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2-27) 点击次数(763
《维摩經講绿》卷六 遠参法師講==本真法師錄

《维摩經講绿》卷六   遠参法師講==本真法師錄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脱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詰,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如汝優波離,因心得解脱時,寧有垢否?答言不也,解脱即無垢,以心無垢故解脱。一切眾生,亦無心無垢,迷悟之分而已矣。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净,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妄想是心之作用,心中之像,为妄像,心中有像即垢,法塵也。無妄想,则無心,無像,即浄也。如是则無福,亦無罪。若見有法,即顛倒是垢,见有我,而取我,即名为垢。如外道說,有清净我,八大自我等。即为垢,不见有我为净。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諸法生滅不住,即無性,無安定性,即無常,刹那生滅,即生即滅,即無住,諸法如幻,如电,無罪福善恶種種相待。諸法皆如虚空,如如,何有相待。說空說如,皆强說,因俗諦,說第一義諦,本不可說。故金剛經云「若謂如來有所說法即为謗佛」。諸法生滅不住,乃至一念念間亦不住。见有諸法,皆是妄见,妄聞,妄知,妄覺。諸法皆妄見,如夢境,如陽燄,皆假法。二比丘之罪亦如夢,如燄 ,夢燄皆無实境,諸法皆因妄想生起,非实有,而以为有者,是妄想生然。

    除妄想,即無一法可得,妄想即心垢,汝知此,即为奉戒律,若不知此,即非奉戒律。「奉律」者,是奉釋迦牟如來所定律。汝不知諸法,如幻如电等,不知罪性空,则汝不名持律者,若知如夢如幻,即垢,即持戒佛子清净。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知諸法幻化性,由妄想生,即是善解,亦令他得解除疑悔。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明達,为若此也』。

    讚歎维摩詰,其欢喜之程度,实难以形容。讚歎维摩詰,亦是讚大乘三宝。维摩詰所說,是引佛之語而說,即讚佛宝,所說是法,即法宝,维摩詰是菩薩僧宝。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问疾。』

    以無人,無眾生,無身,無心,無罪,無福,故疑悔即除,即發菩提心,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碍,無罣碍故,無有恐怖,即此義。發菩提心,即是持戒,忘失菩提心才是犯戒。「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此自利利他之心。乃大乘人之心,小乘人绝此種願心。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维摩詰问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问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

   羅睺羅,为佛教徒中,最年幼出家者,本是太子,出家而証阿羅漢。以王位,最尊贵亦捨之而出家,则出家必勝於为王。然而究何所勝乎?故長者子,乃請教之。小乘之意谓,若不出家,而做國王,亦不过數十年光景,其中所作,亦非福,多是罪,所享受,雖云好,亦有限,不值得貪戀,故放棄之而出家。出家即是捨棄人間幸福,而得解脱幸福。得三明六通八解脱,豈不勝於做國王多嗎?

但解脱必由修道,要修道故,必须放棄,人間之享受方可。今羅睺羅,既証阿羅漢,得如是利益,则实现其利益功德。此但小乘之說,非徹底之說,大乘即無利,無功德。故羅睺羅所說亦不如法,而为维摩詰之所呵斥。「羅睺羅」,此翻作日蝕,印度說阿修羅能障日,以其身大故,此亦邪說,日蝕之原因,不一定是阿修羅障之,但循相傳之說,謂是阿修羅障日耳。羅睺羅出世之日,正是日蝕,因取名为羅睺羅。实不依阿修羅障日之意立名。羅睺羅是净梵王之孫,釋迦佛在俗之子。

羅睺羅是年幼出家,原未知出家是何功德,而長者子,請問之者,因其既已出家,及至長大,有知識,始终皆樂於随從父母出家,必然是有相當價值,方能樂於为比丘,故長者子特請益之。

『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說出家功德之利』。

此「唯」字,与维摩之說「唯」,其意不同。此「唯」字,有恭敬義,唯,羅睺羅,你是佛之子,乃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有何好處。言其是轉輪王者,乃恭維之語,是轉輪王与否,未能预知,要待受位灌顶之日,方有輪宝等飛來其宮殿,能使用其輪,即为輪王,若非論王,不能使用此輪。

輪王有四種差别,若金輪王,则同時有玉女等七宝一齊來。又釋迦之祖,先是轉輪王,是以後为王者,皆沿稱之曰轉輪王。倘釋迦太子不出家,必作轉輪王,是以後为王者,皆沿稱之曰轉輪王,倘釋迦太子不出家,必作轉輪王。以其具足三十二相故,若羅睺羅不出家,或只能为國王耳。今長者子應云,既捨國王位而出家。究竟有何利益?我羅睺羅,即如佛往時所説,出家之利益,而为其說,以聖教量而說,非依自己意度說之。

『時维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应說出家功德之利』。

    羅睺羅所說並不如法,所云出家,实無家可出,亦無功德,亦無利益,此約大乘說。家是和合物,假名的,若云有家可出,到底何物为家?既無家,何所出?是故應了知,家即非家,假名为家。若以家为家,见有束缚,以出家为有功德皆颠倒之见,汝不應說出家之利汝云如法說,实不知佛意如何。

『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説有利有功德』。

    见利見功德,见出家,是颠倒,是罪垢。非为贪利,貪功德,而出家,應知利,即非利,功德,即非功德,家,非家,非出,是名出家。出家非为法,若有为法,許汝說有出家,有为者,有形相,有安立,有果報,有罪福。出家非有为,是無为法,此是佛大乘之出家。言無为法者,非指涅槃虚空之無为,非滅有为,名無为。

    乃言本來無为,無为法中,無利無功德,以福德無故,福德多,無家可出,是真出家。各外道及小乘出家,皆是有为,小乘之言無为,对有为而說。不同大乘無为,大乘無为義同空寂。

『夫出家者,为無为法,無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

    他为彼,我为此,眾生为彼,佛为此,彼此皆对待法。有彼此,即有執著,有颠倒即罪过,乃至彼此之間亦無,如果有中間,即有人,又有两頭。今空间,与時間即無,六十二見,即邪見。從有無中分六十二,皆以五陰为本位。

每一陰皆有四句,如云:有色,無色,亦有色亦無色,非有色非無色。凡物皆有四句,六十二见,以五陰約三世說。先约过去說四句,色常,色無常,色亦常亦無常,色非常非無常。又約现在說四句:色有边,色無边,色亦有边亦無边,色非有边非無边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约未來説四句:謂色如去,色不如去,色亦如去亦不如去色非如去非不如去。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三世各二十句,共六十句。再如有無之根本二句,为六十二。

   此即無边邪見,因無决定故,說四句,以其於諸法不能解决。佛教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陰皆等於虚空,此即破尽六十二一切邪見。若謂有家可出,是墮六十二見中,以为有功德,亦堕六十二見中,離六十二见,方名出家。此言離六十二見,非有六十二可見離本無六十二見故。「處於涅槃」者,亦無涅槃可處。處涅槃,即是處於寂静,安住思想,即無思想,無分别,本來亦無涅槃。

『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有智之人無所受,大菩薩,与佛为有智人。小乘無智,有智亦是对待生起,菩薩所受,受於平等,故云智者所受,即無所受是。聖所行處,即無所行處。又能降伏眾魔,天魔,死魔,烦惱魔,五陰魔等皆降伏。以無五陰故,無五陰等魔。

