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心】 阿彌陀佛降示
萬法惟心莫強求 三教同源一樣修 悟得本來真實義 虛空無礙是長留
佛,弗人也,非人之所能為也。然字從人起,本由人為之,乃人人能做到,惟為人亦非做得到。故人字在側,弗字在正。人既修煉,不為人而成佛也。務使正心修身,勞之不怨,無分你我,是故佛法無四相之分,無五蘊之言,了六根之淨。
先行八德,雖是俗子凡夫,亦佛無異。俗人每多說佛法,而不修佛因,罔談佛果。知說而不知解者多矣。誠俗人也!試看菩提樹,子結有幾何?勉爾修德,心正是娑婆。佛法無邊境,四海一家親。明心即見性,種樹須培根!有志修德立,度爾須彌行。
【修道津樑】廣成祖師 降示
廣開方便門 成功在善中 大道應覺岸 仙佛也相同 一善消百劫 百善卻千殃今古聖賢者 有道當自昌 千百年來劫 悠悠歲月長 天地多造化 造化歹与良善中含惡意 惡里有善揚 盜有盜中道 乾坤各有長 太極原一炁 中分陰与陽歷劫身不坏 修真最為良 黑白原無色 紅黃亦一樣 所謂有色者 慾海凡夫相
我真自真我 我體後天相 先天本無他 一炁變千樣 還我自真歸 棄我臭皮囊千萬念俱寂 一真奧里藏 妙中生妙理 玄通諦亦藏 再造諦中奧 仙佛不分樣願我道中子 謹守道行藏 痴迷能捨去 一道存心藏 功滿各自歸 功成佛一樣倘若戀紅塵 酆都將身藏 三世輪迴者 不得上天堂 卻盡俗中債 還來見古香一篇道中語 壺中日月長 廣開方便門 成人亦成道 大道無岸邊 仙佛同相造
諸子學道有年,道之玄妙,參悟否?奧理妙机,明覺覺乎?大道之行也,存乎其義;大道之篤也,在乎其誠。道之興,貴乎功。道之敗,在乎惰。人之修,在乎煉。人之養,在於真。煆煉真假,憑於先天;摒除有為,在於後天。明善惡,辨真假,是非覺悟,為修道者不二法門。
奈世人之不覺何?岸已在彼,覺而後見。鎮而能悟。悟而後覺。覺而後修。修而後養。此為道門之唯一方法也。吾願諸子為道而有所得!勤於道,明於道,內外雙修,道可成矣。勉之!誌之!
【玄功擷奧】純陽祖師 降示
‘
乩而不學,傳而不習乎?學經者無心,習靜者有意。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求雨豈不效乎?坐功非虛語也。寶卷豈不乩乎?而習青玄煉度也。与其捨己而耘人,孰若化己以化人。倘寶卷乩出之讚也若通曉,則運用無窮矣。懺文非難事也。設令十日不雨,教經雖屬有心,學經必然無意。不雨則米珠薪桂,不雨則癘疫流行,雖欲學經,其可得乎?
諸子得優遊以習經者,得天獨厚矣。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猶復片德不修,諸惡並作,農夫胼手胝足不滿兩餐,供都市中人,設令收獲而未嘗己享;況值凶年,而罪孽實由都市中人造乎。興念及此,爾輩何自若也!寶卷經讚非不大佳,蓋度死者焉。生者不救,而必待既死之後度之;則如 聖帝所云:在生供養,死後祭靈前也。死生皆度,道門所以廣發慈悲。已在者令超幽暗;未死者莫入殊途。此慈航之所以泛乎中流也,從前乩出之寶卷,經生果能朗誦無遺,某當一夜成全三卷。是又何難事哉?
內外二功,相提並論,非有所輕彼重此也。不過計其緩急,忖其先後,毋令相失。乩乎非獨一人,長日清閒,何不臨鸞闡法?是則雙管齊下,內外雙修,豈非臻於美善也哉!或乩乎寶卷,或乩乎坐功,俱達上乘。豈非大快?吾寧日夜鎮壇,親自降示。不嫌煩瑣,爾輩又何必討厭艱難也。
空間為大道之全。一切必為所限。光陰為乩所限;而腦力亦為經生所限,氣血體魄,復為坐所限。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之所見不同,及其成功則一也。所難明者,五十步笑百步。真玄之所在同處虛空。無無為用,是以永永常存也。知而不言,則吾豈敢,言而不聽,吾亦無言。且乩寶卷。 笑指玄關即本根,相通相接好遊神;若然悟出玄元地,跳動臍膀下幾分。
人求雨乎?我之心也。我心即爾心,爾心即天心。天豈固欲為難而不雨哉?無如人心不感,可奈之何!古者湯伐夏,三年不雨,成湯持矛衣白衣,袒胸露臂披髮率群臣而祭野。以己為犧牲曰:某不德乎,民不義乎,使其然也;寧殺吾謝天地,無苦民也!言未畢,雨驟至,高田水足三尺,而民困乃甦。見於經傳者。豈憑空言乎?
