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音合刋》卷三
柳天尊示 丁未年四月初一日(1967)
【心住道而道不断 身行道而禍不侵】
龍城戾氣蓋雲霄 夏初厄孽降臨時 一善得來消百劫 常持一道自逍遥
天運到此,劫孽隨之, 呂師曾言,既明之矣,今歲天運,障孽般般,新歲之首,已詳言之,今所现者,僅戾氣耳,凡我門人,能從善以修德者,心能住於道而道不斷,身能行於道,雖未见真道,則劫孽雖多,禍不及善門。猶以玉清子弟,纯良者多,雖凶亦吉,汝等仍能憶及廿載以來,若干弟子,几经凶禍,屢逢遭厄,仍可转危为安。此为何,一道之庇,一德之蔭,一善之果。
一誠所见,现目所觉,皮毛而已,何所懼哉。至若厄难來臨, 呂師自有詳細訓示,各門人雖居處不同,而感应亦如一也,至曾领令者,更不足懼。諸道子不必以杞人之憂而自憂也。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四月十四日(1967)
【宗教与人生】
宇宙之開創也,生及萬物,人为萬物之靈,處於萬物之中,含靈至大,由原始进而今日之世,已進於人類之高峯時代,玄学一途,至神且妙,人類之进展,以科学直迫玄妙之門。不观乎尋星探月,不断追尋,是故今日之世,許多玄妙,已從科学者为追尋对象,一切眾生,亦趨亦步,以发其秘。
宇宙之中,宗教存焉,眾生与宗教,关係至巨,举凡一國之中,倘無宗教之設,则國基不固,民則無本,一切茫然,心靈虚空,無所寄托,則社會之間,動乱更無寜日,凡属宗教,其旨必趨於善者。宗教之義,不外度人以善德,教人以立身。以平等博愛、互助互勉於社会之間,棄恶從善,纳人於正軌。如是則善多恶少,则天運雖有循环,亦能减少劫孽也,惟是各教之不同者,不外儀式教條,略有不同之異,惟其主旨,亦乃殊途同歸,至若干人之中,各具不同之旨趣,各有宗教之别,此無他,宗教之夙因也。
人之所能知者,现世之事也,前知後知,世人不知也。有五世而为一教之士者,亦有十世而为一教之士者,此所謂夙世之缘,至今未尽,故各教之篤道者,類多夙世之願或缘,仍未果滿,再生續其缘願也。基督之大弟子,亦有缘未尽,願未償,今日仍在現世間,行其道以还者。釋道二門,亦作如是,各教之士,生生不息,循环不已。前生未尽者,今生续之,今生未尽者,來生续之,每一眾生信奉教門,有年青者信仰之,有耆年始進者,此無他,今生之缘数所定而已。其智慧之超凡,则有數字從之,若因续願以償者,當無闖進别教而兴发也。
至於在现今世願償已足,或功力已進入仙神之門者,則循环之道亦休。若今世中途断绝,觸犯大戒者,则入地獄之門,道亦中断也,古聖云:追本尋源,迨有由來也,宗教夜然,今日之世,修真道者,覺难实易,易之所能者,能虚空,能定慧,則神存心假,自可默化潛移,看易而行之难,能真明者,亦不艰也,古之修道士,一切茫然,既無先知,又無後覺,故修之难也,今日则不同,有科学之啓示,有百物之先端,自应能助於眾生之啓发智慧者,因之雖难而实不艰也,精義常存。玄妙之門自開,尋求一道者,不覺而自覺也,今以人生与宗教一文,合併論之。
鍾離太師示 丁未年四月十五日(1967)
【一真之微 在乎人心 一真之妙 在乎修養】
俗世修行證道真 三千功果了俗塵 造化还原登觉岸 善德双行好修身
玄門阐教,性命双修,一真在抱,凡人之立命也,属先天修定,性之所由來,亦先天之所配。一性一命,凡胎未出先天率定之。人之入世也,乃屬後天,若不修性葆命,则隨數之尽而殁也,若修而養之,則造化雖定,亦可離五行,越陰陽,而不为天地造化所拘束也。
人之得道者,非性命双修不为功,晚近之世,火宅修行,真雖在而不易見之,真雖得而不易知之。一真之微,存乎人心,一真之妙,在乎修養,非朝夕可得者,六欲与七情,四关和三毒,亦非可朝夕可能離之,渐行渐修,渐覺渐悟,方竟全功。学道如行路也,路途遥远,百里之程當非迅速可達。虔誠篤行,矢志不移者,當能達最终之道也,在修養期中,勿操之過切,举凡内外二門,应以靜而後動,倘一動則不能永静也。
老君曰,止於寂静。如何能寂,先從静字開端,静而後動,動至無所動,再趨於清静之境,静至無所静,五蕴俱空,一塵不沾,則寂寂之門,當自現也。今歲天運不常,塵海之中,劫孽频频,凡属玄門之士,更应淬礪以修真功,生滅無足悼,富贵無足惜,殷殷而求之者,一道也。学道者,勿为天地造化之所拘,則道亦得矣,鑒諸生之成,聊具數言,來相勉耳。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五月初一日(1967)
【脱本數而别别缘 惟一道能之】
人道兩缘合亦分 數中有数證現因 缘數合分参真諦 寄語般般俗世人
死生有定,富贵在天,此人間之俗理也,人生世上,实本定數而生而殁,此天地之循环,亦因果之数理也。生死之數,定於未生時。贫賤富贵,註於未入世之间。人之入世也,當從來之數而行之者,但有者離原定之数,不知凡幾。
固貧而不貧,决死而不滅,恶者而能顺昌,此亦悖天道之不全,实非真善之道。豈知一缘之積,一數之定,雖属生与俱來,然在一道之中,亦可转移其缘數也。譬之甲者寿元六十之數也,若從人道而行之,则缘數俱在,不可免也,若積德以行仁,從道而行善,则花甲之辰,在数外之數,缘外之因,其寿元永续而不断也,或曰一人之数,居於意外之亡,但人能積德,以數化數,因缘制缘,則所定之數,無形而消滅之,此—道之真理也。
