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8-10) 点击次数(916
《维摩經講绿》卷十遠参法師講==本真法師錄

《维摩經講绿》遠参法師講==本真法師錄

【香積佛品第十】

此品說香積佛國之人眾及地方,甚为繁華榮耀,可謂上等之净土。今此为食飯問题,乃往其國取飯,食此飯者,各有飽之時间久暫不同,又食此飯者,全身毛孔發香,此是佛菩薩功德使然彼國以香为佛事,佛名香積,佛國名眾香世界。

 

☆『於是舍利弗心念:食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接前入不二法門品,當維摩詰默然之時,寂然無聲,舍利弗即作是此念,今日之食飯時将至意,不知當於何處食,在此情况下,本不应有食欲之想。此是舍利弗之境界耳,亦由其心念而發起。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脱,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諸大弟子皆已受行八解脱,背捨三界,何须飲食,食是三界中事,汝既受行八解脱,何必復思其間味欲之食乎。

☆『時维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菩薩不入定,亦有神通,入定只是其模样耳,以神通力使大眾见彼世界,齅其香氣,又闻彼佛說法等等。

☆『有國眾香佛号香積今现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薩眾,佛为説法,其國一切皆以香成香作楼阁,經行香地,園苑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其飯香氣,周流十方,而眾生不得闻其香氣者,以無善根故,必须有因缘者,方得嗅之。

☆『時彼佛与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亦皆以香莊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養彼佛及諸菩薩』

諸天子亦是菩薩,皆号香嚴者,香嚴是其总名,各各有其别稱,彼皆以香为莊嚴故。供養彼佛,佛本受用具足,不必受供,而供養者,表其誠敬而已,又崇尙之,歸順之,亦即供養。

☆『此諸大眾,莫不目見。======此下应叙其欢喜,至少应加得未曾有也。

☆『時维摩问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詰言

此大眾無乃可耻,文殊師利云:如佛所言,勿輕末学。

此是文殊師利检点维摩詰之过失,本來维摩詰亦不輕慢,所作皆如把戏耳。

☆『於是维摩詰不起於座,居眾会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会,而告之曰:』 此下嘱咐化菩薩,是其化身本不必嘱,此乃随俗情故嘱。

 

『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号香積,与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闻』

借食香飯,令彼小乘人,因之而得發大心。

『時化菩薩即於会前,升於上方,举眾皆見其去到眾香世界,禮彼佛足,又问其言:维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彼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闻。彼諸大士见化菩薩,歎未曾有,即以问佛:今此上人,從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許,云何名为樂小法者,佛告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现在,於五濁恶世,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脱,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来,稱扬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今此菩薩來取我飯,令彼娑婆世界之菩薩及聲聞之人,皆得增益功德力量。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讚维摩詰是大菩薩,十方世界皆能以化身遣往,饒益六道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与化菩薩。』

此香飯超一切世界之香,上前化菩薩只问取所食之餘,今佛卻与之以滿鉢之飯,此時香積佛应有一番說話对菩薩說,經文省叙耳。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维摩詰等諸菩薩眾,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耻,又汝於彼莫怀輕賤,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虚空,又諸佛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佛教彼國諸菩薩,应攝身香,并捨身形,以免此方世界之眾生,闻香而生贪著,或见其荘嚴華丽,而耻笑其奢侈,或有眾生,示己不及汝之嚴好,便自生鄙耻而难过。又汝不可於彼眾生作輕贱想,若作輕贱想,则有碍於道德心,应知國土皆如幻化。全世界皆受教支配,非受佛支配,隨眾生於佛教,相应多分少分,而各得享受不同,然实净秽皆同虚空。不应生異想。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与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間至维摩詰舍,時维摩詰先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高廣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满鉢香飯与维摩詰,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闻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维摩詰舍见其室中菩薩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欢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却住一面。』

必非令彼站立,必然亦要化座令坐才合。

☆『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諸天,闻此香氣亦來入维摩詰舍,時维摩詰与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应尽量食之,以無限意食之则能消,以限意食之则不能銷也。

是香積如來大功德大悲所熏功德飯,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应尽量食之,以無限意食之则能消。以限意食之则不能消。

『有諸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如何能飽,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之飯,四海有竭此飯無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猶不能尽,所以者何,無尽戒定智慧解脱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终不可尽。』

以佛功德無尽故,飯量亦無尽,此是佛菩薩之不思議境界。以下說各人食飯之好處。

『於是鉢飯悉飽眾会猶故不儩,其請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树之香。』

一切樂莊嚴國,是世界名,此是最樂莊嚴之世界。

 

『爾時维摩詰问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菩薩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闻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諸菩薩问维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説法?』

