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百句精選篇》卷二
(31)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說,我從前我聽了一個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年紀大了,人生經驗多了,聽了一個人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個改变了。是宰予給我的啓發。
他說從前看到一個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這個人將來一定有成就。『聽其言而信其行』。後來他發現並非如此,一個人即使有才具、有學問。但是沒有良好的体能,沒有充沛精力,也免談事業。
所以孔子說,我看了宰予對人生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實在並不簡單。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卻一輩子做不好事業。因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夠。所以曾國藩相法便說:『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有道理!
(32)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周遊列國時,各國都排斥孔子,生怕他有意奪取政權。唯有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南子,一般大臣。都對孔子很好,尊敬他,照顧他。所以當時大家都懷疑他,甚至孔子自己的弟子。聽了太多的謠言,也起懷疑。像冉有,有一天就說,我們老師真正想做衛國的國君嗎?當然,他是不贊成。老師真做了,他也會上來帮忙的。
子貢聽了便說,好!我去問他。這時孔子受謠言大概很大,所以子貢也不先斷語,只說『將』要去問老師。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是一門很高的藝術,子貢問話的高明該學一學。他絕沒有一進去就:『報告!老師,你要不要當國君?』他受過『憤啓悱發』的教育。真是一個大外交官,說話非常漂亮。絕不問正題,他問孔子,老師,他們两人,為了信守仁道的節操,不肯當國君。在首陽山飯都不吃,餓死了。你看他們到最後,會不會埋怨?後悔不後悔?
孔子說他不會埋怨的。立定了志向,為達到最高道德的目標,寧願餓死。求仁得仁。有什么埋怨的?子貢聽到這里,不須要再問老師想不想當國君。馬上就出來了,對冉有說,老弟你放心!我們的老師不會做這種閒事!子貢問了當皇帝的話沒有?他沒有問,但問到了正題沒有?絕對問到了,這就是值得效法的談話藝術。
子貢問孔子,一個人一生作人做事,要怎么样才能夠稱得上作『文』?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文也。』一個人聰明,聰明的人不大好學的。而且聰明的人往往以為自己的學問夠了,尤其我們現代人。容易犯這個毛病,好像自己什么都懂。這很成問題的,要敏而好學,為自己為事業都好,即使是了不起的人都好,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第二點更難了,『不恥下問,』什么叫下問?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虛心向他請教求證。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問於不能。作為参考,這才叫集思廣益。孔子說一個人能夠敏而好學,再加上不恥下問的謙德。才符合『文』這個字的內涵。
(34)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做事過分的小心,過分的仔細。『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
學過邏輯就知道,學過易經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要三思就討厭了,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後又是矛盾。如此永遠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結論的。
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孝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决。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要謹慎,過分的謹慎就变成了小器。所以孔子的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35)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也。】
孔子說,甯武子國家政治上了正軌。『邦有道』,他的智慧、能力、才具發揮出來,了起!可是後來到了衛成公的時候,政治、社會一切都非常混亂。情况险惡,他還在朝,也参加了這個政治。可是他在「邦無道」的時候卻表現得愚蠢魯鈍,好像什么都無知。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說甯武子那種聰明才智的表現,有的人還可做到,但是處於亂世那愚笨的表演,就難以學得到了。
孔子的意思是,任何人如果作人,處事,思想都不背『道』而行事。即是處處以公正、合情、合理去面對一切人或事。那么自然而然有智慧了。『邦有道』即是在符合『道』的理義規範之中去處事,即使不聰明的人也变得聰明有智慧;相反背離道的公義、理念、自侍以為天才而行事的話。正如孔子所說『其愚不可及也』。
(36) 【子在陳,歸與,歸與,吾党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這是孔子周遊列國,帶領學生講道德說仁義。一車两馬,撲撲風塵四十年餘年。力竭聲嘶,而當時諸候利慾薰蒙,不尚孔子內聖外王之道。惟以兵強利國之心為抱。乃回魯删詩書,訂禮樂,秉天地至公。作春秋,以權行天子事。而亂臣賊子懼焉。『道其不行矣夫。』此一句乃孔聖萬難之語,不得已之詞也。(呂祖仙師言)吾註至此。如親聆其衷腸,如親聞其聖嘆,不由我心戚戚然。柔腸一轉,為天下蒼生不禁潛潛淚落也。嗟乎,聖人憫世之心苦矣。芸芸眾生,誰知聖意哉。(以上此節摘自呂祖師論《中庸》註釋。)
歸與的『與』字,是驚歎詞,這節是孔子的一段傳記。我們要特別瞭解的是,孔子在這段時間周遊列國,對於國家天下大事,瞭然於心。他認為國家天下所以安定,必須要以教育文化為基礎。於是决心回到自己的國家講學去。此時他很感嘆的說:回去吧!回去吧!
