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9-29) 点击次数(1575
《善道大師語錄》卷下

《善道大師語錄》卷下

《目錄》

14、〔法事讚〕卷下15、〔般舟讚〕16、〔往生禮讚〕17、〔蕅益大師開示〕18、〔印光大師開示〕19、〔道證法師開示〕20、〔修行十大要点〕

 

14、〔法事讚〕卷下

◆:門門不同亦非别   别别之門还是同   同故即是如來致  別故復是慈悲心

◆稀遇道塲闻净土,騰神永逝出煩籠。

◆天上天下無过佛   慈悲救苦实难逢   或放神光遍六道   蒙光觸者起慈心

或住或來皆尽益   三塗永绝断追尋   或震大地山河海   为觉萌冥信未深

或自說法教相劝   展轉相将入法林   法林即是彌陀國   逍遥快樂不相侵

眾等倾心皆願往   手執香華常供養。。。。。。。。。◆眾等迴心生净土

◆願閉三塗绝六道   開显無生净土門。。。。。。。 。◆畢命傾心入宝蓮。

 

===誓到彌陀安養界   还來穢國度人天   願我慈悲無际限   長時長劫報慈恩===

 

◆一切佛土皆嚴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來别指西方國   笑是超过十萬億

七宝莊嚴最为勝   聖眾人天壽命長    佛號彌陀常說法   極樂眾生障自亡

眾等迴心願生彼   手執香華常供養。◆忽爾無常苦來逼   精神错乱始驚忙

萬事家生皆捨離   專心发願向西方    彌陀名號相续念   化佛菩薩眼前行

或与華台或授手   须臾命尽佛迎將。◆此是彌陀悲願力   無衰無变湛然常

 

 

◆極樂世界廣清净   地上莊嚴难可量    八功香池流遍滿   岸上重樓百萬行

真珠瑪瑙相映飾   四種蓮華開即香    十方人天得生者   各坐一箇听真常

是故彼國名極樂   眾等持華来供養。◆弥陀佛國最为勝   廣大寬平实是精

天樂音声常遍滿   黄金为地間奇珍    晝夜六時華自散   法音常說自然聞

彼國眾生更無事   衣裓盛華詣十方    一一親承修供養   塵劳垢習永消亡

種種随心皆稱意   無不利益是真常   欻爾飛騰还本國    飯食經行七宝台

眾等傾心皆願往   手执香華常供養。。。。。。。。。◆如說修行專意專。

◆願佛慈悲遥攝受       臨终宝座现其前      既见華台心踴躍

從佛逍遥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      無漏無生还即真

◆極樂莊嚴出三界   人天雜類等無为   法藏行因廣弘願   設我得佛现稀奇

或现鳥声能説法   或现無請能应机   或使微波出妙响   或使林树赞慈悲

或使風光相应動   或令羅網説音辞   一切莊嚴声遍滿   恒沙天樂自依時

为引他方凡聖類   故佛现此不思議   。。。。。。。。。。。。。。。。

 

◆我等闻之身毛竖   碎骨慚谢阿彌陀   一受專精不惜命   须臾即到豈为迟

◆彌陀佛國真嚴净   三恶六道永無名   事事莊嚴难可識   種種妙微甚为精

◆到處唯闻無上法   永绝凡夫生死殃   是故彼國名安樂   眾生迴心願往生

◆果得涅槃常住世   壽命延長难可量   千劫萬劫恒沙劫   兆載永劫亦無央

一坐無移亦不動   徹穷後际放身光   靈儀相好真金色   巍巍独坐度眾生

十方凡聖專心向   分身遣化往相迎   一念乘空入佛会   身色壽命尽皆平

 

◆彼佛從因行苦行     勇猛專精無退時    一坐百劫長時劫   难作能作不生疲

自利利他同断恶     不捨怨憎由大悲    有識含靈皆普化   同因同行至菩提

◆蒙光觸者塵劳滅     臨终见佛往西方。◆願我今生強發意   畢命往彼聖人叢

◆娑婆六道非安處     冥冥長夜闇中行。◆我等聞之心髓痛   誓願頓捨世間荣

◆普願迴心生浄土。。。。。。。。。。。。。。。。。。。。。。。。。。。

 

◆娑婆極苦非生處    極樂無为实是精    九品俱迴得不退   阿鞞跋致即無生

◆四種威儀常见佛    行爽進止駕神通    六道縱横自然悟   未藉思量一念功

普劝同生善知識    專心專注往西方。。。。。。。。。。。。。。。。。

◆極樂無为涅槃界    随缘雜善恐难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臨终聖眾時華现    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   一念迎将至佛前

 

