飛可用箭射,至於龍则未能知曉,龍乘風雲上天而去,其深远不测,今见老子,若乎龍!」後來,老子見周室已衰,乃乘青牛出函谷關,路过關口時,被關令尹喜留住,在此写成闻名中外,修真哲学巨著《道德經》(註:即宝誥「函關闕外,演成道德真經」及青犢骑來,妙諦曾融於尹喜」) 全書五千餘字,共两卷,合八十一章,上三十七章悉言道体,下四十四章悉言德育。
又著《西昇經》一部,皆为修性修真秘旨,字字珠璣,为性命之書,統言治國修身,而移以煉道歸真。有關老子傳經尹喜史事。註(13) 「紫氣東来」及以下係引述馬炳文道長註釋《西昇经》的部分。
老子始授道予少陽帝君,即東華帝君,即東華帝君王玄俌内修聖功玄訣,首部秘書「黃庭經」(註:即宝誥「碧落献丹書之秘」) ,及東華帝君嗣宏教法,開啓玄宗。道教創立,始自太上渡涵谷,創黄庭,传道德二经问世,後学者得一道以修行,進而为一大宗教。東漢以前,歷朝皇帝及修真道者,尊老子是为道教之當然始早。
唐高祖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太者,至上之謂也。並親为道德经作註,嗣後道教推行愈廣,其道而愈宏。老子身經億劫,無世仄出,隐显莫測,变化無穷,創道設教,学者得一道为修身之本,治國之基,上至帝皇公卿,下至販夫走卒,均可習此,太上之願,为無为之道,無量尽,證穷通,夙缘厚者,能修清静之門,則抱真反璞,慧根淺薄,可修鸿福之門。
太上清静经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太道無名,長养萬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君無为道为生育天地萬物之本源,亦是道教宇宙生成論最簡短之概括。
伏羲(註1)古帝王,伏羲氏風姓,有聖德。始畫八卦,造書契,教民佃魚牧畜。)
鬱華子(註2:鬱華子,在宓牺時,降于田野,授天皇内文,又降河图八卦之文,教人人以順性之道。) 神農時
(註3:古帝君,生於姜水,以姜为姓。始製耒耜教民務農、故号神農氏。以「火德」王,又稱炎帝常嘗百草以療疾病。),
大成子(註4:大成子又号传豫子,在神農時,降于济陰。授地皇内文,教人以好生之道,俾播殖谷果,以代烹殺。和合方藥,救疾養性。)
軒辕(註5:軒辕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黄帝姓公孫,名軒轅。)
廣成子(註6:廣成子为上古仙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黃帝闻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问以至道之要。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视無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無劳尔形,無摇尔精,乃可長生。) ,
堯(註7:堯帝乃天宮大帝唐堯,古聖德王,是三皇五帝之一。以「火德」王天下,能观測天象,製成历書,使人民按照時節耕作,在位期间曾派后羿在青丘水澤收伏「大風」,在洞庭湖斬殺「鍥揄」丶「修蛇」,在桑林擒獲「封豨等怪物」,民心大快。晚年禪讓帝位予勝兒子更優秀之舜。證道後封为太帝,即「上元一品赐福天宮紫微大帝」,掌九天之仙聖升降,人間福祿,銓叙職别。)
務成子(註8:務成子乃堯帝之師,在唐堯時,降于姑射山说玄德经,教人以謙遜之道) 。
