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之聖人治世
据「史記」記載,黃帝姓公孫、因生於軒轅之丘,故稱:軒轅 氏。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名 附宝,一天晚上,附寶 見一道电光環繞着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宝由此感應而孕。懷胎廿四個月後,生下了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神靈,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後來繼了父親 少典 的有熊國君的王位,并壯大了自己的部落。
少典之子,据說少典娶了有喬氏的两个女兒做妃子,長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寶。
一天長妃女登游玩時忽然有一神龙來伴。女登因此懷孕,生了炎帝,取名瑜岡。傳說 炎帝生下來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一長全牙齿,五歲便學会了許多种庄稼的知識。但是因為長相長的很丑,牛首人身,脾氣又暴,少典不太喜愛,就把他和女登母了倆養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長大後就以姜為姓。
黃帝的妻子嫘祖,親自栽桑養蚕,教民紡織。史書記載,黄帝统治時期,中國沒有盜,沒有毆鬥,人与人之間和睦相处,年年都大丰牧。從此之後,幸福的中华民族都自稱為「黃帝后裔」或「炎黃子孫」。
五帝的更迭
黃帝 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他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儇、衣。黃帝離去後,他的後人繼續担任部族的首領,當時的首領都是大家共同選舉或由老首領挑選的,只有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才有可能當選。對於這些男性首領,後世比較推祟五位,稱他們為五帝。除了黃帝之外,還有 顓頊、帝嚳、堯帝、舜帝。
顓頊 是黃帝的孫子,号高陽氏居於帝丘,傅說其母因感「瑤光」而生下顓頊。顓頊聰明敏慧,有智謀,十歲時就帮助父親打理事務,二十歲就成為首領,在民眾中很有威信。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現在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子孫很多,屈原就自稱是顓頊的後裔。後人對顓頊的評价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
因他生前崇尚玄色(黑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他堅定的信念和治水的成就得到人民的尊敬和肯定,被奉為水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发誓時說的"蒼天在上,后土在下"指的就是他們,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帝嚳(音谷)
德行高尚的帝嚳,帝嚳 是黃帝的曾孫,顓頊 的侄子,"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因輔佐顓頊有功,被封于高辛(今河南商丘南部高辛)30歲時,代顓頊為帝。
至於帝嚳的功績,史書記載模糊,我們唯一清楚知道的是這位首領非常喜歡音樂,他叫樂師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磬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帝嚳的品德由此可見一班。
帝嚳 的幾個兒子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傅說帝嚳有四妃,後世為人津津樂道。長妃叫 姜嫄,是有邰國(今陝西武功)君的女兒。相傅姜嫄在娘家時,因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懷孕,因無夫生子,所以把生下來的孩子三次棄於深巷、荒林、与塞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鳥保護而不死,所以名叫以"棄"。棄後長大喜歡农艺,教人種五谷,被尊為後稷,成為民族的早先。
次妃 簡狄,是有國(今甘肅高台)君的女兒。相傳簡狄在娘家時,一年春分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飛過,留下一卵,被簡狄吞吃,後懷孕生下契,便是啇族的祖先。
三妃 庆都,相傳是天帝的女兒,生於斗維之野(大概今河北薊縣)被凡人收養,因頭上始終覆蓋着一朵黃雲,被認為是奇女,帝嚳於是納她為妃,後來生了堯 。