    既離六十二見,亦無魔可降,即是降魔。度五道者,起大悲心,度脫五道眾生。先自度,然後能度他。而实無五道可度,若令眾生知無五道,即已度竟。即度他寂滅,令離六十二见,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度,有口度或意度,口說本無眾生,意不起念即是度。雖度眾生,而实無眾生得滅度。

    如度五道,即是出家。「净五眼」者,未有五眼,應得五眼,与佛眼同,为清净五眼。「得五力」者,信,送,念,定,慧,皆無为法,無为,即無彼,無此,平等之法。應先立五根,然後得五力。根是生長義故此皆言果上之事。

『不惱於彼,離眾雜恶,摧諸外道,超越假名。』

     对眾生受語不惱害,不令受苦,應令解脱。「離眾雜恶」者,離身、口、意,大小種種雜恶,一一皆離。又摧伏外道,免其引人入邪,及与正道为难,應消滅之。对於有佛善根者,令得解除邪見,使入正道。「超越假名」者,一切法,皆假名,实無名字,亦無体性。因假相立名,知是假,即超越,不为名字所限。凡物假名,知假名亦無,即是超越假名,連假相亦除,如鏡中像水中月,皆假名不可得,不可尋名取著,终無所得,縱尋取,亦徒劳辛苦耳。

『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乱』。

    一切有为法,皆是淤泥,淤泥是恶濁物,誰也不欲沾染,况願陷入淤泥中乎?陷入淤泥中者,業報使之矣。凡有为法,皆淤泥,皆應出。又淤泥者,無体,無自性,知是空,即出了。於一切竟,無所繫,無所著,即是出家。無我,即自然無我所,無我所,亦即無我。

四大,五陰,皆是我所,了知無我所,即無我,皆是假名。「無所受」者,無一法是六根所受,亦無苦受,樂受,捨受,如上彼此是家,六十二见是家,涅槃是家,種種见有皆是家。

『無擾乱,内怀喜,護彼意,隨禅定,離眾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对外無擾乱於人,内意常怀欢喜,此是四無量心之一。随眾生意,所乐而護之,不可得罪於他,唯以爱語待他,善引导之,不背其意而度之。但於教,及於道德上,有关係即護之。如法華会中,五千四眾退席,佛亦听從其去,不令难过,即是護彼意。「隨禅定」者,凡作一切不離禅定,所謂不起滅定,而现諸威儀。「眾过」者,無論粗細皆無,亦無过可離,如是乃名真出家。若有利,有功德者,则是入家,非出家,以後再入家,则是入假家,即無問题。

『於是维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是劝諸長者子出家,因为佛世难遇故。若於彼佛滅後出家,大不如在佛世出家。

『長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问疾』。

    不错,是不可背父母意,但汝可即發菩提心,學佛作菩薩,是即出家,非必棄父母,随佛托钵才是出家。是即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佛菩薩之工作。

『佛告阿难,汝行詣维摩詰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问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

    各各弟子,皆由智慧力小,故皆不敢往。阿难亦復如是。諸弟子皆被呵斥者,因其無轉机,無進步故。佛徒應時時有進步,至成佛方为止境,菩薩道尚有盡,佛事则無穷。入涅槃,亦無期限,佛事则实無止境。维摩詰斥小乘人,是促其進步。小乘不过是过度時期,不應以为止境。

    阿难是王子,是佛之堂弟,具云阿难陀,此翻慶喜,出家歷時甚久,經初二三果,而後証阿羅漢果。不堪任有二重意,一不堪任代表佛往,亦不堪任自己往。

『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是佛指定,他往大婆羅門家取乳,因大家多牛乳故。阿难即持佛之鉢,而往彼乞。相傳謂鉢是四大天王所奉之钵,從来凡佛出世,於不浄土,必是四大天王奉鉢,牣利天奉衣。阿难立門下時,维摩知已即到斥之。以维摩知佛無病。晨朝非食時,不應持鉢來此,阿难受佛之命來取牛乳,而不知佛意,故受呵斥。

『時维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鉢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有小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言,如來身者,金剛之体,諸恶已断,眾善普会,當有何疾,當何有惱。』

    阿难,汝萬萬不可如此說,如來身是佛身,即法身,是無量功德法所成,是金剛之体,無老病死,亦無变遷。是恶業因缘所致,佛是諸恶已断,習亦除,豈有病苦之理由無量劫修行,積集無量功德所成,此身有何疾病,有何苦惱?汝說世尊有疾,决定不对的。

『默往,阿难,勿謗如來,莫使異人,闻此粗言,無論大威德諸天,及他方净土諸來菩薩,得闻斯語。』

    說話不當,即是謗,令他人闻之,他人为宣揚,開口即謗佛。或外道闻之,更有碍於佛。切莫使人,闻此粗言,又無令大威諸天,闻此粗語,若一般未信佛之諸天,闻知即生疑,或生謗。或有已知佛無病者,即斥汝为謗佛。亦令人闻此語,即不利佛教,及汝阿难。

阿难,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况如來無量福会,普勝者哉?』

    轉輪聖王,是世間聖人,雖有福,与佛相較则大差矣。轉輪聖王,有几種特点,謂無病,長壽,多福,大富,相好。然其福比如來,只可云小福耳。至多如大海中之一滴,轉輪聖王以小福故,尚且無病,豈有如來是無量福所集会,而又超勝一切人者,而有病哉?其時阿难,已証阿羅漢,若非阿羅漢,维摩詰必不斥之。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我等一向信佛讚佛如説佛尚有病,则为我等之大耻。必受外道所凌辱不堪矣。

『外道梵志,若闻此語,當作是念,何名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婆羅門族,志在生天,崇拜梵天,故称梵志。梵志之外道若闻汝説,必作此想,汝佛何能稱为人天師,何能稱为医師,自己病,尚不能了,有病亦必有老死,自己尚有老病死,又焉能救人了病老死?彼外道作此念後,必出於口,而謗佛無疑。

    其实佛是早已自医,亦能医人,佛非能医,不自医者。佛徒一動,一静,都有謗佛可能,所作所言,不如法,即是謗佛。

『可密速去,勿使人闻當知,阿难,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尽。佛身無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一切十方諸佛之身,是眾功德法之结果。非同六道眾生之身,從思欲所生,思欲身,则有恶業,有病苦。佛非三界中人,永远不病。世間轉輪聖王,雖暫時無病,報滅後亦有病。又佛身無过失,烦惱,恶業,断尽故,是名諸漏已尽。

    佛身非有为所成,是空,無相,無作,是無作之作,無为而为,亦無相,故經云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佛身不墮諸數類,非各種所属,雖示现同人,实非是人,乃清净功德之表现。

『時我,世尊,实怀慚愧,得無近佛而謬听耶?即闻空中聲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濁恶世,现行斯法,度脫眾生。』

    此空中之聲,或是佛知阿难之念,而以神通力作之。意謂阿难,汝不必慚愧,亦並非听错,而居士所說之語,亦不错,當知佛云有病者,乃为佛出五濁恶世,现行斯法耳。示现有为病,示现需用牛乳,一切皆是示现,而阿难不知。