舜(註9:乃地官大帝,即帝虞舜。继堯为帝,五帝之一亦是古聖德君王。因生母早死,父再娶继母生子名象。父、继母及象常害舜,舜均巧妙地安渡,而孝敬父母,看護弟象仍如當初,二十歲時以孝悌闻名天下。舜曾在历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制陶,凡舜所居之處,百姓均來歸附,二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舜即位後以「土德」天下,又選拔高辛氏之子八元掌佈道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證道後封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宮清虚大帝」。执掌酆都十地(即地獄、善恶之分判,轮迴往生,赦罪奬善之責。)
尹寿子(註10:尹寿子在虞舜時降于河陽,說道經,教以無为之道) 。
禹(註11:禹乃水官太帝,舜即位後,命禹治水,禹竭尽全力,在外奔波十三年,曾三过家門而不入,遍行山川,测量土地疏导河川,使洪水流入大海,九州四懊均可居住,治水终於成功。後继舜即位天子,國号夏。以「水德」王天下。禹继承舜聖績,治理水患,为民解厄,證道後封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乃職司江河湖海井泉各级神祗,任免升降,并考核雨師之霖沛,兼轄各级水神。)
真行子(註12:真行子一号寗真子,在夏禹時,降於商山,敎以勤儉之道。授九畴書。又命宛委之神,玄夷使者,授禹玉書,靈宝五符治水真文,及罡步与劾召鬼神之法,为夏禹師也。)
紫氣東來(註13:崇山峻嶺,绵延起伏,像一條巨龍盤踞在西北大地,這就是萬里终南山,在這郁郁葱葱,绵延不断的崇山之中。在现今周至縣的一處山麓,建着一所草楼别墅,這就是周大夫關令尹喜隐德修行之處。)
尹喜字公文,自幼聪穎好学,善观天象,遇事沉着,長于思考。瘦削面孔上嵌着一对深遼明亮的眼睛,他喜愛凝神沉思,似能把一切世事看穿,且度大量寬,以德化人,故而下人对他無不敬服之至。遇有疑难之事,都要去请教于他。
一天,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門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张地跑進門來,語不成句地说:「大夫….. 大….. 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臉來不慌不忙地問道:「什么事如此慌张,這样大驚小怪?」
下人说:「東方天空突然湧出一股紫色雲霞,形状奇異得很,活似龍蛇遨游天空,滚滚而來,势不可當。小人想,如今戰乱四起,這股紫色雲霞,不知主何吉凶?請大夫上樓观望!」尹喜听說有這等事情,便站了起來,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樓,举目遥塑,果然見一股紫氣如蛟龍騰舞,自東西邁。尹喜观後,掩不住心頭的兴奋,連声讚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氣,真人將致矣!」
尹喜本善於天文秘緯,仰观俯察,莫不洞澈,他情不自禁地讚嘆一陣之後,又自言自語地说:「夫陽氣尽九,星宿值合,歲月並王。復九十日之外,法应有聖人经过京邑,吾當於函谷關遮迎之。」於是便上書朝廷,願为函谷關令,遂蒙恩准。到關,勅門吏曰:「若有老翁從東來,乘青牛,勿听过關,當稟我知。」
關令尹喜計算時日將至,便令下人全都齋戒,恭侯迎接。至期,果見一老者,天庭饱满,鹤髮童顏,两耳垂肩。眉長三寸,目光烱炯射人。坐下青牛嘀嗒嘀嗒,邁着有節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尹喜見之,趕迎上前,再三稽首参拜:「聖人來矣,有請!」
