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天母至尊--降序】。2【地母至尊--降序】。3【太上道祖軒轅黄帝--降序】。4【本堂主席文衡聖帝關--登台】。5【欽差大臣太白金星--降】。6【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降】。7【玉虚宮元始天尊--降】。8【本堂主席大衡聖帝--關】。9【呂祖師--降】。10【廣成子仙--降】。11【南海紫竹林观音大士--降】。12【亞聖孟夫子--降】。13【顏淵夫子--降】。14【太乙真人--降】。15【南極仙翁--降】。16【太上老君--降】。17【文天祥夫子--降】。18【朱熹夫子--降】。19【濟公佛--降】。20【漢鍾離仙翁--降】。21【太白仙翁--降】。22【通天教主--降】。23【釋迦牟尼佛--降】。24【呂祖--降】。25【天上聖母--降】。26【歐陽修夫子--降】。27【李鐵拐仙翁--降】。28【北極玄天上帝--降】。29【地藏王菩薩--降】。30【尹真人--降】。31【釋迦牟尼佛--降】。32【玄天上帝--降】。【宗聖曾参夫子--降】。33【延平郡王鄭成功--降】。34【達摩祖師--降】。35【文殊菩薩--降】。36【蓋天古佛關聖帝君--降】。37【哪吒三太子--降】。38【南天監察天君--降】。39【東華帝君--降】。40【天上聖母--降】。41【西華帝諸葛武侯--降】。42【南華帝君--降】。43【史可法夫子--降】。44【韓退夫子--降】。45【赤精子仙翁--降】。46【天上聖母--降】。47【谣池老母--降】。48【岳武穆王--降】。49【天上聖母--降】。50【南海古佛--降】。51【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降】。52【弟子規概述】。53【朱子治家格言--原文】。54【朱柏廬治家格言,白話文註釋】。55【千字文。原文】。
1【天母至尊--降序】
嗟呼,眾生靈一落凡塵,受三毒之害,迷其本性而不悟,願沉淪於红塵苦海之中者眾,忘卻極乐之家鄉,而不知修真以养性,立德以造功,不知天堂之大道可行,卻認地獄之末路为康莊,良可嘆也。
自三皇五帝一道仁風,直傳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均以五倫八德治世化民,敦化美俗,可謂昇平之世。自周以後,至於今數千年,棄道德而不顧,重财利如至宝,致成乱世,雖有麒麟之现,孔子、老子、之生以济世,怎奈何人心不古,世道澆漓,善者寡,恶者眾,致觸怒上蒼,剋星降,修羅墜凡,鬼動人殃,天災地变,兵戈不息,厲氣冲天,结孽障何時或已,余愛子心切,憂心不已。
今幸玉皇大帝,不忍群生沉淪而不拔,聿思挽救,特降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著作「大道康莊」一書,以阐揚大道真理,啓发倫理道德,挽转人心向善,冀仁心見性於早日,期智者以陋風导为善徑,挽狂瀾之既倒,作中流之砥柱,其用心之良苦,实难能可贵。
兹是書既已著竣,作为鸞友雜誌奉天命而創刊十週年纪念之聖書,特降此懿旨一道,以为序。
天母至尊降筆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戊午年陽月望日
2【地母至尊--降序】
玉皇上帝降旨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大道康莊」一書,命聖仙佛神下凡,共抉鸞筆著作,以阐明大道康莊之「仁、義、禮、智、忠、孝、廉、節」期使世人讀而了悟,遵奉而行,作为人之準绳,教化之蓝本,实是當世一大聖書也。「大道康莊」聖書之著,乃諸高真嘔尽心血之作,非一般風日之雜詠可比,希世人,善而讀之,修而行之,務期人人向善,進而世界可大同也。世人应体念天覆地載之恩,勿辜负已得人身而生中土,依据大道康莊之聖書,勤修实踐,则成佛成仙不遠也。
兹值此書付諸镌梓,特降懿旨一道以为序,並作为「鸞友雜誌」奉天命創刋十週年之纪念。
地毋至尊降筆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戊戌年陽月望日。
3【太上道祖軒轅黄帝--降序】
吾自鼎湖龍馭,白日昇天,遗訓大道於世,期望子子孫孫,以作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範本。五千年來,歷代均有发揚光大,怎奈,近世紀来,夷風乱俗,道德淪亡,恶習重重,埋没天良,倫常尽失,嗟嘆不已。
今幸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奉玉旨揮鸞著作「大道康莊」之聖書,以阐明大道真理,教化人人向善修齊,回復古風道德,力挽狂瀾之既倒,書作中流砥柱,实是社会教化之良書,亦堪作为教育子弟之教科書。
兹值該書付諸剞劂,即將问世,作为鸞友雜誌奉旨創刊十週年之纪念,特述數語以为序,並祝「鸞友雜誌」奉玉旨創刊,已屆十週年之纪念。
太上道祖軒轅黃帝序於南天直辖武廟明正堂
黄元四千七百十三年陽月望日
4【本堂主席文衡聖帝關--登台】
聖示: 恭接玉詔,命福神十里外接駕,
城隍五里外接駕,神人排班候駕。
5【欽差大臣太白金星--降】
詩曰:
玉詔頒来明正堂 须知太道建康莊 世人昧尽良心性 唤醒迷蒙学義方
聖示:宣讀玉韶,神人俯伏。
钦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每以蒼生是念,奈何時逢叔世,人心不古,世道澆漓,明争暗奪,貪而不厭,致世界干戈不息,生民塗炭,查其原由,皆因棄孔孟之道而不修,崇科學之文明而自满,男不遵三綱五常,女不守三從四德,败坏良好風俗,昧尽善良天性,致觸努天顔,疊降災劫,蒼生尚不知悔改,良可嘆也。
但天心本有好生之德,不忍坐视蒼生沉淪浩劫而不救。兹据南贍部洲中華民國台湾省台中市武廟明正堂主席關卿,奏請著作善書一部勸世,其書曰:「大道康莊」阐明大道真理,以导眾生邁進康莊之大道,发揚人倫道德,摒除迷信而歸正道,挽轉狂瀾,作中流之砥柱。
朕龍顏大喜,特准其所請,即日起敕命三界聖佛仙神应聘效命飛鸞著作,此書限十個月完書缴旨,作为鸞友雜誌創刊十週年纪念叢書之一,兹敕派著作「大道康莊」善書。
神職如下:
奉旨 監著「大道康莊」善書 至聖先師
奉旨 監著「大道康莊」善書 元始天尊
奉旨 監著「大道康莊」善書 總校正亞聖孟子
奉旨 監著「大道康莊」善書 廣成子
奉旨 監著「大道康莊」善書 正主席本堂文衡聖帝
奉旨 監著「大道康莊」善書 副主席本堂孚佑帝君
奉旨 正巡察 張桓侯大帝
奉旨 副巡察 南天趙天君
奉旨 監理鸞務 南天王天君
奉旨 馳騁神 中壇太子元帥
奉旨 記功神 觀世音菩薩
奉旨 記過神 天上聖母
奉旨 司禮神 城隍尊神
以上務希神人各盡厥職,勿負朕意,書成之日,論功升賞。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戊午年花月拾捌日
6【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降】
論「大道康莊之本質」
大道者:「宇宙自然之定理,人類之生命,社会生活生存之規律,謂之大道」。淺而言之,天理良心也,大路也,道德也。順天地自然,無違天地定理曰道。良心所发之天性曰德。
