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15) 点击次数(1040
《三世因果報應》卷下


===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降述 ===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六月十五日乩筆)

聖詩:

壽稱人瑞究何因   印贈善書德澤仁   七级浮屠功早造   誉芳鄉党實堪珍

   

聖示:人生在世,最樂者,莫过於天倫相聚,數代同堂,眼看下代,日漸茁壯,或为國家棟樑,或为社会鉅子,子孝孫賢,戲綵娛親,堪慰老怀也。

但欲求長寿者,非人人可得,若無碩德,以延寿算,则陽尽時,亦歸寂滅矣。今夜吾述一善證,以悟世人。

现在台湾南部恒州地方,有一方姓人家,老太爺年高八十有三,雖是高龄,但其精矍鑠壮年人,对方工作,仍能操作自如。膝下有两男三女,俱已成家适人,兒女俱有成家之事業,經濟富裕,对高之老父,均甚孝敬,奉養無微不至,老人含貽弄孫,不亦樂乎。

噫屿,人生过程中,能得如此幸福,实不可多得,究其原因何在?观其前生二世即可分曉。遜清乾隆十年,濟南府有一汪家,經營钱莊,分號遍及山東境内,为金字招牌,故在濟南府内,算是名绅望族之流。

那年,汪家又添了一男兒,取名正男,全家为這個誕生之小生命而欢樂,大開酒筵,宴請親戚朋友,热鬧非常,但此宴席全部以素食饗客。正男在父母兄姊的爱心照顧下,日漸茁長,生得聰敏異常,精靈可爱,六歲時,送入學堂讀書,因肯用功,所以課業,都名列前茅。

 

弱冠成年,娶妻陳氏,端莊美貌,溫柔賢慧,心地仁慈,喜欢飼養小動物,正男受爱妻之感染,買了許多小鳥,魚,兔類小動物回家飼養,雖是飼養小動物很麻烦,但正男夫妻却很耐心的飼養,陳氏除了晨昏定省,侍奉公婆外,大部份時間,都用在照顧這些小動物。

因此啓發正男对動物之爱心。「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之仁爱精神,時常購買魚、龟放生,因此夫妻均有仁慈心地,不忍殺生而戒暈持齋唸佛,虔信因果報應。

 

有一天,正男聞知海濱有漁人捕獲一大龟,正男即赶到海濱,向漁人交涉,購買此大龟放生,奈漁人貪圖口腹之欲,拒绝出售,正男很傷心地回到家里,左思右想將如何劝导世人,不要濫殺生物?最後想出一個办法,乃是搜集古聖先賢之戒殺放生之規言,及戒殺放生之因果報應。刻印成册,免费廣为赠人傳阅。並利用此書宣講劝世,颇收良果。

 

自此該地方人眾,皆知殺生乃自造罪孽,此世我殺他,來世他殺我之循环因果報應。同样有生命的動物,只因为有幸与不幸,而轉生为人類与動物類,人为什么要殘殺生靈,以逞一時之快乎?何况多傷生靈,有干天和。

因正男有此慈悲心肠感化民眾,故其地方,成为戒殺放生之習慣,其體天好生之德,造下陰隲之功德,蔭其子孫瓜瓞绵绵,家道興隆,年至八十有五,無疾而终。此乃方老人之第二世。

所以仙佛常説:「一世劝人以言,萬世劝人以書」,凡世人,若能有善覺者,印赠善算書劝世,乃無量之功德,上天均一 一記上其善功,不但蔭其自己得享長壽陽福,亦可蔭子孫發達,後日可證上天之果位也。願世人悟而善为之。

 

若論第 一世,乃出生於明朝末葉,关中有吳徼其人,是個自幼熟諳醫药之士子,在他二十二歲時,眼看朝廷無能,朝廷無力平乱,地方官員不思國难,反而贪污凟職,或者勾结草盗,搶劫殺人,吳徼亦难免受到波及,於是憤自遁入山中,在華山蒼龍嶺,建立一草茅,过着隐士的生涯。

但一家數口,隐居山林,以猎小生物及野生菓实,聊堪充飢,時日过久,又覺得不便,乃在山中墾荒種植稻谷。有一次他在山中救子一隻垂危的猿猴细心为牠医治,因此与猿猴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時猿猴给他採摘很多菓食,甚至帮他採摘製藥所需之異草奇花。此乃吳徹,心存好生之德的善報。年至古稀無病而亡。

 

魂至冥府,冥王查察其功过薄,雖立有好生之德,但生在乱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未能献身保衛國家,遁入山中隐居,又未能發揮其医藥之才能,以活世救人,实为遗憾,是故,再准其轉世修身積德也。