原来,這騎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系東周守藏室史。因周室內乱,去官,準備西行,路过函谷關。传授道法。「是以昇 就道 經歷關 關令尹喜見炁」 永不墮落而又前進曰昇。順理而行,叫做就道。太上西行,將至函谷關,這時函谷關關令尹喜真人(道號關尹子),早幾天就看到紫氣從東方遮天蓋地而來,若龍行飛舞之狀,知有大聖人即將度關前來。
「齋待遇賓」 關尹子齋戒沐浴,誠心誠意等待貴賓的到來,果然得遇太上法駕。 「為說道德 列以二篇」 關尹子把太上請關內府衙之後,便把握這個萬載難逢的良機,請求開示大道的真諦,太上有感必應,答應尹真人的請求,在關中住了一年,著出道德經五千言靈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共二篇,由民国前1285年唐太宗世李世民貞觀以來冊封老子一書,尊經寶號為《道德經》,道經列為上篇,德經列為下篇。
「老君西昇」 太上道祖,移动法駕從我中華東土,出函谷關,打算到遙遠的西方,去弘法利生。 故在出關前再著《西昇經》一部传与尹喜。經言曰:「今將返神 還乎無名」 我已將五千言道德經著畢,並將道至微至玄至精之處、以及修持的法訣傳授給你,大道命脈,將從此延續,現在我要遠行了,去處即是無可名狀的大道之鄉、我要神返其處,歸到無名。 曰:「絕身滅有 綿綿長存」 吾將化去有相之身,滅絕形形色色,回到大道之中,与道体而無形無名,使我身還原成為綿綿久遠的道身,永恒長存。 曰:「吾今逝矣 亦返一原」 我現在就走了,也同先聖一样,返回到惟一不二的道本原之處。 忽然見。
太上把話說完,忽然形神復隱,無法再見其萬德莊嚴的慈顏了!經曰「斯須館舍光炎 五善玄黃」 太上在臨行之际,顯示神变,在俄傾剎那間际,其所住的行館,光明四照,呈現了天玄地黃五色奪目之光,使關尹子望而更行生敬起信,得知道力不可思議。經又曰:「喜出中庭 叩頭曰 願神人一見 授以一要 得以守元」
關尹子馬上定出天井庭院,向空叩求、說道﹕請我師神人重現聖体,再傳授弟子些最重要法訣,使弟子能恪守玄元的道,永遠保而不失。 「即仰睹 懸身坐空中 去地數十丈 其狀金人 存亡恍惚 老少無常」 「曰 吾重誡爾 爾其守焉」 大慈大悲的 太上,有感即應,便在空中對關尹子說:賢弟子呀!吾再次告誡於你,希望你能徹底遵守。
「除垢止念 靜心守一」內外渾忘,有無立,是謂除垢。無思無慮,是謂止念。神凝氣,如如不动,是謂靜心,知白守黑,用志不分,即有即無,即二即一,得一忘一,非一非異,是謂守一。 「眾垢除 萬事畢」 眾惡銷盡、萬善自然來歸,一切功行道德,均在其中。
「吾道之要也 誡竟復隱」 修習吾道之人,最重要的誡律,是警察時勢,洞悉人身難得,禍福無常、生死可畏,應立志以學道,得法而速修,修成以度人,功成名遂之時,當韜光養晦,凝凝以顯化,溶溶以歸真。既應傳道法於世,教度無量眾生﹕更要事完功畢、隱而与道合真。來去隱顯,無影無踪,無罣無礙,不得絲毫有違天心道律之事,以至与道脫節失靈, 太上說完以上告誡的話,即又隱入大道之中,如龍入大海,不見影踪。
「喜不知所之 泣涕追慕 退官託疾」 關尹子恭聆,大上道法及要誡之後,再也看不見了道祖,更不知道祖去了那里、不禁故声哭泣,涕淚齐下,朝夕追慕,太上慈顏,揣摩所得法要,毅然訣然託病辭官退隱,從事實地修證。 「棄念守一 萬事畢矣」 關尹子道此捐棄萬念(念生,不管他、不理他),精守道一,累盡塵消,納入了清淨無為,虛無自然的道体之中,得此道体之一。自然而然道成德備,宇宙在手,萬化生身,萬事了畢,而成為太道祖第二代的傳人了。關尹子修道成功之後,著有文始真經,留傳後世,後人稱之為文始真人。