大道亦曰:「天道」,天道猶「天理」,疏云:「天云道、地云理、人云纪。」據此天道即天理也。天道玄远,惟德以应之耳。
康莊者:「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猶言四方八達之平坦大道也。然则,大道康莊乃四方八達之平坦大道路,既是宇宙自然之定理。其所表现者有八大美德,曰:「仁、義、禮、智、忠、孝、廉、節」,此乃人生天地間,不可一日或離,可離非道也。淺而言之,此八德乃人人必經由之道路,必须遵守之準則也。
世人若能認清康莊之大道,省察自身之品行,勤修八大美德,终身实踐而奉行,则內外双修可得,以達内聖外王之成果,希聖希賢,成佛成仙,有何难哉。
7【玉虚宮元始天尊--降】
論「學道、修道、成道」
道者,理也、路也,人生生活之準则也。是乃人人必须遵守,必須經由之大道路,是故,道者不可须臾離也,離者非道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远此乃「三字經」之起句,文字雖淺白,其含義甚深也。蓋言人之本性,生成均是善良,待其長大所学之差别,而其性就有差異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學道:即學步也,學習道理也,依據大道之八大美德,按步而學之,謂之學道也。猶如幼孩之學步,逐步戰戰兢兢學而行之。
所以「學道」之好處,乃自然能生出棄暗发明之心理,对於輔助治安之不足,防範内在犯罪之心理,以及犯罪後之自悔,均能发露出善良之心性而觉悟、而悔改,而製造机会去行善,以弥補既往之過失,此皆學道後,始得发出人之善性。
修道、世人未能了解「修道」之意義者眾,咸認为修道是一種修學道法之類,故以修道为迷信,此实错誤之見解也。修道之宗旨,不僅是行功度眾了願而已,突要修明八德之道理,省察自己之品德,認清正路,发扬天理良心,发掘善良之人性,养成仁慈博愛之德性,而産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情憐憫之心情,摒棄可恥之罪恶,救己救人,度己度人,克己復禮。
故修道,必须功果与品德,相輔相成,自身品德,未能端正,何以端正他人。则修道之要,務须省察其日常之品行,慎独而篤行,勿怠忽慢,本著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之精神,希聖希贤,以達內聖外王之成果。
成道,修道者,修至「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八大美德,熔合於本性,一举一動,不違乎八德之境界。而性命達到双修,內聖外王之成果,能得明心见性,则道已成矣。
有詩为證:
詩曰:大道無私秉正公 勤修八德始而终 成仙成佛無難事 只在坚心肯用功
又詩:内聖外王果已盈 明心见性自分明 古來成佛成仙者 大道康莊任尔行
又詩:世異羲農百感生 良心天理失光明 康莊大道無人走 地獄乏門竟直行
又詩:发扬善性挽頽風 八德勤修進大同 聖佛仙神齊降駕 阐明真理啓愚蒙
8【本堂主席大衡聖帝--關】
詩曰:天恩浩蕩澤蒼生 大道匡扶志不更 八德四维勤奉守 明心明理自光明
其二:大道康莊若著成 神人用命感天京 颐期諸耳勤而勉 日夜效劳表至誠
其三:玉詔高懸明正堂 著書普化德堪揚 諸生用命毋辞苦 不畏風霜志益強
其四:喚醒迷津步正途 從茲大道好馳驅 修身修德修功果 成佛成仙自可图
聖示:本堂奉旨著作「大道康莊」乃阐明大道之真詮,是求道学道修道者,必讀之聖書。
9【呂祖師--降】
論〔今之勸化〕
上天大开普度之門,为挽世道人心向善,聖佛仙神下凡人間,處處开堂,方方阐教,用盡苦口婆心,藉飛鸞降筆,以詩文劝化人心向善,继而引用案證,阐明因果報应,或藉陰司審案,或描写天堂之極乐,地獄之慘苦,以儆人心棄恶而從善,可謂用心良苦,怎奈人心还是执迷不悟。上天为鑒及人心之伪詐,若一味依照既往之度眾方式,而行劝化,已失去功效,咸認为过去鸞門方式巳成为古老,而不符時代。今之善性,使其了悟大道乃是康莊,必须勇往直前。
除维係斯文一線之不墮,而提倡詩学外,其他应以儒为宗,以神为教,发扬光大吾祖先黄帝之遗绪,而励行孔孟之道,此乃现今之劝化也。
10【廣成子仙--降】
詩曰:廣结良缘喜再來 成仙成佛上瑤台 子書大道康莊著 化俗移風覺路開
其二:奉旨重來著善書 康莊大道好行車 世人奉讀能遵守 後福無穷信不虚
聖示:吾,歷朝下凡度眾,有:「朝問道,而夕成道者」,言「修善政者」,有「化干戈为玉帛者」,有「改过行善者」,有遵吾訓「事業成功者」,有「化猜疑而修好者」。吾這次再奉旨下凡,编著「大道康莊」善書,阐明大道真理,劝化世人,願人人上体天心好生之德,勤修「八德」以挽转頹風,为人应行仁履義,克已復禮,发挥智海,精忠報国,孝順長上,清廉守節,以進大同世界,须知人身难得,勿枉生在中土也。
又示:世人若能上体天心,念三界聖佛仙神,不辞辛苦,沫雨櫛風,嘔盡心血,降鸞著作「大道康莊」善書之热忱,廣为助印劝世,造陰功果積德,则上可蔭其九玄七祖超升,下蔭子孫发達,实造功果良好机会。如有人,敢毁謗此書,阻人行功立德,则将受天譴,打落阿鼻地獄,永不超升也。
11【南海紫竹林观音大士--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仁〕
仁,親也。中庸:「仁者人也,親親为大。」論语:「凡愛眾,而窥仁」。有仁德之稱。親切之謂也。「仁」乃天下五大教,教理之源,儒教曰「仁德心」。道教曰「善良心」。釋教曰:「慈悲心」。耶教曰:「博愛心」。回教日「惻隐心」均不出於「仁」也。
所以「仁」就是心德,亦即是天理良心也。聖人曰:「萬物同体,惻隐之心,仁也。」孔子曰:「克已復禮,为仁」就是去了私心,博愛及眾,濟人利物者。为仁也。亦即佛之慈悲与佈施也。成人之美,亦曰仁也。
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由「仁」修養持久。人与人相處,要有親切和氣的心意,有了親切和氣的心意,发出於外表者,则有愛人的行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即「仁」之发端也。
凡有仁心者,常存成人成己的美德,绝無自私自利的心意,彼此視为一体,同存親愛之心,此心乃仁慈、善良、博愛、恻隐、慈悲之心德也。
行仁的方法,先修养自己,而後達於待人接物的地步。所謂「己立而後立人,己達而後人,
推己而後及人者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即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即仁心发现也。欲達到仁心之发现,必须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親、宽、恕、慈、惠」也。
親者==親愛也。宽者==宽宏大量也,宽宏如太虚,度量如海深,能忍人之謂也。恕者==推己及人,立仁成人,同情他人,是之於人,恕之於物也。
慈者==慈悲也,上安下,上愛下也,悲天憫人之心也。惠者==仁愛也,恩也,佈施也。 此五大美德,既能完成,则康莊大道可行绝無阻礙也。願世人善为行之,则仁」成矣。
