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品】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住,又復还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为一刼,令彼眾生謂之刼,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刼以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思議解脱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
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徧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损,外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刼尽烧時,以一切火,纳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
又:於十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等無數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棗葉,而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惑现辟支佛身,或现聲聞身,或现帝釋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轉輪聖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畧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脱之力,若廣說者,穷劫不尽』===
大世界,是許多世界相連着的,菩薩以手挖开,取其中的一個世界,等於那造陶器的專家,挖取一塊泥土置於制器模型的輪具當中,在掌中工作圆活自如似的,菩薩以此動作,需在世界外,以天眼,方能看見,法身大士见了,实不足为奇,若聲聞人见了,则很以为奇遇,此正如嬰兒見了大孩子擲石頭以为奇一般。
以十日演为一劫,以一劫缩为七日,皆虚妄境吧!以眾生未度出虚妄境界,菩薩能支死其妄境吧了,不動本處,以本處眾生不知,不见菩薩飛到十方世界,亦不驚本處的,故觉不動。供養諸佛之具,即是供養品之類,各種眾生,以自所受用的物品,为供養具,佛,本來不必受人供養的,供養,是眾生的事吧。
所有日、月、星宿,各世界各有的不同。劫火,是劫尽時的火,不同世间平常的火,此種劫火,能烧乾大海的水,对於甚么铁山,金山,等等,無論何種固体物质,皆能化为灰燼的,此種劫火,是属於眾生的業火,其力最大。此等境界,须得道的人,方能见到。
又:十方世界種類諸多,其音聲殊甚複雜,菩薩能将所有六道眾生,好的,醜的,有情,無情的聲音,皆变为佛的音聲,說出三乘因果等法,普令十方世界眾生皆共得闻法益,而我等,何以又不得闻呢?以未应得度故,不得见闻如此境界哩!
不思議事之多,若廣說其詳,则經历劫,也說之不罄,现在则大畧說說如是。然则维摩詰对舍利弗說完此一段語,彼等听了,又有何印象呢?此既乃不思議境界了,也許费煞思量,实不容解,故以下大迦葉出来,对鶖子前嘆,尤惜若盲人之不能見现眾色像的,非聲聞之可解,仰慕则可,故迦葉大嘆其未曾有,引起不少天子發大乘心。
致次有维摩詰隨慈氏語意,介绍謂「十方世界中,多有此類往不可思議解脱開示的雄猛威德方便应现教化,乃至譬若龍象蹴踏,非驢所堪」之說,以作此品交一段落。
===『是時,大迦葉闻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脱法門,嘆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现眾色象,非彼所見,一切聲聞,闻是不可思議解脱法門,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於此大乘,已如败種!一切聲聞,闻是不可思議解脱法門,皆应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应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脱法門者,一切眾魔,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文中之譬如「有人」,合維摩詰「盲者」,喻聲聞人,「眾色象」,喻「諸不思議境」。「非彼所見」,合「不能解了」,即是不能听受信仰,正如盲人之闻說,不能見的可憐状態,此境,既云「不可思議」,实不容解。聲聞人自謂「永绝其根」,無根,即不能生長,「已如败種」,失去生机,此正如聲聞人,对於佛根種,失却,五根(信進念定慧) 不能萌茂。
迦葉雖得闻不可思議解脱法門,在種種欢喜讚嘆不已,但根本不能接受,仍居阿羅漢唯自守, 致於「發菩提心」、实非易事。有关行菩薩道,非一時能收效果,要經無量劫,方有成績,彼雖不能發菩提心,能作如是讚歎,亦很有益處,结果,能令「初心」未證聲聞果的人,轉入大乘,同時亦令菩薩欢喜,生大精進的勇猛精神。
迦葉此時,其心亦喜亦悲!致有大聲疾呼,喚人信解。「不可思議解脱法門」,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如心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等等咒」。是故一切「內魔,外魔」無奈之何,以有信解力故,迦葉這番悲喜交集的歎詞,於眾不無感動。語底能摇動三萬二千天子發心。
本來天子们,在闻维摩詰說「不可思議法門」時,即欲發心,至迦葉説完時,遂乘此机会,當眾表示發菩提心,藉有大菩薩證明吧。此説乃在施設权教時代,分别:「大乘,小乘,有份,無份」的說法,至法華時來,则「大,小乘」皆劈除,那時,若不發「一乘心」的,即「非阿羅漢,非辟支佛,非佛弟子(菩薩)」,要另外從新開始。
===『爾時维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以方便故,教化眾生,现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银、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珂具、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一切魔中,凡有凡夫,亦有菩薩,其中,多是大菩薩现魔王身,生於欲界第六天,是魔王,此魔王,雖有魔事,亦是方便示现。若有作魔事,即不作魔王,彼以魔事,能教化眾生,
是菩薩魔王,非魔王菩薩,若魔王發心的,是魔王菩薩,不是方便,菩薩示现魔王以魔業教化,皆是方便隨宜的事,此等菩薩,非初心業報菩薩,乃不退轉菩薩不能,若魔王与凡夫,是業報所使然,此非方便。
或有人向菩薩乞求手、足、等,當然菩薩能做到,但菩薩有時,亦會反向人乞的,此是菩薩逼人布施的試探性,致於「乞者,施者」,双方皆是菩薩,但施者,或未得不可思議解脱的。故菩薩加以逼迫他,使於菩薩道倍增坚固。珂貝,是白色宝,龍与象,皆相當大力,双方可以飛踢对敌。驢的力量有限,不堪与龍或象为敌对。
比喻「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与被逼的菩薩,猶若龍之与象一般,若以此於聲聞与凡夫及無力的菩薩,均不堪此事,既不能逼人,亦不能被逼,以彼等無力量的缘故,菩薩亦不会強逼,否则,反令其退,若对於有相當力量的菩薩施以逼迫,亦是慈悲的事。不思議品完畢。
【观眾生品第七】
此品,应接前第五品,第六品之不思議境,是应酬舍利弗思床座說的。
『爾時,文殊師利问维摩詰言:「菩薩云何观於眾生?』
文殊固然知眾生如幻,故意问的,乃欲维摩詰解答,令大眾藉以得闻。金剛經:「实無眾生得滅度者」,亦同此品所說義,此下,是詳细解釋無眾生之所以。
====『维摩詰言:譬喻幻師,见所幻人,菩薩观眾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時燄,如呼聲响,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观眾生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毁禁,如佛烦恼習,如盲者见色,如入滅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迹,如石女兒,如化人烦惱,如巳寤夢中所見,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热之大,菩薩观眾生·为若此。』===
