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4-24) 点击次数(798
《外 修 篇》呂祖先師主講

內外修篇」太上道、祖呂祖先師 主講

《外 修 篇》呂祖先師主講

【論道】

  大道之行也沛乎天地之間,道無形而運行日月,道無體存於眾生之中,道無量可載萬物,道無窮可燮陰陽,一道之微,超然於宇宙之間,一道之妙,配合三才之主,先聖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先哲又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可知一道之大,萬物均不可離,更如一道之得,死而無憾,生不見道,歿而見之,謂之曰證道,生而有道,化而成道,謂之曰果證真道。

生為因,滅為果,因果同證,故見真道,道之微妙,既不見,亦不聞,更無色,亦無觸,五蘊不沾,七情不染,又如雷電風馳,瞬息失其所在,若有若無,似實還虛,靜若處子動似風雲,降本源於微末,發自性於天心,天心有道,人心好之,此道之合因也,天心向道,人心惡之,此離果也。

 

道居何處,住在人心,道行何處,繞日月而隨五行,人心住道,天地行道,此道之源也,人能行道,天地得常,此道之本也,源本匯合,能見真道,道既在人心,心念道動,心寂道靜,此道之皈止也。

   

道可有亦可無,道可生不可滅,天生斯道而配於人心,行諸人身,合諸人體,身心兩正,道不離行,了源皈一,天人同合,道始可見。溯自  道祖創道以來,所歷寒暑,已見經史,但中道患得而患失,屢興亦屢敗,或有行而不全,或斷而不續,此雖曰道運之所致,實乃由人之所為也。

   

   吾道自創教以來,混元一炁,不設支流,三位一體,以傳道真,故謂之全真聖道。此道以天地正氣,配於人而證斯道,養三才之浩然,了陰陽順逆,透五行而出四關,使眾生見性皈源,明心自抱,此為吾道之主旨者。

 

豈料世代相傳,中途化道,遂至一脈之來,分途而往,遂成虎犬不分,龍蛇相混,名堂各異,正道左傳,遂使道法不勻,執法亦異,統系既雜,道義不均,由此而生多神之道,傳至晚近,左右之道更多,法門從此亦生變幻,故近百年,教義不振,道學衰頹,實由此而致之。

   

欲興吾道,非一貫實錢全真行於正道,不為真功,倘入旁門,錯行異道,其道偶或得之,亦難皈正統,世人不察,誤入歧途,道在前,進可尋之,尋而見其真,始覺道之真理,不進則退,退則不現,而生無有之著也,故一道乃人生之康莊坦途,莫貪小徑之捷而誤入迷途也。道亦佛耳,佛道均在人心,心即是佛,心亦是道。

   老君無為道,如來說色空,二者同一理耳,習道貴專,學道貴誠,行道貴真,篤道貴虔,修道貴養,養道貴煉,信念彌,身心正,則能悟還源,自證歸一也。

 

【第一章陰陽造化】

     萬物之生長,取和合以得生,其生机有賴於陰陽配合而成育,萬物之滅,失其養,缺其培,陰陽失序而消失也。獨陽不生,孤陰不長,育而不培,雖造亦化,日月足以觀陰陽,晝夜足以表陰陽,萬物之生長循環,莫不賴二者之調攝也,正如一草一木,倘以純陽育之,或以純陰培之,花木豈能得養耶,又譬之曰,終年得晝而不得其夜,人有勞作而無安息,人焉可以養生耶。

 

   造物有時,化物有定,正如蜉蝣朝生而暮死,其順時而生,定時而滅而已,人生於宇宙之中,數十寒暑,雖曰物換星移,春秋幾度,其實正如蜉蝣一樣,百年亦如朝夕耳,造物化物,化了又造,此消長循環之理,陰陽和而草木興,不觀乎旱亢成災,或暴雨成潦,此無他,陰陽不和耳,人之體亦如是,外屬陽,內屬陰,人之有疾病,其本體之陰陽,必因不攝不調而有以致之。

   陰陽為五行之主,為萬物之父母,生滅化造,皆從二者而得失之也,欲習道者,先明是理。

【第二章   先後天和性命】

   