聖示:吾佛奉旨任職为著作「大道康莊」善書之「記功神」,凡有下記之事項者,均予秉公,記其功,以奏上天廷。
(一) 三界聖佛仙神降鸞扶筆,協著「大道康莊」善書者,每次降鸞記五大功。(二) 鸞下生在著書期間,效鸞至誠者,每次記五功。
(三) 代为宣扬,劝人閱讀「大道康莊」善書者每次記二功。(四) 樂助印刷费,印行「大道康莊」善書單行本,廣为蹭人閱讀劝世者,每册記五功。
(五) 劝人助印「大道康莊」善書者,每次記三功。
12【亞聖孟夫子--降】
述〔仁之表现〕
「仁」有仁人,亦有仁獸。仁人者,聖人也。仁獸者,麒麟也。「麒麟見,聖人出。」在周朝時代,曾出现麒麟,故有聖人孔夫子之誕生也。
麒麟生成麋身,牛尾、有一角,雖有武備,而不为害,其行步也,不履生虫,不折生草,故称为「仁獸」。麒麟尚有好生之仁心,人为萬物之靈,豈可無「仁心」而不如獸乎?是故,「戒殺放生」乃仁之发端,有仁心者,始能为之。
君子对於禽兽也,見其生,而不忍见其死,闻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此乃「仁」心也。所以「戒殺放生」乃行仁之一,颐世人,應體上天好生之德,戒殺放生以免多造殺孽。凡行戒殺放生者,则有「親、宽、恕、慈、惠。」五大美德也。
有詩为證:
詩曰:仁獸麒麟尚好生 生蟲不履草無驚 驚心殺戮無人道 道入康莊善自明
13【顏淵夫子--降】
行仁引證〔夏禹治水〕
夏禹王,乃夏朝開國之王,顓頊之孫,鯀之子也。姓姒氏,其号曰:「禹」,亦曰:「文命」,初封为「夏伯」,故亦曰「伯禹」治水有功,受舜帝禪位为天子,即以初封之地,「夏」为國号而有天下。史称夏禹。又称「夏后氏」,建都安邑,崩於会稽。即民间所敬拜之三宫大帝中,「水官洞陰大帝」是也。
在古代堯帝時,因無防水設備,若逢大雨,则变成洪水泛濫,百姓被水淹沒者,田園厝宅被水淹流者,不計其數。堯帝乃命禹之父「鯀」(音滚)治水,經過九載,因治水不得其法,致每次失败而無成功,至舜帝即位,再命禹继承父業,治理天下之洪水。
禹乃抱定濟民利民之仁心,立志完成其父所失败之工作,乃随時率領一班治水人員,参考其父親过去之失败原因,改变治水方法,疏通水道,鑿河导水,将洪荒一向未平之水,导流於大海,開山鑿河,日夜辛劳,夜住山間破爛土屋,以粗菜糙米饭充飢,在睡眠之時,不脱鞋而卧,衣不整理,手带塵垢而结繭,察破脚底,雖如此辛苦,也不厭倦而勤加奮发,在治水十三年之長時間,僅有三次經过其自己家門,亦不進去休息。如此不顧自身之安危,而以天下之憂为己憂之仁愛精神,所有治水工作人員,都被其感動,更加努力工作,因此而築成中國九大河,将洪荒未平之水,及下大雨後所積成之洪水,全部引入大海,又將天下之地,劃分为九洲,從此人民安居乐業,田園厝宅,都免受洪水之患。
禹王治水,为公而忘私之精神,实发自拯救萬民於水患之中,故受萬民之愛戴,其仁德流芳萬古,死後为神为聖,享受千秋俎豆者也。願世人,應仰學大禹王之「大道精神,以天下为公。」发揮人之善性与仁心。有詩为證:
詩曰:治水丰功自古傳 仁心大道德無边 憂民憂國憂天下 捨己为公氣浩然
詩曰:禹王治水抱仁心 功德流傳直至今 三过家門而不入 为公天下感恩深
詩曰:大道精神孰与俦 治平天下水洪流 十三年裏嘗辛苦 为國为民劃九洲
詩曰:水官大帝列三官 聖德佑民磐石安 俎豆千秋煙火盛 虔期濟世挽狂瀾
14【太乙真人--降】
論〔大道之玄奧〕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大道者,本是鸿濛未判,天地未開之前,有幽远之元氣,聚集而为「玄元一氣」,謂之「大道」。是故,大道乃無形、無情、無名者也。然则大道無形,为何能生育天地呢?大道無情,为何能運行日月呢?大道無名,为何能長養萬物呢?兹逐條説明如下: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自無極生出太極,太極再生两儀,两儀未分之前,其氣尚是混混沌沌,其氣即是玄元之氣,聚成而为一氣也,此玄元一氣,始啓開自然之氣,而分成陰陽之象,始定位乾坤也,故乾为天,坤为地也。
大道既是玄元一氣,當然無形質之可見,而生育天地者,乃生为生化,育为含養。混沌初開,乃奠乾坤,氣之輕清,上浮者为天,即陽氣,謂之乾也。
氣之重濁,下凝者为地,即陰氣,謂之坤也。是故,天之系统乃開於子時,其輕清之氣,有一萬八百年,其氣上浮而为天。地之系统乃開於丑時,其重濁之氣,有一萬八百年,其氣下凝而为地,此乃大道生育天地者,亦即大道之仁,之義也。
然则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何謂仁義耶?蓋大道有仁心,大公無私而肇啓天地,天能覆物,地能載物,萬物眾群生,盡受覆載之恩,此乃仁也。生出陰陽之氣,而定位乾坤,萬物秉氣而化生,世界從此页造成,此乃義也。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本属先天,無声無臭,情者本属後天,有作有为。無情是無为之道也。以大道之無为与作为而旋转週流日月以普照天下,運行日月,而不越軌,为天地之定理。是故日月与五星,謂之七政,乃天之精華也。此乃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亦即大道之禮与智也。
然则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何謂之禮智耶?蓋大道運行日月,一年三百六十週天,均守軌道而運行,绝不越軌是为禮也。日为金烏,月为玉兔,四季春夏秋冬之来往,均無虚照是为智也。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先天大道,何謂無名,因大道乃無形無象,無始無终,有何名字乎?故強名曰道,長为長生,養为養育也。萬物乃胎、卵、湿、化,昆虫草木之類,皆得先天之氣而生,此乃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亦即大道之忠孝廉節也。
然则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何謂之忠孝廉節耶?蓋大道無名,無始無终,不变不易,是謂忠也。長養萬物,是为孝也。萬物之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昆虫草木之類,凛天地之氣而生,绝無苟且之處,是为廉也。胎卵湿化四生,各循其生,绝無胎生之類,变为卵生者,亦無变为湿生化生者,是为節也。例如種瓜得果,绝無種瓜而得果者也。
所以大道本是康莊,其本質所表现者,有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八大美德世人若肯回頭向道,必须修此八大美德,则內聖外王,必有成果,成仙成佛不遠也。
15【南極仙翁--降】
詩曰:學而時習悦何如 溫故知新信不虚 願爾諸生加勉勵 勤修大道意安舒
又詩:大道康莊本自然 勤修大道必心坚 時机迫切應開悟 成佛成仙在眼前
又詩:破除迷信正心神 切莫犯貪更背仁 大道康莊應邁進 修身修德好为人
又詩:代天宣化執桃枝 禮義之邦盛禮儀 庶子慇懃修大道 鸞門正是好明師
又詩:人生不過幾春秋 大道康莊趁早求 莫待光陰推歲月 空留白髮恨悠悠
又詩:聖書今日降天京 有此导師度眾生 玄理玄机参造化 康莊大道永光明