====『「幻师」与「幻人」皆幻,自他是幻不实,智者,明知水中無月,致见水中月時,亦不作为有,若謂水中有月的,此即是無智人,见水月非月,猶菩薩见眾生非眾生。於鏡见面,亦然,雖是眼见,是無有实的。热時燄,是陽化汽,即是「霞,漳」之属,在不远的馬兒见了,以为是水,至其處则無水,此陽化汽简直是無体的,空中雲,亦是陽化汽的水氣聚集所成,随時,聚散型体的。』===
芭蕉,必無坚树,電,更無久住的,以慧眼观眾生的变遷,实则快过閃電多了。「五大」及「十九界」,皆無其事。無色界的色,無業果色,是定果色,化人不能见,即等於無。「阿那含」,此云「不來」,既不來天上人間了,则無入胎的事(前五陰为入胎)。「三毒」:即是「贪瞋,痴」,是害己害人的;害人止一世,害己,则受苦無穷,三毒,是根本烦惱,是無明的枝末,(三毒,是因,苦惱,是果) ,阿羅漢,是已断烦惱(無明) 證無生的。
菩薩观眾生为若此,二乘眾生眾,则不能如此。得忍菩薩,無贪瞋痴毁禁的事,毁禁,是邪见。盲者見色,即是不见。菩薩观眾生,不应分别,分别眾生即错,五陰非眾生,六入非眾生,十二因缘皆非眾生,实無眾生。入滅尽定出入息,是九次第定最後一定,乃阿羅漢修行時所入的,入此定,是尽出入息的,受想不行,出定時,仍有出入息。
石女,是坏生机的,决無育兒之理。化现,是神通所变的人,化人,必入無贪著三毒烦惱。如夢所見已寤,即是如云寤時见夢境,又即同金剛經:「如夢,幻,泡,影」等,作如是观,即明白一切法的体性,不为所惑,即破坏諸法。如滅度受身,是最後身入涅槃,必無受身可能,观眾生無,此是大乘人生观,观宇宙亦如是。
若是復原的一乘菩薩道,则观实佛,观实菩薩,不久成佛,观三乘人,亦是一乘菩薩,是一乘净土,一乘人,在一乘净土,不见有三乘或五乘。今說權教,乃为一乘作漸次方便。上面,已説菩薩如何調伏其心,但未知如何观諸眾生呢?故今问:「如何观諸眾生?」下文阿閦佛品更有說:「如何观佛?」其義是同。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观眾生者,云何行慈?维摩詰言:「菩薩作是观已,自念,我當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烦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坏慈,畢竟尽故。行坚固慈,心無毁故,行清净慈,諸法净故,行無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结贼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断諸爱故。行大慈悲,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观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無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虚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乐故,菩薩之慈,为若此也』===
菩薩既如是观眾生空,復如何行慈呢?其答意謂:「自己能如是观眾生幻化,又教眾生如是观,令入此理,即是真实慈悲矣」!寂滅,即是無生,如上所說住的「幻化法」皆是寂滅無生法。不热慈,自断烦惱,即無热,菩薩断了烦惱,即無爱见,如是行慈,则無疲劳。等三世,亦無十方,一切皆平等。
眾生好鬥諍起伤害,菩薩行無諍慈,解其諍鬥,不二慈無內,無外,無彼無此,凡,塵聖增,减是無二的,内「身心」,外「世界」,内根,外塵,根塵不合故不二。行不坏意,諸法皆空,無法可坏,畢竟無尽,諸法無可坏故,畢竟尽,即猶如虚空,为畢竟尽。
心無毁,捨棄慈,念放棄眾生,为毁,無毁,即坚固慈。諸法性净,諸法無性,即净,若有佛,有涅槃的,皆名为染。行無边慈,虚空無边,即大慈。断结贼,本使如贼,阿羅漢,是教他断结使的结果。
能安眾生的,即是菩薩,眾生不安,令安之。如來慈,如來,如去,如生,如滅,一切皆如如,不可説,覺眾生,佛,就是覺眾生,菩薩肯覺眾生,即是佛慈,覺者,是覺悟,警覺以種種方便覺眾生,或以真突覺眾生,皆名覺。
無因得,謂非修因所得的,自然智,是最後得的。阿耨菩提,是平等一味,無彼,此,高,下的,諸佛一样,能行無等,已断諸爱,亦是佛,佛是無与等者,無可爱,無可恶的。能愍度眾生入大乘为大慈,引入小乘,即非大慈。
能行無厭慈者,是观空無我,若有我的,则爱见烦惱猶在,以有厭怠故,於生死中,不能坚固行慈。行法施慈的,苦为人説法,是無遗留悭惜。行持戒,是菩薩之慈,菩薩自己,無戒可持,为化他故持戒,即化转毁禁人,令其持戒。
能護彼我的,不得罪他人,能怀慈而行精進,自荷深法教化,長为眾生負責人。行禅定慈,为眾生故,不贪著禅味,不生禅天,自能行般若。亦教人行之,無時不了知諸法,悉知一切法空,如电,夢,泡,影等幻现,是皆無性,因缘生故。
善行方便,不捨慈爱,不棄恶行,为度眾生故,於十方世界,现無边身形,諸幻化相。行無隐慈,直心清净,即是無隐。行無誑慈,不以虚妄假言欺骗眾生,眾生苦惱處太多,菩薩自恒安樂,将以转教眾生,令得佛的究竟功德樂。菩薩於此諸幻行中,观教無教者,於彼眾生受化者,实無眾生受化者,实無眾生可受化,以諸缘幻生法無性故,慈無慈法,生無生法,菩薩欲以慈心观眾生者,应为若此。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与一切眾生共之。何謂喜?答曰:有所饒益,欢喜無悔。問:何謂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悲」与「慈」是無何界限的。菩薩所修功德,迴向眾生,与眾生共同享受,此名为悲,亦属慈,慈是爱惜眾生,悲是憐愍眾生。菩薩行事,恒於眾生。自己多所饒益,则为欢喜,到底是無悔的,(悔即不安),为喜,菩薩所作福祐,無所希望,即是所做的功德事,不希望有報,是为捨,捨,即是智慧,悲,喜皆是方便。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维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问: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烦惱。又问:欲除其烦惱,當何行所?答曰:當行正念。又问: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滅。又问:何法不生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熟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無住为本。又问:「無住孰为本?答曰:無住,则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菩薩有病,则有死,何如能於「生、死」無畏呢?若其有畏時,以何为依?當憶念如來功德力,我能依,即我的功德。又如何依法?要度眾生,方能依如來功德。即上求菩提,下化眾生,自观眾生如幻,度眾生,亦教以如幻观。
欲度眾生,必先除其烦惱,观眾生,即無眾生,乃是烦惱的现象,贪瞋的表露,贪、瞋無性,亦不难度,但除其烦惱,即是度矣。然而烦惱,又如何度?欲除烦惱,當行正念,有了正念,则無贪、瞋,邪見,我慢等,能持正念,则不墮落。
但不知正念如何行法?當行不生滅!又不知何法是不生滅的?不善的法不生,善的法也不被其滅,此即四正勤中的正念。善与不善從何生?以身为本,身是虚妄法,身從何有?以贪欲故有身,有虚妄分别故有贪欲,分别,乃從顛倒起,分别心較粗,颠倒想較細。
颠倒想,乃以無住为本,無住如虚空,是無根本的,今是從「無本」中說「有本」,实在,本無一物,歸根,是無本的。豈從無住本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無不是從無住空中而立,即佛,亦乃從是而立,無住,即是一切法空,眾生迷坟不知,菩薩了知为其說,即是大慈,在小乘人,先認定有,次做到無。菩薩知一切法皆空,一了百了。
===『時,维摩詰室,有一天女,见諸天人,闻所說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花至諸菩薩,即皆墜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在维摩詰答釋文殊這段話時,因闻得說法,便现身出來,大散其天花,藉以供養諸菩薩及大弟子,這種天花,是天人如意神通所现的,只見天花纷飛飄落,由菩薩身上墜地,了無動於色。
可是,由舍利弗等,身上散來的花,则坚牢贴着,不墜於地,遂令到彼等心内惕然,而欲除去天花,豈知極生平修得神力,竟不能動其絲毫!本來花落着身上,是很平常的事,何以大弟子们要去花?
