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語錄》
【目錄】:
序一:为什麼我们念佛無法往生? 序二:依靠善導大師,重拾信願。
序三:念佛的心情---爸爸!我要回家。 序四:念佛宣言。
1、〔觀無量壽經菁華〕2、〔善導大師金言〕3、〔善導大師略傅〕4、〔善導大師的行持〕5、〔善導大師勸化偈〕6、〔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7、〔法然觀經四帖疏上人讚善導和尚〕8、〔觀經四帖疏〕卷一 9、〔觀經四帖疏〕卷二10、〔觀經四帖疏〕卷三11、〔觀經四帖疏〕卷四12、〔觀念法門〕13、〔法事讚〕卷上師開示。
〔介绍浄土法門〕
浄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所建立,釋迦牟尼佛所宣説,十方一切諸佛共證明讚歎的超勝異無上大法。只要相信真实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真实有阿彌陀佛的存在,相信阿彌陀佛成就了大誓願力,有能力並且願意救度一切稱名眾生。
由此深信,而發出真实的願望,厭離娑婆,不怕死,願意捨棄世間無常的一切。欣求極樂,喜欢死,願意早一点死,早一点往生西方,親彌陀。
且備這種信願的心情,十方世界任何眾生,只要呼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必依誓願親自接引,以佛力救度念佛眾生,了生脫死,永断輪迴!
序一:为什麼我们念佛無法往生?
照理説,净土法門是阿彌陀佛的佛力救拔,是百分之百保證往生的,但为什麼放眼當今念佛的人很多,但真正往生的人卻很少呢?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關键的問题,每一位念佛人當凛凛於此事,千萬不能輕忽!當今我们念佛無法往生的關键在於==「没有信願,怀疑不安,怕死,根本不求往生。」
當今念佛人念佛,只是求保佑,求财富,求功名,求平安,求顺遂,求消災,求免难,求治病,求長壽,求世間一切利益,但绝不求往生西方!
「真念佛人与假念佛人」
且讓我们真实地检验自己,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如果,现在阿彌陀佛馬上要接你去西方極樂世界,亦即现在馬上得死,馬上得離開這個世間,你願不願意?
一個具備信願的真念佛人,—定是視死如歸,一点也不怕死,滿心欢喜地從容就死,馬上願意跟阿彌陀佛回極樂故鄉。
而虚信伪願的假念佛人,则是推三阻四,找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藉口拖延推辞,不想死,怕死,根本不想往生。再看看那些生重病得癌症的病人,病人以及家属無不努力念佛求病癒,求建康,求長壽,求平安,但有誰能念佛一心求死,不怕死,求早一点死,早一点往生西方?
要知道,只此一怕死,不求往生西方的心,念佛人最重要的「信願」就完全失去了。没有信願的念佛,就与阿彌陀佛的救度誓願相違逆,佛要接你、救你,你不願被接、被救,無法与佛心佛力感应相通,是绝对無法往生的。
〔念佛人無法往生的真相〕
「當今念佛人千有九百九十九多为假念佛人」這就是为什麼念佛人無法往生的真相。平素我们念佛,心口不一,假信虚願,心中所在意眷戀的,绝非生死事大,而是世間一切利益;一到生死關頭,看不破,放不下,掛念東,憂慮西,但绝不求死,绝不求早点死,早日往生。
所以,绝大多数的念佛人把價值連城的無上鑽石只換一粒糖吃,念佛只成人天福報,翻为第三世怨,永远在生死輪迴中受苦不已。 ===《往生禮讚》===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虚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序二:依靠善導大師,重拾信願。
==反省、慚愧、懺悔==
念佛法門败坏至當今這種地步,是我们每一位念佛同修當痛切反省,慚愧懺悔的。我们辜負了阿彌陀佛累劫的思念等待!也辜負了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的殷切叮嚀!更辜負了十方一切諸佛共劝進宣揚證明讚歎的悲心期盼!思及此處,每一位念佛人當痛哭流涕,無地自容!
每一位教导念佛的人,應當反省,为什麼把依靠佛力的决定安心,信願念佛必定往生成佛的彌陀大法,教成了依靠自力的疑惑不安,不得一心無法往生?每一位學習念佛的人也應當反省。为什麼信願具足,倚仗佛力,榷定往生,不怕死,欢喜死,想早点走的浄土妙法,學成了虚信假願,怀疑自卑,不敢承担接受,害怕死,一点也不想早一点走?