吾今所述之三世因果,世世皆能行善積德,故有善報其長壽而享陽福者也。方老太爺其第一世,生在國家興亡之秋,如能挺身投筆從戎,報効國家,則其功德必無限量,是故忠臣孝子,为保衛國家而捐軀,在所不惜,但其死後之英靈,必證凌霄,而有果位,或名列仙班,或蒞任神職,以享萬世之香煙。願世人及早醒悟,多行善德,而有益於國家社會人群,以免枉生中土而得人身者也。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七月廿二日乩筆)

聖詩:精神不振腦添烦   時入痴迷智已昏   莫謂天心难至正   且看因果作箴言

 

聖示:神为人之精,氣为人之元,故神氣足,人則壯。神者智也,氣者人之動也。故神衰智失。氣弱,则人之身體的衰弱,莫道神氣雖伐尚能以後天藥石補救,孰不知先天之精氣,流於散乱者,藉藥石雖可暫遏其恶化,但终有不足不周之處,有如物碎雖補仍有其舊痕之理相同也。

是故,素養若無良好者,一旦氣機衰弱,神志昏沌之時,则人身百病叢生,遺为後患者,不鲜其人也。

 台湾南部屏東有林某者,正在青年之期,却罹患一種怪病,其病症並無任何徵象,只是發作之時頭疼如箍愈缩愈紧,其直至神智不清,甚至口出囈言不醒人事,雖延医治療,仅知为脑病所引發,但下藥均未見效,其發作時间一过勿藥而癒,则恢復正常,其病症若無發作,则与平常人一样,能工作,能安常生活。這種病症,一直困擾着林某,使他的智能与心绪,都与平常人有所差别。

其父親眼看兒子承受這種痛苦,雖處處延医不惜金錢購買藥品,但均無見效,林父是一個虔誠信佛之人,为了兒子之病症,曾到各神廟焚香虔求,保佑兒子早日脱離病魔之手,並立下愿为神聖效劳,在其鄰近之武廟,朝夕清潔打埽,插花敬菓,任劳任怨,不敢怠忽。因此,他的兒子之病症,雖未有痊癒,但也没有恶化。

吾引述這件事实,來說明林某,何以會受這種怪症的折磨,其中因有因果的牽連,若不明言,世人將會說「天道無公」,何以林父虔誠敬拜神佛而其子罹病,神佛竟不施援手?

 

林某雖生長二十餘年,並無犯过大错,其父今生为人,並無缺德,而且是一個敬奉神佛之虔誠信徒,理應不受如此之報,可是,須知为人所受報應,並非仅就今生今世之言行为準,而建前生前世所累積之罪因孽果也

至此吾先述林某之第一世,在明朝末年,吳三珪,开山海关,引清兵進入中原崇禎皇帝,煤山自缢殉國後,中原生民,炭哀鴻遍地,一切都显得動荡不安。

 

在錢塘地方有一個名叫葉列德的人,年方廿四歲,上有双親健在。下有一兄一妹,家境頗稱富裕,自少勤讀詩書,颇知禮義,但內心为人奸詐。時逢國家動荡,匪寇四起,刀兵之災,連绵不绝,葉家老少均死於戰乱之中,唯独葉列德一個人逃出生命,流浪在外,四處为家,有一日到了岳陽,城里雖然尚有戰乱的痕跡,却仍有城市的氣象,但尚有成群结党,手持武器的恶少出没其間,致使居民不能安居乐業,真是社稷垂危,城狐社鼠,鸡鳴狗盗之徒,比比皆是。

 

葉列德因此造下滔天之大罪,後因聲勢浩大,乃被清廷派兵包圍剿滅,葉列德等共一百餘名,均斬首示眾。當時葉列德年仅二十九歲,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也。

 

魂到冥府,受了陰律之制裁,判禁地獄受苦,直到光绪年間,又投生於漳州,此乃第二世也。漳州城有韋成其人,年仅十九歲,父母双亡,继承父業,經營米商,粮食为民生之第一要件,韋成之年紀雖少,但其貪利之心却甚大,每每囤積居奇以圖利,若遇風雨不順,農村失收之時,則高抬物價,以圖暴利,不管貧民之飢饉,可謂不德之商人也。可是好景不常,他费尽心機所貯藏的米粮,却在一次大火中焚燒,付諸祝融,人亦死於火窟之中。可謂:「为富不仁,必受天災也」。

林某之第一、二世,均如此作恶不修德,莫怪其第三世要受病魔之折磨,以消其業障也。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八月十六日乩筆)