誠能格物,誠則動天,非虛語也。蓋救人即救己,並非捨己而可從人。吾特為闡述,毋負吾心!務各至誠,使其有效。天地之功也。純陽之幸也。諸生之福也。勉之勉之!果能戮力同心,效驗不爽,弟子其圖之!惟不可勉強而為,勉強為之,非其心志矣。形同沐猴而冠耳。若國家遭逢災厄,或兵燹為禍,或潦旱不已,自當創立禱天會,祈禱方法,不限於誦經,或者集單數人合靈打坐。指定時間,擇定地點,召集會友,祈求上蒼開恩減赦!
主事者先對眾宣言曰:今夜所開法會,為祈求某事,願大眾同心,謹運真誠,請求純陽祖師,咸慰所望!則各人拱手合目,挺立俯首,肅靜定意,聽主事者宣讀奏章,合眾人之意,寄託於一目的地。如主事者不欲分散真靈,可令相儀人如法行之。主事者立前排之正中。誦經則行禮如儀。復盤膝疊坐,人各由心默誦,磬口起,磬口止,可也。
因求雨順教靜功方法。假令求雨求不到,亦多一修養之方。如其感動 上天,沛然下雨,則功与德而並美。一舉而兩善備焉!學道先參外果之後,又必須伏虎擒龍矣。去年求雨有八卦壇。遂引起經生之諷誦。聲聞既就,圓覺未通。所以今年求雨特用合靈法,而引起內修也。去年功德兩全,師心喜慰!
按步就班,以傳道脈。予誠苦心哉。如弟子之體諒,則以為循循善誘也;其不明者,以為多事焉。不知去年不有八卦壇之引導,而今年經生必不能得如是成績。倘今年如不合靈以為誘掖,則未來玄功之成績,豈有津樑也哉。願弟子毋忽之也!參加多者更佳,否則將來功夫進步遲,悔之晚矣!
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現時行動諸子,當以此意慰。而勿厭麻煩,莫嫌辛苦。吾於教拜跪儀之初,有如打坐。似乎初習,煉習者先使筋骨氣血運行,然後靜坐。既畢復又拜跪如儀。假令初學者於靜坐時,有不明之點,而至氣血凝滯,一經拜跪,通暢復元矣。人不必憂;或有學而不善,豈致有傷身體也。既習諸子,如今方明拜跪之益,而且身受。乃感悟吾從前教化之苦心,而在前之斤斤糾正拜跪者,實有重要點在也。
人之入道与不入者無別,又何貴乎入道也?入道而行道,則非有法而不能,法既成而術亦立;法術由是而生也。法術之扶正驅邪,此亦辦道所不能少者。凡人久沉五濁,四相難空,驟令其心無罣礙,雖耳提面命,本師親自監壇,乃不能也。佛家曰無生。道家曰長生。不知由長生亦可悟無生。理固如是也。不如就世人我見之心,而擇一方法,引入正途,以解決之。
凡習靜功者,毋酒後宜常養慈悲心。先置厚蒲團,盤膝疊掌,端身正坐,右膝著地,左腳在上,雙腳板朝天,單趺亦可。如左足在上,左足眼不可置於右足眼之傍穴,蓋兩足眼有脈,誤置而壓迫之,血氣不行矣。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指直疊掌,置於丹田,肩向後,腰正直下頷与心齊。此法最多,其證例如水晶球映日能發大原理不外如是也。
既惠而不費,尤復可正未來矩規。倘能效驗昭彰,所有一切陳腐道風,或者從此一新耳目。而寶台之特式,從玆又可領導後學而壓倒老成耳。彼此努力,縱不能立大功,亦無大過。既不阻時刻,又不傷財物,一心來求,祗知打坐;七日如是,不說靈魂得大自然,即軀殼亦精神加倍耳。有此机會,何樂不為?
苟安畏難,遑論昇仙成佛?即為人亦萬不能廁足於現代社會也!人有求之而不可得,何自失諸交臂焉。再發慈悲志願廣度;所謂齋戒以七日內不殺生為齋,以七日內能守規律者為戒。夫其如是,吾大悲心已盡,猶望諸子同發陀羅尼也。願諸子勉之!