又曰見其恶而不见其恶之所懲,此無他,除天數之外,则蔭澤昌明,至今未断,蔭断之日,则禍及後代也。又或曰,見善而不闻其德者,此無他,前数使然,當其数尽時,則光前蔭後,疑誤之者,其身不及见也。
今日混濁之世,凡属蜀眾生与及一切含靈者,俱不欲藏其身,更不欲滅其体。凡属含靈者,均有此意念,無足怪也。今日之世,處於極混沌之期,定數与不定數,均不能逃於此浩劫之中。勿論天涯海角,或處於銅墻铁壁,亦难逃大限。若能超然脫本數而别别缘,则雖在原數之中,面对危艰仍不懼也。
晚近百年來,吾願兢兢以行者,度一切蒼生也。晚清以後,壇欲,堂林立者,吾之願能增而不减也,度世之願,难乎至难,得一失一,难全十願。明其难也,吾亦優为之,使冥冥蒼生,萬千百能成其 一也,欲超乎本數,其理至簡,其道至明,除虔誠坚定外,則百危而不懼,死生而不慮,一念全真,百劫不臨也。兴善而棄恶,恕己恕人,精誠所现者,除一道外,無所見也,能若此,較之远六欲,去七情,祛三毒,破四关,更能明悟而有所会悟也。
蔭澤不可恃,祖德未必長,能悟此理者,既可保现身,更可澤兒孫也。是故今日之学道者,道雖不見,亦不尋常,道在远,亦在近,其远者近之,由人自觉也,玄妙之篇,生死之理,缘數之道,善恶之由,均在此中,願吾門人,参此文而真見於道也。
關聖天皇示 丁未年五月十三日(1967)
【三才末劫之由來】
三才敬我妙文章 我祝一道与天長 聖佛仙神本人體 修到明心性見昌
今日之世,乃千百年之周天末世也。俗世之士,有以天運失常,而使劫孽疊生者,此非真理也,是乃人心失其常态,不观乎晚近百年,道德淪没,明哲之士,早已高呼重整道德之論,独惜眾生混沌,明者少,昧者多,遂使道義沉淪,深淵难拔,戾氣冲天地,由趾則天道不常,而劫孽隨之而降。
初期浩劫,人心仍昧,继而再劫,道業依然不振,尋且变本加厲,天道不得已,降至三期之劫,所謂禍及蒼生,实乃蒼生自禍。上天仍本好生之德,在此期中,仍以普度为旨,見一善而輔行之,見一真助修之,見恶者则遷以善,见昧者明其心,此乃天道之原人导善也,今者九天仙聖,同一志願,以度末世。群仙会畢。
抱願而行動用三才之力,以挽救末劫於萬一,眾子生逢乱世,能在火宅修行,实較混濁之士为優,能觉而悟之,悟至得其道,则道之真自可立現。從学而能行,行而能真,修真養,修至心能明,性亦自見也,一善能立德,立德见功勳。功勳積,真道现,则大道當前,無为果證也。願玄門子共勉之。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六月初一日(1967)
【心存一道 棄恶遷善者 雖危不危 見厄不厄】
厄孽纷纷降俗塵 幾人能見幾回真 奉劝俗塵修善果 守静何須自波奔
盛暑已臨,劫厄亦盛,南方火位,已屆盛火之期。一動之動,一失即失,雖属虚無幻竟,亦似烽火撩人。外雖曰無動於中,內則眾生颠倒,天運至此,夫復何言,眾生之中,遭此天劫之時,徬徨不可以终日。此無他,生死之道,富贵之理,遂使情慾而蔽其真,际此時期,若從慾海以浮沉,則身軀滅,而性靈則滅矣。
處此境况,朝夕之覺,旦刻之情,虚無之幻化,是非之感觉,驚勃之情,实足以制後天之命者。此無他,六欲之由,七情之因,有以致之,倘真学道者,闻变而不驚,臨危而不懼,正如聖賢曰,泰山之崩於前而不懼也,道之道,存乎一理,理之理,存乎玄妙之中。凡学道者,先问人海過程,數十年间,有無悖天道、逆人道、從歹恶,棄善根之因否?捫心自問,無悖此理者,則天地之化造,厄劫之危难,當無達汝之身。若犯一二之失者,自问己韜光而養晦,信道而厄自解,如是厄劫亦不來臨也。
今日之世,求神福以保安者,大不乏人,神靈之在天地間,求而能得許者,非真神也。真神在何處?实存於人之心,求自心之所安,求性靈之所托,以至無所求而無所托之,則不求而能自求也。六欲伤人,七情害眾,此非七情六欲有所害於人群,实世人之自害耳。心存一道,棄恶而遷善者,雖危而不危也,厄而不厄也。盛暑之朔日,厄孽重重,而本舘之子弟,心性空虚,仍能返壇参謁者,亦可見一道之微,能見其微者,當領其妙也,願玄門人真明之。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六月十五日(1967)
【心氣相平 勿論厄劫】
炎夏火劫厄未清 似是雲收月未明 群仙鼎力除厲疫 眾生有幸保康寧
小厄和小劫 風波未息平 茫茫大地上 怨声復怨声
天運誠如是 心存道之經 勿論如斯样 心氣两相平
大劫能逃了 小厄勿慌驚 秋來明月照 曳了是蝉声
雲收雨自散 雨过亦天青 春雷再响後 到此再叮嚀
为善修德 積德行仁 心常存道 不懼驚魂 見劫不劫 身在道行
靈侯大帝示 丁未年六月廿四日(1967)
【習、行、信、守、煉 乃为学道之过程】
道義千秋在 浩炁天地中 沛然存宇宙 度世有玄宗 三千勳立德 呂帝最为功 三期悲末劫 三教亦圓融 戾氣冲天地 眾生劫運逢 一道來行化 慾海奏膚功 真元來显应 萬眾謝蒼穹
玉清立於人間,行将一載矣,呂帝之度人度世,实为無量也,千百年來,为度眾生,徬徨於天地人之中,宇宙之含靈者,可度者亦度之,可化者亦化之,帝君之願,無時或已。帝君之力,時刻而行,应三才之缘,集都天之妙,困缘应化,尽度蒼生。