维摩詰非不知彼佛以何說法,是知而故问,因以此引起彼菩薩亦问我土當何説法。因而令彼發心來此土行菩薩道。彼菩薩答:香積如來甚少用語言作佛事,绝無言論文字,唯以香氣而作佛事,但以闻香即入律行,即入佛功德海,入法行海,又闻香则得三昧,此三昧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德藏三昧。凡在菩薩時必须修学功德,而此菩薩只坐樹下闻香便得,諸佛世界中,各各作佛事之法種種不同,眾香世界從鼻根闻香而得佛慧。娑婆世界则以音闻而作佛事。其他以色香味觸種種作佛事皆有,此是佛之力量,亦是菩薩因缘所致也。

 

『维摩詰言,此土眾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說刚強之語,以調伏之。』

此是总答香土菩薩,娑婆世界,佛为能調伏眾生之法。以下另說剛強眾生之法。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难處,是愚人生處。』

諸难是指水、火、風、刀、兵、疫,種種之难,地獄畜生餓鬼諸难處,皆是愚人所生之處。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祁行報。』

此总說三業邪行,即不正行,是恶業即得苦報。

『是殺生是殺生報。』

此是泛說,殺生之報不能確定一事,所殺之生,無量差别,能報者是一人,所殺者是千萬數之生命,因果報甚複雜,不易固定其說,當說殺生之短命報者,只是片面說,不可以此概括殺生之報。

『是不与取,是不与取報。』

是指偷或骗或奪,所得報应或被偷、或被骗或被搶奪之報。

『邪是婬是邪婬報。』

一切淫皆邪,唯中國依禮法範圍方有分邪淫、正淫。

『是妄語是妄語報,是两舌是两舌報,是恶口是恶口報,是無義是無義報。』

是無理語,無利語,口能作無量業,有無边口業報,不限報之口,多報於身,報於其环境。

『是贪嫉是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

自贪又嫉他人贪。有一念瞋心则有一念報。

『是邪見是邪见報,是悭吝是悭吝報。是毁戒是毁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乱意是乱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

总言三業作十恶,则受十恶報。次說六弊報,六弊是罪恶,亦感苦報。懈怠作事即無精神,必失败。乱意是乱思想亦有報。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净是垢,是有漏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無为,是世間是涅槃。』

结戒即禁戒,不是向外制之條律,是向内三業十恶是制戒,此戒是向佛徒說。持戒有嚴不嚴。犯戒有轻重,净是福,垢是罪。有漏是世間法,無漏是出世間法。邪道不是外道,佛道、聲聞、辟支佛,皆是正道,佛說此種種法是为調伏彼难化之人。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創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攏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刚強难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难化之人包括六道眾生,其心攏悷刚強不馴人教,必须加諸苦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彼諸菩薩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隐其無量大悲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劳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九百萬菩薩闻之皆为讚嘆,釋迦牟尼佛本在十方世界極为榮耀,而今來此娑婆世界,竟隐其無量三昧神通之力,乃用彼贫人所乐之法,为彼小根鈍根之人而說。諸菩薩又隐其無量功德之力,以無量之大悲为缘境,而生此土利益眾生,甚为难得。

『维摩詰曰,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坚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

维摩詰言,此土菩薩随佛出世而工作,以利他为自利,其功行甚速,雖在此土短短一世内工作,勝於在其他净土行百千劫之期。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净土之所無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攝贫穷,以净戒攝毁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禅定攝乱意,以智攝愚癡。説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为十。』

菩薩不以布施为功德,攝贫穷苦惱之眾生,为功德,布施是其工具耳。此与凡夫天人之布施不同,若行净戒志在攝毁禁,行忍辱志在攝瞋恚。餘皆例此。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净土。

彼菩薩问,要成就幾種法为保障,然後在此土行菩薩道,方無过失,而得復生净土,维摩詰言:成八種法可保無瘡疣而生净土。

『何等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尽以施之,对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视之如佛。所未闻經,闻之不疑。不与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不与聲聞而相違背,常省己过不訟彼短。不可攻击他人。

『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为八,维摩詰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得入不退轉地。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處廣博嚴事,一切眾会,皆作金色。』

此種现象,乃维摩詰使然,而阿难不知,故有此問。

『佛告阿难,是维摩詰,文殊師利,与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为此瑞应』

佛作答不但为阿难一人而言,实普为一切先知此瑞,令各生渴慕心。

『於是维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见佛,与諸菩薩禮事供養。

维摩詰作此建議,大有用意,謂今次在私人静室中,扬起满城風雨,若不给佛座下群眾共知,殊为可惜矣。又佛遣文殊等到來问疾,這一举亦应深深的感謝及回禮才合呢。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维摩詰自知文殊同意,故一口赞成善哉,最好即時行之。