〔找回念佛人最重要的「信願」〕
在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的末法的今日,如何找到原汁原味的浄土法門,讓绝大部分迷失自誤的念佛人,重新找回,念佛人應該具備「倚仗佛力必獲救度的决定安心」以及「不怕死,欢喜死,随時随地願意早点死的快樂心情」,亦即---「找回念佛人最重要的信願」。是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課題。
〔依靠善導大師重拾信願〕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为強』
『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相傳为阿彌陀佛示現於隋唐時代,專弘念佛,大興浄土的善導大師,正是末法今日徬徨無依,修行不得力的念佛人,去疑生信,消畏發願,重新找回信願的大依靠。
善導大師所著作的五部九卷鉅作,包括「觀經四帖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正是我们找回原汁原味的浄土法門的不二宝典。
然而,末法時代的眾生根機陋劣,業深障重,一大部「善導大師全集」有幾人肯發心研讀?而閱後能吸收受益者更如鳳毛麟爪。因此耑愚陋,恭錄大師在全集中最精要、最淺显易懂、最容易吸收的法語,輯为「善道大師語錄」一書。
希望能讓念佛的每一位同修,在善导和尚句句金言的叮嚀教誨中,重新找回念佛人「完全倚赖佛力,安心確定,不怕死,喜欢死,赞意隨時随地早一点走」的真实信願,從兹擁有阿彌陀佛必救度我,必蒙我阿彌陀佛救度。」的安心伺在,决定快樂的心情。
由此自行化他,普劝念佛,令一切人洞沫佛恩,一人念佛,一人往生成佛,千萬人念佛,千萬人往生成佛,讓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離苦得乐,了生脱死的究竟利益!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观經四帖疏》
【序三】
〔念佛的心情---爸爸!我要回家〕
念佛,其实只是一種非常单纯的心情。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心情,就好像墮落,流浪多年的孩子想回家,哭喊着:「爸爸!我要回家!」的時侯,在家中枯等多年,日思夜念自己孩子的父親,一定是喜極而泣,拼著老命也会全心全力救助孩子,接你回家,给你家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切。
孩子生病了!失業了!欠債了!中毒了!離家很远!路途險恶等等,這些都不是問题;选一切困难問题,爸爸都会帮你料理解决,問题只在於你自己願不願意回家而已。阿彌陀佛就是思念我们的慈父,十方眾生包括我们自己就是沈淪墮落的孩子。
阿彌陀佛为了達到救度十方眾生的目的,早已花了無數劫久远的歲月,千辛萬苦,積功累德,建立了十方諸佛共同讚歎的最快乐、最美好的西方極樂世界。一切都早已被阿彌陀佛打理好了,這一切最最快乐美好的果实成就,都要無條件,完完整整的送给你。能不能被救度?能不能脱離生死輪迴?能不死解决生命中的一切問题?只剩下你信不信阿彌陀佛的佛力可以救度一切眾生!你願不願倚靠佛力,不贪戀,不怕死,想早一点求生極樂世界而已!
只要具足「爸爸!我要回家!」這種遊子思歸故鄉,想念父親的信任,没有怀疑(信具願) ,依靠爸爸,完全的厭離娑婆,欣求極乐,不怕死,想早一点往生,没有猶豫(願具足)。具足「信願」地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为全仗佛力,父子之心相契交融,阿彌陀佛与眾生的心完全相應,這種人一念一生,千念千生,萬念萬生,绝無不生西方之人。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
序四:〔念佛宣言〕
我绝对相信真真實實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方,真真實實有一尊阿彌陀佛的存在。我绝对相信自己是個陷溺生死輪迴,障深業重的罪孽凡夫,靠自力修行,無論用任何方法,绝对無法成功。
我绝对相信唯有依靠佛力,倚仗阿彌陀佛的佛力救拔,才能了脫生死,解决生死輪迴的痛苦。我绝对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誓願,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不論智愚,不論尊卑,只要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呼喚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必来親自接引,救度往生。
我绝对相信,阿彌陀佛的佛力绝無障礙,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即使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恶道,只要肯信肯願,呼喚阿彌陀佛,必能依靠佛力,超越生死,永断輪迴。
我绝对相信,信願念佛必定往生成佛,阿彌陀佛绝对救度我 ,我绝对信賴佛力,相信彌陀,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非常願意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愈早愈好,愈快愈好,我满心欢喜期待往生的那一天早日到來。我不怕死,我喜欢死,早一点死,就早一点到極樂世界,早一点離苦得樂;我不畏懼死亡,我甚至十分欢喜期待死亡的那一天早到來。
天天都是我的臨终日,時時都是我的往生時。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時時刻刻、随時随地早已準備好了,放下一切,等待死亡,等待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
即使是现在,阿彌陀佛馬上要接我走,亦即馬上得死,馬上得離開眼前的兒女眷属、名位财富,我也會毫不猶豫馬上就走,一点也不怕死,一点也不留戀。
我相信阿彌陀佛,我願意去極樂世界,我知道自己一定往生西方。如今塵缘未了,我以彌陀兒女,極樂國民自勉,真实誠意地盡本分,努力孝養父母,教导兒女,尽忠职守,行善改過,扶弱濟貧,放生戒殺,吃素懺悔,尽可能为世間一切人做好念佛人的榜样。
在我的内心深處,深深刻印著「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的父親,阿彌陀佛是我的本命,阿彌陀佛是我的歸宿,所以我執持名號,憶念彌陀,心無旁鶩,一門深入,天天思念我的彌陀慈父,時時思念我的極樂故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修行以及以及生命的一切。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常流轉轉,無有出離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虑;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觀經四帖疏》巻四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为浄業。
此三種業是过去、未來、现在,三世諸佛。浄業正因。《觀無量壽經》
1、〔觀無量壽經〕菁華
◆唯願世尊。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乐閻浮提濁恶世也。◆此濁恶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恶聲,不見恶人。◆是諸佛土,雖復清净,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諦觀彼國浄業成者。◆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業。此三種業,乃是过去未來现在,三世諸佛,净業正因。
