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7) 点击次数(1016
《三世因果報應》卷上


   【玉  詔】


太白金星詩曰:

 賚詔東來明正堂    劝人向善志堪揚    果因報应原無爽   菩薩心腸感玉皇

聖示:宣讀玉詔,神人俯伏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居遵而鑒卑,每以蒼生是念,奈何世道澆漓,人心不古,不守道德,不尊綱常,逞干戈以行強,施虚伪而行詐不信天堂地獄,不信因果報应,一味胡为,是故上天震怒,降下浩劫,良可嘆也。

   兹据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奏卷靈霄,請准将世间之實人實事,阐述三世因果報应,以期挽转人心向善,而知善有善報,恶有恶報,而不敢行恶,以消浩劫。朕,龍心大喜,感於佛心之慈悲,准予所請,勅命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由即日起下凡揮鸞著述「三世因果報应」劝世,特准由通天靈筆勇筆王生奇謀,随時随處扶鸞,供「鸞友半月刋」刋登劝世,期人心向善以進大同,各尽厥職,完成之日,論功升賞,勿负

朕命,钦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丁巳年桐月初四日

 

【地藏王菩薩的史跡】

    純孝本尊地藏王菩薩,公元六九六年誕生於古代的新羅王國取名金喬覺,當時,他是一國的王子,生活环境本应非常奢華,但生性淡泊的他,却毫無一点高貴的感觉,只是一味保持著静默,他嗜讀書籍,他的相貌長得很清秀,心地仁慈为人淳厚。

    從小的時侯,就懂得同情犯罪坐牢的人,唐高宗永徽年間,有一天他讀畢百家的書籍,慨然嘆說:儒教六書,三清道術,要算佛學的真諦最为殊勝,亦最合他的心怀。乃立志剃髮出家,那時侯他正二十四歲的青年,却爱静,爱修習禪定,因而决定外出探覓清幽,好往深山棲修。

他准備了遠途旅行的一艘帆船,携带著隨身行李和口粮,並牽著他的白犬善听,駕著舟楫,離開仁川港口,沿着大陸的边缘,一帆風順地向太海前進,一日帆船開進長江,因受港口沙滩的阻止,乃棄船登岸,經过不知多少曲徑和大道,终究在安徽省青陽縣境内,找到幽麗秀奇的九華山。

於是他就登山探望,發现了九華山中唯一平陽的盆地,就選擇此盆地旁边溪水上的石巖棲住,有一天他正端坐入定的時侯,突然被一只毒虫咬伤了腿部,但他依然無動於衷,俄顷,由壁中飘下一位美丽的婦人,向他叩拜施藥並説:「適才小兒無知,瀆犯尊顏,现妾身願显出新泉,以補过失」。

言訖不見,一刹那,巖壁間潺潺流出了新鲜泉水,經此以後,他就免外出汲水之劳(就是九華山有名的東巖女泉)。相傳,此時山下有一位閔公長者,平常好僧樂施,每次發願要举行供養百僧時,總是缺一位,因而,每次都親自上山來請他。不然,就無法獲得圆滿的功德。

有一天,为渡生開闢道場,他向閔公長者化「九華山」之地,閔公說:隨你的尊意。他即将「袈裟一領」擲向天空,映下黑影把所有「九華山」地尽行遮蓋,於是閔公很高興的把「九華山」捨献了。

閔公有一個兒子,因敬仰他的德範,就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和尚」,以後閔公因听法的便利,又拜完子为師,成为佛門中千古佳話。现在地藏王菩薩聖像旁边站立一位年青的和尚和一位老公公,就是他们父子两人,他不只樂於修習禅定,並除講經說法外还喜欢摹写大乘四大部經典,以作廣弘布施,所用的文房四宝由南陵愈荡等的弟子供应。

 

唐肅宗至德年之時(即公元756年) ,山下的名士諸葛節率領了一群村老,供作登山遊乐。行至山中平陽地區,祇見蔞蔞芳草上面瀰漫的白雲冉冉上升,在鲜明的日光之下,溪澗水声潺潺不绝,他们在美景与好奇心的驅使,竟然不知不觉在石岩中發現一位孤然闭目静坐的禅僧,旁边竪立着断了一足的古鼎,古鼎里装着一點白米搅拌的白土粉,不久,禅僧出定後,便把米土煮熟了吃,吃完後又默默静坐,村老们見了非常感動的説,師傅:你這样的苦行,是我们大家的过失啊。因而,沒过幾時,村老们就发心为他構建一座頗大的禪宇,并不断供養四季的米粮。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郡守張岩,为敬仰他崇高的道德,和利生的慈善事業,因寺庙已破舊,上奏德宗皇帝正式勅建寺院,道場至此,方始臻于莊嚴,此時新羅國的佛教僧眾,聞風前來親近者有數百人,慈漸漸僧多粥少,糧食無法维持。

有一天,他在寺旁掘出很多细粘如麵的青白上粉,準備來補充粮食的不足,但深受他感化的僧眾,却異口同聲的請求說,「願請法食來資養慧命,不以物食延長生命」,显然他们已經不以生命为重了,這是何等的感人呀,當時,佛教界中皆赞誉他们为「南方的枯槁眾」

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 ,正值夏天的季節,有天他在大殿中召集僧眾諸師告别,諸師茫茫然不知何故,當時祇見群山悲鳴,巖石隕墜,日月变色,而他却安祥的结跏趺坐示寂了。

那年他正是九十九歲的時侯,圓寂後,肉身安在石室中,經过三年的時間,眾徒们開啓石室發覺其肉身毫無损坏,且颜貌如生無異,於是举昇肉身迎入神光嶺宝塔,一路上只聞得骨節摇動猶如金鎖撼鳴之聲。

經云:「菩薩鈎鎖,百骸鳴矣」,可證知真正的「地藏王菩薩應世無疑」,大眾同時禮拜恭敬,金地藏王菩薩真像,所得的利益,皆如地藏經所載無異,更有明確的显聖事蹟。

因此,數千百年來,佛教信徒们不辞數千里路途,而樂於發心前往朝拜者絡繹不绝,尤其是七月三十日菩薩聖誕之期,九華山地數十里範圍內遍滿了一步一瞻三步一拜的男女老幼佛教弟子及一般信眾,可見菩薩结缘之廣真感人深矣。

 

武廟明正堂扶鸞聖藻           (勇筆:奇謀王子逸   扶筆)

《實人實事三世因果報應》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詩曰:

因因果果事难遮   報應隨形定不差   禍福由來人自召   修身立德免長嗟

聖示:吾奉旨,著述「三世因果報應」,無非上體天心好生之德,喚醒世道人心,棄恶從善,使人人了悟凡事均有因果,有其因,必有其果,所謂善有善報,恶有恶報,絲毫不爽者也。

