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4-24) 点击次数(914
《內修篇》 太上道祖主講

「內外修篇」太上道、祖呂祖先師 主講

《內修篇》 太上道祖主講

內修總論

   夫道者真修之途徑也,萬物生育於宇宙之中,其一生一滅,均從道中孕之。道育萬物,道含生意,天地間一切生物,以至於無生物體,得道之培育,亦可合靈以見真諦。一木之小,一石之微,均可成真道,綜合以言一道之妙,一炁之得,一靈之聚,一性之明耳。

 

   道須養始可有成,養道之法,除善願行外法門之外,則著重內修。內修者,煉性之謂也。凡人入後天,其性必蔽,神必散,氣必洩,精必敗。在三者皆為人性所傷。人生在世,逃不了情慾之縱,四關之困,三毒之擾,終至陰盛極而陽衰頹,此後天必經人道過程也。如是人生,有生有滅,生滅有定,此消長循環,六道輪轉而已。

 

    欲求不生不滅,脫凡留真,越凡關而登聖域者,非從養性葆命著實內修之功不可。古之煉道之士,有面壁而修,有丹符辟穀之煉,更有茫然循世,終老山林。既無門可往,又無法可尋,以一念之堅,以一心之至誠,苦煉苦習,習至智慧開而澈見,乃告功成。

間有中道不守,苦行錯覺,不耐於煉,貪圖捷徑,一念之差,中道而廢者,亦大不乏人。此盲修瞎煉,非真修之路途也。

 

    晚近科學日昌,玄學已漸現於社會,其奧妙雖未盡示於人,修其玄真,已漸使世人響往,兼以釋家禪宗普度,更使俗世之士,悠然而生興感。吾道不孤,先有玄功悟真之旨,近有迴龍之內秘遍傳火宅。更復釋道合參二法同聯之三寶內法,妙法各異,玄理均同,每因人之體各異而生不同的感覺。

 

   更有習煉未久,又易他法以行之,有不耐於間斷之。更有偶得一、二門徑,便以為真諦已得,傲視同群,心滿意止,不特不進,更敗於中途也。遍觀今日火宅丹成之士,只得寥寥耳。數載以前,曾允

孚佑之邀,在宏壇實施內化之法,後以天運所限,數載中斷。今日圓玄闡教,又重邀請,闡述內修之門,為眾生之助外修研內法。

 

    故特將1「全真」內現之門,詮合二教易修之法,綜合分章詳為記述。先使眾生明道理,悟玄功,再進為靜坐修法之旨。將來全部述畢,有志內修者,按步而行,深功自見也。內修本無秘,其所秘者,顧存統系耳。尚冀修真者,勿得內而弗外也。

 

【第一章   靜与定】

 

真元一氣化三清     養氣須憑神与精   煉到本來無一物    便知見性与心明

內煉之門,今示秘要:人為萬物之靈,性本清靜,先天之真,已具無限玄妙者,奈何世人不明真性,遭遇後天之眾慾所侵,遂故蔽其玄真耳。為挽救先天之真,除外修外,內煉亦為重要之門。古之聖賢,皆能內外雙修,以入聖域。

 

    至內修之法,首先以清靜為主,次要氣血之聚散,又次為三品之結,如能七竅相通。言者易,行者難,能行之者,須具有百折不撓之志,堅定忍耐之心,始可有成。

又視乎先天之慧根,後天之夙因,兩者而定之,或若先天強而後天弱,或後天強而先天弱者,兩者或缺其一,則內煉當較遜色也。倘先後皆強,則較易為之。

又視乎煆煉之人,其心堅否,其俗塵之務,能否真正解除,是否六慾七情盡皆除法。凡此種種,均為內煉之條件也。

 