千百年來,妙成真道者,類多出自 呂帝之門,可見一道之行,能历久而不懈者,真道始見也。今日之世,處於末劫之期,天運之混沌,已屆尽頭,若能守真抱道,终始贯徹,勿論人海过程,为是为非,乃真乃假,處境之富贵,遭遇之貧賤,倘能守於一道之中,不为是非真假,富贵貧賤所移者,則真道永存於人之身心。若能此,則不果證抱運者幾稀矣。
人能行道,道必随之,人能守道,真必在之,人能習道,道必悟之,人能煉道,道必護之,能習能行能信能守,進而能修能煉,則雖非仙佛之体,亦存仙聖之靈也。諸子乃 呂帝門人,能隨 師願以修己達人之旨,則前途無可量也。謝 呂帝之請,順与諸子縱談一道矣。
附錄
呂祖先師祝詞
精忠为報國,孝行古人風,靈侯式儀範,九天立勳功。
太上道祖示 丁未年七月初一日(1967)
【論道】
一道为無量 有为亦無为 千秋傳萬世 萬眾亦同皈
一道之行也,沛乎天地之中,一道之妙也,合萬物之至理者,一道之传也,格於至真,一道之理者,发眾生於本來,明而不蔽,道既在人間,凡属眾生,均具一道之妙理存在者,能明其理,则道在焉。道可觉,不可現,道可修,不可輟,道可行,不可断。道之为物,既不見,又不闻,既無体,又無形。創道之初,無以名之,故强而曰道,雖曰强,而真之所現者,亦非强而为之,道即途也,路途之中,勿論百千萬里,终有止境者。
若按圖索驥,耐心行之,必達尽頭一真之所在,若不達终止,难覺真在,塵海眾生,一入後天以來,恰如迷途之羊,不擇方向。迷迷然而行之,则捨正路而入歧途者,比比皆是。雖曰大道當前,而仍不覺也,倘能问道於途,则光明之路,自观自觉,進而坚忍行之,道亦现矣。举凡後天一切,唯心唯物,六欲七情,一切皆由有为而起,萬物之生長也,四時之交替也,莫不循环相替。
人之入世也,由無知而有知,人海过程,亦由數之所定,生老病死,不離六道,雖曰帝皇之尊,亦感好花不常,春光易逝,此有为之法,慾海之道也。心能不为,物能不为,以致萬物而不为者,則無为之道,瞭然而兴,欲致萬物不为者,应從清静以为開端,以寂無所寂为终止。
性靈不昧者,如山水之清,较易了澈,每一眾生,因其含靈各異,以有为化於無为,各具不同而已。道中至宝,不外二門,所謂二法双修,亦即内外之功,同修共證,更曰三品之理,存乎精氣神者,实即存乎於一心也。心能明,性自見。能見性者,三品之運用,一切自如也,若根求於理者,而心性未得,至理雖明,难超上乘。所謂一炁化三清者,端賴心性俱明,炁存先天而攝於人心,心無存物,着着無为,憑一炁之本來,則三清合一也。
是故釋門经典所云,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能常住,則心無所心,常住者,恒久不变也,可知釋道真理如一,萬般諸法,無所为者,憑乎一心耳,至曰性命之双修,亦即内外二門,同修同證,不即不離,似有亦虚,循其道以行之。勿存僥倖之心,勿貪捷徑之道,则漸行漸觉,真觉自悟。若此,當能抱道还原,在不知不覺中而湼槃也。念諸子之誠,综言一道耳,願門人同勉。
附錄
呂祖先師祝詞:
三清一炁妙玄中 道德黃庭創道功 老君聖壽千秋日 九天同頌道之宗
又訓示玉門諸子云: 太上論道,既淺亦深,内外二法,三品之理,綜合阐传,諸子宜勤参悟之,此文多参多悟,便可正觉矣。
鄭安期金仙示 丁未年七月廿四日(1967)
【静定可以化厄 善德可以卻殃】
一道为無量,道可道,亦非常道。观此一道之微末,亦可卻百千萬劫也,靜与定二者,曾外内二門已有阐述矣,能持此,則可化厄,善与德,能修持,則凶災可卻,由此观之,可見一道之微也,今日諸子,能立身以行道,則一道之微末,當能悟觉,願玄門子三勉斯言。
附錄
呂祖先師祝詞:
濟世原無我 慈悲頌上仙 菖蒲能九節 造化亦其時
丹心留萬古 忠義两相全 南嶺聖蹟在 功建九重天
濟世聖佛示 丁未年八月廿六日(1967)
【彈 詞】
秋初時節,葉落梧桐,幾度歸鴉襯夕紅,回首大江東,惆悵露霜重,南北東西雨矇矓,欲海兴波,西風晚送,幾回人事古今同,妃子横來誰与共,红袖添香暮鼓鐘,夏雨已隨秋水去,地北天南骤雨逢,皇都有日干戈起,無言無語问主公,沙場醉倒英雄漢,愧說因由對廟宗,眾生顛倒如一夢,廿載声名付了空,人我不分人分我,我觉世人在夢中,我今略說人間世,話得桑麻事亦终。
諸子闻老衲臨壇,心殊雀躍,为不負諸子計,弹詞以報之,諸子生之所欲者,詞中之意耳。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九月初三日(1967)
【双修性命 实先後天配合之还原】
轉瞬韶光又一年 慾海浮沉幾变遷 劝君更進玄中道 功成能卻奈何天
别舘之立也,瞬又一載,在此離乱之世,眾生能立於一道之中者,亦不乏人,惟能從一道之中,超凡入聖了然於後天者,实不多覩。天運之转移,可使眾生纳性靈於一道,先天为德者曰真性;後天而獲德者曰率性。 道君曰,能率性於命者謂之真道。後天之为德,配乎先天之德。二德並立,则性命还原,此所謂離五行而超八象。一靈之昧,入太極而出两儀,太極还原,道亦生矣。世之所謂,道之所云,双修性命者,实先後天配合还原也。
一道之微末,雖不可見,而一道之真,宇宙之中,隨處可現也。本舘成立已一載矣,在此四季之中,諸子尚能明其道而行之,须知道中之道,自有其妙微之理,人不離於道者,道亦不離於人,人心有道,道即隨之。人能力行道者,一道帡幪之,人不負於道,一道亦不负人也。道無量,可載萬物,道無穷,可爕陰陽。道無边,可濟萬物。道無尽,可拯眾生。可知一道之旨为何如也?
