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4) 点击次数(774
16《维摩經講绿》卷四

16《维摩經講绿》卷四  遠参法師講==本真法師錄

尔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宝積,与五百長者子俱,持十宝蓋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各以宝蓋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宝蓋,合成一蓋,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现

此下在维摩詰經属别序,若不限定维摩經则是正宗分,上文是說法之前叙眾,今説當佛正欲說法之時,有五百長者子,同持五百宝蓋來供養佛,以表誠意。宝蓋之形如半段蚊帳,一蓋要四人以上抬之,亦如大遮。彼等如是踴躍,而往菴羅園,禮佛之运,摸佛之脚,以为敬禮仪式便將諸宝蓋。供養於佛。佛即以威神之力,将百五諸宝蓋融合成为一大蓋。此蓋偏覆三千大千世界,即三千日月星所照之地,而此娑婆世界,亦廣長之相,映入蓋中,令各各悉皆見之,此是佛神力使然,佛每以此種神变,使眾生發心,此是方便之一種。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须弥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悉现於宝蓋中』

    雪山甚多,或高或低大小等不一,是终年積雪的,「目真鄰陀山」是石山,如羅浮山及锡蘭佛足山等皆全是石,或多分是石亦名石山,由平地隆起名之为山,「香山」是一重出旃檀香的,如生牛頭旃檀等香。「黑山」或泥黑,或石黑,是名黑山,「鐵圍山」是鐵所成,三千大千世界中则有三千小鐵圍一個大鐵圍。「大海」在大鐵圍山之內外皆有大海,小鐵圍山内外亦有大海。天宮在天,龍宮或有在天在海。「神宮」是有威德神之宮,此世界中,一切尽所有物,

悉皆现於宝蓋中。

 

『又十方諸佛說法,亦现於宝蓋中』

     不但现本世界,四方四維上下世界諸佛,皆现於宝蓋中,又聞諸佛之說法正与有聲電影相似耳。

『爾時一切大眾視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颜,目不暂捨』

當時一切大眾,見如是境界,皆欢喜而讚歎,惟除三萬二千人则不以为奇。時諸長者子,皆誠懇瞻仰於佛,希望再有所现,或瞻仰而表示恭敬,故目不暂捨。以下是積讚佛之詞。

 

『長者子宝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目净修廣如青蓮,心净已度諸禅定,久積净業稱無量,导眾以寂故稽首』

    三十二相中有佛眼如青蓮花一相,青蓮之瓣特别美观,長形而兩頭尖,修是長形,廣是上下高。净者無諸瑕疵,禪定即三昧,佛已達到種種諸禅定。以心無異想,無不定心,故名心浄,此是讚意業,上句讚身業,如來多劫,修積無量净業为因,功德为果,以寂滅而度眾生,寂滅即涅槃,在烦惱中,故佛度之。稽首者,頭到地稍留少頃。

 

『既見大聖以神变,普现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説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讚佛神通力不可思議,佛以神通威德,而普现十方無量之土,且令一切會中人,一一皆能聞。又即此法会中人眾,悉見悉聞宝蓋中境,「見聞」能見見於所見,能聞聞於所聞,下讚佛智。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法王是佛,佛为第一,其神通力,智慧力,功德力,種種皆超过九界眾生。能善於分别一切差别法相,無法不知,雖分别諸法差别相,实無差别相,故云善能分别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以佛了知諸法本來寂滅,若有分别心与分别境,则非第一義。在佛方面雖有分别,而依然寂滅不動,以於諸法得自在故。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於諸法善能分别曉了,不被一切境所搖动,故我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佛說法不以有境为有,亦不以無境为無。以諸法寂滅,非属有無,有与無是一对,见有無是二边,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皆邪执,佛亦不属有無。

『以因缘故諸法生』

    以因缘生法故不属有,智者見之则不有不無。若是有,则用因缘生,有则常有,而不应無,因缘即説明不有,若迷因缘则見有,諸法根本是寂滅性。諸法不可以説從因缘生,见有,是凡夫所迷,见無,是小乘所迷,实则不可以法为法,不可以因缘为因缘。

 

『無我無造無受者』

    眾生有我是错覺,实無我,亦無造者,亦無受苦乐者,若認有我,有造,有受者是癡,若有我则有体,实無我体,惟聖人不以自己为我。又教人勿以我为我,有我则有邪见,则不自在,大乘無我,我無自性,無五陰故,小乘無我是無人我,而有五蕴法,既無我,又誰为造者?既無造者,何有受者,则當体寂滅。有我是根本無明,由有我,作種種業,是枝末無明。

 

『善恶之業亦不亡』

    在佛説諸法皆空,但在眾生方面,有作有受,故善悪之業,亦不亡。因有作恶善果報不亡。因有作善業则受善果,因有作恶業受恶果。若迷我而有我,迷受而有受,则善恶果報不亡。若能入理了達無我,则業性空。此句是憐愍衆生之意,是教眾生,若欲免善恶業果報,则应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始在佛樹力降魔』

    佛六年坐禅修三昧,後因牧女供乳,佛受而食之,即往河边沐浴,便赴畢鉢羅树下而坐,此树枝葉婆娑,坐不久魔來擾,佛以神通力,智慧力,三昧力,降伏之。

『得甘露滅覺道成』

得甘露法,滅根本無明,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非知覺之覺,乃佛道之覺智自然於一刻間發现。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佛修道經过若干阿僧祇劫已圆滿,無心亦無分别意,则不受業所牽,故有大力能降伏外魔,外道者,与正道为障碍,佛以神通辯才之力而摧伏之。

 

『三转法輪於鹿苑,其輪本來常清净』

    此讚佛說法,佛成道後,初説小乘,三转法輪,是三輪四諦法輪,三转者,示转,証转,劝转,1、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証性,此是道可修性,是为示四諦之相。2、是劝转,苦當知,集當断,滅當証,道當修。此劝之令修行。3、證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为證。此三转四諦,名十二行法輪,是最初有佛法,其時雖云對五比丘説,实则大千世界,諸天等眾,亦來听法。或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其法本無苦集道,故云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为証,三宝於是现世間』

    此言說法之功效,當三转法輪時,天人得道果,即以此为証明,從此方有三宝现於世間,釋迦为佛宝,說法为法宝,得道者为僧宝。乃小乘三宝,非大乘三宝,更非一乘三宝,當知有三種三宝。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佛以四缔法,能令眾生脱生死苦,証阿羅漢,即是一受不退。「常寂然」是得小乘涅槃为寂,宝積菩薩讚佛七十二句,偈有十八偈,以上一偈是讚法,亦讚佛,所讚之法是小乘,若佛未出世亦無小乘,在各宗教中從來未有,天人亦未聞此法,除非曾見佛者方知。宝積是大菩薩,五百長者子,亦一一皆是菩薩。在本会是初发心菩薩,或谓是不退轉菩薩示现亦可,再推上是一乘菩薩,而不知有一乘,墮落作權教菩薩,或墮初发心菩薩,初发心亦有其智慧,观其讚嘆之語,可知其发心非一日矣。

 

『度老病死大醫王』

    此讚佛以小乘度眾生,法为能度,老病死为所度,若無生,则無老病死,生是從颠倒來,於無生中而现有生,实则眾生常老病,病者不自然,有身病心病,死有大小死,吾人時刻有生滅是小死,前变於後变,前变已不見即是死。一念間即有無數死生,有死生则有苦。佛观眾生之老病情形如何而度脱之,佛为大医王能医一切身心之病。