行路急則宜身輕,胸突脊豎,足尖先落,跑萬里山而不倦也。安步則和緩,所謂靜如處女,動若猿猴,可以思之矣。前言鶴步也,後言龜息也。皆靜功諸生所應知者。言談聲以和為貴,事理謙遜為佳。毋矜飽學,勿恃己長。有暇則以功夫相問訊,對人則請教其玄微;念念莫忘為善,息息付念空虛。果然如是,一年便可仙凡無隔,親來點破,立出玄關。相見有期,幸毋自誤!神仙非誑語,留与、諸子說之。倘人各抄一張熟讀更妙。或者平時省察,不妨就正高明。倘其內有未明,還當細問。如有妄加譭謗,何必入此途中?吾未嘗有所招邀,汝亦自由出入可也。 「寂然一念配虛空,靜坐蒲團默運功;萬法由心生太極,上天下地貫而通。」
諸子明感應二字乎?小感小應,大感大應,不感不應也。昨夜之感小,故今日所應之亦小,此其例證焉。天地之大,不外道也;心靈之小,不外道也。道無內外大小之分,諸子毋自視太卑!果能合 天心,焉有不 天從人願者哉。 「人合天心天弗違,留得偈語顯神威;果能自問真誠動,便能甘露降雲霓。」
無偏勿倚,寂然不動者上乘;坐而搖擺者下乘;或漸偏歪或漸彎曲者,皆不善也。舌与上顎接,眼垂簾,初視坐前一尺,漸近而視丹田。惟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雖是微開慧眼,久則目若無睹,漸而回光返照;可以五內通明。口須合,吸氣由鼻直貫崑崙;運於四肢,而達尾閭。週而復始,血得氣以運行,焉有手痺之理。痺者氣血不到矣。
先用如是法,弟子暇則行之。時間之久漸,可隨其意,由漸而入,逐日增加。另日有細談路徑,氣由何道入,何道出,何為血,何為精何為陰何為陽何者先天之 炁何者後天之氣,剖白直指,暫且作完。
靈既合而光強,行之有素,功夫漸佳也。至於發現震顫實因氣血內行,榮而不衛也。亦為漸進之階,而非病也。血內攝不榮於筋,遂麻木再見氣速,速見皆無礙也。反是之感覺,則為汗出渾身如火,此則為氣越內圍線外圍線之差也。久之,發覺見光,有乍乍之音,所遇多奇,更有超乎常態,亦有似病非病,蓋五陰盡而一陽生,陰邪不褪,永無成功之期。發現奇狀,皆為成功之處。
為所覺不同者,當表白再問。果真未善,吾當正之。放膽行來於身體有益物無礙也。豈有長生之訣,反為速壽之方哉?是又豈能稱為度人術也。胡亂趺坐,姿態不正,有誤骨節。運行無度,氣血相沖,染苦為甜,勉強遷就,修性命者足以誤性命也。是故天机不欲洩漏。蓋不功則過,吾何以為祖師乎?有諸內形諸外,是必雜慮少者,然後能之。若精於運用玄關,他日將最快開。惟態度不可偏,是以光強而不猛。腎弱神疲,必生忌畏,所以其光乍明乍暗也。靈光須合,靈合光微,此乃鬆懈之象。
祖炁行則腰腹環繞,氣舒舒然。渾身如有光發,四萬八千毛管,如有氣抵抗外物。既如是,未言之前,以為出汗,既言之後,又不知氣之所從來。姿態極佳,心靈極誠,為行功進步之證。穿袍打坐宜寬腰帶与頸扣,臨坐之時,雙手覆後夜使短,然後坐不,不至為後衣牽纏,擁塞氣管。穿笠衫行功,仍屬未便,衣褲寬宏為妙。
雖坐下,褲亦不可緊,頭面出汗則痕,惟祖炁通者不覺。蓋排洩濁氣有時雖在雪中仍見汗出如漿也久之,蚊不能近,蓋氣已驅之;寒暑不能侵,則玄關已解,任督脈通也。脊髓透崑崙而入絳宮,經十二重樓,与心氣下降,離坎相調,謂之任督通,玄關啟矣。
開靜之際,搓手先撫腰,或鳴天鼓,然後拭目,心靈有所寄託。耳無聞,目無見也。与其謂人嘈雜,孰不若謂己誠意未專;修行人不能有貪嗔痴想,平日仍須煆煉,以免肝旺難制,則不能擒龍伏虎。縱令移向青山,亦必埋怨猿啼鶴叫風撼松濤耳。