『维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獅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用神力作事極易,如無神力,衹可人行,獅子座则不能移去,文殊亦应以神力共为合作。但维摩詰言,不必有劳,讓我一人包辦罷。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帀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大小乘人,及諸凡夫異類,一一如儀敬禮。

『於是世尊,如法慰问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

如來慰问意在安眾香等菩薩,命坐者各安所安,一切依教照原座坐之。

『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見,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测。』

佛知舍利弗,受到此種妙境不能解了,特挑起一问,看作何见解,而舍利弗回答,就如是如是不可說不可說。

『爾時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慶喜不同往问疾,今闻舍利弗說,为不可思議,心甚悔恨,又闻異香,更莫名其妙,故问世尊。

『佛告阿难,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佛只告彼大士毛孔香,未及餘者亦香,且待各人自説亦一巧計。

『於是舍利弗語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不止他方菩薩独有此香,我等想不到亦有奇妙之香,汝阿难等不同往问疾可謂大失机会。

『阿难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维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答來历如此,便可追究這樁真相如何。且向下分解。

『阿难问维摩詰,是香氣住沓久如,维摩詰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

阿难作此问,香氣何時消?是问香氣,答可以维持七日香氣才消散。是飯何時才消?言七日此飯亦消则此香随之亦消。此言普通人而言,若非常人,乃久近不一。

『又阿难,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脱,然後乃消。』

未入正位,指初二三果及四向,未證阿羅漢故未入正位。正位是小乘人之究竟涅槃位稱正位。若未證阿羅漢之人,食此香飯後能助消除烦惱,直至烦惱消清,證果入正位,功力便了,當知此飯是断烦惱之良藥。如拔毒藥膏,拔清其毒然後藥便自然脫。香飯之力亦爾,乃作佛事之飯,非如療饥之飯。又阿羅漢,尚有一级,謂「心解脱」此心解脱,是对未解脱言。可知阿羅漢雖入正位,还要心解脱在。何謂解脱乎?灰身滅智入無餘涅槃是。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

未發心非指一切未發心者,乃指一般将欲發心但未决定,至决定時,需要請佛菩薩作証,佛授一切菩薩应行之道,爾時,名發心。非如一般泛泛之为發心若未决定菩薩心,不名大乘,亦不名菩薩。

『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

從初發心,至得無生忍,約時之久近亦难定,得忍名不退轉,由不退轉,至一生補處,约時间应有若干曾祇劫。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一生補處,对多生言,菩薩經無量生,行菩薩道,至圆满時期只有一生,过一生後为最後身。就在此身成佛。補前滅度之位,未成佛之前一生,名一生補處菩薩。有説一生補處菩薩,未成佛以前,必寄居兜率陀天之内院,实無此事,以菩薩成佛以前,普遍十方世界,十法界中建立一切事業,廣为眾生作导師,豈有守株一寓以待成道乎?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烦惱毒,然後乃消。』

以上味藥为喻,究竟世間有此藥乎?未敢定也,若無此藥者,假設說之亦無过,法華經中許多譬喻,亦是假設,不必求其事实。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

由阿难一讚,佛即稱許甚是。便隨說多種作佛事之種種異相。

『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言佛事者,乃成之事,非謂小乘天人之事,佛有常光及放光二種,於光中示相令見者了知得福慧禅定等。以菩薩作佛事者,國中菩薩高等者多,見之生敬羡慕親覲,大能增益福慧。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化人非实人,亦能如意作種種施为,教諸菩薩,進而观之,我们亦化人也,所作与化人何異?由是便得智,知一切諸法皆如是而已。道树能作佛事者,佛之成道由坐此下而得果,此树有大因缘,既名菩提树,望名思議,即能生智。又树能变種種相,非定板如故,見者自然了達種種法門,故作佛事。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

佛衣非佛衣都能作法,不一定用佛衣服。飯食者一味以食作法,此中的奥妙不知如何。若照中國一般邪人說,定引趙州茶雲門餅为證。或引垂衣服而天下太平之類。

『有以園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園林依報之物,不定佛的園林,其他一切林木菓類都能作法。唯相好定是佛的正報,别的不能借用,佛身即功德荘嚴法体報身。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眾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入律则理門,虚空但有名字,不是有相貌,乃对各種相貌而立其名,故但假名字而已。外道妄执有四大種外,更計有空種成太虚空,共为五大,或加識種又成六大,無情只五大。佛多以空性示悟眾生。

『有以夢幻影响,鏡中像,水中月,热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取無体性之虚妄竟示人,令知一切情無情乃至佛菩薩,一切外道及一切外道所奉之神無不一一皆如是。此種道理名为般若,乃大重之理,明此名为智,即大乘理智,吾人借此種境,作解脱的观念,甚为易行。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为,而作佛事。』