聖示:「大道康莊」善書之著作,乃天降此聖書以啓化眾生,此書之玄理与玄机,可参天地之造化实是修道者之明師,凡修道者應及早虔求,希勿蹉跎歲月,若能了悟時机已迫切,速修大道之真理,则成仙成佛将不遠矣。
16【太上老君--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義」
義,宜也,謂事之合宜也。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亦即不茍取捨,能継時宜之謂也。「義」乃理之合宜而當行,必知天理之正,人情之欲,辨别正邪,明是非,深識事情之正理,而行之於事,此乃義之所在也。
孔夫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故行事之先,必定要先詳細思考,若合其正理,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辞,而當赴之。若不合其正理,雖有大利大益,亦不可行也。是故,君子以義为利,小人以利为利也。
孔夫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与比。」所以「義」就是合乎人情,合乎群生也,见義勇为,相親相愛,有公無私,力行其義,见危解危,见苦救苦,见贫济贫,勇於公而忘於私,造福人群,此则为捨生取義,順天理而無欲心秉正直,利人公益,捨财佈施,惠及於大眾,知本報恩,知情之恩,还情以德,此皆大義也。
總而言之,無自欺,问心無愧,上無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合理则行,非理则退,合道则進,非道则隐,義之於进,则忠人之事,故忠義相随,则行之刚健無污也。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须修仁,亦必须修義也。见義勇为,盡其仁心,事务宜合於道義,待人信实誠摯,謙遜合禮於義,切不可作出不正之事,以損良心,亦不可作出不義之法,損人利己,此即義氣之发现也。欲達到義氣之发现,必须完成五大美德。即「誠、勇、悌、明、恥」也。
誠者:竭誠、忠誠、誠实、虔誠、为下克誠、事上忠誠之謂也。在位盡其職,为人謀,竭力而完成,無半点良心假意也。
勇者:氣盛無所畏避也。捨身成仁之謂也,勇行之志,见危授命,见義勇为,始终如一,致死不变其志,臨危不乱其節也。
悌者:顺也,善事兄長之謂也,孔夫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矣。」善事兄長之道,非表面上听從而已,務须发自内心之真誠,兄長有难,當承担之,不可自求安乐而不顧,兄長有错,常和颜悦色劝解,以真誠感動之。
明者:光明也,有明白分辨是非,不苟取,廉洁自持,公私分明,做事清白也。
恥者:羞愧也,人不可無恥,知耻之道,要摒绝物欲色欲。若被欲迷心者,将做出羞愧之事也。
17【文天祥夫子--降】
「行義引證,千里尋兄」
三國時代,關公与劉皇叔、張飛,三人在桃園结義为兄弟,立誓匡扶漢室,不願同生,但願同死。後來劉皇叔受命守徐州城,奉密詔欲討漢賊曹操,豈知密詔败露,曹操遂起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下徐州,攻打劉皇叔。
劉皇叔与張飛,乘夜劫曹營,因中計而败北,皇叔单骑投靠袁绍,張飛奔向芒碭山而去。曹軍又攻打下邳,關公出戰被困土山,劉皇叔有一妻一妾均陷於下邳。曹操部將張遼,奉劝關公投降,關公 乃约三串,其三事:
一者:吾与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處,請给皇叔俸祿瞻養,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
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操接纳三约,關公乃入城稟告二嫂後,引數骑来見曹操。操自出轅門相接,關公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關公曰:「败兵之將,深荷不殺之恩。」操曰:「素慕雲長忠義,今日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關公曰:「文遠代稟三事,蒙丞相應允,諒不食言。」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關公拜謝。
操設宴相待,次日班師还許昌,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乱其君臣之禮,使關公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户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
既到許昌,操拨一府与關公居住,關公分一宅为两院,内門拨老軍十人把守,關公自居外宅。操引關公朝見漢獻帝,帝命为偏将軍漢壽亭侯。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服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内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相贈,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乃用舊袍罩之,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關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操嘆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羡,心实不悦也。
忽一日,操請關公宴,臨散,送公出府,見關公所騎之馬甚瘦,操曰:「公馬因何而瘦?」關公曰:「賤軀颇重,馬不能載,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備一馬来,须臾牽至,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操指曰:「公識此馬否?」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轡送与關公,關公再拜稱謝。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赠馬,今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操愕然而悔。
關公辞去,操問張遼曰:「吾待雲長不薄,彼常怀去心,何也?」遼曰:「容某探其情。」次日,往見關公,禮畢,遼曰:「我荐兄在丞相處,不会落後。」關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怀。」遼曰:「兄言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皇叔待兄,未必過於丞相,兄何故只怀去志?」