因小乘人著,要戒香花蔓,若有花坚著其身,必生厭恶,有厭恶而欲除去不得,便形成紧張,恐怖犯戒有生死,樂意持戒,是我爱,厭恶,是憎,恐怖,是散乱,此皆有著而來。另一方面,亦是天女神力所持,令花坚著其身不去。由此,可知大乘力量超过小乘力量多了。以下天女質问釋答
===『爾時,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花?答曰: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曰:勿謂此花,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無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無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喻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为也,结習未尽,花著身耳!结習尽者,花不著也。』===
天女见鶖子欲去此花,问其何故,彼意謂,我是比丘,不应戴花,若花著身上,恐见者謂贪美观,此花不如法。此是小乘佛法的執著,以为不合佛制故。天女謂花本無分别的,這是尔自己的思想不对佛教使然,佛教你不可贪著,非教你分别的,你生分别,是你不如法与花無關,你是佛法中的败類。你应不著一切法求,才是如法出家。
此是以大乘法呵斥小乘,应不见有花,不见有自己,不见有佛,不见有戒,方为如法,菩薩们無分别想,故無花可著,以其内心,外境,同時寂滅,故不被境惑,譬喻神經过敏性的心臟衰弱的病者,時有驚悸畏状發现,此是生理和病理並合,影响视覺神經或听覺神經,發生大恼神經的形成或错悞,故多有畏怖。
非人得其便侵然,我今散花,为供養事,花本無情,無能为力擾你,你儼若那敏性神經心臟病者之自生错乱,此花得你便,何必生畏?我知你畏生死故持戒,心本無犯何待持?你內畏生死故一切境得其便,處處皆是恐怖畏境,殊不知此适为病,若不知生死幻化無自性,则五塵随時,能害你,你如是持戒,反增结習,是有贪著的,则难免墮落生死了。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脱相』===
鶖子问天女依止维摩室時間久暫,她說如長老你解脱的時間一般。耆年,即長老,乃称呼舍利弗的。解脱,是超出世間的年、月、日、時的無期限的。所以听了,悚然驚謂曰:依止此室很久了嗎?她的答中,令鶖子思量费煞,故又說長老解脱亦何如久?致使其心內,意謂解脱的事無甚么話所説的,怎么办呢?在那箴默不答。
她見了他老不作答,便随即以譏諷的詞锋向他質问:怎么啦,長老的智慧是很大的,人所共知皆称你为大智首名的哩,何故总不作聲答我啊?快説吧。鶖子听了,不由得不表白心迹,便欲吞欲吐的道,解脱了的,那有甚么話可现的,這,教我從何説起,实在不知道,她听了,不假思索的答他,你如此説便错了,言說文字無不是解脱相的,你儘幹随説,亦是解脱相的啊。所以我如此說的理由何在呢?
因解脱的,不在内,外和两者的中间哩,說的話既是如此,文字,又何常不如是,鶖子,老实对你說吧,是不離文字名言,而說解脱的,怎么啦?因所有一切法,無一不是解脱相呢,舍利弗不听她這番話尤可,听了,反增加了自己的糊塗,看他向下所說的話意,是针对天女說的,「諸法」範圍的意義搅不清楚似的,致有令其萌疑向她發问:照你如是說來,再不要以远離了贪淫,惱怒,愚癡,便为解脱了么?故致有向下给天女在無意中,斥小乘为增上慢輩等言論。
===『舍利弗言:不復離淫,怒,癡,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为解脱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説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你何所得?以何为証?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証,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証者,则於佛法,为增上慢,舍利弗問天,你於三乘,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为聲聞,以因缘法化眾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乘法化眾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齅瞻蔔,不齅餘香,如是,若人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不樂聞聲闻,辟支佛功德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之功德,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聲聞,辟支佛法,但闻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諸垢之所惱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宝積滿,周济穷乏,求得無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閃佛、宝德、宝炎、宝月、宝嚴、难勝、獅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还去,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净土,皆於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誰有见斯不思議事,而復乐於聲聞法乎,舍利弗言:你何不转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转,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不转女身,是人为正問否,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转,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定相,云何乃问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如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當能转,如舍利弗,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男女,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还攝神力,舍利弗身还復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没,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知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眾生尤然,無没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舍利弗,你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鶖子闻天女說「一切諸法是解脱相」的話,便引起他满腹疑团,心中又似乎想找些話來难天女言:那么,依你如此說,再不要远離淫、怒、痴为求解脱了吧,他這些話,是佛教他远離三毒而修得解脱的事实,意以为此話説出來,若给他难倒了,佛也不許可她的,可是,天女早知佛說是法的良意,小乘法望於大乘來談,是蕉芽败種,更没有再進一步向大乘求究竟的,他简直未得到大乘的真究竟階段,才得了小乘的不究竟,便意以为满足了,看他在过去未得此小果凡位時,已經目慢一切的了。今日所得此小的三明六通等,無寧望於凡夫,是值得驕傲,這一來,便增上了不少慢心,实在未得真解脱便謂証解脱了。
天女所發答的話,正操着鶖子以往今日的肺腑底言:這,你又不知道,雖然一切諸法是解脱相,更知道你的話是佛說的,可是,佛說法,是随机宜設的,不是又逢人便替其老是說古老的一套,对增上慢的人们,是說远離贪淫,瞋怒,愚癡,以杜绝多生集因,知有苦的,应該如是修証为求解脱。若無增上慢的人,佛对其說的,又不同了,佛說淫,怒,癡,自不有的,是缘中生法無性,既待缘生即無生,無生性空故即是解脱。
舍利弗听了他的辯說,連聲大叫善哉,天女你從那得來的法,這許多智慧呀,是以何種法門修証的,哟,辫才這样大,他以無所得義答他,亦即心經,無智亦無得義同。於佛法中如有所得的,则为增上慢輩。此正针对小乘眾中,位居阿羅漢自以为証的毛病,在鹙子的意謂:我於三乘中,位証阿羅漢,他於三乘中,未知於何得證,故次续问他:天哪,你於三乘法中,以二乘或大乘或大乘志願求法啊!