  述「为何因?得何果」

吾,闡述三世因果報應案證之前,先述世人为何因而得何果,使人人能得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一定道理。

『今生做官为何因?三世黃金装佛身』

他今生为何能得做官?就是他三世均能捐款粧刻神佛之金身,所以三世所造的因,今世來享受其果。莫說做官是容易的事,前世若不修功積德,此世那有如此福祿可享受。

『騎馬坐轎为何因?前世修橋铺路人』

    昔時交通不便,若有馬可騎,轎可坐者,均是富貴人家,以现世來說,出門就有自用轎車代步,乃其前世造橋铺路積下之功德,故此世應有可享此果報也。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濟窮人』

    今生能得所穿衣服,均是綢缎所製,是为何因?因为前世以衣服佈施穷困之人,抱有慈悲施捨之心。

『有食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飯施贫人』

    今生能得享豐衣足食之福,因为前世樂善好施,常以茶飯佈施貧賤飢寒之人,故此世得享豐衣足食之報也。

『無食無衣为何因?前世未捨半分文』

    为何此世飢寒交逼,三餐不继,衣不蔽體,是何原因?因为前世为人,一毛不拔,不肯做半点善事,分文不施捨他人,故此世有此報应。

『高樓大厦为何因?前世施米上庵門』

    今生有高樓大厦可住,因为前世常佈施錢粮庵寺与接濟修行人。故今生有此報应。

『福祿俱全为何因?前世造庵起涼亭』

    福祿俱全是何等大之福報,为何因而得此享受?皆因前世造建寺廟、庵堂,或建凉亭,供人休息纳凉,因而此世能享此報。

『相貌端嚴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

    今生为人相貌端莊嚴肅,人皆見而起敬,是何原因?因其前世時常献花供養於神佛之前,故此生相貌端嚴也。

『聰明智慧为何因?前世吃齋唸佛人』

    人能有聰慧才華,係因前世齋戒、唸佛,能得佛菩薩加持,靈台清净,智慧自生。

『嬌妻美女为何因?前世佛門多结缘』

    今世为何能得到美丽嬌妻,又有一班美女朋友圈子?因为前世在佛門多结了佛缘所致。即有慈悲善性,念佛佈施,印佛經典供養佛菩薩等,故有此報。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詩曰:

因果由來報应真   分明善恶正人倫   從此普告諸黎庶   修德修功更守仁

述【为何因?得何果】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自己年至花甲,家中父母雙全且健在,能得如此之父母之蔭,皆因前世能对無依無靠之孤寡獨居人有同情心,敬重和接濟他们。

『無父無母为何因?前世都是打鳥人』

    年纪尚幼而父母均離世,此是何因原?皆因前世都是以打鳥为業之人,罔顧生靈,打死了母鳥、父鳥、剩下幼鳥無父母撫養,孤苦伶仃,故今世出生就無父母。

『多子多孫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今生能得多子多孫。是因为前世施捨錢財,購買被捕捉之鳥,從籠中解救放生。故今生多子多孫。如聖云:「汝欲長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物或死時汝救他,汝若死時天救汝,延生生子别無它,戒殺放生而已矣!」

『養子不成为何因?前世因溺女人身』

    为何此生其所養育之子女,皆不能成器,是何原因所致?因其前生,貪溺女色,沉迷色慾,無節制,故有此報應。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孤独無依靠,而生活艰难困苦之人,是何原因所致?因其前世處事,處處心怀险恶,每每使暗箭傷害或謀算他人。故今世獲此報應。

『今生無子为何因?前世採折百花蕊』

     今生为何無法生男育女?因为其前世,時常採折百花之花蕊,使百花無法因此傳授花粉结子繁衍,故今世應受此報。

『今生豬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騙害人』

    今生为何做豬做狗?咎其原因,因其前世不擇手段骗人錢财,害人性命,故此世轉生为豬为狗。如宋朝之秦檜設計陷害忠良岳武穆王(岳飛),故受報應代代轉世为豬,受千刀萬割之苦。

『今生長命为何因?前世買物多放生

    今生能得享長壽,是因为其前世,常買活物放生,故有長壽之報。如見有人捕捉到鳥獸魚鳖龟類,用錢銀去購買回,拿去野外或河川放生,挽救生靈不遭宰殺,故獲長壽健康之報。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为何人年纪輕輕就短命而亡?因为前世为人,宰殺甚多眾生靈之身,故此世受到短命之報也。眾生靈之身命,包括:豬、牛、狗、雞、鹅、鸭、禽獸、魚鳖等也。

『今生無妻为何因?前世偷姦謀人妻』

    今生为何原因獨身無妻?因其前世偷姦人妻,使當事者以为是丈夫,又設計圖姦謀奪人妻,情節恶劣,故此世應受孤獨一生無妻之報,以贖前孽。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背義人

    今生賣身为人作奴婢,是何種原因?因其前世是一個忘恩背義之人,故此世應为人作奴作婢,以償还其恩義。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捨油點佛燈』

    今世为人其眼睛光明晃亮是为何因所致?因其前世常常佈施火油燃点佛燈。故有此報。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世为何双眼失明?因前世指示路徑不分明,糊乱指点,致使問路人無法到達目的地,誤人浪费時間,累人费心费力,致事無法按時办妥。故此世受到盲眼之報。

『今生聾啞为何因?前世恶口駡双親』

    今生为人耳聾口啞是为何因由?因其前世以恶口毒舌咒駡双親,犯了大不孝之罪,故此世應受耳聾口啞之報。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滅佛前燈』

    今生为人口部殘缺是为了何種因由?因其前世時常吹滅了佛前、神前之燈火。故獲此報。

『今生拙打为何因?前世都是造孽人』

    今生为人其手拙笨或不靈活至殘缺不全,是何因由所致?因其前世为人,每每造孽所致,造孽種類甚多,由其手孽对女人不乾净,劃写黄色圖案,如春宮男女交合或製造危害人倫等孽。

『今生駝背为何因?前世笑了拜佛人』

    今生身體駝背是何因而引致?因为其前世時常取笑虔誠拜神佛之人,所以今世受駝背報。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为人跛脚是为何因?因其前世曾在路上拦路截劫過路人,故今生受此報應。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詩曰:

有因有果理當然   積善之家福祿绵   不信且向三世報   條條是道意無遷

述【为何因?得何果】

『今生福壽为何因?前世印赠善書人』

    今生为何多福多壽?因前世印赠善書送人阅讀,劝人棄恶從善,故有此好報。

『今生家和为何因?前世雅量能容人』

    今生有美满家庭,上下和蔼快樂过日,此是何因?因其前世为人有良好度量,事事能容纳人,能寬恕人,故有此美滿之報。

『事業順利为何因?前世童叟無欺人』

    今生經營事業何能得如此順利?因其前世绝不欺骗於人,做生意誠實公平,那怕幼童或老人,無半点欺詐之心。

『子孫皆賢孝,为何因?前世孝順双親人』

    今生子孝孫賢为何原因?乃因其前世孝顺双親,故此世有此好報。古訓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今生做了有好的孝行,等於種了良好的種子,來世会结出佳果。絲毫不会紊乱也。

『今生显貴为何因?前世尽忠國家人』

    今生能做高官得显貴,是何因?因其前世精忠報國,为國捐軀,故今生有此福報也。

『今生牛馬为何因?前世欠債不还人』

    今生为牛为馬,其前世欠債不还人。故上天罰其今生做牛做馬以消前孽。

『今生健康为何因?前世佈施藥品救護病人』

    今生身体健康为何因?乃其前生佈施藥品救護病人,今生得此健康之報。

『服毒自殺为何因?前世放毒捞魚人』

    今生为何想不開而服毒自殺?因其前世專門在河川放毒,毒死魚類之報應也。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世人切勿說因果是無人能見,糊作非为!关聖帝君有云:「莫道天公無耳目,暗室虧心有遊神」。要知道造下一切罪福,遠報兒孫近報己身,切须謹慎。

『前世修來今世受,今生積德後世人』

    今生能得享福乃是前世所修來,今生修積功德可蔭後世之子孫也。

『三世因果説不尽,上天不負善心人』

    总而言之,三世因果的事例林林種種,以上略略選举幾個例子,难以一一盡說。只要人能行善積德,上天是不会虧待人的。南極仙翁言:「南極仙翁此下凡,度人無量指玄關,若能惜福勤修省,百歲悠悠日月閒」。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四月初四日)

述【三世因果善證】

詩曰:高官显爵究何因  三世黄金飾佛身   明代陳松频立德   遺留今日在親民

明代在鄔地有一才姓陳名松,少時聰穎,及長大,遍閱群籍,其母古氏,賢慧端莊,拜佛甚虔敬。父名少風,为官在宝雞,一門書香,在當地乃望族也。

 

時值明末崇禎年代,陳松在家讀書之餘,常喜遊山野寺廟,每見神佛金身破舊,必捐資重新粉飾,或發現神佛金身被人遗棄於荒野之中,则拾奉回家奉祀,朝夕献花香茶果,如遇有新建寺廟,必争先捐資彫刻聖像奉献,如是之功德,难以枚举,年至七十有五,撒手人寰西歸之际,仍不忘遗言子孫善奉神佛之聖像。

 

清朝乾隆年間,錢塘馮家村誕生一男孩,名馮勁,即陳松二世也。馮勁出生於富貴家庭,少時家聘西席,即家庭教師也,馮勁聰颖过人,四書五經皆已讀过,十八歲考進秀才,二十二歲孝上举人,光耀門楣有一日馮勁往西湖遊山玩水,在歸途中見一尊断手哪吒太子神像,被棄置於路旁雜草之中,馮勁乃將神像奉回,命彫刻師添補一手,並重薪粉飾金身,然後奉祀.在自己厅堂上,朝夕敬奉。馮勁家財萬貫,又兼樂善好施,方圓百里博有善人之誉,年至七十無疾而终。

    陳松三世,乃出生於台湾中部望族,姓林,姑隐其名,少時即立有大志,時台湾正被日本统治,林某一心思念祖國,雖日本人嚴禁台湾人研讀漢文,但林某还是讀四書五經,並學習漢詩,致力於文化運動,被日本人視为眼中釘。及至台湾光復,四海欢騰,同歸祖國怀抱,林某乃献身於國家社會,博得好評,年至七十有九而终。

    由此三世因果而观之,前世捐资彫刻神佛金身者,後世均有陽福可享,蓋捐献神佛全身给人敬拜者,能使人發生敬仰神佛,在生之善德,敬而仿,棄恶趨善之效,故有功德也。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四月、初五日、乩筆)

詩曰:淪落風塵自有因   前生必是採花人   好漁女色天心怒   果報無差早守身

    聖示:淫为百恶之首,天地之穢;犯之,上觸天心,下怒鬼神。須知天意無私、報应如影随形,一飲一啄,俱有前因。今日淫人妻女,後日妻女被人淫,或是自身削福祿,或是後世转为女身被人辱。此乃淫之報也,豈可不慎之戒之哉

 

【吾举一恶證】

    南部有女年廿四名秀鶯,生得五官清秀,婀娜多姿,本是青春佳人,奈在淫窟,充當賣春女,至如今亦有五年之久矣。

    母所賜之清白女兒身,为何願受無數之陌生男子蹂躏。厌棄神女生涯,欲回頭,却迭受波折致难以自拔,是以鬱鬱於心。

    嗟乎!一失足成千古恨,豈無脱離苦海之日?非也。天心慈憫,何忍坐視蒼黎陷於苦境。但秀鶯此世之遭遇乃累積前世之恶孽,非償完孽債难以出苦也。

 

 蓋秀鶯前二世乃出生在一賣油世家为獨生兒,名鄭春生。其家生意遍及皖境,城市小村,均有其分店。春生之父母,年事已老,禮佛甚虔,樂善好施,乃頗有善德之仁慈長者,唯因春生一子,不免失之溺爱,致春生之性情驕横無度,並好漁色,每見有幾分姿色的婦女,或以利誘,或以威迫,千方百計姦淫而後已。因其家大势大,故受辱婦女雖有告官者,但常以金錢賄官即能無事。

但天律森嚴,豈有为恶而不報之理?在春生三十二歲之年,因斵伐過多,终致肺痨而夭折。魂至陰府,本擬重辦,但其父之德蔭还多,故使其再转生在福州为林家三兒,名重秋。

林重秋性暴,雖家贫但不思上進,每日与不良少年结交,鱼肉鄉梓,曾数次入獄,而不知悔悟。

一日,林重秋在福州城外城隍廟,遇一少女,见其姿色不恶,顿萌淫念,以刀威迫姦淫,少女不從,竭力反抗,一失手而死在林重秋刀下。其見鬧出人命案,乃将少女分屍埋在地下。

故陽世官府不知此案也,但少女之魂不願,至陰府閻王前控告林重秋,陰府查实,這時林重秋陽壽已尽,乃将魂拘至地府,對質審判,数罪併罰。地府所判之罪有

『一世为鄭春生仗家势污辱婦女十五人,著判轉世为女,淪落煙花,以还孽債;二世为林重秋以刀迫婦女,姦淫未遂,殺人分屍,著判後世为卖春女時,失財、受骗,三次失去從良之机,受苦至死。但若能修德,酌情輕刑。』

