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6-26) 点击次数(1252
《鶴林福音》卷二

《鶴林福音》卷二

   

【靜坐養生】呂純陽祖師降著

 

靜坐半時在青晨    不須口訣可補身    恒心百日功夫顯    增長精神免病侵

屈膝趺坐腰直树    土濁納清氣平勻    赤龍常動玉露上    徐徐咽下丹田烹

兩手擎高扳天柱    搖頭叩齒力全身    搖搖十八手放下    徐徐鼓腰足漸伸

兀兀片時方起步    氣噓三口血運行    此時收功停停了    百工可向遂如心

   

心常清靜,自觉太和之氣涵養瀰淪,太和之氣養,則其性与命,常清常定,常定而入於靜,則魂藏於肝,魄藏於肺。肝木清寧。肺金清爽。魂魄得浩然之氣牢固,雖不得高舉雲霄;亦可不入輪迴;也得名山勝景幽居之樂。但欲高举,必要苦煉堅修。煉到精神不滅,自然陽神固體。外功廣立,自得吾劻輔点道之精,學者勉之!

 

黃玄憲大仙降詩:﹝杜鹃花下杜鹃啼﹞

聲聲杜宇怨殘花    不忍鵑啼惜歲華    獨倚彫欄愁月盡    微開繡帳怨風差

離情欲訴還偷咽    舊恨頻添暗里加    誰識紅塵多幻夢    逍遥極樂玉無瑕

又﹝夜雨﹞

涼生枕簟夢清芬    點滴階前月被雲    蕉叶听殘燈欲盡    翌朝嫩綠煥然新

碧羅仙姑降詩:﹝劍題﹞

三尺寒光射斗牛    橫磨十萬志封侯    掛來季扎知情重    何日魚腸再出頭

 

守持正常】白玉蟾大仙降著

 

暖日祥開五色雲    九天風靜浥清芬    世外不聞名利擾    梅鹿莊前暫憩身

石門煙雨尚迷濛    珠海雲山路遠通    天外乘槎銀漢畔    撥開霞霧認蚕叢

手拈銀壺索酒嘗    童兒爭怪老仙狂    不降紅塵當已久    自來醉墨豈尋常

粵秀山前秀可餐    劫灰餘燼未曾殘    凄凉尚有鳴蟬語    每嫌多事到人間

雪滴寒關宿草衰    蕭條景物向年催    光陰不与青年便    壮志為何漸漸頹

 

爾等何多憂   憂亦難臨頭   頭頭皆是道   只在此心修   修行惟一善   善事在人謀

謀為皆正大   大劫反風流   流俗休同向   向道樂悠悠   好事不妨求   求我云何者

者事已籌謀。。。。。。。。。。。。。。。。。。。。。。。。。。。。。。。。

 

    道在瓦礫,莊子之云然也,沛乎塞蒼冥,浩然而莫禦。無微不到,其所以為大也。是故抱道之士,皆多隨遇而安,惟是以我移物,不能以物移我;一為外物所擾,而萬魔因是以圍。隨遇而安矣!守正常,順天地之微妙,化五行而歸一,一者道也,一而萬數生,道而萬物會。是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矣。

 

    一者為何?大丹而論,真人是也。混合精氣神三者而成。精氣神之來也,自五行而為三寶。五行之來也,自八卦而始焉。凡萬事萬物,能靜則正。正故常存。能動則變,變故非久。是故冬肅殺,蘊萬物之根基;春動萌芽,得秋金而凋謝。生机運行,四時配合,是故人之守靜,氣血自和。倘靜而不動,則凝滯立见。動而向外,則耗散真元。所以鼓巽德之風,以煉南離之火。此皆動也。

 

    及至精入黃庭,養丹守氣,真息無息,綿綿若存,則其為動極之靜焉。寂然不動,氣海常溫。故能跳出五行,不為空間所限。超凡入聖,此其時矣,今人多俗和光,百憂撼其心,萬事勞其形。又豈能晨夕參悟而有所得哉?然以不能隨遇而安所至矣。

 

    行立臥皆是禪。孟子令人收其放心;佛祖諭人伏性;此皆合於道家之養命焉。蓋不為外物所侵,主人自在,其功有勝於果者。否則縱令五炁朝元,爐火亦不得纯青之侯也。世以作善培果,事固宜焉。蓋力善則心之所安,為惡則心有所昧。心明則具性,心昧則命危。

 

    修養不離積善,非無故也。第世之人焉。每以善惡不清,而謂賞罰過當。善而望報,則意著於貪,貪則惡也。况其善中非善,有助纣為虐之善,有沽名釣譽之善,婦人之仁。姑息養奸者,更無論矣。是故為善培果,必擇善而從。明乎此義,則漸漸神通,凡事可以無咎矣。

 

風來猶帶暗歌輕   軟語低聲   最銷魂處動人情   酒綠燈明   醉生夢死几時醒   嘆殘雲

今戀棧  悲輪迴   今何停   人存欲望   世動刀兵   求之不得    魂牽夢縈   欺爭殺奪

何日澄清   吁嗟乎   阿誰其參透   免災難之頻仍   豈無鈞天之樂       豈無霓裳之馨

何世人之夢夢    胡為乎鄭衛之聲   余聞歌而有感   謂八佾其舞於庭。。。。。。。。

 

【鸞台聯話】

黃生憂怀世事,望治心切,益於言表,有所感,擬聯呈壇求對。聯云:

    屯蹇未濟困損復臨隨家人暌離否過漸交地天泰

 

呂祖師示曰:

    春秋大易論語中庸知國策難經書成何必契参同

 

靜乃德基】呂祖先師訓示

     三教聖賢,誨人以静,汝等明乎?太上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大學曰:定而後能靜。釋氏曰:戒定慧生。此皆以靜以為訓也。夫靜之一字,其為立德始基;修行道範。學者安可不極力研求哉!