欲求本舘道阐玄真,諸生有合力眾擎之願,此亦善哉,憑眾生之個别智慧,尽发乎於一道之門,亦可使玄門一道之進展也。惟是願能立,志应行,循一道之中,以阐眾生之願,此亦無負吾之本願也。在週年之夕,以一道之道,來相勉耳。
呂天尊示 丁未年九月十五日(1967)
【立善德以修身 抱善願以行道】
韶華转瞬又深秋 紅羊厄劫未停留 立善保身明哲在 真修真性道中求
逝水韶光,春秋易老,百年人壽,为欢幾何,乱世遭逢,慾海更多劫運,道義淪没,孽及蒼生,天道之不常,实乃由人自召,文明进步,更成罪孽之基,樸古諄風,始能民安國泰。芸芸人海,同悲劫煞來臨,冥冥蒼天,同憫人倫顛倒,惟是孽由人作,人當受之,眾生倘能立善積德,则雖處於厄運之中,亦能屹然不動,心能明哲,身自保之。人若如此,厄自远之。 國能立德,運亦转之。
今日之世,宇宙之中,處處無不在水深火热之境。人我之見,功利之念,意氣之藏,野心之戾,欲求目的,驅眾生於溝壑之中,朝夕之間,为敌为友,人间之世,戾氣日深,遂使魔道降塵,而天下大乱矣。一人之力,不足以挽一國之頽,但一人之行,可保自身之危。人生在世,數十寒暑,一朝花落,等同春夢,既有缘於一道,应明其道而行之,立善德以修身,抱善願去行道,則终南有望,岸觉無边也。願玄門子三復斯言。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十月十一日(1967)
【一道之真 存乎心性 身心一体 志行合一 始可有为】
一道在全真 宣化來度人 善德三千立 度世卻塵埃
本舘之立也,順時应世,度眾生以应天運,是故千百年來, 玉清一名,從不显現於人間者,今有别舘之設,其源其本,早在設立之前,已開示其主旨矣。本舘既为玉清之别,而立於人間世,則其所負之任務,乃分人神二途而合一者。神功人功,二者本难並立,倘非具神人二合之功德以为,实难並立也,俗世多壇社,類多崇奉之壇,休博之社,天壇雖亦有之,而具此規模者,從未見之。故本舘未立之前,
中天聖主,雖有贊助之心,而無准行之力,是故转請 無極准而設之,因此得以准予設立也,况復三期末劫之末,眾生能得一道之行,上体天心,下拯民孽,则一道之士,能依此旨以道为道。則度人度己,以顺天心。雖由火宅传经,易行易煉。惟是一道之真,存乎心性,心雖善而行之难,則一道之途,难臻至境。故須身心一体,志行合一,無富贵之诱,無贫賤之譏,不为名利所牽,不作私欲之念,始可有为。
晚近各壇各社,不乏信道之士,而修一道之效者,竟如鳳毛麟角,此無他,七情之蔽而蓋於一道也,本舘非比眾壇社及天壇,而乃真虚 玉清之門,所进門人,如非具有先後天之至靈至慧者,均难入此門,而此門之中,应道遵道为本,此点諸子弟均已明之矣。
至其组織,早已詳示之,惟是以阐道之推进,均以人力扶持之,本舘之旨,以全真应化为基,以宣道济世为本。二者既合,則以道力而挽此末世狂瀾,化劫於無形,俾宇宙之中,眾生同登彼岸也。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十月十五日(1967)
【鸞生職責与訓練】
末劫期中阐道真 三思苦煉度凡塵 凡塵若肯從吾意 不为將相亦为君
訓練鸞生一事,此举对於宣化传真,至堪裨益,惟是鸞生之任,一者非任何人可得,二者既能得,能传天道於宣化之任者,更为难得也。考鸞生之道,所謂鸞,仰仗鸞駕臨壇指示也,扶鸞之名,实乃遊戏之途而已。今世之士,每以此名而稱之,实非道之阐也,鸞壇之設,有分为遊戏者,执此壇儀,例应書符念咒,稟告地神,转請 仙聖,偶一为之,以卜人海之休咎,正如文人雅集,偶設文酒会以遣興之。
再註崇奉之壇,世人之先後天既各具不同之處,先天化幻,後天随之,更有缘數之会,因此逢缘必聚,遇數相加,列仙聖有素願於人海者,則設崇奉之壇,以應其素願。用人海之善功,以取上天之德,因此欲界崇奉之多,比比皆是,進而言之者,則为天鸞也,天鸞之立也,均为中天核准設之,其設立之旨,以度世阐教,方便应化十方为主旨。天鸞之立也,以度人度己为唯一之旨,次为超生拔冥,以符生死均度,此所以为天鸞也。
各壇之别,既如上述,則芸芸眾生之中,应具備非常鸞生,以之应用,故所請多練鸞生,实为今日之世,应道之举,惟是能为鸞生者,寥寥無幾人,此何故耶,今不能不細述之,遊戏鸞生,能有一師之承,传以符籙,则勿論其人之先後天为如何,只求符籙之靈而出之。因此,此類鸞生,只可执遊戏之壇,進而不可也,至於崇奉壇堂,例不須以符咒開壇者,其为鸞生也,具有先天之慧,或後天之智,二者得其—,均可煅煉之。
至曰天壇之鸞生也,其所負之使命,为都天宣化,代天传語,以道为度,十方应化方便眾生者,若此非具先天之夙缘,後天之数運,实不能为之。芸芸眾生之中,具此條件者,实不多覩。今日之世,能执传道之功者,实不多見,尤以晚近之士,憑其先天或後天之靈应,而能执鸞於中者,類多自驕驕人,成以为傲傲然不可终日。須知执鸞者,類多得一二之門,或得以传道,而不能休博二濟。
或專長於休博,而不長於阐道。均能膺之,但又不能伏虎降龍,召神祛鬼,能为此者,非真代之传人,無有二也,人之性靈,各别各異,欲習鸞生,应知六通之妙,一曰他心通,二曰天眼,三曰天亙,四曰智慧,五曰七竅,六曰神通。習鸞者,倘若一竅不通,难有成就也。
但是随缘随數,难为慾海眾生,尔我不知,神人不嘵,本舘既欲发乎眾生智慧,以道用而为体用,道之力而揭人之智力,甄别智才,发而道用,亦一妙也。故設有鸞生訓練之组,吾亦興之,但如何组設,其(一) 眾生於人海也,每为俗事所纏,性靈雖属定静,而日夕为生活之所覊,百物之所感,须靈之静,性之敏,能有此虔心者,可学習之。
其(二) 缘与數相符合,能相符要持久。一鸞能在手,助道要持久。世间能依否?