聖詩:才華卓越夭何來   遺恨高山实可哀   畢竟前因成後果   今生報應脱难開

聖示:今夜吾述一宗三世因果,以悟世人,才華卓越之青年,並無夭相,为何早夭?是否昊天嫉才耶?非也,究其因乃前世造成之果報也。

某學生,就讀最高學府,才華卓越,其成績優異,父母喜子成龍,满望後日光耀門楣,为國家社會作一番轟轟烈烈之事業,豈知暑假登山,一去不返,成为千古之人,此生並無夭相,何致如此耶?此乃三世因果牽連所造成,並非天地不公也。且看此生之前世因果。

 

此生之第一世,出生於明朝,江南人,姓古名行嵐,字長溪,世代書香之家,父曾任縣令,生自少勤讀詩書,及長善於吟咏,颇有文名之才子。在萬曆五年,考中秀才,又中举人,均名列榜首,可謂文場得意,萬人欽慕,光耀門楣,堪慰父母之期望,一時賀客滿門,乃大开慶祝之宴。

一連五天宴請親朋戚友,宰鷄殺鸭猪羊無數,因此犯了殺生之罪,從此科場無望!雖有志於進士,奈每期赴考,皆名落孫山。但世人甚多殺生宴客者,並無大过,何独古行嵐,殺生宴客而有犯罪之理?蓋因古生乃奉西方佛祖之命降生以化歷劫厄者,理應嚴守殺戒,而古生大宴賓客五天,殺生無數,犯殺戒而無知者也

 

古行嵐既科場無望,在家闷闷不樂,幸家有薄產,聊堪維持生計,豈知二老恰似風前之燭,相继而亡,古生娶妻陳氏,端莊贤淑,主掌中匱,相夫教子,亦可謂和樂之家庭也,但古行嵐悲痛椿萱之頽倒,鬱闷功名之無望,对人生观,竟然变为消極而喪志,因而靈台蒙昧,善覺頓微,有負佛命降生東土,普度眾生之法旨,懶於作事,枉费滿腹文章,年至五十有四而病亡。

 

魂至冥府,受冥王譴責,責其有負佛命,應悔过自新,再准其轉生東土,致力度眾,勿負佛命,此乃某生之第一世也。

清乾隆十五年,杭州有一家綢缎店,店東張以神,妻黄氏年均半百,夫妻自结髮以來,並未生男育女,每憂事業家財無嗣承继,乃虔誠敬奉观世音菩薩,叩求菩薩送子,所謂「誠則應」,是年張妻竟然身怀六甲,至分娩時,果然生下一男孩,夫妻喜出望外,取名「天送」,夫妻爱如掌上明珠,费尽心神撫育。

天送漸漸長大,送入書房讀書,年至十六,乃在店中學習生意,年至十八,乃父張以神病逝,天送乃克绍箕裘,主持店務,奉母至孝,二十歲娶鄰近洪氏为妻,翌年老母亦病逝,天送乃尽人子之責,慎终追远。自此夫妻勤於店務,生意興隆,天送为報父母養育之恩,乃大批印赠「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赠人阅讀,並時常劝人行孝,應知父母劬劳之恩,大如天,深似海,切不可忤逆双親,始有福報」等等以劝人。

 

豈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送年仅廿五歲,就能行善,印赠佛書劝人行孝,可謂已進道矣,但十魔既知天送進道,乃合力進攻,可惜天送为因心志不坚,竟墜入魔掌而不可自拔幸晚年知悔,聊可補过也。

天送有一知友,姓林名如淵,原是世家子,惟因性好赌博,將父親遺產賭光,乃易地謀生,一别五年,在外以詐赌为業,得來一筆不義之财,乃重回故里杭州,卜居天送之鄰右。以地理師为業,蓋林某少時对地理命卜,頗有研究,今身边既有一筆不義之财,乃以地理師自居,代人覓地擇日,林某善於口舌,故頗有生意。

 

有一日林某邀天送到西湖遊玩,並進入聲色場所,飲酒作樂,從此以後,两人成为聲色場所之常客。林某進而引誘天送出入賭場,俗語云:「嫖賭飲」最易迷人,林某是过来人,當然不被所迷,但天送则善覺蒙蔽,認小人林某为知友,其妻洪氏雖苦口婆心,劝其丈夫不可步入邪徑,奈忠言逆耳,反被丈夫責駡。未幾,天送已花去大半之家财,尚且不悟,又兼不顧事業,致事聲色赌博,故店中生意,大不如昔,可謂:「門堪羅雀」矣。

 