公曰:「吾因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必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耳。」遼曰:「倘皇叔已棄世,公何所歸乎?」公曰:「願從於地下。」遼知公终不可留,乃告退,回見曹操,具以实告,操歎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
後來關公出師,斬顏良,誅文醜,为曹操解去白馬之危,因而得知劉皇叔在河北袁绍處,又接到皇叔親手書,其略云:「備与足下,自桃園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断義?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貴,願献備首级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舊盟乎?」乃写書託送信人带回奉上劉皇叔,其書答云:「窃聞義不负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歎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軀,致負所託;故爾暫且羈身,冀图後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辞曹操,奉二嫂歸,羽但怀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胆,筆楮难穷,瞻拜有期,伏为照鑒!」
關公欲向曹操辞行,曹操均避不见面,公不得已乃封金掛印,匠有原赐之物盡皆留下,分毫不带去,寫書一封,辞謝曹操,其書略云:「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主见在袁绍軍中,回想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恩雖厚,舊義难忘,兹特奉書告辞,伏惟照察,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
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請二夫人上車,關公上赤兔馬,手堤青龍刀,率领舊日跟随人役,護送車仗,逕出北問,过五關,斬六将,直望河北,千里尋兄而去。
關公歸天後,受上天敕命为「南天文衡聖帝」又昇任为「玄靈高上帝」。受世封为武聖關聖帝君」,享萬世之香煙。
願世人,應仰學關聖之義氣,发挥人之善性与義氣,为貢献國家与社会人群,始不辜負此生之为人,而生在中土也。有詩为證:
虎將當年意氣豪 丹心降漢不降曹 無貪富貴無忘本 千里尋兄義可褒
[以上故事備述關公之義氣,困土山约三事,秉燭達旦,不以新赐而忘舊赐,不贪富贵,不忘舊盟,斬颜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危,報恩曹操,封金掛印,留書辞行,五關斬将,千里尋兄,此皆出於「義」字。此「義」字,包含「誠、勇、悌、明、恥」也。關公之義氣,对於漢帝,对於劉皇叔,均抱著忠誠之心,见危授命,见義勇为,始终如一。对於劉皇叔,善事兄長之道,事嫂加事兄,兄長有难,独自承担而不背舊盟。恩怨分明,不苟取,封金掛印而辞行曹操。不贪图富贵,不被物欲迷心,來去清白,其忠義两全,可謂千古第一人,故有「義薄雲天」之颂詞。
18【朱熹夫子--降】
義之表現「市義」
市,就是買賣的意思,市義就是买義,猶言买到「義心」之意。戦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为人慷慨,禮賢下士,他的門下有三千人的食客,有一個寒士,齊國人,名叫馮諼,穷得自已連飯也吃不飽,他就寄託在孟嘗君門下,混一口飯吃。
孟嘗君問馮諼:「你有什么才能?」馮諼説「我没有什么才能。」又問:「你有什么技能?」答説:「我没有什么技能。」孟嘗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級的食客中,吃的是粗菜淡飯。馮諼吃罢了飯,倚在柱子上,弹著他的長劍鋏唱歌:「長鋏歸來兮,食無魚。」有人告知孟嘗君,就把他提升到第二级食客中,每飯有魚有肉了。
但他吃罷了飯,又唱起歌來:「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孟嘗君就把他提升到第一级的食客中,出門就可坐上車了。
然而馮諼还是不滿足,又弹劍而歌:「長鋏歸來兮,無以为家。」他不但要孟嘗君養活他一人,还要求養活他的全家。孟嘗君问知馮諼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時送糧食及費用,到馮諼的家里,徹底解决了馮諼的困难。
孟嘗君在薛國地方有很多田莊,農民積欠了孟嘗君田租,需要派人去收賬,馮諼應聲願往,孟嘗君就把佃户们的欠條借约,交給馮諼,为他治理行装備車而往,馮諼问孟嘗君:「我收到了賬,需要買些什么来呢?」孟嘗君說:「你看我家里缺少的,就買点回來吧!」
馮諼到了薛地,把債户召集齊了,當眾宣言:「孟嘗君說了,你们欠他的債,都不用还了,你们的欠條借约全在這里,我當著你们面前燒掉,你们從此没有這筆債務了。」債户们听到這個好消息,都高呼萬歲,欢天喜地的去了。
馮諼回到齊國,孟嘗君詫異他为什么回來的這么快?馮諼説:「賬都收齊了,所以回來得早。」孟嘗君說:「你给我買了些什么回來?」答曰:「我给你買了個「義」字回來了。」孟嘗君曰:「什么叫做義呢?」馮諼説:「我臨行時,你吩咐我,看家中缺什么買什么,我看你家里有的是金銀財宝,珍玩美女,缺的只是「義」。所以我到了薛地,就把債户召集齊了,當眾把他们的欠约借据都燒了,宣稱你不用他们还債了,债户们均感恩不盡,這不是给你買回「義」來了嗎?」孟嘗君很不開心,但也無可奈何,但是对馮諼就很疏遠了。
第二年,孟嘗君不得欢於齊王,被革去相位,孟嘗君携三千食客,到了薛國暫住,薛國百姓,听到孟嘗君來了,扶老携幼,迎到百里以外,這時孟嘗君才想起馮諼上次到薛地收賬,给他做了一件善事,乃对馮諼説:「今日始見先生所「市義」之功也。」馮諼説:「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馮諼就以說客的身份到了梁國,对梁惠王説:「齊王放逐大臣孟嘗君於諸侯之間,諸侯能迎孟嘗君,则富國強兵。」梁惠王久聞孟嘗君的盛名,即派使者偕黄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又告知孟嘗君拒不接受梁惠王之聘,並故意使齊王得知消息,齊王大驚,遂修書向孟嘗君謝罪,請他回齊國为首相。
這時馮諼又說:「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之後,馮諼又說:「三窟已成,君可高枕無優矣。」馮諼为孟嘗君「市義」,充分表現義之所在,孟嘗君到薛地,始知「義」之宝貴。所以重仁義者必得民心歸順也。
孟嘗君禮賢下士,門下養有三千食客,可見其濟貧救苦之仁心。馮諼给他「市義」而完成其仁義之为人,实难能可貴也。