內煉第一法門,先求清靜。蓋內修者,必先靜而後能定。靜既不可,焉能言定。既不能定,自不能靜也。所謂靜,心之靜,身之靜,五官七竅處處皆靜。須達到焚香而不能嗅,鳴鐘而不能聞,諸色而不能視,諸意而不由心,諸念而不能動於身,諸慾而不能動於口,使六賊閉而六真現,此清靜之由來也。能靜始能定,此乃初步之法門。欲內修者,常讀「清靜經」,亦可助一臂也。

【第二章   神氣精之運用】

 

內修之法門,首重清靜,次宜為定,已在第一章闡述矣。茲篇所述乃神氣精之運用: 神為人身之主,氣為人身之活,精為人身之靈。三者又曰三品,三品亦即三清也。三品存於人身,缺一不可。在常人而言,精氣神雖附於人身而能聚結,肉身歿後,此三者隨軀殼而離去。

 

若有道之士,則能將三者由散向合,由合而結,此乃內煉之所得,亦非天地之間可能成功者。神之位,在於人身之中央,精在左,氣在右,內煉者必先養其神,再提氣与精,神如何能養,則必須靜,再而定,始能養其神者。神能養,則精氣自能凝結也。如能運用此三者,須是內煉之人是否定靜耳。至若坐禪之法,釋道各有不同,日前言之未免過早也。是章所示,乃三品之元,倘三品不能運用,雖生百年,向無所得也。

 

【第三章   煉氣煉精、培養元神之道】

 

煉精化炁養元神     三清合一聚於身    清靜無為乘鶴去    蓮花萬朵映慈雲

   

   是篇所述,乃煉氣煉精,化精為氣,化氣培神之道:所能生存者,確此三者而養之,三者缺一,其命即絕,是故三者不可失。以常人言,三者缺一,性命皆缺,若未經煆煉之人,壽

緣有定。正如樹木,枝幹枯,根必萎。壽數既盡,雖天地亦不能挽回人之終也。神先出,氣即絕,精始散者。

是篇所述,乃能生存者,確此三者而養之。三者缺一,其命即絕,是故三者何失。以常人言,三者缺一,性命皆缺,若未經煆煉之人,壽緣有定。正如樹木,枝幹枯,根必萎。壽數既盡,雖天也亦不能挽回人之終也。神先出,氣即絕,精始散者。

 

諸子未修禪功,當未明其奧。倘將來用功之日,不悟自悟也。世所謂出神入化,只知其表而不明其因,是章闡述三品暴露無遺也。

 

【第四章  內丹之運用】

 

上通中結下虛空     身在飄遙宇宙中    魂魄兩相成一炁     丹田出入妙無窮

 

三品之理,前已言之矣,玆篇所述,乃內丹運用。人有魂魄,魂者屬於先天,魄者屬於後天。先天混元,後天胎元,所結而成者魂与魄也。人之生也,魄先結於胎,魂附於其後。人之死者,魂先離去,魄始腐坏,如是則魂魄相離,六神無主。

 

是故內修之主旨,先使魂魄堅定,兩者聚而為一,結於黃庭,出入丹田,可貫泥丸,可通上下,常人之丹田,並無奧妙,若經煉則不同矣。人之入世也,賴魂魄以存形。

人之出世也,憑精以無形,魂者魂魄之謂,精者三品之謂,是故有形,仙佛則無形也。丹田之動也憑一炁,丹田之靜也憑一神,丹田之出入也憑一精。禪功既得,三品自合,魂魄亦自堅,始能有玄妙在於其中,二者不得功虧一簣。內煉之士勿遺忘也。

 

【第五章   三品運用之自如】

 

三品之妙用,前已說明矣,三品之運用,亦說乎其微妙,玆篇所述,乃運用之自如。觀乎神与氣,氣与精,三者乃為一體。氣存於中,精結於下,神居其首。凡未內煉者,三者分離,永無結聚之日。

倘經鍛煉,則三者集中,而結為胎,更得五行之助,水火相濟,金木相兙,始能通七竅,破黃庭,越丹田,過泥丸,而活動於虛無縹緲之間者。如是則神出於舍,出入自如,安守能定,動則處於太虛,靜則三昧合一。能動能靜,始見三清。三清既現,則入化出神,則飄飄然而為仙聖之域,如是始能超凡入聖。