大道運行宇宙,混元得配人身,此人道之來由也,應感得配,來自先天,因緣數滿,去返後天,來則自如,去不由我,此道之順陰陽而出於俗世也。

   先天混元,後天胎元,先天無形,後天有形,先天為性,後天為命,性命兩全,得成人道,人未生也,先天之性,處於虛無縹渺之間,性之靈,与道合一,道行何處,性靈附之,不見不聞,与仙佛同體,故稱之曰混元。

 

  迨至三身會合,得成我身,身從胎結,故曰胎元,胎元既結,乃有後天之命,性靈一入後天之途,復有我身形象,斯時也,遂与道離,從虛無之境,而入著實之界,此先後天与性命之所由來也。

 

   欲存性命,重合道真,欲修凡體,以保天真,則非從養性葆命不可,命有定,性無為,能修性,即修命,性命雙修,修至重會混元,亦即由人道而證仙聖之道耳,欲窮性命,欲了凡塵,一道可能了悟也,所謂歸真返樸,即從後天轉返先天耳。

 

【第三章   入世出世】

  人生於天地間,憑陰陽以造化,數十春秋,等於夢幻泡形,入世還諸出世,正如四時有序,序時而生,應時而歿,等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時之有序,正如人之了於生滅而已。

數十人生,轉瞬即逝,光陰既如白馬過隙,老死少長,混沌一生,了卻生死,順陰陽而歸六道,此凡夫也,譬之蜉蝣,朝生暮死,死死生生,無期無盡,是故先哲教人以修身,此入世間法也,仙聖教人煉性歸原,此出世間法也。

人之生,其來也靜,其意也善,其念也清,一點真元,抱怀不散,及長,外受萬物之欲,內遭七情困,遂使清靜之體,蒙受污濁之沾,本有真元,頓覺陽衰陰盛,及其老也,情慾之縱更深,陽盡退而陰盡生,遂致人生了卻,到頭來贏得一坏黃土,生既不知其生,死亦不明死所。

玄妙篇有云:「我雖不明其生,我應知了死之原。」釋家曰:「來自東土,去自西方。」明來明去,是大智慧,今世修道之士,雖不明來,應知其去,欲明其去,自應修法以求真,天地既生我,而能自我不滅者,此上乘造化也,如何不滅,遠情欲,棄三毒,培元陽,返初服,智慧頓開,自明生死,慈悲自現,了了坦途,不生不滅,而離天地造化所拘束,遂使還入世而出世也,學道者明斯理焉。

 

【第四章   虛實之道】

   道之所貴者,貴乎虛無而無實相,實者虛之始也,虛者實之終也,實則滿,虛則謙,古哲有云,滿則損,謙受益,此雖儒者道,實亦道之道耳。

    天地未生我,而我已存於天地之中,名雖曰我,實無所我,我既生於人間世,名曰有我,不見虛我,既有我體,即為實相,實相所受,為一切有情所累,萬欲所繫,舉凡一切受想行識,諸念所生,皆能實相之後覺後識所縱者。

 

虛相則不然,我體不在天地間,既不受情欲之縱,諸識之累,舉凡後天般般事物,皆能先覺先知先明先悟,故能來去自如,既無五蘊之沾,更無七情之觸,實為有,虛為無,宇宙萬物,從無中生有,再由有而化為無,此亦即虛實之相因而生滅耳。

 

欲得其道,先從煉實還虛,實相不除,虛無不現。譬之一潛心煉道者,心堅意定,行藏法固,而實相刻刻存諸於無形,仍成實相存心,故雖多年道行,亦難乎果證抱運,所得之道功,只證於神道耳。

君不見於大菩薩,能化億萬千法身者,此無他,虛空之變幻耳,倘以實相而化法,所化者亦只一實相耳,至還虛之道如何,容待後闡述之。

 

【第五章   順逆之理】

大道行於天地之中,天道至聖,大道至公,舉凡一切眾生,順天道者則存,逆天道者則亡,此天理也。惟修道者,對於陰陽調燮,則順逆之理恰為相反,道書曾言:「逆陰陽之謂聖,順陰陽之謂凡。」此何故哉?陰陽之道,即生滅之循環,萬物化育,不離生滅,亦不離於陰陽五行之道。

修道之士,若任造化循其自然,順四時,順陰陽,隨五行之變化,其結果難離六道,故曰此凡胎也。欲求真道,必先逆陰陽而弄五行,不受時所限,能修至寒熱不知,朝夕不覺,水火不侵,遇金而不傷,遇土而不掩,逢木而不枯,天地之體,配於我體,自我之體,混元天體。