其(三) 七七持齋戒,洗净俗塵空,有妻近不得,空对武陵翁,刻刻能久持,遨遊巫山十二峯。其(四) 为求神靈显,求学杯卜,三杯勝入選,主理问虚空,既入缘与數。三誓要充足,一誓
完吾志,二誓要精忠,三誓從玉清,矢志存道矗,不入法邪門,三思三省鞠,能若此,宣誓後,主理者簽署,法壇负责者,批請核示,若批准後,則欲罷不能也。
若從别舘訓練而成材者,应遵本舘之指导,以应宣化之責,能收博濟者,則負博濟之责,若能收阐道或休咎者,則应負责之,外壇邀請,应呈師批示,否则不論習任何一門,如無師命,不得闖外也。由明日起,欲習鸞者登記之,下月朔日彙呈卜决,尔後凡属月之朔日八時啓壇,先卜决鸞生,再行批示,如是真传显应,通達天人,惟应慎而行之。
濟世聖佛示 丁未年十月十八日(1967)
【風雨飄摇曲】
風飄飄,雨摇摇,風雨未和調,調和風雨欲蕭蕭,簫声吹澈幽谷處,一任幽谷寥復寥,寥落殘红斑点点,何處秋桐葉尚嬌,風蕭蕭,雨刁刁,風雨灑中宵,倦眠人欲孤盞对無聊,聊思以往今非昨,坐聽潮声又復潮,最是斑斓成血海,莫謂春迟乃昨朝,朝朝暮,暮朝朝,爐峯下,香海潮,潮声急,急飄摇,遥遥遥,搖红落,落斯苗,苗根深種念年春,春殘苗謝与秋鄰,誰識本來真面目,光天化日口生津,津入深流成合海,乘帆揚裡渡南旬,掃尽枯桐秋葉後,萬家燈火庆元春。
柳天尊示 丁未年十月廿五日(1967)
【生滅之道 与一道之缘】
道缘廣结庆南山 知命一誠入道关 虔誠篤道來行道 道果之嘗也可餐
悟清入世,花甲年華,今以一誠,皈依 玉闕,韶華如水,本难耐五更之寒,晚歲一缘,得進 玉清之閣,若云倖進,何如先天之因。若説凡塵,可说真玄之妙,吾門子弟,僉以鴻福之途,證道还原,实從先天之妙,今夕一缘善慶,亦增眾子之欢,他年百德累積,更見玄真妙理。一誠之感,金石为開,一篤之念,奧理無穷,眾子欢欣,亦即神仙之趣乐。
九九不尽,六六無穷,擇九數足以養生,尽六六無穷之象,人生仙境,妙况如一,若澈悟之所由來,则真諦當能了了也。生能見道,道亦無穷,生能了道,道亦無尽,此生者之道,亦了然乎。至云滅度而了道者,則誠清之道。亦为諸子了然明也。誠清满夕,宝安城隍親为助力。吕師曾命於满夕之刻,善为安置,听侯處理,如是則誠清之靈,大可岀入於人地之间,而無阻禁者。
由此可观,眾生得入玉清之門,勿論生滅,均有其理,人为萬物之靈,雖曰具有皮囊,而未得入仙聖之域,而大可利用此皮囊尚存於人間世,克誠克道,克念克行,信念弥,身心正,以此六念,而克六欲於無形,得仙聖之途,無愧於後天矣,倘缘数皆绝而離後天者,得一妙缘,亦可無憾,观乎誠清,則可了然矣。呂師諭以生滅之道,及一道之缘來相勉耳,願眾子明乎一道。
呂祖先師示 丁未年十一月十五日(1967)
【陰陽五行之顺逆 内外修煉之不同】
一年一度月當頭 圓了圓時又或缺 频频岁月循环转 數缘间有來相绝
天運昭垂,陰陽变易,五行颠倒之中,陰陽顺逆之理,宇宙之中一切含靈者,莫不從天道之消長循环,而生而滅。一道存於宇宙之中,道之道,理之理,數之缘,偶之奇,与乎盛衰興敗,莫不從此一道之真,而生而滅,原數为偶,化數为奇,原者为定數也,奇者化原也。奇偶不全,其数则变,此先天之五行变幻,陰陽不調之所致也。
人之身体,亦一小天地,憑造化以生,遇陰陽五行之顺逆而列於人世,数十寒暑,疾病隨之,为何有疾,五行之变化,陰陽之倒逆,其病则生也,人之体,既可代表另一小天地,则天地之中,五行之变化,陰陽之倒逆,亦即人体之疾也,一人一家,一國一地,一草一木,莫不受此天地之陰陽五行之中,配於運行而随數字之生滅,神之力,雖可转陰陽五行,而人之力,亦可撼陰陽五行也。
以外修而言之,神道之立教,均以五行陰陽之数培育之,倘人意参差,則乱五行而倒逆陰陽,如是大道之途,不得其终也。以内煉言,若照外功以行顺陰陽五行,则百年之煉,不见其真也。应從逆處为之,道之真理,真修者,能處於反五行而逆陰陽者,則天地之造化,由我而不由天地也。若外煉之士,依此而为之,則百無一成,自貽伊戚矣,修道之士,应明此理。庶不致顛倒陰陽,五行错觉,内外不分,工不显也,丁未年當頭之月,普照大千,聊以内外乾坤顺逆之道,詳为告之,俾学道者,一明其道也。
關聖天皇示 戊申年元月十五日(1968)
【学道易 行道难 能了於一道者 雖难亦易】
道阐玄真度世人 修到真時始觉真 见性明心应寂寂 道心常住便神仙
今日之世,学道者易,行道者难,明理辩非,立説不邪,孜孜不倦,参研探討,则学有所进,惟是行之一途,殊非易易。行之首难者,務求不断以行,中途不馁,百折不撓,身心如一,矢志坚定,雖遇千般魔障,亦能向前而不懼,历千劫而不转移,遇萬难而不懈者,始行之見真。是故学道則易,行道较难也,天運混沌之期,行道更不易,在此乱世之中,立身以修一道者,已属难能可贵,七八之初,可比十全,修道贵乎修心,修身贵乎養性,身心俱明,性當自養,学行原非易,能了於一道者,雖难亦易,正如