19【濟公佛--降】
述「仁不離義,義不離仁」
孔夫子曰:「成仁」,孟夫子曰:「取義」,仁心必由義行來表现,仁乃是內聖的工夫,是发自內心的,但要由義而行之,故,仁義雖是序異,实则道同,是相輔相成的,不得分離也。
義之道也,見義勇为,闻道盡心,力行其義,濟貧救困,救苦救难,造福人群,捨生取義,始终不变其志,事事宜合仁義,待人信实誠摯,謙遜合於禮義,事不越中庸之道,通達情義,故曰:「取義」。然则,行義,实皆出於仁心者也。
修道者,若能廉潔其身,養志知恥,進退合於義,正心,修身,齊家,立業,和乐安居,则一家人可以孝悌和乐也。故曰,取義當行,「誠、勇、悌、明、耻。」人無誠,则虚伪無義。人如無勇,则貪生怕死,而無勇氣。人如無悌,则無友善,而忘恩背義。人如無明,则不辨是非,其所言動,必無義举。人如無恥,则为非作恶,其所片動,别無仁義矣。有詩为證,
詩曰:
取正行仁志不移 心存大義本無私 諸生乐善誠为勇 明恥修身好把持
20【漢鍾離仙翁--降】
述:義之表現「豫讓捨身取義」
豫讓是春秋戰國時代,晉國的義士,起初为笵中行氏做事,因范中行待他刻薄,不予重用,乃去而事智伯,智伯很重用他。
智伯後來被趙襄子所滅,豫讓为智伯報仇,計劃要殺趙襄子,他扮成一個殘廢的人,走到趙襄子的厠所去,假装给他粉飾牆壁的人,想俟机剌死趙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眼皮跳動,心知有人要刺殺他,便叫人捉住粉飾墻壁的人,一問原來就是豫讓。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報仇,感念他是義士,所以把他釋放。
後來豫讓又用漆塗在身上,剃去鬍鬚和眉毛,自毁容貌,扮做一個乞丐,他又吞炭变成哑子,改了説話的聲音,連他的妻子也認不出來。豫先躲在趙襄子必經的桥下,以期刺殺,趙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時,忽然他的坐馬驚叫起來,趙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讓來行刺了,乃叫人搜查,果然不錯,趙襄子嘆道:「豫讓,你替知己報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義聲了,這次我不再釋放你,成全你吧!請你自己設法?」豫讓也被趙襄子的仁恕所感動,請求襄子把袍子脱下來,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後自殺。
當豫讓吞炭毁容的時候,其心腹的人,劝他不必受此苦楚,叫他設法假事趙襄子,然後行刺,比較容易而不受苦,豫讓笑著对他的心腹說:「照你的説法去做,是不是叫我为先前的知己,去殺後來的知己,替舊主人殺新主人嗎?我今天所以這样做的,自己吃点苦,目的是要表示君臣的「義」罢了。如果照你的办法去做,那就乱義。」
又孟子也説过:「生,是我所喜欢的,義也是我所喜欢的,二者没有办法同時得到時,我寧願不要生命而去争取義的。」所以,捨身取義,就是为國牺牲,为正義真理不顧生命的危險,去完成他所負的任務,不受辱不偷生,为了朋友的危难,忘身地去拯救,不管事情之成敗,只要自己盡了力,付出生命的代價,盡到朋友的義氣,取得了這「義」的本分。願世之勤修大道者勉之。
21【太白仙翁--降】
述:義之表现「石碏大義滅親」
春秋戰國時代,衛國人州吁,弑殺了衛桓公,自立为衛君,因而引起了文武百官之不服,及百姓之不滿,要派人到洛陽稟周王,興師問罪。州吁很著急,便和他的同謀者石厚,商量对策,怎样才能稳定人心。石厚說:「我父親在朝廷为官,德高望重,现雖然退休家居,但他的聲望还在,如果把他老人家請出來,我想文武百官与老百姓,定会听他的話,你的君位也就稳固了。」
石厚的父親石碏(音卓) ,本是衛桓公重臣,因不滿衛州吁的所作所为,乃告老还鄉。今见石厚回來問良策,便説:「由来諸侯即位,應得周王許可,要是周王答應了,还有誰不服呢。」石厚讀問:「怎样才能得到周王許可呢?」石碏答道:「陳桓公得寵於周王,又和我深有交情,如你们得到陳桓公的帮助,在周王面前説幾句好話,那周王一定答應的。」
石厚把他父親的話,转告州吁,两人大喜,立即带些禮物出發到陳國去。石碏也寫了一封信,暗地里打發人送给陳桓公,大意説:「衛國不幸,出了禍國殃民的乱臣,今州吁与石厚二人共謀,弒君自立,我年老了,無力處治他们,只好想法叫他们上貴國求教,請你本著正義,把他们治罪,给衛國除害。」
州吁和石厚一到陳國,就被陳桓公捉住了。陳桓公派人到衛國問怎样處置這两個人,衛國派右宰相赴陳國,殺了州吁,關於石厚,大家为了感恩石碏之良謀,都主張從輕處置,但石碏説:「小子不忠不義,留他何用。」立即派管家赴陳國把石厚殺了。石碏以國家之大義,滅父子親情的做法,真是發揚「大義滅親」之正義感,充分發現「義」之所在,得到後世人的讚許。
所以凡有「正義的人,不顧一切私情,而依照法律公理來制裁不法之徒,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有這種「正義」的态度。有詩为證:
詩曰:乱臣贼子莫猖狂 禍國殃民最可傷 大義滅親伸正義 忠心千古永流芳
22【通天教主--降】
述「修道之涵義」
「修」者,飾也,治也,整備也。「道」者,理也,天理良心也。中庸曰:「修道之谓教」。「修道」就是修飾其道理之正確。淺而言之曰:「修學正道真理,而行善德之謂也。」所以「修道」就是整備正確之天理良心。而行善德,不作坏事,不履邪徑,發揚人的理智与善性,謂之「修道」也。世人誤会了「修道」乃是道家修行而已,殊不知「修道」乃是普天下之人,不分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人人均要「修道」,修道是为人處世,必须之德行也。
士人若不修道,则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無忠臣,孝子,義士之出现。所以士人必須「修道」以發揚其善性,養成其善德,始能对國家社会人群,有所貢献也。
農人若不「修道」,不但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亦难以出现善德笃厚之農家。農人若無善德,一味遊手好閒,则对於耕耘不力,不依時節播秧、除草、施肥、灌溉、收穫等,就难以增產。農作物若無增産,则影响民生至鉅。所以農人应修道發揮其善性,努力於農業,以期貢献於國家社会人群也。
工人若不「修道」,不但不知「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可贵,其所工作,如不守道德,则偷工减料,只贪图不義之財,而不顧其信用,致工業不能振興,間接直接影响國家社会之需要,所以工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致力於工業發展。
商人若不「修道」,不但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昧本來之善良德性,一味貪圖厚利,而成为奸商,失志商業道德,不择手段,欺骗顧客,以圖不義之财,则擾乱社会之秩序,而损害商塲之信譽。是故,商人亦應「修道」,以發揮其善性,而求正當之利益,童叟無欺,貨真價实。