四妃 常儀,聰明美麗,長髮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後生一子叫 摯,繼承了帝嚳的位子,也做了帝王。
帝嚳的繼位
作為 顓頊 的侄子,帝嚳 能成為部落的首領,源於在一次重大戰役中嶄露謀略。一次九夷攻打顓頊,顓頊很是煩惱。帝頊道九個氏族齐來攻打我們,我們如果跟他的硬拼,必然顧此失彼,難以取勝。不過,這九個氏族都想獨吞我們的地盤,他們彼此之間必然互不相讓。我們若能叫他們之間互相打起來,不是更好嗎?顓頊認為這是好主意,就浱人分別到九夷中挑撥關係。很快九夷之間发起戰争,顓頊沒費多大力氣就消滅了他們。
帝嚳 因功被 顓頊 封了"辛"這地方。不久水患來襲,辛地的百姓就往另一地方遷徙逃難,而重新遷徙的地方又鬧水灾,百姓又重新回來。遷來遷去,老是不能安居樂業。帝嚳於是帶領大家把住處的地方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漲的速度,頭天加高,第二天又被水淹沒了。無奈,帝嚳便找上天辯理,說道:"天既然生了人,為什么又故意与人們為難,不叫人們活下去呢?"上天答不出來,只得浱天神下來,一下子把"辛"這個地方的地勢抬高到水面以上。百姓們很高興,歡呼雀躍,紛紛歌頌帝嚳。從此"辛"被稱為"高辛",帝嚳便將以封地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顓頊見 帝嚳 這么能干,感覺自己不論在能力或才智上都此不上這個侄子,就把自己的首領之位讓給了帝嚳。帝嚳死後被葬在的封地高辛,(今河南啇丘附近)。
堯
帝嚳去世後,堯 的哥哥 摯 繼承其帝位,封堯為唐侯。堯姓陶唐氏,本名放勛,年輕時就擅長制作陶器而著名。据說堯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長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三個瞳孔,頭髮特別長。
成為首領後,堯把唐地治理的井井有條,不僅受到老百姓的擁戴,更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可摯却沒有什么政績。漸漸地各部族的首領都來親近堯,在位九年的 摯 見此情竟,便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讓給 堯。
出生的傅說 大凡偉大的人物,出生都是很不尋常的。堯的母親是 帝嚳 的第三妻子慶都,成婚後仍然留住娘家。一年春天,慶都与父母坐船游玩,正午時分,船行至河中,忽然狂風大作,迎面天上卷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卷風,仿佛一條赤龍飛舞。慶都父母惊恐萬狀,可是慶都却若無其事,還對赤龍露出微笑。直到傍晚時分,才風住雲散,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大風又起,卷來紅雲,又出現那條赤龍,不過體形小了些。因為它并未肆虐加害於人,慶都父母怎么怕了。
回到家中,慶都在睡夢中又見到那條赤龍,朦朧中陰風大作,赤龍扑上慶都身子,慶都猛然驚醒,發現身上沾了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還有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着一個紅色的人像。自此以後慶都懷孕了,後來生下了堯。和畫上的人長得一模一样。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上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着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身边。
卓越的政績 堯當政初期,天文歷法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农時,因此堯組織了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經驗,制定了太陰歷法,計算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差數,創立了陰歷、閠月制度,這是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歷法。奠定了我國的农業基礎。
堯當政後,生活依然非常儉朴,住茅屋,喝野菜湯,穿粗布衣,他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有什么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打擊這面鼓。為了方便民眾,堯還在交通要道上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柱子,柱子旁有人看守,民眾意見可向看守人陳述。