    佛为五濁眾生故,示現病死,令知五濁世中,必有病死,而生厭離,以求解脱。佛之病,是小病,是最後身之病,以佛有功德故當學佛。示病,乃为顽劣眾生,而示现。可知佛一切事,種種施設,無一不是为眾生而现。在一乘說,諸有所作,常为一事,为一大事因缘出世。

『行矣,阿难,取乳勿慚,世尊,维摩詰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詣任彼问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説其本缘,稱述维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问疾。』

    此是结畧該廣,五百弟子中,只举十名。其餘亦各各述說,其往昔之因缘,终無有敢往问疾者。

〈菩薩品第四〉

    前弟子品中,五百弟子,皆無能力,代佛往問疾,为弟子者,本应代佛。然因無力故,皆辞却。小乘人不能,今再遣菩薩代往,仍是智慧不足,而推辞,因维摩之病,乃示现真病故,措詞極难。本品中只列四人,未列出者尚多,而皆不敢往。此四位是不退轉菩薩,受维摩訶斥時,亦是不退轉位,但不及维摩詰之智慧辯才而已。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维摩詰问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问疾。』

    彌勒是姓,譯曰慈氏,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相傳唐朝之布袋和尚是彌勒者,訛也,佛謂汝彌勒,是一生補處菩薩,當可以代佛往问疾,彌勒亦説,我不堪任。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說不退轉地之行。』

    兜率是欲界第四天,譯知足,傳說是一生,補處菩薩之寄居處亦訛說。兜率天王,带領其內眷属,請彌勒菩薩說法,彌勒便为其說不退轉地之行,即是菩薩行,彌勒已超过不退轉地,依彌勒下生經說,将來人壽八萬四千歲,滅至八萬歲時,彌勒即出世而成佛,但此說绝不可靠。总之在釋迦佛之後,再有佛出世,於此土者,就是彌勒佛菩薩,故稱補處。

『時维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記乎?过去耶?未來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無住。』

    釋迦世尊,授汝記,一生得成佛,汝用幾生为得授記乎?是用过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抑或用现在生得,为是用未來生得菩提乎?授記是世諦假名,我本空,菩提是假名,誰为得?又何所得?又於何時而得呢?过去生已滅,未來生未至,现在生無住,一切法生滅不停,以何为住。即無过去,现未三時,亦無授記之時間。空间亦不可得,不退轉地,亦不可得,諸法皆假名故。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此說三世不可得,引佛作証,佛說比丘,汝身同時,亦生,亦老,亦滅,生,老,滅,是同時,但此三法,是衝突的,而謂同時者,因此三相甚速。生時,即死,即滅。無停留故,此中但言生,老,滅,而不言住者,因無法故無住。盡大地是空虚。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亦生,亦老,亦滅,即是無生。如汝立此意,謂以無生,而得受記者,無生當然亦無受記。蓋無生即是正位,即是如如,如此则無得,与不得,亦無失,与不失。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云何受一生記乎?

『为從如生,得受記耶?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如,即正位,亦不得受記,授記,菩提,生等,皆是俗諦。如無生,亦無滅,真缔也。汝說從如是得授記者,则一切眾生亦皆得菩提。以一切眾生皆如故,一切法亦皆如,眾賢聖亦如,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如無法,若說有法,则有彼此,有对待,通不过理,大乘真理,则一切皆無,若迷此真理,雖终日求佛道,亦徒劳奔波耳。

    彌勒豈有不曉此理,而维摩意,如是斥之者,乃为斥听法者,彼以为实有彌勒,实有一生補處即是颠倒。维摩借彌勒而呵斥之,实为开导天王,俗諦之建立,乃依於真諦,世界皆於空中住,無一法,不在空中。实無虚空,实無萬有,见有種種,皆颠倒妄见,不可以於有上安立有,只可於空中,建立佛事而已。譬如造宮室,當於空地。

『若彌勒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应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考究起來,你实無處可得授記,亦無時,可得授記。只是得一個假名字,你糊塗而以为有得,一切法皆如,汝彌勒亦如,豈有記可授嗎?此中之「如」字義,与中國之佛教言真如義不同,不是此为真如,彼亦真如,以一切法皆真如。妄即無妄,妄即真如。昔有禪師偈云,「雲影里仙人现,手執红羅扇遮面,切须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此即執有本來之妄見。又傅大士偈云,「有物無天地,無形本寂寥,能为萬物主,不属四時凋。此皆妄執真如邪說,彌勒与眾生皆如,若汝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皆应授記。而眾生不得授記,汝亦应不得。同是如故,夫如者,不二,不異,非有两個,是不二,非不同性名不異,以同是如故。何有别異性?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皆亦应得。』

    若彌勒得滅度者,—切眾生亦应得滅度。汝彌勒将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亦应得菩提,若汝得而眾生不得,则違背真如,实無能得所得。菩提是假名字,若言有菩提,有所得,即有分别,是颠倒分别心,有嗟别境,是颠倒境。「如」则非虚妄,非颠倒,若有凡聖,有罪福等差别,即非如。

下文入不二法門品,亦同趾義,「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以眾生与菩提皆是假故,無能得所得,豈有以虚假得虚假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菩提与眾生平等。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

    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授記,成佛,寂滅,此三事,有連带關係。先授記,而後成佛,最滅度。諸佛了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一切眾生,本來寂滅,不必成佛然後寂滅。本無眾生,不必入涅槃,一切眾生,皆是涅槃相故。涅槃,是寂静義,本來寂静,汝以为自己,得入涅槃。而眾生不能寂滅者,大不如理,本來既是寂滅,若復更滅,则成两個滅,绝無此理。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实無授記,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無退者。』

    天子,是指天王,及其眷属。因此之故,汝彌勒以有法而自惑,惑人,自欺,欺人。當令了知实無發菩提心人,亦無天王,無菩薩,亦無授記,無退者,亦無不退者。真如中無此事。

『彌勒,當今此諸天子,捨於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可以心得。』

    汝应當令諸天子,直除其分别之妄見。無菩提可得。凡见有,皆是邪妄二见,汝說有菩提,有授記,增其邪見。菩提者,不可以身而得,更不可以心而得,心是妄念,念能得何物乎?念是虚妄,心尚不可得,何况謂可以心得菩提乎?菩提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皆不可以身得,或心得,以身,心,本体,不可得故。

『當知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一切法,皆寂滅相,又一切法,皆菩提相故,不以有相生,相住,相滅,亦不以相为相,以諸法本無故。諸法本寂滅,故云实無眾生得滅度者。   

『不观,是菩提,離諸相缘故。』

    「缘」即是境,「观」即是心,心在意方面居多,如眼等於色等起見,闻,覺,知,皆是心。進而尋自则为观,观必有境,而境本無,離諸缘故。無所缘,则無思想,無境,则無心,不必观。一切眾生,皆有观,而言不观者,即不观,以無諸缘故。如掌中論說,「观乾達婆城,及幻人等,境是既無,能缘妄識,亦非实有。世間不会见有無能生種子,有所生芽等」。即同此義。以境是虚妄,何能生心,不能生心,即不观矣。