大士所云「难捨能捨,难行能行」,如是雖难亦不见其艰也。别舘創立以來,新舊弟子,多明真諦,本一道之誠,以行於一道,則一真在抱。果證还原,方不負 呂帝及列師之所冀望也。戊申上元啓印之日,勉諸子弟進一道而行於途也。
呂祖先師示 戊申年二月初一日(1968)
【道心发 道即行 道心微 道即止】
一道行來度世人 無为清静卻埃塵 三千立德絲厘过 大澈还原得見真
一道行於宇宙也,三才之中,隨處均有一道存者,人之一道,存於眾生之心,道心发,道即行,道心微,道即止。古往今來,立志向道者多,而真行於一道者少。心雖发乎於一道,而难行於不断,中途若撤,则道亦離矣。譬之藥爐丹竈,初升之火,丹未能成,继之以文武,不断節調,時強時弱,溫暖咸宜。则清白之丹,以存亦亡,如是則物非其物,藥非其藥,三清之结,则丹成汞热矣。
行道亦然,初发道心,继之力行,進而則行而不断,雖身在萬难之中而不能行者,但心仍行之,外观雖不见其行,心仍行之,覓取時機,宏揚宣化。器应揚則揚,器能藏则藏。行至無我無人,不知一道实为何物,如是從有为之道,進而入於無为之境,则道必可得也。修外修内,其理亦然,能真修真行者,其功當現。
本舘立舘以來,默察諸道子唯一之優點,道心重於人心,道念重於欲念,人欲之念能輕,真道之念则愈重,道念重,则功成之望亦可待也。千百年來,吾以一願普度人間,但仍須人心真发,始可度人度己,今日眾子,能以一道之依,從六欲七情之中,個别逐出藩篱,修之養之,身心之行,则他朝果證,实亦可期,今後能以坚定之念,抱道以行,亦不負吾之厚望也,願諸子年年此日,得證天心,大道有岸,願力無边也。
陸雨松真仙示 戊申年二月初二日(1968)
【再釋福德正神之義及人神果證之分】
福泽雖然憑祖蔭 德從善積自身修 正氣浩然天地體 神聖同源萬古留
福德者,修善所得也,正神者,正執於中而不偏邪也,古訓云,驄明正直謂之神,立善修身能獲福,由此可證福德正神之称謂也。人神原属一途,人能修德者,可格於神。神而失職者,亦可淪於人,是故人神二途,相距至近,人之修成仙聖者,能證於一真。便可入於蓬莱大羅之列。一真在抱,三清合一,则逍遥於三才之中,遨遊於宇宙。
但神道则不然,神道之格於仙道者,非具大功大德,或累積功德,或得聖缘所挈,始可由神道晋为天神。再由天神格於仙境,蓋因神有神職,不断秉公服务,难有度世度人之力,但人身則不同,既備靈慧,又具軀体,更有 仙聖之指导,從内外法門真煉真修,人道与天道並行,行道修真同举,得造化之机,燮陰陽之理,一真在望,聖域當前,是故人神二途,二者相較,则人道之格於仙道者,实较神道为優也。
是日恰逢公誕之期,諸子以虔誠之心,行典祝贺,特以人神之道,略言一二耳,可知人身难得,好趁身軀健在,多積道功,则前途無可限量也,壇前眾子之中,先後二天均具慧智,數十年來,能從一道以行,百折不撓,殊堪嘉尚,况復得蒙 呂師之庇,厚望为道孜孜而不倦也,若以諸子在玄門晋升之速,实較當神職为優越也。回憶曲水鸞開,羊城阐教,霧峯創院,今日又龍城化劫,此功此德,早證 中天。
玉清顯示於人間,别舘传真而教化,二十餘載,吾從始终不断参与,中途雖遇諸多挫折,而能一本道心,以应天命,实堪为玄門之示範也。更聊具數言,与諸生同勉,並代各級神衹,以謝諸君。
观音大士示 戊申年二月十九日(1968)
【能度身心 七情可歇】
萬盞明燈照普陀 東土塵缘厄劫多 一樹菩提化千孽 金剛常住念弥陀
佛願度世,阿摩智慧,俗塵眾生,应種菩提,菩薩之願,慈航普度,昔者東土,眾生着着執迷,兵戈相操,棄善不为,蒼生遭劫,倫常失規,如來佛旨,曾着普賢大菩薩東土度世。世尊曰,如是厄难,如是積孽,何能可解,尊者曰,人心惟善,見恶远恶,其恶不現,人心自寞。
世尊曰,舍利子能善哉,尊者又曰,人能藏智慧,智慧當能揭,能度其身心,七情當可歇,如是東土度世,天界玉旨,頒在普陀,尊者潛功化運,十方之内,徧徧功行。三界之中,行無量法。後遇文殊尊者,合法以参,眾生始得揭般若之光,行菩薩之願,二十載法雨頻施,眾生重沾雨露。今日之世,亦猶建矣
孚佑帝既具大願於人間,更立斯舘於慾海,其願力行。恰如文殊,普賢二菩薩之旨願一般,既如是,则大千三界中,四生六道内,所有一切含靈者,应发其智慧,相应 孚佑之願,如是天地之戾氣,自當否極泰來也。昔日明燈照普陀,今則为道光耀人海也,願玄門子三藐三菩提。
呂祖先師示 戊申年三月十五日(1968)
【学道者之真鑑】
真誠能格天 真善能增德 真功能了道 如是学道者可为真鑑也。
濟世聖佛示 戊申年三月廿二日(1968)
【養性修真賦】
暂借醇醪作醉鄉 年年此日会壇場 韶華逝水春花放
又見諸生祝我觴 老衲何能又何德 三才共我又称觴
陳美酒 更芬芳 去年此日醉壇堂 今朝又見繽纷色 何妨作客在異鄉
一年又一年 諸子慶安然 年年添人口 添到見神仙 宇宙雖逢劫 諸君祝神仙
雖在劫中劫 道里得安然 以善來行乐 三期陸地仙 为謝諸君意 聊以賦一篇