『吾黨之小子狂簡』。小子是年輕人。黨即是鄉黨,也就是魯國這些跟隨他的學生們。『狂簡』是两個典型。豪邁、慷慨,多半年輕人喜歡的個性和作風,就是『狂』。輕易、草率,對國家天下事掉以輕心,就是『簡』。
『吾黨之小子狂簡』,是說跟自己的這班年輕人,蠻有豪氣,看天下事太容易了。雖然文采不錯。『斐然成章』地議論紛紛,畢竟還未成器。像現代許多年輕人搞的書刊著作,大談國家天下事,頭頭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這完全两回事。要做到事理合一,非有幾十年親身艱苦的經歷,是不會瞭解的。所以孔子認為,必須要回國教育後一代。訣心把精神放在教育上,培養國家的根本。
『不知所以裁之』這句話,是說年輕人有夠狂的豪氣,凡事看得太容易太簡單。文章見解固然有,卻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如何是該不該?怎样是能不能?都不考慮。學問之道,最難的是如何中肯仲裁。
這一段很可能是孔子晚年回國講學的情况。為了整篇『論語』的行文特地安排在這一篇。也很可能是孔子在陳蔡之間,遭遇困難以後。决心要回國講學了,於是發出了這個「宣言」。說明他回國講學,對一些人或事,所採取的態度。
(37)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孔子說對於『伯夷、叔齊、吳泰伯』三個人是非常佩服的。中國歷史上這三個人,都是薄帝王而不為的人。他們本該當君主的,可是他們都謙讓了。伯夷是
大,叔齊是老三。老大讓位給老三,老三也不幹。結果两人都逃掉了,只好由老二勉強擔當政權。伯夷、叔齊這样讓國,吳泰伯也是這样的人。
孔子到處提到他們,非常尊敬他們、崇拜他們。在這里又提到伯夷、叔齊有不念舊惡的美德。過去有人對不起他的,過了就算了,不怀恨在心。這有什么好處呢?有!「怨是用希」。能夠不怀恨別人。寬恕了別人。所以和別人之間的仇怨就沒有了,而坏人漸漸被他們所感化。(史記、伯夷、叔齊互讓不嗣君位,往經西南。時遇周武王帶兵伐紂,叩馬首而諫曰:『以臣伐君!可乎。』武王不從。遂歸隱首陽山,恥食周粟、採蕨而食,後營養不良而病死。)
(38)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有一天,顏淵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閒談,孔子就說:『盍各言爾志。』他說:你們年輕的一代,把你們的願望、志向講出來聽聽看。在這里,我們等於在看話劇,台詞中表現了孔子學生的個性,也烘托出孔子的教育手法。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完全代表了子路修個性。子路是很有俠氣的一個人,胸襟很開闊。他說,我要發大財,家里有幾百部小轎車,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還有其他很多富貴豪華的享受。但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希望所有認識我的人,沒有錢,問我要;沒飯吃,我請客;沒房子,我給他住。氣魄很大!
唐代詩人杜甫也有两句名詩說:『安得廣厦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是子路這個翻版。而子路的是俠義思想,氣魄很大。凡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給予上等供應。『與朋友共』的道義思想,絕不是個人享受。『敝之而無憾』,用完了,就算!
顏淵卻是另一面的人物,他的道德修養非常高,與季路完全两個典型。他說,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為、最好的道德成就!對社會雖有善行貢献。卻不驕傲!『伐善』的伐,就是誇耀。有了好的表現,可是並不宣傳。『無施勞』自己認為勞苦的事情,不交給別人。
在上面提到過,聖賢與英雄的分野。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聖賢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征服自己!所以聖賢比英雄還要難。換句話說,英雄可以施勞,把自己的理想,建築在別人的煩惱、痛苦上。聖賢則不想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別人的肩膀上。而想挑起天下人的煩惱與痛苦!