一方為初步計,一方為求雨計,故令誦至寶經也。然至寶經尚有世間法,有一二句而感觸日常所作所為者,則又意馬心猿,奔馳越軌耳。至於誦經時,誦音宜保持水平,柔喉婉囀,娓娓動聽。誦者須注及使別方聲聞後即起圓覺也。先沉後亮,為意馬難制之徵。打坐自由,持此道者從而研究,吾未嘗無誨言也。參師訪道,尤貴謙恭,毋以自滿自足以為雨且可求,則一切可辦。不知若非吾力,任爾階磚坐陷,畢竟紅日當頭也。
還神毋殺生,齋酒可矣。切不可無無謂謂又來攪擾一通。參悟玄功,信道當然行道。便不能從儀式做作,以至背道而馳也。所求如何,不曰甦民困乎?幸得 天恩,甘霖大降,便立刻忘卻天地之大德曰生。為口復之貪饞,遂恣殺而不忌。既然矛循,又復積孽,道果如是也哉?可笑極矣!修玄功者,理當素食,其所以皆准隨緣,實欲漸漸成就功德,令汝輩將來不戒而自戒也。當領會我慈悲旨。
燭影寒光送彩舟 天河撥浪向前遊 蓬萊弱水金清線 一路輕帆到岸頭
沉檀香篆伴雲飛 漸漸乘風入翠微 入夜街頭人已靜 殘燈數照著琉璃
瑯玕之瑯,未錯也。用此琅者是玉;用此瑯者是玻璃,所謂琉璃也。玕之玕,是玉能響者。故琺瑯用琳瑯之瑯,實際上瑯玕宮白玉為天,琉璃為築,光明瑩澈,日其色稍紅,夜則其色稍綠。無晝無夜,皆在大自然中也。中古時有瑯嬛福地,非此之謂,母誤會焉。瑯嬛實在藏書之所,非仙境也。
煉氣之士,有道之徒,舉動輕緩,語言和暢。孟子曰:「睟面盎背。」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子等坐功之後,放蕩形骸,似非凡不足以舒适者。其實為外物所誘,宗既不堅,功何有德?其不明行、立、坐、臥之禪乎,非只數十分鐘內定靜而已也。言多則耗氣,動多則耗血。前門拒虎,而後進狼,其有道之士所應為也哉?習靜所以法乎天地也。天何言哉,萬物作焉。太上曰:功成而弗居,胡為弗居,是以弗去!
今求雨之功,自以為成乎?習靜之功,自以為德乎;即數十分鐘內之時間,自吾視之,猶未能也。而說且輕挑如故,玩漫如故。孔子教人有狂狷之分。吾之苦心於諸生者,欲引入大乘也。習靜者雖皎皎數人,然精不貴多也。吾無喜怒於其間。不過有因讚嘆而成道者:不過有因責罵而成道者。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又曰:「過則勿憚改。」然而俗語曰:癸知己過,牛不知力大。誰能為耳提面命,使不陷於過途也哉。
然諸則諸子欲讚乎?欲罵乎?讚非不可,進步似遲;罵非不能,成功似速。然一讚一罵,吾無動於中也。喜、怒、哀、樂、愛、惡、欲,神仙所應有也耶。不欲傳道而替天宣化,法源浩大,總有多門,不得不如是如是而已矣。至於拜跪,上香,獻貢,都未盡善也。今之言,大都亦非易得。
凡父之愛於子,師之愛於徒,君之愛於臣,必多責難,以冀其有成也。諸生之為人父為人師者比比焉。姑息足以養奸,禍發不可收拾。是故三字經中有教不嚴,師之惰,養不教,父之過。今靜功諸之視余,師猶父也。吾又豈有忍不視作徒而子乎。
照膽披肝,瀝成相告,幸母以積為不美事,而能希望多責者為有功。生不見乎同席之間,每行酒令而必先於不相識之人,所謂至親無文,厚之者薄而薄之者厚也。例如寫信對朋友,非先運用時令問安語不可。對尊長与家人,則敬稟者,玆啟者,事實擘頭而下矣。
拜法坏於不齊,行動坏於躁步而速,言語坏於聲亮而嘈吵,獻貢之時急不及待,必至杯碟無聲,溫柔淡定乃可。行走輕鬆,情願赤足,坐必端正,得必一濟。逢拜法,主者自由發動,然後左右兩傍,孔步亦步,孔趨亦趨,推而一切如是。各看左傍之起落,不一定以主者為鵠的也。倘左右守緊,則前排齊矣;後排有例可援。拜法應平日練習,其与坐功有莫大關係焉。安可忽略乎!