﹝養性修真賦﹞ (以題为韻)
道義淪亡降禍殃 回思家國倍伤神 造化雖從生与滅 立身處世要善良
時逢末世倫常变 六欲七情倍囂張 初入世時真善美 立身社会为名揚
先天原性遭蒙蔽 後天之命又不養 为求財帛利与名 百計鑽營力軋傾
那管四维和八德 一心只願揚名声 同族同文同血統 燃箕煮豆亦相欺
遂使道義沉淪落 只见邪魔不見正 百年寿考百年歸 奪去先天真命性
世间潮水向東流 三教聖賢放慈舟 無奈世人渾如夢 般般只向假中求
间有良知良能者 错尋門路去奔投 更有縱情七情欲 苦海茫茫在里頭
豈知一道是坦途 应向玄机悟澈修 三才之內有仙神 仙神多是俗凡人
明悟玄門妙真理 醒来一觉非俗身 三毒戒除四关遠 六欲七情不见生
更能融滙佛三宝 精神氣煉五行登 一朝突破藩篱網 不见仙神也见真
嗟乎嗟乎嗟嗟乎 世風日下不復古 眾生慾海多沉溺 身受苦時不觉苦
性靈殁了始觉知 欲想亡羊來牢補 惜哉惜哉俗塵人 猛醒回頭真在抱
有感玄真而作赋
附錄
呂祖先師祝詞
濟佛千秋日 靈山現佛光 萬戸千家慶 瑞氣曉壇堂
年年逢此日 菩提萬壽疆 三才眾子弟 頂禮祝芬芳
呂祖先師示 戊申年四月十四日(1968)
【多参妙理 坚志以行 道必可得】
韶華如水,光陰易去,不見春花,落花随水,年年此日,得眾生之一誠所格,可见一道之微而生妙也。夫一道者,動则见其微,静则止於妙。道運行於宇宙之中,人之心中,一道存焉,能学能行者,存乎於一心,心動則微,心静则妙,学者则易,行者則难,讀聖賢書,多参妙理,則玄学之道,當自能明,惟是行之觉艰者,实因情欲难以绝缘。在人海混沌之中,慾網情牽,後天之性,非具大智慧者,殊难克制也。
若以阐道而言之,晚近之世,道德淪没,人之於道也,雖觉其理之奧,其学之玄,心雖欲尋其真諦,奈於俗世般般,起伏無定,雖曰火宅修行,奈何心猿意馬。欲求一道之有成,除具虔信而外,尤须備真学真行之願,道在前,進而求之,勿論艰辛苦困,坚志以行,能如是者,道必可得者。
古往今來,能成真道者,大不乏人,多在魔障重叠之中,出具真性而修真功也。尤遇艰而不覺其艰,遭难不見其难,心存一道,諸魔不擾百邪不近也,倘猶疑而生其心,则魔障叠叠而來,心靈虚弱而棄之一道也,道無量,妙無穷。真乃無尽藏,还真見真。先天返璞,学道者,应作如是观。
附錄
關聖天皇祝詞並訓示
一願行來千百年 今古堪称大聖贤 度卻眾生災难苦 年年此日賀上仙
三才之中,釋道二門,能了願於大千三界者,实不多覩也。 孚佑以一缘而度入度己,隨天運之所移,抱度世之願,其坚毅之力,卓绝之功,今古难得。
其二,聖賢者固多,其行願有如是者,在玄門之名,实以 孚佑为最,願之宏,願之量,及其行藏,三界超然,在人道之中,無不識 帝君之名,亦無不知 帝君之願也。三才之内,眾生颂之,仙聖敬之,鬼神欽之。
以一道而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物不論其物,類不别其類,—切含靈者,均欲度之,度可度与否,隨缘而行之,性靈愚昧者,則循循而善誘,不以顽愚而卻於一道也。故在三才之内,举凡諸仙諸聖,多为 帝君以道而度之,眾生则不足論矣。欲界之内,桃李滿門,百中能拾一,功雖觉微,而一道实無量也。玄門諸子,其勉之乎。
鍾離太師示 戊申年四月十五日(1968)
【为内相之職 以作神衹以为於道 惟孚佑能之】
一本真诚道里求 玄真妙理好勤修 有志當能成道業 性命同皈一炁投
漫天風雨遭逢日 应将一道在心頭 为问闹红人悟否 眾生仔细好回舟
吾門自立教以來,经历寒暑二千餘載矣。 太上從教化以至阐玄真,行妙道濟眾生,超幽冥,蕭规曹隨,以至迄今,在悠悠歲月中。得真道者,大不乏人惟是眾真者,能立殊勳於天地之間,更能青出於藍者,又能使眾生不断推崇,名传不朽,又復代掌道教之門,捨
孚佑便無别真也。千百年來,受其真惠者,比比皆是,眾生之受慈悲沛澤,更不知凡幾。孚佑之能至此者,实非倖缘,既具坚苦之願,又能不断以行,只知眾生,不着於己,只问耕耘,不求收獲。三界之内,十方之中,有求皆应。雖为内相之职,只作神祇以为於道,雖一木之微,亦願度之。雖属魑魅魍魉,大恶大邪。均以神通感应,一道以规之。
一日不得,百日为之,百天不可,年以继之,務使邪而能正,正而能修,況復慈悲善念,從不妄動以開殺界。雖奉 中天之旨,亦抱一点而为之,是故三才内外,邪正二途,上至仙聖佛神,下至慾海凡夫,靡不遵崇高範,闻声欽敬。实开下古之先例,道之宝範也。眾道子乃 孚佑門人,更有追随數十載,易地而行道者,性現而皈於道者,不懼萬难,仍行於一道者,抱道之坚,持道之願,亦可見於一微也。 師之願行, 師之慈悲, 師之坚苦卓绝,願後学者,学而行之。吾願眾生,一一均從玄妙之門,直登霄漢也,願眾勉旃。
附錄
呂祖先師祝壽詞:
師尊宝誕祝稱觴 度世为怀萬古長 我輩玄門後学子 希錫南針在道場
華陀先師示 戊申年四月十八日(1968)
【藥石不可延人之寿 惟一道則可延之】