此乃秀鶯之二世也。以此观之,非是天心不公,实是孽債未償,故若能不怨不尤,行善德,则可望德感上天,早完罪愆,以期出苦之日也。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四月初六日、乩筆)

聖詩曰:壽祿双全福滿庭   造庵建廟起凉亭   良因好果循环報   願作黎民座右銘

聖示:天理昭彰,報应無差,为人开方便之門,即为自己铺下後退之路

明朝萬曆五年,常熟縣有一布商,行東名叫吳宏砡,年方二十五岁歲,尚未娶妻, 为人豪爽,素性善良,不喜与人斤斤計較,是故生意興隆,頗有積蓄,而勤勉不怠。

在常熟縣東門外有一座關帝廟,乃规模不大之小廟宇,但神靈显赫,香烟鼎盛,善男信女往还参拜許愿者,有求必应,所以人潮擁擠,如遇夏天,炎威迫人,善信皆汗流满面。宏砡见此情形,乃自捐资在廟前搭建拜亭,又在廟前佑側搭建八角凉亭,竣工後,凡詣廟参拜之善男信女得有遮热纳凉亭之處也。

 

宏砡是年憑媒约而娶當地古員外之三女为妻,古氏贤淑端莊,後生两男二女,一家和樂,從此宏砡萬事如意,事業一帆風順,且日行一善而不怠,子女成人出眾,男婚女嫁,夫妻年至八十有五,無病而终。宏砡魂受當地福神接引到冥府,受閻王的嘉奬,准轉生投胎淮陰縣富豪陳天風之家,为第三子名賜麟,時維遜清嘉庆九年秋。

賜麟自少聰明,喜爱参佛禮聖,年近弱冠喜爱研讀佛書經典,每以自己所研讀之心德,宣講吾佛之慈悲劝化世人向善,頗受地方人士之讚誉。

 

有一日賜麟遊山玩水至名勝華山,見山麓有一座古刹、乃地藏王菩薩廟宇,庭院廣大,但建築已古老,瓦破墻潰,年久失修,但四周古木参森,環境幽雅,賜麟因徒步疲累,乃在古樹下休息,不知不覺中睡去,忽見一位慈祥满面,手持禅杖之僧人,向賜麟曰:「施主有缘到吾古刹,但破舊之家,不堪迎客」,賜麟醒來,始知南柯一夢,詳思夢中之僧人面貌,頗似廟中奉祀之地藏王菩薩之佛像。乃再入廟中恭拜,並下愿重修廟宇,重飾金身。

 

于是賜麟回家後,将詳情告訴了双親,但父親陳天風雖富甲一方,對於賜麟自少喜爱研讀佛書經典,頗不讚成,只希望爱兒赴考成名,今聞賜麟欲往華山重修地藏王菩薩廟,更加不悦,賜麟因不敢違背父意,乃暗中懇求母親成全,乃母就暗中交给一千両纹銀,賜麟乃借机再到華山重修地藏王菩薩廟,重飾金身,以償素愿。翌年科期赴考,竟考上秀才,又考中举人。享尽人間幸福,年至七十九而终。

 

陳賜麟既積两世之功德,本因位證仙佛,但因塵缘未了,故其三世轉生於台湾为王家之子,姑隐其名,現居台湾北部为商人,心地良善,慈悲好施,体天行道,每每隐名捐印善書,贈送各寺廟,以便分赠各信者閱讀,以劝化世人棄恶從善,难能可貴。

其功德已證上蒼,不但蔭自己,亦蔭子孫,後福無穷也。待他年功果圓滿之時,吾自當親自接引其上西天,免再受輪迴,而可證佛位矣。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五月十九日乩筆)

聖詩:指腹为婚有此人   管她貌醜亦成婚   只因守信無違约   種下善根後世因

 

乾隆九年,雲南府穀昌縣刁家有两子,長子名文範,次子名文宏,在城中經營绸布行与米棧,生意興隆,家道富有,父早見背,兄弟奉母至孝。文範早已完娶,已有一男一女,但文宏年雖念二,尚未结婚,因刁母与城中方員外夫人交情甚密,時常往來,方夫人怀孕時,恰巧刁氏亦有怀孕,曾談及如果两家均生男兒,则使其義结金蘭,若一家生男一家生女,則两家缔结为秦晋之好,因两家世代通好,故一議便成约。

產期一至,嬰兒墜地,方家生女,刁家生男,互相道喜,为履行指腹为婚之约言,两家交換信物,並约定弱冠过後,則使其举行完婚,以償夙願。

方女名儀卿,刁男名文宏,本是一對郎才女貌,豈知昊天嫉才,红顔薄命,儀卿及屏之年,染一塲麻疹,雖尽力醫療,竟無法驅馳病魔,致使如花嬌顏,变成似蜂巢麻臉,雖經千方求醫,却無法回復嬌顔,自此痛不欲生,每次思欲自尽,但念堂上双老,親恩未報不禁軟下心腸,寸步不離閨房,以淚洗面,不願接見任何人。

 

今刁母到方家提親,欲來完聘,娶女过門,方家本應高興才是,但方員外夫婦即憂愁满面,支唔以對,並有痛苦之情,刁母疑是方家欲悔親,乃再三追問因由,方夫人乃將实情以對,並謂醜婦难配令郎玉樹之姿。

刁夫人聞言,不禁一掬同情之淚,並安慰方員外夫婦,不必过於悲傷,儀卿的遭遇,固然不幸,但外表的容貌,並無損於内在的美德,她秉性温柔賢淑,知書達禮,必定是一位賢媳婦,何况我们两家世代相交,以誠为信,我對她很喜欢,豈有因容貌之妍醜而有背信之举耶?我回去當向文宏開导,選定黄道吉日,就來迎娶。

 

刁夫人为人良善,知書達理,人無信不立,而毅然答應履行前约,娶卿过門,文宏雖自少學商,少讀詩書,但颇知孝道与義理,乃遵母訓而守婚约,绝不嫌棄貌醜之爱妻。婚後儀卿恪守婦道,夫婦相敬如賓,举案齊眉,其樂也融融,夫妻均年过古稀,兒孫成群,含笑而终,此乃其第一世也。

 