堯年老後開始物色接班人,儿子丹朱雖然是陶唐氏族的首領,但做天子顯然不够資格,這時有人向他推荐了鯀。為了考察鯀之才能与德行,堯就命今鯀去治理洪水。可無論鯀怎样賣力去修築堤防,都無法阻遏洪水的冲擊。
這時候,舜站出來,抨擊鯀治水無功,迫使堯帝處决了鯀,任命鯀的兒子禹繼續他父親未究成的工作。禹檢討了父親失敗的原因,决定以疏導代替攔截,使水勢向低洼的地方渲泄,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終於讓洪水平息。
禪讓
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帝君所獨有的高尚品格,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個人表决,以多數决定。至於禪讓制和 堯、舜、禹三帝在中國極為深入人心。記述黃帝以後,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現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當堯為部落聯盟領袖的時侯,四岳推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讓他帮自己辦事。
堯 死後,舜 繼位,用同样的方式推舉禹做繼承人,經過治水考驗後禪讓联盟首領的位置給 禹。禹之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但是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禹死後,他的兒子启殺掉了伯益,自己繼承了禹的職位,建立了夏朝,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但是启死後,在世襲制度建立之後,禪讓制仍然并存着,中國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之名,行奪權之實,包括:公元八年,西漢的孺子嬰禪讓給新朝的王莽;公元220年,東漢献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公元265年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晋武帝司馬炎;公元420年,東晋恭帝司馬德文禪位於南朝宋武帝劉裕;公元479年,南朝宋順帝劉準禪讓給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公元520年,南朝齐和帝蕭寶融禪位給南朝梁武帝蕭衍;公元577年,南朝梁敬帝蕭方智禪讓給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公元581年,北同靜帝宇文闡方禪讓給隋朝文帝楊堅。
這些禪讓的本質是權力争奪,在實現禪讓之前,首先要經歷劇烈的權力争鬥,最後由胜利者掌握政權。非如昔日黃帝及 堯、舜、禹帝般具天地之大德、無私無為的奉献之心禪讓。或許是人心從此就不古了吧。
鯀治水的辦法
其實鯀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否則堯帝也不會任用他治理洪水。無奈鯀為人耿直,自負,因而与其他氏族酋長們關係不好,常波其他氏族、部落的酋長指責,說他品德不好。堯帝很清楚鯀的自負容易把事情辦壞,但考慮到他的オ能,還是命鯀負起了治理洪水的重任。
鯀治理洪水所釆用的方法,是傳說水神共工的治水策略:"墮高堙庳",即將高的地方鏟低,把低的地方填高,說白了就是用土把水填堵起來。但這是個失敗的方法,可鯀認為,共工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填堵的太低,未能阻住流水。但是要想在一個廣大的地域內來筑提阻水,短時期內是根本辦不到的,鯀却一意孤行,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築堤圍堵,可不但沒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圍堵的水越積越多,最後把堤垻冲潰,造成了更可怕的灾害。
九年時間里,鯀修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堤防,堵了東边西边潰堤,圍了南边西边北边泛濫,終於以失敗告終。
丹朱的悲哀
鯀死了,堯帝一面考察舜,一面培養自己的兒子丹朱。丹朱是堯帝的嫡長子,因出生時全身紅彤彤的,取名"朱"。成年後被封於丹淵(今河南淅川的丹水流域)故稱為丹朱。
丹朱開通,聰明智慧極高,但個性剛烈,做事有主見,缺少和順及政治智慧。為了磨礪兒子的性情,堯帝發明了圍棋,說道:「這棋里包含着很深的道理,如何治理百姓、軍隊的進退,你只要悉心研究,就能領悟。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
丹朱從此替心研究圍棋,可就在他於方格圖形中領悟治國之道時,堯帝却宣布將首領的位禪讓給舜。