 

    佛以小乘法而度眾生之三界生死,令断枝末無明,则無生死,無病無老,此約粗而言之,阿羅漢有馀涅槃,尚有微细生滅为生死。人之生死,是由從前之生老病死继續而來,故阿羅漢未断细相生老病死,惟佛能断。若依四諦三十七道品,可医生死之病,而得度脱,寂然而無老病死已,故讚佛是度老病死之大医王。

 

『當禮法海德無量』

    因佛能度老病死之医王故,我當禮拜,佛之功德廣大,如海之無边,此中法海是指小乘法,此偈讚佛讚法。

『毁誉不動如须彌』

    此讚佛八風不動,毁誉是八種之二,利哀苦乐稱譏毁誉是八風。此八種風皆不能吹動於佛,以其能安忍故。佛已無苦乐,不以苦乐为苦乐此是忍,無論顺逆皆能忍之,已得無生法忍,故見毁誉無性,一切不为所動,宛如须彌山在大海之中,一切風浪皆不能動之。

 

『於善不善等为慈』

乃讚佛之慈力普遍,善不善皆三業,或作恶或作善,或兼善恶,一切眾生之善恶業種種差别,唯佛能了了,善之程度有高低,如凡夫之善,小乘观之则不成善,乃至權教大乘之善, 一乘观之亦不善。各级相,则善恶不等,作善六出三業,尤以意業为重。佛观眾生皆是有漏,故憐愍之,遂平等以慈力攝受。惟眾生不一定得受用,但必须有因缘,佛方能起其善根。慈是与樂義,菩薩亦有如此之慈,如上文云,「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等是。

 

『心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以续前句,心平等则無彼此,無分别善与不善,而生愛捨,正如虚空之平等,無種種差别虚空是不動相心平等则境亦平等佛具如是之德,誰闻此眾人中之宝,而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现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三千龍神所居宫,乾闥婆等及夜叉』

     我等奉佛微小之蓋,佛於諸蓋和为一蓋,蓋於三千界,则三千界皆映入其中,乃至諸天龍宮,及八部眾等皆现於中,令人生何等高兴?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此「見」字照長文釋应讀作「现」,能见是眼,所见是境,境在世界地面,所有皆映入蓋中,而人皆見之,豈非佛之慈愍於我等故,现斯境界?十力是稱佛。

『眾覩希有皆歎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见此四重奇特之境,故皆欢喜而興讚嘆。三界之至尊者是佛,我今应頂禮拜之。

 

『大聖法王眾所歸,净心观佛靡不欣』

    大聖是佛,亦是法王,为九界眾生之所歸向依憑。眾生为能歸,佛为所歸,欲求解脱必歸佛,求成佛道故。佛教能製造功德,歸依为佛徒者,即身在佛法海中。若精進者,可提早脱生死海,以佛法与生死争夺。大眾见宝蓋,如是美妙,故又净心观佛,心無異想,而观之欢喜之極。一切俱忘,惟有大欢喜心,故云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侧,斯则神力不共法』

    讚佛身業隨智慧行。各各见佛,在自己之前,为我説法。各人所见不同者,以各人之善根不同,因缘各異故。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随類各得解』

    佛所现身各見不同,其說法亦各投其机,令得受益,在一音中能随顺眾生而演種種音。眾生隨其類,各各得解不同,此佛之口業不可思議,属十八不共法中之口業隨智慧行。应云佛一口演説法,不是一音演説法,或一身一音,亦能为眾生説種種法,令其听得不同之法。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则神力不共法』

    各各皆以为世尊对他說法,非同别人説,以佛为一切智人故。

『佛以一音演説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上文各得解,是为眾生方面説,今「随所解」是在佛方面說,佛为能說,法为所說。眾生是能解,法是所解。佛隨眾生之所能接受何法,而施何種法,佛說法全为机說,非由自好而說。『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对差别机,而說差别法,皆就眾生器量之大小而与之。總之是普遍令各各皆得受持奉行而獲其利益,是佛口業随智慧行。

 

『佛以一音演説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厭離或断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恐怖畏惧亦得其利,以眾生恶業因缘故,其恐怖知懺悔,然後來問法,然後安慰之除其恐怖令得利益故恐畏。或欢喜令得益,或闻而生厭離,厭離者,是厭離所著之境,厭離平日所欢喜之事,即远離痴爱等。或平常有怀疑,一听佛説,便明白即断疑惑,此惟畧說耳。推廣则有恒沙机,有恒沙好處,是見佛之好處,是讚佛意業隨智慧行。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師』

宝積菩薩讚佛之内外德,内自証之德,即無畏不共等。外德是利益眾生,令得解脱。佛之功德,不可思議,超过吾人思想之上,唯有欽敬頂禮讚嘆是矣。佛有十力具足,又有大精進而不休息。此言果上之精進,不同因中之精進,此精進是为眾生之佛道而精進,不是为自己佛道行精進。佛又已得四無所畏,及住於十八不共法,其種種之德,令人欽佩,故長者子等,一面讚嘆,一面稽首是出於至誠意切。佛为一切导師中之最大者,即天人師,住十八不共法,即明行,正偏知之號。

 

『稽首能断諸结缚,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佛之结使已断尽,故無束缚,结使有上分下分,上分是色、無色界,下分是欲界。「已到彼岸」者,佛在因中所修一切法皆已圆滿故。「能度諸世間」者,世間有三,(一) 有情世間。(二) 正觉世間。(三) 器世間。所度者是指有情世間,即包含九界眾生,菩薩亦在內。佛既永断结使,習亦已尽,故永離生死道。除非为度眾生,乃示现生死耳。佛不作生死業,故永離生死之路,其实生死本空,起滅皆是五陰之变相耳。

 

『悉知眾生來去相』

佛为一切智,尽諸世界,尽诸眾生,佛皆知之。眾生有來去相,佛能了了见之,是佛之天眼力。若知眾生作何業而來,作何業而去,是用法眼由知其因缘故,即可設法对治令益。

『善於諸法得解脱』

    佛於諸法無束缚,见來去而实無來去,眾生实無眾生,在因中为菩薩,已知諸法皆假名字,在果上更有何束缚。

 

『不著世間如蓮花』

    世間法千差萬别,佛不以为有即不著,如破有論云:「無世間故無出世間」。世出世間皆不著,正如蓮花出於水泥,而不著水亦不著泥,菩薩因中已知諸法,如夢幻不著相,以由有清净智故不著,果上不著是得其自在,因中不著要假思想。

 

『常善入於空寂行』

    以空寂为行,此行字非修行之行。「空寂行」即空三昧,非具一百零八三昧,亦即十八不共法中之無不定心。

『違諸法相無罣碍,稽首如空無所依』

讚佛如虚空,即远無所得之義,佛了達諸法空寂故無罣碍,佛猶如虚空不著一切物。眾生依於世界,世界依於虚,即是虚空,佛亦是空,功德亦是空,故如空無所依。衹是畧讚,若廣讚佛德,则穷劫不尽,讚多少乃随各人智慧力,以下是請願。

  

『尔時長者子説宝積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白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闻得佛國土清净,唯願世尊,說諸菩薩净土之行』

諸長者子已發成佛之心,欲得荘嚴佛土,故請佛願佛說國土如何清净,應以何等行为因方得净土。由正報净,依報亦净。以下所説之净土皆挿在因行中説,故此經以净土成佛为趣。

 