◆寄語同生善知識    念佛慈悲入聖叢。◆悲智双行法爾常。。。。。。。。。

◆终時正意念彌陀    见佛慈光來照身    乘此弥陀本願力   一念之间入宝堂

◆我今既到無为處    普願含靈歸此方。◆普劝眾生歸净土   前思卻慮更生疑

我今舒舌以为證    西方極樂必须依。。。。。。。。。。。。。。。。。。

◆七日稱名無間雜    身心踴躍喜还悲   慶得稀闻自家國   諸佛證判得还歸

 

◆善巧随宜令断恶   偏心指授向西行   一切福業皆迴向   终時化佛自來迎

◆利根智者闻欢喜   忽憶三塗心即驚   驚心毛竖劝懺悔   恐罪不滅堕深坑

◆弥陀願力皆平等   但使迴心華自捧   一念逍遥快樂國   畢竟常安無退動

◆总劝厭此人天樂   無常八苦火燒人   念佛誦經除罪障   諸佛遥加護念身

晝夜六時強發願   持心不散業还成   業成见佛華台主   须臾变作紫金台

從佛逍遥入宝國   畢竟永绝愁憂声。。。。。。。。。。。。。。。。。

 

◆九十五種皆污世   唯佛—道独清閑   出到菩提心無尽   还來火宅度人天

如來出现於五濁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闻而得度   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脱   無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天念即生

 

◆世尊說法時将了   慇勤付嘱彌陀名   五濁增時多疑謗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競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輩   毁滅顿教永沉淪

超过大地微塵劫   未可得離三塗身   大眾同心皆懺悔   所有破法罪因缘

◆三界無安如火宅   六道周慞竞出門。◆为此如來偏指授   劝使專修净土因

净土因成伺然到   终時合掌奉香煙    香煙直注弥陀佛   聖眾持華迎我身

即坐華台皆金色   到彼無漏真復真。◆專專指授歸西路。。。。。。。。。

 

◆今日今時闻要法   畢命为期誓坚固   坚固持心不惜身   慚愧釋迦諸佛恩

◆标心为説西方乐   欲使齊歸入正門   正門即是彌陀界   究竟解脱断根源

去來他鄉不可停   從佛歸家还本國   一切行願自然成。。。。。。。。。

◆大眾人人皆合掌   碎身慚謝釋迦恩   能得慈悲巧方便   指授西方快樂門

◆四十八願慇勤喚   乘佛願力往西方 ◆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湼槃,國土则廣大莊嚴,遍滿自然眾宝。◆西方極樂,種種莊嚴,歎莫能盡。◆知身假合,四大共成,識命浮危,譬似嚴霜对日。十方六道,同此輪迴,無际循循,沈爱波而沈苦海。◆恐畏命目石火,久照难期。識性無常,逝踰風燭。故人人同願,共结往生之業。◆春秋冬夏,四大常安,罪滅福成,迴生净土。◆竪通三界,横括九居,莫不等出娑婆,同歸於净土。◆我今稽首禮,迴願往生無量壽國。◆普为四恩三有,帝王人王,師僧父母,善知識,法界眾生,断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弥陀佛國。和上—切賢聖,迴願往生無量壽國。

==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觀經四帖疏》卷四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觀經四帖疏》卷一

 

15、〔般舟讚〕

◆若见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讚之;若闻人說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同以諸佛为師,以法为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毁他有緣之教行,讚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行者等必须於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讚顺之心,莫生是於慊恨也。◆何故然也?为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復是流转,与前無異。◆若自他境上,護得三業,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三業清净,是生净土之正因。

 

◆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廣讚凈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须入凈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諸有智者应知。◆三界六道苦难停,曠劫以來常没没,到處唯闻生死声。

 

◆观經彌陀經等說    即是顿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    命断须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    即得不退證無生    一一光明相續照    照觅念佛住生人

◆欲比十方諸佛國    極樂安身实是精。◆利劍即是弥陀號    一声稱念罪皆除

◆畢命为期專念佛    须臾命断佛迎將。◆不孝父母駡眷属    地獄安身無出期

◆得此無生宝國地    皆是弥陀願力恩。◆大眾同心厭此界    乘佛願力见彌陀

◆自慶今身闻净土    不惜身命往西方。◆因佛願力來相见    常住此國不须还

◆我今到此佛願力    普願閻浮知識等    同行相親願莫退    專誦彌陀观經等

禮佛观察尽须迴    一切時中相续作    至死为期專復專    一到彌陀安養國

畢竟逍遥即涅槃。◆誓願今生顺佛教    行住坐臥專念佛    一切善業並须迴

念念時中常懺悔    终時即上金剛台。◆一切時中望西禮    表知凡聖心相向

◆佛知眾生心雜乱    偏教正念住西方。◆莫論彌陀攝不攝    意在專心迴不迴

但使迴心决定向    臨终華蓋自來迎。◆相续念佛報師恩    。。。。。。。

 