『不得,是菩提,無憶念故。』

     不得是菩提,行是造作,一切眾生造作,不是造作,菩薩,及佛,之造作,不是造作。一切心行,本無憶念,不待消滅憶念,行,即不行。

『断,是菩提,捨諸見故。』

    断是断邪見,若見有菩提,見有佛,则是邪見。捨諸邪見,亦非有邪見可捨,了知本無邪見,即是已捨。無断,無续,不断而断,不续而续。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本無妄想,妄想本離故。即是菩提,障是菩提者,妄想是菩提之障,若知妄想,即非妄想,则無障。願是願望,希求有取,願不滿,是障,而願不可得,即障不可得,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贪著故。』

    「入」是眾生六入,六根六塵故,以六根本無貪著,则入不成入。菩提亦本無贪著,故云不入,是菩提。

『顺,是菩提,顺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一切法順於如,一切法互趣一切法。一切法皆住於空性,名住法性。「实际」亦即法性。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無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故。』

    不二者,意根,与法塵,本無,知意非意,法亦非法,即是不二。等,是菩提,如虚空無彼此故等。無为,是菩提,三相本無,是無为。知眾生之心行,是妄想。又知妄想,不可得,便是菩提。

『不会,是菩提,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離烦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根,塵,相偶名会,六根不入六塵,根塵本不相会,本無根塵,故不会。本無烦惱,本無聚集,即是本來合。如中論說,染法不合不離,本來不合,是菩提。無處,是菩提以無形色,無依報處故。假,是無自体性,本無名字,由人命,一名,於一切法喚多名。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缘故。』

    如化,有神通者,变化人物,無实体性,亦無心識,故無取捨。無乱,一切眾生本自静,非对乱言静,一切眾生本無乱。善寂,一切眾生之行为,本來是清净寂然。無取,一切眾生本無取,菩薩,聲聞,皆無取,以攀缘心不可得故。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是菩提,諸法难知故。』

    無異,無彼此差别性,即諸法平等。無比,以無他法可例喻故。若有可喻,即認此法为有,無此故,故無可喻。以無法可以比况。微妙,以諸法無性,云何可知,以难知故,微妙。

『世尊,维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问疾。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维摩詰问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问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维摩詰方入城。』

    童子是菩薩别稱,一切菩薩皆可稱童子。又稱大士,或大心眾生。言童子者,非以年幼稱,言其本性,天真爛漫之謂。

『我即为作禮,而问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场來,我问,道場者,何所是。』

    维摩詰入城,我问居士從何處歸來,他答,吾從道場來,我又问,道場在何處,場者,場所。有道之處,为道場。不定何處,道場有種種,最高等是成佛處,为菩提場。或修道之場,或講道之場,或办道之場,皆是道場。光嚴所问者,以處而问,维摩所答者,以理而答。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虚假故。』

無虚假就是道,最高之道,是菩提,菩提之譯義是即道,直心非全是道,不过是道之一分,是成道場之配件。

『發行是道場能办事故。』

    因直心,则能發行办事,以發行,而为道場,办菩薩应办之事。此不言寂滅是道場,乃說方便之道場。前說寂滅,是菩提,乃約第一義諦說,属智慧方面。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在佛道上設大净土,以化导無數發心菩薩。凡有利益無不兴崇,有此深心,作事则能增益功德,以深心为場所。菩提心,是道場,無错謬故。念念不忘菩提心,依此目标,而行菩薩道,可保無错謬。若忘失菩提心,作事即有错謬,雖依功德,亦無所歸。若有菩提心,则不致於類同他求。若飛机依航空綫,只要依著目标,便無越軌之险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各種人布施,结果各不同。此言菩薩布施,布施能成佛,故以布施为道場。不望報而布施,方是道場。若望報則非道場,失佛道矣。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持十戒,是成佛少不了之條件,故持戒是道場。』

所願者是佛道,不持戒,则不滿願,功德则不能具,或有为人,为天,为聲闻,而持戒者,皆不得願具。只有为佛道,而持戒,方得願具,为人天,而持戒,是有漏願。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碍故。』

尽所有菩薩行,皆是道場,忍辱居其一,道場之所甚濶,無一處不是場道。於諸眾,上至諸天,下至地獄,对一切眾生,其心皆無碍以忍辱故。任諸眾生凌辱,亦不以为碍。因了知眾生,即非眾生,此是無生忍。若观眾生所生,即生忍。又观五蕴,四大和合,为眾生,除五蕴等,则無眾生,即是法忍,若有此無碍心,即去佛不远矣。

『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对菩薩应行之事業而精進,自然不懈怠,勇氣充足应進则進。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禪即是定,心不乱,調和。

『智慧是道場,现見諸法故。』

    般若,譯为智慧,智是慧。有智慧,能見諸法性,而是现見,非陰隐見,非糊塗見,乃顕现見,了諸法实性。諸法甚普遍,佛亦在內,一切凡聖,語言,心理,動静,無一不是法。見諸法虚假無性,寂滅無生,無住。若見有生,有滅,不见無生無滅,则等於目盲。若了知諸法本空,即是智慧。此等即是菩薩行。

   掌中論云,「諸有假設事,詳观自性時,從他皆假名,乃至世俗境」。能如此观,现諸法,即智慧。是由學而來,至究竟時,则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以此智慧,为道場。諸有所作不離三業,於三業處,安置道場。如此說者,言菩薩念念不離菩薩道故。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此中四無量心,是道場。等眾生者,等是大義,以大慈心,普观眾生,無彼此分别,若有彼此,雖慈不得名大,以慈心,等与眾生利益,令眾生得安樂。非止令得人天小樂,乃令得佛功德樂,或有眾生,不得樂者,非關菩薩不与之,彼自不具机缘耳。菩薩对有机,無机,皆平等利益,惟缓之差别耳。眾生为業所障,或不受菩薩利益,而菩薩之心,常平等与眾生樂。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有大悲心,見眾生苦,時刻欲救眾生離苦,平等令離苦,因悲心大故,不暇疲倦,即使疲倦,亦可忍疲苦,较勝於眾生受苦。所謂「於無量劫荷苦」,即此菩薩行。菩薩道場無量,而不離方寸,一念具足,無量道場。

『喜,是道場,悦樂法故。』

畅快悦樂,於功德法宝。即喜義,此喜悦無足厭,凡菩薩法,皆喜悦之。又由慈悲心,今眾生離苦得樂,而生功德,故喜。

『捨,是道場,憎爱断故。』

     無憎無爱,名捨,上言慈悲不同,爱憎之爱。眾生有煩惱,则有憎爱,菩薩無烦惱,無無明,则無憎愛。以無明永断,不用憎愛。有生缘慈,法缘慈,無缘慈,悲,喜,亦有如是三種,捨是大捨。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敌。』

    神通是菩薩果上事,有神通作神通事業。神通即神足通,用变化功而作事,则得圆滿六通而成佛。以小神通,成就大神通。作種種事多靠神通,维摩詰则善用神通。如不思議品中,现不可思議境,菩薩之作用超一切世間諸天。不可疑菩薩無此作用,所謂特别之人,有特别之行为,特别之功能。

若無特處,则何異于眾生,若神通是蠱惑,则一切人皆是蠱惑,惟第一義諦無蠱惑。佛並不以神通为神通,神通是其果報。有果報,即用果報。如人有足,必须用足。鳥有翼,豈不用其果報乎?佛菩薩以大事業,有大福,得大果報,力用亦大有何可疑?但世間多妖怪物,亦有小神通,是邪作用。为佛徒者,切當慎之,勿妄信之,致誤入邪途。