『佛言善哉宝積,乃能为諸菩薩,問如來净土之行,諦听諦听,善思念之,當为汝説,於是宝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听』

    「为諸菩薩」者,在其範圍中,即指五百長者子为菩薩,或該其他菩薩亦可。「受教」者,是受佛教令其諦听,便允誠听。

『佛言宝積,眾生之類,是菩薩净土』

    菩薩所修行,不外廣度眾生,及依佛所指明修行之條件。成就眾生,即是净土之眷属,依報乃從報得來。菩薩之净土如何即隨其度生之情形如何而定。菩薩雖修净土,而不以净土为净土。如金剛經云,「菩薩莊嚴佛土,即非莊嚴佛土」此是智慧,此句是總説。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菩薩所化眾生多少,其佛土即有多少眷属,为其净土中之菩薩。净土即为此等菩薩之所依報,眾生为因,净土为果,由因而感果。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上文化眾生是初步,眾生既受化,进一步即须調伏,即調伏其身心,使其入道,開示眾生佛之知見。因眾生不能自伏,故菩薩要設法令伏。

 

『随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既已調伏,即领导之入佛國闻法,令得入佛智慧。菩薩应观眾生机,应入何國,即导至其國,方令得入佛智慧。

『随諸眾生,应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根者,即不隨風所動,即不退转菩薩,永为菩薩。观眾生应於何國,得起菩薩根,即导之令至其國,起其菩薩之根。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净國,皆为饒益眾生故』 

    菩薩取净土,皆为成就眾生,若不为成就眾生,雖取佛土亦無用。又必從饒益眾生,方得净土。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随意無碍,若於虚空,终不能成。菩薩如是,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空地喻眾生,「宮室」喻佛國,即言其菩薩必须成就眾生,方能得佛國。若不作事,不向眾生而欲取佛土者,終無是處。「虚空」譬喻不作事,不度眾生。菩薩必先成就自己道德,方能教化眾生。又为培植眾生成佛故,必自建佛土,佛土是果,果必由因,因即化眾生。「願取佛土者,非於空也」。此「空」字不作空理解,即是成就宮室非於虚空,以喻菩薩願取佛土者,非離眾生明矣。

 

『宝積當知,直心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行因有內有外,外因就是成就眾生,成就眾生中之参差無限,如上文四句,是總説成就眾生。菩薩根本有五種,即信、進、念、定、慧之五根是。由五跟而得五力。菩薩俗取净土,必從眾生着手。眾生雖是顛倒物,但眾生即非眾生,當体即空,故度即非度,若見有眾生可度,则落十六知見,而又成非菩薩了。

    宝積諸長者子之代表,故佛呼宝積當知。此乃解說净土之修因,是向內之工作。直心是净土之因,「直心」即是不諂曲,不以狡猾对眾生,即坦白不糊塗的态度,若諂曲即成妄語綺語,直心即是一片清净心地。此正是净止之因,有因测不怕無果,此雖是內工,亦兼外境。

    以此直心上为佛道,下为眾生,中間自修。吾人若修此因,雖未得佛果,亦为佛之眷属,得生佛之净土。「菩薩成佛時」,是指行因之人成佛。「不諂曲眾生來生其國」,不諂曲眾生即其國之眷属。此眾生或是該國土佛所教化之眾,或其他佛菩薩之所教,亦總要是不諂即能生。此眾生即是菩薩,「不諂眾生」範圍極大,其他各教,及儒家之君子,皆多不谄,但未必能生佛國,唯有在佛教範圍內説,方能生净土。今人無此因,妄求生净土,無有是處。

 

『深心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为因,成佛净土是果,深心是發起廣大之心,發修眾德之心,逐漸修行積一切功德,即具足功德。功德既具,當然净土不虚。

『大乘心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即大乘心,是依大乘法而發心,是成就眾生之心,此皆是菩提心,如十二門論,以七義解釋大乘,大乘眾生,是具足大功德之眾生,即已具如上不諂,及具足功德者,名为大乘眾生。

 

『布施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即是持十善,戒十恶,此二種是同時的,善恶性質相違,戒恶即善,行十善即戒十恶,「滿願」即徹底清净之義,若菩薩已能戒十恶,然为教眾生故行十善,菩薩修行不外三種目标,为求佛道,为取净土,为成就眾生。

 

『忍辱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得莊嚴果報,是言菩薩,以三十二相为因中之果,忍辱圓滿即得三十二相。隨忍辱随得福,雖未成佛,近於成佛,忍辱即心地平和,要用般若波羅蜜作帮助方有成功,以有智之想而忍其辱。忍辱有三種,(1) 向生忍方面,观眾生無自性,無能忍之我,亦無所辱之眾生,皆無自性故。根本無辱可言,是为生忍。

    (2) 向法忍,法即五陰,眾生五陰所合成,誰害於我。即是五陰加害五陰,彼此皆是五陰,並無自他可言,他之五陰颠倒,而辱於我,他起瞋恨,而辱於我,但我不颠倒,不瞋恨,他是如此与我無关。我不以其为辱,不惟不瞋於他,且更憐愍之,此是由观法無性而忍,可立名为法忍。

    (3) 無生法忍,观此等法皆無主,何處有生,何處有法,諸法皆空,何辱之有。不惟忍辱,进一步再起慈悲,应憐愍彼之罪恶,故须忍之,毋使对方增加罪恶,復应設法攝受之,此为菩薩所行。照如此說,则净土是公共的,不是佛私有的,净土是各菩薩所享受的,故菩薩亦可有净土,菩薩欲办菩薩之事業,不以净土为净土,惟以事業为尚,並非斤斤於净土,菩薩有理有智观净土,即非净土,净土与穢土,亦無異,净穢土同是物質故,皆是虚妄無体。不惟國土連自身之莊嚴通皆是假,皆等於幻化空花水月故。

 

『精進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即勇氣,为办事故,即勤修一切功德,与前面「深心」義同,「持戒」可攝於直心。「一切功德」指佛功德,佛功德有漸久,由闻思修而成纯熟,则勤修一切功德。若有畏於闻法是苦,因不闻则無從而思,不思则不能修。「修」即以身口意实行工作,身口之工作明显,唯意幽密。「意」亦有作,是依禪定及般若,作空想作寂滅想。

 

『禅定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乱眾生,來生其國』

    禅那正定,是菩薩净土之因,攝心不乱是禅定。攝心亦是功德,心乱功能则薄,心不乱是对境不攝不攝现在境,即过去未來亦有境,均须攝持之,勿使外境擾乱其心,而常攝心於定中,即有作用。乱心即罪过,亦有作罪之可能。又乱心即無主之愚癡。又禅那譯为静慮,及正思维。思維並非散乱,是有标准之思維,乃正思維,非邪思维,定中亦要思维。起慈悲喜捨之心,此是正思维,攝心能生五種神通。

    國土是物質,隨眾生業缘所感,不必造作,依報与正報,皆業缘所成。或由功德誉,或由罪恶業。國土是缘起,同時要明白起即無起,國土是虚伪假法,其莊嚴國土,乃为成就眾生,而荘嚴國土,非实國境。

 