本來,諸法空寂,無能說与所受者,猶若幻師玩弄乐器之眾妙歌聲,如是耍循聲求其聲本,了不可得,聲本無住,随幻現故無得者,既幻無求無幻者,隨其幻何则何。故天答謂:於三乘法中,隨机适应以教化,示眾生以何法,即位斯属。
正如人进入了那很稠濃的瞻蔔最香黃花林中,雖雜有異花,但齅香於瞻蔔,無取餘香呢。(瞻蔔,是黄花,喻佛功德,餘香喻小乘,不齅餘香,即不取小乘,唯齅瞻蔔,即但取佛功德) 。這正如入此维摩室來之人,但喜闻佛的功德,不乐闻小乘功德的一般,即諸天龍神等进此室亦是這样发心出纏的我依此室,歷時十二年了,從始至今,不会闻說过小乘法,常闻說不可思議的佛法。
(维摩出外,则隨机説踵種法有之,但在其室内,不說餘法,必說大乘)。鶖子,此室大士的福報很荘嚴,此室净土常现有八種未曾有难得之法。其室常以金色的無相光不分早夜一样的照着,不需要日月的光茫,此室常不见有垢令人心烦的,這是大士的功德令此室無垢的,千萬不要誤会为令人勤灑掃故無垢啊。而且常有很多諸天及别方的大士來此集会不断,常說六度的不退轉法,(八地以上为不退) ,天人们最高尚的樂聲,不時在此室演奏,所演奏絃出的音樂,並不和天歌的一般,是不可以數量這許多的法化妙聲,此室还有金银等四大宝藏,里面積满了不可數計惑識别這許多眾宝。
是來要求到處去救济那些穷無片瓦遮頭、立無寸地寄足,或贫乏食粮,杳無生活等眾生的,不管其數字人多無量它们来求取的,则隨其所需,尽其力取,是無有尽的。实在,是超过輪王的福報了,此室常为十方無量諸佛善護念而来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説完了便还其本土的,(此即諸佛護念諸菩薩) ,此室中,常有切諸天華麗莊嚴宫殿和十方諸佛的妙嚴净土出现的,此室常有這八未曾有难得不可思議之法事出现。
試問誰個见了這大好的殊妙境遇,而再想好乐小法的,此中所說八種难得之法,是令舍利弗等,知維摩詰的福報(即其净土) 使彼等仰慕大乘的。他她話說至此來,舍利弗突然提出一问:你何以不转女身?天女听了,心里也觉得可笑,曰:我未入此室以前,尚以为有女人身,自入此室十二年以來,不知何为女人,亦不知有男身是身相了不可得,转個甚么,你作此問,殊甚糊塗,比方如那幻術師,用勾術化作幻的女人出來,人们看见便去问她,幻女人,你为什么不转女身,你這样问,是不是正常的,凡人,皆知幻術现相的不实。
若作幻现諸色物是事实的,便成为被所迷惑。乃不善看幻術的,鶖子尤知幻無定相,故在答中謂「當何所轉」,天女乃承其答意轉釋曰:幻術化现色相既本空,是無定相的,彼尤如是,一切諸法都是同样。怎么你乃问我何以不轉女身?你真太糊塗了。天女见他這個样子,即時,使用神通力量,把鶖子变成如她自己一般,她自己,却化身如鶖子的样子,便问她曰:舍利弗,怎么的啦,你为什么又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刚才天女和他說話時的忸怩状态説哟,這怎么的一回事了,我现在真不知道是怎的轉变为女身了啊,天女這一來,是想舍利弗知道幻化的真理,令其跳出這個糊塗圈套。
其次,是欲其仰慕大乘,由此再得個此進入大乘的问津。故曰:鶖子,你若能轉了你這女身的話,则一切女人的身,亦當然能轉男身了须知男女的色相非相,有何可轉,正如你现在的一般,本來非女而现女身。你既如是了,一切女人,又何不是如此,雖则是现有女身,而实非有女身所得的,由是之故,佛說,一切男女的色相,即非男女色相。
她說完了這話,随即把神通的力一攝,彼此变回原形。曰:鶖子啊,你女身的色相,现在那里了,舍利弗尷介萬分的說:嗌,女身的色相嗎,這是幻相本空的,那里有在与不在的!天女听了,便道:喔,你既知道這個原理了,则一切諸法,又何常不是如此的呀,夫,以色相乃幻化本空,故無在与不在這話,是佛所說的啊,鶖子问其於此没當生何處?
幾時得阿耨菩提,都是多此一举,身既幻,没与不没,又何不是幻。菩提亦莫不如是,又豈有所得,如你舍利弗以阿羅漢道無所得故而得,亦世俗假名,且菩提無位,那有三世的事,此亦無非世諦名言文字之数吧。時维摩詰言: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億諸佛,已能游戏菩薩神通,所願既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转,以本願故,隨意能现,教化眾生。此皆是說明天女以住至今的一段小史。
【佛道品第八】
此品,說通達佛道,入於佛道:有因佛道和果佛道的差别。因,是菩薩造作事業上的一段过程,因,是於最後一刹那间成佛的结果。果,是從因來的,故一切安立,乃不能離開因果的,大乘説空的,则不談因果,以因果的性空故,因和果,是一對的,而因果与空,又是一對的。其中分釋,有大乘因果,小乘因果,一乘因果,六道因果,各皆有其规律性的,並非有人所制造,乃其必然性如是。如水之往下流,其因果律,亦甚为複雜参差。
然而,世間各有各的因果,但成佛,则無参差。因果,是無性的,为其乃由造作而起,並不是固有的缘故,空,是超乎造作之外的,故能化因果,正如虚空为虚空,大地为大地等,無論那一法,皆不能超出虚空。本來是空的,为大乘因果,终歸於空的。
是小乘因果,佛道,是佛果上的道,佛,为聖中聖,是超出一切聖人之上的,佛,有教人之道,此品,便是佛教人之道中的一部分,其中開端,仍是维摩詰和文殊談的話,乃继前文观眾生品說完後,文殊随即問:菩薩云何通達佛道,而始的。
===『爾時,文殊師利问维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维摩詰言:菩薩行於非道,是为通達佛道。』===
既是菩薩之稱了,则必能通達佛道的,何须多一问呢,此乃为初發心菩薩及有疾病菩薩所问的。能通,是菩薩,所通,是佛道。应於何道而通達佛道呢?菩薩是有慧有方便的,则行於非道,通達佛地的。行於方便,是方便眾生的。非道,即是与佛道相反的道,而眾生的所作所为,皆類此属。但其果生在因中不怕苦,然後在果上的,则無不怕苦的,故菩薩做成败坏的模样,而專行於非道,受報给眾生看,令其知曉,自生警覺,恐怖,不敢再作败坏,侍機退出恶道,则通達佛道。此所謂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
即是有慧有方便,是菩薩解,本經的宗旨,全不離此。菩薩之行於非道,是为眾生通達佛道而行的,故菩薩之作罪,是無能作所作,亦無果報的,此乃菩薩的智慧,所作方便事,则等於幻化,因眾生不知因果,故菩薩示现,令其生恐怖故,欲趨避免,藉以引其信仰佛道。加以澈底明了,道与非道,亦乃平等一味,善,不善法等空,無相,無作,無愿的。所行的非道很多,向下,将分别說出。
===『又问: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骄慢等过,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为勝。示行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贪,而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猶怀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净。示入於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聲聞,而为眾生,説天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無尽。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具諸功德,示入赢劣醜陋,而得那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無常。』===
===『实無所貪,示有妻,妾,綵女,而常乐远離五欲淤泥,现於訥钝,而成就辩才,总持無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於眾生,现徧入諸道而断其因缘。现於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为通達佛道。===
若菩薩行五無间的非道,以性空故無烦惱瞋恚的,方能通達佛道,在人間行五種因,则於地獄受五種無间的果,五無间,是罪之最重的,五種因者,即是: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轉法輪,五無间果的者,即是1、相续無间,2、寿命無间,3、刑具無间,4、身大無间(如地獄一样大),5、報無间。
其作罪之時,無煩惱、無瞋恚。如幻人殺幻人,应作如是想,为眾生而弑父母,所殺的父母,亦是自示现的,作了罪已後,即墮落在眾生的地獄里面受報,菩薩所作为的既是示现的,其因幻故亦幻,故地獄亦幻的,於作業的性空故受果的性亦空。不但墮落地獄受苦而已,即出地獄来了,还要作畜生,被人殺食,以其性空故,無苦,惱,亦無憍慢瞋恚。
故云: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过,至於饿鬼,而具足功德。示墮饿鬼,是其餘業。菩薩能如是作,则通達佛道,不然的話,则雖有神通,没有方便的,亦不能通達佛道的。