『解脱是道場,能背捨故。』

    背捨是因,解脱是果,三界境束缚,应背捨之,不可贪着。不可以三界为依止,背捨之方有出路。由八種背捨方法,能背三界,一背俗界,因有初禪覺观,得離生喜樂定,方能背捨欲界得二禅次第定,背捨初禪,乃至得虚空處次第定,背捨色界。

如是得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背捨無所有處。得第九次第定,方能背捨非非想處。九次第定,即滅受想定。到此定则背捨三界矣。由八背捨为因,得八解脱之果。小乘常用,八背捨。大乘不常用,了知三界,非三界,即背了。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教化眾生,就是方便,或以聲音教,或用文字教,或用動作教化。彼能听受我教,即被化,化即是变相,或小化,或大化,各得益不同。令發菩提心,即大化。或小生信仰,是小化。先以方便就机,然後令其入教。因眾生之机太多,若不用方便,何能教化。而教化最高之的,至在教其成佛。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布施,爱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六度中亦有布施,乃普遍性之施,不一定攝他,此中四攝之布施,则不同,为某眾生,需要布施,方能攝之,便用布施二者观念不同,或有眾生,须用安慰之語,而攝之,即用爱語若应以利行之方法而攝之,则用利行。若必用同事方能攝之,菩薩即现身,与其同事,便能攝入大乘。如是種種法,集合方成一菩提,散之即为菩提之分子。

『多闻,是道場,如闻行故。』

    应多闻佛法,不多闻凡夫外道法,因多闻即有多智慧。有闻思三慧,闻为初,因闻法多,心则通達,通達即是慧。再用思惟,则有实际心得,由思而起实行。我维摩亦多闻之人。從初發心以來,闻十方諸佛説法故。此道場,即各種法門,用趾法門,即得成佛。

    又多闻乃是果報,如何难?听諸佛說法,皆不忘失。此即闻持陀羅尼。因有过去因,现在因,以过去因之力为大,諸法門中最易做者,是多闻,故多闻是道場。

『伏心,是道場,正观諸法故。』

    降伏其心,是道場,伏心,如使野馬之遵受指揮然。人心如野馬,欲使心歸正道,即须調伏,若心多事,则違背於道。伏心,即能起正思想。伏心之方法,用禪定,智慧,则能伏之。粗淺者,则用數息法,若心未調伏,不歸正道,则不成道場。「正观」,亦即思惟。由多闻,而起正思,能见法理,即成正观。

 

『三十七道品,是道場,捨有为法故。』

    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種法門,分作七科。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跟,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小乘大乘均用此而修,由此三十七品,能捨有为法。如以四正勤,对四懒惰,餘皆对治法。依此而修,不着三界境,即捨有为法。有为法,本來虚假,因眾生執著心重,难捨,故用三十七品法捨之。若能用般若即速能捨。三十七品道法,亦般若初門。

『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說話欺人为誑,語言真实为諦,苦、集、滅、道,为四諦。此苦集滅道之理,世間無人知之,惟佛能知以此方法,教眾生,不欺世人。眾生若明白審諦此理,亦不为世間所誑。小乘靠此法成道。大乘用之,依此義,则不为世間所惑。

『缘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尽故。』

    眾生是十二因缘所成,無明乃至老死之十二次第法。眾生被此十二法所迷,而不能自出,非依佛教不可。缘起者,由缘而起,非天然而有,而十二因缘,实無其連属性。此十二因缘,正如走馬灯之循环不断。若知其缘起無性,從因缘生,则易消滅。所云無明,至老死無盡者,因眾生迷故,無盡,菩薩知無明本不有,不须断無明,菩薩不說断滅相故。言無盡者,乘人不见有十二缘,不同小乘之滅盡。

『諸烦惱是道場,知如实故。』

    眾生烦惱無量,名諸烦惱,此言观眾生諸烦惱,非菩薩有烦惱。菩薩自己調伏其心,何有烦惱。又菩薩已無烦惱,而起烦惱者有之。因其知烦惱不实故,知烦惱之实相,则烦惱与实相等。烦惱即道场,亦即菩提,如下文云,一切烦惱,是如來種,以有烦惱,故有观察。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六道眾生甚多,观眾生無眾生,知眾生本無我,以眾生無主宰故,但眾生迷故,错認有我。

『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無一法,不是道场,能知諸法無性,亦如前文「智慧是道场,现見諸法故」,義同。

『降魔,是道場不倾動故。』

     魔,是菩薩作障礙之法,菩薩皆降伏之,魔來而不倾動,即是能降伏。動是定力,力不如魔力大。故定力能降魔。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三界眾生,实無所趣,以实無六道眾生,则無能趣,何有所趣?無處可趣,若见有所趣,则是迷。以三界空故,無所趣,此是约理而言。若迷者见有人,即有輪迴有所趣,輪迴是三界眾生之事,佛菩薩观之,则無輪迴。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此言菩勤於化眾生,處處降伏外魔。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是佛果法。菩薩學此佛果法故,以此为道场。既是佛果上事,必無過失。

『三明,是道場,無餘碍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有此三明,则無有法,無能障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一念能知過去法,现在法,未來法,佛及眾生,一切法皆以一念而知,念即是覺,此是大覺,以成就一切智故,佛为一切智人。我雖未将得一切智,但知佛有一切智,随佛智而學,就是道场。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应般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举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场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问疾。』

    总结前文,「善男子」,是呼光嚴,菩薩若欲用諸波羅蜜,教化眾生,则諸有所作,举足下足,皆应依前說,用諸方法,處處方便教化眾生,即是住於佛道,道场必成功矣。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维摩詰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问疾。』

    持世即救世,以世間眾为所持,以大慈悲荷負眾生,一切菩薩皆能持世。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静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状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

    記憶昔者,住於寂静之室,其時並非入定,而招起波旬來擾之,波旬是魔之名。每一世界中,有三千魔王,魔王是六欲天,第六天之天王,波旬隐魔形,现如帝釋状。帝釋是正當人,是三十三天主,魔福雖比帝釋大,但德不如帝釋,佯为帝釋以惑人。

『善來憍尸迦,雖福应有,不當自恣。當观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财,而修三坚法。』

    持世菩不知是魔,乃老实呼帝釋之名,看其來之表面甚好,而实來意甚坏。彼不知是魔,又开示教導他,汝雖有福,不應享受過度。自恣者,任情放逸,汝當观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方合,汝應於五欲作無常观。

本來一切法皆無常,约粗言之,先教观五欲無常。汝今雖享福,不久即歸之烏有,福尽还墮落。並須要求功德本,消五欲观念是消極,求善本是積極。受五欲是罪,求善本是福。身、命、財,皆無常,是三不坚法,應捨之,而修三坚法。坚法是常,身是金剛之身,命是壽命無量,财则有净土受用無穷,是三坚法

捨身命财者,不貪著,不爱惜,命是寄托於身,無命则無身,命是呼吸之氣,身命皆假法財是養身命之物,因为無常,汝應修坚法才是。此是菩薩教導法語。菩薩教其观無常、苦、空、無我,若观無常。则自然不自恣,捨三不坚法,而修三堅法,则惟有學佛。