 

至如何運用,則視鍛煉所修之法門如何而已。內修之道,不貴乎速,而貴乎堅,又需視修道者先後天之智力以為斷。盲修既不可,苦修又不易,最易者按圖索驥,依章行之。倘只用苦功,小則功效微,大者傷肉體。若盲修更不知其功成之所至也。

現所示出者,乃內煉法門之奧理,至若如何坐法,則應視諸子全都明白後,始能示知。外功既不易,內功亦甚難,倘能內外同修,則近道矣。

 

【第六章   靜坐之主要法門】

一點精神可格天     煉精修性養殘年    三清凝結為一體     入聖超凡便是仙

 

精氣神之修養也,前文屢述之矣。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者合一,得其純陽,人之生也,陰陽俱備,此先天之所定。既入後天,俗世之士,縱慾養生,遂至陰多陽少,陰盛陽衰,性命由此而失,此後天之化也。

天地造物,有造有化,能造而能化,理屬循環,由造化而生幻覺,能真覺者,便是真幻。幻覺無常,則如身在太虛而入聖域。先天生人,後天育人,者而能養,養而能修,修而能煉,則真諦自現。不修不養,不育不煉者,只入輪迴之域,受盡死死生生之造化所支配耳。欲修三品,先求其靜,再求其定。定而六慾除,靜而七情淨,定靜既得,其氣自留,其神自足,其精自固也。

天地之大,雖一草一木亦含靈慧。是故萬物皆可養其生,皆可煉其精,固氣養種而得其道。釋家云:「靜觀萬物一切了然。」道家云:「寂無所寂,無為之境立現矣。」可見釋道之旨,不外乎同一定靜耳。

俗世之士,羈於三毒所纏,六慾所擾,七情所蔽,故難得如而致定耳。倘明其旨,能清其心,能制其慾,則瞬息之間,可達靜定。倘能定既靜,一念之起,又回復物慾之境界,意馬心猿,一念之念,為有著与無著,有為与無為而已。是篇所記,乃靜坐之主要法門也。

 

【第七章   除妄歸定】

動靜由來是主賓     一著塵心起風雲    靜主動賓同一氣    真除無妄是為君

 

人主元神,能否歸納於一氣者,全視動靜能否自如,動則變幻,靜則止一。天地動而風雲變,天地靜,萬物自如,此動靜之道也。

    內修之士,每有鍛煉多時,虛度春秋,仍未見其門者,此無他,動靜不宜喧賓奪主,遂使人之身風雲遂處,動時妄念隨之而生,靜時知止於定,人之性也,既為後天物慾所染,六根覺幻,處處沾塵。且六賊乃人之賓,常動於人心,人心欲靜而六賊擾之,性為所困,情亦隨生。譬之濁水一杯,水動濁現,水靜見清,水猶心也。心動念動,心靜念寂。

 

除妄之法,遠六賊而塵不沾,無所覺而幻不生,意欲起而心制之,心欲動而神守之,神欲離而氣固之,氣欲散時精之。能如此,妄念雖起,隨起隨落,意識雖動,動更不久也。不定不入虛實之門,若能歸定,當知似實亦虛,進至虛無又是一番境界。故凡內修者應先真除一切妄念,始可入定之門。能入斯門,方可有進也。所述之法,細參之,自能運用領會矣。

 

【第八章   凝神運氣】

出神入化緲無蹤     運氣黃庭一貫通    運用自如無我體     得丹成處妙無窮

 

神為人之主,神居之體,朝夕不離,神存則形在,神去則形亡。神有識,即佛家所謂職神也。道家所謂元神,元神乃先天一炁之真,眾生均具,元神一起,一切過去未來先後天之智理,均能現睹於剎那之間,獨惜眾生後天之慾,常閉此神,故甚難常覺真妙。

 