性定情逸,能靜即空,空即能悟天地之机。道由是入手矣。神仙技倆無多旨,要曉靈人變作呆。爭机逐末,為誰辛苦為誰忙?養性怡情,乃為功夫第一步。物慾清時,便是心明真諦耳。諸子其三後斯言!
【蘭題】純陽祖師降示
幽谷生春放異香 一枝常占百花強 未許牡丹稱富貴 居然王者護禎祥
菊竹知音冷淡情 眾香國里獨存貞 幽谷早沾春雨露 稱王依舊享高名
純陽祖師 降示【捨妄求真】
有形非道,有道皆真。離迷入覺方是至人。人有問余曰。人何必入道。答曰亦然。究竟人在道中未嘗出道也。人捨五行以外。尚得為人乎。既非出道。則道不入而已入矣。人又何必入道哉。又更問余曰。然則飛鷥演教。布化萬方。字字珠璣。言言金玉。絮絮勸人入道者何耶。
余曰然。蓋當今之人也。在道不自知。視道不能覺。反向十大罪惡不斷輪迴。意則迷於貪嗔癡。身則迷於殺盜淫。眼耳鼻舌迷於色聲香味。是則捨本逐末。離道迷惘。以此輪迴。墮入三途。地獄、餓鬼、修羅。迷而不返。染苦自甘。
道心一失百孽牽纏。雖有人身。竟非人類。世所謂之人面獸心者。其此之謂乎。心既為獸。則四大分離。皮囊幻化。披毛戴角。豈有他哉。夫道者理也。道者路也。墮落三途。理所必然。必經之路也。然而超昇三界。跳出五行。葢莫非此道此理。不過所不同者。改惡揚善。捨妄求真而已。人於陰陽各半之間。處昇沉交界之地。每见下流者多。上超者少。悲憫眾生。難分苦樂。不得已雲端奔走。舌弊唇焦。寫破沙盤。磨禿木筆。直欲喚沉魂於未醒。作晓夢之晨鐘耳。
或又問余曰。然則度人已乎。余曰未然。然一切含靈皆能受度。自性回光之日。亦即聞佛法音之時。覺者不惑。遂得超昇。又問曰。然則初入道門從何着手。余曰。以上云云。但去惡從善。漸見本來。人之初。性本善。本來性善。能去惡者。即見本來矣。曰。何以去惡。余曰無他。九美(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是也。吾覺世經有云:「人能修九美以治身。豈有過而日增」。又曰。「行善实無涯。忠孝即善階」。故能去惡者必能從善。
善則為陽。輕清上浮。天堂之路也。又問。入道如是簡單乎。何以有誦經打坐、符籙章醮、修橋整路、合藥濟人、種種事物。道清靜無為。何以煩瑣若是。余曰無他。道祖有云。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欲以觀其妙。以上云云。皆作以助人修善。令人去惡之謂耳。其实內功外果。皆法律範圍意馬心猿之謂也。精、氣、神,混為一體。以至還虛。則為無為則無不治。而真境自現矣。凡人皆入道。葢即返本還原之義也。後天而反先天。去慾而存善念。
如道祖曰。能如嬰兒乎。以此純陽之體。無物慾之私。純任自然。悉皆天理。尹喜真人曰。「無思無慮歸真境。絕巧棄智入道階」。故凡学道之士。過去勿思。未來勿想。現在隨緣。久久行之。漸入隹境。或又問曰。人非木石。乃有性靈。安得不逐慾隨流。以至自心清靜者哉。余曰。子誤妄心為真性。誤智力為靈。以上云云。即後天而誤先天也。夫性与靈。名異實同。能見性者無不靈焉。所謂性靈。即大道也。圓陀陀。光溜溜。無以名焉。難以形焉。在天地為靈。在人為性。在物為理。
太玄之始。太極之初。良知良能。照見一切。是謂之靈。世間一切未見。而靈已先見。世間一切未形者。而靈已先知。世間一切隕滅。而靈不能隕滅也。性之於人於畜。一切眾生。各皆俱具。其所以迷惘莫覺者。為妄心、智力所蔽耳。何謂妄心。貪嗔癡。何謂智力。機巧技也。性靈無所需。清虛寂靜。萬古常明。安得有慾。其所以有慾者。後天之智驅使妄心。於是遇物即迷。遇事皆戀。把性靈埋沒。由是輪迴矣。