所以顏淵講『無施勞』,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別人身上。這是顏淵的所謂『仁者之言』。一文一武這两學生的理想志願完全不同。都報告完了。孔子聽了以後,還沒有說話。我們這位子路同學,可忍不住,發問了。老師!你先問我們,你的呢?也說說看。
孔子說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這就是禮運大同篇思想的實現。這是最難做到的了,這三點一看就與眾不同。孔子之所以為聖人,成為了不起的教育家、哲學家、總之什么家都被他『家』上了。了不起就是了不起。
『老者安之』,社會上所有老年的人,無論在精神或物質方面,都有安頓。『朋友信之』,社會朋友之間,能夠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間沒有仇恨。沒有怀疑。『少者怀之』。年輕人永遠有偉大的怀抱,使他的精神,永遠有美好的理想、美麗的盼望。也可以說永遠要愛護他們,永遠關愛年輕的一代。
我們仔細研究,如果這三點都能做到。真是了不起的人。因為這三點,對上一代,自己這一代,以及下一代都有交代!此即所謂聖人境界。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39)
魯哀公問,你學生中,那一個能真正繼承你的學問?最好學的是誰?孔子說,只有顏回。他認為繼承學問道統的是顏回,不一定有帝王之才。卻有師道的風範!
顏回足以為師的學問德業在那里?『遷怒,不貳過。』但是『不幸短命早死矣。』可惜已經死了。『今也則亡』,現在沒有了。『未聞好學者也』,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好學的人了。從這段話又證明了我們的一個觀念,學問並不專指文學知識。
現在討論的是『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到。孔子認為,除了顏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沒有第二個人了。凡是人,都容易犯這六個字的毛病。『遷怒』,就是脾氣亂發。我們都有遷怒的經驗,舉例來說,我們最容易遷怒的是自己家人。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太太好心前來問:『今天回得那么晚?』於是對太太:『你少討厭吧!』這样就遷怒了。
處理事情也是這样,我們看到歷史上,有些人做了歷史的大罪人。就由於遷怒,有的因為對某一個人不滿意,乃至把整個國家拿來賭氣賭掉了!不遷怒真是大難的事。第二點最難的『不貳過』。所謂貳過,第一次犯了過錯,第二次又犯。
等於我們抽煙一样。這次抽了,下决心,下次再不要抽。可是到時候又抽起來了。再犯同样的過錯,這就是『貳過』。孔子說,只有顏回才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人們真能做到如此,不是聖人,那么,『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遷怒,不貳過。』如果認真的研究起來,這两句話是概括了全部歷史哲學。也概括了人類的行為哲學。人若真能修養到『不遷怒,不貳過。』那太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再三讚歎顏回,是有他的道理。
(40)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要自己身体力行,歷練起來,就不簡單了。孔子第一句話就讚顏回,然後說他的生活『一簞食』,就將煮好的飯放在竹子編織的器皿里。『一瓢飲』,用杓裝一點點清水。物質生活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窟里一條陋巷中,破了的違章建築里。任何人處於這種環境,心里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可是顏回,仍不改其樂,心里一样快樂。這是很難的。物質環境苦到這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舊。
我們看文章很容易,個人的修養要到達這個境界可真不簡單。乃至幾天沒有飯吃,還是保時那種頂天立地的氣概。不要說真的做到,假的做到也不容易,顏回做到了。不受物質環境的影响。難怪孔子那么讚歎、欣賞這位學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這個修養。而他不幸三十二歲就短命死了。近代研究孔孟思想的認為顏回是死於營養不良。雖然是一句笑話,但是大家對營養還是要注意才對。
(41)
樊遲這位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問孔子,什么叫真智慧?這個知包括了科學、哲學,但在這里卻偏向政治哲學。孔子答覆得很妙:『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務民是什么呢?是領導人,作一個從政領導人便是務民。意思是他所領導的事務,是為老百性服務的。「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我們中國人都知
道是孔子的名言。
孔子不相信宗教嗎?他非常相信。他認為鬼神是有,但与人是两路。『所為天道遠,人道邇(音耳)。』鬼神是天道的問題,離我們很遠。我們現在活著都是人道。『人道邇』。政治、教育、經濟、軍事、社會都是人道的事。不要以鬼神為主,所以敬鬼神而遠之。是敬而遠之,不是不信。
『知者樂水』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活潑潑的。『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样崇高、偉大、寧靜。這是自然的道理。再看下文:他說知者的樂是動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樂是靜性的,像山一样。有些人的學問修養,活活潑潑的,聰明的人多半都活潑。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這么的氣魄。這么的氣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寧靜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結論,知者樂,知者是樂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點。
(43)
【子貢日: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問孔子,他說假使一個人廣泛地博施濟眾,要為整個人類謀福利事業,就是講社會福利。廣博,無條件的把東西送給人家,救濟大家,讓大家都得到幫助。這样博施濟眾,老師,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標榜的仁慈嗎?