   

惟靜之之法,豈徒然徒然屹立不動,正襟危坐之為靜乎。必也身心泰定,入於虛無;純任自然,攝收真性。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到此境地,符合陰陽,清靜湛如,一以貫之。靜無可靜,不靜而靜,斯為靜矣。苟曰六根為塵緣所擾,慾念無由得清,意馬心猿,狋犴難制。雖外貌木然,身體息焉;而心君已搖,甚至走魔生幻。又豈易造聖明之域也哉!

 

心者,一身之君,百骸之主。人能平日暇居,恬淡自娛,排除妄想,視听言動,悉循法规;行住坐卧,勤於律己,必恭必敬,必謙必和,然後意念純陽,神思安定。一登靜室,晃朗圓明,泰山崩於前,糜鹿興於後,無轉瞬也。然人日處於塵河劫海之中,萬慮紛乘,百般搖撼,即夢寐尚未能安。如一葉扁舟,泛乎中流,暴風疾雨以侵之,奔濤骸浪以擊之,欲其無欲,又奚術以致之也。

惟儒者曰:欲正其心,先誠其意。君子慎獨,平日寡欲省言,遇事自省。如廣成子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使爾思虑縈縈。名利固當淡然,而受用亦當隨便。雖不必草衣木食,自苦形骸,然仍當淡薄自甘,以明心性。清虛不昧,靈光灼然。久而行之,動靜如一。以之處眾,則愛而恭;以之處己,則和而泰。即此已臻樂境矣。更從而密密修之,綿綿玩之,則心廣體胖,睟面盎背。

慈祥之氣,遇物悉皈。人我渾忘,常樂無苦,精神內守,諸邪永消,顛倒遠離,乃至無罣碍,得三昧靈光矣。況諸經有妙法修持;真師有無字口訣,示人成正之路。依法漸進,蓬萊不遠,地獄可空,勉之為要也。

 

今夜壇前盡貴人    網羅名利兩難分    天中月色明如鏡    又恐橫遮一段雲

眾生留戀在紅塵    誰把真身悟幻身    試問一靈何處始    愛河慾海尽迷魂

 

別善惡吟】濟世聖佛降示

 

老濟苦吟呵   休嫌緒論多   拈花一微笑   下筆寫懸河   詩曰:

惡者善之敵   二途實為歧   相去幾萬里   一念足轉移   心田藝五穀   五穀可療飢

心田滿稂莠   稂莠致餒而   善惡相颠倒   信讒讒所欺   猶自曰予智   百變匪夷思

野火烧未盡   因風草又甦   多欲汨天性   為態聾且痴   善惡譬黑白   墨翟悲染絲

獨憐瞽目者   不見難自持   義路誰与由   禮門孰与司   跼蹐天地窄   悵悵其何之

善惡自經歷   得失方寸知   守身金玉貴   敗絮誰為披   震撼人海中   柱石差足支

 

潝潝復訿訿   不臧有如斯   善惡無勸懲   世途極險巇   陰雨甚彌月   終風不斷吹

白日吼猛虎   有馬難為馳   大有荊棘叢   處安莫忘危   善惡總分明   慧眼已具规

聖狂各有作   克罔不相隨   清風佐明月   狡兔呼野狸   物物盡戴天   三尺鑒在玆

善惡終有報   為期屬早遲   寄語穎達子   安命復奚疑   狗苟為多事   蠅營适足嗤

胡不進爾德   寧受惘羅覊   善惡能張大   閑存在及時   除根要務盡   樹德要務滋

大智磨不磷   聖人涅不淄   下此各努力   當仁休讓師   善惡關交友   群原不可離

臭等鮑魚肆   香則蘭与芝   問君何所擇   厥味總差池   開徑望三益   損者貢諛詞

去惡為遷善   省察得箴規   日新又日新   湯銘志于鐫   古重三不朽   保國張四維

傾耳各諦听   一首勸戒詩   詞十首。。   意貫一。。   修省密。。   說法畢。。

 

【說緣】觀世音菩薩降示

 

爐峰山下一爐香   明珠燦燦海天長   靄靄慈雲結寶緣   任教炎火与秋涼

紫竹有情生九瑞   白荷一瓣化災殃   寄語有情諸弟子   無常諸念改從良

 

諸子有緣   廣結善緣   一緣千化   一氣團圓   圓明正覺   造採蓮船   船放苦海

救彼災冤   冤劫無已   已然獨存   存心納一   一語留言   言訓言誡   戒戾為先

先除我見   見過謀遷   遷除邪念   念念守圓   圓生如性   性見乃尊   尊和佛道

道合眾緣   緣緣緣緣   莫結邪緣   莫卻善緣   莫负因緣   緣緣緣緣   緣有劫緣

緣有時緣   緣有恒緣   有恒緣而有定緣    定緣生而七緣會      七緣會而轉四識

四識具     而八智成   八智成而空四相    四相了而無我執。。。。。。。。。。

 