藥囊行善在人間 千年素願願未还 藥可療人难治寿 積德行仁自可餐
吾以慈悲之願,拯眾生之疾苦,在三界之内,行吾之願者。人之患疾也,藥物可治之。倘寿元之數已定者,藥物無可为也,天地之中,人生於世,在生老病死之过程中,凡人难逃此数。人之有疾也,有偶數与定數之分,定數則無可为者。偶數则不然,遇良医,疾则早痊,逢庸者,则遭纏绵之苦。其不在大限者,终亦可癒也。
藥石既不可延人之寿,惟一道则可延之。君不见幾許玄門子,能積功德者,天道當延其寿,換五行而增日月,是故世人欲求長寿者,除一道之外,难邀天允也。至曰眾生有疾,求神治之,雖病不在數中,亦应虔試懇請。方得真驗,但亦间有仙人之缘而为之者,此乃先天之玄妙也,凡行道之士,多卻病魔,若功勳巨大者,疾病之障,亦不降其身也,可知一道之可贵,贵乎玄妙,今以寿元与疾病之道,阐述与諸子共研之。
雲龍祖師示 戊申年四月十八日(1968)
【善恶之道 因果之理】
虎嘯龍吟超三界 中天守禮鎮十方 人間善恶知多少 積善之家庆華堂
善与恶,歹与良,邪正两分定殃昌,世人積德行方便,泽蔭兒孫德亦長,人能行善,应從真善,有意为善者,非真善也,無意为惡者,非大恶也。善与恶,由心生,正与邪,從念起,一念之動,为善为恶,一切由人之心念也,古往今來,大多邪恶之辈,積孽深重,因一缘而生善念,從兹棄惡親善,從正去邪,竟能自拔於慾海之中而成正道。
亦有一生善念,难受折磨之苦,豈知祖有夙孽,以己之善,仍未了卻。而人实不知也,捫心自問,为善而得不祥,於是邪念一生,恶心顿起,於是行恶而棄善也。詎料冥冥之中,真理超然,因果同論。遂使一善之缘,淪於溝壑而不能自拔也。今以善恶之道,因果之理,概略阐明,俾諸子同参之。
白眉先師示 戊申年四月十八日(1968)
【山川之靈 应於大善之人 非为富贵者之所欲】
天地五行一氣中 江湖河海亦相同 毓秀鍾靈称五嶽 山川地理聚華融
世间所談風鑑一事,在易理而言,自有其奧,凡一地一脈,以至山水之间,均有其聚處,倘配合五行者,自有其精華所在。故一地之盛衰,以至一家一國,莫不從五行相生相尅之道,
古今之大富大贵者,每以覓得名山而塋葬先人,冀得龍脈之所歸。而发祥乎其後,豈知山川之靈,其所应者,应於大善之人,非为富贵者之所欲。
天道之道,昭然若揭,強取之不可,强用之則失其真義也。吾以为在一道之中,隨處有五行之聚處,潛龍之勝地,倘向道以行之,行至有所得,其所得者,較之龍穴为佳也,聊以風鑑为题而言於一道耳。
附錄
呂祖先師恭祝:華陀先師丶雲龍祖師、白眉先師
宝誕祝詞
医相惠然至 天官联袂來 仙翁駕亦到 祥雲朶朶开
恭逢三聖壽 纯陽禮应該 訓賜玄門子 聖教好培栽
呂祖先師示 戊申年五月初一日(1968)
【釋坚、志、篤、誠、虔、信、六字之義】
道向苦中行 浮屠拾级登 抱願來行道 擎天一柱心
一道之願也,行而後見之,一道之成也,学煉而为之,從道而無间者,是之謂坚,艰苦而不移者,是謂之志,明其难而为之者,謂之篤。百念而不移其志者,謂之誠。正信而不外道者,謂之虔,身心共行者謂之信。学道之士,能循此以为之,则一道之真,如在目前也。其行不怠,自可不覺而生大覺也。
今夕諸子为别舘之基,同研参商,以誠共處,推誠以向,各具衷心,为道而行,亦無间断,一誠可以格天,一信亦可格物,從無而生有,隨願而生真,真道之道,存乎於此,擬行之法,亦感週全,人不负於一道者,道亦不負於人也。功勳能積,則道功亦進,明玄参妙,願亦能成,力合策群,终见中流砥柱也,人之願愈坚。神之力愈大,此相生之道也,願眾子更勉旃。
關聖天皇示 戊申年五月十三日(1968)
【有生滅相 不能见一真】
一道可传真 修性可存神 性命双培養 悟觉卻凡塵 先天有一炁 後天了真因
了了情和欲 般般不染闻 培元養浩炁 三品自可親 逆转造化机 陰陽復主賓
外則力行道 內則混元行 善善心常念 驅魔逐恶奔 五行來合一 三品共为神
無形有形看 化造由心生 調爕天地体 丹还九转登 無有亦無無 善恶亦無分
能見真善者 应從玄妙尋
今日之世,天運之中,否泰不分,正如眾生之不明善恶也。天地戾氣,於斯已極,其混沌之局,实亘古之不多見。天地之造物也,物至其極,則必反之。天地化物,化至無所有,必從而生之,此天地之消長,因果之循环也。恰如一道之理,物非其物,則無所謂物,物既滅矣,何來其物,從而生之,生生之不尽,滅滅又無穷。只见生滅相,又焉可見一真耶?今日宇宙之中,其因果循环,以至还原之境,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是,玄門諸子,亦明而悟之,則大道當前,自可按途而進也,勉之。
附錄
岳聖祝詞:
浩氣存千古 丹心照九洲 忠義和仁勇 代代世间留
青龍和偃月 魑魅魍魉收 恭逢整壽域 薄海祝千秋
(下转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