孔子答得很妙,他說:你說的這件事太偉大了,豈止是仁。實在是永遠做不到的、做不盡的大事業。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的聖帝明王如堯舜一样,當權的人,也做不到。
問題是一個人做好事,絕對大公,是很難很難,是做不到的。所以中國的字,『公』是化『私』,這是儒家的思想。由道家演变而來的楊朱思想,『拔一毛以利天下而為也』。絕對個人主義。我不拔你的毛,你也不要拔我的毛。一毛都不拔。墨子則講:『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儘量的為公。儒家都認為不對。
儒家是講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擴充到為公。我們大家要注意,三民主義的思想。就是從儒家的思想來的。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飯吃,才想到你須要飯吃。分点給你,我們两個都有飯吃,才分給他。我們三個有飯吃。再分点給大家吃。一步一步擴充。如果全体一下子做到,不但我們做不到。堯舜也做不到。
所以孔子說子貢的理想太高了。孔子告訴他,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來,但也要顧及到別人的利益。使別人也站起來。學問道德也是如此,我們要作一個人。不要忘記了他也要作一個人。想將來通達有前途,不要忘記了他也要有前途。
(44)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講『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一套修養,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說:『老師!假使你打仗,你帶那一個?你總不能帶領顏回吧!他營養不良,体力不夠。你總得帶我吧!』文章中的三軍,不是現代的海陸空軍,當時還是車戰,中軍、左軍、右軍稱為三軍。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笑了,他罵子路,像你這種脾氣,要打仗絕不帶你。像一隻發了瘋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這样有勇無謀怎么行?而且一鼓作氣,看起來蠻英勇。死了都不後悔,這種作法是冤枉去送死。
子路的勇,不是大勇。孔子學問中,智、仁、勇,三個字是相連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開的。孔子說,一個統帥的修養,一定要做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所謂臨事而懼,並不是怕事。而是說任何一件事到手上,開始時就是怕會失敗。所以要考慮周詳。不自作聰明。到事情終於來了,則『好謀而成』。不怕了,必須用智慧。各方面都設想周到,促其成功。這才是統御人才的基本修養。
(45)【子曰:飯疏食,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是孔子最有名的話。而且在文學境界上寫的最美。孔子說只要有粗菜淡飯就可以充飢。喝喝白開水,彎起膀子來當枕頭,靠在上面睡一覺。人生快樂無窮!舒服的很!就是說一個人修養到家,先能夠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擺脫了虛榮的惑亂。乃至於皇帝送上來給你當,先得看清楚該當不該當。
有了這個修養,才可以看到孔子學問修養的境界;人生的大樂。自己有自己的樂趣,並不須要靠物質。不須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做到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孔子說,這種富貴,對他來說等於浮雲一样。孔子把種種富貴比作浮雲,比得妙極了。
並不是如後世認為像天上的雲,看都不要看一下。唐詩宋詞,作流水浮雲的作品太多了。在孔子當時,很少用到。我們要注意到,天上的浮雲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連影子都沒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時看到功名富貴如雲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沒有想到接著就會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雲,聚散不定。看通了這點,自然不受物質環境、虛榮的惑亂,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孔子論語百句精選篇》卷九
(46)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好龍』,歷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歡龍,在宮廷里到處畫的雕的都是龍。結果感動了真龍來現身,卻因此把地嚇死了。葉公有日問子路,孔子是個什么样的人,子路沒有回答他。子路不答覆非常高明,因為站在子路的立場,他實在不便說什么。同時孔子這样偉大的人,真正教人不知從何說起。就是說了,葉公未必能瞭解孔子。
但是葉公走了以後,子路就進去報告老師。孔子說,你何不告訴他,我是一個為發憤求學問,常常窮得沒飯吃。連自己肚餓了,都無所感覺。而忘了人是必須要吃飯的那種人;當學問上有所獲益,就快樂得忘記淨憂愁。根本忽略衰老的威脅。
(4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其實孔子這句話,還是打了所扣。應該說各個都是自己的老師。比我們好的,