    人我眾生壽者,悟入空門。則五濁凡塵,相爭利害,可一抹而空之。若為六塵所縛,七情所牽,三毒所困,無異盲人索像,巨細非之。如是習道,相去途遠。玆有聞諸善子高論,侃侃條條,似未能除偏見。甚願善男子善女人,皆能一悟因緣。將惡緣而化善緣。背邪緣而合正緣。則孽緣劫緣,隨煙隨務。儒家有言:化戾氣為祥和。圓性之智慧常開,菩提一樹,果實必豐。阿彌陀佛。

【長生法語】張三丰祖師降示

汝班儍仔學神仙    濟聖何時教爾顛    颠得勻循人不老    不颠不諧受苦煎

有酒有餚當歌逸    無膏無餅清茶甜    有有無無安且過    優遊自樂地上仙

未脫凡胎暫為人    終歸有日脫凡塵    塵塵世界今何在    不如習煉煉神仙

 

龍虎伏,鉛汞抽。識得甚根由,脫凡憂,道岸修。德澤潤心頭,發財有路。執中致因由,道門須潔守。無邊佛法修。

 

內功養點氣   外果重仁慈   早起望日時   腰直頸平正   鼻吼左氣馳   右當隨隨納

兩手護心傍   手踭一平過   出入氣無妄   百日功超著   身輕目神藏   耿耿光和電

聲雄丹田壯   壽日說法語   修持毋淺嘗。。。。。。。。。。。。。。。。。。。

勾漏丹砂得地靈      煉成黃白便身輕      凡人都是貪名利      何似餐霞上太清

 

【浣溪詞】濟世聖佛降示

嘻嘻嘻   更闌人靜各依稀   玉液醉吾意   七分未是癡   朔後月未出   黑暗待明時

道中人   作言何必自迷癡   撥開雲霧輕搖扇   頑迷心上脫蟬衣   衣衣蔽體皆霞障

不若呱呱墜地時   言罷罷   好歌詞   願爾有情皆共譜   不妨聊作浣溪詞。。。。

 

中秋月 未上梢頭   幾時明月得明眸   皓月當前磯谷頭   故人若問皎皎月 嫦娥尚爾未梳頭    何事苦哀求   歌欲罷     板未收    相如歡一夕   又見文君歎白頭      深悔當壚承君意

輕舟已去不帆收      世事多如此    何必鳳凰儔   爾曹今日識荊門      我獨放歌覺後後

 

一敲擅板一清歌   局局棋棋變幻多   世事紛紜隨道變   孰謂壬癸已調和 水火有情應息止

和諧一語解干戈   閉門或可談非是   出戶不應耳鬢磨   一忍若能百忍重    我亦笑呵呵

四言五語相繼續   且看宣化精神何。。。。。。。。。。。。。。。。。。。。。。。。

 

再撰譜。明日歌   生前靈隱客   今者是南無   顛顛若醒世   和尚与眾和   四眾盡有情       世人無過過   老僧語    悟之可。。。。。。。。。。。。。。。。。。。。。。。。。

 

【人之為人為人之道】呂祖先師降示

 

春光九十欲完時   悔把春迎恨已遲   多少留春春不住   乾坤洞里有誰知

  

暮春時節,轉眼已绿慘紅愁!春歸何處?回憶除夕迎春,不久又到春殘花謝;光陰石火,能勿慨然!譬如人世繁華,離合悲歡,何莫非黃粱一夢;升沉黜陟,究竟亦不過過眼雲煙耳!乃世人認假為真,遇事留戀,患得患失,無或已時。事到頭來,究竟有何是我?孰不若早皈大道!洞破乾坤。修心養性,發揚無限慧光。与日月同垂千古,共山河並壽萬年。大丈夫當如是也。慈航在望,幸勿因循!

 

我來笑爾太痴迷   陷入污池不自危   妄想日從忙里去   真心何處有家歸 本來天性自靈明

日日消磨氣与精   由是元神皆喪失   此身安得不危傾   一失人身萬劫灰 幾時覺悟把頭回

悲心不盡憑誰訴   及早皈依志莫頹   此身雖是臭皮囊   大道根基在坎方 借幻求真知自重

超生脫死上天堂   萬物為人獨最靈   凡流每自誤聰明   此心不在玄關內 恍怫沉迷慾海情

教爾凡夫仔細求   從今早早快回頭   將身跳出牢籠外   好向靈山塔下修。。。。。。。

 

    今夫人之所以為人者,人其自知矣乎?果真知之,何劳老夫奔走雲端;千言萬語,耳提面命。而人尚沉酣如故也!夫人之初,氤氲孕育,先天無極之始;一炁真元,妙無虛明;与天地為德,合萬靈為體;圓融自立,無智無愚。此謂性也,本善也。

 

    鴻濛既判,一劃陰陽,無極而返太極;由是父精母血,兩大生成,感荷三光,備具五體。而仁義禮智信。金木水火土五常八德。五行八卦。本已具足真知真識。元神由是漸生,渾然,噩然;靈机從此滋長,隨母呼吸,隨母飲食,無思無慾,純任自然。先天之始炁仍存,亦是陽多陰少;在卦為乾南坤北,未入後天。

 

    及至十月滿足,河車轉運,乾離坤坎,卦位更移。墜地以來,一分為二。真元各還其本,而後天成矣。其始之一點真靈,無量劫來,未嘗有失。而後天之識漸解,物慾日侵;六賊相攻,四大紛擾,則輕清者,將流為重濁;純樸者染於奢華。日居月諸,迷而不覺,真靈真性,已被無明物慾屈處於無何有之鄉矣。