所以男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了悟奉行三綱互常,女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遵守三從四德。是故修道乃为人處世之德行,人人若能修道实踐奉行,则堯天舜日之重现,指日可见也,願世人勉之。有詩为證:
詩曰:人性由來本善良 只因昧卻此靈光 勤修真理明心地 大道康莊達八方
23【釋迦牟尼佛--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禮」
禮:履也,禮者,何以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者,禮儀之稱,又禮者,理也,禮乐記云:「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乃因人之情而为之節文,故曰:「禮乃天理之節序,人之儀則,人之品行節文也。所以,人不學禮,無以立也。
「禮」为人之品行節文者何也?節文是内外之工夫。節者,無过也,無不及也,合乎中道之謂節也。文者,禮之外,在重文飾也。內为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外可使眾生得其安份立之功也。節己之欲,以離怨。節己之情欲,以達節人之情。故禮乃为人處世之要道,禮以命己,禮以文人,禮以文表達之,合乎中道,故曰:「質勝文则野,文勝質则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矣。」
然则,「禮」之用,乃表現人身無染邪氣,有恭敬心之意。人若有恭敬心,定無邪念,自然生出敬愛之心情,若有敬愛之心情者,则其对長輩定有恭敬禮貌之表现。对下輩定有慈悲爱惜之心矣。所以「禮」乃以互相尊敬为原则。
所以人为萬物之靈,而为萬物之上,均不可無禮而秩序,人若無禮,则与禽兽何異乎。論語颜淵問禮,孔子曰:「非禮勿视,非禮勿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勿乃为人立身之本,若能依此而運行,则近「禮」矣。
所以禮有包涵:「貌、敬、謹、謙、讓」之五大美德。兹將「禮」之五大美德分述如下:
貌者:容儀也,容貌也。貌曰恭,行之端正,求实而不求虚,内誠外端也。身正從容,举止從
容,威而不猛,神态怡然,故講之禮貌也。
敬者:敬惕也,尊敬也,诚篤也。人之一举一動合乎道,一言一行合乎理,举動言行,發之於正,心思無邪,此乃敬惕之功也。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发於中心之敬,是謂尊敬,禮敬也。朋友之交,贵乎誠篤,交久而越敬,不失其初之交,是謂誠篤之敬也。
謹者:慎独也,心之動,行之謹,慎独存誠,仰不愧,俯不怍,独行不愧影,独寢不愧衾,光明正大,现隐显微,皆合乎謹。中庸曰:「君子戒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工夫,贵乎省察研究,去恶存善此皆謹慎務实,合乎中道,行之必合乎禮節也。
謙者:遜讓也,謙己進修也,存養也,敬也。雖有其功而謙遜不誇其功,雖有其善,而謙遜不扬其善,为世劳而無怨,乃謙之功也。不恥下問,乃謙之進修也。謙遜为存心養性之本,謙遜其心而存養其性,謙恭待人,謙和接物,上下和睦,無争無鬥,無怨無恨,無嫉無妒,此皆謙遜之德也,史記乐書云:「君子以謙退为禮。」心有謙遜之德,外必有合乎中道之禮儀也。
讓者:己之所有,推之予人也,推賢尚善也,厚人自薄也,忍辱也。禮曲禮曰:「退讓以明禮。」堯典曰:「允恭克讓」,讓之为禮仁心之德所生,为君子讓贤得眾也。仁人君子有讓人之美德,不以小过而责人,不以小失而怨人也。居上而不驕,謙讓温和,居下而不悖,禮讓以法之。此謂讓遜之德在內,讓篤之道在外也。为人绝無自私偏袒之心,見贤則举,見善則揚,恭敬和順,讓遜和眾,此皆讓之工夫也。
此五大美德,是學禮者,必須先學先修之要項,言之雖易,行之不易也,願世人善为修之,切勿因行之不易,而退步不修,須知:「世间無难事,只怕此心坚。」勤修则禮可成,而大道康莊,任你行矣。
24【呂祖--降】
述:禮之表現「坐怀不乱,重視禮節的柳下惠」
柳下惠,乃春秋戰國時代,鲁國人,即展禽,名獲,字季,常居於柳下,死後,謚曰:「惠」,故曰:「柳下惠」,是一個生得很美貌的男子。
有一天的晚上,一個暗戀了柳下惠很久的美丽女子,终於找到机会來接近他。那女子对柳下惠細細的傾訴思慕之情,後來竟不由柳下惠分説,硬要擁抱著他,就這样,那女子把柳下惠弄得一塌糊塗。柳下惠没办法,請她走,她不走,要動氣,又觉得自己無禮,便閉起眼睛来端坐著,那女人便依偎在柳下惠的怀里,一直到天明才走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自古流傳至今,可見柳下惠对於「禮」之重視也。
嗟乎,现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已失去了倫常禮節,男不遵禮教,女不守貞節,更以偷香窃玉,红杏出墻等之傷風敗俗事情,层出不穷,可謂棄孔孟之道,已到極点矣。莫怪社会上,姦殺,强暴,通姦等等之案情,時有所聞,已無「柳下惠」之再生,坐怀不乱之正人君子矣。
願世人,须知我國乃禮義之邦,人人守禮教,以免造孽而觸犯天顔,致降下災劫。但世人尚未能了悟,沉迷不醒,良可嘆也。
25【天上聖母--降】
述:「孟母訓子注意禮節」
孟母乃孟子之母親也。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为子思之門下生。從小就喪失了父親,由孟母一手教養成人。孟子在二十歲時,就结婚了,有一次,因他有急事,没經过叩門,就匆匆忙忙跑進寢室,不料發现他的妻子竟蹲在房中,(蹲、虚坐也。)在那時,婦女不正襟而坐,很不禮貌的,孟子就很生氣地跑去告訴母親説:「我的妻子不懂禮貌,我要跟她離婚。」
孟母忙著問他:「她有什么不对的行为嗎?」孟子答道:「她在房中不端端正正地坐著,卻蹲著!」孟母又问:「你進房間之前,先喊了一声嗎?」孟子回答道:「没有。」孟母就説:「這样看來,不懂禮貌的卻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禮記上記載著:「在進入房間之前,應當先有所表示。你难道忘記了嗎?我们不可乘人家不備的時候,去找人家的错處。你進房間之前未曾喊一声,她也許有她的事情,説不定當時她非蹲不可呢!你又匆匆忙地急著跑進去,這实在是你自己的错誤,还要怪你的妻子嗎?」
孟子得到了這番教訓後,知道自己有失禮貌,感觉非常地慚愧和不安,於是以後都随時随地注意禮貌,恐怕有失禮的地方。所以,为人必須遵守禮節禮貌,我以禮貌待人,人亦必以禮貌待我。語云:「人無禮則野」,人若無禮,则与禽兽何異?願世人應遵守禮節,随時随地重视禮貌,以免有失禮的地方,而被人所不齿也。有詩为證:
詩曰:为人處世學忠良 謙敬心怀德可揚 孟母訓完尊禮節 金言懿德水流荒
26【歐陽修夫子--降】
述:禮之表现「信陵君禮賢下士」
春秋戰國時代,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無忌,封於信陵,号稱信陵君,生性好客,禮聘天下贤士,家中養著三千個門下客。他听說夷門地方有一位隱士,名叫侯贏,年纪已七十,信陵君心甚仰慕,想邀請他到自己的門下來。