內修之士,所謂煉神還虛者,實即凝此元神,常現於身中耳。此神若有若無,亦實亦虛,覺可悟,以非悟,剎那一現,迅即失其所在。欲留之常住,非以靜如水,明如鏡,意不動,覺不覺以留之,此凝神之法也。

氣在人身,靜如處子,動若風雲,能隨情慾以奔騰,能受七情之驅使,內修者若不能運用之,則功滿十載,仍難見效也。先天之炁,一入後天,頓成火氣,人火之助,氣則倒行,欲修真者,先平此氣以制火,火不揚,氣則順,凡內煉者,應自運其氣。

 

運氣之法,氣一動,以神培之,在此時間,意不生,妄不起,氣欲揚,神斂之,氣欲隱,神串之。若氣如野馬奔放,神亦不能制其妄,則應求之於寂寂無聞之境界,能如是氣廣斜發,直抵黃庭,此乃真內氣也。倘若溢揚於內,縱橫四出,突兀不定,此內氣外揚,非真發也。凡屬內修,應先明氣之用,方不致虛發時光而無所得也。

 

【第九章   元關竅運】

一炁沖開達元關     大小乾坤自我還    爐鼎功成火侯至     密梨丹灶可常餐

 

凡內煉者,不透元關例不還,元与玄同一妙用,世稱玄妙之門者,亦即此元關一禁也。蓋此關常禁,常人不得,出入自如,能透此關,便入聖域。此門一開,又是一番天地。

 

欲破此門,先從竅轉,竅為天地之穴,子母混沌而成者。扼元關之鎖鑰,竅能開能合,始可破元關之門。竅常主靜,不易妄動,欲竅揭開,不動焉求之,朱衣之神,乃中竅守舍,以元陽之真炁貫於黃庭,驅使朱衣之神以為動,動發乎中,藉元神隨之以應,氣離中位,於是左右上下忽而前忽而後,高低奔放,在小天地中。

 

疾時恍如流星追月,其緩也又如逆水行舟任其自如突兀,神不截其氣,則竅穴之應隨之而生,迨至神氣均寂,斯時也,竅納神氣於中,竅穴大開,光明頓見,神在竅中,得氣之助,遂使穴穴透明。竅運復始,始而可復週,週而復始,頓叩元禁之門。

 

若於斯時偶爾妄思一動,則神氣之瀉,又如瀑布,一瀉萬千也。則又以神為主,氣為賓也。 發則氣主,入舍守位則神主,倘能守位不動,竅穴漸合而元關漸開也。此法各為竅叩元關之道,熟習修者,應明此道也。

【第十章  精氣互煉】

虛無縹緲不知聞     胎結還須煉修真    聖道無為修內體     煉精固氣出元神

 

人之精英,養內而固外,人之元氣,保於正中,精氣存,人則生,精氣敗,人則滅。凡人之體,二者不同處,亦不同謀。人生之初,精氣神三位分別附於人體,人之滅,三位亦先後而離。精還於乾,氣回於巽,神返於離,是謂三回初服。

 

一生一滅,一來一去,來時不見,去時不覺,此人道之道也。至若修真之士,欲返先天之門,欲尋聖域之路,非固本養元,培就聖胎,不為真功。神既為三者之主,精氣為附,欲神見性,則非精与氣互相交就,互成凝結,則難見性者。

 

二者各居一位,雖動靜同流,若不使同合,胎元難結也。育培之法,動則靜止,靜極則生,太虛旡妄,不上不下,不高不低,若恍若惚,使之動靜咸宜,此培精也。氣屬於虛無,動則生,寂則止,處於人身黃庭中穴。

舉凡動、念、妄、邪、思、意及諸般情慾,均可使氣越黃庭,離位則旋轉於小天地之中,若不納之回舍,則雖乾坤之法,不足以為者。欲回其位,以精串之,精力既足,串力當大,精合氣合,其位自回也。二者既合,亦即附胎以凝也。再而求諸元神之門,則聖結之道,自在其中矣。