 

    道心既失,慾心日狂。以至身入漩渦,老死無悔。寧不可惜!道心之謂何:仁義禮智信也。慾心之謂何:貪嗔痴愛殺也。因後天既成,六根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無不習迷於色聲香味觸法。於是貪嗔痴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無所不為。考其致此之由,皆後天之為患也。

 

    廣成子曰:形為我桎梏!  太上曰:惟吾有身,是以多患。去人之患,卒皆起於後天一念,埋沒性靈,不知参悟大道;借此幻身,修回先天之法身,而止於至善。至善者:蓋真性之本也。光明無礙,跳出乾坤;先天地之先,後天地之後。壽同太虚,復歸無極;脫生了死,正此真宗耳。

    如其隨業流轉,与物浮沉,溺於萬劫污池,貪慕紅塵色相,不惜違天害理,越禮犯份,千方百計,以遂其慾,困頓於生老病死苦,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六賊攻,以血氣之身為身,血肉之軀,安能禁得七情六慾。琢磨既久,道心日離,此心一失,其身亦傾,以其績習太深,神魂識見,早為惡業牽纏;真靈由是消失,則身倾魄喪之餘,地獄苦海層層活現。

 

    生既非人,死當是鬼。安得不入地獄而受煎熬也哉?此時此際,方知「萬両黃金帶不去,一生惟有孽隨身。」悔之晚矣!何謂人既非人?蓋人之所以為人,靈於萬物;居三才之末位,具九美之真知,人因有為人之道在也。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九美,故人之當盡。個個能為者也。

借幻修真,金丹玉煉;亦人人可修,個個能成者也。

 

    人但舍正道而弗由,必溺於愛河慾海。甘与禽獸為伍,甘自滅其靈根,是絕於天矣!故天堂地獄,豈有其門?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旨哉斯言!人何不三復此意耶!世之人也,常瞞心妄作,不但一言一動,皆有過失;即一意一念,亦多作惡。視因果為無物,目大道為空言,然作惡者豈無良心?蓋自蔽於物慾者也。

 

    其譭謗因果者,豈不知有因果在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循環報應,理固至顯。而亦儘多見於事物證明。歷古及今,豈無因果朕兆哉!而強云不信者,蓋一時無明之所蔽,人欲之所掩耳。是則天堂地獄,心生心造。亦理之至精,道之至显者也。安能以迷信目之。蓋人之真靈至性,可以寄於肉體凡胎者;亦因果有以致之也。人等既明因果定律,則前言無極生人,人歸太虚之理;循環可知,善惡可考矣。

人既為人,上不到天,下不到地,懸於陰陽之間。陰陽具足,陰之內自有真陽;陽之內自有真陰,煉性者,善則為陽,輕清上浮,天堂之路也。惡則為陰,重濁下凝,地獄之階也。然陰之中,豈無真陽;雖惡極之人,終有一念之善。苟過能改,積功累行,未嘗不可復返明朗之鄉。陽之中,豈無真陰;即大善之人,能無一失,雖聖人孰能無過。然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蝕焉,若能戒慎戰兢,亦可達到純陽之域也。

 

    故陽中之陰,陰中之陽,修命者採為入藥;黃婆勾引,以至陰退陽歸。真陽無煙,沐浴溫養,純陽体體大丹可成。性命雙修,事半功倍。蓬萊有路,原不禁人來往。學者但未得真宗,妄冀仙佛,或者迷而不返,自绝根源耳。

 

    夫儒釋道三教;本源原是同歸於一。一者道也。豈有他哉!儒曰贯一。釋曰歸一。道曰守一。得一之道,三教大同。一者性命最精最確,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無中之有,有中之無,粉碎虚空之這個也。是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人但未知妙用,徒然苦耳。

 

    學者须知人身難得,大道難逢。可不趁此良因,早修善果,以冀還元抱一,使真性元陽,復返先天無極一炁。真元之始,而深造虛明之宮。人盡所以為人之道也乎。叮嚀學者毋自暴自棄。勿謂今日不作有來日;今生不作有來生。須知荏苒韶華,百年易過,人身一失,萬劫牽纏,一旦無常,恐仙佛也難援手。刀山劍樹,烈火油湯,皆自取之耳。瓊樓玉宇,金殿雲城,皆自我為之也。

 

    學者既知人之所以為人,則人道當盡。五常八德,三畏四知,扶傾濟弱,恤難救災,行其心之所能安;盡其力之所能到。人心無愧,天心弗違。人合天緣,天道逢矣。修行人積德累功,化己化人;有念皆善,諸惡莫為。自然格天地,動鬼神;百福駢臻,千祥雲集。又何愁大道難成?身不沖舉也哉!

    大丈夫之立志,而必跨鸞鶴以飛昇;超九玄而上達。悠悠千古,瀰綸六合四維;渺渺乾坤,浩蕩三清太乙者也。學者勉之!

 

【煉神化虛】-----純陽祖師、濟世聖佛同  降示

 

飛劍降魔斷俗情     借假修真神氣精      明鏡高懸秋月白     塵埃不染水般清

本來真性是圓明     埋沒當初為俗情      要曉神仙在何處     先天窩里現元精

圓如明月滑如珠     二五真精化太虛      悟得本來無一物     悠然青氣自如如

 

呂祖曰:吾弟子皆初步者尚請   聖佛釋奧義也!