所謂真心。包羅萬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明。清靜湛如。不能為六賊所擾也。過人有六根。六賊從而引誘。妄心陡然而起。遮蔽真心耳。夫清靜無為之境。非如木石無情。寒灰熄燼者。謂之清靜焉。見性明心。返觀自在。妙處無窮。息息相繼。如天地不然。長養萬物。又豈殭殖冷火之謂耶。
子欲至清靜之境乎?戒定慧生。具大神通。自降魔昧。心能不動。萬慮自息。縱有浮想。亦如水月鏡花。不留痕跡。久之真心可見。性靈常在矣。偈曰:「人道先修天道逢。五常八德煉初功。自問本心無愧處。勤修此點則英雄。」
【經与咒釋】劉雙卿仙姑 降示
人之行持 端在乎心 心之修養 是在乎理 理明性見 親識本來矣
誦經不求甚解,讀後澈忘,用以積功,其果有功耶?用以修養,所養何在也!雖然由誦而入,誦亦未嘗不可,不進境遇根行而論,當先尋味經中字意,了悟真旨,然後奉行經訓。誦之之際,把翫思量,而聲韻抑揚,自然中節。口誦心維,身體力行,方得受益也。開卷有益,逢經必好,一善為歸。
但經与咒不同。經者常也,即常用正直大道理也。指點人生純正軌道,故謂經者。參之悟之!用以明心修行之經也。是為圓覺。從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是以必假尋章摘句以究竟之。至於咒,則為 仙聖密法,從微妙法中,繙演度人。咒有呼種呼人者,真名號也。總之,咒有多種如信號焉。咒之使音,令人生悲憫心,故真中 神王聖號,聞法護持,亦為聲聞之法也。
純陽祖師 詩曰:「柳溪垂釣」
滿江風雨鱖魚肥 弱柳臨波帶絮飛 春日遲遲無個事 輕舟垂釣晚煙微
盧英真君 詩曰:「詠相思小鳥一絕」
玉粒金漿養綠郎 相思前債為誰忙 衷情欲粲蓮花舌 借得清歌意亦狂
【燮理陰陽】綏靖伯太醫 降示
血為人之本 氣乃人之基 氣血相調勻 長壽樂期頤 精乃人之魄 神為氣化之
首明兩儀法 陰陽調攝施 忍隱靜為上 善養性情怡 飲食約而精 內臟自然舒
得養五臟培 過飽胃不如 怒時傷肝份 憂心費腦思 甘脆肥濃物 暫快口朵頤
刺激飽膩滯 腸胃防不支 過勞更損神 益且筋不舒 筋結屬肝份 伐血總堪虞
最礙防身體 波及連四肢 汝等修內功 坐臥求适宜 初步隨緣習 勉強實為愚
漸漸勤習煉 養神調氣血 如服九轉丹 能補內臟缺 百日功成煉 腹中藏日月
毫光熠熠現 魔障怎侵越 無形至有影 自然達金闕 我是清朝初 太醫一席列
深造勤修煉 羽化飛昇脫 脫去臭皮囊 靈魂逍遙越 氣運須得化 此法即補血
氣血得調勻 保存丹田穴 坎離為水火 心腎調和悅 凡事勿暴燥 和平氣不厥
燥為罪魁首 暴動禍最烈 三尸与三物 一動反成孽 魔障侵犯神 衝動靈台滅
【如是歌】阿彌陀佛---降示
如是如意事 彌陀阿彌陀 一花一世界 三魔鎮三魔 諸緣和合眾 檀樹可娑婆
傳言開法語 即地轉維摩 心性不殊別 歸途無分疏 正教印相對 絕對成弱河
機契信願行 皆皆立功果 頓漸雖有別 歸途無分疏 正教印相對 絕對成弱河
如方之与圓 短長為證可 節外再生枝 是明道中左 邇近時勢移 眾生皆偏叵
淫氣日浸霪 惡因值惡果 末世邪風盛 正道失其所 放盡大慈舟 誰個眾生助
轉眼阿房宮 灼然遍地火 迷心應早醒 時間勿蹉跎 悲心加一棒 姑作如是歌
【凝神守一】純陽祖師--降示