固然是我們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師。因為看到他笨、他坏,自己就會反省。不要這样笨,不要這样坏。所以他們都是我的老師。足以借鏡反省。
孔子這句話,同時說明了研究學問。不光是在死書本上下功夫的,還要在社會上觀察。
別人對的學習。對的要反省。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都懂得這個道理很對。應該這样做。可是照我們的經驗,人都不肯這样做。人多半有一種傲慢的心理。孔子的態度,對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齊。
可是發現一個比自己好的人時,由於這種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里很難受。再過幾秒鍾,覺得自己比他好。人就是有這種天生劣根性,所以孔子這幾句話看起來很平淡,沒有什么難處。仔細研究起來,若說在人群社會中,真正發現了別人的長處。而自己能從內心,從根性里發出改善,學習的意念,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48)
這節話,在文學上是如此寫,如果以邏輯的方法推論,孔子這样就正是,聖人與仁人在行為上的境界。『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實在不容易做到,就是說自己求學,永遠沒有滿足。沒有厭倦。只求進步。不管今天,只有明天。
今天成就不自以為是。再向前走,任何事業都應如此『為之不厭』。教人家,有人來請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會說同一個題有問了三次,第四次還來問就覺得討厭。不會有厭惡此人,乃至不願再教而有放棄他的心理。否則就不算有仁慈之心。不但是學問如此,就是做事,做領導人。都應該如此『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49)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學而篇中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個人一生沒有人瞭解,雖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還是不怨天,不尤人。這種修養是很難。
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蕩蕩」的胸襟。永遠是風光霽月;像春風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揮灑、皎潔光華。內心保持這样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
或艱困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胸襟的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像包公、趙清獻都做到這样的境界,這是君子『坦蕩蕩』。
至於小人呢?『小人常戚戚』。小人心里永遠有事情的,慢慢成了狹心症了。借用生理的病名來形容心理上的病態。小人永遠是憋住的,不是覺得某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不對。再不然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我們都犯了這個毛病。更甚者有時『唉!這社會沒得搞的。』等等這也是『長戚戚』的一種心理病。
(50)【子温而勵,威而不猛,恭而安。】
這是弟子們記載孔子的學問修養,表達在外的神態。第一是溫和的,對任何人都親切溫和。但也很嚴肅。在溫和之中又使人不敢隨便。第二是
『威而不猛。』說到威一般人是擺起那凶狠的架子,這样並不是威。那真正的威是內心的道德的修養。坦蕩蕩的修養到達了,就自然有威。
盡管是煦和如春風,在別人的眼中,仍然是不可隨便侵犯的。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在對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祥;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潑、
不呆板這三點等於學而篇的註解。學問好的人,內心的修養,表達在外面的。就是這样的情形,而以孔子來作為榜样,用白話翻譯過來就是莊嚴的溫和,
有自然的威儀而並不凶狠,永遠是那样安詳恭敬的神態。
(51)
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時候。魯國大夫孟敬子來問他,未知問何事,書上沒講。曾子答覆他說,我告訴你,鳥將死時候,它叫聲音是
很悲哀。人類將死時候,所講的話,多半是好話。在快要死的時候,對人生的看法,往往比較冷靜,吩咐的話也多半是良言。
為什么曾子要把這两句話說在前面呢?這就可見曾子的教育態度。換言之,就是說,我快要死了。你平常不大聽話,我現在最後的話,
是很誠懇的。很嚴肅的對你說,希望你要注意。
(52)
『託六尺之孤』,即是作身後事安排。把未成年之兒女託付他人撫養。『寄百里命』,管治的政權寄託於他人。涉及防礙仁德、忠義之大節。絕不會退讓。寧可殺身以成就『仁』道。換言之,為了仁義氣節。大義當前,只要公義之所在。拋開一切。甚至捨棄生命、家庭、兒女、政權等等。為維護大義公理,即寧捨一切,也不能奪去他的操守!如岳武穆忠經云:『頭可斷,屈膝不能,舌可割,壯氣常伸』的貞忠氣節。真君子也!