◆以佛力故,當得见彼清净國土。◆汝是凡夫,心想赢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觀,諸佛如来,有異方便,令汝得見。◆以佛力故,见彼國土。◆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演説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時,恒憶此事。◆我今因佛力故,得见無量壽佛及二菩薩。◆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 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 —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 一光時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见無量諸佛故,諸佛现前受記。◆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經須臾间,历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还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戒香熏修。◆孝養父母,行世仁慈。◆以聞如是諸經故,除卻千劫極重恶業。◆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来迎汝。◆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恶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念聲不绝,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弥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记,皆當往生。◆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为其勝友,當坐道塲,生諸佛家。◆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觀經四帖疏》巻一
2、〔善導大師金言〕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决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顺彼佛願故。◆上來雖說,定散两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切時中,常迴向生净土。◆佛滅後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净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
◆余此日自见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弥陀。◆一 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虚,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生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十恶之中,殺業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長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觀經四帖疏》巻二
3、〔善導大師略傅〕
善導大師,出生於隋煬帝大業九年(西元613年) ,歷經唐高祖,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最輝煌、最灿烂的時代;往生於唐高宗永隆二年(西元681年) ,春秋六十九。大師俗姓朱,山東省臨缁縣人,十一歲出家於諸城縣,依密州明勝法師,鑽研《法華》、《维摩》等大乘經典。
唐太宗贞觀四年,師十八歲,見「西方变相圖」大为震撼,深受感動,便生欣慕極樂世界,深願往生净土之心而讚歎說:「何當託質蓮台,棲神浄土。」
贞观六年,師二十歲,受具足戒,与妙開律師共看《观無量壽經》,悲喜交集,讚歎說:「修餘行業,迂僻难成,唯此观門,定超生死。」確信唯此是出離生死,解脱輪迴之法門。
贞观七年,師廿一歲,遁跡终南山悟真寺,專修净土,便依《观經》證入三昧,能於定中進入極乐世界,備观宝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贞观九年,師廿三歲,聞道绰禅師在晋陽開闡浄土宗風,乃不遠千里,從而問津,師事道綽禅師,受净土教,唯行念佛,彌陀净業,徹悟净土真髓,深歸弥陀本願。
贞观十九年,師卅三歲,道绰禅師八十四歲(西元645年) 往生之後,大師又回到终南山悟真寺。大師嚴持戒律,念佛精誠,每念一聲「阿彌陀佛」,即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聲聲佛號,聲聲光明,因此唐朝皇帝特尊稱大師为「光明和尚」。
當此贞观年間,大師於長安之==光明寺、慈恩寺、實際寺热烈教化,大转法輪。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劃净土变相圖三百幅赠与信眾,長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歸向浄土者甚眾。唐高宗儀鳳元年(西元676年) 師六十四歲,於長安教化之餘,撰著《观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浄宗宝典。
此時,京華諸州,受大狮教化修净土而念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者,不可知數。
唐高宗永隆二年(西元681年) 三月十四日,大師化缘圓滿,回歸極樂,時年六十九歲。
4、〔善導大師的行持〕
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狀,表於至誠三十餘年無别寝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脫衣。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未嘗举目視女人。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彌亦不受禮。绝意名利,遠諸戲笑。所行之處,争申供養;飲食衣服,四事丰饒,皆不自入,並将迴施好食送大廚供養徒眾,粗恶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噉。
諸有襯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浄土变相三百餘幅。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營。燃燈續明, 每歲不绝。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终無改,每自独行,不共眾去;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净土往生傳》
5、善導大師〔勸化偈〕
漸漸雞皮鹤髮 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 無常终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观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观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观經四帖疏》卷四
6、〔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穷。專修渭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刨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洪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纯—,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善導專修,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紧。◆善導和尚《四帖疏》,净業行者之指南針也。◆《善導疏》,契理契機,善説法要。◆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台宗《观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善導雖疏《观經》,实最重持名一行。