【第十一章   從定入虛】

萬籟俱寂性當通     真元我自現虛空    歸元抱一超三界     緊扭玄机自照空

 

習定之法,已闡述亡矣。凡習煉者,參之至定,倘不入虛境,則胎元永無凝結。古之禪功,類多擇僻靜之地以行之。蓋取自然之清靜,以助修法之效。人身之天地,亦如宇宙天地一般,天動地靜,其理如一。大自然之境界,動者動,靜者靜,動靜至均衡之界,則定在焉。

 

故求定者,多藉荒幽,憑天地之自然律,以增定境。定之論義,已見除妄歸定一章矣。今須闡述者,乃入定之門而證於虛。故對於定之運用,應更述之。未有定境者,除了無妄念及身心俱寂外,仍常覺幻境般般。此種幻境,似由心生,實非心生,恍覺意念,實非意念,身似浮動,實非浮動,此何故哉,曰外幻覺也。

 

不入定門,當有此覺也。何有此覺,此乃天地之動靜,無形配於人身動靜,而起此覺耳。若定門一入,憑定力自然消滅諸般幻覺也。虛者覺無也。世間一切所有,若入虛境,則物非是物,有有俱無。

如何入虛,定力生智慧,智与神會,慧与氣通,神氣合通,自如揭發。佛說定慧之智力,為無量佛力,即此故也。入虛之途徑,初感有無之間,再覺縹緲之煙雲,三覺之際,自覺內體空無所有,亦恍亦惚,有我無我。又如四肢不全,五臟均虛。

 

此時也,萬念俱寂,一點靈犀上下通。但習煉者,習至斯境,切勿恐懼或喜欣,倘此動靜回原,虛境立即而消逝,退虛出定,萬覺如常也。道偈曰:「若欲留真在,見空不覺空。」此留虛道也。習修者,細研之。

【第十二章   培乾定神】

乾天保育到爐峰    越過難關几萬重   元神入竅退出竅    都在鼎爐一孔中

 

乾者元陽也,陽主健,能元有利,利在培育之中,元神不定難取鼎,鼎汞之功,能定而神不守,亦難收穴竅之通。凡習內修者,理宜培育健元,以固乾位,定神不墮以攝真元。育陽之法,外守其竅,內藏其精,氣不動,竅不離,內不溢,精自固。欲其守固,除斷念外,以神化之,神若不足,以氣調之。培者溫暖也,育者保全也。

 

乾為人身養育之主,能善培之,能善育之,則培之道,刻即可現。神不定難超入定門,既入定境,境中生形,形若虛又若實,若遇此境,其神必動,神動也氣必散,精必墜,斯際霎時間有如騰空而瀉,突退定境矣。此無他,神未堅,精未足,氣未沛耳。

 

內修之士,每多入定境而未能留連三匝者,即此故也。見定門可即進,須待神全氣足,方可行之。如何神全氣足,內體溫而不燥,外感覺覺而非覺,修者於斯際必有自覺也,此定神之道矣。培乾以定神,神定而入定,則法法相連,自見其妙也。

         

【第十三章   火候調節】

燐串燃燈燈即明     火燄漸漸向高昇   進退有序憑一炁     內外通明性亦清

 

內修者一氣之用,自發其爐,爐火升降,即內丹之上下運行也。初習者多不明,勤習者亦難罄(空也)。人體之中,氣動則風生,風既生,火即燃,初發之火,不文不武,有如處於季舂不寒不熱,溫曖以待者。

 

進而氣更動而風更盛,則火當漸揚,斯際之火,正如夏初之間,炎熱之中,略帶薰風耳,此為文火也。再進巽愈動而火更張,當此之時有如炎日當頭,赤帝迫人之威,此武火也。其退也,由武而文,由文而溫,進如四季之順序,其退也如步出台階,按次回復,如此火侯,乃屬正常。

 