天地正氣也。乾坤無二理焉。一者,道之始,一者,法之源。一以貫之,無不可也。一心一德,大道並不遠人;抱一還原,功勿忘乎一本。一之為用,數已無窮。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六十四卦不外迴環,是天地之所使然也。周天八八之數,難言其終點由此復原;然而其中變幻特多,是故盛衰由是而作。
大而天地運行,中而國家社會,小而以至人身,莫不循是軌道以迴環;下而動、植、鱗、潛,種種不出一理。凡是莫不由初,亦莫方有止。當其變也,榮悴千端。當其靜也,寂然不動。是世事者亦由人事而已。能守其定靜,自然不至變生。凝吾靜默,守吾真神,由止以達其初,守其止,真一之道,於焉見矣。
周天運行。循是軌道。 知其無極。守吾真常 人之一身,其初本無身也。精、氣、神為之;然後五官百骸,第次以成形矣。知其無極之初,守其真常之理,則精、氣、神所為甚重要也。然而保養精、氣、神之法,則非經煆煉而不可。盤膝疊掌而坐,脊柱端正,舌向上顎捲,眼垂簾半開合,無欹無倚,然後自調其出入息,收攝放心,萬緣俱寂,漸而瑤池之水滿口生津,汨然而下,一到絳宮,自聞聲響。將南離之火,直降靈根也。 東方木屬肝,木喜調達,認為青龍,六慾七情所以難制。降龍伏虎,鎮不宜馳。倘能制之寂然,法當以水涵養;採其精華,納於偃日爐中,完成大藥。 避境忘情。修法最易。 陰陽所感。絪縕孕育。
偃月爐,人之腰腎也。中陷處近丹田非丹田。丹經云:黃庭中衣朱衣。偃月爐就在黃庭之左右。倘運用河車搬運,微聞雷鳴則精入黃庭納氣歸腎;以巽木之風煽動離火,不使真熾,免傷於金,火不令其微,免凝於水。此所謂守火侯也。 不過六十四卦同在還原,使氣循環,運行八八,自頂至踵,金丹所到之處,萬魔辟易。百病清消!此謂之小引導法,仍非還丹也。倘依此法修持,便是可能漸進。
坤為地,震為雷,地雷復卦即六十四之盡爻。所以人到六十四歲,復始還原,從而歸一。金液小還丹,而平日之有素,到此時間便是初成。 吾之得道,亦在此時也。子等何不勉之哉;不過心若不空,丹法亦幻。人不循序,學仙無益。吾道法於乾坤,出世入世亦無不可。並非毀滅倫常,又不是拋棄妻子,夫妻同修,各自守丹,將來所證之果,其大無礙。不過吾道入手甚難,所難者混俗和光,稍不自持,便然失足。 大丹完成。萬魔辟易 。 綿綿渺渺。妙用無窮 。
所以從前所講皆多論心性也。避境忘情,修法最易。然而非普通人做。度人适足誤人,吾不願論此也。夫二五媾精,絪縕孕育,陰陽所感,下行者遂結為人。人上不至於天,下不入於地,半陰半陽也。兩儀具足,原不待男男女女然後可成胎。倘能依法修持,煉精化氣,煉氣為神;八卦五行以制裁之,而逆運之。所結之胎,名曰真人。真人不死,与太虛長存。所謂黃庭中人也。
藍釆和曰:誰謂男子無孕?偏我十月怀胎。由此視之,便知梗既。重樓十二已開門,玄關尚未有倪端;一點迴光仍未照,真心方可見周全。功不易居,居之無益。功成而不居,是以弗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何言哉!孟子善養浩然之氣。孔子入太廟見金人三鍼其口曰:毋多言。既知精、氣、神之難得,保精養氣然後神之妙用無窮。多言則氣損,是以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大智若愚,大盛若慮。煉丹易,守丹難,養丹更難。至寶經所謂金丹火侯和融也。諸子誌之!