【鄭名相安期太乙金仙宝誥】
嬴秦名相,太乙金仙,慈航普渡,洞里雲泉,三品沾恩成妙術,九節菖铺衛珍軀,大仁大量,大化太慈。
赐福大天尊 叩
鄭安期金仙简介:
鄭安期金仙,姓郑名安期,秦時人,官至宰輔(副宰相)、眾相之中最为秦王器重,秦王每有
夢境,獨選郑仙解夢。郑仙为人廉正,忠於君,愛於民,甚得萬民敬仰。素嗜玄学,深契玄理,煉就三品(精氣神凝) 。時秦始皇得天下欲求長生,屡尋方士求仙丹長生藥闻白雲南嶺深處有九節菖蒲,至南嶺之巔,見滿嶺九節菖蒲,嚐其一,後入洞中調氣冥坐。
坐畢,忽見菖蒲尽变为五節,即着两侍從回報秦王,身为臣子,思報君恩,自我予断,棄軀投涯,上则報君,下則報民,如斯一念,俱属善因,豈图天地,澤及仙真,一忠之命,一信之行,菖蒲惠真,秦王闻報,派人往尋軀体,及至南嶺,竟藉芬芳之氣尋得軀体,完整如生。菖蒲为仙真而生,不蕙秦君,秦王無道,欲證仙体,天地不容。鄭仙忠君相國为民,精通三昧(即三品) ,天人两道無缺,济世悲天憫人,更助玄門阐教,位列金仙。
【柳天尊宝誥】
终南成道,山川之靈,培乾立德,秉性忠坚,誓助呂帝,济世度冥選仙金闕位在天庭,玄
門教化,三界蜚聲。
慈悲救世正義匡扶柳大真君真虚至上弘化天尊 叩
柳天尊简介:
柳天尊乃一含靈真象,情慾俱無(柳树成真,故取柳为姓) 。秉山川之靈,得天迎之氣,培元返璞,柳師藉日精月華,煉靈養性之時,遭一巨魔覬覦而欲吞噬之,适呂祖於空中見一团黑氣盤繞靈象時,形势險峻,迫呂祖飛劍衛道除魔,柳師遂拜呂祖为師,後于终南成道,(终南山名,位於陜西省長安武功縣,其山北來,势终于南,故名终南山) 柳師于北宋哲宗元祐十年(即公元1096年) 八月十五日飛昇,隨呂師願以宏道宗,助冥遊(柳師曾領冥生冥遊地府,註成「洞冥記」詳述地獄惨况以警世人) 。復参天宫,拯溺眾生超三界,拔去陰曹苦难工。
天帝以其功勳卓越,曾以封誥,並受天尊之職,惟柳師向以清虚自抱,故谦恭而卻之。于戊申年八月初一日(即公元1968年) ,天帝为三次封誥,呂祖嘱咐不可抗命,故拜而受之,惟祇受天銜而不受公職,得天帝邀准,仍隨師玄門化教。迨至辛亥(即公元1971年) 二月初一日呂祖進駐上清之詔,派柳天尊兼理玉清虚宮阐道事務,天尊八百馀年來,济世为怀,無時不隨呂師左右,以阐道功玄門設教不遺餘力,为呂師首席大弟子。
【穆正天尊宝誥】
湘水之靈,南嶽之英,既通儒学,更参玄精,忠一抱道,果證功成,復助孚佑,度世不停仙班名列,位锡通明
玄門昌化無私鐵面正直忠誠南閣真仙穆正天尊 叩
呂天尊简介:
呂天尊,本姓呂,名日如,清初湖南省人,世襲儒家子弟,熟讀四書五經(即論語、太学、中庸、孟子;五經即書、詩、禮、易丶春秋) 。平生好善,嫌邪恶性重古人風,適遇清兵入關施暴,滿佈貧病餓殍,百姓皆怨蒼天失道,又见官賈貪财好沽名,天尊感時慨势,遂立志修行煉道,誓儆愚頑振道風,天尊一願真诚通上格,蒙師呂祖指引,了道终南位列真仙。
真仙精忠不易,法正嚴明無私铁面,襄助呂師,阐揚教化醒世人於晨鐘暮鼓,呂師派为玄門总監察(玄門总監察之職責,乃審核記錄玄門弟子及神職之功过) 。曾三次上奏天庭維持道風,二百餘年來叠建神功,邪魔退避魑魅潛遁,功在三界。于辛亥年(即1971年) 真仙晋升为「穆正天尊」其銜名为「玉清虚宮都御監察」,並受宝誥。
玄音内文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 元月十五日(1965)
【玉清别舘設置人間之由來】
循环歲月又更新 眾生问道有幾人 得脱俗塵登彼岸 劝君三省快修真