但修道者受未調節,有一觸即升,武功先而文功後,亦有由起至止,全發文功或武功,或有丹爐常暖而不生文武之功者,若如是,雖坐一生,難見真性。

 

調節之法,若只生溫而火不進者,應提其氣以促之,但勿促之過急,務使徐修而上。若一觸即生武功,可以氣按之,漸按漸降,降至不熱不溫,而成文火。但有火既發而不上不下,常盤旋於黃庭之下,若此則須運氣以扇風,風轉而上升,能升能降,行此法時,神當凝會,勿使氣墮也。火侯不足或不節調,正恰如冷火燒炊,其結果不生不熟耳。內煉亦然,修者勿以潛心待之之象行也。

【第十四章   清陰長陽】

  凡人之體,陰陽俱在,此生与俱來之先天所賦也。陽主健,陰主虧。人生之初,陽則盛,陰即弱,及其長也,受後天萬慾之摧殘,常在七情困擾之下。於是陽之健者,逐漸消失。而陰之虧,隨之而長。及其老也,陽盡退而陰盡生。斯際也,人之體,恰如明燈油盡乾枯以滅。

 

修道之士,若不明此因,雖有萬玄真諦,亦不能逃此生滅之路。欲培其陽,必先棄慾,欲除百慾,先淨其心,欲淨此心,先無厘妄,此長陽之法也。消陰之道,固三品以養其身,提自性而格諸念,真修真煉以證真功,摒除內外諸慾,以葆乾元。則陰漸退而陽漸長也。內修之士,明而行之。

【第十五章   丹田凝氣】

太虛一點露霜凝      一炁沖天掃穴庭   緊將無情從空納      般般都付在丹田

 

人之體也,有如一天地。天地之有晝夜四時風雲,雨露日月之明,人體亦如一也。常人之體,順次序,就五行,隨陰陽而生於宇宙之中。惟內修者則不然,一切皆逆行其道,始可返於先天之中。

故凡人皆有老死疾病,此無他,順序以行有以致之。但逆之者,逆机何處,首在丹田,丹田在黃庭之下,為氣机樞紐。動靜起伏,反覆變化,皆由此而生作用。順之者,諸位不動,常次常序。

逆之者竅竅相動,穴穴相通,位皆變而反常。當此時也,有如晴日之中,風雲陡變,晝可變夕,寒可生暖,此逆之道也。田中有一穴,穴即机之竅,竅透穴而上昇,若不下降,徐徐入黃庭之穴,此際聞昇而不昇,似覺而不覺,亦上亦下,凝成一炁,則庭關不禁,太虛自如,但氣之凝,憑神以輔,始可持久而不脫也。若神不輔之,雖一氣之動,難衝庭竅也。習者宜慎之。

 

【第十六章  玄牝之門】

一炁沖開玄牝門    後天突与先天聯    透過竅關真自在   天清地靜好週旋

   

玄牝之門,為先後天之分界線,人之入世,難以先天恆接者,因有此門之隔,故不能通。生死之道亦為此門所握。舉凡內修者,若不能透過斯門,則終日枯守黃庭,無法上達,周天不轉,難了大還,故世稱此門為督脈也。

顧名思義,自可見之。此門位於不三庭間,握人主脈,常靜不動。若以禪功行之,因氣之回環,必經此門之戶。氣弱則旋轉,氣足則突兀。此關之難越,有如竅關之難過者。

 

   若氣衝動時,此門必動,動時,人之感覺,為之特異,愈動愈異,氣若稍平,動亦稍輒,欲其透過,必憑不斷之元氣而破之。欲維持元氣之彌堅,則需眾精以結,以合元神。二者為之助,則氣愈動愈堅,氣愈堅而精更結。

 

   精能結而不散,神守中位而不移,如此,氣必能豁然而破。但在此一剎那間,人之感覺似生非生,似死非死,斯際也,持修者切勿因此而有所怀疑恐懼。能越斯門,黃庭之位,必自大開,九轉庭穴,竅關不閉。修者若能堅定,守神聚氣,則丹田一動,真搗泥丸,相机以為修者自覺也。