能如是,則離生滅,進而不生不滅,天地造化,縛束萬物,能進是境,則造化由我,而不由天地所拘束矣。入斯境界,聖道已得,微妙之玄,頓有所覺也。

 

【第六章   善惡与因果】

天地有道,道在虛無,人有善惡,正如太極之圖,一善之格,黑白分清,然黑者中有一白,白者之中有一黑,此何徵也?天地未生人之始,先付以善惡,白者有黑,蓋表善中有惡,黑者有白,亦表惡者有善焉。

 

人海之中,萬象俱備,倘人間世,只見其善,不見其惡,或見惡而不見善,則芸芸眾生,無分善惡,則無復皈止之期,如此無形中,已無慾界之存在。人生於世,起止均在慾界之中,人之入世,本性明,性亦善,及其長也,為慾界之諸慾所累,諸情所擾,性亦隨之而變遷,善已見其本源,而惡者朝夕環繞其身心,是故去善近惡。

 

然惡者亦有其良知,良知者,性之蒂也,善者雖善,仍存意識,意識者,萬慾之芽也,能全善即為完人。今日之世,除真修之士,養性至純清者,可稱為一完人,餘不多睹也。

 

因者起也,果者終也,俗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即謂如是之因,收如是之果,欲明前因,今受者是,來世如何,今作者是,此釋家因果論也。因果之道,例必循環,正如四時有序,一舂已去,明歲復來,因果之相因相乘,其事績已多顯露於人間,奈世人每得因果例證,作為偶爾之逢,此實世人未明其真道耳。

 

一心之念,亦有其因果之理存在者,此為無為因果論,因念乃屬心生,心中之像,外人不知者,故一善一惡,亦生因果之道,是故一念之微,亦不可隨意識而種惡因也。舉凡修真之士,除應明善惡,養身心外,以至一心之微,亦不可常妄也。

 

【第七章   養性葆命】

凡修道者,必先了性命之源,始可有得。性者先天之始也,命者後天之源也,始源相合,此謂雙修,天性重,人性敏,天性輕,人性愚,入世者,在有賢愚俊肖之分者,莫不以先天之元性為皈止。命既為後天之源,則有分富貴貧賤之別,命乃夙道源泉所結,根源深厚,善因深重者,則成富貴,若器小因薄,則納貧賤之門,此乃性命之異途而歸一也。

 

但修道之士,既以一道為出世之依,則勿論賢愚俊肖,富貴貧賤,均應以一道之所在而尋求道之本源,欲證本而歸源,則非先養性後葆命不可。  性既附於人體,如何可養?養者培育也,人之性与道之源恰成相反,譬之曰,道好靜,而人好鬥勝,道主清,人主濁;道無妄,人有念;道不沾七情六慾,而人之性遍愛之;道無量,人性有量;道重三清,而人則千千萬萬自趨於俗海污泥而不自覺。

 

欲養其性,与道合途,同途則同路,同路即合道也。道之所惡者,人必喜之,道之所喜者,人必惡之。養性之士,其能明与道合真之旨者,即明養性之道也。

葆命之法,命既為後天所有所定所繫,則命必有其時以應生滅,守四關,慎行藏,遠三毒,棄六慾,得陰陽之調燮,則命當能持久,的煉道之机當較為大。

 

俗世之士,每多自我遺棄者而不覺,如是雖智亦愚也。道偈云:「萬般了了性自通,一了尚存在心胸,如是修真難見諦,最難得到見真功。」又云:「命門已立見玄宗,隨命修持下苦功,命了了時性未了,道不窮時我自窮。」觀此二偈,可知性命之道也。

 

【第八章  了性歸源】

天地之內,既有一道以運行,則道之來去,亦如日月之轉移而已,俗世修道者,應先聞一道之來去,一性之所賦,進而修之,始可證道者,性不了則蔽,源不歸則墮,世人每多自蔽其性,遂致墮於鴻溝之中,慾海無邊,輪迴六道而不自覺也。

 

性既為先天所付,原性清白,不染不垢,無物所羈,既入人體,七情繫之,六慾蔽之,三毒擾之,四關束之,五蘊迷,聲色困,遂使真性失常,不知亦不覺,一道之源,正如水有出處,山有原脈,其來也出自本源,其歸也復其來源。