    刁文宏魂到冥府,冥王嘉許其在世,能遵母訓守信约,不嫌醜婦之德,准其转世江蘇省六合縣龔家之子,名應禾,其父乃縣衙師爺,書香之家也。應禾在耳濡目染之下,不但喜讀詩書,更好書畫山水,尤擅人物之写照。

   

昔時士子讀書以求功名仕途,但應禾志不在此,閒暇之餘,遊山玩水,時常到寺廟参香,靈思來潮之時,則恭畫神佛聖像,傳神已極,因而聞名,鄰近求畫者眾,概不收任何報酬,傳及遐邇,均來求畫神像以奉祀,有求必應,揮筆相赠。經其所畫神像而供祀者,不勝枚举,因此應禾丹青之術,更为精進,而成为一大畫家也,此乃其第二世。

 

    文宏第三世,因冥憐憫其第一世,不嫌醜婦而相敬如賓,欲補償其德,乃准轉世台湾省台中市为某青年,姑隐其名,年長而立,父母健在,排行第四,兄弟姊妹均已婚嫁,惟他尚未完娶,既就職某鐵工廠服務,某青年,籬人才不出眾,但品性敦厚而勤勉,颇受廠東之器重,提拔为業務組長。

   

某青年在職務方面雖有成就,但在婚姻方面,却缺乏月下老人,牽繫紅線,尙是單身漢,其双親多方代为物色對像,但苦無佳偶,均难成就,某青年雖有求鳳之心,奈何吹簫之缘,因而心灰意冷,自嘆醜貌难得女人垂青,乃萌终身不娶之意,而專心於職務。

   

两儀定位肇陰陽,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此乃天地造物之定理,某青年在其三十二歲之時,其服務之工廠,雇來一位双十年華,貌美淑慧之小姐,當任會計之職,由職務上之關係,時常接觸,一見如故,某青年雖羡慕會計小姐之風範,但自卑感太重,未敢進一步之親近。但会計小姐为人和靄活潑,不拘小節,心中颇有欽慕某青年之敦厚誠实之品德,及其工作能力。

 

語云:有意栽花花不發   無心插柳柳成陰」,又言:「有缘千里來相会,無缘对面不相逢。」

某青年,在這幾年來,有意求佳偶,却因缘未到,致抱定终身不娶,自此卿卿我我而談起戀爱,親密往來,已近一年矣,爱情既已成熟,經双方家長同意,而完成美事,举行婚禮,美哉,女貌如仙,德有閨儀,男性敦厚,竭志創業,可謂美滿小家庭,实是世間一大幸事,婚後孝敬双親,竭尽为人之婦道,翌年生下一女,粉粧玉琢,可爱異常。

    此案證乃为人子女者,若能遵父母之命,不嫌外貌之醜,而爱其内在之美,夫妻相敬如賓,後世定有善報也。倘只貪外貌之美,而內在不德,则终身不幸也,願世人慎而戒之。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聖示:【吾再述前世濫殺生靈,今世報应之实證,以劝世人,戒殺放生,多造功果。】

聖詩:身發毒瘡受苦深   何堪輾轉日呻吟   殺生宿孽难消解   徒使爹娘倍痛心

  

 台湾東部有一商人陳某,姑隐其名,夫婦年均不惑,家境小康,膝下有两男一女,女僅周歲,生成美丽可爱,人见人欢,父母爱如掌上明珠,視为陳家之宝具。

 

豈知此女三歲時,背上忽生一小瘡,初時疹治,意認被蚊咬傷,不加注意,但時日經愈久,瘡痕愈大,四週逐漸腐爛,流出黄膿,恶臭不堪,父母始覚嚴重,急急求醫敷藥打針,但均不見效,日复一日,瘡傷越形嚴重,身體日漸衰弱,雖不惜鉅資遍求名醫,亦难阻止毒瘡之恶化,每日輾轉呻吟於病床之上。父母見爱女如此病苦,憂心如焚,痛哭不已。

 

後經人介绍,送往台北求瘡疽專科之老醫生醫治,老醫生一看便看出,此瘡病名曰「百鳥朝陽,乃瘡之最恶毒者,雖醫难醫,据前一輩人説:「大凡患此瘡症者,均是因果宿孽之報,可輕可重,輕者化解前衍則可醫,重者藥石無效也,乃为之敷藥治療數日,亦不見效而夭亡。

 

原來此女前世乃雍正年間人,家住湖南,姓張名英風,富家子也,少時生性好打猎射飛鳥为樂,長大則好食經烘烤之飛鳥,佐以醬料,日以为常,或邀二三好友,携酒上山圍猎飛鳥在山上烘烤,以满口腹之慾,父母雖再三阻止其殺生,奈忠言逆耳,馬耳東風,不听父母之劝。

 

有一次因欲出外办事,竟在前两日猎殺大量飛鳥,不止百隻,回家後,將所捕殺之飛鳥烤乾,带上路途,以作乾粮,欲食之時,塗上香料,再经火烘之,则美味可口也。但張英風在歸途得病,回至家中不及三日而死亡,年僅三十五歲。其生平,不知捕殺幾千隻飛鳥矣。

 

魂至冥府,冥王責其濫殺飛鳥,以貪口腹,故命其轉世台湾为陳家之女,背生「百鳥朝陽」之毒瘡,使其病症痛苦,以償濫殺飛鳥之孽債。此乃陳家女之第二世。

若論第一世,乃出生於伏牛山百里外之長明集为海家之子,名尚青,乃書香之家,父名有德,乃明朝神宗之举人,家道富有,尚青少年時雖勤讀聖賢書,但長大後父母满望其参加科期求取功名,豈知尚青性無好學之心,日与淫朋賭友为伍,揮金如土,父母雖嚴予督教,奈何尚青陽奉陰違,瞒父騙母,不務學業,遊手好閒,成为花花公子也。

 

其母王氏,心地良善,有一次其母为捐献當地之地藏王庵重修费五十両银,命尚青送交該庵主持,尚青竟将此款带到賭場輸光,而虚報母親,已交主持完訖,其母亦信以为真而不疑。

 

豈知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患,尚青之父母,在三年之中相继病亡,家財雖豐,奈尚青嫖賭飲三字俱全,自父母棄世後,淫朋賭友成群,未幾而將父親所遗下之财産,全部花光,龐大之房屋亦換主人,不得不乃携妻子租一小屋居住,尚青则西依東靠,有時甚且鼓腹过日,因此而致病,悲悔交集,年至四十九而病亡。

 

魂至冥府,冥王責其在世不務正業,沉迷於嫖賭飲之间,竟敢将爾母捐献重修地藏王庵之捐款,賭博輸光,詐稱已交主持而骗爾母,兹念爾母王氏虔誠禮佛,有慈悲心捐款欲修廟宇之德,特予從寬判禁地獄六十年,期满再准轉世为湖南張家之子,應好好悔过,勤修善德,否则将有恶報也。