音聲成語言,由語言宛转以显世出世間事理,文字代語言,故能作佛事。若一切都無的佛國,屏棄一切動静,亦能显出事理,故作佛事。

『如是阿难,諸佛威儀进止,諸所施为,無非佛事。』

就是眾生威儀进止,亦能作佛事工具,餘三乘聖人一一均可作。

『阿难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烦惱門,而諸眾生为之疲劳,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塵劳雖为患,如善用之何嘗不是好法器。但眾生不能巧用便生苦惱。文殊說为如來種。

『菩薩入此門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净土亦佛现作佛事,与八萬烦惱不異。有何可苦可贪可高可贵。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憂,不礙不没,但於諸佛生清净心,喜恭敬,未曾有也。』

普通知见,见於不净便以为不净心必不安。见佛作清净想,生喜敬心,起难遭想,以不净之土乃佛示现而已,非真不净。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为教化眾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說明此中神秘,乃佛所现,净不净皆幻化妄境,为教無知之人於平等中有不平等相。汝勿被惑也。

『阿难汝见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虚空無若干也。

國土与虚空一对,一有差别,一無差别。

『如是见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以上土空作一对的比較,今以佛身与佛智作一对的比較。

 

『阿难,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寿命,説法教化,成就眾生,净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佛之具足色身雖同,亦有不同之處,種種差别不一。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随形好不異。威相一名經少用,下句有威儀之名,當知是二法,现作威德之威,於理可通。種性者,凡事物似皆有種,若穷其原亦是無種,今言種性乃由因缘起为種,佛之種性,由凡夫最初闻佛道,立志求佛果起点,是最初有佛種性。

嗣後漸次歷無量劫,親觐無量諸佛,積累智慧福德,種性坚固,從始至终总名種性。不同中國一般古德。缘婆羅門教義邪說,以眾生固佛性为種性。如楞嚴伪經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等邪見。婆羅門教,「至極靈魂」,则眾生佛性也。此種佛種教義豈非外道耶?

戒,即十戒,戒十恶行故,并非五戒,八戒,沙弥十戒,亦非比丘二百五十大戒,更非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亦更不是梵綱登十重四十八輕戒等。

定,是因中禅定。智慧,亦因中之行,解脱,乃亦因中之行,解脱知见,因果中皆有。力,乃果上十力。無所畏,佛果之四德。不共法,是佛独有,不与别共,其法有十八種不同。大慈大悲因果都有。但今指果上之慈悲,威儀所行,是佛切起居動静施为有一定的儀容。寿命,雖各位有長短不同,只是为眾生不同,非佛有異。

說法教化,當然大大不同,只有佛意是同,成就眾生,先不同,後必同。净佛國土,可說是同。具諸佛法,佛佛不異。三藐三佛陀,譯正等正觉,佛陀即觉,三即正,多陀阿伽度,譯如來。依權教義釋,如來即不來,乃來为不來,非不來为不來,故名如來,约真諦義。佛陀,是十號之中排第九號,譯为觉者,觉是了知一切世出世间十法界三世落外之法,故稱觉者。

不同中國佛教徒的妄解。謂为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圓滿。道邪见的妄解。唯此三句文不顺,照法華經文謂多陀阿伽度,阿羅际阿三藐三佛陀即顺也。

 

☆『阿难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果上三義只可略說,豈能詳説其義,劫寿不能受者以不可思議的佛德,非一劫時間能尽說。吾们每談佛果上之義只可作形容之辞,非定確如是。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眾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阿难有闻持陀羅尼,任何聲音語言,雜類纷紜,有情無情,此世界他世界,皆能了了分明又能永久不忘,名为「念总持」。聲聞人中只阿难有,餘皆未有。大乘菩薩中不退轉菩薩必定有,或有多種陀羅尼。今假定全世界眾生,一一皆有阿难之闻持力,共闻佛說一劫之久亦不許其能受。

☆『如是阿难,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菩提是指佛之全德,豈有限量?既是無量,無量劫亦說之不尽。切勿作有分限估计。不唯全部总德無量,就是智慧、辯才言之已是無量,不可思議了。约深廣微妙之意。

☆『阿难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为最多闻,非为菩薩。

应云:「勿起悔意,謂汝不可有懊悔心。阿难是已得闻持陀羅尼,唯在未開權之前,他只在聲聞中多聞第一,本來是一乘菩薩,到法華時,即恢復一切多聞。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测量,菩薩禅定,智慧,总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维摩詰一時所现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测量,菩薩禅定,智慧,总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维摩詰—時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於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且止不可度量菩薩、不可思議菩薩,菩薩得恒河沙数陀羅尼,不能比汝阿难,只得闻持陀羅尼而已。此有奖勵菩薩,彈斥小乘之意,此品是菩薩行品,亦是佛行品,如佛以種種法而作佛事。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为度眾生故随其所应现佛異。唯然,世尊,願赐少法还於彼土,當念如來。』