 

源在何處?俗世之士,不見亦不聞,尋之既不可,探之更無可,一道之源,結於天地之中正,人身之當中,此為道胎源,經常來去自如,其去也散於清虛,其來也聚於三界,人未生也,一點原源,常清常靜,既生人也,常動常應。

 

欲自了性,先使性情,清而靜,靜自明,明如鏡光,自見本性,欲自歸原,先知來去,來去既知,一覺追源,既明源在,自我返璞。道偈曰:「不了性,難分明,既了性,虛且清,不悟源,隨全,萬千澈,尋本源,明源圓處,一串菩提任爾穿。」欲了性而歸源,先養自性以葆命,則性能了源自歸也。

【第九章   生与滅】

 

天也萬物,莫不在消長循環之中,眾性含靈,不離生滅,眾靈在世,難化有情,萬物應運而生,亦應數而滅,蜉蝣馬(虫戔)朝生而暮滅,時光瞬息,正如九十之春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此可證草木之生机,人靈之短促,有生必有滅,此循環之道也。

滅後再生,此消長之理也,萬物既不離於此道,此道為何?六道耳,欲離六道而不沾塵,欲入聖域而為仙神,則非不生不滅,而至無生無滅之境,始可為聖為賢者也。生於道而證仙神之道,此謂之生而不滅。既入聖域,不再輪迴於道者,謂之不滅不生。

 

生而知之者,性靈之知也。滅而後知者,性靈之反覺也。生而有道,道在性靈中,能揭其道而修養之,以善育之,培其本而降其微,盡化一切有情而為無情,用其道以納於玄妙之門,探其途而覓真諦之所在,以無形之道,而證於無形之境,形無而真在,一真抱道中,能證如斯境界,則納不滅之地。

 

若不然,天地生我,我隨天地轉,受一切有情,納一切世間法,順陰陽之序,隨五行之變,如是則性靈閉昧,道發無由,到盡頭難逃滅境,人生如是,恰如花開花落,了無盡期,佛曰:「了了無色相,更無生滅象,一切有情者,化盡真色相。」如此可觀一生一滅之道矣。

 

【第十章  奧妙之道】

   凡物不知其源者曰奧,凡事之只見其相,而不聞其來去者曰妙,此奧妙之理也。一奧之所藏,納五行而生陰陽,一妙之所在,取兩儀而超太極者,二者均在一道之中,道育萬物,必含奧妙之道焉。

譬若人生,因何而生,眾皆曰,父母之體配合而成,但何時而生,何時而滅,來去之期,則眾生均不明耳。又如天地風雲,起伏無定,今日雖有儀器從蠡測,但何以仍未能一知全豹,此奧之至理也。

 更曰,今古之聖賢仙佛,人皆知其為有也,歷代之神靈顯赫示現者,在所多有,有既為眾生之所認,事跡昭然,既不可抹,然有無之間,又紛爭論,既為事實,似非事實,在無有之間而生一妙耳,此妙之道焉。

欲明其奧,先知妙義,欲知妙義,先向道尋,尋其所在而探之,則虛實無有,智覺行圓,均可得之也,此奧妙之附於一道,而一道亦含二者之真理也。

 

【第十一章   覺悟】

   覺者明也,悟者通也,覺有感,如能覺,悟無感,頓會則悟。人之原性,對於覺悟之道,刻刻皆能,一入世間,為萬慾所繞,遂使原性之通明,盡蔽於情慾之中。欲使通明回復,頓悟圓覺,非修養莫能教之。

 凡修道者,欲明其真,欲了其性,若非大覺大悟,難見真全。古今修道之士,每有修行數十載而不自覺自悟,遂使終老而無一物之得,間有終年累月修持,較佳者而達至小覺悟,亦有一覺開來,頓成會悟而證大道者亦不乏人。

 

   六祖禪師其得道之所在,為圓覺至性,頓悟禪机,此八字而已。欲成其道,非真煉真修不為功,將性修持以養命,煉性歸原以葆真。修養之道,言之至易,行之最難,未經修養之凡體,難於覺悟者,修持之法,先修身心,使意行俱靜,再修其體,使其延續以啟覺悟。

 