丹朱大怒,率部族伐舜,相方在丹浦展開大戰。丹朱的得力大將,是巨人部落的首領夸父,不料夸父"逐日"去了,誤入大澤而死,巨人部落無法参戰。丹朱失去了得力主臂,傷亡慘重,不得不承認舜的地位。
不久堯帝死了,丹朱回到華夏部落奔喪。這時舜"謙讓"起來,請丹朱繼承首領之位。丹朱就這样當了三年首領,但大臣們全去朝覲舜,而不朝覲丹朱。於是,舜曰"天也",便順應天意和人們的呼聲登上了帝位,丹朱卽率領自己的原來部族再次向南遷徙了。
那么夸父為什么會去追逐太陽呢?原來這是個大旱之年,火一样的太陽烤焦了地上的庒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夸父見到這種情景,發誓要把太陽捉住,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早上,當太陽剛從海上升起時,夸父就從東海边上邁開大步開始了他的逐日征程。夸父向着太陽不停地奔跑,終於在禺谷要追上太陽了。夸父兴奮極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提住太陽的時侯,由於過度激動,身心憔悴,暈了過去。夸父不愿放棄,第二繼續追趕,離太陽越近,就越感焦躁難以忍耐,感到渾身被烤干了,喝多少水也都無濟於事,逐日的夸父在走到大澤時,渴累而死。
舜
那位抨擊鯀治水無能,与丹未作戰的舜,姓有虞氏,名重華,稱虞舜。被稱為 偉大的孝道 相傳舜雖然是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且遭遇更是不幸。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繼續娶后,繼母生了個孩子叫象,舜從此便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可怕家庭里。
一次,瞽叟讓舜去修房子,等舜爬到屋頂上後,瞽叟偷偷把梯搬走,放起火來,企圖把兒子燒死。舜早就知父親与繼母和弟弟要除掉自己,因此准备了两個斗笠,把两個斗笠綁在手臂上當翅膀,飄然而下。
一計未成,狠心繼母又生一計,命舜挖浚舊井。舜知情形不妙,挖井時悄悄在一旁鑿出了一條通到地面的坑道。果然,父母和弟弟見舜下到井底後,馬上把井填平了,然後兴高釆烈地把舜的財產瓜分了。等到舜回到家,父母弟弟三人嚇的半死。可是舜沒有說,依然和以前一样對待他們。
因為對虐待、迫害自己的父母堅守孝道,舜被推荐給了堯。堯 於是將两個女兒娥皇与女英同時嫁給舜,究竟誰為正官,誰為妃子,堯 和夫人曾争論不休。最後舜决定,命二女同時由平陽向舜所在的蒲坂出發,哪個先到便為正宮,遲到為偏妃。
娥皇性格樸實,便跨了一頭大馬飛奔前進。而女英講排場,乘車前往,并選由騾子駕車,甚覺氣浱。當時正直炎夏,牲口渾身淌汗,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處溪水,二女决定息片刻,讓牲口飲水解渴,以便繼續趕路。意想不到的事就在這時發生了,女英的騾突然要臨盤生駒,因此車停了,娥皇乘的馬飲飽溪水後繼續上路,將女英遠遠地拋在後面。
故此正室的位置為娥皇所奪。女英氣憤之餘,斥責騾子今後不准生駒。因而騾子此後都不受孕,与不可生駒了。
婚後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卓越的才幹。堯大為感動,便讓舜帮助自己处理政事。
舜成為君主後,開始大力進行改革。鑒於領土遼闊,舜把全國分為十二個"方"(州),每個「方」設有「方伯」(州長)來管理。開始徵收賦稅,舜規定天子每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政績,明是賞罰,以此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更好地對地方進行统治。
舜在治國方略里,還有重要的一項,就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即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戎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扑刑、贖刑,特別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惩治。
舜在位四十八年,在此期間,大禹的威望不斷提高,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殫精竭慮,三過家門而不入。於是舜在生前確定大禹為繼承人,舜將權力交給了大禹。
大禹治水
隨着舜和禹的權力交接,父系氏族部落的瓦解,和禪讓制度的終結終於到來。大禹,姒姓,名文命,係鯀的兒子,傳說是顓頊的曾孫。
大禹是因為治水有功而聲名鵲起的,接受治水的使命時,他剛滿二十歲。禹很聰明,深知要完成這一事業,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与智慧可以辦到,因此向舜提出請求,邀請契、后稷萬皋陶三位酋長來協助自己。見舜二話沒說就點頭同意,禹又邀諸了伯益一同参加治水。