有一天信陵君大摆筵席,置酒宴客,等到客人们都坐下之後,他把自己左边的坐位空留著,駕了馬車,親自去迎接侯贏。侯贏穿着破舊衣服,一点也不客氣,上了信陵君的座車,信陵君親自執著馬鞭很恭敬地为他駕車,在半路上侯贏碰到他的老朋友朱亥,又下車來和朱亥交談,故意立談了很久,用意是要觀察信陵君是不是有厭倦的表情,但是信陵君愈显得和氣。侯贏看信陵君的态度越來越恭敬,才再上了車。
信陵君的侍從,看到信陵君给一個穿著破舊衣服的老頭子,執著馬鞭駕車,暗中都在窃罵侯贏。信陵君家里的客人,有許多是魏國的将相等有名人物,等他開席,信陵君駕車到了家里,恭敬請侯贏坐上首始開席,並親自给他斟酒,所有客人都覺得驚奇不已。
古時節的宴客,是左边的首位最为尊貴,信陵君虚左席以待侯贏,是尊敬賢人之禮,也就是表示求賢的态度,所以,以禮待人,必得人心之謂也。願世之修大道者,應遵「禮」而修,须知我待人以禮貌人亦必以禮貌待我。故,人如無禮,則不得人心,被人所不齿也。
有詩为證:
詩曰:待人禮貌得人心 敬老尊賢直至今 如此胸怀如此德 信陵君譽满儒林
27【李鐵拐仙翁--降】
述:「以禮讓感化人」
管寧字幼安,三國時代,魏、朱虚人氏,從小很喜欢讀書,所以成为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管寧平時的态度非常恭敬禮貌説話的語氣很溫和,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跟他在一起聊天,他常以孝悌的道理,禮讓謙和的道理告訴大家,因为他很誠懇,所以大家都很乐意接受他的意見,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一切不良的社会風氣,都会立刻改变,成为一個風氣敦厚的地方了。
有一次,管寧恰好住在一口公井的谤边,汲水的人很多,因为人多,爭先恐後,男的不讓女的,少的不讓老的,時常吵了起來。管寧看了這種情形,心里很不安,他就立刻買了許多装水的器具,放在井旁,自己前往把這些器具装满了水,以便来汲水的人取用。他有如此禮讓謙敬助人的胸怀,卻不讓人知道。所謂:「行善不给人知,謂之真善。」後來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到底是誰這么好心地,在查問之下,始知是管寧所为,於是大家很感動,以後凡是來汲水的人都互相禮讓,男的禮讓女的,少的禮讓老的,不再有争吵的事情發生了。
又有一次,管寧的鄰居,養有耕牛,有好几次這牛因無人看管,跑到管寧的田里踐踏,把農作物都踏坏了,甚至於有的被吃掉了,管寧不但没向牛的主人說些什么,反而把牛牽到陰凉的地方,不讓強烈的太阳曬坏了牛,再用食料飲水,供應這頭牛,比他的主人待得更好。牛的主人听到了這件事,感到慚愧。此乃管寧心中抱著「貌敬謙讓謹」,有「禮」之五大美德,故能以感化世人也。願世人仿學管寧之为人,勤修禮讓,则大道康莊可任你行之矣。
有詩为證:
詩曰:禮讓行为感化人 管寧正是好修真 諸生仿學成功果 大道康莊可履新
28【北極玄天上帝--降】
詩曰:勤修大道自康莊 處世为人德可揚 放下屠刀登佛界 逍遥極乐異尋常
其二:大道康莊一聖書 导人立德可安舒 勤修自得成功果 挽转颓風信不虚
其三:天降明灯照四夷 康莊大道好驅馳 世間多少痴迷輩 及早勤修志莫移
聖示:大道康莊乃一本劝化聖書,亦是教育之良書,希世人勤修而奉行,庶免辜負聖佛仙神,一片精誠揮鸞之劝化也。
29【地藏王菩薩--降】
述:「大道康莊在何處?」
大道者,大路也。康荘者,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即平坦之大道路也。但,此平坦之大道路乃是回天堂極乐之正路,不是凡塵之俗路,亦不是崎嶇难行之羊腸曲路,亦不是花街柳巷之邪路,亦不是顛入苦海之迷路,亦不是墜入輪迴之末路,是一條上天堂極乐世界之正大光明之大道路也。
然则這條光明正大上天堂之大道路,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世人的本性中,所以世人若能了悟,修身養性,则其本性光明,自能出现大道就是康荘。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就是説,世人日常之出入,必由門户經过,为何不由此大道路而行耶?的意思。
既然大道康莊是在世間人人的本性中,世人必须勤修大道康莊之「仁義禮智忠孝廉節」八大美德,其本性自能光明,其大道自能康莊,上天堂之大路,自能平坦而無阻礙也。世人若能修至本性之大道,光明而康莊,则可達到「超生了死」的地步。
「超生了死」就是超出陰陽,跳出五行,脱離輪迴,登上天堂,免了生生死死,免了沉淪苦海,免了萬劫不翻身的苦惱。
蓋人生在世,陽世並非乐土,是活地獄,怎么說呢?例如:富贵贫賤之人,皆不離烦,富者思欲再富,贵者思欲再貴,均貪無止境,故不離烦惱;贫賤者,貧者不安貧,賤者好自專,故自惹煩惱与憂愁,日日苦惱衣食不如人,所以說是活地獄也。
死入陰間,亦非乐土,是死地獄,入地獄,必受陰司審判其在世之功过,过多於功,则受陰律之制裁,故謂之死地獄也。惟有上天堂,始能永远得到極乐。所以为求「超生了死」,必须勤修大道,由此康莊的大道,直上天堂,享受極乐,以免再降塵世,免受四生六道轮迴之苦也。
佛説:「人身难得,東土难生」,现世之人,既得人身,又生在東土,应修明大仁,大義,大禮,大智,大忠,大孝,大廉,大節,做一個忠孝廉節之忠臣孝子,做一個仁義禮智齊全之善良人民,其死後,自能登天堂極乐,否则,墜落地獄受萬般之苦楚。
如岳武穆王之精忠報國,如關聖帝君之大義参天,如虞舜之大孝等人,均名留千古,享受萬世之俎豆。故,天堂与地獄之路,皆由人自選择也。
30【尹真人--降】
詩曰:鸞門木鐸策光前 教化無私遍大千 彙集成書煩筆墨 留傳後世譽拳拳
其二:尼山垂訓化三千 四海尊崇道德篇 扢雅揚風開覺路 鸞門大任继年年
31【釋迦牟尼佛--降】
述:「勤修大道可解寬孽消禍劫」
大道就是人之本性,由來选善良無邪的,因其本性被贪、利、慾所蒙蔽,未能发揮其善性,故其人若一興念,就涉及贪私偏邪,一举動,就是陰險狼毒,無所不为,致貽害社会不淺,所以人人必須勤修大道,使其本性光明,发生智慧,明白是非曲直,善恶邪正,始能自知改恶從善,去邪歸正,作一個本性善良的人,所以勤修大道,即是人人的明師。
何謂勤修大道,可以消禍劫,解冤孽呢?因禍劫冤孽,皆由人自造出來的,因人之善性,早被蒙蔽,棄了八德,重视利慾,所作所为,皆違背天理良心,而结怨於人,自造冤孽,惹災禍而成浩劫,所以欲消劫厄解冤孽,必須勤修大道,遵行八德,使其本性光明。自能做事不敢違背天理良心,则可避免造孽,而惹災禍,则可消浩劫者明矣。
因勤大道,遵行八德,则可发现天理良心,自然自知禍劫之所由來,冤孽之所由結,自能痛悔既往之過失,誠心而懺悔,極力行功立德,以補償宿孽愆尤,更是自然冤可解而孽可消,一身無所牽纏其所作所为,悉依八德是遵,那能再結冤孽之理,似此不结新仇,無存舊怨,身心輕爽清浄,自然冤孽可解,禍劫可清消也。
有詩为證:
詩曰:大道修来率性真 天良作事不違仁 可消禍劫消冤孽 了悟明心最可珍
(转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