(53)【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
這是顏回對孔子崇高的評價。顏回讚歎孔子『仰之彌高』,就是抬頭一看越覺高,『鑽之彌堅』,是讚歎孔子的人格與學問造就的深厚,
越鑽越厚實。『瞻之在前,忽然在後。』看見他在前面,追過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後面。用一句土話解釋,就是這個人摸不透,
他的學問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有多崇高,無法估計。所以用四句話來形容孔子的偉大。這是顏回跟從孔子所加讚歎的結論。
對於一個哲學家,一個民族文化偉大的聖人,能推崇的境界摸不到頂。這點我們要注意,事實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如果感覺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凡』的毛病。有這種心理就可見這個人有限。所以從哲學的觀點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說法。如果有真有學問的人。學問到家,自己反变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那就是顏回所講孔子這四句話的境界。
(54) 【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這是孔子的教育態度,夫子『循循然而善誘人』。各位如果下去做領導的人,都要做到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道理,把他帶到一個圈子,
還是把他帶上正路。人性必須這样處理。孔門思想到了孟子講到人性,就主張堵不得。你說不可以!不行!他非做不可,尤其是小孩子教育。你說不准,
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是老師,聽你的。但心里反感。從心理學來看,只要一点反感,慢慢累積起來。到最後,
他對一切事物都有反抗性的習慣了。越是壓制的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加法『循循然善誘』。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不強人,不壓制人,不擋住人,把門打開給他看,誘導他進去。用什么誘導他呢?『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所謂人文的學問,就是這两句話。『博我以文』的文字並不限於文字,包括一切知識。知識要淵博。但知識越淵薄的人,思想越沒有中心。
所謂中國的政治,過去在領導上有個秘密。既然是秘密,當然歷史上不會寫出來。任何一個皇帝成功了,都不會傳給徒弟的。秘密就是,
他盡管採用知識多的人、淵博的人。而真守成的幹部。是找老實的、學識不多的人。因為他穩得住。
凡知識越淵博的人,越靠不住。因為他沒有中心思想。對於這種人,給予官位銜頭非常大。而真正行政權力不交給他。所以下面這句『約我以禮』,
來救這個流弊就對了。知識要淵博,思想要有原則。走一個專精的道路。作人做事要保持文化思想中心精神。這是顏回第二点說孔子教育他的方法。
也可以說是他的心得。
(5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郊遊,站立在碧潭吊橋上,看到下边的流水說:『過去的就像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夜晚都在流。』這两句的文學氣息非常重,
全部論語中最富於哲學意味。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這觀念一样,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
『滾滾長江東逝水』,永遠在流逝。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體,一個鍾頭前至一分鍾前的我,與此刻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变化了
。歷史永遠不會回頭。人生和流水浪頭一样一波又一波地過去了。這是另一面的說法。
但是孔子並沒有悲觀態度來說話,而是很多的意義包括在內。極高明的一面,積極觀點來看人生。孔子告訴學生們:『注意呀,你們看這水。
過去的都像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晝夜不斷的向前面去。』他話意義:『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包括各方面的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精華。他可以消極,積極各方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靠自己的體現。
(56)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這是孔子的名言。切不要輕视後一代年輕人,從古至今,對年輕的一代非常重視。孔子說後來的年輕人可畏,並非怕他。而是說值得重視,不要認為未來的不如現在的。他不輕視後一代。更不輕視後來的歷史。 認為未來的社会不比現在差。以人來說也是如此,不過一個人四十、五十還沒有成就。還不力求上進。再也沒有什么可觀的了。這也是事實,這一段孔子鼓勵青年們努力。我們過去有句格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圖悲傷』就是這道理。