此是菩薩现身説法,作此種把戏,令眾生知有前車可鑒,以免蹈其覆澈以身教化,故菩薩循眾生的條例,去做出此種因果。因有些眾生闻菩薩法,不肯信受,而必需见了现实果報方信,故此,以方便行於非道,乃出三途,而悔过循善。
提婆達多每作此事,如是所作的,全乃福德因缘。故菩薩示行贪欲而善離染著瞋恚,無恚礙,愚癡而智常調伏。示行五欲(眼欲於色,耳欲於聲,鼻欲於香,舌欲於味,身欲觸) 受用,雖贪,贪至不足了,於自無染著,以为眾生而示现故。
示行瞋恚,令人憎人厭,令其知瞋恚之为害,即不敢作,以免墮恶道。但菩薩对眾生,实無瞋恚罣碍。又:贪,瞋恨,是地獄因。示行愚癡的,须和愚人作朋友,眾生中,愚癡的多,其最甚的,为顛为狂,其因,殊甚複雜。酒可算是愚癡的正因。
菩薩示现的事很多,一方面,示现多身为悭贪,同時,多身又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悭贪,的因,是罪过的,所感的果報,是穷苦贫乏。菩薩为眾生故示现悭贪,捨内外所有,是自己通達佛的真因。以上是示现三毒。
此下乃示现六蔽,眾生肯信受奉行的,便直接教其行六度,不肯信受奉行的,则以委曲求全,示现六蔽,令其知此中过患之为害,捨佛法实無孰可避免。菩薩之示行瞋恚蔽時,因小故,便大發瞋恚怒目,其实他,是常慈爱忍顺的。示现懈怠蔽,懒到不作一毛善事而实他,是精进修諸功德,其雖乃堕落,亦是功德。
示现愚癡蔽,善自能通達出世間的智慧。(世間智慧是世智) 示行諂曲虚伪蔽的过患,猶善於观察,很小心的随佛经義說法,不增不减的菩薩示现虚妄则不妨,伪作經典乃不可以的,諂伪的因素是罪过,随經義説,便是功德。此二事,非一人可作,乃示乱多人作的。菩薩之示虚諂的亦是令虚伪的人回頭,而此二種人,皆是如幻。
示行憍慢蔽,而常卑下若桥樑。见自己高尚,是憍,輕视他人,为慢,菩薩为要教化憍慢的人,成为忠厚故。卑下,如桥樑任人踐踏走过之意思。菩薩示極烦闷懊惱,甚之要自殺,令人见了不屑为,其实,心常清净。
菩薩示现入於魔類,心常保持清净。魔即是破坏佛教的人。其在言論上或事实上,皆作破坏的,但菩薩能隨佛教智慧,不顺外道酌教行前示现三毒,是教凡夫,此示现六蔽,是教菩薩。菩薩雖示入在聲聞中为事聲聞,但其为眾生說時,则說大乘的未曾有法。
示现入於辟支佛中,常以大乘教化眾生不怠,以成就大悲佛之種智。本來辟支佛,是無大悲的,即使肯教化眾生亦甚少,辟支佛乃独覺漢,彼是独居其覺,不顧眾生的,入聲聞,辟支佛乃独覺漢,呵斥他,不是佛菩薩憎嫉他,乃欲其因此感觸,有捨棄二乘,回小向大的慈心濟拔。
示现贫穷,乃令眾生知是不肯作福的後果,而菩薩令眾生知是已,则大興布施转为功德。無有尽的好现象给眾生看,令其知不作福的遗患与喜於作福的好處。示现身形败坏,乃由殺害眾生的後果,另外方面又以保護动物,赏爱惜眾生,結果得有佛菩薩之相好莊嚴的身形。
又以此示於眾生,使其知而取捨,(身体败坏是由殺害眾生的果報所使然) 。示入因憍慢而得下賤之報,令眾生知而不敢作。次则和柔和卑下,生於最高贵的佛種性範圍內,具足佛諸功德。下賤即是不高貴,憍慢,是下賤的主因。
生佛種性,乃为最高貴的,能在佛的範圍內,自必然具佛功德。此是社会佛教,止能儱统說說因果,不能过於詳尽。又示现赢瘦無力,醜陋难堪。而得那羅延大力士坚固身,此等均为因果继而示现的。
又示现老病,先老多病,而实,已断病根,並超越死畏。为令人作功德而示现。又示现生在大富翁,是愚癡,是贪,而实,不以有为有,既知是無常,並不貪,具智慧故,而眾生於一切,無無常想的,菩薩则教观無常。又现訥鈍而总持無失,得大陀羅尼故。
又示入邪濟,即是以邪法教人,以邪法饒益眾生,如外道教之借慈善事業傳教,能濟,所濟的邪濟,皆墮恶道。同時亦以正濟,度眾生,即以佛法的四攝法度眾生。又现於涅槃而不断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怖畏,故常随生死度眾生,实無入涅槃的佛菩薩。菩薩能如斯行於非道的,方能通達佛道。
===『於是,维摩詰问:文殊師利,何等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为種,無明有爱为種,贪恚痴为種,四颠倒为種,六入为種,七識處为種,八邪法为種,九惱處为種,十不善为種。要而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惱皆是佛種。』==
===『曰:何謂也?答曰:若见無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见無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復能生於佛法,烦惱泥中,仍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终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见,如须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烦惱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得無價宝珠,如是不入烦惱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上文,维摩詰説: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今此中维摩詰问,文殊師利答,亦以烦惱为如來種,二位大士,以此妙法酬演:有身为種,有身,是身见,身,是果上事。因,细,果,粗。眾生坚固执著,以身为我。以下均约數量而談,今此,是第一種,眾生之邪见,有八萬四千,多则以恒河沙数計。此中所說,皆将邪法为如來種。因眾生的烦惱境界,能逼令其發心故。
無明,有爱为種,無明即是烦惱,是十二因缘的初位,上文説,菩薩於生死怖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欲依功德之力,當度眾生,欲度眾生,當除烦惱,欲除烦惱,當行正念,欲行正念,當行不生滅,欲知不生滅,须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善不善,以身为本,身,以贪欲为本,贪欲,以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以颠倒想为本,颠倒想,以無住本,立一切法。亦同此說,若向無明有爱中尋如來種,则無明与爱,亦是從虚妄分别颠倒中來,颠倒想本無住,是無住空種,则如來種故。
贪瞋痴为種,以如上義故,若断贪瞋痴,则不能發如來種。四顛倒,即执有,常樂,我净而求,常、樂、我、净不可得。五盖:即贪欲盖,瞋恚盖,掉举盖,疑盖。七識處,即欲界處,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處無所有處。为七識處则能發心,若不發心,無種不能成佛。
八邪法为種,邪法,是与正法相反的,八邪法,即是邪語,邪思惟,邪見,邪業,邪命,邪定,邪念,邪精進。九惱處:即害我身,害我親属,爱我冤家。以此三法推之。三世,为九惱不必厭九惱 若厭的話,则堕涅槃,種種烦惱,皆是教化眾生的。
所謂種者,乃初起義,未茁芽之前,名为種,今以種種邪法,为如來種者,乃令其因畏邪法而發心,小乘人,断邪法,無生死,为蕉芽败種,能發大乘心的,名为有種。要而言之,六十二见,一切恒河烦惱,皆是佛種。
亦是上文示行非道之法,为要教化眾生,今說以烦惱为如來種,乃以有烦惱故方易受教化其發心,若但断烦惱,求證無为法,知無常,苦空,入於寂滅的,终不能生佛法功德。小乘人,證涅槃空理的,正如植種子於空,终不得生,高原陸地尚不能生蓮,何况植於空故必须植於粪壤潤地,方能生長秀丽茂盛的果实。
空是智慧,入於生死烦惱,是方便。若一切法空,则有慧無方便。是故入無为正位的,不能發生佛法功德。如能於無为空慧中,建立一切方便法的,方能於諸如來法種,植有茂盛的功德林。故菩薩应於烦惱中,大興烦惱,於無事中,大生其多事。以善解空者,能於空中一切法,以是为植眾德本故。
故菩薩起於我見的烦惱如那须彌山,亦能産生佛法功能,故不妨碍發菩提心,常生如來法。起於我见,则有烦惱,以其於無烦惱中生烦恼故,亦能生佛法。我见烦惱,能生苦果報,以怕苦的缘故,欲求出苦办法,出苦,捨佛法莫能,故非發菩提心不可。
行菩薩道的,需要般若波羅蜜,亦须要方便的,正如種植一般,须要空氣,陽光,肥料,水分充足适宜的土地,人工培植得當,方有适意收獲一样。总结一句来説,由是前文義的缘故,當要知道一切烦惱为如来種的所以然。若以烦惱为烦惱,即不知求出離,亦不能由是産生佛種。比方如不下大海里去,是不能找得到無價的贵重宝珠一样,正若那不肯入眾生烦惱的巨海去教化,则不能成就佛之一切種智。
無價宝,喻一切種智,巨海,喻大烦惱,入大惱海雖苦,但有一切無價智宝的代價,亦不以为苦,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肯入驚人浪,是难尋得意之魚。