◆善導和尚專以平实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善導和尚云:「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观难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劝專接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续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串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餘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生淨土,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净土,不敢違其所願。
◆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説。以死尽輾轉企慕之狂妄偷
心。
世傳師是彌陀现 提倡念佛義周赡 切誡學者須为謙 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擇機理雙契幹 念佛出光勵會眾 所說當作佛說看
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观無量壽經》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虚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观經四帖疏》卷三
7、〔法然上人讚善導和尚〕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以四十八字解釋彌陀本願及成就文(四十八字願成釋) :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虚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日本净土宗之開祖,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薩應现之法然上人,極口讚仰此釋而言: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以佛耳晝夜倾听,有否稱我名號之人。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终來迎,無有空过。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8、〔觀經四帖疏〕卷一
◆劝大眾發願歸三宝◆生死甚难厭,佛法復难欣,共發金剛志,横超断四流,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學佛大悲心,長時無退者。◆彌陀本誓願,極乐之要門,定散等迴向,速證無生身。◆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說偈歸三宝,与佛心相應。◆今乘二尊教,廣開净土門,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乐國。
◆然娑婆化生,因其請故,即廣開净土之要門;安樂能人,显彰别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观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凝心,散即廢恶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为增上缘也。」◆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贤十聖,弗测所窥。◆唯可勤心奉法,畢命为期,捨此秽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今此《观經》,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为体。
◆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經,菩薩藏收,頓教攝。◆一心信乐,求願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眾生,是以劝歸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为。◆迴願往生,以佛願力,即得生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初不遇善,獄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
◆看此《观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業故,臨终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華嚴經》説:「功德雲比丘語善财言:我於佛法三昧海中,维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善自思量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淪以为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誤他也。◆若欲往生者,要须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有虚,亦無所至;要须願行相扶,所为皆剋。◆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正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 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难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十方眾生,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 普勸弘三福 咸令滅五燒 《往生禮讚》
9、〔觀經四帖疏〕卷二
◆「出家」者:亡身捨命,断欲歸真,心若金剛,等同圓鏡,希求佛地,即弘益其他,若非绝離囂塵,此德無由可證。◆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为,永歸常樂。◆但無为之境,不可輕易即階;苦惱娑婆,無由輒然得離。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嘆。◆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而起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勝報,依報成極,依樂显通悲化,依於悲化,显開智慧之門。
◆然悲心無尽,智亦無穷;悲智双行,即廣開甘露;因兹法潤,普攝群生也。諸餘經典,劝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讚。◆凡惑障深·人多散動,若不顿捨攀缘,净境無由得現。◆一切眾生,机有两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尽;是以如來方便,故開三福,以應散動机。◆言「欲生彼國」者,标指所歸也。言「當修三福」者,总标行門也。◆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供養父母。◆父母能生汝身,於汝有大重恩。◆大须孝養父母。◆一切眾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護命也。
◆《經》(湼槃經卷十) 云:「一切眾生,無不愛壽命,勿殺勿行杖,恕己可为喻。」◆十恶之中,殺業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長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非廣發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世間苦樂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樂因,即感樂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以佛力故,見被國土。◆劫若初成,眾生纯善;劫若末時,眾生十恶彌盛也。◆當今劫末眾生,恶性难親,随对六根,貪瞋競起也。◆多行殺害,無慈恩養;既行断命之苦因,欲受長年之果者,何由可得也?