如利用不坚之财,而作功德,则是捨財,小乘及出家菩薩,均不顧财。天人無報施机会,教其捨者,乃令不贪著便了。魔王听其开導,实不耐烦又怕其转化其魔女,故急而語之曰,正士,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洒掃。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我此静室不應受此女子,且我是出家分子,是釋迦弟子,種種理由,皆不是我所應受。

『所言未訖,時维摩詰來謂我言,唯,持世,非帝釋也,是为魔嬈乱汝耳。』

當此之時,维摩即來救我,謂非是帝釋若是天帝,绝对不会送天女給汝,是魔來擾乱你,持世雖一時不知是魔,亦决不会上彼當。

『即語魔言,汝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维摩詰,将無惱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奔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与。』

魔即驚懼,欲去不能,以维摩神力持之,今不能隐形,魔王雖有大神力,亦無法逃遁,俛仰而与」者,雖与之而有勉強状。

『爾時维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为說法,令固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於五樂也。天女即问何謂法樂?』

    此教天女發學佛心,天女從前是破坏之工具。汝等今當發菩提心,以補前過失。於是維摩詰,与彼說佛之好處,令其起仰慕佛心。說法時,则隨其萬二千天女,之机各不同,而隨所應而为說法,等於佛之用十八不共法。以一音演説法,而令眾生隨類得解。

   先令其發足道心,復劝其工作,謂汝等既已發道心,即是菩薩,應以法樂受樂,有法樂就可以自己娛樂。不可以五欲为樂。若五欲樂尽時则墮落,享五欲樂,是地獄業,法樂超勝於一切樂。此言說中。有二種含意,一,我許汝还天宮,亦可以法樂为樂。

在天上亦不必享五欲樂。二,或不还天宮亦可,隨我於此,有法樂为樂。便足矣,汝雖不用人间樂,而天之欲樂,汝等亦不必思慕。眾生未得法味,當然以五欲为味,天女已得法味,则能以法味代五樂。人間不得法樂者,皆因有五欲障之未得法味故。天女此時,雖已捨五欲,又已闻佛法,但未见得有何種故即问之言,「何謂法樂?」

『答言,樂常信佛。』

    樂,是起好樂之心,常,是不间断,佛有無量功德,信佛是大慈大悲,能教吾成佛。順佛之語,雖不见佛,亦常信有佛。信佛知一切法,能廣度眾生,得解脱安樂。佛法義理深廣,必须常樂追尋,由好故快樂,若不好则不樂。當念我是三宝弟子,我是菩薩我應常親近佛法。常作此念,即常信佛,不生厭離。

『樂欲听法。』

上句「常」字應贯通以下各句,有樂欲之心听法,才有樂得其法味,即有樂,其听法而不得法味者,因樂欲不充足,或因鈍,雖听而不得其言之意。由聞法,而信,而思,则实得法樂。

『樂供養眾』

有學無學之聲聞,及菩薩皆是僧眾,常應樂供養之,因僧眾是得果之人,有智慧,有福德。彼皆超过汝等天女,應供養之,则福大智生,事應如是作,便如是作则樂,供養眾是應作之事。

『樂離五欲。』-------於五欲應樂遠離,非勉強而远離,以五欲濃厚,则障智慧故。

『樂观五陰如怨贼。』-------五陰生滅如怨贼之有害於汝,常應如是作观,不应贪戀色身。

『樂观四大如毒蛇。』

身是四大合成,地水火風互相衝突,四法聚,随時能發病,四大解散時亦苦,应常想四大如毒蛇。四蛇同處必互相殘害。「大」是週遍性,在—身言,遍周身,在世界言,遍世界,遍虚空界。四大原称四微,细微不可見,但由眾生業感至成粗相。由微细組合即粗,微塵亦假名。若見有是妄見,实無粗细,四大本空故,雖無四大可成,但眾生無明未断,烦惱未除,即为四大所束缚,若知是毒蛇,不被所迷,即樂。

『樂观內入,如空聚。』

    內入即六根,六根依托四大,亦不实际。六入之聚,如墟场即散,一口氣不來,六根亦随時可分散。

『樂隨護道意。』------隨時衛護其菩提心,不可忘記此心,有此心为根本,才有标準。

『樂饒益眾生。』------饒益六道眾生。目的志在利益其解脱。

『樂敬養師。』

     一切諸佛菩薩皆是師,能教者即是師,師者以之为範模。師之程度有高下,能教之師範圍廣,但皈依之師,必需是聖僧,方足为所歸依,以其为師,即恭敬校法。

『樂廣行施。』

    即用财物与人结缘为施,但或有眾生苛求,洞之不正,则为作罪,如此则不应施与,故行布施应揀择。

『樂坚持戒。』--------持十戒,戒十恶,言坚持無時或弛。

『樂忍辱柔和。』-------忍辱各種逆境顺於他人。

『樂勤集善根。』-------精進修諸功德。

『樂禪定不乱。』-------攝心不乱修止观。

『樂離垢明慧。』

    有内外身心世为垢,应遠離其垢,方为明達智慧。凡有一切法皆不净,一切法空般若波羅蜜为净。

『樂廣菩提心。』

    發大心,廣者擴大義,擴大其事業,廣教眾生發菩提心。又因發大菩提心,功德大,速快成佛。

『樂降伏眾魔。』

     魔与正道作对,破坏正道,故称恶者,不止天魔,尚有烦惱魔,五陰魔,凡与道作障礙者,即为魔,種種魔皆樂降伏。

『樂断諸烦惱。』

    三毒,邪見,我慢等,是烦惱,被昏烦之法,而怒害故名烦惱。烦惱有粗有細厚薄,若断烦惱,内外諸魔皆無奈其何。

『樂凈佛國土。』--------此是志願,未成佛時,在因地中,应莊嚴净土,净土指整涸世界。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

    少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多则無量相,無量好,相好之因,從功德中來。如布施,忍辱等,是外德因,一切智是內德。

『樂莊嚴道場』-----道場是佛所住處,是净土一部分,成道之場,是有荘嚴因,则有莊嚴果。

『樂聞深法不畏。』--------聞大乘法,不生恐怖,心不思疑,不畏难受。

『樂三脱門。』

    对束缚言解脱,無智慧则被束缚。空,無相,無作,为三脱門。樂空門,不被束缚,樂無相門,不受有相缚,樂無作門,不受有作牽掣。

『不樂非時。』

    非時即無有此時間,此句实通前面各句,如不信佛非時,不樂听法非時,非時即与常時相反。非時是懒惰,因懒惰即無有如此之時間,若不懒惰,则常有時間。

『樂近同學。』

    樂親近同學,是菩薩与菩薩为同學,同習善法,互相帮助。大乘不以小乘为同學,志願工作不同故。

『樂於非同學,心無恚礙。』

    不同志向,不同法門,即非同學,於非同學中,心亦無恚礙。不生憎恶,而應憐憫,因其机未到,因缘未熟,为非同學。

『樂將護恶知識。』

    十恶具足之人,不受教化,但我亦不摧殘,不毁滅。護之者,並不是護其作恶,乃不干涉他事,或助令减少作恶,但不易改其恶,若護之既久,感情深,即令受攝化。汝之魔王,及宮中之人,皆恶知識,汝當護之可。