◆雖捨錢財造功德    不如持戒断贪瞋。◆普教眾生常念佛    自他功德並须迴

◆安心定意生安樂    独超三界忠烦籠。◆得免娑婆長劫苦    今日見佛釋迦恩

◆顺随佛語见彌陀。◆父母妻兒百千萬    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纏入恶道

分身受報不相知    或在猪羊六畜內    披毛戴角何時了    慶得人身闻要法

顿捨他鄉歸本國。◆觀見彌陀七宝國    地上虚空光相照    即作神通遍佛國

處處供養無边会    一一大会随人入    入處唯闻平等法    四種威儀常在定

不出三昧作神通    一一神通到佛会    会会听法證無生。◆極樂安身实是精

 

◆彼國眾生心眼利    闻一悟解百千門。◆一切時中常說法    见闻欢喜罪皆除

◆佛与聖眾身金色    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莊嚴無殊異    皆是彌陀願力成

◆極樂荘嚴門尽開    普願有缘同行者    專心直入不须疑    一到彌陀安養國

◆元來是我法王家。◆一入不退至菩提。◆不蒙彌陀弘誓力    何時何劫岀娑婆

◆得生净土報師恩。◆普劝有缘道俗等   会是專心行佛教     念佛專心誦經观

禮讚莊嚴無雜乱   行住坐卧心相续    極樂莊嚴自然见     。。。。。。。

 

◆或想或观除罪障    皆是彌陀本願力    以佛力故成三昧   三昧得成心眼開

◆十方如來舒舌證    定判九品得还歸。◆彌陀告言諸佛子   自作自受莫怨他

◆常住宝國永無休。◆內外映徹如明鏡    塵劳畢竟無缘起   念念唯加三昧浄

無漏神通真復真。◆煩惱永绝不相干。◆種種荘嚴隨念出   所到之處现稀奇

 

◆畢命直入無为会。◆光能变现稀奇事    尽是彌陀願力作。◆忽爾思量彼快樂

人人有份不须疑。  ◆彌陀願力莊嚴地。◆一坐華台未曾動    徹穷後际度眾生

◆普劝眾生常憶念    行住坐卧令心见。◆得见净土稀奇事    皆是佛力遥加備

◆非是口言即生彼    会是專行不惜身。◆各发誓願遥加備    專住莫退尽须來

一到即受清虚樂    清虚即是涅槃因。◆得免娑婆長劫难    特蒙知識釋迦恩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一切善業迴生利    不如專念弥陀號

念念稱名常懺悔    人能念佛佛还憶。◆凡聖相知境相照    即是眾生增上缘

 

◆不得信受他人語    但令心净此皆净。◆專心念佛断贪瞋。◆慎莫輕心縱三業

業道分明不可欺。◆横截業道入西方。◆不孝父母駡三宝    终時獄火自相迎

毁辱六親破净戒    亦墮如是泥犁中。◆殺害眾生食他肉    直入泥犁火聚中

见闻方便處分殺    如前受苦未何央。◆劫盗三宝眾生物    一墮泥犁無出期

偷劫父母六親物    亦入如是泥犁中。◆不惜身财常惠施   。。。。。。。。

 

◆論說他人三宝过    死入拔舌泥犁中。◆普劝眾生護三業   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時中憶地獄    發起增上往生心    誓願不作三塗業   人天乐報亦無心

忽憶地獄長時苦    不捨须臾忘安樂    安乐佛國無为地   畢竟安身实是精

◆彌陀願力隨心大    四種莊嚴普皆遍   三明六通常自在    遍入眾生心想中

◆佛身相好依心起    隨念即现真金佛   真金即是弥陀佛    圆光化佛现人前

◆相好彌陀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餘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萬行俱迴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    無过—日七日念

◆救苦雖遥别世界    眾生急念应時來。◆如此逍遥快樂地    更贪何事不求生

◆普劝同生常憶念。◆專心想佛见無疑。◆持戒念佛誦經專。◆持戒作善莫推閑

 推閑即造輪迴業。◆觉痛即断愚癡業    悔心慚愧生安樂    安樂即是金剛地

凡夫六道永無名。◆極樂清閑实是精。◆深信因果莫生疑。◆尽命为期莫生疑

◆若是釋迦真弟子    誓行佛語生安樂   不得悠悠信他語。。。。。。。。。

 