末劫三期天運浩劫,非特天地人之劫,劫及宗門萬物,不能免之此天運之數矣,际此末劫之侯,災难頻仍,亦非個人所遭受者,实乃宇宙之浩然大劫也。不观乎國与國,家与家,均在岘劫運之中,宗教本为超然之聖道者,亦不能逃出於此天地之劫孽也故吾在三期之侯以願力度人從未稍懈,是故數十年來設社開壇,不遗餘力其中雖有消長循环,吾亦任之。吾之願既负普度眾生之旨自应不断以行貫徹初衷只問能否耕耘不求如何收穫,撒谷千百當有一二收成,宏願既開自無不成之理此所謂微末之道,全乎圭旨参玄悟妙在於一心,此道之真諦理之本末也。
惟以目前篤道諸子,既無阐道之門更無济世之功,精神缺乏寄托,道心难以常存,缺阐道之功,更乏救济之力,则一道雖存,亦难行也,若任之以待時,則眾子之功德,中道必断春秋易逝,歲月如梭,若不迎頭趕上,则抱道之願當見其微也,三期末劫,行将盡矣玉清之任更见紛繁。
天帝为此,特着行官一所於人間世,以主理人神之件,兼以维持道統,阐教传真,更能藉此普度眾生。濟施人群,此旨合天人之力,同扶天運於正軌也,吾今可示於诸子,此行宮命名为玉清别舘,凡玉清門弟子,将來必歸赴之,惟茲事体大,當未能朝夕可能成功者,筹備之責,神道方面为
呂仙日如,人道方面謝子显通,诸虔誠之弟子,应尽量協助之。目前如何,既無壇址,又乏财力,諸子不可以趾为憂,吾當使此舘应運而生也。目前工作,以臨時壇为主以後凡朔望日必開例壇一次,地点不拘,諸子可在指定時间,集合聽訓,吾當继续指示。此舘務於今歲成立,至规章如何容後公佈。别舘则行宮,吾经常坐鎮之以全真道統为依皈。
合儒釋之真義以为法,名義則纯由一道也。修、行、煉、求丶問、学,均依全真法門之旨,不雜他教之法也,汝等学道有年,功德不弱,此舘之成,比任何壇社更为重要,能在此以積德修行煅煉,則一道易見也,願我門人共勉之。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二月初一日(1965)
【末世行道 較易見真】
一道修來了俗塵 信道行來要認真 般般原是虚無者 見到真時便是真
道君曰:「虚空不虚,非实則实真觉不如,虽空亦实如幻如烟。亦虚亦实。」可見一道之微,均從虚实之中,自得真諦,古往今來,行於道者,能贯徹初衷以求一道,莫不艰辛歷尽,始可有成,诸門人历見不鲜,今當末劫之期,能言一道者,已不多見,能行一道者,確难能可贵也,至曰真煉真修,能有幾人者歟。今日之世,能持一道以行,能行而不怠,其道功雖寡,亦可見真也,末世行道之士,較之昇平之日,廣積太善於人間,立功勳於三界,尤有过之。一道之微末,亦可見於此,願諸門人明乎斯道,亦可增一道之見闻也。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二月十五日(1965)
【修持不懈 自可抱道还原】
一道存心只向前 勤修苦忍莫迟延 千萬劫來都是幻 不到蓬莱也是仙
吾門子弟,能修持不懈者,自當身歷萬千百劫,倘行而不怠,修志弥坚,不畏萬般困苦,自有还原抱道之日,心能弥坚,身能力行,接久而不餒者,雖未登聖域,也可比擬仙神也,心清则氣静,氣静則神凝,神能凝,則精自固矣,能如是,雖有外物之擾,六欲之累,仍不能驅其道於外也,修真諸子,宜领会之。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三月初—日(1965)
【道統之原來】
道統原來是全真 養性修道也修身 明性方能真在抱 坚修煅煉卻凡塵
道統之原來也,以修性養命立德为本旨。道祖創教以來,其主旨既如上述,則眾生之問道者,自应了明於此,一道之源派,惟「全真」与「正一」。「正一」者,事事神功,純粹以神道而阐道教之門,方便眾生,超幽度死,此为「正一」之旨。「全真」者,修性養命,自度度人,宣揚教化,立德立行,以度眾生,宏揚道範,遷善远恶为主旨。