    聖示:本由三世因果观之,一世不修德,再世又不知修德積善,则其三世之成果,实不堪設想也,世人深信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絲毫不差也。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六月初二日--乩筆)

聖詩:暗無天日目双盲   因報前生造孽成   非禮由來應勿視   淫書印發毁前程

   

聖示:四書論語篇云:「非禮勿視,非禮勿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乃至聖先師孔夫子「四勿」之遗訓。凡非禮義所容許範圍內之事物,切勿視听言動。奈何现世人心不古,逾禮犯規,层出不穷,竟有作淫書,畫春宮,以賺不義之财,敗坏社會纯良風氣,致遭盲目之後世報!实皆前世之作孽所以然也。吾今要述一实證,以儆世人。

 

台湾省中部林姓之家,生一女,三歲時,患眼疾,雖經眼科醫師醫治,怎奈藥石罔効,双眼疼痛难言,只有啼哭而已,經过一月之餘,眼雖不痛,但已双目失明矣。此女现年十六歲,學就按摩術,为人按摩赚钱维生,林女生成美貌,奈双眼皆盲不揚波,可謂人生之一大缺陷也。

 

林女为何三歲而盲双目,造成不幸?此乃冥冥中因果報應者也。蓋林女此生乃其第三世,其第二世亦出生於台湾台北市为李家之長子,及至台湾光復之年,李某年已三十三,畢業於日人所办之商業學校,對於國文(當時謂漢文) 頗有研究,認为台湾既歸祖國怀抱,不論言論或著作,均是自由。乃異想天開,思欲捞一筆不義之財,乃将日人遗留之日文淫書,翻譯为國文,付兹印刷为一小册,最初未敢印多,僅印三千本,印成後委託台北市内某書販,秘密賣出,三千本僅十天就售完,林某喜出望外,为因銷路畅售,一本萬利,乃大量印刷,銷售至台湾每鄉镇之角落。因此败坏風俗,損害購讀淫書人之身體健康,及导致青少年男女之荒淫者,不計其數,可謂造孽之深也。

上天鑑及如此情形,豈肯坐視而不救耶?乃命北斗星君將李某應享陽壽六十九歲,减去三十年为三十九歲,並註明:「遮應死於輪下」,李某年至三十九歲,時正梧桐葉落,金風拂暑之秋天,發生車禍而死於輪下。

李某魂至冥府,大受冥王之責罰,在地獄受剖心之刑外,每日还要受断手之刑,將近受刑十年之苦後,乃再准其轉为林女,三歲就受盲双目之報,可謂報應之快也,林女之二世与三世,不过幾十年中间而已,願世人,多行善事,切不可圖謀不義之財,以免受恶報,慎而戒之。

 

若論林女之第一世,乃遜清康熙年间人,出生於富貴之家,家住洞庭湖之南濱,姓尹名誠,因湖畔景色宜人,山明水秀,湖清如鏡,可謂绝佳之居住地。尹誠自少雖讀了許多詩書,但其志不願出仕为官,性好遊山玩水,時而泛舟湖上,時而独酌柳岸,如隐逸之士。

 

尹誠娶妻梁氏月蘭,襄陽人也,因受姨母之介绍为媒而结合,婚後夫妻恩爱異常,梁氏曾劝丈夫继续勤學,以求仕進,奈尹誠素志,冷淡仕途,只願夫妻恩爱,白頭皆老,别無所求。

 

豈知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患,尹誠自与梁氏结婚,未及三年而梁氏竟染恶疾,藥石罔效而病亡,年僅二十四歲,尹誠慘痛失偶之悲,發誓不願续絃再娶。自此性情大变,喜爱丹青畫美人之玉體,集所有美人之畫相於一室。

 

因尹誠自少亦善畫圖,常畫山水人物,而今喜爱美人裸體畫相,日夜均在書房一心畫美人之裸體以自娛,進而畫出春宮圖有數十種,均甚迫真,有一日被下僕尹常窃窥,頗感興趣,因而設法偷出春宫三種,暗藏於友人之家中,豈知友人竟將此圖傳出去,一傳十,十傳百,遠近之人,均争先恐後,争观春宮圖以飽眼福与慾念。尹誠自此種下罪根而不自覺,雖有耳闻,竟不追回,甚至以此为荣。

难道上天就任其所非为而敗坏好風俗耶?非也,災殃至矣,尹誠所有祖先遗留之產業,竟接連受回祿之災,下僕等人,你贪我污,捲款而逃者數人,尹誠受一連串的打击,憂心过多而病亡。

魂到冥府,冥王大怒拍案而駡曰:「孽魂,你自暴自棄,枉费讀了詩書,你既不願出仕,可作隐逸之士,你雖重夫妻情感,豈可为妻亡而变性情,畫春宮圖以自娛,既知下僕偷出春宫圖,应早追回以免为害風俗,你竟知而不理,故难逃其咎,应判禁地獄,待你若有悔意,表現良好之時,再准你轉世为人,可惜,你祖先有餘德,故能出生於尹家,享陽世之福,但你不知修德,故有今日之禍也。

此乃林女之第一世之因果,但林女第一世既,有此段因果,後日轉世为李某,本应修身積德才是,豈知李某被财所迷,思欲發不義之大財,印發淫書,害人不淺,而再造成罪孽,莫怪其第三世为双眼皆盲之盲女也。

吾劝世人,须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因必有果,绝無差錯。此世多行善德,後世可享清福,免受苦楚之報也,慎而戒之。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六月初五日乩筆)

聖詩:孫賢子孝为何因   積德修功好義仁   一善日行無懈怠   流芳祖澤誉堪珍

   

聖示:善無大小,见善即行,日行一善,累積其陰隲功德,代代相傳行善,克绍箕裘,是故祖澤流芳,蔭子孫賢孝,家道昌隆,永恒快樂,实是世間一大幸福之家庭也。吾今要述一实人实事之善證,乃三世均能行善,是故,家道昌隆,子孝孫賢,行善不落人後,其功德,後日必有果位,堪作世人之借鏡也。

 

    現世居住於台湾南部之高雄市,姓陳,姑隐其名,为何善證亦要隐其名耶?蓋行善不给人知,謂之「真善」,陳某既行真善,吾豈可揚其名,而有损其善功乎?願諸子了悟此意。

    因行善而好揚名者,謂之「陽善」,行善不给人知,謂之「真善」,即陰騭至功德,行一「真善」之陰隲,勝过十項之「陽善」者也。

    陳某,家道興隆事業如意, 子孫賢孝, 行善不落人後, 其子弟,均能克绍箕裘行善,所以學業上進,家庭和合,其樂也融融,陳家之人,不分大小老少,均有善根,樂意行善,如捐助兴建廟宇,捐印善書,救濟贫困等等,尤其陳某为人心地良善,妻黄氏賢淑,堪稱幸福家庭也。