『智慧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正智眾生,來生其國』

    应云正见眾生,來生其國,説正定亦可,有智慧之定,才是正定。「正见」即见諸法空寂,「智慧」在别處不譯名为般若,正用指意見,見其正理,真理,名为正見。此是对邪妄而言。眾生被妄境所惑,即失正见,若無正见,縱有布施,持戒等五度亦無用。正见者,作何事?即明其事之真理,明真理,即知是無,但無亦要作

    如布施不悭贪是無罪,又向眾生求福而布施,在布施中,要明白無布施之人,無受施者,亦無所施之物雖持戒,亦無持,無毁犯,此是正见,正见即见一切法空義或有國土净穢夾雜,是由眾生未受化故,是其自業所感。而佛有佛之境界,在佛境界则常净。而有秽者,或是佛慈悲故,示现秽土,令其生恐怖,引入智慧,國土是教化之工具。

 

『四無量心,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来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意中之工作,無量即是大,四種心都是在心,此四心皆为利益眾生。菩薩在未成佛以前先发此心,以此心作事直至成佛,成佛以後仍不離,此四心稱無量,是約境而説。心缘此無量境即心大,境大约三種説。(1)眾生無量無边。(2) 约地方,则有無量世界。(3) 约時間,则有無量阿僧祇劫,其心無停息。無量眾生我皆利益。四無量心者,(1) 大慈心,眾生之缺乏甚多,尤其無量缺乏,是佛功德,菩薩先令其少分得之,逐漸令至圓滿,是为大慈心。即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2) 大悲心,大慈心令其得福、大悲者除其苦惱,慈悲二心有連带关係。令行無量功德,苦恼自除,而得安乐,安乐是指佛法安乐,不是世間安乐,世間安乐不算一回事,不能久乐故。菩薩观其有佛法因缘,即攝受之,菩薩救世以慈悲而救,總以佛法为标准。

(3) 大喜,眾生由離苦得乐而欢喜,教化彼之菩薩见之有成績故,亦隨之欢喜。又喜属禅定,菩薩修十二門禅,即四禅,四空,加四無量心,喜者無憂愁是,喜亦即安乐義,大喜者,言其時間長,培植眾生,令無量眾生,得益故大喜,此皆约事說,非說理。

 

(4) 大捨,此是入理説,雖行慈悲喜,而实無眾生,亦無眾生離苦,亦無得乐,無眾生欢喜,亦無菩薩欢喜。捨者捨此妄执,不以眾生作观念,不以慈悲喜作观念。同時大慈,大悲,大喜,同時非慈悲喜,即入理矣。

梵天亦修四無量,但是否入理,當有分别。梵天雖修四無量,而不深廣,其範圍只緣—世界之眾生,時間亦不長,且未入理,當不能与菩薩同日語。菩薩之四無量心,是大乘境界,绝不同於梵天境界,此四無量心,有多種差别,有凡夫、大乘、一乘等不同。行到大乘四無量,其净土之果必成就。所感之眷属是成就四無量心之菩薩,來生其國。成就者,是久修此行,近於佛之慈悲喜捨,方名成就。

 

『四攝法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解脱所攝眾生,来生其國』

    四攝法是四種攝眾生之方法,即布施,爱語,利行,同事。(1) 布施攝,或有眾生难化,必用方便攝之,观其程度如何。有等攝眾生不能入佛教海,菩薩即設法攝之,引其入門,歸向三宝。眾生或缺何物,菩薩施与。彼感其德即受其教,欲眾生發心向佛故行布施,在菩薩方面,無眾生無物,但仍要如是布施,不行则不成其净土。

   (2愛語攝,有眾生不用布施,惟需愛語,即安慰之語,非綺語,由愛語令其转入佛法,此是口業,布施属身業,行世間事,方便刑益眾生,即是佛事。(3)利行攝,行即工作,有利益之工作,或为一人作,或为多人作,或为少數人作多數人之工作,有利益之行引攝眾生。

   (4) 同事攝,菩薩以同業而攝之,菩薩能变化多身,或为其眷属,或为其同伴,而常多分利与之,多将就之,终而引攝其入佛化,即是随所調伏眾生而取净土,攝他於解脱。他即生其佛國,而为其眷属,此解脱所攝眾生,就是被攝之眾生。他不唯被攝,亦能攝多眾生,以上所説,菩薩之事業甚多,缺一不可。

 

『方便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碍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即是将就他人,以上説四攝法亦是方便。此中之方便範圍甚廣,方便即变通隨机義,知机而就人,随方就便,但於方便中,不能将佛教之真理及行業改变,今眾生如何接受佛法之方法则有变。流通佛教之办法,無量無边。「於一切法方便無碍」法即方便法,向外变化而無碍,此是有智慧之菩薩方能如此。此维摩經,就以智慧方便为宗,而成净土,以净土为趣。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觉,度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類法門,其中分作七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为三十七品,大小乘同修此道,但有分别。四念處,是依四處作别念,令属意,四處即身,受,心,法。「法」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1)念身作不净想,此身是不净之物,不可贪戀,此身是穢故,內外皆不净,七竅常流不净,如此不净之身,必须作想,若不想则迷。眾生於全身中,最迷得深者,是皮膚,若除皮膚,则不见有好處,但皮膚亦不浄,血肉贓腑皆不净,眾生於不浄而以为净,即是迷。迷即發生多事,今全世界不安皆由迷所生,迷是佛教之對象佛教是觉他,身是不浄之物,能作此想,则不为所迷諸多罪恶,皆是身所作。不但念自身不净,亦应念外一切身,同是不净,外身即其他眾生,既见不净则不迷

  

    不作罪恶,是为合理之厭心,由厭而不貪著,此是事观。進一步不见有身,亦不见不净,此是入理观。作如是想,即得解脱。

    (2) 念受,苦乐捨三受,受由六根领於外境,五陰中有受陰。念受者,即观受苦,受乐,皆是苦。在凡情则有三種受,在佛教理,三皆苦,卂有受者皆是苦,世人之见麤無慧,则分为三,若細说则是—苦。此苦不易知,必需常作此念,認乐是苦,则不贪乐,不贪乐则無苦因經云,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滅贪欲,則苦無所依

    因贪愛取发生瞋恨争奪,如此念受是苦则有智慧,见受是苦仍要麤观。若见受即空,此是理观。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但有名字。

    (3) 念心,前念後念继续不断为心。心無实体,念念生滅,是無常性,即起即滅故,如是念不被心所迷中國佛教徒多被心迷,以心为常,应观心無性。如金剛經云,过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在五陰中之識即心,五陰是空心亦空

    (4) 念法整個五陰,身亦在内,此法字即指五陰法,人即五陰假成,在法想中,观色、受、想、行、識中,無人無我。無我則不迷,则被我之邪见,若细观之则五陰亦無,五陰等於虚空,我但假名,实無我体

 

    菩薩念与小乘不同,菩薩念念空小乘念念有,凡夫念念迷,外道念念坚固,一乘则其知其如何念。「正勤」,有四種正勤正即非邪,勤即勤懇,要勤於進,又勤於勇不退,即善与不善,两方面皆要勤。勤於作善,同時勤於改恶。「勤」在時間上說,時間有过去现在未來。如过去是善,现在要令其增長,若过去未來有善,今後应努力去作。即巳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若过去有恶应令断,未生之恶,应勤防令其不生。善是發動前進,恶即为退。正勤要有「智慧」「方便」则易,有智慧能微細观察,分别善与不善。善指佛法方面说,世間之善不为善,能与佛道作障碍故。世間之善有贪著心故,世間实恶非善。

 