晚近百年來,正一之門,教義不振,類多转为職業之途,展转流传,遂为世所輕视。而全真一脈支派分歧,真修煅煉者,微乎其微,宣揚道範,不見真功因循苟且,淪为会社之門,真修真煉,乃不多见,间有成績優異,又惜中道断绝,未竟全功。奉吾之像者多,真行吾道者少,更有奉吾偶像,竟作他项用途,今日之世,道義頽毁,莫过於斯也。信道而不行,守道而不坚,非道之士也。
道在火宅,本易修行,其所难者,身心不一致耳,请欲易除,身心难合,汝等应知者,汝之心,即道之心,道之心,实亦天心也,人心合天心,一道之微末已得,再而修持性命,则彼岸能登也,奉劝門人明乎斯理,则有助於一道也。
關聖天皇示 乙巳年四月初—日(1965)
【玉清别舘待命组成之经过】
宇宙風雲此日中 盛衰興敗古今同 道義淪亡悲末世 理应重振此頹風
末世塵中是俗人 幾多原也是仙神 待至还原歸道日 若非磨煉不見真
吾不臨壇久矣,末世浩劫,仍未尽頭,天道与人道互相交杂,塵世间流離颠沛者多,仙神中亦感为力不懈,天道循环,总有安寧之日,人道不常亦有还原之侯今日之世,正邪二途相博未已,为是浩然一炁,正邪立辨,正者居於中,邪者偏於左,正邪並立,一覽無遗,古往今來,亦如是矣。
康乐之世,正多邪少,大乱之局,邪多正少,勿論一國一家,類多如是。天運漸露曙光,正邪将可立见,太平之象,不久重臨,人海眾生,尚宜珍攝。顺天理者,自得真在,逆天道者,不滅自亡,尤以修道眾生,自當戳力以赴,以竟全功,道日率性以修命,行道要及時,性命双修,真如自现,行道於途,殊不易易,能行之者,雖艰不艰,雖难不难也。
孚佑帝君,呈請設立
玉清行署於人間,既可度眾生於末劫之期,亦可慈航普度,眾仙神侶,立門法旨,二者并兼,更可接近人群,易於度劫,原則甚佳,惟是此一組織,吾雖負中天之責,仍應請示於
上天聖母也,千百年來,玉清從未有此組設,故宜慎之,一俟
無極聖母諭下,再行頒佈,此一法門,有利於俗海眾生,煅煉肉身成聖,故其組織,有待洋尽考格也,此举若成,人为之力既多,仙神之力亦复不少,唯一之方,仍须諸道子之志意,具無上之虔誠,真力以赴不为功者。
龍華三會,仙聖之降凡者,不知凡幾,功果圓满之日,又是一番因果还原也,諸道子既能以成行道,又为玉清弟子,量力可赴之,但眾生皮囊未脱,原性未成,處此行署之中,更應刻刻以自勵,勉力为之,方無負帝者之心、師者之所期也,茲事体太,願各同門道子,努力修真,則身不赴大羅,而心已在凌霄上也,今夕
呂帝邀臨,順勉旃矣。
鍾離太師示 乙巳年四月十五日(1965)
【覺与悟】
一道真行宇宙中 幾经煅煉見真功 先後两天联一性 古今修道一般同
为道無量,能行之者,必见其真,真者道之末也,行者道之始也,故能行於道,行而弥坚,真必自见,晚近之世,行於道者,每多中道而離,離乎於道,真不见也,凡人之心性,必发自先天,有覺始能发乎後天之悟性者,故有觉始能悟也,能覺於道,方可悟道,能覺能悟,真理易见,故修道之士,先從覺悟開端,始可还原见真,玄門诸子,誠信者多,惟願戳力修力
行,抱真自在,性自覺而悟自明也。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六月初—日(1965)
【火宅修行 得失两易】
一道真行宇宙中 艰辛苦难處處逢 树木百年真性見 苦行苦煉奏膚功
一道行之非易,苦修卓绝,方見真諦,火宅修行,难易兼併,能明真道,雖艰不难,能嘗百苦,雖难也易,末劫之期,性命双修,一得则得,一失则失,得失之易,如拾草芥,取之而不难,得之不易,能得之者,須具决心,能行之者,行见真性,明澈性命,悟覺还原,其真自抱,六欲不離,死生着重。
一道在前,瞬息離去,得失不常,死生由命,六欲常寂,七情不擾,性如明镜,心常浩然,道雖不現,瞬即得之,人能如是真乃自得。玉清行署之件,已邀