唯然世尊,即唯願。是請求之辞。

☆『佛告諸菩薩,有尽無尽解脱法門,汝等當學。何謂为尽?謂有为法。何謂無尽?謂無为法。』

盡,是世間,六道,有漏法。不盡,是出世間無漏法。雖無住盡,不可捨棄有盡,此是方便,即以解脱眾生为主旨。

☆『如菩薩者,不盡有为,不住無为。何謂不盡有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

盡有为则無方便,住無为则墮小乘。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终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深發一切智心,一刻不忘求一切智,及教化眾生直至成佛,顺四攝法念四攝法,顺佛所教而行,護持宏揚大乘正法。無正法不能度眾生,寧爱法,而不惜身命,種佛功德善根而無懈怠。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

菩薩自無生死,而故意入生死度眾生,于榮無喜于辱無憂。

☆『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堕煩惱者令發正念。』

未學是初發心菩薩,已學是不退菩薩。

☆『於远離樂不以为贵,不住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禅定,如地獄想。』

雖远離垢染障礙,而不可自以为贵,於己樂不贪着,他有樂则隨喜,住禪定则等於墮落,故作地獄想。

☆『於生死中,如園观想,见來求者,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毁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为父母想。』

面对生死時,如園林观賞花木平常心,见前來求學者,心为好好的老師,尽己智慧而教导之。見犯戒者,想方設法而救護。見一切佛法敬视如父母。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

以行善功为無止境,不止是见贤思齊,發行善德無有际限。

☆『以諸净國土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無数劫,意而有勇,闻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惱贼,出陰界入荷负眾生,永使解脱,而大精進,摧伏魔軍。

以一切净國土莊嚴之事为成己佛土,行無限量的施予,除一切恶净身口意,歷無数生死劫有智有勇,以佛德志破烦惱賊,永使解脱而大精進。摧伏魔軍。

☆『常求無念实相智慧。』

此可作三句解,謂常求实相,常求無念,常求智慧,亦可作一句解,謂常求無念实相智慧。

☆『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坏威儀而能随俗,起神通智慧引导眾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諸根断眾生疑,以乐說辯才,演説無礙,净十善道受人天福。

即净十恶修十善,所謂十善不修,人天路绝。

☆『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劝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佛音聲是由請佛讚法得來。

☆『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所行轉勝。』====深修一切菩薩应行之法,日日進步。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以大乘法而成就菩薩眾团体。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是法是名菩薩,不尽有为』

心無放逸即無享樂之心,稍有放逸,即失眾善。以上就是說不尽有为,以下是說不住無为。

☆『何謂菩薩不住無为,謂修學空,不以空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为證。』

空,無相、無作,是涅槃因,修则可。但不可以之为證,若以此为證,则不能行菩薩道,不能不尽有为。

☆『观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观於寂滅而不永寂滅』

观無常而捨善行。观世間苦,而不厭恶生与死。观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观於寂滅而不永寂滅。一切如如,無古無今。

☆『观於远離,而身心修善。』======觀远離塵垢,而修諸功德。

☆『观無所歸,而歸於善法。』====在此生死中往來,而荷負一切眾生。

☆『观於無漏而不断諸漏,观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观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观無所行为举止,但勤行法教化眾生。观於空無我人眾生,但不捨大悲之心。

☆『观正法位,而不墮小乘。』

正法位,是小乘空寂,無为涅槃,观之而不違背其理。

☆『观諸法虚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

观諸法虚妄,如幻如影,無我人、無眾生,無寿者,四相,無牢者,無坚義。

☆『本願未滿。而不虚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为,又具福德故不住無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無为,滿本願故,尽有为。』

为滿本願故,须度眾生,若貪住無为,则放棄眾生。

☆『集法藥故,不住無为。=====为集諸佛功德法故,不可住小乘無为。

☆『随授藥故,不尽有为

     在佛是功德,在菩薩是法,在眾生是药,隨授眾生以法药故,不尽有为,不棄於眾生。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为。』=====即是知眾生根性。

☆『滅眾生病故,不尽有为。』=====是断眾生烦惱。

☆『諸正士。』

     是稱呼彼菩薩,持正法,修正定,正慧之士,又稱大士,開士。

☆『菩薩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無为。是名尽無尽解脱法門。汝等當学。爾時彼諸菩薩闻説是·法皆大欢喜。』

    香積佛國只以香氣而培植其功行,进步不快,無此種法可闻,故今闻之生大欢喜。

☆『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偏三千世界供养於佛,及此经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见。还到彼國。』

    眾妙華是其神通所现。「經法」有维摩所說,有佛所說。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问维摩詰,汝欲見如來为以何等观如來乎?