四種足神是即心理,此心理甚巧妙,随其意想,需要何物,立即现前,要行就到,要食就有。足者滿足,神妙本來甚多,畧取其四種如意境。

(1) 欲如意足,起进取心,不能停止,如汽車要電油充足。又要禦車者精神充足。欲是嗜好義,時時思念作此事故。此欲但向好方面說,有欲等於馬之有四足自然能跑,欲即是積極向前,如其心想作即作。

(2) 念如意足,未到念力要起此念,即念宿命通,念前世作何事,再想前第二生又作何事,一直追至無量劫之宿命,皆能念,即是宿命通。吾人雖未得宿命通,亦应念过去所得之智識,勿使忘失。復念将來应作何等事,此是修念如意足。(3) 精進如意足,菩薩無量劫來,不休不息。

(4) 思维如意足,是合理的思维,非不合理的思维。向外想六道眾生所作如何不对,我今向後应作何事,何者是应作,何者不应作,當思维之,想其合理与不合理。言合理之言論道理,如是「欲」,「念」,「進」,「思维」等一切皆需要滿足

五跟五力」根力同是信、进、念、定、慧。根与力,義不同,根是生稳義,增長義。不但增長其根,並增長其力量,葉树枝等,加增至圓滿,即有力量。必先要有根,「根」即善根,根有差别性,無量劫來,修何種善業,就有何種善根,使信精進等跟增加而有力,根有强弱,力有大小。

「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七菩提分。「覺」字不是佛覺,是說修覺道有七分法。

(1)    择法分。(2) 精進覺分。(3) 喜覺分。(4) 輕安覺分。(5) 念覺分(6) 定覺分。(7) 捨覺分。「菩

提」者,道也,能如此做名道也。「覺」即覺察義,或在果上言是智慧,要由此七分才得成功。择法者,是選擇此法,应修不应修。此時間,此地方,适當不适當。同時要精進而修,所作有好成績则欢喜。由喜而身心輕安,自在無碍念所修行之法,为念覺支。与法相应为定,雖修如是種種行,而我不执著,即为行捨。

 

    「八正道」对邪而言正,意根顛倒是邪見。邪見是痴中之境。(1)「正见」,先已见道理,常以道理为主是正见。常起正見,观察合理不合理。(2) 「正語」,非邪語,語言隨心而起,既有正见,語亦能正。(3) 「正業」,業即生活,正即合理,正當有福。眾生所作多是邪業,菩薩观察,合道德即作,否则不作。如前説慈悲喜捨四攝等,皆是菩薩正業。

(4) 「正命」,菩薩有命,本以智慧为命,若约身命,则以菩薩净業,所感身心为命。不同凡天之命,命与身同時不離,各命不同,凡夫命賤,菩薩之命则贵,其以功德为命故,神定,智慧皆是菩薩之命。命、财、是三不坚法,佛命無量劫,由久修善業得成,命是继续性,又有反覆性。

(5)「正思维」,若思想邪境即非正,佛說諸法假,照如此想,知諸法假,是正思维。(6) 「正精進」,非無益之精進,般若經云,勤修所有益之苦行是。(7) 「正定」,外道有邪定,能定五百劫,生無想天,亦是邪定,以其目标与方法不同故。若依正目标,依正法而定其心,知心即無心是正定定心能增加善根力量,能發神通,邪定亦能發五神通,但無漏尽通,五通有邪正大小之别。

(8) 「正念」,依於正定中作念,念是攝持義,攝持其正定故。此三十七道品,小乘用为正修,菩薩以此为助道,非以此为正修。「正」,是以为主,「助」者,雖不以此为主,亦不可少。菩薩三十七道品,而不以三十七道品为道品。如修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如是小乘与菩薩,同是修三十七道品,然则小乘能否生佛净土?净土是養菩薩成佛的學校,小乘则拒绝乘佛,不应住净土中,或有净土容纳阿羅漢者,亦望其發大心,以小乘之福有限,不能感如是荘嚴净土之果。

 

『迴向心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迴向心是發心,即以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给一切眾生,此是捨心,有廣有狹,廣者不論何等眾生皆能迴向,狹者,是回向於自所化之眾生。实则不能迴向。而将功德歸於眾生,菩薩雖如是迴向,眾生未必能得,而菩薩又未必如是說,乃表示無执著心故。又由迴向心故功德增加耳。若不迴向,则成慳贪,由此迴向心至成佛時,即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即是最莊嚴之國土。

 

『說除八难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恶八难』

    八難是果,不能除。説八难是除八难之因,勿使受八难之果報,説出其八难之因,令不作其因,八难是苦果。或有認其中亦有乐土,如北俱盧洲,無想天,及世智辩聰,此三種世間人以为是乐。而菩薩不以为好,且以为难,蓋其有阻碍进步故,無佛法因缘故。此三種外,尚有地獄,饿鬼,畜生,盲聾暗哑,佛前佛後,或法前法後皆是难。

   

共有八难種者,言其無机会解脫故,此是業報,若已作八难因者,教其修行令解除。若佛滅後有正法听,亦不算难,若有正法,而不肯听便是难。三恶道在八难數中,其因是十恶,無想天之因是邪定,無想天是輪迴性,說除其因者,呵斥其邪定。北俱盧洲亦是無常,则为其說六道因果,教其出世,親近諸法,若不敬佛,不闻法,则無佛法因缘。若敬佛须知佛功德方有意義,若違背八正道,即向八难走矣。

 

『自守戒行,不識彼闕,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守戒行者,凡是菩薩所应作者皆作,所不应作者不作。守戒有止持作持,止犯作犯,止持者,应止即止,停止不作为持戒。作持者,应作则作,不作则犯。自守戒行不識彼闕者,自己守戒不理他人犯戒,此亦是净土因行之一,可歸十善及持戒所攝。「自守」即持,用心而守持之,以十戒为法門。「行」有三義,(1) 是作法門解,佛教如是作,即依之而作,名为行。(2) 自己肯依此法而作,是合法之德行。(3) 为功德而作,即德行。「彼闕」者,「彼」指持戒之人,或小乘菩薩,「闕」者,十戒不具足,或闕多闕少不定。「譏」是在背後譏毁之,或用文字代語言或直接間接而譏之。「不譏彼闕」者,此是菩薩自愛愛人,正是净土因,以此因,感其净土,亦無犯禁之名,是自守戒無所闕,其果報即無闕名,此是六波羅蜜中持戒波羅蜜之細相。

 

『十善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天,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属不離,善和鬥訟,言必曉益,不嫉,不恚,正見,眾來生其國』

    行十善是向外发展,令多数人止十恶行十善,为净土因。十善眾生可分十類,每人具如是功德,若因中不殺生,又教人不殺,则净土之眾生,命不中天,应寿命幾長则必達到,必無中天,若死亦無痛苦。净土無有三災八难,諸災横祸,故無中天。其实亦非横,由象眾業所感,此命不中天果報,從自己止恶及行善中来。

    自己不殺生,又劝人不殺故,此等人命終,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仍然如是行去。菩薩又分身無量世界,劝人不殺生。此十善通於人天大小諸乘,但程度不同耳,所以要戒殺者,因生命是其業報故,眾生必各愛其生命,當其業報未尽,而被汝殺之,即得殺因,则汝負其責任,或捐福,或得罪。