===『爾時,大迦葉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譬塵劳之俦,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五無间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败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结断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聲聞,终身闻佛法,力無所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文殊与维摩推演此一幕後,菩薩们听了,相信得益不少,凡夫听了,發大信心,必亦很多,豈不欢天喜地乎。且看迦葉听了,在那大为讚嘆其善哉不已。但雖大为讚嘆,唯自痛惜自己無份,大迦葉正在听得津津有味時,见文殊師利語结時至,不期然的在心底有感而發言:善哉!太好了,文殊師利啊,我很讚歎你塵劳之俦为如來之說,可惜我们不堪任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在五無间獄里的罪犯,猶能發意生於佛法道中。
我很痛心如五根败坏之人,不能得享一切種智之益,這真是我永远不志愿的,由是這缘故,凡夫於佛法中發心尚有反復的機会,雖乃有進与退,其於佛功德,不無多少法益,唯独聲聞人,则無發心之日的,我之意思是,凡夫听了佛教的功德,能發菩提心,即僧宝不断,僧能宏法,是法宝不断。
能依法教化眾生,行功積功德,菩薩道圆滿,将坐道场自然得一切種智,便可成佛,是佛宝不断。凡夫尚能發心,令三宝不断。而聲聞人,正使其终身得闻佛的十八不共法,四無所畏等功德,亦永远不能發阿耨菩提心的,我们聲聞人站在這個因地的可憐狀态,实际上,尚不如凡夫。怎教我不痛惜自己呢。
文中如败根之士,是比方聲聞人若那五根已坏的人,眼根败了,则不能见色,耳根败了,便不能闻聲,乃至身根败坏了,对於觸欲的饒益便無所受用。這恰如聲聞的断结使。(根败) 於佛法中,無所復益,得不到一切種智的受用。
致於凡夫的發心,於佛法中,時有進退不定,雖然,但又較聲聞勝一畴,因聲闻無發心之日故。此説,是特地奬勵凡夫發菩提心,呵斥小乘人的石種無萌,此話唯约在權教說的,若在实教中談,於一佛乘中,並無大小乘人,至是時來,名雖聲聞,实是菩薩。此段話为文殊结答。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维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属,吏民知識,悉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前文,文殊問: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答言: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文殊謂:未知云何行於非道?维摩答:行於地獄等烦惱處而心常清净,乃至示有妾綵女而常樂远離五欲淤泥言論,在示範種種行其过程中,必有父,母,妻子,親戚,眷属,知識的,在期間,一切所作,孰是。同時於其當中,必有贫、富、貴、賤的。贫賤者之为奴为僕,富者之以象馬車乘代步,皆何所在呢?乃普现色身菩薩,要向維摩發問希彼介绍的大意。
此菩薩具有神通力,能普於十世界,现一切眾生色身,故名普现色身。吏民,是親信人,知識,乃朋友。
===『於是,维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为父,一切眾导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誠实男,畢竟空寂舍,弟子眾塵劳,随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塵劳指魔鬼为學生,我能随意转化外道,及魔鬼故。一切道品法門皆是我之朋友,因道品而得成佛,如因朋友而能成办事業。
===『諸度法等侣,四攝眾妓女,歌詠誦法言,以此为音樂。』===
各種道法諸波羅蜜为我伴侣。四攝为妓女,能攝受眾生故,以法言而为歌詠,音樂。此等尽諸所有皆同在空舍内。
===『总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树,覺意净妙華,解脫智慧果。』===
我有無量总持而为園苑,以無量功德法为林树,覺察各方面应作为妙華。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净花,浴此無垢人。』===
以八解脱为浴池,以定为水,清湛而無漏。水面有七净花,即七覺支,無垢人即维摩詰,亦通一切菩薩。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以五通为象馬,馳走甚快。以大乘以为宝車,以一心为車夫,善於調御象馬。如此而遊行於八正道。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为華鬘。』===
以三十二相具足为莊嚴其容貌,以八十種好而飾其姿顏,以慚愧为最上之妙服,以具足功德心为華鬘。
===『富有七宝财,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为大利。===
七宝财为法财,一信财,二進财,三戒财,四慚愧财,五多闻财,六捨财,七定慧财,自有七宝财,復为人説法,以此七法财教他以滋生利息,则加倍财力。自己如法修行,将有所功德,送与他人受用。
===『諸禅为床座,從於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覺音。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漿,净心以澡浴戒品为塗香。』===
以多闻增智慧为自覺之音樂,覺即醒,自覺自己醒,非他人喚醒,此自覺音,有一半亦属他覺。如用鬧鐘,须值鐘响为自覺之音,醒後则以甘露为食品,以解脱味为漿水,净心为澡浴,净心即是净身。
===『摧伏烦惱贼,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旛建道场。』===
澡浴塗香之後,便開始出外工作,为民除害,辑兹捉贼,並树起勝旛而为眾生演説。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现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能於諸國土化现其身,如日光一样處處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别想`,雖知諸佛國,及与眾生空,而尝修净土,教化於群生。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畏力菩薩曾供養無量千萬億如來,深知諸法空相,而教化眾生,能随顺眾生種類形聲及威儀静止,现不可思議解脱之法而施教化。
===『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现,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碍』===
菩薩以善方便以示眾生恶行魔業,及眾生老病死苦随意皆示现,使得了知世皆不实如影如幻,而生智慧,成就眾生。
===『或现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劫盡處處烟燒,天地如同末日,令眾生感知無常之迅速,俱來求救於菩薩,菩薩随所化度。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现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菩薩以世間之經書禁咒術,民间工匠技巧藝術,饒益諸眾生而现外道身。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见。』===
菩薩於世間眾外道法中而出家,以解外道之邪执,免其堕於邪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日月天是欲界之小天,諸梵天王世界之主,或時现地水火風,变化萬千而转化教导群生。
===『劫中有疾疫,现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劫中现有疾疫三災,飢饉、刀兵、瘟疫。又现作諸藥草,令服除諸毒。眾生要有福德因缘,方可得菩薩示现藥草得除眾毒。
===『劫中有飢饉,现身作飲食,先救彼飢渴,卻以法語人。』===