===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
《观登四帖蔬》
10、〔觀經四帖疏〕卷三
◆唯须勤心懺悔。◆:
地下莊嚴七宝幢 無量無边無數億 八方八面百宝成 見彼無生自然悟
無生宝國永为常 一一宝流無數光 行者傾心常对目 畢竟逍遥離有無
◆ 歸去來 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 六道尽皆經
到處無餘樂 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後 入彼涅槃城
◆《讚》(往生論意) 云:「安樂國清净,常轉無垢輪;一念及一時,利益諸群生。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别心;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人天之樂,猶如电光,须臾即捨,还入三恶,長時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清净觉經》(卷四意) 云:「若有人聞說浄土法門,聞如不聞,见如不见;當知此等,始從三恶道來,罪障未尽,为此無信向耳。佛言:我説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此《經》(平等觉經卷四,大阿彌陀經卷下意) 又云:「若有人聞說浄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當知此人,过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斯乃法藏因深,致使自然而有。◆願此有缘常憶念,捨命同生彼法堂。◆佛是眾生無上大師,除邪向正。◆法是眾生無上良藥,能断煩惱毒病,法身清净。◆僧是眾生無上福田,但使傾心四事,不弹疲劳,五乘依果,自然应念,所须而至。◆彌陀應聲即现,證得往生也。◆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但自心想作,即應心而现。◆今此观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近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時,佛与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德。◆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弥陀名號得生。又如《弥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虚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但當憶想,令心眼見。◆佛心者,慈为體,以此平等大慈,普攝一切也。◆斯乃真形量遠,虐若五山;震响随机,光沾有識,欲使合靈歸命,注想無遗,乘佛本弘,齊臨彼國。◆浄土之中,一切聖人,皆以無漏为体,大悲为用,畢竟赏住,離於分段之生滅。◆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直是彌陀願重,致使想者皆成。◆一念心開見真佛,身光相好轉彌多。◆歸去来==極樂安身实是精 正念西歸華含想 見佛莊嚴說法聲
◆普劝同生知識等,專心念佛向西倾。
11、〔觀經四帖疏〕卷四
◆今言三福者:第一福者:即是世俗善根。曾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迴向,尽得往生。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發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捨恶持心,迴生净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迴向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迴亦得生。
◆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收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進之相,內怀虚假,貪瞋邪伪,奸詐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为雜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業也。◆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为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不简內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誠心」。◆「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曠劫以来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决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决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隨顺佛願,是名真佛弟子。◆是故今時,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倾動也。◆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由佛語决定成就了義,不为一切所破坏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釋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以後,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劝、同證。何以故?同体大悲。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一佛所化。◆指讚彌陀名號,劝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观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顺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断,名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间断,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離之行也。◆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发願心」也。◆迴向发願願生者,必决定真实心中迴向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心,猶若金剛,不为一切異見、異學、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動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闻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难。◆愛心之起,能染污善心也。◆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迴向」者,生彼國已,还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口殺者,處分許可,名为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較等,名为心殺。