這些被禹請來的酋長中,契是後來啇族的始祖,担任管教化的司徒;后稷是後來周族的始祖,担任農官;皋陶是當時的獄官;伯益是後來秦國的祖先,他担任掌管山朴鳥獸的虞官。
這支由各氏族齊心協力組織起來的隊伍,比鯀自恃其能,單打獨鬥要强大的多。為治理好水,禹可算是費盡腦筋。他先不忙於動工治理,而是查清每次洪水泛濫的原因。先了解大大小小河川的狀况,如流向、水量、所經地勢形貌等等。禹親自查勘,終於制定了"疏川導滯、鍾水丰物"的治水方案。也就是不單純築堤攔截,而應以疏導河川為主,使洪水暢流無阻地流入大海。同時可利用一些沼澤、洼地聚積一定水量,到天旱時,就有丰富的水源可供百姓耕种、及放養牲畜之用。
方案制訂後,禹開始親自参加勞動。當時禹与妻子新婚不久,就離開家門踏上治水之路,後來治水其中路過家門,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着牙沒有進家門。每日吃着粗劣的食物,親自帶頭幹最重最苦的活,終於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而根治了水患。
在治水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治水的成功,使禹在氏族中的地位和聲望迅速提高。為表彰禹十三年治水的功績,舜召集了華夏部落聯盟的酋長們,開了一次慶功大會,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并給禹頒賜了玄圭。不久舜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万縣)為其封國。
禹在天下之威望達至頂點,萬眾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等早变成魚鱉了」。舜也稱贊禹:「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助我。我想觀天象,知月星辰、作文綉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声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帮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無邪。發揚了我的聖德,功勞太大了!」
這一天舜召集禹、伯益和皋陶談論治國之道,目的是考察他們的德行。掌管刑罰的皋陶說:"我認為遵循道德確定不移,就能做到謀略高明,臣下團結。"禹表示同意,問道:"但該怎样做呢?"皋陶說:"要謹慎對待自身修養,要有長遠打算,便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人,親厚穩定。這样眾多有見識的人就都会輔佐你,由近處可以推及遠處,一定要從自身做起。還有,成就德業就在於能夠了解人,能够安撫民眾。"
禹說:"你說這样,即使堯帝也會感到困難的。能了解人就是智,就能恰當地給人安排官職;能安撫民眾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會愛戴你。如果你能了解人,又能仁惠,還憂慮什么呢,何必流放那些罪人,何必害怕花言巧語偽善諂媚的小人?"
皋陶說:"檢查一個人的行為要根据九種品德,撿查一個人的言論,也要看他是否有好品德,開始先從辦事來撿驗,寬厚而又威嚴,温和而又堅定,誠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善良而又剛毅,正直而又和氣,平易而又有稜角,果斷又講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講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曰宣明三種品德,早晚謹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釆邑。每日嚴肅恭敬地行六種品德,認真輔佐王事,諸侯就可保有他的封國。能全部具备這九種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職,使所有官吏即嚴肅認真的辦理自己的政務。不要叫人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如果讓不适當的人居於官位,就叫做擾亂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罰有罪的人,用五種刑罰處治犯有五種有罪的人。我講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說:"如果按你的話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績的。"皋陶說:"我才智淺薄,只是希望有助於推行治理天下之道。"舜對禹說:"你也說說你的好意見吧。"禹謙恭地行了拜禮,說:"哦,我說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懇怒力地辦事。"皋陶追問道:"怎样才算勤懇怒力?"