应云:化现作飲食,此飲食,是菩薩神通所化,救飢渴是方便,志在以法予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刀兵災,此時處處盡见撕殺,無安全立足之地,乃是眾生業感所致,平時常積習殺業,佛菩薩示现神通教化,令其生恐懼而改恶習,從而令脫三界之苦。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两軍相列成戰陣,菩薩现身,立在中间,令其打不成,先用势力,後以法化。於無量世界,有無量戰陣,菩薩能阻止制伏而教化之。
===『一切國土,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现生於彼,为之作利益。』===
一切諸有國土中所有地獄,菩薩都親往勉濟其苦惱。一切諸有國土中,畜類互相食噉,皆现生於彼處,劝戒教化使之不再弱肉強食。
===『示受於五欲,亦復现行禪,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菩薩现受於五欲与现修禪,是假现,彼修禪者,魔必破坏,其破坏亦以五欲入手,而彼雖修禪,又自行五欲樂,魔王则莫明其所以,無奈他何。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或现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钓牽,後令入佛智,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諸有贫穷者,现作無盡藏,因以劝导之,令發菩提心。』===
此是菩薩对眾生在種種階層、種種形相、慾念,贫賤、富貴、國師、大臣,在其欲中而行禅,或现作淫女引諸好色,先以欲釣牽,後令入佛智,教化攝心,令發菩提意。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憍慢者,有好勝心,有我見则欺人,此憍慢者,必至墮落,故菩薩现大力士而消伏之。
===『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或现離淫欲,为五通仙人,開导諸眾生,令住戒忍慈。』===
五通仙人,是因離欲而得五通。菩薩对有恐懼之眾生,前往慰安,並施無畏,使其發道心,而住戒忍慈並得五通仙。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僕,既悦可其意,乃發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此是四攝中利行同事攝。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边際,度脱無數眾。假令一切佛,於無數億劫,讚嘆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如是之道徑法門事業,無量無边,時間亦無限期,所依为因,功德为果,工作亦即功德。
闻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不肖人是大蠢人,此是斥駡二乘人愚癡無智,暗冥無见,不能認識如是法,此中示现,亦多有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之事,如视五欲淫女等。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品各菩薩說,有名者三十三人,未举名者不知其数,能入为智,所入为理,「不二」即空,即平等,眾菩薩從二入不二,维摩詰以不二入不二。
===『爾時维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諸仁者」,是稱呼在会大眾,今以入不二法門为题目,令諸菩薩各随所樂而說,入不二法門之方法甚多,小乘人不能参与。
===『会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为二,法本不生,今则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門。』===
此菩薩於一切法自在,即無罣碍。对大眾稱呼諸仁者,我說生与滅为二,然实法本不生,即無法,初既不生,今则不滅。生尚未有,何來有滅,法本不生,本亦不住,無生住滅,即平等不二。此是依理而說,非依自己行門而說。
此不二法門由二而入,不二即非二,以二为門,法是法,門是門,法是平等法,從二是門,由二門面入,是得其法为平等理,若不知二非二,则被二缚,生分别不能入不二。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则無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門』===
我是執著,对我者,为我所有,名我所。我及我所無实性,乃相对而立,应了知無我,自然了知無我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为不二法門。』===
不受即無受,捨受苦受樂受,亦是二法,此中說一切法不受,苦樂捨皆不受,则諸法不可得,不可得故,则無境,以境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此文应改为:若了知受不受無自性,無自性则不可得。
===『德得菩薩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無净相,顺寂滅性,是入不二法門。』===
见垢实性,实性则無性,见垢無性则無垢,见净無性则無净,無垢無净,则顺於寂相,垢净不生是不二。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为二,不動则無念,無念即無分别。通達此者为是入不法門』===
此菩薩,善知於天文,是念是動为二,念即動,此文不當,应改云:是動是不動为二,無動则無静,無動無静無分别心为不二。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門。』===
諸菩薩從二入不二,即是從障礙中打通也,一相即是有相,是有相無相一对,若然一相,则应与二相一对。無相,即虚空涅槃。無为为無,是对有言無,此不同三解脱門三無相。此說有相無相平等無差别故。应云:有相無相为二,若知有相之自体,与無相之自体,原來一性,则不取有相無相,二皆空寂则入於平等,是为入不二。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为入不二法門。』===
此是菩薩心与聲聞心一对,菩薩心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度眾生心,聲聞心是了生死心,若有分别何者是菩薩心,何者聲聞心,是为二,若不分别,即为不二,二種心皆如幻化,無心可得,是为入不二。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际而通達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菩薩羅漢天人,皆有善不善,而善恶非天然,無相状無方分無時际,通達善不善之实为平等,有般若智,能尽善不善諸法之边底,依大乘說,不必言不起,应當终日起善不善,亦無善,無不善,了知善不善皆無自性故,即是入無相之彼岸。
===『師子菩薩曰:罪福为二,若達罪性则与福無異,以金光慧决了此相無缚無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若達罪福性则無異,無罪無福即不二。罪無性,福亦無性,此文应云:罪性与福無異,非謂罪性即福性,意謂皆無性耳。有罪为缚,有福为解,然有福.亦未可为解,了知無罪無福性,即是無缚無解,方为不二法。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为二,若得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为入不二法門。』===
有漏是凡夫,無漏是二乘,若得諸法平等,则不著有漏無漏相,故为不二。
===『净解菩薩曰:有为無为为二,若離一切数则如虚空,以清净慧無所礙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無为是涅槃,有为是生死境界,清净慧即智,以智合理無所障礙,即入不二。
===『那羅延菩薩曰:世间出世間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門』===
世間性空,出世間亦空,故不入世間,亦不出世間,是为入不二。不溢不散句,於理無涉,可删去。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無生無死,無缚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有涅槃之見,更有生死之见,则恐懼生死,好樂涅槃,若知涅槃虚假,生死亦假,见生死性即無性,無生死可缚,亦無涅槃可解,如火不烧,则無火可滅,火不成为性故。