◆若論殺業,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浄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修慈持戒。◆言念佛者,即是專念阿弥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我身無際以來,共他同時发願断恶,行菩薩道。他尽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圆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虚然流浪,烦惱恶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对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無为樂者,善心一发,永無退失也。◆唯发一念厭苦,乐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还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发菩提心」也。◆見物遭苦,起於慈敬。◆孝養父母教迴向,为説西方極樂因。◆問曰:何故闻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声,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答曰:造罪之人章重,加以死苦來逼,善人雖說多經,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輕,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所闻化讚,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闻經之事,然望佛願意者,唯劝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劝令稱名,將为要益也。◆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雜善,得为此類。◆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專念彌陀名者,即观音,勢至,常随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付嘱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真宗叵遇,浄土立要难逢。◆此界穢恶多苦,不劳贪樂。◆畢命为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願使:含靈闻之生信,有識睹者西歸。以此功德,迴施眾生,悉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識,同歸净國,共成佛道。
佛心者,慈悲为體、以此平等大慈,普攝一切也。《观經四帖疏》卷三
12、〔觀念法門〕
◆准佛教,得見净土中事,若见但自知;不得向人說即大有罪,横招恶病短命之報。◆一切時中,常迴生净土。◆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誦《彌陀經》。
◆:
常独處 勿聚会 避恶人 近善友 親明師 视如佛 執其志 常柔弱 觀平等
於一切 避鄉里 遠親族 棄爱欲 履清净 行無为 断諸欲 捨乱意 習定行
绝淫色 離眾爱 勿贪财 多蓄積 食知足 勿贪味 眾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飾 勿調戏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貢高 。。。 。。。 。。。 。。。
了身本 猶如幻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於一切 施貧穷 濟不还
◆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见之。◆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專念故得往生。◆皆须一食長齋,軟餅粗飯、隨時醬菜,儉素節量。◆晝夜束心,相续專心,念阿彌陀佛心与声相续。酒、肉、五辛,誓发願不捉,口不吃。◆誓生净土,願佛攝受。◆眷属六親,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枉死,墮三恶道。願行者荐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
◆謹依釋迦佛教《六部往生經》等,显明稱念阿弥陀佛,願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壽,不遭九横之难。◆佛劝一切眾生,发菩提心,願生西方阿弥陀佛國。◆又劝造阿弥陀像,稱揚禮拜,香華供養,日夜观想不绝。◆又劝專念阿弥陀佛名。◆现生捨報,决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显明「五種增上利益因缘」:(一)「滅罪」增上缘。(二) 「護念得長命」增上缘。(三) 「見佛」增上缘。(四)「攝生」增上缘。 (五) 「證生」增上缘。◆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名十聲,於聲聲中,除滅八十億劫生重罪。
◆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观音、勢至常与行人作勝友知識,隨逐影護◆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行者。◆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亦不令諸恶鬼神得便,亦無横病,横死,横有厄难,—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般舟三昧經》:「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若人專行此念阿彌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大天王、龍神八部,随逐影護,愛乐相見;永無諸恶鬼神、災障厄难,横加惱乱。
◆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见佛。◆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説云: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三昧力加念,故得見佛。三者以本功力加念,故得見佛。◆隨心想時,佛身即现。◆專心想者,定得見佛。◆凡夫念者,乘自三心力,故得见佛。至誠心、信心、願心,为內因,又藉彌陀三種願力为外象缘。外内因缘和合故,即得见佛。◆言「三昧」者:即是念佛行人,心口稱念,更無雜想,念念住心,聲聲相续,心眼即開,得見彼佛,了然而现,即名为定,亦名三昧。