濟佛曰:然則請   呂師代勞始試之。                                  

 

呂祖曰:大道者,圓陀陀,明朗朗,無物不到,無處不有。如明月之在天,下地莫不照臨。如圓珠之走動無微不至。大道不足以形明,可以其無也。無而曰有,是謂強名。故聖佛諭弟子為無極之大萬德圓融。有如首句也,無極而至太極,則鴻濛既判,陰陽初分,兩大既成,從而孕育。亦曰二五搆清。蓋萬物秉先天無為之炁,得陰陽之變化;此大道之無而實有。及其六四爻盡,則又返本還原。

 

雖金石之堅,泰山之久,終不免滄田桑海,其大道之有而無矣。又二五真精,悟出六四爻盡,還原抱一,則真道見矣。真道者何?煉後天之氣,以化先天之炁以為神;煉神以化虛,即長生而悟無生,永永不滅,常在道中。如如自在,佛所謂觀自在与如來。道所謂立人是也。

濟公撫髀曰:偉哉大哉!釋道同途,皆歸妙諦。真盡善盡美矣!然  呂內相婆心苦口,在壇弟子領悟者幾多人乎?

 

呂祖曰:各行其素吾盡吾道。不釋要義,吾之過也,聽与不聽,安敢望乎。然在壇聞而領悟者,發智慧光者,亦有人,其化亦有領略而未細談之,俟之暇日可乎?

濟公曰,先得我心,然則暇日必來。呂祖曰,如此更佳,當勿食言而肥也。  濟公曰:我食酒不食言。

疏星殘月雨雲中    掩月微光遍碧空    拍掌歡呼騎鶴去    酡然酒氣醉仙容

 

【鸞台聯話】

純陽祖師撰示西樵山白雲間雲泉仙舘駐粵分舘門聯:雲騰雨澤成甘露;泉湧江河蕩劫灰。

純陽祖師撰示雲泉仙舘駐粵分舘長聯:

雲泉百尺    源遠流長    脈分明      口口真傳惟一善

仙舘千間    地靈人傑   玄機奧妙    心心相印化群生

 

純陽祖師撰示雲泉仙舘駐粵分舘長聯:

雲山疊疊     廟貌巍巍    仙跡來自西樵    地似岳陽留鶴駕。

泉水悠悠     派流浩浩    法源播乎東粵    人居珠海仰鴻慈。

 

濟世聖佛為抱道堂撰聯:

佛法本無邊    儼然雲擁山頭    行到山頭雲又遠。

禪機原有定    恰似月浮水面    撥開水面月還深。

 

 【詠梅二十首】杜子美大仙   降示

 

行到碧悟金井處,心事從來之;天欲暮,枝頭梅子新布。閒遊詩料富,遣愁聊賦。

 

潔質枝頭玉作腮    含煙帶雨冒霜開    宜人態度不妨媚    寄笑人間為孰來

帶笑斜生媚不支    東風有意上嬌姿    阿儂不解冰肌弱    薄命憐卿只自知

冰心一點立枝頭    取媚阿諛婢妾羞    不解逢迎開嶺上    阿逋有意伴儂修

東風笑壓嬌無力    夜雨淒淒嶺上滴    玉質冰肌色正新    自憐薄命遭其極

樓頭一望春顏色    嶺上先開十月梅    贈別劇憐花影瘦    憑君記取玉為腮

 

盤根錯節玉冰肌    人世寒暄動我悲    燦爛枝頭嗟命薄    橫斜帶雨壓一枝

寄託枝頭性節高    不輕隨世逐華豪    幽情難訴傷心慣    灑向天邊淚染袍

素面芳心潔白姿    与吾清醒並一時    相憐同病差相愛    勝以他人為色痴

我為無妻只伴梅    玉肌冰雪耐寒開    糟糠不棄同甘苦    早夜調羹亦快哉

先從嶺上冒寒開    獨占群花上玉台    一點冰心堅似石    林逋鶴子兩追陪

 

含淚凝眸帶怒嗔    一枝斜壓小溪濱    多情明月來相貺    嶺上枝頭認故人

十年不字守堅貞     雪壓霜欺心更明    素面含愁羞不語    無情處的似有情

情深似海義如山    玉面貞心白雪顏    灑淚故夫偷自怨    潔身高節豈容攀

多情無語又無言    獨立山頭月已昏    勁節有誰來下問    淒風冷雨吊芳魂

雪冰肌膚恨未休    自從一別懶梳頭    愁怀常帶春天恨    嶺上時添白日憂

 

玉質芳心最可人    枝頭常帶數分春    自憐貌比黃花瘦    恨不東籬寄此身

三冬冷雨夜寒侵    滴滴何曾到妾心    陌上離人空自怨    對花無語少知音

一別音容恨上枝    春寒婀娜素羅絲    阿三不解深閨事    亂折枝頭到幾時

三年謫宦去無蹤    願託花枝世世從    妾是離人君亦是    這般心事孰知儂

春寒花發幾多枝    潔白心腸事可師    勿誤風流污節義    堅貞一點我嘉而

予此詩有感而作也,諸生勿以為吟風弄月,文人常事;當知予意別有在也。予見今之人多趨淫風,是以作此勸世。謂為警之也可;謂為譏之也可;謂為鄙之也可;謂為恐之也可;謂為羞之也亦無不可。