萬物之明,均從靜處得來,机微之會悟,全憑智慧以貫通,故修持以養生,煉性以續命,此修真之道也。即以吾言之,黃粱一夢者,覺云開端也。

老君化鶴玄机指引者,頓悟之見也。一覺一悟,證道終南,人能大覺,圓頓攝机,人能大悟,超然造化也,此覺悟所由來,修持之所得也。

 

【第十二章   業与障】

小惡而成大惡,積大惡而為孽,聚小惡而不悔,知惡而不改,即成為障。孽有先後天之孽,障則無先天而獨為後天之障,人在世間,難逃二者之侵,後天之孽,或可自明,惟屬先天者,則難於自覺也。

 

天道之道,至妙至微,乃有宗祖之餘孽未除,而加於後人者。君不見世間多有純善之士,而每遭大孽臨其身,世人不察,每以為種善者得惡報,間有為惡而吉祥,行諸惡而發揚,不明者,又以為天道不常,倒施果報,每有因此而反道以行,豈知為善不祥者,承祖先餘孽,應於現世,作惡未殃者,得宗祖之善根餘陰未盡耳。

 

此均先天之孽,人能明此理,卻孽之法,善因惡果,逆來順受,既知其非己之罪孽,坦然受之,並以善道以培補之,勿尤勿怨,釋心以應,知罪戾之實深,由於先天,當從後天之善德以化。

若積惡因而得善果,更應速醒回頭,痛澈覺悟,明此善因由於先天非由我,當應更勵來玆,若非如是,則昌盡乃殃,餘殃盡亦得昌也。若明此理,自我化之,平其孽而消其障也。

 

至於後天之障,較為間化,人行惡,行時不察,過後必察,能自察者,刻即自悔,每事必三省而後行,孔聖云:「吾日三省其身。」又曰:「知惡必改,善莫大焉。」可知一善之餘,可化障礙,一德之行,可卻孽殃也,世人明此,亦近道矣。

 

【第十三章   彌篤堅定】

彌篤者,耐久而不斷,真誠信也。堅定者,百折不撓,不移其志也。欲求真道,必具此志,始可得之。入世之士,每以一道之行而生錯雜之徑,雖有正信之念,而行途不一,亦足誤道於途也。一道之大,萬千途徑附之,途雖有別,終歸至善之門,法語有云:「異途同歸。」法止於善。

但宇宙之大,一道處於其間,千道萬途,難使入世者以何為道,此非足具雙修智慧,難得一履坦途,更有研道者,初行一途,行之不久,有感困頓,又因道玄未見,遂生異途之感,更有以行道已久,而未獲道之奧,不怪己之智慧未開,以為道之難覺,又捨其道而行他途。如此行道,忽而斯路,再而此道,若此以為,半生為道者,始終在於道之途而已。

 

人生幾何,百年瞬息,空擲韶光於一道之途,難見道之真而廢韶華也。入世修士,欲得出世之門,勿論所行何徑,欲求真效,非彌篤不足以顯真,欲歸止境,非堅定難獲全功。

 

道法有云:「不明來處,應知去處,來去不明,落花處處,真我不知,空言真處,真在何處,身心二處,欲窮玄奧,就在這處。」此乃道之至理也。

 

【第十四章   了明了性】

明性之道,貴乎煉真,真修之方,在於真學,了了者,萬法歸源之道也,人生世上,一入世間法,諸般染習,均從於俗。俗也者,如水混濁也,人之本性,在未入世前,了了澄清,恰如水之不動不移,無渣無滓,有如明鏡無垢,用以照萬物,萬物之本來,一一清清,切切明明,若鏡為塵所封,若水動而自濁,則所照之物,物非本形,物更非物也。

 

性本清靜,先天之所賦,混元一炁,上可觀太虛,下可照幽冥,洞澈無遺,但一入於人海,常動而不靜,性不動而情慾動之,性本明而污垢蔽之。

 

欲求明心,欲見真性,應從動中逐漸回靜寂之境,欲求寂境,非真修難見真功,明性之方,固非朝夕可能達到,正如一缸之水,屢動而成濁,欲其回復澄清,亦須待以相當時日。

 

修道者,欲明真性,亦如澄水一般,若漸見其清,而無形一動於中,則混濁之象又成矣。萬物之本,本乎微;萬物之行,行真覺,般般自在,一切皆明,了了真如,自現真性,此為明性之方,真正之法也。

 