◆口說事空心行怨    是非人我如山岳    如此之人不可近    近即輪迴長劫苦

◆若闻此法稀奇益    不顧身命要求得    若能專行不惜命    命断须臾生安樂

◆念佛即是涅槃門。◆戒定慈悲常勇猛    一心迴願生安樂。◆实是彌陀願力恩

◆劝修实行不欺人。◆孝養父母行人信。◆臨终遇值善知識    为説極樂彌陀願

闻説合掌迴心向    乘念即到宝池中。◆願住弥陀佛國內    證与不證亦心閑

◆顿超生死出娑婆。◆唯知目前貪酒肉    不觉地獄尽抄名    一入泥犁受長苦

 

◆手执香爐教懺悔    教令合掌念弥陀    一声稱佛除眾苦    五百萬劫罪消除

◆得脱三塗知識恩    若非知識教稱佛    如何得入弥陀國。。。。。。。。。

◆地獄猛火皆来逼    當時即值善知識    发大慈悲教念佛    地獄猛火变風凉

◆善友告言專合掌    正念專稱無量壽    聲聲連注滿十念    念念消除五逆障

◆謗法阐提行十恶    迴心念佛罪皆除。◆乘華一念至佛國    直入大会佛前池

 

◆若非釋迦劝念佛    弥陀净土何由见。◆普劝十方生死界    同心断恶尽须來

一入涅槃常住國    徹穷後际更何憂。◆念念時中常證悟    十地行願自然成

地地慈悲巧方便    以佛为師無错悟。◆厭捨娑婆求佛國    即现極乐莊嚴界

◆誓願同生安樂國。◆普願有缘常念佛    观音大势为同學    若能念佛人中上

願得同生諸佛家。。。。。。。。。。。。。。。。。。。。。。。。。。。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厭;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厭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釋迦諸佛,同劝專念弥陀,想观極樂,尽此一身,命断即生安樂國也,豈非長時大益!

◆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慚愧,仰謝佛恩,应知。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願業力为增上缘也。===《觀經四帖疏》卷一

===余比日见闻: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往生禮讚》

 

16、〔往生禮讚〕

◆劝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弥陀佛國。◆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赞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观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须真实,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信知弥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一心專至,恭敬合掌,香華供養,禮拜彼阿弥陀佛。禮即專禮彼佛,畢命为期,不雜餘禮。◆專心,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後,皆须真实心中發願願生彼國。◆專稱彼佛名, 專念、專想、專禮、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随犯随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净。◆今時眾生,悉为烦惱檕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隨缘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願往生阿弥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畏。◆《文殊般若》(卷下意) 云:「明一行三昧,唯劝独處空閒,捨諸乱意,系心一佛,不观相貌,專稱名字;即於念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

 

◆問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專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细心識揚神飛,观难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劝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续即生。

◆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缘。然弥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劝向西方,为别異耳。

 

◆念念相续,畢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缘得正念故;与佛本願得其相应故;不違教故;随顺佛意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缘乱動失正故;与佛本願不相应故;与教相違故;不顺佛語故;系念不相续故;憶想间断故;回願不慇重真实故;贪瞋諸见烦惱来間断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续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伺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乐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余比日自见闻: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卧,必须勵心克己,晝夜莫廢, 畢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經生死,豈非快哉!应知。

 

◆我今稽首禮,回願往生無量壽國。◆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观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弥陀。◆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弥陀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边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礙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对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炎王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清净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欢喜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智慧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不断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难思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稱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超日月光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弥陀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观音菩薩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清净大海眾。。。。。。。。。。

 

◆乘佛本願生彼國。◆説偈發願(出《宝性論》) :

懺悔諸功德   願臨命终時   见無量壽佛   無边功德身   我及餘信者

既见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往生安樂國   成無上菩提   。。。。。

◆歸佛得菩提   道心恒不退   歸法薩婆若   得大總持門    歸僧息諍論   同入和合海

◆日没無常偈: 人间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难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願弟子等,臨命终時,心不顛倒,心不错乱,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禅定,聖眾现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虚空法界尽,我願亦如是。

 

◆《菩薩處胎經》:「烦惱深無底,生死海無边。」◆《華嚴經》:「時光遷流转,忽至五更初,無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劝諸行道者,勤修至無餘」。◆《屍迦羅衛經》:「人生不精進,喻若树無根,採華置日中,能得幾時鲜,人命亦如是,無常须臾间,劝諸行道眾,勤修乃至真。」

 

◆彌陀智願海    深廣無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慧日照世間    消除生死雲。◆若人無善本    不得闻佛名

憍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其有得闻彼    弥陀佛名號

欢喜至一念    皆當得生彼。◆萬年三宝滅    此經住百年

爾時闻一念    皆當得生彼。◆佛世甚难值    人有信慧难

遇闻稀有法    此復最为难。◆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大悲傳普化    真誠報佛恩。。。。。。。、、、。。。。