勿誤閒吟是雜詩    幾多心事救人悲    有誰清醒回頭岸    勘破紅塵只自知

 

【勤修要旨】張三丰祖師   降示

 

靈台清淨掃纖塵    雯彩祥開五色雲    仙侶遍遊凡世界    舘留鶴駕度原人

日落崦芒海氣清    清風吹我下蓬瀛    瀛洲跨鶴臨凡界    界限分開善惡明

 

道修在己,練達功成。慈和為旨,萬事看輕。人我皆無,一點精誠。

靜能默坐,氣運通靈。子午交併,妙覺聞聲。上通下濟,水火平平。

色無其色,空能見性。定坐一貫,不可滯停。停停非停,非停而停。

 

純陽祖師  降示【定靜安身】

 

靜夜無雲萬里天    春風桃李樂無边    昇平世界何時現    道在人心種福田」

 

人心為危。道心為微。人合天心。天合人耳。而萬化萬能。長生久視。不滅即生。常樂清靜。此何故耶?蓋人心之為用也。妙道無窮。玄奧莫測。妙無之始。太極之初。一炁分陰陽。先天之先。眾靈所聚。感两大而運化。受四大而成形。地水火風。涵育幻體。得三光之照耀。遂住世留形。他物亦然。豈祗人為然乎。

 

循造化之理。入生滅輪迴。故性靈其聚則有。其散則無。成於虛空者。幻於虛空也。是故虛空常存。大道常在。是謂有常。有常則非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不空。是謂空矣。真空無不空。不空是真空。是以道之高超。德之成立。妙化無窮。故有形之質。必有破坏毀滅。及其幻化。是謂無常。故空則有常。不空則無常。陽中之陰。陰中之陽。陰陽交泰。一以守之。是謂還原。還原而空之。放之弥於六合。是云復始。復始還原。歸一歸空就是。其之謂乎。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竟從何而來?復從何去?草木禽魚。一切眾生。何去何從。無始而生。無極而終也。無始無極。混然歸一。則又是還原矣。故得一而為天下聖。一者空也。空者一也。人如不空,靈則逐物。萬事萬物。化性分靈無由歸一而已。千門萬法。一以歸之。善以守之。可以清矣可以寧矣。

 

入世還從出世因    菩提一樹却埃塵    大千三界空塵土    煉实還虛證本根
三生明月見玄宗    一念痴迷道亦空    今從入世還出世    般般盡在此文中

 

呂祖曰:諸生参道只見其形。未見其真。出世入世。先後歸真。證慾海之大道。還先天之真我。道學見矣。人之生也。未生之前。先天付我以元神元氣元精。性未結胎。體未結形。此乃虛無之我。人之既生也。體從胎結。形在體生。性之靈已入後天之魄。至靈附體。魂魄相依。遂成後天之我。

由少而壯。壯而老。以及於歿。數十寒暑。人莫不從情慾之門而混沌一生。受功名之所誘。為富貴之所惑。縱情慾近三毒。遂使先天之真我。变為後天之假我。於是真假不明是非不辯。迨至老死。仍不覺其道之安在也。於是入輪迴。循六道。此入世之門也。欲入聖域。欲出賢關。非還出世不可。

 

出世之道;先修其身。善養其心。棄惡從善。培元神。養元氣。固元精。遠情慾。縛三毒。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行必明。依必正。正覺之止。悟因明道。於是漸入無我之境。譬言之醉漢立危摟而不懼。越高山而不巔。此無他。無我之象也。若覺有我。則懼我之性命。誠如儒家所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此即有我無我之見耳。我存性命存。我歿性命歿。此入世之見也。

 

欲還出世。煉性以保命。固命以守真。萬象皆有形。有形者實。一道則無形。無形者乃虛。由實還虛。定靜可得也。欲求定靜。七情漸去。六慾漸減。定靜可見也。道之道。無形生有形。实中可還虛。此出世之道也。凡修道者。欲證真道。必先明入世出世之理。明此理而後修。真理自見。真道自然也!願道中之士。道未行。先明理。明其理。始證道也。眾子参之!

 

本壇進道之士。信道者除三數能明玄理外。餘多聞道之士。欲闡道真。應從人海入世。再而及於道之義。再及理又再而至玄妙真諦之道。意及於道。由聞而學。由學而行。行而至於弥篤。篤之至誠。而格於玄妙也。此即由淺而入深之門徑也。「行道实施博濟心。苦盡方知見道深。玄奧未聞先参奧。且從一善去追尋」。

 

【習靜調息】李青蓮大仙  降著

 

蒲團默坐百念消    精固神強氣息調    養我浩然一太極    長生不老步雲霄

閒來說出乾坤道    信女善男總能招    勤修功德培善果    得法丹砂樂逍遙

 

李仙示曰:天地人為三才。道以三進,教以九取。諸子習道,尤以三教為依皈。玄門之學,當以靜極為始。靜極生動,即為陽復之漸;陰長陽消,便為生明之本。調息養胎,即為成道之基。是以坐法:首重調息。但息何以調?非以心數一數二之謂,乃攝心靜寂,与天地同呼吸;如子女之在母胎,為天地之呼吸一息,吾身之呼吸應之。是以若在若亡,不聞不知,此法靜定生息調,自然於火侯丹訣,覺察分毫。至凡夫俗子,於道亳無領會,若能靜坐功修,亦可致身康健。