对於成佛功德必减退,由是短命之報。在此娑婆世界,受生皆是短命,不殺只是浄土因之一,必须無量功德積集,方得成就。「大富」是由戒偷盗得來,指浄土中之大富,非言秽土,在净秽土皆大富。如维摩詰有四大宝藏,其因是教人不偷盜,自己不偷盜。不但不偷还要布施,此兼持戒布施两種波羅蜜,如此若不生浄土,在人間亦得大富。本來净土無贫富之分,净土中皆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滿,整個世界是共同受用的。

若修波羅蜜者,一念之間能生净信,即超供養恒河沙佛功德,以福德無故福德多。若偷盗是贫贱之正因,其他原因尚多。「梵行」自修清净之行,同時劝眾生不欲,種種烦惱断尽为梵行,今說之梵行,範圍狭小,歸十善中之身業,断淫欲所攝「所言誠諦」,戒妄語報,所説皆真实,如所如说,皆是福眾生所能,属口業善,是妄語戒,又劝人戒妄語之果報。

 

「常以軟語」戒恶口所得,自戒恶口妄語而成佛,又教人戒恶口,感得軟語眾生來生其國。

軟語者,即清净柔和之語。「眷属不離」,戒两舌報,两舌者,一舌説两面話,挑拨離間,疏人恩誼,令人不和,其原因或为其於我有利,而離間之则为貪,或为妒忌瞋恚而起,戒之原因则有二,(1) 怕墮恶道。(2) 想成佛。故必須戒之。成佛時则眷属不離眾生來生其國。

 

    净土中個個皆是眷属,即是法眷。「善和諍訟」解除人家之諍訟。「善和」者,有方法而肯去調和,此是菩薩正道,自不諍訟是占持,和人諍訟是作持。若应和而不为其和,则为止犯,净土中根本無諍訟,由其因地和秽土中人之諍訟,故得生於净土。此是言菩薩之功德性,和人諍訟亦有因缘。必由眾生有三宝善根,方得菩薩为其和解。「言必饒益」,是反绮語過。绮是在白色之綢上,又用白線绒織之以花鳥等,意謂白白说得好听,即說过分好,而与事实不相符。净土中眾生,所説言語皆是有益之語,無益则不説。

 

    菩薩教眾生亦如此,此是口德,因果必相連,唯因中生硬,果上纯熟耳。「不嫉,不恚,正見」,此是意之三善,因戒貪瞋邪見所得,又教人不贪瞋邪見,故得此果報。不嫉者,嫉妒忌於人,妒忌者,見人安乐而欲夺之故起妒忌心,咒詛之,無随喜心,嫉妒与贪心連带,不嫉则不贪,此是持意根嫉妒戒。意根应令清净,若意根不净,雖不發言,有恶念亦不道德。如有嫉心,不能生净土,造福必從身,口,意,尤以意为要素,福罪皆是意根起故。「恚」是瞋怒心,習慣则成果報,瞋恨心是果,亦可为因,作成将來之果。

 

    如狗蛇虎狼等,是瞋恨成性之果報。「邪見」,意中之见解不正,此見解或由人教,或自己起。「正見」是八正道之一,自常起正見,又教人起正見。依佛理而为見方是正見。般若經說:「菩薩观身不可得,观口不可得,观意不可得,無身,無口,無意,是名菩薩三業清净」。既無身,口,意,用何而作十恶業耶?「皮尚不存毛将安附」?身口意本是空,身是幻化之物,口如空谷,心亦幻化,此即三業究竟清净。但非謂三業空而無所作,仍以幻身,幻口,幻意,是清净身,口,意,而作諸善業。

 

『如是宝積,菩薩隨其直心,则能發行』

    以上説净土因行已不少,今总收前面所説之語而述其功效。此句追其來源应云:「菩薩隨成就眾生,则得直心,则能發行,菩薩取净土,以眾生为基礎」。隨字言其等级次序,功效之生起次序耳。此亦因缘生法,直心则能發行,如下文云:直心是道场,能辯事故。有直心则無隐伏,则能發各種行,直心即清净心,以清净则無碍,而能辯諸事。「隨其發行而得深心」,深心是積功德之廣大心。如佛菩薩皆由以直心發行作事故,能取功德。「隨其深心则意調伏」,以有功德心故则其意調伏。「隨其調伏则如説行」,依佛說而行,能說能行故。

 

「随如説行則能迴向」,以所有功德,迴向眾生,迴向菩提,隨其迴向則有方便,以智慧将就眾生,名有方便,「隨其方便则成就眾生」,由有方便故,確实能成就眾生,眾生所需要者甚多,必有多方便,方能成就。「隨成就眾生则佛净土」,眾生若成就,则國土自然荘嚴。「随其净土则說法净」,若國土不净,则說法亦不净,以为对治眾生故,如此土眾生则刚强故,説地獄,地獄報,殺生,殺生報等,皆为对治故。「随説法净,则智慧净」因説法净,则其國土之菩薩,之智慧净。

 

『是故宝積,若菩薩欲得净土,當發其心』

    此是掉过來說,若欲得净土者,當净其心,净心即是直心。又迷心,即包含上面所說種種之功德等,又意念無烦惱,断结使,即为净心義,随其心行则佛土净。

『尔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行净,则佛净土者,我世尊本为菩薩時,意行豈不净,而佛土不净若此。』

    照如是說謂菩薩心净,佛土便净,难道我世尊,以前为菩薩時,意豈不净耶?今佛既是成佛,意必清净,而此國土,却不净,至於如是,怪哉?何以因果不相符合耶?舍利弗本知作此念,乃佛之神力,使其作如是念耳。

 

『佛知其念,即告知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明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见如來佛國嚴净,非如來國土不净,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日月非不明,只因盲者無目故不見,又並非日月不許彼見正如佛土原是清净,而眾生有恶業遮障故,等於盲目,並非佛不令其見。只因眾生之業有無量差别,而境界亦各有不同,其不见者,佛亦不必令其見。弥陀净土,吾人求生,全属幻想,等於世外桃源。

 

『尔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釋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

    此梵王所见,雖较小乘为勝,但亦未足为见佛土,「自在天宮」者,是欲界天,魔王之宮殿,螺髻即是尸棄梵王,是本世界之初禅梵王,彼雖见此世界,如自在天宮,亦未见佛土境界,由其有小福報故,有天眼见少分境,此是業報各见不同。故舍利弗见之,则为穢恶充滿,眾生複雜不净,世界则境界。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諸山,穢恶充滿不净。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平等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此中說道理,由心有高下分别故,见世界有差别相。「佛慧」者,是平等慧,小乘雖断三毒,而未有平等大慧,得福尚少,故不能见佛土清净。如有菩薩大福大慧则見佛國嚴净。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千百珍宝嚴飾,譬如宝莊嚴佛,無量功德宝荘嚴王。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宝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嚴净如是』

    此中示现事境,即時佛以足指按地,把三千世界变成,与無量功德宝莊嚴國土一样。有百千珍宝嚴飾,此指權教之佛土是方便示现,净土之原因是功德,土穢之原因是罪恶。當時大眾見此净土,皆讚嘆未曾有。一切大眾,指法会中之人天等,不但土变連人亦变,故「皆自见坐宝蓮花」,此等人,從前皆曾發菩提心,因退菩提心,起三界五欲,有三界结使,故感此穢身穢土。曾发菩提心,因退菩提心,起三界五欲,有三界五欲,有三界结使,故感此穢身穢土。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闻,今佛國土嚴净悉现。佛語舍利弗,我國土常净,非一時净,但为度下劣眾生故,乃隐净土,示露穢土耳』。