◆面善圆净如满月    威光猶如千日月。◆諸有無常無我等    亦如水月電影露

◆我說彼尊功德事    眾善無边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净者     回施眾生生彼國

◆至心懺悔:

◆自從無始受身來    恒以十恶加眾生    不孝父母謗三宝    造作五逆不善業

以是眾罪因缘故    妄想颠倒生纏縳    应受無量生死苦    顶禮懺悔願滅除

眾生冥冥不覺知    永没生死大苦海。。。。。。。。。。。。。。。。。。。

 

◆流浪三界內  癡愛入胎獄   生已歸老死   沈没於苦海    我今修此福  回生安樂土

◆願捨胎藏形  往生安樂國   速见弥陀佛   無边功德身    奉覲諸如來  賢聖亦復然

獲六神通力  救攝苦眾生   虚空法界尽   我願亦如是。◆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安樂國清净  常轉無垢輪   一念及一時   利益諸群生。◆法藏因彌远  極樂果还深

異珍参作地  眾宝間为林  華開兹有色    波揚实相音    何當蒙授手  一遂往生心

◆莫謂西方远  唯须十念心◆欲得無生果    彼土必须依。。。。。。。。。。。。。

 

◆欲選當生處  西方最可歸  間树開重閣    滿道布鮮衣    香飯隨心至  宝殿逐身飛

◆有缘皆得入  正自往人稀◆十方諸佛國    尽是法王家    偏求有缘地  冀得早無邪

八功如意水  七宝自然華  於彼心能系    當必往非賒。◆普劝弘三福  咸会滅五燒

鳥華珠光转  風好樂声調  但欣行道易    寧愁聖果遥。◆直心能向彼  有善並须回

◆疑多边地久  德少上生难  且莫論餘願    西方已心安。◆六根常合道  三塗永绝名

念頃遊方遍  还時得忍成  地平無極廣    風長是處清    寄言奋心輩  共出一苦城

 

◆观彼弥陀極樂界   廣大寬平眾宝成  四十八願荘嚴起   超諸佛刹最为精

◆無生宝國永为常   一一宝流無數光  行者倾心常对目   騰神踴躍入西方

◆寄言有缘同行者  努力翻迷还本家 ◆真形光明遍法界   蒙光觸者心不退

晝夜六時專想念   终時快樂如三昧  ◆彌陀身心遍法界   影现眾生心想中

◆彌陀身色如金生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为强

六方如來舒舌證  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   十地願行自然彰

◆孝養父母教回向  为説西方快樂因   一念傾心入宝蓮   。。。。。。。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日遇善知識,得闻弥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虚,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願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若有眾生稱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若稱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

 

17、〔蕅益大師開示〕

===得生与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若信願坚固,臨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願者,信之卷,行之樞,尤为要務,举願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信願为前導,持名为正修。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为净土指南

◆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

信願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

信願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常想病時则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则道念自生。===

◆予嘗謂:信如將,願如謀,行如軍旅,有将有謀,老弱亦可取勝。苟無將謀,雖勇壮亦溃矣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觀無量壽經》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觀經四帖疏》巻三

 

18、〔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無信願,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念佛法門,信、願为先锋,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

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

 

念佛一法,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则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与佛不相应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得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图來生富贵。

今之修净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与彌陀宏誓大願,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

淨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無禅無淨土。

◆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难。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

净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並論乎!此修净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願,则願速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極樂世界。◆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欢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则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尽,捨此身軀,復受别種身軀耳

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面受别種之身耳。

虚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绝一切,專修淨土,倘鑑愚誠,是真蓮友。◆死-----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業自成。

 

19、〔道證法師開示〕

末學觉得助念的要点,应該要把握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講的===「往生与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這句話。既然是「往生与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那么往生与否,並不在「氣管插管」之有無,也不在「器宫捐赠」之有無,也不在「念佛资歷」之長短。也不在「念佛功夫」之高下,只是在「佛要救你,你到底願不願意被救?」就在這個「願」和「不願」的问題。

 

佛願力不虚,自有巧妙安排,我们只要信佛力,靠佛力,安心念佛就好!◆担憂太多的人,就是信心不足,應在「信」上多下功夫。把心的焦点,放在信佛,自然無障礙。

◆相信佛自有办法,才能真安心念佛不乱,臨终的不乱,是佛与聖眾现前慈悲加祐才令心不乱

的,是「佛力」,我们有什么好操心、好討論的?◆与其瞎操心,不如信心念佛。

 

◆臨终紧要關頭,只要快提起信心念佛,不容去討論太多枝節(「信願念佛」以外,皆属「枝節」) ,心纯在「討論争議」上,就绝不在「念佛」上!一错过良机,就太可惜!