◆《文殊般若經》云:「文殊白佛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若男子,女人,在空閒處,捨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專稱佛名,念無休息,即於念中,能见过、现、未來三世諸佛。」◆《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說「佛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有眾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为增上缘。◆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终時,佛与大聖眾,自來迎接,尽得往生。◆佛滅後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言恶性人者,一即謗真行伪恶人。二者謗正行邪恶人。三者謗是行非恶人。四者謗实行虚恶人。五者謗善行恶恶人。又此五種人若欲願歸佛,不能自利,亦不利他人。◆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又在家不孝,在望無信,在朝名小兒:事君则常怀諂佞,謂之不忠。◆又此人等,於他賢德善人身上,唯能败是成非。但见他恶,故名自性恶,故名自性恶人也。◆又上至諸佛、賢聖人天六道,一切良善,此等恶人,所識耻辱也。◆《無量壽經》(卷下意) 云:「佛告阿难:其有眾生,皆共讚歎彼佛。若有眾生,闻其名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觀經》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眾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五濁凡夫,遇善知識,劝令生信,持戒、念佛、誦經、禮讚,決定往生。以佛願力,尽得往生。」◆《彌陀經》(意) 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説誠实語: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天,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浄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時,佛与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闻此語,即应声悲雨淚,連劫累劫,粉身碎骨,報謝佛恩。由來稱本心,豈敢有毛髮惮之心。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况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閉绝六道生死之因行,永開常乐浄土之要門也。非直彌陀稱願,亦乃諸佛普皆同慶。◆《般舟三昧經》(一卷本意) 說:「佛告跋陀和菩薩:於是念佛三昧中,有四事供養,飲食、衣服、卧具、湯藥,助其欢喜。过去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若人百里、千里、四千里,欲闻是念佛三昧,必往求之,何况近而不求學者。
◆准依佛教,精勤苦行,日夜六時禮念、行道、观想、轉誦、齋戒一心,厭患生死,畏三塗苦,畢此一形,誓生净土。◆《观佛三昧海經》(卷二意) 說:「汝之所犯,名不可救,欲滅罪者可入我塔中,观我形像,至心懺悔,可滅此罪。」◆捨離諸恶,乐少語法。◆發露悔过,随顺佛語。◆《佛說观佛三昧海經》(密行品) 第十二卷第十:「有念佛者,當自防事,勿令放逸。念佛三昧人,若不防護,生貢高者,邪命恶風,吹憍慢火,燒滅善法。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禅定。」◆諸念佛法,從心想生,是名功德藏。
一心專念,弥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观經四帖疏》卷四
13、〔法事讚〕卷上
◆竊以婆廣大,火宅無边;六道周居,重昏永夜。生盲無目,慧照未明;引导無方,俱摧死地。循环來去,等逝水長流;託命投神,誰之能救;斯乃識含無际,穷塵之劫更踰;自尔悠悠遇勝缘之何日!◆上從海德初际如來,乃至今時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双行;不捨含情,三輪普化。◆無明障重,佛出不逢,設使同生,还如覆器。◆慈悲方便,视教隨宜,劝念彌陀,歸乎淨土。◆身则紫金之色,相好儼然;進止往來,乘空無礙。若論依報,则超绝十方。地上虚空,等皆無異。◆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如來善巧,總劝四生,棄此娑婆,欣生極樂,專稱名號,兼誦《彌陀經》;欲令識被莊嚴,獻斯苦事。◆願往生無量樂。◆大眾同心厭三界。◆三界火宅难居止,乘佛願力往西方。◆十三恒河沙佛舒舌,證我凡夫生安樂。◆悲心利物大悲心,慚愧恒沙大悲心。◆畢命直入涅槃城。◆直心实行佛迎來。◆心心專注出娑婆。◆彌陀光攝往生人◆無常迅速命停。◆歸依佛者:佛是眾生大慈悲父,亦是出世增上良缘。
◆《贤遇經》(卷一意) 言:「一一諸佛,從初发意,终至菩提,專心求法,不顧身财、悲智双行,曾無退念。」◆諸佛境界,唯佛能知;國土精華,非凡所测。◆但为凡夫乱想,寄託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捨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刹,國名極樂,佛號彌陀,现在説法。其國清净,具四德莊嚴;永绝譏嫌。等無憂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捨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与十恶,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誓捨娑婆,念念無遗,决定求生極樂。◆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十方恒沙諸佛,共讚釋迦,舒舌遍覆三千,證得往生非謬。◆迴心一念见彌陀。
◆不捨慈悲,滿眾生願。◆從初发意,乃至菩提,常行平等,接引無偏。自利利他,無時暫息。◆常以法音,觉諸世間。◆開闡法門,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往生,願往生。◆畢命形枯断諸恶,從是念念罪皆除。◆久住娑婆常没没,三恶四趣尽皆停,披毛彌陀戴角受眾苦,未曾聞见聖人名,憶此疲劳長劫事,誓願捨命见彌陀。◆晝夜精勤不敢退,專心決定见彌陀。◆永拔無明生死業,誓作彌陀净土人。◆無生净土隨人入,廣大宽平無比量。◆願在彌陀会中坐,手执香華常供養。◆弘願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为親,人能念佛佛还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一切迴向佛安樂,即见真金功德身。◆一念乘華到佛会,即證不退入三贤。◆歷劫已來巡三界,輪迴六道無休止。◆乘此善根生極樂,華開见佛證無为。◆普劝歸西安養國,逍遥快樂得三明。◆念念迴心生净土,畢命入彼涅槃門。◆曠劫以來居生死,三塗常没苦皆逕。◆念念思闻净土教,文文句句誓當勤,憶想長時流浪苦。專心听法入真門,净土無生亦無别,究竟解脱金剛身。◆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獄。◆发露懺悔,願罪消滅,永盡無餘。◆懺悔已,至心歸命禮阿弥陀佛。
◆食啖一切眾生、酒肉、五辛多病短命業。◆發露懺悔即安樂。◆已作之罪願除滅,未起之罪願不生;已作之善願增長,未作之善方便令生。◆誓共眾生,捨邪歸正,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真善知識,同生净土,乃至成佛。◆願往生,願往生,願在彌陀佛前立,手执香華常供養。◆願往生,願往生,願在彌陀会中坐,手执香華常供養。
====上來雖説,定散两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號。====
《观經四帖疏》卷四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