禹說:"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浸上了丘陵,下民都受洪水的威脅。我在陸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是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齿的鞋,翻山越岭,樹立木樁,在山上做了標志。我和伯益一起,給黎民百姓稻糧和新鮮肉食。疏導九條河道引入大海,又疏導田間沟渠引入河道。和后稷一起賑济吃糧困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從粮食較多的地區調濟給粮食欠缺的地區,或者叫百姓遷到有粮食的地區居住。民眾安定下來了,各諸侯國也都治理好了。"皋陶說:"是啊,這些是你的巨大業績。"
禹對舜說:"帝啊!請謹慎對待你的在位之臣,穩穩當當處理你的政務。輔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會响應擁護你。你用清靜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把美好的符瑞降臨給你。我娶涂山氏的女兒時,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生下啓我也未曾撫養過,因此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設置了五服,范圍達五千里,每州用了三萬勞力,一直開辟到四方荒遠的边境,在每五個諸侯國中設立一個首領,他們各盡職守,都有功績,希望帝王你記着這件事。"
舜說:"用我的德教來開導,那么憑你的工作就会使他們歸順的!"皋陶敬重禹的功德,命今天下都學習禹的榜样。對於不聽從命令的,就施以刑法。
最後的禪讓
禹的威望越來越高,舜此時已見自己有八十多歲了,是時侯考慮推荐接班人的事。按照華夏部落联盟的傳统,舜要"讓位"給接位的人,必須經過部落聯盟中議事会議通過。且必須事先征求四岳的意見。四岳是部落联盟中,地位僅次於舜地位的大臣。但這時期的議事会議中,四岳已不存在,所以舜直接推荐禹為華夏部落联盟領袖的接班人,并得到各氏族部落酋長們的同意。
不久之後,年邁的 舜 出發去南方巡視,死了在蒼梧之野(今廣西)。他的两位夫人娥皇与女英痛不欲生,一同齐往南方尋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埋葬了舜的山谷痛哭流涕,直到雙目中流出鮮血。血淚灑在青竹上,留下了班班痕迹。最後淚哭干了,娥皇与女英雙雙跳入湘江中。從始以後,南方的班竹就被稱作湘妃竹,娥皇与女英也被奉為湘水女神。
舜帝死後,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禹這才正式即位天子,分封啇均於虞。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哭了起來。隨人說:"罪人幹了坏事你何必可憐他!"禹說:"堯舜的時侯,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呢?"
舜死後,三苗不服禹的首領,起兵反叛。禹為了進一步擴大统治區域,统一長江流域,决心對三苗進行一次大規摸的兼并戰争,親率五千大軍南下,大獲全勝。
禹的這次戰争打到什么地方,史書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只知道自此一戰禹的勢力已經伸展到江淮流域,而且北方和東夷的許多氏族部落都紛紛歸順。失敗的三苗繼續南逃,相傳後世在湖南、廣西、廣東以及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的苗族,其祖先就是三苗。
禹戰勝三苗後開始稱王,把國都設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從始以後國家代替了部落联盟,禹的最高王權得以確立。涂山大会划九州為了鞏固王權,大禹召集各氏族首領,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怀遠縣境)舉行大会,史稱"涂山之会"。
在這次大聚会上,禹重新將天下規划為九個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担不同的勞務。要服不訥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大禹重新規划的九州為、冀州: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 兖州:黃河与濟水之間; 青州:山東半島; 徐州:河淮平原; 豫州:中原地區; 雍州:關中与隴西; 揚州;長江下游; 荊州:長江中游。
每一州都由一位氏族首領進行管理,而這些首領的管理權則歸大禹所有。這是中國行政區域正式被稱為"州"的開始,并被後世沿用。原來的眾多氏族首領,此時大部轉化成了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大禹還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鋳成九個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
大禹年老後,按照禪讓的慣例,應該選舉一個有能力的繼承人來接替他的位置。許多人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於是大家又推舉當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
伯益在部落中威望很高,大禹也就確定了他的地位。可是這時在氏族中实际掌管權力的人却不是伯益,而是大禹的儿子啓。
不久大禹死了,伯益為他舉行葬禮。當年大禹為舜舉行葬禮後,曾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舜的儿子,但沒被接受。這次伯益也效妨大禹的样子避居起來,假意將王位讓給禹的儿子啓。沒想到弄假成真,啓并沒有客氣,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王位。啓在氏族中的威望本來就不亞於伯益。各部落首領看見啓登上王位,紛紛來都城表示祝賀。
啓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并將禪讓制彻底改变為世襲制。中國歷史上弟一個王朝「夏朝」建立了。從此以後,帝王把國家當成天一家的天下,他死後王位由他的儿子繼承了。(以上是上古聖賢以天地之大德無為之治國方法)
摘錄於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