    陳某今世,为何能得享受人间幸福,究其原因乃其三世,均有善覺,所以然也。

    陳某第二世,出生於遜清道光元年,長安城西之汪家为子,名为應誠,家境貧穷,專靠父親經營小生意维持家計,十三歲時,不幸父親去世,乃母吳氏,負起養育兒子責任,乃为人洗衣做雜役,日夜辛劳而無怨言,幸兒子應誠,聰明尽孝,讀書之餘,帮助乃母为人做雜役,至十五歲,乃受雇於城中雜貨商。

  

 因應誠为人誠实,做事勤勉,頗受行東之器重,日月如梭,轉瞬已五年,由於母子勤儉,颇有積蓄,應誠因想久依人籬下,不是办法,男兒當自强,擬辞雇面獨立經商,乃向行東表示辞意,但,行東施某有一女,名琼珠,平素仰慕應誠之为人忠实勤勉,有意终身之託,今聞應誠欲辞職,獨立經商,更加爱慕其志氣,豈甘放棄如此良好姻缘,乃将其心意向,其母表白,母亦甚赞許,遂將此意向施某明言,施某亦表同意,乃向應誠曰:「你既有意獨立經商,辞雇回家,我亦不敢强留,但我有一女琼珠,願嫁於你,希勿推却。」應誠聞言心中甚喜,乃表示同意,並要求回家稟明母親後,正式行聘,然後迎娶。

 

    應誠自与琼珠结婚後,夫妻相敬如賓,奉母至孝,在家鄉經營雜貨商,由於夫妻同心協力經營,童叟無欺,故生意興隆,家財漸富,但應誠天生至孝,不幸其母一病不起,遠離塵寰,應誠悲痛欲绝,为纪念母氏在世,一生辛苦養育之恩,乃發願在其村中興建地藏王庵一座,奉祀地藏王菩薩,供人参拜,並印贈善書,普劝世人行孝。積下功德不少也。

 

    應誠夫妻恩爱,膝下三男二女,均已成人,男婚女嫁,已完成为人父母之責任,時常教訓子女,为人處世,要忠实勤儉,不作虧心事,樂善佈施,自有好報應。年至八十八歲無疾而终。

    此乃陳某之第二世,若論其第一世,乃出生於末清初,揚州城中富賈謝家为子,名盛德,自少聰明好學,有大志,观看明朝江山,落入满人之手,心甚憤慨,抱着滅清復明之大志,凡有此同志者,均攬为知己,尽力资助,及至其双親均去世後,盛德雖有妻室子女,但志在四方,欲匡明室,乃將其家業交给其妻子,致力於反清復明之運動。曾被清庭捕獲,险丧去生命,蓋因盛德家財巨富,平素樂善好施,地方人士均受其惠,一闻盛德被埔,皆联名出面請求保釋,一方面用錢贿赂清庭宫員,盛德终於無罪被釋放。

 

    但盛德之民族精神,不因此此而頹喪,其反清復明之大志,更加坚定,乃携带贵重之金錢財宝,離开故鄉,偷度台湾歸隨鄭成功,並將携带贵重之金錢財宝,献给鄭成功为軍费,致力於反清復明之工作,颇受鄭成功之器重,官拜参謀之職。

 

    盛德居台湾數年,協贊軍機,樹功不少,但因水土不合,常罹疾病,身体衰弱,後來竟一病不起,骑鶴西歸,年僅五十六歲,鄭成功悲痛盛德之喪,特撰一對輓联云:

深宵而月冷    復明未捷身先死    苦雨更凄風    革命将成志永存

   以上乃陳某之三世因果,世人应知「積善之家必慶有餘」,希行善積德,则代代均獲善報也。

 

   聖詩:慈悲表面恶中人   心地虚伪更不仁   假善行为均不覺   進來囹圄始傷神

    聖示:世人有假仁假意假慈悲者,其表面上似乎是一位善人,实则暗中作恶,面無人知,只有天知,地知,神知而已,一旦東窗事發,世人始言:「原來如此」。吾今夜述一案證三世因果,以儆世人。

    在台湾南部有一白痴之人,年已三十而立,父早年去世,尚有老母,家境贫困,雖有兄弟,但兄弟之經濟,只可糊口,無法顧及白痴之兄弟,致使白痴之人,常在街路上或垃圾桶,檢取腐烂不堪之食物,或拾取芭蕉皮以充饥,致染疾病而死亡。此人为何生來就白痴,受尽三十年之苦境耶?

    乃因其前二世有造恶因,故此世應得果報也。蓋此白痴人之第二世,乃光绪五年,出生於夏門陳家,二十歲時,來台湾謀生,至三十五歲時,颇有事業基礎,當時台湾,業已割给日本人统治,陳某善於應酬,有外交手腕,结交日人,做「御用達」之生意,(「御用達」日本語,即日本官厅所要購用之物品,由他一手包办) 就中取利,年至五十之時,已成为富商。

 

    陳某为人,心地奸詐,但其表面,却装作慈善,如日本政府有計划铺橋造路,或建办公樓,集会所等,他均願意捐献巨款,以討好日本政府之好感,因而被日本政府認为是一大善人,加以表揚,轟動全台,是故有錢有势,世人均稱呼陳善人而不稱名者也。

 

    陳某只知奉承日本人,對自己的同胞,則非常不義,甚且作日本人之走狗,陷害同胞,其鄉鄰汪某者,抱念祖國,富有大漢民族精神,言語上常有不滿日人之統治,陳某即蜜報日本警察,致汪某遭日本警察拘捕而受刑,陳某竟然装作好人,代汪某向日本警察求情而釋放,真是人面獸心也。

    豈知好景不常,有一日陳某竟被日本憲兵隊驻在台湾南部分隧拘捕,經三月馀之調查,解送法院判罪十五年有期徒刑,原來陳某在暗中伪造日幣已有數年,莫怪其有財富也。自此陳善人,一变而成陳罪人,刑期未满而死於獄中,此乃行恶之果報也。願世人應知「善有善報,恶有恶報」。是故,陳某乃再轉世为白痴人,以受折磨之果報也。

 