 

弟子中不少高齡之人,每思靜坐用功。但坐法及種火之訣,茫無所曉亦無補於年壽。故略与詳及。丹法重火侯得宜,所以成就脫胎;与夫未成道前,補善凡軀,均須以是為要。德無形生長之義,玄奧難釋。學者於習坐時,其呼吸与天地默默相感,即為種火丹訣之元,亦為延年長生之術。此訣採煉之法,乃歷古秘而不白,諸子細心領悟,大有裨益。

 

呂祖師 降詩                                                        

蓬來橋近水濂宮    鬼谷靈機隱市中    讀易十年研折理    清高不說与凡庸

小樓讀易愛焚香    一丈經床雅士嘗    閒來佛殿參玄妙    誦遍黃庭悟道章

黃庭經里悟修身    一點清暉浥俗塵    天地乾坤為舉例    自然無礙契全真

黃谷溪頭聖跡留    台高堪擬岳陽樓    雍熙盛世逢明主    皈命純陽好自修

 

【修道胥靜坐】觀世音菩薩  降著

  

萬法皆空自在心    楊枝甘露挽危沉    輪迴免得淒涼慘    浩劫隨風禍不侵

 

一芥之微,一塵之細,均從習習生靜之內;涵於炁而育於形。試從芥塵之細微,默默尋悟,即可見大道之生化。自然之秩序已。自然之秩序,皆由虛空而來,其絲毫弗能以紊亂者,靜有以宰之也。靜生於炁,炁生於道,一炁之用,一道所系焉。一化之息,一道所宗焉。循大氣以為盤旋,何事不可了;何結不能解。

 

而生化之妙,有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者已。運用可以云妙,靜中之見真也。靜中何以見真,自然之机宜也。自然之机宜,無過与不及之弊,而適乎其中。人之處事,過則躁,不及則緩,躁則其氣上炎,緩則其氣外馳。上炎者近烈,事難以成。外馳者近散,事易於隳(揮音毀意) 不躁不緩,因緣相生,水到渠成者,靜中之妙玄也。

 

按靜一字,從青從爭。養到爐火純青之侯,始能以善利萬物而不爭也。利物不爭,已握天地生化之樞。既握其樞,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氣即天地之氣。可以生生,可以化化矣。蓋有先靜以為之立基也。試觀天地之大,河海之廣,山岳之高,皆靜象也。而品類之紛紜錯出,莫非從此靜中而為生為化焉。其生也有由。其去也有自。一真而無不真。是可謂得其靜中之真已。不靜而無以見真,不真無以見靜,靜通乎奧。且通乎竅。奧竅之門。炁氣相凝。由凝而化。由化而運,運用之妙。至此又可謂得其真中之真已。

 

坐字意義:以其二人居於土上者。不過定其心,而誠其意之義也。何則?土為五運之主。心乃微危之樞。非守得其主,則五運不能化生。非定其心,則微危每若二人。故各教曰誠意正心,必曰真意。不曰守淨土,必曰養真竅。此何故?皆重其意,能守一誠不可失。則微危之心,乃克定其中真。不致或微或危。一身而時若兩人之失矣。

 

庶幾陰陽相与調洽,而仁所藏,乃得一炁純真,得斯炁純真,則以化以生,生生之机,終且運行而不之息已。至於意在於身,惟脾是主。脾屬土,而即此身生机之所寄託也。故修身者,莫重於培土,培土莫重於誠意,意果無時不誠,則微危之心,必能自辨。辨之也明,則去危而養微。及至危微胥泯。則仁藏其固。炁則為凝。道即以成,此道之為修,所以必胥坐之虔嚮也。各宜勉之。

【性定情逸】桃源古佛  降示

 

銀河高掛團圓月,不分南北無殘缺;孤騖聲聲塞外鳴,獨照漢家古陵闕。君試看!風雲月。咸陽古道車不絕。月圓仍未缺。花雖落,未沾雪;枝枯幹未脫。紅桃一樹欣欣悅。佛道本同心,特來与君說。大道好修行,兩棲同巢穴,花不凋;能耐雪。自古覺佛迷魔,大底基於一性。沉迷六慾,何能澈悟真玄?酒非不飲,而勿過三巡;肉非不食,而切戒恣殺!心以養得專。心既專而性定。輪迴不入,此為一線生機。

 

【運氣存神】邱長春祖師  降著

 

冥冥半目自存神    氣運丹田右轉伸    到達天庭循地府    運行九十自氤氳

右手撐開三十六    左手搖搖直直騰    十指拍橋平坦放    腰強直立氣隨吞

龍泉咽下聲聲響    七返九還自結仁    大丹火侯能相悟    三昧昭明羽化身

 

【攝心歸一】碧羅仙姑  降著

攝心方法:第一法,十念阿彌。第二法,迴光返照遊於金樓玉台。第三法,法想印堂。三法由汝行來,久而久之,奇效大見。今釋如下:                       

 

第一法:左包右盤膝疊掌坐,天柱直。平胸落膊,蔽目;合口,鼻吸一氣以達丹田;然後不住聲一氣唸南無阿彌陀佛,唸到氣盡作一籌。再吸氣又如是。唸時其心不可想別的。一心注想在阿彌陀佛聖像。如是者十吸氣唸十次也。如有一次心亂則不取,又唸多一籌補之。總以十唸之中,都無亂處。久久行之,便是得藥師訣可以運用心力移改別人之心,通達彼方之心。此法亦奇妙哉!儒家曰:有志者事竟成。佛家曰:願力最大。道家曰:虛空載物。心力之大有如是。能攝心歸一,神通有不可思議者。