『樂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指大乘善,不是普通之善,乃大乘道友。

『樂心喜清净。』 --------心無一物为清净,有思想即不清净,以無心無境为清净。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薩法樂。』

    不止三十七品,凡属於道之法門,皆是道品。如上文云,举足下足,無不從道場來,道場無量,即道品無量。以上樂説法樂,廣說法即樂無边。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与汝俱天宮,諸女言,汝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切所有施於彼者是为菩薩。』

    魔王有天耳通,闻维摩詰說此等法,化其天女,大有不利於己於是急奔而來,欲帶天女还天宮。而天女既有法樂可樂,不願还宮。且既已送与居士,属居士所有,我不能跟汝还宮。魔王不得已,便以輭語,要求維摩还天女。即言居士,可捨此女,我闻人説一切布施与人者菩薩,若你不捨,则不名菩薩矣。

『维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将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此是维摩詰發願,捨之满汝意,如汝願,並願满一切眾生意。

『於是諸女問,维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你既叫我等还宮,但我等當如何住於魔宮?因魔宮氣濃重,我等知識薄弱,恐难以自持。

『维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尽灯,汝等當學。無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諸姊,夫一菩薩开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尽,随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尽灯也。』

    無尽灯譬喻,以一菩薩導多眾生,彼受化之眾生,又为菩薩。破眾生無明之暗,而令發菩提心,即是光明。於其每一人之道心,亦不会滅尽,惟有增益。因所有無量光明,皆与汝之灯有关係。由汝一灯,可燃無量灯故。汝可令遍魔宮,皆为菩薩。则汝等雖还天宫,亦無妨矣。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尽灯,令無數天子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辨才,故不任詣彼问疾。』

     此是劝慰天女,教其無尽灯法門,则能上報佛恩,下益眾生。能令汝修功德解脱者,是佛教你,故應報佛恩。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维摩詰问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问疾,所以者何?』

    善德之名称不止一個,恐混乱,故說明是長者子之善德,此是人間長者之子。是在家菩薩,亦常追随佛,故佛亦遣其往问疾,亦不堪任。

『憶念我昔,自於父園設大施会,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贫穷下賤,孤独乞人,期滿七日,時维摩詰,來入会中,謂我言,長者子。』

    独自於父舍之地方,設大施会,而大施会,决不是在屋里設,必擇於園林廣濶之處而設。

此施会是善德将自己分内所有之財物而布施。施之範圍無界,任何人皆可來,此是印度之習慣,或有數人共設,或一人自設,長子大富故自設,施之品類葚多,種種飲食,種種娛樂,無一不備,此是無遮大念。

    如上海之大世界,入其中則目不勝收。善德是菩薩,必非但为娛樂,乃为公開言論,或藉以宣揚佛化,兼为求福結缘。「供養」,有恭敬義。「沙門」,是出家者,不限是佛眾,外道之出家者,通稱沙門。「婆羅門」,是大姓家,其中不限婆羅門,國王大臣亦有來参加者,外道亦得之先,必有定便來。总之,無論貴賤,正邪,皆得平等於斯大会。設会期,限期为七日。将閉幕時,维摩即乘時,来入会中,开導善德。令大眾得听,维摩以獅子吼令大眾共聞,

『夫大施会,不當如汝所設,當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会。』

    汝此财施不算大会,不能普故。汝应为法施会才对,且你是菩薩,豈不知之?若你不是菩薩,我不对你說。财施之福有限,法施为無漏福,法施之会,促之为一時亦可,延長之则为無量劫亦可。善德菩薩,非不知何謂法施之会,但为眾生故作如是问。

『法施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法施之会,無分時間,一念之间,即能供一切眾生,此非以物質說。

『曰,何謂也』---------此問有驚奇,不知何所云之意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

     为一切眾生成佛故,起於慈心,即願一切眾生成佛。如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纇我皆令入無餘涅槃」,此言心施。雖云财施,亦属心施,但其心粗。菩薩是大道,令眾生成菩提之心亦大。施之時間無限,時間大,眾生無量,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是菩薩净土,此範圍太大矣,故名大施之会。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为救眾生故而起大悲心,或以作社会慈善事業为大悲者非也。社會事業雖应作,不能算为佛教之事業,佛徒所作,是否菩薩之業?非他人能知,常解渭慈能与樂悲能拔苦,其範圍实無限才算大慈悲。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为持正法故,起大喜心,法之住世,必要人力住持,应發起欢喜爱法之心,维持佛法,即是持正法,欲救眾生,欲满菩提願,必要持正法。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为作智慧之事应行捨心,一切法不可得为智慧,不可得即是捨,眾生以智慧为大捨,是名大施會。

『以攝悭贪,起檀波羅蜜。』

    有而不肯捨,他人來求亦不肯施,此为悭。有而不知足贪取之無厭是贪心。不肯捨,有著心,即是罪垢,此是菩薩之罪,非普通人有。「檀」,譯曰布施,由自己捨悭,捨贪,以身作则,能攝悭贪之人。菩薩布施,不为求福为攝悭贪眾生而已。此心亦同前,为菩提,起於大慈之心。菩薩行六度,非为自己而行,乃为眾生行,此心则大。

『以化犯戒,起尸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为化犯戒者,自己持戒。顺無我理,而起忍辱。不能忍辱者有我故。

『以離身心相,起毘離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無身心相,而起精進,是法布。为令眾生成菩提,而起禪波羅蜜,「禅」,指在菩提树下将得成佛時之禪定。为眾生起一切智,故起般若波羅蜜。此央中各句皆与慈悲有关维摩詰对各弟子各菩薩所説,皆是法施大會。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上説六度,四心是法施,說三解脱門,亦是法施。应教化眾生,而無眾生可教。一切法皆無自体,心,佛,眾生三無差别是空義。不可謂有眾生可化,汝設大施会亦空,空諸所有,於諸法不動,是空三昧,此以空为观境。教化眾生成佛亦無佛可成,自空,亦以空而化眾生。眾生根本着有若以有法教,则反害之。

『不捨有为法,而起無相。』

    因有法而有相,如人有頭目手足耳鼻等相,而無实人相。若於無实相中,認有实相为顛倒,而人实無相,亦無有人,一切有为法亦如是無实相。有为法即非有为法,是空,無性故。不必捨,只有無相之想不见有为,無为,即有为,非有为。即有相,而非有相。諸法空,無性,亦無相,無智慧,则见諸法有。有智慧,则無相。小乘要捨有为取無为,大乘不捨,亦不取小乘则墮断滅,是不如理之教,不捨,不取是大乘教合理之捨教,故为大施會。

『示现受生,而起無作。』

    受生是假法,菩薩受生是假法,眾生受六道生亦是假。身起为生,無身为滅,菩薩本不必言受生,以其不作受業,则不必受生。菩薩依理不依事,雖無生而现受生,雖受生而实無生。雖無作而现作。雖作而实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

    護持大乘佛教,時時立此志願,还要随机应以方便观時代性及眾生之趨向如何,而用方便攝化之。能令他接受,即名方便,方便乃由智力而起,此即是绍隆法宝。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以四攝法,度眾生成佛,即是绍隆僧宝、及佛宝。此二句即紹隆三宝,为大施會。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事」,即事奉,替人做事,而要恭敬,不可我慢。以敬事一切,而除我慢过。菩薩以無量身,敬事一切眾生,當然無慢性。慢是烦惱法,慢從对象而起共有七種,一慢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邪慢,六增上慢、七卑劣慢。