洪氏眼視丈夫执迷不悟,如此继续下去,非到破產地步不可,将有何面目見翁姑於九泉之下乎?是夜乃留一遺書,苦劝丈夫,而自缢身亡,年仅四十五歲,膝下有一男一女。及至天送回家發現乃妻上吊,急救時已氣绝多時矣。天送受爱妻之遺書死劝,感動痛哭,一時靈台清醒,在妻屍前,立下誓願:「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绝不续絃,尽父職養育兒女成人,以慰爱妻之靈。」

天送心坚向善,養育子女,年至五十八而亡,魂至冥府,冥王曰:「道心不坚,不堪魔考,累及你妻自缢死劝,罪有應得,幸痛改前非聊堪補过,你已歷劫二世,再准轉三世,以完佛命,但三世不能長壽也。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丁巳年八月二十日乩筆)

聖詩:捨生不惮力行仁   取義施恩落难人   只为心中存大善   由來福報有前因

    聖示: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此皆曰:「見義勇为」,不顧己身之安危也。须知,人之一生,彈指即逝,若無善名,則默默以了殘生,豈不辜負人身难得一者乎,吾今夜述一捨

身救危之因果案證,以悟世人。

在湘水岸边,有周正宏者,自少双親均亡,無兄弟姊妹之独身漢也,受雇於捕魚工作,有一日風雨交加,不能捕魚,在家無事,忽闻有女人哭喊救命,其聲音悲悽而惶急,正宏出門看到一少婦立在岸边哭喊,乃问其因由,少婦只以手指湘水,正宏一看,有一個小男孩,正在水里浮沉,乃赶忙跳入水中,游泳去救男孩,豈知風雨交加, 水浪甚大,幾次被風浪冲退,眼看男孩將遭滅頂,正宏乃奋力躍到男孩身边,抓到了溺水的男骇,适時臨近漁人亦下水來救,正宏乃將男孩丢向正游过來的漁人救起。而挽回了十三、四歲男孩的小生命。

 

可是正宏,因与風浪搏鬥,已經精疲力尽,雖救回了小男孩的生命,但因受到一次大風浪之猛击而頭昏,竟被浪捲噬而去,經过三天,始被漁人捞起屍體。

周正宏死了,可是他的救难成仁之精神,却名留千古永垂不朽。五年後,在陜西有一個小村里,誕生了一個名叫張玉龍的男孩子,就是周正宏的第二世。父親張履坚,是一個飽學的書生,因命不逢辰,屈守村中設塾教學以維生。

 

玉龍長大,受父親教育,满腹文章,十五歲考中秀才,眼看村中兒童,均在破漏的房屋中,随其父親念書,乃立志計劃興建學堂,奈苦無資金,乃在城中謀一賬房之職,勤俭從事,頗受東翁之器重,數年後,頗有積蓄,乃再向東翁借一筆資金,回鄉興建學堂,可收容一百多位學童,未幾父親去世,乃克绍箕裘,继承父親教育地方兒童,为國家社會培育不少賢才,維持中國文學与書香風氣。年至七十有八病亡,他死後,當地人为纪念他的功劳,就将該村改为玉龍村。

周正宏的第三世,出生於台湾为李家之子,现居於台中縣,經商,为人心地善良,雖是中年人,樂善好施,常印善書,给人閱讀,存心勸化世人向善,其代天宣化之功德,已證上蒼,李某有三世之善德,莫怪其事業如意,家庭圓滿快樂,後福無穷也。

願世人,多行善事,廣積陰德,莫为小善而不为,莫为小恶而不戒须知行善行恶,均有牽連其後世之因果及影响其子孫之祸福也。所謂:「善有善報,恶有恶報,近報自己,遠報子孫也。」

聖示:

世上人人均有其三世因果,若善根深種者,則自有善果可收,若作恶多端者,必有恶報可受,所謂:「善恶報應,如影随形,絲毫不爽者也」。吾奉旨著造《实人实事三世因果報應》,就此擱筆。

因果報應,实难以枚举,雖所述者不多,但举一而警十,举十而警百,世人若能藉以了悟,为善有善報,为恶有恶報,善者登天堂,恶者墜地獄,猛醒向善,功莫大焉。

願世之好善者,若將吾所述之「实人实事三世因果報應」彙集成册廣为印赠,人人阅讀,使阅者行善加善,行恶去恶,其代天宣化之功果,不但,可證凌霄,其善德之行为,亦可感動吾佛,赐予慈悲,後日當可接往西天極樂世界也。

有詩三首为證

1  善文醒世德绵绵  因果冥冥報應牽  彙集成書資勸化  人人了悟福無边

2  勸人立德挽頽風  砥柱中流啓瞶聾  印赠善書功莫大  西方有路可開通

3  三世人人有果因  善行善報本來真  修身積德存陰隲  可因兒孫代代春

(三世真人實事因果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