===『现見菩薩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無尽相,無尽相是空,空则無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有为法为尽,虚空为無尽,說尽不尽皆是多事。不尽有继续性,於一切法若研究到底,求其尽不尽相,皆不可得,尽与不尽皆是無相,無相则空,是不二法。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所得,见我实性者,不復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門。』===
我是邪执,無我是正见,有我不对,無我亦不对,若见有無我,即是有我,见我实相,自然见非我实相,实相即無二相。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为二,無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明暗为二,日月燈光是明,諸佛之毫光亦是明,無光则是無明,無明实相即明之实性,暗之实性,即光明之实性,实無明亦無暗,無智慧亦無愚癡。離一切數,諸佛亦在數內,明不定明,有等眾生,不因明而見,如蟻鼠等不用明而見,既無暗,则不以明为明,有等眾生以明为暗,白日不见,黑暗反见,如蘇鼠等,此是眾生業感不同,故明暗是虚妄,明白明与暗之实性,则入不二法門。
===『喜见菩薩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於其中通達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色無性,空亦無性,色与無色一样,色与色空,是小乘之色空。非色滅空,是大乘空。色滅空,是小乘空,色滅则空,未滅则不空,若见有滅则有色。空性非因滅色故空,色即空,是無也,此是大乘空。故云非色滅空,色即是空義,色,是凡夫「色滅」是小乘。色滅空是涅槃。受想行識与空亦是同样說。受空为二,受即是空。非受滅空,受性自空。此是大小一对,餘法亦然。
===『明相菩薩曰:四種空種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际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四大種性各異,地与空为二,水与空为二,若见四大種性,则無四大種,此约真理而說,空種性,亦無空性,方是真性,四種性空,空性亦空,前際空,後際空,今際亦空,能如是知諸種種实相,即入不二。
==『妙意菩薩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門』===
此以根塵为二,知無眼性,不贪色亦不瞋色,言不痴色者,謂不認有色故,於色上生智慧,同時起贪瞋痴名为等分,知眼性色性俱無性,耳性聲性等亦無性,六根与六塵对待而生起,二性皆不可得,是名寂滅。
===『無尽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迴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此以行六度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为二。於其中入一切智相,是为不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此文有渣滓,应云:迴向性及六度性为二,了知其性無二,即是入不二)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不異,即無心意識,於一解脱門,即是三解脱門者,是入不二法門。』===
此以三解脱門为不二,空無相無作是行門,是生滅,有生滅则不平等,应知空即非空,無相即非無相,無作即非無作。見此真理方为入不二。
===『寂根菩薩曰:佛法僧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是三宝皆無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此以三宝为二,三宝皆平等無相,如虚空等,一切法亦如虚空等,無为相有大小乘不同,大乘是本自無为,小乘是消滅有为,为「無为相」,能随此無相行,是为入不二。
===『心無碍菩薩曰:身身滅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滅身。身与滅身,無二無别,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身是凡夫,身滅是阿羅漢,大乘說身即身滅,身即無身,滅即無滅,無身则無生死,故無驚無懼。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三種行为二,不動行,是色界天人之行,此等人非作福非作罪,唯享福入禪定是不動行,罪福不動三種行之性不同,而三行实性即是空。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起二法则無有識,無所識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我是主宰,邪见正见皆由我作,有我则起我所,我如梵天,我所为梵天所作之四姓,及諸萬物,又如相宗說赖耶識所变,皆是如幻,实無能造所造,無我及我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为二,若無所得则無取捨,無取捨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有所得即有能得,此以能所一对,若明白实無所得亦無能得。
===『月上菩薩曰:闇与明为二,無闇無明無则有为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与上明無明之義同,此中借滅尽为例,而一切法与滅尽定比,亦不能与明闇为例,明闇是相待法,若見有明有闇,则被明闇所蒙蔽,一切法亦復如是,一切法皆各相待,凡相待法皆無二。若於其中平等入,即無相入,無二相是为入不二法。
===『宝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则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無缚其誰求解?無缚無解则無樂厭。是为不二法門。』===
此言樂心有二,不乐则無二,二乘樂涅槃,凡夫不厭世間而反樂世間。或有不樂涅槃亦不樂世間,亦未必平等,厭乐为不二,方名不二,無樂無厭,则無缚無解。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为二,不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为不二法門==
若果然真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正与邪,無对待之正方为正,方能入不二法門。此中应改云:不住正道邪道则不分别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門。
===『樂实菩薩曰:实不实为入,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無见無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門。』===
慧眼见諸法本空,故無见無不见。
===『如是菩薩各各說已,维摩詰问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言,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説,無示無識,離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門。』===
無示無識,不可表示,不可分别,離諸问答,汝不应问,我不应答。
===『於是文殊師利问维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维摩詰默然無言。』===
以不答而答,從不二入不二。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即般若波羅蜜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得無生法忍。』===
即得平等忍。
(下转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