阿弥陀佛接我们到極樂世界,比我们救一隻螞蟻还要简单啊!

◆那么对念佛人來講,唯一的障礙是什么呢?就是「不知道阿弥陀佛無障礙」。

若是深入佛心的人就能了解----「就因为我是一個完全没有功夫的穷人,所以佛才把最宝贵的鑽石留给我。」

「南無阿弥陀佛」是佛给的鑽石,價值勝过三千大千世界!

因为佛的慈悲是平等無差别的,只要真誠專注,誰念都是一样有效的。

◆有些人会説:「請師父來念比較有效,我又没有功夫,念起來没有效!」這样想,「信願」已經有問题了。

 

◆如果自己半信半疑,又怕死人啊,又怕鬼啊,又怕業障啊,又怕亡者的冤親债主会不会来找我麻烦啊?有的人还怕被煞到啊!或者說怕佛不來接,或者是說怕這個人不去啦!心里一大堆的「怕」,這個叫做「一心都在念怕」,這不是一心念佛,是一心念怕,這是無信、無願,只有一堆妄想。

◆我们在劝臨终人的時侯要将心比心----要細心體会他的感情,看他的程度。◆由反省,推己及人,感同身受。◆不要自以为是「祖師」,一去就道貌岸然,訓人,說些連自己都做不到的話。◆我们若把四十八願会合一起來體会,就是一句話---「如果我不能讓你往生極樂,在這里安樂修行,乃至成佛的話,我就不取正觉!」◆什么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這句話就是說----「如果我不能讓你往生,來這里離苦得乐的話,我就不成佛了(不取正觉) !」

 

◆換句話講,他的成佛是以「讓我们往生作为賭注,若不能讓我们往生,他就不成佛。◆這就是法藏因地中的大願。◆我们把法藏大願变成毛毛蟲的童話來講:「如果我作爸爸的,不能带你回家,讓你安乐,那我就不叫爸爸!」

◆因为佛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既已取正覺,就必定虐讓我们往生!

◆他一定有办法带我往生,带我往生的大願「飛機」已經造好了,讓我们能往生的事情,他十劫以前就已經成就了,這件事对我们來講只需要「欢喜信受,作禮而去。」(這是阿弥陀佛經中講的。)

◆「欢喜」---就是知道自己必能往生,全身细胞都情不自禁欢欣鼓舞、欢喜踴躍;「信受」---就是完全相信佛的好意,毫不客氣地接受下來;「作禮而去」---就是感恩得不得了,投身歸命,從此一往不退,再也不退轉了。

◆「欢喜信受」----就是有信又有願,享受佛恩,过著欢喜的日子;「作禮而去」---就是感恩,報佛恩的心,不退轉地勇猛行下去。

「第十八願」願文中說到:「至心信樂」。◆「至心信樂」在我们是要做什麼?没事做啊!----只要完全相信佛有办法,他十力威德,佛力無边!如果我乐意听他安排,任憑他救度,他就一定有办法!我只要稱名呼喚他!

◆我若真至心相信,願意去(很爱去) 的話,正念分明念佛,固然可以往生,假設我睡著,他也有办法叫醒我,带我往生,就算我昏迷不醒,他也有办法抱著我往生,即使我不能動,佛也有办法扛著我往生。反正他都有办法!只看我信不信他有办法。

 

◆我若信阿弥陀佛有办法,又願意任憑他救度。一呼喚「阿弥陀佛」就成功了。

◆我百分之百相信-----依靠佛—定有办法,把所有的担心都丢掉,不要担心我自己成績不好,所以佛不会來接我。(這是我们自己想的,可不是佛的本意!)

◆我们也不要很狂妄,以为是因为我自己很有修持,或以为我很能念佛,很用功,念佛功夫很好,所以佛才來接。◆無量壽經教我们:「心不下劣,亦不貢高。」

我们能生净土是仗佛的慈悲願力,靠稱念佛名,是信佛慈力,仗佛慈力才往生的!根本不是自己的本事。

 

印光大師也說----就如坐船渡海是仗船的力量,根本不是自家的本事!◆從「眾生方面」來講「至心信樂」-----是百分之百相信、依靠佛的大慈大悲、平等救度,而且很高興欢欢喜喜讓他救。◆但是我知道:就算是我這么差的眾生,佛也非救我不可。◆由体認相信佛致誠救我,而生起了好樂生極樂,好樂志親近佛的心。◆所信的是佛的大悲至心,是佛有大悲,至心要救我!◆因为信他至心要救我,從這深信而至心依靠他,信他至心要救我,又有大力,十力威德,故我至心依靠,讓他安排。信佛自有办法,信佛大悲無尽,而湧出了好乐之心,從這種信乐湧出一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往生就完成了。

 

我们要了解-----因法藏已成佛,才有「阿弥陀佛」這個名號的出现,也就是:他完成讓我们往生的願,他才成佛,才有阿弥陀佛的名號。◆对佛来講,一切都是已成-----十劫以前,他已經確定他有能力讓我们都能往生。所以當我们至心信樂,念起阿陀佛名號的時侯就是法藏的大願兌现的時候!此,一稱名,佛的願就兑现了!