    若論白痴人之第一世,乃康熙年間人,出生於徐州黃家之次女,名秋雲,自少聰明,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及長大成人,在家中學習針绣,亦讀詩書,雖無沉魚落雁之姿,但亦楚楚可人,年至及屏,憑媒灼之言,父母之命,嫁给同村王家为媳婦,王家乃經營布商,單生一子名淵泉,年已念五,在店中帮父營商。

    秋雲自嫁淵泉後,雖認真料理家務,但因自少嬌生慣養,性不温柔,對於翁姑颇不孝順,淵泉雖屢次劝解,奈山可移而性不可改。經过數年,翁姑相继而亡,淵泉乃克绍箕裘,继承父業,但因秋雲常与鄰居不睦,致生意遠非昔比,門堪羅雀,負債纍纍,终至关門大吉,奈高築債台,陷於生活困苦。秋雲不堪忍耐,常回娘家,一回十幾天,不顧丈夫与兒女,而且不安於室。其父母雖每催促其回家,應与丈夫同甘共苦,但秋雲已無意重圆舊夢,而向丈夫要求下堂,

淵泉自嘆命苦,遇此不淑之婦,亦無可奈何,乃同意離婚,而夫妻分散。

 

    秋雲自与淵泉離婚後,雖徐娘半老,但芳韻猶存,不守婦道,後來再嫁一姓邱者,賭徒也,她受尽邱某之虐待,始悔當初,不該与丈夫淵泉離異,但時已晚矣,乃决心歸於吾佛,持齋唸佛,經过三年病亡,年已五十一歲矣。

 

   魂歸冥府,受冥王之譴責其不孝翁姑,背棄丈夫兒女,判禁地獄受苦刑,刑期届滿,冥王乃再訓秋雲曰:「兹念汝晚年能知悔悟,皈依吾佛,雖僅三年,但能悔过自新,現刑期已满,准汝再投胎为人,應有善覺,多行修身立德,否則後果更苦。」豈知秋雲轉世为陳家之子.,竟蒙蔽良知,致受陽法之制裁,死後再受陰間之苦刑,而再轉世为白痴人以在陽世受苦三十年,願世人,應了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因就有果,善有善報,恶有恶報也。慎之戒之。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六月十五日乩筆)

聖詩:

哑吧究竟为何因   好説是非不守仁   報應臨頭應悔悟   劝君立德更修身

   

聖示:語云:「説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世間甚多好説人是非者,甚至無中生有,搬弄是非害人不淺,如此不修口德之人,定有恶報應,豈可不慎乎哉。是故孔老夫子曰:「三缄其口」。戒人不可說人是非者也。吾今夜述一實人實事之因果報應,以儆世之好說是非者。

 

出生於台湾台中縣曾某之女,一生成哑吧。俗語說:「盲者精,哑吧靈」,但曾女,生成哑吧而不靈,年约二十尚不知廉恥,穿衣服不整,与痴人無異,飢不知食,渴不知飲,年至二十七歲而病亡,实是一可憐之人也。查曾女为何生成哑吧而不靈也?蓋其前世不修口德,好說是非之果報也。

曾女二世乃出生於台北李家之子,時为遜清同治元年,年甫五歲,父母相继而亡靠其祖母養育成人,因家貧而未讀書,但李某生性聰明,为求生計,乃在某工廠为工人,每月所得工資,聊堪奉養祖母,李某雖未讀書,但善於應酬,尤其見於廠東更善於奉承,故頗受廠東青睬。日月如梭,轉瞬已有六年之光陰,亦已娶妻生子,建立了小家庭,不幸祖母去世,承蒙東翁之濟助,而楚楚为祖母料理喪事。

李某既受東翁汪某之濟助,本因知恩報本,奈李某性好說人是非,适汪妻蔡氏,为因小事而發生夫妻反目,時常回娘家,李某竟乘蔡氏不在,而向東翁搬弄是非,說蔡氏如何不修婦德,如何不儉约,如此火上添油,致使汪某更加厌恶乃妻。

李某又—方面,到蔡家向蔡氏捏造是非,說汪某有外遇,金屋藏嬌等等,蔡氏亦信以为真,更加对乃夫,不予信任,雖經父母敦促其回夫家,而蔡氏已心灰意冷,無意重圓舊夢,终至夫妻離異。

可憐汪某夫妻,受李某搬弄是非,而不加以審查,竟将好好家庭,弄到如此地步。实乃人生一大不幸之事也。

但李某所作虧心事,已被三尸神呈報上天,削减其陽壽与應享之陽福,俗云:「成人婚事福無穷,折人婚事萬世貧」,李某为討東翁汪某之好,竟然搬弄是非,拆散汪某夫妻之缘。因此受上天之譴責,自此李某,時常罹病,一卧病塌就二十餘天,可謂一年之中,卧病將近半年,無法工作,又兼東翁汪某悔信李某之言,而将家庭弄到如此地步,乃將李某革職。

 

李某既無工作,又兼時常抱病,雖身边小有積蓄,亦因坐食山空,何况每日须要醫藥费,因此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年至三十九歲憂病而亡。魂到冥府,受冥王譴責,除受抅舌之刑外,並判给轉世为曾女,生成哑吧,以罰其多說是非之過,真是善有善報,恶有恶報也。

 

若論其第一世,乃出生於乾隆時代,家住錢塘縣,姓楊名平,乃一凡夫走卒也。娶妻白氏,膝下有两男三女,均靠其劳工,以维生計。其長女名惠珠,已二八年華,雖無沉魚落雁之姿,但亦有几分姿色,楊平夫婦,因迫於生計,竟將惠珠,賣入煙花为娼,所得一筆身價,擬移作經商之資本,豈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楊某自得到賣女为娼之款後,被人引誘入賭場,呼盧喝雉,自此不務正業,未幾竟將一筆賣女为娼之款,全部輸在賭塲,因此引起夫妻吵鬧不休,家境更加困苦。其妻白氏,不得不又将次女賣给王員外为婢,以維生計。

 

楊平染上赌瘾,每日只思赌博,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既知白氏将次女賣给王員外为婢,为欲取款为赌本,時常与白氏發生衝突,因而夫妻反目不睦,後因嗜赌而作小偷,被官府捕獲入獄,可謂賭之害人不淺也。

楊平出獄後,雖有悔过之意,欲求謀生,奈何世人皆知其为人,均不願雇用,致憂鬱成疾而亡,年僅四十九歲。

由上述之三世因果報應,可知人生在世,應善为修身立德,切不可作出虧心事,否則,作孽自有孽報,豈可不慎哉!願世人應了悟因果循环報應之理,近報在本身,遠報後世,及累及子孫遭殃也。有詩为證:

詩曰:報應循环不可移  心田種德勿偏为  有因有果君知否  此理明明信莫疑

(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