【第十五章   循環之道】

一道運行於天地中,循環之理在焉,一物之成,一物之敗,雖在數中,而不能離消長循環之道者,宇宙之內,一切生物,莫不循此途經以應斯理,試月有陰晴圓缺,令有四季次序,晝与夜週而復始,此天地造物,早已定其循環耳。

 

人道亦如是,人無百年富貴,亦無百年貧賤,事物之興与敗,亦無千年不易者,相消相長,此生彼滅,無時不在五行之循環而週旋。六道之中,亦含是理,循於何道者,覺看真因之種於何道而已,人之成敗,應究其始因之端,而定其所得之果耳。

 

俗諺有云:「人無千年壽,花無百日紅」,斯言成理。三界內外,乾坤時轉,天地日月,暗而復明,亦此道也。外修之士,常悟此理,當可助於修行之路也。

 

【第十六章   忠恕之道】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先哲常言,處世立忠,待人以恕,能如是,品德兩立,可稱完人。今日之世,人心離亂,兼以人道不常,每多悖行斯旨,嘆人心之飄落,嗟末世之歧途,遂使災害頻仍,天禍隨處,若以立教而言,忠恕二字,應為教者之標,慕道者,更應瞭此以為之。

 

不忠則不敬,不恕則不成,忠之得,可以留名萬古,可以撼河嶽,忠之失也,可以道不成,貽害於萬劫不復。能恕者,惠己惠人,不能恕者,累己累人。

                                                                                                 

古訓又曰:「容大奸,則足以亂國,不容小過,必無完人。」即曰大奸不可恕,小失可優容耳。若以處世之方,其理至明,若以立教而行教德,則大奸可恕,小過必諒,尤以修道者,先自明察,然後察人,先忠於教,乃可忠於人,恕亦然也。

 

事事能己恕,再及恕於人,人之可恕者,天必恕之也。修道之士,每多中道自惑其心,一意之餘,而生二念者,殆不明忠恕之道耳。間有能恕己,而不能恕人,此無他,未明真念耳,篤修之士,欲成其道,自應先修此門,始能抱運果證,惟般般易言難行,最高妙法,惟心是煉耳。

【第十七章   智慧雙修】

凡人後天之性,通明不易,是謂智,先天所賦予之元性不脫謂之慧,慧從先天生,智在後天啟,二者均共存人之靈感中。人為萬物之最靈,萬物之中,最賦於感者,亦為人也,是故萬物之修養,獨人能優而修之,善而養之,智慧既在,若能用之,更能善用,則聖賢之域,在在可期。若失而用之,或誤用其要,則深坑一墮,萬劫無期也。

 

慧既為人之根,智亦為人之本,根本相固,則含靈必聚,百感為一炁,若失之,則根露外,而本不歸源,如斯者,則性已失,道亦亡矣,智慧常存於人體之中,內外不惑,諸念常寂之際,則智通而明,慧生光而潔,此時也,光之所照,萬物俱現,明之所覺,七情均寂。

 

   若以一動之,智則藏於本,慧則慝於根,隱而不見,斯際也,情浮於上,慾聚於中,五蘊不常,縱後天之萬慾,而為一身也。 智慧雖有,若不修不養,空付東流,間有具備慧根,而終無成就者,棄修養之路,而甘自暴棄耳,可知智慧之雙修,實為道者之必經途徑也。

 

【第十八章   養与煉】

   夫道之所得者,非真修真煉,難登彼岸之途,修之所貴在於養,凡人之生於天地間,受後天一切所累,自蒙自蔽,自欺自棄,而不自覺者,此所謂凡夫也。 學道則不然,可棄後天一切,而返先之至真,正如先天者,清淨之水也,後天者,混濁之水也,濁水澄則清,人性靜則潔,水可清可濁,人之性可穢可潔。

 

   是故人之修道,亦如水之澄清,澄清無渣滓,本性自然還於先天之途,但道途遙遠,若非堅忍而行之,虛空而為之,則中途必自餒矣。養者,養性、養命、養身、養心,猶以後天一氣,更應培養。 氣為人身中之意馬,一動則上沖霄漢,四時含火,刻刻燒燃,氣動則七情動,六慾升,故道家之修養,先平抑其氣,以葆性命之源,若養一氣之無形,則性命身心,較易養之,迨養育培補,於身心性命皆臻固境。

 