 

◆一稱名,就「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一稱阿弥陀佛,就把佛兆載永劫的功德全部都攝受下來,变成自己的功德。◆換句話講,我们往生之影片,对佛來講,是已經拍好了,如要解所言:「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但是在我们眾生妄心這边-----大家願意看影片的時間不一样,所以才有已生、今生、當生的差别。

 

◆我们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就可以「今願今生」。◆佛已成的事,对我们來講可能是未來的事,其实你真願意的話,現在就可以完成了。◆怀疑佛的本願大慈,怀疑佛力会不会没办法救?怀疑佛会不会不慈悲不来救?那都是自己胡思乱想!不老实念佛。◆助念就好像去劝搭飛机,又代訂机票,又用担架輪椅送人上飛机,那么受傷的人怎么样呢?他只要一個念頭:「好吧,接受你的好意!」這样就信願具足。

 

◆佛告訴我们宇宙的真相,生命是無限的,其实我们都不会死,不用怕,只是会輪迴,一世又一世地換身体,好像換車子或搬家一样。

◆在重新投胎(要換車子) 的時刻,是最要紧的時侯因为如果心很痛苦,心很乱,一不注意,有時侯就会換到更坏的車子-----換到—個更坏更苦的身体。

◆所以佛大慈大悲,教我们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換身体」換得很好,而且一劳永逸。

◆有一尊阿弥陀佛,他發願,在眾生最苦难的生死關頭,他要親自來帮忙,只要我们願意相信、接受他的救度,呼喚他的名字,他就会來,他会來帮我们換最好的佛身,換金剛不坏的身体。◆医生說你的身体坏了,但是你不要怕,因为生命是無限的,我们都不会死,只是会「換身体」而已。

 

◆這個身体只是像一部車子,我们的心才是主人。◆車子坏了,我们就換一部更新、更好的,這個身体坏了,就換一個更新、更好的佛身。一般人胡思乱想,可能換更坏、更蹧糕的身体,而我们是学佛的人,有一個很好的办法,可以換很好的身体。

 

◆阿弥陀佛發願,要帮我们臨终要換身体的時侯,只要信得过,呼喚阿弥陀佛的名字,阿弥陀佛就马上來为我们做最好的安排,带领我们。◆阿弥陀佛一心一意要帮助你,非救你不可,您不要怕,放心念佛交给佛安排。◆請大家記得-----只要「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就可以成功了!                              ===恭錄自《佛要救你》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觀經四帖疏》卷一

 

20、〔修行十大要点〕

===()孝養父母===

教以孝为本,孝養父母是佛門的最大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件,試想連烏鴉尚知反哺報恩,如果我们不能孝養父母,豈不是連禽獸也不如嗎?

    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福田,孝養父母与孝養佛的功德無二無别,不能孝養父母是人生最大的过錯,不孝之人是一点也談不上学佛的資格。此外,劝父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永脱輪迴生死之苦才是最究竟最圆滿的孝道。

===() 恪盡本分===

人生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職责,学佛人应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進努力,做家庭、社会、國家的模範榜样,能孝顺父母,教育子女,爱護家庭,利益社會,報效國家,方是真学佛人,逃避了自己的职责,不能恪尽本分,侈言学佛,都是自欺欺人,学佛不可能有所成就。

===() 深信因果===

整個佛法的核心就是「因果」二字,種了善因必得善果,種了恶因必得恶果,因果報应,絲毫不爽,不是不報,侍侯未到,學佛人當深信因果,以戒为師,日日反省,随時改过。此外,念佛人信種了念佛的善因,必得成佛的善果,這是最最深奧的因果。

====() 戒殺吃素====

   學佛人當諸恶莫作,將一切的罪恶行为努力断除。而所有的罪恶中,以殺生吃肉的罪恶最重,因为衆生最宝贵的,無非自己的生命,殺牠吃牠,牠最惱恨,怨仇結得最深,将來殺债殺報,血債血还,恶果最为惨烈,因此,諸恶莫作中以戒殺吃素为急!