聖母允許矣,惟是宇宙風雲之际,组設之期,仍应選澤,规章約法亦应訂明,一俟諸事完成,再行頒示,此亦应天運缘數也,今順示之,以慰眾子之望也。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七月十五日(1965)
【玉清別舘奉准成立及其玄音】
人間天上亦人間 問道参玄莫等閒 蓬來已在塵俗上 萬苦千辛度玄關
玉清别舘奉天帝轉奉
聖母已核准矣,下月为臨時成立之期,组织章规已交玉清虚宮之塵海行署,其性質与天壇有别者,在此習道修真,更優於天壇,而了道卢人度世,化孽化殃,既無善恶之分,只求修真之養,能参与之,等同身處玉清之内,灵台能清净,刻刻可見真,乃往蓬莱之通路也,至於詳情,定於八月朔日恭請
天帝臨壇訓示,再由吾公佈之,凡我門人,務宜虔誠潔淨,返壇侯訓也。
關聖天皇示 乙巳年八月初—日(1965)
【玉清别舘应与神人合一,以奏膚功】
天運昭垂宇宙中 救劫當前一道中 浩然一點精忠在 眾生末劫豈從容 大千三界玄真在
力挽頹風古今同 修真自抱还於道 處事由來有始终 末世澆漓今已極 天心仍是道之風
孚佑帝君曾請命人间設署,以度人度己,应天顺時,以救劫於塵海度眾生於宝筏,千百年來玉清從不遣道於人间,今既順時而化教,蒙
聖母頒命而立,則玉清虚宮,當能多積功德,以应呂帝君之無量度人也,惟是諸道子能竭力以赴,收效更佳。仙聖之所能者,人不能为之,人之所能者,仙聖或有难而为之,故一组合之道統機構应与人神合一,始奏膚功,此所謂天人合一,其道乃昌,今者组织太綱經已颁佈,交由玉清吕帝君分别公佈,諸道子曾歷参各壇,經驗丰富,为道虞誠,當能有助於呂帝也,願道中子真修真行,度人度己,矢志以为,将來立三千勳,还原抱道也。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八月初一日(1965)
【颁佈玉清别舘組織大綱】
今将玉清别舘組織大綱,简列以示於眾
名稱:玉清别舘
地點:臨時設此壇
宗旨:本舘之設,純为道教正宗,全真覂道,依据玉清之抱道,度人度己,化教眾生,力行真道,十方三界,阐道传真,養性葆命,自覺歸原为主旨。
制度:本舘純为道教正統,直属玉清虚宮所主轄,所有儀式法制,均純用道門一致系統以行之,惟真理方面,則参与儒釋二教之真義,以助修真者之修養。
組織:本舘既为玉清之行署,自与其他壇社有所分别,以神道为主,採用中央集權制,其組織至为简便,設
監護 一 名:此職由仙聖任之,其職掌本舘一切神道事宜。
法壇 壇 長一名:此職由曾受勅封之玉清弟子任之,職司代天宣化,阐教传真,方便眾生,啓壇化運,協助監護办理神道事宜。
宣 道 十二 名:此職由積功勳之玉清弟子任之,職司宣道传真,指导眾生,及協助法壇壇長,助理本舘各项事宜。现能应運而生者,暂只五名,餘者在将來先後派出, 额满为止,不多設一名也。
徵收弟子及派别:本舘之玉清門人,以玉清二字为乾坤两門之派字,亦以陰陽相論相生相濟,故坤道为玉字派,乾道为清字派。凡有志求道者,不拘性别,不年龄,不論贫富,其有虔誠之意者,均可請求之。
臨時成立日期:定於八月十七日未刻成立。
臨時 成 立後:每月除朔望二日外,逢星期日亦開例壇,至其餘細則,成立後再示之。
乙巳八月十七日【玉清别舘成立列聖訓詞】 (1965)
無極聖母 訓詞:
無極生太極 風雲宇宙中 真元成一炁 修道不從容
末劫期将尽 济世望蒼穹 救劫仍未晚 行道見兴隆
孚佑帝君無量度人之旨,行而不怠,天心欣慰,玉清立壇,旨在度世度人,以扶正道,故特臨壇一勉矣,惟願眾生行道勿总,则天心一元,同见真道矣。
如來世尊 訓詞:
諸般般若 三藐菩提 度世度人 乃見真諦 恒河沙数
無上無为 真如常寂 無欲可提 五蘊全空 七情不歸
寂寂不見 心现菩提 摩阿摩阿 灵山在西 以日以月