    佛之净土常净,非一時净,但为度下劣眾生故,乃隐净土,示露净土耳。

『譬如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莊嚴。』

    此是各人福德不同,故饭色有異,「色」者包含香味觸三法皆有異。佛土有事,理,自,他,因,果,他方,此土,種種不同。

『當佛现此國土嚴净之時,宝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

    此下述四種得益,「無生法忍」者,安於無生法中,得不退轉地。權教十地中之第八。

『八萬四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菩提心。』

    發此心即菩薩,當能成就眾生,行四攝六度等。

『佛攝神力,於是世界还復如是。』

    佛收攝神通而不用,亦名神力,又名如意足。依教明理,依理生信,依信修行,而証佛果,即有神通。神通者,特别之力量现相耳,在劣者见之,以为是神通之力。

『求声闻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净。』

    此等人先已發声闻心,今因见此境界,是進一步深刻而知無常,「远塵離垢」者,远六塵,離五欲垢染。「得法眼净」者见諸法無常,见塵劳为障礙,此非如來法眼,是见声闻道之法眼,由闻大乘法,而增加其小乘力量而已。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尽意解。』

    此是證果益,「不受諸法」,離塵垢故。「漏尽意解」者,煩惱已尽,意即解脱。又「意解」者,即意之解了,即解脱知见。此說有如是等眾生,得如此利益,此全品可作维摩經之序分。

 

【方便品第二】

    此品是维摩詰,所証之功德,及其资格。言方便者,旨其真实功德不大相符。方便是维摩之方便,为要将就,未能与功德相应之人,而設方便以引其入勝,此是维摩之方便,及其慈悲道德,利他之行。此方便与法華之方便性質同而地位不同。

 

    法華經之方便品,在一剩之外言方便,本經之方便品,是在大乘之外說方便。或不能尽出大乘而属於大乘。在大乘認为真实,在一乘则認为方便。在维摩經所講之真实,即法華之方便。在法華經,以实教言之,则为不真实。维摩經是在權教言此方便,则不真实,故各言方便之地位不同。若约其人之根本說,则是真实一乘人。在本經约人用此方法则虛上加虚,在法華經説方便则是实上加虚,本經如维摩示病即方便,志在人接受其法为真实,令人修行为真实。病示现苦境,令人因此而知苦知求解脱,此是方便之一,其方便甚多。菩薩能善用方便,必须有智慧福德。前文云「方便是菩薩净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想到即做到,此是菩薩方便無碍之業。

 

『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维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辩才無礙,遊戏神通,逮諸总持,獲無所畏,降魔劳怨。深入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此叙维摩詰之德原本有,原本尔時二字,以非接前文用之不當故删去。毗耶離大城,是叙维摩詰所住處,应云「毘利離大城中,有菩薩示现,名维摩詰」,已曾供養無數億諸佛,即曾經親近过無量佛已。「深植善本」者,即深植功德之本。深植者,如植树然,其根愈久愈深,且不止植一善,已植無量善本,功德之本即成佛之本。「得無生忍」,乃是不退转菩薩地位,於一切法,修無生理,智慧成功,安住不生法中,即名得無生法忍

 

    「辯才無碍」,得四無量辯才。「遊戏神通」,即自在神通,此指神足通,是身之变现,又变现其身,以分别説则有六通,一一皆自在。菩薩作種種事,等於遊戏之自在,因所作之事,無拘束不受驅使。菩薩於一切法,视为不实故。现無量身,作無量事,皆不以为实。「逮諸总持」,及得諸总持法,「总持」是陀羅尼之譯義。每一類法,都能通曉,名之为总,而且永远能通,而無忘失,名之为持。总持,並無勉強,乃自然的通曉。一曉永曉,有把握故,是名总持。陀羅尼有千萬億種,此是其作用多。

 

    「獲無所謂」,以無所缺乏,皆得自在故,便無所畏。「降魔劳怨」,以力量甚大故,能降伏一切四魔,及一切劳怨等。怨者,因其与菩薩作障礙故。如菩薩品中,之降伏波旬即其降魔怨之一証。「劳」者塵劳,於塵劳中贪戀不捨,名为劳怨。菩薩不为塵劳所撓,即已降劳怨。「深入法門」,是菩薩修学及証得之法門。「深入」者,即及佛位矣。

 

    「善於智度,通達方便」,智度即是般若波羅蜜,有智即有方便,智是自利利人,「方便」全是利他。善於智度,即是善於用智慧。如金剛經,令人知如夢,如幼化,即是善用智慧,亦是方便。「大願成就」,同佛功德齊等,名为成就。「願」是初发心時之願,是指克果之志,以成佛为颐,方是大願。「明了眾生心之所趣」,知眾生之所趣何事,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菩薩隨其心念所趣,而逗其机作利益,此是他心智。眾生心之所趣,極为複雜,菩薩皆明了。

     雖心与境皆是假法,而菩薩能了了知之。乃至無边世界,所有諸心,皆能了了,心念随生随滅,是意根之法塵。不但是现在心趣,同時亦知过去心念。「又能分别諸根利鈍」,隨其根性,或利或鈍,而为其說法。「久於佛道心已纯淑了,純淑者,不雜不退轉之謂。不退轉有三,謂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於菩提道得此三不退轉,名为纯淑。

 

    「决定大乘」,决定所說,所證皆是大乘,即决定成佛之志。「諸所有作,能善思量」,对於無量世界,無量眾生,能善思维,应作即作,不必忖度,言其思量得法而速捷。「住佛威儀」,其所有動静,与佛無異,行住坐卧,举止動静,瞬目揚眉,皆如佛之威儀。而佛之威儀如何,实無人知,例佛世有比丘尼,壽一百餘歲,有阿羅漢往问佛之威儀如何。尼有弟子先与接合,再白於尼,尼问弟子,以碗盛滿油,置於半掩之門下,請阿羅漢入,油即被推倒,阿羅漢進问之,「汝是己曾见佛,佛之威儀如何?願为我說」。

 

    尼曰,汝问此何用?阿羅漢曰,我欲学佛威儀故。尼曰,汝非学威儀者,且观汝一進門,即拨倒我油,何堪學佛威儀耶?此实是擋塞之法,言佛之威儀,实不可以言說述之。維摩詰本是大菩薩,長者乃其示现,今言住佛威儀,非以長身住佛威儀,是以菩薩身住威儀。「心如大海」,即量大如海,菩薩無心故大。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此大士为十方諸佛之所咨嗟,稱讚,咨嗟与讚嘆畧有不同。讚嘆有言語詞句,咨嗟有声音不以詞句。「世主」者,小则國王,大则四天王,再擴大說,则世間一切王,正言之,则指世間主,帝釋、梵王,亦是世主。彼等皆恭敬,即敬菩薩,此是畧讚,廣则应将前讚三萬二千人之句讚之,當有过之而無不及。究竟該菩薩何在?下阿閦佛國詳說之。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应云菩薩欲度人故,以善方便神通力居毗耶離,现作長者身。

『资财無量,攝諸貧民。』

    此下言菩薩,方便行六度行,先説布施度,布施必须资财,维摩詰室之地下,有四大宝藏,取之不竭,用以攝諸贫民,令受其教,此即四攝中之布施攝。如有不受攝者,乃须布施之与结缘,冀将來缘熟,能易於度脱。菩薩之布施,志不在求福,亦非为对治悭贪,專为利他故施,就是大乘人之方便如此,下廣說亦爾。