     此品以佛为主而立品题,实在是见妙喜世界,「見」可解作现,未取來時即已见,及取来即是现。「阿閦」此云不動,因维摩詰是從彼没而来生此,本來以大菩薩境界不应説没生,应說维摩詰不没现身於娑婆世界,或說维摩是娑婆世界菩薩,而现身於阿閦佛國,且不止现一身,乃現無量身。此才是菩薩境界,菩薩现身無量無边,一切菩薩皆不可定說是那一世界人,初發心菩薩则有可說。今此說维摩詰有没生,是应酬小乘而說,此品亦可名为观如來品,观如來与观一切法是一样,一切法皆是佛法平等。

 

☆『维摩詰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來,前际不來,後际不去。今则不住。』

    观自身之实相即無身,一切諸身即为非身,观如來亦如是,如來即非如來。以來如故。此本無问答之必要,而佛竟用此问答者。乃为成其佛教故,亦即是佛事。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識,不观受想行識如,不观受想行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虚空。』

    不观色之垢净差别,又不观色陰是空,如是空義。亦不观色性,色性不可得,一切皆不观。

☆『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顺三脱門。』

    六根無積聚,超过六根,不在三界,有三界则有垢,離则無義,本來離故,非離开之離。

☆『具足三明与無·明等。』

     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即空,与無明等,以明与無明皆無性故。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观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 無名無相, 無疆無弱, 非净非秽, 不在方不離方, 非有为非無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铖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語言道断。』

    一相则無種種相,異相则有種種相,凡夫於無自他中計有自他,無相者,是对有相而言,佛非無相,無相亦無,况有相可取?此岸是凡夫,彼岸是涅槃,不住彼此二边,亦不住煩惱中流,而实無眾生可化,又不可以自智知佛,不可以分别心識佛,明理为智,迷理为識,常說「转識为智」,实则識智皆幻化,無可转,佛無有名,一切是假立,隨机幻变,如此观如來即是入不二法門。相相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養,非不应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

    佛非福田,又非不能作福田,二種所攝。

☆『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过諸數量,非大非小,非見非闻,非觉非知,離眾结缚等諸智, 同眾生, 於諸法無分别,一切無得失,無濁無清。無作無起,無生無滅。』

    不妄不伪,不可稱,过諸數,不可量,过諸量,無得無失,得失是妄情,不能作佛解,非佛得菩提,亦非有眾生失菩提。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别显示,世尊,如來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一切眾生畏即非畏,憂即非憂,观佛亦同观眾生一样,前观眾生品用譬喻說,此中用理説。

 

☆『爾時舍利弗問维摩詰,汝于何没而來生此?维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無没生也。若諸法無没生相,云何问言汝於何没而来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没生耶?舍利弗言無没生也,汝豈不闻佛説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於何没而來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誑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誑法相续之相,菩薩雖没不尽善本,雖生不長諸恶。』

   此是舍利弗代眾生颠倒之見而问。眾生迷则有没生流轉,菩薩之没是示现,雖生而不随眾生作十恶,没生皆示现耳。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号無動,是维摩詰於彼國没而來生此。』

    此世界在東方,其國莊嚴令人欢喜故名,维摩詰是從彼處隐没,而来生娑婆帮助世尊弘法。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能捨清净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维摩詰言,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与冥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時,则無眾冥,维摩詰言,夫目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净土,为化眾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烦惱闇耳。』

    喻菩薩生不净土,非与愚暗眾生合共,是能化眾生愚癡烦惱。

 

☆『是時大眾渴仰,欲见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会所念,告维摩詰言,善男子,为此眾会现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於是维摩詰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宫,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树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偕,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偕諸天來下,悉为禮敬無動如來,听受经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见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叱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  ),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馀,则为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将近一劫即大半劫也。

 

☆『讚嘆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简非碎身舍利。

☆『縱廣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莊嚴』====塔之四面,又用名贵之物莊嚴。

 

☆『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養之,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寧为多不,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議解脱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薩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諸佛菩提皆從大乘經出,菩提之相不可限量,如前佛說,三藐三佛陀,多陀阿伽度,阿羅阿,等三句義,穷劫不可盡。此段是假定譬喻,非事实許可,縱許办到,亦有为福耳,不及法供養。

☆『佛告天帝,过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無量無秧数,超过数量之限。

☆『號曰藥王如來,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

    恰當一個住劫,一番增减为一小劫,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那由他是億萬数名。

☆『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宝蓋,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轉輪聖王是人王之王,有金银铜铁之别,今此輪王是金輪,此輪能飛空,听王指挥,行止如意,七宝具足渭金輪宝,白象宝,绀馬宝,神珠宝,玉女宝,典藏宝,主宾宝,王四天下即管轄四天下,又有四種殊勝,謂端正,勇健,大富,無病。