 

【第十七章   出入玄牝】

調燮陰陽天地體     五行變化互相交    頃刻存亡參化造    聖胎未結已生花

   

 前章曾述玄牝之門,門能頓開,仍須出入自如,初發時蠕蠕而動,再發時忽上忽下,未得循序者,火侯之不調也,過文過武,不得其道,若此應抱元神,守一以輔其氣。

    氣定則平,平則格格而迴復,週天旋轉而運行,一復二,二復四,斯時也,人身之五行,即隨其變化,水培於土,土生於木,木借火助以煉金,互相配求,若配信得宜,即離五行而出小天地。

 

    斯際也,恍恍惚惚,似有若無,有所覺而無所覺,若存若之,迨迴復之時,九還俱轉,從無極而運迴太極,再進玄關,精一化合,有復於小天地之中,如是生生不息,循環不已。

 

  出入無禁,則聖樹之花已開,有待千年之果結,在出入之過程中,倘或火侯不調,或氣不澈貫,或精離守位,即應抱元神以守一,則氣平精合,又是一番天地矣,習之者應明之。

                       

【第十八章   直叩玄關】

先天一炁旋     後天性命聯    中央一突破    牢鎖任匙穿

 

神与氣合,氣与精結,丹田上下,非生非滅,此際狂潮洶湧,火侯中和,若謂之以正,閉關不納,則三清之炁,上下奔騰,可發至無可收拾之境,關中一竅,必微放以待,惟是神強於首,或氣沖關外,二者之中,難全其道,斯會也,神必与氣合,氣必与精結,納於三合皈一,則玄關直叩也,叩得玄關,週天必復,欲長持之久,念勿急,氣不動,神守舍,精止一,則三復週天,仍有餘也,細悟斯篇,篤行之可。

 

【第十九章   龜息吐納】

後天吐納不平均      情欲高漲更不勻    內煉氣絲如龜息     眼前大道見真真

 

 氣為人性命之源,氣在則生,氣絕則滅,凡人之氣也,隨自身五行而旋轉,常有起伏不平之狀,此後天之氣也,修真之士,以煉氣為主,但氣不平均,不得調元養息,雖守則而煉之,其進境未見佳也,胎元未結,憑三品以養之。

 

  氣若不勻,難越丹田之竅,三品不聚,氣則游離,三品漸合,息息全無也,此際之時,似有氣,若無氣,覺無氣,實有氣,如斯情況,即曰龜息,氣守於中,神助之入,氣入丹田,精則固之,此際煉道者其自覺之道,不可以言喻也。

龜能長壽,實行其吐納之息,終歲平勻,無起無伏,不高不低,可以喻之曰:「神氣週結,其壽必長」,道經曰:「鶴形龜息,為不老之梯航。」即此意也,煉道之士,必先養性葆命,欲求葆命,必求壽長,能長壽者,內功必厚,功能厚,道亦自得也。

求龜息,先從一靜,靜必定,靜則情欲不生,諸孽不臨,吐納自平也,行之者當自覺矣。

 

【第二十章   心法兙魔】

   內丹未結胎,魔從道中來,心無二念,法相在靈台,內煉之過程也,三品一炁,合而歸一,循環不斷,以達周天,惟是玄關在望,障礙重重,可望而不可即者,習者均有此感。有等欲速其成,間亦偶受外來突變衝擊,遂乃火入魔門焚燒真我,重者身軀受創,再難重入內煉之門,而輕者亦需調攝時日,始可復元,是故習之者,引為大戒也。

 

    倘不慎而遇之,唯一之法,以心法兙之,何謂心法,一心之中,心無二心,一法之內,法無二法,萬象不覺,諸形不觸,不動不垢,不知不聞,無色無慾,如是,真如清淨,還我初服,天地一炁,悠然復生,再後蠕蠕而動,則繼續循環不息,九轉周天矣,習者宜慎之。

(內修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