    則應從一煉字而為之,煉者,煉氣、煉神、煉精,為三位一體,此乃主要之門,若至神為之定,氣為之沛,精為之固,能如是,則陰退而陽生,化精氣而存於神,漸入聖途,而起化造,順逆不凡,盡棄後天之渣滓,而返先天之坦途大道也。

 

第十九章   棄假留真】

   世間各物,真假俱備,其來外出自於純然者,謂之曰真,模仿而複製者,謂之曰假,人性亦然,故我亦有真我假我之別,先天之元性者為真我,後天父母生我之性者,則謂假我。

 

   元性純潔,一入後天,情慾蔽之,轉為人之常性,故曰假我,元性清,人性濁,塵海般般,複雜隨之,一切眾生,處於人与事之中,每多重偽應之,蓋因事以應物,時刻違心而行,人之原意,本非如是,奈何偽世之中,每因名利之所趨,富貴之所移,心知非是而強形於行者,近世學說曰此「違心論也」,既非元性之念,此即為偽我。

 

   凡一事一物,俱從正道而行,不偏於私,至大至公,博天地之愛以愛眾生,攝天地之正以正己正人者,如是之念,即真我之性。真假之道,雖發乎於一心,付於行止,究其動念,取之先天或後天耳,真假既分明。 凡學道之士,倘不棄假留真,難登於一道,惟道混沌人海,一刻之間,斷難作眾皆醉我獨醒之矜持氣節,倘如是以為,又恐遭離群之雁,而受他人遠避譏諷矣。

既明其理,行之覺難,如何可行,先從身心做起,古聖所云:「吾日三省其身」,每事細思始行,心不妄念,身不逾範,勿論何事,進則思止,勿論何言,言則簡潔,處事忠而有信,行必正光明,學而習之,則偽漸退而真漸現也。勿懼世人譏,勿嫌修功苦,則年事漸高,純真之我,當在一道見之,修真者,應明斯理。

 

【第二十章   培浩然之炁】

天地之正氣曰浩然,浩然也者,堅剛不絕,銳氣不沉,乃天地純真之象,沛乎於人心,進則可格天地而泣鬼神,藏則凜然而不可犯者,凡人先天之性,此一氣均具於元性之中。

 

後天既入,遭遇情慾之蔽,起落失常,遂使純剛變化無定,良知現則現,為時不暫,原氣便失,更遇後天之六慾圍繞,變而為嗔火之氣,人之體也,既受情慾之侵,當隨情慾進退,時日既久,又無煆煉以還初服,則深淵一墜,萬劫不復矣。

 

人之性也,可正可邪者,執中則正,偏倚則邪,因缺堅毅之勇,從而致之,古聖云:「慷慨赴死易」,而人性之間,瞬息浩氣一起,無生死之念,無愛惡之慾,一念堅貞,慷慨赴死,此忠之現也。又云:「從容就義難」,若人能此,則非具有浩然之氣,沛而格之,絕難成仁也。

 

如漢之   關聖帝,宋之   岳鄂王   文丞相天祥等,其能成聖賢者,俱備浩然之氣,有以致之。舉凡學道之士,應明斯理,如何培育,須知氣氣不同,衝冠怒者,嗔火之氣也,臨難母苟免者,浩然之氣也。 欲修浩氣,先別正邪,即扶正,德合天心,天人之心合一,則浩氣常存,由及身而至塞乎天地之間也,正邪既明,善惡當自別,進而煉道修真,則通天達地,無往而不利也。

【第廿一章   道心与人心】

 

一道行於宇宙之中,既無形又無體,萬物皆可格其真理,凡屬含靈者,得一道之感,亦可超越五行,故雖一草木,得其道者,亦得真理,道之為物,聚則凝於人心,散之則瀰於六合,道心即天心,發乎於靈性之體,心能常覺,覺至無覺,覺遍於空,心能常悟,悟至圓明,則盡達虛空,能聚能散,,此道心也。

 

人為萬物之靈,性原清,迨入後天,遭受七情之擾,六慾之蔽,墮諸惡趣,迷己迷人,遂使必作主,百毒乃生,既不知本來面目,復不明來去之基,更不知修持以葆真,煉性以養命,如是疴一再,覺迷而不自返者,此人心也。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若能大悟大澈,返本歸原,常維一道之心,則道心生,人滅,能常信道心,則与仙佛同一體矣。

( 外修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