東土同歸 釋道二者 同是菩提 願眾生者 廣善同齊
太上道祖訓詞:
無为仍是有为法 常清常静見心皈 一道传真真自在 立功立德道中为
見性始能明心照 行道始能養性提 竿頭百尺從頭起 自有蓬莱为君棲
關聖天皇訓詞:
風雲隨處在人間 擎天力举道之艰 阐教開壇真任在 莫因風雨覺艰难
行道原來样样空 玄機妙諦在其中 砥柱中流能力任 終南有路一貫通
雲龍祖師訓詞:
漫天風雨道中行 诸子勤修道之能 待至月明雲散後 巫山路遠拾级登
遥臨帝君訓詞:
呂帝功行遍大千 漫天仙聖出玉清 三千功勳塵俗上 亦神亦聖亦是仙
南極仙翁訓詞:
阐道行真俗世中 首推呂帝第一功 三才弟子都天内 此日兴壇振道風
桃李滿門多秀質 一朝功满到蓬莱 老道臨壇玄化妙 願眾同修證大同
張桓侯訓詞:
俗世般般恶 人心两不明 邪氣满天下 正道力倾城
行道能不怠 还原見玉清 願汝玄門子 刻刻仔细明
呂祖先師訓詞:
列聖臨壇致訓詞 纯陽自感愧不如 度人仍是無量度 願從棉力力为之
度世化人为己任 從今當自勉维持 敬謝聖贤和聖母 更勉同門三復思
又示:
本舘鎮壇之職:調派南海江河都总管水龍王龍显津接掌。
本舘文護法:調派玉清一级護法李暮仁任文護法。
本舘武護法:調派玉清一级武将鍾光雄任此職。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九月初一日(1965)
【善德行道 行而不聞】
無为至道得全真 虚空不着了凡塵 学道須從無着處 始能澈悟證仙真
悟道不孤,大道無量,凡習道者,不可实覺而從之,世间每多沽名之士,每一事物,不從名则近利,标榜自覺,引为荣誉,孰不知道之真理,非以此为一道也,習道者,先從心性修養而起,善德之士,行而不聞,以一道为己任。直至心明無物,性自現也,本舘諸子弟,蓋以一道为己任,諸事諸物,一概無为,持此修行,真自可見。
呂天尊示 乙巳年九月初九日(1965)
【行道精坚不怠 道始有成】
一道真行宇宙中 尽度眾生卻迷濛 煅煉身心證真果 欲图志願下膚功
玉清諸子行道不懈,十年數來,真行不易,丹心常在,矢志不移,堪稱真道之士,今日之世,假道学者多,真行之士少,諸子從覺、宏、圓三壇,不断以道行道,而钠入玉清之門,行而不断此真道之士也吾隨 呂師已逾百載,静观塵海学道者多,得道者少,此無他,志不精坚,中道而退者比比皆是。
呂師之慈悲志願,堪为後学者所奉崇景仰也,諸子不移之志,亦即 呂師之期望抱负也,行而能修,修而能煉,煉至無所煉者,真必自抱,諸子能立道功亦即 呂師度人之旨,此所謂化人化乙,度人度己,同於一轍也,謝謝諸子祝吾誕辰,顺以一道同勉矣。
呂祖先師示 乙巳年十二月十八日(1965)
【憑一道心 能退魔障】
心存一道去修真 诸般幻影在红塵 百折不撓坚定志 蓬莱道上證夙因
歲聿云暮,又一年矣,韶華易逝,天運循环,百年樹人,幾許時光,培植修道之士,自应不断以行之,人海般般,化幻無常,正如水月镜花,刻刻消逝,欲留幻影,不見全真,真假之道,存於妙理,妙理之得,存爭乎一心。
真假之道,在乎一覺,一覺之原,存乎於明,能明其道,了然於悟也。是故真假明覺,了悟一切,出自智慧之修,大道之養,能修能養,養至清虚之境,寂寂之界,则無为之域,立现眼前,於此道自見也,行道之过程中,般般魔障劫孽,大小之厄,纷至沓來,若行道者,心有所懼,身有所恐,则身心不能一致,则魔障劫孽。
其势必盛,若能身心一致,发大智慧,启慈悲心,以是静處之,魔障自退也,故一道之不可须臾離者,亦即心存一道,雖萬劫俱來亦無損於道也,明乎此者,道必成,今日之世,学道者多矣,明斯道者,实見其微也,諸子從学而行,已見進步今後应由行而煉之,则道之成有可待也。
(下转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