☆『王有千子端正勇建,能伏怨敌。』======以道德统一世界,不必攻打,宣令即行。

 

☆『爾時蓋宝与其眷属,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施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满五劫,一切施安,其一王子名曰月蓋,独坐思维,宁有供養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问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为汝説法之供養,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闻天言,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为法之供養,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难信难受,微妙难見,清净無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深經是大乘經,六度乃至十八不共法等。分别思惟即思議,深經非意之力量所能達到,惟以智力方能了解。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

    以深法具足一切法,为陀羅尼印之所印定。能令眾生,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别義,以智善分别,非以意分别。

☆『顺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顺世間法從因缘生故。

☆『能令眾生坐于道场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

    入佛功德藏也,又成佛之法名佛法藏。

☆『説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实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

毁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能使彼贪著者,毁禁者,及天魔外道等怖畏。

 

☆『諸佛賢聖所共称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界諸佛所說,若闻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

誦,以方便力为諸眾生分别解說,显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天人俱共發聲言,唯

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见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

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减,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爾時釋迦牟

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观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饰,菩薩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

見,佛言,菩薩欲得如是清净佛土,當学如來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

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边曰,當生彼國。』

    此妙喜世界也不算纯粹净土,不过其國眾生,是在有福時期耳。因为若果是纯净土则無铁圍山川溪谷------男女大小等。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应饒益,其事訖已,还復本處,举眾皆见。』

    是维摩詰以手送还原處。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净土如無

動佛,獲神通力如维摩詰,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

则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则有如來,若闻是經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

    步步近於佛道。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常受持四句義,为他一時説,或多時説,即受佛記,此是權教佛耳。

     此番雖是舍利弗說,而佛既默許之,即同佛説無異。

 

【供養品第十三】

    以下二品属流通分,前一品亦稍説流通,此品說法供養功德之结果。若明其理,雖物供養即法供養,不明理则物仍是物,供養法即供養佛,能明白無佛,無法,無自己,亦無供養之物,能所俱忘,三轮体空方是真法供養。

    此品内容説因缘,昔有轉輪聖王名宝蓋,供養藥王如來满五十小劫,復嘱咐其千子,仍继续如是供養,亦滿五十小劫,其中子名月蓋,即作念,以为此之供養为殊勝第一,殊不知有法供養方为第一,因而引起佛教导之,为説法之供養,彼即發心修行,其千兄弟皆次第成佛,月蓋即今釋迦牟尼佛也。此是叙說叙説因缘,令眾生由因缘而証法理。

    法供養之範圍甚寬,亦不难做到,只要於動静行止處處不忘大乘,则無一不是法供養,若忘了大乘,则雖以無量眾宝供養,亦非大供養。受持讀誦解說皆是供養,但誦經必须能了其義,解經必须依理,否则反成謗法,能以法供養者,即是大乘菩薩。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

    具名釋迦提桓因陀羅,譯曰:能天主名嶠尸迦。

☆『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闻百千經,未曾闻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經典,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信解受持讀誦此经者,必得不可思議解脱之果,種種自在神通力。

☆『何况如說修行,斯人则为闭眾恶趣,開諸善門,闭罪恶門,開功德門。常为諸佛之所護念,

降伏外学,催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塲,履踐如來所行之跡,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者,我當与諸眷属供養给事,所有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与諸眷属到其所听受法故。』

    亦为敬重法故。

☆『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为作護。』

   帮助供養给事其人,能如此亦即法供養,佛説此經亦是法供養。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汝喜,此經廣說过去未來现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

    以上是如法弘法,为法之供養。

☆『又於諸法如説修行。』====是説法自修法供養。

 

☆『随顺十二因缘,離諸邪見,得無生忍,决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缘果報,無为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是指小乘人天因果之法,了義是大乘法。

☆『依於法不依人,隨顺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观,十二因缘,無有尽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法则规则,观十二因缘如虚空,故無有尽相,此番是藥王教月蓋之言,今釋迦進説其缘因,在十二部中属因缘部,此因缘之重心,在乎法之供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闻知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宝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從佛得闻如上說,听法解法等,皆是法供養。得柔顺忍,即是得法,柔和顺法而安住於法,其得法亦非一日之功,皆於此經論其远功,已供佛十小劫,論其近缘,因闻空中聲而得闻大乘法,能顺是法,闻法而不忘则必有價值,得柔顺忍,则可謂真法供養。「守護正法顾以威神加哀建立」正法指大乘法,恐己能力不足,求佛威神加哀建立,如此發願是真發心,不独月蓋一人如是,附带其千兄弟皆同此意。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净,闻佛授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断辯才。