大道也者,玄而微之也。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綿綿渺渺,淵乎莫知其底。然知其所止者,亦無他,不外歸一也。一者,數之始;一者,數之終也。不二便然真一。守常即是法門。倘人而依法行持,不守其常,遇事輒變,悲觀離合,感動七情。趨於憂也,莫知所歸;見異思遷,莫知所止。迷而不悟,流而愈下。則真一不二法門,遂由此而望洋興歎矣!弟子慎之。既得莫被失,失以自貽於後悔也。
世人心境慕榮華 萬事浮雲一朵花 名利淡看空眼界 清虛無礙上仙槎
急景凋年歲月殘 四時運會意闌珊 寒來暑往無停息 又到春風萬象閒
草履芒鞋不自頻 一年景氣又更新 我來自問無他事 祗緣心念度凡人
隨緣隨分出塵林 似水如雲一片心 兩卷道經三尺劍 乙條藜杖五絃琴
囊中有藥逢人度 腹里新詩遇客吟 丹粒能延千載壽 漫誇世界有黃金
吟到更深夢亦清 寄怀詩意寫閒情 春花秋月多閒淡 念切黃庭一卷經
大道光明萬載留 福祿無邊喜歡修 三教皈依同一善 細求三寶永無愁
辦道修行豈畏難 立身立足守玄關 千魔萬劫仍無改 九轉功成看大丹
聖人從古立名言 三教原同志要堅 努力修行為一善 無為清靜法無偏
盧英真君 詩曰「詠寒梅」
英雄氣概美人姿 傲雪欺霜態度殊 和靖多情猶有恨 橫斜香夢月迷離
劉雙卿仙姑 詩曰「題梅」
一樹橫陳白玉枝 素娥風緻自清奇 鵑紅怕染靈柯骨 十月先開百卉時
【自返而出】純陽祖師 降示
徵逐名利中 何時是見功 一坏黃土後 三尺認孤桐 朗月照丹溪 寒煙古渡迷
涼和纔九月 衰草已萋萋 玉樓人未老 愁聽夜猿啼 阿誰能解脫 清靜本原歸
星移物換,歲序移更。人自幼而老,流光瞬息,朱顏不覺白頭。況當世事靡常,離合悲歡,已去人生大半。談玄論道,究有何日何時?或悵名師不遇,或愁現遇難容,遂至歲月遷延,光明瑩澈之至寶靈台,於不經不覺間,復被塵緣迷住。來生再世,積習太深,於是本來自性靈明,一點清虛,漸漸因濁而重。重濁下凝為地。魂愈微,而魄愈大,靈愈小,而惡愈多,則墜入畜生道。由是輪迴無了期而竟不自知也。
仙佛透觀三世,豈不悲憫也哉!用是苦口婆心,多方說法。使重濁之縈於胸中者,脫而輕之;名利之迷於心竅者,豁而達之。則靈之隱者現,明之昧者光。知理之無窮,探道之玄妙。一得永得,一明常明。同登極樂之邦,共入神仙之境。豈非凡人之所日月誠求者哉?然而昇仙成佛,人莫不樂為之也。投胎轉輪,人莫不厭之惡之也。惟人則介乎兩者之間,昇天入地實為一念所成。
獨怪乎今世之人,畏入地獄者而多種地獄之因?喜登天堂者而多窒天堂之路。甚矣,人之矛盾也!夫天堂之境,其極之佳,實不用乎贅述。而其梯航路徑,則週行大道,原甚平易。人人所自出,而人所不知自返矣。蓋凡一切含靈皆有佛性。佛性者,真心也。虛無清靜,湛然無為。具足萬有。
凡九美五行一切道德,一本良知良能,本無特教而後知,亦無所學然後可。人人順乎本份,清其物慾,摒去無明,而一顆真心自然明澈。則昇天之捷徑,即在目前又何必萬水千山以求不老術,離鄉別井用覓避世樓也哉。然其欲得自性迴光又非借助靜坐功夫而不能摒除積習。蓋人自離天日遠,妄作既多,萬慮紛紜,耗精傷血。如彼古鏡塵垢深埋,是以靜坐回光,正欲使其萬慮收攝矣。
人之大敵為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也。六塵緣六根而入。而初起在於一貪。所以貪為十惡之首。而嗔痴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九惡因此而起。推而廣之,造孽亦未常不因此而成也。所以靜功之法,首宜明心,明心則先止其貪,每一念起,隨念滅之。眼知其貪於色也,則迴光內視以照應丹田,然後耳鼻舌身意,皆返於內,禁止外馳。吾金剛偈有云:「防閑女色如防盜,外寇何能奪主人」。
譬如城門不開,堅守固壘,君主定而百臣受命,於是內自絳宮,黃庭,外自肌肉,毛髮,無不隨心所止,運用靈明。真氣既然不耗,神明自然強旺。玄關自解,真息綿綿耳。夫丹田之地,在臍下一寸三分,右鄰膀胱左鄰腰腎。細膜如夾囊形,有管透其腰腎。偃月爐中取真精所化之氣,運於三焦油膜之中,鼓動五臟,沖氣血以運週身而入命門。以復返丹田,得心君太陽之火,下注丹田,以養真氣而暖膀胱水臟。使蒸發水份而成氣化,傳達於肺,是為呼吸氣。
因為醫學之方法以說明之。如以丹經科目名詞,防有未諳,說之反如墜五里霧中,並不明自真氣与呼吸之氣。蓋傍門有運氣之術,非太道所應為也。天地空間之氣,是以日光蒸發而成空間之氣。夜則日沒海底,日則日居海面,日夜蒸,遂動盪而成風。人固小天地也,其理亦何獨不然。所以運離火以燒汞,亦即此意。真氣既足,端賴太陽,所以非心地光明清輝,不能与談鉛汞,明乎?細參之!
諸生來此果何為 學道參玄求指歸 若是此中難免俗 浮沉苦海實堪危
(轉下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