『於身命財起三坚法。』

    學佛之法身,學佛之無量劫壽命,學佛之净土受用無穷,是修三坚法。不學佛,则常生滅流轉,不坚不久。天之身命财亦非坚法,应求佛菩薩之三法,有坚固之身命財,即能廣利眾生。菩薩一念之间,了知此身即非身,命即非命,財即非財,即是法施,—時供養一切。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

    一念,念有六法为六念,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法属境,有凡聖,佛及僧是聖,念天者,一部分人不知有天,不知有天之因果。菩薩为眾生設想,寄託於天上,便於多闻佛法,念戒常念持戒勿使疏忽。念施即念法施。佛法僧三宝,則故应常念,念即思想,想佛之大功德。念法能令眾生離苦成佛。念僧则念菩薩僧。此思想即是正念,心繫於六念境中,则上軌道,起思念法,法宝是总相,上文各句是法之别相。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

    此言菩薩之六和,互相敬爱。(一)、身和同居不限同居一處,十方世界混合名同居。(二)、口和無諍,所言皆法語,言語相敬。(三) 、意和同悅,不相憎恶由意起質直心。(四) 、利和同均共同享受。(五) 、见和同解,交換意見。(六) 理和同證,自証亦令他証。因和故敬,因敬故和,有和法为規則,以質直心,而符合之自然直。

『正行善法,起於净命。』

    上面所說皆是善法,净命亦是善法,净命对於邪命而言,命即生活,以正當法,维持生活,不强求故。净者,纯净無恶業参雜。不求食为正命,比丘持钵乞食为净命,非为求食,乃为施福於眾生故。能持净命,能行善法即是法施,亦是法供養。此等皆是一時供養一切眾生,及諸賢聖。

『心净欢喜,起近賢聖。』

    欢喜即安樂,無境無心为欢喜,心清净無所求故欢喜。「起近贤聖」者,生起親近贤聖之心为净欢喜。大乘以初地至七地为贤,八地至十地为聖。又有以十地为聖,從發心起至七地前皆为贤。有德者即可稱贤,聖贤为菩薩之友,故常近之,便是供養,亦是法施。

『不憎恶人,起調伏心。』

    此中言人,乃包含一切動物,对一切動物,皆不憎厭,若有憎厭,则成怨恨,失善因缘。三毒中厲於瞋毒,不憎恶则心平調和,起調伏心,有調伏心,自然不憎恶。此調伏心,与不憎恶,有相关性。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集諸功德为深心,其深心等於虚空,心即志,乃大志願是。出家法,是圓滿無漏功德,出家法为因,起深心为果,为大功德故出家,又此出家法,不限離俗家为出家,如前文对羅睺羅說,出家之法,發菩提心,即是出家,便是法施。

『以如說行,起於多闻。』

    如說行,是果,多闻是因。由多聞法能如佛說如而行。「法施」,不一定以法与人說,方名法施。所行是法性質,就是法施。法無形相,如虚空平等。若了達法空,無心取不见有就是捨,

捨即是施,豈非法施?

『以無諍法,起空閒處。』

    無諍即平等,见不平等故有諍,有無諍三昧,能調伏眾生。自既無諍,亦令他人無諍,为無諍法故,於空閒處住。别人一切事与我無關。空閒處,梵云阿練若,假設其名,实则尽虚空界,皆是阿練若,住阿練若为因,無諍法为果。能住是菩薩,所住是空閒法處,才是法供養。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佛慧是果,宴坐是因,佛慧是一切智,一切智之起因,本不止是宴坐,智之來源甚多,主要由習禪得真正禪定,则趨向佛慧。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为解眾生縛故,起修行地。「修行」,有实修,及方便修之别。未到位時,则实行自修,若自己得道,但为度眾生悭贪故,自己行施,为度毁犯故,自持戒,此是以身作则,俾眾生有模範故。菩薩示现为眾生解缚故,起修行。菩薩是法身大士,同時有無量無边身相,無量無边行門,则能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法,雖是自修,同時亦即是以法供養諸佛及眾生。

『以具相好,及凈佛土,起福德業。』

    净土及相好,是依正果報,福德業是因,菩薩莊嚴相好,及净佛土,皆饒益眾生故,即是施,起功德業,是由布施起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应說法,起於智業。』

    此言他心智,必有智方知眾生心念。心有过去心,现在心,菩薩不但知其现在,亦知过去。眾生心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所起之念是善或恶,或無記,皆能一一知之,知了之後,又能观机說法,观其前因如何而說,令其增善滅恶。「智業」,以般若波羅蜜为根本。波若經云,「欲知眾生心念,应學般若波羅蜜」。果上說即一切智,業为因,智为果,由有智,知眾生心念故,能如应而説一切法,是法施大會。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知一切法空,故不取不捨。「入一相門」,即平等門,空門。起於慧業,慧与智無大分别,了知一切法是智,不取不捨是慧,慧眼观諸法平等故,是法施。

『断一切烦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

    障礙者,是障菩薩之修行,障菩薩之修行及道德。有因障,果障,菩薩自断烦惱障礙,及不善法亦教眾生断之,令起一切善業,为法施。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一切智慧」,是佛慧,「一切善法」,因行。助佛道法,总之凡一切菩薩行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皆为大法施之會。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會。』

    此句结答法施,如此法施方为大施會,财施不算一回事,但为愚人所喜耳。

『若菩薩住是法施之會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間福田。』

    若菩薩住是法施之會者,菩薩不限指现在菩薩,眾生起一念菩提心,即是菩薩。若人用以上法門,住是法施会者,以大法施於眾生,是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間大福田,能令一切眾生福故。

『世尊维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净,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随意所与。』

    二百婆羅門,聞如是法,即發菩提心。以其得法故,即是住在於法施会。亦即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間福田。「我時心得清净」,我善德當時亦因此,而住於法施之會,由極感謝於居士,說此未曾有法,故即時解下瓔珞而供養之,以表法施。

『维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勝如來,一切眾会,皆见光明國土难勝如來,又见珠瓔,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维摩詰,把瓔珞,分作二份,一份奉東方光明世界之难勝如來,令大眾得見,开新眼界。另一份施给最下乞人,以示平等式。

『時维摩詰,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别等行大悲不求果報,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以平等心而施,雖财施亦即法施。施一最下乞人,与供養十方諸佛平等,因乞人即非乞人,佛即非佛故。不可以佛为贵,以乞人为賤,若有贵賤分别,雖布施,福德亦有限。平常分别施,於上者称供養,与下者曰布施。若对於諸佛恭敬名敬田,於乞人生憐愍之心是悲田,供養父母为孝田,雖名有三而实無分别,以心平等故,一切平等,心廣大,则一切皆癀大。心如法则一切皆如法,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切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説,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问疾。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缘,稱述维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问疾。』

   以维摩詰,知此一輩乞人皆是往昔菩薩,故能如应説法,令聞此法者即發菩提心,立刻恢復菩薩,此時则成菩薩乞食,不是普通之乞人矣。菩薩乞食,即堪为世間福田,亦为大施會。

(下轉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