    見法清净是得柔顺忍,以信出家即是顺法而出家,修習善法是修習大乘,神通,神即是通達巧妙,能为人所不能为。

☆『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辯才之力,满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随而分布。』

    即将如來之法,隨其有机處即分布廣說。

 

☆『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闻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即在十小劫中,化令将近退轉者得不退轉,又令無量眾生得生天上者,免其受人畜之苦。雖得小果,亦是其所化之成績。此中即已說四乘權教義,未説人乘法,实教之一乘则隐而不說,非藥王如來未說法華,亦非月蓋隐而不説,當然月蓋亦受持法華,但當豌說此维摩經時是權教,不及時故隐而不説,此是權教因缘,必有实教在內,凡佛出世必为一未,豈有藥王如來不說法華而入滅哉,說法者雖以一乘为宗旨,而五乘亦不抛棄,以眾病有十差,不能只用一藥而对治。

 

☆『天帝,時王宝蓋豈異人乎,今现得佛旄宝燄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馱为始得佛,最後如來旄曰樓至,月蓋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为上,为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供養,供養於佛。

    宝蓋为因,今之宝燄如來为果,昔为千子時是因,为賢劫千佛是果,此中是述說因果也。过去名莊嚴劫,未來是星宿劫,此劫有千佛出世,時代甚好,故名賢,賢劫中有四個中劫,只住劫之二十小劫方有佛出世。今當第九減劫,釋迦佛居其第四,此劫之最初是迦羅鳩馱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當時之月盖比丘,即是今之釋迦佛。此唯约權教面說,釋迦本已成佛無量無边劫,非在供養藥王为始,若以其時为始,则無实教因缘權教佛或是实教所现,但实佛实菩薩非權教所能现,佛教必非如是俠隘。不过对此机而説此因缘耳,事雖如是做,猶如演戏,非真实,時千王子皆本是佛,其行菩薩之道故随眾生而假作。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是當知此因缘中之關係,第一無比,本应言超绝無比,不在其類,言第一仍有可比,「因法供養」,不在諸供養之数中,法是用以度生之工具,法是十方佛所欢喜故凡受持讀誦說修於法者,即是供佛,故云:當以法之供養於佛,此是讚法流通。

【嘱累品第十四】

     嘱是嘱咐,累是繫累,意思是交汝保管負担,佛为能嘱,法与菩薩为所嘱,法为能係,菩薩为所係,佛先嘱咐彌勒一人,後自有多人自動護持此法。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佛付嘱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未來世之中,汝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阎浮提,無令断绝。

    因三藐三菩提道是搜集無量法門方得成就,閻浮提是四洲之一,此云勝金洲,又名南瞻部洲,在须彌山之南。此法無令断绝,若令此法断绝,则眾生欲度大海而缺乏舟航苦矣,如是则失佛之慈悲。若汝不廣宣流佈,则後世雖有其璣,亦失善利,至堕邪見则险矣。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刹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經,则失善利如此輩人闻是本经,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随諸眾生所应得利而为廣說。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二,—者好於雜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实能入,若好雜句文饰事者,當知是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为久修道行。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决定於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未闻深經,闻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顺,譭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説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説其过恶,有此二法。

  

 闻之驚怖,此驚怖亦非常人,初發聲聞心,証初二果者,闻大乘法必驚怖,此中言新學菩薩亦有驚怖,初闻而驚怖,则不敢向前,继而生疑则不随顺,不信此法,又譭謗宣揚之人。先是毁法,次是毁人,故不肯親近不肯供養,且說其过,以初發心菩薩善根淺故,致毁法毁人。

☆『當知新學菩薩,为自毁伤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此是憐愍語,菩薩对此,应隨机調伏之,方便为説大小乘人天均無不可。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毁伤,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分别何者是佛,何者是法,何者是凡夫,何者是聖人,何者是大乘,何者是小乘,種種分别,皆是取相,若知諸法空,無一法实则不分别取相,若以为有一法实,则是分别取相矣。

 

『彌勒闻說是已,白佛言: 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远離如斯之恶,奉持如來無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

与其念力使受持讀誦,为他人廣說。』

与其念力是助其陀羅尼。

☆『世尊,若後來世,有能受持讀誦为他說者,當是知彌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言:我等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导諸説法者,令得是經,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眷,为听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一切菩薩即前之三萬二千菩薩,或有其他之菩薩,皆同發願流布此經。

☆『是時佛告阿难,受持是經,廣宣流布。』=== 此嘱咐小乘人,彼亦能宣傳,惟不能自修耳。

 

☆『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难,是經名为维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脱法門,如是受持。』====立名维摩詰所說,是歸功於维摩詰。

 

☆『佛說是經已,長者维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信受奉行者不違背也,但各各信奉行之,程度深浅各有不同。

维摩詰所說經》完结篇 十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