 

『奉戒清净,攝諸毁禁。』

    菩薩本來無戒可持,但为眾生作榜样故,奉持所制之十戒,絲毫不犯,而攝諸毁禁,或有犯一,犯二,或多少皆是毁禁,凡毁禁定有罪。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恚怒即不忍,菩薩以忍辱調和之行,而攝化於他,令入大乘,或未能入大乘亦可免墮恶趣。

『以大精進,攝諸懈怠。』

    此精進是約佛教言,指修道精進,不是指世间法精進。为令懈怠者,依之为模範,故示以大精進之行。

『一心禅寂,攝諸乱意。』

    菩薩六度已圓滿,今为利散乱眾生故,示现禅定攝諸乱意,教乱意者入禅不乱不散。

『以决定慧,攝諸無智。』

    無智不明理,不明理则無智,菩薩以决定慧攝之。为其講真正道理,使其信仰取法,由明理而得智慧。上說菩薩之行六度,纯是为利他而行,菩薩之方便無量無边,维摩詰是其示现之一。不止维摩詰一人,实乃常徧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中,廣行方便利益。

 

『雖为白衣,奉持沙門清浄律行。』

    在俗之人,皆稱白衣,不一定是穿白衣,今此白衣有異尋常,既为白衣,又能奉持沙門清净律儀。各教皆有沙門,今此指定,是佛教之沙門,捨離俗務者,即名沙門。沙門必出家者为修道。因在俗事繁,不如出家之清净。维摩詰雖不出家,而能清净。乃在乎其能持,身心皎潔之行,此是示现,非以沙門律行为本行。但形表等於沙門之清净,别人观之,認为是实俗人行沙門之净行,为难得之大德人。

 

『雖處家居,不著三界。』

  維摩是長者故必居家,雖居家而不以家为家。尚不以三界为三界,视家於三界中,等於大地中之一葉。家是幻化物,维摩之家,实不止一處,乃普於十方無边世界,有恒河沙数之大家庭。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有妻子,即無实妻子。修梵行亦是现行非实行。

『现有眷属,常樂远離。』

    眷属即子女等,是示现而有,皆等於幻化,如轉輪王之子是化现而有。雖现有眷属,而常樂远離,不以眷属为眷属,以十方諸大菩薩而为法眷。此土示有示離,同一化耳。

『雖服宝飾,而以相好嚴身。』

    雖服宝衣等,而以相好嚴身,而实不以荘嚴为莊嚴,乃以菩薩之相好,而嚴其身。服宝飾者,是维摩詰,实则以相好嚴身菩薩也。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为味。』

雖復飲食,而不以飲食为飲食,乃以禪悅味,以资其法身,禪悅是功德力。  

『若至博奕戏處,輒以度人。』

    以下說其至不道德處化人,博奕即赌具,古人不以此博奕为赌具,祇作为玩耍耳。「戏」即玩耍義,维摩詰亦到其處参加玩玩,屢屢皆为度人故。戏是方便,度人为实,令人知戏本無益,见到戏之不好處,因而度之令之入道,此是四攝中之同事攝。

 

『受諸異道,不毁正信。』

    諸異道即種種外道,即作各外道之教友。而总不在人之下,此以方便而打破外道門户之见,漸漸引異道入佛教。「正信」者,以無上菩提为坚固信願。又此正信乃对人言不毁正信。始终信佛之心不動乃示现作此語。

『雖明世典,常乐佛法。』

    世間各種書籍,及各宗教論說,一一皆明了,雖明而不信樂,唯常乐佛法。「佛法」者,佛所演説之法,因明世典而易於教人故,若善根浅薄者,則为「世典」所轉。菩薩不为所轉,而轉化於他。一切見敬,为供養中最,上述菩薩有内德外德,內德自証,外德表现,故一切人见之恭敬,認为最上,为供養中之最上者。供養者亦以最上之物供養之。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正法非指佛法,即法律之法,又或宣傳道德以紏正人心贤聖之法为正法。以此善法而攝諸長幼之人,免任性縱横,毁犯法律。菩薩先以世法攝之,使其有缘,再为説佛法,令易於信受。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从为悦。』

    治生營業,或放本与人,所作一切如意。自然得心应手,必得利润。而实菩薩非因獲利,但为与眾生合作耳。雖得俗利,而不以为喜悅。观世利不以为利,唯在与眾生结缘故得不为喜,失不为憂,世人反是,终日开計較得失。

『遊諸四忂,饒益眾生』

维摩詰無處不到,四忂者各處之街巷等是。以遊四忂,而饒益眾生,四忂街道甚多,非以一身能遊,必一時现多身而徧遊,而且不令一人知之。

 

『入治政法,救護一切。』---治正法處即監獄等刑處,先使改过,次为保出。

『入講論處,导以大乘。』

    或入外道論處,或入各種社团等處,维摩詰皆参加辯論,以正理开导,使知大乘真理。而化其邪論,歸於正義,亦能即時發菩提心。

『入諸學堂,誘开童蒙。』

    童蒙者,言其未有知識,不一定是幼年之童蒙。菩薩得其方法,引誘之不難,而开童蒙。

『入諸淫舍,示欲之过。』

    教淫舍中人,要绝慾绝色,言其过失甚大,能致墮落恶道,或现在諸多不利等过。

『入諸酒肄,能立其志。』

    入諸酒肄,教人少飲,不可贪著。而自己则能立其志,绝对不飲以。以上無非說其方便之多,皆志在教人入道。其应機說法,如医生之随病施救,不须人請。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为說勝法。』

    長者雖多,但有维摩詰在其中,諸長者皆以其为尊,维摩詰即为諸長者說超勝之法。若論最尊之人莫如佛,最勝之法莫如佛法。言「尊」者,自尊他亦尊之,彼之资财,学问皆超人故。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

    居士与長者之资格相等,惟居士年較青,長者则年老,居士多贪著财物,或贪名利。維摩詰能断其贪,自己以身作则,教令不貪。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刹利是種族,譯義土田为世界之主,实即地主言霸王,乃印度四大種族之一,此族为最強,釋迦種即是此類人。此等人因有势力可恃,多憍慢生瞋恨,而憍与瞋,皆是罪過。菩薩见其可愍,乃参加刹利,而教其忍辱,少过生福。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婆羅門」此翻净裔,最初外道自稱为梵天王之後裔,而信仰大梵天。维摩詰有時参加於婆羅門中为尊,而除其我慢。「我慢」者,只知有自己,不知有人,斯态度实为下劣。菩薩種種开导之,令其我慢除。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在朝之人,要悉國法,不然失为臣資格。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教以忠能爱國,教以孝能敬親。正为王子之道焉。而不教以佛法者,因其机缘未熟,未能为瓷佛法,只就其地位,面說亦不一定。

『若在內宮,内宮中尊,化正宮女。』

    內宮者,是内宮之女官。菩薩入女官中,以道理化之令正,不然则难以自正。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庶民」即普通國民,彼救人作福業,得现報,为福力。作福之類甚多,如忍辱是福,戒十恶行十善是福,布施是福,在因中果中皆是福。「興」者,发起也,作大福,能为天王,最大福者,莫如法王,成佛亦不外向福慧两方面去作,福有大小,慧有淺深,當隨力而作。


(下轉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