 

===() 放生救命====

    學佛人當眾善奉行,任何的善事,只要有机会當努力实踐。而所有的善行中,放生第一,因为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为,功德最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擬。而眾生最宝贵的,無非自己的生命,放牠救牠,牠最感激,善缘结得最深,未來善報最不可思議,所以,眾善奉行中从以放生救命为先!

====() 竭誠尽敬====

誠心敬意是成就天下任何事業的基礎,印光大師更教导我们要竭心尽力地把誠敬二字做到了極点,有一分誠敬,就有一分功德,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功德,這是學佛成功与否的绝妙秘訣,大家绝对要謹竟在心

====() 發菩提心====

    學佛的功德大小与自己的心量成正比,心量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因此學佛的心一定要大!做任何事绝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一是要從内心發真誠心,真实为利益一切眾生。我们求佛道,發心成佛後有力要普渡眾生;我们下化眾生,發心有机缘一定要把佛法精要的重点傳播大眾。此外,真正願意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 拜佛懺悔====

    我们累世以來所造作的罪業,若是有体有相,是尽虚空也装不下,我们其实只不过是個業障深重的濁恶凡夫罢了。因此,學佛人當發慚愧心及懺悔心,勤行禮佛,因为禮佛一拜,罪滅恒沙,拜佛懺悔是表達我们誠心敬意,慚愧自省最好的方法。

 

====() 信願念佛====

    净土法門是依靠佛力救拔,信则信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願则願意速生彼乐世界,厭離此苦世界,行则老老实实執持一句「南無阿弥陀佛」聖號,只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可當生倚仗阿弥陀佛的大誓願力救拔,超生脱死,永断輪迴,是佛教一切法門中最深奥最奇妙最特别最方便的法門

    照理説,一句「阿弥陀佛」是靠佛力救拔,是绝对保證往生西方的,但为什麼當今念佛的人多,而真正往生西方的人卻很少呢?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关鍵問题,當今念佛的人無法往生的关鍵在於「缺乏信願,怕死根本不願往生。」當今念佛人念佛只是求長寿求健康求平安求富貴求顺遂,求世間一切利益,但绝不求往生西方!

 

    「死」之一字即可勘验念佛人是否具足信願。捫心自问,你怕不怕死?如果现在馬上得死,馬上阿弥陀佛就接你往生西方,你願不願意?—個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一定是視死如歸,随時願意早点跟随阿弥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是绝对不怕死,馬上願意死,馬上願意随時往生的。

 

至於表裏不一,假信虚願的假念佛人,则是贪生怕死,不願意死,不願往生,求多活幾年,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牽绊敷衍。要知道,只此一怕死,不願死,不願求往生之心,即与阿弥陀佛的心相違逆,信願行三资糧不具足,如何成功地往生西方呢?

 

當今念佛人千有九百九十九多为假念佛人,「死」之一字,當時時刻刻在心頭,時時檢验自己,只要念佛人不怕死,喜欢死,随時願意早一点往生極樂,就是真正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這種人千念千生,萬念萬生,绝無不生西方之人!

 

====() 实踐力行====

    佛法最重要的是力行,一個字不識,完全不懂經教,只会吃素拜佛,老老实实执持一句「阿弥陀佛」的老太婆,學佛的成就往往遠勝於辯才無礙,精通三藏的大通家,关鍵在於是否能夠实錢力行,能知不能行,猶如纸上談兵,說食数宝,只是惘然!总而言之,學佛但求專精,最忌夾雜,只要掌握住要点努力实錢,就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实益。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关鍵問题,當今念佛的人無法往生的关鍵在於「缺乏信願,怕死根本不願往生。」當今念佛人念佛只是求長寿求健康求平安求富貴求顺遂,求世間一切利益,但绝不求往生西方!

 

    「死」之一字即可勘验念佛人是否具足信願。捫心自问,你怕不怕死?如果现在馬上得死,馬上阿弥陀佛就接你往生西方,你願不願意?—個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一定是視死如歸,随時願意早点跟随阿弥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是绝对不怕死,馬上願意死,馬上願意随時往生的。

 

至於表裏不一,假信虚願的假念佛人,则是贪生怕死,不願意死,不願往生,求多活幾年,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牽绊敷衍。要知道,只此一怕死,不願死,不願求往生之心,即与阿弥陀佛的心相違逆,信願行三资糧不具足,如何成功地往生西方呢?

 

當今念佛人千有九百九十九多为假念佛人,「死」之一字,當時時刻刻在心頭,時時檢验自己,只要念佛人不怕死,喜欢死,随時願意早一点往生極樂,就是真正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這種人千念千生,萬念萬生,绝無不生西方之人!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弥陀。===

《往生禮讚》

===學道之人念念死。死不忘此字则道業自成。===釋印光書---時年八十。

(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