(57)【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說是一個人中心思想的養成。這個問題,也是我們討論過的,佛家、儒家都主張作人要作到無我。這無我是對個人道德修養而言,處理事情則要有我。要有正確的意志思想。用現代話說,便是主義的中心思想。『三軍可奪帥也』。古代作戰,如果把對方主帥抓住了。三軍失去了領導人,就整個崩潰了。對人而言,『匹夫不可奪志也』。任何一個人真有氣節,立定志向,怎么样也不會動搖。我們看到抗日戰爭,多少年來。許多朋友,為國家、為主義犧牲。很多值得欽佩的,他們可歌可泣、有氣節的事太多了。像許多敵後工作人員,無論受到怎么样的折磨。始終志向不屈,氣節不变。就是說個人的思想與意志,是很難征服的。
(5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這是孔子的感嘆。人生要在最後看結論,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來,如文天祥就是一個例子。
國家無事時,他是一個風流才子。誰看得出他後來竟然是一個堅貞而正氣浩然的人。 所以古人話『疾風知勁草,板蕩試忠臣』。當時代的大風浪來臨時,
人格還是挺然不动搖。不受物質環境影响,不因社会時代不同而变動。國家一亂,就看到忠臣。也就是孔子說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5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的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的條件。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
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决。 縱然沒有辦法解决,也能坦然處之。
個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憂患當中。人每天都在憂愁中,而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環境的拘絆,而達於『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么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怀疑之處。上至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了然於心。
像我們沒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絕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最後是『勇者不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么恐懼。孔子在這里說的詞句,字里行間,寫出他的謙虛。表示自己的學問修養,
沒有做到君子的境界。可是子貢對同學們說,不要弄錯了。這三点老師都做到了。我們要這样學習才對。他只是自我謙虛,不肯自我標榜而已。
(60)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礼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叫做仁』,顏淵說,這個道理很深很難,總要拿一個法章引我們入『克己復禮』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訴他「四非」。四個消極的規範,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
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在理論上很難說,『非禮勿視』那一種是非禮的不要去看?例如有人穿得很小,多看一眼算不算『非禮勿聽』,有時打開電視機,很多是非禮的,我們是否用棉花塞耳?但我們要了解,根据孔子的說法並沒有後世那么多的解釋。
這里的方法是等於一般人練催眠術,訓煉眼光的定。老子道德經中有云:『眼睛如不去看那足以令人,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使心不亂。』當然要非禮勿視,除了看一點亮光以外,什么都不能動。顏回听了這四個方法就說,這我就懂了。換句話說,『在己復禮』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難的。
退而求其次,用這種方法困住自己,訓練自己不敢亂動,先端肅起來。顏回說,我雖然很笨,不太靈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內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這種方法,慢慢去達到那個『克己復禮』的境界。
(61)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与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慮地說:『別人都有兄弟,獨是我沒有。』子夏說:『我聽過,生死乃命中註定,財富由上天安排,君子尊敬別人,而且沒有錯失,待人以敬和有礼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心沒有兄弟。』
(62)
【子貢問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政治治國,孔子說:『要有足够兵力,有充足糧食,要取信於民眾。』子貢問曰:『三者如果在必不得已的情形之下,要去其一的話,首先可去那样?』孔子說:『先去除兵車。』子貢再問曰:『剩下二者,在無可奈何之下,再除去其一,何先?』孔子果决地說:『去糧食!人生自古誰無死,沒有誠信,怎可治國安民。』不論國家也好,企業或個人,誠信係興敗生存的關鍵。