 

第二法:金樓玉台,黃庭內景也。不務於外,而務於內,遊神於黃庭絳宮之間。自樂其樂,凡於外界,耳無聞目無見也。當趺坐之時,雖有香火燒皮膚,亦不知痛。迴光返照,亳茫自內而外。臭虫蚊蚋,都不能近。寒暑亦不知侵。此又深步之攝心法。

 

第三法:印堂者命宮也鼻祖也。在後天成形之始,太極之宮,靈炎所充。真性發源地,亦心之所從來。今將心歸納於策源地耳。玉台在金樓之側;總而言之,坐功達時便可明白。其台碧玉為之,無晝無夜。光明如一。無垢無淨,雅潔非凡。在靈台之上。主之者為白女在焉金樓之內,燦爛輝煌,烏猿所居,亦是十二重樓中之一也。所謂樓台未必地下,其高也可知。所謂金樓玉台,以為在胸則誤,即是對眼也。有人謂之曰,肉眼之烏白是也。

 

大道玄微祗在心    須知水里可生金    十二玉樓行走遍    黃庭宮內有南針

先從坐法靜為宗    伏虎還須制猂龍    鎖住心猿並意馬    到無言處下夫功

木能生火亦生風    東極元神不可沖    捉兔擒烏爐鼎內    子午卯酉是相逢

人海浮沉事物繁    七情六慾早催殘    眼界不空來習靜    功成猶恐未真丹

一善為基大藥全    更兼煉汞与燒鉛    八百三千功果熟    逍遙世外上雲端

 

神仙原本亦凡人    明知假里學修真    一點靈胎能造就    五行跳出不沾塵

遇物能空智慧生    猶如暗室夜燃燈    性地回光能返照    長明萬古不移更

早知世界是花花    百年前後是誰家    靈台有寶休相失    精氣神光莫看差

江城一雨晚來秋    歲月催二幾度愁    昔日朱顏今變色    絲絲白髮上蒼頭

知易行難古有云    道心不固莫修真    既得乾坤無極理    何如不養本來根

花落花開付水流    繁華一夢雨痕收    真常大道人誰曉    只在靈山莫強求

 

【化緣疏】濟世聖佛  降著

 

佛首一尊,身光萬國。歷四朝之文物,滿三世之因緣。獨露半肩,光掩身中之月。全彰眾相,毫分額上之珠。一舉首,一低頭,只此便是彌陀佛。或揚眉,或謦欬,何處更參慈世尊。氣象清新,規模宏大。雪霜凌爍,風的洗磨。屋勢壓頭,人難住足;神鬼近將於悲泣,幡華莫稱於莊嚴。雖憑後學維持,實賴眾人著力!欲更新好,寧免經營。郢斧般斤,日下指揮於風動;明珠大貝,目前立於雲齊。豁開歡喜善門,便是菩提徑路。雕薨(轟音) 畫棟,山光搖翡翠之寒。風鐸雲窗,湖水倒琉璃之碧。民閭有慶,皇極無疆。

                 

【病病不病】劉雙卿仙姑  降著

 

不羨裘輕与馬肥    餐霞服氣我忘飢    芝田浥露金漿熟    月窟流泉遠液遲

日出海心天作地    雲蒸山頂坎填離    乾坤更有多嬌處    昨夜梅開第一枝

 

仙姑曰:以世間慧眼,作無上真玄,此似是如非,差以亳厘,謬以千里矣!道以務也。先天之謂何?一炁一元之謂也。一元一炁之謂何?非指母腹之時,不是有形之後;太靈之始,太乙之初,無形無象,無為而有為也。坎離本屬相濟,其所以未濟者,旋乾轉坤,人欲參於天理,後天重於先天。本其陰陽,人身確是具足。無男無女,何獨不然。

 

惟其真性落後天,遂至象形而變。則重於陰者為女,重於陽者為男。男女既分,形骸遂具。雖有擎天法力,未必擅可更移,更遑論其出世成人,而曰交媾採補而有所成就哉?人生於色,而亦死於色也。精神既盡,百病叢生。太上曰:病病不病。其所以病病之者,防其致病之源,是以無病也。無病而長壽。以至不滅不生,非仙而何。倘以天癸為源,服食為補,天堂無路,地獄有門。誤盡世人,可不慎之!龍虎鉛汞,皆有所喻焉,非遇這人,無真傳授;天地之所秘,鬼神之所忌也。

 

夫心離腎坎,人所能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以多誤以氣為鉛,以精為汞,有形之物,誤作無形。嗟乎!安得其不僨事也。人能迴光返照,細細研求,本身具足陰陽,陰陽又出本身之外。 呂祖師曰:莫向夢中重入夢,須從身外另尋身。 皆指此而言,後學融會貫通,自可明其妙理。夫無賢愚不肖,物無鈍滯靈通。有心於道,道無不成。不必妄解強求,反至聰明自誤也。大道既無男女之別,無貧富之分,更不論其智慧愚賢不肖也。有法有律,按步就班依此循環,理無窮盡。後學等,其勉之哉!吾今一言以蔽之曰:道可道,非常道。又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人若不明,而強道干天越理,可勿警惕乎!

 

(下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