太上道祖在道德經中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样,不能常常去翻動它,否則就會將一條小魚煎得破碎不堪。治理國家也是一样,不要常常去变動政策,否則人民也會因為政策的變來變去,而難以適應,感到煩悶。所以這都是為政的人,因為失去誠信,使人民對遵守法律也失去信心。因此為政的人,如果能以「道」的無為,清正、誠信,去治理百姓的話,自然能夠道到和氣致祥的目的。
(6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說到個人修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惡,小人反是。』一個君子,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的好事,都願意幫助他完成。
坏事則設法阻難使他無法完成。從政、作人都一样要做到這個程度。而小人正好相反,就喜歡幫人家做坏事。
『成人之美』這句話成了口頭語,例如替人家做媒算吾算是?我看未必算。我認為見人姻緣已合,或因經濟條件,或因其他緣故導致結不
成婚的。你能在客觀情况上幫他們的忙促其成事。可謂成人之美了。致於小人反是,因為小人,他立足點為自己利益,例如他嗜好某样興趣,
他如果能夠令你與他一样有此興趣,明知是傷天害理,也要想辦法誘你就犯,例如賭錢、吸毒之類。所以小人反是。
(64)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孔子說,用以殺止殺的方法,把坏人殺掉,『以就有道』歸到正里去怎样?孔子說,為政之道,並不是靠殺人而能成功的,老子曾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人不是絕對怕死的。所以孔子對季康子說,用殺人做手段是不對的,應該以自己的道德來做領導。你自己用善心來行事,下面風氣自然跟著善化了。所以他就說出了節名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我們中國文化的『風氣』二字,就是由這個觀念而來的。這句話中的『德』是一個總稱,它包括行為、心理、思想等等。他說君子之德像風一样,普通人的德,像草一样,如果一陣風吹過,草一定跟着風的方向倒,風力越大,草傾倒力量就越大。
(65)【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這個『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那里?在於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境界。這本書開始顏淵問
的是仁,到這里曾子又提到朋友之道,同時再度表示作人也就是仁的用。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高度修養。也可以說是做人的藝術。
子路學習鼓瑟。瑟比現在流行的古箏一類樂器還要古老,有現在普通寫字枱那样大。有五十根絃,很複雜。『鼓』字,便是敲彈的意思。
子路正在鼓瑟,孔子看見,覺得很好玩,於是講了一句笑話,他說子路啊!他對於鼓瑟,還沒有入門呢!
同學們聽到孔子這個批評,對子路就不佩服了。在這里就看出群眾的心理是盲從的。這個地方,我們讀書就要注意了,真正頭腦冷靜,
任何事情不跟著別人轉变。要用自己真正的智慧、眼光來看一件事。看一個人。
所以孔子看到同學們這個,盲從的毛病就說。你們也真是太看輕人,我說子路,是勉勵激發他的話。實際上,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經進入了廳堂里。
不過沒有進入內室去而已。
堂與室,不能用現代的建築格局來講的,中國過去的建築,有明堂格式,一般人講話罵人『你是什么明堂?』過去建築,都是四合院式的,
中間一個大天井,中間的大廳是明堂,深入明堂是內室,最後面就是後院了。『登堂入室』的典故,就是從這里來的。孔子認為子路鼓瑟已經升堂了,
不過沒有深入到內室,如此而已。
(67)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在上論中已經提到過『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這里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
而是認為先把人作好,再研究鬼神的問題。連人都沒有作好,連人都不懂,還想進步去瞭解鬼神的事,太遠了。
『天道遠,人道邇。』天道當然不是天文學、太空學這個天道。中國過去這個天道,就是代表形而上的,太深遠了。我們活著作人,
人事是淺近的。但是我們作了一輩子的人,對於人的事還沒有研究透徹,何必談那么遠的天道呢?這等於他消極的承認有鬼神。
而他認為學生們的程度還不夠,暫不討論。所以他答覆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個『事』字是作動詞用,對於人事問題還沒有作好,就不要討論鬼神的問題。接下來和鬼神連貫的有個大問題了:『敢問死?』子路問人怎么死的?大家認為子路的話蠻好笑的,怎么死還要問?但『死』的確是一門科學,人究竟是怎样死的?
孔子答得很妙,『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的確是個大問題,孔子在這里答得很奧妙,他說鬼神是属於天道的事情,『人道邇,天道遠。』人本身的問題,都沒有解决,怎么去談那么遙遠的天道問題?也就是他說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他認為子路他們這批學生,程度還不夠,對於生死問題,就難說了。只要我們活著的時候,好好活下去,盡到活著的本分,先把人作好再說。
(下轉卷3)